首页范文软通动力行业分析十篇软通动力行业分析十篇

软通动力行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6:19

软通动力行业分析篇1

abstract:thepapercomprehensivelyanalyzesenterprisesoftpower'sconcept,connotation,structure,formationprocessandmechanismfromthefourperspectivesofcorporality,systematicness,dynamicandantagonism,usingextensionconjugateanalysismethod,basedonJosephnye'ssoftpowerdefinitionandpreviousresearchresults.andthefourpairsofconjugatematterelementsanalyzedareimplementedconjugatetransformation,consequentlythestrategysetofpromotingenterprisesoftpowerisgenerated.theseresultscanenrichthecontentsofenterprisesoftpowertheoryandprovideanewideaforenhancingenterprisesoftpower.

关键词:企业软实力;可拓学;共轭分析

Keywords:enterprisesoftpower;extenics;conjugate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121-02

0引言

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1990年从国家关系角度首次提出“软实力”概念[1]以来,软实力受到了各国政界、学者、管理者和媒体等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其后经他不断和著作对软实力概念进行补充、扩展和完善,使得软实力作为一种理论逐渐被社会各界认可和重视。目前对软实力的研究和应用已从国家层面拓展到区域、城市、企业、学校等各个层面。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在企业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软实力理论,提出了企业软实力概念,并将其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发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企业软实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内学者,而国内对企业软实力的概念、内涵、资源载体和组成要素等方面并没有达成一致,不同学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给出了企业软实力的定义、内涵、结构和形成机理等。这些研究都不同程度地接近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思想要求,都认可企业软实力的非物质性,承认企业软实力是以企业硬实力为基础并依托企业软资源而存在,促进了软实力理论在企业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这些研究大都采用列举其构成要素或功能的方法,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某些方面内容罗列出来,作为企业软实力资源。这种方法将企业软实力等同于企业软实力资源,将资源和实力混为一谈,导致概念上的模糊与混乱,对于所列出的资源要素缺乏系统的梳理、归纳和概括,从而忽视了各种资源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性[2-5]。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各行业为背景的企业软实力建设研究,有关其理论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可拓学[6]是我国学者蔡文研究员提出的,采用形式化模型分析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可拓基元理论认为物具有物质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对立性,统称为共扼性。共轭性从虚实、软硬、潜显和负正四对共扼对立的概念来描述物的结构。共扼性分析可以更全面地认识物,更深刻地揭示物发展变化的本质[7]。针对上述企业软实力的问题,本文尝试运用可拓论中共轭分析法从虚实、软硬、潜显和负正四个角度全面分析企业软实力的概念、内涵、结构、形成过程及作用机理,并对分析得到的企业软实力的四对共轭部物元进行共轭变换,生成提升企业软实力的策略集,为准确、深刻地认识企业软实力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企业软实力理论。

1企业软实力的共轭分析过程

约瑟夫·奈将软实力定义为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者利诱的方式改变他方的行为,从而使己方得偿所愿的能力,并明确指出软实力的三种主要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8-9]。根据奈的定义,可以分析出软实力本质是一种吸引力。企业软实力是软实力理论延伸至企业管理领域中形成的一个新概念。

可拓学中,将物的物质性部分与非物质性部分分别称为物的实部和虚部。实为基,虚为用。从虚实部分析,由于企业软实力概念强调的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实力,没有一般意义上的物质性,可将企业软实力所依托的企业软资源作为实部,软资源是企业软实力发挥作用的直接来源,分析得企业文化、企业知识、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员工素质等是企业软实力的实部;由企业软实力实部所起的作用则为虚部,即通过对各种企业软资源的占有和恰当地运用,以吸引企业利益相关者等客体,获取他们的价值认同,使他们产生企业所预期的行为,从而使企业获得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执行力与能动力、学习力与创新力,对外形成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和同化力等,这些作用为企业软实力的虚部。上述分析可知,企业软资源可转变成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能有效地整合企业所拥有的软资源并成为实现企业预期目标的不可或缺的非物质力量[10]。这些软资源与吸引力构成了企业软实力,也是企业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从系统性考虑物的结构,物的组成部分全体为物的硬部,组成部分之间及其与内外部之间的关系为物的软部。从软硬部分析,企业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全体为硬部,它包括企业商标、产品品牌、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数量等构成要素;企业软实力各组成要素间及企业软实力与外部之间的关系为软部,得反映企业软实力构成要素间关系的企业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结构、激励机制、创新机制,反映企业与外部之间关系的营销网络体系,企业诚信、企业责任,社会声誉、社会关系等为企业软实力的软部。由软硬部分析可知,企业软实力除了注重企业内部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关注企业与外部之间的关系,即企业的软实力是在与企业利益相关者互动过程中,获得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价值认同基础上而产生的。

从动态性考虑,分别将物的潜在部分和显化部分称为物的潜部与显部。根据约瑟夫·奈对软实力的诠释和文献[4]对企业软实力的定义,企业软实力表现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潜在软实力,另一个是现实软实力。企业对软资源的占有、应用与转化只是潜在软实力,只有经过传播与沟通才转变成现实软实力。由企业软资源到潜在软实力,再到现实软实力,这是企业软实力的形成过程。从潜显部分析,潜在软实力是潜部;现实软实力是显部,即企业通过对软资源的转化与应用后,经过传播和沟通,从而获得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价值认同,体现出一种吸引力。吸引力的高低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认同程度相关。如果利益相关者的认同度高,表示企业潜在软实力发挥了作用,如果利益相关者的认同度低,则表示或者是企业潜在软实力的塑造有问题,或者是企业潜在软实力显化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企业把潜在软实力转换为现实软实力的转换过程就是通过传播与沟通,使企业价值理念得到利益相关者认同,并转化为企业预期行为的过程[4]。

从物的对立性考虑,任何物都有对立的两个部分。从负正部分析,对企业软实力所依赖的企业软资源进行投资,需要花费资金,这部分对于企业利润的取值是负值,是企业的负部,但是对企业软实力进行投资,能够对企业价值链产生拉动和放大作用,对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办公效率和创造价值,为企业带来超值利润和价值,从而显著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对外企业软实力具有向最终产品辐射和延展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为企业衍生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可以打开潜在市场,拓展相关领域,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从价值认同角度来看,企业软实力能实现顾客和用户最为看重的核心价值,能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获得顾客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认同,这几部分对企业是有利的部分,因而是正部。由负正部分析可知,培育和提升企业软实力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但其所带来的价值收益远远大于投资。

2提升企业软实力的共轭变换过程

根据上述共轭分析,得到企业软实力的四对共轭部物元,对其进行共轭变换,可生成提升企业软实力的策略集。

由虚实部分析可知,软资源是企业软实力的基础,要提升企业软实力需要最大限度地培育和发展企业独特的软资源。企业的软资源中,最重要的是企业文化,它是企业的基础和灵魂,是企业软实力的核心资源和具有企业特色的资源,是无法复制和替代的。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如果企业的价值观得到企业股东和员工的认同,那么企业文化就能有效发挥导向、约束、激励、培育和融合等功能作用,如果企业的价值观得到利益相关者等其他客体的认同,如消费者的认可,就会形成客户忠诚度;如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企业就会赢得社会声誉,这是企业软实力形成的重要前提[11]。因此企业培育和发展软资源时,首先应从企业价值观入手。

由软硬部分析可知,提升企业软实力,除关注企业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同时还需要组织和管理好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关注企业内外部之间的关系,即企业软实力的软部。从软部考虑,任何一个企业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总是有限的,因此,企业不仅要拥有这些软实力的构成要素,还需具备组织和管理软实力构成要素的能力和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使社会资源能更多更好地为提升企业软实力而服务。企业可以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制定配套的激励机制和创新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软实力构成要素的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社会资源,构建营销网络体系,注重企业诚信,加强企业责任,提高社会声誉,搞好社会关系等。

由潜显部分析可知,要增强企业软实力可从潜、显两方面入手:从潜部考虑,通过获取与恰当地运用企业软资源,增加企业潜在软实力;从显部考虑,加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和传播,扩大利益相关者的认知范围,增加他们对企业价值理念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增强企业现实软实力[4]。

3结束语

本文基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综合现有企业软实力研究成果,采用可拓共轭分析法,从虚实、软硬、潜显和负正四个角度全面分析企业软实力的概念、内涵、结构、形成过程及作用机理,并对分析得到的企业软实力的四对共轭部物元进行共轭变换,生成提升企业软实力的策略和方案集,从而为准确、深刻地把握企业软实力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为提升企业软实力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1]JoSepHSnYe.theChangingnatureofworldpower[J].politicalScienceQuarterly,1990,105(2):77-92.

[2]嵇国平,梅丽珍.企业软实力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生产力研究,2009,(22):21-23.

[3]袁哲.企业软实力的概念、内涵及主要特征探究[J].商业时代,2010,(31):78-80.

[4]黄国群,徐金发,姜涛等.企业软实力的内涵、形成过程及作用机理研究[J].软科学,2008,22(2):123-127.

[5]黄国群.系统观视角的企业软实力结构及提升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243(1):58-64.

[6]蔡文.物元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7]杨春燕,蔡文.可拓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研究组.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一——软实力概念[DB/oL].http:///c/2008/03/05/1454300_4.htm.

[9]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软通动力行业分析篇2

【关键词】软件企业,Swot分析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软件产品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应用,软件公司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关于软件公司管理方面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门问题。我国的软件产业起步较晚,而吉林省的软件产业则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步发展,发展至今日虽小具规模但与国际软件行业以及国内其他发达地区软件行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本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吉林省软件企业普遍的优、劣势,共同的机遇、挑战,旨在通过研究对吉林省软件公司的发展指明一个方向,帮助软件公司得到发展。

2.吉林省软件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

2.1Swot分析方法简述

使用Swot分析是为了综合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对企业的影响,达到内外环境的协调和最佳配合,通常采用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即Swot(Strengths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分析。它是企业内部优势与劣势和外部机会与威胁结合分析的代名词。Swot分析能迅速掌握企业的竞争态势,是一种系统分析的工具,其目的在于对企业的综合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可以为企业的综合分析提供基础,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加以分析,得出一系列可选对策。

2.2吉林省软件企业的优势

(1)科技人才优势。吉林省拥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普通高等院校41家,拥有中科院长春光机物理所、应化所等各类科研机构678个;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1位;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拥有科学家、工程师、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均居全国第6位,为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积淀了雄厚的人才储备。软件园周边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高度集中。各高校计算机及相关学科在校本科生20000余人,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大量软件技术成果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为软件园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空间上的优势。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均衡特点明显。吉林省软件行业在全国同行中并不突出,但是吉林省的支柱产业实力雄厚,基础工业对专用软件需求很大,对于吉林省软件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2.3吉林省软件企业的劣势

(1)缺乏关键性技术,重复建设严重,企业盈利能力弱。目前,不仅仅是吉林省而是我国软件产业整体都处于国际软件产业价值链体系的中低端,高端软件市场几乎全为外国产品垄断,外国软件企业在系统软件、支持软件和高端应用软件领域占据优势地位。

(2)软件人才结构失衡。我省软件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正规院校的学历教育,并侧重于本科阶段,这直接导致了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失衡:学习软件知识的专业人员虽然多,但是在世工作的过程中,既缺少能踏实编程坐稳板凳的基础性人才,又缺乏能对整个软件的编制进行宏观调控并随时接受国际先进专业知识,精通外语的高级人才这种人才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我省软件企业的发展。

(3)软件企业融资不畅。很多软件企业缺少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难以扩大规模,流动资金匮乏,软件产品前期研发以及市场推广的风险只能由企业单独承担,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无法涉足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高端产品,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很难实现产业化,市场占有率低,抗风险能力差。

2.4吉林省软件企业的发展机遇

(1)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带动软件产业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将给吉林省经济和社会进步带来新一轮推动,也为软件产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后劲。现实及潜在的市场需求是决定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我省信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经济政策的落实,使得吉林对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吉林省软件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政府产业支持力度加大。政府颁布的一系列积极引导和扶持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使软件产业有了很好的发展基础。吉林省结合省情提出了要建设软件强省的战略目标,提供了20条配套政策,不断优化完善软件产业基地发展环境,给软件企业带来了更多优惠和好处,将极大地调动软件企业的积极性,推动软件产业加快发展。

(3)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化是企业成长战略中的一种,因此也不能将其与企业整体的发展割裂开来,对于小型软件企业而言更是如此。拥有国际关系网的企业具有“学习优势”并且比只有国内伙伴的企业更容易走向国际化。经济全球化需要互联网络的支撑,成为软件企业发展的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为软件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

2.5吉林省软件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1)国际竞争在我国软件市场中的渗透。在我国软件市场的各个领域,国际软件厂商都有着不容小觑的竞争力。跨国公司在我国软件的各个领域都展开了攻势,并且由于其在技术上的优势以及在整个国际上的市场份额较大,跨国公司在国内具有强劲的竞争力。我国软件市场的国际竞争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国内外企业围绕对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诸要素的竞争日趋激烈。

(2)市场环境和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软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软件属于无形资产,但软件的盗版成本很低,盗版现象严重,侵犯知识产权的纠纷屡有发生,低价倾销和恶性竞争的行为也有扩大趋向,对软件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国内部分发展较好的软件企业,经常面临跨国公司的并购威胁,对产业安全形势构成严峻的挑战。

3.结语

通过对吉林省软件产业的分析以及对吉林省软件企业的Swot分析,本文针对吉林省软件企业进行了发展研究,认为吉林省的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愿景,选择正确的产品研发策略,制定合理的营销管理战略,进行符合实际的人力资源规划,注重执行正确的文化策略等五个途径制定切合企业实际的发展规划,希望能为企业提供思路,帮助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软通动力行业分析篇3

关键词:优化设计;农业机械;应用研究

1优化设计在农业机械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要提高我国农机产品的质量,就要大力提高农机生产制造水平和设计水平,对传统的农机产品设计进行改进。传统的农业机械零部件设计一般采用经验类比,通过力学简单计算来完成。传统的设计优化方式对设计人员的经验要求较高,很多创新设计和优化设计都缺乏数据支持,过度的设计导致机械综合性能提高的同时,制造成本大幅上升。

2优化设计的基本思路

优化设计是从若干种可行性方案中择优选出一种最佳的设计方法,这种选择是以初始数据为基础,采用计算机技术联合实现的。优化设计对软件计算能力和模型构建能力有较高的依赖,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软件开发能力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在机械设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计算机的发展也使优化设计理念得以实现,优化设计的思路也越来越开阔。

3计算机软件在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要实现优化设计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先进的软件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设计软件是设计者的工具,对于农业机械设计者来讲,能够熟练应用软件完成虚拟制造、实验和测试,对参数进行分析,是实现农业机械优化设计的必要因素[2]。

3.1anSYS软件

anSYS软件是一种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由美国anSYS公司研发,这种软件能够与多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被普遍应用于汽车工业、建筑桥梁等方面设计中。

3.2aDamS软件

aDamS软件是一种对机械系统动力学进行自动分析的软件,由美国机械动力公司开发,通过aDamS软件,能够建立机械系统几何模型,对虚拟机械系统进行动力学分析,预测机械系统的性能、碰撞加速和运动范围等[3]。

4优化设计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4.1几何模型的建立

结合设计零部件的特征、材质和其他约束条件,通过pro/e软件进行几何模型的建立,本次研究基于pro/e软件应用的基础上,采用旋转建模的方法,建立齿轮轴模型。齿轮过渡段圆的半径R=8.6mm。

4.2模型材料属性设置

模型材料属性包含材料材质、密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等。

4.3约束与载荷

齿轮的驱动轴两端,靠的是轴承作为支撑,加载载荷较为复杂,本文通过两种方式加载扭矩,一种是通过运动学模块进行扭矩分析,分析的受力情况信息传递到结构分析模块中;一种是取相近的加载扭矩数值输入到结构分析模块中。经过判定,本文采用第二种方式。沿着轴向建立起圆柱坐标系,加载圆柱面的壳,厚度取值1mm,这种取值也是为了便于分析,然后找到扭矩加载点,进行扭矩加载。这个环节需要注意,驱动力矩要在轴的中部位置加载,扭矩为8600n.mm,在轴的两端加阻力扭矩,两端本别为4300n.mm。

4.4模型分析

在模型分析环节中,完成受力和约束参数设置后,在利用pro/e软件进行静态模型构建,然后对静态模型进行相应的分析。通过软件对构建模型的分析结果可以确定,最大的应力为16.7n/mm2,而设计所用材料材质为45号钢,最大的屈服应力能够达到350n/mm2以上,钢材的屈服应力范围远远大于设计零部件的最大应力,可见在尺寸选择中相对比较保守。

4.5设计参数的建立

设计的过程主要是模型建立的过程,而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设计者将要建立许多参数,其中包括物理性能参数、结构设计参数等,这些参数代表着所用材料的基本属性和要达到的设计性能,当参数发生了变化,建立的模型性能也将随着发生变化。如果针对所有参数进行优化,将增加设计过程中庞大的计算量,这样就需要设计者对这些参数进行优选,结合不同参数对模型的影响程度,和对设计部件的使用性能的影响,可以优先选择对模型性能影响最大的参数设置,这种处理方式,也体现出优化设计的理念,实现参数选择上的优化,最有效的、影响最大的参数信息将被利用,而影响较小的参数将被忽略。在本次分析案例中,将过渡段尺寸参数当做设计变量,设计变量的初始值为8.6mm。

4.6优化设计

在农机设计中采用优化设计的目的在于能够实现通过模型的各项功能计算和设计,达到降低成本,能够发挥最优性能。在优化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具有影响效果的约束条件和各类参数进行设置。本案例设计中,满足各项受力条件下,所使用的材料质量最小,采用过渡段半径作为设计参数,部件的最大应力小于材料许用应力。本案例中选择的45号钢,最大的屈服应力大于350n/mm2,安全系数设定为3.0,轴最大应力<114n/mm2,结合各参数和约束条件,从而分析出最优的结果。

软通动力行业分析篇4

关键词:风险管理;软件开发;中小企业

1 风险管理在软件开发中的引入

1.1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可能出自技术、政治、经济、资源等各个方面,对项目开发本身或是项目目标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有些风险甚至可能是致命的,使项目严重滞后或直接废弃。项目风险管理是为了最好地达到项目的目标,识别、评估、应对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的科学与艺术。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使项目本身潜在的机会或回报最大化,使潜在的风险最小化。

1.2风险管理活动

项目风险管理应贯彻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风险管理涉及的主要活动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应对计划制定和风险监控。

1.3软件项目的风险管理

软件项目由于其本身的创造性,注定了其风险的复杂性。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周期包含项目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软件测试、软件和维护等多个相互交织、互相影响的过程。这就注定软件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涉及到计划、度量、组织、实现、时间、成本、进度、质量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互纠缠、累积在一起,会产生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影响项目的进行。

软件项目中的风险表现在:需求风险、计划编制风险、设计实现风险、组织和管理风险、人员风险、客户风险、产品风险、过程风险。

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软件开发项目时更加注重风险管理,注重风险分析,做好风险管理计划,积极寻求风险应对方法,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中小软件企业项目开发的特点和面临的风险

2.1中小软件企业的特点

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小软件企业虽然人力成本很低,但是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劣势。如:软件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实力相对较弱;企业自身的技术实力低,技术单薄,积累少;项目缺乏统筹规划,生产方式是小作坊式,编程方式是个人英雄式;软件开发流程不规范,产品标准化程度差;项目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欠缺,缺乏严格的项目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人员流动率高,缺少充足的人才储备。公司林立,项目竞争多,对很多软件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维持生存,在合同的实施中,处于弱势地位。这些都是阻碍企业顺利完成软件项目的不利因素。

2.2中小软件企业项目管理的不足

中小软件企业自身固有的不利因素,使得他们在项目管理中存在诸多不足:缺乏合理的进度安排、开发流程不完善、不重视测试、缺乏缺陷管理机制。

2.3中小软件企业软件项目面临的主要风险

客户需求不确定中小软件企业在项目中的弱势地位,造成客户可能随意变更需求,使开发无明确的方向。不完善的系统分析和设计又使得类似情况出现时,开发人员不知所终,造成混乱。

进度安排过紧进度计划往往脱离实际,多数无法按时完成。

技术风险中小软件企业的技术积累和技术储备往往不足,这在软件产品的设计、实现、接口、检验和维护等方面都有体现。此外,技术陈旧、不确定、不成熟,以及采用非主流的第三方设备或组件,都会给产品开发带来重大影响。

人员风险中小软件企业人员流动性大,而最终产品对项目组中某一个或几个开发人员依赖大,这些关键人员的流动,会使开发工作受到影响,甚至陷于停顿。

项目组成员不固定,增加交流成本中小软件企业常忽略项目组成员的交流成本。如,在项目进行中,加入新的开发人员,需进行培训并逐渐与现有成员沟通,从而使现有成员的工作效率降低。此外,还有任务重新分配所造成的工作中断带来的负担。要知道,软件项目的人员数量和开发时间并不是可以互换的,向进度落后的项目中增加人手,只会使进度更加落后。

3中小软件企业项目的风险管理如何进行

在中小软件企业软件项目的风险管理中,也要按照“识别”、“分析”、“计划”、“应对”的步骤,对潜在和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3.1风险识别

在风险识别中,我们应重点注意以下风险:

需求风险主要指需求不确定的风险,如,具体功能不能详尽描述,在系统范围和性能方面也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另外,用户不断进行的业务流程调整,也会给系统带来较大的需求不确定性风险,甚至陷入需求膨胀的状态,最终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管理风险软件项目管理本身就是一项具有风险性的工作,对项目的协调管理工作要求更高。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工作缺乏计划性或是有计划而不能严格执行;管理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比较大;没有充分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因而没有充分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应该采取的风险应对策略;项目团队内部沟通不够,导致开发人员对系统设计的理解存在偏差等等。

技术风险软件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这就要求系统分析、设计人员要具有较好的技术能力,同时还要对用户的行业业务非常了解。因此,项目组个人以及团队的整体素质将会影响到项目实施的成败。

人员风险对中小软件企业来说,人员风险始终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因素。

3.2风险分析

需求风险需求风险的形成,首先,是由于客户的介入与参与程度不深,考虑需求往往从部门或局部的视角出发;其次,分析人员忽视了对业务知识的深入了解,不能很好地理解甚至是误解客户的需求,使得需求调研的目标不明晰,分析不透彻;第三,缺乏与客户决策层进行深层次的交流,难以掌握客户企业的发展趋势,对需求的延伸性不明确;最后,缺乏有效的需求变化管理。

管理风险项目管理人员缺乏项目管理知识,工作目标不明确,对总体计划、阶段计划的作用认识不足,对项目的风险估计不足,从而造成计划与控制脱节,无法进行有效的项目管理;而且,由于管理人员的协调管理能力不足,执行力度不够,使得项目协调成本、时间成本大大增加,造成工作延误等。

技术风险技术风险可以直接导致项目失败。技术能力不足、涉足不熟悉的行业业务,使项目的预期目标超过了项目组的实现能力;此外,采用不熟悉或是欠成熟的开发工具、第三方产品等,都会使项目处于灾难性的风险之中。

人员风险产生人员风险的原因多种多样,要结合企业自身和具体员工的情况,综合加以分析。

3.3风险应对

风险规避的最好方法是把风险控制在项目启动阶段。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规避或减小风险。

建立畅通的对外沟通渠道,制订沟通策略需求

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沟通不畅引起的。在需求调研阶段,要多和客户应用部门沟通,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最好能将系统的目标模型向应用部门演示,并得到反馈意见'、直到双方都达成共识;形成双方认可的验收方案和验收标准;做好需求变更控制和管理,尽量降低需求的不确定性风险。

配备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员要由具有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或是具有系统的项目管理知识的人来担任项目经理,制定有效的项目管理计划,并执行落实,提高项目的可控性。

建立协作高效的项目团队项目组中既要有技术部门的参与,更要有应用部门的参与,形成一个合作的项目团队,共同理解需求和业务发展。共同研讨项目进展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控制项目进度,共同为项目质量把关。

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计划风险管理必须被作为日常的正式活动列入项目工作计划,成为项目管理的一部分。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项目计划进行审核,建立风险清单,对每个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出尽量准确的判断并对之进行监控,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如针对需求风险,要制定相应的需求变更控制;针对技术风险,要安排核心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开发等等。

鼓励内部交流项目经理应积极与开发组成员进行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出现苗头的问题;在开发团队创造信任、公开、积极交流的环境,有效地消除团队成员之间的隔阂和冲突,使项目开发保持一定的效率。人力资源部门也应该密切注视项目组成员的士气,通过积极沟通,或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使项目能正常进行。

选择合适的开发技术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虽然在系统设计时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但如果对所要采用的新技术不熟悉,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熟悉的技术,以避免因技术瓶颈导致的项目失败。

采用适合的开发模型为适应业务需求随时间发展而变化,要强调敏捷开发,缩短软件周期,尽快给用户一个快速原型,并对各个功能逐步完善,可以降低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实现风险。

4 中小软件企业应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4.1中小软件企业自身的应对风险的积极因素

“船小”规避快中小软件企业具有规模小、机制灵活的特点,便于决定取舍,有时有舍才有得。

用人制度没有条框的规定中小软件企业用人制度灵活,有利于管理者采用奖励、情感投资等有形和无形的激励手段。

企业结构有利于执行力的实现中小软件企业的企业结构相对简单,层次构成浅,内部沟通屏障少,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执行能力。

4.2结合自身的因素进行软件过程的改进

量力而行作为项目实施的决策者,要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好高骛远,目标定得太高,脱离自身实际,往往使企业陷于被动。

强化系统分析设计先谋而后动,系统分析和设计作为软件项目最重要的开始阶段,是不可缺少的。运用统一建模语言进行分析设计,或开发实现时采用相对成熟的设计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项目组成员在分析和设计阶段的交流能力和工作效率。

发挥人的能动性,通过对员工的有效管理积极应对项目风险对中小软件企业来说,最宝贵的是员工。以人为本的社会文化,要求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双赢,既可以满足员工建功立业的个人追求,又能实现企业的战略规划。要选择正确的人,为他们分配正确的工作;及时处理员工的负面情绪;建立有凝聚力的团队。确定人员流动的原因,重视后备人员的培养。

有效管理代码代码是软件的生命,要采用适当的管理方法(如统一编码规范)和工具(如版本控制工具)管理代码(包括文档),使软件开发作为一个过程处于管理之下,既可以规范开发行为,又可以为类似的行为提供依据和可借鉴的资料。

建立测试和缺陷管理机制这对于软件质量评估具有很高的价值。

掌握合适的开发方法如现代敏捷方法论既非常注重人的能力,强调调动每一位项目参与者适应变化,又基于非常严谨的过程。这对于中小软件企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项目进行总结,形成知识管理制度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对抗风险的能力。

5 结语

软通动力行业分析篇5

关键词:软件工程;创新性实验教学;aaDL;模型驱动;项目

驱动传统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主要以经典的结构化方法学和面向对象方法学为主线,讲授两种方法学在软件生命周期开发各个阶段的原理、方法及工具的应用[1]。在课程实验阶段,结构化方法学通常使用数据流图、软件架构图、流程图[2]等不同的描述方式来分别刻画软件从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到详细设计的开发模型,对于软件开发初级者来说,同一软件在开发过程中采用不同描述手段,在两个不同阶段之间,都需要进行手工的模型转换(例如从数据流图到软件架构图的转换),容易引入错误,很难保证所建模软件系统的输入输出一致性。而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学尽管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主要采用统一的UmL语言来建模软件,但是由于仍然采用了多种视图模型[3](如用例图、类图、顺序图等)来描述同一软件不同阶段的开发,同样容易导致软件开发的不一致性。基于上述问题,软件工程创新性实验教学课程引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软件方法学的新型软件开发方法,即基于aaDL(architectureanalysisandDesignLanguage)[4]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基于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3]主要以高度抽象的模型为核心,将软件开发焦点聚焦于需求功能的获取、软件体系架构及业务逻辑的设计,而底层与平台实现相关的代码框架则可以由相应的软件工具自动生成,极大地提高了软件开发效率。基于UmL的软件开发方法也属于模型驱动的开发方法之一。为了避免UmL多种视图模型可能导致的软件开发不一致性,本课程结合当前高可信系统的开发研究热点,选取了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提出的体系结构分析与设计语言aaDL作为模型驱动开发方法的建模语言。该语言支持自顶向下、粒度逐级细化的基于组件的开发方法,将系统、子系统、进程、线程、子程序等常用的计算机运行时组件集成于统一的描述框架中,能够较好地保证软件开发的一致性。另外,该语言除了提供图形化的表示方式以外,还提供具有精确语义的文本描述以及支持第三方插件的通用XmL描述方式,因此便于在软件设计早期对其表示的软件体系架构模型进行分析校验,尽早地检测出系统设计缺陷,有效地减少软件故障检测成本。本课程在引入上述方法的同时,还结合“做中学”[5]与项目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基于aaDL模型驱动的开发方法应用于实践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从而使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代码生成等开发过程集成于统一的开发框架中,让软件开发者对于软件开发各阶段的系统一致性及软件回溯确认验证有一个良好的开发实践,聚焦于业务需求、架构设计,提高软件开发综合实践能力。

1基于aaDL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的应用

本课程选取了aaDL语言作为模型驱动的建模语言,能将软件工程开发各阶段统一于视图一致的框架中,能够很好地顺应经典的瀑布模型的开发过程。在软件开发的不同阶段,仍然采用以aaDL组件为基础的统一视图,下层视图模型在上层的视图模型的基础上,提供组件粒度更细的视图。例如,aaDL系统及细化的子系统组件模型对应于需求分析阶段的业务需求建模;aaDL进程组件模型在系统需求模型的输入输出接口限定下进一步推导出体系结构模型,对应于软件工程的概要设计阶段;aaDL线程组件及子程序模型作为进程模型内部的执行体,刻画软件的动态行为,对应于软件工程的详细设计阶段。由于该方法遵循自顶向下、逐级求精的方法学,所以每个阶段获取的aaDL模型都是基于上一阶段的模型框架下细化得到,便于复审验证分析。若发现某个开发阶段的模型缺陷,可以回溯至上一阶段进行重新分析与设计。对于最终确认的详细设计模型,学生可以进一步手动完成整个编码工作,也可以选取相应的代码生成工具生成代码框架,再补充完整业务代码。该方法在需求分析、设计阶段通过对模型进行早期分析验证来部分替代传统的代码测试方法,以减小代码测试晚期检测到的错误代价。

2以“做中学”模式提高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

2.1教学设计

课程实验采取“做中学”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未知科学的能力。参与课程的学生包括计算机专业以及来自于地理信息科学、机械电子工程、信息科学、信息管理等非专业的学生,基础各不相同,且大部分同学从未接触过aaDL语言建模项目,所以配套编写了详细的实验指导书,提前分发给学生进行实验准备与预习。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国内外文献参考资料,学生可以在遇到问题时进行查阅解惑,并要求学生将问题及解决方案写入报告。要求学生通过系列调研后,自主选择一种aaDL语言建模工具,在实践中快速学习一门语言的使用与相应的建模方法。课程同时也给予学生自由的探索空间,对于问题的解决给予开放式的策略,不作过多限制。例如在aaDL建模时,学生可以选择aaDL文本、XmL、图形表示之一,但要求整个软件建模阶段采用前后一致的表示方式,以便于模型的分析与验证。对于模型分析验证的方法可以基于不同的表示形式,采取不同的分析手段。

2.2教学效果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验指导书以及查阅文献资料,能够选择当前流行的aaDL语言建模工具(如oSate等)辅助软件系统的开发,并能通过工具自带示例快速的学习aaDL语法,体验该语言的建模特性。例如,有的学生选择采用aaDL文本的建模方法,并利用现有的词法、语法分析工具(如LeX,YaCC)对aaDL文本进行分析验证;有的学生则以aaDL文本相对应的XmL表示为基础,采用XmL解析技术(如Dom、SaX)自己实现模型解析与分析的逻辑。有的学生采用图形表示方式进行建模,直观明了,但发现图形表示的模型不便于之后的模型检测,因此利用相应工具将图形转换为文本方式,进行进一步处理。通过做中学的模式,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具体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再辅以详实的实验指导书和丰富的参考资料,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项目驱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3.1教学设计

通过项目制的方式,让学生组成2~3人的团队实践一个完整的基于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软件复审能力、文档撰写能力等多项综合实践能力。首先,学生需要综合软件工程、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多门课程的知识来理解aaDL各组件的建模语义,并将其准确地应用于项目开发各阶段的建模。其次,每组学生都要负责该组项目开发的一个或多个阶段的建模与分析任务,负责每个阶段建模的学生还需要对其建立的模型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分析验证,如果发现问题,可回溯至上一阶段的模型,与其负责的学生进行沟通确认,共同解决问题。同时,在每个阶段需要输出规范的文档,以备复审,且作为下一阶段开发的依据。

3.2教学效果

多数团队项目成员能够严格按照软件开发瀑布模型各阶段进行任务分工,并利用aaDL语言固有的分层组件语义进行自顶向下逐级细化的开发。例如,负责需求建模的成员使用aaDL语言精确地刻画出系统及子系统模型的输入输出接口,并给出相应的需求分析文档。该团队负责概要设计的成员依据该需求分析文档,继续在由aaDL系统组件刻画的需求模型的接口之下进一步细化推导出体系架构模型,并输出概要设计文档。负责详细设计的成员依据概要设计文档,在由aaDL进程组件刻画的体系架构模型的接口之下进一步刻画系统的动态行为模型,以保持系统的一致性和可回溯性。由于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一致性,当发现问题时,团队成员能够依据该阶段的模型和撰写的文档快速向上回溯,通过进一步沟通探讨,及时解决问题。

4结语

该项目作为华中农业大学本科创新性实验项目之一,来自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六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了总共30个学时的课程实验。学生自由组成了多个小组体验了基于aaDL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通过“做中学”的方式,从实际项目中体验了软件工程从需求分析到详细设计的自顶向下逐级细化的设计思想,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能力以及软件开发综合实践能力,增加了学生探究科研、开发可信软件的兴趣。该项目为软件工程创新性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实用可行的参考方案。

参考文献

[1]窦万峰.软件工程方法与实践(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窦万峰.软件工程实验教程(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杜德慧.UmL建模分析与设计:基于mDa的软件开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软通动力行业分析篇6

关键词:南京软件企业;招聘信息;软件人才;需求

南京是我国11个软件产业基地之一,是江苏省沿江软件产业带的龙头。南京市一直把软件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尤其是2000年以来,南京软件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软件产业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凭借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软件产业从技术研发起步,到扩大产品开发应用规模,正以较快速度向产业化迈进。南京软件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逐步加强,但与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软件产业是智力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其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较之其他产业更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软件企业发展的关键,软件技术和市场的竞争更集中反映在对人才的竞争上,南京市虽然高校众多,科研资源丰富,但整体整合力度不够,人才的培养与软件产业的需求脱节,人才成了制约南京软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企业的招聘信息能直接反映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研究企业的招聘信息,分析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状况,以期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有利于促进南京软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前程无忧网提供的2010年6月1日一8月1日南京软件行业f包括各种投资性质的软件企业及其外企代表处)计算机软件类岗位招聘信息共1849条,涉及各企业的招聘信息数分别为:外资企业802条、合资企业182条、国有企业78条、民营企业711条、其他性质77条,我们对它们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学历、专业、技能(岗位)、工作经验、语言能力、职业素质、其他这7个方面。最后根据分析内容,总结软件人才需求现状,并对未来软件人才需求进行预测。

2 研究结果

2.1 对学历的要求

表1的统计结果表明,学历依然是企业招聘中关注的热点,91.83%的招聘信息对学历提出了不同要求。但从对不同学历的需求提及率分析可以看出,本科学历起点是招聘中的热点,提及率高达61.87%,其次是大专学历起点,需求量达27.31%,明确要求高学历(硕士、博士)的比例比较低,只有2.11%,需求量最低的是中技、中专生,只有0.54%。企业的需求结构与目前的人才培养结构存在矛盾,据金柘苗等报道近3年南京市的软件及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以专科及以下学历为主,占到了总人数的50%以上,本科学历只占40%左右,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占10%左右。企业的这种需求结构从另一侧面也印证了软件行业目前的“橄榄型”人才结构,中间层次人才依然是企业需求的主流,低层次人才需求较少,高层次人才缺乏。众多专家认为“橄榄型”人才结构阻碍了软件产业的发展,他们提倡“金字塔型”人才结构,尤其强调“软件蓝领”的重要性,而软件蓝领对学历的要求低,大专以下即可胜任。从对企业需求分析来看,企业并没有热衷“软件蓝领”即低学历人才的聘用。这与目前软件企业规模有一定关系,大部分企业作坊式的生产还不适应起用适应流水线生产的软件工人。另外,与我们的传统偏见不无关系,人们普遍将学历等同于能力,致使企业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更多倾向于招聘高学历人才。

2.2 对专业的要求

表2的统计表明,专业背景依然是企业招聘中关注的,85.82%的招聘信息都将专业限制在软件、计算机相关专业,只有14.18%的招聘信息对专业无限制,只对软件技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限制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招聘信息中,有20.12%提到了若有其他行业专业背景或行业从业经验或知识积累的可以优先考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趋势,即目前既具有软件分析和开发能力同时又具备其他行业知识的复合型软件人才备受企业关注。南京的软件产业以应用型软件的生产为主,在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中,客户需求复杂多样化,要创造出更符合客户需要的专业化软件,不仅需要开发人员具备软件开发的基本能力,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应用领域的知识,如财务专业、制造业、金融业、电信业等的软件开发,仅有计算机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已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2.3 对技能(岗位)的需求

从表3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将招聘单位提供的岗位划分为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师、系统分析师、架构设计师、软件测试工程师、软件工程师、高级软件工程师以及一些非软件开发类岗位如售后服务、网站编程等,招聘单位对高级软件工程师的需求量最高,高达43.26%,分析这个岗位对软件人员要求是复合型的,即不仅精通软件编程,且熟悉或精通软件开发的其他环节,如既能从事编程工作又能胜任测试工作,或既能从事编程工作又能进行架构设计等。而企业对程序员岗位的需求只有15.04%,除一些非开发性的岗位外,企业对专门从事软件开发的某一个细分环节的人才(需求分析师、系统分析师、架构设计师、测试工程师)的需求量都低于3%。分析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主要是南京的软件企业目前还以中小规模为主,岗位设置还没有形成严格的分层格局,很多企业接受订单从开始谈判到模块划分、功能的分解,到编程、测试,再到维护,很可能是由一个团队从头做到尾,内部不可能开展精细化的分工,这也从客观上决定了南京软件行业对一专多能型的“多面手型”中高级软件人才的渴求。

2.4 对工作经验的要求

从表4的统计可以看出,工作经验是企业招聘中又一关注的热点,高达75.07%的招聘信息都对工作经验提出了明确要求,只有18.39%没有作出限制;另外,只有6.54%的招聘信息明确提出需要应届生,并且提供的岗位基本为实习生岗位。这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用人的急功近利,即希望招聘有相应工作经验的人立即投入工作,而不愿意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培养新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应届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陈旧、实践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快胜任企业工作,而不受企业欢迎。

从表4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对工作经验作出限制的招聘信息中,以1~3年工作经验为起点的需求最为普遍,这也反映了对于目前大部分软件类工作岗位有1~3年工作经验基本能够胜任,当然一些经验要求比较高的岗位,需要5年乃至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但毕竟所占的比例较小,只占4.70%。

2.5 对外语能力的需求

很多文章分析印度软件业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得益于他们将英语作为通用语言,技术人员若能掌握好英语,就能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有利于企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并且随着软件外包业务的发展,企业对软件从业人员的外语能力越来越重视。在表5中,我们可以看到南京软件行业对软件人才外语能力的关注,62.41%的招聘信息都对外语能力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其中对英语的要求占首位,提及率高达60.71%,当然岗位的不同,对英语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对于程序员,要求其能用英语编写程序,对于外包人才,则要求其能熟练地用英语交流。招聘信息中还提到对其他语言的要求,如日语、韩语等,但比率较低,仅有1.70%,这和目前南京软件企业的外包市场发展规模小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外包市场的拓展,企业对掌握除英语之外的其他外语能力的人才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并且对外语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不仅只停留在交流的层面上,且可能还会对熟悉国外文化有要求,只有深入了解文化,才能设计出更符合国外客户需求的软件产品。

2.6 对职业素质的需求

有专家指出,由于软件行业自身的特点,软件人才的优秀程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素质。软件企业对人员的职业素质越来越重视,在我们的统计(见表6)中,发现有79.01%的招聘信息都对所需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尽管不同的工作岗位对职业素质的需求不同,但对“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学习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这3项素质的提及率均超过半数,特别是对“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的提及率高达73.19%,对其他的职业素质如稳定性、工作激情、事业心、创新能力等都有提到,比例不高,总的提及率占20.43%。对“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学习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这3项提及率较高和软件行业的特点直接相关,软件业是一个知识技能更新速度特快的行业,因此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才不至于被快速发展的软件业淘汰:另外,软件开发涵盖的步骤比较多,一环紧扣一环,软件的项目需要团队来完成,因此对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要求尤其突出。

2.7 其他方面

在软件类岗位的招聘中还提到的有年龄、籍贯、毕业院校以及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但这些方面提及率都比较低,均不到5%,可见企业对其关注程度比较低。企业对籍贯和毕业院校限制较小,解除了对人才的地域和院校的设置,增强了人才的流通性,以利于企业招聘到优秀人才。企业在招聘中没有将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刚性条件,从侧面也反映了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持一定保留态度,目前各培训机构提供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比较普遍,社会上兴起了考证热潮,执有证书的人员比例也在增加,虽然普遍认为“有证书比没有好”,但培训市场还不够成熟,存在培训只是以考证为目的,而不以实践能力的增强为目的的现象,因此持有证书是否能与实际操作能力挂钩,还有待检验。

3 结论

3.1 软件人才需求现状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在招聘中关注的有学历、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外语能力、职业素质这6个方面。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将这6个方面从优组合,可以看到目前最受南京软件企业欢迎的软件人才,如表7所示。表述为本科以上学历,计算机相关专业并有其他行业专业背景或从业经验或知识积累,精通编程并熟悉软件开发中的其他一个或多个环节(需求分析、架构设计、软件测试),至少1~3年工作经验,有较好的英语运用能力,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的实用型国际型、复合型中高级软件人才。

3.2 未来软件人才需求预测

在分析软件人才需求现状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对未来软件人才需求作了预测,如表7所示。

较之需求现状,未来变化之一可能为企业对低学历人才的需求量增加。软件蓝领是从事大量重复性劳动的基础程序员,不需要高学历,在印度这样中低层次的软件工人达到数百万,有不少是由高中毕业生进行简单培训后担任的,而正是这些软件蓝领促进了印度软件产业的快速崛起。在世界软件业进入工业化生产的今天,不仅南京甚至整个中国依然主要是几十人的中小企业在进行作坊式生产,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在从事简单的编程工作,导致人力资源成本过高,限制了企业的总体员工规模,也降低了其价格上的国际竞争力。培养与拥有大量基础程序员是软件产业成熟的标志,大批“软件蓝领”进入软件业,除了可以促进软件企业采取工厂式运作并形成标准化,降低开发成本之外,还可以避免对个别程序员的过分依赖,保持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软件蓝领的数量和软件产业化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没有大批的“蓝领工人”构筑金字塔的底座,仅仅依靠少数高精尖人才,软件业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南京致力于中国软件名城的建设,要完成软件产业规模位列全国第四位,力争前三位,软件出口规模位列全国前五位,出口占产业规模的15%以上等目标,软件产业向规模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因此从事软件蓝领工作的低学历人才的走俏也将是必然。我们也可以从软件人才培训市场看到端倪,“软件蓝领”的培养模式全面引入中国,已经成为目前软件培训市场的主流,软件蓝领的培训热反衬出的是软件产业结构的滞后,软件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紧迫性。

变化之二: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可能有所弱化,应届生受青睐。国外很多软件公司都愿意招聘一些刚刚毕业的学生,招到以后,进行公司内部培训,然后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人才的培养,这样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国内软件人才的流动性大为业内公认,人员的快速流动越来越凸现其不利影响,未来企业必定会在稳定上下功夫,要形成稳定的企业文化,招聘刚毕业的学生按照自己需要的规格进行二次培养,有利于植入企业自身文化,有利企业的稳定发展。当然,应届生能否受到企业青睐,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校教育,学校能否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是关键。

变化之三:对领军型人才以及对精通软件开发中各环节的专业型人才需求量增加。许多企业正在努力突破“手工作坊”的模式,向产业化、规模化迈进,使软件产业向纵深发展,一旦企业实现了软件开发工程化规范化,软件开发的分工就会越来越明确,一个项目由一个团队从头做到尾的模式就很难再适应,软件工程师编程和测试一起挑,需求分析和编程一起完成的局面就会改变,对软件开发中的各个环节的专业型人才的要求就更高,高级需求分析师、高级架构设计师、高级测试工程师等专业型人才的需求量就会大大增加,与此同时,企业对统筹整个项目的领军型人才的要求也会更高,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较好市场意识,熟悉开发流程的领军型人才的需求量也会大幅增加。

另外,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企业对外语能力强的人才,对有良好职业素质的软件人才,对既有软件开发能力又有其他行业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3.3 软件人才培养建议

软通动力行业分析篇7

【关键词】软件测试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1现阶段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

据最新出炉的《2013年中国计算机市场预测报告》显示,2013年前3季度,软件行业实现收入3784.99亿元,同比增长23.6%,占整个电子信息行业收入比例的10.95%。而据前程无忧招聘网统计,目前,国内120万软件从业人员中,真正能担当软件测试职位的不超过5万人,软件测试人才缺口已超过20万并向30万大军急速挺进。在中华英才网近期的2013十大热门职业中,软件测试工程师也位居三甲之列。

软件测试工作对软件项目的重要性,从今天诸如微软这样的软件巨擎的人员构架上就可见一斑。如今,在微软内部,软件测试人员与软件开发人员的比例一般为1.5――2.5左右,即一个开发人员背后,至少有两位测试人员在工作,以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而在国内其他软件企业中,研发人员和测试人员的比例往往在1:5至1:8之间,“招个软件测试人员比招博士还难”,不少企业发出类似的感叹。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中国软件外包领域的大力发展。作为三大接包国之一的中国,市场规模一直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与其他接包国相比,中国的企业优势在软件测试等技术方面。65%的国外企业首选中国作为发包对象,其中外包测试项目占到很大的比重。与此同时,外包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人才需求的急速扩大。然而,国内相关人才培养的滞后却远不能满足过旺的需求――这是导致测试人才供不应求的根本原因。“软件测试在国内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短短几年间就跻身it产业发展的前列。”我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谭浩强说,“可令人遗憾的是,这一信息没能及时反馈到各大高校及相关部门。”据谭浩强介绍,目前国内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寥寥无几。少数it培训机构虽然及时开设专业课程,但碍于大众对测试的认知度偏低,也难以完成人才培养的重任。除此以外,企业对软件测试人才专业性的要求也提高了人才进入的门槛。

2软件测试人才目前的培养情况

目前,国内软件测试人才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以前做软件开发转行的技术人员;二是计算机专业的高等学院毕业生;三是经过一定的培训,具有很强的实战经验的专业人员。

软件测试行业主要岗位为软件开发测试、网络开发测试、测试管理等6个就业方向以及初、中级软件测试工程师、web测试员、文档测试员等23个岗位[2]。综合来说软件测试专业相关的岗位主要有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以及软件工程相关的岗位。

国内高校软件测试教学总体属于起步阶段,开设软件测试专业的院校不多,一些院校仅开设了软件测试的课程。当前一些软件企业与行业的培训机构在积极开展测试人才的培训工作,但培训内容较单一且完全实用化,对软件开发能力要求不高。这种培训属于非专门化、专业性的培养和教育。因此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3.1系统性

传统的软件测试课程由于发展时间不长,缺乏完整的系统性。软件测试不是一门独立的测试课程,它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软件基础知识,了解软件开发的过程,才能更明确的知道软件测试的地位和意义。培养的学生应该兼具扎实的软件开发能力、软件测试能力以及相关的软件工程能力。

3.2覆盖面

软件测试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包含很多基础理论和基本能力,除此之外,还包含很多测试管理、高级测试工具等内容,传统的软件测试课程在课程覆盖面上要么太过浅显,只包含一些基础理论知识,要么太过宽泛,各种东西都涉及一点,却又缺乏重点和深度。课程内容在覆盖面上的偏颇,导致学生理论能力看似满足社会需求,而实际工作能力却与实际需求间存在较大的鸿沟,因此我们在课程能力覆盖面上必须结合学生实际。

3.3实践性

测试在某种意义上说属于一门经验学科,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锻炼能力,因此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必须加入大量实践环节,而传统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是基于理论的简单验证,较少和企业实际应用结合起来,采用企业级测试工具应用于实际软件测试的更是少见。而为了让学生能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在实践环节上必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企业仿真环境。

3.4高职能力体系的要求

软件测试行业主要岗位为软件开发测试、网络开发测试、测试管理等多个就业方向以及初、中级软件测试工程师、web测试员、文档测试员等多个岗位。综合来说软件测试专业相关的岗位主要有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以及软件工程相关的岗位。

仔细分析任何一个成熟的软件企业,为完成软件产品的开发都需要三类人才:第一类是懂技术、行业知识和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即“软件金领”;第二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称为软件工程师,即“软件白领”;第三类是能够熟练编程的程序员,即“软件蓝领”。类似地,软件测试行业的人才同样也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作为高级软件测试人才的测试项目经理和测试部门经理,可称为“测试金领”;第二类是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高级软件测试工程师,可称为“测试白领”;第三类是承担基础测试工作的软件测试员和软件测试工程师,可称为“测试蓝领”。一个成熟的软件产业从人力资源结构上应该呈金字塔形状,不仅需要处于顶端的、决定产业方向和边缘领域开拓的人,也需要从事产业日常具体工作的人员,因此,位于金字塔底端的“测试蓝领”与“软件蓝领”都是软件企业中最能直接体现产品价值和创造利润的主力,也是需求数量最大的一类人才[3]。结合高职学生实际能力,我们认为高职教育的能力定位应该是培养合格的软件测试蓝领,并为其成长为测试白领和金领打下基础。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的软件测试人才不能单纯只注重操作,必须为其将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因此必须设置一定量的理论课时。

理论教育上,我们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软件测试的概念和定义:对软件测试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介绍,明确不同测试阶段、

不同测试方法、不同测试种类的一些概念,通过软件测试的充分性准则等方面简要介绍软件

测试基本思想,讨论软件测试中的若干问题。

(2)测试用例及其分析:主要包括测试用例的概念和意义,测试用例设计原则等。

(3)白盒测试方法:包括程序结构分析、复杂性分析、逻辑覆盖分析、路径分析等。

(4)黑盒测试方法:主要包括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因果图分析、决策表等内容

(5)自动化测试原理:自动化工具类型、功能、特点,以及测试步骤和自动测试用例设计基础,测试自动化的优点和局限。

(6)测试工具如何进行软件系统、子系统的结构分析和程序模块的流程分析;测试工具如何对单元测试的结果进行自动评估分析;测试工具如何对单元测试的文档进行生成和利用等。

(7)测试文档的写作和管理。

除了理论知识之外,高职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擅长动手,有较强的实践欲望。他们也希望能在毕业时能快速的融入社会和工作岗位,因此,一定量的的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在实践上除了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使用之外,也必须掌握一些主流测试工具的使用。目前主流的测试工具有很多,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生能力,我们认为在自动化测试工具上,应包含这几个方面的测试工具:

(1)功能测试工具

在功能测试上,我们选取企业应用非常广泛的Qtp软件Quicktestprofessional,主要通过具体的软件测试过程来解释Qtp的主要功能和作用,以及如何录制运行测试,如何强化Qtp脚本,进行参数化设置、建立输出值、测试拆分等问题。

(2)性能测试工具

LoadRunner是目前企业在实际测试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性能测试工具。它是一种预测系统行为和性能的负载测试工具,通过以模拟上千万用户实施并发负载及实时性能检测的方式来确认和查找问题。通过使用LoadRunner,企业能最大限度地缩短测试时间,优化性能和加速应用系统的周期。我们应通过实际的软件性能测试案例来了解LoadRunner的作用,软件的组成、以及如何生成测试脚本和强化脚本。包括建立检查点、进行参数化设计、建立输出值,分割测试脚本等内容。

3测试管理工具

testDirector是业界第一个基于web的测试管理系统,它可以在公司内部或外部进行全球范围内测试的管理。它通过在一个整体的应用系统中集成了测试管理的各个部分,包括需求管理,测试计划,测试执行以及错误跟踪等功能,testDirector极大地加速了测试过程。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上,我们要求学生掌握应用testDirector进行测试计划、安排和执行计划、对缺陷进行管理,并以图形化和报表形式分析测试结果等。

软件测试在保证软件质量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高职教育在为企业输送合格测试人才上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合理构建高职类软件测试人才职业能力,抹平社会需求和高职教育间的鸿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只是一点浅显的探讨,希望在高职职业能力定位上有所建议。

参考文献

[1]2013年中国计算机市场预测报告.中国行业研究网http:///.

[2]兰景英.应用型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

[3]杨鹏,贺平.高职软件测试专业的构建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

软通动力行业分析篇8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财务分析应用

企业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功能是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企业财务分析更加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电算化会计的发展解决了财务分析中的最大难题,并及时、全面获取了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提供的基础环节显示了其强大功能。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知识、新内容的不断出现,使财务软件的功能不断扩充,财务软件不仅满足账务处理要求,还可以向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发展。因此,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财务分析,构建一个方便、快捷的财务分析系统是今后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大大提高财务分析数据的准确度

计算机在企业管理及会计信息处理中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效益。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电算化会计系统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全过程的处理信息,人工干预大大减少,客观上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处理过程的诸多环节。财务软件系统将会计原始数据一次录入,避免了多次录入的误差。数据的录入可以进入到所有相关系统,在后续的计量和核算中,每个环节和每个部门产生的数据作为共享数据,这就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财务软件自身附带的稽核功能和人员进入限制功能,保障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财务软件随时保证会计账目借贷双方的余额相等,并且根据期末数据进行自动结账,避免了人工抄录下的差错。人员进入有限制功能,确保了会计上的职务相容性。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光盘存储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会计信息的和传输逐步由现在的书面形式转向电子形式。财务数据来源的准确度高,从而确保了财务分析的正确性。

二、集成化处理使财务分析更便捷

企业财务分析是以财务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依靠财务人员的经验,采用专门的分析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动及其变动情况的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了解企业经济活动的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帮助利益关系集团改善决策,便于经营者正确决策。企业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功能,是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企业财务分析更加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

相对于手工会计而言,电算化会计的技术性使得会计处理工作的复杂程度大幅度降低。会计信息化集成所有数据于数据库,实现实时获取信息、实时处理信息、实时报告信息的新流程。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财务业务的协同成为可能。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信息采集点都纳入企业信息网之中,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各个管理子系统直接采集,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相连接,使会计系统不再是信息的独立,绝大部分的业务信息能够实时转化,直接生成会计信息,会计数据处理高度集成化。

三、反映财务分析结果及时全面

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财务分析工作能及时地加工处理信息,从而对企业内控和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电算化会计中的财务软件具有很多功能,包括供应商、职工、客户、项目、部门辅助功能,非常便于资料查询。由于财务软件采用数据库技术,将大量信息分类计入数据库,在进行查询时根据信息某一属性轻而易举就可找到许多信息。财务软件在建账时就将供应商、职工、客户等辅助核算对象的基础数据录进系统,以后每发生一笔与这些辅助核算对象相关的业务,软件就会将其数据计入这些账户。以供应商采购为例,在采购一批原材料时,账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登记入账,财务软件会根据相应的供应商名称计入明细账,包括采购数量、金额、商业折扣等信息,再加上软件中登记的相关基本信息、经营状况、信用政策等内容,非常便于管理人员进行查询。与手工会计相比,这些信息则要分散许多,想获得对某一供应商的全面信息需要查阅很多账簿,比如应收账款、预付账款账户等,甚至有些管理信息得去做调查后才能获得。辅助功能提供的信息非常有利于财务分析中的资料搜集。财务分析中的资料搜集过程非常庞大,本身财务软件的数据搜集就要比手工会计下更快更及时,再加上有了财务软件自带的辅助核算功能,能提供一些软件开发时就设置好的基础报表,省去手工系统下许多查找、抄录工作,比如往来账款的账龄分析表、个人借款明细表、催款单余额表、项目成本费用明细表、产品成本按部门明细表等等。数据库技术在财务软件中的应用使得财务数据的查找工作非常方便快捷,数据的加工处理依靠软件中的财务分析系统也更加迅速。

四、电算化会计报表系统增强了财务分析功能

国内外财务软件产品都支持将财务报表数据以eXCeL的格式输出,eXCeL软件已成为财务报表数据的一个格式标准。这对专门的企业财务分析软件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数据平台。通过eXCeL本身的一些分析功能也可以对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进行财务指标量化分析时,会计业务数据在发生的同时即可实时地记录和处理,信息使用者通过联机直接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及时有效地选取了财务分析所需要的信息。

电算化会计通过财务软件的应用增强了财务分析的功能,财务软件有强大的财务报表系统,报表系统的财务分析数据源有两类:会计核算数据源和辅助数据源。其中会计核算数据主要是账务子系统提供的会计核算数据。辅助数据主要有人事数据、生产经营数据、同行业主要经营比率、金融市场数据等。用户可根据需要定义分析的项目、定义分析的功能,根据各自需求对项目名称、数据采集公式、计算公式进行定义,报表系统能够从会计核算数据源和辅助数据源提取数据,并根据用户的定义自动生成所需的分析结果。电算化会计报表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财务分析数据难以搜集的缺陷,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定义简单分析模型,并能根据用户定义从会计核算系统及其他系统中获取数据,生成用户期望的分析结果。

五、电算化会计为财务分析提供多元化数据

财务分析的核心工作内容是根据客观情况和实际需要筛选、设立财务分析与评价指标。财务分析与评价指标大体上可分为财务因素指标和非财务因素指标两大类。作为财务分析与评价两大指标体系之一的非财务因素指标,它在指标体系中存在着与评价结果的因果关系不明显的问题。财务分析系统将各种常用的分析方法设置在程序中,并以菜单的形式将各分析功能提供给用户,供用户选择,以便财会人员应用财务分析系统,利用现有的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财务分析系统直接从会计核算系统各辅助功能中获取数据,生成分析结果。会计软件中的财务分析有比率分析具体包括变现能力比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比率、赢利能力比率、市价比率等。结构分析,包括资产负债结构分析、损益结构分析、各项收人与各项费用结构分析、任意非明细会计科目结构分析等。对比分析包括本年数与上年同期对比分析、实际数与计划数对比分析。趋势分析主要分析任意会计科目各期变动情况等,有绝对数和相对数两种情况。综合分析主要有财务比率综合分析和杜邦分析。图解分析主要指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方便地绘制出饼图、直方图、折线图等各种分析图。报表数据和系统提供的图形功能形成各种直观的图形而进行直观分析,通过软件提供的普通直方图、圆饼图、折线图、立体直方图等显示方式以及文字添加功能,方便分析者对分析结果做图表的注释服务,从而达到分析表、分析结论、图形显示的一体化。

通过财务分析系统提供的多元化数据,企业按选定的分析评价指标比较,只要企业其他财务因素评价指标处于正常的合理变动幅度内,非财务因素指标的影响就显得微乎其微;而当财务因素评价指标没处于正常合理的变动幅度内,往往又被认为是非财务因素的影响。非财务因素指标与财务因素指标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通过对非财务因素的分析,积极探讨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对全面做好财务分析与评价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六、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受人员素质、企业管理、工作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企业往往比较重视会计核算的结果,而对会计过程的控制则做得不够。在电算化会计广泛使用的环境下,如何有效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解决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内部财务分析问题,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不足,是企业强化自身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一个企业财务管理的好坏是企业体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如何改进我国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以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是摆在财务人员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体系是在做好会计基础核算工作的基础上,将会计的职能向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评方向转化,实现对整个生产经营环节的跟踪和监控。提高财务信息的使用价值,发挥财务工作的主动性,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反馈,从事后反映到事前预测、事中监督和事后分析相结合,真正成为领导的工作助手。科学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是国外很多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对于当前的企业制度来说,“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而预算管理是实现经营目标,完成“受托责任”的重要保证。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应该是由部门、员工广泛参与、企业高层集体决策的,预算的计划性、可行性、约束力都比较强。通过预算的制订和修改将公司全年的工作作一整体规划,明确了方向,提出了目标,指出了道路。各部门、各机构依据企业总体目标确定的财务预算概况、预算目标,编制本部门和本机构预算草案。财务部门根据企业的财务预算概况和各部门各机构的财务预算草案,草拟财务预算方案,企业高层对财务预算方案审核修改通过,财会部门将企业决策通过的财务计划下达到各部门、各机构执行,对执行过程实行监督检查,并将预算指标的完成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电算化会计的使用将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日常核算中解放出来,通过有效的财务分析信息促进了会计由核算职能向监督职能的转变,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最终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文泽:财务分析[m].白山出版社,2006.

[2]陈伟:自动化财务信息处理系统的构建[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6(10).

软通动力行业分析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软件测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4-8215-02

软件企业已经逐步从“手工作坊”式的运作模式发展为工程化开发,企业的规模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9月底,累计信息产业部认定软件企业达到9968家,登记的软件产品达到20192个。目前,通过Cmm2级以上的企业超过了100家。其中,通过3级的有50多家,通过4到5级的有9家[1]。基于面向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向的转变,软件企业需要大量软件工作者从事基础工作。软件生产如同传统产业的流水线作业,需要大量软件测试人员按照规范测试整个工程。一名合格的软件测试工程师,不仅仅要有扎实的测试基础,更需要具备进行自动化测试的能力。针对这些第一线从事软件测试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

在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这些高校的专业培养计划与方案中,基本都设置了《软件测试》课程[2]。通过《软件测试》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软件测试领域的基本职业活动,掌握软件测试的技能以及相应知识,培养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对高职学生而言,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明确定向未来的职业角色。然而目前,在软件测试教学开展中仍然面临大量实际问题需要相关教师来关注和解决。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际,就高职院校《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研究与探讨,提出了教改思路,并给出了一些实际的改革方案,以期提高软件测试的教学水平。

1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高职《软件测试》课程培养侧重,主要在于尽快让学生接触软件测试的基本职业活动,缩短了学生进入职业角色的适应期。然而,事与愿违,目前大学软件测试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1.1教材

目前市面上涉及软件测试方面的教材质量良莠不齐,种类繁多。大部分教材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偏重理论,测试工具方面实验指导内容普遍偏少,可操作性差。测试实例设计存在不规范性,测试项目多为简易应用程序,距离实际项目差距很大。

1.2重开发轻测试

软件测试课程多为计算机专业必修课,但是学生普遍存在重开发轻测试的偏见。很多学生认为软件测试就是简单的找茬,一项纯粹辅助软件开发的工作,技术要求低,内容简单重复,效率低。

1.3重理论轻实践

软件测试课程需要将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实践性较强。然而,教学过程中知识结构往往不够合理,对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指导。高校计算机教师通常侧重基础理论知识,忽视测试自动化和测试管理等相关高级层面知识,很少为学生提供较完整的测试项目实操方面的知识。

另外,课程最后的考核方式往往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核内容侧重零散的基础理论知识点,而无法体现综合的测试实操能力。这样无疑导致学生对软件测试课程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看法。

1.4测试案例单一,重功能测试轻其他种类测试

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测试系统简易单一,不是图书馆管理系统,就是学生作业难度的电子商务网站。学校往往缺乏时下的测试项目实例。测试项目大多属于公司内部资料,获取不易,不像通用应用程序一样可以随意搜索。

通常的软件系统测试不仅仅需要功能方面的测试,而且还需要很多其他种类的测试工作,比如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这类测试难度往往高于功能测试。然而,教学过程中的软件测试实验,往往集中在Qtp等软件测试工具的简单录制层面,缺少系统的性能等其他种类测试的实操和分析能力,导致学生产生“软件测试等于功能测试”的错误认识。

1.5自动化程度低

一名合格的软件测试工程师,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软件测试技能,而且必须熟悉主流的自动化软件测试工具。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自动化测试工具往往作为锦上添花的教学内容,只教授简单的使用知识。学生对各类测试自动化工具明显掌握不够,测试脚本编写能力不足,测试自动化程度低,进而测试效率也必然很低。这样不具有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必然不具有职业竞争力。

由以上分析可见,我们必须对测试课程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软件测试课程更加符合满足现实职业需求的发展需求,促进学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快速发展。

2教学改革方案

多年来高职学生的软件测试课程现状不容乐观,各式各样的教学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针对我院学生的软件技术水平及现有教学存在的弊端,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和思考,就教学改革提出以下措施。

2.1开课阶段选择

就原则而言,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编程课程是软件测试课程的先修课程。高职院校通常选择在第二学年开设该课程,这是因为学生已经经历过了相关程序设计课程,编程能力和专业理解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建议根据学生的情况,提前对学生进行软件测试理念的灌输。例如在相关程序设计课程中,要求学生对教材程序示例和习题进行测试,并且对测试用例进行点评。同时即可挑选一些综合素质程度较好的学生提前学习。面向这些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重点介绍软件测试入门知识,可以适当降低软件测试理论难度,引导进行自动化测试。

2.2教材选择

就高职学生而言,他们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很多同学对软件测试课程存在偏见。在教学过程中,建议选择使相对直观且简单、理论性略弱,操作性较强的教材,以便教学难度适中,提高教学的质量。另外,教材不要单纯是枯燥的理论阐述,最好搭配丰富的图表和多样的例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建议不要恪守教材,应该尽量量体裁衣。根据专业培养方向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材内容和授课方式。例如就软件方向学生而言,补充实用性的技术,例如强调一些针对某种具体语言的专业测试工具。

2.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软件测试

如前面所述,学生对软件测试职业存在很多偏见,需要教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例如针对很多学生反映“软件测试不如软件开发”的问题。教师应将软件测试和软件开发职业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从事软件开发职位的人员往往需要某种具体编程技术,而且不轻易改变。发展趋势是要求人员技术逐步深而精。于此对照,软件测试职位则要求人员技术广而泛。测试人员往往需要完成产品线上多个子产品的测试工作,测试范围涉及文档、代码、平台环境等多个对象。后期,功能测试工作一般要求自动化,而且需要开展性能、安全等多种测试项目,工作挑战性和难度并不逊色于软件开发。

另外,教师可以授课过程中,适度介绍就业前景,引导学生多关注软件测试行业的发展动态,建议学生访问例如CSDn、51testing技术论坛,使学生了解与国际前沿同步的知识。总之,让学生摒除偏见,明晰软件测试行业的职业要求和个人发展空间,进而激发学习主动性,提高职业认知程度。

2.4适度选择理论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进程

在软件测试课程授课过程中,我们探索应用型课程结构,使软件测试实现“理实一体化”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加以调整,适度选择理论教学内容,以软件测试基本理论为基础;与此同时,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进程,重视培养学生实操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分为理论讲授、上机实验、实训三个部分。全课平时课时64学时,每周4课时,前两个课时授课,后两个课时上机,理论授课与上机实验穿插同步进行,两者相辅相成;学期期末设置为时一周的实训,以期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效果。

首先,课堂教学打好理论基础,主要介绍软件测试基本概念、各种测试技术和方法、测试用例的设计、软件测试项目的组织和管理等相关知识。讲授过程中,向学生案例教学,组织学生讨论测试方案;其他类型的测试,与功能测试并重。根据时下软件测试发展趋势,选择主流工具进行讲解,掌握软件的使用,简要介绍其他工具。整个软件测试课程分为10个学习单元,授课安排详见表1。

通过上机实践,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首先,安排一些基础实验,仅限简单操作性范围,设计与教学相配套的上机实验内容,包括白盒测试、黑盒测试等。这样帮助学生掌握测试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相关基本概念的理解。之后,遵循尽量接近行业使用的原则,适度选择主流的自动化测试工具实验。另外,安排性能测试工具上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测试结果,提高其解决性能问题高含金量技能。相关自动化测试工具和重点知识点的使用详见表2:

2.Qtp检查点

3.Qtp数据驱动\&2\&性能测试工具\&1.LoadRunner的使用

2.负载数据分析\&3\&C#程序单元测试\&1.VS2010环境下单元测试\&4\&Java程序单元测试\&1.Junit的使用\&5\&C程序单元测试\&1.Cunit的使用\&6\&Selenium的使用\&1.Selenium测试脚本的录制回放

2.Selenium+Junit的使用\&]

实习在学期末集中进行,为时一整周,培训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将学生编为几个小组,按行业实际将他们分配角色,选择一个实际的软件测试项目来开展测试工作。该过程中,强调学生的测试专业技能,让学生掌握各种测试方法的实施,熟悉测试项目的工作流程。另外,现在我国软件测试业务已经扩展到各个行业的软件系统,学生在校期间只能接触通用软件系统。未来能够通过校企合作,扩展测试对象,希望能够引进结合地方经济、具有行业特色的软件系统,让学生实操测试技术。

2.5作业和考核方式

软件测试课程实践性较强,为了更加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建议采用更加灵活的作业,比如在课后设置思考题。课程考试方式可以改革为报告形式,要求学生对某项流行软件产品提供测评报告。

2.6积极开发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为了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我校积极开发与软件测试相关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近些年来,高校计算机专业就业情势不容乐观,计算机相关校企合作工作难度不小。但是出于深化软件测试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率和测试行业相关率,在院系领导的努力下,与酷派、丝路等软件公司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学生通过进入工学交替的实习实训岗位,参与到企业项目测试实践过程中,切实提升学生实操能力,逐步成为技能型人才。

3结束语

软件测试行业的发展,给软件测试课程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针对软件测试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教改思路并给出了一些实际的改革方案,力求切实提高学生软件测试实操能力,以期提高软件测试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20年中国软件大盘点万家企业60万从业人员[eB/oL]..

[2]杨鹏.高职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3]杨鹏,贺平.高职软件测试专业的构件与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2).

[4]王利娥,朱新华,李智.项目驱动下的《软件测试》课程立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

软通动力行业分析篇10

随着各大专院校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市场营销学》模拟软件的需求市场日益扩大,很多厂商根据学校的要求,纷纷开发相关模拟软件,如因纳特市场营销模拟平台软件、世格Simmarketing营销模拟软件、贝腾-商业模拟实战平台、华普亿方的现代营销模拟平台、用友新道模拟软件、商道模拟软件等等。这些软件有如下共同特点。1.模拟企业经营的组织架构在模拟软件应用中,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团队,即组建模拟公司,每个团队3~6人不等,整个班的学生组成若干个经营团队共同构成行业。在每个团队中,学生分别扮演总经理以及生产部、市场部、财务部等企业关键部门和岗位的管理人员。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权限和工作内容,彼此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营销工作。学生只有充分发挥团队的集体力量,才能取得很好的经营业绩。2.围绕4p来设计模拟营销模块以因纳特软件营销模拟平台为例,在软件中,按照学生学习的内容,设计了战略分析模块和营销实战模块。在战略分析模块中,主要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Swot分析、竞争环境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完成Stp报告。在营销实战模块中,以4p为核心,设计了产品策略模块(产品研发、包装设计、产品生产)、定价策略、渠道策略(渠道合作、招投标中心)、促销策略模块(市场开拓、广告策略、促销策略、服务策略)等。通过上述设计,力求覆盖企业经营的各核心环节,使学生得到充分训练。3.互动式学习,突出竞争性通过多角色轮岗,让学生掌握不同角色的职责和分工,学会营销工作如何在立场不同的部门间协调和衔接,让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同时,模拟实训可以让学生团队之间相互竞争,以营业额或者利润作为考评的标准,让学生直面市场竞争的残酷,体会所承担的经营风险与责任,感悟内部控制、预算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市场营销学》模拟软件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软件自身的功能不足,不能模拟真实企业经营现状首先,无论是哪种模拟软件,都无法完全模拟企业的真实的市场营销行为。因为市场营销是动态的变化过程,随时会随着某个市场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营销策略出现重大调整。而模拟软件只能在设定的条件下进行局部的模拟。其次,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的基础是虚拟的数据,而不是企业真实的经营数据,所以做出的决策与实际可能有比较大的偏差。第三,软件的各模块之间虽然有逻辑联系,但不是动态的会根据市场环境变化的逻辑,是事先人为设定好的逻辑。2.教师过于依赖默认的实验环境和条件设置大多数模拟软件均可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验要求对实验参数进行调整,但教师为了省事或不敢进行大胆尝试而大多使用默认参数,使小组决策面临的各种环境变量,从头到尾没有变化,这样学生将不能得到在动态的环境中进行营销管理决策的锻炼。3.评价机制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在教学应用中,由于把整个小组的最终业绩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而没有体现每个学生的工作的价值,因此整个小组每个学生的分数是一样的,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觉得只要有学霸帮做就行了,搭便车的思想严重,有部分学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

三、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