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语言文学常识十篇语言文学常识十篇

语言文学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3:39

语言文学常识篇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化常识作为承载传统文化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语言的流行以及电脑的普遍使用,人们日渐淡忘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当前,在高等学府里,语文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有的高校甚至不开,这些现象都向我们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没落,人们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方式以发放问卷为主。这次调查发放问卷共600份,收回489份,回收率81.5%。我们以川北医学院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各专业抽取部分学生对其做问卷调查,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川北医学院大学生对语言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回收问卷之后,用excel表格对调查的问卷进行统计,然后根据数据和统计结果进行系统分析。

二、调查内容与数据与数据分析

调查医学生对语言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我们主要从对语言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生活中了解语言文化常识的途径及语言文化常识的使用情况。从这几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常识了解程度不足。川北医学院作为一所医学院,由于医学生在校学习课业较重,自身兴趣,学校不重视,了解途径少等因素,造成了当代医学生对于传统语言文化常识的不了解。

从表1看出,调查的大部分学生表明不知道是如何形成的,知道传统语言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仅占28.22%。从这些大的方面显示出川北医学院学生对于语言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和认知度不足,需要加强语言文化常识方面的学习。

从表2看出,大学生日常对语言文化的积累情况,大学生由于各种网络语言的使用,而降低了对各种广告用词规范程度的关注度,当代大学生查阅工具的习惯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三、可行性建议或讨论

中国文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而语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1]。语言文化常识在人类的发展进步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人们的道德素质得以提升,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因多多加强对于语言文化常识的学习。通过调查和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以增强大学生对于语言文化常识的认知力。

1.学校科学合理的开设语文、文化、语言常识类课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常识,可以增加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程度,再者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大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提升,展示个人综合素质的平台。大学生语言、文学、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是高校培养综合高素质的高层次人才目标的体现[2]。

2.开展丰富的有关语言文化常识类的活动,如办讲座,做宣传等。通过宣传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化的教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语言与各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3]。学习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爱国意识,扩大中国在世界的文化感染力有很大帮助。

3.充分利用网络的作用,多途径学习语言文化常识。利用大学生学习生活网络化的特点,开设语言文化常识网络课程,增强大学生对语言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

语言文学常识篇2

 

关键词:文化意识 内容 原则 途径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显著。英语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21世纪迎来了全球化的浪潮,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密切。因此,跨文化交际已不再是少数外交家或外贸人员的专利。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国际交往活动。这种与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思想交流被称作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受挫或失败,产生误解,甚至造成关系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人把这一点归结为语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说不通,当然无法交际。但在许多情况下,交际受阻或失败不是由语言引起的,而是受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所影响。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sapir)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不同的语言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使用上自然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外语教学应注意文化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避免学生因文化差异而出错。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语言交际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1.1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1.2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

1.3了解英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俗。

1.4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做出恰当的反应,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

2.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意识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做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它还包括如服装、发式、化妆用品、行走姿势、装饰用品等等。《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以下非语言交际文化意识培养内容:

2.1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

2.2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

3.其它文化意识

3.1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

3.2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

3.3了解常见动植物、自然现象在英语国家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

3.4了解英语国家中传统的文化和体育活动、重要节日及主要的庆祝方式。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

文化的涵盖面非常的广,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有效的原则。

1.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状况,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逐步拓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则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实用性原则

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使用语言,最终是为了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实用性原则。《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和了解外国文化的兴趣,进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3.对比原则

中西方文化间有共性也有差异或个性。文化上的共性一般较为容易理解,对于差异或个性,往往有一定困难,易于造成混淆和失误。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文化差异对比原则,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使其差异更为突出和明显,从而有利于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文化意识的培养。

4.综合性原则

文化是综合体。在教学中,应将教材内容、日常交际、文化要素、文化共性、文化差异作“融会贯通”式的综合性导入,使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诸多方面从整体

上有一个理性的把握。

三、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1.诠释词汇中的文化涵义

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因此词汇也是文化负载量最大的部分。英汉语言中都有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词语。以牛津英语7bunit6pets为例,本单元讲述的是生活中的宠物,主要有狗、猫、金鱼等。在此,可以向学生介绍: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也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中英两个民族都有养狗的习惯,但两个民族对狗的传统看法却不同。中国人一般在心理上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它来形容坏人坏事;而英国人大多对狗有好感,把它当成朋友和可爱的人。中国人骂“狗仗人势”,英国人却说“loveme,lovemydog”;中国人用:“该死的狗”骂坏人,英国人却用luckydog指幸运的人,用“cleverdog”指聪明的小孩、伶俐的小伙子。再如,牛津英语9aunit2colour谈到了各种颜色,课文中对颜色也进行了一定的诠释,教师对此还可以就中英文在颜色上的差异做更多的解释。如:英语中“greenwithenvy”和“green-eyed”等都表示“妒忌”。但汉语里表示“妒忌”的词语却是“眼红”或“得红眼病”,如果直译为“red-eyed”,则表示“眼睛布满血丝”、“眼睛发红的”,并不表示“妒忌”。还有如:“seered”表示“生气”、“发怒”等意思,“abluemonday”指“倒霉的星期一”等等。词汇体现了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别。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联系语言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词义。

2.剖析语言表达中的文化信息

口语交际方面,西方人简单直接,而中国人含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强烈的时间观念再加上本身直爽、果断的性格,西方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开门见山”。如:在英美国家,赞美别人和接受别人的赞美都是非常平常而且非常正常的事情。英美人听到别人赞美时,通常用“thankyou”来回答。比如,别人说你的衣服漂亮,你就应该说“thankyou”,而不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哪里哪里”,或“一般一般”,通过“自贬”而达到谦虚的目的。再比如,当我们在别人家里做客,主人问客人是否需要饮料时,按中国人的习惯我们一般会出于礼貌而客气的回绝一下,说:“别客气,不用了。”但中国的主人一般还是会给客人送来,客人也会接受。而西方人如果听到“no,thanks”,主人就不会给客人提供饮料了。另外,中西方人们打电话时的问答语也不同。在英语中,接电话的人先报自己的名字,或电话号码等;在汉语中,接电话的人习惯首先要弄清楚对方要干什么,要找谁,绝不会自己先报名字。

书面语交际方面,英语表达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句子比较严谨。汉语对句子形式的要求没那么严格。英语最重要的句法结构是主谓结构。一个英语句子通常以一个主谓结构为主体,称之为“简单句”;多个主谓结构通过各种形式的连接便组成了“复合句”。如: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等。英语中还有许多的固定句式,如:牛津英语8bunit6grammar中的“itis+adj.+todosth.”、“itis+adj.+forsb.+todosth.”、“itis+adj.+that从句”等等。汉语造句则很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语言上也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和多样性,但注重隐性连贯。

英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例如:牛津英语8bunit6charitywalk的第一课时comicstrip中有这么一句话:“idon’tthinkyouwilleverfinishyourwalk.”而汉语中我们要说:“我认为你永远不会完成你的行走。”同样的句式教材中还有多处。再比如:中英文对待否定疑问句的应答上也不同,如:“youdidn’tfinishyourhomework,didyou?”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要回答:“yes,idid.”而不是:“no,idid.”

英语注重语法规则,有动词的时态、名词的单复数、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等,但这些在汉语中却没有。英语与汉语之间语言表达的不同、句法结构的不同充分说明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思维方法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认识并接受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意识。

3.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文化内涵

牛津英语教材选择的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若能有意识地挖掘文章中的这些内涵,并增加些背景知识,不但可以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且还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牛津英语7aunit3let’scelebrate的阅读材料是有关万圣节,那么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有意识让学生去查找有关万圣节的历史、文化、习惯方面的知识,学生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搜集英语国家的其他盛大节日的内容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等的背景知识,并且可以由节日而延伸到西方国家人们的送礼方式。阅读材料中蕴含的文化有许许多多如: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购物方式、服饰特点、居住状况等等。

此外,广泛涉猎、大量阅读,是扩大学生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文化差异的信息会体现在中外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哪怕一则简短的广告也会携带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平时教师要注意收集英语国家的报纸、电视节目预告单、菜单、商品说明、交通标志等材料,让学生阅读并用于课堂教学活动,是非常有效的。

4.通过课外活动拓展学生英语文化

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可以拓展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渠道,可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拓展他们的英语文化知识。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歌曲往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能代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格;组织学生排练英语情景短剧,使学生在反复排练中切身体会西方国家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为;搞生日聚会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参加聚会并赠送礼物,在活动中了解并比较中英文化待人接物方面的异同;在一些盛大节日到来之时,可以搞化妆晚会如:“halloweenparty”、“christmasparty”等。通过课外活动的参与和体验,学生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方面的能力能很快得到锻炼,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异国文化,体验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读、多看、多听英语材料如:各式各样的英文报纸、杂志、图书、音像资料等,在提高阅读、听说能力的同时,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

四、结束语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文化的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9月

[2]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1月

[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7月

语言文学常识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87-02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渗透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重点

英语《新课标》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其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而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所以,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

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的传统和信念。”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语言是“思维范畴诸经验的表现”。文化与语言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反映着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与此同时,语言也深受文化的影响。所以说,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和很好地运用这种语言。

3.跨文化交际意识不可或缺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两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①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从而也就涉及不同文化的交际,所以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越来越需要引起注意。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重视语言形式的讲授讲解而弱化,甚至忽略了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以至于学生不能深刻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的差异。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在英语学习和交流中频繁的出现语用歧义以及屡见不鲜的语用失误,从而造成听者的迷惑不解和错误判断。故在语言教学中,在做好语言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的背景文化知识积累与语言技能得到同步发展,这是新世纪、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二课堂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需渗透的内容

因中西文化差异比较大,从而使交际文化的涉及面也非常广泛。大至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精神文化、心态文化等隐形的深层文化;小至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显性的大众文化,以及成语、谚语、俚语、委婉语、禁忌语和体态语等。下面以日常交际中的常用语表达为例来说明跨文化交际意识需渗透的内容。

1.称谓语

首先,称谓语是日常交际中的常用语,中国传统的“称谓”是非常细致繁密的,不同的称谓以表示远近、亲疏。西方的称呼语一般是比较笼统的,如“uncle”,不但可以表示“叔叔”,而且也涵盖了舅父、姑父、姨夫等称呼。其次,汉语中通常在表示职业和身份词的后面加上姓氏,就可以表示某个特定的人,从而造成学生在日常交际中经常出现的如teacherLiu、Unclewang、ComradeZhao等称呼语,这是典型的中式英语的表达。在英语中,如“teacher”仅仅是表示一种职业,不能用来作为称谓语。而应在姓氏前加上mr.、mrs.、miss、ms即可,例如missGreen、mr.Smith等。最后,在称呼家庭成员和亲属方面,西方人对长辈称之为Dad、mum、Grandpa、Grandma、aunt或Uncle也有倾向于用名字作称呼甚至对长辈也是如此。而在中国,传统的这种尊卑长幼的秩序已经浸透到中国人的整个文化心理结构中去了。在西方,人人都是上帝之子。在上帝的面前所有世间的尊卑长幼都没有任何价值,人们都平等的接受最后的审判。在中国,人们不相信上帝审判和来世天国,于是便遵守着从理智到情感、从现实到观念的细密复杂的关系网。

2.问候和告别用语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中国人素来以礼仪来标榜自己的传统文化,“礼”首先来源于实物的分配。中国传统要求在饭桌上也必须“长幼有序”“主客有别”,并且成为一种规矩、仪容、礼貌。不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见面常用的寒暄语“你吃饭了吗?”“你要去哪儿?”等。但如果你在见到一个英语国家人时说:“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等,会被他们误解为你要请客吃饭或是干预别人的隐私。而在中国却是行之久远表现出来的“人际关怀”的习惯。英语国家见面打招呼通常会以天气、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为话题。在告别时,中国人常会对客人说:“慢点,走好!”或“小心点,注意安全!”之类的话。如果用英语表达则为:“pleasewalkslowly!”“Becareful!”这会使外国人听了产生困扰。而外国人在告别时,主人只说:“thankyouforcoming.”或“Goodbye”即可。

3.感谢与答谢

最后,在像道谢这类的情感表达方面,中西文化差异也是很大的。中国人在接受馈赠或朋友宴请时经常会表现出来谦虚客气的态度。经常会说:“不用客气了”、“太麻烦你了”等类似语。而按照西方人的文化传统则会直接表达态度:“Yes,please.”或“no,thanks.”又如,当人被称赞或表扬时,西方人只回答“thankyou.”即可。中国人习惯于谦逊不惶的推谢道:“过奖”“不敢当”。总之,个体不能突出,这种谦逊是有意识地去掩盖个性主体,以尊重高扬群体结构的伦常程序。以上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显著性以及需渗透内容的广泛性。

三跨文化交际意识渗透的策略

1.提高外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权威的模范,是学生的最活生生的榜样。”②因而,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加之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的角色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从而使教学活动能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和合作性也能很好地发挥出来。而在文化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是学生文化信息的提供者、文化学习的示范者、文化吸取的引导者、文化应用的启迪者。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的参与者和倾听者。所以,要想很好的给学生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外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势在必行。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涉外活动、教师再教育、阅读外文书刊和电影杂志等方式来升华自身的文化素养,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外语文化素养,提高外语知识的储备量,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游刃有余的施展和导入背景文化知识。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成功地开展文化教学,又可以使学生在倾听中得到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

2.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所使用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重要载体。其内容在设置和编排上都很好的渗透着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充分的挖掘和开发教材资源,适时的渗透背景文化知识,以便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然而课本上的知识也是很有限的,如果仅凭课本上的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不能将跨文化交际意识很好的渗透到学生的英语学习中,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地给学生输入有关目标语新的背景文化知识。与此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以扩展自己的文化视野,从而在不断的积累中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此外由于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直观形象,并且大部分学生的记忆方式是以具体形象占主导作用的。而多媒体教学资源又正好为其提供了可能性。因其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它涵盖了西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理地貌、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背景知识,从而使静态的课本知识和动态的课程资源很好地结合起来。这种将课本知识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形象化、具体化展示给学生的方式,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真正做到《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对文化的传载功能。

3.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课堂氛围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态度,它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情境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所以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教学活动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开展是其他一切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学生也能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大胆开口进入最佳的语言交际状态。

其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交流。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于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寓情于景,寓教于乐。而情境来源于生活,所以情境的设置必须贴近生活,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将课本上的知识渗透到生活中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所涉及的情景话题也是非常广的,如学校、节日、车站、餐饮、旅游、问候、天气等都可以创设与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相对应的情境。这样既有利于创设学生在中西文化对比中更好地进行交际活动,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感觉语言文化的魅力。

再次,有效的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教材本身具有很强的局限性,若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和静止的书本知识是很难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而多媒体教学资源所具有的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直观生动、易于获取等优势正好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以及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能够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好新奇、好表现和好活动的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并合理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将课本内容和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很好地结合起来。可更好的创设语言交流的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结束语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而跨文化交际意识渗透的艺术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内外资源,不失时机地将西方背景文化知识导入到学生的交际中,使跨文化交际教学贯穿于外语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很好地完成语言教学的目的,使这门艺术可以诠释的惟妙惟肖。

注释

①张瑞娟.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②周成平.外国优秀教师的教育特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金慧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北京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

语言文学常识篇4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作者阐述了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就扣何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交流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随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着越来越多的思想交流,被称为“跨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交流双方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但在许多情况下,交流受阻或失败不是由语言引起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原因在于“文化差异影响.误导信息的获得,造成交流障碍。”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给异国语言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并极可能在国际交往中引起误解。在我国,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学习英语来了解异国文化,这使得英语教学在学习异国文化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过去传统的教与学过程中,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贝}1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实际上由干对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进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较差,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结果,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现障碍,甚至产生误会。所以,如何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加强文化教育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变的异常重要。

1、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由干交流的双方来自干不同的文化环境,分别受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各自形成不同的语言习惯,因而人们在交流中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使他们得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语言教学,一味地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强调语言的正确性,致使学生不顾场合、时间、交流对象及其他因素的差异,一开口常常是“汉语思维,英语形式”。这容易引起文化冲突,造成双方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我们应该抓住不同语言交流产生误解和冲突的焦点,突破文体障碍,把跨文化交流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英文化的差异范围较广,大至社会阶层、家庭结构、职业活动,小至约会、打电话、饮食起居等。如果忽视了这些差异,人们在交流中就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而导致交流失败。为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应只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语用教学,而应向学生不断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指导他们把握主要的语用差异。

1.1文化意识渗透的内容

文化意识渗透的内容可以说纷繁复杂,包罗万象。但其实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两大类,即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识文化包括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学术思想、民族、宗教、文学、艺术、地理、历史、科技等。交流文化则包括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日常行为准则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针对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内容,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强化和渗透。此外对干非语言形式的文化如手势语、体态语、声音声调控制,服饰、环境因素、时间语言等,教师也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恰如其分的渗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以前,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少强调文化教育,近年来跨文化交流已成为英语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许多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厂跨文化交流的必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已经认识到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教学中也有意识地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这就给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浑然一体。要使外语教学从只注重培养语言素质和文学欣赏能力向培养文化素养过渡,使文化规则成为交流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教材采用原汁原味的语言素材、语言规范,实用,内容丰富,涉及语言、文化、教育、生物等多方面,其中有很多体现了英美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这样的选材有利于教师结合文化背景、文化蕴iii,通过对比,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很重要的是要了解中西方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审美趣味方面的根本差异。”

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差异的传授,会加深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交流中不至干造成语用失误。每一种语言都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应该尽力引导学生去认识文化差异,了解西方国家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生在理解语言时只注重表层结构,往往忽略语言所反映的深层语义。有时只靠表层结构分析并不能完全正确领会说、写者的真实意图,这时,就需要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文化知识对英语语言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推论,以正确理解其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

1.2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人类的交流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要成功地教授一门外语就必须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最主要任务是培养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美国社会学家海姆斯曾提出过交流能力的四个要素: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其中得体性和现实性直接和文化有关。得体性主要是指在说话的对象、话题、场合、身份等不同的情况下,要使用不同的得体语言,这就涉及到文化背景的问题。现实性主要指要使用真实、地道的英语,这也是只靠语言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文化教学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差异往往会给语言学习及国际交往带来诸多不便,因而,作为语言学习者,了解目的语与母语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极有必要。

1.3文化教育是语言交流的关键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指出:“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这里的内涵就是指这种语言的文化成分比如英文谚语中有“allroadsleadto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习语,汉语是用最简洁的四个单词“殊途同归”来表达的,意思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同样的目标”,但英语中这个习语的意思来源于西方人对他们文化根基一古罗马圣地的崇拜。所以要是不了解英语的文化历史,难以真正弄明白这个习语的确切含义。

2、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交流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其本身便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它通过语言的教学,向学生传递着异文化圈中的异文化模式,使学生得以全面了解异域文化,并按照我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积极地对之扬弃,从而实现我们民族主流文化的创新,这便是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涵。

其一,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是通过客观的、非判断性的对比,正确理解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在摆脱民族中心论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另一种文化。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对于表面的、明显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新奇而富有异国情调;第二,对于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难以置信或难以接受;第三,与第二个层次类似,区别只在于通过道理上的分析认为可以接受;第四,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接受其文化。因此,文化导人应通过对比来认识与本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逐步建立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这些文化现象不再显得新奇和富有异国情调。

其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外语学习当成乐事,是外语教学的最佳境界,也是学生学习进步最快的时候。在以往的教学中,文化知识的缺乏常常成为学生理解语言知识的障碍。而在教学中导人相关文化知识,则会大大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从而使其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这与第一步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导人与英语教学一样,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介绍,而应要求学生共同参与。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实现这一文化目标,如角色表演、情景对话、电影及文学作品赏析、专题讲座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正确理解文化的差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外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无论我们对英美文化理解得多么宽广,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努力使其减少到最小程度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文化的共性,同时也要更好地理解自身。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有利于他们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3、文化交流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跨文化交流是双向交流过程,交流双方都了解对方的文化特征,并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是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中国“人世”以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更加频繁,人们将面临如何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沟通、交流、合作的问题。教师应培养学生利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更深刻地揭示西方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加深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分辨、分析能力,从而也加深对中国文化本质特征的了解。训练他们使用英语中介语,宣传中华文明的灿烂文化,使他们不仅能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也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使他们不仅了解本国的文化,还乐于接触、学习其它文化,这不仅是学习表面的细节,在日常生活、商业交往、国际事务中能真正尊重西方人的文化,也向他们传递中国的文化,在互相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往来,才能跨越因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

教师要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几个原由:即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适合性原则等。

(1)实用性原则:指文化导人要注重与日常交流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交流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

(2)阶段性原则:要求导人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意由浅人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

(3)适合性原则:要求所导人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者是教材的拓宽。文化导人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地与语言教学同行。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遵循了以上几个原则,通过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文化历史背景的循序渐进的介绍,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涉及到的文章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1文化教学的内容

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曾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艺术等文化知识;交流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流文化的教学。

文化教学应注重知识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为主,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及思考问题的方式等。交流文化的传授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手,教师主要向学生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等方面的差异。

语言文学常识篇5

论文摘要: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国际交流中反射出了英语的多样性和社会文化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要提高教师和学生对英语的社会文化的意识,了解交流行为,尽可能地接触真实英语。让学生在学习纯语言学知识的同时了解英语的社会文化特点,更好更深入地理解英语,提高英语交流能力。

1.语言的社会身份和它在教学中的暗示

语言是交流的一个重要形式。人类语言的本质有两个功能:即交流功能和辨认功能。交流功能为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传递信息,而辨认功能则表达和保留社会群体内部的本性。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为了交流,人们必须要使用某一种语言,这就使了解语言的社会身份成为了必然。GumperzandCook-Gumperz认为,“人们通常把性别、种族和阶级作为形成社会身份的参数和界限”。这也就是说社会身份与性别、种族、阶级以及文化紧密相关。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而使用语言反映了社会身份的特性,在语言交流中,身份受到社会、政治、文化和种族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用于交流的语言在使用上也是不同的,例如,中上阶层和下等阶层所使用的语言,受过良好教育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所使用的语言,男性和女性所使用的语言等。再者,不同的社会地位,或是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也使说话人所使用的语言有所不同。比如,老板和雇员,老师和学生,公司和客户,丈夫和妻子等。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必须仔细考虑社会特征和差异。

语言跟社会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不仅存在于交流中,而且还存在于语言教学中。教师们常常面临一个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如果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正式的纯语言学上,那么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的很多非正式形式就被忽略了。而另一方面,如果过多地强调语言的社会文化特征,那么语言学的形式就被淡化了,语言教学看起来就很肤浅没有很大益处。这种困境反射出在社会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和在教室里所教授的语言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语言教学不可能在一个社会语言学的真空里进行,在教学中必须考虑社会环境的因素。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也有社会文化特征。在当今世界上,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国际交流中被广泛应用。英语已不仅仅属于母语为英语的人,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的英语多样性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语言学现象,这种多样性反映出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英语的社会和文化差异。在“世界英语”的前提下,英语教学也同样遭遇了语言教学的困境。为了在交流中达到共同理解,毫无疑问地,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要考虑到英语的社会和文化特点。

英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任务,英语教师们所面对的问题是课堂上的英语教学被限制在了一个理想化了的单一标准模式内,这样所产生的后果是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英语在某种程度上跟母语为英语的人日常所使用的英语有一定差异。特别是在eFL(把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环境中,学生们通常不够敏感去意识不同群体不同人在使用英语上的差异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社会文化原因。

2.英语教学全球化,特别是在eFL国家

全球化使英语在国际交流中成为了一门国际语言,英语在世界上迅速扩展,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也前所未有地快速发展。在许多母语为非英语的国家中,英语都被作为一门科目甚至教学语言应用于各科教学。然而,尽管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们都意识到了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的重要性,但是他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英语的多样性。Gorlach认为英语的多样性涉及到国家、地区、社会、习得、沿袭和文体等诸多因素。转贴于

通常情况下,英语在三种社会环境中使用:英语作为母语(en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英语作为一门外语(eFL)。在eFL国家里,英语有非常小的甚至没有内部交流功能和社会政治地位。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会使用英语进行内部交流,不像enL和eSL国家,人们使用英语是为了达到真正的日常交流目的。在英语教学上,学生是在一种人造的而非自然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的,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在纯语言学方面可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非常欠缺英语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直接影响学生对英语的理解,特别是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与母语是英语的人进行交流时,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会发生偏差。Cook(1989:50)指出,在eFL环境中的英语学习者首次来到英语国家时通常都会感到吃惊和沮丧。他们发现尽管他们在课堂上有很高的英语水平,但是跟当地人真正交流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语言是跟社会规则和文化习俗紧密联系的。在eFL环境中,学生们没有融入英语社会的机会,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因此他们很难理解和学会真实英语交流中的诸多规则。例如,在不同的情景中,对话者双方之间可接受的距离,在正式和非正式的表达中礼貌的程度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行为和规则。

英式英语(Britishenglish)或者说Rp(Receivedpronunciation)英语,不管在enL国家,还是在eSL和eFL国家里,仍然在英语教学中作为标准占有不可挑战的地位。基于这个标准,在eFL环境中英语教学的难点就不仅仅是英语语言本身了,比如读音、拼写、词汇、句法和语意等,还有基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交流行为。交流行为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口头的,非口头的和生活方式交流行为,其中口头交流行为是最常见的。交流行为恰当与否取决于社会和文化的认可。非口头交流行为指的是举止、手势和穿着打扮。比如怎样在问候的时候握手和拥抱;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中,哪些手势是合适的;什么样的穿着打扮是被社会和文化所接受的。生活方式交流行为可以理解为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日常生活的方式,比如购物、就餐、交朋友、乘坐交通工具等等。这些社会和文化特点使英语变得复杂,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英语教师们通常都很清楚地认识到了英语的口头交流行为,他们通过教科书、参考书、学习材料和活动来教会学生进行口头交流。然而,对于非口头和生活方式交流行为,教师们几乎没有或者只是支离破碎地教授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们不能区分英语文化和他们自己文化中非口头和生活方式交流行为的差异,从而不可避免地在交流中产生误解和尴尬。

3.结语

语言跟社会文化诸要素紧密相联,英语在使用上有它的社会和文化特点。在英语成为一门国际语言的形势下,认识它的多样性已成为一个必然。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英语的社会和文化特点和多样性介绍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对英语的社会和文化特点具有强烈的意识和更好的理解。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到英语的非口头和生活方式交流行为,这些行为反射出了在真实交流中英语的社会和文化特点。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纯语言学的知识,而且还要介绍英语的社会文化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差异等,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更加了解和更接近真实英语以提高英语交流能力。

语言文学常识篇6

论文摘要:英语教学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随着对交际理论的研究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要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树立文化意识,注重在英语教学中对文化知识的教育。

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随着对交际理论的研究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近年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已成为大学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们对语言教学中文化的重要性正取得越来越广泛的共识。外语教学目的不再仅仅锁定在传授外语知识,培养听、说、写这些语言运用能力上,习得文化,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造就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复合式”外语人才构成了外语教育的更高目标。那么,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占有怎样的位置,文化教育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实施文化教学,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一、外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传统外语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法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与心理学的影响,语言和文化被截然分开,这种只重语言形式、完全脱离社会文化语境的单纯语言技能的外语教学使得学生对语言背后丰富的文化底蕴知之甚少,交际中常会因违反说话规则或交谈双方不能进人同一文化背景而造成交际的失败。www.133229.com

发展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但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具备了交际能力。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离不开文化,理解一国的语言文字,必须了解该国、该民族的文化。

要想具备真正的语言交际能力,不仅要掌握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贺习语,而且还要学习说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我们说,不掌握语言定额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确的交际;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交际。这就要求我们在外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教育,并将之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化的包容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音和语法的错误往往能被容忍,文化错误常常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如果没有文化方面的知识,如果不了解文化方面的接受性和不可接受性,交际就可能发生障碍或失败。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因此,在当今的大学外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提高学生语言应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也是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迫切需要。

二、语官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和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中国人送礼时往往会说:“有点小小的东西给你,东西不太好。”译成英文前半句“hereissomelittlethingforyou"还讲得过去,后半句“butiysnotverygood”就有问题了,外国人听了一定会想:“既然不太好你干吗要送给我呢?”中国人接受礼物时会说:“真不好意思,让你破费t。”如果接受外国人送的礼物时也说“fmreallyashamedofmyself.youshouldnothavespentsomuchmon-ey,对方一定会不高兴,因为这不是表示客气而是在批评他。这时应该说:"iyssokind/niceofyou.thankyouverymucht”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像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三、文化教育的内容

1.了解知识文化存在的基础:目的语文化的世界观、价值观

但学习这对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等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就会探究引起两种文化差异的根源:两种语言文化的世界观、价值观。一切行为模式都是由思维模式决定的。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待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诸多哲学方面的概念。比如仅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来看,东西方文化就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认为,人是万物之灵,能够战胜自然。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自然科学,人类凭借他们不断的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与此对应,东方文化信奉“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人与自然是一种协调关系。所谓价值观就是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

西方人是非标准受宗教和法律影响较大,而中国人主要受道德影响。真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的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的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在西方,“老”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而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因此,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发现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价值观,从而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使学习者能更好的了解这种语言,加深目的语国家文化的理解。

2.理解一些特定语言背后的文化特征,促进对语言的把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体现着不同文化的个性和特点。对文化理解的欠缺常常会造成语言理解上的障碍。比如,"tocarrycoalstonewcastle"它的字面意思是“运煤到纽卡瑟尔”,但如果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就会明白它的真正意思是“多此一举”,因为纽卡瑟尔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运煤到纽卡瑟尔是多余的事。再比如,狗在汉语文化中往往带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可在英语文化中,dog却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luckydog(幸运儿),jollydog(兴高采烈的人),cleverdog(聪明的人),topdog(担任最高职位者),surlydog(脾气不好的人)等等,都没有贬义。因此,在教授语言过程中,我们应该将这些文化知识揉进去,避免学习者因文化知识不足而对语言产生错误的理解。

3.认识和研究非语言行为的不同含义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例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进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使用的;召唤他人走近外国人使用四肢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诸如此类的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常常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学习者对这些方面有所了解,对不同的文化差异有所体会,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四、文化教育实施的方法

1.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赞密结合

跨文化教育虽然重要,当绝不能脱离语言教学,必须要紧密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要把文化背景知识和教材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意识的把文化知识渗透到具体的词汇教学、语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与文化有关的词语,涉及什么讲什么,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以达到文化背景融人的最终目的,这样做也相应地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要注重差异比较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英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外语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的文化内容加以分类,如问候、称呼、介绍、致谢、赞扬、告别等日常生活及社会交际方面的文化差异。某些英汉词汇由于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英汉语言在比喻、联想及典故、谚语等运用上的差异以及英汉语言中一些非语言因素蕴含的文化差异等等。

3.通过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拓宽学生的视野,创造出感受外国文化的氛围,融入外国文化

语言文学常识篇7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Hall和trager提出“文化地图”概念,列举出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与本民族文化的比较来分析和描写目的语文化。(陈申,2001:32)六十年代,对语言功能的研究逐渐增多,由于文化在语言交际功能中的重要作用,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80年代,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我国学者中,胡文仲最早开始关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交际问题,从语言功能上强调了语言与文化的一致性。80-90年代,文化语言学说的建立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多名学者都对文化导入问题进行了研究。陈光磊界定了文化导入的内涵,林汝昌详细探讨了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层次问题,赵贤洲、束定芳、鲍志坤等学者深入研究了文化导入的原则问题。

二、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一)文化导入的原则

1.交际原则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双方无障碍的顺利沟通。因此,语言教学中应该导入有利于交际双方进行交流的文化知识。教师应该着重介绍那些学生在学习或相互交流时容易产生误解或是失败的相关文化知识。“猪”在中国文化中有“懒惰”的含义,中国人常用“懒得像猪一样”来形容某人的懒惰。而在德语中,人们常说“erhateinSchwein.”意思是“他很幸运”,因为德国中世纪体育竞赛的失败者会得到一头小猪作为鼓励,久而久之,猪在德国成为幸运的代名词。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没有讲解“猪”在德语中的这一含义,就可能导致学生在遇到相关情况时不能领悟对方想表达的真实意图,影响交际的成功进行。

2.适度原则文化包罗万象。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授课目标,以实现本课时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合理规划时间和导入的文化内容,避免盲目或无计划的延伸文化内容而影响授课进度,同时,要掌握好单个课时提供给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接受效率。

3.渐进原则文化导入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应以阐释两种文化在日常生活方面的差异以及该差异在语言中的具体表现为主,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日常交际所需的文化知识,避免出现日常交际失败。中级阶段主要介绍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成语、俗语及运用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熟悉并深入理解外语表达蕴含的文化内涵。高级阶段主要揭示中外交际双方在思维方式、交际关系以及言语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了解以目的语为母语者的人际关系及交往的深层次模式。

(二)文化导入的内容

1.语言文化

(1)语构文化蕴含在词语、句子等语言结构中的民族文化知识叫做语构文化。吕必松讨论“语法系统中的民族文化因素”时,从“词形变化的有无”、“句子的组织方式不完全相同”“、方位、数目、顺序等的表达方式不同”三个方面举例说明了汉语和英语的语法系统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吕必松,2007:51)语构文化包含在构词、句型、句式等各个方面中,教师在讲解语法结构的同时,要同时介绍相关的文化因素。如:德语是典型的屈折语,其复杂多变的语法变位规则常常令德语学习者无所适从。这种繁复的词形变化与德意志民族严谨、刻板的民族性格形成不无关系。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没有语言单位的形态变化,用不同的语序和虚词表述时态、语态。汉语轻形式、重意义的“意合”特点就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理念有关。

(2)语义文化语义文化主要是指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这是最常见的语言文化因素。由于各民族生活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很多事物的名称或概念在别的语言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语或是字面意义对应但深层意义不同。如,德语中的“Drache(龙)”指的是带有翅膀的,会喷火的怪兽,通常是邪恶的象征,口语中用来形容泼妇,贬义词。而汉语中的“龙”指的是带有五爪的,能够行云布雨的瑞兽,常作为统治阶级的象征,禁止普通民众使用其形象。德语中的“Hufeisen(马蹄铁)、marienk覿fe(r瓢虫)”是幸运的象征,而汉语中则无此意义。这类词语易给交际带来障碍,教师在讲解此类词语时,必须详细解释该词语在目的语和母语中语义文化的异同。

(3)语用文化语用文化指由特定的民族文化决定的,语言交际中产生的语用规则和文化归约。常用的基本语用文化包括:称呼、问候、致谢与道歉、敬语与谦辞、褒奖与辞让等不同语言中相同或相近意义的词语其使用范围和场合往往不尽相同,如,德语中的“du(你)”不仅用于朋友、平辈间,还是家庭成员间包括祖孙间的称呼用语,而汉语中,孙辈就不能用“你”,而要用尊称“您”来称呼祖辈。又如,汉语中“老先生”中的“老”表示尊重,德语中的“alt(老)”则无此意义。

2.基本国情除了语言,交际双方中还应掌握相关国家的基本情况,如首都、人口、民族、政治、饮食、服饰等。掌握对方基本的国情文化知识既可以在交际中避免触碰对方国家的禁忌,又能够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是外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教师在进行基本国情的讲授时,应注意选取的内容必须是最广泛、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知识。

3.专门性文化知识专门性文化知识是在掌握前两项文化内容的基础上,专门开设的文化课程,主要针对具有一定语言基础的或是有专门需求的学习者。如,外国历史、文学、哲学等。这类文化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系统性、完整性,是日常交际中较少涉及的专门知识。

(三)文化导入方法

1.对比分析法人们在接触新的文化时,往往将不熟悉的文化与自身熟悉的文化进行对比。外语教师在进行文化导入时,可以采取对比原则,重点对比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相同及不同之处,通过对比,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知识,掌握目的语语言结构。对比分析教学法主要分为:描写、选择、对比、预测几个步骤。首先要分别对母语和目的语进行描述,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然后,在目的语和母语中选出特定的语言规则或结构进行对比,找出上一步所选定的语言规则或结构间的异同,这是对比分析法的核心和重点。对比完成后,对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难点做出预测,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发生错误。对比分析法以迁移理论为基础,主张克服各种主客观因素,如母语的干扰。对比分析法是外语教学中使用最多、最基础也是学生最易接受的文化导入法。

2.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理论。系统功能理论揭示出了语言的社会属性,任务教学法选取的任务也必须联系现实生活。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教材要以真实生活场景为背景,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使用语言,掌握语言和其背后的文化知识。任务教学法以任务为中心,分为任务前(引入任务主题),任务环节(计划任务,进行实践,报告),任务后(教师总结、组织练习)三个步骤。任务环节是任务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学生分组执行任务,教师负责协助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后汇报任务情况。与传统的对比分析教学法不同,任务教学法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发现者、实践者,这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论

语言文学常识篇8

[关键词]文化导入 导入原则 导入方法

近年来,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文化导入”的重要性,认识到在教学中单纯地对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进行讲解不仅不能够满足学生语言知识的需要,而且还有可能打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种只关注“语言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英语教学如若脱离了文化这个大的背景,会直接导致学生文化素养的残缺,不仅影响学生语言知识的全面性,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有不利影响,并会对学习者的日常语言交际产生障碍。在社会发展和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迅速的当下,跨社会、跨国家、跨地域的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人们若要很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减少交际中产生的误解或减少因对文化差异知之甚少带来的令人扼腕的后果,就必然要对不同文化增加了解和认识。这也就要求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化知识教学。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之一,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两者密不可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是文化形成的基础,是保存、记录和传播文化的方式之一;文化则是语言表达的内容。学者金惠康的陈述为“可见部分主要是语言,它只是冰山的一角,隐藏在水下的巨大主体是文化,如价值观、社会规范、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等”。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离不开语言,这是众所周知的理论和事实,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对语言本身的使用和研究,同时语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也绝对不容忽视。而专业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强度应该更进一步加大,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更加有效地运用语言交际交流;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对学生文化思维及文化异同思维进行培养和提高。本文将就针对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导入需要注意的三个原则及可以采取的方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文化导入需要注意的三个原则

(1)适度的原则

专业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背景的导入,必须根据教学需要,以实用为主旨,不可过度。课堂中文化导入要有选择性,要精选典型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惯常使用的英汉用语及其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方面的差异,英语国家普遍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等。专业英语教学中,涉及文化方面内容的传授虽应广泛且多方面,但在质和量方面更加应该有良好把握,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播,一定要坚持语言教学的首要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专业英语学生一般有文化相关课程的设置,因而在教学中要和其他课程任课老师保持良好沟通,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

(2)循序渐进的原则

专业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目的语文化导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目的语接受者对非固有文化的接受也是需要一定过程的。在接受过程中,所接受的不同于本有文化的文化信息与本有文化之间的异同均有可能对学习者产生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因而,在文化导入时,要注重接受者的文化知识基础、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异同,针对不同学习者采取不同方案,分层次、分阶段、分内容的传授讲解。注意教学内容的深浅得当,输出量多少适宜,从而使学生能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全面的吸收知识,并加以运用。

(3)实用性原则

语言教学的关键之一就是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文化导入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更好更深层次掌握语言,以便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因此,文化导入在注重与所学语言内容密切相关的同时,也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交际中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只有考虑到这一点,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及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和认知能力。课堂教学非常有限,而语言蕴含的文化内涵却博大深远,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做文化导入要在内容上要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同时也增加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日常交际能力。

二、文化导入的方法

(1)对比分析法

文化导入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对比分析,只有通过对比才可能发现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异同。对比分析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日常习惯、历史宗教、文化习俗,地理环境、思维方式等等。比如,西方人习惯于将所要强调的内容放在首要位置,在英语的日常用语中“您先请”这样一句话的表达是:“afteryou”,这样的表达体现了说话人的谦让和对他人的尊重;另外在中国校园中宿舍楼门前经常有这样的告示牌:“男士禁止入内”或“女士禁止入内”,不同与我们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是,英语中将其翻译为“girlsonly”或“boysonly”,简短明了地将内容表达了出来;中文中有一句常用语“雨后春笋”,而在英语的常用语中有这样的表达“springuplikemushrooms”,这样的表达在句式和含义上毫无二致,但是其中有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如果按照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将这样一句常用语翻译为“springuplikebambooshoots”,只适用于中国人的所熟悉的文化环境,而不能为英语语言文化中的人所接受,换用为“mushroom”—“蘑菇”一词,则更符合英语语言的社会文化。

(2)渗透熏染法

目前英语教学中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对语言的学习非常有利。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影视和音像等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和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加直接地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和文化。英文原本作品,报刊杂志等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材料,不论使用在课堂还是课外均能使学生很好的接触纯正的英语和英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大量阅读,观看或收听这些材料,可使学生持续沉浸于一种英语语言的文化氛围中,对学生直接或间接地起到渗透熏染作用,使学生在欣赏文字、声音和画面的同时亦能亲密接触到英语语言、英语社会文化和思维意识,体会英语语言在英语社会文化中的具体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增长学生的不同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识别文化差异的能力。

(3)引入典故法

正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那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语言中有很多表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还有很多直接来源于历史、神话传说、寓言或文学作品等,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例如:“it’sGreektome.”(一窍不通),来源于莎士比亚戏剧《裘里斯·凯撒》;“methiswaterloo”(遭遇惨败)来源于历史事件滑铁卢战役;“awolfinsheep’s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或伪装成朋友的敌人)来源于《伊索寓言》;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来源于希腊神话等。适时适量引入这些英语的典故习语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好地运用英语沟通交流,减少交际障碍和误会。

(4)课内外结合法

课堂教学活动十分有限,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文化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并且可以多样化、多渠道、多手段的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文化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以上几种方法,不仅可以增加英语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还在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加深对中西方文化了解,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增加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与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专业英语教学中,要意识到文化知识传授的重要性,而文化导入作为语言文化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要在一定原则的指引下,有方法的进行。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对学生的文化思维及文化异同思维进行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能够更加有效的运用语言交际交流。

参考文献:

[1]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2]胡文仲.语言研究与文化教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语言文学常识篇9

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文化;英语教育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谓文化,它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包括各种各样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故英语教育中的教学目的决不只在于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

1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现代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提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主要由语音、语法、词汇、句法等组成。对于语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把语言看成语音、语法、词汇的总和,或者仅仅看作一种符号系统;另一种是认为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认为语言的使用脱离不开社会环境。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的交际活动中约定俗成的,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功能。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然而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中失误迭出,歧义误解频繁乃至造成更大的损失。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口语中的“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警察误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对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认识不足的分析

语言教学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为目标。为什么高中英语教学却只停留在语言形式的表层,而不能培养文化意识,挖掘其深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呢?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1)考试内容所起的决定作用。长期以来,无论是大考还是小考,涉及的基本都是对语言形式本身的考查:辨别单词的发音,改写单词的语法形式,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等,很少涉及语言背后所附带的文化内容,学生也就得不到应有的知识。2)高中的英语教学很少为学生提供真正与外国人进行交际的机会。如中国人见面常问“您去哪儿”,这本是极其平常的寒暄用语。

不了解西方人士的隐私观念,在和他们打招呼时,会自然而然地运用“whereareyougoing”这样的句子,势必会引起对方不必要的误解,以为问者图谋不轨,有意探询隐私。

3高中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

首先,教师必须做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语言材料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如在中国称上年纪的人为“老”,表示尊敬,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目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oldpeople)。一位美国老太在中国旅游,艰难地爬山时,有人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老人养成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这样,就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文化差异”及“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言差异”这样两个概念,使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其次,从英语教师本身来说,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同时,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教师应具有对文化的洞察力、理解力,才能给学生提供教学文化意识的氛围,并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

4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文化意识与教学相结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以下分别从词汇、语篇教学两个方面分析高中英语文化导入的课堂教学策略。

4.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即使如Helio、pardon等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此,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例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统一泛指农业劳动者,英语中却以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上述词汇指代范畴上的差别,表现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

4.2挖掘课文的文化信息

[1] [2] 

行的高中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在语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

例如,SeFCBookUnit“madameCurie”,结合课文中先后出现的madameCurie、marieCurie、mr.pierreCurie和theCuries,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有关英语国家姓名和称谓的知识。

)姓名。①名姓,~Johnwilson;②名第二名字(常是父、母等长辈的名或姓)姓,pHedwardadamDavis;③名字常有昵称,如称David为Dave;④妇女婚后常随夫姓,~HmarieCurie。

)称谓。①mr./mS/mrS./miSS姓(或加姓名),如mr.wilson(或mr.Johnwilson);②除Dr/prof/Captain等少数词外,一般表职务、职业的词不用于称谓,如不说teacherwang;③亲朋好友之间,常直呼其名或昵称,~DavidRDave,但对亲戚长辈常用称呼名,如Uncletom。

结论

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谈话题材等方面的差异自然而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

语言文学常识篇10

析,浅述高中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及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文化意识与教学相结合。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文化;英语教育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谓文化,它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包括各种各样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故英语教育中的教学目的决不只在于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

1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现代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提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主要由语音、语法、词汇、句法等组成。对于语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把语言看成语音、语法、词汇的总和,或者仅仅看作一种符号系统;另一种是认为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认为语言的使用脱离不开社会环境。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的交际活动中约定俗成的,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功能。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然而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中失误迭出,歧义误解频繁乃至造成更大的损失。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口语中的“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警察误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对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认识不足的分析

语言教学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为目标。为什么高中英语教学却只停留在语言形式的表层,而不能培养文化意识,挖掘其深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呢?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1)考试内容所起的决定作用。长期以来,无论是大考还是小考,涉及的基本都是对语言形式本身的考查:辨别单词的发音,改写单词的语法形式,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等,很少涉及语言背后所附带的文化内容,学生也就得不到应有的知识。2)高中的英语教学很少为学生提供真正与外国人进行交际的机会。如中国人见面常问“您去哪儿”,这本是极其平常的寒暄用语。

不了解西方人士的隐私观念,在和他们打招呼时,会自然而然地运用“whereareyougoing”这样的句子,势必会引起对方不必要的误解,以为问者图谋不轨,有意探询隐私。

3高中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

首先,教师必须做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语言材料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如在中国称上年纪的人为“老”,表示尊敬,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目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oldpeople)。一位美国老太在中国旅游,艰难地爬山时,有人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老人养成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这样,就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文化差异”及“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言差异”这样两个概念,使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其次,从英语教师本身来说,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同时,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教师应具有对文化的洞察力、理解力,才能给学生提供教学文化意识的氛围,并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

4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文化意识与教学相结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以下分别从词汇、语篇教学两个方面分析高中英语文化导入的课堂教学策略。

4.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即使如Helio、pardon等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此,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例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统一泛指农业劳动者,英语中却以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上述词汇指代范畴上的差别,表现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

4.2挖掘课文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在语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

例如,SeFCBook3Unit1“madameCurie”,结合课文中先后出现的madameCurie、marieCurie、mr.pierreCurie和theCuries,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有关英语国家姓名和称谓的知识。

1)姓名。①名+姓,~Johnwilson;②名+第二名字(常是父、母等长辈的名或姓)+姓,pHedwardadamDavis;③名字常有昵称,如称David为Dave;④妇女婚后常随夫姓,~HmarieCurie。

2)称谓。①mr./mS/mrS./miSS+姓(或加姓名),如mr.wilson(或mr.Johnwilson);②除Dr/prof/Captain等少数词外,一般表职务、职业的词不用于称谓,如不说teacherwang;③亲朋好友之间,常直呼其名或昵称,~DavidRDave,但对亲戚长辈常用称呼+名,如Uncletom。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