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研研究进展十篇科研研究进展十篇

科研研究进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7:03

科研研究进展篇1

为了明确现阶段眼科免疫学所涉及病症的科研进展和方向,提高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的针对性,我们参阅国内外眼科免疫学最新研究成果,从免疫学角度分析了葡萄膜炎、角膜病、近视以及Graves眼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提出了相关治疗方法和研究进展。通过考察其在细胞培养技术、Dna重组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蛋白质生物化学技术等方面的成果,文章确立了运用多中心研究的方式加强基础研究和实验方法改进,以推进眼科免疫学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眼科;免疫学;葡萄膜炎;角膜;Graves眼病

abstractForpointingouttherelevantresearchprogressandscientificresearchdirectionofdiseaseaboutophthalmicimmunologyatthepresentstage,improvingthedirectionofclinicaltreatmentandscientificresearch,basedonthelatestresearchofophthalmicimmunologyoftheworld,thispaperanalyzedtheclinicalmanifestations,pathogenicfactors,treatmentmethodsandreaserchprogressofuveitis,corneal,ocularsurfacediseasesandGravesophthalmopathyclearly.inviewofaseriesofmajorachievementsofophthalmicimmunologydrivenbycellculturetechniques,Dnarecombinanttechnology,molecularbiologytechniques,proteinbiochemistrytechnology,thispaperpointedoutthattheapproach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ophthalmicimmunologyisusingmulticenterstudywaystoincreasebasicresearchandimproveexperimentalmethods.

KeYwoRDS:ophthalmic;immunology;uveitis;cornea;Gravesophthalmopathy

0引言

眼可被认为是一个微型免疫系统,可发生任何类型的免疫反应。由于它具有解剖、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特殊结构和功能,它又有别于全身的免疫反应,形成了独特的免疫生理和病理过程,它与全身免疫反应又有联系,又有相对独立的局部功能[1]。由于免疫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细胞培养技术、Dna重组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蛋白质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都对眼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免疫学涉及眼科的研究领域较为广泛,如眼免疫的基础研究、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蚕蚀性角膜溃疡、外伤性白内障、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蛋白免疫、葡萄膜炎、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Graves眼病及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等疾患的免疫学研究,并开始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防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1葡萄膜炎的免疫学研究

葡萄膜炎是一类常见的致盲眼病,虽然感染、外伤等多种因素均可引起,但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类型为自身免疫应答所致的葡萄膜炎。其常见病因及类型为风湿性疾病伴发葡萄膜炎、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Fuchs综合征、Behcet病及眼弓形体病所致的葡萄膜炎等[2,3]。人类葡萄膜炎多是由自身免疫反应所引起,视网膜中有多种抗原,每种抗原又有多个致葡萄膜炎活性多肽。Rai等[4]探讨了葡萄膜炎与视网膜S抗原的22种多肽的关系,在检测的26例患者中11例对S抗原多肽有增殖反应。此种结果一方面说明一些葡萄膜炎可能由视网膜S抗原多肽引起的免疫反应所致,另一方面也提示在一些葡萄膜炎发生中也可能有其他视网膜抗原或葡萄膜抗原参与。葡萄膜炎患者体内晶状体抗原、葡萄膜抗原的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反应的检测,发现这些抗原的免疫反应在葡萄膜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般认为葡萄膜炎是由thl细胞介导的疾病,最近研究发现,tbet(tboxexpressedintcells,tbet)是thl的特异性转录因子,在thl的分化中起决定作用。在炎性反应过程中,tbet可诱导产生干扰素,抑制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等th2因子产生,启动thl反应,导致以细胞免疫为主的炎性反应损伤。为探讨tbet在Behcet病性葡萄膜炎中的作用,iJi等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ase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和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了活动性Behcet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bet的表达,发现其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人,此结果支持Behcet病性葡萄膜炎是由thl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一观点[5]。糖皮质激素仍是葡萄膜炎治疗的主要药物。近年来糖皮质激素应用于治疗葡萄膜炎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将其直接注射至玻璃体内,以治疗慢性后葡萄膜炎[6]。

目前文献中报道此种治疗的适应证主要有交感性眼炎、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特发性全葡萄膜炎、中间葡萄膜炎、Behcet病性葡萄膜炎、慢性葡萄膜炎、葡萄膜炎所致的顽固性囊样黄斑水肿、继发于匐行性脉络膜炎的脉络膜新生血管、VKH综合征引起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7,8]。此种治疗的最大优点是眼内用药不引起全身性并发症。但是葡萄膜炎虽然发生于眼局部,却往往是一种全身性免疫应答所致,葡萄膜炎易于伴发多种全身性疾病,这些均说明大多数葡萄膜炎不可能仅用眼内注射糖皮质激素的方法,有关此种治疗的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确定。除了传统的免疫抑制剂治疗葡萄膜炎之外,一些新的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也显示了治疗的有效性,这些药物和生物制剂主要有环孢素、FK506、麦考酚酸酯(mycophenolatemofetil)、肿瘤坏死因子(tnF)阻断剂、干扰素等[911]。其他新的制剂或实验方法正在临床试验中,如iL1受体拮抗剂(anakinra)、iL2受体拮抗剂(daclizumab)或特异性细胞因子(iL10)制剂,口服抗原诱导免疫耐受也可用于治疗葡萄膜炎。应用重组人t细胞受体(tcellreceptor,tCR)可抑制t细胞活化、阻止t细胞向眼内聚集,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和眼内细胞因子表达,从而抑制或预防eaU的发生[1214]。

2角膜病

角膜疾病以及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是免疫学研究的第二热门问题。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对角膜移植术后的病理组织学、体液免疫、细胞免疫、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iL2及其受体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出细胞免疫在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参与免疫排斥反应的细胞有t细胞、辅助/诱导性t细胞、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巨噬细胞、mHCⅡ类抗原阳性细胞及β转化生长因子阳性细胞。降低术后排斥反应的主要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FKS06、雷帕霉素、麦考酚酸酯以及一些细胞因子制剂或受体拮抗剂。在高危角膜移植术患者的前房中植入FKS06缓释药物,可有效抑制术后内皮型排斥反应的发生[15]。此外,蚕蚀性角膜溃疡和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也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有关。蚕蚀性角膜溃疡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发现,病变处角膜和结膜的上皮细胞、角膜基质细胞有HLaDR抗原的异常表达,CD+4/CD+8细胞比值增加;患者血清中有抗兔角膜细胞和抗人角膜上皮细胞的抗体,外周血CD+4/CD+8细胞比值明显增高;泪液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水平也有异常。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是我国感染性角膜疾病中的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在对其发病机制进行的研究中,发现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发生除与感染的病毒株有关外,还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发现溃疡型与基质型有明显不同,溃疡型主要表现为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基质型则表现为Ⅳ型过敏反应;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iL2产生及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基质型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外周血CD+4/CD+8细胞比值也显著降低;复发性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iL2受体水平升高,患者泪液中分泌型的iga含量明显降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除使用抗病毒药物以外,还可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如应用γ干扰素联合中药治疗较单纯应用抗病毒药物效果更好。

3眼表疾病

春季角膜结膜炎是常见的眼部超敏反应性疾病,过去认为是ige介导的i型超敏反应,近年来发现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也参与其发病。在春季角膜结膜炎患者的结膜组织中发现黏合素、表皮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强阳性表达,结膜组织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春季角膜结膜炎患者泪液中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iL4,iL6、可溶性iL6受体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的含量明显升高[1618]。自身免疫性泪腺病是眼干燥症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眼科学者利用Deae52纤维层析法从牛泪腺中提取了两种泪腺抗原,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3000和67000,并将其免疫大鼠可诱发出自身免疫性泪腺炎的模型,用于探讨泪腺炎的发病机制[19]。

4Graves眼病的免疫学研究

Graves眼病是常见的眼眶疾病之一,已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许多学者在Graves眼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发现:(1)患者血清中有甲状腺刺激抗体、抗眼肌膜抗原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等自身抗体,其中甲状腺刺激抗体及抗眼肌膜抗原抗体与Graves眼病的活动性有关,当Graves眼病控制后其抗体水平显著下降;(2)急性期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体内CD+4细胞无异常,而CD+8细胞明显下降,CD+4/CD+8细胞比值明显升高,缓解期则上述指标恢复正常,因此,CD+4/CD+8细胞比值可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3)患者淋巴细胞iL2受体、血清可溶性iL2受体、iL6和可溶性iL6受体及肿瘤坏死因子均高于正常人,活动期高于缓解期;(4)患者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膜有异常的HLaDR抗原表达以及甲状腺内S100蛋白阳性树突状细胞增多,后者与HLaDR抗原阳性甲状腺上皮细胞或浸润的淋巴细胞密切接触,提示异常增多的树突状细胞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的启动或延续有关;(5)患者血清中γ干扰素水平显著升高而iL4水平无改变,γ干扰素/iL4比值升高提示患者体内th1细胞活性增高;(6)患者尚有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有关Graves眼病的自身抗原目前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人眼肌膜蛋白(相对分子质量64000)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可能在Graves眼病的发生中起着一定作用。关Graves眼病的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国内报道较少,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氨甲喋呤及环孢素a等药物治疗[20]。

5近视

近视眼是一种严重危害青少年视力的常见病、多发病。在近视的发病机制方面,至今仍众说纷纭。最近有学者从免疫学观点出发的病理学研究能够促进对近视的治疗新见解以及近视发病机制新概念的形成[21]。近视患者的体液免疫状况:对56例年轻的近视患者进行了免疫学研究,结果发现igG含量升高,igm含量下降,有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血清中igG降低,igm升高,免疫复合物增加到98%±5%[22]。近视患者的细胞免疫状况:进展性近视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含量较正常人低,t淋巴细胞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明显降低。对有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的免疫学研究结果显示,t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以及B淋巴细胞的含量明显降低。可以推测,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与近视发病可能有关[23]。机体免疫状况的改变在近视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近视患者,尤其是有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状况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反应指标相似[24]。这无论对近视病因的理解还是临床用免疫方法预防、预测和治疗近视都将是有益的。

6其他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诸多学者在眼免疫学的研究中发现,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眼玻璃体内iL6水平增高,视网膜前膜中可检测出igG,iga,igm抗体、补体C3、t和B淋巴细胞、HLaDR抗原阳性细胞和巨噬细胞;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血清中抗视网膜抗体的阳性率高于正常人,提示在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发生中可能有免疫因素的参与;翼状胬肉的形成可能与紫外线引起角膜前弹力膜蛋白变性刺激机体产生变态反应有关,其病变组织中可见大量的肥大细胞和淋巴细胞,并有大量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血清中ige,igG,iga,igm,补体C3,tnFα和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显著升高;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房水和血清中免疫球蛋白、补体C3水平异常,淋巴细胞对晶状体蛋白有异常免疫反应[24]。

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视眼科免疫学基础研究,改变单一的实验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探讨眼病免疫学问题,提倡多中心研究,争取在眼科免疫学研究的部分方面有所突破,促进我国眼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ChangJHm,wakefieldD.Uveitis:aglobalperspective.oculimmunol

inflamm2002;10(4):263279

2mercantia,paroliniB,Bonoraa,etal.epidemiologyofendogenousuveitisinnoah.easternitaly.analysisof655newcases.actaophthalmol

Scand2001;79(1):6468

3杨培增,张震,王红,等.葡萄膜炎的临床类型及病因探讨.中华眼底病杂志2002;18(4):253255

4RaiG,SaxenaS,KumarH,etal.HumanretinalSantigen:tcellepitopemappinginposterioruveitispatients.expmolpathol2001;70(2):140145

5LiB,YangpZ,ZhouHY,etal.t·betexpressionisupregulatedinactiveBehcetsdisease.BrJophthalmol2003;87(10):12641267

6ahnJK,SeoJm,YuJ,etal.DownregulationofiFngammaproducingCD56tcelsaftercombinedlowdosecyclosporine/prednisonetreatmentinpatientswithBehcetsuveitis.investophthalmolVisSci2005;46(7):24582464

7ishikawat,HokamaH,KatagiriY,etal.effectsofintravitrealinjectionoftacrolimus(FK506)inexperimentaluveitis.CurreyeRes2005;30(2):93101

8JonasJB,Kreissigi,DegenrmgR.intraocularpressureafterintravitrealinjectionoftriamcinoloneacetonide.BrJophthalmol2003;87(1):2427

9ozkirisa,erkilicK.Complicationsofintravitrealinjectionoftriamcinoloneacetonide.CanJophthalmo12005;40(1):6368

10Kotteri,Zierhutm,ecksteinaK,etal.Humanrecombinantinterferonalfa2aforthetreatmentofBehcetsdiseasewithsishtthreateningposteriororpanuveitis.BrJophthalmol2003;87(4):423431

11Josepha,RajD,DuaHS,etal.infliximabinthetreatmentofrefractoryposterioruveitis.ophthalmology2003;110(7):14491453

12FosterCS,Vitalat,eds.Diagnosisandtreatmentofuveitis.philadelphia:wBSaundem2002:177214

13thurauSR,wildnerG.oraltolerancefortreatinguveitinewhopeforanoldimmunologicalmechanism.progRetineyeRes2002;21(6):577589

14史伟云,刘延,谢立信,等.FKS06缓释系统前房植入抑制兔高危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中华眼科杂志2006;42(4):299304

15abue1asraram,a1mansouriS,tabbetaKF,etal.immunopathogenesisofconjunctivalremodellinginvernalkeratoconjunctivitis.

eye2006;20(1):7179

16ShojiJ,inadan,Sawam.antibodyarraygeneratedcytokineprofilesoftearsofpatientswithvernalkeratoconjunctivitisorgiantpapillaryconjunctivitis.JpnJophthalmol2006;50(3):195204

17pappaa,LawsonJm,CalderV,etal.tcellandfibroblastsinaffectedextraocularmusclesinearlyand1atethyroidassociatedophthalmopathy.BrJophthalmol2000;84(5):517522

18mysliwiecJ,Kretowskia,topolskaJ,etal.theinfluenceofcorticostemidsoniL6/iL6RsysteminpatientswithGraves’ophthalmopathy.polarchmedwen2002;108(2):739744

19mysliwiecJ,Kretowskia,topolskaJ,etal.Serumthlandth2profilecytokinelevelchangesinpatientswithGraves’ophthalmopathytreateelwithcorticostemids.HormmetabRes2001;33(12):739743

20陈德才,朱泓,陈红艳,等.甲基强的松龙与地塞米松加氨甲蝶呤冲击治疗Graves眼病的近期手术疗效观察.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2;18(4):321322

21SmithJR,RosenbaumJt.aroleformethotrexateinthemanagementofnoninfectiousorbitalinflammatorydisease.BrJophthalmol2001;85(10):12201224

22weisselm,Hauffw.Fatalliverfailureafterhigh.doseglucocorticoldpulsetherapyinapatientwithseverethyroideyedisease.thyroid2000;29(10):521

科研研究进展篇2

关键词:骨科机器人微创精准化

Researchprogressandprospectoforthopedicrobot

wanGHuazhengLiUpengZonGLujieJinGChengnanGanminfeng

Departmentoforthopedics,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SoochowUniversity;Departmentofmedicine,SoochowUniversity;

abstract:modernorthopedicsurgeryismoreandmorepreciseandminimallyinvasive.theorthopedicsurgicalrobothasbecomethehotspotofmedicalresearchers.atpresent,fruitfulachievementshavebeenmadeonorthopedicrobotathomeandabroad,whichhasbeenputintoclinicalapplication.withtheprogressofscienceandtechnology,orthopedicrobotwillbemoreintelligent,remote,individualizedandwidelyusedinorthopedicsurgery.

Keyword:orthopedicrobot;minimallyinvasive;precision;

传统意义上的骨科手术通常会受到患者体位、手术器械精细度、医生个人操作经验和身体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难以精准执行事先设计好的手术方案,这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手术精确性和安全性[1]。集医学、生物学、计算机学、机械学等学科为一体的医疗机器人的出现,在视觉、触觉、听觉方面为外科医生的决策和操作提供了充分支持,大大提高了手术操作的质量[2]。手术机器人可自行或在术者操控下严格按照手术方案执行手术操作,机械手臂代替术者进行各种手术操作,使得手术操作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得到保障[3]。如今,机器人手术已成为未来骨科手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本综述主要对国内外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1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类型及构成

20世纪80年代,机器人手术系统开始进入外科医生的视野。1985年,加拿大医师Kwoh用工业机器人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机器人辅助下脑瘤活检。自此,各种各样的机器人被用于外科手术。机器人参与骨科手术可以追溯到1992年,发展至今骨科机器人已有多种类型。按智能程度划分,其可分为主动型、半主动型和被动型:(1)主动型机器人:可以独立自主完成手术,不需要外科医生的限制和干预;(2)半主动机器人:配备触觉反馈系统,可以提高外科医生控制工具的能力,本质上依然需要医生操作;(3)被动型机器人:仅参与外科手术过程中的某一部分,且仍需在外科医生直接或间接控制下进行操作(例如在手术过程中,机器人将手术器械固定在预定位置,手术医生运用工具剥离筋膜、肌肉等组织,显露骨骼表面)[4]。根据机器人结构(臂的连接方式)分类,其可分为串联、并联两种类型。串联机器人操作范围更广,且更灵活,但其尺寸较大,手臂末端的精度和稳定性较差,操作的准确性相对较低;并联机器人体积更小,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但其设计更复杂,工作范围更窄。按应用的部位分类,其可分为关节机器人(如RoboDoc)、脊柱机器人(如Spineassist、Renaissance)、创伤机器人等。

骨科手术机器人主要由影像系统、计算机系统、机械系统三个系统构成[5]。影像系统可进行图像的采集、处理及分析,辅助制定手术策略;计算机系统通过测量仪器、传感器、定位仪等计算机软件对手术进行规划、导航和定位;机械系统的相关运行单元是手术的执行主体。

2骨科手术机器人研究进程

2.1国际进展

骨科机器人的首次应用是在关节骨科领域。1988年,美国加州大学和iBm公司联合研制出了一款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机器人。该机器人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操作器末端的压力传感器对骨骼的切割进行校准,并通过视觉系统保证骨切割的安全性,从而提高手术精确性。在这款机器人的基础上,1992年美国integratedSurgicalSystems公司推出了一款主动型骨科手术机器人——RoboDoc,这也是全球首个主动型骨科手术机器人。这款机器人主要用于关节置换术中辅助骨骼定位和假体成形、置入[6],在其参与下,全球首例手术机器人辅助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成功开展,这是国际骨科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作为第一个主动型手术机器人,RoboDoc仍存在诸多缺陷,如手术时间过长、坐骨神经损伤风险较高、系统稳定性不佳等。因此,有学者在RoboDoc的基础上对手术机器人不断进行改良、创新。

1997年,orthomaquet研制出了另一款机器人系统——CaSpaR。它在设计和应用上与RoboDoc系统类似,可以在人工全膝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辅助进行骨面处理。同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Davis等首次提出了“主动约束”的概念,同时研发了第一代acrobot机器人系统。该机器人手术系统当时并未引起太多注意,直到2001年新一代的acrobot机器人出世。这款用于膝关节手术的机器人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应用“主动约束”概念的骨科手术机器人,此进一步提高了机器人手术的安全性。此后,各国进一步研究,并相继开发出各自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如美国开发的mbaRS系统和CRiGoS系统,用于辅助髌股关节成形术;韩国开发的arthRobot系统,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以色列technion公司开发的maRS系统等。2008年,美国研制出一款名为Rio的机械臂,其与“主动约束”的acrobot系统相似,主要应用于全膝、单膝及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其他针对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机器人系统的不同点在于,Rio配备了实时导航技术,允许外科医生在术中根据手术需要调整患者肢体。Rio系统需要术者和机械臂配合,共同操作手术器械进行手术操作,并允许操作者在术中实时进行精细调整。临床发现,Rio系统辅助的关节置换手术的切口更小,恢复时间更短。2012年,BlueBelttechnologies公司研制出了naviopFS机器人系统,与Rio系统的用途相同,pFS系统也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中,并可在术中实时追踪并调整钻孔工具的位置。

在脊柱领域中,对机器人系统也同样有着深入的研究。2004年,以色列mazorSurgicaltechnologies公司以自身开发的maRS系统为基础,开发出了Spineassist引导系统。2011年该系列的第二代引导系统——Renaissance系统也成功诞生,相较于Spineassist引导系统,Renaissance系统升级了用户界面和影像软件,可在术中通过C臂机透视进行三维重建。此外,该系统还搭载着“Hover-t”技术,在术前可用Hover-t框架固定在骨性解剖标志上,维持稳定的同时还可以定位患者需手术的脊柱节段,用于脊柱内固定手术中引导内固定置入和固定。Renaissance系统在2014年8月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注册证,临床研究曾报道在Renaissance系统引导下进行的椎弓根置钉的准确率高达98.5%,显著优于传统手术组。在保证高准确率的同时,该系统还能大大缩减手术时间,从而缩短医生和患者在手术中受到X线放射的时间,减少手术对医患双方的伤害。但它也有明显的缺陷,如操作过程过于繁复、无法进行实时监控等[7-9]。韩国从2005年开始研发SpineBot系列机器人,目前已有V1(2005年)和V2(2010年)两代机器人,该系统可以和双平面o型臂、外科操作系统相配合,三者组合成一个自动化双平面透视引导机器人系统[10-12]。2006年,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开始研发VectorBot系统,其以航空中心的Kinemedic机器人硬件和VectorVision光学追踪软件为基础,将二者结合起来以实现术中追踪[13]。2012年,瑞士的研究机构报道了neuroglide系统[14]。这是一款针对寰椎和枢椎融合术而设计的螺钉置入系统,目前该系统还在进行下一步临床试验,其临床实际效果还在观察中。2014年法国medtech医疗公司推出了RoSaSpine产品,2016年通过欧洲Ce认证[15-17]。该机器人系统一方面能通过6个自由度的机械臂和末端的力学反馈机制识别手术中的异常力学信号,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它能配合3Do-armCBCt的实时引导进行术中导航;同时,还能实现术中对呼吸系统的实时追踪和补偿。2017年,美国Globus公司推出的excelsiusgps机器获得FDa批准。excelsius不但可以进行实时追踪、运动补偿,还可以通过其机械臂直接经皮置钉,而无需棘突夹固定[18]。

总之,骨科机器人自2000年发展至今已经有诸多系统在临床中投入使用,其中应用最广泛的mazor系列、RoSa系列和excelsiusGpS均已获得美国FDa认证。mazor系列在2016年推出最新型的mazorX机器人,该型号通过加载串联式机械臂增加操作范围和灵活性,并减少手术过程中对手术器械的依赖[19]。此外,近年来达芬奇机器人开始应用于脊柱领域,它由控制台、机械臂、3D成像系统构成,术者可通过视频图像进行观测,并使用控制台手柄和脚踏进行手术操作。LeeJY等[20]首次用达芬奇机器人完成了2例L5~S1的前路椎间融合术,随访1年未见明显泌尿生殖系统并发症,由此认为,达芬奇机器人相较传统腔镜下手术可以减少交感神经和血管的损伤。

2.2国内进展

我国骨科机器人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进展迅速,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天玑机器人是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数年来经受住了多次临床实践的检验。

2004年,为实现术中对靶点的精确定位,北京积水潭医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提出一种双平面定位技术(以2-pptC结构为基础),并研制出一种小型双平面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可以用于不同手术适应证)[21]。自此,我国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研发进入了新纪元。同年,北京积水潭医院完成了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下的骨科手术,2006年完成国内首例远程遥控规划手术(北京-延安),为远程化骨科手术提供了经验。2008年,原第三军医大学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合作研制了一款微创脊柱手术机器人,其用于手术中辅助医生打孔、减少患者和医生的辐射损伤。2010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报道了由其自主研发的无框架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它用于引导椎弓根螺钉定位,不需要框架固定、导航注册等环节,而是通过术前Ct调整C臂机角度,在椎弓根标准轴位片上用机械臂和尾端呈“十”字状的导针进行定位。一项临床实验显示手术中置入60枚螺钉,患者均成功置入[22]。2012年,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研制了HybriDot骨科手术机器人,这款机器人由主动、被动混合控制,即人工拖动机器臂进入已定位的手术目标位置,然后由机器人系统自主操纵机器臂进行小范围高精度操作进而完成手术。2014年,北京积水潭医院联合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发了一款主/被动一体化脊柱手术机器人RSSS(Roboticspinalsurgerysystem)。RSSS与RoSaSpine系统类似,它以力反馈系统为基础,额外加装了气钻,主要用于导航辅助下脊柱钉道钻孔,但由于没有搭配相应的导航系统,故临床应用较局限。

2015年,北京积水潭医院和北京天智航公司合作研发了“天玑”机器人,它包含了6个自由度的机械臂系统、光学追踪系统与手术规划和导航系统。在此基础上,北京积水潭医院主导、多单位配合开发的第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天玑)是国际上首个通用性骨科手术机器人,其亚毫米级的定位精确度足以满足45%以上骨科手术的需求[23]。2015年8月~2015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在“天玑”机器人辅助下陆续完成了世界首例在术中实时三维影像辅助下的机器人辅助脊柱胸腰段骨折微创内固定手术、世界首例术中实时三维影像引导的机器人辅助寰椎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世界首例术中实时三维影像引导的机器人辅助齿状突骨折内固定术[24-25],其定位精度及临床适用范围均达国际领先水平。自研发至今,我国“天玑”系列骨科机器人在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方面经受了多次临床实践,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在一项针对颈椎椎弓根螺钉的随机对照研究[26]显示,“天玑”机器人的成功率达到98.9%,精度优于传统透视置钉(0.83mmVs1.79mm),而且术中出血更少,住院时间更短。近年来,我国借助5G技术应用“天玑”机器人多次进行一站对多地远程控制骨科机器人手术的临床实践[27],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2019年,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嘉兴市第二医院共三地协作,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将5G技术运用于骨科手术机器人多中心联合远程手术,创新性地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骨科手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5G网络远程开展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经皮螺钉复位内固定手术。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也开展了脊柱机器人的研究,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合作,设计了只需C臂机和12个金属基准点就可以将二维坐标进行三维重建的算法[28],进一步完善该系统后可进行基于C臂机透视下的实时三维重建,同时加入光学跟踪系统,体外验证精度为(2.54±0.15)mm,螺钉合格率达到了100%[29]。

3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展望

3.1精准化、微创化

骨科机器人手术较传统手术的优点在于精确性较高,同时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目前的骨科机器人仍然存在精确度不足或可重复性较差的缺点,未来骨科机器人的研发进程中精准与微创仍然是首要的发展方向。

3.2智能化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及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骨科机器人高度智能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现阶段,主动型机器人仍然存在误操作的风险,相对于半自动型及被动型机器人,其应用较局限。若骨科机器人的高度智能化迅速发展,则精确性、可重复性更高的主动型机器人便有机会成为未来骨科机器人的主流,并可进一步解放医生的双手,提高手术效率。

3.3远程化

随着5G技术的出世,骨科手术机器人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远程手术。5G技术支持下,远程手术延迟将会低于毫秒级,大大增加了远程手术的精确性和稳定性。远程手术的普及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为医生异地手术提供了技术支持,使优质的医疗资源能辐射至更广泛的区域。

3.4个体化

不同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目前仍需要医生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手术方案。应用骨科机器人时,可根据不同患者个体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使用合适规格的手术器材进行不同手法的手术操作,从而达到对患者最有利的疗效,以实现个体化手术的效果,这将是骨科机器人的研发趋势之一。

3.5普及化

目前的骨科机器人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成本较高,价格较为昂贵。就我国目前的国情而言,难以实现该手术的全面普及。降低骨科机器人成本的同时,保证机器人手术的高质量和高精确度势必成为骨科机器人普及化的重要一环。

4小结

二十多年前,骨科手术机器人诞生并应用于骨科手术中,经过不断更新与发展,如今机器人手术已成为骨科手术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国际上已形成了多个相对较完善的骨科机器人系统,如mazor系列、RoSa系列和excelsiusGpS等。虽然我国骨科机器人的研究在起跑线上落后于国外,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硕果累累,尤其是“天玑”系列机器人,经过多次临床实践,效果显著。随着现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未来骨科手术机器人势必追求更高的精准化和微创化。同时,现代社会中个体意识的觉醒也促使骨科手术机器人向智能化、远程化、个体化、普及化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邵泽宇,徐文峰,廖晓玲.骨科机器人的发展应用及前景[J].军事医学,2016,40(12):1003-1008.

[2]田伟.骨科机器人研究进展[J].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2016,1(1):55-57.

[3]曹旭含,白子兴,孙承颐,等.机器人在骨科手术中应用的可靠性与提升空间[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9):1416-1421.

[4]郭硕,郭征.骨科手术机器人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2018,29(10):987-990.

[5]倪自强,王田苗,刘达.医疗机器人技术发展综述[J].机械工程学报,2015,51(13):45-52.

[6]郑小丽.脊柱手术机器人的柔顺控制及骨削手术规划[D].湖南大学,2013.

[7]田伟,范明星,韩晓光,等.机器人辅助与传统透视辅助脊柱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对比研究[J].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2016,1(1):4-10.

[8]Sukovichw,Brink-DananS,Hardenbrookm.miniatureroboticguidanceforpediclescrewplacementinposteriorspinalfusion:earlyclinicalexperiencewiththeSpineassist[J].internationalJournalofmedical,2006,2(2):114-122.

[9]孙伟,刘卫东,伊藤康信,等.神经导航和X线定位下球囊后凸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7,14(5):369-373.

[10]褚晓东,张华.机器人系统在脊柱外科的应用[J].医学综述,2014,20(8):1448-1450.

[11]KimS,ChungJ,YiBJ,etal.anassistiveimageguidedsurgicalrobotsystemusingo-armfluoroscopyforpediclescrewinsertion:preliminaryandcadavericstudy[J].neurosurgery,2010,67(6):1757-1767.

[12]ChungGB,KimS,LeeSG,etal.animage-guidedroboticsurgerysystemforspinalfusion[J].intJControlautomSystem,2006,4(1):30-41.

[13]ortmaiert,weissH,DbeleS,etal.experimentsonrobot-assistednavigateddrillingandmillingofbonesforpediclescrewplacement[J].intJmedRobot,2006,2(4):350-363.

[14]KostrzewskiS,DuffJm,BaurC,etal.Roboticsystemforcervicalspinesurgery[J].intJmedRobot,2012,8(2):184-190.

[15]Lonjonn,Chan-Senge,CostalatV,etal.Robotassistedspinesurgery:feasibilitystudythroughaprospectivecase-matchedanalysis[J].europeanSpineJournal,2016,25(3):947-955.

[16]CheninL,peltierJ,Lefrancm.minimallyinvasive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withtheRoSa(tm)Spinerobotandintraoperativeflat-panelCtguidance[J].actaneurochirurgica,2016,158(6):1125-1128.

[17]Lefrancm,peltierJ.accuracyofthoracolumbartranspedicularandvertebralbodypercutaneousscrewplacement:couplingtheRosa(R)Spinerobotwithintraoperativeflat-panelCtguidance-acadaverstudy[J].JournalofRoboticSurgery,2015,9(4):331-338.

[18]DeVitoDp,KaplanL,DietlR,etal.ClinicalacceptanceandaccuracyassessmentofspinalimplantsguidedwithSpineassistsurgicalrobot:retrospectivestudy[J].Spine(philapa1976),2010,35(24):2109-2115.

[19]Khana,meyersJe,Siasiosi,etal.next-generationroboticspinesurgery:firstreportonfeasibility,safety,andlearningCurve[J].operneurosurg(Hagerstown),2019,17(1):61-69.

[20]LeeJY,BhowmickDa,eunDD,etal.minimallyinvasive,robot-assisted,an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atechnicalnote[J].JneurolSurgaCenteurneurosurg,2013,74(4):258-261.

[21]赵春鹏,王军强,苏永刚,等.骨科机器人系统全程规划模块在长骨骨折精确牵引中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3):3038-3042.

[22]刘文勇,胡蕊燕,王再跃,等.脊柱手术机器人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J].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2020,5(3):185-189.

[23]韩晓光,刘亚军,范明星,等.骨科手术机器人技术发展及临床应用[J].科技导报,2017,35(10):19-25.

[24]tianw,wanGH,LiUY.Robot-assistedanteriorodontoidscrewfixation:acasereport[J].orthopaedicSurgery,2016,8(3):400-404.

[25]tianw.Robot-assistedposteriorC1-2transarticularscrewfixationforatlantoaxialinstability:acasereport[J].Spine,2016,41(Suppl19):B2-B5.

[26]Fanm,LiUY,HeD,etal.improvedaccuracyofcervicalspinalsurgerywithrobot-assistedscrewinsertion:aprospective,randomized,controlledstudy[J].Spine(philapa1976),2020,45(5):285-291.

[27]田伟,张琦,李祖昌,等.一站对多地5G远程控制骨科机器人手术的临床应用[J].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2019,4(6):349-354.

科研研究进展篇3

关键词:继续教育研究;不足;解决方法

一、继续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这一方面表现在继续教育研究结构与层次的不合理;另一方面表现在研究内容的重复和低水平。按一般分类方式,继续教育研究活动可分成基础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开发研究。基础研究探索继续教育现象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从而发现和开拓新的领域,提出新的学说、新论点、新论据,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继续教育知识水平或综合认识能力,不考虑直接的应用;应用理论研究是运用基础研究成果,对具体的继续教育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或对继续教育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其目的在于深化和完善基本的继续教育理论,探求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对继续教育现实问题给予宏观指导,应用理论研究是基础研究在继续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延伸,其成果一般可为继续教育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开发研究是运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的成果,按照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或制定某一新的计划、对策、体制、系统、秩序等,目的在于解决某一具体的继续教育实践问题,开发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直接结合的过程,可为高校等实际部门和一线的教师提供可操作的依据。三种研究活动密不可分,相互依赖补充,但又相互区别。近年来,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是向普及化目标迈进,这就要求继续教育研究能加强应用理论研究和开发研究。但在我国的继续教育研究中,应用理论研究尤其是开发研究相对不足。许多回避现实,与社会脱节的“纯理论”研究,无法为继续教育普及化发展服务,但却占用了相当一部分的研究资源,造成了或大或小的不足和遗憾。而继续教育普及化发展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又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如何进一步落实继续教育的战略地位?如何增加扩招后继续教育投入?如何大面积提高继续育质量?……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如果继续教育研究者对这些实际问题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而沉湎于对教育理论的理论研究之中,将可能步入“纯思辨”和玩弄“文字游戏”的陷阱之中,到头来于己无益,于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无济。

另外,在研究队伍内部,各研究机构、研究部门和研究者之间缺乏沟通。在继续教育研究界常常可发现各研究机构都存在着研究“多而杂”的问题,自己专长的研究在搞,自己不擅长的研究也在搞。这些都导致近年来的研究许多是重复或是泛泛而谈的。研究内容和成果高水平的少,低水平的多;创新者少,重复者多;突破性少,局限性大;资料堆砌多,深入实际少;追逐热门者多,独辟蹊径者少。

(二)研究耐心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继续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继续教育的发展速度加快,尽管继续教育研究“热点”不断出现,但是真正持久延续的却少见。这种不见结果的热闹,说明没有一种继续教育研究话题能获得继续教育实践界的持久共鸣,更谈不上社会的共鸣。继续教育研究的这一现状不能用市场经济的同化作用来解释,而只能说明继续教育研究急功近利的浮躁。从过往的各门理论研究的经验看,市场经济初兴之时,虽然人欲横流,但往往是理论研究创造最富成果的阶段。其动因即在于理论研究者作为科学价值的守望者,与社会人的“经济化”过程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不得不强化自己的科学至上立场。此时的理论研究者,更加具备从时代变迁中冷静观察科学、凸显独立自我智慧的条件。换句话说,理论研究者甘坐冷板凳的耐心,更具有科学研究意义上的创新性。然而,要做到这种“心远地自偏”的境界,必须首先具备对科学价值的兴趣。另外,从社会学角度看,思想是人的一种活动或行动,而人的行动的目的性,决定了他的行动的方法和方式,这同样适用于继续教育研究领域。对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有兴趣的人,将继续教育事业看作是对人类发展做十分重要的重大问题,他的注意力始终是稳定的,主题也相应的表现出独特性和永恒性。而仅仅将继续教育研究当作谋生工具的人,必然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自己,为畅销而制造大相径庭的“作品”。这样的“操作”,只能使继续教育研究无可避免地“可口可乐化”而进入“一次性消费”的行列。如果回顾一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继续教育研究论著,现在几乎连书名也无人记起的不在少数。这从一个侧面证明,继续教育研究假如不能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耐心进行深入的思考,不提炼出令人信服的思想,不致力于建立继续教育理论和继续教育实践的历史性联系,那么,必然要被社会文化的进程所遗忘,从而淡出历史的记忆。

(三)经费使用上存在的不足

目前,困扰着我国继续教育研究的一大难题是经费不足。这似乎已成为制约继续教育研究事业发展的瓶颈。但我们也看到,在经费投入不足的同时,也存在着有限的经费由于使用不当而造成的遗憾。主要表现为:第一,经费投放缺乏系统性及不配套。继续教育研究一般要经过课题研究成果应用(影响)于继续教育实践活动这三个阶段,才能体现和发挥其作用和价值。目前,在经费投放上较为注重第一阶段,即注重课题研究经费的投入,而对研究成果的出版以及在继续教育实践活动中推广应用上却未给以应有的重视和投入,造成许多投入大量研究资源的研究课题完成之后,便束之高阁,没能产生应有的应用于继续教育实践的效益和价值。第二,经费使用和投放上的平均性。在我国目前存在着地方院校、军队院校等系统和各个层次的继续教育研究机构,虽然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但都存在着“长线不长、短线不短”的问题,在研究经费投放上也存在着有优势的项目并未得到侧重照顾,而非优势的项目也难以压缩的现象,大家都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的状态。第三,在研究经费申请及审批中存在着“名人效应”,“关系效应”等不公平因素,从而导致一些好的研究项目未能得到资助,一些平庸的课题却经费不菲。

(四)研究方式上存在的不足

现代继续教育事业的加快发展要求继续教育研究者协调合作,发挥多学科融合交叉的优势而形成学术上的新突破,以往单兵作战的研究方式已渐显落后。然而目前的继续教育研究工作者依然是以个体研究为主,缺乏同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许多研究者的才能未能纳入群体中,没能发挥出“1+1〉2”的效应。

(五)继续教育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上存在的不足

继续教育研究事业的发展,是靠科研人员的辛勤劳动推动,也是靠具有一定数量和相当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推动。研究成果的质量与数量也决定了某一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的兴衰。长期以来,继续教育研究界存在的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就是成果发表和真正应用于继续教育实践活动之间尚有一定的距离。目前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只要成果得以出版发表,便以为大功告成,最多再希望获几个奖,而对研究成果如何更好地为继续教育实践活动服务,从而产生应有的效益和价值则不再关注。

二、继续教育研究存在不足的原因

(一)资金投入过少的原因

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研究机构大多集中在高校,其开展研究活动基本上依赖政府和学校的拨款,虽然政府和学校对继续教育研究不能说不重视,但每年用于继续教育研究的资金无论是绝对而言,还是相对而言都是不足的,低投入必然影响继续教育研究的效率。继续教育研究经费不足的困扰,必然影响到研究的连续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一些大型的、必须靠系列研究才能完成的课题,有时由于经费所限不得不压缩或中断,课题的水准必然受到影响,成为继续教育研究中的“烂尾楼”。

(二)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滞后的原因

继续教育研究虽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要求精确的数字和严格的实验条件,但对研究手段和方法更科学更先进的要求是一致的。面对快速发展的继续教育事业,继续教育研究要加强自身的科学性,没有现代的、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继续教育研究就无法满足继续教育实践活动的需要。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科学的定量化研究显得愈加重要。据美国学者D•贝尔的统计,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中,世界范围内社会科学的重大研究,定量化的占了2/3。继续教育研究属于社会科学,定量化研究理应成为继续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定量化研究靠传统的资料堆砌、论著引用是无法完成的,它要研究者能熟练掌握数学方法,掌握数理统计和大型社会调查技术方法,并能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从而使研究成果具有可应用性,研究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目前我国一些继续教育研究人员在研究手段和方法上还有相当的局限性,继续教育研究中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一原因造成的。研究手段和方法的落后,使一些研究者或无法进入新领域,或在原有研究领域原地踏步,这在研究上表现为视野狭窄、缺乏新意,难有大的建树等。

(三)研究人员素质欠缺

这主要表现在一些继续教育研究人员在解决继续教育现实问题方面所需的调查研究、社会活动、交往能力上显得不足。心态也是影响研究活动效率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成功的科学工作者一般都具有执著追求、锐意进取、专心致志、不屈不挠等心理特征,而患得患失、守旧保守、安于现状、萎靡懒散等不良心理特征却使人难有作为。此外,一些研究者知识陈旧狭窄,缺乏多学科的交叉综合,致使研究范围狭小,也会产生研究中的严重局限。

三、解决方法

(一)加强继续教育研究队伍建设

首先要抓思想政治建设,这是第一位的。要教育和引导我们的继续教育研究工作者认真学习和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继续教育研究指明了方向。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创造性地开展继续教育研究工作。其次要突出抓好青年理论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青年继续教育研究者要结合自身实际,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现代教育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以充实自己的相关知识。再次,继续教育研究者要积极参加有关课程的培训,要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制订学习计划,争取不脱产或者短期脱产进修有关课程,有条件的还要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要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网络知识及熟悉一两门外语,以增强自己获取国内外信息的能力。学校和有关部门应对此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二)积极探索继续教育研究机制改革之路,集中力量攻关,为继续教育研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一,充实现有继续教育研究机构的力量,提供更多的经费和设备。同时,不同地区和不同高校之间的继续教育研究机构要相互联系,交流信息,在有关课题研究上实现优势互补。第二,建立专家研究室,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在一些研究力量比较强的继续教育研究机构,可尝试建立专家研究室,并以专家的名字或研究课题的名字挂牌。专家研究室要以成就显著的继续教育研究专家为中心,形成一个范围不大但工作效率很高的研究群体,集中力量对重点课题进行攻关。第三,引导众多的继续教育研究者逐步形成学术流派。完善继续理论研究体系。中国继续教育学会和各省、市、自治区继续教育学会要积极运用多种方式,促使各具特色的继续教育理论学派的早日形成。可以预料,随着各个学派的形成,我国继续教育研究的内容将会进一步丰富,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对继续教育事业的指导能力将会进一步加强。第四,强化协作策划,提高协作刚性。俗语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协作方案是靠人策划出来的。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充满着智慧、谋略的文化积淀。古今中外贤能之士无不以策划、谋略作为其事业的发展与迎接挑战的魔方。置身于继续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中的继续教育研究也需要“先谋而后动”,拿出自己的策略与谋略,并以创新性、开拓性的姿态,接受继续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继续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的协作是一项战略性、创造性劳动,要达预期目的,除了制定正确的策略,还需要精湛的组织策划与后期管理。当然,强调协作刚性的同时不能搞“拉郎配”的强制,也不能搞“劫富济贫式的二次分配”,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协作关系”。

(三)逐步改善继续教育研究条件

继续教育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撑。有关部门要适当加大继续教育研究经费的投入,并逐步提高年递增率。同时,对经费的使用也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如对经费的使用去向有专人跟踪监督,有严格的审批制度等。另外,在保证经费每年有增加的情况下,要积极探索拓宽经费筹措渠道的途径,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对继续教育研究事业的支持。

(四)继续教育研究者要调整好研究状态

有许多的继续教育研究者尽管熟谙继续教育研究典籍,但自己的研究状态与现实生活相隔太远,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毛病,耐心不足,改变这不尽如人意的状况的关键是强化对继续教育研究的虔诚,调整研究的姿态,多一些对继续教育发展的忧患意识,多一些痛苦的理性思考。唯有如此,继续教育研究才能摆脱“急功近利”的毛病,融入继续教育的价值创造之中。

参考文献:

[1]董晓勇.我国继续教育的研究及分析[J].文教资料,2008,(21),87-88.

[2].国外继续教育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14-15.

科研研究进展篇4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质量差、价格低,卖难的问题时常发生,农业市场风险较大。因此,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条件下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提高资源生产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决定因素,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1.农业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战略高新技术已经全面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并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新型产业领域。生物技术不断超越生物固有的生产潜能,信息技术使农业生产具有了智能性和精确性。我国近年来农业高新技术有了很大进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更不能适应国际日益激烈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今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切实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重点发展基因工程、遥感农业、数字农业、环控农业、农业种质资源基因库等高新技术及基础研究,加强自主创新,抢占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全方位提升我国农业高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2.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为此,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加快研究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等高效安全农业生物制剂和高效健康种养模式,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提高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3.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如各类塑料大棚、各类温室和人工气候室,畜禽、水产和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和现代化集约养殖小区等。发展设施农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时间和空间,增强生产的可控性。科技创新应在进一步节约成本,减小劳动强度,提高光能、热能利用率,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加生产效益上下工夫。

4.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是传统农业分化和演变的关键点。一是农业产业的分化,由传统的种养业向产前、产中和产后三大部门演变;二是农业劳动力就业的分化,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中就业向产前和产后演变,并逐步向现代工业化扩散;三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分化,由传统的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演变;四是农民收入来源的分化,由原来单纯依靠种养业收入向依靠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收入演变,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达到农业增加值的3-5倍。因此,我国要走现代农业的路子,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必须不断有新的突破。农业部提出,到“十一五”末,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提高到40%,促进食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5.节水农业技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变化,水资源缺乏将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加强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创新既是紧迫的要求,又是重大的长远的战略任务。

6.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建设节约型社会对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科技创新要更多地负起责任,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检测与防治技术和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特别是以污染治理和秸秆、肥料利用为重点,推进有机农业、生物质能源和食用菌等产业的发展,推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1.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十五”期间,我国提出了建设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设想,其基本思路是:围绕国家目标,整合资源、理顺结构、调整布局、明确分工、提升能力、优化环境、稳定支持。依托已有的机构,以部级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不同农业综合区划内优势单位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分中心,以各区内优势农产品生产布局建设一批农业科研试验站,构建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这一思路提出后,受到了全国上下农业科研单位的支持,各省市相继增加投入提升竞争力。但是客观地讲,全国整体上推进速度不快,必须进一步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加快建设步伐。同时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的思路,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如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多种功能的开发,农产品加工增值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这方面恰恰是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而大型农业科技企业、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也应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应与农产品加工大企业联合成立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协作,共同提升农产品加工增值的科技创新水平。

2.加快改造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曾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农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出现了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体制机制和人员素质等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对目前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一方面要加强,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改造。所谓加强,就是要对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真正建立健全机构,充实真正的农业科技人才,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方式保证人员和工作经费,改善条件设施,提高人员素质。所谓改造,就是要针对科技成果的来源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创新的主体,他们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掌握者,目前的关键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广泛参与、如何分工、如何结合、如何协作、如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需要组织人员深入调查研究,下决心在组织体制、运行机制、任务职责、经费分配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构建,大胆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参考文献

科研研究进展篇5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机制框架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31日

引言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他强调了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熊彼特认为发明创造只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或者至多表现为实验品,而技术创新则是把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引入生产体系,利用那些原理制造出市场需要的商品,从而使生产系统产生震荡效应,这种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才是技术创新。

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离不开创新。技术革命、经济增长理论与创新理论结合完美的诠释了科技、创新对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来看,其中包括多次技术创新浪潮,每一次技术创新都会带来相应的产业变革,强有力地印证了经济增长的实质是科技创新与之带来的产业变革。

现有的创新研究中涌现出许多探究创新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创新模型,这些模型给出了创新发生的主要构成和角色: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市场需求等,以及这些角色间的交互关系,这些共同描述了对创新过程的理解。

而对创新过程内在机理的研究不仅需要理论模型的完善,也需要依靠应用框架从实践层面进行解释。我国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都显示出需要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理解创新的意义,以及从实践层面释放创新活力并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对创新系统的研究不仅需要概念模型的完善,同时也需要从应用层面对概念模型进行分析,阐述在我国现实情景下,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并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社会中的实现过程。

本文基于对现有研究中创新模型的理解,对创新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到更具有实践意义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框架,清晰地刻画技术、金融、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展示科学、技术、市场、金融、创业等角色在创新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及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径,为创新模型在现实中的应用提供理论解释。

一、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机制框架的构造

(一)文献回顾。创新过程公认的复杂性不仅使得其很难被管理、阐述和研究,也给开发一个一般化的创新模型带来了挑战。传统的创新模型基于线性思想,认为技术创新是由科学研究及其技术成果引发的一种线性过程,这一过程起始于R&D,经过生产和销售最终将某项新技术产品引入市场。后续研究跨越了线性思想的局限性,强调了交互作用的重要性,指出从认识到创新是通过科学基础、技术研发和市场需求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发生的,是创新研究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对这些活动之间作用关系的阐述形成了目前创新模型的基础,因而有了创新的网络模型、交互作用模型、环形模型等作为线性模型的替代。

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Carlotaperez(2002)在著作《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描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基本范式:新技术早期的崛起是一个爆炸性增长时期,会导致经济出现极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风险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迅速投资于新技术领域,继而产生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耦合,从而出现技术创新的繁荣和金融资产的几何级数增长,当具有高度流动性的金融市场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时,技术进步才能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Callon等(1994)提出的技术经济网络(ten)描述了构成创新的四种角色:科学、技术、市场和金融,其中金融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技术经济网络为从宏观角度理解创新系统提供了一个基础而简单的方法。

熊彼特认为,企业是创新活动的最重要的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水平,而企业家则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家的作用贯穿于从技术观念的创新到创新成果的实施、创新成果的扩散这一整个过程。在Berhout等(2010)提出的环形创新模型(Cim)中,企业家和创业活动被置于模型的中心,被认为是整个环形创新结构的统领,重新强调了企业家和创业活动在创新中的重要性。

(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机制框架的构成。本文基于对现有研究中对创新过程的理解,提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框架,如图1所示。从应用层面分析技术、金融、创业、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展示在企业家的带动作用和金融的支持下,科技成果经过资产化和证券化的过程逐步推动技术产业化和产业升级,并最终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径,以及过程中多种角色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机制。(图1)

可以从角色和过程两个方面理解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机制框架的主要构成。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框架中,从角色构成的方面理解,首先依然可见构成创新模型的主要角色(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市场、金融支持及企业家创业行为等)在机制框架中的体现,即机制框架主要的角色构成与现有研究中创新的概念模型表达的内容基本一致,能够展示创新系统的角色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在实践层面所起到的具体作用。

从框架对过程的描述方面理解,该应用框架首先依旧清晰给出了创新过程从科学探索到完成市场上的商业化的基本线性过程,这是对创新基本的过程描述,也是许多创新模型最初的思想。但在该机制框架中,路径由正向路径和反向路径构成,表明了创新的过程并非单一的线性过程,多样的反馈作用也存在于创新的全过程中,即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框架使用正向和反馈路径,全面给出了创新过程中的活动和化。

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机制框架的主要概念

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互动机制中,扩展出了如金融市场、商品市场、资本市场、科学技术市场等模块,涉及到的主要概念如金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资产化和证券化等。主要内容包括:

(一)金融和金融创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所谓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金融创新就是在金融领域内各种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在金融机构、金融制度、金融业务、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的变革和开发活动。

(二)科学技术市场。科学技术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的角度定义,技术市场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地点进行技术商品交易活动的场所。它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技术交易会、技术商店等。从广义的角度定义,技术市场是指技g商品的一切交换关系的总和,它是同商品货币关系相联系的经济范畴。

(三)科技成果转化。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自主创新面临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应用研究开发成技术,这时对应的企业处于种子期;第二,技术资产的商品化,对应企业的初创期;第三,技术产业化,对应企业的扩张期。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融资需求,因此如何将资本和创新有效结合,是推动创新的核心问题。国际成功经验表明,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企业自主创新产权、股权的转移与融资,实现高风险的分散与承担,发展资本市场是实现创新与资本结合的必由之路。

(四)技术产业化和产业升级。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技术和产业创新的演变过程可细分为流动阶段、转换阶段、特性阶段三个发展过程:在流动阶段,某产业产品处于生命周期早期,创新需求来源于用户、顾问或者其他外界因素,面临风险较大,生产该类产品有多家企业并存,主导设计还未形成,该类产品在技术和商业上都处在试验-改进-试验的阶段;在转换阶段,某产业产品经过市场激烈竞争、企业不断的试验和改进创新后,初步形成被市场商业化而认同标准的主导设计;在特性阶段,某类产品在商家激烈的竞争中,经不断的改进创新后在产品的设计、制造流程等方面已形成标准化和大批量生产,商家在规模、批量较大生产情况下获得丰厚收益,此时市场竞争焦点转移到企业以工艺创新来降低成本上。产业转型升级就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创新都会通过新技术扩散和普及,带来投资机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

(五)科技成果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从广义上,资产证券化应该是一种资产价值标准化表述的过程,就是资产证券化后使得原来的资产的经济特性从自然固化状态(流动性差的状态)分离出来转变成容易可分割、组合的有价证券,增加其流动性的过程,是资产价值形态的转变。科技成果证券化是广义上的资产证券化,既包括科技成果入股企业以及证券投资基金入股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定价等股权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也包括利用能产生未来稳定现金流的科技成果(如知识产权)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主要是债券)的债权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

三、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径

本文所提出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框架中,存在着两条路径:“正向路径”和“反向路径”。正向路径和反向路径同时存在于该模型中,打破了传统线性思想的局限性,更准确地阐述了技术、金融、产业、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各角色和主体在正反路径中发挥的作用。

(一)正向路径。正向路径中,以科技成果的产生直到产业化作为这一路径的主线,如下所示:科技成果的产生科技成果资产化科技成果证券化科技成果产业化(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在这条路径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市场实体在相应的市场环境中参与。

科技成果一般产生于企业和科研机构(如大学),是一种智力产物,是人类为了探索自然和社会奥妙及规律,为解决人类自身发展需要过程中的问题,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通过调查、观察、试验或辩证的思维活动,所取得的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具有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创造性智力劳动的结果。科技成果一般不能直接在市场上交易和转化,在交易和转化之前需进行科技成果评估。科技成果评估就是对成果水平和效果的评价,以服务于成果转化、成果产业化和技术交易为目的,是一种政府宏观指导下的市场行为。评估后的科技成果就可以在科学技术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时的科技成果已经变成技术资产,具有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可能,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资产化。

企业在技术市场上获得技术资产,由企业家对包括技术等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形成具有投资前景的科技项目。在这一阶段,产品已基本成型,关键技术已基本解决,企业需要更大规模的产业化资金,由于产品尚未批量性生产,市场认同低,技术风险也未完全释放,因此银行资本支持有限,又不符合上主板市场的条件,科技项目的证券化将为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在科技项目的证券化过程中,创业投资可以通过普通股或优先股,或可转换证券或股票期权等其他复合工具进行对企业的投资,企业也可以以科技成果为基础,以该项目资产的未来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筹集资金。通过科技成果的证券化企业不仅可以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而且还可以获得专业的管理支持以及有效地分担各种风险,大大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

当然,在正向路径的各个阶段分别有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主要的融资方式有自有资金和股权性融资(如风险投资、政策性资金投入等)以及债券性融资(如发行债券、更大的长期借款额度、融资租赁等)等。企业家和创业活动在正向路径中对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企业的发展都发挥着促进作用,这样的作用除了体现为将技术要素整合为创业项目,也体现为在金融市场对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的过程中,企业家起到“开关控制”作用。企业家的创业行为能够全面整合创新的外部资源,引导并获得金融市场的资金支持,最终达到对创新的催化和带动。

当一个行业的主导设计形成时,主导设计为消费者所接受,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进入了一个稳定期,此时可认为科技成果已成功实现产业化。而当一种技术达到其物理极限时,整个产业将进入衰退期,为了继续发展,企业必须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形成新的主导设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最终促进经济发展。

(二)反向路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框架中还存在反向路径,反向路径中主要存在四种反馈机制:

1、经济发展对金融市场的反馈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投资资金规模的扩大以及金融中介之间竞争的激烈,导致固定成本和金融中介单位成本的下降,这能激励个体积极参与金融活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金融活动,金融系统得以更大的发展。经济发展促进国民收入增加,从而提供给金融市场的资金量也随着增加,经济发展形成的财富效应还会形成足够的正向激励推动金融创新,增加金融市场的活力。

2、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市场的反馈作用。经济不断发展说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成功的,这将增加技术研发主体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的收益率,从而形成有效的正向激励,促使他们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技术研发。类似正向路径,企业家在这个反向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开关控制”作用,创新的成功能够刺激企业发展,企业因此有意继续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并对此加大投入,这个过程依然依靠企业家进行主导和控制,企业家的创业行为会促使其决策加大研发投入,这是创业对科学研究的反向促进作用,也是企业家对创新的内部资源的整合,这个过程与外部资源整合一起共同对创新形成催化和带动。同时,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也使得政府对技术研发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3、经济发展对企业及企业家的反馈作用。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企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的销售收入也不断增加,企业收入的增加带来的熊彼特租金会促进企业家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从而推动企业进行新一轮的发展。同样,经济发展带来的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将会给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更多的补贴。

4、经济发展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及产业升级的反馈作用。经济发展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及产业升级的反馈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通过金融市场、政府及企业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首先,经济的发展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收益,以上三者必有足够的激励动用各种资源及政策来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其次,当经济增长乏力,各要素成本增加,产品市场面临萎缩时,政府将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企业,为了长远的发展,企业必将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四、结语

本文提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框架,从一个非常实用的角度展现了科技、金融、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新的科技成果商业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科技成果的资产化和证券化,进而活跃资本市场,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并最终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对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机制框架的分析,同时也可知:需要强调企业家在创新中的重要性,建立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项目的决策和对市场敏锐的洞察需要依靠企业家角色,对基础研究的利用和技术的转化离不开企业家的带动;创新离不开科技金融,完善的金融体系对于科技成果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是主导产业不断转型轮换的重要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何畏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邵云飞,唐小我,陈光.我国技术创新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

[3]BerkhoutG,HartmannD,trottp.Connectingtechnologicalcapabilitieswithmarketneedsusingacyclicinnovationmodel[J].R&Dmanagement,2010.40.5.

[4]x园园,梅姝娥,仲伟俊.基于创新过程观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5.

[5]陈劲.创新管理及未来展望[J].技术经济,2013.6.

[6]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科研研究进展篇6

关键词:常见感染;护理;外科;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3-0049-03

外科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科室,具有病种复杂、病患多、急症多的特点。外科术后感染也是临床中常见的不良反应症状之一,同时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增加住院费用和时间,还会使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和经济压力大大增加,从而使医患矛盾激化[1]。近年来,不断增高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已经成为临床工作中难以忽略的重要问题。因此,J识和了解外科感染的相关概念和分类情况,诱发因素和发生部位,预防和护理对策就对外科感染的发生具有有效的预防作用,从而为患者的健康和社会效益创造效益。本次研究就对近年来外科常见感染的临床护理进展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能够为更好的预防感染的发生提供建议指导。

1外科感染概述

1.1外科感染概念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是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机体炎症反应理论,它是指机体由于外界多种因素作用而发生一系列的反应,炎性细胞趋化反应,同时多种细胞因子被合成释放,并与经过级联效应激发的多数细胞发生连锁反应的一系列反应。其中感染就是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个因素,而外科感染又是指发生在创伤或手术后的感染和需要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约占所有外科疾病的1/3~1/2,是外科疾病领域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外科感染很多有明确病因,但有时也会出现全身性反应症状明显,但却找不到感染病灶的情况。现有研究结果发现,肠道细菌移位是一些感染很可能的引发因素。经门静脉扩散细菌和毒素进入到到血液中,直接经过级联效应或通过细胞因子介导,使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加重,同时还会引起导致肠道功能障碍。目前,外科感染主要为医院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获得性肺炎、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和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等,随着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外科感染的护理技术和理论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2-3]。

1.2外科感染的分类

1.2.1按感染的发生情况分,可分为继发感染、原发感染、条件性感染、混合感染、二重感染等。

1.2.2按照病原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分,可分为非特异性感染和特异性感染。其中非特异性感染又被称作一般感染或者化脓性感染,常见的是由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致病菌引起的全身高热、寒战及肌能障碍等症状和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而特异性感染一般是指如破伤风、结核病、气性坏疽等不同于一般感染的感染,通常是由于破伤风梭菌、结核杆菌、炭疽杆菌、白念珠菌、产气荚膜梭菌等病原体所引起的感染[4]。

1.2.3按照病程来分,可分慢性感染、急性感染和亚急性感染。其中慢性感染是指持续时间一般在2个月以上的长期性感染;急性感染是指进展较快,且病情明确的感染,通常情况下主要是3w内的非特异性感染为主。介于急性和慢性感染之间的感染被称作亚急性感染,可由急性感染迁延而来,或由于抵抗力弱或其他病毒毒力弱或者耐药性而引起。

1.3外科感染的特点

外科感染的主要特点是:大部分由几种细菌共同作用引起,即使开始时一部分感染是单种细菌引起,但在病程不断发展中,常常会出现几种细菌的混合感染;大多数感染症状表现以局部表现更为突出;某个局部常常会成为感染比较集中的病变区域,且多数会引起脓肿形成、局部坏死,需手术介入进行治疗;在治疗结束后,部分感染愈后会留有瘢痕以致影响功能[5]。

2外科感染临床护理进展

外科感染主要为医院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获得性肺炎、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和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等,随着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外科感染理论以及感染相关的护理技术和理论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2.1获得性肺炎

在所有医院感染中,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最高。其通常发生在建立人工呼吸的患者中,如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患者。由于此类患者在救治工程中会出现插管、气管切开、胃酸浓度降低、误吸等状况,极易出现病菌侵入而发生感染的情况,再加上外科手术引起口咽细菌定植、其它各种外源性污染等。因此在护理时应该保证消毒及无菌操作,阻断外源性感染,防止口腔及咽部细菌定植和吸入[6]。

2.1.1支气管肺泡灌洗支气管肺泡灌洗是与外科清创和局部引流排脓作用相似的,是iCU治疗顽固性肺部感染的常用操作方法,这种方法是可减少住院时间,增强抗炎效果。在护理上,熟悉患者病史,要和体温一致的灌洗液体温度,备好监护仪器、抢救设备及药品,灌洗后要注意排痰护理及监护。做好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各种护理工作,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

2.1.2阻断外源性感染首先应保持消毒无菌条件应对各项侵入性操作,同时对呼吸机环路的管理必须进行加强。通常情况下,每七天要更换1次呼吸机环路,但最新的研究发现建议至少每两天就要更换1次。若下呼吸道感染已经发生,则应增加管道更换的次数,保持在50°C左右的呼吸机湿化温度,这是由于较高温度能够抑制细菌定植繁殖。另外,为防止冷凝液流入呼吸道,呼吸机集水瓶要放在呼吸道最低位置。

2.1.3要保持口腔清洁保持患者口腔清洁,防止口腔及咽部细菌侵入患者的呼吸道。及时观察患者口腔的分泌物情况,并及时给予清理清除,特别是对于患者的双颊部和咽部,应该及时细致的观察,并根据口腔酸碱度,选用合适的清洗液。在患者不方便进食时,可以使用小号胃管持续喂食,并采取合适的,一般情况下多采用半卧位给予鼻饲。并也可将胃管插入空肠,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避免使胃液碱化作用[7]。

2.2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主要是指尿路导管伴尿路感染,是仅次于肺部感染发病率的感染。主要危险因素是未系统使用抗生素、导尿管与集尿袋连接不良、留置导尿时间较长。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抗生素系统性使用后,导尿后6d内尿路感染发病率降低。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会大大增加耐药性的出现,不良反应的增加以及医疗费用的提高。因此应通过防止细菌在尿道口定植和防止外源性感染的方法减少留置导尿感染的感染情况。主要的措施有在尿道外口放置消毒海绵球、碘伏杀菌消毒、选择合适尿管材料以及肝素抗凝[8-11]。

2.3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

2.3.1预防输液系统引起的感染。为减少感染的发生,应尽量减少连接,避免使用气针、三通开关,遵循简洁顺畅的连接方式,可使用一体化输液系统。

2.3.2预防导管感染。采用皮下隧道,且使用透明敷料覆盖表面,使用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并按时换药,防止细菌从导管皮肤入口的入侵。若出现感染可局部使用抗生素或者拔除导管重新置管,保持导管畅通,并冲洗导管使用0.9%nS或肝素稀释液。这样尽量缩短导管使用过程,避免导管尖端细菌生长,若长期使用要定时更换导管。保持无菌置管操作原则[12-15]。

2.4手术切口部位感染

手术切口部位感染与病室空气物品的污染、患者机体抵抗力、患者自身固有菌群及围术期的不当处理有关。

2.4.1重视空气消毒的效果降低手术部位感染中空气消毒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及联合消毒法是现病房常用的空气消毒法。研究表明,紫外线和臭氧对空气消毒效果并无显著性差异。但臭氧气味难于接受而紫外线具有穿透力差的缺点,有文献建议采用紫外线加二氧化氯和换气方法的联合消毒方法,杀灭率达到100%对空气中自然菌的[16]。

2.4.2良好的围术期护理围术期处理中备皮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因为它关系到切口是否感染和术后创口愈合快慢。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备皮方法有脱毛剂备皮法、剃毛备皮法、不剃毛备皮法、推毛备皮法。对不涉及患者腋毛、头发、、手术部位毛发不超过1cm时,没有必要剃毛。国内对剃毛与不剃毛备皮研究表明,不剃毛备皮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如必须剃毛的部位,尽量使用化学脱毛剂、采取减毛法或电动剃毛刀。研究表明化学脱毛剂有抗菌作用,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但使用前须做皮肤过敏试验。手术室备皮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因此备皮时间与手术时间越接近越好。对于术后手术切口的护理,有报道指出,术后不使用腹带组和术后使用腹带组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0和5.0,表明腹带可使切口处温度升高、潮湿、易污染,为细菌滋生繁殖提供温床。因此,术后不使用腹带,可以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率[17-20]。

2.4.3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措施是避免外源性感染,通过有效地无菌消毒措施,以及严格的无菌操作原则和规程,以大大的降低外源性感染的发生,从而可控的医疗风险的发生;同时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以及改善局部和全身状况,这就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饮食与营养计划,健康锻炼计划等,通过增强患者的机体康复能力和抵抗能力,而大大的降低感染的发生。

总之,认识和了解外科感染的相关概念和分类情况,诱发因素和发生部位,预防和护理对策就对外科感染的发生具有有效的预防作用,对外科感染深刻的认知和预防不仅能够大大的提高治疗效果,有效地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和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病痛程度,同时还能够大大的减少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和经济压力,从而避免医患矛盾的发生和激化,构筑和谐的医患关系[21-22]。因此,认识和了解外科感染的相关概念和分类情况,诱发因素和发生部位,预防和护理对策就对外科感染的发生具有有效的预防作用,从而为患者的健康和社会效益创造效益。

参考文献:

[1]谭莉芳.外科常见感染的临床护理进展研究[J].医学信息,2013(11):707-707.

[2]李宗其,杨明成.浅析普外科临床常见问题及对策[J].大家健康旬刊,2013,7(3):58-58.

[3]蔚巧宁.普通外科术后感染与护理措施调查研究[J].河北医药,2015(7):1100-1102.

[4]周爱华,郭玉生.外科常见感染的临床护理研究[J].中外医疗,2012,31(5):124-125.

[5]吴琼.浅析普外科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干预对策[J].当代医药论丛,2013,11(11):237-238.

[6]赵汝君.普外科手术患者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干预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3):193-194.

[7]董楠男.普外科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干预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5(33):290-291.

[8]宋意琼.外科常见感染的临床护理研究进展[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3):249-250.

[9]林萍.手术前皮肤准备的现状与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19-22.

[10]曾娟琴,韩斌德,胡欣春,等.尿道注入碘伏消毒减少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12(1):11-12.

[11]范志敏,谭静.piCC肝素帽使用碘伏消毒次数不同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2,26(7):633-633.

[12]韦春玲.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护理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9):1281-1283.

[13]周容.普外科临床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和干预措施研究[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8).

[14]崔媛媛,王红香,姜潇宇.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3):376-378.

[15]罗菲菲.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在iCU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2):62-63.

[16]孙选智.浅析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32).

[17]蒋美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进展[J].心理医生,2016,22(33):56-57.

[18]杨靓,王卫.外科常见感染的临床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07,24(3):50-51.

[19]张兆琴,张艳,陈宇清.腹带对腹膜透析置管术后患者切口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32):2443-2444.

[20]张建男,曹文学.一种手术后多功能医用腹带的制作与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6,15(3):80-80.

科研研究进展篇7

【关键词】儿科哮喘研究进展

儿童的过敏性疾病包括有很多方面,而且过去一段时间其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所占的比率也有所上升。这个疾病的形成原因一般是由一部分具有遗传倾向的儿童因为受到环境因素而引发的,但是目前来讲对于这些环境因素的研究仍然没有什么进展。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异位三合症作为儿科哮喘的综合称谓,通常包含的是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炎以及哮喘的三种形式,而在实际生活中患者通常会三种症状同时出现,并且一般而言是要经历由最初的异位性皮炎以及食物过敏过渡到过敏性鼻炎、环境过敏症以及哮喘等等的过程,故我们称之为“遗传性过敏症进行曲”。

第一阶段:对于小儿哮喘的维持治疗

支气管哮喘作为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发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而哮喘也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在美国,18岁以下儿童中有五百万的患者都患有哮喘,更为严重的是仅1999一年就有176例的14岁以下儿童因为患有哮喘而死亡。而目前,我国的儿童在哮喘方面患病率大概为2%,同时针对支气管哮喘等相关疾病的治疗现状的调查也表明:许多的哮喘患者因为没有得到合理的治疗,导致了患者的症状很难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

据资料记载: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顽固性哮喘患儿的首选药物。而布地奈德则是经FDa专门批准的用于治疗6个月以上儿童的药物,在治疗方式上可采用喷雾器进行动力喷雾治疗。而就在不久前FDa已批准将氟替卡松丙酸醋列为可用于治疗1岁小儿的行列,而使用VHC进行吸入氟替卡松丙酸醋治疗方式也正在研究当中。而另外一项针对超过12个月儿童的哮喘用药的随机研究中的研究表明:吸人性氟替卡松丙酸醋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是已经得到了验证。而针对中度或重症的哮喘患儿的治疗方式是需要加入另外一种维持药物,这种维持药物以日本长效的白三烯拮抗剂为代表。白三烯拮抗剂不仅可以改变另外一些过敏性疾病的发展进程,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控制过敏性鼻炎的控制加强对哮喘的控制,从而有利于通过对患者的环境改善控制哮喘患儿的病况。

第二阶段:针对上呼吸道炎症和哮喘的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哮喘问题的治疗还应该包括针对过敏性鼻炎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处理。过去的很多事实也表明上呼吸道过敏性炎症在很大程度上与哮喘相关,而针对哮喘的治疗方案既要包括对过敏性鼻炎的进行正确的处理,也要包括对于提高哮喘的控制。欧洲的一项研究调查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目的在于通过对于哮喘、吸烟和环境、暴露过敏性鼻炎之间关系的调查,发现了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引发有密切关系。

而近期也有调查表:“过敏性鼻炎能否治愈会直接影响到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患者病者的发病率”。

而该项病例在制作上对也充分比照了单独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组、单独使用口服抗组胺药物组以及二者并用的效果,最终发现通过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不但会大大降低哮喘的发作几率,而且利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组、单独使用口服抗组胺药物组共同使用的效果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另外,通过对咽鼓管粘膜、腺体组织的细胞因子、中耳分泌物的分析发现:过敏性体质的患儿很可能会伴随着过敏性炎症的出现,所以过敏症患儿一旦出现了持续分泌物排出的中耳炎的症状时,必须要尽量采用新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第三个阶段:对于环境暴露和哮喘的关系的研究

针对哮喘的治疗充分突出了在治疗哮喘时应竭力地改善患者生存的环境,由于哮喘患儿导致过敏的根源非常广泛,重点表现为灰尘、老鼠、嶂螂、吸烟和空气污染等因素。但是仅仅改善哮喘患者的生活环境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哮喘,还要减少针对这些患儿被动吸烟的状况的改善。同时更注意要提高改善环境计划和成本的效率。

室内的导致过敏的根源和某些气道刺激物在家中可以通过及时的干预措施来实现,但是如果想要解决影响哮喘发生的环境暴露的问题,也就只有通过对地区、国家以至于全球的环境状况来改善。另外,儿童特有的敏感导致了其对空气污染有着特殊的易感性。同时最近美国的儿科学会了一项新的“希望所有的儿科医生都来做抗议空气污染的倡导者政策”声明也充分说明了保证环境的干净和整洁对于哮喘患儿的重要性。

第四个阶段:治疗哮喘患儿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以哮喘为主要症状的呼吸系统的疾病虽然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临床医疗研究,但是治疗的效果却不是特别的明显,同时在进行治疗的同时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哮喘膏作为治疗哮喘患儿较为有效的药物,主要治疗哮喘患儿较为明显的寒症等症状,所以对于那些有实热证、虚热证的哮喘患儿是不宜贴敷的。另外针对那些患有支气管扩张具体的症状表现为反复咳黄脓痰、脓血的病人以及活动性肺结核发热、咳血的病人都不适和贴敷。除此之外,因为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发热儿童患儿以及接触性皮炎的皮肤病病患者也不适合贴敷。

哮喘膏因为应用了内病外治的原理,药效明显、费用低廉,同时安全有效,所以很容易被患儿和家长接受,既可以弥补内治方面的不足,同时又避免了使用应用西药会产生的潜在的不良反应以及耐药性的产生,所以极具临床实用价值。

总结:对于儿童的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经过了不断的发展进步,虽然经历了多的波折,但是也总结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针对那些同时患有多种过敏性疾病哮喘患儿,进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那些可能会引起过敏性症状,并及时地给予正确治疗。

通过对哮喘患儿的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的论述,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对于那些已经出现了先天性过敏症的患者,能够尽早地发现可能引起过敏发展的环境暴露等其他因素,然后通过找到更加有效、安全的措施逆转潜在的威胁的同时,更加要积极推进治疗设备的完善发展用以提高疾病的控制疗效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凤霞.儿童哮喘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07).

[2]张林媛,冷曙光,郑玉新.哮喘的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5,(06).

科研研究进展篇8

赵素芬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科,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染料木黄酮,是一种从豆类植物中提取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染料木黄酮对前列腺癌,乳腺癌,结肠癌等多种肿瘤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抗癌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并取得很大的进展,在此简述了染料木黄酮对妇科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染料木黄酮;肿瘤;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b)-0192-03

[作者简介]杜泽清(1989.10-),女,河北阜城人,硕士,妇科医师,研究方向:妇产科,电子邮箱:kafeishuizhu@163.com。

染料木黄酮(Genistein)又称染料木素、金雀异黄素,其化学名为4,5,7-三羟基异黄酮,是一种弱植物雌激素,来源于豆科植物的天然异黄酮类化合物,Genistein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雌激素样作用、抗雌激素样作用、调节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和调节信号通路等作用,对多种肿瘤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2]。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为妇科三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广大妇女的生命健康。在此综述了近年来Genistein在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为妇科肿瘤的诊治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Genistein与卵巢癌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第三位,而病死率却高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由于卵巢体积小,位于盆腔深部不易扪及,且早期缺少典型的临床症状及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等,多数患者发现时已为晚期,严重威胁广大妇女的生命健康。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种以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组织修复过程,最近研究表明卵巢癌的发病机制和炎症反应信号通路有关,Leizer等[3]证实nF-kB是与凋亡信号转导有关的核转录因子,能刺激卵巢癌细胞持续性分泌促炎因子和促肿瘤生长因子,促进了卵巢癌的发生发展。nF-κB抑制剂可以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诱导卵巢癌干细胞(oCSCs)死亡。oCSCs是卵巢癌复发和耐药的根源,使用nF-κB抑制剂可防止卵巢癌复发,推测nF-κB通路是可能是肿瘤化疗耐药的途径之一。一些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降低罹患卵巢癌的风险。已经证实mDa-7/iL-24是nSaiD诱发前列腺癌,乳腺癌,肾癌和胃癌细胞凋亡的重要炎性介质,mDa-7/iL-24是nSaiDs诱导肿瘤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本质,Zerbini等[4]研究不同种类的非甾体抗炎药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发现联合应用nSaiD与nF-κB抑制剂,能增强nSaiD介导的细胞凋亡作用,抑制卵巢癌细胞分化和增殖。

某些肿瘤的发生是通过微生物依赖机制触发炎症反应。chend等[5]发现在晚期上皮性卵巢癌中,p53蛋白常常缺失或突变。特异性炎症信号通路中,p53蛋白的缺失或突变会导致肿瘤微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免疫抑制导致肿瘤的发生。肿瘤干细胞(CSC)维持肿瘤细胞的增殖和逐步分化,CSC分离及鉴定有助于确定肿瘤微环境在促进肿瘤转移和复发中的作用,其通过一定的抗炎物质活性调节肿瘤微环境。Chend的实验进一步发现Genistein能稳定p53蛋白,活化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从而诱导细胞凋亡,防止或延迟化疗耐药,此外还发现Genistein能通过抑制nF-κB通路和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如tnF-α和iL-6α的形成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细胞周期的停滞导致细胞增殖停止,从而抑制癌细胞生长。genistein诱导细胞周期停滞,既可在G2/m期也可在G0/G1和G1/S期,这与不同细胞系有关。ning等[6]研究7-difluoromethoxyl-5,4´-di-n-octylgenistein(DFoG,genistein衍生物)作用于卵巢癌细胞分子机制,发现DFoG比Genistein抗肿瘤活性更强。体外实验证实,DFoG对CoC1和SKoV3细胞的活性最强。DFoG和Genistein均将CoC1和SKoV3细胞阻滞在G2/m期,Genistein除了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抑制细胞的生长外,还能加速肿瘤细胞凋亡过程。实验进一步发现,FoXm1是调控细胞增殖的重要转录因子,DFoG通过下调siRna介导的FoXm1蛋白,抑制卵巢癌细胞的生长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推断FoXm1可能是卵巢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ahmed等[7]发现在4种多重耐药的卵巢癌细胞中,Genistein的衍生物itB-301能明显诱导微管蛋白解聚,阻滞有丝分裂过程从而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进一步研究发现itB-301是通过诱导siRna介导的BUBR1蛋白发挥细胞毒性作用(BubR1蛋白是一个多结构域蛋白,主要调控细胞有丝分裂前中期向后期转化过程)。itB-301作为一种新型的抗微管蛋白剂,可用于例如乳腺癌,卵巢癌,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等多种多药耐药性的肿瘤中。推测Genistein诱导微管蛋白解聚,可能是影响细胞的细胞周期及诱导凋亡途径之一。

2Genistein宫颈癌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癌症发病率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大高发癌症,病死率位居第五位,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阶段、多基因调控异常的过程。已有研究表明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与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其是高危型HpV-HpVl6,HpVl8。

2.1免疫调节功能可能是Genistein的抑癌机制之一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炎性疾病,用来研究多发性硬化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发现Genistein能逆转eae的临床症状。Castro等[8]人对eae的临床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脑细胞中Foxp3(+)CD4(+)的增加,CtLa-4(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的表达和iL-10的表达增强,获得的数据表明,tDG(7-o-tetradecanoyl-genistein,一种得到的酯化的Genistein)治疗后的eae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明显改善,提示Genistein能增强免疫功能,Genistein可以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在肿瘤中发挥作用。Ghaemi等[9]为了研究Genistein的潜在的免疫调节作用,对tC-1肿瘤细胞株处理后的成年雌性C57BL/6小鼠的免疫系统进行评估。结果发现使用Genistein后,淋巴细胞的增殖和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显著增加。此外,Genistein也显著增加γ-干扰素(iFn-γ)的治疗效果。表明Genistein通过影响淋巴细胞的增殖,细胞的溶解活性和iFn-γ的产生等过程抑制肿瘤的生长,推测Genistein对HpV相关的宫颈癌发挥保护性免疫调节作用。

2.2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是Genistein的抑癌机制之一

异黄酮主要包括Genistein和大豆苷元,Genistein是大豆中异黄酮的主要成分,而且活性也最强。Xiao[10]等研究大豆异黄酮衍生混合物(包括71%大豆苷元,14.3%genisteinand14.7%大豆黄素)对HeLa细胞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显示,大豆衍生异黄酮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抑制HeLa细胞生长,从而提出了天然大豆衍生异黄酮可以作为一种有潜力的的宫颈癌的化疗药物,并证明异黄酮物种之间存在交叉协同作用。

2.3表观遗传学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它不依赖Dna序列改变导致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而是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方式对基因组进行调控。Dna甲基化包括基因组整体去甲基化或某些基因启动子区域Dna高甲基。去甲基化可导致原癌基因活化,而基因启动子区域高甲基化可导致基因转录沉默,抑癌基因低表达[11]。基因启动子区域高甲基化的Dna已经成为癌症诊断和治疗的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分子标记物和靶点。Jha等[12]用20μmGenistein处理宫颈癌SiHa细胞,发现其通过诱导Dna高甲基化而激活RaRβ2基因(维甲酸受体,调节细胞的分化和增殖过程维甲酸能逆转癌前病变,抑制继发性肿瘤的形成),发挥抗肿瘤活性的作用。

2.4放射治疗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现在已经有临床试验结果证明,以铂类为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方案,能明显提高中晚期宫颈癌的生存率,使宫颈癌复发危险度下降40%~60%,死亡危险度下降了30%~50%[13];然而,铂类是是一种疗效确切的广谱抗癌药物,其毒副作用极大,不仅杀伤癌细胞,也严重损坏正常细胞,对人体重要的脏器均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减轻和消除宫颈癌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同时又能提高治疗效果,是宫颈癌临床治疗的至关重要的部分。Genistein能增强顺铂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而不增加细胞毒性,已被用来作为化疗辅助药。Sahin等[14]在Genistein和顺铂的临床试验中发现,Genistein可能通过抑制nF-κB和akt/mtoR两条细胞生长和抗凋亡信号通路,增强顺铂的抗肿瘤活性。Genistein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无毒的营养剂,与顺铂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宫颈癌的治疗效果。

3Genistein与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三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生殖内分泌失调是影响其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是导致子宫内膜癌的主要致病因素。研究发现,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着相关性,而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的研究。

Genistein是一种大豆制品中弱的植物雌激素,由于其结构上类似雌二醇,能低亲和地结合雌激素受体,具有某些雌激素样作用。在激素敏感性癌症中,Genistein和雌激素同时作用与靶器官,共同竞争雌激素结合受体,降低了激素敏感性癌症的发病率,具有抗雌激素作用。然而,最近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饮食中的大豆可以防止子宫内膜癌,并证明其中Genistein起主要作用。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矛盾的。Sampey等[15]研究Genistein对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作用机制,证实由基质细胞旁分泌生长因子产生的雌激素能引起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殖,Genistein可能通过激活基质细胞雌激素受体eRβ而抑制雌激素对子宫内膜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Genistein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和预防子宫内膜癌的辅助剂。

最近已被证实在各种类型的细胞中Genistein,作为一种表观遗传调制器,通过调节染色质结构组和Dna甲基化,激活肿瘤抑癌基因或癌基因[16],应用在癌症中预防和治疗方面,但其对子宫内膜的影响尚未确定。matsukura等[17]观察Genistein对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影响。用Genistein口服喂养切除卵巢的小鼠1周,发现Genistein诱导启动子促进类固醇生成因子-1(SF-1)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Dna去甲基化,引起子宫内膜轻度增生,Genistein,在SF-1基因启动子多个CpG位点,在正常子宫内膜中这些位点广泛甲基化,引起基因表达沉默,相反这些位点去甲基化会导致子宫内膜细胞过度增殖。与子宫肌层侧对比,Genistein,介导的启动子脱甲基化主要发生的子宫内侧,说明表观遗传变化主要表现在再生细胞,由高分辨率的熔解方法进行了筛选,发现Genistein只能反馈调制部分的子宫内膜细胞。

4结语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及体内外实验研究表明,Genistein具有高效、广谱和安全的抗癌效果,现已成为国际抗癌药物的研究热点。美国国立癌症研究中心(nCi)已将Genistein列入抗癌新药临床应用发展计划之中,在研究genistein应用于人体时,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genistein治疗剂的制定、长期服用的不良反应等。综上,Genistein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新抗癌药或抗癌辅助药物,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BanerjeeS,LiY,wangZ,etal.multi-targetedtherapyofcancerbygenistein[J].Cancerletters,2008,269(2):226-242.

[2]LiQS,LiCY,LiZL,etal.Genisteinanditssyntheticanalogsasanticanceragents[J].anti-canceragentsinmedicinalchemistry,2012,12(3):271-281.

[3]LeizeraL,alveroaB,FuHH,etal.RegulationofinflammationbythenF-κBpathwayinovariancancerstemcells[J].americanjournalofreproductiveimmunology,2011,65(4):438-447.

[4]ZerbiniLF,tamuraRe,CorreaRG,etal.Combinatorialeffectof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andnF-κBinhibitorsinovarianCancertherapy[J].pLoSone,2012,Doi:10.1371/journal.pone.0024285.

[5]ChenSS,michaela,Butler-manuelSa,etal.advancesinthetreatmentofovariancancer:apotentialroleofantiinflammatoryphytochemicals[J].Discoverymedicine,2012,13(68):7-17.

[6]ningY,LiQ,XiangH,etal.apoptosisinducedby7-difluoromethoxyl-5,4´-di-n-octylgenisteinviatheinactivationofFoXm1inovariancancercells[J].oncologyreports,2012,27(6):1857-1864.

[7]ahmedaa,GoldsmithJ,Fokti,etal.agenisteinderivative,itB-301,inducesmicrotubuledepolymerizationandmitoticarrestinmultidrug-resistantovariancancer[J].Cancerchemotherapyandpharmacology,2011,68(4):1033-1044.

[8]CastroSB,JuniorCo,alvesCC,etal.immunomodulatoryeffectsandimprovedprognosisofexperimentalautoimmuneencephalomyelitisaftero-tetradecanoyl-genisteintreatment[J].internationalimmunopharmacology,2012,12(2):465-470.

[9]Ghaemia,SoleimanjahiH,RazeghiS,etal.Genisteininducesaprotectiveimmunomodulatoryeffectinamousemodelofcervicalcancer[J].iranianjournalofimmunology,2012,9(2):119-127.

[10]XiaoJX,HuangGQ,GengX,etal.Soy-derivedisoflavonesinhibitHeLacellgrowthbyinducingapoptosis[J].plantfoodsforhumannutrition(Dordrecht,netherlands),2011,66(2):122-128.

[11]ehrlichm,Laceym.Dnahypomethylationandhemimethylationincancer[J].advancesinexperimentalmedicineandbiology,2013,754:31-56.

[12]JhaaK,nikbakhtm,parasharG,etal.ReversalofhypermethylationandreactivationoftheRaRβ2genebynaturalcompoundsincervicalcancercelllines[J].Foliabiologica,2010,56(5):195-200.

[13]沈铿,孙建衡,曹泽毅,等.国际妇产科联盟妇科肿瘤2009年分期的临床意义研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45(10).

[14]SahinK,tuzcum,Basakn,etal.SensitizationofCervicalCancerCellstoCisplatinbyGenistein:theRoleofnF-κBandakt/mtoRSignalingpathways[J].Journalofoncology,2012:461562.

[15]SampeyBp,LewistD,BarbierCS,etal.Genisteineffectsonstromalcellsdeterminesepithelialproliferationinendometrialco-cultures[J].experimentalandmolecularpathology,2011,90(3):257-263.

[16]ZhangY,ChenH.Genistein,anepigenomemodifierduringcancerprevention[J].epigenetics:officialjournaloftheDnamethylationSociety,2011,6(7):888-891.

[17]matsukuraH,aisakiK,igarashiK,etal.GenisteinpromotesDnademethylationofthesteroidogenicfactor1(SF-1)promoterinendometrialstromalcells[J].Biochemicalandbiophysicalresearchcommunications,2011,412(2):366-372.

(收稿日期:2013-12-08)

文写作技巧——题名

1.题名应以准确、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一般使用能充分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短语,不使用具有主、谓、宾结构的完整语句。一般不设副题名。一般不超过20字。

2.题名应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字符、代号等,也不应将原形词和缩略语同时列出。

科研研究进展篇9

 

关键词:儿科哮喘 研究进展

       儿童的过敏性疾病包括有很多方面,而且过去一段时间其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所占的比率也有所上升。这个疾病的形成原因一般是由一部分具有遗传倾向的儿童因为受到环境因素而引发的,但是目前来讲对于这些环境因素的研究仍然没有什么进展。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异位三合症作为儿科哮喘的综合称谓,通常包含的是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炎以及哮喘的三种形式,而在实际生活中患者通常会三种症状同时出现,并且一般而言是要经历由最初的异位性皮炎以及食物过敏过渡到过敏性鼻炎、环境过敏症以及哮喘等等的过程,故我们称之为“遗传性过敏症进行曲”。

       第一阶段:对于小儿哮喘的维持治疗

       支气管哮喘作为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发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而哮喘也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在美国,18岁以下儿童中有五百万的患者都患有哮喘,更为严重的是仅1999一年就有176例的14岁以下儿童因为患有哮喘而死亡。而目前,我国的儿童在哮喘方面患病率大概为2%,同时针对支气管哮喘等相关疾病的治疗现状的调查也表明:许多的哮喘患者因为没有得到合理的治疗,导致了患者的症状很难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

       据资料记载: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顽固性哮喘患儿的首选药物。而布地奈德则是经FDa专门批准的用于治疗6个月以上儿童的药物,在治疗方式上可采用喷雾器进行动力喷雾治疗。而就在不久前FDa已批准将氟替卡松丙酸醋列为可用于治疗1岁小儿的行列,而使用VHC进行吸入氟替卡松丙酸醋治疗方式也正在研究当中。而另外一项针对超过12个月儿童的哮喘用药的随机研究中的研究表明:吸人性氟替卡松丙酸醋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是已经得到了验证。而针对中度或重症的哮喘患儿的治疗方式是需要加入另外一种维持药物,这种维持药物以日本长效的白三烯拮抗剂为代表。白三烯拮抗剂不仅可以改变另外一些过敏性疾病的发展进程,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控制过敏性鼻炎的控制加强对哮喘的控制,从而有利于通过对患者的环境改善控制哮喘患儿的病况。

       第二阶段:针对上呼吸道炎症和哮喘的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哮喘问题的治疗还应该包括针对过敏性鼻炎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处理。过去的很多事实也表明上呼吸道过敏性炎症在很大程度上与哮喘相关,而针对哮喘的治疗方案既要包括对过敏性鼻炎的进行正确的处理,也要包括对于提高哮喘的控制。欧洲的一项研究调查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目的在于通过对于哮喘、吸烟和环境、暴露过敏性鼻炎之间关系的调查,发现了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引发有密切关系。

       而近期也有调查表:“过敏性鼻炎能否治愈会直接影响到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患者病者的发病率”。 

而该项病例在制作上对也充分比照了单独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组、单独使用口服抗组胺药物组以及二者并用的效果,最终发现通过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不但会大大降低哮喘的发作几率,而且利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组、单独使用口服抗组胺药物组共同使用的效果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另外,通过对咽鼓管粘膜、腺体组织的细胞因子、中耳分泌物的分析发现:过敏性体质的患儿很可能会伴随着过敏性炎症的出现,所以过敏症患儿一旦出现了持续分泌物排出的中耳炎的症状时,必须要尽量采用新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科研研究进展篇10

【关键词】科技进步;高科技产业;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40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0351(2012)06—0090—10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在当时国家建委的一个研究组工作,主要任务是研究工业化,这引起我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问题的兴趣,因为工业化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和结果。那时国务院各个工业部门给国家建委报送有关国内外科技动态的资料,我利用这些资料认真学习研究。当时国内出版的科技书籍报刊虽然很少,我也努力收集和阅读能够接触到的书报资料。这些学习为我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一、从研究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研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75年夏秋之际,中国科学院写了一个关于科技工作的《汇报提纲》,提出“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科研要走在前面,推动生产向前发展”。“”为了篡党夺权,连篇累牍地发表大批判文章,诬蔑《汇报提纲》是大毒草,否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言行造成思想混乱,影响极坏。粉碎“”后,我感到有必要批判“”这方面的谬论,但是批判也有难度。一是“”说主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是否定阶级斗争和否定无产阶级。当时理论界刚开始拨乱反正,“左”的思想影响还严重存在,这些大帽子还很吓人。二是“”说肯定科学技术的作用就是否定劳动群众的作用,否定生产实践的作用,这些谬论也很有迷惑力。三是“”说马克思没有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违背马克思主义。批驳“”需要研究马克思的大量著作。四是由于对科学教育文化的破坏,人们普遍思想闭塞,不了解科技迅速发展的态势和作用,加上缺少和国外交流,收集国外科技动态的资料很困难。我利用在国家建委工作的有利条件,对科技进步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我还认真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等著作,发现马克思多次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针对“”的谬论,1977年3、4月我撰写了论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我说:“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科学则是‘知识底形态上’的生产力,它能够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技术一般包括生产工具,劳动技能和操作方法”,“生产工具和劳动技能之累于生产力,是十分明显的”。“仅仅存在于‘知识底形态上’的科学,还不是现实的生产力,但是,科学可以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大家知道,自然并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汽车、火车、飞机,这些都是人们制造出来的。人类所以能够制造出这些,是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结果,是科学发展的结果。科学一经应用,就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了”。论文列举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多次论述,有理有据地驳斥了“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是否定阶级斗争、否定无产阶级”,“就是否定劳动群众的作用、否定生产实践的作用”等谬论。

文章写好后,4月中旬我请研究组负责人林韦送交《光明日报》编辑部,5月初我收到寄回的校样。出乎我意料的是,文章由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的审阅修改,他在两页校样两旁,密密麻麻写了近千字,还签名注明是五一节修改的。编辑部要我再修改一遍寄回。1977年5月30日文章以《科学·技术·生产力》为题发表在《光明日报》,但字数则去了一小半。我感到不满,给写了一封信。他很快给我回信。信中说:“经过你钻研过的这篇论文,在《光明日报》同志的支持下,终于同广大读者见面了。我敢断定,这至少是几百万人——包括我们党的领导干部、经济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广大的科技工作者,要看,要传播。这么多人从这篇文章中打开了眼界,明辨了是非,吸取了力量,从而能更好地为我们的伟大事业奋斗,这该是感到足以对得起党和人民的一件好事情。1977年6月1日”。我体会,这封信是他感到我对删节不满写来安慰我的。我一直珍藏着这封信,把它看成对我的鞭策。

1977年6月,我还应《北京日报》之约,和吴敬琏合作撰写《科学研究就是要走在生产建设前面》一文,论证科学走在前面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说明科学落后要扯整个国民经济的后腿。《北京日报》1977年7月6日在头版以整版篇幅发表了这篇论文。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又开始研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研究的缘起是邓小平1988年9月的两次谈话。邓小平9月5日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9月12日又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分别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74、2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发展了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应该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呢?这个问题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生产力有哪些要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两个命题的含义是什么?科学技术在什么情况下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意义何在?经过研究,我在《科技进步和企业改革》(写于1991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第3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写于1991年11月,《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年第12期,与张世贤合作)等论文中回答了这些问题。

论文指出:人们对生产力要素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有人曾经提出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二要素论,后来又有人提出加上劳动对象的三要素论。而马克思早就说过,生产力“包括科学的力量“,这样生产力就有了四要素。而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现代生产没有管理不可能存在和发展,这样生产力就有了五要素。这些要素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变化的。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开始是劳动力起主要作用。后来劳动工具起主要作用,有时也有劳动对象起主要作用以及管理起主要作用的情况。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论文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含义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个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这两个命题的含义是不同的,前一个命题是后一个命题的基础,后一个命题发展了前一个命题。从历史看科学技术有一个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形成以后的漫长时间里,可以说不存在科学。后来科学技术萌芽和发展起来,但很长时间里没有成为生产力的独立要素。在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利用蒸汽机为标志)以后,科学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有了相对独立性,开始对生产起重要作用。马克思说科学也是生产力,指的就是这种情况。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利用电力为标志)以后科学技术的作用更大了,科学技术也更加独立了。可是,直到第三次技术革命(以利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宇航技术、生物工程为标志),科学技术才成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对经济增长起主要作用。据计算,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在20世纪初是5%-10%,到70年代一般达到50%-70%。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技术创新比资本或人力资源起更重要的作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下降。二是科技走到了生产的前面,由“生产-技术-科学”变为“科学-技术-生产”。以前技术发明主要来自生产经验的总结,科学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后来随着科学实验的出现和大规模进行,科学开始走在前面,出现先有科学发明,然后有技术创新,然后用之于生产的现象。三是科技变成生产力的进程大大加快。从科学发现到实验室中试验再到工业投产的时间不断缩短。四是科技队伍大大扩大。从事科学技术的人数不断增加,而且队伍发展很快。在发达国家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劳动者(所谓“白领工人”)超过在物质生产部门从事一般体力劳动的劳动者(所谓“蓝领工人”)。总之,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正是总结了当代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特征和规律,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论文分析了为什么马克思没有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指出:这是因为,马克思在世的时候,科学技术还没有达到第一生产力的地位,没有起到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他当然得不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结论。令人惊奇的是,马克思在当时条件下对科技的作用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他曾指出:固定资本的发展已表明科学成了直接的生产力,力学是大工业的真正科学的基础。他还说:对科学的估价,总是比它的价值低得多。恩格斯曾说:没有一个人能像马克思那样,对任何领域的每个科学成就,不管它是否实际应用,都感到真正的喜悦。

论文指出: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学说和关于生产力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他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科学技术在建国以后取得了重大成就,对生产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还未达到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198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30%左右,我国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资金和劳动力投入。正是由于这种情况,我们更要重视科学技术,促使它尽快成为第一生产力。以后我在多篇论文中研究如何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并研究如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科学技术尽快成为我国的第一生产力。

二、论证引进先进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经济落后国家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中“”疯狂反对引进技术。他们打着马列主义的旗号,诬蔑引进先进技术就是“投降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政策”,就是“洋奴哲学”、“爬行主义”、“修正主义”,使引进技术遭遇严重的思想阻力。为了拨乱反正,1978年我在《引进先进技术和加速四个现代化》(《北京日报》1978年11月4日)、《革命导师是怎样看待引进新技术的》(《北京日报》1978年10月21日)等文章中,用大量世界经济发展的史实,说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驳斥“”散布的谬论。

我在文章中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表明,落后国家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都曾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例如德国的产业革命比英国、法国迟,但工业化的速度比它们快,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德国一开始就利用了各先进国家的新技术。美国产业革命时期工业发展速度也比英法等国迅速,这也是由于采用了当时欧洲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的技术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更加大量地引进先进技术来加速本国的现代化进程。例如联邦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工业遭到严重破坏,但战后恢复发展得很快。1951年到1977年西德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62%,超过美、英、法等国。它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加强科学研究的同时,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再如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它的工业完全陷于瘫痪状态。从1950年起用了18年时间由资本主义的后进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国”。日本从1950年开始引进外国技术,到1975年共用了近60亿美元的外汇,引进技术25742件。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还指出:引进先进技术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十月革命后,为了加快恢复国民经济,列宁一再提出引进国外技术问题。所以,尽管帝国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经济封锁,苏联仍然设法从西方引进技术设备。苏联在1931年至1933年是世界上居第一位的机器和设备购置者,1931年购进的机器约占世界机器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1932年占二分之一。我国建国后也十分重视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多年的实践说明,引进新技术提高了我国的工业和技术水平,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借口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根本不同,否认社会主义国家有必要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还说引进技术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和能力。我指出这是毫无根据的。事实上,社会主义制度和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决非不相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是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是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经验的总结。它们既非生产关系,亦非上层建筑,而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自然科学和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既可以为资产阶级所利用,替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无产阶级所利用,替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革命往往是先在资本主义比较不发达因而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更有必要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技术,这样才能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这可以说是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当时有的同志有一种幼稚的想法,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有巨大的优越性,一切科学技术都可以自己发明创造,否认有必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这种意见也是不正确的。我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确实有优越性,这也表现在能够以比资本主义更快的速度实现现代化。但是,我们不能认为有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就可以闭关自守、万事不求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在现代化方面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而要尽一切可能用最快的速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当然不能完全依靠引进来实现现代化,引进新技术决不能代替我们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但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引进一些我们所没有的先进技术,比关起门来样样自己摸索,速度会快得多。

我概括引进先进技术的积极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是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取得外国通过较长时间研究才能取得的科研成果;二是比自己通过研究实验取得成绩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三是有利于加速对原有工业部门技术改造和发展新的工业部门;四是有利于提高本国科技队伍水平,促进科技进一步发展。我还总结了日本、联邦德国引进技术的成功经验,根据当时的情况,对我国的引进技术提出建议。我指出:要充分发挥引进技术的作用,关键在于改善经营管理。首先,要搞好引进项目的建设工作。其次,要改进经济管理工作。再次,引进先进技术要同国内机械制造结合起来,同加强本国科学技术力量结合起来。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我们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我和汪海波合写了《引进先进技术是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决策》(《中国经济问题》1979年第1期)。文章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引进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说明引进技术和自力更生的辩证关系。文章还指出:“我国现在底子还很薄,经济上还有困难。所以,在引进技术方面,要特别注意偿还能力和国内的配套能力;也不能只是引进最先进的现代技术,还要引进那些适用的中间技术”。1983年6月我撰写的研究报告《发展我国工业的若干战略对策》,根据2000年我国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用专门一节研究“做好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工作”,并提出要“做好国内技术转移工作”。(载拙著《中国式社会主义探索》,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三、研究现有企业技术改造

1979年我国进入调整时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调整时期力图走出一条经济建设的新路子,不是靠多搞基本建设,多铺新摊子,大量增加能源资源消耗,而是主要靠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进行技术改造,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使社会财富增加多,人民实惠多。1980年我和林森木在《投资方向的一个重要问题》(《人民日报》1980年1月21日)中指出:调整时期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有较大幅度的压缩,如何用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这是基本建设战线面临的重要课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投资方向上来一个转变,投资要从主要用于新建转变为主要用于改造现有企业。今后一个长时期内,我国的基本建设要以改造原有企业为主,做到花钱少,效果好。大量事实表明,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改造现有企业,同新建企业相比,投资少,收效快,劳动生产率高,成本低。文章还指出:投资方向之所以要从新建为主转变为改造现有企业为主,还由于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迫切需要改造。用先进技术改造原有企业,实质上也就是老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向现代化过渡的问题。1981年我又在《经济增长和经济效果的关系》(《群众论丛》1981年第5期)中指出: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今后经济建设中我们决不应该再把增长速度放在第一位,而应该切实地重视经济效果并把它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不能再走经济效果差的路子了。当前的任务是要把现有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一个转变,即由过去的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变为以内含的扩大再生产为主。外延扩大再生产依靠铺新摊子,新建项目,增人、增投资、增设备。内含扩大再生产则依靠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的效率,依靠提高技术和改进经营管理。

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是这次调整的重要任务,我写了《设备更新和国民经济的调整》(《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81年第4期)、《技术改造与经济调整》(《人民日报》1982年1月13日)研究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问题。当时对企业设备是否陈旧、技术是否老化有争论。1980年我国国营企业固定资产5200亿元,其中近十年增加3200亿元,有人据此认为不能说设备陈旧技术老化。我列举大量事实说明,我国设备陈旧技术老化的状况不仅存在,而且相当严重。

为什么我国企业长期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我指出,固然有客观原因,就是解放前经济落后,底子薄,解放后又有帝国主义封锁,但主要是主观上的原因。一是经济管理体制上的缺陷。设备更新改造是一个个企业的事情,要靠企业来进行,而企业由于缺乏自,就没有搞好更新改造的动力。二是计划安排上的失误。在“一五”期间设备更新还不是一个重要问题,“二五”时期搞,盲目扩大基本建设,不仅没有重视设备更新,而且造成了大量欠账。1963-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但为时不久又强调三线建设,设备更新改造又不被重视。接着在时期,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更谈不上重视设备更新改造了。三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错误。我国经济建设长期存在“左”的指导思想,盲目追求高速度,扩大基建规模,必然耽误原有企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我国固定资产折旧率偏低,而且长期全部上缴,也不利于更新改造。四是经济理论上的片面性。如否定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认为马克思的机器无形损耗理论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再如对扩大再生产的道路问题缺乏深入研究。过去也有同志提过这个问题,但从整个理论界来看,重视和研究不够。

我在文章中还分析了企业技术改造的内容和对经济调整的意义。我认为,企业技术改造包括多方面的内容。鉴于相当一部分企业设备老化问题突出,需要把设备更新放在重要地位。设备更新一般要求用先进设备代替落后设备,尤其要注意更新关键部件和关键设备。技术改造还包括改进工艺、研制新产品、维修改造厂房建筑以及培训科技人才、提高职工技术水平等等内容。技术改造是长期的任务。经济调整时期由于财政困难,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不应该百废俱兴,不能要求短时期内全盘改造,而要根据需要和可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我指出,技术改造对于经济调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为发展轻工业打下比较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能够带动重工业的调整,促使重工业内部结构合理化;有利于节约能源;可以提高经济效果。

提高经济效果是经济建设的核心问题,我强调企业技术改造要以提高经济效果为目标。我指出,技术改造虽然可以提高经济效果,但并不是任何技术改造都必然能提高经济效果。过去技术改造中就发生过花钱不少,收效不大的情况。吸取过去的教训,一定要从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上保证技术改造真正做到有利于提高经济效果。对任何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都要认真考虑经济效果。技术改造无疑要用先进技术取代落后技术,但这只能逐步实现,决不能盲目地追求先进技术。技术改造是涉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大事,必须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协调行动。同时不能忽视企业的作用。如果没有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技术改造是难以顺利进行的。

四、研究新技术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

面对全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中国需要制定正确的技术发展战略。制定技术发展战略要弄清楚新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什么影响,充分发挥新技术革命的积极作用,防止和克服可能发生的消极影响。我在《试论新技术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中国工业经济学报》1984年第1期)、《新兴技术和经济管理》(《人民日报》1985年1月18日)等论文中对这些问题作了研究。

当时说的新技术,是指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等在内的一个新技术群。新技术革命就是指由于这个新技术群的出现所引起的技术上的变革。我指出,新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生活将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从我国制定对策出发,以下一些方面的影响值得重视。

(一)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同新技术革命的某些特点有关。首先,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的速度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科学研究到研究成果的应用和发展成为新的产业部门,速度越来越快。其次,新技术的应用范围极其广阔。以微电子技术来说,在任何需要处理信息或需要有自动控制过程的地方,微处理机都可应用。任何用作控制装置的机械或机电装置,都可用微型电路取代。再次,新技术的影响程度极其深入。传统技术是对加工制造的物品施加机械、物理、化学等各种外部作用,新技术则施加细胞、分子和原子级的次微技术的作用,因而能够有目的地改变生物和无生物的构造。新技术甚至可以制造地球上难以制造的某些产品。

(二)劳动生产率可以空前提高。过去利用科学技术发明的机器只能代替人类的体力劳动,现在电子计算机则可以部分地代替人类的脑力劳动,被称为电脑,从而有可能在生产和管理上实现高度自动化,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利用新技术还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能源和原材料。应用新技术固然可以从多方面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如果发生差错,损失往往比较严重。

(三)形成一系列新的产业部门。这场新技术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产业群,如集成电路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机器人工业、核能工业、生物工程工业、宇航工业等等。随着新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还将出现新的产业部门。现在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比较低,美国、西欧、日本的电子工业约占它们国民生产总值的3%-4%。但是,不能由此低估它们的影响。根据资料,现在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有40%与微电子技术有关。

(四)传统产业得到改造。传统产业正在用新技术改造自己。在美国钢铁工业中,不仅大型钢铁企业重视利用新技术,中小钢铁企业也重视利用新技术。利用新技术的中小钢铁厂正在发展,在全国钢产量中的比重已由1960年的3%增加到18%。美国汽车业改造的规模更大,福特汽车公司的经理说:“汽车业也成为高技术产业了”。机床工业的情况也是一样,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客观趋势。

(五)劳动就业发生变化。新技术革命带来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化,必然引起劳动就业的变化。劳动力的转移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从农业、工业向服务业转移。其次,从“蓝领”向“白领”转移。在本世纪初,美国“白领”人数只占熟练劳动力176%,“蓝领”占358%,1956年“白领”人数首次超过“蓝领”。进入八十年代,这个比例已达5∶32。再次,从一般技术向高技术转移。美国1960年专业技术人员占全体劳动力的11%,1979年占劳动力总数的16%。在资本主义国家,伴随着新技术革命和就业结构变动的是失业问题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是,新技术革命对严重的失业问题会带来什么影响。一种流行的说法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带来就业率的降低和失业的加剧,这种说法并不确切。人类历史表明,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因此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就业机会。从过去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看,科技进步带来的新的就业机会比减少的就业机会要多得多。当然,不能否认一定条件下技术进步会加剧失业问题。

(六)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小企业有增加的趋势。美国五十年代小型企业每年增加不到10万家,而现在每年要增加60万家。1970-1976年间美国有900万新工人就业,其中600万人是在小企业工作,这些小企业大部分成立不到四年。小企业的发展是同新技术的应用有联系的。新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为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之能在新的技术基础上生产和经营。所以,在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伴随着小企业的增加,是很多小企业在技术上也得到了改造,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七)劳动方式发生变化。电子计算机可以用来部分地代替人们的脑力劳动,可以说是人脑的扩大,这就给劳动方式带来极大的变化,其意义现在还难以估量。《第三次浪潮》曾介绍新技术革命在上班时间、上班制度等方面引起的变化。新技术革命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工业和农业的差别、城市和乡村的差别日趋减少。先进技术使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这是允许多数人脱离物质资料生产而进入脑力劳动领域的前提。美国脑力劳动者已占全部就业人口的一半以上,在脑力劳动者中,科技和教育人员又占85%。农工商综合企业的广泛发展,标志着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发展的密切关系,美国统计部门已感到农业与非农业难以区分。在美国,农场劳动力的人数虽仅占就业人数的3%,但如果把参加农业前和农业后工业与服务业劳动的人数计算在内,农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将占美国人数的20%以上。美国许多原来处于乡村地区的小城镇在新兴工业和服务业的带动下发展起来,从而缩小了城乡差别。劳动方式的变化最终将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新技术革命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和加深了,劳动方式也是向这个方向变化的,因此将加剧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决定资本主义制度将为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八)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发生变化。新技术革命给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工具,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美国等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快,同它们适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不断改进企业管理、经济管理以及其他管理工作,有很大关系。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等管理工作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新技术革命要求企业有很强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所谓oa(办公室自动化)革命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它要求在办公室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通信体系,迅速及时地处理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新技术革命也要求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生产社会化越发展,宏观经济管理就越重要,新技术的应用既然意味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然对宏观经济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努力加强宏观经济管理,例如制订科技发展规划,力求科技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制订必要的政策,处理好引进技术和保护国内市场的关系;加强和改进科学技术工作的管理,促进科技事业发展;普及新技术知识,培养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等等。新技术革命还引起管理理论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既是现代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的要求,也为改进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这意味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九)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这场新技术革命会使人们生活发生多方面的重大变化。首先,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上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其次,由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爱好和要求也会变化。再次,上班时间和工作制度的变化,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加,也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新技术革命有可能实现家庭自动化(即所谓Ha革命),出现所谓电子家庭,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十)国际经济关系发生变化。新的技术革命影响各国的产业结构,因而也会对国际分工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现在属于技术信息和智能的所谓“软件”,已成为一种新型商品,在国际市场中所占比重将会迅速增加。国际分工的发展将使国际关系更加密切和复杂。一方面,一些国家之间可能合作进行某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另方面,各国之间在研究应用新技术上将进行更加尖锐的竞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随着发达国家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原来具有的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的优势可能逐渐消失,一些发达国家会利用新技术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和剥削。但是,新技术革命也给了发展中国家一种机会,使它们有可能利用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同时利用国际市场上激烈竞争的形势,加快自己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过程,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还分析了新技术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受哪些因素制约。我认为制约新技术革命影响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水平、管理工作。我指出新技术革命的影响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管理工作,甚至主要决定于管理工作。例如,新技术革命是否导致产业结构合理化,就决定于我们能否制订正确的对策,处理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以及它们内部的关系,能否积极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新兴产业。又如,新技术革命能否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就决定于我们能否处理好技术进步和资金分配、劳动就业的关系,使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适合我国情况,在最优结合下协调发展。新技术革命对人民精神生活的影响,也决定于我们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我强调经济管理体制要适应发展新技术的要求(《新兴技术和经济管理》)。我还对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等著作中关于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经济管理两重性、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联系和区别等问题和观点提出讨论和质疑。(《评〈大趋势〉和〈第三次浪潮〉中的几个观点》,《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84年第4期)

五、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问题

我从1984年开始探讨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问题,曾和裴叔平合写了《试论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经济研究》1984年第8期)。1987年我曾撰写《论汽车工业的地位和作用》(《工业经济管理丛刊》1987年第6期),论述了汽车工业的技术经济特点、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作用、轿车生产在汽车工业的中心地位、汽车工业成为支柱产业的条件等问题。1988年9-10月我曾到美国考察发展高技术产业,回来后撰写了《美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经验和问题》,发表在《工业经济管理丛刊》1989年第5期,介绍了美国高技术产业的现状和趋势、美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经验、美国发展高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1995年我写了《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载拙著《中国经济的两个根本转变》),论证企业成为技术开发主体的必然性。1996年9-10月间我应邀参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召开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研讨会”,作了题为《把开发高新技术产业放在重要战略地位上》的发言,这个发言后来收集在马洪主编的《跨入新世纪的必由之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江苏科技出版社,1998年)一书中,题目改为《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这期间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一)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意义。我指出:新的技术成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总是要体现在产业中的,或则体现在传统产业改造上,或则体现在新产业的建立上。新技术只有在建立新的产业以后,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需要和可能,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首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的需要。国民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产业结构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占一定的比重是经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重要特征,也是产业结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建立和发展新兴产业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改造传统产业的需要。现在我们的传统产业不仅不发达,而且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也比较低。因此,必须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包括用新技术使传统产业跳过某些可以跳过的阶段,加速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进程。我们必须有计划地发展本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使改造传统产业需要的新技术、新设备逐步立足于本国。再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提高经济效益主要是要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技术水平。依靠新技术,可以利用更多的知识来创造更多更好的产品,并减少产品中物质消耗的绝对量或相对量,降低成本,增加盈利。再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还可以在增加就业、改善劳动方式、提供新产品等方面使新技术对社会经济生活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二)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我指出高新技术产业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1这是一种开发性的工作,带有较大的风险性。从事新技术的单位和个人要有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要培养大批社会主义企业家。2一项新技术从研究到应用要经过很多阶段和较长时间,因而取得收益也要较长时间。能够鼓励生产发展的制度和措施,未必一定能鼓励新技术的利用和开发。3新技术一般是知识密集型技术,依赖于知识,需要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离不开知识和知识分子。新技术的开发需要较多的资金,而且这些资金未必一定带来理想的收益,亦即属于风险资金。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还要求及时得到信息(包括市场信息)和作出决策,这决定了从事新技术研究开发利用的单位比一般生产单位要有更大的决策权。4新技术的成果不仅使开发者受益,而且使利用这项成果的所有单位受益,使整个社会受益。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开发新技术的单位往往受益较少甚至没有受益,而其他单位和社会则受益较多。或者一种新技术成果虽然有益于社会,却不一定对用户有利。新技术成果的收益分配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5新技术的开发利用涉及很多部门很多单位。例如,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离不开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为了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必须处理好企业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关系。以上这些特点既要求企业具有开发新技术的强大动力和充分的自,又要求科研机关和大专院校充分发挥研究开发新技术的作用。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要求大量投资和大量专门人才,同时具有很高的社会性和极为复杂的分工协作关系,这就要求加强政府的领导和参与。如何做到既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和参与作用,又充分发挥企业和研究单位的主动性和自,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管理工作的两个基本要求。还要正确处理引进外国技术和本国研究开发的关系问题。各国间的科学技术交流是生产力发展的普遍规律,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步伐的有利条件和必要措施。对于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来说,引进技术更加必要。在重视引进的同时,也要十分重视国内的研究开发工作,这是发展本国科学技术的需要,也是消化吸收外国技术的需要。

(三)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我国建设新兴产业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要求在所有新技术、新产业方面迅速赶上并超过经济发达国家,建立我国完整的新技术、新产业体系,这可以称之为“全面赶超、自成体系”的方针;另一种是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有限目标,集中力量支持重点,有重点地开发新技术,建设新产业,这可以称之为“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前一种方针单纯从主观愿望出发,脱离实际,是错误的。后一种方针既考虑需要,又考虑可能,是正确的方针。世界新的技术革命中出现的不是一两种新技术而是一群新技术,不是一两个新产业部门而是一群新产业部门。显然,现在我们不可能在所有这些方面齐头并进。在新技术群和新产业群内部,也有着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其中某一或某些新技术和新产业会成为主导(或关键)部门。我们必须首先抓住这样的新技术和新产业,以此来带动或促进其他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建设新产业还应考虑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整个经济包括传统产业还不发达,因此要根据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需要,根据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的需要,来确定新产业的重点部门。建设新产业必须考虑具备的条件,包括财力、物力、技术水平、科研力量、原有基础、市场需要以及引进先进技术和外资的机会等等,考虑形成新产业的可能性和前景。选择的重点应该是能够尽快掌握国际上已有的和我们在近期、中期有可能应用的成果。

(四)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当以发展信息产业为重点,同时把生物工程和航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工程放在重要地位。首先,把信息产业特别是半导体工业和微电子计算机生产作为重点。信息技术是当代新技术中应用最广泛,效益最显著的领域,我国利用微电子技术已有一定的基础。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把以微电子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作为重点进行开发和建设,尽快形成健全的集成电路工业,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建立软件产业,研究和生产电子计算机,切切实实地把微型计算机作为重点加以发展。还要加快现代通讯网的建设,开发光导纤维通信技术。其次,把生物工程放在重要地位。生物工程是70年代初在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领域。人们利用生物工程,可以在医药、食品、化工、能源、农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中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生物工程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中国是农业大国,在生物工程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从长远和近期看,都应当把生物工程农业方面的应用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再次,要发展航天技术、核技术和海洋工程。从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航天技术迅速发展,很快从探索试验进入实用和商品化阶段,取得了很大的效益。现在可从航天技术直接受益的领域有卫星地面站、计算机终端、广播电视、资源考察、气象预报、大地测量、地图绘制、导航定位等。可以间接受益的领域还有新材料、特殊工艺、能源新技术、真空低温技术、温控技术、遥测遥感技术等。我国航天技术已有一定基础,当前要重点发展通信卫星、广播卫星、相应发展国土普查和资源卫星、气象卫星。还要重视核能、海洋和新材料的开发利用。

开发新技术、新产业要突出重点,决不是说对其他非重点的新技术、新产业可以不予重视。应该处理好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处理好研究开发体制,把国家、企业、科研机关和大专院校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包括允许集体和个人经营新兴技术的小企业。这样,在开发新技术、新产业的过程中,就可能做到既抓好重点,又兼顾一般,使它们相互促进,各得其所,共同发展。

(五)高新技术产业要积极为改造传统产业服务。必须积极应用新技术来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尤其要应用新技术来促进农业、能源、交通、通讯、科学、教育等战略重点的发展。新技术为传统产业服务,也是高新技术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新技术产业一般都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了比较发达的传统产业,新产业才能较为顺利地形成和发展。我国当前条件下更加要重视新技术为传统产业服务。一是因为我国的传统产业一般都不发达,需要大力发展。二是因为我国的传统产业急需进行技术改造。利用新技术可以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步伐。三是因为我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以传统产业为主要市场。我国新产业当然需要重视开拓国际市场。但是要以国内市场为主。今后长时期内传统产业仍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我国新产业一般要以传统产业为主要市场。四是因为新兴产业为了使自己有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也要加强为传统产业服务。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范围极其广阔,应该重视的有以下这些方面:①用微电子技术改造老机床。②研究和开发数控机床、柔性生产线。③在一些行业中利用机器人。④发展智能仪表,加快仪器仪表的更新。⑤在汽车上应用微处理机。⑥发展机械电子结合的家用电器、日用机电产品。⑦利用高新技术,革新传统工艺。⑧开发和运用新型材料,促进产品更新换代。⑨在农业中利用新技术。例如把常规技术同现代生物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生物治虫和新型农药开发。⑩在生产过程控制、工程设计、企业管理等方面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新技术。传统产业为了加快自己的改造和发展,除了重视电子等新技术的应用以外,还要十分重视本部门的新技术。当代世界技术革命的成果决不是仅仅表现在新兴技术上,传统产业部门本身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要把高新技术和常规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

1998年8月,我应邀在大连“知识经济研讨会”上作了《对知识经济的几点认识》的发言(载拙著《可持续的社会主义与中国经济》)。进入21世纪,我和王伟光合作写了《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中国技术产业发展》(《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9、10期)、《重视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市长参考》2008年第3期)等论文,继续研究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问题。

myStudy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dvancementandHigh-techindustryDevelopment

ZHoUShulian

(instituteofindustrialeconomics,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Xicheng,Beijing1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