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节能与环保管理制度十篇节能与环保管理制度十篇

节能与环保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9:04

节能与环保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油田建筑;节能技术;环境

中图分类号:S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092-01

一、油田建筑施工中应用节能技术的必要性

传统的油田建筑施工方式所产生的噪音污染、施工扬尘、植物移植等,都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破坏。当前,我国的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坚持节约资源这项基本国策。促进经济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企业应该充分考虑生产经营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绿色环保经营,节约能源,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解决我国当前的能源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节能降耗。将节能技术应用于油田建筑施工中,可以获得一定的环境效益,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种环境效益可发生转化,变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个迫切的任务就是实现绿色节能降耗。油田建筑施工中应用节能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充分融入节能环保意识,有利于改善油田企业建筑施工技术,改变油田企业的生产结构,降低资源消耗,使得油田企业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而社会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又可转化为经济效益,有利于油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油田建筑施工节能技术的应用现状

2.1油田建筑施工人员节能意识薄弱

在油田建筑施工过程中,多数施工人员节能意识薄弱,甚至企业的管理人员并没有认识到环保节能技术的重要作用,或者只是空喊节能的口号,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落实环保节能技术。除此之外,因油田建筑施工人员缺乏节能意识,导致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并不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环保节能技术的应用,制约油田建筑施工整体质量的提高。

2.2油田建筑施工工艺缺乏环保

一部分油田建筑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应用了过于陈旧的施工机械设备,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甚至部分油田企业管理者为了降低施工成本,忽视了对油田建筑施工设备的更新,仍然在使用一些消耗水、电资源较多的施工设备。从短期来看,使用旧的施工设备的确降低了施工成本,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必然会浪费大量的资源。除此之外,使用老化的建筑设备,将极大降低建筑施工效率,对油田建筑的施工进度也有影响,进而制约施工整体质量的提高,更无法保证节能环保技术充分发挥作用。

2.3缺乏完善的环保节能管理制度

油田企业管理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应用节能技术的重要性,在油田建筑施工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环保节能管理制度,并未对环保节能技术的应用作出明确的管理责任,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也不健全,只依据一些简单的书面文件和规章制度进行环保节能管理,评价体系也不完善,很难做到合理评价环保节能技术的应用效果。缺乏对环保节能技术应用状况的实时监督,导致应用节能技术时,执行力不强。常见的现象就是无章可循,甚至是有章不循,不利于充分发挥环保节能技术的重要作用。

三、油田建筑施工节能技术的应用措施

3.1提高油田建筑施工人员的节能意识

提高油田建筑施工人员的节能意识,首先应使油田建筑施工人员认识到将节能技术应用于油田建筑施工的重要意义,增强油田建筑全体施工人员的节能环保意识;其次,组织施工人员参加相关培训,促使其培养良好的节能环保习惯,使其能够主动学习了解环保节能技术,并巧妙融合先进的节能技术与专业的施工技术,建立完善的环保业绩考评制度并切实落实,做好责任分配工作,明确责任要求,使油田建筑施工人员深切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环保责任。

3.2改进油田建筑施工工艺

油田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切实落实环保节能技术,引进先进的施工工艺,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能源,用节能环保的施工设备替换老化陈旧的施工设备,避免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注重引进节能环保型的施工设备,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淘汰落后的施工技术与施工设备,严格按照操作标准操作施工设备。

3.3完善环保节能管理制度

保证环保节能技术顺利施行的先决条件就是建立切实可行的环保节能管理制度,并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完善环保节能管理制度,保证环保节能技术充分发挥作用。建立完善的环保节能管理制度的目的不是将现有管理制度再重新制定,而是以现有制度为基础,从油田企业自身情况出发,分析查找问题,为满足规范管理的需要,提高油田建筑的施工效率,针对油田建筑施工中存在的能源浪费问题,对现有的环保节能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使环保节能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作用,使得油田建筑施工节能技术的应用工作更加科学和规范。除此之外,为保障环保节能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应组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监督检查活动,对环保节能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

四、结论

在油田建筑施工中充分应用环保节能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但是,在节能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油田建筑施工人员节能意识薄弱,油田建筑施工工艺缺乏环保,缺乏完善的环保节能管理制度等。对此,应提高油田建筑施工人员的节能意识,改进油田建筑施工工艺,完善环保节能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节能技术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节能与环保管理制度篇2

论文摘要:水是万物之源,然而,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我国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盐须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改革、完善我国现行水资源保护制度,为水资源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也不可替代的环境要素。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特别是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下。我国的水资源浪费和水污染十分严重,使得水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七大重点流域有机污染普遍,各流域干流有57,7,的断面为三类水质,21,6,为四类水质,6,9,为五类水质,13,8,为五类以上水质,主要湖泊富养营化问题突出,城市地下水50,以上受到严重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流水质90,不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仍将是我国水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要解决日益严峻的人水之争,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除了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法律的协凋、平衡与保障更是不可缺少,在新的形式下,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建立完善的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对水资源保护的意义

循环经济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后,在少数发达国家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此后为许多国家所接受和倡导。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其基本内涵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要求首先是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讲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以减少资源的投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其次是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体现回收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最后是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对环境带来污染。具体到水资源的保护,是指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尽量减少水资源的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对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循环经济将水资源保护从传统的“末端治理”引向“源头治理”、“污染预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解决水资源日益短缺、水污染日益严重的这一迫在眉睫的重大难题,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建设节水型社会,目前,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60,,发达国家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一般在90,以上,我国万元GDp用水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美国等先进国家的8倍。若2030年和2050年全国废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80,和95,,则污水再生量将达到680亿m3—850亿m3和1000亿一1450亿m3,将大大缓解未来我国水资源紧张状况并改善环境。因此,要有效保护水资源,应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水资源保护立法,让其成为被社会普遍接受、有效运转的制度。为我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二,我国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现状及存在问题

基于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水的法律保护,我国亦不例外。现有有关水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众多,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有水法律(4件,《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和《防洪法》)、行政法规(20件)、地方性法规(160多件)和水利部等部门规章(90件)、地方政府规章(170多件)和规范性文件组成的水法规体系,为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及水利法制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使各项水事活动基本实现有法可依。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缓解我国的水资源危机,2008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了再次修订(已于2008年6月1日开始实施),新法在加大政府责任、明确违法界限,强化有关制度、关注农业农村水污染防治、做好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及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的刚性规定,扩大了处罚对象、提高了处罚标准,赋予了环保部门更多的处罚手段和权力,使我国水资源保护立法工作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总览现行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仍能发现其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水型社会不相适应的一些问题,

(一)法律体系之符合,不完善

首先。作为循环经济基本法的《循环经济法》尚未出台。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然而,《循环经济法》从2005年开始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起草。2007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草案)进行了初审,但至今仍未出台。《循环经济法》是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核心,它的缺失导致难以形成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大背景,使得建没节水型社会所需的各类社会资源如法律保障、政策扶持等都难于获取。从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其次。已有法律、法规缺乏循环经济理念。现行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中,除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在立法上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第一条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外,其它法律、法规在立法理念上仍停留在“末端治理”的阶段,没有更多地从“源头治理”出发,对于节约用水、污水再生利用等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制度规定较少。因此多年来,我国水短缺、水污染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相关基本制度之缺失

循环经济是一种反传统的经济模式,具有典型的建构性,循环经济理念下的水资源保护需要相应的基本制度作支撑,然而我国目前与循环经济相契合的一系列水资源保护制度尚不完善或缺失。

首先,目前的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是减量化,因此,节水是水资源保护的首要环节,但我国有关节水的法律制度还比较薄弱,《水法》等国家和地方已颁布的法律文件,虽然对节水有所规定,然而对于浪费水的行为却未规定任何法律责任,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偏重于末端治理,对于从源头节水和减少水资源浪费规定甚少,有关推行节水技术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不到位,节水标准体系不健全,如煤炭、水泥、电解铝等其他一些耗水量较大的行业尚无节水标准,服务业、农业领域也还没有制定节水标准,在污水再生利用方面,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规划制度,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虽然进行了城市的供水及排水规划,但在污水再生利用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由于相关法律没有硬性规定以及没有按照市场化进行运作,目前我国城市普遍存在污水集中处理滞后和中水利用率低的现象,使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

其次,与循环经济配套的一系列水资源保护激励机制尚未建立。例如。目前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存在收费项目不全和收费标准偏低等问题,排污费低于治理成本,使排污者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意治理。低价购买合法排污权的现象十分普遍。当然,新的《水污染防治法》加大了违法排污处罚力度、扩大了处罚对象、提高了处罚标准,这将提高生产者的排污成本,对排污具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同时,我国目前尚未开征水资源税,并未将水资源的环境价值计人经济成本,企业运作的外部经济,仍然是导致水资源大量浪费和污染的关键因素。

(三)水之源管理体制之缺陷

目前,我国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对水资源污染控制采取分级和分部门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存在较大缺陷,首先,现行的流域管理机构,其性质和权限都不足以实现综合统一管理,并且相应的配套法规不健全,流域管理机构的权限划分,流域管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适用仍需要进一步明确,这十分不利于流域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水污染的全面系统防治,其次,根据现行有关法律规定,环保部门对水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水利、城建、交通、市政等部门分工负责,但并未明确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权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管理权之间的关系。这使得部门职能和利益交叉。不利于集中统一执法,造成执法不便,同时,各部门之间争夺权力、推诿责任。不利于对节水及污水再生利用工作的监管,在中央和地方水资源管理的关系上,我国实行分级管理制,中央一般无权取代地方的执法权力。从而导致水资源管理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四)公众参与之不足

虽然《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等一些对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其中涉及到对非持续消费的节制和对绿色消费的倡导,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规范消费活动和行为的法规。绿色消费是广大社会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消费的行为规范,而我国的绿色消费起步较晚,还没有成为人们的消费习惯。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上,仍未摆脱“天赐之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念,节水和对水的再生利用意识还比较淡薄。同时,公众参与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法定渠道还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进程。

三,完善我国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水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依法落实科学发展观

1,构建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针对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安全岌岌可危的客观情况。应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借鉴与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成果。先行出台《循环经济法》,对建立循环型社会遵循的宗旨及基本原则、可循环资源的循环和处置的原则以及对国家、企业和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予以规定。在此基础上。加快制定循环经济的单行法规和标准,如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建筑废物、包装废物,、农业废物等资源化利用的法规和规章,对资源的回收、再生利用作出特殊的规定,加快完善循环经济的标准体系。如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人标准,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标准和涉及循环经济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推动循环型社会的形成,从而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良好的法制大背景。

2,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改革,完善现有水资源保护单行法规与标准。修订《水法》、《水土保持法》等单行法规的部分内容,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突出“源头治理”,节约用水,同时,根据建立循环型和节水型社会的要求,制定水资源再生利用的专门法规,例如制订《资源再生利用管理条例》、《污水再生利用管理办法》等,专项立法应对污水处理主体的市场准入制度、运营机制及相关法律责任作出具体规定。同时应建立健全各行业节约用水的国家、地方标准体系。制定高耗水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人标准。依法规范企业与个人节约用水、污水再生利用的法定义务,明确浪费水的法律责任。

(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推动环境经济下的水资源保护

1,完善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制度。首先,要完善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规划制度。污水再生利用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水资源利用规划之中,其次,城市节约用水要真正落实“三同时、四到位”,即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与节水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取水用水单位必须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和管水制度到位。最后。要尽快完善有关推行节水技术的配套优惠政策和措施,健全节约用水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节水产业。

2,建立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专项资金制度。基金的收入来自国家财政拨款、环境税费及企业和个人捐赠,对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行财政支持,对科研单位和企业在水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开发活动给予资金倾斜,使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研究开发资金风险社会化,有利于节水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推广。

3,健全水资源税费制度。目前。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存在收费项目不全和收费标准偏低等问题,排污费低于治理成本,使排污者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意治理,低价购买合法排污权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较大幅度地提高收费标准,使排污收费切实起到预防和控制水污染的作用。同时。应将水资源税作为环境税之一。尽快开征。以缓解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总之,采取国家实行环境税,地方实行排污收费的“双轨制”,将水资源的环境价值计入经济成本,有利于遏制水资源浪费和减缓水环境污染。

(三)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环境行政执法

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水资源的组织体系和权限划分的基本制度。是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以及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组织、保障,针对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要实现水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再生。保护我国水环境。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环境执法。目前。流域管理已是世界水资源管理的大趋势,因此。应根据水资源的自身特点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一些国家水资源管理的通行做法和经验,确立完善的流域管理体制j建议修改《水法》,由国家授权流域管理机构根据流域具体情况制定单行法,使流域管理机构的地位得到相应的提高并获得立法权。以实现统一规划、综合决策、综合治理。同时,为进一步强化环境行政部门的权威,应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垂直管辖和监督、不隶属当地政府主管的环境管理体制,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中,各级政府与各部门应配合环境行政部门的工作,这样就能有效地制止地方与部门保护主义,增强环境、行政执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大大提高执法效能,最后,要强化水环境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循环经济意识,转变传统经济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和强化环保科技技能,加强水环境执法监督。提高执法力度。

节能与环保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环境节能减排

银川佳通轮胎有限公司2003年初由银川橡胶厂与新加坡佳通集团公司合资成立,是全国轮胎生产大型骨干企业之一,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轮胎制造厂,职工在册人数3614人,产品包括工程轮胎系列、汽车斜胶轮胎、半钢子午线轮胎、农用轮胎、民用及军用轮胎、全钢子午线轮胎。2003年通过了iso14001认证:2004年获“自治区环境友好型企业”,2006年获银川市“银川市环境友好企业”及“工业企业环境保护先进集体”;并荣获银川市创建节水型企业先进单位和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节能先进单位,2008年获得“清洁生产先进企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与能源问题日趋突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已为"十一五"规划中的重中之重,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企业而言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因此,制定节能减排计划,落实节能减排措施,采取全员参与管理,管理减排与工程减排并举的原则,对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创建投资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公司始终将节能减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努力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能减排发展之路,加强把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理念贯穿到生产经营活动中。

1加强节能减排监督管理,持续改进环境绩效

1.1加强基础管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公司严格遵守国家与地方的法律法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和节约能源法,废水、废气、噪声100%达标排放,cod、烟尘及二氧化硫100%达到总量控制目标,污水自动在线检测系统100%有效运行率,在线监测数据100%达标,真实进行排污申报登记,按期审验排污许可证,及时足额的缴纳排污费,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三同时”制度,积极主动治理污染,没有环境污染事故。

1.2领导重视,建立健全管理体系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要求,公司领导认为:实施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污染、推行清洁生产是改善企业内部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改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性手段;创建环境友好企业,不仅是企业的荣誉,还孕育着企业的文化,标志着企业发展的内涵。因此,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纳入了企业正常的经营管理轨道,各部门配备了兼职能源环保管理员,具体负责各部门的节能减排工作,使公司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管理网络,使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在组织上得到了有力保证。

1.3制定节能减排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根据政府及佳通总部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指标,制定了能源、环境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对目标指标进行量化分解,同时纳入公司经济责任制考核内容,对制定的节能减排方案,定时间,定人员,定项目,跟踪落实,限期完成,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使公司的节能减排工作落在实处。

1.4修订完善能源环境管理制度公司通过运行环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环境体系程序文件、环境手册及环境三级文件,制订了“环境管理考核制度”“废水运行管理制度”“能源管理考核规定能源量化管理标准”“无泄漏达标管理制度”等能源环保管理制度,并不断修订完善,制定了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加强突发事故的应急准备,防范环境污染事故发生。2009年,公司在低硫优质煤煤源紧缺的情况下,严格执行《银川市燃煤控制标准》,修订了公司“原煤管理制度”,降低了煤中灰分、硫份控制标准,配置全套的煤质分析设备,从采购、取样、检验、化验等各环节进行控制管理,对不能达标的煤质坚决予以退回。每月对供煤经销的煤质、供煤时间、服务意识等进行综合评价打分,按照打分结果,分配供煤比例,从源头上控制了污染,确保了烟气中烟尘及二氧化硫浓度达标排放,从根本上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量,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1.5完善用水计量网络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水计量网络,截至目前共安装各类计量水表130台,计量水表配备率达到100%;涵盖了公司全部进厂水计量和一二级水使用计量,对重点用水设备实现了计量到机台,定岗专职抄表员每天抄录水表读数,发现用水异常,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分析处理,为用水量化管理工作提供了完整的核算数据。

2加大投资力度,实施工程技术节能减排措施

2005年至2008年,公司实施的节煤、节水、节电、烟气治理、粉尘治理等项目共计投资1160万元,实施的所有节能减排项目,均按照内部验收程序进行了验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1节水及废水治理措施①安装了两套污水自动在线监测系统——日本岛津toc4100总有机碳分析以及两台流量计,并与环保部门实现了无线传输,在线监测系统每天连续运行,真实有效的反映废水中cod动态变化数据。为公司掌握基础数据提供了依据,实现达标排放,总量控制。②投资260万元,在南北二次水回收站各上一套循环水冷却塔系统,提高了二次循环水的利用率,减少了污水排放总量。③公司投资百万余元,对各工序设备的冷却水系统、排水系统、地下消防水系统进行改造。

通过实施节水技术改造措施,用水量自2005年的221t降至2008年的133t,下降率66.17%;单位产品用水量(t/条)自2005年的0.72降至2008年的0.42,下降率71.4%;三胶耗水量(t/t)自2005年的47.86降至2008年的25.20,下降率90%。a区循环水利用率94.8%,b区循环水利用率91.8%。

2.2节煤节汽及废气治理措施①公司投资40万元,对a、b两区主蒸汽管道进行联网改造,a、b区锅炉资源共享,降低能耗,减少污染。②公司投资60万元,对a区三台35t锅炉及b区一台20t锅炉的分层给煤装置进行改造,节煤24%,节电40%,年节约煤费、电费共计170万元。③公司投资337万元,实施了“b区锅炉系统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此项目通过了环保局、经委等部门的批复,并申请了银川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40万元,项目竣工后,每年节煤10242t,节电68571kwh。④公司投资400万元,实施了“3台35t锅炉除尘器更新改造、灰水净化回收及安装烟气在线监测系统”项目,此项目申请了自治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100万元,经过改造后的脱硫除尘系统,除尘效率从90%达到96%,减少烟尘排放量180t/年,脱硫效率从30%达到80%,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640t/年;与政府核定的控制目标相比,烟尘降低274t,so2降低429t。

通过实施节煤节汽技术改造措施,三胶耗煤量(t/t)自2005年的1.937t/t降至2008年的1.716t/t,下降率12.9%;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t)自2005年的1944至2008年的1351,下降率43.9%。

2.3节电节能技术措施①对动力系统、锅炉鼓、引风系统进行变频改造,年节约电量约352万度,节约电费158万元。②对总降压变电所进行增容改造,a区与b区实现供电并网,年节电费50万元。③引进先进节电设备,对b区炼胶机、密炼平车等设备进行节电测试、对比、优化、改善,改造后设备节电率达到31%;对制冷机系统低温循环水冷却塔进行节电改造,年节约电费144万元;将生产厂房照明灯改为节能灯,月节约15.2万kwh电量,年节约电费82万元。

3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子午化率

①加大全钢子午线轮胎的开发和生产,不仅满足了企业长远健康的发展目标。同时,由于子午线轮胎的耐磨性能比斜交轮胎能提高60%~120%,将大大减少天然橡胶和一次性能源的投入,节约自然资源;②全钢子午线轮胎的结构设计,决定了其滚动阻力将比斜交轮胎降低20%左右,相同环境下,可节省汽油8%~12%;③全钢子午线轮胎在安全性能、舒适性、低噪音等方面都大大优于斜交轮胎;④根据子午线轮胎生产工艺要求,结合企业节能提效的指导思想,通过工艺改善等措施,对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的配方和部件进行有效控制,实现了轮胎加工过程的清洁生产;⑤航空子午线轮胎的试制以及全钢子午线翻新轮胎的投产,为新技术的掌握运用,以及资源的重复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产品子午化率由2002年底合资之初的27.79%,发展为目前的68.77%。

4清洁生产,循环利用

①对锅炉上煤系统产生的煤粉进行治理:采用封闭式煤场,燃煤经粉碎后,在运输过程的输转处及落料处安装除尘装置;降低煤粉浓度。②对生产源头的炭黑粉尘及配料粉尘进行治理:采用密闭的炭黒输送大粉料自动称量等全套上辅机系统,全程有微机控制,并在密炼机投料口、自动称等处设置集尘罩,配置除尘器,使含尘气体经代滤器除尘净化后回收利用。③对炼胶烟气进行治理:在生产车间产生的热胶烟气,采用在开炼机、挤出压片机、硫化机等设备上方设排烟罩,使热胶气通过排风系统送到车间排气筒口集中排放。④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公司目前产生的主要固体废弃物有锅炉废渣,工艺边角料、包装物、炭黑袋等,炭黑包装袋由公司解包后返回生产厂家重新利用,其它固废均以合同形式委托有资质的回收单位进行回收,综合利用。

5拓展思路,总结经验,寻找差距

通过加强监督管理,实施节能减排工程技术,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现了企业管理与环境绩效持续改进,但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看待事物,拓展思路,还需在过去的成绩中总结经验,在将来的奋斗目标中寻找差距,确定出需要不断改进方法和超越的空间。

①加大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提升产品的子午化率,从源头上实现资源节约;②加快节能减排和环保治理项目的实施进度,并通过持续的技术改造,达到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③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全员的环保意识,并积极响应环保部门的号召,参与社会环保公益事业;④进一步细化环境管理,使环境治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节能减排持续改善;⑤积极进行技术创新,选用环保原材料,实现产品的清洁生产;⑥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对老厂区的环境治理和绿化工作,也将与新厂房的建设同步进行。

节能与环保管理制度篇4

一、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发展历程

我国有组织地开展节能是在1979年,其背景是1978年国家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当时经济加速发展,能源严重短缺,能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节能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制定了“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方针,确立了节能在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计划经济背景下,指令性规定成为我国当时规范节能工作的主要法律依据,具有很强的操作性。1982年国务院批转和颁布了《关于按省、市、自治区实行计划用电包干的暂行管理办法》、《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成为补充《环境保护法》法律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行政法规和规章成为当时法律调整的主力军。这一时期,从节能减排法规和规章的内容来看,有几个方面的新进展:(1)重视采取经济激励政策推动企业节能基建和技术改造。例如对节能基建投资最初为财政拨款,1983年将拨款改为低息贷款,年息只有2.4%,而当时一般的商业贷款年利率在5~/o2e右;1985年以后,以低于商业贷款利率50%的优惠条件,向建成后被确定的节能项目提供利息返还。(2)将节能减排与企业考核标准相结合。明确提出,工业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果,是评定工业企业经营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内容。(3)制定了大量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规定。对水、大气资源的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并建立了相关专项基金有偿使用制度和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4)强化政府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责任。国务院建立节能工作办公会议制度,研究和审查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法规、计划和改革措施,部署和协调节能工作任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指定主要负责人主管节能工作,并可建立节能工作办公会议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5)节能减排措施涉及领域更加广泛,逐步关注民生问题。1987年《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实施后,民用建筑节能受到各地主管部门的重视。

党的十四大把加强环境保护列为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任务之一,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说,90年代以来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规章体系与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经济体制有密切的关系。我国有关节能减排方面的法律规范体系逐步向全面、科学的方向发展:(1)基本法律数量明显增多,调整范围逐步扩大。十四大以后我国加快了环保方面的基本法律制定进程,在节约能源、能源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等诸多方面出台了基本法律制度,范围涉及更广。(2)法律法规的综合调整体系基本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为中国的节能行动提供了法律保障。法规和规章作为落实基本法律的强有力手段,在企业责任、政府责任、社会责任方面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责任体系,形成节能、减排、控制、治理、开发的全方位调整体系。(3)法律法规体系向科学规范方向发展。这一时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经济资源利用与节能减排的矛盾日益突出,要求在制度方面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我国政府开始尝试基于市场的节能管理制度,在节能技术推广、能源定价机制、产业调整等众多领域综合调整。我国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正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逐步完善,以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理念,应遵循环境保护——节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循环经济的层次和路径发展。目前我国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仍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规范。

二、结合经济发展实际,进行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创新

市场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企业节能减排市场制度就是指对企业节能减排活动与节能减排水平产生各种影响和作用的市场制度,是对市场交易行为、监督管理行为产生影响的一切约束与规范。

(一)建立有计划的产业调整制度

目前各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目标成为影响节能减排的主要障碍。应依据国家产业调整方向,改变产业发展思维方式,建立科学的产业调整制度。产业调整的重点是三个方面: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低能耗产业发展、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主要做法是严格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生产能力。鼓励外商投资节能环保领域,促进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升级。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等。

(二)建立完善的财政税收制度

在税收制度方面,主要是开辟新税种和完善现有税制。出台燃油税,开征环境税是研究的重点。现有税制操作性不强,调控效果不明显,需要不断改进,体现在若干方面:如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的大政方针,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目录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实行节能环保项目、鼓励节能环保型车船、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税收优惠政策。抓紧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改进计征方式,提高税负水平。研究促进新减免企业所得税及节能环保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等。从财政制度来看,首先应该加大在节能减排方面投入的资金数量,并建立独立的节能减排发展专项资金,规划资金的使用效率,形成资金链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在节能减排产品销售、使用、服务、回收及信息传播等方面的财政资金支持链。其次,政府应在采购制度中体现积极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加强政府机构节能和绿色采购。完善政府采购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清单制度,扩大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范围。建立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评审体系和监督制度,保证节能和绿色采购的实现。

(三)加强金融制度的推动作用

首先,推动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探索在政策信贷和商业信贷两个方面完善信贷体系。尊重市场规律,注重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赢利设计,实现商业金融和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建立针对能源管理公司(emCo)贷款制度,能源管理公司作为第三方独立服务机构,承接企业外包出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并从客户的节能收益中收回投资并获得利益,银行贷款通过能源管理公司最终流入企业节能减排改造项目。在金融贷款过程中要探索担保以及其他中介服务的介入,增强融资的稳定性和效益性其次,研究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通过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同时,也可尝试将政府责任与企业责任融为一体,建立政府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当出现环境污染后果时,如政府负有一定的监管失职责任,保险公司在赔付后可向政府追偿。

(四)促进排污收费价格制度的完善

目前,我国排污费征收以总量征收为特征,实现了由低收费标准向高于治理成本的收费转变。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污染治理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污染防治的要求和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排污者的承受能力,制定国家排污收费标准。根据测算,污水每一污染当量收费单价目标值应为1.4元,废气每一污染当量收费单价目标值应为1.2元,考虑到排污者的承受能力,污水和废气的每一污染当量收费单价分别规定为0.7元和0.6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排污费征收标准,并报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各案。在遵循国家排污收费价格制度的同时,各地应根据本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的真实测评来制定具体的收费价格,同时严格贯彻执行“高于治理成本的收费”原则,体现价格机制的约束和激励作用。逐步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是由政府确定总排放水平,由市场确定排污价格。就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行政管理水平的状况来看,惯性的价格先由行政调控思维还未从根本上转变,排污收费制度成为我们的首选。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行政管理思维的改变,价格先由市场调控的思维方式将取代传统的惯性思维,排污权交易制度将逐步替代排污收费制度,实现政府对市场的有限和有效干预。

节能与环保管理制度篇5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来应对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文章从法律法规、配套政策、管理体制和节能减排技术四个方面对我国现行的节能减排政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得出了我国现行节能减排政策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公众参与不足、管理方式单一、财政税收政策不合理、财政支出力度不够和节能减排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并在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给出了完善我国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公众节能减排的参与意识,拓宽节能减排公众参与渠道,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环境税收体系,开征环境税,加大对节能环保的支出力度和提高节能减排技术水平等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

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优化策略

国家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要“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指导思想,这是我国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概念。节能减排实际上是包含了两层含义,分别是节约能源和减少排放。1979年,世界能源委员会首次提出了节能的概念,广义的讲,节能是指除狭义节能内容之外的节能方法,如节约原材料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减少人力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狭义的讲,节能是指节约煤炭、石油、电力、天然气等能源。减排,就是降低废气排放,废气当中有害物质主要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灰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氟化物等等。《“十二五”规划纲要》继续提出了要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并对主要的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提出了具体的量化考核数据。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环保部正在进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终期考核工作,根据最新的2015年第8期的全国环境公报显示,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日空气质量级别有72.3%达到了良以上,其中有19%达到了优,同期的2014年的地级及以上城市日空气质量级别则只有60.3达到了良以上。与2013年同期相比,2014年仍是取得了进步的,74个受测量的城市总体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平均达标天数比例由58.7%上升为60.3%,提高1.6个百分点,pm2.5、pm10、So2、Co等污染物浓度均不同程度下降。从上述的简单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我国的空气质量在总体上呈现良好的态势,仅从污染物浓度的下降趋势来看,不难发现我国的限排减排政策所呈现的效力。但是节能减排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参照发达国家在环保方面的经验,我国的节能减排政策仍然面临着压力和挑战。

1我国现行的节能减排政策

1.1我国节能减排主要的法律法规

1.1.1国家发展规划。为了促进我国能源发展和环保事业的发展,中央政府及其各部委办局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纲要指导我国的新能源开发和资源节约工作的开展。其中主要的有1995年提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1995-2010)、2004年6月国务院原则通过的《能源中长期规划纲要(草案)》、《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每五年的规划纲要等。这些指导性文件制定的主体有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等,主要是对某个时期内(一般是5-10年)的能源发展和资源节约提出战略性目标和具体的指导性意见。

1.1.2节能减排相关法律。按照法律地位的不同,主要是分为母法和子法,即是我们通常说的宪法和普通法。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的规定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然而在这之前,1979年,我国颁布了建国以来的第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下面简称《环保法》)。《环保法》对环境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紧接着国家也制定了很多具体领域的环境保护法,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逐步构建起了具体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束。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使得节约能源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节能制度,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节能管理的基本制度,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节能政策的完善。

1.1.3节能减排法规条例。在国家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和法律的约束下,我国的部委办局也根据具体的工作需要制定了一系列用于管理和执行的法规条例。从八十年代开始,国务院就转批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加强节约能源工作的报告》和《关于逐步建立综合能耗考核制度的通知》,还有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能源委员会三委联合的《对工矿企业和城市节约能源的若干具体要求(试行)》(即“58条”)。进入2000年之后,又逐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建设部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的实施方案》、《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和《节约用电管理办法》等。

1.2节能减排财税政策

1.2.1税收政策。税收政策是国家进行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管制是一种传统的环境保护政策,目前应用的最广泛的是环境收费(征税)政策。1972年5月,oeCD提出了污染者付费原则,根据该原则,oeCD国家普遍实行了征收环境税的政策。我国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引导企业的节能减排再生产,具体体现在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出口退税、关税、企业所得税等方面。一是增值税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6号),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免税、退税政策,例如对再生水、以废旧轮胎为全部生产原料生产的胶粉等销售行为和对污水处理劳务实行免征增值税;以垃圾为燃料生产的电力或者热力的销售行为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对销售自产的综合利用生物柴油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等;二是消费税方面,主要体现在调整税收结构和提高税率。一方面扩大对石油制品的征税范围和消费税的征收对象,另一方面鼓励使用小排量汽车,调整小汽车税率结构,提高大排量汽车的税率;三是资源税方面,我国原来对原油、天然气等七种资源进行征税,但是自2010年调整以来,率先在新疆实行原油、天然气资源税从价计征,税率为5%。2011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的决定》,提高了焦煤资源税率,达到8-20元/吨;四是出口退税、关税方面,对于国内投资项目或者外商投资项目进口清洁能源设备、对符合《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的国内清洁能源投资项目、进口自用设备、对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外商清洁能源投资项目、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五是企业所得税方面,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规定提取的用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准予扣除。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总体而言,国家通过上述的五种税收引导企业改进技术,转变生产方式,提高不可再生资源利用的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

1.2.2财政政策。国家除了通过税收的方式在财政收入方面引导节能减排,同时在财政支出方面,也通过财政奖励、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等手段调控节能减排的进展。其一,是把节能环保支出列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当中,通过中央本级支出和对地方转移支付实现;其二,中央财政资金继续增加投入,设立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给予适当支持和奖励。例如,国家发改委推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推广能效等级1级或2级以上的高效节能产品。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和农业部联合出台了《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采取财政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补助方式支持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等;其三,提倡绿色采购,《政府采购法》就提出了政府采购的项目应当包含环境保护的目标。国家通过绿色补贴、绿色采购等方式,鼓励企业生产绿色产品或增加产出,也引导民众的绿色生活方式;其四,通过“绿色信贷”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金融机构将企业环保守法的情况作为授信的前提条件,对于符合“绿色信贷”准入条件的项目和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对节能环保、可再生资源开发建立“绿色低碳”资料库,积极增加绿色信贷投入,从而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绿色信贷需求。

1.2.3直接的管理体制。由上述节能减排政策出台的梳理得知,我国的节能减排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与政府紧密相关,这不管是从宏观政策的制定上还是从微观管理上都能很明显体现出来,政府通常是通过相关法案的颁布再辅以具体的办法或实施细则进行直接的管理。即使是采用市场的办法上面,也充分体现了政府的干预手段。我国负责制定节能减排战略的最高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其权力执行机构国务院制定出具体的行政法规,主要由环境保护部进行管理,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经贸委、交通部、建设部、财政部等部门相互配合,出台核心政策与政策实施细则等规范性配套文件,管理和指导企业、公众进行节能减排。如2005年7月,国务院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强调必须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部在这一年加强了节能工作力度,陆续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2005]33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监管工作的通知》、《关于组织开展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的通知》、《关于组织建筑节能相关调研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建筑节能工作水涨船高。由于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集中管理体制,我国的官僚体制呈现金字塔形,因此,环保系统机构也是从中央到地方统一设置,从国家环境保护部到各省市县的环保局及其相关部门,总体而言,我国环境系统保护机构比较庞大。据环保部官方统计,2013年,全国环保系统机构总数达到了14257个,其中,各级环保行政机构3176个,各级环境监察机构2923个,各级环境监测机构2754个,具体人数统计如下表所示。

1.2.4节能减排技术。我国目前的节能减排主要体现在工业方面,这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的,需要工业带动其他行业来达到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当中提出了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对企业搬迁改造严格能耗准入管理,还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直辖市及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还有交通运输领域、商业和民用节能领域等,通过各行各业的节能手段,以期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国家还同时大力推进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为此,国家在“十二五”(2011—2015年)工业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将以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国家有关部门致力于制订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标准,开展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专项督查。同时,将完善落后产能界定标准,坚决防止落后产能转移。通过行业标准结合行政的手段,规定了各产业具体的淘汰数量和时间表,引导和强制行业企业改进新技术,转变新的生产方式。我国主要是通过制定提高行业门槛标准、加快清洁能源生产和推广使用、建立重大课题支持相关技术研发和实施用电差价价格等手段,促进社会各行各业严格遵守新的环保标准,积极发展新技术。例如,为提高和推动我国金属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研究开发能力,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技术中心投入了100多万元经费,重点建立完善“固体废二次资源综合利用实验室”、“固废资源化利用中试厂”、“尾矿充填管道输送实验室”、“矿山植被复垦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和3条中试线,1个设备制造厂。工业烟气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研制开发了专用于垃圾焚烧烟气净化的袋式除尘技术和设备,并成功应用于深圳南山和宝安焚烧发电厂烟气净化工程中,各项指标达到欧盟标准。这是我国第一次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中使用国产烟气净化技术。为了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以尽快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2012年我国环保部等部门出台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规划中提出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排放量,实施特别排放限值和提高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类项目建设要求等,要求新建项目必须配套建设先进的污染治理设施,火电、钢铁烧结机等项目应同步安装高效除尘、脱硫、脱硝设施,新建石化项目须将原油加工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并配备相应的有机废气治理设施。这一系列的具体要求促进新建企业或项目必须更新排放技术,淘汰落后产能,深化大气污染治理。

2我国现行节能减排政策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节能减排政策主要是结合了财税政策和行政治理。相比于行政治理,财税政策对节能减排的管理更加直接有效,通过节能减排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手段,引导节能减排价格机制的建立,国家通过价格杠杆引导企业开发新技术生产更多节能减排的产品,并倡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产品,建立绿色环保的消费习惯。行政治理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国家进行节能减排工作的决心和方向,“十二五”时期,政府综合采取结构调整、工程技术、管理创新等措施,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和污染物减排,促进能源效率提高、环境质量改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节能减排上取得的成就,相比之下,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

2.1法律体系不完善虽然我国颁布了以《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等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同时国家经济发展和环保部委出台配套的法规辅助法律的实行,但是在具体的节能减排方面,我国的法律法规并不够完善,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时间上起步比较晚,虽然我国从70年代开始就制定了环保的相关法律,但是到了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下面简称《节约能源法》)的出台,才把节约能源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上升到法律层面,促使节约能源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而美国早在1975年就颁布实施了《能源政策和节约法案》,紧接着1976年颁布《资源节约与恢复法》和1978年颁布《国家节能政策法》,在70年代就出台了三部关于节能的专门法律;而作为欧洲节能减排体系最为完善的德国也于1976年就首次颁布了《建筑物节能法》,这些国家关于节能法案的颁布足以比中国早了二十年左右。其次是内容上更多的是通过行政规章的形式制定出来,缺乏法律的权威性。我国除了上述的《节约能源法》之外,在节能工作方面主要是通过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进行管理,比如《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节约用电管理办法》等。美国除了颁布上述的三个法案之外,还继续颁布了《联邦能源管理改进法》、《国家能源政策法》和《国家家用电器节能法》等。同样地,德国也相继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优先法》和《节约能源法案》。这些法案的颁布对该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完善了他们的相关法律体系。

2.2公众参与不足环境问题是一个公共问题,其带来的公害性对社会整体影响深远,因此节能减排天然地需要公众的参与,加强社会协同管理。节能减排的公众参与可以分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两个方面。直接参与表现为节能减排信息的公开、节能减排听证会和各种宣传教育活动。间接参与主要表现为面对节能减排不作为,或者受到了企业污染影响的公众能够通过正式渠道进行举报或诉讼,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美国政府制定了环境保护影响评价机制,明确包括了对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和对具体项目的公众参与。加拿大《环境保护法》中第2条明确规定鼓励加拿大人民参与对环境有影响的决策过程和向加拿大人民提供加拿大环境状况的信息。而我国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公共管理主体上以政府为主,不管是政策的制定还是执行,都是由政府一手主导,公众缺乏参与的渠道和意识。因此,我国主要是在环保宣传和有限的环保信息公开方面进行了有限的公众参与。

2.3管理方式单一首先,管理方式上以政府的直接管理为主,相比于西方国家通过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做法,我国大多是靠指令性政策强制节能减排,现有的市场化导向的经济政策较少并且不成熟,资金来源方式单一,缺乏来自市场的竞争力量,而且经常受到政治力量的干预。其次,缺少社会力量或者非官方组织进入到节能减排管理领域。我国没有专门的节能减排社团组织,现有的绿色环保组织主要是起到环保宣传的作用,对节能减排工作没有明显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就算是大型企业(通常来自国企)内部成立了节能减排小组,但这些也是在正式组织的直接管辖之下,并没有能够和市场力量有效结合。

2.4财政税收政策不合理我国的环境税收政策主要是以上述的五大税种为主,但是内容相对简单,调节力度比较小。目前我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环境税,更是没有专门的节能减排税收制度。我国目前主要是通过增值税、消费税和资源税等对企业或产品进行节能减排的限制。这些税制主要是针对矿油产品和汽车排放等项目,而水资源并没有列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对排污减排的治理主要是制定排污收费制度对废气等污染排放实行收费,而且收费的对象和收费的项目不完善,主要是针对企业的过量排放进行收费处理,由于收费标准不高,不足以抵消企业的治污成本,因此对企业的制约力度不明显。纵观发达国家专门开征的“能源税”、“水资源税”和“生态税”等,这些税收的有效执行,能更好地促进节能减排,营造了良好的环保税收环境。

2.5财政支出力度不够首先,据财政部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89874.16亿元,节能环保支出2241.98亿元,占总支出的2.49%,较上年增长26.3%。2011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09247.79亿元,节能环保支出2640.98亿元,占总支出的2.42%,较上年增长8.1%。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25952.97亿元,节能环保支出2963.46亿元,占总支出的2.35%,较上年增长12.2%。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39744亿元,节能环保支出3383亿元,占总支出的2.42%,较上年增长14.2%。2014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51785.56亿元,节能环保支出3815.64亿元,占总支出的2.51%,较上年增长4.3%。2015年1-8月累计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02864亿元,节能环保支出2165亿元,占总支出的2.1%,较上年同期增长22.7%。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虽然近五年来,我国在节能环保上的支出总体是在逐年增长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3.02%,但是相对支出额度都比较小,仅占了全国总支出的2-3个百分点之间,而且年增长率并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甚至有点忽高忽低的态势,如下图所示。其次,我国主要是通过绿色补贴、绿色采购的方式引导企业和居民的行为,但是相对比西方发达国家财政直接拨款、多种财政性补贴、多种基金和专项资金而言,我国的环保财政支出远远是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的,补贴的范围也比较狭窄,难以满足环保的需求。

2.6节能减排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我国节能减排技术还处在比较落后的水平。发达国家主要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煤炭的能效、降低其污染排放,我国煤炭用于发电和生活消耗的能效远低于发达国家,这样不仅会造成能源的浪费,还大幅度地污染环境,造成了我国多地区爆发的雾霾天气。虽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节能减排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完成了自己的一些研发项目,但是总体上还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对新能源的开发技术还有待加强,缺乏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3对完善我国现行节能减排政策的建议

借鉴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对完善我国的节能减排政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的节能减排法律体系,参考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把很多由行政部门制定的规章,上升到法律层面,制定《节能管理法》、《节能减排法案》等专门的法律。并建立强有力的配套制度,继续完善相关法律的执行办法,以确保法律能够得到切实的执行。积极推进节约能源法、气候变化立法等行政法规的制定及修订工作,完善和规范节能减排标准的制定,出台专门的环境评价机制,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评价,促使节能减排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3.2提高节能减排公众参与意识,拓宽节能减排公众参与渠道首先要从法律上明确节能减排公众参与的合法性,其包括公众参与的程度、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公众参与的具体渠道,而不是简单的泛泛地等同于原来法律当中规定的赋予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某些权力和义务。其次,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经验,要积极引导公众的高效参与。前提是保障公众节能减排的知情权,还要确保公众监督的权利和渠道。因此,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政府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学会顺势而为,加强和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而不是固守以往的信息选择性的做法,把公众真正地纳入到节能减排体系当中来。今年7月份环保部出台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为节能减排公众参与提供了制度参考,不断促进公众参与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理性化。

3.3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把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逐步退出对工业能源领域的直接管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把能源使用效率的改进基于市场机制的基础之上,促进工业企业的优胜劣汰。通过市场经济的价格杠杆引导企业改进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除了市场机制,还要调动非营利组织的积极作用,如欧盟能源技术组织等,因此,我国也应该放开对非营利组织的管控,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发挥他们“第三方”组织的优势,以弥补政府自身的不足。还可以引进专业的环境测评或者节能减排机构,配合政府开展的节能减排工作,提高政府节能减排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这样还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当中来。

3.4优化环境税收体系,开征环境税目前,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分别针对节能和减排开征不同的税种,例如,在节能方面,发达国家几乎都对能源消费进行征税,如奥地利、挪威、瑞典等国对工业用重油征收消费税;美国已有38个州开征能源开采税。在减排方面,通常是征收大气污染税、水污染税、固体废物税等。不少国家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环境税收制度,提高环境污染的成本,强制企业节约能源,减少排放。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开征环境税或污染税,主要以大气污染税、水污染税、固体废弃物污染税、垃圾污染税和噪音污染税为主,完善能源税征收力度,加强碳税、燃油税等的调控力度。并且实行费改税,我国目前实行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收费项目应并入相应的污染税税目。规范排污征收标准,把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育林基金、林政保护费、水资源费、渔业资源费、电力基金等并入资源税。

3.5加大对节能环保的支出力度我国应该调整公共财政节能环保支出结构,加大对节能环保的支出力度,既要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也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建立财政直接拨款、政府财政补贴、环保贷款和节能基金等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逐步形成财政资金和社会融资相结合的金融机制,以弥补财政政策在市场失灵领域的缺陷,加强“以奖代补”力度和范围,节能技术的研发和示范项目实施财政补贴制度,并在信贷政策上有所倾斜。开展节能宣传教育,推广民间节能工程,定期更新节能产品目录,对于进入节能产品目录的产品或企业予以奖励或者税收减免政策。

3.6提高节能减排技术水平积极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的能源和环保技术,促进国内技术的研发创新。欧美发达国家在能源和环保技术研发上面起步早,进步快,拥有丰富和成熟的技术经验。当今世界国际间交流越来越频繁,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和引进他们的先进技术,并且消化吸收为自己的核心技术。因此,提高煤炭利用技术,把有毒空气污染物排放控制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重要内容,完善有毒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与防治技术规范非常有必要。为此,政府应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国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面,不断地在努力完善环境保护的管理体系,以解决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但是通过上述分析,发现目前还是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成熟经验进行逐步完善。目前,财政部、税务总局、环境保护部共同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环保税法”一旦出台,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进展,环保税法比排污收费有更大的约束力度,这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将会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Z],2012-10-29.

[2]胡庆康,杜莉主编.现代公共财政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09.

[3]黄德林,邵月,艾希.中西方节能减排政策比较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2,14(2):33-38.

[4]段宝生.“绿色信贷”促环保产业发展[n].河南日报(农村版).2015-07-01.

[5]黄海峰,任培.中欧节能减排政策比较[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2(12):37-41.

[6]马海涛,程岚.论促进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J].财经论丛.2010(2):37-42.

[7]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8]nanZhou,DavidFridley,ninaZhengKhanna,JingKe,michaelmcneil,markLevine.China'energyemissionsoutlookto2050:perspectivesfrombottom-upenergyend-usemodel.energypolicy.2013(53):51-62.

节能与环保管理制度篇6

1.1监察资料归结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各项目施工过程中监察资料的归结工作十分重要,在施工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监察资料的归结能够对整体的工程监察控制工作起到记录与计划控制的作用。但是目前石油企业工程建设效能监察工作虽然重视对资料的归结,但是归结方式和细节安排还是不够完善,没有详细制订了效能监察实施细则,并根据对口分工的原则,从设计方案优化、设备招标订货等源头环节着手,发挥了监督管理的作用,确保施工整体程序的规范化、制度化。其实,对于石油企业的施工监察的完工资料来讲,其文件内容包括:(1)项目施工文件;(2)竣工图;(3)项目监理文件。检测单位在检测项目全部完成后30天内提交正式报告,并与受检工程的施工单位办理移交手续,检测单位对出具的检测报告负完全责任。而目前的监察资料的最后归结却没有形成整体的归档和分类处理,随机处理资料的情况随时可见,这样的情况下监察资料的不完整很难形成整体的监察说服力。

1.2项目监察管理

项目监察管理必须要以整体的监察为主,然后分层地进行项目监察,保证监察工作的完整和有效。但是目前的石油企业在监察过程中往往会重视整体监察任务,忽视对项目监察的管理,没有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监察着力点的不明确,项目监察缺少计划,例如:对施工环节的监察,如果没有设立专门的项目监察管理制度就会对基建维修、物资采购、报废物资、呆坏账清理等项目问题没有足够的监察计划做指导。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监察前的准备工作没有明确,监察制度改革还不到位,管理不够规范、监督制约机制相对滞后等原因,石油企业的监察工作必须要重视对项目监察的工作重点转变。

2.石油企业效能监察的思路和方法

2.1效能监察工作总体要求

效能监察工作是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治本,注重预防,注重制度建设。是在在实践中摸索出利用以施工全工程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察,既维护了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知情权、监督权,又有效地堵住了工程建设中的漏洞效能监察工作,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不断创新监督方式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全员参与的监督体系,使效能监察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工程项目立项环节。比如是否按照规定进行了内部招投标,项目经理的选定是否符合等;(2)注重合同管理环节。比如是否按时间节点完善合同立项手续,合同文本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完善等;(3)注重财务管理环节。比如对现场财务人员、工程款支付是否与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等要求相一致,有无挪用工程资金的行为,支付各种款项有无套取现金而没有通过银行转账的行为。现场成本的完整性、及时性、真实性情况等;(4)注重物资采购环节。看其程序是否规范,是否进行了详细的市场调查等;(5)注重工程项目管理环节。看其现场各分部工程完成工作量、现场用工情况、机械使用情况、运转记录、维护保养等;(6)注重竣工资料归集环节。看其现场各分部分项的基础资料是否完善。现场监理的签字是否齐全等。

2.2效能监察的具体工作方法

2.2.1合同及文件监察

合同及文件监察的目的就是为夯实公司合同基础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合同管理水平,规范合同审批、签订、履行、解除等工作流程,保障合同管理各项制度和规定的有效执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提高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合同及文件监察工作应该重视对合同内容的监察,保证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能够按照合同办事,保证对合同的履行有足够的制度规范。在监察过程中合同监察是监察工作的第一步,其过程将监督检查与堵塞漏洞、改进管理相结合。监察原则应该坚持开展效能监察,坚持纠建并举、标本兼治的方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针对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协定和存档进行查阅、审核和分析,对合同管理程序进行全面评价,规范了合同管理流程。合同监察的方法应该保证各级监察机关要积极参加生产运行会、基建工程招投标会议、资产公开拍卖会等行政管理活动,随时收集经营管理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的信息,监察合同程序文件。程序文件内容应该包括:效能监察识别与策划控制,过程控制,发现、建议、决定与报告,评价与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文件控制,记录控制,效能监察方法与技术控制等。为了更好地完成合同和文件监察,应该建立效能监察手册。通过手册记录来明确监察管理体系结构,包括方针、机构与职责、策划、实施、评价与改进等过程的文件。

2.2.2施工监察

施工监察内容包括:施工计划、施工过程、施工项目、竣工材料的全面监察。监察思路要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难点、弱点和热点分层监察,把施工管理中的违规操作、对外监督不到位等薄弱环节作为弱点抓,把施工技术的主要问题作为热点抓。施工部门应该要求项目部做到了在工程施工中边干边算,重结算、重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力争颗料归仓。以严细管理求效益,从生产的安全质量到后勤行政,都制定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整套制度,按章办事,形成良好风气。监察的具体方式包括现场监察、资料验证监察和项目监察。对现场监察来说,可以派遣现场监察人员进行施工情况的控制和数据计算,保证对项目经理的资金应用情况提供数据支持;资料验证监察要保证资料的分类和各个环节的资料都应该完善,要设立专门的资料整理人员,保证对监察工作提供资料保证。项目监察则要预先公开监督制度、检查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将效能监察与效能奖惩同步结合,奖优罚坐,奖勤罚懒,真正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效能监察要与施工的项目经理进行结合管理,保证管理制度能够显现出实效性。

2.2.3采购监察

监察部门必须主动深入到石油企业内部的采购管理中,对采购环节进行调查研究,对于重点采购问题进行立项解剖,发现采购管理的漏洞,研究制定加强管理的措施和方法,堵住采购环节引发的企业经济效益的流失,以防患于未然的形式来展现效能监察的力度。采购监察要与采购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形成工作合力,保证效能监察工作能深入到企业采购工作的各项业务中并取得成效,而企业领导必须要保证对与采购有关的各个部门都进行总体的监察部署,保证监察工作能够对所有相关部门都有促进作用,形成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生动局面,真正建成立体交叉的监督网络。

节能与环保管理制度篇7

1.责任意识亟待强化多年来,一些高职院校的工作中心与考核指标主要集中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上,而对“两型”校园建设重视不够,校园内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氛围不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强,常认为节能、环保只是后勤部门应该做的,与教书育人没什么关系。受长期形成的观念影响,后勤职工业务培训比较薄弱,工作要求不高。有些高职院校对节能、环保长远效益缺乏认识,在节能、环保更新改造投入上不到位。2.管理方式较为粗放有些高职院校存在“家底”不清问题,实训易耗材料与办公用品管理不善,日常经费管理较为松散,教室财产、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管理不到位,经常出现一些损坏、流失等现象。节能、环保管理工作普遍存在人员少、工作量大的困难与问题,多数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只能从事简单的计量抄表和维修工作。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工作没有创造性。有些高职院校对节能或浪费的单位和个人没有奖惩措施,水电费支出比例高,绿化养护费每年达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但效果一般。3.专项制度不够健全有些高职院校在校园建设中重视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和运用,而忽视使用过程中的管理、维护和效益,甚至造成资源闲置和重复建设。有些高职院校虽然也提出“两型”校园建设,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但往往流于形式,权责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有些高职院校对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没有健全的使用维护和保养制度,现有管理制度未及时更新,不适应新形势下的管理工作,监督考评制度执行时常打折扣。

高职院校“两型”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1.科学编制校园总体规划校园总体规划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蓝图,对“两型”校园建设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规范性的作用。全面、科学地编制校园总体规划,不仅可以在校园建设中有效地实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也可以有效地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保证校园的可持续发展。“两型”校园建设规划应尊重自然,充分利用地形水系;以人为本,全面优化设施配置;融入城市,有效利用社会资源。2.精心开展校园专项设计组织建筑设计时应坚持以人为本、适用为先的原则,积极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突出教学做一体化,将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相统一,优化各种设施的功能配置,全面落实节能环保要求。景观绿化设计应把握“大学园林”这一特质,以小见大,体现精神;因地制宜,生态优先;挖掘内涵,形成特色。道路管网和弱电智能化等设计应统筹兼顾,精心构建一个节能、环保、现代的美丽校园。3.严密组织校园项目施工高职院校应组织强有力的管理团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科学制定校园建设整体施工方案。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校园各项工程建设进度,依靠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从工程招标、施工管理、材料采购、竣工结算等环节,对“两型”校园建设实施全过程节约和环保管理,最大限度实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4.全面强化校园日常管理依据《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办法》(建科[2009]163号)和省级园林式单位建设标准,加大“两型”校园建设的监管力度,不断提升管理水平。适时开展评比竞赛活动,对在“两型”校园建设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对工作不力、浪费资源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处罚。

高职院校“两型”校园建设的实践路径

节能与环保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环保节能设计;策略

基于国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环保节能设计相对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在环保设计理念上也没有足够的认识,环保节能型材料的开发也没有足够的创新。同时,也没有科学合理的规范制度以督促环保环境建设的进行。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进行环保节能设计已逐步有了更深的认识,要想构建良好的环保性能,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环保节能的设计工作。

1.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环保节能设计的现状

1.1环保设计理念有待提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步注重自身的生活质量,在对房屋建筑的装饰装修过程中更加注重环保节能的设计,以节约能源的同时,还确保自己的身心健康。然后由于我国的环保设计理念起步较晚,其设计所达到的标准与发达国家而言,还有明显的差距。同时,由于起步较晚,导致装饰装修行业的竞争市场相对混乱,没有形成规范的、科学的市场模式,遏制了一些装饰装修企业的发展。

1.2节能型材料有待创新

基于我国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环保节能技术正处于发展中的阶段,对于环保节能型材料以及环保节能技术也处于正在研发和改良的过程中。材料和技术的差距直接导致在装修过程中,装修装饰的环保效果难于达到环保规定的环保指标,特别是在材料有害物质的控制上,影响了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更阻碍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发展[1]。

1.3管理力度不足

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不仅装饰装修企业的竞争市场比较混乱,很多企业内部的管理力度也存在着众多的欠缺。其中一方面是由于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规范制度,难于对装饰装修企业实行切实有效的约束。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管理力度不足,无论是对装饰装修设计还是对材料管理,以及企业内部人员管理,很多管理措施都没有落实到位,导致企业的装饰装修实力难于得到切实的提升。

2.提高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环保节能设计的策略

2.1环保节能理念的巩固

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环保节能设计过程中,应当以环保节能理念为指导方针,抛弃以往的传统设计观念,不断的提高企业自身的环保节能设计理念,将更好的设计策略运用到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去。而作为企业,应当加强思想观念的转变,适当的向发达国家学习、考察与研究,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设计理念与技术运用到我国的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来。同时,还应当加企业内部人员的环保节能理念的培训与指导工作,以便工作人员在后期的设计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根据建筑结构,最大程度的降低能源消耗,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2.2节能型材料的研制与选择

基于我国在建筑装饰装饰工程的环保节能设计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应当加强节能型材料的研发,不断的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研发技术,致力于我国的环保节能型材料研发中。同时,在进行建筑装饰装修时,必须结合建筑结构的特点以及人们对环保节能的需求,选择符合该建筑特点的节能型材料。比如在进行吊顶和墙面装饰材料的选择时,可以选择竹席这种没有加工或者少加工的材料,利用竹席的色泽和质感,通过搭配把墙面与吊顶之间形成美丽的图案,创造一个舒适的视角环境[2]。

2.3装饰过程中的灯光设计

在建筑装饰装修时,灯光设计作为整个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灯光的抉择关乎着电能的损耗,以及有害物质的产生。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新型节能灯光材料以及技术的运用,以节约电能和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比如选择适合建筑特点的LeD灯光,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室内亮度的需求,还有效的节约了电能和有害物质排放,真正的实现环保节能的灯光设计。同时,在建筑设计时,也应该尽量考虑建筑内部的采光条件,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2.4规范制度,加强管理

根据我国当前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节能设计的现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装饰材料市场制度的规范与管理工作,避免材料市场的混乱不堪的局面,促进各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企业进行良性的竞争。同时,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企业应当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特别是在环保节能设计、材料选择与管控以及施工过程中所应注意事项的管理。确保建筑工程的装饰装修设计合理、材料合理、施工达标,保证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顺利进行。

3.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环保节能设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在环保设计理念、节能型材料选择和企业内部管理上,阻碍了我国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环保节能设计的发展。基于此,在我们当下环境下必须高度加强对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重视程度,针对问题以及社会的发展,认真的总结分析和加强创新,从根源上推动我国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节能与环保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水资源;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水资源分为地表水及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其动态水量河川经流量,一般称为地表水资源。地下水储存量是历史时期积累形成的动态水量都比较小,主要靠地表水和降水入渗补给。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保护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治水思路。乌拉泊水库清淤工程、乌拉泊水库清理搬迁工程、乌拉泊水库清淤质利用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正是顺应了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的和谐统一。

1.水资源保护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乌鲁木齐市水源保护区管理条例》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拟定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预案。

1.1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陆续出台了《水法》、《取水许可证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提供依据。制定出各地水域纳污能量核定,提出限制排污总量,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水资源保护协调机制,在完成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及时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布各地区水源地名录。

1.2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

按照中央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明确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探索不同类型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具体模式和有效途径。把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和社区活动作为落实节水型社会各项活动。

1.3制定突发事件预案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突发性水污染的预案。要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对有序,处置得当,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1.4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

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减少人类对水资源的破害,提高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乌拉泊水库清淤质利用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正是利用乌拉泊水库清淤工程中清理出的清淤质对1573.5亩戈壁沙坑平均覆土约1米厚,选择防风性强、深根性、抗遡性强、耐旱适宜在项目区生长的乡土树种进行生态建设恢复。一方面即减少外运清淤质费用,另一方面对水库上游戈壁沙坑通过生态建设,可以防风保土,改善水库生态环境状况,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界面之间的融合,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项目符合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国策以及支持科技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与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先行的思路不谋而合。

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保护不仅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而且是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针对现存在的水问题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2.1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理论,以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指导治水。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中央水利工作的方针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我们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思路,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防洪体系建设中,重视人与水的和谐,构建人水和谐社会。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水资源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出路。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要改变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

2.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法规体系。

要贯彻落实《水法》,加强制度建设。尽快出台“水资源管理条例”“节水管理条例”“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要加强水资源基础工作。不断完善水资源战略规划,制定水资源配置方案,搞好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使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做到量水而行。

2.3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水法》强调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贯彻落实《水法》,用足、用好现有的法规与规范性文件。根据《水法》,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2.4创新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依靠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要实行以用人和排污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定额用水和计划用水,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在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的同时,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生态修复;建设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5加大水利投入,支持环保工程。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重点,力争用于水利建设的比重有所提高。稳定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扩大基金筹集范围。

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得城市水务的运行机制。调整经济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形成政府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国债资金、企业资本和私人资本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

结束语

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三个方面统筹规划,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当幅度地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水资源保障。

节能与环保管理制度篇10

现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责、推动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抓手。各地、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机制、目标分解和责任落实机制、进度报告和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

(20*—2012)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按照省政府“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总体战略部署,为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方针政策,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节能降耗、环保减排和节约集约用地为抓手,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五年总体行动计划与逐年分解落实相结合,强化资源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通过五年努力,基本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确保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继续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使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节能降耗取得新突破。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到20*年万元GDp能耗达到072吨标准煤以下,完成“十一五”期间单位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任务,节约标准煤2500万吨以上;到2012年单位GDp能耗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居全国领先水平,五年综合节能3300万吨标准煤以上。

——节约集约用地取得新突破。确保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以及省政府确定的1500万亩标准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保障新增建设用地130万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转而未供土地50万亩;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继续居全国领先水平,到2012年单位GDp、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量分别与20*年末相比减少20%、15%,土地利用强度提高15%。

——环境保护取得新突破。确保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51%和15%的污染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的各项工作任务。到2012年,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地表水和空气环境质量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86%以上,80%以上的省控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二、主要任务

着力解决发展过程中付出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能源资源对发展的“瓶颈”制约以及用地矛盾突出等问题,实施“节能降耗十大工程”、“节约集约用地六大工程”和“环境保护工程”,全面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与环境相协调,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节能降耗十大工程,即千家重点企业节能推进工程、落后产能淘汰推进工程、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推进工程、装备制造业振兴推进工程、技术创新推进工程、建筑节能推进工程、交通运输节能推进工程、商业及民用节能推进工程、公共机构节能推进工程、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工程,从能源消耗较大的工业、建筑、交通、商贸、公共建筑等领域入手,全面推进全省节能降耗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

(二)实施节约集约用地六大工程,即城镇建设节地工程、工业建设节地工程、住宅建设节地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节地工程、农村建设节地工程、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较大的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等领域入手,整体推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

(三)实施环境保护工程,即污染减排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工业污染防治工程、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程、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程、生态修复保护工程、生态创建工程,从污染减排、环境整治、生态建设等领域入手,全面推进全省环境保护工作的三个历史性转变。

三、保障措施

以建立长效推进体系为重点,建立健全以组织领导、责任分解、法规约束、政策推进、科技支撑和考核监督六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保障体系,为行动计划有效实施提供行政、经济、技术和法律支持。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逐年下达工作计划,定期沟通工作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形成强有力的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条块结合、协同推进的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落实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

(二)落实责任分解。将资源节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市和有关部门,并将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纳入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严格实行行政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各市政府每年向省政府报告目标责任的履行情况,县级以上政府要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报告目标完成情况,自觉接受监督。

(三)健全法规制度。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能耗、水耗和污染排放标准体系,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考核标准,加大标准实施力度。对违反资源节约、节约集约用地以及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公开曝光,依法查处,对重点案件实行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加大行政执法监察的力度,建立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违法用地的责任追究制度,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力、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

(四)完善政策保障。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对节能技术、环境保护研发和技术改造的投入。符合国家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政策的项目和产品,依法享受减免增值税、所得税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信贷支持。将企业的资源消耗、污染排放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系统,作为审贷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能源资源价格政策。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逐步提高淘汰类、限制类企业的电价标准。建立健全分类定价、阶梯式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加快建立反映土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管理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加快建立能够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价格和收费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活动向资源消耗低和污染排放少的行业和企业倾斜,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和环保标志产品。

(五)加大科技支撑。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全面提升产业技术层次。提高各级财政科技经费用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技投入的比重,加强资源开发、保护与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加强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技术创新,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和高效节能技术、固体废物综合处置、水污染防治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化工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着力探索适应浙江实际的产业生态链组织技术,着力探索重点产业的清洁生产技术模式,着力创新重点产业废水减排、污水处理与区域水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着力创新废气减排和废气污染物处理技术,着力创新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区域与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等。

(六)强化考核监督。建立科学、完整、统一的资源节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统计、监察、考核体系,逐年考核。对耗能单位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全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完善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能源信息上报系统。完善地区单位GDp能耗指标核算。全面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任务。建立健全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和监察制度。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定期公告制度,建立并完善污染物排放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和减排措施调度制度。开展存量建设用地普查。建立健全建设用地评价监测制度,制定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节约集约用地监测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完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办法,定期开展评价考核。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约意识和节约能力,完善公众参与监督的制度和程序,逐步建立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社会机制。

浙江省节能降耗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推进我省节能降耗工作,根据国家及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意见的要求,按照省政府“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的统一部署,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节能降耗主要目标

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给我省的“十一五”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任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节能管理体制,不断巩固和强化节能降耗长效工作机制,使全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继续居全国领先水平。

(一)综合目标。到20*年万元GDp能耗达到072吨标准煤以下,完成“十一五”期间单位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任务,节约标准煤2500万吨;到2012年单位GDp能耗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居全国领先水平,五年综合节能3300万吨标准煤以上。

(二)结构调整目标。到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步上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万亿元,装备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2%。传统产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末水平,高耗能产业落后产能基本淘汰。

(三)管理推进目标。2012年前,制定和完善一批节能降耗法规和规章,出台一批产业指导意见;制定12项左右节能降耗强制性地方标准;推广实施500余项重大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完成2000余家工业、建筑、交通、商贸、旅游、卫生等领域重点耗能企事业单位的能源监察或审计。

二、节能降耗“十大工程”

营造良好的节能工作氛围,合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组织实施节能降耗十大工程,重点做好节能“加减乘除”法。“加”就是通过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等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实现节能的加法效应;“减”就是通过控制减少新上高耗能项目,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和加强节能管理,减少能源消耗,实现能耗的减量化;“乘”就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技术进步节能的“乘”数效应;“除”就是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快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生产工艺和装备,降低能源消耗,实现落后产能淘汰的“去除”效应。

(一)千家重点企业节能推进工程。

目标:到2012年,千家重点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与20*年相比下降20%,节约标准煤1580万吨,年均节约标准煤316万吨。

实施途径:签订年度节能责任书,加强定额考核,实施相应奖惩制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推动节能技术改造,每年安排一定引导资金对*0余项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给予扶持。

电力企业。优化电力机组结构,提高高参数、大容量环保机组的比例,加大差别发电量计划实施力度,推进节能发电调度;在煤粉锅炉中推广微油或等离子点火以及气化小油枪稳燃等节能技术,发电标准煤耗降低15g/kwh,节约标准煤460万吨。

热电企业。推进中压及以下低参数热电机组改造,鼓励抽凝机组改造为背压机组;建立地方电厂管理信息系统,实时在线监测热电比和热效率,严格实行“以热定电”的产业政策,全省热电企业平均热效率提高*%,节约标准煤220万吨。

造纸企业。造纸机采用新型脱水器材、宽区压榨、全封闭式气罩、热泵等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0%,节约标准煤90万吨。

钢铁企业。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优特钢产品,加大余热、余压、余汽综合利用,节约标准煤*0万吨。

平板玻璃企业。推广富氧、全氧燃烧技术和废气余热利用发电技术,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0%,节约标准煤*万吨。

水泥企业。提升窑外分解生产技术,新型干法水泥窑全面实施余热发电,推广采用大型辊式磨等高效节能粉磨配辊压机等联合粉磨生产工艺,节约标准煤1*万吨。

印染企业。推广“J型缸”改汽流缸、冷扎堆、生物酶退浆技术、高效节能型助剂,采用智能化高效短流程前处理机、高效节能的拉幅定型机,推广印染废水余热回收技术,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0%,节约标准煤*0万吨。

其他企业。除上述高耗能企业外,其他各行业重点耗能企业通过节能技术改造,提升产品附加值等措施,单位能耗平均下降15%,节约标准煤490万吨。

该项工程由省经贸委牵头实施,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环保局、省统计局、省质量技监局、省电力公司、省能源集团等配合。

(二)落后产能淘汰推进工程。

目标:到2012年,通过淘汰小火电、小水泥、小冶炼、小造纸等落后产能,节约标准煤140万吨。

实施途径:贯彻实施国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出台《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导向目录》,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针对不同行业的落后产能实际情况,加强考核,实施相应奖惩制度。

电力行业。进一步完善价格调控手段,控制小火电机组的市场生存环境,以市场机制加快淘汰,淘汰75万千瓦落后发电机组,节约标准煤30万吨。

冶金行业。依法关闭严重污染环境的小冶炼企业(含再生利用企业)及其他环保不达标的冶炼炉窑,节约标准煤*万吨。

水泥行业。严把生产许可证审查关,逐步淘汰直径22米及以下磨机,淘汰落后水泥粉磨能力3000万吨,节约标准煤*万吨。

氮肥行业。采用电价补偿等政策,压缩氮肥生产规模,压缩合成氨规模15—20万吨,节约标准煤20—30万吨。

造纸行业。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逐步淘汰窄幅宽、低车速的高消耗、低水平造纸机,淘汰落后产能43万吨,节约标准煤*万吨。

工业锅炉。淘汰集中供热区内*00余座工业锅炉,同时改造低效工业锅炉,节约标准煤60万吨。

该项工程由省经贸委牵头实施,省发改委、省国资委、省财政厅、省环保局、省统计局、省工商局、省质量技监局、省电力公司、省能源集团等配合。

(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推进工程。

目标:到2012年,传统产业产品高端化、附加值增量化,传统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节约标准煤3*万吨。

实施途径:实施“双千工程”,推动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增加值,实现我省传统优势产业提升。

纺织化纤。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纤维差别化和印染后整理等技术瓶颈,加快发展新型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高档纺织面料及丝绸产品、高档家用及产业用纺织品,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单位增加值能耗。

石化行业。推广原料利用率高的绿色化工合成工艺,选用新型催化剂和催化技术及节能高效的合成反应器;推广高效的加热技术;推广新型分离和混合技术、新型的分离、混合、干燥技术和设备,调整优化结构,降低单位增加值能耗。

服装产业。以现有优势品牌服装和产业基地为重点,进一步提高装备水平,增强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支持力度,创新设计,精细加工,提高品质,优化系列,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单位增加值能耗。

家电、照明产业。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增加品种、延长寿命,保持和发展我省节能灯、荧光灯产销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半导体照明材料,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单位增加值能耗。

新型建材产业。大力发展玻璃纤维深加工产业,积极拓展玻璃纤维使用领域。重点发展高档管材类化学建材、金属—塑料复合型管材、新型建筑防水材料、新型轻质保温材料和装饰用材,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单位增加值能耗。

塑料制品产业。进一步提升塑料薄膜、高档日用塑料制品优势地位,大力发展工业及建筑配套用塑料管件及制品,拓展塑料在工程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单位增加值能耗。

皮革产业。重点开发和生产高档产业用革、服装用革、新型皮革化工材料和高质量皮革五金件等产品,实现皮革产品中高档化、清洁化,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单位增加值能耗。

绿色食品及深加工。推动食品绿色化、安全化、精细化、系列化发展,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单位增加值能耗。

海洋捕捞业。重点抓好老旧柴油机的更新改造、柴油机节油器的推广使用、船型化设计与优化机桨匹配、玻璃钢渔船的推广、渔船柴油主机的废气余热利用(即余热制冷)、作业方式调整等六个方面的工作。

该项工程由省经贸委牵头实施,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环保局、省统计局和省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配合。

(四)装备制造业振兴推进工程。

目标:到2012年,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全部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速度3个百分点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优势行业的规模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节约标准煤350万吨。

实施途径:制定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各级财政设立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扶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围绕区域经济和主导产业,积极发展量大面广和市场急需的专用生产设备。重点发展以下行业:

通(专)用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大型空分成套设备、深冷成套设备、工业汽轮机、大中型化工成套设备、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设备、铜加工生产设备、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大型余热锅炉、大型火力发电机组等关键、成套设备及其部件;大力发展数控机床、高档数控车床关键核心部件及其控制系统以及高端机电产品和机电基础件。加快发展高性能轻工机械,环保技术及设备,高效节能、新能源关键设备,工程机械及特种用途装备和纺织机械。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经济型轿车和中高档客车,新型发动机、自动变速箱、制动器总成及系统、离合器、传动系统、汽车电子产品等汽车关键零部件,海洋运输船、外海捕捞和高性能渔船、先进多功能化学品船、集装箱船、高速渡船、冷藏船等专用船舶,以及船用齿轮箱、机舱自动化装置、船用通讯导航设备等船舶配套产品。

电器装备及器材制造业。发展高压和超高压、环保、低耗、高性能电力变压器及输变电成套设备,数字化、智能化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智能化断路器等高低压电器,发展变频调速系统和交直流伺服系统等机电一体化产品。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集成电路和半导体设备、新型显示器件专用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关键设备、超净设备,加大数字电视、新一代通信产品等专用测试仪器的开发,提升表面贴装和无铅工艺整机装联设备的产业化能力。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发展电力、冶金、石化、医药、建材等行业重大装备自动化控制成套系统技术和装置,发展现代光学仪器、高性能传感器、科学测试测量仪器、环境保护监测仪器,以及新型医疗器械仪器、精密医学影像设备和高档诊断治疗设备。

该项工程由省经贸委牵头实施,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统计局、省质量技监局等部门配合。

(五)技术创新推进工程。

目标:到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万亿元,年均增长23%,相对节约标准煤130万吨。

实施途径:从技术创新入手,推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围绕优势传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发挥技术创新“乘数”效应。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技术赶超计划。以工艺节能为起点,产品关键共性技术为突破口,加快实施“958”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技术赶超计划,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现代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等为重点,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抓好水能、风能和生物能等领域成熟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广应用。重点实施兆瓦级大功率风力发电装备、太阳电池多晶硅等技术开发。重点抓好电机、水泵、风机、节能灯、中央空调、燃油锅炉等6类产品节能达标。重点扶持节能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先进企业,形成良好的推广机制。

节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8—*家行业节能技术中心和节能技术转移中心,深化节能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工作,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特色优势明显的节能服务企业。

节能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强对节能标准体系的研究,围绕我省电力、钢铁、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制定50项重点产品能耗标准。

该项工程由省经贸委牵头实施,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统计局、省质量技监局等部门配合。

(六)建筑节能推进工程。

目标:到2012年,全省新建民用建筑实施节能65%的设计标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比例不低于5%),全面建立政府机关办公楼和1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监管系统,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普遍应用,其中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超过1亿平方米,节约标准煤350万吨。

实施途径:根据不同建筑的实际情况,全面推进建筑节能。

新建建筑节能。提高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农村新建住宅采用节能新技术,拓展居住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范围,新建民用节能建筑15亿平方米,节约标准煤150万吨。

既有建筑节能。健全建筑节能改造标准,推广网络化建筑能耗分项计量监测系统,高耗能公共建筑50%以上实施节能改造,节约标准煤*0万吨。

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新建12层以下的建筑,全部实施与建筑物统一的太阳能供热技术,小区广场照明灯等推广采用太阳能供电,太阳能应用实施面积1亿平方米。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稳妥地推广水源、地源热泵技术,实施面积300万平方米,节约标准煤*0万吨。

该项工程由省建设厅牵头实施,省经贸委、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国资委、省统计局、省旅游局、省机关事务局等部门配合。

(七)交通运输节能推进工程。

目标:到2012年,营运客货车辆运输单位能耗较20*年降低5%,内河运输船舶千吨公里油耗降低8%,沿海运输船舶千吨公里油耗降低*%,节约标准煤250万吨。

实施途径:根据交通运输业涉及的主要节能环节与领域,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陆上交通节能。强化年检年审,按期淘汰落后车辆;实施大吨位厢式货车补助政策,全省货运车辆箱式化、重型化、专业化增加50%;建立城乡衔接枢纽工程,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60%,每年完成城际班线整合50条,优先发展环保车辆和全承载式客运车辆,降低营运货车运输单位能耗5%,节约标准煤220万吨。

水上运输节能。发挥海洋及内河资源优势,实施水路运输结构调整补助政策,促进水路运输结构调整,淘汰落后船型和推进船型标准化,节约标准煤30万吨。

新技术节能。每年安排一批交通节能环保类科技研究和推广项目,鼓励使用模拟器教学,配置驾培模拟器超过*00台;公路养护积极利用废旧沥青再生等四新技术,在高速公路管理中落实对不停车收费、二义性路径识别、计重收费等系统的应用。

物流平台与标准建设。建设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研究制定并实施《运输类企业业务协同交换标准》和《小件快运业务协同交换标准》,加强物流信息化、综合通物流基地建设和交通物流龙头企业培育,提高物流效率。

该项工程由省交通厅、省公安厅牵头实施,省经贸委、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统计局和省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配合。

(八)商业及民用节能推进工程。

目标:到2012年,实现全省商业领域重点耗能单位能耗降低20%,节约标准煤30万吨。

实施途径:根据商业领域涉及的各耗能环节与单位,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能耗定额管理。对年耗能*00吨标准煤(年耗电300万千瓦时)以上的商场、宾馆、银行等重点耗能单位实行定额和限额管理,对主要耗能单位进行能源监察和审计,制定不同行业用能定额、能耗限额等强制性标准,对超额单位,执行阶梯能源价格或强制节能改造。

推进商业建筑节能。推广使用变频空调、节能型冷藏设备、自动控制扶梯等节能设备和技术,节能灯具使用率达*0%(特殊用途除外)。对现有建筑进行保温、隔热及采暖、通风、空调系统等方面的能效系统设施改造。

倡导节能型消费。引导零售企业采购和销售节能产品,促进企业生产节能产品、使用节能材料、采用节能生产工艺和流程;增加民用节能电器及节能灯普及率,城市居民小区照明节能灯普及率达到90%;确保全省商品零售场所有偿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购物袋,引导消费者减少使用塑料购物袋,有偿率达到*0%。

该项工程由省经贸委、省民政厅、省旅游局、省妇联分别牵头实施,省财政厅、省统计局等部门配合。

(九)公共机构节能推进工程。

目标:到2012年,教育系统、卫生系统、机关及事业系统、文化系统、体育系统等公共机构单位能耗降低20%,其中全省年耗电300万千瓦时以上的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节约标准煤20万吨。

实施途径:公共机构应当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带头使用节能产品、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编制规划。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会同有关机构制定和组织实施本级公共机构节能规划,并监督实施。针对不同功能公共建筑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节能规划。

加强能耗定额和限额管理。制定公共机构能耗限额标准,对主要耗能机构实行定额管理,财政部门根据该定额制定能源消耗支出标准。制定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加强用能系统管理,强化能源消费计量和监测管理。

政府机构率先垂范。政府机构应作为节能降耗示范点,强制、优先采购纳入国家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名录的产品,同时应制定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评审标准和方法,以体现强制、优先采购的政策导向。

应用节能产品。采用节能产品如高效节能空调器、电脑、节能灯等节能电器,节能灯覆盖率*0%(特殊用途除外)。发展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

该项工程由省机关事务局牵头实施,省经贸委、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国资委、省统计局等部门配合。

(十)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工程。

目标:到2012年,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4%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至60吨以下,节约标准煤160万吨。

实施途径:完善资源综合利用法规政策体系,建立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健全清洁生产审核及项目补助制度。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墙体材料65%以上,万块标砖能耗下降20%,节约标准煤50万吨;推广应用散装水泥,水泥散装率72%以上,新增1800万吨,节约标准煤40万吨;加快发展预拌混凝土,预拌混凝土供应量达到1亿立方米,新增3900万立方米,节约标准煤20万吨;增加预拌干粉砂浆*00万吨,节约标准煤20万吨;实现木材节约代用,木材(原木)综合利用率80%以上,年均节省木材150—200万立方米。

该项工作由省经贸委牵头实施,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统计局、省供销社等部门配合。

推进废弃资源再利用。以保持和稳步提高粉煤灰、煤渣等传统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拓展资源综合利用品种,引导资源综合利用向纵深发展,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废旧木材、污泥等废弃物的利用率。加强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为重点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推进我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试点等工作。组织实施垃圾发电项目16个,节约标准煤30万吨。

该项工作由省经贸委牵头实施,省财政厅、省环保局、省统计局、省供销社等部门配合。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进工业、城市、农业节水示范工程,严格执行用水定额管理。规模以上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2%,中水回用与再生水利用率15%以上;改造城镇公共水厂供水管网,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小于14%,应用城市居住小区再生水利用和建筑中水处理回用技术;实施“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推进重点灌区改造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8以上。

该项工作由省水利厅牵头实施,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建设厅、省农业厅、省环保局、省统计局等部门配合。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全面完成重点耗能、耗水企业和国控、省控以上重点污染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完成2500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持续审核。

该项工作由省经贸委牵头实施,省环保局、省财政厅、省统计局等部门配合。

三、节能降耗主要措施

从源头入手,以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推动“十大节能工程”有效实施。

(一)强化节能监察考核。按照部门监督、地方考核,分政府、部门和节能主体三个层次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节能降耗指标责任体系,将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各市政府每年向省政府报告目标责任履行情况;县级以上政府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报告目标完成情况,自觉接受监督。省、市、县(市、区)政府进一步加强能源监察机构的监察能力和条件建设,加大对各用能单位节能监察工作。对节能工作任务落实不到位,未完成任务的地区实施“区域限批”和“行业限批”。开展能源计量示范企业评选活动,进一步完善重点耗能企业能源消耗计量管理和统计监测制度,省级对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实行能源监测月报制度,各市、县(市、区)根据当地重点用能企业的现状,实行月报监测制度。

(二)完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完善全省节能法规体系,抓紧完成《浙江省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浙江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条例》、《浙江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办法》、《浙江省沼气开发利用促进办法》等法规规章的起草制订工作。加快制定《浙江省小汽车超排量收取高能耗费实施意见》以及电力、冶金、石化、建材、纺织、印染、造纸、建筑、交通等行业节能降耗指导意见等政策性管理规章或政策文件。

(三)制定实施能耗限额标准。经贸、质量技监等部门要加快制定完善重点耗能行业和产品能耗限额标准、节能产品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节能设计规范、耗能设备运行标准等。对高耗能行业和产品制定或修订一批强制性节能地方标准,逐步形成节能地方标准体系。禁止生产、进口、销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淘汰或不符合强制性能效标准的用能产品、设备和工艺。

(四)严格新上项目节能审查制度。严格执行《节约能源法》和《浙江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中有关建设项目节能管理的规定,制定实施《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管理办法》。新建工业项目单位增加值能耗一般不得高于全省和当地单位增加值能耗平均水平。对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或年用电300万千瓦时)以上的项目,投资主管部门在审批、核准、备案时,要纳入并联审批,充分征求节能主管部门的意见,未进行节能审查或未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不得开工、验收。对擅自批准项目建设的要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各地、各部门在招商引资中,要将项目能耗水平作为重要审核条件,严格把关。

(五)加大节能监督监察力度。组织开展节能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各市和有关单位落实国家和省节能政策情况、工作进展情况和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违反节能法律、法规、政策的单位公开曝光、依法严肃查处,严格追究责任。实施淘汰落后产能挂牌督办制度。各级监察机关要加强对节能工作的监督检查,重点查处落实节能降耗政策组织领导不力、违反国家节能法律法规的重大、典型案件。

(六)发挥财税政策引导作用。完善落实支持节能降耗的财税政策。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引导和促进企业节能技术创新和改造。根据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浙江实际制定实施我省节能扶持政策和办法,进一步完善落后产能退出补偿机制,促进落后产能的淘汰,落实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税减免规定和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以及环境保护、节能节水专用设备的投资抵免和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探索建立各市间节能指标有偿转让制度。

(七)增强金融信贷调节功能。加大金融对节能降耗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改项目的信贷支持,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淘汰类、限制类企业的信贷投入,建立信贷支持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和节能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各级经贸部门与金融部门应加强合作联动,建立节能降耗的信息通报机制和联系会议制度,定期沟通产业政策和企业节能相关信息,逐步将企业违法用能信息以及节能减排先进奖励等信息纳入省企业信用查询系统和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

(八)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贯彻执行国家能源相关价格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利用余热、余压、煤矸石发电。积极推进电价改革,建立发供电成本约束机制,研究扩大峰谷分时电价实施范围。组织实施《浙江省执行差别电价政策企业认定办法》,取消不利于节能的电价优惠政策,对淘汰类、限制类企业实施差别电价,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提高淘汰类、限制类企业电价标准。制定出台全省能耗超限额加价政策,超过限额标准的耗能实施累进加价。

(九)加快节能中介服务机构及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出台加快节能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能力建设,促进各类节能技术服务机构转换机制、创新模式、拓宽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加快建立包括节能服务的投资担保机构,引导金融机构信贷优先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等项目。制定节能人才培养规划,各级政府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节能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补助、奖励等方式,引导行业协会、用能单位、专业培训机构、中介机构等加大培养力度,全面推进节能人才“53*工程”。

(十)着力营造全民节能降耗氛围。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精神,开展好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系列活动。宣传部门督促主要新闻媒体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报道,宣传节能降耗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和先进典型,揭露和曝光浪费能源资源的反面典型;各级教育部门要将节能知识纳入相关课程教育计划,从基础开始培养全民节能意识;各级科协要围绕节能开展系列科普活动,组织节能学术交流等活动;各级工会、共青团和社区等组织要把节能宣传列入各自开展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将节能社会活动作为长期支持的必备主题,形成常态化。

附件:浙江省节能降耗实施方案工作目标责任分解(20*—2012年)

附件2浙江省“365”节约集约用地实施方案

按照省政府“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的统一部署,结合《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3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3号)文件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365”节约集约用地是对我省切实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努力实现节约集约用地三大战略目标,着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六大重点工程,全面强化节约集约用地五大主要抓手的概括;也寓意“节约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应该一年365日天天有行动。。

一、节约集约用地三大目标

经过今后五年的努力,全面实现节约集约用地三大战略目标:

(一)保护耕地更加严格规范。严格按照“守住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强化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责任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全省继续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确保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以及省政府确定的1500万亩标准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

(二)保障发展更加持续有力。切实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需求,科学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不断提高土地资源保障发展的实际能力,全面促进我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积极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五年内保障新增建设用地130万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转而未供土地50万亩。

(三)节约集约更加扎实有效。加快构建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通过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和制度的全面实施,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简单扩展、粗放利用和要素依赖型向资源节约、效率提高和创新推动型转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继续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与20*年末相比,单位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增

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量分别减少20%、15%,土地利用强度提高15%。

二、节约集约用地“六大工程”

从城镇建设、工业建设,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住宅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六个主要领域,整体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程。

(一)城镇建设节地工程。

1.分类指标。进一步提升城镇建设用地的整体利用效益,到2012年,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平方米以内,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万亩以上,消化农用地转而未供土地40万亩以上。

2.主要任务。

(1)开展城镇建设节地示范。加快制定节地型城市指标体系,在环杭州湾地区、温台沿海地区和浙中城市群地区等城镇密集地区选择3个20万人口以上城市及5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开展“节地型城市发展模式”试点。

(2)推进存量挖潜活动。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工作,查清闲置低效土地的规模分布、类型原因等情况,分类制定本地区盘活调整利用计划,明确盘活调整利用时限和要求。组织开展“存量挖潜推进月”活动,依法处置闲置土地,有效激活低效利用土地。

(3)合理开发利用城镇地下空间。开展城镇地下空间资源调查,建立城镇地下空间信息数据库,编制地下空间专项规划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实施方案。组织*个城市开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示范试点工作,制定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界定、有偿使用等相关政策。

(4)推进“城中村”改造。编制“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组织开展50个“城中村”改造示范试点,出台“城中村”改造相关配套政策,以点带面完成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工作。通过“城中村”改造,人均占有建设用地减少30%。

(二)工业建设节地工程。

1.分类指标。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用地,逐步提高工业用地的投入产出强度和土地利用强度。工业建设项目平均投资强度提升至150万元/亩以上,容积率提高至100以上,绿地率下降至20%。进一步提高现有开发区(园区)规划范围内的集约用地程度,开发区(园区)工业建设项目平均投资强度提升至280万元/亩以上,容积率提高至120以上,绿地率一般不超过18%。新建并投入使用标准厂房3000万平方米以上,相当于节约土地面积2万亩。

2.主要任务。

(1)开展企业节地挖潜活动。深入开展企业节地挖潜行动,组织实施一批企业节地挖潜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压缩超标的绿地面积和辅助设施用地,扩大生产性用房。鼓励工业生产型企业通过厂房加层、老厂改造、内部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

(2)推进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科学编制各地的标准厂房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积极推进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着力抓好50个省级标准厂房示范区建设,年均建成并投入使用标准厂房600万平方米以上,全省通过标准厂房建设年均节约用地4000亩以上。

(3)推进开发区(园区)节地行动。实施116个开发区(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组织开展开发区(园区)节地示范工程建设,整合利用现有开发区(园区)建设用地,进一步提高开发区(园区)工业建设项目控制指标水平。

(三)住宅建设节地工程。

1.分类指标。严格控制低密度大套型住宅用地投放,提高保障性房地产用地比重,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等紧凑型住房(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用地供应量不低于城镇住宅用地供应总量的70%,新增城镇住宅用地容积率达到150左右,绿化率一般不高于30%。

2.主要任务。

(1)实施住房保障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运行指标体系,落实年度房地产项目用地供应计划,完善房地产用地市场监测预警制度,定期开展房地产用地出让合同专项检查活动,严格执行住宅面积和土地供应“两个70%”的有关规定。

(2)推进住宅建设节地示范。深入开展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加强住宅建设有关节地标准与规范的编制,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率先在环杭州湾地区、温台沿海地区选择20个示范点开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小区试点工作。

(3)开展旧住宅区综合整治改造。结合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区域旧住宅区整治规划编制,落实旧住宅区年度整治计划和改造实施方案,充分利用旧住宅区存量住宅使用效能,组织实施旧住宅区综合整治节地示范工程。

(四)基础设施建设节地工程。

1.分类指标。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用地的资源整合,交通、水利、电力能源等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国家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范围内,全面落实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

2.主要任务。

(1)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节地示范。合理编制交通、能源、水利和城市公用设施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完成相关基础设施设计技术规范和用地标准的修编或修订。选择20个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组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节地示范工程,开展方案选址、设计优化、定额控制、施工建设的集成创新综合示范。

(2)开展存量基础设施改造利用。加强对工艺落后、占地较大、影响环境的现有基础设施全面改造,深入挖掘现有基础设施用地潜力。开展废弃交通道路、水利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的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

(五)农村建设节地工程。

1.分类指标。进一步缩小农村建设用地规模,新建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80平方米以内。

2.主要任务。

(1)实施新农村建设节地示范。完成中心镇、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任务,制定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标准,合理确定集镇和村庄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确定200个新农村建设节地试点,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节地示范工程建设。

(2)开展农村宅基地专项清理行动。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开展数字地籍调查,基本完成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任务,组织开展农村宅基地专项清理行动,建立健全农村宅基地管理新机制。

(六)土地开发整理工程。

1.分类指标。推进各项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低丘缓坡开发利用与土地整理垦造耕地50万亩,利用低丘缓坡新增建设用地25万亩;滩涂围垦造地40万亩,其中垦造耕地*万亩;建设用地复垦耕地15万亩以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合计75万亩。

2.主要任务。

(1)推进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科学制定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重点推进湖州、金华、衢州、丽水地区低丘缓坡资源的开发利用。

(2)开展滩涂围垦造地。切实加强区域滩涂围垦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编制,重点推进钱塘江两岸杭州湾地区和浙东南沿海地区滩涂围垦工程。

(3)实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切实加强农村宅基地整理示范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空闲地治理工作;进一步开展废弃砖瓦窑场整治工作,推进“百矿示范,千矿整治”矿山复垦工程,切实加大废弃工矿用地复垦整理力度。

三、节约集约用地“五大抓手”

以组织保障、供应调控、市场配置、政策法规、监测考核为主要内容,全面构筑我省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支撑体系。

(一)节约集约用地的组织保障体系。

1.强化组织领导,建立行动问责制度。把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纳入市、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市、县(市、区)政府领导干部政绩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节约集约用地问责制度,落实责任主体,明确考核目标,定期进行考核评价。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用地观念,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出台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具体办法,确保节约集约用地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强化部门协调,健全共同责任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由国土资源、发展改革、经贸、外经贸、规划、建设、环境保护、财政、农办、农业、林业、水利、监察、审计等部门组成的协调机构,形成节约集约用地共同责任机制,齐抓共管,统筹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加快制定有利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共同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

(二)节约集约用地的供应调控体系。

1.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市域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县市域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之间在用地规模、空间布局、开发时序上的相互衔接。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的实施管理,充分发挥规划引导作用,促进土地资源有序开发、节约集约利用。

2.完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进一步完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分配方法,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统筹科学合理安排各行业用地计划,形成合理的用地结构,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3.强化土地收购储备调控作用。建立土地收储资金保障机制,加大闲置、空闲与低效利用土地的收储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合理确定土地储备规模。适时有序开展土地投放,确保土地与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

(三)节约集约用地的市场配置体系。

1.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重点通过价格杠杆调节各类用地需求,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有效抑制因价格扭曲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2.规范土地市场交易行为。加强土地有形市场建设,规范土地交易许可管制,完善土地产权交易市场规则,切实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

3.提高建设用地供应市场化配置水平。细化划拨使用对象,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完善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制定基础设施用地出让最低限价,推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

4.深化有利于市场配置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梳理、调整有碍于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的行政审批事项和程序,根本改变“重审批轻监管”的管理模式,建立土地出让行为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机制,从管理体制与模式上预防闲置土地现象的发生。

(四)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法规体系。

1.完善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标准体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分阶段对工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各类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体系实行动态更新,其中对工业项目用地投资强度的区域修正系数、具体建设项目的容积率控制指标等主要指标每三年调整一次。

2.研究制定节约集约用地激励政策。实行区域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评价与年度计划分配、开发区(园区)扩区升级相挂钩制度,从20*年起,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上的权重每年提高5%;开发区(园区)集约利用评价达到国家要求并确需扩区或升级的,给予优先考虑和安排。研究制定鼓励存量建设用地利用、城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农村“立改套”等政策,积极探索农村空闲宅基地退出机制。

3.完善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研究制定统一的闲置土地认定标准,包括闲置起算时点、闲置有效计算时段、已投资数额或已开发建设面积确认、因司法裁决而转移的未开发利用土地的闲置情形认定等标准,修改完善闲置土地收回程序。制定闲置土地征缴增值地价标准,建立闲置土地处置情况定期报告制度。

4.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进一步完善工业项目土地出让合同条款,建立建设项目用地开发利用全过程的跟踪检查制度,出台建设项目用地复核验收办法,全面实施以土地使用合同或划拨决定书履行情况为主要内容的项目用地复核验收工作。

5.加强土地执法监察。依法查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对非法批地、未批先用、少批多用、擅自改变土地用途、违规减免返还土地出让收入、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等严重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并公开曝光,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监察部门每年要会同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开展专项土地执法检查。

(五)节约集约用地的监测考核体系。

1.开展存量建设用地普查。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基础上,组织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和潜力普查评价,编制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普查技术规程,科学测算现有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建立存量建设用地数据库。

2.加快城镇地价动态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全面更新城镇基准地价体系,实现基准地价成果资源共享,建立覆盖全省各市、县(市、区)的城镇地价动态监测网络,建立土地市场定期分析和预警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城市地价指数。

3.加强土地供应动态监测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全程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土地闲置的预测、预警和快速处置机制,以及国土资源部门与财政部门、金融机构批后监管信息的共享联动机制,完善土地出让信息公开的规范与制度。

4.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监测体制。组建省级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监测中心,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监测制度,制定节约集约用地成效评估办法,以及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节约集约用地监测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定期开展全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

浙江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创造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按照省政府“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的统一部署,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环境保护主要目标

到2012年,实现以下八个方面18项工作目标:

(一)污染减排工作目标。

——确保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51%和15%的污染减排目标任务,到2012年,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二)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目标。

——重点工业污染源实现稳定达标排放,“飞行监测”达标率达82%以上;

——全面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

(三)城乡污水、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处置工作目标。

——设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2%,其中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市区达到85%。县(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8%,其中太湖流域县(市)达到82%,钱塘江流域县(市)达到72%;

——设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县以上城市达到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行政村覆盖率

达到95%以上;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4%以上,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厂污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

(四)农业面源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目标。

——全面完成年存栏猪*0头以上、存栏牛*头以上畜禽养殖场(户)排泄物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2500万亩,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面积达到*00万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面达70%以上,肥料、农药利用率分别提高5%;

——提升1500万亩标准农田总体地力,建立*0个农田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区,示范区内农田土壤重污染区污染程度降低5—*%,中、轻污染区污染程度降低5%左右。

(五)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作目标。

——环境统计重点调查企业中占90%以上污染负荷的企业全面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的上传数据准确率达90%以上;

——环境监测机构、执法监察机构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六)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目标。

——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以上,县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00平方公里,“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累计完成24000公里。废弃矿山生态治理率达95%以上。70%的国道和部分重要省道的边坡实施复绿。“三沿五区”坟墓治理率达85%以上。

(七)环境质量目标。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2%以上。地表水市县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其中钱塘江流域达到70%以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86%以上;

——80%以上的省控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其中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均大于292天/年;

——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分贝的县以上城市比例大于70%;

——废旧放射源安全收贮率达到*0%,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八)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35%以上的县(市)达到省级生态县(市)标准,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二、环境保护“工程”

(一)污染减排工程。

1.健全污染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全面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任务。进一步加强污染减排统计、监测、核查、预警、考核和公告等制度建设,督促企业建立完善污染物增量、减量、变量等“三量”台账。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减排。鼓励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加快推进印染、造纸、化工、医药、制革、电力(热电)等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确保完成“十一五”期间关停3278万千瓦小火电机组任务,热电行业力争淘汰中压及以下机组,加快拆除链条炉、抛煤炉和已实施集中供热区域内的分散小锅炉。实行建设项目行政许可与减排绩效挂钩制度,在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把关中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

3.加快治污工程建设落实减排。加快推进环境统计重点调查企业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和电力(含热电)、钢铁、建材等行业脱硫工程建设。全面完成省属(含省属)以上电厂和所有125mw以上机组的脱硫改造或关停任务。

4.严格监督管理确保减排。加强工业污染源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常监督检查,加快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设施安装与联网工作,建立健全在线监测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制度,提高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率和污染物排放达标率。

(二)水污染防治工程。

1.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合理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工业、农业、生活等各类污染源污染水源,严禁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有机污染物监测和防治。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机制,完善饮用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的区域一体化供水,县以上城市要按照城市供水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加快建设饮用水第二水源或备用水源。到20*年,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比例达到*0%。

2.继续深入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组织实施一批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完成钱塘江、曹娥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等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各项工作任务,编制实施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加强水系源头生态环境保护,钱塘江、瓯江水系衢州、丽水境内水质和飞云江干流水质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

3.加快推进平原河网水污染防治。加快实施《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和《浙江省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太湖流域各项治理任务,确保我省入湖断面水质继续保持良好。编制实施姚慈平原河网、绍虞平原河网、台州平原河网、温瑞平原河网水污染防治规划。力争到2012年,这些平原河网水体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浓度比20*年降低15%以上。

(三)工业污染防治工程。

1.继续着力解决各地突出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巩固深化原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整治成果,着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之成为环境保护和产业提升的示范区。继续排查流域性、区域性、行业性的突出环境问题,并实行重点监管、挂牌督办、限期整治、动态管理。附件2所列11个问题作为第一批省级督办的重点环境问题。同时,各市、县(市、区)政府要认真排查本地区其他突出环境问题,建立健全重点环境问题限期整治和督办制度。对整治不力、成效不明显的,继续列为省级督办的重点环境问题。确保到2012年,各地突出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2.继续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治理。着力深化印染、造纸、化工、医药、制革、电镀、食品酿造和电力(热电)等重点行业污染防治。燃煤火电机组积极开展脱硝试点性试验研究,20*—2012年间所有新建60万千瓦以上等级的大型机组同步安装脱硝装置。加强全省环境统计重点调查企业的环境监管,全面建成必需的治污设施,配套必需的设备,建立规范的环境管理制度。依法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禁排污单位无证或超标、超总量排污。对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单位,实施限期治理,不能限期完成治理任务的,依法予以停业、关闭。对超总量排污的单位,依法实施限产、停产。

3.加强开发区(工业园区)环境监管。理顺开发区(工业园区)环境管理体制,杜绝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批建不一、批小建大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快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区域集中处置和排污单位自行处置相结合、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各类污染物处理系统。

4.大力鼓励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完成国控、省控以上重点污染企业和重点耗能企业、重点耗水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对超标、超总量排污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面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加快在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农村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

5.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落实各项产业政策,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制性要求和节能减排的约束性要求,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强化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环境监理、试生产全过程管理,严把建设项目“三同时”验收关。

6.加强放射源监管。及时安全收贮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实现铀矿采冶业废水达标排放和废渣安全处置。

7.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环境监管。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企业和消耗企业基本情况调查,加强执法检查,确保实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可持续淘汰。

(四)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1.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及再生利用工程建设。继续完善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推进配套管网建设,尽快提高城市污水截污纳管集中处置率。20*年前,全面完成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改造和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建设。新建污水处理厂必须同步配套脱氮除磷设施;全面建成我省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完成其他地区中心镇和钱塘江流域建制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鼓励重点工业镇和其他乡镇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到2012年,全省80%以上建制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工程,有条件的地区要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为中心,建设区域性中水回用系统示范工程,推行分质供水。鼓励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居住小区内建设区域性中水回用系统。

2.切实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城镇污水处理厂新投入运行1年内,年实际污水处理量要确保达到设计能力的60%以上;投入运行3年以上的,要确保达到设计能力的75%以上。现有污水处理厂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一律进行限期治理。逾期仍未实现达标排放的,对其规划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实行区域限批。

3.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继续建设改造一批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到20*年,县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面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对达不到无害化处理标准的,必须在20*年前完成无害化改造或封场。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建设,推进垃圾处置资源化。到2012年,设区城市建成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1%。

4.构建较为完善的固体废弃物处置体系。编制实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规划,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综合性和专业性处置有机结合的固体废弃物处置体系。大力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历史遗留的危险废物得到妥善处置。污水处理厂污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

5.加强城市大气和噪声污染防治。抓紧制定实施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规划,建成县以上城市机动车尾气监测体系。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在机动车制造、销售、上牌、年检、维修、淘汰等各个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监管和防治措施。继续巩固和扩大“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和“禁燃区”,重点防治交通噪声、娱乐业噪声、餐饮业油烟和燃煤小型锅炉污染。

(五)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程。

1.继续深化养殖业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制度,控制散养密集区饲养量。积极推进畜牧业布局调整,加快畜牧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推广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养殖模式。实行规模化养殖场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快推进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新建150个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在畜禽散养密集区新建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75个。开展以家禽为主的其他畜禽排泄物治理试点,到2012年,基本完成存栏家禽3万羽以上的养殖场排泄物治理。

加快推进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推广生态健康水产养殖模式。组织实施《浙江省水产养殖规划》,开展水产“千场无公害、万户信得过”活动,推进“百万亩生态型水产养殖塘标准化建设工程”。到2012年,创建*0万亩高效生态水产养殖基地,*00家通过国家、省无公害认定(认证)的渔业基地(产品),*000户初级水产品质量信得过单位。

2.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城镇污水处理厂临近的乡镇和行政村,要加快推进截污纳管,实现城乡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不具备截污纳管条件的乡镇和行政村,要因地制宜,采取建设独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物技术处置和沼气工程等多种方式,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加快实施“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到20*年,完成*5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项目建设任务,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力争达到50%左右;到2012年,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力争达到80%左右。

3.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按照平原农村“户三包、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偏远山区和海岛农村“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置”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逐步淘汰不符合环保技术标准的农村垃圾焚烧炉。建立健全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加快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4.大力开展化肥农药污染防治。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鼓励开发使用有机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到2012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

5.积极推进河沟池塘污染整治。疏浚淤积严重的河沟池塘,建立农村河沟池塘长效保洁管理制度,努力恢复河沟池塘自然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严禁随意填埋或改变河沟池塘用途。20*—2012年,新增完成5000公里农村河沟疏浚整治,确保河沟池塘水面面积不低于现有水平。

6.着力提高村庄绿化水平。深入开展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和庭院绿化,加强农田林网建设与改造,加快实现村庄和村居周边环境绿化美化。到2012年,创建2000个绿化示范村,村庄绿化率达到20%以上。

(六)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程。

1.探索建立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因建设项目确需调整区划的,必须从严把关,符合相关条件。全面清理入海排污口,加强陆域污染源入海控制。新建入海排污口必须依法办理行政许可手续。严格执行持证排污制度,确保达标排放。

2.大力推行海洋生态养殖模式。组织实施《浙江省水产养殖规划》,合理布局水产养殖。加强海洋保护区、渔业资源增殖区建设,严禁在自然产卵区和重要渔业水域布局污染项目。象山港、三门湾、乐清湾等半封闭海域,合理控制养殖规模,加快推行生态养殖模式。

3.严格涉海工程环境监管。完善港口、码头、船舶排放油类、化学品、垃圾及生活污水的接收和处理设施,加强造船业、拆船业的环境监管。强化涉海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有可能造成海域生态环境破坏的项目实施环境影响后评估。科学控制海岸和海上作业风险,有效防止溢油、泄漏等污染事故发生。

4.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赤潮灾害预警能力建设。建立重点入海污染源、重点港湾和生态脆弱区监测体系,加强海湾水动力数值模型研究,系统分析围填海的脆弱区和敏感区,科学划定禁围区。同时,实施重大涉海工程环境影响跟踪工程。完善赤潮监测系统,建立赤潮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海上环境应急体系,提高海上环境事故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

(七)生态修复保护工程。

1.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土壤污染调查建档、监测和修复制度。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指南,开展土壤生态修复综合试点。加强对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生态保护,强化农田土壤重点污染区的治理和修复,建设*0个“沃土工程”示范区,建立50万亩以上冬绿肥示范基地。土地整理、复垦和滩涂围垦要科学规划,符合生态环保的要求。到2012年,确保全省土地退化指数小于15。

2.进一步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落实矿业产业政策,加快调整矿业结构和布局,减少矿山数量,促进规模化开采。完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备用金制度和“以奖代补”制度,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工程,最大限度减轻矿山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加快推进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特别是露天开采矿山的边坡整治和复垦、复绿及景观修复。到2012年,创建绿色矿山200座。

3.继续推进“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继续对主要骨干河道、平原河网开展清淤、疏浚、清障、保洁、生态护岸等综合治理。科学调度水资源,修复改善河道生态。

4.加快推进东部平原承压地下水禁限采和封井工作。地下水禁限采地区要加快地表水厂和管网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的区域一体化供水。加强执法检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依法及时查处违法开挖新井的行为。20*年底前,除按规定保留必要的战备井、回灌井、监测井以及管网未及地区的生活用水外,全面封堵现有的承压地下水井。

5.积极开展交通干线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交通工程水土保持和弃土方治理。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推进绿色通道建设。每年完成200公里公路绿色通道工程,20*年至20*年完成20万平方米国省道边坡复绿。到2012年,形成带、网、片、点相结合,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交通长廊。加快“三沿五区”坟墓治理,累计完成50万穴坟墓治理。加强道路运输业环境保护,到2012年,道路运输行业废机油、废电池、废轮胎、废配件、废包装物回收率达*0%。

6.加快生态林建设。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和沿海防护林建设,促进城镇、平原和水系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推进阔叶林发展工程,着力提高重点公益林林分质量。鼓励发展生物质能源,重点在温州市发展林业生物柴油能源基地。到2012年,全省新建和改造沿海防护林*0万亩,沿海基干林带基本合拢;新建和改造农田林网4000公里;实施针叶林阔叶化改造面积*0万亩,新建生物防火林带4000公里;全面建成3000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重点生态公益林区的一、二类林比重达到55%以上。大力推行生态葬法,到2012年,全省公墓(墓地)绿化率比20*年提高5%,生态葬法行政村覆盖率比20*年提高5%。

7.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着力发挥湿地在降解污染、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生态功能。组织实施《浙江省湿地保护规划》,建立我省湿地保护协调与管理体系。到2012年,规划续建或升格省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个,新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3个、湿地自然保护小区23处,新建湿地公园示范工程*个,全省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八)生态创建工程。

1.广泛开展社会化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开展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开展保护母亲河系列活动,建立多层次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平台,不断扩大公众参与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生态创建机制,充分发挥环保民间组织、志愿者队伍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深入开展区域性生态创建活动。积极倡导开展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节水型城市等创建活动,努力营造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积极推进生态村、生态乡镇、生态市县创建活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注重生态创建实效,严把生态创建考核验收关。到2012年,力争累计创建600个以上省级生态乡镇,40%以上的城市达到省级以上环保模范城市要求,35%以上的县(市、区)达到省级生态县(市)建设标准,创建50个以上森林城市(城镇)。

三、环境保护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源头上解决环境问题。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运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努力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全面实施《浙江省“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总体规划》,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深入实施“991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循环经济百个重点项目建设,逐步完善循环经济法规政策和标准,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争创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定期更新高耗能、高污染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的淘汰目录,严格执行落后生产能力限期淘汰制度。制定实施印染、造纸、化工、医药、制革、电镀、食品酿造和电力(热电)等重点污染行业地方准入标准,严格控制单位产品排污量,推动企业调整产品结构。

(二)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严格执行分区环境准入政策。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规划确定的禁止准入区,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限制准入区,要坚持保护优先,严格限制工业开发和城镇建设规模,禁止新上高污染工业项目,适度发展先进制造业,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准入区,要在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要求、确保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的前提下,优化布局,有序推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优化准入区,要依据环境容量,调整优化城乡布局和产业结构,确保环境功能达标。依法开展规划环评,抓紧制定实施《浙江省各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办法》。

(三)继续强化环境法治,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坚持依法监管环境、依法保护生态、依法治理污染,加快推进环保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建设,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地方法规规章体系。进一步研究提高排污许可证实施的力度和法律地位的办法和途径。继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更多地采取“飞行监测”等突击性的执法方式。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部门联合执法和重点环保案件移送督办机制,通过挂牌督办、事后督察、责任追究等措施,加大环境执法监察力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等社会监督的作用,继续实行环境污染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社会各界依法有序监督生态环保工作。

(四)继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切实加强运行监管。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规划各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泥等集中处理设施。研究出台《浙江省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办法》,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建立健全污水厂进出水监测体系和监管网络系统,确保污水收集率、处理率、达标率达到要求。健全固体废弃物环境监管体系,加快建设分类收集系统。20*年前,县以上城市全面建成固体废弃物收集中心,配套设立社区固体废弃物回收点。加快推进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一体化、标准化,继续完善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体系,城镇周边农村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要积极实施区域一体化污水处理,其他固体废弃物处置也要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处置。深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专业性公司参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积极推行项目代建制和特许经营制度。

(五)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环境监测监控体系,提升环境监管水平。继续加强各级环境监控中心的技术和装备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联网、全天候实时监控的现代化环境监管网络。强化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的运行维护,充分发挥自动监测监控数据在环境执法、环境统计、总量核算和环境科研等方面的作用。完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提高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能力。加大农村环境监测力度,重点加强土壤、主要农产品基地的环境质量监测。增加对县级以上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和空气殊污染因子的自动监测。扩大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面,到2012年,再增加1500家工业企业纳入监测监控范围。新扩建项目的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设施作为环保“三同时”的重要内容。

(六)提高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切实保障环境安全。建设省环境应急和指挥中心,完善环境应急指挥体系,建立环境安全预警预测系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专家决策系统和环境污染应急处置及信息传输系统。以保护饮用水源为重点,建立固定污染源排查机制,强化化学品运输等流动源的污染事故防范和应急措施。加强环境应急装备建设,不断强化应急技术储备。加强特殊污染因子、饮用水源有机污染物的分析监测装备建设,提高分析监测能力。在特殊敏感地区,建立以特殊污染因子自动监控为重点的预警系统。建成华东区域二恶英监测中心和全省放射性废物库。完善核应急指挥系统和辐射污染应急监测系统,提高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水平和处置能力。

(七)加强环保科技平台建设,切实强化环保科技支撑。加大环保科技投入,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各方面力量在环保科研中的作用,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环保科技创新,着力提高污染治理与防治技术及其产业化水平。积极争取国家水专项项目,集中力量开展水污染防治等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力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加快实施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推广电镀印染废水回用、污泥处置、水煤浆锅炉、养殖业排泄物处置等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培养引进环保科技人才,不断提高环保科研人员和技术成果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八)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提升环境保护专业化水平。坚持以改革的思路,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制定出台扶持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以各种方式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设备制造业、环保科技咨询、环保“第三方治理”为重点,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核心技术能力强、特色优势明显、市场占有率高的环保产业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力争到20*年底,全省已建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普遍推行第三方管理。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实现在线监测监控等环保设备的国产化、产业化。完善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市场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行污染设施专业化运营。加快培育环保咨询业市场,在建设项目决策和污染治理工程实施中推行咨询报告制度。

(九)健全完善环保经济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和土地等经济政策,加快完善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上市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电力(热电)行业脱硫成本补偿等制度。把环保信用纳入到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作为企业资信评价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绿色信贷、绿色财税、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机制,开展森林碳汇试点工作,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加快建立能够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价格和收费机制,全面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实施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置经营服务性收费,逐步提高工业企业排污收费标准。对超标排污单位,在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同时,严格执行加倍收费。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支持环境污染整治企业治理、改造、搬迁、转产或关闭。实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及投资政策,进一步完善鼓励环保型产品开发、有机肥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