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十篇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十篇

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0:53

互联网的传播特点篇1

关键词传统广播;覆盖特点;移动互联网广播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37-0161-02

近年来,4G技术迅猛发展并被普及应用,各大运营商为了推动自身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了数据服务的资费,再加上用户习惯的改变,促使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得以加快。在广播覆盖方面,用户逐渐转变为通过移动互联网来收听广播,比如通过微信、微博、各类app等平台收听广播。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与2012年相比,2013年用户通过手机终端收听广播的听众比例达到47.8%,提示传统广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收听广播的人群被分流。在这样的情势下,需要对两种广播覆盖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探索广播产业在当前格局下的发展路径。

1传统广播与移动互联网广播的覆盖特点

1.1传统广播的覆盖方式特点

就传统广播覆盖情况来看,由于较少人收听其短、中波覆盖的广播,所以文中的传统广播覆盖以调频覆盖为例。从其覆盖方式特点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收听成本低。用户要想收听传统广播,其成本如下:一台收音机(价格为几十到几百元)、电池(几块到十几块),而广播信号免费,总体收听成本非常低。用户若想收听移动互联网广播,则需要购买智能手机终端,价格至少几百元以上,耗电量大,且收听时产生较大的数据流量,在流量计费的背景下,用户的数据流量费用较多。

2)收听效果好。传统广播历史悠久,在广播覆盖中,主要通过Fm发射,发射台的信号源基本上属于模拟信号,可以通过调频直接收听,无需压缩和解码;即使通过卫星接收、转播,为了方便用户收听,大多数电台采取的、也是比较低的编码格式压缩比,信号损耗小,借助卫星直接转发,耗时短,用户采用收音机接收,不会出现受网速、带宽等影响而产生的困扰,音质好、实时性强。而在移动互联网广播中,为了用户可以良接收信号,采取比较高的编码格式压缩比,信号损耗大,且其中的中转环节较多,受网络带宽影响,出现延时情况,且声音变化大,失真度较高,若太多用户同时在线,缓冲延时会更严重。

3)听众较稳定。在移动互联网广播的收听人群中,大多是年轻人群,他们接触新媒体较快,人群的个性较分明,对节目要求较高,风格多变,比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很难固定某一个电台。而在传统广播的收听人群中,大多是车载人群、学生、中老人、农村老百姓等,收听广播的时间较长,会固定收听广播的习惯,对感兴趣的节目比较忠诚,不易转移。因此,传统广播具有相对较为稳定的听众。

4)特殊职能的无可替代性。传统广播除了满足人们的娱乐、新闻等功能外,还具有另外的特殊职能,即对特定人群的公益及公共服务和主流宣传,比如农技卫生服务、应急广播等(面向广大农村百姓和特殊时期的特殊人群);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面向新疆等边疆省市),在维护民族统一等方面的职能尤为突出,这些都还是优势之一。

1.2移动互联网广播覆盖的特点

1)更高的互动性。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移动手机终端的智能化程度,市场上的广播收听软件的数量、功能日益增多,且用户与广播的参与性较传统传播明显增强。移动互联网广播为用户提供广播节目时,给用户带来了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比如用户关心的美食、导航、上门一对一服务等,还可以点播回放自己喜欢的节目。转变了传统广播的单向、被动的接收模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海量、即时性地参与到节目当中。

2)更广的覆盖范围。为了提供自身的市场份额,国内的各大运营商不断改善服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建设,比如在信号覆盖方面加大基站建设。目前,只要有人到达,都有无线通讯信号的相伴。随着4G技术的普及,各基站原有的信道、带宽均得以扩充。在这样强大的数据服务下,用户可以通过移动手机终端随时随地收听自己感兴趣的音频。由此可见,与传统广播相比,移动终端有声产品的覆盖范围更为广泛。

3)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移动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特点,用户在收听广播节目时,可以打破传统广播的地域限制,只要用户所在的地区可提供数据服务,就可以任意收听自己感兴趣的节目、频道、有声产品等,并且可以自由选择和组合,形成个性化的定制应用。但是,传统广播则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要想收听自己感兴趣的广播节目,需要在当地有信号覆盖的频道,而且频道的数量有限,大多是CnR(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2套,或是当地各电台自办的节目等,基本上都是一些固定的广播节目,广播里播什么,听众就只能听什么,自主选择空间较小。

2传统广播的未来发展趋势

无论是传统广播还是移动终端的有声应用,都是时展的产物。正如“立体声”的出现催生了“音乐广播”;“固定电话”的普及催生了电台热线节目;“手机”的出现促动了现场连线报道和短信互动平台;“互联网”的出现推动了类型广播浪潮;“3G移动终端”乃至“4G”的普及也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广播、乃至传统媒体的生态。回望历史,广播的每一次革命性变革、都是由“技术变革”推动和引发的。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传统广播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2.1二者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处于并存状态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传统广播的覆盖方式具有收听成本低、收听效果好、听众较稳定、特殊功能的无可替代性等优势;而移动互联网广播则具有互动性高、覆盖范围广泛、用户自主选择空间大等优势,二者各有自身的特点。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移动终端有声应用的发展势头良好,但在短时间内还不能解决音质、成本、延时等问题。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广播与移动互联网广播会处于并存状态,为不同的收听人群提供类型化的服务,满足各种用户的不同需求。

2.2二者的优势会更加凸显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喜爱网络技术带来的各种便利。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广播事业会朝着多样化、便捷化、个性化、互动性方向发展和完善,与未来的广播收听人群的需求日益吻合。因此,收听移动终端广播或有声应用的人群会越来越多,在市场上所占的比例也会逐步上升。与此同时,由于广大农村受众等类型人群受各自的收听习惯、收听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仍然会选择传统广播覆盖来收听音频节目,传统广播也有为这些人群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其主流宣传、公益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仍会继续凸显。

2.3车载人群是移动终端发展的推动者

车载人群具有目的明确(当地交通广播提供的各类对象化信息服务)、忠诚度高等特点。但是,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中,干线公路的传统广播覆盖不够完整,而且很多乡村公路还接收不到,给车载人群的广播收听带来了不便。对于这种情况,如果移动互联网广播的收听成本能够下降,达到人群可以承受的心理预期之后,这类人群就会选择无线上网的方法进行广播收听。这样一来,借助车载人群的作用,就可以有效地推动广播移动终端的发展。

3结论

传统广播和移动互联网广播覆盖各有自身的优势,而技术的革新才是推动人们生活、工作方式改变和前进的动力。因此,在未来发展中,二者虽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并存状态。但随着4G技术的升级,收听成本的下降,移动互联网会给广播收听人群带来更大的便利。相信人们会越来越趋向于移动广播终端,满足多方面的订阅与推送的音频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安远.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广播的大胆尝试――浅析浙江新闻广播Fm98.8[J].视听纵横,2014(6):55-58,1.

[2]王春美,王岚岚,葛文婕.国内外广播发展动向及趋势[J].中国广播,2015(2):43-46.

[3]安远.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app的发展与传统广播的转型[J].视听纵横,2015(1):106-109.

互联网的传播特点篇2

摘要】互联网的推广与普及对我国的政治传播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本文以我国钓鱼岛网站的开通为实例进行分析,了解了钓鱼岛网站开通的背景以及主要内容,通过对钓鱼岛网站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互联网对我国政治传播的主要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政治传播钓鱼岛网站

一个国家传统的政治传播方式是通过外交访问、传统媒介等进行。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政治成为了中国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对提升中国的社会影响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来说,政治传播不仅表现在对内的政治普及之上,更表现在对外的政治立场宣扬之上。特别是在近几年,周边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更需要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对我国的政治进行有效的传播。钓鱼岛网站的开通,便是中国政治传播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典型表现。

一、政治传播的相关概念

1、政治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政治传播伴随着一个政体的政治活动始终,是政治活动过程中结构与意义上信息与情报流动的直接反映。从通俗的角度来说,政治传播也就是宣扬政治观点、政治立场的过程,其中既包括对内的政策普及,也包括对外的政治立场宣扬。政治传播最大的特点便是具有广泛性,并不仅仅是指政治精英对普通民众传播信息,也包括政治的非正式传播渠道,比如社会公共舆论、大众传媒等。由此可以看出,政治传播最根本的目的便是要实现特定政治信息的交流与推广,让更多人或者客观团体认知并接受特定的政治信息。

2、互联网政治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以网络科技技术为核心,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传播途径进行政治传播工作,即可称为互联网政治传播。与传统的广播、报纸、电视等传播方式相比,互联网有着显著的新时代特征。首先,互联网传播具有综合多样性。互联网政治传播是多元化的,在网络的世界中,既可以通过网站建设达到信息展示的要求,也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聊天工具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并且互联网传播,还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政治传播的内容,让政治传播变得更加具有活力,这是其他政治传播方式很难具备的。其次,互联网传播具有非垄断性。通常政治传播的信息均由政府相关部门垄断,这虽然起到了引领政治导向的作用,但同时也让政治传播的信息较为主观、单薄。而互联网政治传播则改变了这一现象,政治传播的信息来源极为广泛,让普通民众获得了更为多元化的政治信息。最后,互联网传播具有互动性,这也是互联网政治传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通过互联网渠道,政治传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可以进行深入互动交流,为政治传播的进行提供更加良好的帮助。

二、通过互联网进行政治传播的重要性

在当今的国情与世界竞争格局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的政治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通过传统的政治传播方式已经很难达到原有的目的,相关部门必须要针对现状做出相应改变。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热点频发的背景下,相关部门要创新传播手段,积极探索破解难题的新举措,以适应社会信息化的新情况,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据悉,原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计划于2016年将美国的网络部队人数增加到6200人,网络是未来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扩张影响力的主要渠道。因此,通过互联网进行政治传播,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中具有极高的重要性,对拓展政治传播研究视野、丰富政治传播内容、优化政治传播水平均具有很好的推进作用。

三、钓鱼岛网站的开通与我国的政治传播

1、钓鱼岛专题网站的开通

(1)钓鱼岛网站的开通背景。钓鱼岛位于我国的东海海域中,是钓鱼岛列岛的主岛,除此之外,其下辖区域还包括了赤尾屿、黄尾屿、南小岛以及北小岛等。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但近代以来受到日本非法侵占、《马关条约》不平等条例以及美国的擅自“托管”给日本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目前中日就钓鱼岛的主权问题存在着十分尖锐的争端。在此背景的影响下,为了适应时展潮流,拓宽政治传播途径,提高钓鱼岛主权问题的言论影响力,便建立了钓鱼岛专题网站,旨在为钓鱼岛问题上的政治传播工作提供较为良好的政治信息传播渠道。

(2)钓鱼岛网站的内容和板块简介。钓鱼岛专题网站自2014年建立之后,便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到目前为止,该网站所涵盖的内容已经较为丰富,包含了对钓鱼岛地理概况的详细介绍、对钓鱼列岛的发现历史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与分析、对钓鱼岛实地照片的展示以及对关于钓鱼岛主权的若干法律问题的解释等。而目前该专题网站上除了首页之外,还包括了自然环境、历史依据、文献资料、法律文件、论文著作、新闻动态以及视频资料等几个板块,为社会人士了解钓鱼岛的相关情况提供了十分完善的政治信息,起到了良好的主权宣示作用。

(3)钓鱼岛网站的立场阐述。作为以宣扬钓鱼岛主权完整为建立背景的专题网站,其政治立场的核心便是永远站在“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一方,尊重历史,宣扬领土的完整。该立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该网站认为,不管是站在历史的角度还是站在法律的角度,钓鱼列岛均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二,日本对钓鱼岛的主权言论,仅仅是在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以及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而来的,这种将中国领土主权划归为其自身所有的行为,并不具有国际法律效应;其三,近代抗日战争之后,美国将钓鱼列岛“托管”给日本,只是美日双方私下达成的协议,没有得到领土主权所有者中国的同意,这种行为得不到国际上的认可;其四,无论日本单方面对于钓鱼岛的处理措施是怎样的,均无法改变钓鱼列岛属于中国的事实,中国政府有能力、有决心维护主权的完整,对于侵犯中国主权完整的行为将坚决抗议并为此斗争到底。

2、钓鱼岛网站开通对我国政治传播的影响

(1)凸显我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通过开通钓鱼岛网站,我国政府从网络途径表明了我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坚定了维护主权的态度、为后续的钓鱼岛主权维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保持主权问题底线的良好保障。

(2)构建网络化的重要政史资料。钓鱼列岛由于孤悬海外,其具体情况一直没有得到社会广大民众的深入了解,对钓鱼岛主权的维护工作也就很难真正地实现全民化。而政府部门通过开通钓鱼岛专题网站,在网站中建立起完善的政史资料,这类宝贵的政史资料正好能够为社会广大民众提供丰富的钓鱼岛知识,快速提升民众对于钓鱼列岛的深入认知度,真正做到“社会保钓,全民保钓”。

(3)强化“钓鱼岛”相关政治新闻的传播。虽然钓鱼岛主权问题是当今我国社会的热点问题,并且通过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途径让“钓鱼岛”相关政治新闻得到了广泛传播,但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这些举措却是远远不够的。钓鱼岛专题网站的建立,更进一步强化了相关政治新闻的传播,让更多国人甚至全世界认识到了钓鱼列岛对于中国主权完整的重要性。

(4)构建“钓鱼岛”政治立场的独特传媒环境。互联网由于其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广泛性、丰富性、自由性以及互动性等多重特点,而得到当今各国政府的广泛重视。我国政府开通钓鱼岛专题网站,只是对利用互联网在当今社会的传媒特性的第一步,围绕“钓鱼岛”政治立场问题,在该网站开通的基础上,必将还有更多网络渠道表现出我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坚决的政治立场。由此可以看出,钓鱼岛网站的开通对于构建“钓鱼岛”政治立场的独特传媒环境具有深远影响。

四、互联网对我国政治传播的影响

通过钓鱼岛网站的开通实例可以看出,互联网在当今的中国政治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互联网对中国政治传播的影响也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互联网对中国政治传播具有立场表达的影响作用。现今的社会民众了解外界的渠道主要是互联网,而通过互联网的影响力进行政治传播工作,则可以让相关问题的政治立场更为明确,对社会民众的政治引导作用十分明显。其次,互联网有着系统归纳的影响作用。这主要是表现在中国政治传播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资料上。任何热点话题必有其发生的缘由,互联网可以让政治问题的一系列缘由通过资料的方式系统地归纳到一起,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直观地了解到事件的本质,可以更为客观、冷静地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上。最后,互联网使政治传播具有了生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焦点话题的政治传播,受到网络灵活、多变特点的影响,民众参与程度高,可互动交流,政治传播的质量得到了保证。总之,互联网对中国政治传播的影响是深远的,具有极其鲜明的新时代特征,在未来的中国政治传播工作中也将始终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

结语

在当今网络科技时代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中国政治工作所依仗的必要手段,并在未来也会越来越重要,最终成为政治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①潘祥辉,《去科层化:互联网在中国政治传播中的功能再考察》[J]《.浙江社会科学》,2011(1):36-43

②苟凯东,《全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政治传播分析》[J]《.当代传播》,2011(6):79-81

③周冬,《比较分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政治传播》[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4(3):289-289、291

④董关鹏,《“互联网总统”如何“网”罗民心》[J]《.世界知识》,2013(6):20-22

⑤刘远亮,《网络政治传播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基于政府与民众关系的分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3(4):32-37

⑥叶淑兰,《新媒体:政治传播变革的新契机》[J]《.社会观察》,2014(7):16-18

⑦郭明飞、郭冬梅,《互联网上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思潮分析》[J].《江汉论坛》,2014(3):39-44

互联网的传播特点篇3

关键词:网络广告 品牌形象 传播效果

品牌形象是当今市场经济中最热门的话题,它不仅受到企业的高度关注,引起消费者的高度兴趣,同时也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它甚至被提升到民族精神和民族振兴的高度。随着网络的互动特性引发品牌传播一场新的革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网络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网络广告也因此成为商家竞相追捧的对象和商业竞争的有利武器。自1997年3月iBm在Chinabyte的网站上我国第一条网络广告以来,网络广告在我国开始初露端倪,随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网络广告收入由2004年的2l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80.6亿元,5年间增长了8.6倍,市场份额增加速度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传统媒体中的报纸广告的增幅。因此,笔者探讨网络广告对于品牌传播的独特优势,并充分利用网络广告的独特优势去进行高效的品牌传播,以促进我国网站和企业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网络广告品牌形象传播的误区

到目前为止,互联网广告人在网络广告品牌形象传播上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这个误区主要将点击率(Clzckthrough)作为互联网广告形象效果的重要指标。然而越来越多明智的广告人意识到上述做法的误导性,尤其是对旨在品牌形象传播的互联网广告而言。要提高点击率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在你的广告中免费提供一些与性有关的内容或是宣布点击该则广告便可以免费去毛里求斯旅行,就会带来点击率的飙升,但是这样获得的点击率并不能对品牌形象塑造做出贡献。一个杰出动人的创意不仅有强大的品牌形象塑造力还会有强大的行动激发力(Calltoaction),所以优秀的网络品牌广告确实会带来较高的点击率,点击率和品牌形象传播力之间并没有必然性的联系。点击率对于Dm导向的互联网广告更为合适;若你的目标是品牌形象塑造,单看点击率是远远不够的。

对点击率的偏执,也大大损害了对互联网广告作为强大的品牌塑造工具的接受。许多广告主认为互联网广告日益减少的点击率意味着广告传播效果的减低,互联网广告面临着证实自身价值的严峻问题。很多广告人已接受了车体、户外广告无须点击便可有效的提高品牌知名度和提升品牌价值,甚至还发展出测量效果的手段,但偏偏就认为不能获得点击的互联网广告就是无效的。

其实互联网广告人是幸运的,因为互联网广告的不同于传统的特性让我们可以对点击率以外的广告接触的效果进行科学的、量化的测量。通过将Cookie与调查(survey)相结合,我们能够将对特定互联网广告要素的接触与品牌知名度和品牌认知(Brandperception)的变化相比较;新的调查技术的出现更是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上述品牌监测。我们将能够在对具体到互联网广告中的任一元素能为品牌塑造做出什么样的贡献等问题的清楚认识的基础上,走出网络广告品牌形象传播效果的误区,将我们的品牌传播计划最优化。

二、网络广告对品牌形象传播的优势

1.传播范围广且富有弹性

互联网广告通过internet可以把广告传播到internet网络所覆盖的任何国家和地区。且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不像传统的广告往往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时间段。在今日的世界,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大,互联网广告传播范围广的特性使品牌讯息持续不断地到达目标受众,让品牌突破地域性限制,与现有的消费者维持稳定长久的关系,使品牌流失最小化,同时不断开拓新市场,为建立国际性品牌搭建起坚实的平台。

互联网广告具确多重传播特性:一是互联网广告可以是大众传播。万维网上热门门户站点的首页上投放的广告,可到达全球各地上百万上亿的受众,具有鲜明的大众传播特点;二是互联网广告也可以是群体传播。在一些窄众站点以及Usenet上的广告、又演变成群体传播;三是当以电子邮件传递个性化的讯息时,又成了人际传播。

这种多重性使互联网广告极富弹性,可简单可深入,不受版面或时间段限制,既可以在大量的消费者中激发品牌知名度,又可以对特定的目标消费者实行一对一的传播,强化其忠诚度,展开多层次的品牌形象塑造。这是传统广告所做不到的。

2.互动性使个性化“一对一”的传播成为可能

互动性是互联网广告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新特点。互联网广告的互动性体现在给消费者发言的机会,并为特定的目标消费者量身定做个性化的讯息,使个性化“一对一”的传播成为可能。以塑造品牌形象为目的的互动必须加以管理和引导,即以网络为平台,进行客户关系管理,也就是精信的互动媒体部所言的“Dialogmanagement”,让品牌与目标消费者进行有高度个人相关性的对话,向对品牌有利的方向引导对话,建立目标受众对此种对话的依赖性,从而收到品牌宣扬的效果,并使品牌拥有客户终生价值。

互动性会带来趣味性,可提高品牌信息的亲和力,并可产生移情作用增强对品牌的好感,这也是互联网广告人性化魅力的一个方面。例如,nike在推出其新款跑鞋时、通过悬疑型的广告将目标受众带到其为新产品开辟的网址:www.whatever.com。消费者可以为电视片选择七种结局中的任何一个,并在线观看故事的结局。这便是互动性带来的趣味性,而这在传统媒介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3.灵活的实时性能保持品牌的新鲜感

品牌是要建立并维持与消费者的亲密关系。就好像人际交往一样,品牌与消费者的这种关系需要新鲜感来保鲜。在传统媒体上做广告、发版后很难更改,即使改动也需付出很大的经济代价,所以一种品牌在很长的时间内可能只有一则广告,至多有1-3个版本轮换,难以长久保持品牌的新鲜感,且不能及时实施和推广经营决策的变化和反映品牌环境的演变。

互联网广告则不然,它可以将品牌雷达所收集到的关于消费者、竞争状况等营销环境的新知,在第一时间反映到互联网广告上,对有可能损害品牌价值的危险因素及时反应、妥善解决,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修订品牌策略,使品牌永远呼应消费者的需求和领先竞争者一步,保持品牌的新鲜感,让它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与时俱进,始终充满活力。

4.极大地提高品牌形象传播效果的精确性

品牌塑造与传播是一种长期的投资,也常常是相当昂贵的。广告业有一句至理名言:“80%的品牌收入来自20%的品牌忠诚者”。漫天撒网,在可能并不相关的地方浪费掉一半的广告费,而那20%的关键人物却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从而对一些人献错了殷勤,对另一些人又因为关心不够而使关系若即若离甚至感情破裂。互联网广告的出现解决了品牌传播这一矛盾,其法宝是其精确性做法。互联网广告的精确性来自三个方面:

(1)网络是需求导向型的,按受众需求来建构,并有方便受众查询的功能日益强劲的搜索引擎。许多在现实中难以清楚界定的关系较松散的人群也在网上有了据点,如爱好园艺者的社区等。关键词互联网广告更是有直截了当的定位功能:当消费者输入“照相机”这个关键词时,便表明他极可能是照相机的潜在购买者,这时,如果佳能相机向他传递品牌讯息便极容易奏效。

(2)网络的各种定位技术越来越精密。以互联网广告业的领袖企业“双击公司”为例。它研制并开发了精密的定位工具DaRt。DaRt可以保证品牌在成千上万的网民中识别其目标对象,它可以依据若干个变量瞄准潜在消费者:地理区域、语言、行业等,并且24小时监侧互联网广告活动,并自动生成报告。

(3)广告效果易于监测。通过internet广告很容易通过服务器记录或是用户的Cookie或是专用技术统计出每条广告被多少用户看过、以及这些用户浏览这些广告的时间分布、地理分布;更先进的测量手段(如DaRt)能得出更详细的统计:比如有多少impression,各域名有多少点击率、以及点击的时间、地点甚至post-clickactiv心(点击后的活动),这些数据往往是即时可得的,极大地方便了广告主及时检验特定品牌形象传播活动的效果,并对品牌传播策略加以调整,以保证品牌发展的每一步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少走弯路、将有限的品牌投资收效最大化。

三、网络广告品牌形象传播效果的路径

以网络经济为主的新经济即将迎来它的春天,而网络广告品牌形象传播也必将在其中探明自己的出路,培养用户的忠诚度已经成为了当今网络广告品牌形象传播的热点所在。

1.识别网络口碑传播的路径

互联网信息的传播呈现从自我传播(博客)、人际传播(im即时聊天工具、邮件)、群体传播(论坛BBS)和大众传播(门户和垂直网站)组合的金字塔形的传播格局,1.0的传统门户和2.0的草根网站的信息相互引用。搜索引擎和各种导航网站出现后,人们寻找信息更便捷,网站相互交隔的界限被打破,信息传播的速度和互动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对宣传品牌形象而言,必须关注的主要网络口碑传播路径。如,新闻传播、博克传播、论坛传播、搜索引擎传播等。此外,QQ和mSn等即时聊天工具和电子邮件的人际传播也是互联网口碑传播和话题传播的重要渠道。口碑传播的影响力提高了网络广告的可信度和扩大了传播范围,可以预见在未来网络广告将最终取代传统媒体广告,成为品牌传播的主力军。

2.识别意见领袖和利益相关者

意见领袖可以将一个品牌形象说得一钱不值。同时也可以使一个品牌形象名声大振。除此之外,投诉产品服务的消费者、关切股价的股民、利益受到潜在威胁的社区公众等各种利益相关者都可能在网络论坛上负面信息,威胁品牌形象。因此,要据此在品牌形象传播中让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多一些建设性意见,少一些破坏性意见。

互联网的传播特点篇4

消费者的这种变化对于品牌而言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互联网引发的话题,同时也由互联网给出解决的答案。互联网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空间的扩展性和信息的海量化,通过互联网可以将所有品牌信息加以整合,将与品牌传播有关的所有元素通过网络进行聚合。互联网的多媒体表现形式、互动性的沟通特征以及数据库管理的可操作性,使其可以成为以影响消费者行为为目的的沟通平台和转化平台。一个成功的互动平台可以与现实中的广告、促销、公共事件等相联系,通过良好的互动机制,使消费者参与其中,即便在现实中他们没有接触到那些品牌信息,在网络这个平台上,他们可以充分参与。

互联网提供了与目标群体的更为多样化的接触方式

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提供了与目标群体的更为多样化的接触方式。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以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的年轻化城镇人口为主,是大多数品牌传播的核心受众,并且互联网网民对于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无论新闻浏览、信息搜索、通讯联系还是娱乐休闲,网络已经成为很多网民的重要媒体选择。

传播进入分众时代,大众传播惯例开始被广告主们质疑,因为越来越多的品牌意识到分众传播的重要性。互联网的媒体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新闻、即时通讯、搜索、社区、游戏、下载、电子杂志、博客、播客、视频分享,各种类型的网络媒体分庭抗礼,而用户在兴趣上的不同导向决定了他们在不同的媒体中出现,这给了广告主针对性沟通的可能性。

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也是不断推出各种各样满足用户信息、娱乐需求的产品的一个完整产业。既然是一个产业,既然涉及产品,自然就会产生需要衍生的产品或渠道,这也为品牌创造了更广泛与目标群体接触的机会。如网吧就是一种因互联网发展而产生,因网络游戏发展而壮大的新型产业,也是品牌与年轻消费者接触的重要场所。

互联网在与其他传播要素协同作战时扮演着深化影响的作用

互联网的平台化、交互式特征使其与以信息单向传递为主的其他媒体具有明显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互联网和其他媒体具有协同作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不同传播渠道的整合力量扩大了传播的接触面,避免了在单兵作战时的影响力低下,而互联网又借助其特征实现了传播的双向反馈机制,成为其他媒体单向传播的传播终点,并在这一终点实现传播影响的深化和用户数据的筛选与再传播。

以电视媒体为例,5秒、15秒、30秒广告是其主要的广告单元,不足以以剧情化的形式加以情感诠释,更无法实现与消费者的互动。而当互联网与电视广告协同作战时,情况将发生一些变化,譬如电视广告作为悬念起点进行广泛传播,以互联网作为悬念终点引发互动参与,这种基本方式首先可以从电视广告的受众中筛选目标群体,并将他们引导到互联网平台,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互动机制使他们对品牌加深印象和理解,并留下相关信息,为再传播做好准备。

互联网体现着以消费者为起点的双向沟通价值

互联网受众与传统媒体的受众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个体性、虚拟性、自主性和参与性。“网络的好处是,它不只是充实着学术内容。创造性参与以及多元性,才是保持网络活力的源泉。”

从互联网媒体的大众传播角度来说,提供给了受众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并且从技术层面上,互联网媒体可以不断优化信息检索功能,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提供满足个性化的定制信息,并努力使这种提供过程更简单、更方便。

从互联网的传播工具角度来说,互联网提供给受众的是一个实现个体传播的机会,是一个展现个体特征的舞台,无论是个人博客还是即时通讯软件,都是满足受众个性声音表达的明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展现自我,与自我对话,与世界分享自我,让自我在这个传播领域中自由拓展。

从互联网的传播延展性来说,互联网已经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无数的年轻人在互联网上享受音乐、影视带来的,感受虚拟与现实交汇的世界中的人际交往,体验成千上万人在一个共同的游戏空间中驰骋作战。人们将更加习惯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实现商品流通,人们将更加自然地将生活的喜怒哀乐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

正是这种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满足,才能引导互联网的不断革新,不断创新。网络受众既是一个信息接收者,也是一个信息提供者,既是一个电视大厦的建筑师,也是一个社区氛围的营造者。

互联网的信息反馈机制和技术实现使品牌与用户的双向沟通成为可能,无论从情感认同还是从实际行为,品牌可以与消费者达成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可以表现为趋同的兴趣个性、价值取向认同、情感的依赖,又可以表现为以利益为诱因的行为关系,从而实现品牌最终目标。

互联网对于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作用

无论营销传播的过程如何设计,整合营销传播的目的都是影响消费者行为,这也是判断营销传播效果的最终指标,在影响消费者行为的过程中,必须提到“品牌忠诚度”这样一个概念。基于20%的客户贡献了80%的业务,向现有客户销售比对新客户的销售获利高5~7倍这两条市场营销定律,培养忠诚顾客成为品牌影响消费者行为中的关键环节,因此,整合营销传播也应以通过消费者忠诚等级的高阶转化为目的。

互联网在影响消费者忠诚度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整的信息功能。品牌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建设(譬如品牌网站)和信息渠道建设(譬如搜索引擎策略),组成完整的品牌信息结构,使消费者能够快速便捷地了解到品牌的所有信息,从而增强对品牌的理解程度,加强品牌与其需求的联系。

第二,稳定的品牌影响。互联网技术促进了用户工具的使用,譬如即时通讯工具、游戏平台、博客等,这些网络功能的植入为持续稳定的品牌曝光提供了可能,如QQ客户端皮肤、品牌的桌面屏保,一旦用户使用,就会长期存在于用户的电脑屏幕,从而潜移默化着品牌的影响。

互联网的传播特点篇5

要开展网上营销,首先要上网,否则网上营销无从谈起。上网有两种方式:一是上网寻找别人放在网上的信息和电子邮件通信;二是同时将自己的信息放到网络上去,让别人来调阅。应该说,使用两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都可以开展网上营销。但是,前一种方式没有自己的网站,在展示商务信息的力度和深度方面都大大弱于后者,是一种不够全面的方式。所以我们下面所谈的网上营销,主要立足于后一种方式。

立足于网站的网上营销主要涉及两大领域:即网上营销传播和网址宣传。

互联网的营销特性

将互联网视为传播媒介已是不争的事实,其跨时空、覆盖全球、以多媒体形式双向传送信息和信息实时更新等特点,是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作为媒介,就一定具有广告功能,这正是网上营销者所追求的特质。

借助互联网,商家可以将产品的属性及价值信息传递给目标消费者。把握互联网的虚拟市场特性,调用一切在网上可行的营销手段促销并实现网上销售,这个过程就是网上营销传播。

在进行网上营销的策划时,营销人员要认识到互联网与营销有关的几个特点:

由于互联网是媒体,所以开展网上营销首先要将网站作为媒体来经营。也就是说,首先要靠网站中的信息将访问者吸引住,使之成为回头客,"藏"在站点中的广告才能产生持续的作用。互联网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交互性,在设计和策划营销时,要充分地考虑到这个特点。

放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是可以实时更新的,所以利用互联网配合时效性很强的营销活动有很大的优势,而且可以随时配合整体营销计划的调整。与传统媒体相比较,互联网上存储信息的容量非常大,只要结构安排合理,设计精彩,就有充足的空间可让你自由地腾挪。

互联网能够帮你实现很多需求,但它不是万能的。因此,商家对互联网的利用程度和营销诉求的定位要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无论人们上网做什么,都要预先知道对方的地址,这个特点决定了一个新的站点诞生后,要有一定的宣传期和经营期才会逐渐产生效果。互联网跨时空和地域的特点,为企业加入到国际经济体系提供了足不出户即可实现的快捷而经济的途径。这一特点要求企业的营销策划人员在规划信息内容时,不仅要考虑到语言的因素,更要考虑到地域间文化和消费的特点,尤其是不同国家的网民的文化和消费行为的特点。

网上营销传播

在对互联网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后,营销人员就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来制订网上营销传播的计划。营销人员应注意的是:在充分考虑到互联网特点的基础上,很多传统营销理念都可以应用到互联网中,特别是目前流行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整合营销传播要实现的第一个目标是刺激反应,即想方设法将消费者、潜在顾客、使用者甚至非潜在顾客的反馈收集上来。互联网的实时交互性,为收集反馈提供了最好的方法。在互联网上怎样做出特色,使访问者做出适当的反应,需要策划者具备相当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些想像力和创造力在互联网上最终都要由网页的形式来体现。因此,网页的设计与制作其实是网上营销传播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是受整体营销方案所制约的。

在营销传播的过程中,商家欲导引的受众就是其传播目标。这个目标一旦确定,任何营销手法的策划都不能离开这个目标,否则传播将会因为"药不对症"而导致效力的减弱。在互联网上开展营销同样不能离开预先设定的传播目标这个核心。

开展网上营销实际上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传播计划执行了一个时间段后,会激发出消费者的回应;商家根据这些回应调整原来的计划再执行。如此循环往复,将营销转化为传播,传播转化为营销,商家与消费者在传播的作用下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从而达到双赢的境界。

网址宣传

作为传播媒介,互联网站本身也存在着再宣传的问题,这是由上网要预知地址的运作机制所决定的。当一个新站点诞生后,没有人来看,再好的内容也无人知晓,传播无法到达受众,网上营销就无从谈起。所以,宣传网址是开展网上营销的重要前提。

宣传网址的方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

传统媒体广播、报纸、电视都是很好的方法。现在很多在传统媒体中的商家广告就是以网址为广告内容的主体。此外,商家所有的印刷品,包括名片,都是宣传网址的良好介质。

利用互联网本身的方法诸如导航台、新闻组、电子邮件群组、图标广告、分类广告等等。

网上营销管理

在开展网上营销传播的同时,需要网址宣传的配合,二者之间是互动的。例如导航台注册时要求对站点内容进行描述,此时的描述就必须符合整体营销方案中规定的定位和诉求。而在什么时候,调用哪个手段,同样需要统筹规划,这就是网上营销管理,即对网上营销传播和网址宣传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

互联网的传播特点篇6

网络传播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伴随着互联网媒介化而逐步兴起的研究领域。网络传播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阐释网络功能和畅想未来发展为主;第二阶段以记录和描述网络应用和网民行为为主,大规模的网络调查被应用其中;第三阶段的网络传播研究从描述走向分析,注重探究网络现象背后的技术和社会因素。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网络传播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拘泥于传统学科体系和缺乏开阔的研究视角,当前的研究陷入一定的困境。提出“从网络传播研究到互联网研究”旨在打破困局,探索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网络传播研究的困境

网络自身的发展和传播环境的改变对网络传播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对传统学科的依赖导致当前的研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研究层次难提升,学科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1.学科体系的建立过分拘泥于传统传播学,为了保证体系的完整性,不得不对一些网络传播中的非核心问题进行阐释,从而分散了研究的着力点,导致有些研究流于形式。例如,传统传播学将人类的传播系统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以及大众传播等等。网络传播通常是复杂的,各种传播类型相互交叉,因此继续以这样的视角构建网络传播的研究体系显然不科学;

2.网络传播的理论研究常常通过在互联网中证实或者证伪传统传播学理论来实现,缺乏对网络传播特有问题或传播现象的理论性总结。以“把关人”理论为例,目前有过百篇的中外文献讨论或者通过实证在网络中验证该理论。且不对方法和结论作评,仅就理论的前提是否在网络中继续适用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如果前提发生了改变,谈何后续应用;

3.不少研究局限于从“媒体”的视角认知网络,从而把网络传播理解为网络大众传播,进而等同于网络新闻研究或者网络媒体研究。互联网是媒体,但是不仅仅是媒体,更不是简单的大众媒体,当前互联网的平台性和社会性特征越来越突出,忽略这些特征就不能从本质上理解互联网和网络传播。

综上所述,网络传播研究现状应该引起学者们的反思,更新观念、拓展视野,才能走出困局。

从网络传播研究到

互联网研究的必要性

从网络传播研究到互联网研究是对传播学研究的一次的突破,这既是网络功能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打破互联网研究困局的现实选择。

1.网络功能早已超越了“媒体”的界限

纵观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它并不是作为“媒体”而生,也不会作为“媒体”而止。互联网成为媒体经历了媒介化的过程。计算机承担的第一项媒介功能是记录和存储信息,网络在当时是信息传输的工具或者通道(例如,联机数据库)。20世纪90年代之后,互联网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一些知名的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纷纷而立。进入21世纪之后,互联网的交互性和社会性进一步增强,微博、博客、社交网站等等社会化媒体兴起,互联网从大众媒体走向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的“自媒体”。与此同时,互联网功能日渐突出,深深地参与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就社会整体而言,互联网不再是塑造信息环境的工具,而具有了强大的社会解构力和再造力。其作用早已超过了“媒介”的影响范围。例如,经济方面,网络购物成为重要的商业模式,也是许多个体习惯性的消费方式;政治方面,网络不仅参与到至上而下的制度设计中,也成为自下而上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和加强社会监督的重要手段。当前的互联网成为真正意义上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种社会行为都可以存在;它也是一个现实社会平行的空间,这个空间以虚拟的形式呈现,却与现实社会保持着高度的联系。因此,当前的互联网研究需要跳出基于“媒体”的网络功能考虑,迫切需要从网络传播研究走向互联网研究。

2.互联网传播行为的复杂性和载体性

传统传播学以人类的传播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网络中,人们几乎所有的行为和活动最终都通过信息的传播和交互来实现,并通过符号化的内容表现出来,也就是不同意图的网络行为和活动都表现为传播行为。因此网络传播是不同类型的社会活动共同的载体和外化形式。以网络政治参与为例,网络抗议、网络选举、网络围观、网络揭发等等行为最终表现出来的是呈现在网络中是的数字、文字、图片或者音频、视频等符号化的信息。网络购物亦然,消费者通过电商网站获取的是有关商品的信息描述,而非产品本身,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兴趣、消费过程也都是信息表现出来,消费行为通过传播行为实现。随着网络功能的丰富,网民的行为越来越多样,网络传播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理解网络传播行为不仅需要传播学的解释,而且需要来自不同领域和更广泛视角下的理论支持,因此,网络行为的研究需要从网络传播研究到互联网研究的跨越。

3.相关学科的重复与隔离

提出从网络传播研究到互联网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当前社会科学中有关网络研究的内容和现状的一个现实考虑。随机选取的网络传播学、网络社会学等不同学科中的典型教材进行比较。概括来看,大体上都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技术基础;二是互联网功能特征和社会影响;三是各个学科的理论观照下对互联网的解读。前两者构成了互联网研究的基础,在不同学科中具有高度重合性,建立大视角下的互联网研究有助于在这个层面上共享信息和研究成果。后者是不同学科对类似问题的不同观照,但是由于学科间的交流壁垒,影响了对网络问题研究的深度。因此,提出从网络传播研究到互联网研究也是希望借助不同学科的优势,提升研究层次。

从网络传播研究

到互联网研究的优势

从网络传播研究到互联网研究的跨越不仅体现了当前研究对象发展的需要,而且对学科发展大有裨益:

1.有助于树立问题导向的研究范式

毋庸讳言,包括网络传播学在内,很多有关网络研究的学科,例如网络社会学、网络政治学等等并不是以问题为导向,而是套用其传统学科的理论来解释网络现象,可以说是一种“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往往导致成果缺乏现实意义,甚至催生出很多“假、大、空”的“伪理论”。笔者认为,当前网络研究应该以互联网中存在的或者潜在的问题为出发点,致力于解释这些问题背后的网络传播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规律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引导网络健康发展。

2.有助于维护研究对象的完整性

随着网络影响力的扩大,很多学科把网络纳入到研究范畴当中,但是这种“跑马圈地”似的研究,使他们对互联网的认识通常局限在已有的体系中,因此看待网络犹如“盲人摸象”,往往只见局部,不见全局。实现本文提出的跨越旨在打破这种壁垒,共同致力于互联网中核心问题的研究。为什么从网络传播学开始呢?正如前文分析,网络行为与网络现象常常外化为了传播活动,因此首先从网络传播为起点的宽视角研究更容易把握网络的全貌,进入深入理解互联网。

3.有助于研究人员更新知识结构

从网络传播研究到互联网研究对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网络传播的研究队伍通常来自于传统的传播学或者其他某一门社会科学,他们熟悉各自的领域,但是相互之间的沟通是有限的。互联网研究的提出是一种打破了学科界限,直接面对研究对象复杂整体的模式,研究的问题可能涉及多个领域,因此研究人员要不断增加知识积累,改善知识结构,才能把这项综合性的研究做好。

网络研究的含义

提出从网络传播研究到互联网研究并非旨在扩大研究范围,把它当做一个没有边际的“框”。恰恰相反,互联网研究和其他学科一样有明确的研究范围和方法体系。这些内容与之前的研究保持着继承性,同时又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的特征。

互联网研究,以网络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网络内容和信息传播方式为切入点,运用多学科理论和知识揭示网络传播规律。从这个角度上讲,一切与网络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有关的问题都是网络研究的范畴。当然,需要指出这里所指的网络研究依旧是一个社会学科的范畴,探索和解决的是网络中的社会性问题,并不包括网络技术,并非后者不重要,而是不能无限扩大研究领域。

从方法体系看,互联网研究也不能局限在传统的定量或定性范式当中,或者直接将传统的方式进行网络移植,例如由传统的问卷调查发展为网络问卷调查,由传统的深度访谈发展为网络访谈,更要注重网络自身信息特征带来的新的研究方法的使用,例如数据挖掘技术等等。

互联网的传播特点篇7

一、互联时代业务传播呈现三大特点

长尾效应和小众传播的影响初现

“长尾效应与小众传播”对于互联网而言早已不在新鲜,亚马逊书店的销售结构清晰地展示了再冷僻的书籍都有受众,而无数的冷门书籍叠加而成的销售收入就成为一个惊人的数目。

这一规则原本并不适用于运营商的数据业务,因为曾经的数据业务主要以“短信”、“彩信”这些通道型、标准化的业务为主,但伴随运营商向信息服务、流量经营方向转型,各类内容平台、多样化业务开始涌现,例如:手机游戏、手机阅读、无线音乐。该类内容承载为主的业务同样具有“长尾效应与小众传播”的特点,因此,大众媒体、普遍式传播等运营商惯用传播方式的效果大打折扣,该类业务的传播应探索面向小众化人群的传播方法。

蜂拥控制和意见领袖是互联传播的关键点

在网络的世界里,经常初现对某一热点事件出现“蜂拥”现象,其指只需要群体中很少一部分自主体具有引导的信息,群体中的绝大多数自主体就可以达到期望的群体行为。网络上蜂拥行为具有适应性、稳健性、分散性和自组织性,其核心特征表现为一个由大量自组织网友个体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通常在无集中控制的情况下,通过网友之间的局部感知作用和相应的反应行为,使蜂拥整体呈现一定的网络宏观传播行为。而其中的意见领袖往往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有指向作用。对于运营商而言,如何把握蜂拥控制、合理引导意见领袖,掌握互联传播的关键节点就显得异常重要。

“微出版与自表达”成为互联传播的显著特征

近年来,新浪微博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迅速成长,上亿的用户每天在微博上记录着自己的生活点滴。我们可以看到,在互联网上,人们乐于分享、喜欢表达,而各门户的微博、SnS的记录组件为网民提供了一个这样的交流平台。从传播角度而言,这种“微出版与自表达”的新媒体具有极其强大的传播力量,可以在第一时间让上亿用户获取最新消息,在这一传播体系下,平民与莎士比亚平等,网民可以通过关注,走入任何一个微博者的生活。

到目前为止,北京移动、广东电信等运营商纷纷推出官方微博,由此可见运营商已关注到这一新媒体,并尝试利用该平台与客户交流。

二、互联时代业务推广需遵守两大法则

“体验式营销”是新业务扩散的最好方法

在移动互联时代,体验的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足为过。创新扩散理论认为,新事物在社会系统中扩散包括从不知晓、知晓、使用、持续使用几大阶段,“体验”是实现商品惊险一跳的关键环节,是连接客户从认知走向购买的纽带。

互联时代的移动业务,与传统商品的购买决策机制不同,其“低价、灵活、娱乐性强”等特点,造成该类型商品极易形成“冲动性购买”,买与不买往往就在瞬间决策,而激发这一决策的是能否为客户造成一种感官体验和思维认同的场景,这就是体验,是互联时代移动业务扩散的不二法则。

互联世界中业务口碑至关重要

“口口相传”原本形成于传统市场,是口碑营销最初的市场表现,而发展到今天,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口碑的力量得到新的体现,例如各种论坛、社区对产品或者服务的意见分享和评论。在开放式的论坛中,舆论能在一个天然的环境中形成,其具有公信力、公益性,而且传播极为广泛。例如在淘宝上,客户在选购商品时他人的评价成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信誉越好的商家越容易吸引更多的买家。同样的道理适用于运营商,在互联网环境下,只有真正的好业务才能形成好口碑,才是吸引更多客户使用的源泉。

三、新时代业务运营思路需顺应互联传播特征,遵循其推广规律

在这样一个崭新的互联时代背景下,面对越来越多带有典型互联网性质的移动业务(飞信、139说客等)和内容型业务(手机阅读、手机游戏等),运营商需要重新调整传播及推广思路,以互联网式思维应对互联网新形势的考验。即所谓的“以其矛攻其盾”,具体如下:

其一,业务传播可借助小众传播,实现“瞬间聚集、瞬间秒杀”

前文提到,互联网时代业务传播具有“小众性”特点,如何能快速地搜寻到小众群体,并适宜地推送小众信息,至关重要。

当一个新的难题产生时,其相应的解决方案也会产生。正如互联网造就了小众群体,其必然也造就小众传播满足其需要。在互联网上,天然聚合成各色群体,他们聚合的动机往往是传播推广的切入点。例如:新浪微博的微群、豆瓣社区的小组,这些群体可以为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共同的需求而聚在一起,包括目前火热的团购活动,也是同样的道理。小众群体可以实现“瞬间聚集、瞬间秒杀”,这是在传统营销中难以企及的特殊营销模式。

针对运营商而言:第一,要抓住小众特点,无论是手机阅读、手机游戏还是其他新型互联网业务,都要关注具有这些爱好的小众聚集区,更多采用互联网分享、评论的方式传播推广,而非使用大众媒体;第二,要关注小众群体的意见领袖,他们的评论会对业务口碑产生重要影响。

其二,业务促销应更加“重创意、重分享、重体验”

为更好地促进冲动型购买的成功,建议运营商从传统的“折扣折让”、“打折促销”的促销方式向“重创意、重分享、重体验”转型。特别是在激发客户体验的时候,要更多地吸取互联网式营销经验。例如:“秒杀营销”、“SnS营销”,前者目前商家在节日促销或者新产品推广时已被广泛使用,后者最典型的例子是汉堡王在Facebook上的营销活动,称为“汉堡王的牺牲”活动,即通过删除10个好友(假删除)即可免费获得一个汉堡,而被删除者会被告知“因为1个汉堡,XX把你牺牲了”。这种利用人际网络、趣味性强的促销方式非常利于促进新产品的体验。

其三,可尝试开展后向收费模式,反哺客户,培育平台

互联网的传播特点篇8

顾名思义,移动互联网就是指将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起来的一种电信基础网络(王燕,2016),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多样化。随着用户需求的多样化,移动互联网的产品也愈加丰富多样,例如各类社交网站、各类浏览器等。第二,便捷化。移动互联网能够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联网获取信息的需求,具有较高的便捷性。第三,碎片化。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包括用户时间利用的碎片化和网络信息获取的碎片化。比如,在餐厅等人的短暂时间内,很多人会拿出手机聊QQ、分享朋友圈、刷微博等,这就是对时间的碎片化利用和对网络信息的碎片化获取。

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方式

根据移动互联网在企业营销传播中的实际应用可知,其传播方式大概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类:(一)移动社交型传播方式该类方式主要利用受众的社交关系或者明星等公众人物的影响力来进行产品的宣传与传播,常见的移动社交类传播方式包括QQ、微信、微博、mSn、BBS、各类求职网站等.(二)信息搜索型传播方式该类方式指通过在各类搜索引擎或者其它信息查询工具中植入广告的方式来宣传企业信息的一种营销传播方式,主要包括手机报、手机百度、各类手机新闻app等。(三)休闲娱乐型传播方式为了给用户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企业通常会以文字、声音、视频等方式进行产品营销,将其称为休闲娱乐型传播。比较常用的休闲娱乐型传播方式包括手机音乐、手机视频app等。(四)购物消费型传播方式购物消费型传播方式指为用户提供购物消费场所的传播手段(王雷,2012),如购物分享网站、淘宝网、京东网、票务预订网站或者其它各类支付软件等。

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存在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能够突破以往营销方式在地域方面的局限,增强企业营销传播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认识不够深入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国内企业纷纷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活动。但是,通过实际调查可知,大部分执行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企业同样存在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认识不够深入的问题。众所周知,联想、招商银行、一汽等企业在开展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企业由此得以快速发展。这就给其它企业造成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的错觉,导致很多企业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缺乏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全面认识的情况下,盲目地实施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活动,不但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成为了企业的负担。由此可见,企业在实施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前,必须对其具有一定的认识,比如传播方式、特点等。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规划企业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活动。(二)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定位不够明确当前,部分企业在实施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后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定位不够明确。比如,有的企业在利用微博进行营销传播时,由于没有明确微博营销传播的定位,所以其发的微博内容既不包括企业的营销目的,又不能满足或者创造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完全就是单纯地为发微博而发,这使得微博的传播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此外,对微博营销传播定位的模糊,还导致了部分企业片面地追求微博粉丝的数量和关注度,而忽略了企业自身形象的建设,出现了企业为博消费者眼球而无下限地炒作等不良事件,不仅没有达到对企业的正面宣传效果,反而使得企业丧失了原有的消费者。(三)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管理不够严格由于缺乏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深入认识和明确定位,部分企业根本没有主动监管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意识,加之现有移动互联网方式不但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而且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对其实施监管的难度和成本非常之大,所以我国大部分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监管力度仍然比较薄弱,有的企业甚至放任不管。长此以往,企业执行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例如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随着企业的深入发展,企业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度却越来越少,起到的营销传播效果也越来越不明显。这就是由于在缺乏监管的环境下,企业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慢,各种垃圾信息和广告越来越多,使得原有关注者纷纷流失的缘故而导致的。(四)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缺乏系统性缺乏系统性是指企业在实施营销传播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不同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方式的优势,而是只采用某种单一的手段进行营销传播。比如,一些企业在推广新产品时,为了扩大宣传的覆盖范围,选择以微博作为营销传播的工具,但产品销量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是由于微博收集用户反馈信息功能较弱,导致企业无法及时、全面地获取用户对于新产品在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意见,进而无法合理调整新产品销售策略而造成的。如果该企业同时选择微博和微信作为营销传播的工具,则可以利用微信便于收集用户反馈信息的优点来弥补微博传播的不足,增强宣传效果。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企业营销传播策略

根据前述研究可知,部分企业实施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后并没有取得让人十分满意的效果。针对这些企业在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能够为企业顺利开展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活动提供一定的思路。(一)打造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专业团队如果将移动互联网看着一种平台,那么基于该平台的各种营销传播方式就是企业进行营销活动的工具。因此只有全力打造一个能够有效运用这种工具的专业团队,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对此,企业可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提高企业薪酬待遇或者其它方面的福利,增加企业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招募更多与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相关的专业人才。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队伍中来,社会上相关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背景下,企业必须提高员工薪酬待遇,或者在其它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另一方面,合理确定团队里各成员的分工,确保团队能够高效率地执行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活动。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企业必须根据不同员工的特长来确定具体分工。比如擅长写作的员工,可以安排其负责内容创造;擅长与人沟通的员工,可以安排其负责与用户互动;而擅长统计或者分析的员工,则可以负责数据的统计分析等工作。(二)明确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定位明确的定位是有效开展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活动的基础。因此不管企业采用哪种移动互联网方式,都必须弄清楚该方式的定位问题。例如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传播方式,微博以较快的传播速度和较广的传播范围著称,可以将其用于企业市场推广的环节中,其定位就是通过与粉丝的互动来传播品牌及产品信息。与微博的“多对多”传播方式不同,微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对一”的精准互动上。通过对微信的应用,企业能够及时与顾客沟通,有利于加强同顾客的联系。因此,可以将微信用于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环节,其定位就是巩固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提高顾客对企业和产品的忠诚度。(三)加强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监管力度加强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监管需要重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严格把控传播信息的质量。实际上,与传播信息内容严重滞后、真实性较差、呆板无趣的企业相比,信息内容更新及时、真实度较高、生动有趣的企业明显更受消费者欢迎,能够获得更高的关注度。由此可见,传播信息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营销传播效果。因此,企业必须严格把控传播信息的质量。一是信息内容要及时更新,特别是企业官网上的动态,必须与企业最新的工作或者产品信息有关。二是要保证传播信息的可靠性,不能随意转发其它新闻平台的一些虚假信息。三是要注重传播内容的必要加工。必须对一些枯燥无味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使其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增加受众的阅读兴趣。第二,做好危机处置预案工作。任何监管工作都有可能出现纰漏,企业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工作也一样,所以才会经常发生在网络上瞬间爆红的企业营销传播事件。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突发事件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应该提前就营销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做好紧急预案,给企业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一定的解决思路。(四)实施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互联策略正如前文所述,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一种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不足之处。因此,为了增强传播效果,企业可以考虑以组合、互联的形式来执行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由于文章篇幅的限制,本文将只介绍两种互联策略:企业官网与微博互联。官网的主要作用在于向受众传达企业形象、发展理念、产品信息等企业整体信息,其主要特点是信息内容较为全面。微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上。除此之外,微博还能够及时与受众互动,获取受众的反馈信息。因此在实施营销传播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将官网与微博互联,增强营销传播的效果。当企业官网新产品或者其它信息时,企业微博可以针对性地制造一些相关话题或者创建话题社区,引导受众进行广泛的讨论和转发,增强宣传的效果。而对于微博上受众反映较多的问题,企业需要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在官网上公布。此外,企业需要在官网上标明企业的微博账号或者二维码,为受众提供关注企业微博的途径。同时,还可以通过在企业微博上标明企业官网的网址或者其它方式,使用户拥有掌握企业全面信息的渠道。微博与微信互联。微博采用的是“多对多”的传播机制,传播范围较广。与之相比,微信的传播方式则更加“精准化”,可以执行“一对一”的精准传播。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微信和微博互联的方式来打造一条覆盖范围广且服务精度高的信息传播渠道。其中,微博需要借助明星或者热点事件的影响力来获取更多的关注度,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而企业微信公众号则需要通过与用户一对一的交流来收集更多的用户信息,对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营销传播。此外,为了加强企业微博与微信的互联,还可以在企业微博中标注企业的微信账号或者二维码,使粉丝能够通过直接点击或者扫码的方式关注企业的微信公众号。同时,在利用微信与用户进行一对一交流时,可以告知用户关注企业微博以获取更多企业或者产品的最新信息。

结论

为了增强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效果,本文对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了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认识不够深入、定位不够明确、监管力度不够严厉和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打造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专业团队、明确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定位、加强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监管力度和实施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互联策略等具体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燕.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的优势、问题与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6(12)

2.王雷.移动互联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模式构建探讨[J].今传媒,2012(8)

互联网的传播特点篇9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210003)

【摘要】互联网给每个人提供了发表言论的途径,同时也给谣言的滋生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平台,构成了网络谣言传播的新环境。网络谣言借助于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传染性等特征,给现实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探索了治理网络谣言的策略。

关键词网络谣言;传播;治理联网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和渠道,构成了网络谣言的新的滋生和发展环境。谣言借助于互联网传播迅速的特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旦网络谣言在虚拟世界形成一定力量,就直接对现实世界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互联网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给谣言的滋生提供了快速传播的渠道,尤其是那些具有侮辱、诽谤的谣言传播,给个人带来极大的伤害,一些涉及到危害公共安全的谣言得到迅速传播后会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威胁。依托于互联网而产生的网络谣言,具有和以往谣言不同的特点,其传播渠道也具有独特性,对网络谣言的治理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力度。

一、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

网络谣言依托互联网这个平台有着同以往谣言不同的传播特点。人们在传播信息时总是会有意识地加入个人对信息的简化和加工,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信息传播中的断章取义,使原信息的扭曲,极易产生谣言。在网络这个传播环境中,信息的传播依靠互联网这个平台得到快速传播,而且传播方式也比较简单、快速,人们直接通过复制粘贴、转发就可以实现信息的传播,降低了传播过程中的修改程度,这就从某个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可信度,同时增加了谣言在网络信息环境中的传播速度。

谣言传播和信息的重要程度和模糊度有关,越是重要性的东西,其模糊性越强,就越能激发人们对这个事件的猜测。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关于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总会遇到网友为力求其谣言的真实性,而主动加入事实或细节,谣言的写作也完全按照新闻报道的格式写作,增加了谣言在传播环境中的信息加工内容,提高了辨别网络谣言的难度。

网络的匿名性特征给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推动力。网上的交流和传播基本上都是基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网络的匿名性使人们在交往与沟通时,没有了面对面交往的拘谨和谨慎,没有了对自我言论行为负责的高度责任感,这就使人们在网络世界内的交流更加自由和随性。一些网友为了在赢得互联网虚拟世界内的关注度,故意捏造具有能够吸引网友注意力的虚假消息,这些消息得到其他网友的关注后,一经大量转发就会蠃得越来越高的关注度,最终形成泛滥的网络谣言。互联网传播的迅速性、交互性强和传染性强等传播特征,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网络谣言的传播,造成网络谣言在网络信息世界内的泛滥,增加了追踪网络谣言缘起的难度。

二、网络谣言治理的策略

1.增强网民的媒介素养

从网络谣言传播自身的特点出发,增强网民的媒介素养对于治理网络谣言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网络谣言的传播止于“智者”,从而有力提高网络谣言滋生和传播的控制效果。目前,除了依靠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和技术监控外,增强网民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治理网络谣言的重要方式。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自媒体信息和评论,都有能力对社会公共事物进行传播,这就需要增强网民的媒介素养,让网民学会正确使用手中的传播手段,在互联网上更多贴近真实性的信息,及时发现和制止谣言的传播。

增强网民的媒介素养,需要提高网民的理智思考能力,提高网民分析、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在网络谣言面前保持清晰的判断力,不轻易转发危害公共安全、人们生命财产的信息和评论。同时,还可以鼓励网民参与到网络信息安全维护中,调动网民参与的积极性,为网民和网络管理者提供畅通的对话空间和平台,为增强网络上的公民意识创造良好的环境。

2.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

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但是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还是占据明显优势。传统媒体在治理网络谣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网络谣言兴起之时,传统媒体可以通过传统途径或依托互联网平台及时澄清不实消息,扼制网络谣言的传播。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在平时的新闻报道中,力求准确、客观报道新闻事实,增强自身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因为一旦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丧失,那么在网络谣言发生时就不能拥有足够的说服力去制止谣言的传播。另外,传统媒体播发信息不真实,也可能成为网络谣言滋生的源头,因此,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坚持用事实报道原则,对传统媒体公信力的保持和网络谣言的澄清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媒体要坚持对自己报道的严格要求,尤其是引用网络来源消息时,要仔细核实消息的真实性,避免成为网络不实消息的传播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传统媒体要注意对事实细节的审核,对网络动态要进行及时的关注,第一时间澄清新闻报道事实,不给网络谣言滋生和传播的空间。虽然网络给了网民们充分的讨论空间,网民们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对事件进行评判,但是在网络讨论空间中,网民容易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不能进行正确的独立判断,很容易受网络中传播较多的信息影响,影响了网民对网络谣言的辨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谣言的澄清大多都是由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和评论进行澄清的,网络的自我澄清主要表现在那些已经经过传统媒体澄清但依旧在网络传播的谣言方面。总的来说,传统媒体在制止和澄清网络谣言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治理网络谣言离不开传统媒体的参与和支持。

互联网的传播特点篇10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媒体探讨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9-0199-01

1、互联网技术与媒体发展的现状

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文字的诞生,造纸技术和活字印刷术,无一都成为媒体的工具,为信息的传播作出了非凡的贡献,显然,媒体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充当着重要的脚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媒体也一直依赖着先进的技术,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社会依托媒体的传播得到高速发展。媒体的核心可以说就是信息,媒体发展的趋势是推动信息在更大范围的传播,因此,收集更广泛的信息资源,高速的将信息的共享和及时的传播,是信息传播发展的需求。今天的媒体已经利用互联网技术成为推动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和手段,同时媒体也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已经涉及到百姓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媒体之所以发展到今天具有的作用,主要就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开发出来传输信息的工具。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它改变了人类对于媒体传统的观点。使媒体借助互联网成为改造其他产业与行业,进行商品贸易,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借助互联网承担了一个出色传输工具的角色。

2、互联网技术特点与媒体的关系

2.1互联网的应用与媒体传播关系

媒体从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依存于先进技术的问世,才促进了媒体的发展和作用,每一次媒体对社会的推动作用,都是借助于科技的创新和突破。在近代社会,作用最大、传播速度最快的传统媒体是报纸,报纸是利用文字以纸板的形式,将社会信息和科技信息向社会传播,使人们通过报纸得到最新、最快的信息,它的方便、快捷使报纸至今仍成为主要的媒体之一,使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依然是人手一报,成为人群喜欢的媒体。当然广播、电视也是人群喜欢的媒体形式。人们非常喜欢新闻联播节目,快速的了解全国的形式,因为新闻联播的时间至少比报纸的传播速度快12小时。尤其是作为媒体的收音机和电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1916年美国已有矿石收音机出售。1921年,收音机生产成为美国发展最快的工业部门之一,1922年销售量达10万台。随后收音机便以极快的速度在全世界普及,虽然如今电视得到高速发展,但收音机以它独特的优势,至今仍然占据重要的作用。如今电视已经经过技术的换代进入到数字化模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必需品,已经成为千家万户最主要的媒体平台。显然,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种是当今社会标准的媒体。最新的媒体就是互联网,互联网成为媒体是由于它无论是传播速度、传播广度和传播选择都具有优势。今天的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体。下面来探讨互联网技术影响媒体的具体方式。

(1)互联网的智能化。互联网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媒体,它已经成为网民生活的一种依靠,因为互联网通过计算机的显示器和音箱,既能有选择的看到美丽的画面,又能听到声音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享受,同时它的内存功能又可以储存海量的信息和数据,又可以便利学习者使用键盘就可以探索科学的秘密,利用网络和计算机可以把人与人拉的更近,可以把地球变成地球村,因此,借用网络和计算机可以进行技术科贸易的往来,人类可以随时利用选择的确定,得到政职、经济、贸易、科学等全方位的信息,互联网和计算机已经把媒体的创新模式变的更加快速、方便、人性化。

(2)互联网参与性。互联网媒体不仅打破了线性的传播模式,而且也打破了传统的内容制作模式。互联网以其开放多元的信息空间和兼容的平台,给予用户充分的参与性,信息可以突破传统的按照级别的从上到下的传播秩序。近年来互联网的技术逐渐的完善,同时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使网络市场非常活跃,用户的数量也在逐年的激增,使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2.2web2.0技术的发展与媒体传播关系

当今的互联网技术,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逐渐的发展和深入形成了如今的web2.0技术应用。web2.0是相对于web1.0的新的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的主要特点是用户主要通过浏览器的引擎结构,实现信息的搜索,而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成为了网站信息的使用者和网站信息的建造者,这样的一个双重的身份结构使得web2.0技术的使用范围在逐渐的变广,受众群体逐渐的拓宽。

对于web2.0的定义有多种,有内涵和技术上的很多解读,但是它的核心还是互联网,它扮演着社交网络的一个自由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信息可以创建,同时可以实现共同分亨、相相融合。

3、互联网发展对媒体传播的影响

根据几年的数据调查和综合性的评估,结合多方面的数据统计,除去传统的是那种主要媒体方式的受众,手机的受众将成为媒体的主要受众群体。手机在人们生活中普及的过程中就逐渐的形成了其第一位的媒体传播方式,而紧随其后的是互联网的受众数量。足可见,互联网的未来发展前景可观。

互联网在传统的技术上也不断地进行自我的改良,如今发展的无线上网业务等,降低了互联网的使用局限,使得互联网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互联网的应用功能越来越多样,互联网的特点越来越优势。互联网的受众群体逐渐的扩大,受众的数量在增多,互联网的内容涵盖越来越广泛,可以吸引不同层次的互联网使用对象,互联网的信息获取形式多样,信息可以实现及时的上传和互享。

同时互联网技术在逐渐的完善过程中,也被开发出来广泛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增长必然推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4、结语

在高科技时代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得到高速的发展和完善,如今在我国已有数亿的网民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工作、交流、贸易、订票,网络和计算机的功能凸显,使互联网和计算机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价值的重要支柱,因此,互联网技术影响下的媒体的发展前景将有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