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防震减灾案例十篇防震减灾案例十篇

防震减灾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9:08

防震减灾案例篇1

一、认真抓好条例宣传贯彻,全市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推进

2013年是新修订的《省防震减灾条例》贯彻实施的关键之年,全市地震系统上下认真学习领会条例精神,研究部署防震减灾工作,着力解决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难题。

(一)开展条例的学习宣传。一是印发了《关于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省防震减灾条例>的通知》、《关于开展<省防震减灾条例>颁布实施一周年宣传活动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对条例学习贯彻进行部署,组织开展了条例的宣贯培训班和“学条例、履职责、强效能”知识竞赛活动,通过全员参训、以赛代训等活动的开展,让全市地震工作者熟悉条款、了解规定,从而更好地贯彻执行条例。二是向社会各界宣传条例。在《法制报》上刊登“依法防震减灾,共建平安”宣传我市防震减灾法制建设;省防震减灾条例颁布实施一周年期间,利用电视台影视频道观众收看多、覆盖面广的特点,连续3天在黄金时段播放滚动字幕,提高条例在群众中的认知度,在市政府大楼门前摆放宣传展板,向机关工作人员宣传条例,让机关工作人员了解、关心防震减灾工作,从而更好地支持防震减灾。

(二)推进条例的贯彻实施。一是出台防震减灾指导性文件。在认真学习领会条例精神的基础上,组织人员对我市防震减灾实际进行调研,以市政府文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确立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工作举措,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依法行政提供了重要保证。二是行政权力网上透明运行。将防震减灾行政权力项目进行再清理,保留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定》、《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的审定》、《改建、扩建工程对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的项目审批》和《在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开采地下水和注水审批》四个项目,制定了行政审批服务流程再造方案,缩短了行政许可时间,保证了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

(三)推进目标任务的落实。一是强化目标分解。召开了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联席(扩大)会议,市领导与各市(区)分管副市长签订了2013年防震减灾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市政府与省政府签订的主要目标责任层层分解落实。二是健全跟踪机制。完善日常工作及时备案、目标任务季度汇报、重点工作进行点评等工作机制,建立了市(区)地震局长每季例会制度,回顾总结工作落实情况,提出下季度工作的主要举措。三是加强目标督查。8月以政府办名义印发了《关于对2013年度防震减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的通知》,对各市(区)防震减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9月组织召开了全市防震减灾目标任务推进会,总结、点评各市(区)重点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确保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推动各项工作转型升级,防震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今年来,我局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美好的大局,立足现有基础,加大科技和经费投入,提振工作效能,全力推进防震减灾各项工作转型升级。

(一)地震监测研判水平不断提升。一是注重震情监视。始终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的观念,制定了《市2013年度震情监视和短临跟踪工作方案》,强化春节、国庆、十时段震情跟踪监测,全年共监测m1.0级以上地震119个。二是组织震情会商。按照月、季、年中、年度和临时震情会商规定,组织震情会商13次,编发《震情通报》13期,组织编写的《市2013年震情趋势研究报告》获全省第二名。三是指导市(区)台站的建设。主动服务姜堰强震台、苏姜堰10井数字化改造、泰兴测震、强震台和靖江形变台的建设,从与省地震局沟通联系到台站的规划建设,多次上门指导、跟踪服务。四是进一步做好群测群防工作。明确了乡镇分管防震减灾工作的负责人,明确了乡镇(街道)兼职从事防震减灾的工作人员,共跟踪处置非地震异常现象4起,新增宏观测报点2个。

(二)震害综合防御能力不断提升。一是抗震设防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制定印发了《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市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抗震设防监管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今年来对主城区41个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实施了行政许可(其中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17个),靖江市依法对69个建设工程进行备案(其中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4个),姜堰市对56个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进行了审核,(其中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8个)。二是活断层探测工作有序推进。成立了活断层探测与危险性评价项目工作小组,组织开展了项目的招投标,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北京震科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中标,并分别与我市签订了该项目的技术服务合同和监理合同,中标单位认真履行合同,组织人员编制项目的实施方案和监理规划,实施方案通过了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邓起东院士等八位专家的评审,近期将按照实施方案进场施工。三是推进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示范学校建设。指导靖江市城西等7个社区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确保7个社区创建成省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开展对已创建成功的11个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回头看活动,确保巩固创建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一是推进全市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应急演练工作。先后与教育、卫生、住建、通信、供电、供水、供气等部门联合发文,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单位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进行动员布置,全年共指导232所学校、93家医院、3个通信、3家供电、6个供水、11个供气部门的编制地震应急预案并进行备案管理。制定印发了市乡镇(街道)地震应急演练方案,指导靖江、姜堰、兴化、海陵、高港等地区的5个镇街开展了地震应急桌面示范演练,检验了预案可操作性,提高了部门协同应急能力,推进了地震应急工作在乡镇的开展。二是组织开展地震基础数据的收集录入工作。以市政府办文件印发了《关于做好地震应急基础数据收集工作的通知》,组织召开了基础数据收集工作布置会,多次上门收集整理,共整理表格40多套,输入和整理数据条目2601条,数据约12000多个,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了基础数据收集录入上报。三是地震应急视频系统建成。认真做好了项目的论证、设计、招标、施工、调试等工作,实现了我市与省局及兄弟市信息互联互通、应急数据共享、同步视频传输,为增强我市应急指挥能力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四是开展地震应急处置与反思。受扬州4.9级地震发生波及后,我市及时启动有感地震应急处置预案,第一时间震情、调查受灾情况、派出现场工作组赶赴灾区援助,通报震情信息,释疑解惑,消除了市民的恐慌,维护社会稳定。组织召开了全市地震应急工作研讨会,研究和落实切合我市实际的应急措施,强化部门责任。承办了第五届省苏北地震应急协作联动区联席会议,认真开展地震应急检查工作,切实推动全市地震应急快速响应工作有序开展。

(四)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不断加强。一是加强宣传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全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组织各市(区)委宣传部、市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集中收看,进一步明确防震减灾宣传工作重点,制定印发了《全市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意见》和“防震减灾日”、科普宣传周开展宣传工作的通知,认真部署宣传教育工作。二是借助媒介优势普及知识。在《法制报》登载宣传防震减灾工作的文章;争取“12345”行风热线上线机会,宣传地震知识,认真解答市民疑问;在影视频道常年普及防震避震知识。同时利用互联网传播快、覆盖广的特点,在门户网地震局网站上动态信息141条、震情信息133条。三是扎实开展“六进”活动。“512防灾减灾日”,在海陵区政府广场举行“防灾减灾日”广场宣传活动。“728唐山地震纪念日”,深入城南街道沁莲社区开展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宣传活动,发放资料、播放科普专题片。组织人员赴高港、兴化中小校开展专题讲座,取了良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市共发放宣传资料3万多份,组织大型宣传活动20多场,直接受众十多万人。

三、狠抓地震系统队伍建设,防震减灾工作效能进一步提升

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石。一年来,我局积极加强人才招引,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奋发有为、充满活力、风清气正的地震工作队伍,有力推动了防震减灾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作风建设常抓不懈。一是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党组书记与党组成员签订的2013年度“一岗双责”责任书,做到党风廉政建设与防震减灾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积极配合做好组织、编制、审计部门做好了“三责联审”驻点审查工作。二是切实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及时调整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制定2013年度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计划,把预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制定市地震局党风廉政建设暨职务预防犯罪工作责任分解表,将责任层层分解、明确到人。组织开展风险点排查、观看廉政电教片等活动,将职务预防犯罪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三是认真抓好民主监督。组织召开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开展述职述廉,接受群众民主评议;组织召开行风监督员会议,主动征求社会各界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强化监督。

(二)主题教育不断深化。一是深入学习领会十精神。组织全局人员全程收看十盛况,聆听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所作的报告,召开十精神学习宣传贯彻会,专题学习十报告。二是深入开展“三解三促”活动,局领导多次赴挂钩的海陵育才社区、兴化黄界村慰问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促进社区、农村发展出谋划策,慰问金发放、工作经费支持,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三是深入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开展“支部晋位、党员争先”、“党员义工服务”等活动,党员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得到了全面提高;抓住全市开展公务员职业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利契机,积极开展“六个一”活动,进一步增强全局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开展“勤廉履诺强效能”大讨论活动,全局同志认真对照标准,查问题找差距,深刻反思工作不足,积极撰文建言献策,营造了良好工作氛围,有力提振了工作效能,有效推动了我局各项工作的发展。

(三)学习培训优化创新。一是走出去开展学习调研。组织各市(区)地震局长和市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赴丹阳市、连云港市地震局学习,拓宽视野,学习经验,推动工作的开展;二是业务培训。邀请市政府办李恺副主任对全局干部和各市(区)地震局部分人员进行公文写作培训,进一步提高全局人员公文写作能力;邀请省局监测中心、测震台网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市地震系统工作人员进行地震观测分析知识培训,提升专业水平。三是沉下心进行课题研究。“市防震减灾工作发展体系研究”课题作为地级市唯一代表在全国防震减灾政策研究成果交流与研讨会上交流发言,《市地震局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2007-2013)》获省地震局2013年度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地震谣传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思考》在《大众社会科学》发表。

2013年工作打算:

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将围绕“党的十精神”的学习贯彻,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以“防震减灾十二五重点项目”的有序实施为主要抓手,不断加强地震监测、震灾防御、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全力推进全市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两个推进”。一是推进“12322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12345政府服务热线接轨,实时接受群众防震减灾知识咨询,适时提供地震震情信息,实现地震信息网络管理、数据传输、信息服务与共享、政务信息传递与等。二是推进“数字化深井综合地震监测台阵”建设。重点做好2000米超深井前期论证,推进十二五重点项目的落实,形成区域地震前兆和测震观测台阵,实现对及周边地区地震异常变化的有效监控,提高地震活动监控和地震速报能力。

(二)“两个加强”。一是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联动。进一步加强与发革、住建、民政、卫生、公安、教育、民防等部门之间的联动,在重大项目安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应急物资储备、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等方面,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二是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以学习贯彻十精神为主线”,组织开展“争先争优争一流”为主题的专题研讨,形成防震减灾转型升级的实践与思考、加强和创新市(区)防震减灾社会管理的调查报告,认真谋划明年工作。招录1-2名业务素质好、掌握高新技术人才,组织开展全市地震系统人员及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轮训,为地震系统的转型升级发展注入新活力。

防震减灾案例篇2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破坏性地震应急活动的管理,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国家财产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破坏性地震应急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地震应急工作实行政府领导、统一管理和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震应急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第五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参加地震应急活动的义务。

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地震应急工作的重要力量。

第二章应急机构

第六条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全国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具体负责本部门的地震应急工作。

第七条造成特大损失的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设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为其办事机构;国务院有关部门设立本部门的地震应急机构。

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应急工作。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应急工作实行集中领导,其办事机构设在本级人民政府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部门;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章应急预案

第九条国家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由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

第十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部门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并报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根据地震灾害预测,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以及有关单位,参照国家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省、自治区和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还应当报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部门和地方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应当从本部门或者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切实可行。

第十三条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应急机构的组成和职责;

(二)应急通信保障;

(三)抢险救援的人员、资金、物资准备;

(四)灾害评估准备;

(五)应急行动方案。

第十四条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部门和地方,应当根据震情的变化以及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其制定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进行修订、补充;涉及重大事项调整的,应当报经原批准机关同意。

第四章临震应急

第十五条地震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照国务院有关地震预报的规定统一,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地震预报。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传播有关地震的谣言。发生地震谣传时,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协助人民政府迅速予以平息和澄清。

第十六条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宣布预报区进入临震应急期,并指明临震应急期的起止时间。

临震应急期一般为10日;必要时,可以延长10日。

第十七条在临震应急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震情,统一部署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实施工作,并对临震应急活动中发生的争议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第十八条在临震应急期,各级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协助本级人民政府对实施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工作进行检查。

第十九条在临震应急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向预报区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提出避震撤离的劝告;情况紧急时,应当有组织地进行避震疏散。

第二十条在临震应急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有权在本行政区域内紧急调用物资、设备、人员和占用场地,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阻拦;调用物资、设备或者占用场地的,事后应当及时归还或者给予补偿。

第二十一条在临震应急期,有关部门应当对生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第五章震后应急

第二十二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有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宣布灾区进入震后应急期,并指明震后应急期的起止时间。

震后应急期一般为10日;必要时,可以延长20日。

第二十三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指挥部应当及时组织实施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及时将震情、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信息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

第二十四条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现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并及时会同有关部门评估地震灾害损失;灾情调查结果,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和上一级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

第二十五条交通、铁路、民航等部门应当尽快恢复被损毁的道路、铁路、水港、空港和有关设施,并优先保证抢险救援人员、物资的运输和灾民的疏散。其他部门有交通运输工具的,应当无条件服从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征用或者调用。

第二十六条通信部门应当尽快恢复被破坏的通信设施,保证抗震救灾通信畅通。其他部门有通信设施的,应当优先为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服务。

第二十七条供水、供电部门应当尽快恢复被破坏的供水、供电设施,保证灾区用水、用电。

第二十八条卫生部门应当立即组织急救队伍,利用各种医疗设施或者建立临时治疗点,抢救伤员,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并向受灾人员提供精神、心理卫生方面的帮助。医药部门应当及时提供救灾所需药品。其他部门应当配合卫生、医药部门,做好卫生防疫以及伤亡人员的抢救、处理工作。

第二十九条民政部门应当迅速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提供救济物品等,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其他部门应当支持、配合民政部门妥善安置灾民。

第三十条公安部门应当加强灾区的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制止各种破坏活动,维护社会治安,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尽快恢复社会秩序。

第三十一条石油、化工、水利、电力、建设等部门和单位以及危险品生产、储运等单位,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对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次生灾害的地点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视、控制,防止灾害扩展。

公安消防机构应当严密监视灾区火灾的发生;出现火灾时,应当组织力量抢救人员和物资,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防止火势扩大、蔓延。

第三十二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应当根据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的情况,按照规定及时向公众震情、灾情等有关信息,并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第三十三条抗震救灾指挥部可以请求非灾区的人民政府接受并妥善安置灾民和提供其他救援。

第三十四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国内非灾区提供的紧急救援,由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接受和安排;国际社会提供的紧急救援,由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接受和安排;国外红十字会和国际社会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提供的紧急救援,由中国红十字会负责接受和安排。

第三十五条因严重破坏性地震应急的需要,可以在灾区实行特别管制措施。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特别管制措施,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特别管制措施,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共同决定或者由国务院决定;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特别管制措施,由国务院决定。

特别管制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宣布。

第六章奖励和处罚

第三十六条在破坏性地震应急活动中有下列事迹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机关或者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一)出色完成破坏性地震应急任务的;

(二)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财产或者抢救人员有功的;

(三)及时排除险情,防止灾害扩大,成绩显著的;

(四)对地震应急工作提出重大建议,实施效果显著的;

(五)因震情、灾情测报准确和信息传递及时而减轻灾害损失的;

(六)及时供应用于应急救灾的物资和工具或者节约经费开支,成绩显著的;

(七)有其他特殊贡献的。

第三十七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照本条例规定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

(二)不按照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规定和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要求实施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

(三)违抗抗震救灾指挥部命令,拒不承担地震应急任务的;

(四)阻挠抗震救灾指挥部紧急调用物资、人员或者占用场地的;

(五)贪污、挪用、盗窃地震应急工作经费或者物资的;

(六)有特定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在临震应急期或者震后应急期不坚守岗位,不及时掌握震情、灾情,临阵脱逃或者的;

(七)在临震应急期或者震后应急期哄抢国家、集体或者公民的财产的;

(八)阻碍抗震救灾人员执行职务或者进行破坏活动的;

(九)不按照规定和实际情况报告灾情的;

(十)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的;

(十一)有对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造成危害的其他行为的。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地震应急”,是指为了减轻地震灾害而采取的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防灾和抢险行动;

(二)“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一定数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事件;

(三)“严重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使灾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国家采取对抗行动的地震事件;

(四)“生命线工程”,是指对社会生活、生产有重大影响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工程系统;

防震减灾案例篇3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将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纳入了本年度市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广震发〔2011〕1号)并要求各乡镇、单位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组织领导,今年依照市政府总体目标考核方法。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目标考核,做到人员、经费落实。二是印发了市防震减灾助理员管理方法和工作职责》广震发〔2011〕5号)结合已经建立的三网一员”队伍,初步建立起了部门和(乡镇)社区、村)防震减灾工作网络。

二、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创新宣传方式。

5月6日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专题会议,一是依照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安排布置全市2011年“5.12防灾减灾宣传工作,提出了开展以“科学认识地震,理性应对灾害”为主题的市防震减灾5.12宣传周活动方案,要求各乡镇、各部门在宣传周期间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组织开展学习国务院、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及相关法律法规,各自办公区域悬挂宣传标语横幅,积极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增强市民防震减灾意识。二是市政府在5月10日组织召开了全市2011年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副市长、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江敦杰安排部署了2011年工作任务,传达学习了四川省、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同时对“5.12宣传周活动工作进行了布置。市长、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毛君甫结合当前自然灾害频发对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强调,要求:一是要有意识。要有预防各种灾害的意识;二是要有措施。要加强各方面的措施、准备和储备;三是要有责任。要认清防灾减灾形势,加强责任心,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增强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责任意识,克服麻痹大意思想和侥幸心理。防灾减灾是公共平安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生命财富平安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常务副市长林波、副市长谭伟分别对我市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讲话,要求各乡镇、各部门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宣传到位”并就地质灾害防治和防灾减灾形势,要求在市连山、松林镇安排应急演练。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市府办、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人武部、民航飞行学院分院等,约60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三是5月12日这天市防震减灾局与金轮防震减灾办一起深入到金轮镇社区、机关、企业宣讲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对地震应急预案制订、自救互救、农村居民抗震设防等地震应急救援和震害防御方面知识进行了宣传指导。四是市各单位、乡镇在5月12日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雒城镇三北社区组织开展了有20多名防震减灾应急队队员参加的防灾减灾平安知识讲座;雒城二小举办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展览,并把社区居民请进校园参观、学习;高坪镇防震减灾办、国土办组织人员到镇街头开展了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金轮镇政府在宣传周期间派专人到社区、机关、企业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镇机关、居委会、企业配合挂出宣传标语积极响应;市邮政局在房湖公园雒城门举办了抗震救灾集邮展览”及“5.12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市教育局、财政局、公安局等单位分别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局部乡镇还利用宣传车在宣传周期间进行不间断地播放各种防震减灾音像制品;全市各中小学校组织号召师生及学生家长参与了全省中小学生平安知识竞赛,通过参与模拟地震应急逃生游戏,进一步增强了师生及家长自救互救能力和应急逃生能力,更新校内防震减灾科普展板50余块,举行了15次防震平安知识讲座,制作了防震知识展板、橱窗50余个,召开了84次防震平安主题班会。

全市各部门、各乡镇、学校、社区发放宣传资料30000余份。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全民参与的积极性,整个宣传周期间。强化了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市民的防灾能力,防震减灾知识得到大力普及,为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我市的经济社会可继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合理布局加快地震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时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因地制宜。

去年的基础上将2492个社纳入宏观观测点,一是市18个乡镇、183个行政村根据地理情况和人口分布。切实做好宏观前兆观测工作,乡镇建立起镇、村“宏观信息、灾情速报、地震知识宣传、防震减灾助理员”防震减灾基础数据库,形成群测群防体系,达到全市群测群防全覆盖。二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地震宏观观测员管理办法,对宏观员开展“信息、灾情”速报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上半年开展了2期宏观现象分析、研讨会活动。三是合理布局,加快地震监测台网设施建设步伐,积极向市局和省地震局争取政策,并得到支持,实现地震应急、前兆、灾情、办公等信息的共享和展示的素质教育服务站建设,平时,为我市提供获得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了解及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的平台;震时,成为防震减灾工作辅助业务系统,为地震应急响应、应急处置、紧急救援、灾民安顿、恢复重建等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信息服务,目前省局基本将我市确定为全省10个项目中的一个,并将我市的机房建设作为全省的样板来建,预计项目总投资20万元。

三、努力提高震害防御能力,强化抗震设防管理。

16月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按要求审查备案4件;4月14日我局开展了2011年重点调研课题讨论活动会,一是认真执行《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抗震设防管理顺序。就“如何加快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及“加强抗震设防监管,提高民居抗震设防”进行了深入研讨;5月开展了城乡建筑物抗震设防和地震平安性评价、农村防震保安等相关培训,协助相关部门开展了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规范的监督检查。二是积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示范学校、示范社区、示范乡镇创建申报工作,印发了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乡(镇)申报认定工作(试行)方法》广震发〔2011〕3号)与市民政局、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市科学技术协会印发了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申报认定及管理办法》广震发〔2011〕4号)并在努力争取创建一所省级科普示范学校和一个省级科普示范社区。

四、努力推进地震应急工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加强全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为全面贯彻省、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一是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并配备应急装备、应急物资贮藏库等防震减灾基础建设共计1300万元纳入了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建设项目。二是对《市公共场所地震应急预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完善,并指导乡镇、部门依照有关要求编制好本乡镇、本部门的公共场所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市、部门、乡镇为主的公共场所地震应急预案体系。三是抓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基本筹建起一支地震应急专业救援队伍和26支应急和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了志愿者队伍的地震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四是加强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和灾情速报系统建设,指导学校、医院、企业、商场等重要场所地震应急知识培训和演练,定期开展地震应急工作会商、监督、检查、调研活动,3月8日市防震减灾局与宁夏石嘴山市罗平县地震局开展了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工作会商观摩调研活动,4月8日依照市局通知精神,与教育局联系协调在全市中小学校组织实施开展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各学校本学期开学第一周组织学生开展了应急疏散演练共计61次,通过演练不时完善了预案,6月15日市防震减灾局邀请市防震减灾局应急救援科与工商联一起对我市公共场所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工作进行了业务指导,西园酒店、图书馆作为公共场所地震预案建设试点单位,已上报市局。五是制定了重大节假日地震应急方案,坚持节假日值班制度和零报告制度,保证通信疏通。

防震减灾案例篇4

一、预警和预防机制

1、预警级别

按照可能发生地震事件的严重性和紧迫程度,地震预警级别分为3级,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

地震临震预警为Ⅰ级预警(红色),就是对未来10日内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区域做出预报。

地震短期预警为Ⅱ级预警(橙色),就是对未来3个月内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区域做出预报。

地震中期预警为Ⅲ级预警(黄色),就是对未来1年或稍长时间内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区域做出预报。

2、预报

县防震减灾办公室在省市地震局已经地震短期预报的本县行政区域内,如果发生短临异常,情况紧急,可直接报县政府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并同时向省市地震局报告。

二、应急响应

1、地震灾害事件分级。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县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至7.0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至6.5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0至6.0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2、信息报送和处理

县内发生震级大于等于4级小于5级的地震,县防震减灾办公室在震后50分钟内完成地震速报;县内发生震级大于等于5级的地震,县防震减灾办公室在震后30分钟内完成地震速报;对于邻近地区震级大于等于6级的地震,县防震减灾办公室在震后1小时内完成地震速报。

3、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灾情报送和处理

震区乡镇政府迅速调查了解灾情,向县政府报告并迅速报告县防震减灾办和县民政局;重大地震灾害和特别重大灾害情况可越级报告。

县民政、公安、安监、交通、水利、城建、教育、卫生、红十字会等有关部门迅速了解震情灾情,及时报县政府办公室,并抄送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和县民政局。

县防震减灾办负责汇总灾情、社会影响等情况,报县政府办公室;同时向新闻宣传主管部门通报情况,以便及时进行舆论报道。

4、震情灾情公告

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依照有关信息公开规定,及时公布震情信息,在地震灾害发生1小时内,组织关于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的公告;在地震灾害发生24小时内,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组织灾情和灾情趋势判断公告,适时组织后续公告。

5、通讯

县电信公司迅速了解地震灾区通讯状况并派出人员进行维护和抢修,同时组织协调各电信运营企业派出人员进行维护和抢修恢复灾区通信。

地震现场应急通讯保障队携带应急通信设备赶赴现场,根据现场通信设施破坏情况,开通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或卫星电话,保持灾害现场与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实时联络。灾区各通信运营公司及时采取措施恢复地震破坏的通信线路和设备,确保灾区通信畅通。

6.指挥与协调

(1)县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县政府了解震情和灾情,确保应急工作规模,报告市政府并抄送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市地震局和市民政局,同时通报县人武部及武警镇原中队,宣布灾区进入震后应急期;启动县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全县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必要时决定实行紧急应急措施。

(2)在县政府领导和支持下,灾区所在乡镇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乡镇迅速了解震情和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报告县政府并抄送县防震减灾办和民政局;乡镇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即转为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本行政区域内地震应急工作。

(3)县防震减灾办公室组织协调全县地震应急工作。县防震减灾办公室向县政府报告震情和灾情,提出地震趋势判定意见并报告市地震局和抄送县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派出防震减灾办公室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应急结束后,向县政府汇报地震应急工作。

(4)紧急处置。地震灾害现场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防震减灾办综合协调,各部门参与的应急救援工作体制。沟通汇集并及时上报信息,包括建筑物破坏、人员伤亡和被压埋人员的情况;灾民自救互救和救援行动进展情况,分配救援任务、划分责任区域,协调各级各类救援队伍的行动;采取紧急防御措施,及时疏散居民;组织建筑物安全鉴定工作,查明次生灾害源及其威胁,组织协调抢修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生命线设施;估计救灾需求,组织救援物资的接收和分配;组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工作。

三、保障措施

1、通信与信息保障

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或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以及相关单位要时常注意通信录的更新变化。电信部门要做好实时启用应急机动通信系统的准备。

2、应急队伍保障

应急队伍包括人员抢救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工程抢险队伍——当地抢险队伍、次生灾害救援队伍——当地消防队、医疗救护队伍——当地急救医疗队伍、地震现场应急队伍——当地地震办或者主管防震减灾部门、建筑物安全鉴定队伍——当地建筑部门建筑物安全鉴定队伍。

3、交通运输保障

县交通局、公路段组织对被破坏的公路和有关设施进行抢险抢修,协调运力,保证应急抢险救援人员、物资优先运输和灾民的疏散。

4、电力保障

县电力局尽快恢复被破坏的电力设施和电力调度通信系统功能等,保障灾区电力供应。

5、城市基础设施

县城建局、城关镇政府联合组织力量对灾区城市中被破坏的给排水、燃气热力、公共交通、市政设施进行抢修排除,尽快恢复上述基础设施功能。

6、医疗卫生保障

县卫生局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进行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暴发流行;协调灾区药品、医疗器械的紧急调运;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

县红十字会协助灾区开展医疗救护工作。

县药监局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对灾区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流通、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

其它相关部门配合卫生、医药部门,做好卫生防疫以及伤亡人员的抢救、护理工作,并向灾区人民提供精神、心理卫生方面的帮助。

7、安全保障

武警中队加强对政府机关、要害部门、金融单位、救济物品集散点、储备仓库、监狱看守所等重要目标的警戒。

县公安局协助灾区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8、物资保障

县粮食局调运粮食,保障灾区粮食供应。

县商务局组织实施灾区生活必须品的市场供应,对确需要调用国库战备储备物资用于救灾的,由有关单位向县政府汇报并以县政府的名义向市政府及市发改委提出调拨申请。

县民政局组织、协调灾民急需的救济物资。

9、经费保障

县财政局根据县政府确定的地震应急情况,及时向县政府编报应急预算,并报经县政府批准,及时做好应急拨款的准备工作。

县民政局负责应急救济款的发放。

10、社会动员保障

各级政府建立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动员机制。

11、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各乡镇和居民委员会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学校操场和其它空地设立紧急避难场所;在公共场所和家庭配置避险救生设施和应急物品。

四、其它地震应急

1、有感地震应急

有感地震是指人们能感觉到的,但未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以及显著财产损失的地震。当县城和乡镇发生有感地震并可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时,所在乡镇政府督促做好保持社会稳定工作,并将应急情况及时报县政府。

2、矿震、油区地震和水库诱发地震

当发生矿震、油区地震和水库诱发地震时,县防震减灾办公室要迅速了解地震参数,形成《地震动态》报县政府和有关单位,同时,收集震情与灾情,开展应急工作。

3、平息地震谣言

当出现地震谣言并对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严重影响时,地震部门应派工作人员调查谣言起因,协助当地政府做好正面宣传工作,谣言发生地政府采取措施平息地震谣言,并将应急情况及时上报县政府。

4、特殊时期戒备

在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活动期间,县防震减灾办公室进行应急戒备,要强化震情值班、地震监测、震时会商等工作,统一宣传口径,并将应急戒备情况适时上报县政府。

5、临近震灾应对

地震发生在临市县,但对我县造成震灾波及损失或严重社会影响,根据初步判定的震灾损失或影响程度,启动相应应急级别。

五、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发生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和重大地震灾害时,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

1、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组成

指挥长:县政府主要领导

副指挥长:县政府分管领导

县武装部负责人

县防震减灾办主任

县民政局局长

县武警中队负责人

成员:县发改、教育、防震减灾办、公安、民政、财政、城建、交通、水务、卫生、广电、粮食、经贸、安监、气象、电信公司、石油公司、武装部、武警中队等部门负责人。

2、县抗震救灾指挥部主要职责

(1)向县委、县政府报告震情、灾情,确定地震应急工作方案;

(2)确定和宣布临时应急或震后应急期的起止时间;

(3)统一领导全县抗震救灾工作,向灾区派出县地震现场救灾指挥部,决定是否派遣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协调驻军派遣抢险救灾队伍;

(4)指导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协调解决抗震救灾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5)根据重大地震应急需要,决定在灾区实行或解除特别管理措施;

(6)及时掌握震情、灾情及其发展趋势,请求省市有关部门实施对口紧急支援;

(7)统一把握震情、灾情口径;

(8)协调跨县抗震救灾工作和临震应急事项。

3、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组成及主要职责

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是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在县防震减灾办公室。县防震减灾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为指挥部成员单位的联络员。主要职责是:

⑴汇集、上报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提出具体的抗震救灾方案和措施建议;

⑵贯彻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协调有关部门、灾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及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应急工作,并督促落实;

⑶协调和组织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紧急救援行动;

⑷指导抗震救灾宣传,组织新闻会,对有关新闻稿件进行审核;

⑸起草指挥部文件、简报,负责指挥部各类文书资料的准备和整理归档;

⑹承担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日常事务和交办的其他工作。

六、附则

1、预案管理与更新

为适应地震灾害事件应急对策的不断完善和地震应急机构调整,要及时对预案进行修改,预案更新期为3年,地震应急预案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县防震减灾办公室承担。

本预案由县政府批准和,报市地震局备案。各乡镇政府、县直各单位、各大中型企业和学校应根据本预案制定本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预案。

2、奖励与责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和《省防震减灾条例》的有关规定,对本预案实施中的行为进行奖惩。

3、制定、施行与解释部门

防震减灾案例篇5

关键词:城市防灾资源;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tU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1)03-0175-01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灾害发生的规模与频率不断增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加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隐患,我国大量的震例表明了防灾资源储备的重要性。因此,通过建立城市防灾资源体系及其评价模型,为了解城市的防灾资源储备水平提供了参考。

一、唐山市城市防灾资源概述

城市防灾资源是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既包括各种物质资源,也包括与灾害防、抗、救相关的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等。唐山市属于高烈度抗震设防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断裂活动频繁,1976年7.8级地震之后,唐山市地震活动进入调整阶段,但是地震形势依然很严峻。多数专家认为在唐山市老震区有发生较强余震的可能。

二、唐山市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防灾减灾工作的宗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出发点。

2.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原则

要建立科学、高效、协调的防灾减灾总和管理决策指挥体系,灾害监测预报评估服务体系,综合灾害信息实时共享体系。

3.坚持综合减灾的原则

灾害具有突发性、群发性、链发性和叠加性等特点。因此要坚持综合减灾的发展方向,坚持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减灾委员会综合协调、各涉灾部门密切配合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

三、唐山市防灾资源体系的评价方法

(一)建模思路

唐山市城市灾害连锁效应明显,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唐山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21个地震重点监视区域之一,属于高烈度抗震设防地区。地震灾害一旦发生,由于其突发性及不可预测性,并易产生次生灾害,需要强大的应急救灾资源来支撑,不仅仅是人、财、物的支撑,科技支撑、法规支撑等等也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选择在地震灾害背景下,对唐山市城市各防灾资源储备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二)各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

为了得到城市防灾各类资源合理的权重,本研究向了解本领域研究内容的专家共发出8份问卷,收回6份。考虑到各专家的个人经验和知识水平,我们选用各位专家平均权重,进行打分而得到在城市防灾资源体系构成的一级指标中,人力资源所占权数为0.196,物力资源所占权数为0.121,时间资源所占权数为0.136,空间资源所占权数为0.093,城市生命线资源所占权数为0.124,技术资源所占权数为0.060,资金资源所占权数为0.079,组织资源所占权数为0.066,法规资源所占权数为0.059,思想资源所占权数为0.066。

同理可得,一级指标下方案层的各个指标权重为,救援专业队伍建设情况0.056,志愿者队伍规模及培训0.024,医疗救助能力0.060,居民自救能力0.055;物资储备的种类0.061,物质储备的数量0.061;震情速报时间0.045,预案启动时间0.045,指挥部门到达现场的速度0.046;人均避难场所面积0.046,人均疏散空间用地面积0.047;冗余能力0.062,防灾抗灾能力0.062;对已有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0.030,灾害信息的能力0.030;救灾资金的储备情况0.052,人均财政收入情况0.027;防灾机构设置情况0.026,防灾机构功能执行情况0.040;灾害立法情况0.030,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0.030;宣传教育情况0.044,防灾演习次数0.022。

四、城市防灾资源的综合评价

通过对以上一级指标下方案层的各个指标权重的计算,我们认为唐山市城市防灾资源体系的评价结果为“一般”,具体为:

1.人力资源

唐山市计划在每个县区配备应急专业救援队伍50人,其中芦台、汉沽、高新区和南堡各为30人;在141座地震宏观观察哨中设观察员153名,防震减灾助理员及志愿者196人。

2.物资资源

防震减灾的物资资源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存在较大的缺口,应急车辆和应急装备,都不能保障在灾害发生后的快速救援行动。

3.时间资源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益,抓紧时间就是减灾。时间资源的效益要求震情速报时间要短,要求监测能力的信息化,网络化。

4.空间资源

我市的避震疏散空间面积储备水平一般。《“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按照有关规划和标准,加快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工作。

5.城市生命线系统

城市生命线系统的水平一般。要加强城市生命线的抗震设防,将供水、供电、燃气、通讯、医疗等城市生命线工程设施按地震设防烈度9度进行抗震设防。同时对生命线实行分散化和自立化,提高其防灾能力。

6.技术资源

唐山市台网中心能够接受40个台站信号,主要分布在环绕京津唐经济开发区和环渤海区域,但由于台站所处位置比较集中,并且现有观测手段单一,缺少形变、地磁等观测手段,难以形成前兆观测手段数字化。

7.资金资源

2009年,唐山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53元,然而灾后的救助资金严重不足。往往由于资金的限制,装备老化、防灾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缓慢。因此,要加大资金的投入,积极进行防灾减灾建设。8.组织资源

从评价结构来看,唐山市的组织机构还是比较健全的。2006年,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领导体系进行了完善,明确了职责,统一指挥、协调全市抗震救灾工作。但是缺乏唐山市防灾减灾综合指挥决策中心。

9.法规资源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落实《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性文件、同时强化《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并认真做好《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

10.思想资源

在12个县区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站196座,宣传员196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工作,并积极开展“六进”(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进家庭)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1世纪城市综合防灾减灾[m].城市发展研究,2000(3):1-3.

[2]于山,苏幼坡等.唐山大地震震后救援与恢复重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

[3]王绍玉.城市灾害应急与管理[m].重庆出版社,2005:115-120.

[4]郑宇.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与应急需求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03.

[5]吕元.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4.

[6]于山.基于GDp的城市抗震减灾资源配置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防震减灾案例篇6

一、地震应急机构组成及职责

街道民政办成立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在区民政局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协调本系统的防震减灾工作和平时应急准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街道应急救灾救济办公室,负责处理领导小组防震减灾的日常工作,指导本系统各单位制定相应的地震应急预案,按照领导小组要求协调、检查、督促应急预案的准备落实情况等。

进入地震应急期,街道民政办立即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区民政系统的地震应急工作,并在区民政局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做好震区灾民应急救助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7个应急工作组,各组按区局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部署共同开展工作。

(一)街道民政办抗震救灾指挥部:

总指挥:街道办事处主任

副总指挥:街道办事处分管民政副主任

成员:有关科室人员、社区主任。主要职责:接受和迅速执行上级领导和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各项指令;组织实施本预案,各项抢险救灾命令、指示、通知等;确定重点救灾地点、范围,部署指挥抗震救灾专业队伍,实施受灾群众转移安置;统计灾害损失,及时上报灾情;组织协调各类灾民生活必需品调配供应;组织开展救灾捐赠活动;组织和指导志愿者参加抗震救灾;发放救灾款物,保证灾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二)指挥部办公室组成及职责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街道民政办办公室。

主任:民政办主任

副主任:街道各部门相关人员

主要职责:传达落实指挥部的命令和决策,组织协调各社区的救灾工作;及时收集汇总、上报灾情及抢险救灾、复核情况;审核地震新闻宣传内容;负责指挥部各类文件的起草、印发、存档各种资料的收集汇总工作,负责震情公布。组织召开新闻会;负责承办指挥部的日常事务和对外接待工作。

(三)应急工作组及主要职责

1、抢险救灾组

街道应急办公室牵头,遵照上级和抗震救灾指挥部命令,组织协调街道、各社区的抢险救灾工作。要求各单位组织抢险队伍,配备一定的抢险救灾工具,及时抢救被压埋老年服务机构,协助社区进行工程抢险。

2、物资保障组

街道党政办负责救助物品的筹集、储备、管理和发放。充分利用好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中心和各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接收站点,通过接收捐赠、上级调拨、集中采购等手段,筹备好灾民基本生活必需的物资,确保震区群众得到及时的物品救助。

3、资金保障组

财政所负责紧急筹集、管理应急救助资金,协调社区做好社会捐赠救灾资金和上级下拨资金的接收、管理,在救灾救济办公室配合下做好资金的分配、下拨。

4、查灾核灾组

街道民政办负责配合区民政局对地震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情况进行勘察、核实,并及时统计上报。

5、抗震捐赠组

民政办牵头,组织开展救灾捐赠活动;组织和指导志愿者参加抗震救灾。

6、巡视组

由街道综治办负责受灾辖区各单位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单位正常管理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灾的发生和扩大蔓延。

7、宣传报道组

街道党政办牵头,主要负责按照规定进行应急宣传,及时向各单位震情、灾情等有关信息,报道抗震救灾先进事迹,组织平息和澄清地震谣言。

二、平时应急准备方案

(一)加强对街道辖区单位有关地震知识的宣传教育,定期开展避震应急演习,排查建筑安全隐患,规划避震疏散场地及各种管线的维护,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街道财政所设立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储备金,进行专户管理,当年核销,不做结转累计,本预案启动时可以迅速启用该项资金,用于紧急采购救灾帐篷、衣被、应急食品、医疗药品、医疗器械等救助物资,确保灾民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紧急救助。

(三)尽快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站。发挥救助站的应急物资储备和经常性社会捐助物资的接收、存放和管理以及防灾、减灾宣传等多方面作用,为我区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坚实基础。

三、临震应急行动方案

接到区了民政局地震临震预报后,街道民政办根据地震预报的地点、震级大小,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

(一)街道民政办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召开指挥部成员、各组负责人紧急会议,研究布置应急准备工作,确定应急措施,实施应急值班制度,对各单位防震减灾领导机构提出要求。

(二)各单位要组织人员,昼夜值班,密切监视地震动态;加强震情监视,及时核实并上报异常;随时与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地震部门联系,收集掌握和汇报震情动态。

(三)各单位要对责任区内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气等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灾害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贮存设施进行检查,针对安全隐患采取紧急防范、防护措施。

(四)督促、检查和落实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资金、食品、医药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五)街道抗震救灾指挥部及各单位都要组织做好房屋检查及危房抢修、加固等各项抗震准备工作。

(六)街道民政办赴地震灾区查核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指导社居委开展救灾工作。

(七)根据情况,请上级领导赴灾区察看、指导。

(八)向区民政局报告,请求上级民政部门派工作组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

四、震后应急行动方案

地震发生后由街道应急办及民政办抗震救灾指挥部配合上级政府实施抗震救灾工作。

(一)各社居委迅速向街道民政办报告震情,房屋损坏及人员伤亡情况,组织院民及员工迅速撤离住所,到室外空旷带集结。

(二)迅速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救护工作,建立现场医疗救护站,搭建好手术帐篷、手术床、担架、照明等准备工作,开展自救互救。

(三)各社居委通讯、水、电维修人员要按分工尽快恢复被破坏的通讯、供水、供电设施。

(四)根据灾区需求或区领导指示,请求区财政局下拨救灾应急款物。

(五)动态掌握灾情发展变化情况和救灾工作情况,及时向区委、区政府、区民政局报送信息。

(六)督促受灾社区管理好转移安置的灾民和落实救灾应急的各项措施。及时动员和组织灾区群众转移到安全处所,抢救伤病员,安抚遇难者家属,处理善后事宜;救济受灾群众和安顿无家可归者,帮助解决人畜饮用水困难,确保受灾群众有食、有衣、有住、有病能医,防止疫病流行;加强灾民安置点治安管理,保护国家和群众的财产,维护灾区稳定;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开展生产自救和重建家园工作。

五、附则

防震减灾案例篇7

广东省防震减灾条例全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等防震减灾活动。

第三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经费投入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防震减灾规划应当符合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纳入城乡规划统筹实施,并与本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等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建立和完善防震减灾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发展改革、财政、建设、规划、民政、卫生、公安、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教育、环保、气象、应急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其日常工作由本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承担。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的防震避震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地震监测预报

第九条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地震监测台网密度应当满足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需要。

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地震监测台网总体规划和省防震减灾规划,制定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地震监测台网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市、县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省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监测台网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建设纳入同级地震监测台网规划,支持全省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建设。

第十条地震监测台网(站)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国家和省投资建设的省地震监测台网(站)由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市、县地震监测台网(站)由所在市、县人民政府投资建设、运行和维护,同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并接受上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第十一条下列重大建设工程应当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站):

(一)核电站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其他核设施;

(二)存在发震构造,且可能诱发五级以上地震的大型水库;

(三)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矿山、石油化工、燃气等大型建设工程。

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站)由建设单位负责建设、运行和维护,并接受省、市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站)也可以委托当地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管理,其运行和维护经费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二条下列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或者设施,应当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所需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由建设单位承担:

(一)核电站和其他核设施;

(二)特大桥梁;

(三)大型水库大坝。

一百二十米以上的超高层建(构)筑物或者结构特殊、对经济社会有重要影响的建设工程或者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

强震动监测设施由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负责管理,并接受省、市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制定需要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的建设工程的地方标准。

第十三条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地震监测信息系统,实行信息共享,为社会提供服务。

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站)和强震动监测设施的地震监测信息应当纳入全省地震监测信息系统。

第十四条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海洋主管部门和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海洋地震信息速报制度。海域地震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海洋主管部门和当地海事管理机构通报情况;海域地震可能影响海域作业安全或者引发海啸的,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还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机构报告。

第十五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预报意见统一由省人民政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

对社会上出现的地震传言或者谣言,各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正确信息,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澄清,应急、通信、公安等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新闻媒体应当配合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宣传正确信息。

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展地震监测、预测等防震减灾相关科学技术活动,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异常信息处理制度,及时组织调查核实所收到的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信息,并视情况公开核实结果。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划定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

各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新建、改建、扩建或者已建地震监测设施的技术性能及观测环境保护范围通报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建设、规划和公安等有关部门。地震监测设施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措施,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

第三章地震灾害预防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地震活动断层调查,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市、县人民政府还应当组织开展震害预测,为编制、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提供依据。

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和地震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城市震害预测及地震活动断层调查工作,由当地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统筹安排,并组织实施。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各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有义务提供所需的信息和资料。

第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时,应当采用地震烈度区划图、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或者地震小区划图的结果,确保规划符合防震减灾的总体要求。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协调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防震减灾的各项工作,加强区内震情信息交流与会商,开展地区间联防协作。

第二十一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下列建设工程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一)核电站和其他核设施,易燃、易爆和剧毒物质的生产、贮存及输送管道(网)等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二)公路、城市道路、铁路干线的单孔跨径超过一百五十米的特大桥梁和大型隧道,Ⅰ级铁路干线的重要车站与铁路枢纽的主要建筑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Ⅱ类以上机场,年吞吐量二百万吨以上的大型港口;

(三)大型水库的大坝和城市上游的Ⅰ级挡水坝,装机容量一百万千瓦以上的热电厂、三十万千瓦以上的水电厂及其变电站,五百千伏以上的枢纽变电站;

(四)省、市二百千瓦以上大功率广播发射台和电视台,通信枢纽的程控机主楼;

(五)大中城市主要供电、供水、供气、输油管(网)的调度控制工程;

(六)大型工矿企业,大型粮油加工厂,大中型化工厂、炼油厂,大型海洋平台,二万吨以上大型船坞项目,高度超过一百米(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和Ⅷ度区中软、软弱场地高度超过八十米)的建设工程;

(七)位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以上(含Ⅵ度)分界线两侧各八公里范围内或者位于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峰值加速度分区分界线两侧各四公里地区内,占地范围跨越不同地质构造和工程地质单元的建设工程;

(八)法律、法规规定和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需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程。

前款规定之外的一般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第二十二条学校、医院、机场、车站、体育场馆、大型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教育建筑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当不低于重点设防类。

第二十三条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向评价项目所在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并接受其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四条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审定,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向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二)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地震行业及有关行业的技术、管理专家,对申请单位提交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进行评审;

(三)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结合建设工程特性确定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在受理申请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出具抗震设防要求审定文件,并通知申请单位和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

国家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审定程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未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不得作为抗震设防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下列区域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地震小区划图:

(一)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城镇规划区;

(二)位于复杂地质条件区域内的新建开发区;

(三)位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以上(含Ⅵ度分界线两侧各八公里范围内),或者位于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峰值加速度分区界线两侧各四公里地区内的城市、经济开发区;

(四)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详细程度较差的重点地区。

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对地震小区划图进行初步审查,并在受理申请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将初步审查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直接报送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经审定的地震小区划图应当作为城乡规划和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依据。

第二十六条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在项目报批时,应当提供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出具的抗震设防要求审定文件。各级发展改革和建设、规划部门应当将抗震设防要求审定文件作为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审查的必备内容。

对未按照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未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出具抗震设防要求审定文件的建设工程项目,各有关主管部门不予审批。

工程设计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建设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将抗震设防纳入监理范围。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对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进行审核监督。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对辖区内已经建成的建设工程进行抗震性能普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建设工程,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要求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建设工程抗震性能鉴定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检测单位承担。

抗震加固工程应当按照建设工程报建的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九条建设单位应当在建(构)筑物使用说明书中说明建筑抗震设施与减震、隔震装置。

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进行装修、维修、改建时,不得擅自破坏主体结构、增加荷载,不得破坏抗震设施与减震、隔震装置。

第三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住宅和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管理,增加资金投入,建设抗震设防示范工程,引导农村建设具有抗震性能的房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建设等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农村住宅实用抗震技术的研究开发,制定农村住宅建设技术标准,开展地震环境和场地条件勘察,提供地震环境、建房选址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编制农村住宅抗震设计图集和施工技术指南,并向建房村民免费提供。

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组织开展农村建筑从业人员业务培训时,应当包括防震减灾内容。

第三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宣传活动计划,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防震减灾知识列入各级公务员培训教育内容。

幼儿园、学校应当将防震减灾知识和避险逃生、自救、互救技能纳入公共安全教学内容,每学年组织一次以上地震应急救援和疏散演练;医院、机场、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地震应急救援和疏散演练,增强安全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对地震应急救援和疏散演练给予指导。

每年五月开展全省防震减灾宣传周活动。

第四章地震应急与救援

第三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明确职责分工,组织联合演练,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提高地震应急救援、灾后安置组织指挥和应变能力。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地震应急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部门或者本系统的地震应急预案,并报同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地震应急预案。

第三十四条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电力、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大型车站、机场、港口、大型商场、影剧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以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核电、矿山、危险物品等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报所在地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五条省人民政府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地震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立由公安、地震、卫生、建设、国土资源、气象等部门参与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应急启动和联动机制。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应当配备相应的装备、器材,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

第三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地震灾害救援志愿者队伍。

地震灾害救援志愿服务包括以下内容:

(一)开展防震减灾、地震应急知识科普宣传;

(二)进行地震宏观异常观测活动和震时的灾情速报;

(三)地震发生后,组织开展自救互救、人员紧急疏导;

(四)协助灾区政府和专业救援队伍开展现场救灾物资发放、平息地震谣言、安定民心等工作。

地震灾害救援志愿者队伍应当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救援知识培训与演练,使志愿者掌握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技能,增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第三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编制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并纳入城乡规划统筹实施,利用广场、绿地、公园、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场所与设施,统筹规划和建设具备安全避险、医疗救护等功能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应当向社会公布,并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

学校、住宅区、医院、剧场剧院、大型商场、大型酒店、体育场馆、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应当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应急疏散通道应当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

第三十八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启用时应当配置以下基本设施:

(一)应急篷宿区设施;

(二)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

(三)应急供水、供电、通信设施;

(四)排污、垃圾储运设施;

(五)应急通道;

(六)临时流动公厕。

第三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震灾害抢险救灾装备储备制度,做好抢险救灾装备所有人登记工作。

地震灾害发生后,根据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需要,当地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征用物资、设备或者占用场地。征用物资、设备或者占用场地的,事后应当及时归还;无法归还的,应当给予补偿。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检查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各项地震应急保障措施。

第四十一条地震临震预报后,预报区内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地震应急预案的要求,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做好抢险救灾准备。

第四十二条地震灾害发生后,所在地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按照地震应急预案的要求,成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组织开展紧急救援行动,动员社会力量进行抢险救灾;有关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一)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震情监视,及时提出地震趋势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对地震灾害损失进行调查、评估;

(二)民政部门应当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统筹安排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协调做好转移安置灾民工作,开放应急避难场所,妥善安排灾民基本生活;

(三)财政部门应当统筹安排灾害救助资金;

(四)卫生、医药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迅速开展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和心理援助工作;

(五)公安、交通运输部门应当保持通往灾区应急专用通道的畅通,为参加灾区救援的车辆核发专用通行标志;

(六)通信部门应当开设应急专用信道,保证灾区通信畅通;

(七)建设、市政、交通运输、水务、供电、通信、环保、房管等部门,应当对地震灾害损失进行调查、评估,并尽快恢复被破坏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设施,对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八)公安部门应当迅速组织力量开展救援工作,并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消防、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维护灾区社会秩序;

(九)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对地震引发或者可能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进行调查评估并做好应急防范和处置工作。

第四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震震情、灾情信息报告制度。

地震灾害发生后,灾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在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震情、灾情等信息,并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地震灾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震情、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信息,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不得迟报、谎报、瞒报。

地震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等信息由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统一对外。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一般建设工程未按照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或者在地震小区划范围内而未按照地震小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按照国家规定设置应急避难场所,保持疏散通道完好与畅通和设置明显标志的,或者未制定地震应急预案、不开展相应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七条本条例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

防震减灾案例篇8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代动峰值区划图》和《防震减灾条例》,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构,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社会力量,不断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推进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保障。

二、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的思想观念,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宗旨,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发展、服务民生需求的能力水平,立足防震减灾震情监测预报、震害防御、震灾救援三大体系建设,积极展防震减灾工作,广泛宣传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不断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通过开提高各类建筑工程的防震安全性能,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储备好应急物资,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指挥体系和强有力的紧急救援队伍,努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三、加强领导,震减灾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组织成立以防震减灾服务中主任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各股室为成员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召开领导班子会、党支部会和领导小组会,研究部署防震减灾工作,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争取资金项目,进一步完善我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发展。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工作要求,领导小组下设两个组,一是工作监督组,组长由党支部书记担任,配备两名党员干部为支部委员担任监督组成员,履行工作落实的监督职责;二是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分管单位办公室领导担任,各科股室人员为成员,主要负责牵头落实各项工作,反馈工作成效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四、主要工作内容

(一)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强化震情跟踪

1、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分析体系,年初制定震情跟踪工作方案,坚持24小时震情值班制度,建立值班工作台账和值班工作按排表,坚持日处理地磁、温泉、aete多分量等地震前兆信息系统数据,随时关注我周边及邻区的地震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向领导报告,组织会商,研判震情趋势意见。

2、加强地震监测台网(站)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严格遵守地震台网(站)运行管理工作制度,不定期不定时对地震台网(站)进行巡查,按照地震台、站、点分工联系安排表,每季度对台站点巡检1次,雷雨、爆雨季节开展经常性巡检,确保地震台、站、点的仪器设备不遭到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全力保障台网(站)运行正常,地震监测数据传输正常,连续可靠。

3、加强群测群防建设,建立健全防震减灾“三网一员”(三网指灾情速报员、宏观观测员、科普宣传员,一员指防震减灾助理员)工作体系,完善“三网一员”工作制度,各乡镇要配备1名防震减灾助理员,原则上由现有干部兼任,设有1名分管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各村(社区)委会、村(居)民小组要配备1名“三网”合一人员,原则上村(社区)组干部兼任,各乡镇人民政府每年要对“三网一员”名单进行更新备案,并上报防震减灾服务中心,以确保防震减灾工作不脱节、不断节。“三网一员”和防震减灾中心建立的宏观观测点人员要积极收集本地出现的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发现异常,由防震减灾服务中心立即派人核实核查,确实异常的,按程序组织会商报上级防震减灾部门,努力确保震情宏观异常信息核实核查、会商不过夜,坚持每年组织“三网一员”开展业务培训1次,提高“三网一员”业务工作能力。

4、加强震情会商,建立健全震情会商工作体系。建立健全震情会商制度体系,加强震情会商组织管理,完善震情会商条件保障,加快推进各类观测数据资料和震例的清理评估和分析研究,深入开展地震预测方法和预测指标研究。按照地震监测预报长、中、短期和临震预报要求,由震情监测股组织开展年、半年、季度会商和月、周、日会商工作,每年12月15日前会商提出下年度震情趋势意见,6月15日前会商提出当年年中和下半年震情趋势意见,每季度末会商提出下一季度的震情趋势意见,重大节假日活动和中高考前5日会商提出重大节日活动期间的震情趋势意见,切实为全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节假日活动、中高考保驾护航。在震情异常明显、地震活跃高的情况下,实行月、周和日会商,会商得出结论,严格按照震情保密制度进行上报,严禁个人对外公布。加强区域协作,互通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实时与沐川、犍为、金口河区、峨眉、峨边、雷波、宜宾、永善、绥江等周边区、市、联系,了解掌握震情趋势意见和地震活跃情况,不断提升我震情跟踪工作效能,增强震情跟踪研判的准确性。出现重大震情变化或接受到重大预测意见时,及时上报省地震局监测预报处和地震预报研究中心,视情况,邀请省局专家指导或报请监测预报处组织专题视频会商研判震情发展趋势。

(二)加强震害防御工作,防范和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

1、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增强防震减灾意识。牢固树立“预防为主,居安思危,安全第一”的防震减灾工作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不忘实心,牢记使命,积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法律和科普知识“七进“活动,制定年度防震减灾法律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计划,做到会前学法、普法和学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增强防震减灾干部的干事创业精神。利用各类宣传平台和“三月科技之春”、“六月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宣传周、和重大地震“纪念日”等重要时段组织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农民夜校”、知识讲座、悬挂标语、摆放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群众普及防震减灾法律和科普知识,增强人民群众防震减灾法治和科普意识,保障人民群众在地震中的自救互救能力。

2、抗震设防管理

加强城总体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涉及防震减灾内容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工作,主动对接提供断裂分布示意图。加强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大对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和民生工程项目监管力度,强化城市危旧房屋改造和农村安全住房保障,严格按照中国第五代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提供抗震设防烈度区划,在新建、改建、扩建和乡村振兴建设中,严把选址关、结构关、工匠关和材料关。利用下乡开展科普宣传、扶贫、农民夜校等向群众宣传农居选址、建房、应急救援等农村居民地震安全知识,提高群众的地震安全意识。积极开展地震危险源风险排查管控,对全城乡危旧房屋和生命线工程、危化品厂房仓库、水库大坝等建设工程风险隐患排查1次,对排查出的风险立说立改,整改到位,努力提升抗震能力。

3、进一步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配套建设完善适应需求的多灾种应急避难场所,把城区已建成的4处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功能齐全,有明显指示标志,能容纳3万余人的应急避难场所,各乡镇、村(社区)也要建立相应的避难场所,并设明显指示标志。积极争取资金项目,把已勘选的15个临时停机坪建设起来,设定标志,落实好管理人员,切实防范和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

(三)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增强应急救援能力

1、加强应急机制建设。承担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责,在应急管理局的指导下,调整完善涉及部门地震应急预案职能职责和抗震救灾运行机制。因机构改革,某些单位的职能职责发生变化,按照新的机构职能职责要求,拟定实用性强、可操作的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和地震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图,明确涉及部门的职能职责,调整充实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建立联系协调机制和应急响应机制,组织、指导、协调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各乡镇、村(社区)、学校、医院、企业和人员密集场所要制定相应的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并报防震减灾服务中心备案。

2、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做好应急演练培训。协助应急局完善以武警、消防、民兵役、矿山救援、自愿者和医疗卫生等为主的防灾减灾应急工作队伍工作体系,指导开展防震减灾应急演练培训,完善应急队伍名册,规范应急队伍的调配调度,以确保地震来临时,能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

防震减灾案例篇9

一、总则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切实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地震应急能力,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抗震救灾预报监测工作由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县抗震减灾预报监测组具体组织实施。

二、主要职责及工作要求

(一)预报监测组的主要职责

预报监测组领导小组要做好灾情研究会商和分析判断,并及时做好预测预报和监测工作;成员单位和办公室要加强值班,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通讯畅通,及时汇集上报监测情况,做好预报监测的上下衔接和具体实施工作。

(二)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

1、县防震减灾办:印发地震防治基本知识和地震灾害发生前的异常先兆现象宣传培训材料,培训县、乡确定的地震观察员,加强对开边地震台和三岔水氡监测站的监管,及时了解观测数据,掌握地震动态,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监测网络。

2、县电信公司:确保通信网络畅通。

3、县气象局:预测灾区天气变化情况,做好预警预报,提供准确的气象服务。

4、各级地震助理员:自觉遵守《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宣传地震知识和法律法规,及时准确上报地震灾害情况。

(三)工作要求

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地震预报监测工作的重大意义,高度重视做好这项工作。预报监测办公室要随时加强同省市地震监测部门联系,及时了解掌握地震监测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地震预报。

防震减灾案例篇10

关键词:档案保护防灾减灾指南核心档案质量管理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国家档案局把加强档案部门防灾减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了出来。杨冬权局长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唤起广大档案工作者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大家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大家的防灾减灾能力”。关于推进该项工作实践展开的举措之一,杨局长指出,国家档案局组织编写、的《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是指导我国各级档案部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参考材料,是档案工作者参加防灾、抗灾、救灾教育培训,提高档案人员安全能力的重要教材,希望大家今后加大对这个指南的学习宣传与贯彻执行。为了配合该指南的学习和宣贯,本文拟就指南的编制背景、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同时谈谈笔者在参与指南编制过程中对有关问题的一些初步思考。

1.指南的编制背景及主要过程

我国历来都很重视危机管理和防灾备灾的问题,所谓“有备无患”、“预则立,不预则废”、“未雨绸缪”、“不打无准备之仗”等等,都是阐述的同样的或相近的道理。而“临渴掘井”、“亡羊补牢”等则是另外一种态度,当然也可以说是对“未雨绸缪”某种程度或某个角度的补充。

著名的玛雅传说认为,我们的地球目前处在第五个太阳年。按照玛雅日历计算,人类历史将于公元2012年进入新纪元。而每一太阳年更迭时,总会发生一场巨大灾难。好莱坞根据这一传说拍摄了轰动一时的灾难片《2012》,描述了一个天塌地陷、末日来临的惊悚故事。

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可怕的故事吗?事实上,自然力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对人类文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与破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远的不说,还保存在我们记忆中的重大灾难就有不少,如1976年7月28日爆发的唐山7.8级大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2004年底导致22.5万人死亡、10万儿童沦为孤儿的印度洋海啸,让人们在悲伤中进入新的一年;2005年8月发生的卡特里娜飓风,2008年5月相继发生的纳尔吉斯热带风暴和汶川大地震等,其巨大的破坏和造成的惊人损失,至今无法让人释怀。

重大灾难发生时,档案部门往往也难以避免地受到直接损毁或间接殃及。仅以汶川地震为例,这次自然灾害对当地及周边地区档案馆建筑造成的巨大破坏和对档案造成的严重损毁,可谓触目惊心。据统计,四川省内阿坝、绵阳、德阳、成都、广元、雅安等6个重灾区的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425万余卷中,有61万多卷档案处于严重受损的危房之中,全省有43915平方米档案馆舍受到不同程度损坏。北川县档案馆在地震中完全坍塌,档案被泥石瓦砾掩埋,被雨水淹渍霉变。这次地震对档案馆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给馆藏档案文献遗产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形成严重威胁,造成极大困难。

正因为如此,危机管理和防灾备灾近年来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学术研究课题,而已成为各国档案部门和相关国际组织高度关注和重视的现实问题和具体实践。国际蓝盾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进文化遗产领域防灾减灾和各类突发事件中文化遗产的保护。国际档案理事会1997年专门出版了《档案馆防灾减灾指南》。2006年,国际图联也出版了《灾害准备和规划简明手册》,都是对这一重大问题高度关注的具体体现。

国家档案局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和突发事件中的档案保护工作。早在1997年,国家档案局技术部曾经组织了各种自然灾害及其对档案影响的系列课题的研究,主要包括地震、台风、泥石流、火灾、水灾等,分别由河北、浙江、湖南、四川等地档案部门承担。这些课题先后完成,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各级档案部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近年来,面对自然灾害频发的总体态势,国家档案局每年在汛期之前都要发出关于做好汛期档案安全工作的通知,提醒并要求各级档案部门加强汛期的档案安全排查,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做好档案的保护,确保档案的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直到汶川地震发生前,国内还没有一个规范的标准或一部专门参考书目对我国较常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梳理,并提出具体的防治意见,用于指导我国档案部门防灾减灾的工作实践。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档案局立即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制订出台抗震救灾中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指导意见、派出工作组赴灾区调研和指导受损档案紧急处置、组织各省区市档案部门开展对口支援灾区恢复重建、批准组建专家组具体指导北川受损档案抢救工作,等等。与此同时,面对档案部门遭受的重大损失,出于受损档案紧急处置和档案部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客观需要,更为了总结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教训以提高各级档案部门的防灾备灾能力,国家档案局立即提出并组织有关人员着手研究编制《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以作为各地档案部门防灾备灾的重要参考资料。

课题组从我国频繁发生的、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种类和对档案造成危害的实际出发,参考了国际上的相关经验和做法,在总结汶川地震档案工作恢复重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防灾备灾、应对灾害、灾后重建三个方面提出了我国档案馆在防治和应对灾害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和要求。课题组成员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进行了相关调研,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多次召开座谈会,不断调整优化篇章结构,对各省区市报送的反馈意见进行认真研究、梳理和吸收,数易其稿,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于2009年底完成全部工作,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这个指南的及时编制和实施,既得益于汶川地震中档案抢救修复相关经验教训的总结,也在后来指导相关灾害应对时档案紧急处置等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指南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防灾备灾、紧急应对和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备灾主要包括风险评估、应急预案、建筑考量、容灾备份等方面的内容,紧急应对主要涉及人员疏散、档案转移和紧急处置,恢复重建则包括损失评估、重建规划、馆舍重建、档案抢救、系统恢复等主要内容。这里仅就各部分中的几个相关问题作一点简要补充。

2.1风险评估、建筑布局和应急预案

(1)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档案馆的安全风险评估。应对危机、化解风险,首先要能够充分意识到危机和风险的存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海恩法则充分阐述了“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人们对导致事故发生的隐患、征兆往往容易忽略,甚至发现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导致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对档案馆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评估,及时查找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漏洞或隐患,有针对性地及时把各种漏洞或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是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和档案信息安全最根本的措施之一。我们应当及早研究和建立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研究制订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实施方案,通过对档案安全状况开展风险评估,指导各单位立足于防患未然,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并为处置安全事故提供科学依据。

(2)要慎重考虑档案馆舍总体建筑布局。档案馆舍是保管和保护档案最为重要的防线,是防止各种自然灾害对档案造成损毁的首要屏障。从汶川地震灾区档案馆受损评估情况来看,一是档案建筑倒塌的比例远远少于其他建筑,凡按档案馆建筑设计标准建造的档案建筑,无一倒塌,而只有程度不同的损坏。二是惟一倒塌的北川县档案馆,也是位于县政府办公楼的顶层,而不是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建造的独立建筑。三是就独立建造的综合档案馆而言,大都表现为办公楼在地震中成了危房,而档案库房因设计和建造标准相对较高,损坏明显较轻。因此,建造一幢质量好、符合规范的档案建筑,其意义非常厚重。这里给我们的另一个重要启示是,有必要尽量避免“头重脚轻”的馆舍建筑布局。事实上,我国目前档案馆库房在上、办公用房在下的垂直建筑格局并不少见。相反,库房在地下、办公和其他业务用房在地面的建筑布局在欧洲、日本则比较常见,其中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头重脚轻的布局,不仅因为整体承重要求提高而导致建筑造价高,遇到重大灾难时更是在稳定性上大打折扣。这一点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和总结。

(3)要重视应急预案的制订与演练。各级档案部门,尤其是重大自然灾害易发地区的档案部门,必须制定应对各种灾害或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预案的主要内容包括成立应急指挥机构,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各种情况下怎样抢救、转移和修复档案;怎样进行灾害损失的评估;怎样与救灾部门联系;怎样预防次生灾害等。另一方面,要通过演练提高执行力。根据预案经常进行演练,是提高应急反应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地震紧急疏散演练,汶川地震发生时,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根据平时演练的做法,仅用1分36秒,就全部集合到操场上,全校师生无一伤亡。这一现实的例子向我们揭示了防灾演练的极端重要性,关键时刻,关乎生死存亡。

2.2抗灾救灾中档案的紧急处置

重大自然灾害中,在从抢救生命阶段过渡到抢救重要物质阶段时,一定要提请有关部门把抢救国家档案放在至关重要位置,要争取在有关的法规制度中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这是我们在灾害应对中应当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时,玉树州县档案馆建筑严重受损。灾区档案馆室保管的13万卷档案中,有9家档案室近万卷档案因办公楼倒塌被废墟掩埋,其余12万卷档案均处于震后危房中。地震发生后,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同志指示国家档案局迅即派工作组赴玉树灾区指导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工作组同当地档案部门一起研究了关于“转段”期间优先抢救档案的意见,受到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在抢救重要物资和清理废墟时,要优先抢救州县档案馆和州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并进行集中统一保管,防止档案丢失和二次受损”,为最大限度保证档案完整、安全和减少灾后抢救修复难度提供了保障。

2.3灾后恢复重建的科学组织

受灾档案部门灾后恢复重建,关键是要把档案抢救、馆库加固或重建纳入法制轨道。汶川大地震后,国家相继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2号)等。据此,国务院制定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发31号),明确提出要“合理布局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抓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各类设施的恢复重建”。七章三节“公共服务之文化体育”部分明确提出恢复重建56个档案馆。有了法律上的保障,档案部门的恢复重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灾后恢复重建,应当建立在科学评估、科学论证、科学规划的基础之上。要对档案受损范围、档案馆舍和其他基础设施损毁情况等进行重点分析,为编制实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在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对震后地质、水文、生态环境等进行调查了解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重建选址是采取原地重建、局部避让或者重新规划的方式。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地恢复,而要着眼于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坚持统筹规划、科学重建,使灾区档案事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

3.指南编制过程中引发的对有关问题的思考

指南编制任务的提出,源于对汶川地震中档案防灾减灾问题的思考,而指南的编制过程则是与北川档案的抢救修复同期进行的。因此,指南的编制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档案馆防灾减灾和档案抢救修复实践探索的过程,经验总结的过程,技术研发的过程,理性思考的过程。

3.1关于防灾资源储备和机制创新

防灾减灾要加强资源储备。在众多的资源储备中,抢救修复受损档案的保护技术,应当作为重要的战略储备之一。在2008年汶川地震档案抢救修复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大规模处理受灾档案实用技术以及专门修复人才的匮乏,提示了加强技术储备、人才储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管档案遭到如此严重程度的损毁可能百年不遇,但一旦真正遇到这种情况,如何及时制定紧急处置方案并且顺利付诸实施,如何确定严重受损档案抢救的方法和流程,采用哪些相关修复技术与设备,以便因灾受损档案得到及时、科学的抢救,人才和技术两方面的充足储备,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坚持不懈地培养人才,要坚持不懈地组织研发,确保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不断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也至关重要。在北川档案抢救修复过程中,在国家档案局的支持下成立了由全国各地档案保护人员组成的专家组,为这批档案的抢救修复提供技术咨询。专家决策咨询机制的引入,有利于集思广益,凝聚多学科多领域专家的智慧,有利于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保证档案抢救修复的科学性和成功率。再比如,重要档案备份制度在我国由来已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档案后库的建设也风行一时,但近年来后库的实用价值和战略地位发生了一些变化。汶川地震引发了对备份基地建设的意义及其模式的思考。在当年的档案工作者年会上,我们提出了重要档案的馆际互备机制,即根据不同地震带、不同江河水系流域、不同电网布局等因素,在全国合理建立不同区域档案馆互为备份的机制。馆际互备机制的提出,有利于降低档案馆备份基地建设成本,有利于加快异地备份制度落实的步伐,因而得到各地档案部门的拥护和积极响应。截至今年3月底,全部副省级以上国家档案馆全部结对完毕,互为备份基地。

3.2关于现代都市档案防灾问题

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代都市档案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新特点,如高层建筑林立、地铁网线修建、暖通管道密集等,也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德国科隆市档案馆因地铁施工坍塌事件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科隆档案馆建于1971年,曾为德国最大、欧洲最为著名的城市档案馆之一。档案馆保存有近800位著名德国作家、作曲家和政治家的个人文件,还有早至公元922年的手稿档案,档案排架长度达8千米。2009年3月3日下午,科隆市档案馆轰然倒塌,事故诱因竟然是档案馆所在街区修建地铁所造成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人事先已经在档案馆发现了一些裂纹等蛛丝马迹,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及时采取任何紧急处置措施,致使馆舍倒塌时全部档案被废墟掩埋。我们熟悉的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发生在北京的民族文化宫水管跑水事件。2005年11月15日,因水管爆裂致使该单位所藏60余万册图书中的2万多册图书被浸湿。所有这些都昭示我们,对于城市档案馆的防灾减灾问题,应当更加引起我们的关注并积极开展研究,有针对性地探索相应的应对策略,保护城市档案,保护城市记忆。

3.3关于核心档案的特殊管理

西方国家档案部门所说的vitalrecords,指的是重要档案或核心档案。美国好莱坞大片《国家宝藏》虚构了一个涉及多股力量设法获取美国国家档案馆保存的《独立宣言》的传奇故事。其实,美国国家档案馆的镇馆之宝,其保护措施之审慎、严密是世所罕见的,是当今核心档案特殊保管措施的典范。确定各档案馆保存的核心档案,为其创造最适宜的保存条件和进行特殊的保管,在突发事件中对其优先进行处置和转移,应当成为各级国家档案馆的一项基本制度。

核心档案的特殊保护措施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比如采用具有防火性能和便于转运的装具和设施存储核心档案,就地建造坚固可靠和具备特殊保管条件的特藏室,或将核心档案转移至后库或其他备份基地进行异地保存,及时制作和保存核心档案的副本,等等。我国各级特藏室的倡导和建设,其初衷也是源于对核心档案的特殊保护,是一项保护档案的重要举措。我们要特别注意坚持加强对特藏室建设的引导,加强对特藏室建设规范的制定和推行工作,警惕假藏展结合之名,将“特藏室”嬗变为“陈列室”或“展示室”,而把那些最珍贵的档案原件置于人员流动性相对较高,保存条件适宜性和稳定性相对缺失的环境之中,就失去了建立特藏室原有的要义。要避免特藏室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还需要做很多规范化方面的工作。

3.4关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在档案馆引入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特别是档案保护修复(以及档案数字化加工、缩微复制)等技术工作中,对各项工作流程的规范和进行质量管理,对于确保档案修复等工作的质量,真正起到“治病救人”、“起死回生”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外不少档案馆已经在这样做了,比如新加坡国家档案馆的档案保护修复室先后于2003年和2009年两次通过iso9001(2000版和2008版)质量管理认证,取得“4s店”的资格,拥有了“甲等医院”的称号。并且,破损档案修复的工作流程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记在心上;把“敬业、创新、求知”奉为自己的企业文化。无独有偶,与新加坡毗邻的马来西亚,其国家档案馆也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

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在因灾受损档案的抢救修复中,特别是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中,如何引入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杜绝“无照经营”,避免“大炼钢铁”。与此同时,要大力加强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档案修复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杜绝“无照驾驶”,消灭“马路杀手”。明代学者周嘉胄对于藏品修裱提出的“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原则,至今仍然没有过时,仍然应当予以坚持。我们绝不能以牺牲档案抢救修复的质量为代价,决不能冒着“治伤致残”的风险来完成所谓的抢救修复的数量和指标。

4.结语

当然,前面提到过的关于2012的世纪灾难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不足为据。但我们仍然有必要认清自然灾害多发频发这一基本国情,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的防范与应对,根据党和国家关于自然灾害应对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档案部门的实际情况,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加强管理,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增强档案部门抵御风险的能力,努力造就保障档案安全的“诺亚方舟”,最大限度维护国家档案资产安全。

近两年来我们经历了汶川、玉树两次特大地震等众多的磨难,在这种时候,我们更加要树立"多难兴邦"的百倍信心。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只要我们把各种灾害带来的危害估计得严重一些,把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考虑得周全一些,把对各类受损档案的处置实施得科学一些,档案事业就一定能够趋利避害,不断实现安全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档案局.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s].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

2.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档案报,2010-05-20(1).

3.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切实做好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中档案收集抢救保管工作的紧急通知[s].青震指[2010]62号,2010年4月23日.

4.王良城.档案部门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要求与策略[r].中国档案学会2008年档案工作者年会(昆明),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