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建筑市场一体化十篇建筑市场一体化十篇

建筑市场一体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4:01

建筑市场一体化篇1

关键词: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市场机制;可持续发展;市场理论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一、建筑市场监管法律的概念

1.建筑市场是建筑商品交易的机构,客观上来说,建筑市场分为广义市场及狭义市场两个部分。狭义上的建筑市场主要包括商品交易过程中的建筑商品场地。广义上的建筑市场涵盖了建筑生产工作的各种活动,它是不同种经济关系的综合。通过对市场理论的分析可以得知,建筑产品涉及到公共安全性,建筑产品具备其专业性及特殊性,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世界各国政府进行了建筑市场的重点监管及干预。所谓的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就是以维护建筑市场公共安全为目标,进行建筑市场监管行为法律制度的规范,确保建筑市场的健康及有序发展。

建筑市场自身具备其特殊性,在建筑市场的法律化监管过程中,相比于其他行业的监管制度,它的监管法律化表现在几个方面。建筑市场的监管具备综合性的特点,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是由于建筑市场监管范围及对象的特殊性、多样性、复杂性,涉及到建筑产品流通、分配、生产等各个环节,需要做好建筑市场监管对象的综合性的调整。

2.在建筑市场监管过程中,其需要进行法律化调整手段的应用,这些手段涉及到经济领域、行政领域、技术领域等。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具备明显的技术性,其从建筑技术专业领域进行建筑市场相关主体利益的协调,而不是直接进行社会关系的调整。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具备明显的强制性,其建筑产品涉及到公共安全、不同参与者利益,为了保证建筑市场的稳定性,必须保证建筑市场监管的强制性,受到这种强制性的制约,当事人的决定不会随意更改,当事人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二、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重要意义

1.在一般情况下,建筑市场会利用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等进行市场经济运行的调节,进行市场活动参与者利润的合理且公平地分配,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性。但是由于我国缺乏强有力的市场监管法律,缺乏强有力且统一的利益协调机构,导致建筑市场机会主义的产生。

市场交易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这是由于市场交易各方,缺乏对市场信息的统一性的掌握。建筑产品的技术性非常强,也就容易导致建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建筑产品的购买者不能掌握和建筑产品提供者相同的信息,导致建筑产品购买者的产品购买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从而导致其自身购买行为的抑制状况。

2.市场失灵是由于建筑产品的垄断及不合理的价格,而导致过低的资源配置状况。在建筑市场中,市场失灵主要受到业主优势地位的影响。业主利用市场的供给不足状况,强迫承包方出现垫资施工的行为,从而影响到建筑市场的健康及稳定发展。通过对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应用,保证强制性规范的实施,从而进行建筑市场生产活动、流动活动、分配活动等的约束,实现市场供给的合理性、规范性,避免出现暗箱操作的现象。

3.通过对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强化,可以确保社会的公平性分配,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单单依靠建筑市场的调节机制。在建筑市场监管过程中,价值观念难以进行统一性的规划,通过对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开展,可以为其制度规范提供一个统一性的价值观念标准,有利于全体参与者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为实现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体系不断健全,其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建筑市场的有序运作,关系到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运作,必须针对建筑行业的特性,进行市场准入制度的运作,实现市场运作环境的规范性及合理性,防患于未然,从而杜绝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进行各种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的制定及公布,为建筑市场管理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三、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工作模式的优化

1.目前来说,我国建筑市场的监管法律化体系尚不健全。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是评价建筑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日益市场化及国际化,建设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在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过程,其出现于现实脱节的状况,我国的很多建筑市场规范制度尚不健全,这影响到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导致建筑行业运作过程中的一系列的问题。

受到立法技术的影响,我国的建筑市场监管制度虽然不断得到优化,但在实际工作中,针对有些建筑市场活动,比如保险制度、工程融资制度等尚没有完善的规范制度,导致建筑市场的主体责任不清楚,导致工作过程中的责任推诿问题。我国对于建筑工程质量及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有些制度不能满足现实管理的要求,不利于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导致建筑市场出现一系列的违法行为,导致一系列的暗箱操作现象。

我国的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体系是不健全的,比较流行的价值取向是重准入标准,却缺乏对过程的有效监控。市场主体经过审批程序进入市场后,如果脱离法律的有效性监控,就会导致无监管情况的出现。目前来说,我国的建筑行业缺乏强有力的行政监理体制,有些监管部门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权责,无法针对现实中的建筑违法行为展开有效性处理,导致建筑违法行为的猖獗.

我国的建筑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健全,在建筑市场中,出现信息不对称、信息公开滞后的现象问题,也就不利于进行建筑市场主体交易信用风险的控制,不利于进行违规作假行为的控制。我国的建筑行业信用体系依旧处在发展阶段,缺乏强有力的信用信息评价体系,难以实现建筑信用体系及社会信用体系的系统规划,导致其对接过程中的问题,不利于建筑市场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导致行业风险的大大提升。

2.建筑工程的开展离不开人的因素,在现阶段建筑市场监管过程中,有些工作人员存在超时工作的状况,这就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安全责任事故,有些产业工人自身缺乏严格的培训,缺乏必要性的安全防范知识,导致其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安全事故的出现,这都不利于我国建筑业的平稳及健康的发展。

为了有效维持建筑市场的环境,保证其有序性、高效性运作,必须实现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及优化,这就需要保证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筑法体系的健全,不断更新建筑市场的核心法规,明确建筑市场中不同参与者的自身权利及义务,针对建筑市场中的交易活动行为展开积极调控,实现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确保监管部门的执法有法可依。

3.在建筑市场监管过程中,保证准入制度、退出制度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从而满足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进行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将不符合行业需求的市场主体排除在外,保证市场壁垒过滤效能的有效发挥,切实解决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实现市场退出体系的健全及完善,从而维持市场的公平性及高效性,保证其双向动态性调整,实现建筑行业的健康性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监管资源配给需要与监管对象、监管范围相协调,在监管过程中,避免由于监管资源缺乏问题而导致的监管力度不够的问题,实现监督深度及广度的兼顾,确保监管公平性的提升,通过对各种手段的应用,保证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有效运作,实现对经费环节、监管强制环节等的明确规定,做好监管人员的培训工作,确保高素质、高业务能力监管队伍的建立。

为了有效提升监管效能,必须确保跨部门监管协调沟通机制的建立,实现联合监管体系的健全,进行监管部门内部各个工作程序的协调。在监管过程中,要最大程度地保证监管工作的高效率,避免由于责任推诿而出现的内部监管资源消耗问题。在建筑市场交易安全的维护过程中,要保证公平竞争机制的健全,确保相关工作步骤的有法可依。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考虑到市场活动的多样性,需要考虑到法律自身的局限性,从而最大限度的进行法律作用的发挥。

结语

为了满足我国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的要求,必须要实现建筑市场监管法律体系的健全,进行市场监管信用机制的引进,满足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监管工作的要求,切实保证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如宝.建筑经济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218.

[2]百度百科.信息不对称[eB/oL].百度百科网.

建筑市场一体化篇2

【摘要】建筑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做好建筑设计工作对整个城市规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建筑设计如何与城市规划相协调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

1.引言

城市是由一个个建筑组成的。城市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进行规划设计,因此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微妙。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如何协调发展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2.建筑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因而城市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而城市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地域系统。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我们对城市空间进行分析及设计,使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之间的关系协调,就是城市规划。而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因此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对城市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市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又必须服从于城市内容,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如同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灵魂,但建筑也不能脱离城市环境,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因此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同等重要。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存在着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问题。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就是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3.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应协调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对单个建筑物体的设计,还牵涉到场地设计问题。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和谐,其中,建筑物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析如下:

(1)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2)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认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4.场地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①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上;②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分析如下:

(1)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2)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由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3)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通过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

(4)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规划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5)要求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4.立足建筑设计,做好城市规划

建筑是基础,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起着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将建筑组合形成有机的建筑群体空间,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1)结合环境。处理方法是①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②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感受塑造空间。

(2)造型。应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3)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

这方面最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视线所能及范围内着重考虑。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采用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如曲面玻璃可将天空反射向地面,使局部低层或镂空引进阳光等。

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反映出城市文化和历史。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有着很大影响。所以在建筑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即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对建筑进行设计。

建筑市场一体化篇3

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与世贸组织成员国的国际通融性

“wto”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法制建设和增加法律的透明度。根据乌拉圭回合谈判通过的一些协议,使得各成员国政府修改竞争规则变得非常困难,在几乎每一个涉及贸易环境的领域,成员国寻求多变、歧视性和保护性的政策都将受到世贸组织规则的制约。虽然中国已加入“wto”几年了,但仍需尽快按照国际建筑业的行业规范来管理我国的建筑业市场和建筑企业。其一,要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双边和多边贸易条约和协定的有关规则及作用,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开创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新局面。要适应“wto”规则和我国政府对外承诺的要求,做好有关法律、法规的清理、修改和新的立法方面的工作。其二,中国加入“wto”后,一切必须按“wto”的规则办事,如国民待遇、透明度,使我国在立法和行政管理上不能完全自己做主,要与国际接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必须依法经营,增强依法经营观念。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协定与协议和有关的国际惯例将成为约束和规范中国企业行为的依据和准则。同时,中国应加强建筑业法制建设。强化《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建筑行业法律法规的实施,认真规范国内建筑市场,通过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整体推进、逐步扭转建筑市场无序的局面。建立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市场机制,推动建筑市场进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建立风险担保制度,维护承发包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建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初步建立中国建筑业法律体系框架,切实提高与世贸组织的通融性。

强化管理机制,构筑中国建企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利于建筑企业的发展。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为建筑企业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利的保证。中国建筑业应把提高竞争力的重心放在管理体系的建立方面,进一步转换企业的内部机制,强化企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加强三项制度改革,建立适应“wto”要求的管理体系。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经济竞争也出现了新态势。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建筑企业的影响将十分明显。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刀,它既有利于国际范围内建筑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有利于建筑企业利润的提高;又将使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弱势国家的建筑业,在竞争中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国际上,体现建筑业水平的国际认证,主要包括: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环保项目应运而生,如污水处理、危险品废物处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项目要求承包商必须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文明施工,减少过去施工工地尘土飞扬的现象并尽量减少噪音污染,同时,在使用的建材方面要符合环保要求,不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中国建筑业应抓紧三大国际标准认证,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提高与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能力。

建立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国际建筑市场的发展动态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将会有更多的建筑工程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广为传播。中国建筑业应当及时捕捉和掌握国际承包市场的信息,制定相应对策。建筑企业应及时有效的得到第一手信息。同时,信息要有覆盖面,这就需要建立自身的信息网络,要通过海外机制和以世界各地的承包商、商、供应商及驻外使馆、经商处等为中心,建立国际信息网络,同时不断拓展信息渠道,以便及时准确反映世界建筑市场情况,增加进入国际建筑市场的机会,为中国建筑业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创造条件。企业要高度重视国内外的信息,及时扑捉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快速科学的经营决策。切实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管理效率。

强化科技创新,大力提高中国建企的国际竞争能力

科技创新在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2004年中国建筑业的从业人员约3600万人,是美国建筑从业人员的4.5倍,而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却只相当于美国正常年份建筑业总产值20%,中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日本建筑业的1.25%.我国2004年劳动生产率约28200元/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业虽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但与国外一流建筑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尚不具备与之抗衡的能力。中国建筑业应加大建筑科技资金投入的力度,提高建筑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中国建筑企业要适应国际工程项目功能新、体量大、施工难度大的新趋势,大力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及建设部推广十项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科学含量。加大建筑企业科技投入,加快设备更新步伐,采用国内外新机械、新设备,淘汰落后的建筑机械设备,减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不断提高建筑队伍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施工能力。要有计划地推进建筑工业化,制定标准,合理布局,使构件、配件生产标准化、通用化,建筑制品生产专业化、商业化。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应建立自己的科研开发中心。建筑企业应大力推广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收集市场信息,投标报价、施工设计、企业管理、经营决策等方面应普及应用计算机,提高经营决策质量,降低管理成本,国内少数特大集团已开始尝试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以期更好地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增强企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构筑人才优势,建立以人为本的国际化人资体制

随着建筑市场的日趋国际化,国外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冲击国内的人才管理模式。许多国际跨国建筑集团将进入中国建筑市场,而这些建筑集团推行的是“本地化”策略,即建筑原料采购供应本地化和人才本地化。特别是后者,不仅使外方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本地人的优势,也为中国建筑人才提供了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契机和舞台。而外企丰厚的薪金、良好的福利,较好的发展前途深深吸引了大批国内优秀的建筑人才。因此,对中国建筑业来说,加强用人机制改革已迫在眉睫。中国建筑企业应舍得投入,一方面在学校和社会上招聘一些人才,另一方面对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包括送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国际著名建筑企业培训。有的企业可能认为企业培养人才,一旦成材,就会出现流失的现象,得不偿失。不可否认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企业不能因噎废食,放弃对人才的培养。中国建筑企业应当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和环境,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用好人才,这应成为中国建筑业“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实施灵活策略,不断加速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进程

中国建筑企业要想在国际建筑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准确定位,合理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并根据建筑市场的不断变化适时进行调整。中国建筑业应加强与国外著名建筑企业的合作。目前,运用“优势联合”,这是近几年大型国际工程中常用的方式。举世闻名的英吉利海峡第一条海底隧道工程,参加竞争的承包商,有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建筑公司之间联合,也有西方国家建筑企业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公司的联合,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公司的联合。其目的是发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以期在竞争中获胜。中国建筑业应根据本身特点,适应潮流,加强联合,在联合中壮大自己,发展自己。中国建筑业为了国内和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需要,在抓好对外承包劳务这个主业的同时,应走经贸结合,承包劳务与境内兴办实体相结合,对外承包劳务与海外投资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增强综合实力,提高效益。中国建筑企业应立足发展大局,接受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有关协定与协议,改变被动状态,主动出击,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活动,在参与多边贸易基础上,积极与世贸组织成员国的建筑企业进行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加速国际化进程。

加大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国际集约化发展战略

目前,国际建筑业宏观环境呈现出新特点,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世界范围内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规模空前。中国建筑企业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既要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又要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和发挥区域优势紧密结合的原则。以市场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不断调整结构模式,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认真研究国内外建筑市场发展规律,挖掘建筑市场发展潜力,找准建筑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区域优势的发挥,必须以建筑市场为向导,把区域优势充分发挥起来,提高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样通过加快中国建筑企业结构调整,推进跨行业、跨地区、跨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强强结合,形成一批具有综合总承包能力、融资能力强的大型、特大型建筑企业集团,提高国内外建筑市场的竞争力,加快建设部出台的建筑企业综合总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三个层次的结构体系的实施步伐。中国建筑业应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发展多元化产权结构的混合经济,提高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能力,增强建筑企业的发展后劲。当然,中小型建筑企业要在“小而精”、“小而强”的道路上,在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上下功夫,这不仅是市场的需要,而且也是今后很多中小型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得以生存的良好选择。中国建筑业应抓住当前的良好时机,通过“激励机制”规范经营成果的利益分配;通过“监督机制”监控中国建筑企业管理者行为;通过“制约机制”实施有效的控制。通过“三大机制”的运用,不断优化结构布局,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快集约化进程。

加强经营开拓,努力提高国际建筑市场的占有率

目前,我国已加入“wto”,为中国建筑企业大规模进军国际建筑市场创造了条件,中国建筑企业应当充分用足、用好对外签约权,实施“外向带动、输出兴业”的战略,扩大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和劳务输出,努力实施对外承担设计、房地产开发以及工程咨询、建筑监理、技术服务等。过去由于我国不是“wto”成员国,很多国外的项目我国建筑企业不能承建,只能做当地外资项目,如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贷款以及部分私人投资项目,并且受到的限制也很多。中国加入“wto”后,国外建筑企业可以进入中国建筑市场,同样,中国建筑企业也可以进入国际建筑市场,这将为中国建筑企业跨国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市场开放后,国内的一些项目将开始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招标,将有更多的国外建筑企业参与,我们将可以学到国际上先进的工程管理方法。这样,可以提高中国建筑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有利于中国建筑业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为中国建筑企业跨国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晨

建筑市场一体化篇4

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与世贸组织成员国的国际通融性

“wto”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法制建设和增加法律的透明度。根据乌拉圭回合谈判通过的一些协议,使得各成员国政府修改竞争规则变得非常困难,在几乎每一个涉及贸易环境的领域,成员国寻求多变、歧视性和保护性的政策都将受到世贸组织规则的制约。虽然中国已加入“wto”几年了,但仍需尽快按照国际建筑业的行业规范来管理我国的建筑业市场和建筑企业。其一,要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双边和多边贸易条约和协定的有关规则及作用,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开创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新局面。要适应“wto”规则和我国政府对外承诺的要求,做好有关法律、法规的清理、修改和新的立法方面的工作。其二,中国加入“wto”后,一切必须按“wto”的规则办事,如国民待遇、透明度,使我国在立法和行政管理上不能完全自己做主,要与国际接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必须依法经营,增强依法经营观念。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协定与协议和有关的国际惯例将成为约束和规范中国企业行为的依据和准则。同时,中国应加强建筑业法制建设。强化《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建筑行业法律法规的实施,认真规范国内建筑市场,通过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整体推进、逐步扭转建筑市场无序的局面。建立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市场机制,推动建筑市场进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建立风险担保制度,维护承发包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建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初步建立中国建筑业法律体系框架,切实提高与世贸组织的通融性。

强化管理机制,构筑中国建企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利于建筑企业的发展。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为建筑企业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利的保证。中国建筑业应把提高竞争力的重心放在管理体系的建立方面,进一步转换企业的内部机制,强化企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加强三项制度改革,建立适应“wto”要求的管理体系。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经济竞争也出现了新态势。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建筑企业的影响将十分明显。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刀,它既有利于国际范围内建筑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有利于建筑企业利润的提高;又将使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弱势国家的建筑业,在竞争中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国际上,体现建筑业水平的国际认证,主要包括: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环保项目应运而生,如污水处理、危险品废物处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项目要求承包商必须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文明施工,减少过去施工工地尘土飞扬的现象并尽量减少噪音污染,同时,在使用的建材方面要符合环保要求,不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中国建筑业应抓紧三大国际标准认证,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提高与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能力。

建立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国际建筑市场的发展动态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将会有更多的建筑工程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广为传播。中国建筑业应当及时捕捉和掌握国际承包市场的信息,制定相应对策。建筑企业应及时有效的得到第一手信息。同时,信息要有覆盖面,这就需要建立自身的信息网络,要通过海外机制和以世界各地的承包商、商、供应商及驻外使馆、经商处等为中心,建立国际信息网络,同时不断拓展信息渠道,以便及时准确反映世界建筑市场情况,增加进入国际建筑市场的机会,为中国建筑业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创造条件。企业要高度重视国内外的信息,及时扑捉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快速科学的经营决策。切实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管理效率。

强化科技创新,大力提高中国建企的国际竞争能力

科技创新在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2004年中国建筑业的从业人员约3600万人,是美国建筑从业人员的4.5倍,而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却只相当于美国正常年份建筑业总产值20%,中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日本建筑业的1.25%.我国2004年劳动生产率约28200元/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业虽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但与国外一流建筑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尚不具备与之抗衡的能力。中国建筑业应加大建筑科技资金投入的力度,提高建筑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中国建筑企业要适应国际工程项目功能新、体量大、施工难度大的新趋势,大力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及建设部推广十项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科学含量。加大建筑企业科技投入,加快设备更新步伐,采用国内外新机械、新设备,淘汰落后的建筑机械设备,减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不断提高建筑队伍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施工能力。要有计划地推进建筑工业化,制定标准,合理布局,使构件、配件生产标准化、通用化,建筑制品生产专业化、商业化。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应建立自己的科研开发中心。建筑企业应大力推广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收集市场信息,投标报价、施工设计、企业管理、经营决策等方面应普及应用计算机,提高经营决策质量,降低管理成本,国内少数特大集团已开始尝试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以期更好地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增强企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构筑人才优势,建立以人为本的国际化人资体制

随着建筑市场的日趋国际化,国外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冲击国内的人才管理模式。许多国际跨国建筑集团将进入中国建筑市场,而这些建筑集团推行的是“本地化”策略,即建筑原料采购供应本地化和人才本地化。特别是后者,不仅使外方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本地人的优势,也为中国建筑人才提供了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契机和舞台。而外企丰厚的薪金、良好的福利,较好的发展前途深深吸引了大批国内优秀的建筑人才。因此,对中国建筑业来说,加强用人机制改革已迫在眉睫。中国建筑企业应舍得投入,一方面在学校和社会上招聘一些人才,另一方面对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包括送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国际著名建筑企业培训。有的企业可能认为企业培养人才,一旦成材,就会出现流失的现象,得不偿失。不可否认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企业不能因噎废食,放弃对人才的培养。中国建筑企业应当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和环境,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用好人才,这应成为中国建筑业“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实施灵活策略,不断加速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进程

中国建筑企业要想在国际建筑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准确定位,合理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并根据建筑市场的不断变化适时进行调整。中国建筑业应加强与国外著名建筑企业的合作。目前,运用“优势联合”,这是近几年大型国际工程中常用的方式。举世闻名的英吉利海峡第一条海底隧道工程,参加竞争的承包商,有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建筑公司之间联合,也有西方国家建筑企业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公司的联合,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公司的联合。其目的是发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以期在竞争中获胜。中国建筑业应根据本身特点,适应潮流,加强联合,在联合中壮大自己,发展自己。中国建筑业为了国内和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需要,在抓好对外承包劳务这个主业的同时,应走经贸结合,承包劳务与境内兴办实体相结合,对外承包劳务与海外投资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增强综合实力,提高效益。中国建筑企业应立足发展大局,接受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有关协定与协议,改变被动状态,主动出击,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活动,在参与多边贸易基础上,积极与世贸组织成员国的建筑企业进行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加速国际化进程。

加大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国际集约化发展战略

目前,国际建筑业宏观环境呈现出新特点,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世界范围内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规模空前。中国建筑企业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既要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又要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和发挥区域优势紧密结合的原则。以市场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不断调整结构模式,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认真研究国内外建筑市场发展规律,挖掘建筑市场发展潜力,找准建筑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区域优势的发挥,必须以建筑市场为向导,把区域优势充分发挥起来,提高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样通过加快中国建筑企业结构调整,推进跨行业、跨地区、跨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强强结合,形成一批具有综合总承包能力、融资能力强的大型、特大型建筑企业集团,提高国内外建筑市场的竞争力,加快建设部出台的建筑企业综合总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三个层次的结构体系的实施步伐。中国建筑业应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发展多元化产权结构的混合经济,提高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能力,增强建筑企业的发展后劲。当然,中小型建筑企业要在“小而精”、“小而强”的道路上,在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上下功夫,这不仅是市场的需要,而且也是今后很多中小型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得以生存的良好选择。中国建筑业应抓住当前的良好时机,通过“激励机制”规范经营成果的利益分配;通过“监督机制”监控中国建筑企业管理者行为;通过“制约机制”实施有效的控制。通过“三大机制”的运用,不断优化结构布局,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快集约化进程。

加强经营开拓,努力提高国际建筑市场的占有率

目前,我国已加入“wto”,为中国建筑企业大规模进军国际建筑市场创造了条件,中国建筑企业应当充分用足、用好对外签约权,实施“外向带动、输出兴业”的战略,扩大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和劳务输出,努力实施对外承担设计、房地产开发以及工程咨询、建筑监理、技术服务等。过去由于我国不是“wto”成员国,很多国外的项目我国建筑企业不能承建,只能做当地外资项目,如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贷款以及部分私人投资项目,并且受到的限制也很多。中国加入“wto”后,国外建筑企业可以进入中国建筑市场,同样,中国建筑企业也可以进入国际建筑市场,这将为中国建筑企业跨国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市场开放后,国内的一些项目将开始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招标,将有更多的国外建筑企业参与,我们将可以学到国际上先进的工程管理方法。这样,可以提高中国建筑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有利于中国建筑业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为中国建筑企业跨国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筑市场一体化篇5

【关键词】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可行性

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是当前适应建筑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步适应性需求,在将建筑施工企业按照专业化细分成若干专业化分工,这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社会经济对建筑行业专业化的客观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必然成为建筑行业更加精准化的施工需求,并得到全面完善和发展。

一、简要分析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与专业化分工的融合点

1、专业化融合的整体合力。在建筑行业的专业化施工管理中,通过一定的信息化操作,尤其在工期、质量、造价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效的缩短施工时间,减少施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这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施工管理的逐步融合并形成合力的伟大实践效果,是趋势。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建筑行业工程项目施工中来,可有效地、自动的、快速的进行信息处理,形成资源整合优势。

2、现代技术的全面提升。在建筑行业的现展中,融入现代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常规的设施工具和普通的通信手段,采取人工观测、手工操作等工作方式来处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工程建设管理的各类图表绘制、数据计算和文字编辑,进行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等控制等不能适应当前建筑行业专业化发展的需求[1]。现代新技术的加入,可改造传统的施工方式和施工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就不会出现扰乱建筑行业的行业秩序,避免在施工招标过程中体现出公平、公正、公开,减少人财物浪费,节约成本。

3、观念转变的意识更新。对于建筑行专业化分工来说,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换,也要跟着时代节拍,但是,当前许多的企业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造成蛮目的管理,尤其是思想观念陈旧,不去开发新的信息化管理软件,没有达到工艺控制软件的应用水平,对项目上的工程预决算、施工进度、工程技术、工程成本、工程资料、人力、财务、材料、设备等缺乏计算机辅助管理,造成施工应用过程中的环节脱节,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2]。

二、深入简读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对企业发展与市场的重要性

1、改革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各种高层建筑、材料管理、暖通工程等多需要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而建筑行业的专业化分工更好能分解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适应更多的发展需求,并结合市场发展的趋势,在将建筑行业进行细化的同时,分解为若干单一化、标准化及专业化的建筑环节和操作内容,有利于发挥不同建筑主体的资源、技术优势,提高技术到位率、促进标准化建筑的有效形式,从而实现对建筑质量的整体把握,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建筑成本,提升监护行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效益,是市场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形式所趋。

2、综合型发展的形式表现。对于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是当前综合性建筑行业发展的形式表现之一,并逐渐成为实际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从原来单一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转变成为现在的集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化发展模式。并且在明确个专业分公司的职责情况下,将建筑行业的结构或者设备事务等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促进各专业的贡献,利益分配,相互间的责任分担,都有很正规的文字合同、协议,更好的实现综合性建筑行业专业发展的实现[3]。

三、全面探讨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的可行性研究

1、建筑行业的整体情景。从长远来看,未来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6%以上,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95%以上。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城市的发展预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起飞,也预示了建筑业更广阔的市场即将到来。据预测,2011年至2020年,中国建筑业将增长130%。其中,2018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占全球建筑业总产值的19.1%[4]。智能建筑市场前景广阔,在2020年前,中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至少是1.5万亿,我国建筑节能蓝图蕴含着对节能材料和技术数万亿元的商机。因此,对建筑行业的整体专业化分工有着必然的发展趋势。

2、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的调查摸底。通过在一定范围内对建筑行业中各企业业主、施工人员、材料销售人员、技术人员、设计人员等不同层次的建筑人员进行调查摸底,讨论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的可行性,并综合各种意见,从调查结果老看,共发出调查问卷356份,收回350份,从结果显示,89%的人员占城实施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并且细化建筑企业中的责任区分,实行专业化质量管理体系,并实现分工程度越细越好,并适应建筑行业的建筑成本和市场规模,进行各种专业化的分工。

3、专业化分工的实现途径。在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的实现上,可以采取全盘化的统一管理,设立总公司,建立专业性强、技术过硬、不同专业的模式,建筑企业脱胎行业部门经济体制下,建筑市场相对封闭和分割。随着企业向工程总承包和国际化发展,建筑企业基于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纷纷选择专业化、相关产业的多元化和非相关产业多元化发展路径[5]。研究表明,基于自身细分行业优势而发展的以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专业化公司和规模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公司在行业背景良好的基础上能持续成长。

4、行业竞争的专业化趋势。从建筑行业的盈利发展模式来看,专业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建筑行业盈利能力角度上来分析,按照传统的划分方法对建筑市场进行划分,大体可分为:房屋建筑市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铁路建设市场、水利水电建设市场等大的建设市场,以及更小的、专业性更强的化工建设市场、冶金建设市场、水泥建设市场、油田建设服务、轻工建设市场等市场[6]。从这些不同的建筑市场来看,都呈现出了建筑专业化的精细化管理越来越要求严格,致使建筑行业专业分工成为了各种建筑的客观需求,并彰显出应有的发展魅力。

5、整体的认知。由于过往发展中,建筑行业在组织机构、经营方式、服务功能上存在不少缺陷,存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国际、国内市场对工程总承包的发展需求以及企业的低层次竞争造成企业利润空间缩小,企业的发展壮大难以为继,直接影响到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等一些问题;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建筑管理模式,在全面分析市场的新形势下,把握建筑行业的专业化分工[7]。

四、总结

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是一个系统、全面的运营方式,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新形势下,对于提升企业的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多元化的核心发展模式,并推进建筑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从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出发,分析建筑行业的现状,推进建筑行业的专业化分工融入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更好的推进建筑行业的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丁肖真;建筑设计行业专业化变革之我见;建筑设计管理;2005年03期

[2]钟碧颜;建筑工程造价文件编制质量的控制及措施;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3]刁玉国;从东电烟塔公司的发展看施工企业专业化的趋势;电力建设;1994年第02期

[4]张勇;建筑设计专业化与企业改革——探讨华森模式;建筑设计管理;2003年05期

[5]程峰;方勤;谈谈我国发展专业化施工企业的几点认识;安徽建筑;2001年第06期

[6]曹达明;低碳建筑行业的现状与发展;探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7期

[7]刘志君;董兵;兰丽吉林省建筑行业结构现状分析;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第02期

建筑市场一体化篇6

预期工作目标:完成全社会建筑业总产值100亿元,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6亿元,利税12.2亿元,建筑业企业养老保障金收缴完成3500万元;培训建筑业从业人员5000人次;创出一批优质精品工程;继续开展建筑工程"天衢杯"评选活动;确保不发生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和恶性群体事件。

在工作把握上,紧紧围绕推进建筑业做大、做强战略目标,着力强化"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保平安、惠民生"的工作理念,重点做好六项工作。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是增强我市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我市建筑业做大、做强的战略性选择。

(一)拓宽建筑业发展渠道。要围绕经济建设主旋律,树立"大建筑业、大市场"观念,突破房屋建筑施工为主的局限,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主业为基础,延长产业链。积极开拓市场,既要面向国内市场,又要开拓国际市场,既要面向现实市场,又要开拓潜在市场,构建多层次的产业平台,加快形成传统与新兴、高端与低端、主营和兼营多业并举、共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大力发展我市中央空调、太阳能一体化、体育场地设施工程等优势专业产业,积极发展建筑幕墙、装修装饰、钢结构、消防、建筑智能化、环保工程等潜力较大的专业企业,扩大专业承包市场占有率。

(二)大力扶持发展骨干专业队伍。以建设部重新修订资质标准为契机,按照"扶高扶专扶优扶强"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控,调整优化建筑业企业结构,进一步提升专业企业在全行业中的比重,扶持发展一批经营特色明显、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企业。今年力争使我市一级建筑业突破20家。

(三)推进大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加快发展。鼓励引导大型施工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科研、设计、施工一体化和投资、开发、施工一体化的路子。要注意保护大型企业的核心资源,促其提高组织化水平、自营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升核心技术和专业技术水平。中小型建筑企业要瞄准市场前景好、节能省地、绿色环保、高附加值的项目和行业,走专业化、精细化、尖端化的路子。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当前我市建筑业"走出去"的战略重点是:国内巩固拓展北京、天津、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场,抢抓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四川灾后重建的机遇;加大对优势建筑业企业对外推介力度。发挥建筑业综合实力十强企业、优秀专业承包企业外出施工的优势,加大优势建筑业企业外出施工的推介力度,为企业开拓外埠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大力拓展海外建筑市场。积极扶持有对外工程承包权的建筑企业,抓住国家增加对外经济援助的机遇,借助外贸外经外援平台,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摸准信息,多做工作。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建筑企业的合作,借助他们的技术、管理、品牌和资金优势,在共同拓展市场、承揽项目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技术水平,逐步增强向国际高端建筑市场渗透的能力,在现有苏丹、安哥拉等非洲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中东和东南亚市场。

(二)积极开拓国内新兴市场。充分利用我市毗邻天津、济南、北京区位优势,南融北接,进一步扩大在北京、天津、济南的市场分额。发挥我市建筑队伍在机电设备安装、防腐保温、管道开挖等工程领域的市场优势,巩固北京、天津、济南、新疆、内蒙等传统省外市场。

(三)加大外出政策扶持和服务保障力度。强化信息咨询服务,为我市建筑企业提供及时可靠的境外项目信息。鼓励有条件的建筑业企业积极申请使用国家对外经济合作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中非发展基金、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援外优惠贷款、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承包工程项目设备出口退税等国家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建筑企业优先推荐和申报。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市场开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外出施工企业在提供保函、资质升级、队伍培训和工程评优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

(四)着力发展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引导具备条件的建筑劳务队伍和成建制建筑劳务队伍成立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对部分不具备三级施工总承包的建筑施工企业,引导其向建筑劳务分包企业转化;引导一、二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分离富余职工,成立建筑劳务分包企业。【1】

(五)鼓励支持县域建筑业发展。把县域建筑业做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层次,加强指导和服务,推动县域建筑业加快发展。鼓励各县市区制定激励政策,扶持当地建筑业发展。鼓励各县市区建筑业企业加强队伍整合,加大管理和服务,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产业贡献率。

三、切实抓好质量安全,筑牢产业发展生命线

工程质量安全是工程建设的永恒主题。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国家和我市城镇化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一大批面向基层、惠及群众的民生工程和重点项目陆续上马,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尤为重要,必须常抓不懈。

(一)全面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以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和健全质量信用体系为重点,实施"精品工程"战略,开展鲁班奖、国优工程、"泰山杯"和"天衢杯"奖评选活动,树立行业质量标杆,不断满足市场需求。2011年力争实现我市"鲁班奖"或国优工程零的突破。

(二)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加强安全生产一系列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年""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齐鲁行"活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提高建设、施工、监理等市场主体安全生产责任意识。今年是市建委提出的三年消灭不合格工地的最后一年,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深入开展深基坑、高支模、脚手架和起重机械等专项整治活动,突出抓好各类开发区、城乡结合部、村镇建设等重点领域的安全治理工作,加大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要切实保障安全生产资金投入,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继续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提高企业安全事故赔付能力。强化重大危险源监控,有效遏制施工安全事故发生。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监管规定实施细则》,以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换证为契机,淘汰清除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施工企业。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新理念,促进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三)强化施工现场综合管理。积极开展创建"十大样板工程"活动,全面提升施工现场综合管理水平。认真落实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指导意见》,完善安全质量标准化机制,广泛开展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活动,丰富提升安全文明工地创建内涵,打造临时设施标准化、安全防护规范化、现场管理人性化的新型施工现场,提高安全防护水平,改善现场作业环境,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推动全市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走向深入。

四、大力推进科技培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进步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支撑,人才开发对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要依靠科技培训,抢占技术制高点,提高队伍素质,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大力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原始性研究和集成创新,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鼓励我市有条件的建筑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创制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技术标准和工法。支持企业加强节能、环保、智能化等重大关键技术和尖端施工技术的联合攻关。在德建集团取得省级技术中心和天元集团取得市级技术中心基础上,支持所有企业建立企业的技术中心,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选择一批先进、成熟、适用的产业科技创新成果,加快引进转化和推广应用,重点推广资源节约、生态环保、新型墙材、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和先进适用的装修成套技术;加快太阳能光热系统和可再生能源建筑的推广应用。组织实施建筑业科技示范工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大力开展多层次的人才培训。适应当前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要求,大力实施立体化人才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以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建造师为主体的高级管理人才队伍;以关键岗位人员、企业技术骨干、特种作业人员为主体的专业人才梯队;以技工、高级技工、技师为主体的一线作业队伍。深入开展普遍性的岗位练兵活动,组织多种形式的技术比武、劳动竞赛和技能大赛,提高普通工人技术等级,提高一线人员操作技能。要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加强培训机构管理,确保教育培训工作高效有序、健康发展。

五、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为主线,以加强工程承发包行为管理为重点,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促进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努力改善建筑业生存发展环境。

(一)严格查处市场主体违规行为。积极开展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执法检查,查处建筑企业围标串标、转包、挂靠、违法分包和拖欠工资行为,切实解决企业管理层和作业层脱节、以包代管等问题;严肃查处装饰装修过程中破坏结构安全和使用有毒装饰材料的行为,严格控制粉尘、污染物、噪声、振动等对居民的影响。

(二)强化工程施工总分包管理,进一步规范企业劳务用工行为。严格执行建设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形成规范有序的施工总分包市场秩序。完善建筑业主管部门要将施工总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活动纳入建筑市场公开交易,严禁场外私下交易。施工总承包企业必须在资质许可的范围承接工程;实行分包的项目,总承包企业必须使用自有队伍完成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作业;分包企业不得将承包的工程再分包给其他单位或包工头。(2)

(三)切实加强市场信用管理。加快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开展对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评价,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各级主管部门要建立建筑市场监管信息平台,以实行不良行为记录为切入点,将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质量安全监督、竣工备案、承发包交易情况和参建各方的市场行为,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通过网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四)加强监理企业管理,提高监理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开展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将工程监理纳入到安全检查的范围。加强对监理人员的培训,规范监理人员的职业行为,彻底扭转监理人员只管质量,不管安全的局面。

六、完善保障机制,着力维护行业和谐稳定

以构建和谐产业和保障民生为出发点,努力解决行业热点难点问题,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创造平安稳定和谐的产业环境。

(一)拓宽农民工就业培训渠道。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形势,充分发挥农民工业校的综合培训功能,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农民工岗前技能水平,为其就业和从事建筑施工打下坚实基础。

(二)改善一线工人生产生活条件。以创建安全文明工地为载体,加大安全生产投入,督促建设单位按时足额拨付相关费用,监督施工企业专款专用,保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提高施工现场临时设施标准化、安全防护规范化水平。大力改善作业环境和生活条件,保持施工场地硬化美观,确保住宿和饮食卫生,禁止超长时间、超高温作业,保障一线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抓住国家实施全国统一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制度的有利时机,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合作,探索符合建筑业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配合有关部门解决好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维护建筑职工的长远利益。严格执行劳保金拨付等级和标准,扩大劳保金覆盖范围,逐步使全市各类建筑企业特别是建筑劳务企业能够享受到劳保金拨付,使养老保障政策惠及广大农民工。在全行业全面推行农民工工伤、意外伤害保险。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探索适合建筑业农民工特点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办法。

建筑市场一体化篇7

关键词:一体化;建筑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所谓的一体化是指将相互联系的分散无序的众单个个体通过相应的原则及其方法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单独个体之和大于每一个简单个体的相加之和。居、商及景一体化则是指将分散的居住、商业及景观联系在一起,产生最大的城市效应,实现建筑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周围环境各个因素之间的整体协调。实现居、商及景一体化建筑设计不仅能够美观城市容貌,而且还能够使城市得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工作环境。

一、居、商、景一体化建筑发展历程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建筑师哈里森与洛克菲勒财团对纽约市的洛克菲勤中心进行建造,在前期阶段,哈里森借鉴英国建筑师英瑞斯“城中城”的设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将多种城市建筑相互交叉一起,进行立体综合的设计;在设计完成后,纽约市兴起了多种功能互补的大厦,同时在大厦内形成一个统一的交通网,将各个大厦联系起来,并将地下建造大型的购物商场、餐厅及娱乐设施等,地下形成强大的商业中心。最终,在纽约市逐渐兴起了居、商及景一体化建筑设计的浪潮。这种一体化的建筑设计逐渐得到流传,是美国城市复兴的先兆,同时也是现代城市兴起的雏形。至今为止,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向居、商及景一体化建筑发展,已全面认识到一体化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二、居、商、景一体化建筑设计理念

现代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高品质、现代化的原则,实现居、商及景的高度统一。还应根据建筑现场的环境、地形及用地分块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合理利用每一块土地,充分发挥交通功能,建立有秩序的城市生活。为此,在进行一体化建筑设计时应符合以下几方面理念: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所有建筑在设计时应人文空间为参照,对各个形态的居住空间进行科学、合理布置,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体现人文特点。其次,坚持整体原则。居、商及景有效整合,围绕中心区、交通轴线、景观等,通过建筑及景观、绿化的纵横穿插,实现住宅高低错落之感、商业琳琅满目之感等。最后,突出重点。实现商业步行街、中心景观广场、居住区的有机结合,形成天然的交通、景观、建筑一体化的局面,在交通上聚合小区、在景观上塑造小区广场等,突出居住区,形及商业的大集合。

在进行建筑一体化设计时,应强调均好性,当建筑整体空间塑造完成之后,各个小区及组团应围绕重点建筑形成整体一致的建筑景观。在各个利用组团出入口及不同地形,同时考虑交通的直入方式,进而有不同的选择。在住宅底层选用局部架空,进而做停车及绿化,选择组团的直插路方式进入到每户垂直交通位置。然后,充分利用各个基地的高差,设置地下停车库对积水并与小区内的景观进行自然结合,与园林建筑实现层次分明,进而创造出独特的小区景观。

三、居、商、景一体化建筑设计模式

从当前来看,居住、商业及景观等多种建筑的设计首先应符合实际地形、气候、风俗文化及人们需求等,这就要求在进行一体化建筑设计时,实现建筑间的空间组合及其功能组合显得非常重要。

1、形成互补模式。所谓互补模式是指将两者相互联系的建筑建立在一起,两者之间形成互补、共同发展的建筑融为一体,形成更加完善的整体。如:医院与药店可建立在一起,有利于病人在医院看完病后,出院后就能够看到药店,方便购买,促进商品流通。可将娱乐场所与饭店建在一起,由于近年来,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加上人们工作、生活压力较大,每到休息日时大部分人会选择出外轻松,而娱乐场所就成为了首选。当人们玩累后,就必须就餐饮食,而在娱乐场所附近建立饭店,可满足这类人群需求,同时促进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很多大型商场也实现了娱乐、餐厅及健身等多种功能的融合,原本没有联系的建筑纷纷发挥出了最大的作用。

2、形成主从模式。所谓的主从模式是指一部分建筑为另一建筑服务,不同建筑的功能不同,一类建筑是另一类建筑的必须品时,若两者建立相邻,往往就形成主从模式,不仅方便人们的利用,而且还使建筑实现了应有的功能。如:对于人口居住密集小区,在小区附近往往会建立大型的生活超市、蔬菜市场及餐饮娱乐、休闲广场等,通过这些附带建筑的设计,为小区居民提供方便同时,也促进城市进程的加快。对于商务大厦附近,则可建立相应的商务会所、会议中心及高级娱乐会所等。由于商务大厦里大多是工作的白领阶级,一些较大的企业,在接待外来合作企业时,或本企业员工组织活动、聚餐、年会等,都需要特定的商务会所、餐厅等,即显示了本企业的礼貌待遇,也不失高端大气。一些白领阶层在忙碌一天的工作后,难免心情郁闷等,若在附近建立休闲娱乐场所,则可使这些白领人员放松,减轻疲乏。这些建筑若单个独立起来,可能作用没有联合起来的作用大。为此,实现主从模式,可促使建筑业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3、形成统一模式。建筑统一模式是指两个建筑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建立在一起,形成高度统一的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小商品批发店铺、工艺品批发等,都会共同存在于某个小商品批发市场中,进入到该小商品批发市场,能够看到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小店铺,都在销售相似的物品,甚至相同的,将其高度集中起来,方便了消费者的购物,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的选择。又如:在火车站及汽车站附近,往往有多个公交车站点、地铁站点、出租车站点,同为出行的三种方式,将这几种出行方式集中起来,方便人们的出行,供人们选择适宜自己的出行工具。另外,我们还可见到大型的商业购物中心,大多位于人口密集、交通发达的地区,在该商业购物中心附近,往往有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同时在地下通道、过街天桥的出口又有公交站点及地铁站点。而其中某个地铁站点又可能与消费者向往的某个休闲广场相连,在购物完成之后,可到休闲广场歇息,或者再选择下一个心仪的商场,继续购物,或者选择回家的车辆,直接回家。这种从地上到低下、从商场到休闲场所、从休闲到住宅,最终形成统一的整体。

四、结束语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工作、生活、休闲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实现居、商及景一体化建筑设计是当前也是今后发展的趋势,通过将这三种有机联合起来,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而且还节约了原本缺乏的城市用地资源。当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积极引导、技术不断更新等,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宝侠,鲁娜,刘亚茹等.西咸一体化对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7-8,29.

建筑市场一体化篇8

[关键词]:城市建设广场建筑规划设计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扩展了生活空间。完善的功能,优美的绿化,不但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且增强了城市应急避险和抗震防灾能力。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综合功能及吸引力尤为重要。

一、城市广场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创新城市发展理念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可喜的是广州-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紧跟世界建筑步伐,率先兴起―广场建筑这一世界新潮流、新模式,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面对市场经济新时代,为广州走向完全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迈出了跨域式的步伐,是值得各地城市建设和发展学习和借鉴。

建筑添上“广场”二字,意味着向传统建筑的深层次挑战。建筑设计专家如是直言: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自己俨然一个独立王国。而广场建筑向人们展示的则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条环境设计取代建筑设计的新路:在同一环境里,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有亭台楼阁、有主体广场、有主次道路、有绿树草坪、有喷泉水池,建筑格调交相辉映,和谐雅观,房屋在广场建筑的总体环境中仍然是主角,但它仅仅为其一部分。广场建筑在设计上,要求融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手法为一体,融民族特色与异域风情于一炉,尤其是在外墙装饰上,要采用多种装饰材料和技术,如马赛克、花岗岩、大理石饰面、玻璃幕墙、绿色生态墙等相结合,打破现在流行的饰面材料单一、一统天下的建筑外观,做到既庄重又典雅,与周围的环境既协调又和谐、相得益彰。为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开创了先河,树立了一个时代的标杆。

巴黎人以巴黎为自豪,因为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除监狱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开放式的设计,人们能够充分共享阳光下的空间。勿容置疑,广场建筑能在宏观上引导城市建设,又能在微观上调节人们的情趣。为此,一位建筑设计大师颇为自信:广场建筑将会风行一百年。

二、城市广场定义及其分类

(一)城市广场的定义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闲、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既有政治和历史意义,又有丰富的艺术风貌,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又如上海市人民广场既是市民生活、节日集会、休闲的去处又是游览观光的好地方。

1、古代城市广场

“square-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上个世纪中叶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协调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络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比较发达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动的场所。《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对市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规模都作了规定,而且这种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唐朝长安是严格的里坊制,设有东市、西市。宋代则打破了里坊制,出现了“草市”、“墟”、“场”和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等。元、明、清则沿袭了前朝后市的格局,街道空间常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逛街”成为老百姓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

2、现代城市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代之以商业性的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宽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因为城市广场兼有集会、贸易、运动、交通、停车等功能,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广场布局应作系统安排,而广场的数量、面积大小、分布则取决于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广场功能定位。可见,城市广场是指城市中供公众活动的场所。

(二)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它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1、集会游行广场。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组织一般性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

2、交通广场。一般是指环行交叉口和桥头广场。设在几条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主要为组织交通用,也可装饰街景。在种植设计上,必须服从交通安全的条件,绝对不可阻碍驾驶员的视线,所以多用矮生植物点缀中心岛。例如广州的海珠广场。在这类广场上可种花草、绿篱、低矮灌木或点缀一些常绿针叶林,要求树形整齐,四季常青,在冬季也有较好的绿化效果;同时也可设置喷泉、雕塑等。交通广场一般不允许入内,但也有起街心花园作用的形式。

3、商业广场。当代交通拥挤,采取人车分流手段,以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的形式为多,及各种集市露天广场形式。

城市广场还可以按照广场形态分为有规整形广场、不规则形广场及广场群等,且现代城市广场形态越来越走向复向化、立体化,包括下沉式广场、空中平台和步行街等等;按照广场构成要素分析可分为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等;按照广场的等级可分为市级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和地方性广场(如居住街区广场、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散广场和建筑物前广场)等。

三、广场的大小和周边建筑的规划设计比例

1、城市广场的面积。城市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说,城市大,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也大;城市小,中心广场也不宜规划得太大。维特鲁威说:“罗马广场的尺寸应适应听众需要,否则场地会不够用,听众少的时候场地又会显得太大。所以这样来定广场的宽度就可以了:把长度分成三份,两分之长作为宽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长方形,排列方式也更适合与游览观赏的目的。”故此建议:小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般一在1-2公顷,大中城市中心广场面积在3.0-4.0公顷,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

2、城市广场与周边建筑。

广场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尺度首先要说是没有定式的。例如,天安门广场的宽为500米,两侧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高度均在30-40米之间,其高宽之比约为1:2左右。这样的比例使人感到开阔。但由于广场中央布置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喷泉、灯柱、栏杆、花坛、草地,特别又建立了纪念堂,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旷。一般来说,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此外,广场四周建筑物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布满,广场则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等,是举世称颂的佳例。总的来说,大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应有较大的比例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宜用较小的比例尺度。

四、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珩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以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1、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2、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只有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

3、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除交通广场外,其它广场一般限制机动车辆通行。

4、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飞珠溅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二)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锺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锺楼、鼓楼,衬托锺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锺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即广场与公园)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珩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如某市火车站广场由于规划不合理,结果造成交通拥挤、排水不畅,雨天泥水地,晴日灰满天,环境污染严重,市民怨声载道,游客望而却步,极大的损害了城市形象。

再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要克服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以土地作为城市道路、广场建设的回报是一条快捷方式。二是广场越大越好。三是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卖门面的利益;而政府则应着重考虑增加绿地、建设广场和公园,改善旅游、购物、休闲和人居环境。

(四)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无论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准确的定位。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

特定的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广场个体:

一、和谐处理城市广场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意向。

二、合理配置建筑,实现广场的使用功能。

建筑市场一体化篇9

【关键词】文化建筑、开放性、多元化

项目概况:

德阳广电中心位于德阳市规划道路以东,松花江北路以南,泰山南路以西,松花江南路以北范围内地块,地理位置显要,是德阳新城区的标志性建筑。

该项目是一个由广电中心、会议演出中心、会展中心等几大功能所组成的综合性公共建筑。总用地面积:43632.21o,总建筑面积:49657.70o。包括一个800座的剧场(会议演出中心),广电中心的工艺用房和办公用房,会展中心,办公、旅游管理,新闻中心、地下车库及相关设备用房。主楼地上共有14层,建筑高度:66.15m,为一类高层建筑,裙楼高度小于24m(不含单层的剧场),为高层的裙房。

设计构思:

德阳“艺塑”

建筑及其外部空间是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着眼于城市,基于上述设计理念,提出了德阳“艺塑”的构想。

“艺”寓意为展示、表演,通过在建筑群中建构城市舞台加以实现

“塑”寓意为城市雕塑,通过各个建筑雕塑般硬朗形态得以表达。

设计实际是城市舞台与城市雕塑的结合,不仅创造了丰富的城市空间,雕塑般颇具力度的群体建筑形态亦体现了重工业城市德阳坚韧不屈,迎头向上的气质。

规划结构:

本项目作为以文化建筑为主体的多功能综合体,是为市民服务的,需要有对城市、对市民开放的态度。社保中心、会议演出中心、广电中心的演播等都有较大的人流,需要置于较低的楼层方便人员的进出,占用大量用地。如何在有限用地上进行合理布局,满足不同使用流线的需求,且留出尽可能多的城市公共空间,成为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

我们结合本项目东面为市民广场的特点,在用地内建造起一块7米高的开放的平台空间。这个空间通过宽敞的台阶及叠水、绿化与前区的城市广场连通,将广场引入建筑,使建筑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减少大型群体建筑带来的压迫感,拉近市民与建筑的距离。沿规划用地南北向铺展开的台基将建筑的各功能部分有机的联系起来,各个功能体量在台基的组织下既具有各自独特的建筑个性,又形成有机统一的群体建筑形象。升起的平台将容纳市民观演、休闲、集散等诸多功能。

功能布局:

针对该项目各个功能部分以及对空间的要求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主要将建筑分为三个部分,即会议演出中心部分,会展中心部分和广电中心部分,三者通过7.500标高处的大平系起来,相对独立又相互连续。

项目用地四面均为城市道路。在基地的北端设置了大楼的车行主入口,基地的西侧靠近南北两端分别设置了两个车行次入口,在基地东侧这一人流的主要方向则不设置车行入口,保证了主要人流与车流的相对独立。

建筑形态:

该项目作为城市中一个开放的公共建筑,它的外部空间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场地对应东部广场的中轴线,在设计中经过几种体量布局的比对,最终我们没有采用相对呆板的平面对称形,而是从空间关系出发,通过体量的均衡而形成面对广场的左右平衡的整体形象,使建筑体量更富于变化。从东面广场开始,到建筑底层平台,再到悬浮其上的低层体量,最后是体量较大的主楼,依次伸展开来。多层次的体量变化,避免了对城市广场产生的压迫感,形成与广场呼应的完整景观形象。浮起的建筑在平台广场上划出的曲折变化的流动性空间,让平台上的广场空间层次更加丰富,也更多趣味,亲和力更强。

建筑市场一体化篇10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建筑业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此,《意见》首先确定了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紧紧围绕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核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深化建筑业体制机制改革。发展目标是:简政放权,开放市场,坚持放管并重,消除市场壁垒,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全国建筑市场体系;创新和改进政府对建筑市场、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市场和现场联动,落实各方主体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意见》提出,建立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体系。要进一步放开建筑市场,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革招标投标监管方式,推进建筑市场监管信息化与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工程监理制度,强化建设单位行为监管,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程造价体系。

《意见》要求,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主要是加强勘察设计质量监管,落实各方主体的工程质量责任,完善工程质量检测制度,推进质量安全标准化建设,推动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治理,强化施工安全监督。

《意见》还要求,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要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构建有利于形成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长效机制,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加大工程总承包推行力度,提升建筑业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