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国民经济运行分析十篇国民经济运行分析十篇

国民经济运行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4:03

国民经济运行分析篇1

一、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一)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实现v字曲线发展

经市统计局核定,一季度,全县县内生产总值完成57878万元,现价同比增长9.4%,可比价增长5.7%,完成年度计划31.4亿元的18.4%,全县经济增长从一季度以来,走出了一条v字型反转曲线(如图一所示)。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3313万元,现价同比下降10.3%,可比价下降11.6%,现价拉动县内生产总值增长-2.9个百分点,完成年度计划8.9亿元的15%;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6945万元,现价同比增长18.4%,可比价增长7.5%,现价拉动县内生产总值增长4.9个百分点,完成年度计划9.94亿元的17%;第三产业增加值27620万元,现价同比增长16.4%,可比价增长13.9%,现价拉动县内生产总值增长7.4个百分点,完成年度计划12.56亿元的22%。非公经济增加值31776万元,占县内生产总值的54.9%,同比增长14.0%。三次产业经济结构为23:29.28:47.72。

(二)百年不遇连旱持续,农业经济损失较大

从秋季以来百年不遇的秋冬春连旱持续和动物疫病影响,小春受灾严重,生猪养殖规模下降,种植业经济下滑。截至今年3月25日,全县小春农作物受灾167676亩,占播种面积的98.1%;成灾147853亩,占播种面积的86.5%;绝收103457亩,占播种面积的60.5%。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21278万元,同比下降8.6%,完成年度计划12.9亿元的16.5%,其中,种植业(一季已收获的产品,按产值计算产品法的规定,只有收获入库的产品才能算产值)产值3496万元,同比下降35.3%;林业产值280万元,同比下降9.7%;牧业产值16412万元,同比下降0.4%;渔业产值540万元,同比下降10%;服务业产值550万元,同比增长10%。

小春粮经作物减产。干旱致使全县小春农作物大面积受灾,损失较大。预计小春总播种面积170889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5453亩,比去年减少10363亩,下降13.7%;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5436亩,比去年增加亩,增长1.9%,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由去年的42:58调整为今年的38:62。预计小春粮食总产205万公斤,比去年下降81.8%,造成经济损失1800万元;油料总产163万公斤,比去年下降57.5%,造成经济损失990万元;蔬菜总产6450万公斤,比去年下降26.8%,造成经济损失4000万元。

畜牧业生产趋缓。连旱持续和动物疫病影响,养殖户信心不足,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存栏不足,短期内会影响全县畜牧业生产。3月末,大牲畜存栏50083头,同比增长1.0%;累计出售和自宰的肉牛8200头,同比增长0.8%。生猪存栏136061头,同比下降8.2%;累计出栏103986头,同比下降5.7%。羊存栏57252只,同比增长0.5%;累计出售和自宰12772只,同比下降1.2%。累计出售和自宰的家禽56.7万只,同比下降2.9%。

(三)工业经济止跌回升,重点企业限电停产

工业经济止跌回升。受连旱持续,电力供给不足的影响,全县磷化工支柱产业除振欣化工有限公司外,今年以来,盘溪磷化工片区4户企业全部停产,使全县工业经济增长对县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降低。工业口,一方面抓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进度,建成项目开工率;另一方面抓住市场回暖,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增速大幅上升的时机,千方百计增产促销,全县工业经济实现了从2月份以来止跌回升的势头(如图二所示)。一季度,全县现价工业增加值完成13525万元,同比现价增长16.7%,可比价增长4.3%,完成年度计划7.57亿元的17.9%。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50239万元,同比现价增加3974万元,增长8.6%,完成年度计划30亿元的16.7%,其中,国有工业2346万元,同比增长21.6%;集体工业234万元,同比下降44.2%;合资、股份制工业9356万元,同比下降15.2%;私营及个体工业38303万元,同比增长16.5%。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矿电、建材产业产值完成23729万元,同比下降13.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经济的贡献较低。全县纳入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户,完成现价工业增加值3808万元,同比现价增长3.1%,可比价下降7.9%;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2741万元,同比现价下降6.9%。亏损企业达15户,亏损面56%,亏损额1515万元,比去年减亏399万元,其中,云南马龙产业磷化工公司减少亏损625万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192万元,同比减少1722万元,下降11.5%。实现利税-233万元,同比减少221万元,其中:利润总额-835万元,同比增加335万元;应交增值税514万元,同比减少540万元,下降51.2%。

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对经济的贡献提高。全县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增加值9717万元,同比现价增长23.1%,可比价增长10%。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7498万元,同比现价增长15.1%。

企业开工率不足。一季度,全县生产水泥16.62万吨,同比增长56.8%;生产拖拉机178台,同比增长2.9%;石墨及碳素制品155吨,同比上升64.9%;生产黄磷362吨,同比下降90%;生产原煤5.6万吨,同比下降15%;生产多色印刷品4.5万对开色令,同比下降20.1%;发电量308万千瓦小时,同比下降83.3%;砖956万块,同比下降4.6%。

(四)投资持续平稳增加,工业项目投资下降

一季度,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789万元,同比增长24.5%,完成年度计划21.45亿元的1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631万元,同比增长26.4%;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198万元,同比下降20.7%;农村非农户投资完成1160万元,同比增长20.2%;农村私人投资完成5800万元,同比增长101.5%。

从三次产业投资来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827万元,同比增长419.7%,占投资总额的1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700万元,同比减少32.7%,占投资总额的18.2%,工业项目较去年4749万元减少49万元,同比下降1%,建筑业投资下降10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8262万元,同比增长38.5%,占投资总额的70.8%。

重点类工程投资增加。一季度,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2827万元,占投资总额的11%;采矿业完成投资101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3.9%;制造业完成投资118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4.6%;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251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9.7%;交通运输完成投资1986万元,占投资总额的7.7%;批发和零售业完成投资88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3.4%;房地产业完成投资6775万元(含农村私人建房投资),占投资总额的26.3%;水利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534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0.7%;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完成投资2635万元,占投资总额的10.2%。

农村投资增长较快。城镇投资完成18829万元,同比增长11.6%,其中,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4631万元,同比增长26.4%。农村投资完成6960万元,同比增长81.1%,其中:农村非农户完成投资1160万元,同比增长20.2%;农村私人完成投资5800万元,同比增长101.5%。

(五)财税收入平衡增长,金融贷款增长较快

一季度,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9178万元,同比增加1415万元,增长18.2%。地方财政预算收入5617万元,同比增加512万元,增长10%,完成年度计划22580万元的24.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788万元,同比增加119万元,增长2.5%。地方财政支出12571万元,同比增加2421万元,增长23.9%。

3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1157万元,同比增长55.1%,比年初增长7.5%。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5017万元,同比增长17.6%,比年初增长4.2%。金融机构存贷差为83860万元,存贷比为1:0.6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6380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8264万元,增长20.9%,比年初增加11119万元,增长7.3%。人均储蓄7828元,同比增加1328元,增长20.4%。

(六)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利用县外资金下降

一季度,实际利用县外资金5191万元,同比下降55.5%,完成年度计划11亿元的4.7%。其中:实际利用市外国内资金3741万元,同比下降57.9%,完成年度计划9亿元的4.2%;实际利用县外市内资金1450万元,同比下降47.7%,完成年度计划2亿元的7.3%。出口88万美元,同比增长46.7%,完成年度计划450万美元的19.6%。

(七)消费品市场活跃,城乡居民收入增加

一季度,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97万元,同比增长17.7%,完成年度计划7.6亿元的20.8%。人均实现购买力755元,同比增加112元,增长17.4%。主要价格指数回升(以上年同期累计为10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06.88,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6.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0.5。

受教师实施绩效工资、其他事业单位发放临时补贴、部份企业发放奖金等因素拉动,职工工资大幅增加。一季度,全县职工工资总额7705万元,同比增长35.8%。职工平均工资7132元,同比增加1728元,增长32.0%。

县城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受职工工资收入及财产性收入增加拉动,县城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据县城居民住户抽样调查,县城居民人均总收入4931元,同比增加768元,增长18.4%。县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3元,同比增加619元,增长17.6%。

农民人均纯收入略有增加。受干旱影响,加之畜牧业生产下滑,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大幅下降,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农民人均总收入1384元,同比增加37元,增长2.7%;农民人均纯收入851元,同比增加24元,增长2.9%。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372元,同比增加101元,增长37.3%;家庭经营收入359元,同比减少96元,下降21.1%;转移性收入83元,同比增加18元,增长27.7%。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总量较小,增幅不大

一季度,全县现价生产总值完成57878万元,仅占全市总量1758004万元的3.3%,总量处于全市第8位,同比增长5.7%,增幅处于全市第7位。在全市增幅处于第8位的江川县和第9位的峨山县,其总量都比我县大,发展差距继续扩大。

第一产业经济总量,我县仅次于通海县和江川县,处于全市第3位,一季度同比下降11.6%,下降幅度较大,处于全市第7位,在可比因素条件下,属于旱灾减收正常中的不正常现象。第二产业经济总量较小,处于全市第8位,一季度增幅处于全市第7位。第三产业经济总量处于全市第7位,一季度增幅处于全市第2位。

从我县县内生产总值增长趋势(图一)来看,今年一季度虽然保持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回升势头,但增幅有明显减缓放慢的趋势,主要是第一产业旱灾减收下降幅度太大,第二产业的磷化工限电停产的影响。

(二)连旱现象持续,备耕较难

据气象部门资料显示:从9月1日至今年3月7日,全县平均降水量82.6毫米,比1960年以来(头年9月1日至次年3月7日)平均降水量258.4毫米减少175.8毫米,下降68%,平均气温高达15℃,是1960年以来最高。虽然近期降下几场小雨,但由于地面温度较高,空气相对湿度较小,蒸发量较大,土壤失水严重,水库、坝塘和大多数水源点基本干涸,给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据水利局提供资料:截至4月13日止,全县52个村委会150个村民小组38951人、61262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全县34个村民小组7316人仍在靠拉水解决人畜引水问题。全县水库、坝塘共201座,总库容3945万立方米,末蓄水量3129万立米,蓄水率79.3%,目前蓄水量1610.5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减少1518.5万立方米,下降48.5%,蓄水率仅为40.8%,全县拥有小坝塘177座,已干涸81座,占45.8%。

因连旱现象持续,预计小春种植业经济损失达7000万元,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4000多万元。受连旱持续和动物疫病影响,生猪提前出栏80000头,牛提前出栏1382头;猪死亡387头,牛死亡14头,羊死亡73只,家禽死亡3074只,仔猪死亡0头,家禽空栏100000只。也将给大春备耕和正常生产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

(三)工业规模较小,贡献率低

一季度,全县现价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50239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593152万元的1.9%,总量处于全市第8位,增幅处于全市第8位;工业增加值完成13525万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1091327万元的1.2%,总量处于全市第8位,增幅处于全市第8位,总量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主要是规模以上企业的经济规模太小。

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相对不少,经济规模太小。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企业347户,我县占27户,处于全市第四位,与江川持平。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245739万元,扣除红塔集团后,平均每户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97万元(如图三所示),全县平均每户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71.89万元,平均每户企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仅为全市平均数的12.4%。规模以上企业的经济总量处于全市第9位,增幅处于全市第9位(如图四所示)。从图四可以看出,全市各县(区)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差距相当大,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企业增长最快的是易门县,第二位的是新平县,第三位的是澄江县,第四位的是元江县,第五位是红塔区,第六位的是通海县,第七位的是江川县,第八位是峨山县,第九位的是县,发展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规模以下企业经济总量相对不小,差距逐步缩小。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下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47413万元,全县规模以下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7498万元,占全市的10.8%,处于全市第3位,排在通海县和红塔区之后,全市同比增长17.32%,全县规模以下企业同比增长15.1%,增幅处于全市第6位,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如图五所示)。从图五可以看出,全市各县(区)规模以下企业发展差距不是很大,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下企业增长最快的是澄江县和新平县,红塔区和通海县的增幅也较快,易门县和县差距不是很大。

从一季度全部工业企业的发展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和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从纵向分析,我县磷化工产业因限电而停产,造成工业经济总量较小,拉动县内生产总值贡献较低;从横向分析,全市金属制造业、磷化工、水泥制造等高耗电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都在限电。一季度,全市生产黄磷10166吨,我县仅生产362吨,占全市的3.2%;全市生产水泥194.6万吨,我县生产16.62万吨,占全市的8.5%;全市完成累计供电量20.7亿度,我县完成累计供电量4690万度,占全市的2.3%。企业信心不足、规模经济小、开工率不足、固定成本较高,附加值较低、工业增加值率不高等问题,是我县当前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要问题。

(四)项目开工不足,增速减缓

一季度,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6亿元,同比增长43.3%,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789万元,同比增长24.5%,占全市的6.5%,总量处于全市第7位,增幅处于全市第7位(如图六所示)。在总投资中,房地产业完成投资6775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6.3%,房地产业投资所占比重较大,成为一季度投资的亮点。房地产增加值完成1550万元,占县内生产总值2.7%,远低于国际公认的5%的水平,说明我县房地产投资不会形成过热的现象。一季度,投资平缓的主要原因是,新开工项目不足,盘溪和青龙两个磷化工片区建设项目还没有开工建设,500kv宁州输变电工程南网公司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110kv恩永输变电工程正在开展项目前期工作,35kv新城输变电工程正在做项目前期工作,老独寨水电站还等待南盘江流域水资源规模调整的批复,玉珠公司日产3000吨水泥熟料项目正在做主体工程开工前准备工作,年产120万吨磷矿石浮选项目只进行了场地平整工程。这些项目预计要到今年五月份才能开工建设。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抓备耕,保小春损失大春补实现

由于连旱持续,全县小春作物大量减产,导致全县春耕生产整地难、育苗育秧难,按节令播种移栽难,经济作物生产恢复也难。面对严峻旱情,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户顺势应时调整种植业结构,依靠科技抗旱保春耕,努力确保小春损失大春补目标实现。要按照“市场引导、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着力抓好烟、畜、果、菜四大产业发展,全年计划农作物播种面积44.4万亩,其中,烤烟10.67万亩、蔬菜10万亩、油料3.3万亩、核桃2万亩、柿子5000亩、柑桔3300亩,粮经比例40:60。努力完成农业总产值12.9亿元,保小春损失大春补目标实现。

科学抗旱,确保完成烤烟指令性计划。今年全县计划烤烟种植面积106700亩,收购烟叶1600万公斤。为了完成全年烤烟指令性计划,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育苗、移栽、管理、烘烤、收购等各环节,作了深入细致的安排部署。对田烟土地流转除原计划3500亩外,对新增土地流转5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00元的奖励措施。加强烟区水窖补水工作,全县计划水窖补水25000口,每补满一口水窖补助100元,确保烤烟按照节令移栽。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全市今年建设4件中型水库、6件小(一)型水库和26件小型库坝除险加固工程的机遇,开工建设糯节河水库、白龙河水库径流区生态恢复、南盘江治理项目,加大小水库、小坝塘和水源点建设力度,加强分水岭水库预研工作,争取国家、省、市支持,建设一个大型水库,解决青龙镇片区和宁州镇北片区耕地灌溉水源问题,逐步提高抗旱、抗灾能力。

(二)抓工业,保“十一五”目标实现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预期的县内生产总值是在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32亿元以上。到县内生产总值完成283157万元,前四年年均增长15.3%,与规划预期的14.9%的年均发展速度,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与“十一五”预期目标相差36843万元,只要县内生产总值增长13%,目标就能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0684万元,“十一五”目标是73000万元,已完成增加值84958万元,提前一年超预期目标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4421万元,“十一五”目标是106000万元,已完成增加值111133万元,提前一年超预期目标实现。预计县内生产总值达到321000万元,第一产业预计完成增加值89000万元,第三产业预计完成增加值12560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要增长22%以上,总量达到106400万元,才能完成县内生产总值翻番目标。

保“十一五”县内生产总值翻番目标的实现,工业增长是关键。今年工业增加值要完成83400万元,增长速度要达到25%以上,其中,规模以下企业增长要达到26%,总量达到606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增长要达到24%以上,总量达到22800万元。抓住规模以上27户工业企业的发展,就抓住了保“十一五”目标实现的牛鼻子。

(三)抓龙头,保工业经济做大目标实现

对一个欠发达县域经济而言,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工业,工业发展的关键在龙头企业。当前,我县还基本属于高耗能资源型工业,全县工业存在基础较差、规模较小、附加值低、积累不足、承载就业较少等困难,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现金性财务风险和收支性财务风险,企业资产结构不好,企业家长期战略规划的信心不足,不可能从面上形成较大突破,只能从相对具有某些优势的行业上进行突破,从培育龙头企业的点上进行突破。在一个欠发达县搞工业,龙头企业的培育最关键,龙头企业的带动最有效。要集中有限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培育龙头企业,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做大,才能做大全县工业经济的规模。

在抓好龙头企业培育的同时,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生产企业的协调、引导等服务工作,加大对企业家队伍的学习培训力度,特别是经济知识、管理知识、会计知识等的培训工作。严格统计报表制度,建立信息对称制度,推行领导联系重点企业服务制度,逐步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培养企业家的长期战略眼光,合理收益思想。工业领域不像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有短、平、快行为,工业项目的投入普遍较大,任何产品在市场均等价格机制作用下,都有一个合理的收益率,附加值在高的产品也有一定的投资回收期。当企业实际产出大于或等于潜在产出时,企业盈利能力增加,投资的货币时间价值增加,竞争力增强,有做大的预期实现基础;当企业实际产出小于潜在产出时,企业可能亏损,存在被市场淘汰的预期可能。因此,培育龙头企业,树立企业家长期战略眼光,是发展县域工业经济的重点工作。

(四)抓项目,保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实现

国民经济运行分析篇2

关键词:经济核算;国民经济账户法;平衡法

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它是根据经济理论、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将错综复杂的国民经济系统地描绘出来,从而提高人们认识和把握国民经济运行的能力。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试图通过系统地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更好地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统计描述。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在世界前两大核算体系mpS(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和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础上吸收和利用,逐渐发展起来的。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前欧共体等五个国际组织联合制定的1993年版Sna正式出版之后,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9年,国家统计局决定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进行修订。2002年12月国家统计局、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管理总局联合审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这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新的规范性文件。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是许多统计学家、经济学家和实际工作者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不完美,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理论与方法问题还需要花大力气进行研究、探讨。因此对国民经济核算进行研究,完善其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主要有国民经济账户方法、平衡法、矩阵模型方法、方程式方法和图解法等,其中国民经济账户方法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方法,文中主要对国民经济账户方法和平衡法进行了初步介绍。

一、国民经济账户法

国民经济账户法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方法,它是根据会计账户的基本原理来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该方法的复式记账和四式记账规则,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把每一笔交易的内容以相等的金额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对应账户的借方和贷方进行登录,并将这一系列账户连为整体,则构成国民经济账户体系。我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两大部分组成,它吸收了国际上先进的核算理论与方法,克服了传统核算体系的许多缺陷,使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功能大大加强。

基本核算表反映了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经济活动,描述其经济收支活动及相互关系。社会再生产核算表的主体部分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和国际收支表,用以对社会再生产和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价值量核算。另外还有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这两张附属表。这两张表是对基本表的扩展和补充,用于描述我国自然资源和资源资产、人口资源和人力资本的规模、结构与变动以及经济、资源和人口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党和政府制定、实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这些表采用平衡表形式进行核算,从不同角度提供数据,适应国民经济宏观管理调控的需要。

国民经济账户以账户的形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针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分别设置了不同的账户,即生产账户、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资产负债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它们建立在复式记账法的基础上,把基本核算表中的各种流量存量的基本指标采用收付式平衡表(或平衡账户)连接起来,形成一套系统地描述国民经济循环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间内在联系的账户体系,其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二、平衡法

国民经济运行和结构中的许多数量关系常用平衡法表示。运用恒等公式或数字表式将有关指标联系起来,以反映国民经济协调情况平衡比例关系的一种方法。基本平衡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收支对应法

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经常发生这样那样的收支活动,有货币收支、有实物收支,但都是收支对应、数量相等的。运用收支对应原则进行统计分析,则为收支对应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分析研究并解决国民经济运行中不同部门、地区以及单位之间的问题。

(二)增减余存法

增减余存法是研究不同时期变动的平衡方法。其数量关系为:期末结存-期初结存=本期净增加。式中期初期末是存量,净增加为流量,存量可以变为流量,流量可以变为存量。这种方法在国民经济动态核算中广泛运用,通过平衡关系式,对增加、减少的项目可以进行经济问题的分析。

(三)平衡推算法

平衡推算法是根据平衡规则,将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有联系的经济指标,通过平衡关系,从已知指标推算其他有关未知指标的推算方法。国民经济的基础与核心内容是国民经济社会再生产核算,即对生产量、分配量和使用量核算,而它们相互的来龙去脉和彼此之间存在着的相等和平衡关系,则可根据指标间的联系去推算其他有关指标。对于一些重要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也常采用平衡推算法。国民收入的总量指标,可以由各生产部门逐级核算汇总,也可以利用平衡关系,进行全社会国民收入的直接匡算。对于上述的平衡法,可以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收付式平衡表、并列式平衡表等来表示。

三、结论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运用统计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进行描述和说明,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它揭示了国民经济系统的主要经济功能以及之间的联系。国民经济账户法和平衡法作为两种国民经济核算的常用方法,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秋碧.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总体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0.

2、杨仲山.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模式的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4(6).

3、孙静娟.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4、杨仲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1.

5、钱伯海.再论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J].经济与管理研究,1998(6).

6、管于华.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方法体系[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998(6).

7、余少谦.资金流量的投入产出分析[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国民经济运行分析篇3

关键词:航空运输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84-02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由于行业内外的诸多原因,各种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对整个航空运输业而言,空域资源不足使军、民航的发展都受到限制,在个别热点地区矛盾有激化的可能;对民航业而言,政府面临着产业组织结构、产业资源配置、通用航空发展路径等问题,企业面临着飞行员紧缺、航油价格高企、航班延误较多等问题,其中个别现象(如航班延误)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大众的正常出行,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不能解决,从长远来说必将制约民航的进一步发展。在民航,乃至整个国家已经日益走向市场化的今天,用经济的观点认识这些问题、用经济的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国民航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但由于已有研究成果多针对具体问题,缺少系统性和整体性,在如此复杂的问题前力不从心。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经济学、特别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航空运输经济的专业理论,参考国内其他交通运输行业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民航的特殊文化背景下,建立起适应中国国情的航空运输经济理论体系。这样做才能在兼顾理论体系完整、兼顾航空运输经济学国际性的同时,为我国航空运输业发展真正起到指导、智力支持的作用。

二、我国航空运输经济成果回顾

我国已有的航空运输经济学研究成果:第一个层次:民航企业具体经济问题研究,以民用飞机选型程序研究为代表。此类研究侧重调查研究,以解决现场工作中遇到的具体经济问题为目标,主要应用管理会计理论,强调针对性、现实性和可靠性,突出实用性。第二个层次:行业具体经济政策研究,以“民航专项基金征管改革研究”和“民航专项资金投资机场补贴政策研究”为代表。此类研究多运用比较成熟的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如计量经济学、现代统计学等,结合民航实际情况,帮助政府制订经济管理政策,强调成果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也突出实用性。第三个层次:行业经济理论研究。此类研究较少,以“航空运输经济理论与实践——民航产业价值链研究”、“民航安全经济学应用研究”和“民航便捷航空运输工程研究”为代表,将以往的具体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形成理论逻辑,强调理论性、超前性,并开始尝试指导实践。综合而言,中国航空运输经济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航空运输领域,资料成果涉及通用航空,侧重解决应用层面的经济管理问题,应用对象既有政府(包括发改委、财政部、民航局和地方政府的对口管理部门),也有企业(包括航空公司、机场、空管局、油料公司等)。

三、我国航空运输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内容探讨

1.航空运输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航空运输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航空运输经济活动及其规律。主要研究航空运输产业的经济特征以及航空运输系统包括核心系统及其技术服务保障系统的经济活动、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规律。航空运输系统分为核心系统和技术服务保障系统。航空运输核心系统的经济活动:航空公司的经济活动;机队配置;航线的开辟和航线网络;航班时刻表的编制;运价的制订;机场的经济活动;机场规模;候机楼容量;机场保障活动;空管的经济活动。航空运输技术服务保障系统:航空运输技术服务保障系统包括航油、航材、航信、航空租赁等经济环节的经济活动。虽然航空运输技术保障活动属于航空运输的延伸互动,但其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规律对航空运输有重要影响,因此也是航空运输经济学的研究需要涉及的内容。需要指出的是,与传统的经济学不同的是,①航空运输经济学并没有更多的对个体或者是个人做更多的研究,而是更多的将航空运输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转而研究航空运输这样一个产业在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和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下的经济行为。②航空运输经济学追求的是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寻求效用或满足的最大化。因而航空运输经济学不仅研究航空运输供给和需求的特征以及行为,而且还研究政府的行为,关注点在于资源的配置和优化资源配置。③航空运输经济学是分析现实并且给未来理想一个描述

2.空运输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①航空运输需求分析,在民航运输需求分析方面,民航一直比较薄弱。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供给不足,忽视了作为运输服务对象的旅客和货主的研究。随着国家民航运输供给趋于成熟,竞争激烈,研究的首要内容应该是需求分析。本章需要就航空运输市场构成、航空运输需求特征、航空运输客货的总量需求、地区需求和航线需求影响因素等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就航空运输需求函数和航空运输需求预测进行模拟演示。并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旅客需求价格弹性、航空运输的的收入弹性及其与其它运输方式的交叉弹性等,理解需求弹性与航空运输收益的关系。②航空运输供给分析,需求和供给是经济学家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航空运输供给也是学生了解航空运输行业供给水平、布局、结构并通过国内外发展的对比了解我国航空航空运输发展所处阶段的重要内容。航空运输供给具有系统性特征,除了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核心系统提供供给以外,还有航油、航信、航材、航空维修等技术服务保障部门共同提供航空运输产品和服务,缺一不可。同时,航空运输供给的整个产业特征包括准公共产品特征、产品的不可储存和易逝特征、供给的网络性和趋于垄断性特征等,这些都是对行业进行经济分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把握。③航空运输成本分析,成本分析在航空公司经济学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其成本函数与其生产函数之间有着很强的对偶关系,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供给。航空公司成本按照不同的用途而有不同的划分。掌握航空公司运营成本构成、机场运营成本构成,能够根据成本分类进行国内外典型航空公司及机场的运营成本水平比较,了解航空公司和机场相互合作的经济关系,掌握航空运输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网络经济特征,理解航空运输的网络经济性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成本降低和航空联盟等航空企业经济行为。低成本航空发展的案例可以是本章内容的很好的补充。④航空运输的定价和收入分析,国内外航空运输价格制定的方式及其沿革、航空公司和机场不同业务的自然垄断特征及其不同业务的定价方式、国内航空公司票价的形成机制、航空运输价格歧视与收益管理的思想和常见方法、机场高峰小时定价的等都是本部分要深入研究的。⑤航空运输市场结构与竞争分析,掌握市场结构的经济学计量方法,能够进行国内航空公司和机场的市场集中度比较分析,了解国内外航空公司市场结构及市场竞争行为、企业绩效情况。用航空运输企业之间博弈分析的一般方法,进行航空运输企业的竞争博弈分析。全球航空联盟的现状、趋势、经济驱动可以作为市场结构与竞争分析的案例。⑥航空运输的外部性,航空运输产业有很强的外部性。以民航运输为例,既有正的外部性,也有负的外部性。在正的外部性方面,民航运输业的发展可以支持飞机制造、旅游、物流、仓储等行业的发展,甚至带动地区和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在该方面,国内外有很多研究成果,比较权威的观点是英国牛津经济预测研究所(oxfordeconomicForecasting(oeF))所做的研究。报告指出,消费者在民航业每投入1美元,将使整个社会福利增加7.7美元。关于中国的情况,已有学者进行了初步的估计,社会在民航运输业的投入每增加1元,将带动GDp增加8.2元左右。而临空经济作为航空运输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近几年来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另一方面,民航业也有负的外部经济性,特别是环境问题。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时,经济手段是现实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需要经济学的理论支持。近年来,西方国家在民航运输外部成本的估算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多成果,学者们探讨用各种方法,对由运输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噪声、污染物排放等不良影响进行定量计算。⑦航空运输市场的政府政策与管理,比起电信、铁路等自然垄断性行业,航空运输业更具网络经济、自然垄断和公益性等特点,使其在研究航空运输的政府作用方面的复杂性更加明显。本部分研究运输业中的政府行为、国内外航空运输市场的管制和放松管制的发展历程和管理模式、价格、航线、航班时刻、投资准入等的政策与管理。本章要求掌握航空运输产业特征和政府监管及监管演变规律,了解掌握中外航空运输业中的政府行为,包括价格、航线、航班时刻、投资准入等的政策与管理。

3.航空运输经济学的体系框架。综上,航空运输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1]RiGaSDoGaniS.“FlyingoffCourse,theeconomicsofinternationalairlines”[m].London:printedbyRoutledge,1996.

[2]KennetHD,BoYeR.“theprinciplesoftransportationeconomics”,addisonwesleyLongman,inc.,1998.

[3][日]太田正树.航空运输经济学[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8.

[4][英]肯尼斯·巴顿.运输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n.K塔尼加.美国国际航空政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6]赵锡铎.运输经济学[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

[7]Hollowa.S.“StraightandLevel:practicalairlineeconomics”[m].ashgatepublishingLimited,2003.

国民经济运行分析篇4

关键词:民航运输业;区域经济;模型;互动关系

民航运输业是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产业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大型的国际机场是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场所,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带动性作用。机场充分运用了自身的区位优势,构建了集纸质密集型服务业、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产业为一体的产业体系,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对促进区域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和产业体系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一、民航运输与区域经济关系理论

首先,区域经济对民航运输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民航运输业是建立在区域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增长推动了人流和物流的发展,增大了客货运输需求。区域经济的产业机构直接影响着民航运输业的产业结构,民航运输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设施生产部门和能源部门支持的基础上,生活服务部门需要展现出辅助作用,促使民航运输生产工程能够实现对整体产业体系的依赖。区域商贸活动对民航运输业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区域间的商贸活动能够满足货邮交互和居民出行需求,推动了民航运输业的发展。其次,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民航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民航运输业的发展会降低交通成本,带动城市形象、技术进步、经济产品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民航运输业在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服务和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基于投入产出法的民航运输对区域经济影响研究模型

1.研究方法。需要将经济效益评价作为民航运输业经济效益评价的重点内容。使用的主要方法包括投入产出法、重力模型方法、凯恩斯乘数模型。其中投入产出法主要是指利用经济学原理,结合产业部门的技术经济平衡关系,对企业的投入产出数量进行分析的方法,能系统的分析出产业体系部门经济数量关系。重力模型方法主要是从地理空间角度对产业单位与机场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研究,为提高机场的社会效益评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凯恩斯乘数模型,主要是根据区域航空运输业的投资情况,来计算航空运输业的经济活动给区域活动造成的影响。2.研究原理。投入产出表需要将特定的行政范围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需要明确各个部门之间与区域外相关产业之间的经济关系。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关系主要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诱发影响和催化影响。航空运输业对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体化建设。3.模型构建。模型构建需要结合产业关联理论和经济效益评价模型的建设方法,需要从宏观整体影响的角度出发,模型构建思路为:第一步,计算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的总影响,并分别计算出对区域外和区域内经济产业体系的影响。第二步,制定出民航运输业投入产出结构,定位产业体系作用和类型。第三步,对产业关联影响的前向推动作用和后向拉动作用进行分析,细化产业结构和产业部门的影响规律。

三、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和产业分类。本文主要是对北京和上海在2015年的投入产出表,对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产出表上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主要将航空运输业分为航空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两个部门。在对产业结构影响进行分析时,侧重结构特征分析。为了避免部门分类繁琐和结构特征不清楚带来的影响,将产业部门进行合并,对整个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表1中显示北京和上海的民航运输业完全乘数在2005年和2015年处于增值状态,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总影响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和上海是的民航运输业单位产出对经济贡献持续提升,说明两地的航空运输业得到了持续发展,民航运输业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对跨区域产业的一体化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2.两地民航运输业对经济及产业结构影响分析。从两地民航运输业对经济及产业结构影响对比进行分析可知,民航运输业单位的产出对经济贡献得到了明显提升,促进了两地航空运输业的明显发展。民航运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带动了产业服务体系的稳定,促进了产业体系的协调发展,需求和投入更具稳定性,产品和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影响运输业区域内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产业部门空间布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需要充分利用航空运输业来完成生产活动。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贡献,由于民航业自身具有多种类服务,主要是围绕民航运输业的产品需求,来形成具有层次结构的产业链体系,需要充分发挥大型机场的带动性作用,以民航运输业的发展升级为契机,结合当地产业体系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民航运输业产业链,强化区域产业体系部门之间关联关系,促进民航运输业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本文以民航运输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论述了民航运输与区域经济关系理论,对基于投入产出法的民航运输对区域经济影响研究模型进行分析,并结合实例来论述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通过分析可知,民航运输业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机场周边的区位优势,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产业升级和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民航运输业作为产业体系中的重要服务部门,与其他产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对产业体系有了越来越深入的影响,实现了对区域产业体系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作者:霍淳单位:烟台国际机场

参考文献:

[1]王恩旭,王立新.区域性中心城市民航运输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02:70-73.

国民经济运行分析篇5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问题;政府统计;作用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01

由于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国民经济统计发展需要采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宏观统计分析能够为统计学科的发展提供帮助,对于社会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其实际的应用价值适合被广泛推广。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根据中国现有的经济体制而诞生的专业性术语,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伴随着统计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体系推动,发展而来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包含了两门学科的知识,由于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两门学科中更重视经济学,具体表现出的是计量经济学。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宏观统计分析虽然表现为计量经济学,但是并不能将计量经济学完全代表宏观经济学,因为宏观统计分析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

就我国的经济发展为例:计划经济阶段,统计学是计划管理常用的工具,基本可以完全衡量国民经济水平,凭借着政府的统计数据就可以分析出国民经济状况,并为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做出合适的计划。当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得到了改革,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有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并没有被完全取缔,而是同样调整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所以,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几十年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为国民经济统计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本概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就是指将宏观经济理论当做指导思想,并引入国民经济的统计资料,为国民经济中各个部门和生产环节的主要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并做出综合评估。国民经济的概念范围比较大,包含了多个部门环节和基本要素,只有分析出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才能对现行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做出客观的评价,并为未来的国家经济发展制定出合理的目标,制定出适合的国家发展规划。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和一般的统计分析一样,具有总体性、实证性和数量性等基本特点,除此之外,还具备其特有的特性,具体包括:

1.对象是系统的

宏观统计分析的对象是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其中包含了相互作用的若干个组成部分,各个组成部分又有其自身的特殊功能。我们把国民经济看做一个系统,在进行宏观统计分析时,应该从这个系统的整体出发,分析其中各个部门的联系和各个部门与外界的联系,综合定量地考察整个系统,实现整体最优。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部门必须共同发展,彼此间能够有机的协调起来。

2.按层次分析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要根据国民经济的资料进行分析,采用统计的方式分析评价国民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联系,统计分析的最高层次就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最后一个阶段。国民经济系统通常是多层次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要根据国民经济的特点进行分析,即一方面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分层次的分析,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监控,对于国民经济中的问题则要专项分析。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与统计学和经济学密不可分,是在这两门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所以分析方法涵盖的范围很广,既有数据统计类的方法,还有经济学分析方法,另外还可以采用统计描述或探索数据分析法,模型推断分析法等等。主要采用的是科学性较深的分析方法,并在实际例证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在当今信息时代,我们的海量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比从前的分析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速度更快,分析范围更广,准确率也得到了提升,我们可以更直观的观测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态和随时间进化的演变机制。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及其对我国政府统计发展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的过程中,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统计分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也遇到过一些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诞生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演变的过程中并没有实际经验可以借鉴,只能依靠国内的专家学者根据实际的统计分析总结经验,向前探索,这样难免会在发展的过程中犯错,或是得不到预期的分析效果。此外,由于国民经济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如何对国民经济进行既整体又分层次的统计分析,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想要准确合理的把握两者之间的度需要工作人员不断的探究并总结经验。

(二)我国政府统计发展

国家政府统计分析关系着对一个国家过去经济运行状况的评价和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计划展望。我们采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为政府统计服务,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做出规划。

当今社会是个经济大发展的社会,信息网络技术大幅度进步,在这个信息时代只有充分利用各类海量的信息才能保证国家的市场竞争力,各行各业的发展结合数据分析会更加科学,管理人员也会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而不是像原来根据经验和直觉做出决策。

在这个大数据的发展时代,中国想要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强大国家,必须保证科学化的决策制定,根据信息网络中的大量数据加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构建出全新的思维模式,为国家政府统计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跟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有所区别,但是同样采用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外国类似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经验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有一定辅助作用的,不能完全忽视。

三、结语

2006年,我国提出要建设新型的创新型国家,所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创新能力需要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我们在未来要大力发展创新型企业,建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05).

国民经济运行分析篇6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建立在经济学、统计学基础上,伴随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出了更多挑战。面对新的情况,如何从统计学知识体系来渗透经济分析方法,并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的问题来探讨其发展趋向,对于提升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科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关键问题

从概念上来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建立在经济学、统计学知识体系基础上,以统计知识为核心,围绕经济学知识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也经历了几个不同发展阶段。在以计划经济为主时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利用数理统计和模型分析,来完成对国民经济运行系统的优化和平衡。同时,借助于政府统计系统,从国民经济运行相关数据分析中,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研究,改进下一阶段计划经济重大问题。这一时期的计划经济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但是,对于统筹兼顾、优化管理为主体的计划经济管理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从我国统计学发展历程来看,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概况的讲,主要是围绕国民经济主要经济指标来展开,如利用国民经济账户、投入产出、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等,从各个核心部门、核心指标、核心统计体系中来分析国家、产业的发展状况,减少经济危机的发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借鉴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计划经济管理理论,同时借鉴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理论思想,完善了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方法,逐步实现了财政、信贷、外汇、物资的四大平衡。在以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为特征的第三阶段,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特别是经济学与现实问题的关联,大数据环境下数据的可比性,统计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等。

一、宏观经济统计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概念研究

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主要依托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经济循环理论下的宏观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以及各类标准、统计分类等内容。宏观经济统计,从概念上理解为从宏观上来探讨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统计测度理论和方法。从统计范围来看,主要从经济活动中来获取统计数据,包括各类经济活动的信息整理、也包括各类统计部门设计的用于统计实际数量的调查资料。统计学是依据统计学理论,运用统计学方法来对各类经济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如利用抽样调查来进行统计分析,以实现对样本总量的推断;在获取相关统计数据内容时,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分类法、关联统计法、变化率统计法、总量统计法、结构统计法等。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独立性和地位更趋重要。概括来讲,经济统计分析从统计方式、统计数据上来全面认识经济获得,并从有效分析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统计数据的测度方式及搜集方法,与传统的调查方法,如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相类似,在现代经济统计中,增加了软统计内容,如抽样问卷、心理量表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建立在宏观经济统计基础上,利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以实证经济分析来处理统计结果。从概念上来看,广义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包括的经济活动较多,不仅有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内容,还有其他与国民经济管理相关的统计分析。微观来讲,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从经济问题的统计分析研究中,来构建统计分析模型,并从统计分析变量或指标中探析统计数据所反映的结果。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研究

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包括宏观经济学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宏观经济统计目标三项内容,对于宏观经济学目标,主要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象,如社会总供给、总需求等建立均衡统计分析,从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中来构建各项统计指标,如产业结构统计分析、经济周期统计分析、知识经济发展与创新统计分析、消费-投资需求分析、通货膨胀统计分析等等。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主要从宏观经济运行体制及组织结构上,围绕国家经济社会重大战略开展统计分析。如创新型国家经济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城镇化区域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宏观经济统计目标主要从国家统计、部门统计、行业统计、区域统计等层次化统计数据基础上来开发,围绕社会创新、政府管理、科学研究等内容展开统计方法创新。

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政府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归结为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另一方面表现为专题型或问题型统计分析工作。在制度化统计分析工作中,围绕政府统计调查指标体系,从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中来搜集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并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综合表现上来剖析主要问题和成功之处;对于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对执行效果进行对照分析,并从存在问题中来提出应对建议。如国家统计局和各下属统计单位,每年要对上一年度的统计工作进行汇报,以经济分析白皮书形式进行综合。制度化宏观经济分析工作,能够从社会生产、市场供需、收入分配、金融市场化、国际收支等多方面进行呈现,既有动态指标,也有近期、中长期发展趋向分析。宏观经济专题统计分析具有灵活性和变化性,主要是围绕不同时期的经济工作,从经济问题中来展开针对性调查统计分析。其特点表现在:一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或专题具有较深的研究;二是多采用多重调查方法来实现对专题问题的全面分析,如抽样调查、软实力调查、问卷调查等的综合使用;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统计分析能力,特别是用网络化平台技术来弥补传统调查方法的不足,改善数据质量等。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具有多样性,针对不同问题,有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方法,也有针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还有基于统计描述和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总的来看,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工作,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提升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不同领域所涉及的统计方法具有交叉性。但对于宏观经济分析中动态经济分析、静态经济分析、比较动态经济分析、比较静态经济分析方法所反映的经济学问题,能够从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中体现目标、过程、方法、绩效、因素等统计描述信息,改善统计分析的应用实效性。主要常用的方法有因素分析法、指数分析法、弹性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应用回归分析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法等。对于不同经济变量体系的描述,根据经济运行过程及数量特征,从所选定的指标变量上来进行估计,包括推算、核算和估算等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是基于统计分析应用,从构建基本逻辑架构中来分析客观存在的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由于经济活动中各经济关系之间存在动态性,需要从经济分析的聚类、因子分析等方法中,运用分层回归、分位回归以及协整分析方法来转换,以促进对各项分析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和反映。同样道理,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中,面对大量微观性数据,如何发挥统计变量测度及过程变量特征分析优势?实践中常用统计系统描述方法,将系统分类及归纳至分位、分层、立体、动态的复杂系统中,从探索各关系变量及因素之间关系上来进行描述性分析。如在人口普查以及经济普查中,对于各类模拟系统方法的运用,主要从各因素的顺序识别和组内方差缩小、组间方差扩大上来实现动态过程的科学推断,提升核心主体的统计分析精度。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趋向研究

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应用来看,当前社会环境下面对更多挑战,其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几点:一是做好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的重要决策导向研究,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从海量数据分析中来挖掘科学的信息资源,来优化和辅助市场化竞争、产业竞争及区域、国际间的竞争需要。哈佛大学加里·金(GaryKing)提出“信息革命背景下,对于海量数据资源的统计分析,将席卷商业界、学术界和政界”。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精细化测量行为研究,从经济领域、商业领域来拓宽延伸,以促进社会发展;二是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机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关键期,从协同政府、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以政府公共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来完善社会发展科学管理水平,从中长期发展政策分析中来进行科学谋划和实施。对于统计信息平台中的活动、业务、行政记录、财务信息等资料,要按照统计数据的统一化要求进行科学转换,增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决策科学化能力;三是强化创新型国家建设统计分析工作,围绕国家创新能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展要求,从国家科技政策制订,到各项经济统计工作的实施,都应扎实推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经济建设中的核心和驱动地位;四是构建高端化的产业结构统计分析模型,围绕我国全面转型过渡期的产业结构现状资料,从构建“三高一低”产业结构高端化统计目标入手,加大对信息化金融产业的创新,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强产业辐射及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进程转移;五是注重金融统计分析,完善我国金融管理体系,提升金融管理效率。在建设金融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上,发挥统计手段来全面跟踪和优化我国货币政策服务环境,挖掘金融数据,加大金融风险监测和防范;六是注重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依托大数据时代数据集中化平台,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创造有利环境,实现大数据的共享、合作和协同发展,真正实现大数据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周芳.试论大数据时代中国政府统计改革发展新模式[J].教学与研究,2014(01).

[2]侯福忠.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3(15).

国民经济运行分析篇7

关键词:机场运营能力;区域经济社会;熵权法;耦合协调度;南京禄口国际机场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023-03

0引言

民用航空运输作为一种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当前我国的民航发展越来越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重视。根据中国民航“十二五”规划,预计到2015年,我国运输机场数量将达220个以上,包括63个机场新建、88个机场改扩建、20个机场迁建在内的工程即将实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预计超过4000亿元,较“十一五”增加60%以上。事实上,民用航空运输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其滞后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则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超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又会占用大量的建设资金,影响其他行业的投资,最终同样也会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难。基于此,有关民用航空运输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与否的问题值得研究。对此进行文献梳理发现,与此相关的研究大多数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是民用航空运输业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如国外学者Keith的研究表明,航客货运量和区域经济、就业之间存在一定数量关系,航空客货运输将持续作为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Brueckner的研究认为机场运营不但可以改善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并且优质航空服务还对城市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国内学者刘雪妮采用协整理论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得出我国的民航运输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之间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谢立等根据投入产出法建立了衡量航空运输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关联性的相关模型,并以此为依据推算出航空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力和制约度,管驰明等从论证航空运输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出发,剖析民用航空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等等。

二是民用航空运输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如国外学者Button等将航空运输的社会经济效益分为原生效益、次生效益、衍生效益和永久性效益四个层次,并通过建立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测算出国际航空运输对美国区域经济和就业的影响,Bowen等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大型枢纽机场对城市技术创新有很多贡献,欧洲国际机场协会通过采取向机场发放调查问卷和分析机场社会或经济影响报告的方式验证了机场对国家经济的重要贡献,对区域可达性及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等等;此方面为国内较多研究所参考的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发展北京临空经济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将民航运输的影响分为直接、间接、诱发和催化影响,并利用宏观乘数模型和一般均衡模型对首都机场货运大通关建设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此外,戴福青等运用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两种方法对我国民航空域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齐险峰等以深圳机场为例,运用增加值方法分析了航空运输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并从节省时间、较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等方面对社会效益作了定性分析,王剑雨、陈林则运用投入产出方法,从直接经济效益、前向波及和后向波及效益等方面分别对我国民航运输业、北京民航运输业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等等。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更多关注民用航空运输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对两者发展的协调性关注不够,而科学测度其协调性,对于合理推动民用航空运输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从实证角度,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简称禄口机场)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量化方法,具体分析其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以期为正确对待机场及周边建设等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

1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

1.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构建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机场运营能力方面,综合考虑机场的货运及客运能力两大方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方面,主要从现有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消费实力、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外商投资等角度选择指标,按照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建立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2基于熵权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1.2.1原始数据标准化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统计方法和代表的意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综合评价之前,需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已有研究较多采用一种非负值的区间处理法,标准化后,对每一个指标而言,各评价对象中最好者的标准化值为1,最差者为0。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1)中,Uij为第i个指标下第j个评价对象的原始功效值,Um为临界功效阈值,Umax为第i个指标最大功效值,Umin为第i个指标最小功效值,U*ij为第i个指标下,第j个评价对象标准化后的功效值,反映了第i个指标下,第j个评价对象达到目标值的满意程度1.2.2指标权重确定

熵权法是根据评价指标信息熵,即评价指标功效的相对变化程度,以及对系统整体的影响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同层次分析法等其他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相比,该方法相对客观,对于相对变化程度大的指标,会赋予较大权重。具体计算步骤及公式如下:

步骤1:计算第i个评价指标的信息熵ei,计算公式如下:

2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2.1协调度模型构建

式(4)中,αi、βj分别表示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U*xim、U*yjm分别表示第m个评价对象在各评价指标下的标准化功效值。

将物理学中的协调度模型与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相结合,得到协调度模型如下:

2.2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由于协调度只能说明相互作用程度的强弱,而无法反映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为更好地反映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如式(6)所示:

式(6)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协调度,t为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δ1、δ2及θ为待定系数,一般取θ=0.5,此外,综合文献及类似研究中的观点,机场子系统与区域经济社会子系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二者产生的作用并不对等,结合专家访谈,最终取δ1=0.3,δ2=0.7。

2.3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

耦合协调度的取值在0到1之间,其值越接近于0,说明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越差,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力越弱;其值越接近于1,说明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越好,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力越强。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设定两者之间耦合协调度等级及其划分标准,如表2所示。

3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

以2000-2012年为研究样本区间,对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情况展开实证分析,研究数据均来自历年的《南京市统计年鉴》与中国民用航空局的《全国机场生产统计公报》。

3.1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与权重运算

首先根据公式(1)分别对禄口机场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两个子系统中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继而利用公式(2)和(3)求得各评价指标的熵权,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3.2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运算

综合各评价指标权重,运用公式(4)、(5)和(6),得到2000-2012年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结合表2进一步对比分析,可以确定其对应的基本类型,结果如表4所示。

3.3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特征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进一步分析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的特征,主要结论如下。

3.3.1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阶段性特征明显

由表4的结果可知,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在所研究的时段内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其中2000-2002年这3年为中度失调阶段;2003-2007年为勉强协调阶段;2008-2009年为中度协调阶段;2010-2012年为良好协调阶段。由中度失调发展至良好协调,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阶段性特征明显。

3.3.2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

表4中的数据结果显示机场子系统与区域经济社会子系统的综合得分u(x)、v(y)整体上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在此影响下,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除2005年为0.4919略低于2004年的0.4927外,均呈现出持续攀升的良好态势,从2000年的0.2559增至2012年的0.9496,年均增速约为1158%。值得一提的是,自2010年以来连续3年耦合协调度的数值均高于0.8,这表明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水平已达相对理想的状态,两者已具备较好的互动能力。

3.3.3禄口机场运营能力增强是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间耦合协调度提升的重要原因

由表4可知,机场子系统与区域经济社会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失调的2000-2002年,前者的综合得分u(x)均小于后者的综合得分v(y),这一结果表明机场运营能力滞后于同期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而机场子系统与区域经济社会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协调的2008-2009年、良性协调的2010-2012年,前者的综合得分u(x)均大于后者的综合得分v(y),且所研究时段内,机场子系统综合得分的平均增长速度约为35.01%远高于同期区域经济社会子系统综合得分的平均增长速度19.26%,上述结果表明同区域经济社会子系统相比,机场子系统在两者耦合协调度提升方面的贡献度相对更高,换而言之,禄口机场运营能力的增强是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间耦合协调度显著提升的重要原因。

4结束语

本文在构建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系统动力耦合协调度模型,以2000-2012年为研究时间段,展开实证分析,并得到如下结论:(1)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阶段性特征明显,研究时间段内经历了中度失调、勉强协调、中度协调以及良好协调4个发展阶段;(2)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年均增速约为11.58%,当前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已达相对理想的状态,具备较好的互动能力;(3)禄口机场运营能力增强是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间耦合协调度提升的重要原因,所研究时段内,机场子系统综合得分的平均增长速度约为35.01%远高于同期区域经济社会子系统综合得分的平均增长速度19.26%,同区域经济社会子系统相比,机场子系统在两者耦合协调度提升方面的贡献度相对更高。

本文从耦合协调度层面对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展开比较研究,在重点关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权重确定、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以及耦合协调度标准划分的同时,以2000-2012年为研究时间段,展开评价研究,并针对具体结果,进行特征分析与讨论。总之,本文构建和提供了一个分析与比较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的框架与方法,其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综合把握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状和特征,更为相关部门进行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KeithGD.thegeographyofairpassengervolumeandlocalemploymentpatternsbyUSmetropolitancorearea:1973-1996[J].Journalofairtransportmanagement,2001,7(3):159-167.

[2]BruecknerJK.economiccontributionoftheaviationsectortoHongKong:avalueaddedapproach[J].theChineseeconomy,2006,39(6):19-38.

[3]刘雪妮,宁宣熙,张冬青.区域间民航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比较研究[J].管理评论,2007,19(7):21-28.

[4]谢立,陈林,田静.航空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关联性研究[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09,27(6):37-40.

[5]管驰明,马奇骐.航空运输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10):47-56.

[6]ButtonK,taylorS.internationalairtransporta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J].Journalofairtransportmanagement,2000,6(4):209-222.

[7]Bowen,J.networkchange,deregulationandaccessintheglobalairlineindustry[J].economicGeography,2002,78(4):425-439.

[8]BurkeJ.thesocialandeconomicimpactofairportsineurope[R].aCieurope,2004.

[9]戴福青,李铮.民航空域成本系统用户满意度模糊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2008,21(11):99-103.

[10]齐险峰,胡华清,王延彬.航空运输对地区社会经济贡献研究――以深圳机场为例[J].空运商务,2007(18):28-31.

[11]王剑雨,谢敏.民用航空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联分析――基于2002年全国投入产出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7-22.

[12]陈林.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北京民航社会经济效益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2):60-63.

国民经济运行分析篇8

关键词:民航;政策扶持

一、研究背景和目标

民航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其发达程度对内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水平、经济结构和开放水平等状况,对外则是衡量国家、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航空运输不再仅是一种交通运输方式,而且成为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载体和通道。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航空运输越是发达的地区,往往也是外向型经济比例越高的地区和以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医药、精密仪器等高附加值新兴产业越发达的地区。

研究明确民航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争取各级政府加强对民航业发展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加快出台民航业发展扶持政策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支撑。

二、研究内容

(一)民航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在对民航业基本构成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民航组织292号文件所确定的基本框架,民航服务对地区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四类影响和贡献。1、直接影响。主要是民航运输业本身创造的产出、增加值和就业进行分析,包括航空公司和机场运营、飞机维修、空管和直接为乘客服务的各类单位影响进行测算分析其贡献价值。2、间接影响。主要是民航运输业提供服务的相关行业,如航空燃油供应商、建造附属设施的建筑公司、机场零售商店商品的制造商有联系的工作,以及商业服务部门中各种各样的活动等影响进行测算分析其贡献价值。

3、诱发影响。主要是民航运输业从业人员(包括直接和间接)本身消费需求而引发的服务环节,如在零售商店、银行、住宿、餐饮等影响进行测算分析其贡献价值。4、催化效应。主要是我省民航运输业指航空运输对整个经济链中其他行业发生的影响,如促进对外贸易、促进旅游业发展、吸引投资等影响进行测算分析其贡献价值。以盐城为例:2003年9月,韩国现代起亚集团决定在盐城投资建设“汽车城”,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开通盐城至韩国的航班。2004年4月,盐城市政府财政补贴3000万元开通盐城――首尔国际临时包机航班。2005年总投资68亿元的“汽车城”项目落户盐城。2010年,汽车年销售量33.3万辆,实现销售收入390亿元,上缴税收29.73亿元,带动就业近5万人。与此同时,到2010年底,600多家韩资企业落户盐城,一个现代化的韩资密集区正在形成。另外,以2009年6月开通的盐城―香港航线为平台,盐城市的日韩港台招商突飞猛进,仅落户盐城的台资企业就有近700家。盐城市委市政府利用机场和航线资源,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做法,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成为依托机场的催化效应,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

(二)民航发展政策扶持现状

三、民航扶持政策措施与建议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结合我省目前民航业扶持政策现状,研究提出促进我省民航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措施与建议,研究重点是财政、金融和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与建议。

(一)财税扶持政策

民航业的公益属性,以及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决定了其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财税支持。在研究过程中,将重点对设立民航发展专项资金、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开展研究。

(二)投资融资政策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民航业既是国家相关政策引导的主要方向,也是我省目前民航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需要对民航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政策措施进行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三)用地供地政策

土地是机场及其设施构成要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机场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一定范围的土地为依托。为保障机场建设项目和航空运输服务企业新增建设用地需求,需要对土地资源的获取、使用、经营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关保障措施和建议。

(四)综合配套政策

主要从航空业发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输市场开拓、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临空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常露.民航企业集团的财务集中控制.中国民用航空,2002;3

[2]潘亿新.欧洲民航组织的财务管理.中国民用航空,2003;7

[3]何超凡,周峰,于淑香等.航空企业财务公司模式和发展战略.中国民用航空,2005;5

国民经济运行分析篇9

关键词:法经济学;海商法;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DF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1-0097-05

一、法经济学理论及对其批判

法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也称法律的经济分析、法律经济学及法和经济学,是一门“用经济学阐述法律问题”,“将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的方法全面运用于法律制度分析”的学科。其研究的主要目的仅在于“使法律制度原则更清楚地显现出来,而不是改变法律制度” 。[1]法经济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可以追溯到边沁、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但作为一个学科,则是起源于科斯在其《企业的性质》(1937)以及《社会成本问题》(1960)中提出的交易费用原理,紧接着阿尔钦、卡拉布雷西将经济学理论应用于财产法和侵权法,芝加哥学派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是波斯纳以其《法律的经济分析》及随后的其他著作将法经济学理论推向了一个高峰。早期的法经济学分析主要应用于具有明显经济特征的反托拉斯法和公用事业管制等领域,在科斯提出交易费用理论后,波斯纳等通过纳入各种经济学理论和假定,将法经济学分析进一步应用到整个法律领域,包括民事、刑事和行政程序,惩罚理论及其实践、立法和管制的理论及其实践,法律的实施和司法管理实践,以及宪法、海事法、法理学等各个方面。

法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以“个人理性”及相应的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作为其研究方法基础,以经济学的“效率”作为核心衡量标准,以“成本—收益”及财富最大化作为基本分析工具来进行法律问题研究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同样也是古典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基础,并且在“边际革命”兴起后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广泛的运用。[2]法经济学大量运用古典经济学的“效用”、“效率”、“机会成本”等概念,以及“成本—收益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等分析方法,对传统的法律概念、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关系乃至全部法学理论都进行了重新阐释;法律的制定、实施过程也被赋予经济性解释,提出了制度优化和效率性改进的方案。法律制度由此不仅在事实上,而且在“学术理解”上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核心。[3]由于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分析工具相对于法学来说具有严密性和科学性,加之波斯纳在新功利主义哲学的理论支撑下,凭借其高产而影响深远的著作,法经济学理论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中国也已经建立了相当规模的法经济学研究团体。

然而法经济学理论自其兴起之日,在内外两个方面都遭受了各种批判。著名法经济学家麦乐怡在《法与经济学》中认为,应当区分“法与经济学”与“法律的经济分析”,后者只是在新古典主义的经济模式中研究既定社会制度中的法律问题,而前者应注重研究经济哲学、政治哲学与法律哲学的相互关系,分析和评估可供选择的多种社会模式,研究和探索选择各种不同社会模式的法律制度与经济关系的后果。麦乐怡的观点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法律经济学研究领域中所占有的统治地位提出了挑战,认为“法律的经济分析”是狭隘的,应将更多具有意识形态内容的研究纳入到法律经济学的研究领域;科斯认为在波斯纳对他的批判中,波斯纳并没有搞懂他的理论;著名法经济学家贝克尔认为法经济学过于理论化。在法经济学之外,尽管波斯纳认为其哲学基础是“超越于古典功利主义之上的道德观”,认为效率的观念可以和自由平等诸观念相互协调,再三强调了“正义的最普遍涵义是效率”,但其哲学基础甚至被认为还不如边沁的功利主义,因为边沁至少还考虑大多数人的福利,而波斯纳只考虑效率本身,根本不顾及平等、人权等基本原则;很多法学研究者强调经济学本身也不是完全规范和科学的,法经济学陷入了一种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的短视之中,法经济学是一种经济学帝国主义的产物;台湾学者林立在其《波斯纳与法律经济分析》中认为,经济学与法学具有“不可共量性”, 经济学以效率为终极追求,而法学自古都是“人事和正义的科学”;科斯深刻意识到经济学自身的局限,从不将其理论明确和普适于各个领域,[4]等等。

二、法经济学分析的应用评价

法经济学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和各种分析工具之上,由于经济学行为科学理论相对于法学具有规范性、严密性和科学性优势,对法律的分析更具有直观和逻辑的说服力。特别是在美国这样一个信奉实用主义哲学的国家,因为法经济学分析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明显作用,法经济学已成为一个主要的法学流派。美国法学院大多开设法经济学课程;美国总统里根在1981年任命了波斯纳、博克和温特三位在法经济学方面颇有造诣的法学家为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法官;同年,还通过并颁布了12291号总统令,要求所有新制定的政府规章都要符合成本—收益分析的标准。但是,经济学理论也同样存在不规范、不严密的地方,法经济学分析如果没有边界,自然容易走向极端,比如波斯纳分析问题时,仍然套用效用原则,对性快乐作成本—收益分析,就广遭诟病。当然,并非所有的主流法经济学家都这样滥用法经济学理论,比如卡拉布雷西就认为,有些权利是不能转让的,否则会产生相当的外部性,这些不能转让的权利本身是难以适用法经济学理论的。由于一些法经济学家如波斯纳、罗伯特·考特和托马斯·尤伦等存在将法经济学理论普遍适用的倾向,对法经济学作出“经济学帝国主义”、“工具理性”甚至“粗鄙的功利主义”等评价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

事实上,作为法经济学理论集大成者的波斯纳,其理论也是引起对法经济学批判的焦点。波斯纳是个天才式人物,著作高产而且影响巨大,但由于其许多论述颠覆传统,本身也存在很多不够严密的地方,这就给了人们留下了批判的空间。尽管波斯纳对许多批判作了较好的回应,比如就正义的普遍涵义是效率,法经济学分析、经济学理论与法律心理学、法社会学、法人类学等一样都存在弱点等等。但波斯纳本身的确存在诸多“出格”的观点和行为,加深了人们对其理论理解的困难。比如,波斯纳2006年所著的《不是一个自杀性协议:国家紧急状态下的美国宪法》(not a Suicide pact: the Constitution in a time of national emergency)用恐怖主义增加政府与民众之间交易费用的分析,表达了对布什政府对伊战争、恐怖囚犯待遇法案等在美国存在巨大争议的事项,以及布什未经国会授权命令当局对私人邮件、电话监听监控这一普遍认为是违反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的行为等的支持;基于类似的经济分析,波斯纳了越战以来法院保护新闻记者隐匿消息源的判例,要求记者必须交代新闻来源,以保证新闻的准确性和国家对泄密原因的掌握,在他的判决下,多个记者因藐视法庭而被关押起来。而这一问题存在巨大的宪法权利争议,美国一部电影《真相至上》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点。看起来,波斯纳的确把法经济学运用得过于泛滥,以至于可能激起人们的愤怒。

其实,理性是有限的,经济学理论建立在一系列理论前提与假设上,存在各种模型约束条件,法经济学家波斯纳也同样不能摆脱这种局限。经济理性不是人类的唯一价值,也不会是社会的唯一价值,经济分析当然也不能是“经济学帝国主义”。客观地说,在非市场和非宏观福利的领域,法经济学分析是要慎用的,因为像人的心理、价值观等是无法用效益最大化的标准去评价的。但是,对于很多领域,特别是市场及事关社会宏观福利的领域,法经济学分析是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在这些领域,传统法学研究所强调和重视的“公平”、“正义”这一类概念本身的含义往往是无法界定的,法经济学运用经济学工具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能有效克服这一缺点。法经济学在规范研究中所运用的效率标准,主要不是“帕累托最优”,而是“卡尔多—希克斯补偿原则”意义上的效率标准,即认为在社会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如果那些从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中获得利益的人所增加的利益足以补偿(并不要求实际补偿)在同一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中受到损失的人的利益,那么,这种资源配置就是有效率的。这看似忽视了分配正义,但是法经济学不能解决所有的法律问题,分配正义应该归属到一些不适用或不完全适用法经济学分析的领域去实现,比如人权法、社会保障法等领域。某个法学理论只能解决某个局部的问题,例如,科斯定理所指的效率和福利最大化在应用上也是针对一个特定范围的,比如全球范围、一国范围或者一个更小的时空范围,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所举的工厂污染权与附近居民要求空气清洁权的例子,[5]就是指该区域、居民与工厂这个范围内的效率与福利最大化,没有考虑整体社会环境等范围内的效率与社会福利,但是交易成本理论能够解决好这个案例中的权利配置问题,这就足够了。

法经济学分析到底有哪些应用的边界?大致来说,涉及人的价值、人格、文化及人权、自由等基本因素时,经济理性不是主要考虑因素,法经济学分析一般不适用;一般的法律制度领域,有可能适用法经济学分析,但要受到限制,因为经济理性不是唯一考虑因素,上文所述波斯纳对以反恐限制自由、等适用经济分析就是没有把守这一限制边界的结果;而对于经济领域的法律,适用法经济学分析基本没有障碍。特别是对于商法来说,更是应该尽量应用法经济学分析,避免简单的定性论述。商法的最高价值取向是效率,立法上采取的是效率优先原则,[6]而效率本来就主要是个经济学意义上的概念,对于效率的论证,传统法学理论是难以有效完成的,法经济学分析无疑是最适宜的工具。在世界范围内,海商法和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被认为属于传统的四大商法,[7]因此就海商法研究而言,应用法经济学分析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是深化海商法研究所必需的。

三、法经济学分析在海商法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在海商法学中,法经济学分析源远流长,美国联邦上诉法院第二巡回法庭汉德法官在1947年United States v. Carroll towing Co.一案中提出的“汉德公式”,就是一个典型的法经济学分析。汉德法官在该案中论述船主对其船舶碰撞有无过失时分析道:任何船只都有脱锚的可能,并在脱锚后对附近的船只构成威胁,一位船主防止此类事件发生的义务应由三个变量来决定:(1)该船脱锚的可能性(probability,简称p);(2)该船脱锚后将给其他船只造成的损害(loss或injury,简称L);(3)对此采取足够预防措施将给该船主带来的负担(burden,简称B)。只有当p×L>B时,船主才有过错。因为如果花费更多的成本去避免一个更小的损失,显然是没有效率的。汉德公式是一个典型的成本—效益分析,这还早于科斯提出交易费用理论。波斯纳在《法律的经济分析》的“交换过程及契约法的经济功能”一节中也对海难救助费用作了简要的经济学分析。我国近年来法经济学理论有较快的发展,法经济学分析在法学研究中也开始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民商法、法理等学科中较受重视。我国海商法学界部分学者也开始将法经济学分析应用到相关研究之中,如韩立新教授在其著作《船舶污染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中对船舶污染损害赔偿采用严格责任进行了法经济学分析,王立志《船舶登记法律制度的经济分析》一文对船舶登记进行了经济学分析,王婕丽的论文《船舶抵押权的法律经济分析》及数篇硕士论文也对海商法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单的经济学分析。

法经济学分析在我国海商法学研究中的应用存在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法经济学分析应用仍然很少,法经济学理论似乎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和海商法这样一个商法部门属性是不相称的。海商法是调整海上运输和与船舶有关的特定社会关系的法律,其内容是典型的经济活动,不充分应用法经济学分析对海商法进行研究,是难以走出从法律到法律的传统模式的,也是不够深入的,因为经济的内容只有经济学的工具才能做出最好的解释。尤其和民商法、法理等学科相比较,可以说法经济学分析在海商法学中的应用是很落后的。第二,已有的部分研究中,对法经济学理论的应用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的侵权责任、物权等民法领域,基本没有对海商法特殊法律制度和理论进行法经济学分析。海商法存在大量区别于普通民商法的特殊制度和惯例,这些制度和惯例往往不能得到传统法学理论的完整解释,运用法经济学理论应该是一个非常合适的研究进路。第三,目前在海商法研究中运用法经济学分析,大部分还处于简单的成本—效益或博弈论的描述性分析阶段,缺少模型论证和系统运用法经济学工具的研究。第四,正如贝克尔评价美国法经济学研究时所说的,大部分研究者缺乏定量研究训练,我国海商法研究领域也缺少这种定量分析的传统。

四、法经济学分析在海商法研究中的应用范畴

海商法学研究诸多特殊的对立统一的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些均是法经济学分析可以和应当应用的范畴。

1.船方和货方的法律关系领域。这是海商法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因为海上运输是海商法的主要调整对象,船舶相关的特定社会关系也基本是为海上运输服务的。船方和货方之间的法律问题除了可以应用法经济学分析的合同关系、侵权关系之外,还存在许多特殊的制度,如承运人责任基础法律制度、提单法律制度、适航、管货、承运人和实际承运人法定责任制度等等,这些范畴可以充分运用各种微观经济学工具进行法经济学分析,较之传统海商法研究能做出更深层次的研究。

2.国内方和国外方的法律关系领域。海商法具有天然的涉外性,为国际贸易服务。海上运输大多是国际运输,跨国关系领域自然涉及各国利益问题,而如何在立法与司法中维护本国利益,同时又保持适度的国际利益平衡,对利益格局的判断很重要,而利益的分析和判断自然要建立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法经济学分析是重要的、离不开的工具,如海运大国与货主大国的定位、污染、遇难船避难、油污合作响应、大量国际公约的评估与参加等等,传统法律理论似乎是力不从心的。

3.与船舶物权相关的法律关系领域。除了传统的物权规范外,船舶物权有许多特点,如留置权、优先权制度,造船、在建船舶抵押与船舶融资等,都不同于民法一般物权制度,而这些特殊制度归根结底是为繁荣海运和船舶交易服务的,但是传统法律理论对此难以做出更为深刻的论述,而法经济学分析可以提供更为直接和规范的模型、研究路径。

4.管制方与被管制方的法律关系领域。海商法也调整许多涉及政府管制的关系,如船舶登记与入籍、海运市场的准入与管理、海运市场竞争与垄断的规制、防污管理与强制保险、iSm规则等,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规制经济学中许多已经比较成熟的理论与工具,非常适合运用到法经济学中,不能仅仅限制在微观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和最大化模型之中。

5.风险分担机制法律关系领域。由于存在海上特殊风险,基于促进航运发展的需要,海商法规定了责任限制、共同海损、油污基金等制度,这些制度迫切需要运用微观经济学工具和宏观经济学模型进行探讨,研究其合理性、调整的必要性。

6.船舶其他法律关系领域。海商法调整的碰撞、拖航、救助、打捞及船舶租用等关系与一般民法规范和行政法规范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就民事主体之间、国家与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进行法经济学分析,可以对这些古老及发展中的特殊制度做出清晰的解释。

7.其他特殊法律关系领域。如无船承运人网状责任与提单制度、实际承运人与承运人非和非雇佣的法律特点、船东与船代、货主与货代、船代与货代之间的提单签发等法律关系,都有海运行业具有的特点及商事交易的特点,对此范畴进行法经济学分析,研究前景是很广阔的。

8.国家干预海运法律关系领域。如国船国造、载运保留、船队补贴、造船振兴等都直接属于宏观经济调控领域,其决策和运行,更是离不开法经济学分析。

五、法经济学分析在海商法研究中的应用深化——科斯的研究进路

法经济学学科起源于科斯提出的交易费用理论,波斯纳等学者无不受其影响,以该理论结合边际理论、最大化理论等新古典经经济学工具进行法经济学分析。但是,波斯纳对科斯提出过“反理论”的批判,而科斯则认为波斯纳没有真正弄懂他的理论,二者存在着严重分歧。1997年,《芝加哥大学法律评论》杂志编辑部召开了一场“圆桌研讨会”,一些著名学者,例如罗纳德·科斯、加里·贝克尔、默顿·米勒、理查德·波斯纳、理查德·爱泼斯坦等参加了会议。科斯在会议上明确表示,他关心的是法律系统的运行对经济系统运行的影响:不同的法律系统对特定经济系统的影响有何不同,当采用这种而不是其他法律规则时,对经济系统又有何不同影响。[8]实际上,科斯提出交易费用理论的本身,是为了解释制度对经济的影响。包括斯密在内的新古典经济学家都忽视了企业组织,认为企业不过是随着交换和分工的出现,把不同技能的人组合在一起而已。科斯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就是以交易费用理论为指导(虽然科斯直到1960年《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才深入阐述了这一理论),证明人们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才会组建企业的,科斯的理论为研究经济学现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野,贡献是巨大的。这也决定了科斯和波斯纳的研究进路是反向的。

尽管波斯纳也应用交易费用原理,但是波斯纳是应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各种工具和理论去分析法律,“正统的法经济学从来没有,或者说几乎没有野心去改变经济学”,[9]著名法经济学家威廉姆森认为,波斯纳的观点表明法和经济学的关系是单向的:法学更像是恳求者,依赖于经济学向其提供的任何事物,但是却很少或者没有可以作为回馈的。[10]而由于波斯纳的重大影响及法学界本身的局限,绝大多数法经济学研究都是沿着波斯纳的方向进行的,即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工具来分析法律,这是一种单向的用经济对法律的分析;而科斯从其《企业的性质》到《社会成本问题》,都是以研究不同的法律制度和规则对经济的影响(如企业的组织制度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为出发点的,科斯的进路是用法律对经济的分析。波斯纳的研究进路,在美国已经得到充分的开展,在中国的一些部门法领域也正在兴起。虽然在海商法领域,波斯纳研究进路的法经济学分析仍然处于不发达阶段,但是作为长远的学术研究方向,海商法研究应当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瞄准科斯的研究进路,努力以海商法领域的法经济学研究向海运经济甚至外贸经济领域提供改革和发展的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序言.

[2]史晋川.法律经济学述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2).

[3]冯玉军.法经济学研究范式及其理论阐释[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1).

[4]柯岚.波斯纳经济分析法学批判[J].财经,2005,(13).

[5] R. H. 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vol.3 no.10,1960,1-44.

[6]赵万一.论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异同及其对我国民商立法的影响[J].法学论坛,2003,(6).

[7]石少侠.我国应实行实质商法主义的民商分立——兼论我国的商事立法模式[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5).

[8]Douglas G. Baird,“the Future of the Law and economics: Looking Forward”,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Fall 1997.1167-1177.

国民经济运行分析篇10

街堆水库建设规模为小⑴型,水库总库容为136万m3,最大坝高41.5m,工程的任务为灌溉及供水。灌区范围包括3个乡镇及沿线村寨,灌溉面积4430亩,灌溉年用水量145.85万m3。供水包括3个乡镇,乡镇所在地7300人年,用水量44.47万m3;沿线村寨15761人,年需水量120.36万m3;下放生态水量84.5万m3;总需水量为395.18万m3。按2015年1季度物价水平计算,可行性研究阶段总投资为18359.53万元,其中建筑工程投资14353.10万元(包括机电设备、金属结构费用为4487.73万元),移民、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专项投资4006.43万元。

2经济评价

2.1经济评价依据

水利部《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2013);《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SL618-2013);批复的街堆供水灌溉工程项目建议书;收集到的当地有关经济指标及其他有关专业设计资料。

2.2计算原则

水利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包括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是指在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前提下,从国家经济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分析项目的经济效益、效果和对社会的影响,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财务评价是指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的前提下,从项目角度,计算项目范围内的财务费用和收益,分析项目的财务生存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评价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对属于社会公益性质的水利建设项目,如国民经济评价合理,而无财务收入或财务收入较少时,可只进行财务分析计算,不进行财务指标计算,提出维持项目正常运行所需资金的来源即可。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时,投入物和产出物的价格原则上都使用影子价格;应当采用当前国家规定的8%的社会折现率。水利建设项目的项目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年运行费和更新改造费。特别指出,用于供水灌溉的水库,由于使用年限较长,中途需更新设备。更新改造费为维持项目正常运行所需的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等一次性更新改造费用,在经济寿命期满前完成投入。财务评价应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采用财务价格进行。水利建设项目的财务支出包括建设项目总投资、年运行费、更新改造投资、流动资金和税金等。更新改造投资包括运行期内机电设备、金属结构及工程设施等需要更新和拓展项目的投资费用。水利建设项目的计算期,包括建设期、运行初期和正常运行期。正常运行期可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或按以下规定研究确定:防洪、治涝、灌溉、城镇供水等工程为30~50年。根据本工程的特点,运行期确定为50年(含运行初期),建设期为两年,基准点为建设期第一年年初,计算期末回收固定资产余值。

2.3资金计划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施工工期为2年,采用工程投资的分年度投资估算结果如表1所示,基本预备费最后一年使用。

2.4流动资金估算

流动资金包含维持项目正常运行所需的周转资金,参照类似项目,可按年运行费的10%计,约为28万元,计划财政资金预留,建设期末投入,形成流动资产,计算期末一次收回。

2.5税金计算

(1)销售税金及附加:该工程中向乡镇供水部分,需交纳的增值税率为13%、工程所在地为农村,故城建税率为增值税的1%、教育附加税率为增值税的3%。环境生态用水、农田灌溉(含人畜饮水)免税。年税率计算结果为13.52%。(2)所得税:根据国家税务政策,该工程税率为25%,并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享受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

3国民经济评价

3.1国民经济评价计算方法

(1)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应以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效益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is)表示,当(eiRRis)时,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其计算公式为:∑nt=1(B-C)t(1+eiRR)-t=0式中:B—年效益(万元);C—年费用(万元);n—计算期(年);t—计算期各年的序号,基准点的序号为0;(B-C)t—第t年的净效益(万元)。

(2)经济净现值(enpV)应以用社会折现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净效益折算到计算期初的现值之和表示,当经济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时,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其计算公式为:enpV=∑nt=1(B-C)t(1+is)-t(3)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应以项目效益现值与费用现值之比表示,当经济效益费用比大于或等于1.0时,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其计算公式为:eBCR=∑nt=1Bt(1+is)-t∑nt=1Ct(1+is)-t式中:Bt—第t年的效益(万元);Ct—第t年的费用(万元)。(4)投资回收期(pt)应以项目的净现金流量累计等于零时所需要的时间(以年计)表示,从建设开始年起算。如果从运行开始年起算,应予说明。其计算公式为:∑nt=1(Ci-Co)t=0pt=累计净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的年份-1+上一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当年净现金流量

3.2费用估算

(1)年运行费:包括材料费、燃料及动力费、修理费、职工薪酬、管理费、水资源费、其它费用、固定资产保险费。年运行费合计281.72万元。

(2)总成本费用:工程总成本包含年运行费、折旧费、摊销费和财务费用。工程总成本579.37万元。水库工程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按50年计,净残值率取固定资产原值的5%,按平均年限法计算,则每年应提取的折旧费297.65万元。摊销费和财务费用为零,因为没有专利和资金汇兑发生。

3.3影子投资

(1)投资调整。根据工程概算静态投资18359.53万元进行调整。剔出利润、税金、利息等内部转移支付的费用、用影子价格对材料费进行调整。本阶段经测算,国民经济评价中工程影子投资额按概算总投资的90%计算,即调整后的国民经济评价投资为16523.5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为13829.73万元。

(2)年运行费调整。根据工程总成本费用579.37万元进行调整。剔出折旧费、利息净支出及水资源费、固定资产保险费等,并采用影子价格代替财务价格。考虑运行管理人员中60%为技术人员,40%为普通人员,影子薪酬为24.88万元,则经济评价的年运行费为238.36万元。

(3)更新改造费用调整。根据工程更新改造费用4487.73万元进行调整。剔出利润、税金、利息等内部转移支付的费用、用影子价格对材料费进行调整。本阶段经测算,国民经济评价中设备更新改造影子投资额按概算总投资的90%计算,即调整后的国民经济评价设备更新投资为4038.95万元,在工程运行第26年时投入。

3.4工程效益

工程效益包括灌溉效益、乡镇供水效益及农村供水效益,共2174.36万元。

(1)灌溉效益。工程设计灌溉面积4430亩,其中改善水田3530亩,改善旱地900亩。改善田每亩平均增产水稻160kg,油菜子60kg;改善旱地每亩平均增产玉米180kg,小麦180kg。根据贵州省物价局的物价信息计价,灌溉效益分摊系数取0.45,灌溉效益204.92万元。

(2)乡镇供水效益。计划年向3个乡镇供水64.93万m3,综合当地具体情况和考虑地区规划年(2030年)影子水价按当地水价的1.2倍计,为2.46元/m3,则年供水效益为223.69万元。

(3)沿线村寨供水效益:1)健康效益,将解决19个沿线自然村寨,共计15761人、8728头大牲畜、30728头小牲畜、86522只禽类的用水需求。工程健康效益主要是指受益群众、大小牲畜等每年可减少的医药卫生支出以及因病减少工作而产生的经济收益,经测算为707.71万元。2)取水节约劳动力效益,当地农村人畜饮用水主要靠小溪径流解决,平均取水距离0.8km,经测算,平均每年每人需取水人工费用约500元,则工程节约劳动力效益为788.05万元。

3.5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该工程的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计算结果经计算,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9.41%>8%;经济净现值:enpV=2452(万元)>0;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1.138>1;静态投资回收年限11.82年(含建设期)。综合分析,国民经济评价各主要指标均大于规范要求,国民经济效益合理。

3.6国民经济敏感性分析

国民经济敏感性分析计算用投资增减10%与效益增减10%两种方案与基本方案进行比较。从投资增减与效益增减对比分析得知,效益指标的敏感性较大,故工程建成后应提高其综合效益,设计确定的基本方案合理。

4财务评价

4.1财务收益

财务收益包括灌溉收益、农村供水收益及乡镇供水收益,共261.59万元。

(1)灌溉收益,根据预测的农业灌溉水价0.17元/m3,农田灌溉财务收益为24.79万元。

(2)乡镇供水财务收益,根据预测的原水水价2.05元/m3,工程计划年向乡镇供水44.47万m3,则乡镇供水财务收益为91.16万元。

(3)沿线村寨供水财务收益,根据预测的农村供水原水水价1.21元/m3,工程计划年向村寨供水120.36万m3,则农村供水财务收益为145.64万元。

4.2财务总成本和运行成本

根据公式:财务总成本=折旧费+年运行费+利息,计算如下:工程折旧年限按50年计,净残值率取5%,按平均年限法计算,则每年应提取的折旧费为297.65万元。年运行费由职工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福利、住房公积金、修理费、水资源费(乡镇供水为0.04元/m3,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免费)等组成,计算为281.72万元。贷款利息为0,所以财务总成本为579.37万元。运行成本为281.72万元。乡镇供水为增值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税率分别为6%、0.3%、0.06%。环境生态用水、农田灌溉及农村人饮免税,年营业税金及附加费为26.2万元。根据财务利润测算公式,工程财务利润=财务收益-总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计算结果为-330.10万元。

4.3财务生存能力、盈利能力和偿还债务能力评价,以及资金来源

4.3.1水价分析按设计水平年,预测工程灌溉及供水成本水价计算。从现状水价和设计水平年预测水价上分析,财务收益中灌溉、农村人饮、乡镇人饮的水价是合理的。

4.3.2收支分析项目财务收入主要是灌溉及供水,各子项的收支情况。

.3.3结果分析从财务收支情况看,水库正常运行年份,总财务收入大于运行成本,工程能够维持自身运行,且推荐水价均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故项目具备财务生存能力,项目收益能够保证自身整体正常运行;总财务收入小于总成本,说明不具备盈利能力和偿还债务能力。因为本工程运行期无利润收入,所以只进行上述财务分析计算,并提出维持项目正常运行所需资金的来源即可。

4.3.4维持项目正常运行所需资金的来源为维持项目正常运行,年运行费由项目财务收入支付,但无力支付工程折旧费;另外,通过“以水养水”的管理模式,大力发展养殖、旅游及菜篮子工程等相关产业,可以适当增加财务收入。

4.4测算偿债能力

按工程建设资金向银行贷款7000万元(约占总投资40%),余额向国家申请支持的筹资方案进行测算。考虑按运行期第25年(银行贷款最长年限)偿还全部贷款,则推算水价分别为灌溉供水5.5元/m3、农村供水10.0元/m3,乡镇供水17.0元/m3,企业才有获利机会,但此水价明显高于当地农村及乡镇居民所能承受的能力,所以工程建设资金除国家无偿支持外,其余需由当地政府自筹。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