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经济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3:15

建筑经济学篇1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1年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中有关建筑经济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将2007年版的“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包括概预算、经济评价、投资与房地产等概念”,以及“了解有关建筑工程设计的前期工作”中的“了解”均改为“熟悉”,并增加了有关投资估算的内容[4]。这说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经济教育作用的认同和重视。但现阶段建筑经济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学院不重视、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经济课程知识跨度较大,专业针对性不强建筑经济学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较强,所以不少学校以相关院系的工程管理课程来替代建筑经济课程内容的教学。即便开设了建筑经济课程,也是偏重于工程管理方面的内容,有关建筑学专业的方案设计及前期建筑策划等内容的教学针对性也不强,有的甚至还没有涉及。(二)对建筑经济分析在建筑前期策划与方案设计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建筑经济分析是与建筑策划[5]和方案设计同步进行的,是建筑策划和设计方案优化的组成部分,而非建筑方案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之所以把建筑经济分析看作是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是因为在基本建设流程中,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文本的形成过程,是先完成设计然后再进行投资估算、概算的,因此产生了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与经济分析分离的状况。(三)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缺乏有效的联系目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主要沿用工程管理课程教学的常规模式,教学计划与主干设计课程的关联度相对较低,而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心基本上是围绕设计课来进行的[3]。虽然部分高校在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程内容专题模块化,以及引入专题案例分析,看似加强了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的联系,但由于没有直接将建筑课程设计题目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因此造成建筑经济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际脱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四)重视经济基础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传统的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以基础理论课的模式为主,即使有案例分析,也是对已定的工程案例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设计项目方案的产生和方案设计的发展过程无直接联系。建筑经济分析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难以体现,因此也难以使学生形成建筑经济的理念。(五)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高由于年级人数和教学资源方面的原因,建筑经济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课式的大班教学模式,这种仅仅依靠引入典型案例教学和专题模块化教学的被动式教学方式[1-3],由于课时有限且缺乏实战训练,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综合分析,从而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调整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体系首先应从课程体系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应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来量身定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心应放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经济分析的同步训练上,完善建筑设计学科理论的知识框架,提升建筑经济学在建筑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在教学上应注重联系以前所学的设计、构造及结构等主干课程的内容,对建筑经济原理进行全面和深入的讲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深化和补充相关专业中涉及技术经济的内容,并结合以前和正在进行的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行同步训练(如图1),以提高建筑经济知识对建筑设计教学的支撑作用。(二)基于建筑策划与方案设计全过程的建筑经济分析应用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的要求,增加了与建筑经济有关的投资估算的内容,包括建筑项目可行性分析、概念设计、前期策划等基本内容,这是建筑师拓展业务,与投资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将建筑项目从策划到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等前期对设计方案有较大调整的阶段,与建筑学课程设计各阶段对应起来进行经济分析训练(如图1),由此判定在项目各阶段建筑经济分析对设计方案的影响程度,从而达到项目全过程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三)建立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与建筑经济分析全过程互动模式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是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建筑设计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深化,制定经济分析评价标准并进行经济分析,以评价各阶段课程设计方案适应市场的能力,研究建筑经济评价对建筑设计的作用效应。通过对以前和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的经济分析(四)建立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新模式建筑经济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知识覆盖面广,而且重视社会实践。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为32学时,课程安排在四年级下期。由于课时有限,要想帮助学生建立建筑经济理念,并培养其应用能力,教学中应主要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将建筑经济知识和理念引入建筑课程设计中。同时,将建筑经济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反馈到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在课程中心网站的建筑经济课程互动栏目中进行交流,形成以建筑课程设计项目为对象的课堂讨论研究+课外自主研究的教学模式。将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实践向建筑课程设计延伸,使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有效地融入建筑课程设计之中,成为建筑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这不仅解决了建筑经济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改革考核方式建筑经济课程的成绩评定,以往是采用综合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方式,课堂考勤和提问讨论占20%、案例作业和平时测试占20%、期末卷面成绩占60%,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方法。这种考核方式虽然结合案例分析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期末考试成绩比重依然偏大,平时考核内容单一,对提升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不突出。近年来,针对建筑学专业以课程设计为主干的特点,学校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考核采用244模式,即“平时考核(20%)+课程实践作业成绩(4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40%)”。这种考核方式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平时考核重内容轻形式。包括平时到课情况(40%)+平时测试、提问和参与讨论(30%)+课程设计作业检查情况考核(30%)。平时到课情况结合平时测试和课程作业检查进行考核,既考查了课堂理论教学情况,同时也考查了课程设计作业的进度情况。第二,课程实践作业过程与结果两手抓。成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经济课程实践作业过程考核成绩(40%);二是课程实践作业最终成绩(60%)。这样的考核不仅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课程实践作业的质量,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和课外的实践训练。第三,期末考试注重知识的应用,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试卷试题由选择题和计算分析题两部分构成,其中开放性非标准答案题占70%左右。这样不仅可以真实反映考试成绩,减少或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反映课题案例教学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效果,也能检验学生应用建筑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多年来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在采用了上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后,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建筑学专业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前来旁听,使原本不被重视的建筑经济课程,在到课率和学生评教方面均位于学院课程评教前列,教学效果也得以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郭汉丁,郭伟,马辉.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118-121.

[2]阮连法,匡亚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1):72-74.

[3]苏平.面向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经济教育初探[J].华中建筑,2011,29(11):169-172.

[4]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S].2011.

建筑经济学篇2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tU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05004

目前,在建筑项目前期策划日益受到重视,急需高层次复合型建筑设计人才的大背景下,建筑教育面临复杂而多元的形势。为了应对建筑与环境、建筑与经济、建筑与文化、建筑与技术以及建筑与城市诸多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建筑是受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基本观念,建筑院校普遍以设计专题为核心,同时也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不断整合完善建筑教学体系。建筑经济类课程作为研究建筑经济价值的选修课,部分建筑院校对其理论教学进行改革,如实行建筑经济专题模块化教学和典型案例教学等[1-3]。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笔者认为,本科建筑教育中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建筑经济分析的训练必须与建筑课程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应帮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牢固树立建筑经济分析的理念,养成经济分析与建筑设计同步的思维习惯。这也是提高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1年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中有关建筑经济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将2007年版的“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包括概预算、经济评价、投资与房地产等概念”,以及“了解有关建筑工程设计的前期工作”中的“了解”均改为“熟悉”,并增加了有关投资估算的内容[4]。这说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经济教育作用的认同和重视。但现阶段建筑经济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学院不重视、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经济课程知识跨度较大,专业针对性不强

建筑经济学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较强,所以不少学校以相关院系的工程管理课程来替代建筑经济课程内容的教学。即便开设了建筑经济课程,也是偏重于工程管理方面的内容,有关建筑学专业的方案设计及前期建筑策划等内容的教学针对性也不强,有的甚至还没有涉及。

(二)对建筑经济分析在建筑前期策划与方案设计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建筑经济分析是与建筑策划[5]和方案设计同步进行的,是建筑策划和设计方案优化的组成部分,而非建筑方案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之所以把建筑经济分析看作是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是因为在基本建设流程中,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文本的形成过程,是先完成设计然后再进行投资估算、概算的,因此产生了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与经济分析分离的状况。

(三)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缺乏有效的联系

目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主要沿用工程管理n程教学的常规模式,教学计划与主干设计课程的关联度相对较低,而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心基本上是围绕设计课来进行的[3]。虽然部分高校在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程内容专题模块化,以及引入专题案例分析,看似加强了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的联系,但由于没有直接将建筑课程设计题目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因此造成建筑经济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际脱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

(四)重视经济基础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

传统的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以基础理论课的模式为主,即使有案例分析,也是对已定的工程案例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设计项目方案的产生和方案设计的发展过程无直接联系。建筑经济分析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难以体现,因此也难以使学生形成建筑经济的理念。

(五)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高

由于年级人数和教学资源方面的原因,建筑经济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课式的大班教学模式,这种仅仅依靠引入典型案例教学和专题模块化教学的被动式教学方式[1-3],由于课时有限且缺乏实战训练,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综合分析,从而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调整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体系

首先应从课程体系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应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来量身定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心应放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经济分析的同步训练上,完善建筑设计学科理论的知识框架,提升建筑经济学在建筑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在教学上应注重联系以前所学的设计、构造及结构等主干课程的内容,对建筑经济原理进行全面和深入的讲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深化和补充相关专业中涉及技术经济的内容,并结合以前和正在进行的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行同步训练(如图1),以提高建筑经济知识对建筑设计教学的支撑作用。

(二)基于建筑策划与方案设计全过程的建筑经济分析应用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的要求,增加了与建筑经济有关的投资估算的内容,包括建筑项目可行性分析、概念设计、前期策划等基本内容,这是建筑师拓展业务,与投资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将建筑项目从策划到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等前期对设计方案有较大调整的阶段,与建筑学课程设计各阶段对应起来进行经济分析训练(如图1),由此判定在项目各阶段建筑经济分析对设计方案的影响程度,从而达到项目全过程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

(三)建立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与建筑经济分析全过程互动模式

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是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建筑设计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深化,制定经济分析评价标准并进行经济分析,以评价各阶段课程设计方案适应市场的能力,研究建筑经济评价对建筑设计的作用效应。通过对以前和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的经济分析,对课程设计进行二次评价(如图1)。

(四)建立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新模式

建筑经济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知识覆盖面广,而且重视社会实践。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为32学时,课程安排在四年级下期。由于课时有限,要想帮助学生建立建筑经济理念,并培养其应用能力,教学中应主要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将建筑经济知识和理念引入建筑课程设计中。同时,将建筑经济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反馈到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在课程中心网站的建筑经济课程互动栏目中进行交流,形成以建筑课程设计项目为对象的课堂讨论研究+课外自主研究的教学模式。将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实践向建筑课程设计延伸,使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有效地融入建筑课程设计之中,成为建筑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这不仅解决了建筑经济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改革考核方式

建筑经济课程的成绩评定,以往是采用综合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方式,课堂考勤和提问讨论占20%、案例作业和平时测试占20%、期末卷面成绩占60%,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方法。这种考核方式虽然结合案例分析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期末考试成绩比重依然偏大,平时考核内容单一,对提升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不突出。

近年来,针对建筑学专业以课程设计为主干的特点,学校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考核采用244模式,即“平时考核(20%)+课程实践作业成绩(4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40%)”。这种考核方式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平时考核重内容轻形式。包括平时到课情况(40%)+平时测试、提问和参与讨论(30%)+课程设计作业检查情况考核(30%)。平时到课情况结合平时测试和课程作业检查进行考核,既考查了课堂理论教学情况,同时也考查了课程设计作业的进度情况。

第二,课程实践作业过程与结果两手抓。成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经济课程实践作业过程考核成绩(40%);二是课程实践作业最终成绩(60%)。这样的考核不仅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课程实践作业的质量,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和课外的实践训练。

第三,期末考试注重知识的应用,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试卷试题

由选择题和计算分析题两部分构成,其中开放性非标准答案题占70%左右。这样不仅可以真实反映考试成绩,减少或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反映课题案例教学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效果,也能检验学生应用建筑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多年斫ㄖ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在采用了上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后,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建筑学专业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前来旁听,使原本不被重视的建筑经济课程,在到课率和学生评教方面均位于学院课程评教前列,教学效果也得以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郭汉丁,郭伟,马辉.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118-121.

[2]阮连法,匡亚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1):72-74.

[3]苏平.面向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经济教育初探[J].华中建筑,2011,29(11):169-172.

[4]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S].2011.

[5]杨昌明,庄惟敏.建筑设计与经济[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建筑经济学篇3

关键词:经济分析建筑安全经济对策

1、引言

建筑安全生产与人民群众生命和切身利益,国家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建筑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还会带给企业和国家巨大的负面影响。虽然我国十分重视建筑安全生产,不断加大对建筑安全的监管力度,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年建筑安全事故率仍然偏高。建筑安全仍是我国建筑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对建筑安全问题的研究就显得更加迫切了。

建筑安全经济理论给人们提供一种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佳工作质量和优质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建筑安全经济问题的研究,对建筑业本身以及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之,研究建筑安全经济问题有利于建筑企业安全水平的提高,对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1]。

2、建筑安全的经济分析

2.1一般均衡论对建筑安全的分析

一般均衡论,即多个产品市场在价格引导下的同时出清的理论,是经济学中基础的理论,也可以很好的应用于建筑安全领域。在一般均衡理论中,每一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而且也取决于所有其他商品(如替代品和互补品)。从时间上分析,建筑安全利益一般经历负担期——微利期——持续强利期——利益萎缩期——无利期的循环。从经济的着眼点看,建筑安全具有两项主要功能:一,避免与减少事故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二,维护生产力与保障社会经济利益。从建筑安全的作用对象上看,建筑安全的目的为:一,避免或减少人员的伤亡及职业病的预防;二,保护建筑设备、工具、材料等免遭毁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三,消除或减少环境危害,核工业污染,使人的生存条件免遭破坏,维护人类整体利益[2]。

由于安全事故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人们从空间和时间上对它的把握具有不确定性。首先,建筑安全对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滞后性”。其次,建筑安全措施具有时效性。因此,在制定建筑安全发展规划时,在时间上应“优先”,在功能标准上应“优越”,以充分实现建筑安全与社会经济的“本质协调”。

2.2建筑安全投入产出理论分析

建筑安全投入是指工程建设项目用于安全工作的成本,包括安全管理方面的投资、安全措施和建筑安全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我国建筑安全投入水平长期偏低,主要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安全投入是一种纯粹的消费。而事实上,与其说安全投入是一种消费,不如说它是一种投资,只不过这种投资产生的回报跟常规投资不同,安全投入的回报人员伤亡的减少,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避免和减少,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3]。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安全投入不仅能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社会损失,而且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充分做好安全投入的分析研究,合理决策,认真落实,措施到位,管理到位,安全投入的回报必然会表现出来。

2.3建筑安全的保险分析

保险通过契约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的形式建立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保险是一种损失分摊方法,多数单位和个人缴纳保费建立保险基金,使少数成员的损失由全体被保险人分担[5]。

保险的功能为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补偿功能是基本的功能,也是保险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最鲜明的特征。资金融通功能以经济补偿功能为基础,社会管理功能是保险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一项重要功能,它发挥作用在经济补偿功能和资金融通功能发挥作用之后[6]。

承包商为工人购买职业伤害保险的制度在世界范围内非常普遍,但形式却不尽相同。保险制度最初的目的是保证受伤的工人能够方便快捷的拿到受伤的经济补偿,可调保险费率制度的引使得保险成为一种可以有效预防事故的经济激励方式。

职业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主要有三类:一是采用工伤保险制度,其基金由政府或社会公共机构统一收缴、管理,工伤职工享有短期的医疗和长期的生活补助;二是由雇主依法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伤害保险,也称雇主责任制度,其资金由商业保险公司运作,一次支付工伤职工伤害赔偿:三,在我国是两种制度并存。我国采用的是工伤保险制度与雇主任制度并存的制度[3]。

2.4政府经济学在建筑安全方面的分析

政府经济学是主要研究政府及其行为的学科。政府与市场也同样存在着失灵的现象,因此就需要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科学的研究。

政府决定一经形成,必然影响现实的经济。政府决定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根据实际的调查状况,发生事故后大部分的事故损失并非由企业承担,而是由职工以及家庭,社会承担。这样就会造成企业决策者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做出建筑安全决策。如果政府不加以管理,建筑企业很难自觉得加大建筑安全投入,提高建筑安全投入积极性。经济理论告诉我们,由于外部损失的存在,经济人在社会利益最大化和个人利益最大化面前,会做出有利于个人利益的决策[2]。这时,可以采取措施缩小内部损失和总损失的差距,让事故损失主要落在雇主身上,建立一个使建筑企业超脱自身利益,改善工作环境的规范体系。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建筑安全生产的需要。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大经济激励,另一方面要加强规章体系的约束力。

3、提高建筑安全水平的经济对策研究

在对建筑安全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提高建筑安全水平的对策:

3.1加大安全保障投入

我国要提高建筑安全水平,建筑企业必须对安全投放的含义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应收集有关建筑安全的数据,以便更好地进行建筑安全研究。国家应建立专门的安全研究机构,进行安全和安全数据统计,在此基础上进行安全对策研究并出台相应的建筑安全强制性规定,保障建筑企业和国家的利益。

3.2税收政策

正确运用税收手段,可以充分体现政府的建筑安全管理导向。社会市场主体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利益体,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主体所承担的经济成本和收益与对要素运作所产生的社会成本和收益有时不一致。运用适当的税收手段,可以使建筑企业主体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达成一致,促使建筑企业主动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可采取与税收政策相关的经济方式促进建筑企业安全水平的提高。

3.3补贴政策

对建筑安全管理好的企业进行补贴,有利于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国家财政补贴、金融贷款的优惠等政策激励都可以用于建筑企业加强安全管理。金融贷款的优惠政策将建筑企业安全状况与企业贷款能力有机联系起来,能够获得低息多额的贷款的企业必须达到一定的建筑安全管理标准。这种方式能够增加安全管理达不到标准企业的建筑成本,促使建筑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3.4将安全评判准则引入招投标制度

工程招投标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工程建设预期管理方式,对于工程建设的各方面的指标控制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工程招投标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式,参与投标的投标人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使互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建立可以科学评价建筑企业安全水平的标准,并将这种标准引入施工招投标的评判准则中,才是解决建筑业安全管理问题的最佳方法。

3.5保险机制

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需要大力培育和规范我国建筑保险市场,完善保险立法,鼓励保险市场的竞争。建筑施工企业为其所有雇员办理工伤保险必须强制施行,并依据企业安全管理情况实行弹性保险费率。利用市场杠杆,形成一种良性的市场运行机制,理顺保险公司、地方安全监督机构、投保施工企业三方的关系,建立职责明晰的分工和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颜培军.提高建筑安全经济效益的对策[J].现代商业,2009,12(2):17-19.

[2]龙英等.建筑安全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11(5):23-25.

[3]夏力.建筑安全管理的经济学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8(2):40-42.

[4]廖向晖.关于建筑安全成本的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8.

建筑经济学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经济学;相关性;分析

abstract:

asasocialistmarketeconomicdevelopment,constructionofChina'snationaleconomyhasbecomeanimportantmaterialproductiondepartment,itsproduct--buildingistotalsocialanimportantpartoftheproduct.thispaperbrieflydiscussestheconstructionprojectmanagementinthelinkofeconomicconstructionproductproperties,andinbuildingtheproblemsexistinginthemanagementofthedeepeconomicdriversisputforwardinthepaper,thesolutionoftheproblem.

Keywords:buildingengineeringmanagement;economics;Correlation;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产品与其他物质部门生产的产品在实物形态、功能目的、价值形态等方面都表现出其独有的复杂性,这些复杂性也客观上增加了建筑工程管理的难度。所以,如何准确把握建筑产品的特性,是工程建造者解决建筑工程管理问题的关键。

一、建筑产品的特性及其经济属性

建筑产品与一般工业产品不同,它是建筑经济活动和建筑生产活动的客体,具有产品固定性、多样性、体型庞大、价值高、用途局限、社会性等特性。此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因社会习俗、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建筑产品还会呈现装饰风格以及结构造型的不同。建筑产品一旦建成,就会成为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建筑产品与一般工业产品最重要的不同就是,建筑产品具有资产和资本的功能,也就是建筑产品的经济属性,资产是建筑产品的实物形态,而资本代表建筑产品的价值形态。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价格与价值以及流通与消费的问题。

(一)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

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因此,我们将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分为经济寿命和技术寿命。经济寿命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而停止使用的寿命,主要包括城市改造的拆迁活动。技术寿命是由于技术原因而报废时的寿命,包括结构损坏、功能退化等原因造成建筑产品无法继续使用。随着建筑技术的逐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寿命的影响越来越小,大多数建筑产品在达到其自然破坏的年限之前,都已经被拆除或者改作他用。

(二)建筑产品的价值与价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而建筑产品的价值形态则表现为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收益价值。使用价值,是产品满足某种需要的价值。交换价值是产品用于交换其他产品表现出来的价值。此外,建筑产品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具有资本和资产的功能,所以它还具有收益价值,并通过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来表现。目前,人们在购买建筑产品时,除了考虑产品的使用价值外,还会考虑是否能够收回投资并获取一定的收益。

建筑产品的价格包括生产价格和流通价格。通常,建筑产品的价格指产品的生产价格。在对建筑产品进行研究时,要认真分析建筑产品的价格特点。与工业产品相比,建筑产品具有个别计价以及供求双方直接定价的特点。

(三)建筑产品的流通与消费

流通过程中,建筑产品不仅实现了使用价值,同时也实现了收益价值和交换价值。建筑产品的流通主要有租赁和出售两种形式,具有区域性、分解性、反复性等特点。对于建筑产品的消费,则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公共性的特点。

二、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缺乏有力监督

目前,在一些基层单位的工程项目普遍缺乏有力监督,致使这些企业单位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往往随意变更设计,具体表现在对工程项目的计价标准、总体规划等在不经监督部门批准的情况下进行肆意更改,造成工程造价控制的困难。

(二)未对合同进行有效监管,存在工程进度款拨付比例较高的现象

有效控制工程进度款的拨付,能够有效控制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降低经济损失。例如一电力工程,双方在合同中约定按照工程量的进度的90%拨付进度款。由于该工程量仅仅经过现场监理的复核,而未经过审核部门的核准,在现实结算过程中,费用的核减率超过了10%,如果按照90%支付进度款,那么就无法在经济上对施工单位进行控制,不仅延误工期,还增加了成本。

(三)建设单位对项目的决策随意性较大

一些单位在未经相关部门批准、核实的情况下,擅自更改项目设计,造成了许多“三边工程”。例如一单位原本计划建造单位培训大楼,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私自将工程项目改为商务酒店,提高了装修的档次,造成工程造价的失控。此外,建筑监管部门监管职能的缺失也是部分建设单位决策随意性较大的主要原因。

三、建筑工程管理与经济学相关性分析

博弈论是目前经济学研究的前沿方向,各个领域都在加紧对博弈论的研究。而博弈论对建筑工程管理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博弈论是一种研究行为主体间相互作用以及均衡状态的方法,它打破了个人孤立策略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更加注重在经济活动中,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行为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的分析。该方法能够帮助建筑工程的活动主体分析市场竞争中各竞争者的决策依据,指导其获得理想收益。博弈论说明了利己与合作之间的矛盾,合作会促使两者的情况更加优化,但是由于二者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常会出现不好的结果,也就是著名案例“囚徒的困境”。

(一)工程管理中的博弈

在建筑工程中,工程顺利进行不管是施工单位还是建设单位都是最好的局面。但是,由于二者目的的不同,建设单位追求资金的有效利用,施工单位追求利润的最大,常出现一些问题引发“囚徒困境”。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一方面可以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和建设的需要,在保证施工单位适度获利的基础上,及时拨付工程款;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降低施工单位的利润,尽量压低工程价格,并拖欠工程款。

影响施工单位的因素很多,但其最终表现可以归结为两类:消极怠工和积极施工。消极怠工,会降低施工单位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积极施工,工程质量提高,施工进度加快,但势必增加其生产成本。通过博弈双方支付矩阵(表一),我们可以发现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博弈中,建设单位的最佳选择是拖欠工程款,施工单位的最佳选择是消极怠工。

施工单位

积极施工消极怠工

建设单位及时付款合格工程:工程款+利息不合格工程:工程款+利息(机会成本)+节约的成本

拖欠工程款合格工程+利息或是资金机会成本;工程款-工程成本-利息不合格工程+利息或是资金机会成本;工程款+节约的成本-工程成本-利息

(二)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在实际工程中,为了合作的继续进行,就需要在博弈过程中进行适度的改变,来达到最佳效果。一方面,约定双方同时最优的同盟协议。如果在博弈过程中出现不遵守同盟协议的情况,那么背叛的一方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以此通过外部力量的强制执行将二者带出“困境”。另一方面,改变收益矩阵,保持囚徒的个人最优选择与集体最优选择一致性。

结语:

寻求经济学理论与建筑工程管理的相关性,有利于我们借助经济学原理,解决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要注重二者的结合,发挥学科优势,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

参考文献:

[1]王光远.建筑工程项目经济属性及论证失误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6(6).

[2]任国强.博弈论在建筑工程管理的应用研究[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8,24(1).

[3]王煊,姚小平.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囚徒困境[J].焦作大学学报.2006,20(3).

建筑经济学篇5

【摘要】国务院对“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了明确的回答。也就是说,国家会着眼于建筑业发展出发,在增强国有建筑经济宏观调控的前提下,提高认知,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笔者所指的私营建筑经济就是纯粹私营经济+国有或集体经济中属于私营经济的成分+名为国有或集体实为私营的建筑经济。

【关键词】国有企业私营建筑经济学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行业,尤其从本世纪开始,我国建筑业对GDp的比重一直在增加,可见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而建筑行业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中共中央在“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开始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对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做一讨论。

一、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国家鼓励在国有建筑企业的产权流动及资产重组活动中增加私营建筑的经济的占有比例,通过结构调整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并逐渐壮大和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在政策的允许范围内,有关部门应该对私营建筑进行合理指导与挂靠,提高私营建筑经济在国民生产中的地位,进而推动整个建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1)在宏观政策指导下,私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主要力量。通过有关统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私营建筑经济的年增长率为17%以上,比国有建筑经济的发展速度高4倍多。并且私营建筑经济的工商税收逐年增加,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促进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可以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发展,但是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建筑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并且由于人们主观“所有制歧视”,相比私营工商业,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私营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并促进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2)私营建筑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必然结果,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反哺促进公有制建筑经济的改革,使得我国建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目前针对我国建筑经济,公有制建筑经济仍然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由于大多数建筑企业制度存在缺陷,人才流失严重、包袱沉重,使得效益低下,严重制约了国有建筑企业的发展,在建筑经济中适当引入私营建筑经济,与国有企业形成竞争环境,一方面会对国有建筑企业形成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这对国有建筑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效果是积极的。

(3)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有利于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利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国有企业通过改制,利用重组加入私营建筑经济成分,对于已上市的国有企业,将产权下放到股民手中,或者可以由职工一次性买断,变成民营企业;有的是由职工参股,实行租赁制度。大量存在的名为国有实为私营的建筑企业已经成为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主要障碍

1、从外部来看主要存在着观念和市场环境两大障碍

(1)观念障碍

观念障碍是制约中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对立论”,就是不能正确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发展的情形和趋势,将私营经济看作“异己”,产生排斥情绪;②“担心论”,就是害怕私营经济发展过快,影响到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害怕工程质量不好、债务债权无法偿还等;③“唯心论”即看不到私营建筑经济发展已经具有了雄厚的现实基础,眼光仅局限于一小块地方,更加看不到私营建筑经济的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市场环境障碍

这是制约中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另外一个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缺乏”:①缺乏有效保护私营建筑经济合法财产的环境,没有一个合适的法制环境保护私营建筑经济的低位;②缺乏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尤其是在市场准入、资格审批、招投标等方面,私营企业都存在一定劣势;③缺乏有效的社会环境,到目前为止,私营建筑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员工培训、职称评定、申报户口等方面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2、思想认识和市场环境存在的种种障碍,严重阻碍了私营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

从私营建筑经济自身来看,制约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三大缺陷”:①家庭化的管理模式和独裁型的决策方式,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企业发展初期,权力高度集中的家庭化管理模式和个人专断的决策方式,能够高效地利用有限资本,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但是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使得私营建筑企业在家庭关系之外难以培植新的动力主体;个人专断的决策方式,由于受经营者自身知识、信息等方面的局限,而难以作出更正确的决策。因而,制约了企业的规模发展。②较小的经营规模和单一的组织形式,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的竞争环境。一是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滞后,规模很小;二是私营建筑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在融资能力和扩张能力方面受到限制,制约了企业规模难以迅速扩大。

三、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1)各级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应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将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国有建筑企业能否深化、建筑业能否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高度上来,在国家宏观政策下发展私营企业,能够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因此,要有效认识到私营建筑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利用法律手段保护私营建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时制定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政策

未来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各级政府应该加强重视程度,一方面制定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长远发展规划,最大限度的为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指明方向,确定合理目标;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该完善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如在工商注册、资质审核、招投标、工程质量评定、企业贷款、同工同酬方面制造公平公正的竞争市场环境;各级政府应该加强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法律建设,强化服务意思,提供完善的法律咨询,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各级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努力做好和加强私营建筑企业的指导与监督工作,保证私营建筑企业遵守相关法律,稳定快速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对私营建筑企业加强指导,确定合理的经营策略,不断壮大经济规模,以适应市场竞争;行业内部相关的部门应该加强管理,充分利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对私营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曝光,督促其做好整改工作,如杜绝偷税漏税、偷工减料、掠夺经营、忽视质量的违法行为,利用行政手段促进私营建筑企业向规范化和秩序化方向发展;各级政府应该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改变私营建筑企业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向股份及有限责任公司转变。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日趋成熟,随着私营经济投资的发展与增大,私营建筑经济将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私营建筑经济规模总量将与国有建筑经济规模持平。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大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明建对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思考甘肃科技2008

【2】陈志杰对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思考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

建筑经济学篇6

关键词:市场经济;建筑学;教学管理;研究

市场经济主要指在产品市场化和生产社会化的前提下,经济活动以市场为中心,利用市场机制来调节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包括物质、资金、矿藏等资源,人们必须科学、合理地配置这些资源。

教学管理是每一个学校管理的核心工作,加强教学管理根本在于教学管理创新,建筑教学管理就是按用人市场的实际需求,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策略,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达到建筑目标市场的需求,以抢占用人市场的份额,在教育市场的发展中获得发展先机。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建筑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

1.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从建筑设计思想、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的角度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总体建筑设计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从业者专业性不强,总体专业修养不高,设计的精度、功能的处理把握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建筑设计领域一直以来的短周期、低收费。中国巨大的建筑消费市场,与现有人才供应存在着矛盾,一方面是“客户”不了解基本的建设程序,在没有立项可行性研究或经济分析之前,就进行设计,往往致使招标成果脱离实际,不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是没有实践经验的设计人员,没有实地调研,仅仅凭借个人的想象去获取感性材料及数据,最终的实际效果、长远效益无疑是不可靠的。这就必然形成供需矛盾,使我国建筑设计业面临巨大的压力。

2.工程设计与教学矛盾冲突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类学校的设计机构进一步走向正规,开始建立国家甲级建筑设计院或国家甲级规划设计院,乙级设计院的大专院校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线教师一边从事建筑学科的教学,一边从事建筑设计或城市规划设计,理论联系实际给建筑教学和工程实践都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大推动了高校建筑学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建筑学教育的声誉,扩大了建筑高等院校的建筑设计创作的影响。但市场的发展带来的建设和人才需求的矛盾,方案设计或工程设计的速度超常规发展的现象,却让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浮躁心理,表现出明显的重实践、轻理论,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给教学造成了冲击。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学教学改革措施

1.优化教材建设

首先应优化教材建设,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物质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保证。优化教材建设,对于培养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改革成果的载体和实现改革目的的手段。为适应人才培养战略的需要,务必优化教材品种,实现教材配套。

2.创新教学管理

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要想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具体可操作模式中,必须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方法。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具体的教学环节的管理应有适当的管理制度,邓小平曾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我们要创新管理制度,转变观念,由制约式的管理转为激发式的管理。

3.培养工程能力

培养工程能力,要重视实践教学,构建操作性强的工程能力培养评价体系。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完善实验设施、制定实践性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完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考虑建筑学各方向的共性和个性,根据合理的学时分配对建筑学专业的专业范畴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以各研修重点为模块,以专业基础为平台的教学形式,可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拓宽空间、突出重点。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工程师来校指导教学。

4.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即是创新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才观,一线教师和高校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要把培养、优化学生自身素质结构的能力放在重中之重。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做到由传统封闭的教学、科研转变为开放式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蔡静.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管理改革探析[D].重庆:重庆大学,2008.

建筑经济学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经济学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程施工管理是建筑企业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环节和各因素的管理活动。建筑经济学是在技术可行的基础上对工程施工管理进行经济分析,为建筑企业制定各种科学的技术方案和改进措施提供经济上的依据。即在保证工程设计质量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材料和劳动消耗为建筑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我们既要按照一般经济规律办事,又要充分考虑到建筑工程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并将两者良好结合,才能制定出最佳的建筑工程方案。把经济学运用到工程施工管理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精干高效的项目管理机构

施工企业承接的工程项目往往各具特点并且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建筑企业要实现工程合同所规定的质量、工期、安全和最大化的经济效益等目标,施工企业须树立现代化的项目管理理念,选用素质全面的项目经理,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组建项目管理机构,并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制度,采用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方法,实现工程项目的高效管理。以减少不必要的工资开支。管理机构需要着重注意以下两点的建设:

(一)着重增强效益和效率观念。

盈利能力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生产经营的主战场,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点和获取经济效益的源头。因此建筑企业要摆脱长期以来效益低、积累少、资金紧张的困扰,管理机构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强化成本意识,把握好决策时机,讲究资金的时间价值和工作效率、管理效率,从而赢得时间,赢得效益。

(二)着重加强各种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竞争从根本上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管理人才的素质是关系企业管理效率的最关键因素。对于建筑业企业来说,人才不仅指素质全面的项目经理和其他管理人员,还包括那些懂建筑市场经营、懂施工技术、熟悉国际建筑条款、熟悉建筑成本核算、施工现场管理等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建筑业企业要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知人善任,为人才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营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高度重视对工人、技术工人培训,夯实技术进步基础,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获取效益的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二、建立健全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制度

项目成本控制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有效控制工程项目成本离不开健全的各项管理制度,要靠制度来规范操作行为,监理严格的审批报销制度,并规定权限不得突破。

(一)制定项目责任成本控制目标

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根据施工方案确定施工工程量。根据整体性施

工组织方案(部分项目按优化后的工程量计算)、劳务承包单价、材料调查价、设备租赁单价进行二次预算,对地材、劳务用工等调查工程当地价格。根据二次预算工程量及施工定额计算出材料消耗量、用工量和辅助成本的预算。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队责任单价,也就是可控成本的单位成本目标。用责任单价与工程数量结合,确定施工队责任成本控制总目标。

(二)施工过程中要严格监督成本控制既定目标实施情况。

1)要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要广泛采用包干制度,个人责任成本目标的完成情况直接影响工资的多少。按照工程总量和工期要求,制定出每个施工队和每人每天或每周的工作量,并根据施工质量合格率和单位材料耗用量定期考核每个施工队和每位职工的绩效情况,以求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在满足工艺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单位材料耗用量,杜绝各种浪费现象的发生。还要注意根据工程实际进展情况,统筹调节各工序的人员数量,特别是高新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情况,防治怠工现象的发生。

2)要严格控制材料的采购和储存成本。

据行业统计,工程材料成本约占整个项目55%左右的资金比例,因此必须要严格监督材料的采购环节。实行公开招标的采购方式,在满足工程设计质量的前提下,采购方采购质量合格、价格经济实惠的工程用料。同时要健全材料的收、发、领以及回收的制度,规范物资的接收、储备、使用和回收的管理。材料管理人员要根据施工规划和现场施工情况确定各种材料的合理进场时间和数量,避免出现二次倒运材料的情况,并做好可循环使用的物资回收和清点工作。

三、要优化施工方案提高经济效益

施工组织方案编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工程造价的确定是否合理,因此提高编制质量对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认真的分析讨论,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综合考虑来评定。搞好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造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周密组织施工、施工方案优化、工期总进度计划安排、机械设备效率、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工程建设成本降低,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施工组织设计得以实现。具体措施如下:

(一)要认真研究工程设计图纸及各种相关技术资料,熟悉工程的每一个部位的详细资料,在施工方案的确定时,应先比较施工方案的经济合理性,尽量选用比较经济的施工方案,以达到控制施工成本获取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产品质量是建筑企业的生命,是其发展的根本保证。尤其在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成为每一位项目管理者的首要任务。要认真研究建筑工程的质量、工艺和工期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大胆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即可加快施工进度,节省材料消耗,减少设备数量,又可降低工程造价。要因地制宜,靠不断加大企业自身的改革力度等措施来保证建筑工程的工期和质量,要真正实现投入少、效益高,使施工组织设计不但在工期、质量、工艺上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而且要为降低工程造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要合理安排机械设备的使用。机械设备对工程施工的质量和进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性条件。建筑施工企业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需求,适当加大投入力度,采购或者租赁一些必要的比较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是降低劳动成本,提高企业施工水平和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够显著的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四)要加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工程的进度和企业的切身经济利益,必须通过各种强有力的措施使之得到有效保证。要加强企业全员的职业素质和安全知识培训,要增加防护用品和措施的配备,要强化第三方监理制度和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及时排查安全隐患,针对建筑施工企业易发安全事故制定相应的处置预案,对安全事故实行责任制。如果出现安全问题要及时查明和分析原因,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切实降低因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

总结:由于建筑工程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因此建筑工程管理的方方面面与经济学都有密切的联系,企业管理部门须认真分析,将经济学理论运用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努力降低成本,想方设法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志荣.建筑工程管理与经济学相关性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1).

[2]项志丹.建筑工程管理与经济学相关性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1(4).

建筑经济学篇8

目前,我院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训条件和设施还不够完善,通过对现有的专业实训教学过程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1师资不能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特点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技能,即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而很多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绝大部分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很难胜任高职教育对实践技能培训的要求。

1.2观念比较落后

对实训教学的基本条件不注重改善和提高,每一年投入实训教学的经费较少,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

1.3实践课程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

没有能够建立起完全适应高职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培养的要求。实践教学没有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较少,理论和实践训练往往脱节,无法随着高职教育发展不断更新与补充。

1.4实训考核方法不科学、不规范等问题。

2影响实训教学的因素分析因素有外部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如环境等,内部因素有培养目标、师资队伍素质、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但主要还是内部教学质量因素。

2.1培养目标

教育质量的监控评价与培养目标是密不可分的。“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的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也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是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由此,高职教育的质量监控是具体的,首先依据是特定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清晰与否以及能否严格按照培养目标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过程,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前提。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基层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型,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人才。

2.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实际上,这些年来,由于高职教育的管理体制等因素,导致高职院校无法完全准确地适应社会需要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岗位的要求,缺乏明确的职业针对性,因而竞争中就业竞争力明显较弱,高职生具体适应岗位的应有特色还未显现出来。高职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是应用,因此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调的是理论知识必须够用,而其它是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做准备的,高职必须按照生产一线需要办学,课程体系必须突出能力和素质培养,教学内容必须根据实际工作岗位及应用的要求进行重构,突出特色,质量才有提高。总之,在职业教育实践中,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改革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并且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2.3实践教学体系保障

教育部提出,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去过分地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很大的比重,改变实训教学内容,逐渐形成基本实践技能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训练,要根据高职教学特色,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实习实训基地。

2.4师资素质

师资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教育是培养既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又有较高技术等级资格的人才教育。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师资队伍素质要求的特殊性,需要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和企业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但是,目前师资状况很难适应上述要求,原因是外部引进没有特别合适的人才,在职培养有缺乏适当的措施,缺乏合理的导向和激励,教师本人也比较懈怠,缺乏追求自身素质与高职教育要求适应性的动力。

3实训教学质量的监控措施

3.1建立健全校内实训教学管理机构

实训机构应该有专业教研室主任、专业教师及专职实训管理员组成。机构健全,制度完善,是实训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监控评价实训项目的效果。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究竟掌握和学会了多少。

3.2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实训教学质量管理队伍

师资水平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有以下几条师资队伍建设途径:一是培养自己的骨干教师。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费用支持,进入到企业锻炼实习,锻炼他们即理论知识过硬,又有丰富的实践技能经验。二是外聘一些较稳定的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职业技能的兼职教师或者聘一些企业的技术精英和骨干加入我们的实训教学中来。要依据“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实践教学团队建设,优化实践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培养观念新、素质高、能力强,专兼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科研和应用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3.3建立多元的实训教学监控评价主体

实训教学的监控评价除了校内的专家、学术委员、督导、学生来监控评价,更应该聘请政府中介评价机构业内人士,校外企业的技术精英和能手参加到实训教学监控和评价中来,因为他们更具有权威性,形成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监控评价。尤其是他们的导向作用激励,引导我们高职院校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

3.4完善实训教学考核评价方法

实训教学考核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考核能在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这对不同的实训项目采取不同的考核办法。注意实训考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采取单独考核;考核成绩占相当一定的比例;现场进行技能测试;考核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技术等级标准接轨等。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质量,学生实训教学的成绩评价和考核办法以过程考核为主、结果考核为辅,二者结合,过程由校内实训教师或由企业专家共同进行综合考评,考核不合格,没有达到企业职业标准的必须重修。

3.5加大实训教学的投入,不断改善实训教学条件

建筑经济学篇9

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质量都密切的相关,建筑行业的发展决定着我国城市乡村建设的发展,改变着城市乡村的风貌。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要有效的利用建筑行业涉及范围广这个特点,在各个方面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在建筑行业所涉及的领域里进行有效的资源开发,发掘一些有利于建筑行业发展的因素,将这些因素进行有效的综合,利用这些综合起来的因素促进建筑行业进一步的发展,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带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其他行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了新的要求,建筑行业中相关的建筑企业,要在建筑工程项目中重视各个方面的节能,这是建筑行业在发展中的一个新要求,也是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建筑工程项目在建设中如何做到节能,是建筑行业在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设计人员,要在对工程项目进行总体规划时,充分的利用太阳能资源,可以利用相关的设备对太阳能资源进行利用,使太阳能转化为动能进行发电,这能够有效的节约建筑工程项目在建设中对于电能的消耗。

其次,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施工过程中应当使用外墙保温这一种方法来节省能耗。外墙保温,实质上就是将保温隔热性能好的一些绝热材料将建筑物中的墙体固定在一起,增加建筑物墙体的保温性能。外墙保温能够有效地节省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能源利用,还能够增强建筑的耐久性,延长建筑物的寿命。

建筑节能使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建筑行业在发展中要重视建筑节能这一事项,对建筑节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建筑行业在发展中,应当对一些方面进行理性的思考,理性的思考怎样的发展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建筑行业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二、对建筑经济的研究进行理性思考

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有效的理论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引导,建筑中的经济学能够很好地满足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引导其发展方向的有效理论的需求。建筑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建筑行业的发展规律与经济关系的学科,能够很好的研究建筑经济给建筑行业带来了怎样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建筑经济的理论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陷,建筑经济学还有待完善。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经济进行研究,需要建筑经济学的引导,建筑经济学在建筑行业的应用中,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加强宣传

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想要将建筑经济学带入建筑行业的各个环节中,想要建筑经济学切实的在建筑行业中发挥出作用,就必须加大对建筑经济学的宣传力度。例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等一系列的宣传方式,让建筑经济学切实的应用在建筑行业的各个环节中,宣传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大众了解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这对建筑行业中的建筑经济研究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对建筑经济的研究要持有理性的眼光。

2、要建立一个对建筑经济进行研究的队伍

建筑经济学篇10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其中,生态文明强调人类遵循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因此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均要以生态文明为发展的核心理念,在建筑行业中,基本体现为发展绿色建筑经济。

一、绿色建筑经济的基本内涵

绿色建筑指的是一种广义上的环保节能建筑,这种建筑不仅可以提供健康的生活空间,同时还具有节能环保的特质,在建筑的各个环节均实现资源能源的充分利用,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绿色建筑是以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在建筑的前期设计、选址施工、管理运营等方面都体现了维护生态平衡的基本精神。在倡导环保的现代社会,绿色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类型,也是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不仅将建筑行业的发展与维护生态平衡有机统一结合,而且还会从多方面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绿色建筑经济的优势可以从两方面来阐明。首先,绿色建筑经济在建筑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前期的规划、选材、施工、管理等方面,都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其次从空间角度而言,绿色建筑对于周边环境也要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影响,例如对于自然环境、居民的居住环境等等。总而言之绿色建筑经济就是一种生态环保经济,以节能为核心,倡导经济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国际上一些发国家早已引入绿色建筑经济的概念,例如欧洲、日本、德国,这些发达国家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以全球经济的发展为契机,打开国际市场,在现代化的发展中逐步施行节能减排,将环保理念推行到建筑行业,以此带动社会其他行业的发展。因此我国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努力发展低能耗的绿色产业,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特色经济的必经之路,也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基本途径。

二、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有益性评价

1.节约能源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优势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就是节约能源。绿色建筑的基本特征是通过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实现低能耗,例如通过优化建筑的热功能结构,采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经过数据统计,可以节约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电能。在建筑内部的热能调节方面,通过控温材料的使用,减少热量的扩散,有效保证室内温度的恒定,并减少空调设备的使用,采取更科学的方式来进行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节约基本资源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还可以有效节约基本资源,例如水资源。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而且人均水资源数量较少。我国工业用水量较多,节约水资源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而且还能提高企业的效益。绿色建筑经济中,通过节水设备的使用,提高水的利用率,并设立污水循环利用系统,最大程度实现水的节约利用。除此之外,绿色建筑还可以有效节约建筑材料。近些年我国建筑产业的高速发展,建筑材料的消耗量巨大,建筑经济的发展模式一直较为粗放,在施工的过程中也造成了许多浪费。因此,发展绿色建筑经济,通过采用先进技术以及环保材料,提高建材的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行业发展对于环境的压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3.节约土地资源

节约土地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因此发展绿色建筑经济,遵循的基本理念就是最大程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尽量利用已有的建筑进行重新的规划,避免浪费土地资源,其次要保护生态环境,建筑行业的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在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时,将建筑的总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探索科学合理的用地结构,不占用生态土地,并努力实现废弃土地的重新开发利用,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

三、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性

1.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世界工业飞速发展,同时各个国家也面领着全球变暖的环境危机。因此,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在我国的发展之路上,要持续减持低碳环保的路线,以低能耗为基本核心,发展低碳经济,而不要一味关注GDp的增长速度,而忽略了对于环境的保护。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掀起了低碳革命,以各个行业的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为基本内容,实现产业的升级,并通过相关政策的支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因此我国要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在建筑行业坚持低碳发展,走绿色建筑经济的路线,这也是我国国际责任的基本体现。

2.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经之路

科学发展观最早由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其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推行到社会的各个行业,一场绿色经济革命已经展开。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一些产业的能源消耗仍然较大,因此在建筑行业首先进行绿色GDp的推行,有利于带动其他产业向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上前进。

3.实现建筑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在一些能耗较大的行业上,经济增长方式仍是传统的粗放式,因此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通过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实现产业的升级。

结束语:

建筑行业作为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要实现产业的升级与效益的提升,就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致力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进而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最终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玲玲.浅谈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意义[J].中国外资.2012(05)

[2]杜少夫.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发展趋势探讨[J].广东建材.2012(09)

[3]刘建军,张.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对策[J].人民论坛.2011(07)

[4]黄云敦.浅谈绿色建筑经济研究.商机.2013(08)

[5]白洋.浅析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必要性与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1)

[6]高泉平.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