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十篇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十篇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2:14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篇1

乡村旅游是出现在1980年,一种新型的农村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的乡村旅游一般是独特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的农民业务实体。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中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是在农业、旅游、休闲农业和观光学习、参与、娱乐、休闲、度假、娱乐等方向发展。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以乡村生活乡村风光和自然旅游资源为吸引物,依靠乡村特有的美丽风景与自然环境,配合当地的建筑与乡村文化,在农村和和农业休闲的基础上,开发度假、休闲、娱乐和参与体验等旅游项目的新兴旅游形式。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现在的城市中人们生活压力大,人们有一种释怀的感觉、可以放松身心,因为在城市没有一种田家乐园般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农村生活,所以农家乐等项目正好迎合他们胃口。还有就是农村的资源相对薄弱,为缓解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当地政府开发和引导下,一批批农家游、生态游、体验休闲游等相续出现,这对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富差距,减少城乡差距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和发展共赢。

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我国是一个有悠久文化的农业大国,地大物博,农业资源丰富,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和游客日益的的增长,传统的旅游项目已经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乡村旅游的出现极大地满足城市居民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压力,,体验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传统文化的需要。且乡村旅游进入门槛较低,自20世纪90年代起,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一大批有浓郁乡村特色和文化的乡村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人民的就业问题,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财富。

四、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首先,乡村旅游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一方面国家对农村问题的重视的政策所决定的,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导致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想逃离工业环境享受休闲安逸的乡村生活的需求,为此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将涌向乡村,将会对乡村经济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其次,乡村旅游将会沿着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欧洲国家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绿色内涵尤为重视,日本更加重视乡村旅游的传统文化,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我国现阶段则侧重于其经济效益。这是中国的国情,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者与旅游开发者素质的提高,乡村旅游的绿色内涵和文化内涵,将得到进一步的挖掘,我国的乡村旅游将发展的更加完善。

最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乡村旅游的发展依托于当地的风俗文化和地理特征,所以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需要用淳朴的民风来创造一个可以让旅游者达到放松身心休闲娱乐目的的环境氛围,只有当地居民的积极配合才能使乡村旅游更具地方文化特色。才会更加得到旅游者的青睐,保障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五、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问题:无论是社区居民,政府或乡村旅游经营者存在对乡村旅游的理解缺乏的情况。一方面是对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所需要的条件分析和认识不够,对本土资源的评价过高,致使旅游开发者对于乡村旅游开发期望过高。另一方面是对乡村旅游特征的认识不足,越来越多的非乡村建筑和工商户出现在乡村旅游景区,没有很好地保护乡村原有的风貌,使乡村旅游景观“乡村性”不足。

(2)规划问题: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导致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缺少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合理运用,允许开发商对当地旅游资源盲目的开发,类似的建筑过多,缺少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形式单一、水平不高、低品位、特色不强,是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3)基础设施问题:乡村旅游发展目前最大的一个约束问题是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工具间、电话亭和其他公共设施,公共设施设备不足,餐厅和其它大型餐饮住宿条件差,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难以难以留住游客。

(4)资金问题:资金短缺、缺乏投资。虽然乡村旅游投资相对较小,见效更快,但不是不需要钱,尤其是在建设规模、水平的乡村旅游地区,既需要能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又对外宣传推广,所以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证。然而,目前在中国设立旅游景点的繁荣阶段,人们的投资热点是开发大型、高档风景旅游区和主题公园,很少有人投资乡村旅游。

(5)景点的管理问题:

乡村旅游景点的管理比较落后,服务的质量也不是太好。具体表现为:首先,卫生条件不好,有“脏,乱,差”现象;二是乱搭乱建严重,破坏了古代建筑和村落原有的风格,使当地的文化色彩降低,三是旅游景点的线路设计的不够合理,缺少相应的指示标志或标志不明显,致使游客走许多冤枉路,浪费时间。四是,景点的商户过多,当地的文化氛围被过多的商户所冲淡,过多的商户打破了原有村庄宁静祥和的生活,使游客无法感受到乡村生活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感觉。

景区产品问题:

第一,中国的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没有形成系列,产品是类似的,品位不高,难以满足旅游市场日趋多层次、多样性和高文化品味的旅游需。;其次,产品粗糙,不够深度开发。第三,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参与性不足,难于提高旅游者旅游

感受。

六、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

(1)提高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要理解乡村旅游业的意义和功能优势,理解其主要内容和特点。第二,农业不仅是在农村地区的主导产业,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协调旅游与农业之间的关系,营造农业与旅游相互补的环境尤为重要。最后,需要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进行科学的分析,这样既可以对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预防,尽量避免问题的发生,也可使相关开发的主体对出现的问题有一个心理准备,从而避免问题发生时出现慌乱、不满,甚至失去乡村旅游开发的信心。

(2)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

实现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首先,乡村旅游发展必须进行一个全面的社会调查,清楚所有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利益主体地位,然后根据各利益相关者在发展乡村旅游的相关程度、贡献等,制定科学的分配制度,并且要有一定的透明度。

(3)通力合作,解决生产问题

生产过程是核心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为此许多专家和学者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建议和对策。生产过程似乎很复杂,但只要解决好思想认识和利益分配问题,每个相关开发主体明确的目的,团结合作,乡村旅游发展生产中的问题将得到有效地解决。

(4)解决问题,保障发展

生产过程的问题解决顺利,产品和效益问题也会得到解决。首先,基于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和准备的农村旅游发展规划有其自身独特性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具有明显的个性和特点,有效地消除产品类似的现象。其次,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等相关人员提高业务知识和技能,发展融资到位,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和运营管理标准化,对于发展高质量,高档乡村旅游产品提供有力的保障。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问题;对策;湖北荆州;桃花村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4-0315-01

1桃花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桃花村位于荆州古城西门外约6km处,是太湖农场管理区的一个生产队。1996年几家农户在棉田里套栽桃树收益颇丰。2001年生产队组织规模栽桃,形成了40hm2桃园。得益于桃花盛会品牌效应的推动,目前桃花村已建成80hm2桃园、100hm2梨园、33.3hm2科技示范园、6.67hm2莲花岛屿、13.33hm2垂钓基地及58户农家特色餐店,年接待游客规模多达150万人次。如今的太湖桃花村是一个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田园采摘、田园认领、田间劳作及垂钓和水上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胜地,是荆州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为了响应国家旅游局打出的“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宣传口号[2]。有关部门先后对桃花村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完成了“五大基础”设施建设,如“六通一平”(供水、排水、供电、道路、广场、电信、宽带网、平整土地)基础设施建设,桃花村拥有许多文化品牌,如“桃园三结义”,还有桃花节与桃花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2011年11月获得了“湖北旅游名村”的称号。

2桃花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桃花村“农家乐”是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结合的产物,是以农民家庭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特色,吸引游客到此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体验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拥挤的交通、巨大的工作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等让大量城市居民渴望到郊区乡村去满足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逃离喧嚣的都市生活,休闲度假市场需求大幅度上升,这就为桃花村旅游的兴起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桃花村旅游是响应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实施,并且得到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它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科学的规划,改变了落后的农村面貌。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解放剩余的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减小了城乡差距,同时也给当地居民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1]。

3桃花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3.1思想认识单一

经营管理者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正确认识,忽视了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继续有效地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3]。桃花村顾名思义是以桃花为主,经营管理者就仅仅开展以赏花摘桃为主的旅游活动,特色单一,很难使游客二次或多次旅游。

3.2基础设施落后

虽然桃花村已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但仍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如道路没有明确的分级,仅有主干道和田间小路,主干道狭窄,只能并走2辆车,田间小路坑坑洼洼,不利于游人行走;没有专门的停车场,就在景区广场或路边停靠,造成旺季交通大拥挤;洗手间设置不够且内部设施不齐全;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或基本没有,缺少一些游乐健身设施;餐馆、酒家设施条件差,难以留住游客。

3.3资金投入不足

乡村旅游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及对外的宣传促销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桃花村引进资金力度不够,导致基础设施落后,乡村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大大制约了桃花村的发展[4]。

3.4管理不善

管理不善是大多数景区出现的问题,一到旅游旺季,交通不畅,人满为患。游客乱丢乱扔现象严重,乱踩乱踏,攀爬现象也很严重,导致许多树木的枯死。乡村旅游经营者没有很好的分配客流量,影响了游客旅游的心情。到了淡季,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让在淡季的游客对旅游区的印象大打折扣。

3.5植物配置单一

植物配置主要是桃树和紫叶李,还有少量的樟树、桂花等,灌木就是海桐、大叶黄杨、红继木等。植物搭配单调导致桃花村的植物季节性非常明显,夏天景色迷人,秋冬季节萧条冷清。

4桃花村旅游发展对策

4.1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一是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现实意义和功能优势,认清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二是充分协调好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三是加强景区管理人员对景区管理的认识,组织一些员工到相近或成功的乡村旅游点去考察学习,借鉴创新使桃花村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针对乱踩乱踏胡乱攀爬的游客应给予一定处罚或警告,设置宣传标语,减少游客对环境的破坏,实现游客、景点双赢的局面。招收专业管理人员,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5]。

4.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修建一些宽阔的主干道,设立分级公路,减轻旺季客流量的负担。在旅游旺季可以分派工作人员免费充当导游,有意识的进行分流管理,大大减轻人满为患的局面,也提高了游客的旅游质量[6-7]。桃花村应多引入一些观叶观花植物,改善目前植物配置较少的现状。植物选择时应注意做到体现植物春华秋实的本质,无论游客什么时候来到这里都感觉到强烈的季节变化。同时也应该大力发展道路两旁的绿化,如在人工桥边种上迎春花,路旁可规划出2~3m宽的绿化带,由高大的乔木到低矮的灌木,层次分明,增加绿量以达到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的效果。

4.3开发新型旅游项目

桃花村的主要项目是观赏桃花和采摘活动,这就形成了严重的季节性。旺季很旺,淡季游人稀少。开发一些娱乐活动如土壕对战、骑马游桃花村这样的野趣活动在淡季也能够很好地吸引游客到来。建设农业研究基地,不光是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而且那些新型农产品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5参考文献

[1]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3):12-19.

[2]张文,安艳艳,李娜.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问题及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17-24.

[3]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5,20(3):63-68.

[4]林伯明.关于发展桂林乡村旅游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1999(4):75-77.

[5]刘爱服.试论京郊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5,20(1):68-71.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篇3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Ruraltourism)尚没有达成统一的界定认识,但一般都认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村地区原来就存在的田野、草场等典型的自然的景观、传统民居建筑和文化遗产等资源,开展农村休闲游和农业田园生态游的基础上,进行小规模会议接待、素质拓展训练营以及渔猎、滑雪、漂流等与健康、文化、教育相关的各种休闲活动项目的旅游方式,一般来说,乡村旅游大都注意宣传、强调人对大自然的亲近关系,强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当前,乡村旅游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通过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如观光采摘农业、农家乐、民俗村等,带动观赏类的经济作物如桃花、荷花等的种植,其中餐饮接待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经营项目,有条件的地方开始较积极的推介民俗文化消费,这在贵州、湖南、云南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表现的比较突出;将农村景区化,用景观意识建设农村,用旅游理念经营农业,培养新型农民,使乡村民居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环保、生态、文化旅游强劲发展势头。总之,未来乡村旅游前景看好。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目前乡村旅游从业者大都是从农民直接转型而来,其乡村旅游运营经验必然存在不足;而另一方面,高校等方面对乡村旅游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总结相对滞后,加之,受乡村旅游所遇到的交通、区位等自身经营条件的限制,应该改来说,社会各界对我国乡村旅游必然存在一些认识偏差,肯定会制约我国乡村旅游的业绩提高和健康发展。其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深刻;对乡村旅游者研究不足;乡村旅游经营上没有针对性,乡村旅游产品所具有的特色少、同质化贩卖严重,对乡村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欠缺后劲;乡村旅游缺乏规划和策划,开发粗制滥造,人工痕迹过于明显;乡村旅游景点或者景区比较分散,旅游者不得不为此付出不必要的时间、体力、金钱以及心理成本。再就是,乡村旅游方面的专门或者本土人才严重缺乏在很多情形下都制约着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无用讳言,国内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管理相当不规范,为人诟病,积重难返。其他因素,诸如乡村旅游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三、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对策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要以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魂,逐步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要综合考虑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所涉及的人口、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现实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影响因素。

(一)乡村旅游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开发设计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铁律,确保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而不能涸泽而渔。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围绕乡村旅游提出游居、场景时代等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日益严重的乡村旅游同质化问题。

(二).规范开发程序

保证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满足社区公众的需求和符合社区居民的利益,结合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修订,千方百计筹集发展资金,本土乡民切忌目光短浅眼红投资者收益,鼓励引入乡村以外的社会资金投入,使乡村旅游开发如期投入运营。乡村旅游的开发始终要照顾到当地农民的利益,切切实实使当地农民因乡村旅游受益,减少相关发展阻力。

(三)要注意理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要积极实施对民居建筑和村落文化空间的保护,理顺产权归属与相关制度安排以及管理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科学认识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积极对接城市空间发展、产业调整、以及文化挖掘等多方面诉求,放大乡村旅游的空间整合力,提供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框架,妥善科学规划农林景观生态缓冲区,营造乡村田园生态环境氛围,防止过度扩张,合理保留村落内自然机理的生命力、生机勃勃的人文景观和村落的灵魂,通过自下而上的民间保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实现自我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需要注意抓住机遇、提升认识水平,加强科学规划与管理,走合作发展模式发挥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和拉动功能,加快产业化进程。

(五)认真开展乡村旅游者的相关研究

要重视研究乡村旅游者行为,搞清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分析他们在具体的乡村旅游过程中的认知、决策状况,对满意度不高的旅游体验要积极组织补救,减少旅游者的后悔情绪,提高其本人以及周边人群的和满意度和重游次数。通过乡村旅游者行为动机、认知行为、体验行为、重游体验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找出乡村旅游者的消费心理、能力等多方面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乡村旅游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注意调查乡村旅游消费者的文化层次、消费惯性、职业类别等统计因素,摸清游客基本特征,准确定位乡村旅游的主题特征、产品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出现旅游失误时,及时给予服务补救,尽量使乡村旅游游客的实际游感与其出发时候的期望值达成一致,有过之而无不及,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意愿,发掘重游游客的市场潜力。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景观规划;乡村旅游;问题分析

1、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内涵

随着我国聚居环境的扩展以及旅游业的加速腾飞,在大量的环境建设与旅游开发实践中,景观规划与旅游规划正在走向融合。大量理论与实践表明,旅游与景观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旅游规划需要分析时空布局、生态环保、景点建设;景观规划同样需要考虑经济效益、游客使用、运营管理。乡村旅游景观规划需要景观规划和旅游规划设计的有机融合,是景观学和旅游学两大基础学科在应用领域的交叉研究。

1.1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指在景观地理环境的基础上,以景观生态系统特征和规律为指导,以人居环境建设为中心,对区域景观、城市景观、乡村景观、风景名胜区景观等类型进行的景观工程化过程。”基于景观建筑学的学科背景,景观规划设计着力于环境空间的创造,擅长于物质环境、空间形态以及文化意境的调查分析、空间布局、意象创造。主要包括设计对象的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等景观规划设计要素。

1.2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乡村景观往往是区域景观结构中的一种主体景观类型,具有特定的景观特征、景观内涵和景观意象。乡村景观主要由乡村田园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建筑景观、乡村农耕文化景观和乡村民俗文化景观构成[2]。乡村旅游规划实际是对乡村景观所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设计,着眼于乡村旅游发展、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是以游赏环境空间的创造为核心,以景区物质环境、空间形态以及文化意境的调查分析、空间布局、意象创造为重点,对乡村旅游区进行的景观工程化过程。

1.3乡村旅游景观的特点

乡村旅游景观主要由自然环境、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几个部分组成。同度假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设施景观相比,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①景观的开阔性。可以给人广袤之感;②风景的层次性。自然的山水给人天然的层次之感,再加上四季变化的美丽风景,令人流连忘返;③心理的安定性。人本身就有亲近自然的欲望,乡村的景观令人有回归之感;④人文历史性。目前很多庙宇、古建筑等都在乡村,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历史也是使人前来的原因之一。开发乡村旅游,要坚持以乡村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兴办休闲旅游事业,然后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从而在乡村这片广阔的地域上寻找并创造出城市旅游点无法与之媲美的乡村旅游景观特色。

2、乡村旅游发展中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也丰富多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来看,乡村旅游还是一个新事物,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乡村旅游缺乏科学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指导,景观功能欠完善、形象品质不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众多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非常严峻。

2.1景观功能缺失

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游客对乡村旅游景观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乡村旅游景点游憩功能比较单一;交通组织缺乏系统性;③动态、体验性的参与项目缺乏;④对游客食、宿、购等方面的需求考虑不足。此外,由于乡村旅游地处市郊或乡村,各项旅游服务商品及市政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2.2景观形象模糊

感受乡村独有的闲趣、野趣。然而由于受到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影响,存在着对乡村特色形象不够重视甚至无意识状态。其一是经营农户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常常把极具地方特色和自身特色的东西花大力气改造成大众化的东西。比如以经营园林花木为主的花农,放弃了自己的专长,把花木庭园改作露天饭堂或卡拉oK厅,追求急功近利。“你们城里有的东西我们样样不缺”常常成为他们骄傲的口头禅,这是一种“围城现象”。城市人希望在农村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农村本色生活内容,这与经营者的理解刚好错位,劳神费力却削弱了景区的特色和吸引力。其二是设计人员盲目将城市景观形象移植到乡村旅游区,用城市景观设计的手法处理乡村旅游区景观资源,乡村出现了宽阔笔直的大道,规整的布局,空旷的广场,过多人工修饰的园林,不合时宜的欧化建筑等。

2.3景观生态破坏严重

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山体受损、树木被砍、古屋被拆、湖塘被填、村道被堵、到处涂鸦的现象层出不穷,不少乡村旅游地失去了宝贵的自然生态魅力。诸多不良因素及行为,如过度地宣传与开发建设造成景观的不和谐,游客的不文明行为造成视觉的污染,随意地采石修路使得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均会影响和破坏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水质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平衡失调等,使得乡村旅游地景观质量下降,乡村旅游地的市场吸引力也随之减弱,其生态环境危机不容忽视。

3、乡村旅游发展中景观规划的几点建议

乡村旅游应是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可持续科学发展的结果,且因有利于乡村自身综合发展才更具生命力。在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自然景观与传统文化遗迹,发展当地适宜又具地方特色的产业,建立科学进步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才具有吸引力。

3.1加强乡村景观规划,科学设计本土景观

规划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科学有序的规划能解决乡村旅游开发中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和景观保护开发等的矛盾。乡村景观规划是围绕着人与景观共生发展的原理展开的,人类对自然改造的各种活动不能违背景观生态特点,二者互利共生、和谐统一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从尊重自然、人和地方精神角度出发,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中应积极做好景观规划工作。同时,“乡土情结”是乡村旅游需求的根本动机,只有为游客提供本土的、原生态的乡村景观,才能长久地吸引游客。

3.2完善庄旅游接待服务场所

①游客接待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是一定规模、等级的乡村旅游区应该具有的服务性建筑,它除了向初来乍到的游客展示旅游区概貌,还为游客提供休息、观景、娱乐的场所,多位于景区入口。

②游客食宿服务场所。乡村旅游区发展初期,很少设置独立的游客食宿服务建筑和设施,游客的食宿大多在农家宅院中进行,是为玩农家乐的游客提供的附加服务。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增加独立的食宿服务,提升食宿服务的档次和品味变得越来越有必要。止外,在一些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区,也正在出餐饮一条街、茶馆、酒肆、乡村酒店这类建筑。从运作的情况看,设置这样的服务场所和设施必须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开发的各方面条件,避免盲目开发。

③游客购物服务场所。旅游购物是旅游活活动的必然现象,大多数乡村旅游区都存在不小游客购物需求。乡村农产品、手工艺品以通读乡村的农副土特产品等,往往能激起游客的购买欲望。这样的买卖对游客与村民双方都是有益的,是双赢的。

3.3乡村景观意象规划

乡村景观意象是人们对乡村景观的认知过程中的信仰、思想和感受等方面开成的一个具有个性华特征的景观意境图式。乡村景观意象具有以下牲上:①乡村景观意象的个性化;②乡村景观意象的地方性;③乡村景观意象的社会性。乡村景观意象是乡村景观建设的基础上所渗透的景观意象思想,它的形成离不开历史过程的积累、硬环境以及文化软环境的建设。

3.4建立完善交通系统

乡村旅游区的道路交通系统主要包括线状的车行道路、步行道路、马道、自行车道等和点状的停车场地。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一方面能今功能场地空间合理组织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能为游客带来交通体验的乐趣和舒适性。

4结语: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乡村不仅地域广阔,而且人口众多。目前,我国人口总数已13亿之多。其中乡村人口9亿多。即使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乡村仍是重要的人类集结地。广大乡村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特别要注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景观规划,促进乡村旅游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篇5

郫县地处成都平原腹心,位于成都西大门,城市建设逐步和成都融为一体。郫县最早以古蜀都闻名于世。距今已有4000余年历史。幅员面积432.31平方公里,总人口455688人,辖13镇3乡,261个村、21个居委会。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旱从人,物产富饶,素有“银郫县”的美称。郫县农家旅游经济迅猛发展,培育出农科村、金沙村、筒春村等四季鲜花盛开、游客不断的旅游基地;建成了风格独特、新颖别致的农家旅游接待点405家;发展成为适应市民休闲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新产业。全县呈现出农家民俗、休闲娱乐、世界风情、古蜀文化于一体,点、线、片结合的城郊旅游发展格局。

二、郫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单一,郫县乡村旅游的项目与成都周边其他旅游地极为相似,春季赏花、秋季摘果,而且建筑的风格也与其他景区的相似,这给旅客留下了乡村旅游千村一面的印象,郫县、龙泉和都江堰,感觉都在同一个地方旅游,导致游客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特殊的旅游体验。

营销观念落后。郫县乡村旅游的开发者没有形成与时俱进的营销观念,并且过于依赖政府,没有自己的营销手段与措施,不能很好的利用网络手段进行景区的推广宣传,导致一些游客不能及时的获取旅游活动信息,阻碍旅游的顺利进行;郫县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并且缺乏先进的营销知识,也缺少一定的培训,这就导致乡村旅游营销缺乏系统性。各自为营,不能与景点、旅行社共赢,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弊端。

促销手段单一。郫县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依靠传统方式来吸引游客,口口相传的方式较多,不能充分利用网络、人脉和广告进行宣传,是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原因。很少有经营者会在网络上进行自我宣传,最多也就是在58同城这些平台上一些消息,不能充分的描述和展现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的特色,让游客对景区的了解相对较少。

三、郫县乡村旅游的营销对策建议

利用网络进行宣传与展示并加大网络环境的建设。互联网的发展迅速而飞跃,那么乡村旅游的发展也离不开网络营销。首先,郫县乡村旅游的开发者首先就要在网络上打造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络向游客展示自己的特色活动、项目与特别服务,让游客在没到达乡村前能够有充分的了解与准备。同时,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展示一下虚拟的活动项目与旅游路线,另外,及时更新网站上的信息,关注网络上的相关新闻,一些对游客而言有意义的公告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景区加大wiFi基础设施的建设,让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景区,开发郫县旅游app应用程序,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让游客能随时随地的掌握郫县旅游的最新动态,并方便游客能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在微信朋友圈自己的旅游体验,从而进行口碑营销。

充分发挥名人效应,打造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乡村。可以通过乡镇的历史文化,历史名人来吸引游客。通过挖掘乡村的名人轶事来发扬乡村文化,现在的游客不仅会对景区的风景和美式感兴趣,还会注重自身修养,自我提高,有质量的乡村可以让游客陶冶情操,有名人、有文化的乡村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随。郫县古今名人众多,如汉代哲学家、语言学家扬雄,西汉道家学者、思想家严君平,西汉大司空何武,北宋著名诗人张俞,中国减笔人物画始祖石恪,著名道士萨守坚,一代高僧圆悟克勤禅师,清代名将罗应旒,清末成都五老七贤之一的尹昌龄,辛亥革命同志军杰出将领杨靖中、张达三,抗战中保卫上海和武汉的英雄团长解固基、梁静珊,全国著名铁道工程师蓝田,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肖伦,以及近代中国佛教会副会长释昌圆法师,当代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80后实力作家颜歌等。但实际与之相关的旅游产品却很少。

与历史事件结合打造旅游活动。郫县除历史名人众多外,还有很多重大事件可以作为旅游产品的开发,例如毛主席曾经到郫县红光进行视察,这为红光镇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历史,但到目前为止,与这一历史视察相关的题材仍然没有与郫县的旅游有任何关联,而红光也仍然只是一个小镇,与旅游没有半点联系。因此,郫县应该加大力度挖掘郫县历史上的重大事情,为旅游发展添加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加强当地旅游经营者营销知识的培养。落后的营销观念只会输在起跑线上。很多乡村旅游的开发者是当地的农民,知识与经验的缺乏是最大的弱点。因此,学习营销知识很重要,位于郫县的高校较多,相关部门可与高校合作,针对当地的旅游产品经营者开设一些课程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旅游以及营销相关的知识,改善目前的现状。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篇6

201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该文件对中国乡村社会改革、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指导,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问题提出了新的政策指导。作为与“三农”密不可分的一项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要在涉农政策的指导下进行改革、创新和发展,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近年来,河南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且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将河南省的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从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实现两者统筹协调发展的对策,为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统筹发展现状

(一)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带动力不足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措施,把农村建设成为政治民主、文化丰富、经济繁荣、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此项措施也必然会带动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但目前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建设资金缺乏、存在“等靠要”思想等问题。此外,新农村的建设和布局缺乏长远的规划方案引导支撑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创新支持,原始乡村景观遭受人为破坏现象的日益严重造成农村“乡村性”吸引力缺失。以上问题造成了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综合带动力不足,乃至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亟需加强

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与第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协调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旨在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题、以城市市民为客源,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河南省旅游局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乡村旅游取得快速发展,但由于政策、经济、技术、历史等一系列原因,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仍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等问题,这些造成了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不明显。

二、河南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统筹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性”之间存在矛盾

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笔直的“村村通”公路、整齐划一的楼房,给农村带来崭新的面貌,但这种千村一面的建设致使原来乡村的乡土气息消失殆尽。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改变了传统的乡村社会文化,使得乡村文化被城市所同化;农村生活节奏加快,商业气息浓厚……例如河南赊店镇等古镇已逐渐失其古韵,传统的风俗习惯也因此受到影响。综上,河南省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地区的“乡村性”造成巨大冲击,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性”之间存在的矛盾难以从根本上消除。

(二)乡村旅游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

从空间分布上看,乡村旅游主要有三种类型区:景区边缘地区型、都市郊区型和老少边贫地区型;从距离分布上看,乡村旅游地在大、中城市周围分布,在100公里范围之内,总体上呈距离衰减趋势。河南省乡村旅游近年来在全省可谓遍地开花,部分地区忽视本地实际情况,在缺乏相应的客源市场调查和合理规划的情况下即投入乡村旅游的无序开发,且发展模式和旅游活动内容趋同。模糊的市场定位和盲目的竞争,造成了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低下、旅游产品开发潜力不足的局面。

(三)乡村旅游发展创新意识不强

近年来,河南省乡村旅游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但总体来说发展水平还较低,缺乏创新。目前,河南省共有部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部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3个、规模以上休闲农庄672家、农家乐12784家,51.4万农民从事乡村旅游经营活动。河南省虽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注意到要通过丰富发展内涵和活动形式来优化乡村旅游的创新模式,但仍存在旅游产品缺乏乡土内涵和相关旅游产品互补性欠缺的问题。河南省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乡土文化十分丰富,但缺乏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同时,河南省乡村旅游未能与山水之旅、古镇之旅、寻根之旅等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很好的结合,反而造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开展河南省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加强,但受历史和其他因素制约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河南省基础设施状况仍不能满足发展乡村旅游的要求。其中以下问题最为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力、物力、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平均数量少、质量差;只注重建设缺乏管理和维护,基础设施损坏情况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一些农村地区虽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条件,但由于基础设施的限制使城市游客只能“望景兴叹”。

(五)社区居民参与度不足,农民主体意识淡薄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既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又应该是乡村旅游的实施者。然而,在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社区居民参与度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民自身的思想和素质局限性,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现阶段我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8年,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含初中文化程度)占80%以上。另一方面,因为部分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未考虑农民的需要,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未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真正融入到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中去。

(六)政府调控和指导作用较弱

河南省为了规范和提升乡村旅游的建设水平,虽制定并出台了一些对乡村游经营者的基本要求与星级评定等地方标准,但具体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仍不完善,政府对投资乡村旅游的优惠和资助政策尚不够明确,因此这些标准也未得到较好执行。目前,乡村旅游的开展形式整体是农家乐、农庄、观光园等,且大多是独立经营。因此,缺乏政府的调控和指导。同时,各乡村旅游地之间是竞争关关系,造成信息沟通不畅,缺乏互动和互助。

三、促进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

河南省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坚持两者统筹兼顾,做到全面协调发展。保持乡村性是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对城市游客的核心吸引力。新农村建设在引入现代社会元素的同时还要保持农村地区的乡村性,保持农村的乡村性并非是完全保持农村现状一成不变,而是要坚持适度原则,城市化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但要防止过度城市化。同时,要因地制宜,对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秀美的田园风光、淳朴的民风、厚重的乡土文化等地区要尽量保持其原貌,并适当开发乡村旅游,做到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统筹协调发展。

(二)统一科学规划,实施整体布局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要实现协调发展,首先要从最初的整体规划和布局着手。在制定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时,必须要遵循“因地制宜全盘考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新民居时要体现当地民居特色,做到与当地生态环境和地域景观相协调,保护农村的乡村性不受破坏,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基础。杨振之在乡村旅游的规划中提出原乡规划,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以自然、居民和乡土为本,保持好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为游客提供本色的自然和生活体验,原乡规划的目的是通过规划来保护好乡村,保护好乡村意象。河南省在做乡村旅游规划时要借鉴原乡规划,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三)创新发展模式,挖掘产品内涵

创新发展模式和进一步深入挖掘产品内涵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应匹配于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河南省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以“农家乐”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上,而应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创新发展模式,借鉴成功经验,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河南省是文化大省,厚重的文化根植于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在发展乡村旅游中要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将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寻根文化等原乡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中,增强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四)强化宣传力度,拓展客源市场

河南省乡村旅游应加强宣传力度,一是充分利用杂志、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和网络、手机等新媒介扩大影响;二是积极举办各种特色的乡村旅游峰会和节庆活动树立河南省旅游形象;三是借助旅行社整合本省地质地貌类、历史古迹、文学艺术、民间习俗等突出的旅游资源,设计出有本省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扩大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构建自己的品牌,走品牌发展之路。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是省内的一些大中城市,总体客源市场较小,应积极加强区域合作,加大境外客源市场的招徕工作,扩大乡村旅游客源市场。

(五)深化社区参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河南省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深化社区居民参与程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惠农、富农,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与当地居民息息相关。要深化社区参与还要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其自身科学文化水平,逐步让其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开发、管理、经营中。只有让农民体会到他们是在做自己的事,建设自己家园,才能充分调动其主动性,让他们广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上来。

(六)加大政策扶持,发挥政府作用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本质特征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www.133229.Com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动力机制;生态旅游;农村经济

1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的人们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开拓了乡村旅游市场。乡村生活牵引着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去体验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乡村旅游的这个过程,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缓解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回归自然,享受乡村绿色。同时,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开发将会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与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乡村旅游也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乡村社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共建乡村人居和谐环境。

2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通过大量对先行研究的文献考察,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做了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乡村旅游作如下定义:在乡村地域内,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水牧业生产作业、农耕或游牧文化、民俗传统、历史古迹、农家民居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为到访者提供观光考察、休闲娱乐、健身疗养、交流结友等体验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新式旅游开发活动。乡村旅游包括农业观光旅游、乡土文化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形式。3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不是单纯的旅游资源及接待设施的开发,而是所在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乡村旅游开发既不能游离于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制度等宏观环境之外,同时在微观上又要受到开发者的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3.1乡村旅游开发的一般动力因素

1)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基础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收益下滑,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聚合效应,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寻求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2)政府推动。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政府相继制订了“休假法”、“度假区法”等法律法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政府不断推出的振兴农村经济的“三农”政策和兴起的“建设新农村”活动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3)乡村活性化与平衡年龄结构。通过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创造舒适环境与大量就业机会等旅游开发项目,既满足老年人修养生息需求,又吸引大批年轻居民留守,改善当地人口年龄结构,永保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4)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供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业需要寻求进一步拓展市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5)环境保护。乡村地区特有的垄断性资源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如图1所示。

3.2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模式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涉及到众多宏观、微观因素,其发展的动力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驱使。众多学者对如何协调各关系主体而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学者邹统钎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地的社区主导开发CBD(Community-BasedDevelopment)模型。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和决策****化。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当地居民、外来投资企业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如图2所示。该模式作为一个理论框架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社区居民在涉及到国土资源整备和地区经济结构布局的旅游开发事业时候,涉及社区居民的主导权以及软实力(管理能力)和硬实力(经济实力)等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一般而言,当旅游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景点和旅行社合作关系密切,景点和旅游产品信息宣介成本较低,投入的回收期较短。如何协调好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的权益,在现有的机制上建立一个操作性强的动力因素协调系统成为该类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4大连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动力机制构建

4.1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大致可概括为: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包括以古民居、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进行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和综合旅游模式四种模式。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是田园生态旅游。这种开发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特色,把生态与风情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大力开发诸如竹乡游、花

乡游、渔乡游、水乡游、樵乡游、果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寻找梦想的心理需求。该开发模式在大连乡村又主要表现为娱乐体验型农园和农业公园两种形式。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利用软件绘制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地分布图,如图3所示,大连大部分县市区都有各据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区,、总体来看,大连市的娱乐体验型田园生态旅游仍处于自发阶段,没有明确的旅游主题,也没有系统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计划,开发主体和经营主体多为个人或自发结成的小团体。休闲农业公园型田园生态旅游,虽然有一定的主题和活动安排,也有较具规模的事业主体,但也仍然处于一种缺乏总体规划自发形成、自主小规模运营的状态。

通过进一步考察笔者发现,现阶段大连的乡村旅游存在以下问题: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机车”动力不足;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空泛方法陈旧;没有健全乡村旅游供需销售网络;完全承包制的经营模式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分布散、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服务质量亟待规范;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创新、季节性强;乡村资源利用不完全与乡村环境的破坏等。

4.2大连市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动力机制构建

针对基于上述的理论考察和大连市乡村旅游的实地调查而形成的大连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健全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第一,健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推动机制。乡村旅游具有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不误农时,明显的本土性,非常适合农民经营,可以看作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之一。农村的资源优势就是以葱郁的绿色和优美的环境为依托的产业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最为重要的旅游业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而新兴的旅游产业以其高度的产业关联度和聚合作用,会不断加强对乡村其他经济成分的带动,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这种对以发展乡村旅游而振兴农村经济的期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推动因素。

第二,乡土情粘合的开发管理团队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牵引机制。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对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协调各关系主体,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进机构。这个机制包括:促进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旅游经营者、有能力协调代内各关系体权利的旅****a>行政管理机构和有代际公平利用意识的乡村居民。以法国和日本的开发经验而沦,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都是有一些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并成为发起者、赞助者、投资者,热心地推进旅游发展的人,而且这些人结成组织,通过彼此相互合作,促成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第三,健全乡村旅游开发的吸引力机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而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吸引力要素。乡村的环境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旅游价值越来越大,成为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将新导入的旅游产业与既存产业(农林渔牧业)之间建立起互为依存的关系,协同发展。对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突出乡土性,不断提升现有资源开发,其形成步骤和运行机制包括:①居民开发构想;②专门机构的设计案;③社会组织的建议案和政府机构的宏观控制;④旅游资源开发方案;⑤旅游资源开发施工。如图4所示。

第四,网络营销的开展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引入了新的销售机制。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可瞄准市场,利用多途径、多媒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电子时代的旅游业能够实现旅游商品信息的自由流动。过去由于旅游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交易现象,现在得到了较大地改善。相对于其它大众媒体,网上宣传有着节省成本,传播范围广,信息更新方便,可以时时查阅和方便调取等优点,但由于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员来维护,这使得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望而却步。如果当地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委托某一网页开发业者就有望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第五,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机制。以往生产活动的过度开发容易造成资源的退化和枯竭,生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是消除生态危机的途径,是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旅游,使农村的旅游产业资源和自然环境得以保全和改善,从而替代了高能耗企业的引入。此外,为了维系或提高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必须将旅游业的一部分收入,返还于环境的保护。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乡村旅游;动力机制;生态旅游;农村经济

1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的人们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开拓了乡村旅游市场。乡村生活牵引着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去体验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乡村旅游的这个过程,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缓解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回归自然,享受乡村绿色。同时,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开发将会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与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乡村旅游也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乡村社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共建乡村人居和谐环境。

2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通过大量对先行研究的文献考察,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做了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乡村旅游作如下定义:在乡村地域内,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水牧业生产作业、农耕或游牧文化、民俗传统、历史古迹、农家民居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为到访者提供观光考察、休闲娱乐、健身疗养、交流结友等体验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新式旅游开发活动。乡村旅游包括农业观光旅游、乡土文化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形式。

3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不是单纯的旅游资源及接待设施的开发,而是所在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乡村旅游开发既不能游离于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制度等宏观环境之外,同时在微观上又要受到开发者的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3.1乡村旅游开发的一般动力因素

1)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基础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收益下滑,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聚合效应,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寻求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2)政府推动。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政府相继制订了“休假法”、“度假区法”等法律法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政府不断推出的振兴农村经济的“三农”政策和兴起的“建设新农村”活动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3)乡村活性化与平衡年龄结构。通过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创造舒适环境与大量就业机会等旅游开发项目,既满足老年人修养生息需求,又吸引大批年轻居民留守,改善当地人口年龄结构,永保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4)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供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业需要寻求进一步拓展市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5)环境保护。乡村地区特有的垄断性资源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如图1所示。

3.2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模式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涉及到众多宏观、微观因素,其发展的动力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驱使。众多学者对如何协调各关系主体而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学者邹统钎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地的社区主导开发CBD(Community-BasedDevelopment)模型。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和决策民主化。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当地居民、外来投资企业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如图2所示。该模式作为一个理论框架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社区居民在涉及到国土资源整备和地区经济结构布局的旅游开发事业时候,涉及社区居民的主导权以及软实力(管理能力)和硬实力(经济实力)等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一般而言,当旅游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景点和旅行社合作关系密切,景点和旅游产品信息宣介成本较低,投入的回收期较短。如何协调好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的权益,在现有的机制上建立一个操作性强的动力因素协调系统成为该类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大连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动力机制构建

4.1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大致可概括为: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包括以古民居、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进行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和综合旅游模式四种模式。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是田园生态旅游。这种开发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特色,把生态与风情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大力开发诸如竹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樵乡游、果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寻找梦想的心理需求。该开发模式在大连乡村又主要表现为娱乐体验型农园和农业公园两种形式。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利用软件绘制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地分布图,如图3所示,大连大部分县市区都有各据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区

总体来看,大连市的娱乐体验型田园生态旅游仍处于自发阶段,没有明确的旅游主题,也没有系统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计划,开发主体和经营主体多为个人或自发结成的小团体。休闲农业公园型田园生态旅游,虽然有一定的主题和活动安排,也有较具规模的事业主体,但也仍然处于一种缺乏总体规划自发形成、自主小规模运营的状态。

通过进一步考察笔者发现,现阶段大连的乡村旅游存在以下问题: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机车”动力不足;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空泛方法陈旧;没有健全乡村旅游供需销售网络;完全承包制的经营模式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分布散、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服务质量亟待规范;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创新、季节性强;乡村资源利用不完全与乡村环境的破坏等。

4.2大连市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动力机制构建

针对基于上述的理论考察和大连市乡村旅游的实地调查而形成的大连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健全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

第一,健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推动机制。乡村旅游具有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不误农时,明显的本土性,非常适合农民经营,可以看作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之一。农村的资源优势就是以葱郁的绿色和优美的环境为依托的产业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最为重要的旅游业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而新兴的旅游产业以其高度的产业关联度和聚合作用,会不断加强对乡村其他经济成分的带动,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这种对以发展乡村旅游而振兴农村经济的期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推动因素。

第二,乡土情粘合的开发管理团队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牵引机制。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对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协调各关系主体,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进机构。这个机制包括:促进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旅游经营者、有能力协调代内各关系体权利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和有代际公平利用意识的乡村居民。以法国和日本的开发经验而沦,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都是有一些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并成为发起者、赞助者、投资者,热心地推进旅游发展的人,而且这些人结成组织,通过彼此相互合作,促成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第三,健全乡村旅游开发的吸引力机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而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吸引力要素。乡村的环境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旅游价值越来越大,成为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将新导入的旅游产业与既存产业(农林渔牧业)之间建立起互为依存的关系,协同发展。对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突出乡土性,不断提升现有资源开发,其形成步骤和运行机制包括:①居民开发构想;②专门机构的设计案;③社会组织的建议案和政府机构的宏观控制;④旅游资源开发方案;⑤旅游资源开发施工。如图4所示。

第四,网络营销的开展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引入了新的销售机制。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可瞄准市场,利用多途径、多媒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电子时代的旅游业能够实现旅游商品信息的自由流动。过去由于旅游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交易现象,现在得到了较大地改善。相对于其它大众媒体,网上宣传有着节省成本,传播范围广,信息更新方便,可以时时查阅和方便调取等优点,但由于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员来维护,这使得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望而却步。如果当地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委托某一网页开发业者就有望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第五,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机制。以往生产活动的过度开发容易造成资源的退化和枯竭,生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是消除生态危机的途径,是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旅游,使农村的旅游产业资源和自然环境得以保全和改善,从而替代了高能耗企业的引入。此外,为了维系或提高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必须将旅游业的一部分收入,返还于环境的保护。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旅顺口;乡村旅游;旅游业

旅顺是大连一个风景非常优美的市辖区,是部级风景名胜区、部级自然保护区、部级森林公园。从上世纪90年代初,旅顺口区就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旅顺口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旅顺口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54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0.61亿元,人数平均增长10.5%,收入平均增长16.9%,人数平均每年增加63万人次,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1亿元。但是这么巨大的成绩却主要得益于旅顺口区的红色旅游、海滨休闲度假游、商务会议游等类型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贡献力则很小。乡村旅游收入在旅顺口区旅游总收入中所占比例还不到10%,因此在分析旅顺口区乡村旅游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其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旅顺口区乡村旅游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对提高旅顺地区农民收入、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连旅顺口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扶持力度还不够大

虽然大连市政府和旅顺口区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来对乡村旅游进行扶持,但是力度还不够大,尤其在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还很小,或者由于各种原因政府的优惠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顺口区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

(二)旅游产品层次较低,品牌效应不强

目前旅顺口区乡村旅游的产品大都还停留在单纯的观光、餐饮、住宿及娱乐方面,并且旅游产品相互抄袭、质量较差、特色不明显等问题较为突出。实际上这与村民对旅游市场信息了解不充分,定位不准确,或乡村旅游市场的细分不科学有关,从而导致旅游口区很多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造成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在一定程度存在着盲从和简单效仿的问题,结果使其产品雷同、档次不清晰,不能满足旅游者多次、多样化的休闲旅游需求。

(三)乡村旅游规划滞后

虽然大连市政府和旅顺口区也出台了一些旅游业的规划,但是一直没有制定乡村旅游的专项规划,从而使整个乡村旅游规划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专业系统。这致使很多农村在开展乡村旅游时没有一个标准或模式可以借鉴,因此一般乡村都是在原有农业设施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再加上旅游产品层次较低、服务性差,品牌效应不强等因素的制约,严重影响了旅顺口区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当前旅顺口区一些乡村的道路设施状况不尽人意,普遍存在缺少路标、道路狭窄和路面凹凸不平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游客因为没有路标指引而找不到目的地;驱车前往目的地时因为狭窄或凹凸不平的路面而感到身体不适,更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交通事故。由于缺少对交通设施的投资与兴建,造成旅游者因为交通设施的问题对整个乡村旅游过程的印象大打折扣,非常得不偿失。

二、大连旅顺口区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

政府一定要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大意义,从政策、财政、金融等多个方面加大对中小乡村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例如政府对那些信誉高、特色化明显、发展潜力大的乡村旅游企事业或项目要设立专项奖金予以扶持,对新成立的旅游企业可以实行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对中小旅游企业在加强信用制度建设、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可以建议金融机构在信贷政策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大胆探索特色创意以及经过评估的旅游资源项目、销售合同、门票等作为银行信贷抵押的途径和方式,使文化企业发展得到更多的间接融资支持。

(二)深度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走品牌化经营之路

乡村旅游很大的一个卖点就是他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开发与规划时,不仅要依赖于物质的有形的乡村旅游资源,例如果园、农田、民居等,也要重视对乡土文化、民俗等无形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众多乡村旅游发达地区的实践也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打好文化牌。旅顺口区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红色文化、军事文化、建筑风格、东北习俗等都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培养和引进人才并重,提高服务质量。

(三)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规划

要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就必须要有高质量、新颖独到的规划项目和创意策划。旅游口区在以后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认清本地发展乡村旅游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出重点开发区域、重点旅游项目及相关配套工作等,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四)完善乡村旅游基础和配套设施

大力加强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确保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多方面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要争取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改善乡村的道路交通状况,扩宽道路,平整路面,提高旅游者进入旅游景区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同时增加道路数量,形成便捷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实现当游客对旅顺口区的乡村旅游产生兴趣时,就能很方便地进入该区,旅游结束后同样畅通地离开旅游地,这能大大提高游客对旅游过程的印象和评价,有利于吸引游客二次旅游或向亲朋好友推荐该旅游区。另外,可以与大连市其它较大的旅游景区合作,与其旅游线路互通,实现资源共享;与旅行社合作,让旅行社对该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制定合理的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实现景区与旅行社的互利双赢。

参考文献

[1]王波.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支点发展乡村旅游业[J].科技信息,2008(29):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