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十篇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十篇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7:08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篇1

病例1:听诊右下肺局限性、粗大湿啰音

患者,男,45岁。4天前无明显诱因咯出大量鲜红色血液入院,无发热、胸痛和呼吸困难。无反复咳嗽、咳痰史及类似咯血病史。

查体:身体无力体型,口唇无明显发绀,胸廓无畸形,肺部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闻及局限性粗大湿口罗音,心率88次/分,律齐,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

分析该患者听诊发现右下肺固定性、粗大湿啰音,这种改变最常见于支气管扩张症引起的局部支气管管腔畸形、扩张,胸部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右下肺囊状支气管扩张症。该病例虽无典型的反复咳嗽、间断咯血、复发性肺炎等支气管扩张表现,但肺部听诊异常,为明确咯血病因提供了第一手临床资料和诊断线索。胸部阳性体征可初步排除肺栓塞、肺结核、肺癌等其他引起咯血的疾病,为及时诊治争取了宝贵时间。病例2:听诊两下肺背部吸气末可闻及吸气性爆裂音(Velcro音)

患者,女,65岁。因进行性气促伴咳嗽3年,加重1个月入院。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20余年,近3年来出现气促,活动后明显,并呈渐进性加重。1个月前因受凉咳嗽加重,咳白色黏痰,出现呼吸困难,胸闷。

查体:口唇发绀,杵状指明显,颈静脉无怒张。胸廓无畸形,两肺触诊语颤轻度减弱,叩诊清音,听诊两下肺背部吸气末可闻及吸气性爆裂音,心率10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

分析结合患者既往史及查体,支持“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

肺部听诊可帮助医生对患者缺氧体征进行鉴别诊断,举例如下:①两下肺细湿哕音伴双下肢浮肿,提示心力衰竭可能;②两肺弥漫性吸气相哮鸣音,提示哮喘可能;③两肺弥漫性哮鸣音伴两下肺细湿哕音,提示急性肺水肿;④两下肺背部的Velcro音,则强烈提示肺间质纤维化;⑤肺部肿瘤,无论是原发还是转移,常无特征性肺部体征,更常见的则是晚期消瘦、贫血等慢性消耗体征。病例3:叩诊音左下肺稍浊。听诊左肺呼吸音减低伴少量湿啰音

患者,男,68岁。因慢性咳嗽、咳痰20余年,伴左侧胸部持续痛3周入院。无出汗、心悸、咯血及发热等症状。既往40余年吸烟史。

查体:呼吸平稳,口唇轻度发绀,气管居中。桶状胸,左下肺叩诊音稍浊,听诊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少量湿口罗音。心界缩小,心率9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分析该患者病史和体征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近期出现左侧胸痛。体征主要表现以左肺为主的变化,心音、心律无异常,听诊亦无心脏杂音,提示左侧胸痛可能来源于肺部疾病。叩诊音左下肺稍浊,排除气胸诊断。听诊左肺呼吸音减低伴少量湿啰音,且气管居中,可排除中等量以上的胸腔积液。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篇2

【关键词】呼吸系统;发热

【中图分类号】R9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24-0120-01

发热是内科诊疗工作中十分常见的症状,其原因按诊断学分类有: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发热是呼吸体系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4例中男29例(53.7%),女25例(46.30%),年龄14~89岁;入院前发热时间1天~1年,平均15.80±34.69天;住院时间1~55天。

1.2病情感染性疾病49例,90.7%(肺炎24例,48.9%;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例,18.3%;支气管扩张4例,8.18%;肺结核3例,6.12%;结核性胸膜炎3例,6.12%;肺脓肿2例,4.08%;脓胸1例,2.04%;急性气管支气管炎2例,4.08%;CopD急性加重期1例,2.04%)。非感染性疾病5例,9.3%(间质性肺炎3例,6.48%;肺癌2例,2.82%)。

1.3确诊本组54例患者中有21例(38.8%)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常规实验室检查及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而有23例(42.5%)患者需要进一步通过肺部Ct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共有3例(4.74%)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其中有2例(3.7%)可以确诊。本组共有8例(14.8%)患者通过以上方法仍无法确诊或患者因故拒绝行病理学检查的最终通过试验治疗明确诊断。

2结果

住院期间死亡38例,其中8例患者伴有潜在的而且较轻的疾病。存活的16例中均在某种程度上借助于体格检查,其中6例行内科或外科治疗,10例经过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改善。存活的16例中感染性疾病6例(37.5%)、肿瘤1例(6.25%)、非感染性疾病5例(31.25%)、其它疾病4例(25%)。

3讨论

3.1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构成呼吸系统是人体与外界接触最密切的内脏器官,正常成人每24小时吸入空气约10000L,而空气中含有各种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而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增加了呼吸系统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因此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为感染性疾病。

3.2入院前发热时间、及发热程度与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确定患者入院前发热时间对于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定性诊断具有一定帮助。感染性疾病一般由于起病急、病程、病程短,因此入院前发热时间一般较短。本组54例感染性疾病中入院前发热时间在1周以内的有29例(53.8%)。非感染性疾病多数起病缓慢、隐匿、症状不典型,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常常需要周转多家医院才能最后确诊,因此病程较长。本组5例非感染性疾病中,病程超过2周的有21例(55.26%)。需要特别指出,结核病(肺结核、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属于慢性感染性疾病,起病程较其他感染性疾病明显长。本组3名结核病入院前发热程度与其他49例感染性疾病入院前发热程度对比后发现,结核病在入院前发热体温37.3-38.0℃组所占比例高于其他感性疾病,而其他感染性疾病在39.1-41.0℃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结核病组。此种差异反应出结核病在发热上以低热为主的特点。因此,入院前发热程度对于鉴别结核病于其他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意义。

3.3试验治疗的意义试验性治疗在临床中应用很多,尤其痰结核菌阴性的肺结核或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诊断,在无法获得病理学结果时常常要进行试验性治疗。本组54例病例中其中肺炎24例、肺脓肿2例、肺结核3、结核性胸膜炎3例,根据临床经验,除化脓性肺炎外,其它肺炎如肺炎球菌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在有效抗生素和药物治疗下,2-3周(不超过1个月)肺部炎症可完全吸收,但老年人肺炎吸收较缓慢,某些肺炎治疗不及时形成机化性肺炎,支气管肺癌所致阻塞性肺炎不易治愈,病灶存在时间较长。影像学捡查常将上肺野的炎性病变诊断为肺结核,下肺野的炎性病变诊断为肺炎,临床医生短时间难以确定是肺炎或是结核,不要急于抗结核治疗。发热伴有肺内炎性改变,有效的经抗炎治疗1周左右,或更短的时间体温降至正常,可诊断为肺炎;如果体温不降或由高热变为低热,则应怀疑结核的可能,可先用无抗结核作用的抗生素治疗,一边治疗,一边作进一步检查(结核菌,其它病原微生物检查),如果查出结核菌,立即改行抗结核治疗;如果已无发热,结核菌,继续按肺炎治疗,2-3周(不超过1个月)病灶完全吸收,则肺炎诊断可以成立;反之,肺部炎性病灶经抗生素治疗仍无吸收好转,甚或恶化,在除外肺癌阻塞性肺炎(纤支镜检查)应考虑肺结核,作一些辅助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测定等、抗结核试疗有效,验证诊断。如果根据放射诊断为肺结核抗结核治疗一个月内病灶完全吸收则不可能是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慢性炎症,病灶中有渗出,干酪坏死,吸收消散缓慢,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完全吸收。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篇3

在呼吸内科轮要二个月了,现把二个月的工作总结如下:

从临床表现上来看,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我发现,大多数呼吸系统疾病都有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哮鸣、发热、气急等表现,这些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它们有可能是感冒、支气管炎等轻症的表现,也可能是重症肺炎、肺癌等致命疾病的早期临床症状,如果不进一步检查确诊,很可能就会导致延误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对待呼吸系统的疾病,不能仅凭病人的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而想当然地作出临床诊断,而应进一步地进行必要的检查,取得确实可靠的临床资料,通过严谨正确的临床思维,慎重地作出诊断。事实上,呼吸系统疾病病种繁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为感染、肿瘤及结核三类。感染疾病按病原学分又可分为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等,肿瘤主要是肺癌,其它类疾病往往是目前原因不明或目前尝无明确归属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都是少见病或是只需了解的疾病。

在询问病史方面,除了需要掌握问病史的一般方法外,还应该注意学习呼吸系统疾病在问病史方面的特点。呼吸器官强大的代偿功能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之一,如果不对本身缺乏特异性的症状进行详细的了解,就很难对进一步的临床检查及诊断提供有用的资料,所以在问病史时往往满足于病人有什么症状,而忽视了对这些症状的进一步了解,使得临床资料缺乏应有的价值,例如,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大多都有咳嗽这一临床表现,如果仅仅满足于病人有咳嗽这一症状,而不进一步的深究,这种临床资料对于疾病的诊断的作用显然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对咳嗽这一症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弄清咳嗽的时间长短;咳嗽的性质是干咳还是有痰;咳嗽的规律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是偶发性还是反复发作;其程度是轻还是重;声音的大小、频率的高低;与气候及气节的关系;是否有昼夜节律性;与、运动的关系等问题,通过如此的细致的了解后,就会发现,尽管许多疾病都有咳嗽,但各种疾病的咳嗽仍然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发现和认识这些差别,将会为疾病的诊断及进一步检查提供有效的临床资料。

在治疗方面,由于呼吸系统感染在呼吸科十分常见,因此在呼吸科抗生素的应用十分广泛,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关键,因此,熟悉和了解常用抗生素的适应症、体内代谢途径、毒副作用,以及联合应用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配伍禁忌的有关知识也是很重要的。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篇4

【关键词】急诊;死亡病例;抢救措施

theclinicalanalysisof102thediedcasesofnon-traumaticintheemergencyroom

SonGming-dong,HUanGXiao-yu.emergencyDepartment,YangjiangHospital,Guangdong5295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sisthecausesandthetreatmentproceduresofthediedcasesofnon-traumaticintheemergencyroom,tofindmoreevidencesformakingpreventivemeasureofdeath.methodstoconcludeandanalysisthedataof102diedcasesofnon-traumaticinouremergencyroomin2009retrospectively,suchassex,age,theproceduresandmeasuresoftreatment.Resultstheaverageageofthediedcaseswas68.1yearsold,mostofthemdiedfrom70to80yearsold;23.5%ofthediedcasesbelow60yearsold.thecausesofdeathwerecardiacdisease,cerebrovasculardisease,diseaseofrespiratorysystem,malignanttumorbyturns;58.8%ofthemdiedfromdeteriorationofthechronicdiseasesandcerebrovascularincidents;theemergencyresourceswereusedmostlybypatientswithsuddendeath,acutecerebralinfarctioninalldeathcases.Conclusion①mostofthediedcasesofnon-traumaticintheemergencyroomarediedfromdeteriorationofchronicdiseaseandcardio-cerebrovascularincident.②Howtoimproveemergencymeasuresisstillimportantissueintheemergencyroom.

【Keywords】emergency;Deathcases;emergencymanagement

急诊科是救治急诊患者的场所,是大多数危重患者的必经通道.所以是死亡率最高的科室之一。因此,对综合医院急诊死亡病例的统计分析,不仅可以反映居民的健康状况,也可以反映出急诊科死亡病例的疾病谱和目前急诊所面临的问题,掌握及患者对急诊抢救室资源的利用情况,会更好地为危重患者服务。

对我院急诊科2009年全年102例非创伤性死亡病例的诊疗及抢救不同环节进行回顾性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急诊救治效率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2例非创伤性死亡患者,年龄29~94岁,平均(69.6±13.5)岁。其中男60例,平均(65.5±15.2)岁;女42例,平均(72.5±10.2)岁,女性平均年龄明显大于男性。死亡病例以70~80年龄段最多,占39.2%(见表1)。

1.2死亡病因排名102例非创伤性患者死亡原因排在前4位的分别为:心脏病(32.4%),脑血管病(26.4%),呼吸系统疾病(14.7%),猝死(7.8%),恶性肿瘤占第5位9(5.9%)(见表2)。

1.3按年龄分组的疾病比例按年龄对比60岁以下、60~69岁、70~80岁、80岁以上四组,常见的导致死亡疾病的年龄分布,70~80岁组死亡人数最多,占39.2%(49/102),23.5%的死亡病例小于60岁。3组间的猝死和急性脑出血在比例无明显差别;>80岁组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比例高于其他组;60~80岁组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比例高于40~60岁组,与>80岁组无差别。

1.4不同疾病抢救室停留时间死亡患者中,猝死、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于抢救室停留时间最长,心脏病患者停留时间最短(见表2)。

1.5抢救措施102例患者中,进行气管插管者占68.6%(70/102);呼吸机维持呼吸者占48.0%(49/102);实施胸外按压者占56.9%(58/102);猝死的患者,气管插管率为100%;诊断不清的患者气管插管率为86.2%;脑出血的患者插管率为77.1%。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采用Logiest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

3讨论

3.1抢救室的死亡疾病构成主要导致非创伤性死亡的疾病包括心血管病、急性脑出血、急性脑梗死、猝死、急性呼吸道感染、恶性肿瘤、上消化道出血等。从总体死因来看,几乎覆盖目前所有专科化临床科室,病情十分复杂,而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本院急诊死亡非创伤性病例中64例为心脑血管疾病。8例猝死患者中5例有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考虑为心源性猝死,其他患者虽无冠心病、糖尿病病史,但是从发病过程看也考虑心源性猝死。按年龄分组看,60~80岁组死亡人数最多,占56.8%,60~80岁组中心血管病患者和恶性肿瘤多,>80岁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多见,说明老年人呼吸道感染病情严重。

卫生部公布了对2008年城乡居民的死亡原因的调查显示,城市居民死亡原因前3位分别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以上3种疾病在我国的死亡病例中约占70%,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升高,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死因[1]。我院急诊科非创伤性死亡病例的疾病谱基本上符合全国死亡原因的调查结果。

在年龄分组中值得注意的是,60岁以下患者死亡率有所上升[2],特点为:①多为急危重症,以脑出血最多,占30%以上,其中脑干出血4例,猝死比例较高,占20%;②诊断不清的患者比例高于其他年龄组,占27%;③既往史和家族史不详,短时间内难以明确诊断。因此,应重视心血管疾病的上游防治工作,对青、中年人群加强疾病防宣教工作,提倡健康生活方式[3],减少心脑血管危险因素。

急诊科非创伤性死亡病例死亡原因复杂,英国一项研究对比急诊室猝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与尸检报告,临床诊断明确的患者中仍有近40%与临床不符[4]。本组102例患者中无一例行尸检因此,对于死亡原因的统计不能十分准确。因此,急诊医师应不断提高全科素质,开阔思路,提高临床应变能力,重视急诊疑难杂症。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必须增强急诊科医务人员对心脑血管危重病的理论和抢救技能学习,同时应强调完善急诊室与多科协作机制。

3.2对抢救室资源的利用情况本组资料中猝死、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患者呼吸机使用比例和胸外按压比例最高,抢救室时间最长;心血管病、急性呼吸道感染在抢救室时间中等,呼吸机使用比例和胸外按压比例较高;恶性肿瘤患者呼吸机使用比例和胸外按压比例最低。

抢救室资源有限,如果患者拥挤或抢救资源长时间被占用,会导致急诊拥挤,势必影响后续的危重患者的抢救,造成一些后续影响,包括诊治延迟、医疗质量减低和影响预后[5,6]。台北学者对210例经急诊住院24h内死亡的病例分析认为,由于误诊、诊断延迟以及不恰当处理,约25%的死亡是有希望避免的[7]。

因此,加强医院急诊科规范化管理,卫生系统的网络管理是很重要的。某些患者可在病情相对平稳不需应用呼吸机的应转入普通病房治疗;些患者需要呼吸机的应转到专科iCU病房治疗;某些患者为肿瘤晚期患者,病情危重,但多数不需要抢救,仅仅药物支持治疗,可通过医院间合作,可使部分患者分流到下一级医院,避免大医院患者住院难,而小医院空床位的现象;医院应建立急诊重症、疑难杂症患者急诊入院绿色通道,可大大缩短患者急诊停留时间,如: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tCa绿色通道的建立,已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并缩短急诊停留时间。

但是我们看到,一些慢性病恶化,或疾病终末期的患者,家属往往希望挽救或延长患者的生命,而心肺复苏并不能有效挽救其生命,给急诊工作带来很大压力,这也是急诊普遍面临的问题。慢性病是我国目前最沉重的疾病负担,急诊科必然不断面临艰巨的挑战,对此,不断加强和完善急诊科的管理是我们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褚沛,张翠杰,李海,等.1088例院前及急诊科死亡病例分析.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3(4):32-34.

[2]朱子青.10年间急诊死亡病例变化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8,35(9),1749-1750.

[3]王文秀,黄元铸,胡大一.心脏性猝死的诊断与防治.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20.

[4]mushtagF,RitchieD.Doweknowwhatpeopledieofintheemergencydepartment.emerge.

[5]RichardsonDB.increaseinpatientmortalityat10daysas-seriatedwithemergencydepartmentovercrowding.medJaustin,2006,184(5):213-216.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篇5

【关键词】呼吸困难;临床;儿科

呼吸困难是儿科重症之一,俗称气急,病因较多,很多疾病都可引起呼吸困难[1]。明确呼吸困难的原因,选择合适治疗方法,预后效果才会明显。因此,需要尽早明确疾病原因,对疾病的控制和干预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作者就本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治的68例呼吸困难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找出了病因和临床表现,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一共诊治68例呼吸困难患儿,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3个月~7岁,平均年龄3岁,其中0~1岁12例,1~3岁34例,3~7岁22例。

1.2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临床诊断通过患儿病史情况,临床症状表现,患儿体格检查,结合辅检查结果进行判断。

1.3临床表现68例患儿均见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症状,其中i度有29例,Ⅱ度有28例,Ⅲ度有11例。临床症状见呼吸困难68例(100%)、咳嗽44例(64.7%)、发热20例(29.4%)、紫绀20例(29.4%)、声音嘶哑20例(29.4%)、呕吐10例(14.7%)、流涎6例(8.8%)、惊厥3例(4.4%)、意识模糊4例(5.9%)等。

2结果

本组研究中,引起小儿呼吸困难的疾病主要是重症肺炎,重症肺炎患儿45例(66.17%);非肺炎呼吸困难20例(29.41%)。非肺炎性呼吸困难疾病依次为呼吸系统解剖异常3例(4.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2.28%)、有机磷中毒2例(2.28%)、喉部有异物感5例(5.68%)、支气管炎患者5例(5.68%)、支气管异物感有2例(2.28%)、胸腔积液有1例(1.5%)、大叶性肺炎有2例(4.4%)、先天性心脏病1例(1.5%)、爆发性心肌炎2例(4.4%)。

3讨论

3.1病因

根据临床上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与常见原因可以将呼吸困难分为以下几类:(1)肺源性呼吸困难:各种肺炎是引起小儿呼吸困难的常见原因。(2)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常有严重的心脏病史,在开始症状不明显,在剧烈活动时症状明显。(3)中毒性呼吸困难:一种是呼吸中枢受到抑制,使呼吸浅而且慢;另一种是使呼吸中枢收到刺激产生兴奋,出现深而大的呼吸困难。(4)血源性呼吸困难:重症贫血可以导致呼吸困难,尤其在活动后。(5)神经精神性肌病性呼吸困难:重症脑部疾病包括脑炎、脑肿瘤、脑血管意外等均可以直接额累及呼吸中枢,发生呼吸戒律异常。(6)其他疾病所致的呼吸困难:支气管哮喘可以引起呼吸困难,常发于夜间,患者突然感到胸闷难受,平卧感觉家中,吸气短促,呼吸会发出明显的哮鸣音[2]。本组研究中有重症肺炎引起的小儿呼吸困难60例(68.18%),非肺炎呼吸困难28例(31.82%),可见肺源性呼吸困难占多数,非肺源性呼吸困难占少数。因此,对肺炎进行预防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2小儿呼吸困难的临床特点[3]小儿呼吸困难主要由呼吸道炎症引起,这与小儿呼吸道的解剖生理特点和机体免疫特点有关。婴幼儿鼻部和鼻咽腔相对较短,鼻道狭窄,无鼻毛。鼻黏膜柔嫩,血管丰富,故感染时鼻黏膜充血肿胀,易引起鼻塞,使吸吮发生困难,出现张口呼吸。小儿的气管和支气管管腔与成人相比相对狭窄,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黏膜血管丰富且黏液腺分泌不足,黏膜纤毛运动较差。不能很好地排出微生物,所以不仅容易感染,也较易引起呼吸梗阻。由于右侧支气管由气管直接延伸,而左侧支气管则由气管侧方伸出,因此异物容易进入右侧支气管,引起右侧肺段不张或肺气肿。加之小儿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中某些危险事物没有识辨能力,喜欢把小的物体放入口中玩耍,这也是小儿呼吸道异物高发的一个原因。小儿患病症状远较成人为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且病情进展突然迅速,严重时导致呼吸衰竭或窒息死亡。因此,对病情准确的观察和判断、救治的及时性、治疗方案的合理正确性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3.3小儿呼吸困难的病因诊断与治疗小儿呼吸困难多由呼吸道阻塞性病变所致,常见病因有喉及气管支气管炎症、异物、肿瘤及先天性病变或发育畸形等。本组危重患儿中,咽喉及气管支气管炎症性疾病共5例,这类疾病发展快,吸入性呼吸困难明显,形成炎性假膜组织严重阻塞呼吸道.易产生通常氧疗难以缓解的低氧血症及呼吸窘迫而导致死亡[4]。由于多数患儿无明确异物吸入史,而且花生、瓜子等植物性异物在X线上不显影,而且在未造成主气道阻塞时,无纵隔摆动、肺不张等征象,故合并肺炎时易漏诊。若以喘憋为主,则易误诊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异物因剧烈咳嗽等原因可发生位置变动,若阻塞主气道可发生严重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所以,临床医师对诊断肺炎或支气管哮喘的患儿经正规治疗症状不能缓解者,即使无明确的异物吸入史,胸部X线检查无特征性表现,也不能排除,应尽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明确诊断。造成呼吸困难的呼吸系统解剖异常有喉软骨软化症、先天性胸段气管狭窄等。由于存在上述基础疾病,气道或肺部防御机能缺陷合并肺炎时易造成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此类患儿必须尽早行气管切开术,然后积极吸氧,给予足量的抗生素及激素,有可能挽救患儿的生命。

综上所述,呼吸困难患儿病情危重,病因复杂,诊断困难。临床上对不能单独用呼吸系统疾病合理解释的呼吸困难患儿,应提高警惕,仔细分析,发现可疑征象,尽早做相应检查,而不能仅满足于肺炎、呼吸衰竭的诊断。同时,正确认识这类疾病的特点,制定系统、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是提高小儿危重呼吸困难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王小芝白汉玉小儿呼吸困难299例临床分析中国临床医生2011,(8)

[2]谭晓燕80例小儿呼吸困难误诊漏诊临床分析中外医学研究2012,(33)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篇6

【关键词】整合医学;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学;教学

2020年初,病毒肺炎(简称肺炎)疫情爆发,全国各级各类高校倡导高校教师采取信息化手段整合相关教育资源进行线上教学。疫情期间初露端倪的新趋势预示了建立教学新常态的曙光,在后疫情时期合理构建更符合学情的新教学模式可谓正逢其时。笔者阐述整合医学理念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探讨在后疫情时期,将整合医学融入呼吸系统疾病教学的关键意义。

一、整合医学的概念

整体整合医学(holisticintegrativemedicine,Him)简称整合医学,是指从人的整体出发,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正、调整,使之成为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的医学知识体系[1]。整合医学的核心是遏制当前医学分科过细带来的诸多问题,建立医生诊疗过程的“整体观”,由以往仅关注病人的生理、病理过程,转变为具有社会、心理、生理需要的整体。我国整合医学的倡导者樊代明院士强调,医学的发展最终要回归人文本质[2]。目前整合医学在全球医药卫生领域被广泛认可,诸多改革遵循这个主旨,正如美国政府曾提出的“全民整体健康计划”,也是整合医学理论的践行[3]。在整合医学理念下,我国现代医学将西医临床、传统中医药学以及基础、预防、康复、心理等诸多学科交叉融合,践行患者诊治的“整体观”。

二、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的“整合”意义

呼吸系统疾病成为全球卫生事业极为瞩目的热点问题[4]。目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该类疾病病程长,早期无症状或者极轻,治疗效果好,但医患没有诊治的积极性,而到中晚期症状严重时,医患诊治的积极性极高,但疗效及预后差[5]。因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要早防早诊早治,要从过去以治病救命为基本医疗需求,转变至要覆盖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等各个方面[6]。慢性病患者往往心理起伏大,因此慢性疾病的控制需要从生物医学的单纯医学模式,转变为具有社会、心理、生理学的“整体”模式。在此次肺炎疫情中,重症患者更易出现悲观消极情绪[7],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尤其重要[8]。在本次肺炎治疗中倡导实施的“一人一策”治疗方案,患者接受来自临床诊疗、营养补充、精神抚慰、心理疏导等综合医疗服务,是整合医学的最好体现[9]。

三、整合医学融入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学教学 

1.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为核心,融合既往所学的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还需要结合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测、影像学及气管镜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与分析。对于初步接触诊断学的医学生而言,无法将抽象的基础学科理论与临床症状学、实验室检查结果相联系,无法领会并消化课堂内容,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诊断学教学中需注重形态与功能相结合、正常与疾病相鉴别、查体与实验室检测相补充,加强临床实践技能培养,为临床见习提供基础。近年来传染性疾病的频发对医学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传统医学教学往往更注重精细化、专业化,而预防医学领域,尤其是传染病防治方面较薄弱。将预防医学知识内化到临床医学教学中,将三级预防贯穿于教学的全程,实现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整体统一[10]。将人文素养、职业素质和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培养有德行、有责任、有担当的全能型医学生,为我国卫生保健事业提供人才基础。

2.教学模式的“整合”: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学为中心”,教学者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制定并设计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过程。后疫情时期让教学者深刻思考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让学习成为课堂的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建立“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运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等,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既往所学的生理、病理生理等相关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将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与基础知识有机联系,逐步培养“整体观”,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11-12]。此外,还应“整合”教学评价体系,在传统关注“教”质量评价体系中,加入“学”得多少知识、掌握的知识量等作为评价教学的关键指标。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篇7

【关键词】基层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诊断;疾病认知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primaryhospitalfor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inthediagnosisandthe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physiciansknowledgeonCopD,thanprovidethenecessarybasisforimprovethelevelofdiagnosisandtreatmentinprimaryhospital.method:theclinicaldataof291patientswithdiagnosisofCopDfromJuly2010toJune2013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themisseddiagnosis,misdiagnosisanditsreasonswereanalyzed.atthesametime,theinvestigationmethodofthequestionnaireaboutthesurveyofCopDrelatedknowledgewasgivenforthe30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physician,includingclinicalsymptoms,diagnosticcriteria,diagnosticmethodsandsoon,atotalof10multiple-choicequestions,theoverallcorrectratewasstatisticed.Result:291patientswithmisdiagnosisrateofCopDwas11.34%,themisseddiagnosisratewas10.08%;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physiciansingrass-rootshospitalsofCopDcorrectdiagnosisrateforthetopthreerespectivelywasCopDclinicalmanifestationsof56.67%,CopDdiagnosticcriteriaof53.33%andairflowlimitationof40.00%,thelowestrateofcorrectproblemwasmaximumeffectforCopDpatients,only13.33%.Conclusion:primaryhospitalforCopDmisdiagnosisandthemisdiagnosisratearehigher,mainlyduetoeconomicconditions,theinfluenceofphysicianswithmedicalon-the-joblearningenthusiasmandotherfactors.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physicianscognitionofCopDisgenerallylow,suggestionsthroughlectures,trainingandothermeasurestoimprovetheprimaryphysiciandiseasediagnosisandtreatmentofcognitivelevel,reducetheincidenceofmisseddiagnosisandmisdiagnosisofCopDandimprovemedicalquality.

【Keywords】Basichospital;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linicaldiagnosis;Diseasecognition

First-author’saddress:theFirstpeople’sHospitalofnanshaDistrict,Guangzhou51146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1.03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是由于有害因素刺激引起的慢性气道进行性炎症,多见于老年患者,有文献[1]统计CopD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四位,同时也是我国农村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CopD是一种可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但会呈进行性发展,因此做好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2]。从目前的临床报道及工作情况来看,CopD在基层医院的漏诊、误诊率较高,是影响此类疾病有效治疗的重要因素[3]。因此笔者进行了相关调查,以了解基层医院CopD的诊断现状及内科医师对CopD的诊疗认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3年6月符合CopD诊断的291例患者资料,并选取30名内科医师作为调查对象,包括男19名、女11名;年龄29~51岁,平均(37.6±5.5)岁;学历包括大专5例,本科24例,硕士及以上1例;职称包括住院医师7例,主治医师15例,副主任医师6例,主任医师2例。

1.2方法

1.2.1资料回顾对291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入院、出院诊断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统计漏诊、误诊率。漏诊率(%)=入院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确诊为CopD的病例数/CopD总例数×100%。误诊率(%)=非CopD患者被诊断为CopD的例数/(非CopD患者被诊断为CopD的例数+非CopD患者的例数)×100%。

1.2.2问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30名内科医师对CopD诊疗知识的认知情况,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及相关文献自行设计问卷[4]。调查内容包括临床症状、诊断标准、诊断手段、分级标准、吸入药物、治疗方案、加重因素等,共10道选择题,每道题提供5个备选答案,均为单选题,统计正确率。

1.3统计学处理使用epiData3.1软件统计以往的临床病例资料各项指标,双份独立输入,核对无误后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使用SpSS19.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CopD诊断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入院或出院诊断为CopD的291例患者中,入院、出院诊断均为CopD者258例,入院诊断符合率为88.66%,误诊率为11.34%,误诊疾病分别为支气管炎、气胸、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等;入院时诊断为非CopD而出院时确诊为CopD的漏诊患者共26例,漏诊率为10.08%,漏诊者入院诊断分别为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哮喘等,平均确诊时间(4.2±1.9)d。

2.2CopD认知情况30名基层医院内科医师对CopD诊疗知识的认知调查结果中,17名(56.67%)正确回答CopD的主要临床表现,16名(53.33%)正确回答CopD的诊断标准,12名(40.00%)正确回答气流受限的诊断标准,9名(30.00%)正确回答CopD程度分级,8名(26.67%)正确回答常见的急性加重期诱因,9名(30.0%)正确回答稳定期治疗方案,7名(23.33%)正确回答稳定期患者管理方法,4名(13.33%)正确回答CopD给患者的最大影响,10名(33.33%)正确回答CopD的药物治疗,10名(33.33%)正确回答CopD的治疗目标。基层医院内科医师对CopD的诊疗知识选择正确率前三位分别为CopD的主要临床表现、CopD的诊断标准、气流受限的诊断标准,分别为56.67%、53.33%和40.00%,正确率最低的问题为CopD给患者的最大影响,仅为13.33%。

3讨论

CopD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美国胸科协会和欧洲呼吸协会提出了CopD的治疗目标为防止病情进展,缓解症状,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积极治疗合并症,降低急性发作率及死亡率[5]。由于CopD属于慢性进展性疾病,因此尽早确诊此类疾病对于防治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nannini等[6]调查发现,CopD的误诊、漏诊率在5%左右,这个数据在农村等基层医疗机构中上升为8%左右,这说明基层医疗机构对CopD的诊断仍存在明显不足。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291例CopD患者的误诊率为11.34%,漏诊率为10.08%,均高于文献报道水平,且平均确诊时间为(4.2±1.9)d,这说明基层医院对CopD的诊断准确率较低,确诊需要时间较长,延误了患者的有效治疗时机,造成治疗效率的降低,因此必须重视并改进这种现象。

3.1漏诊、误诊病例的临床表现

3.1.1漏诊病例在入院时诊断为非CopD而出院时确诊为CopD的21例漏诊患者中,入院诊断多为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哮喘等,患者以咳嗽、咳痰、喘息、憋闷、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诉入院,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胸痛胸闷、哮鸣音、紫绀、大汗淋漓、濒死感等,缺乏与CopD鉴别的典型症状。

3.1.2误诊病例在入院时诊断为CopD而出院时被排除的过度诊断患者33例中,住院诊断分别为支气管炎8例、气胸5例、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衰5例、支气管扩张5例、支气管哮喘4例、其他6例。误诊患者均有明显的呼吸困难、胸痛胸闷、端坐呼吸等症状,其中3例诊断为支气管扩张患者具有长期支气管扩张病史,该次发病存在受凉等确切诱因;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患者呼吸困难、气喘症状明显,夜间发作频繁;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衰患者胸痛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放射到左肩的患者2例,伴有明显的压榨感或濒死感等;诊断为气胸患者在安静时胸痛也较为明显,叩诊可听到明显鼓音等。

3.1.3确诊及治疗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关于CopD诊断标准,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结合实验室影像学检查,患者具有典型咳嗽咳痰、喘息、憋闷、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症状,入院后能够配合进行肺功能检查,符合FeV1/FVC

3.2漏诊、误诊原因分析CopD缺乏典型症状,在病理及表现上涉及到呼吸、循环、消化等多个系统,易和哮喘、支气管扩张、心肌梗死、心衰等疾病相混淆,从而造成漏诊或误诊[7]。此外,CopD患者一般病程较长,在急性发病期常有明显诱因如呼吸道感染、受凉等,随着病情进展咳嗽、咳痰等症状会进一步加重,但呼吸困难程度却并不一定同步进展,对于少痰或无痰但有咳血症状的患者往往会考虑急性左心衰或肺栓塞,这就会导致漏诊、误诊现象[8]。支气管哮喘患者多有哮喘史以供临床鉴别,但部分不典型哮喘则与CopD的症状相似,易发生混淆,此时应当结合病史及支气管舒张实验进行鉴别。气胸是CopD常见并发症,肺气肿晚期患者如果咳嗽剧烈导致肺内压剧增,易导致肺大泡破裂引起呼吸困难,气流受限表现则会影响诊断的准确率[9]。

在循环系统疾病方面,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是与CopD发生诊断混淆的主要疾病[10]。尤其是当患者由于急性左心衰导致呼吸困难时,医师往往会因为气流受限而首先考虑CopD,从而引发误诊。老年CopD患者多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心肌缺氧严重,肺动脉高压会加剧右心室负担,迫使室间隔左移,从而引发左心衰,这些合并症也会由于症状掩盖而导致漏诊[11]。因此在进行诊治时医生应当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及诊断结果来进行综合判断。

3.3内科医生对CopD的认知分析近年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不断完善,对CopD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但新的方案和措施都需要内科医师最终贯彻执行,因此内科医师对CopD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CopD患者的诊疗效果。从本次研究情况来看,CopD的诊疗知识选择正确率前三位分别为CopD的主要临床表现、CopD的诊断标准、气流受限的诊断标准,分别占56.67%、53.33%和40.00%,正确率最低的问题为CopD给患者的最大影响,仅为13.33%。按照每题1分计算,正确得1分,错误不得分,满分为10分,30名医师中个人最高得分为8分,最低为2分,以6分为及格线,个人得分及格的仅4人,占总数的13.33%。李向阳等[12]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社区医生的CopD平均得分为(53.7±4.9)分(百分制),及格率为24.1%,与该结果对比,本次及格率明显更低。这说明基层医院的内科医师对CopD的认知存在明显欠缺,必须实施应对措施,以提高内科医师的CopD诊疗认知程度。

与加重前的病史、症状、体征、肺功能测定、动脉血气检测和其他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对判断CopD加重的严重程度甚为重要。应特别注意了解本次病情加重或新症状出现的时间,气促、咳嗽的严重程度和频度,痰量和痰液颜色,日常活动的受限程度,是否曾出现过水肿及其持续时间,既往加重时的情况和有无住院治疗,以及目前的治疗方案等。本次加重期肺功能和动脉血气结果与既往对比可提供极为重要的信息,这些指标的急性改变较其绝对值更为重要。对于严重CopD患者,神志变化是病情恶化和危重的指标,一旦出现需及时送医院救治。是否出现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胸腹矛盾呼吸、发绀、外周水肿、右心衰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征象亦有助于判定CopD加重的严重程度。

从影响因素分析来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1)医生配备不平衡,缺乏接受正规培训的优秀医生;(2)经济条件受限,仪器设备及新技术的引进、外派学习考察、参加专业培训等方面的机会很少;(3)医生自身的学习态度不积极,多数基层医院医生年龄较大,固步自封,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13-14]。鉴于此,建议通过开展专家讲座、组织培训等方法来进行基层内科医师对CopD的认知。聘请专家在院内进行CopD诊疗的专题讲座,对CopD的临床症状、诊断标准、诊断手段、分级标准、吸入药物、治疗方案、加重因素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组织全院内科医师到场学习。考虑到基层内科医师年龄偏大,记忆力较差,再加上讲座中提到的知识点多、时间较短,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实行多期、分阶段培训制度[15]。安排每周进行部分内容的培训及巩固,进行阶段考核1次/月,在一个季度内完成整体培训并进行最终考核,对培训效果进行总结,将优秀方法应用于其他疾病知识的培训和整体推广上,最终实现基层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对于CopD的漏诊、误诊率较高,内科医师对CopD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建议通过讲座、培训等措施来改进基层内科医师的疾病诊疗认知水平,全面提供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玉民,冉丕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学[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4,3(2):68-70.

[2]RabeKF,HurdS,anzuetoa,etal.Globalstrategyforthediagnosismanagementandpreventionof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GoLDexecutivesummary[J].amRespirCritCaremed,2007,176(6):532.

[3]RabinoeitzmH,andrewsRC,BechererJD,etal.DesignofselectiveandsolubleinhibitorsoftumorFactor-alphaconvertingenzyme(taCe)[J].JmedChem,2001,44(24):4252-4267.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5]赵红梅,聂秀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Ct肺功能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5):410-413.

[6]nanniniLJJr,FloresDm.Bronchodilatoreffectofzafirlukastinsubjectswith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J].pulmpharmacolther,2003,16(5):307-311.

[7]CelliBR,macneew,atS/eRStaskForce.StandardsforthediagnosisandtreatmentofpatientswithCopD:asummaryoftheatS/eRSpositionpaper[J].eurRespirJ,2004,23(6):932-946.

[8]赵恬,沈华浩.综合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漏诊情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1):100-101.

[9]张珍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区人群综合干预的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7):435-436.

[10]梁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治[J].大家健康,2012,6(2):42-44.

[11]VanDrielmF.phosphodiesteraseinhibitors:effectivemessandnewapplicatins[J].nedtijdschrGene-eskd,2006,150(29):1613-1616.

[12]李向阳.上海部分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部分全科医生对CopD认知现状调查[D].上海:复旦大学,2012.

[13]DahlR,Hilbergo,Lokkea,etal.Lackofeffectofsubstitutiontherapyofalphal-anritrypsindeficiency[J].UgeskrLaeger,2011,173(42):2645-2647.

[14]刘升明,王小平,王大礼.广东部分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状况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1):747-752.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篇8

关键词:呼吸道疾病;抑郁障碍

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抑郁障碍的发生在慢性疾病的几率在不断的上升,并且成为老年患者主要的负面情绪,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较为常见、多发老年慢性疾病,并且常常伴随着抑郁障碍症状。文章主要就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间来我院就诊的200例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病例进行调查研究,具体的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来我院呼吸内科门诊的200名老年患者,患者年龄大于56岁,并无智障和其他影响调查疾病,患者都表示愿意接受研究调查访谈。患者所患有的呼吸系统基础疾病都得到确诊。抑郁诊断标准参考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并自制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分测试。SDS的标准为40分,大于40分为抑郁障碍患者,相反为非抑郁患者。

1.2方法

调查方法主要是以问卷形式进行的,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SDS填写,并将得分大于40的抑郁组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患者哥42名,随机选取非抑郁组患者45名,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年龄、性别以及病种以及肺功能指标都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

200名患者都需要接受呼吸内科基础疾病常规治疗,除此之外,实验组还另加抑郁药物治疗,药物为百忧解20mg,每天一次,连续服用6周,并对治疗前后患者进行SDS评分、肺功能检查以及其他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项目检查。

1.3统计学方法

通过计算机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按照统计学的方法采集数据均值X±s标准值,在经过t进行检验,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就医院200例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中,共有8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碍,评分SDS大于40分,占总人数的42%。患者分成三组治疗前后的SDS评分以及肺功能指标具体情况见下表1。调查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运用抑郁药物百忧解有着较好的疗效,治疗后的SDS评分以及肺部功能指标(FVC%;FeV1%)较治疗前有着明显的改善(p

表13组治疗前后的SDS与肺功能指标对比

实验组经过常规治疗和抑郁药物治疗后,血常规以及肝肾功能都没有异常变化出现,也没有出现头晕、心悸等不良症状反应,治疗6周后,患者的抑郁障碍有着明显的改善,并为出现药物依赖的症状出现。

3.讨论

据相关文献统计,老年住院患者的抑郁障碍发生率高达42%,而呼吸内科系统疾病多为老年患者,因此呼吸内科患者发生的抑郁障碍状况接近50%。本文就我院呼吸内科门诊老年患者进行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其抑郁障碍的发生率同样高达42%,这种情况下会对常规治疗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不得不重视这一问题。在一些传统的综合医院,医师对于患者的焦虑、抑郁等症状的识别能力较低,有时会忽略掉抑郁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事实上,长期的抑郁,会使得患者的人体免疫力有所减低,从而引发各种疾病,这就会使得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受更多的痛苦,并且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抑郁障碍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延缓着不可治愈的慢性疾病的康复。通过对近些年的临床资料的研究发现,抑郁障碍对在心血管、消化系统以及产后、更年期和老年等方面展开更多的研究,但是在呼吸系统慢性病的抑郁障碍研究相对而言就少了很多。对于老年患者常见的慢性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以及肺癌和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这些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较为反复,属于不可完全根治的病症,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出现抑郁焦虑情绪,严重时还会出现自杀倾向。百忧解是一种治疗抑郁症、抗焦虑情绪的新型药物,它的副作用较小,用药也较为方便,并且没有明显的抗胆碱能副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影响较小,成为本次研究中使用的抗抑郁性药物。

呼吸是与人类生命活动最密切的生理功能。呼吸系统病人可因恐惧加重呼吸困难。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中,呼吸困难是病人焦虑和抑郁的关键。痛苦的躯体症状和社会功能退缩使抑郁持续存在。过量会产生毒性作用,必须小剂量开始,选择对各个系统副反应小的药物,酌情增减剂量,恰如其分的使用。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篇9

【关键词】咽喉炎;支气管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吸入性肺炎;胃食管反流病

目的:观察探讨常见呼吸道疾病与消化道反流病之间的成因及诊疗相关性。方法:32例患者均同时出现呼吸系统症状-胃食管内外症状等,经电子胃镜及X线等检查,确定诊断。给予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两方面治疗,观察疗效及内镜、X线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疗程缩短,起效迅速,复发率降低。结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部分与胃食管等消化道疾病症状相连,病因相关,存在互为影响性,联合用药治疗方法合理,并效果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2例患者均出现长期出现烧心症状,反复出现喘息发作,呛咳,咽部异物感等症状,部分病例合并呼吸暂停、打鼾、夜间憋醒等特点。此32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及住院病人,全部经胃镜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炎等消化道疾病,其中Ⅰ级16例、Ⅱ级11例、Ⅲ级5例。临床症状结合X线、多导睡眠图、喉镜等辅助检查确诊支气管哮喘8例,肺炎10例,呼吸暂停综合征4例,咽喉炎10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44±16)岁。

1.2治疗方法:具体采用奥美拉唑20mg,2次/d,西沙必利5~15mg,3~4次/d等药物治疗。针对不同呼吸系统症状,分别给予平喘、抗炎等对症治疗。对于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例,除要求睡眠改变及戒除烟酒外,控制体重,试用乙酰唑胺、普罗替林等药物并加用抗反流治疗。药物治疗尽量避免降低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及引起胃排空延迟的药物,如钙拮抗剂、茶碱及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1]。基础治疗均要求全部病例改变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

1.3疗效判定:依据胃镜检查结果(1994年洛杉矶会议分类)及X线、喉镜检查结果并根据全部病例烧心、哮喘、咳嗽、咽部不适及呼吸暂停症状是否得到改善,作为判定指标[2]。

2结果

经过4~5周联合治疗,32例患者夜间呼吸暂停症状减轻并且喘息、咳嗽、烧心及咽部不适症状消失,联合用药起效迅速,疗效确切,疗程缩短。胃镜检查发现黏膜破损由大变小,直至修复,跟踪随访4~7个月,所有病例均无复发或者加重。

3讨论

消化道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一般是由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的结果。典型的烧心等症状不难诊断并干预,食管外症状更应该得到重视。有文献表明,上气道阻塞可诱发和加重食管反流(GeR)[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其有关。可有呛咳、哮喘样发作、吸入性肺炎等,均系反流物吸入气道,刺激支气管黏膜引起炎性反应和痉挛所致。反流物刺激可引起咽喉部症状,而GeRD患者出现肺部表现者高达40%~60%[4]。反流引起的哮喘无季节性,常有阵发性、夜间咳喘的特点。综上所述,消化道反流病与部分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互为因果,诊断时不可孤立分析。单纯治疗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的治疗效果不好,且易复发,治疗时应采用联合方案,共同治疗,能达到快速起效,短期治愈,避免或减少复发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许国铭.胃食管反流病.见许国铭,李兆申.上消化道内镜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35-237.

[2]陈卓陈艳黄丹石《1147例消化性溃疡胃镜检查结果分析》《福建医药杂志》1994年05期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篇10

【关键词】昏迷;急诊急救;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59―02

急诊昏迷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通常涉及心脑血管意外、内分泌障碍、外伤以及中毒等多个领域疾病,其死亡率高达20%左右,是急诊科比较常见的急危重症。急诊昏迷患者在病初往往无法给医护人员提供有效的相关临床资料,给急诊急救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加强急诊昏迷患者的临床分析对急诊诊断和后期救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现对82例急诊昏迷患者急诊急救的临床观察资料进行分析,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82例急诊昏迷患者,所选病例无瘫痪样假性昏迷表现及精神疾病史。其中男46例,女36例;年龄在20岁到75岁之间,20-25岁患者6例,26-35岁患者10例,36-45岁患者28例,46-59岁患者21例,60-75岁患者17例;浅昏迷者20例,中度昏迷者62例。家属提供的资料显示:高血压病38例、冠心病15例、糖尿病11例。发病到急救的时间在15分钟-1小时。

1.2治疗方法

加强急诊昏迷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记录心电监护、血糖监测、尿量以及头颅Ct检查结果等相关情况。尽力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加强患者呼吸道管理;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以维持循环功能;如果患者大脑出血,颅内高压表现明显者用甘露醇等脱水剂控制颅内压,头部置冰帽,加强对患者脑部的保护,血压高者滴注药物控制病情,血压控制到理想状态;中毒患者,要为其彻底洗胃、清除毒物;呼吸机辅助呼吸救治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患者不同的昏迷原因给予不同的急诊处理方法,维持呼吸及循环功能,行急诊Ct、床旁彩超、心电图等检查,待昏迷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入专科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1]。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12.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

2结果

82例急诊昏迷患者中,心血管系统12例,占14.63%,脑血管系统34例,占41.46%,内分泌系统27例,占32.93%,中毒9例,占10.98%。详细情况如下图表1。

82例急诊昏迷患者临床急诊效果中,昏迷患者心血管系统急诊急救成功10例,占83.33%,脑血管系统急诊急救成功28例,占82.35%,内分泌系统急诊急救成功27例,占100.00%,中毒急诊急救7例,占77.78%。详细记录看下表2。

3讨论

患者的昏迷状态是因意识和觉醒状态以及躯体的运动功能障碍,对外在的声音、光线甚至疼痛刺激产生异常的反应,临床急诊诊断难度大,治疗比较棘手。因此,急诊医生必须加强对昏迷原因的分析能力培养,提高急诊急救处理能力,挽救昏迷患者的生命。

通过对82例急诊昏迷患者的临床观察,显示昏迷患者通常由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及中毒等原因引起,病情不同,存在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例如呼吸困难、心率失常等表现[2]。因此,急救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的同时,必须制定出有效的急救方案,做到“快速识别、有效处置、安全转运”。随着近些年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作压力增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增高,因而疾病早期干预以及加强药物监管和合理使用十分重要。加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能够明显地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有效减轻人们生活工作的社会负担[3]。

在急诊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还必须遵循“缩短无效救治时间,先抢救生命,后辨别病情”的急救原则,在急救早期要畅通患者呼吸道,维持循环功能,准确确定病因,再根据病因情况对症处理,做到体检与治疗同步进行[4]。

综上所述,详细查询昏迷患者相关病史、严格查体并借助辅检结果,能有效地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进而及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提高急诊昏迷患者急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会芳,朱四民.急性昏迷患者65例急诊急救的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10(04):168-169.

[2]刘净,张世清,王慧斌.急诊急救性昏迷患者98例临床分析.黑龙江医学,2010,34(08):61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