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动物疾病预防十篇动物疾病预防十篇

动物疾病预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2:13

动物疾病预防篇1

关键词:动物疾病;畜牧业;危害;现状;预防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1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为了满足人们对动物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流通也日益频繁。部分畜牧户在饲养中存在很多不科学、不规范之处,给了动物疾病发生和蔓延的客观条件,大大增加了动物疾病的发病几率,也使得动物疾病成为造成畜牧业经济损失的一大重要因素,并且一些人畜共患传染病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如何科学有效对动物疾病进行防治,尽量避免和减少动物疾病带来的损失,已经成为整个畜牧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1动物疾病带来的危害

动物疾病的危害不仅仅只是致使动物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人类健康、公共环境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动物疾病的爆发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必然会造成大量畜禽染病,形成较高的死亡率,带来直接可见的经济损失。而且由于受到疾病的影响,畜禽的生产功能必然会受到影响,畜产品的质量也会随之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影响畜产品的品牌信誉,造成无形的经济损失。畜禽感染疾病死亡之后,往往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很多饲养场都是选择将死亡动物就近扔到河道、公路旁等地,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且死亡动物可能会造成病原的扩散,危害到其他畜禽。另外,人畜同患的疾病种类日益增多,其中的一些疾病甚至目前没有治愈方法,这些动物疾病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2动物疾病的现状

2.1动物疾病防治药物滥用,防治效果日益低下

由于我国在动物疾病防治方面还不够成熟,对很多病毒性病原体的研究不够透彻,容易会出现对病毒的误诊和免疫失败的情况。猪蓝耳病就曾经在2006年由于免疫失败而在全国范围内爆发疫情,给畜牧业带来了严重损失。另外,在对待细菌性疾病时,很多饲养场长时间、大面积的滥用抗菌药,使得病菌普遍产生了耐药性,致使防治的效果日益低下。

2.2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国外动物疾病频繁传入

近些年来,我国引进的国外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但这一过程中并没有与之配套的完善的规范和措施,加上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使得诸如伪狂犬病等数10种动物疾病传入中国。给我国畜牧业的疾病防治带来了巨大挑战。

2.3动物疾病种类繁多,覆盖面积庞大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饲养的畜禽种类繁多,给诸多的流行性动物疾病创造了存活和蔓延的条件。目前我国已经得到确定的动物疾病达到130多种,并随着候鸟迁徙及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流通而扩散到全国各地,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且随着近些年来畜牧行业的发展,养殖规模和流通渠道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了很多早已得到控制的动物疾病的死灰复燃创造了条件。

3动物疾病的预防与对策

动物防疫是指对动物疾病的预防、控制、扑灭以及对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对有效避免动物疾病的侵害,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保护人类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对动物疾病的控制还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通过有效措施加强对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当前畜牧业的重中之重。

3.1加强畜禽饲养管理

畜禽的饲养过程往往是细菌滋生和疾病传播的主要时期,因此,加强对畜禽饲养过程的管理极为重要。饲养过程中除了要保证日粮的营养、科学外,还要保证饮水的安全卫生。圈舍要定期进行杀菌消毒,保证圈舍的清洁、卫生。还要安装性能稳定的通风设备,进行空气流通和控制圈舍气温。饲养的规模和密度也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既要保证生产户的经济效益,又要最大程度的避免动物疾病的发生和蔓延。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的散养方法,杜绝将畜禽放至一起饲养,逐步实现饲养的集约化和规模化。为了有效预防寄生虫病及细菌性疾病,还要定期使用抗寄生虫类药物和抗菌类药物。但要科学的选择使用的药物,避免因为药物滥用而致使防治效果下降。

3.2保证免疫接种工作落实到位

免疫注射是预防动物疾病最有效也是最核心的方法。动物通过注射疫苗,使机

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当病原体入侵动物时,相应的抗体就会抵挡该病原的攻击,将其杀死。但产生的抗体并不是永久的,所以要在免疫保护期满之前再次注射进行免疫,从而保证畜禽的健康,推动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3.3加强对畜禽的检疫工作

畜禽的检疫主要分为产地检疫及屠宰检疫2方面。产地检疫是指在动物和动物产品离开产地之前,畜主需要依据相关规定向当地动物防疫部门报检,检疫人员要认真负责的进行产地检疫。检疫通过后的动物方能进行流通。屠宰检疫是指在屠宰前,要对畜禽的来源产地、产地检验合格证明等进行检查,只有确定畜禽无病之后才能进行屠宰。对于证物不符者,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无公害处理。屠宰过程中也要按照规定进行检疫,检疫合格的畜禽产品才能加盖检疫合格验讫印章,对于不合格的产品要进行无公害处理或销毁。

3.4做好日常消毒工作

做好日常消毒工作是防控动物疾病的关键措施。日常消毒可以有效的消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切断其传播途径,保护畜禽免受侵害,从源头杜绝疾病的发生。用于日常消毒的消毒液要严格按照配比要求进行配制,用于配制的水也要保证经过消毒。消毒液配制完成后要尽快使用,避免长时间存放而导致药效下降。另外,日常消毒的对象不能仅限于圈舍及其周围,对仓库和交易地点等场所也要进行消毒,还需要对日常使用的工作服、器械、饲养用具和交通工具等进行消毒,并尽量保持多种消毒液交替使用,提高消毒效果。

3.5调节动物保险政策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动物疾病风险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是防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畜牧业的风险不能单纯的依靠政府进行分担,要积极拓展商业性的畜牧业保险,依靠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力量来承担。通过调节动物保险政策,让畜禽的饲养、运输、经营各个环节的管理者们都能够强化动物防疫的意识,和政府及保险公司形成合力,共同加强动物防疫工作。

3.6做好各种疾病应急预案

很多动物疾病都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和危害性,一旦发生就会迅速蔓延,致使畜禽大面积感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对动物疾病,尤其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重大的动物疾病,在做好日常防疫工作的同时,也要制定相关的应急方案。明确动物疾病爆发后如何快速有效的控制和解决疫情,尽量减少突发性的重大动物疫情对畜牧业带来的打击。

3.7加强动物防疫的科普宣传力度

想要做好动物防疫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但目前我国大多数畜禽养殖户的素质较低,并没有对动物防疫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全面展开对广大农民,特别是畜禽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科普宣传。努力提高他们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视,使生产者和经营者主动积极的配合动物防疫和报检等工作,提高动物防疫效果。

4结语

动物疾病一直是危害畜牧行业的一大重要因素,不仅制约着畜牧业的经济效益,还给公共安全带来挑战。虽然目前在动物疾病防治方面还存在药物滥用、监管不力等方面的问题,但相信随着人们对动物疾病防治的不断重视,各种防治措施的落实到位,留给动物疾病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少,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及人类健康将会得到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薛龙君,樊芳君.浅谈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动物保健,2012(3).

动物疾病预防篇2

1.环境因素

不同动物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有的环境有利于动物的生长,有的环境不利于动物的生长,众所周知,动物本身对环境有一个适应能力,如果外界的环境不能很好地让动物和外界接触来更新自身的新陈代谢时,动物在机体方面就会出现不正常的现象,可能会出现生理疾病。根据资料显示,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动物疾病占据了动物患病总数的绝大多数比例。

2.人为因素

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动物疾病有以下几种情况:(1)药物的使用不正确。在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时,养殖人员如果不具备扎实的药物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就会在配药的过程中出现错误,不仅影响了药效的发挥,甚至还会增加药的毒性,造成动物出现药性中毒的情况。(2)养殖场设计的建筑不合理,设施不齐全。就中原地区的养殖场来说,很多养殖场(中、小型)没有做到科学合理地选址,主要表现在没有进行足够的实地考察就盲目选址,也没有考虑到选址处是否具备养殖的气候和条件,同时在修建养殖场的过程中设施配备也不齐全,结果导致了养殖场没有达到最佳的养殖环境,出现了脏、乱、臭的情况,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增加了动物的发病率。另外,养殖场也没有充分重视消毒问题,这也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二、预防畜牧养殖中疾病的对策

1.加强对动物饲养过程的管理

在养殖动物的过程中,调配和管理动物饲料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两个方面不仅直接影响着动物的饮食,决定着动物的健康程度,而且也关系着能否有效预防动物疾病。在调配和管理动物饲料的过程中,要对饲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并且对调配饲料的工作人员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消毒,保证喂养动物的饲料是安全的。另外,在清理动物的圈舍时,要挑选那些专业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清理掉动物的粪便,保持圈舍的卫生,还要对粪便进行合理的利用。在喂养动物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动物的生长情况和身体状况来决定饲料的数量,以此保证动物能够健康生长。

2.加强安全检疫工作

要想及时有效地预防动物疾病,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安全检疫工作。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动物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现有的圈舍已经无法满足增加的动物量了,这样就必须把新增加的动物和已经在养殖的动物安排在一起,因此必须加强安全检疫工作,确保新增加的动物是健康的,不会对已有动物的健康产生威胁。

3.保证生长环境的健康

不健康的环境很容易造成动物疾病的发生,所以要想有效预防动物疾病,就要保证动物有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圈舍时要考虑到其通风是否良好,是否有充足的光线,同时在饲养的过程中还要保持圈舍的干净和干燥并经常定期消毒。

4.加强对疫情的处理

如果预防失败出现了疫情,特别是传染性的疾病,为了避免疫情的家中,就需要对疫情进行有效地处理。具体做法是可以对那些已经患病的动物进行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结语

动物疾病预防篇3

摘要: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预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如果得不到严格预防和控制就会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能够满足实际要求,在工作中就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对此控制预防。本文将重点探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如何实现综合预防。希望通过对此分析将能够使得人们对这些工作能够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关键词:水产养殖动物;传播途径;养殖管理

中图分类号:S948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230125

1切断传播途径

为了避免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造成巨大影响,在工作中就应该及时控制和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这样才能够真正把疾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1.1建立隔离制度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一旦产生之后就应该建立起隔离制度,尤其是传染性疾病更应该建立起完善的隔离制度。要采取严格隔离措施来避免疫情传播、蔓延。疫情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害人害己,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对已已发病的池塘和地区需要及时封闭,池内的养殖动物不能够在向去其他池塘或者地区转移。专业人员还应该及时清理发病死亡尸体、一旦发现之后就需要及时掩埋、销毁。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避免产生更大危害。

1.2采取消毒措施

在工作中还需要及时采取消毒措施。苗种放养前就需要先行消毒,无论苗种是否健康都需要进行消毒。高锰酸钾、漂白粉是最常见的消毒药品,对于这些消毒药品应该是结合实际需要来进行灵活消毒。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工具进行消毒。水产养殖过程中是需要利用各种工具的,对于木制工具、塑料工具以及网具等都需要进行严格消毒。

1.3具体隔离措施

对病原传播进行有效隔离是避免动物疾病造成巨大危害的必须措施。在实际隔离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养殖环境来采取针对性措施。养殖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病死或者已无可救药的动物,此时就应该及时深埋或者销毁。为了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就需要在远处销毁;对于那些带有病原的动物要及时发现,及时隔离,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防止传染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对于曾经使用的工具也需要进行消毒,病原也能够通过工具来进行传染。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为了避免造成传染,那些有条件的地区和场所还可以设置专门工具。

2提高种群免疫力和抵抗力

为了保证安全,在工作中还应该进一步提升养殖种群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在工作中要加强健壮苗种的培育和放养工作。在苗种生产过程中要选择那些经过检疫之后不带传染病原的亲本。

为了保证他们能够茁壮成长还应该投喂优质饲料。饲料的选择对整个生产过程是会产生影响的。在平常养殖过程中应该坚持人工投喂饲料,这样做才能够满足养殖群体大量和全面的营养物质需要。与此同时还应该结合不同养殖对象和发育阶段来选择最佳饲料原料。这些饲料原料也应该进行合理调配、精细加工。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保证鱼、虾类等水产养殖动物都能够吃到营养全面的饲料。优质饲料对于提升水产养殖动物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与此同时在工作中还应该进一步降低应激反应。从以往经验来看,实际工作中凡是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都是可以称之为应激原的。所谓应激反应主要指的是养殖动物对应激源的反应。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导致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如果应激过于强烈就会使得养殖动物能量消耗过大,最终导致其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这样动物患病的机率就会增大。正因为如此,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就必须要进一步创造条件来逐步降低应激原强度,这样做将能够有效维护和提升机体抗病力。

3重视养殖管理

为了提升实际工作水平,还应该高度重视养殖管理工作,要逐步提升养殖管理水平才能够实现对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有效防治。要从用水和日常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来采取措施。

在用水方面进行科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保证养殖过程中具有良好水质,有助于避免水产养殖动物受到原生物侵袭。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水质各参数的监测管理,这样有助于帮助人们及时了解水质动态变化情况,还能够及时纠正那些不利于养殖动物生长的因素。亚硝酸盐、溶解氧、水体透明度、非离子氧是最典型的指标,在用水管理中要高度重视这些指标的监测。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一旦产生就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为了避免产生巨大疫情。在平常工作中就需要重视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治工作。要从实际出发来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综合预防水平。真正有效提升养殖水平。本文在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江为民,肖光明.湖南省水产养殖动物细菌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09(4).

动物疾病预防篇4

(中南海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摘要】根据心身疾病的发生环节即应激源、认知评价、情绪调节和病理生理反应和发病原因采用三级预防。具体措施是:个体预防、社会防御、心理干预、药物治疗等方法以有效预防心身疾病[1]。【关键词】心身疾病;预防【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668-01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diseases),是指因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具有心理生理上的障碍,因此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6];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是一组与心理和行为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它们具有器质性病变的表现(如冠状动脉硬化)或确定的病理生理过程(如偏头痛)[4]。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与预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身疾病近年来患病率迅速增加,调查表明,在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中,心身疾病占1/3以上。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早就提出:"健康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均臻完善的状态。"因此,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0]。

1.发病原因

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巴甫洛夫、坎农等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肯定了心理活动或情绪因素与疾病的关系[2]。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和社会、心理、生物三个方面有关,但就具体的疾病而言,有的以生物因素为主,如感染、中毒等;有的则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当人体受到外界刺激后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特别是通过大脑、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变化,造成心血管、胃肠、内分泌、肌肉等组织器官功能的改变,引起恐惧、焦虑、紧张、担心、激怒、悲观、失意等各种情绪反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呼吸加快、消化停滞等生理反应。人体在长期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下,会使皮质下中枢,主要是下丘脑的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同时免疫功能降低,产生抗体减少,使得病毒、细菌趁虚而入,最终引起身心疾病的发生[11]。2.临床表现:常见典型的心身疾病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偏头痛、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支气管哮喘等,另外溃疡性结肠炎、神经性皮炎、甲状腺功能亢进遗尿、阳痿、糖尿病、肥胖症、神经性心绞痛等都属于心神疾病范畴。在这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心理因素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8]。3.预防心身疾病的预防包括心身疾病的发现、治疗和处理,也包括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以及如何增进每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人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3.1三级预防:认知评价是第一道心理防线,受人格特征,应付策略、社会支持、生活经历等因素影响。情绪调节是第二道心理防线,生理屏障是第三道防线,因此可采用三级预防[1]:(1)第一级预防是防止社会-心理因素长期反复刺激并导致心理失衡的措施,关键在于培养比较完整的健康心理素质。(2)第二级预防是防止社会-心理因素导致心理失衡阶段发展成为功能失调阶段的重要措施。因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第二级预防核心。。(3)第三级预防是针对患者在经历心理失衡、功能失调进入躯体疾病阶段情况下,防止病情恶化的重要措施。这个阶段不仅依靠有效的药物,还应充分估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作用。3.2三级预防的具体措施:采用个体预防、社会防御、心里干预、药物治疗等方法。(1)个体预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要动员全社会参加,而且在儿童时期就要予以重视;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矫正不良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没有规律等,会使心身疾病的发病明显增多,因此需要采取心理、社会干预措施,转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识别高危人群,及时处置危机因素。如本人是a型性格之人,或双亲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者,应作为高血压、冠心病的重点预防对象。

(2)社会防御完善社会支持体制,增强应对能力。社会支持系统完善,患者的应对能力增强,会使心身疾病患病率明显降低。(3)心理咨询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加强危机干预。在社区和各医疗单位要重视开展心理咨询业务(包括热线电话咨询)。经验与实践证明,此项措施能有效地缓和心理、社会应激反应,改善患者的应对能力,减轻痛苦,克服危机,对心身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都有重要意义。(4)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目标对心身疾病实施心理治疗主要围绕以下三种目标: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个体生理素质存在对某种疾病的易罹患性。尽管精神刺激是多种多样的,但反应则根据个体而定,有些人可能以心血管为主,而另一些人可能以胃肠反应为主。 消除心理学病因:例如对冠心病病人,在其病情基本稳定后指导其对a型行为和其它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行为矫正,帮助其改变认知模式,改变生活环境以减少心理刺激,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心理病因学因素,逆转心身疾病的心理病理过程,使之向健康方面发展。这属于治本,但不容易。消除生物学症状:这主要是通过心理学技术直接改变病人的生物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疾病的康复。例如采用长期松弛训练或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人,能改善循环系统功能,降低血压。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目的在于从某种程度上控制或改善某种行为症状,如减轻冲动.多动.破坏,以便为教育训练提供条件。我们在对心身疾病的治疗中,首先仍需要重视药物治疗,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减轻病人症状,缓解和控制病情,以促进疾病转归,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也是控制疾病极其关键的一环。但是,某些心身疾病在依赖于药物的作用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心理调整与治疗环节,平时要注意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戒怒慎思,心情愉快,并重视减肥和运动健身等,通过身心兼治提高疗效,促进病情好转,减少复发和反复的机会。此外,精神药物如抗焦虑、抗忧郁药物的及时应用,对防治心身疾病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4.小结心身疾病是一种特殊的疾病,面对这一特殊病症,世界各国都在长期关注和研究这个特殊病症,并在诊断、病因、医疗、康复、教育、心理等领域进行了不断探索。研究表明早期干预防范对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采用个体预防、社会防御、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确实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方法。参考文献[1]苗丹民石茹心身疾病防御机制、预防与康复《现代康复》1999年第3卷第10期[2]许丽遐心身疾病的心理学病因及其预防《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0年05期[3]康民

谨防心身疾病《心里与健康》2002年第09期[4]杨放如心身疾病的病因、分类、诊断及其综合防治《中国医刊》2005年第07期[5]沈晓林懂艳浅谈社会、心里因素与心身疾病《临床医学》2005年第11期[6]姜良铎付义心身疾病与心身状态《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年第10期[7]彭宗义心身疾病100例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第11期[8]彭碧芳吴建兰临床常见心身疾病的调护《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年第2期[9]侯永梅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身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广东医学院学报》2002年第03期[10]燕殿学刘浅荣李红娅综合医院门诊心身疾病调查分析《中国健康医学杂志》2000年02期[11]邢芳浅谈护理科普在预防心身疾病中的作用《黑龙江医学》2004年第10期

动物疾病预防篇5

为加速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落实,2016年国家将实行52项举措,其中涉及畜牧业占据11项内容。2016年国家将继续实施良种补贴、支持牛羊规模化养殖、支持草原生态保护相关奖励与补助、支持动物防疫补助、养殖相关保险保费补贴等政策。在畜牧业的新形态下,加强畜牧业疾病预防与治疗也是必然的举措。本文基于此出发点做详细探讨。

关键词:

畜牧业;疾病预防;治疗

随着经济市场因素、国家政策优势,畜牧业发展即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推行绿色食品、促进农业催生循环已经成为畜牧市场的新需求。随着今年人大环境保护税法的公布,畜牧业发展水平呈现整体上升形式,使得由散养、小规模养殖形式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形式转变。国家也大力实施政策支持畜牧业的长远循环发展。畜牧的疾病预防与治疗在畜牧发展中占据重要的角色。

1畜牧业疾病类型与成因

1.1畜牧禽畜患病类型

畜牧养殖涉及到的禽畜种类较多,根据大量数据显示,常见的类型可分为3类:传染病。传染病特征在于流行范围较广,传播感染速度较快,传播渠道众多,严重者甚至可造成瘟疫现象。传播途径是依据患病禽畜本身或病原病毒、细菌、外界空气、水源等,成为直接或间接传染的传播渠道。传染病是畜牧疾病预防治疗工作的主要天敌;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在禽畜类中获病概率较高。其中蠕虫类、原虫类寄生虫可进入人工饲养动物体内汲取养分,导致动物肌体损害。节肢动物类寄生虫则寄生于人工饲养动物体表,造成动物不适现象。一般情况下,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是宿主之间直接接触传播;普通病。普通病包含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甚至涉及外科与内科层面,发病几率较高。如动物眼科疾病等外科病多是由于体表外伤造成。内科情况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及时采取措施医治,较短时间即可治愈。

1.2畜牧禽畜患病成因

畜牧禽畜的种类众多,受环境、生活习性、禽畜生长阶段的影响,疾病的因素较为众多,整体上可划分为环境外界因素与人为因素。环境因素指的是禽畜生活的环境条件,也是影响禽畜生长发育的直接性因素,与动物健康水平密切关联。可以说外界环境对动物新陈代谢具有差异化影响。一旦达成较大的负面效应,即会引起禽畜疾病的发生。环境外界因素通常是禽畜疾病发生的首要原因。人为因素指的是人工饲养与消毒清洁。饲养不当、清理不当都会导致禽畜的生活环境卫生产生问题,导致禽畜状态不佳,增加了牲畜患病的可能。

2加强畜牧业疾病预防及治疗策略

2.1预防方面

根据疾病成因分析,预防相关工作要做到几点。加强饲养环境的管理。严格对日常喂养的饲料、养殖场清洁做好预防措施。饲料要严格检查,确认科学配比,避免低劣饲料的喂养。饲养的工作人员要做好饲养消毒与保管工作,避免饲料受潮、发霉现象。养殖场要全面清洁,圈舍的清理、粪便的处理要做好消毒与安置,促进资源的可利用率提升,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关系;加强检疫安全工作。检疫安全是禽畜疾病预防的重要核心内容。鼓励自繁自养,对外来引种动物要加强观察,再进行混养,做好观察记录数据,以便后续参考。养殖场出入口安置消毒池,圈舍门口也安置消毒池,加强圈舍出入与四周环境的消毒、检疫工作处理,减少微生物、细菌、病菌的传播,加强禽畜肢体的生长健康。养殖环境要注意定期通风、保温,根据禽畜生长环节来采取一些措施,适度调整圈舍养殖密度;加强预防疫苗接种。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对畜牧疾病致病因素的了解,做好预防疫苗研发与探讨工作。定期注射具备高活力的预防疫苗,可以增加禽畜自身的免疫能力,避免禽畜疾病的暴发几率与传播概率。比如针对当地疫病流行特点与环境季节变化,开展定期疫苗储存与使用培训,加强畜牧场禽畜状态观察,必要时可在饲料与饲喂水中加入预防性药物,做好相应措施。

2.2治疗方面

及时应对、采取治疗是畜牧业疾病控制的有效举措。在发现禽畜疫情时,要及时、准确判断疫病的控制及成因,避免疫情事态的扩大,造成其他健康禽畜的范围波及。在控制事态发展后,要及时采取执行方案。除此之外,要加强疫苗的保存手段。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素养,才可保障疫苗的配置安全,避免药物滥用或注射剂量问题出现。因此畜牧业应当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并确立明确的畜牧疾病控制规范,促进工作人员可以结合病情症状而执行专业的判断,保证用药治疗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有效控制禽畜的疾病,提升禽畜治疗的显著效果。

3结语

畜牧疾病会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生命安全,因此加强畜牧疾病预防与治疗是畜牧业发展工作的核心内容。只有明确预防重于治疗的意识,才能尽早预防疾病,从而杜绝后患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立明.畜牧业疾病预防及治疗的发展浅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3(10):174.

动物疾病预防篇6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疾病;控防

中图分类号:S85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432081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畜牧养殖业要不断提高效率。发展的同时,动物疾病问题日益凸显,需要养殖人员及时发现疾病,并找出病因,采取有效的控防措施。

1畜牧养殖中常见的动物疾病类型

动物疾病是指由于所养殖动物受到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因素影响,使其受到疾病侵袭,进而导致动物机体发生损伤。畜牧养殖中常见的动物疾病有普通疾病、寄生虫疾病和传染性疾病3种。具体而言,普通疾病是最为常见的疾病,包括内、外科的疾病,如神经系统的疾病、四肢功能异常等病变。寄生虫疾病是指动物通过进食含有寄生虫的食物或与隐藏寄生虫的土壤直接接触等方式受到寄生生物的侵袭而引起的疾病。目前多数已知的寄生虫都具备固定的宿主,且一段较长时间的发育期。传染性疾病是动物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病毒、细菌等都是传染性疾病的致病菌。动物感染这种疾病后通常要经理潜伏、前驱、发病3个阶段。

2引发动物疾病的病因分析

2.1环境因素

养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动物的生命健康和生长速度,如果养殖环境中存在有害物质、寄生病菌、污染物等,导致疾病的产生。例如,前面提及的动物与隐藏寄生生物的土壤直接接触就会引发寄生虫疾病,

2.2动物自身因素

动物自身因素主要包括2方面:动物本身对疾病的抵抗力弱,就会容易感染病菌;由于遗传的影响,某些动物的疾病是来源于母体的孕育期间,为出生之前就已经被感染。

2.3人为因素

由于养殖人员受到自身专业知识和技术的限制,不能充分认识到畜牧养殖中常见的动物疾病,不能及时判断动物的疾病,即使发现后,还有可能出现药物的错用等现象。部分畜牧养殖场所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做好通风、排污的工作,不利于病菌的排出,加大了动物感染疾病的机率。

3控防动物疾病的措施

3.1预防措施

3.1.1优化饲养管理

进行饲养管理工作时,要不断优化管理方法,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原则。同时,养殖场的管理工作要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加强对环境的管理,要做好定期消毒、清除杂物、保持通风、进行排污等工作。加强对动物食物、水源的管理。保证进食食物的安全,减少病菌的传播途径,有效的预防疾病。加强饲养配方的研制,为动物营养需求提供物质支撑,促进动物免疫能力的提升,降低疾病感染率。

3.1.2控制养殖数量

养殖人员在饲养时要注意考虑动物所处的生长环境,合理确定投放量。动物养殖人员应严格控制养殖动物的数量,避免由于密度过高而影响生活质量,不利于畜牧业健康发展。

3.1.3选择合适的养殖环境

动物生长的环境对其健康程度有着直接影响。动物的生长环境良好,其出现疾病的机率必然很低。良好的养殖环境应该具备良好的通风效果,拥有较好的水源、良好的排水设施,引入取暖、排污等设施,为动物的生长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

3.1.4强调定期病检

动物发病的可能性始终贯穿于整个动物养殖过程中,对于部分具有潜伏期的疾病,由于早期并不具有特异性特征或处于潜伏期,应借助相关仪器对动物进行定期病检,确保所有动物都进行病检。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对动物所用器皿进行消毒,更好地控制动物疾病的发生。

3.2控制措施

3.2.1及时有效的隔离措施

如果发现某动物感染了疾病,要第一时间进行隔离,有效的控制病情的扩散,有效避免疾病的传播。同时,应注意对未患病的动物注射预防疫苗。这样才能全面控制畜牧养殖方面的病情,降低疾病传播率。

3.2.2疾病处理

动物感染疾病后,养殖人员要及时并妥善处理病情,及时对染病的动物进行治疗,予以科学有效的药物处理,规范用药,并做好治疗记录,总结相关的经验,为以后迅速判断、治疗动物的疾病打下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主要有传染性疾病、普通疾病及寄生虫疾病等疾病类型,产生疾病的原因也分为3方面:环境因素、人为因素、动物自身的因素,掌握疾病的病因,就要加强控防工作,可从预防、控制2方面入手,降低动物疾病的发病率,为以后动物疾病的控防提供经验,也促进畜牧养殖业科学高效的发展。

动物疾病预防篇7

关键词:宠物饲养管理体制疾病预防对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宠物市场日益壮大,而种类繁多的宠物各需不同的生理环境。人们对宠物的认知局限为宠物饲养带来不小的压力,其中宠物疾病的爆发存在巨大的潜在威胁,因此疾病预防尤为重要。

1宠物饲养和管理现状

现今中国,日益庞大的宠物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多样性产业,包括了宠物饲养、宠物交易、宠物食品、宠物用品、宠物疾病防治、宠物美容、宠物训导等内容[1]。目前国内至少有1亿只家养宠物。然而,宠物伤人、宠物粪便污染、宠物扰民、虐待宠物、宠物保护、人畜共患病等问题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越来越强烈[2]。可见,我国对于宠物饲养管理方面的研究还远远跟不上当前饲养现状的脚步,尤其在宠物饲养管理的法律规制方面我国还没有一个国际化、标准化的平台来支撑。相对的,我国对于宠物疾病的医疗防治领域也相对薄弱,使得宠物病死,传染病流行等现象屡见不鲜。

2宠物疾病

2.1宠物疾病分类

宠物疾病大致可分为传染病、寄生虫病、内科病、外科病、产科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皮肤病、中毒性疾病。其中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多达数十种,如结核杆菌引起的“结核病”、炭疽杆菌引起的“炭疽”、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口蹄疫”等。

2.2常见宠物疾病概述

2.2.1弓形虫病

一种寄生于猫狗体内的寄生虫,侵入人体后不能成熟,其幼虫在人体皮肤及器官中移行,可引起一系列的组织损伤,病程可长达半年至数年。最严重的是可以使孕妇出现流产、死产,甚至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

2.2.2狂犬病

又称恐水症,是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狂犬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就是咬伤.它的病死率高达百分之百.

2.2.3猫抓病

亦叫猫抓热.它是由于被猫抓伤以后,一种巴冈体感染所引起的发烧、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的病状,亦有少数人会出现明显的发热、肌肉酸痛、肝脾肿大、黄疸等症状.

2.2.4流行性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宿主为小型啮齿类动物,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

2.2.5鼠疫

鼠疫病原体为鼠疫杆菌,以鼠蚤传播为主,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啮齿动物间。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鼠疫曾在世界各地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万计,病死率极高。鼠类比起刚才说的猫和狗,它带的病原体更多,它可能携带有200多种病原体,其中能使人致病的就有50多种。

2.3预防措施

2.3.1加强日常护理

通常情况下,类似于弓形虫病的病原体多为隐形感染,与猫类等易携带病原体的动物接触较易感染弓形虫病[3],禁止宠物与易携带病原体的其他动物及其附属物接触。对于宠物的卫生条件的要求也应相应的提高,经常性的清理宠物的住所,清理宠物的排泄物以及食物残渣,为其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2.3.2定期进行宠物健康检查

宠物的健康应该做到定期的监控和保养,可以对宠物进行定期的清洗,如洗澡,可以初期较多的油渍、污垢和细菌。定期的修剪指甲,防止宠物因为指甲过长变形而长到肉里,引发伤口感染过。进行适当的牙齿管理,动物的臭味产生来源之一就是口臭,口臭能引起内脏等器官的疾病,可以通过漱口或者咀嚼牙齿骨来预防口臭。

2.3.3注射疫苗

通常情况下,宠物疫苗的注射能大大提高宠物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提前在特定的宠物预防机构注射疫苗。

3我国宠物疾病预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所带来了宠物饲养量的增加,但是同时众多的人口是的宠物的生活空间局限于较为狭小的范围之内,宠物的运动机会以及运动量明显不足,营养过剩以及营养的不平衡所带来的健康问题一直是我国目前难以克服的宠物疾病预防问题。其次宠物治疗手段淡以你,多采用被动治疗的方式,通常只有在宠物生病之后才会进行一直,一来加重费用,二来是的宠物应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加重期死亡率。因此宠物预防的困难重重,任务重重[5]。

3.1建议

3.1.1实施严格的卫生制度,消除致病微生物。

可用10%~20%的石灰水或2%来苏儿液喷洒睡觉处及周围环境,经常更换弄脏的垫草和垫料。当有个体患病时须及时隔离饲养,若患病动物因传染病而死亡,最好将其焚烧或深埋。

3.2.2注射疫苗。

目前对这些传染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除鹦鹉外均能通过注射疫苗的方法加以控制疾病的发展。

3.2.3防治误食有毒食物,禁止给动物饲喂发霉变质的食物。

3.2.4加强卫生管理。

伴侣动物的卫生管理是指为了防止动物疫病的传播,保护公共卫生和人民身体健康,按照防疫灭病的科学要求、建立、实施有关的管理制度、措施的全部活动。其中有一个必须重视的和解决的问题,及动物疫病有上百种,其中人畜共患的疾病达几十种。

3.2.5致力于更有效的特殊动物防疫药物的研究。

如啮齿类动物至今没有专属疫苗,防治疾病时也只能使用兔类药物,这对于饲养鼠类宠物是一个较大的风险。因此研发出针对于各类动物的疫苗,药物等对预防宠物疾病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在卫生管理方面,对于所有饲养宠物要进行登记,很多私下的宠物交易没有登记档案,若传染病暴发会对追究病源造成阻碍,预防体系也不能很好的普及。

4结论

宠物作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既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存在一定社会隐患。一个合理完整的宠物管理体系对平衡宠物与自然、人类及社会见得关系有重大意义。宠物疾病对人类存在威胁,有效的防治是防止人畜共患流行病爆发的重要手段。要使人类社会和宠物市场和谐发展,中国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蒋宏宠物和我宠物市场[会议论文]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论坛――宠物与人类健康2011

[2]刘斌宠物饲养的法律规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3]梁红如,赖木海,江飙弓形虫病的流行情况和预防[J]中国动物保健200911

[4]田海燕宠物美容与保健[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0(20)

[5]刘士茹;王丽丽;李晓宇;徐牧;徐永平药效营养物质在宠物疾病防控中应用的研究[J]畜牧与兽医2015(01)

动物疾病预防篇8

国传统医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为世界所中仰慕,从上古至春秋战国时期到唐、宋、元、明、清,在近7000年的历史过程中不断进行发现、实践、探索、总结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内容极为丰富的有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的预防保健理论和方法。其疾病个体化的预防观、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和疾病随时空变化的辨证观以及疾病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等预防医学思想,无不折射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哲学智慧。研究其深邃的预防思想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当前特别是生活、工作方式日渐西化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井喷式和低龄化发展趋势的严峻形式下有现实的积极意义,同时对促进全民健身和重大慢性病的预防以及疾病的转归也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1.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

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大胆探索和艰辛实践的智慧结晶,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有显著的文化基因烙印,内容博大精深,方法丰富多彩。其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体对疾病个体化的预防观、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和疾病随时空变化的辨证观以及疾病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的预防医学思想。

1.1疾病个体化的预防观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的体质、性别、年龄不同,先天禀赋不同,所生活的地域、季节、气候不同以及生存条件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种类、几率及愈后就会不同。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身体特征;同时认为疾病在早期会表现出特有的征兆,可以通过面色、脉象、身体状态、大小便等外象并经医生的“望、问、闻、切”进行观察、判断,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并有针对性地用食物、药食两用物质或药物对身体进行调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这种个体化的疾病预防观正是传统预防医学的独到和高明之处,值得肯定和推崇。它与现代预防疾病采取的“千人一方,万人同药”有极大的区别,虽然现代医学可通过体检来提早发现疾病,但只有当生化指标出现异常或临床征兆已经发生时才能发现,对主观表现出来的不舒服、不适应等亚健康症状,现代医学还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即使是有某些指标的异常如血糖的升高,现代医学仍缺乏个体化的预防措施。因此强调针对个体体质、地域、季节、气候、饮食习惯等情况的不同,具体分析,差别对待,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季节性、地域性和实用性。因为是个体化的,所以有十分理想的强身、保健和疾病预防的效果。现在在我国江南、江淮、闽南等地区在季节变换时,有请中医开膏方、吃膏方的传统,显然绝大多数是进行疾病预防、身体调理和日常保健而非治疗疾病。因此现代预防医学应充分吸收传统预防医学的个体化疾病预防的精华、特色和优势,既注重人群预防的研究,也应有针对性进行个体化的疾病预防研究,尤其是根据个体体质、地域特点、季节、性格和日常行为生活方式等有针对性地对疾病进行个体化预防,中西医结合以期达到更好地预防疾病的目的。

1.2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员,人体是一个和谐、有机和充满生机的整体,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神经、肌肉、激素水平乃至心理活动等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照应、相互影响的,并与自然季节的变化、生活起居、饮食等有密切关联。因此自然界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基于这样的认识,古人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出发,发现并总结了人体与自然相适应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具体适应自然变化的疾病预防法则;总结了四时变化对人的情志、气血、

脏腑、经络影响的关系;昼夜、晨昏变化,日月星辰变化,地理环境及温度、湿度、气压、气流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关系等。同时指出人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听从自然变化而束手无策,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整自己,使自己更加适应环境。疾病预防的总原则就是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并总结出了许多经过实践和历史检验证明是正确的俗语,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郎中开药方”;“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春捂秋冻,一年无病”;“秋风凉,添衣裳。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等。《黄帝内经?邪客》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与,与日月相应也”就是这个道理。人在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时还积极地改造自然环境,如在气温极热或极冷时,人体的自然调节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就发明了空调,以改变室内环境,保证人体不因极端环境变化而对机体造成伤害。正如《道德经》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现代医学证明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如海的潮汐、月的圆缺等都会影响人体的情志和脏器功能,极热或极冷的时候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峰,也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预防疾病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并遵循自然规律来养护身体。例如春天万物生发,人的情绪应随自然一样心旷神怡,生机勃勃;这时稍晚睡觉,早点起来;提升精神状态,与自然和谐;在饮食上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如适当吃一些大枣、山药、刀豆、南瓜、扁豆、西红柿、核桃、栗子、鱼腥草、芹菜、菠菜和胡萝卜等对助升阳气有积极作用。若不尊重自然规律,不遵循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规律,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本身有疾病则会使疾病加速发展。可见古人早就发现并观察到自然规律对人的影响,从而产生了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思想。

1.3疾病预防变化的辨证观

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事物不断发展变化”,这是一个根本规律,在疾病的预防上其显著的预防医学特征可归纳为“根本是‘象’,核心是‘变’”。所谓“象”是指像自然界那样,因为“疾病预防”的基础是遵循、效法和学习自然。而遵循自然法则的核心是“和”。“和”是指人、自然、社会、身体本身的大平衡与大和谐,所有的方法和手段只有达到“和”的状态,才达到“最佳健康”的境界;因为自然界是最和谐的。“象”的根本是取自然之象,自然之象的精妙是在“变”。“变”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和规律,例如一年四季的变化会使疾病预防方法“变”,不同年龄的“变”会使疾病预防手段“变”,四季的“变”会使补益的方式“变”,不同的疾病会使预防和治疗方法“变”,一天之内不同的时辰对疾病预防的要求也在“变”。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工作环境、生存状态、休闲娱乐方式与古人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多数中国人是营养过剩而非营养不足,上班族压力大,紧张度高,因此疾病预防的方法要“变”,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例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如果今天的人们遵循“与鸡俱兴”的作息时间,那么就会与社会脱节,显然必须要“变”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其实“变”就是发展,因此“疾病预防”的观念、方法和生活行为方式也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

1.4注重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

中国传统的疾病预防医学思想特别注重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的重要性。在疾病初起时,便能知道病邪之所在,及时进行治疗,控制病情,使之不发展到严重或危险的境地。还强调不但要治病,还要防病;不但要防病,必须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有应对之术。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脏腑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因此在预防和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之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讲在治肝的同时,当先调补脾。这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于使脾正气充实,不受侵袭。如见肝之病,不知道实脾,惟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就可能使未病的脏器发生疾病,或治好肝病而脾病又来,达不到好的治疗效果。可见“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的疾病预防思想在今天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2.传统医学中的预防医学思想与促进全民健身

2.1传统中的预防医学思想与现代预防医学思想高度统一

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渊源于中国古人,但与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有惊人的一致。首先,所有预防疾病的方法、活动都是围绕“健康长寿”进行的。其次,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防微杜渐治未病,在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的指导下去把握生命和健康,最后,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还特别重视社会心理因素,把人类、社会和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正确地认识人类的生命活动,积极地预防疾病,达到强身防病、益寿延年的目的。可以说传统医学中的预防医学思想是古为今用的典范。进人21世纪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益增多,人们对“未病先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不仅注重社会心理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还着眼于提高人们的心身健康。《黄帝内经》就指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著至教论劝》),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的主张不谋而合。传统预防医学思想重视社会、心理对人的影响,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方法,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处于更加协调的状态,因此对现代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的“形神共养,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协调阴阳,节欲保精,畅通经络,协调脏腑,饮食调养,谨慎起居,益气调息,和于术数,动静适宜”预防保健的基本原则已被现代医学科学证明。

2.2促进全民健身

动物疾病预防篇9

[关键词]畜禽养殖常规性传染病预防防控

[中图分类号]S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10-0254-01

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此时机体与病原微生物相互斗争,从而引起机体轻重不同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传染。在传染过程中,当病原微生物有相当毒力和数量,而机体抵抗力相对比较弱时,机体在临床上就出现一定的症状,这一过程称为显性感染或称传染病。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虽能在某一部位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由于机体的防御机能较强,逼使病原微生物不能发挥其毒害作用,机体不呈现任何病状,这种状态称无症状感染或隐性感染,也称带菌(毒)者,对周围畜禽动物产生严重影响。

1季节性畜禽常规性传染病的流行规律

传染性疾病在畜禽群体中流行、传播和停止的过程,是疾病的流行全过程,整个流行过程是由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者组合而成的,其中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性疾病都不会传播流行。

1.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能够使病原微生物不断生长繁殖,并不断向外界排出致病菌,造成健康动物患病的主要来源,传染源主要有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首先,患病动物。这类动物一般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也存在不典型症状,前者容易引起饲养户重视,而隐性患病的通常不被重视,因此,常常会造成严重影响;其次,带菌动物。这类动物外表健康,但是能够向外界排出致病菌,潜伏期和恢复期动物常常是病菌携带者,他们也是导致疫病传播的主要因素。

1.2传播途径

致病菌从集体排出之后,会通过一定的方式进入到健康畜禽的体内造成危害,这个过程就称为传播途径。了解各种疾病的传播途径,有利于切断疾病传播过程,将损失降低到最小。传播途径分为了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首先,直接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之下,病原体通过和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而导致疾病传播,如了狂犬病、猪瘟、口蹄疫和新城疫等,从严格角度分析,能够进行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并不是很多,通常情况下也不会造成大面积流行;其次,间接传播。是指病原菌从患病或者带病动物体内排出之后,对饲料、饮水和环境造成的污染,动物通过进食、饮水和活动引起疾病传播,此外,一些寄生也是多种传染性疾病的中间媒介。

1.3易感动物

易感动物是指对某种疾病具有感染性,动物易感性的高低和致病菌的病原种类、毒性大小以及身体免疫力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在畜禽动物饲养过程中,外界环境如气候条件、饲养管理不当、饲料营养不全面、卫生条件较差等因素都可以引起动物患病和疾病传播。此外,不同动物群体之间的年龄、性别和品种的患病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导致畜禽传染性疾病出现的发病因素分析

首先,病原微生物存在。能够导致畜禽集体发病的微生物被成为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之所以能够引起集体发病,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毒性和致病能力。病原微生物在畜禽体内寄生、繁殖、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物质,从而引起动物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损害机体免疫力,此外,导致动物发病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足量的致病菌;其次,具有受性动物。这种动物机体内没有对某种疾病的免疫能力,因此,动物机体内免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机体抵抗力下降之后,各种病原微生物就有可乘之机,从而导致疫病大范围传播;最后,外界环境。外界环境对传染性疾病发生和发展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如果外界环境较差,如饲养管理不到位、应激因素较多、饲料配比不科学、环境卫生条件较差,这些不当因素都会导致传染性疾病的大范围传播。

3季节性畜禽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防控措施

3.1做好季节性畜禽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措施

首先,施工贯彻预防为主的防控方针。预防为主的防控方针能够将各种传染性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是做好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根本措施;其次,坚持自繁自育的饲养原则,建立完善的畜禽卫生防疫制度。在畜禽养殖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自繁自育,全进全出的饲养原则,尽量减少疫病的传入,禁止从疫区引进种畜和幼禽,要做好严格的产地检疫工作,到场之后做好隔离观察,确定健康之后才可以将其混群饲养;再次。提高防疫意识,防疫意识不足是导致畜禽传染性疾病发病主要原因之一,很多养殖户在开展养殖过程中都存在侥幸心理,不进行免疫接种,没有制定基本的卫生管理制度,给疫病传播提供了机会。所以就要定期对养猪进行专业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防疫意识。最后,加强疫情监测。发生疫情后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要求,及时上报疫情。以便及时封锁疫区,扑杀患病动物,彻底消毒,并对受威胁区动物紧急免疫接种。

3.2做好季节性畜禽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工作

首先,科学选址建设养殖场。养殖场选址布局要科学合理,将畜禽生产区和饲养人员生活区隔离开来,圈舍设计建设都应该符合卫生防疫要求,保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能。同时养殖场还要远离人群集中的地区,确定合适的养殖规模;其次,科学饲养管理。结合畜禽不同生长时期提供不同的饲料,禁止投喂发霉变质饲料。要注意环境消毒和清洁,定期进行驱虫,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最后,定期免疫。定期对畜禽动物进行免疫是控制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免疫过程中,要保证疫苗质量,从正规渠道购进疫苗,严格按照要求保存疫苗。在免疫接种前后一周内禁止使用抗生素,避免出现拮抗反应,提高免疫质量。

参考文献

动物疾病预防篇10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

[中图分类号]R743;R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09)12-50-02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充分认识其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认识其危险因素,加强自我保健与预防,尤为重要。多项研究结果提示,控制危险因素可使全球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降低75%,卒中风险降低85%。胡大一教授说:“预防是控制慢性疾病的最佳手段[1]”。

危险因素是指与某一疾病发病率增高有关的因素,分为可干预性和不可干预性两类[2]。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可干预危险因素是预防主要针对的目标,包括吸烟、酗酒、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或血脂异常、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高胰岛素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体力活动减少、情绪应激等。

预防分为一级预防:防发病,综合控制多重危险因素,预防或减少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是防事件,有病防变,预防和减少致残或致死率。下面就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概述如下。

1戒烟

目前我国烟民有3.5亿和被动吸烟者5.4亿。我国每年死于烟草相关性疾病者约100万,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2%。吸烟发生卒中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倍,冠心病发生风险较不吸烟者高3.5倍、死亡风险增高6倍。被动吸烟者冠心病危险升高69%、死亡危险增加30%、卒中危险升高56%,其危险呈剂量反应性增加[3]。更为严峻的是,公众对被动吸烟及其对健康危害的认知率不足25%。戒烟是公认的最重要与最经济的疾病防治措施。依据《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普遍开展戒烟行动,以询问、建议、评估、辅导、安排5个“a”戒烟,从医务人员、政府官员做起,人人倡导戒烟。

2控制体重

理想体重是体重指数(Bmi,kg/m2)维持在18.5~24.9kg/m2。超重(Bmi≥25kg/m2)和肥胖(Bmi≥30kg/m2)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有肥胖者6000万。肥胖可导致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体重每增加10%,心脑血管疾病将增加约5%。建议超重、肥胖者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体力活动等减轻体重。

3适当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

体力活动减少是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的重要因素之一。体力活动与锻炼有助于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并加强葡萄糖代谢。规律体力活动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目标是坚持中等强度以上的有氧运动,每天30min,每周5天以上,贵在持之以恒。对老年人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作剧烈活动,提倡散步,每日1小时,分次进行、做保健操、打太极拳等。

4健康饮食

饮食是引发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的重要因素。饮食有节,合理膳食,以平衡膳食宝塔为标准,提倡清淡饮食,限制钠盐摄入(氯化钠<6g/d)。低脂即脂肪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其中动物性脂肪不超过10%,胆固醇每日不超过300mg,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少食肥肉、动物内脏、鱿鱼、墨鱼、鳗鱼、骨髓、猪油、蛋黄、蟹黄、鱼子、奶油及其制品,可选择鱼肉、各种瘦肉、去皮鸡肉、脱脂或低脂奶制品、豆制品等。多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纤维素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

5适量饮酒

酒精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升高血压、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导致心律失常,降低心脑血流量,长期大量饮酒和急性酒精中毒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4]。酗酒者劝戒酒,其他饮酒者宜适量,勿饮烈性酒,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6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起居有常,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对情绪应激、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加强压力管理技巧教育,参加心理社会学支持团体,进行相应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7控制糖尿病、高血压

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我国糖尿病患者约2300万,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3~4倍。长期控制血糖达标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意外事件。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公认的最重要和独立的危险因素[5]。目前我国高血压人数约为1.6亿,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0.2%、24.7%、6.1%,仍处于较差水平,值得引起重视。抗高血压治疗可使卒中发病率减少38%,冠心病发病率减少25%。高血压治疗的目标从单纯血压值的降低拓展为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脑血管总体风险。

8调脂治疗―他汀类药物应用

血脂异常可增加血液粘滞度,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是高血压和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脑卒中密切相关。他汀类药(如阿托伐他汀)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抑制LDL-C的合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强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稳定性,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抑制血栓形成反应等[6]。最近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强化降总胆固醇预防脑卒中再发(SpaRCL)研究结果显示,发病6个月内心脑血管患者,每天使用阿托伐他汀80mg可以使再发脑卒中的风险降低16%,能使心血管事件下降42%,减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56%。另一项研究降压联合降脂治疗-aSCot心脏终点研究显示,血脂正常或轻度升高的高血压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降低冠心病36%,降低脑卒中27%,降低心血管事件和血管重建术21%。因此对于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在积极控制其他危险因素的同时,加用调脂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更进一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9阿司匹林的使用

血小板的激活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环节。小剂量阿司匹林通过抑制tXa2的生成,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可防止血栓形成。“无血栓,无事件”。阿司匹林不仅是心脑血管事件二级预防和急性期治疗的基本药物,同时是指南推荐的一级预防的抗血小板药物。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合适人群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使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卒中发生率分别下降33.3%和25%,心血管死亡减少16.7%。适合人群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卒中等危险因素的,包括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吸烟、肥胖、高脂血症、房颤、颈动脉狭窄等,无出血倾向及其他禁忌证者均可服用。推荐剂量为每天75~150mg,长期规范口服。

10其他

2006年美国国家预防工作委员会(nCpp)对多种预防措施进行了评估和排序,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戒烟、酒精筛查与简要的心理咨询、高血压筛选(≥18岁)、胆固醇筛查和治疗(男性≥35岁、女性≥45岁)、肥胖筛查、糖尿病筛查等位居前列。所以我国在阿司匹林的应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对相应人群进行高血压、高血脂等的筛查,有助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上医治未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的认识与预防尤为关键,有望全社会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1]胡大一.科学决策循证预防[J].医学论坛报,2008-9-11.

[2]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3-155.

[3]BarnoyaJ,GlantzSa.Cardiovasculareffectsofsecondhandsmoke:nearlyaslargeassmoking[J].Circulation,2005,111(20):2684-2698.

[4]mukamalKJ,ChungH,Jennyns,etal.alcoholuseandriskofischemicstrokeamongolderadults:thecardiovascularhealthstudy[J].Stroke,2005,36(9):1830-1834.

[5]Severp,DahlofB,poultern,etal.potentialsynergybetweenlipid-loweringandblood-pressure-lowerintheanglo-ScandinavianCardialoutcomestrial[J].eurHeartJ,2006,27(24):2982-2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