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幼儿口腔卫生保健常识十篇幼儿口腔卫生保健常识十篇

幼儿口腔卫生保健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2:19

幼儿口腔卫生保健常识篇1

[关键词]口腔健康教育;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行为;乳牙;龋病;患龋率

[中图分类号]R473.78;R78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6)32-0129-04

我国学龄前儿童存在患龋率高、口腔健康行为养成率低的现象[1]。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中全国5岁儿童患龋率为66%,龋均为3.09。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是预防龋病的有力保障。而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口腔健康理念可能直接影响儿童的口腔卫生行为[2,3]。本调查选择杭州主城区和城乡结合部两所幼儿园,研究对象分别是主城区儿童和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儿童,分别进行口腔龋齿检查和家长口腔健康教育,并进行比较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5年3月在杭州市两所公立幼儿园:一所位于主城区,抽取124名儿童,其中男童67名,女童57名,年龄3~6岁,平均4.5岁;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幼儿园),抽取137名儿童,其中男童64名,女童73名,年龄3~6岁,平均4.5岁。2016年3月对这两所幼儿园再次进行口腔龋病检查,主城区幼儿园共抽取123名儿童,其中男童67名,女童56名,年龄3~6岁,平均4.5岁,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共抽取122名儿童,其中男童60名,女童62名,年龄3~6岁,平均4.5岁。

1.2方法

1.2.1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在口腔健康教育前、后分别对两所幼儿园的儿童进行口腔检查。检查项目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的诊断标准进行记录[4]。检查在人工光源下,以视诊结合探诊的方式进行。检查器械包括平面口镜和Cpi探针。分别记录乳牙龋坏牙数(decayedteeth,dt)、乳牙因龋缺失的牙数(missingteeth,mt)、乳牙因龋充填的牙数(fillingteeth,ft)。计算乳牙龋均(人均乳牙龋坏、因龋缺失及因龋充填的牙数,dmft/受检人数)、龋补充填比[因龋充填的牙数与患龋牙数及因龋充填牙数总和的百分比,ft/(dt+ft)×100%]和患龋率(患龋人数占受检人数的百分比)。

1.2.2质量控制调查前统一诊断标准,4名检查者经过标准一致性实验,Kappa值均>0.8,并且由高年资医师负责质量监控。两所幼儿园检查均由同一批医生完成。

1.2.3健康教育方法针对幼儿家长和老师开展持续一年幼儿口腔知识讲座,每月一次,每次20min,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内容涉及(1)胚胎期乳牙恒牙的发育;(2)乳牙的重要性;(3)龋齿是怎么发生的;(4)为什么要刷牙?何时开始刷牙?(5)正确的刷牙方法;(6)乳牙龋齿的危害;(7)儿童定期口腔检查的重要性;(8)乳磨牙窝沟封闭的意义;(9)甜食与龋齿的关系;(10)如何让宝宝爱上刷牙;(1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12)正确的口腔保健理念等。每月举行一次幼儿刷牙比赛;给家长发放口腔健康知识小册子及折页等宣传资料,教室内张贴爱牙刷牙宣传画,组织儿童观看爱牙刷牙动画片。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建立数据库,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乳牙龋指数用dt、mt和ft表示。群体患龋情况用龋均和患龋率表示,龋补充填比表示乳牙龋得到治疗的情况。

2.1杭州市两所幼儿园儿童乳牙龋均、患龋率及龋补充填比比较

口腔健康教育后与之前相比,主城区幼儿园儿童乳牙龋均(t=0.023,p=0.037)和患龋率(χ2=8.569,p=0.024)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城区幼儿园龋补充填比在健康教育后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37,p=0.012),而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儿童患龋率和龋补充填比在教育前后无差异(p>0.05),仅乳牙龋均呈下降趋势(p0.05),龋补充填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杭州市两所幼儿园儿童乳牙dt、mt、ft及构成比比较

两所幼儿园儿童在健康教育后,龋齿均数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杭州市伤幼儿园儿童乳牙龋、失、补人数百分比及构成比比较

健康教育后,主城区幼儿园乳牙龋坏人数百分比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3,p=0.041);因龋乳牙缺失人数百分比持平。健康教育后,主城区幼儿园龋齿充填人数百分比明显上升(χ2=6.875,p=0.032),而城乡结合部幼儿园上升不明显(p>0.05)。健康教育前,两所幼儿园d、m和f人数及构成比无差异。健康教育后,主城区幼儿园的ft人数和构成比明显高于城乡结合部幼儿园(χ2=6.214,p=0.023)(表3)。

2.4杭州市两所幼儿园性别对乳牙龋均及患龋率的影响

两所幼儿园男女生龋均及患龋率在健康教育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3讨论

龋齿对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危害巨大。由于乳牙髓角高,髓腔大,根管粗,一旦龋病累及牙髓腔,牙髓病会快速发展形成根尖周病变[5],引起根尖周组织的肿胀,疼痛,患儿不能咬合,对进食和消化均会产生影响,不利于儿童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6]。长时间未受到控制的根尖周病变甚至可能引起儿童颌骨和牙弓的发育异常,导致恒牙列萌出后牙列不齐,给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均会带来负担[7]。但家长常常认为乳牙总是要换的,忽视乳牙龋坏的危害[8]。因此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保健知识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家长对儿童口腔卫生行为的引导和监督[9,10]。有研究表明家长让儿童越早开始刷牙并坚持早晚刷牙,用正确的方法刷牙,其防龋效果越好[11]。本研究针对杭州市主城区和城乡结合部两所幼儿园儿童家长进行为期一年的口腔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口腔保健知识、正确的刷牙方法、正确的护牙爱牙理念、乳牙的重要作用等,以期提高儿童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认知度进而引导学龄前儿童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并探讨其对学龄前儿童龋病状况的影响。

本调查结果表明,口腔健康教育后,主城区幼儿园儿童乳牙龋均和患龋率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健康教育前、后主城区幼儿园儿童乳牙龋均和患龋率均低于城乡结合部幼儿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城区幼儿园龋补充填比在健康教育后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乡结合部幼儿园患龋率和龋补充填比在教育前后无差异,但乳牙龋均呈下降趋势。家长经过口腔健康教育,提高了口腔保健知识认知度,能够正确认识乳牙的重要性,关注幼儿的口腔卫生健康,引起儿童口腔卫生行为的改变,乳牙龋均和患龋率呈现下降趋势。然而目前,从幼儿园教育开始的健康教育活动不多,重视力度不够,因此建议政府重视对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12,13]。口腔健康从娃娃抓起。对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应制定合理的计划,纳入常规,并扩大范围到社区[14]。

本次调查发现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儿童的患龋率和龋均均高于主城区幼儿园,而龋补充填率却明显低于主城区幼儿园。且在口腔健康教育后,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儿童的乳牙龋补充填率并无明显改变。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儿童父母多为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口腔保健意识欠缺,收入相对有限,对子女口腔健康的投入欠缺。由此可见父母的职业、受教育程度、口腔健康教育接受度、对口腔疾病状况的重视度以及对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投入度均与学龄前儿童口腔龋病情况相关[15]。

对乳牙龋均构成比和乳牙龋失补百分比深入分析表明,健康教育后,患龋牙齿均数依然占据较高的比例,因龋缺失牙齿均数比例较低,但龋补充填比依然不太理想,尤其在城乡结合部幼儿园。这提示虽然健康教育后学龄前儿童的龋均和患龋率有明显下降趋势,家长对乳牙龋坏的危害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杭州市的儿童龋病防治策略仍需要进一步的推进。口腔保健意识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失牙人数的下降表现缓慢,但龋齿充填人数的变化可以出现的更早。对儿童家长应进行持续不断的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继续提倡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把口腔卫生知识教育纳入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体系,推动全社会尤其是家庭和学校的广泛参与。对经济困难家庭政府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改善学龄前儿童龋齿治疗情况[16]。

有关性别与龋病的关系,目前尚无明确的定论,大多数调查显示乳牙患龋率男性略高于女性[17],但本次调查中男女儿童患龋率与患龋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国内部分省市调查结果一致[18,19]。

本研究表明,对幼儿园家长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可以增进儿童及家长口腔健康知识认知度,是督促学龄前儿童养成良好口腔卫生行为可改善儿童患龋状况的有力措施,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幼儿园及农村留守儿童幼儿园更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20]。

[参考文献]

[1]陈玲,张忠良.2299名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识的调查[J].广东牙病防治,2014,22(11):579-582.

[2]millere,LeeJY,DewaltDa,etal.impactofcaregiverliteracyonchildren'soralhealthoutcomes[J].pediatrics,2010,126(1):107-114.

[3]VannwFJr,LeeJY,BakerD,etal.oralhealthliteracyamongfemalecaregivers:impactonoralhealthoutcomesinearlychildhood[J].JDentRes,2010,89(12):1395-1400.

[4]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调技术指导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0.

[5]theocharopouloua,LagerweijmD,vanStrijpaJ.UseoftheiCDaSsystemandtwofluorescence-basedintraoraldevicesforexaminationofocclusalsurfaces[J].eurJpaediatrDent,2015,16(1):51-55.

[6]LlenaC,Leydaa,FornerL,etal.associationbetweenthenumberofearlycariouslesionsanddietinchildrenwithahighprevalenceofcaries[J].eurJpaediatrDent,2015,16(1):7-12.

[7]Horowitzam,KleinmanDV,Childw,etal.perspectivesofmarylandadultsregardingcariesprevention[J].amJpublicHealth,2015,105(5):e58-e64.

[8]白云洋,张笋.天津城区学龄前儿童及家庭口腔健康行为[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3):343-345.

[9]翁金龙,凌广慧,徐天婷,等.口腔卫生宣教和强化刷牙对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的影响[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3,27(4):193-195.

[10]Ghazalt,LevySm,ChildersnK,etal.Factorsassociatedwithearlychildhoodcariesincidenceamonghighcaries-riskchildren[J].CommunityDentoralepidemiol,2015,16(2):317-326.

[11]张媛媛,石兴莲,程华刚,等.遵义市城乡儿童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7):4439-4441.

[12]慧兰.兰州市城区3-6岁儿童零食行为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5):414-415.

[13]李香君,周志江,吴贤清.不同年龄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6):691-692.

[14]马艳艳,张轶勋,张瑞,等.朝阳区托幼儿童口腔卫生习惯及健康教育人员现状调查.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4,25(3):498-500.

[15]蒋琳,庄庆明,王金华,等.重庆市学龄前儿童龋病状况调查[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32(5):472-475.

[16]唐琪,王维倩,杨宇,等.2010-2012年杭州市12岁年龄组儿童恒牙龋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2):278-280.

[17]李克增,李雪,胡德渝,等.780名5岁儿童乳牙患龋情况调查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8,26(1):70-72.

[18]林居红,刘桥,王金华,等.重庆市5岁儿童龋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2):220-222.

[19]李秋忠,曾晓娟.儿童口腔健康促进模式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4):511-512.

幼儿口腔卫生保健常识篇2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龋齿;流行病学;农村;相关因素;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620―01

龋齿是牙齿硬组织逐渐被破坏的一种疾病,为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病率最高。人类广泛流行的一种慢性疾病,是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如不及时治疗,除引起患牙疼痛,咀嚼不便外,进一步发展可致患牙丧失,影响儿童的消化能力,有时还可继发牙髓炎和牙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龋齿的继发感染可以形成病灶,导致或加重心肌炎、关节炎、风湿热、肾炎等全身性疾病,对儿童的身心将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为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我所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采取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盐城市亭湖区妇幼保健所儿童保健科自从2008年以来每年从临床抽出5名临床医务工作者参加儿童口腔健康检查。

1.2调查对象:为我区(城镇和农村)托幼机构在园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1.3调查时间:2008年~2013年采用入园方式进行口腔健康。

2结果

2.1表一:4-6岁儿童患龋病率数据分析表

2.1表2:城镇儿童与农村儿童龋病率分析表

3讨论

从结果显示:1、儿童总龋齿率逐年增加;2、城镇儿童患龋病率逐年下降而农村儿童患龋病率逐年增高。城镇儿童家长在掌握口腔保健知识和育儿过程中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方面明显高于农村儿童的家长。分析相关因素:随着城市广泛开展口腔卫生的宣传,和自我卫生保健意识的提高,加之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龋齿的流行趋势,城市逐步患龋率下降,农村逐步上升,值得引起重视。故儿童口腔保健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农村。

我们认为健康教育核心在于以下四点:第一、加强托幼机构及家长的重视;第二、广泛使用氟化牙膏、氟化泡沫法及电离法进行龋齿防治;第三、大力加强口腔健康教育的辐度和深度;第四、要广泛开展家长、幼儿教师进行传播和普及口腔知识和技能,关键是提高孩子们的防治口腔疾病的自我保健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参考文献:

幼儿口腔卫生保健常识篇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150

龋齿是流行广泛的一种口腔疾病,也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和生长发育最常见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其列为应重点防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也是国家教委、卫生部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六病防治”的重点疾病之一。

为了了解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龋患流行状况,为开展口腔预防保健工作提供基线资料,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市区内10所幼儿园及七所小学的7916名儿童,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制定的口腔健康检查标准进行普查。龋患率和龋均随年龄增长学龄前期呈上升趋势,学龄期呈下降趋势;学龄前期与学龄期龋患率和龋均均差异有显著性;学龄前期进行口腔行为干预的与未曾干预的差异有显著性。学龄前期口腔卫生行为干预至关重要。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整群抽样金昌市区内10所幼儿园和7所小学的3~12岁儿童7916人,男4298人,女3618人。

方法:检查前制定统一的检查标准,按统一表格填写。在自然光线下,使用统一的平面口镜和探针对调查儿童进行口腔检查,龋患的诊断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制定的口腔健康检查标准。设计统一问卷调查学龄前期儿童行为干预情况,问卷由保教人员和家长填写,主要包括:保教人员是否进行过正确刷牙方法的教育;儿童在园期间是否要求饭后漱口;患龋儿童体检后保教人员是否交代去医院就诊等内容。

统计学处理:调查数据采用microsoftexcel软件进行整理。

结果

3~12岁儿童龋患率分别为28.7%、48.6%、63.2%、71.3%、76.6%、64.1%、69.4%、38.3%、29.2%、12.8%,随年龄增长学龄前期呈上升趋势,学龄期呈下降趋势。见表1。

学龄前期(3~6岁)与学龄期龋患率分别为52.90%、46.3%,X2=7.132,p<0.05。学龄前期与学龄期龋均分别为2.25、1.36,t=8.13,p<0.05。学龄前期与学龄期龋患率和龋均差异均有显著性。见表2。

学龄前期儿童在幼儿园接受行为干预与未接受行为干预的龋患率和龋均差异均有显著性。行为干预与未干预的龋患率分别为50.60%、54.21%,X2=4.89,p<0.05。行为干预与未干预分别龋均1.87、2.47,t=7.141,p<0.05。见表3。

儿童时期牙齿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随着年龄增长,若不注意口腔卫生,患病率、龋均均呈上升的趋势,6~7岁达到高峰[1,2],在此前主要是以乳牙为主。之后随着乳牙的替换、恒牙的萌出,加之口腔卫生状况的改善,龋病患病率、龋均均呈下降的趋势。到12岁乳牙全部替换完成后,患病率降至最低。学龄前期的口腔卫生行为干预对预防龋齿有积极的作用。

讨论

龋病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继癌症、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患病率高、危害范围广。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龋病仍然是一个很严重的健康问题,60%~90%的学龄儿童及大部分成年人均受到龋病的影响[3]。与龋病流行相关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地位、蔗糖摄入情况、口腔健康行为、家族影响等等。本次调查显示学龄前期龋患率及龋均均高于学龄期儿童且差异有显著性,且口腔卫生行为干预与否龋患率及龋均的发病也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在学龄前期口腔卫生行为的干预至关重要。儿童受家庭生活环境及幼儿园集体行为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及保教人员的口腔健康意识淡薄,对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缺乏督促,是龋患率呈现上升趋势主要因素。笔者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①托幼机构对儿童口腔保健知识宣传不够。调查发现,10所幼儿园中有4所私营幼儿园6所国企幼儿园,6所国企幼儿园中有3所省级一类幼儿园,开展过口腔卫生行为教育,其它国企幼儿园有过关于口腔保健的儿歌,而私营幼儿园没有开展过相关教育。②托幼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对儿童的健康管理不到位。调查发现,国企幼儿园执行国家相关规定每年对儿童进行1次全面体检,但对体检结果只是发放了治疗通知,家长是否带孩子做过治疗及治疗效果如何没有进行干预,以至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另外,私营幼儿园没有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基本没有按国家要求对儿童每年进行1次健康体检,是龋齿发病率高的又一原因。③近年来生活水平提高,精细食品、糖果等使食量增多及对子女娇生惯养和家长对口腔保健及乳牙龋病的危害缺乏认识,没有对儿童的健康行为进行指导、约束,如刷牙习惯、含糖饮食的摄入等。存在儿童不需要刷牙或只需要早晨起床刷牙、乳牙可以换新牙等错误观念,及睡前摄入含糖饮食的不良行为。

进入学龄期,随着年龄增长,口腔健康教育的逐渐开展,口腔健康行为的实施,生活习惯的改善,龋患率呈现下降的趋势。充分说明健康教育课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正确的刷牙方式、含氟牙膏的运用对龋病的预防产生了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及其重要。此次对本地区儿童龋病流行情况的调查及对危险因素的评估,认为龋病的预防应从乳牙的萌出开始,口腔健康知识教育、口腔健康意识与口腔健康行为至关重要,应在全社会大力推广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口腔保健知识教育。

参考文献

1黄素珍.4327名中小学生龋患现状及防治对策.中国校医,2006,20(3):313.

幼儿口腔卫生保健常识篇4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骆驼镇共有幼儿园19家,其中公立1家.民办18家;位于城镇12家,位于农村7家。全镇在园儿童总数为2128人,其中城镇12家幼儿园的4-6岁童共1020名,我们对这部分儿童作口腔龋齿检查。

1.2 调查项目

参照宁波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体检统一表格,使用统一舱查器械,在室内自然光线下,对儿童乳牙患龋情况、日常口腔卫生习惯等项目作了一次检镬和记录。参加检查的有关人员足具有医师资格的口腔々业医师。为掌握了统一检查标准和方法,对其进行短期培洲。

1.3 统计学方法

本调查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

2.1 患龋情况

1020名在园儿童共发脱患龋人数827人.龋患率为81.07%,龋齿总数4646只,受检儿童龋均4.55只,见表1。

2.2 龋齿类型

将儿童龋齿类型分为3型:a型为上颌牙区患龋;B型为上颌牙区与下颌牙区同时患龋;C型为下颌牙区患龋。本组各型比例以B型患龋最高,C型最低。各年龄组患龋类型见表2。

2.3 城乡儿童龋患率

本次凋查按人同儿童不同居住地作比较,发现农村儿童患龋率高于城镇儿童,流动人群儿童患龋率高于农村儿童。

2.4 卫生习惯

儿童口腔卫生和饮食习惯等因素与患龋相关。通过询问被查儿童得知,儿童主动要求刷牙比例不高,城镇为50%左右,都在父母指引督促下完成每天早晚刷牙与漱口。这些儿童患龋率比在农村(流动人群)儿童略低。农村与流动人群儿童每天早晚刷牙及饭后漱口比更低,且吃零食比例较高(表4)。

城镇有50%-60%左右儿童早晚刷牙1次,农村(外来流动人群)儿童则刷牙更少。

3、讨 论

幼儿口腔卫生保健常识篇5

中图分类号:R173;R780.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2409(2009)05-0941-02

孕妇肩负着养育下一代的重任,其口腔健康状况及对口腔卫生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关系着下一代的口腔健康[1]。为了解我市孕期妇女对口腔保健知识的了解、态度、行为和诊治情况,提高孕妇口腔保健意识,减少孕期口腔疾病的患病率。笔者于2009年1~5月对在我院妇幼中心建卡的459名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09年1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妇幼中心进行围产期检查妊娠妇女459人。年龄26~40岁,其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共225人,占49%,高中以下234人,占51%。

1.2方法

设计结构型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口腔保健的知识及来源、口腔卫生习惯、观念、诊查情况及对婴幼儿口腔知识的了解。采用第3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统一问卷,当场发卷,自行填写,当场收卷,监督整个答卷过程,并尽可能减少诱导性误差。共发放问卷500张,收回459张,回收率91.8%。

2结果

2.1孕妇的口腔疾病就医行为及观念

希望孕前接受口腔保健的孕妇为100%,孕前接受过专业指导者占11.76%,有牙龈出血者占74.51%,有64.71%的孕妇不知道牙龈出血的原因,孕前进行过口腔健康检查者仅为3.92%,有49.02%的孕妇认为怀孕期间不能看牙,能忍则忍。

2.2孕妇的口腔卫生习惯情况

每日刷牙2次以上的占82.67%,使用磨毛保健牙刷者占45.10%,有70.59%的孕妇刷牙方法不正确,而刷牙时间达到3min以上者为31.37%,有74.51%的孕妇知道定期更换牙刷。

2.3孕妇的孕期及儿童口腔保健知晓率

86.27%的孕妇不知道牙齿开始发育的时间,47.06%的孕妇认为乳牙2岁以后才需要清洁与卫生,有78.43%的孕妇不知道氟能防龋,对于奶瓶龋发病的主要原因有45.10%不清楚,54.90%的孕妇不知道如何才能预防龋齿,有49.02%的孕妇认为乳牙不需要治疗。

3讨论

大量的研究已证实,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以有效地预防龋齿[2]。母亲的口腔保健习惯对幼儿的口腔护理十分重要,对儿童牙齿的干预性治疗来说,母亲有成功治疗经验的儿童较其他儿童更易获得成功[3]。从妊娠期间开始并由母亲延续下来的口腔保健习惯,对孩子龋齿的预防会起到非常好的长期效果。

妊娠期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生理过程,孕妇全身起着一系列的变化,在此期,如不注意口腔保健,会使正常的生理过程发生病理变化,不仅会影响孕妇本身的健康,甚至可能影响到胎儿的发育及健康。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孕妇对孕期的口腔卫生预防保健知识了解甚少,虽然所有的孕妇均有接受专业口腔健康指导的需要,但孕前接受过专业指导的人数为仅为11.76%;有74.51%的孕妇有牙龈出血史,可有64.71%的孕妇不知道牙龈出血的原因;孕前进行过口腔检查的只有3.92%,75.55%的孕妇有了牙病是能忍则忍,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无法早发现、早治疗。54.9%的孕妇担心口腔治疗对胎儿产生副作用,拒绝接受治疗。因此必须通过健康教育,使孕妇了解孕期口腔疾病对胎儿产生的不利影响和孕期口腔疾病治疗特点、时机及局部治疗的安全性,消除孕妇口腔治疗的误区及恐惧感,提高孕期口腔疾病就诊率、治愈率,降低孕期口腔疾病的风险,为确保母子平安提供保证。

对不同学历的孕妇分类统计结果来看,每日早晚2次刷牙率基本无差别,但只有29.41%的孕妇刷牙方法正确,70.59%采取混刷法;68.63%的孕妇刷牙时间小于3min,只有31.37%的孕妇刷牙时间大于3min;及时更换牙刷的孕妇达74.51%。由此看出近年我国“爱牙日”活动的开展使较多的人知道刷牙的重要性,但是对如何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具有持之以恒的刷牙态度还有待加强。

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直接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和口腔卫生习惯。牙齿发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婴幼儿的乳牙胚从母亲孕6周开始发育,在5~6月时钙化,婴儿出生时,20颗乳牙冠已全部形成。牙齿在发育过程中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孕妇的健康、营养、情绪、生活环境、疾病等,所以孕妇在孕期应尽量避免疾病和感染的发生,保持愉悦的心情,饮食要营养丰富合理。乳牙相对于恒牙有机成分较多,无机质少,抗酸能力弱,一旦发生龋病,病变进展快,所以乳牙萌出后,家长必须及时清洁牙面,清除牙垢和牙菌斑。调查表明,有86.27%的孕妇不知道人的牙齿从母亲怀孕第六周即开始发育,有47.06%的孕妇认为2岁以后才需要注意乳牙的清洁和卫生,乳牙萌出后家长没有及时清洁牙面,含、奶瓶睡觉,这些都是引起儿童龋病早发、高发的因素。78.43%的孕妇不知道氟化物对牙齿的影响,有49.02%的孕妇认为乳牙龋齿不需要治疗。因此,广泛、细致的口腔卫生宣教工作是预防口腔疾病发生的关键,宣教内容应直观化、具体化、多样化、基层化,使广大的准妈妈了解口腔疾病的种类及危害。

目前口腔疾病在我国是多发病,想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笔者认为保护牙齿应从零岁做起,将工作重点放在孕妇,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加大口腔预防保健宣传力度,开设孕前口腔卫生课堂,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小册子或播放录像带,提高孕期妇女口腔卫生保健意识,提高孕妇对口腔卫生知识的掌握,减少孕期口腔疾病的发生,促进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郝淑青,张军桥,刘学聪.孕妇口腔卫生知识认知程度调查分析[J].河北医药,2007,29(7):748-749.

[2]鲁丽珍,郭晓琳,徐涛.健康教育对孕期口腔疾病的影响及意义[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4):389-391.

幼儿口腔卫生保健常识篇6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88-02

由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改变,近年来我国儿童牙龈炎等口腔疾病患病率大幅增加,对儿童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1]。相关研究认为口腔健康行为干预,能够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进而降低儿童的口腔疾病患病率[2]。为对口腔健康行为干预效果进行明确,本研究选择50名学龄前儿童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市某幼儿园学龄前儿童50名,其中包括27例女、23例男,儿童年龄4~7岁,平均年龄为(5.6±1.4)岁。

1.2方法

1.2.1评估口腔卫生状况①组织两名资深口腔科医生成立口腔健康干预小组,其中一位口腔科主任医师负责检查和治疗疾病,另一位口腔科主管护师在动态护理评估的基础上,对健康干预计划进行指定,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口腔健康行为干预,并通过刷牙方法考试和问卷对口腔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并对下一步护理计划进行指定。②测定餐前牙菌斑指数、龋病检查:口腔科主任医师进行餐前牙菌斑指数测定和龋病检查,并将相应结果记录到儿童口腔健康档案中,以在干预后进行比较。

1.2.2确定健康干预目标①掌握口腔保健常识和正确刷牙方法,每天早晚坚持刷牙。②有效配合医生进行口腔检查和治疗。③餐后主动漱口,不食或少食甜食。

1.2.3实施步骤前三个月组织儿童进行理论学习,口腔科主管护师在幼儿园教师的有效配合下,举办爱牙主题月,期间教授儿童刷牙歌、爱牙诗,并引导儿童参与以保护牙齿为主题的游戏活动。同时以答题竞赛的形式,对儿童掌握口腔保健知识的情况进行考察,并对表现优异者进行积极奖励。在家长开放日,对家长传授正_刷牙方法和口腔保健知识,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口腔健康行为进行引导。4~6个月,主管护师联合幼儿园教师每月进行一次刷牙演示比赛,让有效掌握刷牙方法的孩子进行正确刷牙方法的演示,让孩子们形成自觉刷牙的习惯。同时组织家长沟通交流会,期间对家长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对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口腔保健情况进行了解。7~9月,组织儿童对我院口腔科进行参观,并向孩子们介绍牙齿构造和观察病牙标本,然后利用牙齿模型考察孩子刷牙方法掌握情况。同时让孩子去观察和了解治疗牙齿使用器具,口腔科主任医师示范口腔疾病治疗过程,使孩子看牙恐惧心理得到消除[3]。

1.3评价方法①进行口腔健康行为调查问卷设计,问卷应包括看牙恐惧、睡前进甜食、刷牙方法、刷牙时间等内容。在口腔健康行为干预前、后组织儿童家长填写。②口腔健康行为干预9个月后,口腔科主任医师对儿童的龋病、餐前牙菌斑指数进行检查。

1.4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21.0版统计软件对本次全部相关的调查数据予以整合处理,当中(±s)表示计量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通过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时以p

2结果

口腔健康行为干预前后,学龄前儿童口腔疾病情况、口腔健康行为情况如表1.

3讨论

近年来我国学龄前儿童龋病患者率逐渐增加,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儿童家长未充分了解牙病防治知识和口腔卫生知识,进而出现儿童刷牙方法不正确、牙菌斑大量堆积等问题,最终引发龋齿病。开展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不仅能够让儿童及家长掌握相关口腔健康知识、疾病预防知识,还能够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进而有效预防龋病和缓解龋病,保证儿童口腔健康。本研究中,实施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后,儿童早晚刷牙人数、正确使用刷牙方法人数都显著高于干预前,睡前进甜食人数、看牙恐惧人数、牙菌斑指数都显著低于干预前,前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黄薇,台保军,杜民权等.湖北省宜昌市6~7岁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口腔医学研究,2013,19(3):226-227.

幼儿口腔卫生保健常识篇7

【关键词】乳牙龋病临床治疗;健康教育

乳牙龋病是口腔科的一种常见病,临床医师在接诊时经常会因为小儿不合作,同时家长对乳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放弃治疗,给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很大的危害,合作的患儿在治疗时常会因为一些客观原因也较成年患者困难。乳牙龋齿的治疗目的是终止龋齿的发展,保护牙髓的正常活力,避免因龋齿而引起的并发症,恢复牙体的外形和咀嚼功能,维持牙列的完整性,使乳牙能正常地被替换,有利于颌骨生长发育。因此乳牙龋病临床治疗十分重要。临床医师在治疗乳牙龋病的同时对幼儿和家长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口腔卫生行为,健康教育为前来就医的儿童和家长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临床诊疗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乳牙龋病是一种可以预防的慢发病,如何减少该种病的发生,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对47例乳牙龋病患者临床治疗和健康教育的观察,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临床治疗和健康教育方法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2012.5对县党政幼儿园大、中、小班进行口腔检查,建立健康档案,乳牙龋病患者47例,对47例儿童发放宣传单,进行病因调查分析,47例乳牙龋病儿童中,男21例,女26例,年龄3岁-6岁,所有患儿都有喜食零食的习惯,部分患儿在3岁前有含奶嘴睡觉的习惯,患儿家长的患龋病也较高,不排除家族遗传特点。

2临床治疗

对47例乳牙龋病儿童根据患治疗情况实行治疗,龋齿的治疗方法应根据龋齿的不同深度,有所选择。如早期釉质龋可采用保守疗法以终止龋坏发展,如已有牙体组织损坏的龋坏,应采用充填治疗,保守疗法指采用不切割或少切割牙体龋损组织的保守处理,使龋损停止发展或消失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和再矿化疗法。本科室只采用药物疗法,药物疗法是药物处理龋损使龋齿终止的方法,其适用于早期釉质龋,位于牙齿光滑面尚未龋坏者及釉质发育不良继发的广泛浅龋制洞困难者,对患牙进行涂氟治疗,对已有牙体组织损坏的龋坏,采用充填治疗,充填治疗也称充填术,是牙科医生用器械对牙体组织进行切割钻磨,去净龋坏组织,并将龋洞制备成规定形状,在保护牙髓组织的情况下,根据洞形的大小,深度和固位情况的好坏,承受咬合力的大小与美观,经济状况等选择不同的人工材料填充洞形,以恢复牙的形态和功能。乳牙龋病治疗注意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做好去污和隔湿,防止充填物脱落和继发龋。对多发龋实行分次治疗。并嘱咐家长随时复诊。对不合作的患儿重点开展口腔健康教育,防止龋病的发展。

3开展口腔健康教育

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单,指导幼儿纠正爱吃零食的坏习惯,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选用合适的牙刷和含氟牙膏,蔬菜水果和肉类的合理搭配。对已作治疗的龋齿进行定期自查或复查,通过健康教育,家长要起到指导和监督作用。

4结果与讨论

我们对47例龋病儿童患者根据龋病的治疗方法进行涂氟治疗和充填治疗,有效的防止了儿童龋齿的进一步发展,恢复了乳牙的形态和功能,对儿童的牙骨发育和将来恒牙的发育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后通过对患儿及其家长开展健康教育,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严格按口腔卫生保健五步曲:早晚刷牙,使用保健牙刷,健康的饮食、少吃糖和含糖零食,选用含氟牙膏,定期检查的方法,告知患者龋病发生的原因,就是宿主细菌食物时间四联因素。广大口腔医务人员对幼儿园和中小学学生和老师开展口腔健康教育,一方面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减少龋病的发病率,患龋病的儿童又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儿童乳牙龋病预防的健康教育给患者预防龋病的发生带来了福音,保护乳牙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减少患儿及家长的痛苦。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也会让他们一生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君音,胡敏.儿童口腔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2-17.

幼儿口腔卫生保健常识篇8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龋齿患龋率调查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370-01

龋齿是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重点防治的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3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学龄前儿童龋齿率处于较高水平,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了解我市学龄前儿童的龋齿发病情况,并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其发生率,我所对锦州市市区5所幼儿园1143名学龄前集体儿童龋齿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0年1月1日―2010年9月1日随机抽取锦州市区5所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1143名,其中男童584名,女童559名。

1.2方法调查人员由我所有经验的儿保医师组成,调查前进行培训,并制定调查内容、表格和问卷。认真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龋齿病调查方法及诊断标准执行,对在园儿童乳牙进行详细检查和登记,由儿保医生统一填写,并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患龋率在受检的1143名儿童中,患龋人数883名,患龋率77.25%,龋均4.67颗。龋齿的好发部位以咬合面第4、5乳磨牙为主,其次是上颌前牙。随着年龄增长,患龋率呈上升趋势。见表1。

表1锦州市学龄前儿童各年龄组患龋率比较

2.2患龋儿童的性别比较受检男童584名,患龋人数435名,患龋率74.49%,龋均4.50颗;女童559名,患龋人数448名,患龋率80.14%,龋均4.85颗;女童高于男童,p

2.3年龄与患龋牙位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乳磨牙的患龋率增加,2岁组上乳前牙患龋数较高,奶瓶龋还是造成幼儿龋坏的主要原因。男、女童乳磨牙患龋率均较高。见表2、3。

3讨论

3.1锦州市学龄前儿童患龋现况本次学龄前集体儿童龋齿调查结果表明,锦州市区学龄前集体儿童患龋率为77.25%,龋均为4.67颗,男童患龋率74.49%,女童患龋率80.14%,女童高于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龋齿好发部位与年龄有关,2岁组以上颌前牙为主,3~5岁组以第4、5乳磨牙咬合面为主,下颌较上颌多发,且随着年龄增长,患龋率呈上升趋势。

3.2儿童患龋的相关因素儿童患龋的相关因素很多,主要有:①儿童乳牙牙体的组织结构和解剖形态决定了牙与邻牙的接触为面的接触,易磨损形成食物嵌塞而患龋;②因年龄小,儿童对口腔卫生的认识不足,有饭后不刷牙的现象,不能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③饮食习惯:含着奶瓶睡觉,易引发奶瓶龋;儿童喜食甜食,家长也喜欢用糖果来哄孩子,而甜食是龋齿发生的主要因素,多吃甜食易致龋齿;另外幼儿喜好酸奶,有的家长忽略了酸奶对牙齿的龋坏作用,长期摄入易使牙釉质的钙质脱失;④教育宣传力度不足,家长对儿童口腔卫生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能督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多数家长均认为乳牙会被恒牙替代,乳牙龋齿不需治疗,从而延误了治疗时机;⑤未能采取有效的防龋措施,如使用保健牙刷、含氟牙膏、窝沟封闭、预防性充填等。

3.3建议①加强口腔卫生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口腔卫生保健意识,提倡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②注意膳食均衡,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钙、磷等食物,自觉养成少吃糖的习惯。③加强入托机构学龄前儿童的口腔保健管理,定期进行口腔卫生检查,并建立检查档案,发现龋齿及早治疗。④应用含氟牙膏防龋,增强儿童对龋齿的抵抗力;对六龄齿已萌出的儿童进行窝沟封闭,预防龋齿。⑤利用“全国爱牙日”及爱牙口腔卫生知识讲座,教育家长和儿童学习口腔卫生知识,提高口腔保健水平,充分认识到口腔卫生关系到儿童的生长发育,让家长自觉地指导儿童进行口腔保健,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幼儿口腔卫生保健常识篇9

[关键词]氟保护漆;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宣教;患龋率

[中图分类号]R7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3-0474-03

elementalsurveyoffluorideprotectionpaintapplicationfordentalcariespreventiononpreschoolchildren

SUFa-jun

(DepartmentofStomatology,ShiyeStreetBranch,Chengduwomen&Children'sCentralHospital,Chengdu610031,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andfindouttheeffectoffluorideprotectionpaintforpreventingtoothcariesofpreschoolchildren.methodstaketwosamplegroupsfromtwokindergartens,onewith0.1%fluorideprotectionpainttreatmenttwiceayearandanotherwithoutsuchtreatment.Bothgroupsweremadeupofpreschoolchildrenat2.5to6yearsofoldandtheratiobetweengirlsandboyswasabout1:1.1.thenumberofgrouponeintheexperimentwas1606,andgrouptwowas1565.ResultsGrouponeshowedmuchbetterperformancesinDmF,DmFtandDmFtindexes.theDmFofgroupone,especially,islessthan0.01,muchlowerthanthatofgrouptwo.Conclusionaclosercooperationbetweenkindergartensandhospitalsisneededtopromotetheapplicationoffluorideprotectionpaintforpreventingtoothcariesofpreschoolchildrentoguaranteethedentalhealthofpreschoolchildren.

Keywords:fluorideprotectionpaintapplication;preschoolchildren;dentalhealthpromotion;DmF

儿童是龋病的高发年龄,龋病对身心的健康成长和面容美观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日益受到幼儿园及家长和医疗机构的重视。由于经济条件、生活习惯、家长意识等原因,大部分儿童龋病未得到重视和及时有效的修复治疗,因此幼儿园口腔保健的重点就是预防乳牙龋病。有效而简便易行的预防龋病方法:在保持口腔卫生的基础上,使用含氟防龋产品对牙齿进行保护。近三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龋病明显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氟化物的适当应用。氟保护漆是局部用氟的一种,适合各年龄段的龋病预防,是wHo推荐的儿童群体防龋的适宜技术之一。瑞士伟瓦登特公司研制并生产的氟保护漆(Flourprotector)被有关专家和机构公认为首选群体防龋的产品[1],它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等优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院从1999年开始逐渐在负责年度体检的幼儿园中开展口腔健康宣教,并在绝大多数幼儿园进行2次/年,口腔预防滴涂0.1%氟保护漆,预防乳牙龋至今已十多年了。由于我院主要负责成都市一级一类(教委统一评审)幼儿园的体检和预防,在经济、社会条件、入园年龄等方面各园基本相同。现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园近两年来在患龋率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近两年来在我院进行年度体检的幼儿园中未接受每年氟保护漆滴涂的为对照组,已接受防龋的为实验组。两年人数分别为1606例和1565例,女童与男童的比例为1:1.1,近年来随着入学年龄提前到6周岁,在园学龄前儿童从婴班到大班年龄多在2.5~6岁。

1.2方法

1.2.1分组情况:两组均在上半年年度体检时,发放口腔卫生宣传挂图资料及乳牙模型,并由老师在各班实施口腔保健常识普及的健康教育课程。对照组每年1次在上半年填写口腔检查情况于体检本上,龋齿需治疗时填写口腔检查治疗通知单,实验组则每人分上、下半年,每年2次滴涂0.1%氟保护漆后填写口腔检查预防治疗通知单。

1.2.2调查方法:由经过口腔健康调查培训的专业人员检查确诊,检查方法在充足自然光线下以消毒棉签撑开口腔视诊为主,必要时使用平面口镜和探针进行检查,并记录检查情况。诊断标准按国家龋病统一标准规定,记录乳牙患龋状况,区分龋失补相应牙位、牙龈情况,口腔粘膜情况,咬合情况,有无乳牙滞留等。

1.3实施材料:实验组所有儿童2次/年滴涂0.1%氟保护漆[2],规格:1ml/支,一个孩子的用量为0.1~0.3ml/人次。棉签,口罩,钝头的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塑料胶管、探针、口镜、手套,医用空压机(带二用枪喷头)。

1.4实施步骤:①用内附开瓶器打开瓶盖,用钝头注射器抽取药液备用;②让儿童张口,用棉签擦干预滴涂的牙面,将检查情况记录下来;③在用气枪补吹欲滴涂的牙面,使之尽量保持干燥;④给钝头注射器套上一次性胶管并将药液滴涂于相关牙面;⑤用气枪分区吹各涂布层使之在被涂布的牙面上形成一层通透性较差的漆膜;⑥嘱45min内不要给儿童漱口、喝水、吃东西。

1.5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患龋情况见表1。

2.2龋失补牙数、龋均情况见表2。

2.3龋失补牙数构成比见表3。

3讨论

3.1作用机理:氟保护漆的防龋机理是一系列机制的综合,它不仅能够增加牙釉质的氟含量,还能减少牙釉质的脱矿并加速牙釉质的再矿化,增加牙釉质的表面硬度,提高抗腐蚀能力,抑制牙菌斑中致龋菌的生长[3],多方面协同发挥防龋作用。

3.2类型及浓度:常见有两种类型,一种含氟化钠,另一种含氟化硅烷。含氟化硅烷的其代表是氟保护漆,它以聚氨基乙酸、乙酯为基质,经酸化和加固在空气中呈透明的膜。我科使用的氟保护漆氟含量为0.1%F-(义获嘉伟瓦登特公司,瑞士)。

3.3使用频率及安全性:我科采用国际通用方法分上、下半年,2次/年滴涂0.1%氟保护漆防龋。tweman等(1996)报道可降低龋29%[4]。另外研究表明,应用含氟涂料比氟凝胶安全,氟保护漆的浓度很低,即使用于幼儿也很安全。我科应用十多年来未曾发现副作用病例。

3.4防龋效果:本调查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两年患龋率分别为38.27%,36.88%和50.63%,52.43%,统计学检验结果(p<0.01)可认为对照组学龄前儿童患龋率高于实验组儿童,两组的差别有高度的显著性。患龋率,龋均等与马飞、陶人川等[5]南宁市三所民办幼儿园有差异,可能与我科体检的为公立一级一类园、环境较好、教师素质、生源家庭经济收入、社会条件、家长受教育程度等情况相对较高,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对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重视有关。

另外本调查还表明,在龋失补构成比特别是补方面与詹福良,程睿波等[6]对辽宁省2005年城市儿童3.86%的构成比有差异。可以说这和我科近十多年来坚持在幼儿园进行口腔卫生健康宣教和实施2次/年0.1%氟保护漆防龋后发放口腔检查预防治疗单有密切相关。它既是修复治疗通知单,又是口腔预防保健知识宣传单。近两年来发展到不少家长在拿到通知单后会及时到我科进行有效治疗,说明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在不断提高,进一步的修复治疗既可以恢复功能,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这也是笔者今后不断努力的目标:“降低乳牙龋病的患龋率,提高龋齿的充填率”,让更多的孩子展现出健康、美丽的笑容。

综上,虽然实验组的乳牙充填率可达14.56%,与计艳,龚玲等[7]南京市7~12岁儿童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中11岁组13.38%相当,但与国外乳牙充填可达34%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这可能与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和观念相关,大部分家长认为乳牙是要被替换的,从而不重视乳牙龋病的修复治疗。在后期的口腔健康教育活动中,我科将派专业人员到幼儿园对老师和家长进行专业指导,强调口腔保健预防在牙齿美容方面的重要性,宣传龋病的危害与防治知识,逐步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教会正确刷牙方法,制定合理膳食,氟化物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并积极推广窝沟封闭,预防性树脂充填,龋病的早期充填等修复治疗,使家长及儿童主动参与口腔预防保健,定期进行检查治疗,最大限度地控制龋病的发生发展。笔者在工作中还发现婴小班由于年龄较小,不易配合很少对哺乳龋进行治疗,笑起来特别影响美观;中大班因为龋齿发病率逐步增加,龋齿的充填率也相应增多了。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针对不同年龄进行分组、儿童乳牙龋坏类型的不同分别收集整理资料开展进一步细致研究。

[参考文献]

[1]曾莲,李洪喜.氟保护漆防龋效果观察[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3,(1):116-117.

[2]苏发君,许桂.儿童口腔预防中牙科畏惧症的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08,21(8):1396-1397.

[3]杨刚,林居红,王金华,等.氟保护漆预防儿童乳牙龋病的临床治疗评价[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8,26(2):159-161.

[4]台保军,胡德渝.氟化物与牙健康//卞金有.口腔预防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8-129.

[5]马飞,陶人川,陈波,等.402名南宁民办幼儿园学龄前儿童龋病状况调查[J].口腔医学,2010,30(3):167-169.

[6]詹福良,程睿波,张颖,等.辽宁省5岁儿童龋病流行病学等调查十年对比分析[J].口腔医学,2010,30(2):109-111.

幼儿口腔卫生保健常识篇10

为有效控制手足口病在我园的传播,杜绝传染源入园,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儿童,特制定此预案,规范操作,保障教工和幼儿健康,确保幼儿园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二、工作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消毒管理办法》、《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以及市卫生局、市教育局的有关规定,以幼儿园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主体成立传染病应急工作小组,务实、高效、科学、有序地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

三、组织体系及职责任务

(一)传染病应急工作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xxxx

组员:xxxxxxxxxxxx各班班组长各班保育员

(二)职责分工

xx:全园预防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领导,指挥协调。

xx:本园预防控制工作直接责任人,负责建立全园传染病防控制度,检查本园制度落实。

xx:分园预防控制工作直接责任人,检查分园制度落实。

xx:亲子园预防控制工作直接责任人,检查亲子园制度落实。

xx:本园防控工作执行人,负责本园卫生保健检查、观察防治和信息报送以及全园宣教工作。

xx:本园预防控制工作执行人,负责本园卫生保健检查、观察防治和幼儿缺勤分析工作。

xx:分园防控工作执行人,负责分园卫生保健检查、观察防治和信息报送以及缺勤分析工作。

xx:亲子园防控工作执行人,负责亲子园卫生保健检查、观察防治和信息报送以及缺勤分析工作。

xx:本园食堂防控工作责任人,负责执行和检查本园食堂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工作。

xx:分园食堂防控工作责任人,负责执行和检查分园食堂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工作。

班组长:防控工作班级责任人,负责检查本班传染病防控制度的落实,负责本班幼儿卫生常规的养成,负责向幼儿园保健室及时上报本班幼儿缺勤原因以及可疑或确诊病例情况。

保育员:防控工作班级执行人,负责本班体弱儿以及服药患病幼儿的观察、护理和记录,及时检查、尽早发现可疑病例,负责本班环境卫生、开窗通风和消毒工作。

四、预防控制手足口病具体措施

保健室措施

1、加强晨检通过一摸、二看、三问、四查的方式,细致地观察每一个孩子的情绪与身体状况,重点检查幼儿有无发烧和皮疹。如发现有可疑症状的孩子,应立即通知家长带病儿到xx市儿童医院确诊;一旦确诊为手足口病,保健老师应及时上报鼓楼区疾控中心。

2、加大宣传利用板报橱窗、幼儿园网站向家长进行有关宣教,培训班级保教人员加强消毒、检疫和观察,提高家长和班级保教人员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3、指导消毒隔离指导班级保教人员加强班级各种物品的消毒;督促疑似或确诊病儿在家隔离治疗,痊愈后,凭xx市儿童医院证明、经保健老师检查,确认无传染性后方可进班。

4、缺勤记录每天负责记录各班因病缺勤幼儿名单,如果15天内发生13例或占全园幼儿18%的手足口病确诊病例,应及时上报应急小组组长,将关闭幼儿园2周。

班级措施

1、开窗通风班级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加强消毒每日消毒班级空气、毛巾、茶杯、门把手、水龙头、患儿玩具、被褥、厕所等,适当延长消毒时间(具体消毒方式见消毒记录表)。

3、正确洗手师生餐前便后都要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保育员清扫和消毒时要戴手套,清洗工作(特别是处理幼儿大小便)后应立即洗手。「1「2「3

4、检疫措施班级一旦确诊有手足口病(特别是肠道病毒ev71感染)病例,全班幼儿必须检疫10天,检疫期间全班没有发病的幼儿可以正常入园,但本班幼儿不串班,班级不接收和转出幼儿,班级早晚独立护导。

5、观察护理在保健老师的指导下,班级老师每天中午注意观察每一位幼儿进餐时有无口腔疼痛、午睡前检查有无可疑皮疹,一旦发现有可疑症状的孩子,立即通知保健室。

6、缺勤登记检查班级幼儿出勤情况,有缺勤者及时联系家长明确原因,如为病假伴发热和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者应及时送医院诊治并及时了解病情,尽快上报保健室。

食堂措施

1、个人卫生食品加工人员应当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头发不露帽外;操作直接入口食品时应戴口罩;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不戴戒指;操作食品前,应用流水肥皂洗手消毒;不穿戴工作衣帽入厕;

2、食品采购食品采购点应设在证照齐全的正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如菜场或超市),并索要相应的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送货人员的劳动合同等复印件,确保食品来源的安全、卫生;不采购腐败变质、霉变及其他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

3、食品加工各种食品原料在使用前必须洗净;荤菜、蔬菜应分池清洗;禽蛋在使用前应当对外壳进行清洗,必要时进行消毒处理;食品加工应生熟分开,按生进熟出流程严格操作;食品烹饪应烧熟煮透;带皮水果进班前要清洗和消毒。

4、食品留样每天烹饪好的食品留样一份,存放在冰箱冷藏保存48小时,并做好留样记录。

5、餐具消毒餐具的清洗、消毒、存放,必须严格按一刮、二洗、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程序操作,防止餐具消毒后的再污染。每餐餐后及时清洗餐巾和餐具,餐前高压蒸汽消毒餐巾、远红外高温消毒餐具。

家长配合

1、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孩子流水洗手,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孩子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2、进餐卫生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幼儿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有条件最好高温或用紫外线消毒。

3、环境卫生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4、请假制度如果孩子不能入园,应及时书面向班级老师请假;请假超过3天,应向园长书面请假,说明缺勤原因;如果孩子确诊为手足口病,务必及时告知幼儿园保健室(本园83303934-811,分园86221794转811,亲子园86635378-800)。

5、及时诊治如果孩子出现发热、腹痛、腹泻和皮疹等相关疑似症状,应暂缓入园,并及时到xx市儿童医院确诊。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在家隔离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在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6、提高免疫适当锻炼身体,平衡膳食营养,增强抵抗能力;教育幼儿注意休息的同时,鼓励幼儿多饮温开水、多吃蔬菜和瓜果;膳食注意粗细搭配,保证幼儿摄入足量的、均衡的营养,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或破溃成溃疡为主要特征的儿童传染病。夏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针对今年实际情况,我校启动实施应急预案,制定措施,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一、加强宣传,落实检查

向教师讲解手足口病的一些常规知识。镇教育办与镇卫生院联合进行培训,并对所有校园检查一遍。使各教师了解到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表现为主。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或破溃成溃疡为主要特征的儿童传染病。

手足口病知识:

1.潜伏期2-6天,一般在3-4天。

2.主要临床表现发病突然,约半数病人可出现发病,体温38oc或略高,可持续1-3天,伴有口腔痛、咽痛、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病次日出现疹子,先为玫瑰红疹或斑丘疹,皮疹呈离心性分布。主要见于指趾背面、指甲周围及足跟边缘,部分病人还可见于手掌、足底、臂部、等部位,1-2天出齐。1天后部分形成疱疹,呈椭园形,大小2-5mm,最大10mm,内含混浆液,2-4天后可吸收。口腔两颊黏膜与唇内、舌边、软腭出现红疹或疱疹,呈灰黄色或灰白色。口腔疱疹易破并形成溃疡,因灼痛明显,流涎,患儿拒食。预后良好,病程一般5-7天,长者可达10天。偶尔有并发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二、预防及应急措施:

1、由于目前是该传染病的好发季节,故建议孩子家长不要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要求各学生通过宣传栏向家长讲解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预防措施、传播途径、病儿的护理等方面的知识,让家长全面了解病理知识,家校配合做好预防工作。

2、做好晨间检查工作。学生早晨入校期间,带班教师一起,做好孩子的晨间检查,通过一摸、二看、三问、四查的方式,细致地观察每一个孩子的情绪与身体状况,有发烧症状的学生,劝其在家休息。

3、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学生园每天由保育老师清理好卫生后,做好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彻底消毒工作。一般常用84消毒液浸泡及蒸煮消毒。对空气进行紫外线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置于日光下暴晒。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保证活动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

5、适当锻炼身体,平衡膳食营养,增强抵抗能力。教育学生注意休息的同时,鼓励学生多饮温开水、多吃蔬菜和瓜果。膳食注意粗细搭配,保证学生摄入足量的、均衡的营养,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6、教育孩子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孩子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注意个人卫生,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并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7、控制集体活动,不到公共场所玩耍,避免与患儿接触,以减少感染机会。

8.发生病人后措施。如发现患儿,迅速隔离,立即到医院就诊。对被病人接触污染过的毛巾、水杯、玩具、食具、便器、等物品要予以消毒。对病人的鼻咽分泌物、粪便也应消毒。加强晨检,对密切接触者加强医学观察,注意观察密切接触者有无发热、皮疹等情况。同时逐级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预防手足口病领导小组名单

预防手足口病领导小组:

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