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及治疗十篇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及治疗十篇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及治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4:42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及治疗篇1

【关键词】老年患者;呼吸内科;肺部感染;因素分析;预防措施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13-02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空气质量的下降是导致呼吸内科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正处于退化阶段,免疫力逐渐降低,其自身抵御病毒侵害的能力也在逐渐降低,这就导致老年人群体成为了呼吸内科疾病的易感染人群。同时也是由于老年群体身体素质的原因,老年人在呼吸内科疾病的感染部位较比于青少年人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预防和治疗呼吸内科疾病的时候要给予老年人群体以格外的重视和关注。关于导致老年人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对诱发老年人呼吸内科感染的几种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对各项诱发因素做出应对措施的探析。

1老年人群体内科易感染部位分析

长期的临床研究表明,老年人群体内科容易发生感染的部位主要有三个部位,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泌尿系统,而在这三个主要的系统中又以呼吸系统的感染发病率最高。从我院多年来收治的老年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看,呼吸系统感染患者中老年人的数量是最多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老年群体是呼吸内科较为容易感染的群体,在笔者临床治疗的老年患者中,普遍患者患病的时间很长,并且患者的病情不是很稳定,反复性很强。同时在这些患者当中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患者通过光谱抗菌药等药物来控制和减缓呼吸系统的疾病,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患者呼吸系统的病痛,但是也在极大的降低了患者呼吸系统的自我防御能力,不仅患者对药物产生了依赖性,而且也使得呼吸系统成为了内科易感染的部位。除了患者自身的因素之外还有院方管理方面的因素,例如医护人员对于病房的管理并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很多患者的实际情况并没有被及时的了解到,这就导致医生对于患者的实际病情了解不够深刻,这也会成为患者再度感染的潜在风险因素。

2老年人群体呼吸内科感染发病具体原因分析

2.1老年人群体肺部真菌感染根据实际的临床调查表明,在众多的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约有1/5的患者呼吸道内带有致病的真菌,这主要是由于老年群体的呼吸系统疾病多为慢性疾病,发病周期很长,同时由于老年患者在身体机能以及免疫力方面较比于青壮年患者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很多老年患者都是长期在药物的辅助之下抵抗病毒的侵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老年患者体内自身的免疫系统,降低了免疫能力,所以当外用药物一旦停止,则患者的呼吸系统就会面临着真菌侵入的可能。除此以外,在治疗和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时候,医护人员会给患者使用大量的广谱抗生素,这些抗生素在消除患者病痛的同时也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抗生素对于抑制和消灭病菌有着非常良好的作用,但是在抑制和消灭作用发挥的同时,真菌也会在抗生素的刺激之下生长和繁殖,这就给老年患者呼吸系统出现真菌感染留下了隐患。另外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治的过程中,不当的医源性诊治也是导致患者呼吸系统丧失真菌抵抗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2.2老年人群体不良心理因素诱发的呼吸系统感染经过长期的治疗和观察,笔者发现,很多老年人患者忍受呼吸系统疾病已经很多年,采取了很多的治疗方法都不是很见成效,因此很多老年患者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信心明显不足,并且长期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折磨之下很多老年人患者经常伴有咳嗽、痰多、胸闷、气短等呼吸系统疾病症状,这些症状反反复复,经常折磨的患者出现紧张、焦躁以及失眠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也给治疗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很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消极对待治疗措施,对于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帮助漠然对待,甚至有很多患者不愿配合治疗,这给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及时了解患者情况,做出准确施治判断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在对老年人群体呼吸内科感染问题的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心和治疗也是我们做好治疗和预防工作的重点,对于老年患者的心理进行及时的疏导是提高我们治疗效果,改善老年人身体现状的有效途径之一。

3预防与治疗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有效措施

3.1加强医院病房管理工作呼吸系统疾病很容易受到外界空气的影响,在患者住院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亲朋好友会经常入院探访,在这个过程中,病房内的空气会受到外界空气一定的影响,另外患者与探访人员在交谈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飞沫,这些都是导致患者呼吸系统疾病出现反复的原因,而对于这种人之常情的探访院方并不能够拒绝和阻止,这就给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控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院方应该在呼吸疾病的病房之外加强对探访人员的医学基础知识普及,提高探访人员的医疗意识,另外还要进一步的加强病房管理工作,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作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工作,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消毒隔离治疗,制定严格的陪护制度,杜绝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复感染,并且要对病房进行定期的通风和消毒。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及治疗篇2

关键词疾病谱单病种排序构成比

临床资料

采用“甘肃省卫生系统疾控进医院信息平台”统计2011年全县医疗机构门诊患者初步诊断进行疾病分类统计,对病种按疾病分类系统、排列前三的单病种进行分类排序统计分析。

结果

全县所有医疗机构门诊患者按疾病分类结果:门诊患者前三位以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疾病为主;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居第八。呼吸系统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气管炎为主;循环系统以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病noS为主;消化系统以胃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肠炎为主。见表1。

表12011年清水县门诊患者前十位疾病顺序

疾病分类系统例数构成比呼吸系统3156638.57%循环系统1325216.19%消化系统1213814.83%肌肉骨骼系统和

结缔组织疾病829910.1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59737.30%临床与实验异常

不类于他处者26713.26%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7072.09%传染病和寄生虫病13481.65%神经系统疾病10511.28%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10281.26%

门诊患者单病种构成分析:门诊患者前三位为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胃炎,发病率分别为4%、3%、2%。见表2。

表22011年清水县门诊患者单病种前十位疾病排序

疾病分类系统例数构成比上呼吸道感染1816722.20%感冒885410.81%胃炎44295.41%高血压41995.13%腰痛noS26843.28%附件炎(输卵管

和卵巢炎)26203.20%低血压noS22982.81%慢性胃炎21232.59%冠心病21002.57%关节炎noS17682.16%

单病种排列前三位的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胃炎)年龄分析:上呼吸道感染和感冒主要患者为0~5岁儿童,胃炎主要分布于45岁以上年龄段。见表3。

单病种前十位疾病性别差异分析:上呼吸道感染男性居多,低血压女性居多,其余各病男性稍多。见表4。

表42011年清水县门诊患者单病种前十位

疾病性别差异

疾病分类系统总计构成比(%)男女上呼吸道感染1816765.7934.21感冒885453.5746.43胃炎442956.4843.52高血压419953.6046.40腰痛noS268453.5446.46输卵管和卵巢炎26200.00100.00低血压noS229840.7659.24慢性胃炎212351.5148.49冠心病210048.4551.55关节炎noS176852.1347.87

讨论

呼吸、循环、消化三大系统疾病是清水县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约占70%,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小孩老人应特别注意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的预防[2],老年人还要注意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发生。医疗机构在制定疾病防治策略、建立专科特色、引进人才方面,针对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疾病,建立专业性较强、技术力量较高的人才梯队,加强宣教工作,健全体检机制,做到预防在先,防治结合。重视心脑血管疾病的防研究,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医疗诊治水平,宣传和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知识,是保障身体健康、提高人类寿命的主要环节。

性别构成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可能与清水县人口性别构成比男性较大、吸烟、喝酒等生活习惯、饮食不规律、劳动强度及心理压力较大等有关。因此,要重视男性青壮年的卫生保健,严格执行各种危险性职业的操作规程,改善工作环境;开展健康教育,建议他们定期体检,有助于降低男性患者的发病率。

威胁老年人的主要疾病是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抵抗疾病的能力也在下降,各种原因造成的损伤也日渐增多。在考虑对疾病治疗同时,重视健康教育,指导人们保持良好的个人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期到达预防和减少老年疾病的发生。

儿童患病主要是呼吸道疾病。儿童抵抗力差,容易患细菌性及病毒性感染的疾病。学校及家长应该注意儿童的卫生习惯,鼓励儿童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从而减少儿童疾病的发生。

本文为了解清水县2011年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的患病情况,掌握门诊患者疾病年龄构成、疾病谱构成的规律和特点,采用“甘肃省卫生系统疾控进医院信息平台”统计2011年全县医疗机构门诊患者81847人次资料,采用LCD—10进行疾病分类。结果发现,疾病分类系统前三位以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疾病为主,累计发病占全年疾病的69.59%;单病种前三位是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前十位累计占全年疾病的58.00%。疾病控制的重点以消化、呼吸、循环系统为主[3]。

参考文献

1清水县统计局.2011年清水县户数和人口[R].清水县年鉴,2011:41—41.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及治疗篇3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治疗;预防

【中图分类号】R18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66-01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由病毒、细菌引起。一般包括感冒、急、慢性咽炎,扁桃腺炎等。患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上呼吸道感染对人体的危害并不限于这些疾病本身,而主要是这些疾病可以引起很多并发症、继发症。所以应积极防治。

1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并发症及继发症

1.1呼吸系统上呼吸道感染可引起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等。它也是哮喘发作、肺心病加重的重要诱因。

1.2循环系统急性风湿性心脏炎,以及遗留的风湿性心瓣膜病与化脓性扁桃腺炎有关。有些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前数日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有些感冒伴有的心悸及心率失常多是心肌炎所致。上呼吸道感染也是诱发和加重心衰的因素。

1.3泌尿系统急、慢性肾炎往往与扁桃腺炎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而引起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滤过膜上有关。此外,上呼吸道的化脓性感染通过血行播散也可引起肾盂肾炎等。控制上呼吸道感染也是治疗尿毒症的重要环节。

1.4其他消化系统使小儿发生消化不良性及感染性腹泻;神经系统的多发性神经炎,尤其是格林-巴利氏综合症,及急性脊髓炎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及其它感染史。上呼吸道感染还常常引起鼻窦炎、中耳炎。一些急性传染病如麻疹、脑炎,一开始也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不注意常造成误诊,使病情恶化,造成治疗上的困难。

上呼吸道感染可引起很多疾病,而一些疾病如结核使机体的抵抗力降低,也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所以当遇到上呼吸道感染迁延不愈或经常上呼吸道感染,应想到其它疾病的的存在。

2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上呼吸道感染虽大都是病毒引起的,但是细菌引起亦不少,况且大多数情况下是在病毒侵袭的基础上,细菌乘虚而入,造成混合感染,因此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应首先要搞清楚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对症下药。

2.1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的区分

2.1.1病毒性感染者鼻咽部的粘膜充血水肿、局部症状较明显,临床上多以鼻塞、流鼻涕、打喷嚏为主。鼻涕呈清水样,如咳痰则痰液也很稀。而细菌性感染者,局部症状不明显,如扁桃腺炎,可有扁桃腺肿大、化脓等。.若临床上有咳嗽、咳痰者,痰常粘稠发白或黄。如是黄痰则无疑是细菌性感染。

2.1.2病毒性感染者全身症状不明显、成人多见,仅有畏寒、发热。细菌性感染者全身症状重,常有寒战,随后高热,周身酸痛不适。

2.1.3病毒性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常不升高,分类中多为淋巴细胞增多。细菌性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常升高,分类中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

2.2不同上呼吸道感染的用药问题

对于病毒性的可应用病毒灵以及清热解毒剂、穿心莲、银翘解毒片、板蓝根冲剂等。而细菌性的则主要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等。

2.3上呼吸道感染的对症处理

在对症处理中不能仅用退热剂。若是感冒流清水鼻涕、打喷嚏,可用抗组织胺药物。若有咳嗽、咳痰,还要根据情况应用解痉、止咳,祛痰等药物。

3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3.1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

3.2注意防寒,这应包括两个方面:(1)平时气温突变时,要注意增减衣服。冷时不要增衣太多,因为长期穿衣太多便使耐寒力大大下降。(2)发病时不要穿得过厚,否则稍一活动便大汗淋漓,一遇风寒常使病情加重。

3.3注意清除口腔、鼻、咽部的局部感染灶,这些病灶的存在可使机体的抵抗力降低,上呼吸道粘膜的局部屏障作用减弱,容易使病原体侵入而发病。

3.4在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流行时,要注意“早发现,早治疗”,可用减毒活疫苗或菌苗接种,增强免疫力。亦可用药物预防,如金刚胺、中草药的清热解毒方剂等。

参考文献

[1]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

[2]叶任高内科学2001.

[3]朱元玉陈文彬呼吸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斯崇文贾辅忠李家泰感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及治疗篇4

【中图分类号】R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87-02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3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更应重视的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使国内外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肺癌、肺部弥散性间质纤维化,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增无减。由于工作学习压力,应激的适应反应能力和社会生活事件等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心身性疾病”对人的健康危害最大。在实际工作中,来就诊的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大都表现出精神波动大,焦虑紧张、强迫等心理障碍,同时易受外界因素对自己情绪的影响而使病情加重。临床上常见的这类呼吸系统疾病有支气管哮喘,尤其是神经精神性哮喘,如:神经性呼吸困难、神经性咳嗽、喉头痉挛、胸闷、膈肌痉挛等。

1心理因素

对呼吸道生理功能影响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会有条件反射性的咽部不适感或剧烈咳嗽的反应改变,这种紧张因素能改变人的行为,引起惊人的自发反应和情绪变化,如:愤怒、焦虑不安等。反之,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变也能影响调节情感的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紧张因素会影响人的防御功能。致病菌较容易侵入体内人并在体内增殖,而使机体感染致病。如:在门诊可见到个别对变应原过敏的孩子,在家里哮喘病一再复发,一旦离开家庭,即使变应原依然存在,但孩子却都不再发病了。这说明家庭环境中的某些心理因素起了作用。

2社会环境和应激对疾病的影响

心理、社会紧张刺激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也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生活,其所处环境、文化程度、家庭、个性、道德规范等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经过大脑评价的情绪反应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不论积极的情绪反应或消极的情绪反应,都会引起心理上的紧张。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和矛盾(包括自然和社会灾难、生活事件、家庭和单位人际关系等)无不影响人的心身健康,人若经常处于这种紧张所致的生理状态,就会使躯体的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甚至整个组织系统出现功能紊乱。呼吸系统可引起胸闷、气短、呃逆、哮喘等,例如:2008年4月―7月,笔者在门诊接诊了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1例,均为成人。前者因家庭生活受到挫折引起哮喘病发作,当给予行为疗法及药物对症治疗后,哮喘很快缓解;另外一名女性患者与单位同事发生争吵后哮喘病发作来我院就诊,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精神松弛疗法,哮喘得到缓解。以后经过反复的心理疏导及精神疗法(未再用任何药物),患者的哮喘病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症状减轻;这也充分说明了心理因素在呼吸系统尤其在支气管哮喘病中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维系和运转,需要有身体内环境的稳定。当应激(指一切可以引起机体内部失衡的有害刺激,可来自物质的或精神的;也可来自身体内部生物变化的)如果超过人体所能负荷的界值时,就会引起体内机能失衡而产生精神或躯体的疾病,有时同一疾病在不同人影响反应不同,对症状的严重性、精神状态、生活质量和是否进行保健也会有影响。

3如何接诊呼吸系统

疾病的病人在接诊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时,医生首先尽力从病人的角度去理解疾病,在询问病人病情过程中,必须以委婉的、不受限制的方式提出问题,如果医生语言不当,态度不良,指导不对,医患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会变得消极,不但能增加病人的疑虑,加重病人的痛苦,还可能产生“医源性心理障碍”使病情加重。另外,许多患者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对治愈有着不现实的期望,一些有持久不消退症状的病人会产生不正常的病态行为,拖延或加重了症状群,甚至有些病人对医生过高的期望值与实际情况脱节而引起的反感,同样会影响治疗的效果。这就要求医生要以自己的医技和临床诊治效果来体现自己的职能和水平;同时,根据获得初步材料综合分析、判断,最后判定出治疗方案,指导治疗和与病人交待预后,加强病人的依顺性,治疗疾病信心及配合治疗,提高病人对医生信任度。诊断思路:首先要根据患者呼吸道症状做出定性和定位的判断,掌握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病学、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及诱发呼吸系统疾病的因素等等。注意患者有无精神心理因素的参与及影响程度,指导和制定一个个体化治疗方案,医生应该要理解病人的焦虑与期待,制定病人信任及能够积极参与的治疗计划。系统疾病当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而疾病早期的防治更加有效,早期诊断十分重要,特别在未出现症状时。

4治疗方法

4.1行为治疗社会工作者、家人及医务人员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实施行为治疗能减少他们的不安、焦虑紧张,教导病人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使他们控制自己的治疗过程,放松心情。如:生物反馈行为治疗能减少部分造成临床疾病的紧张因素,可以帮助缓解某些心理障碍和躯体疾病的症状,对治疗哮喘等躯体疾病有明显疗效。

4.2心理治疗如果病人有可治疗的心理障碍时,应考虑心理疗法,对有病态心理的病人首先要了解病情,收集资料,让病人倾诉自己的问题和痛苦,鼓励病人要信任医生,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医患关系,对有紧张情绪的病人采取持续期干预疗法,使病人重建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呼吸系统与外界环境沟通,除了外界环境中的各种有害病原微生物吸入肺部造成病害外,焦虑忧郁、神经过敏、睡眠障碍、疑病等因素都能导致人心身疾病的发生。若排除心理障碍的因素,对患有各种不同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临床上可根据慢性感染的因素、流行病学、物理、化学因素及过敏反应等进行抗炎,对症治疗;同时,让患者积极合理应对不同程度的社会生活事件,调整认知评估,避免或减轻负性情绪,从而激发机体的整体反应系统,保持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

4.3药物治疗在临床治疗上,由于呼吸生理和重症监护医学包括仪器设备的创新,以及重症监护病房(iCU)组织及管理系统的建立,特别是呼吸支持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极大地丰富了重症患者呼吸衰竭抢救的理论与实践,降低了病死率。对睡眠状态的全套临床生理学监测和无创正压通气为睡眠呼吸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手段。新一代的各种抗生素(如四代头孢菌素,新一代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等)对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i,s)的阴性杆菌具有更强的治疗作用。新型嗯唑烷酮类(如利奈唑胺)及糖肽类(如替考拉宁)抗生素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疗效与万古霉素相似,副作用更少。新一代的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脂质体、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等),对各类真菌感染疗效更佳,副作用更少。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及治疗篇5

关键词:老年;呼吸内科;感染;因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169-01

引言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我国老年人感染发病率及死亡率每年呈增长趋势,其中以老年人呼吸道发病率最为严重,笔者对这种高发病率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建议有效的预防措施。

1老年患者易感染部位

根据笔者多年临床经验并对患者分析,一般说来老年人通常感染部位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分析结果主要以呼吸系统感染最为普遍,其次为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呼吸内科患者绝大部分以年龄偏大、患病时间较长并反复发病,大部分患者长期使用一些广谱抗菌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这些都容易造成呼吸感染。

2老年人呼吸内科易发的主要原因

2.1肺部真菌感染:肺部真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系统性真菌感染,真菌感染的发生是机体与真菌相互自然的结果,其最终结果取决于真菌的致病性、机体的免疫状况及环境条件对机体与真菌之间关系的影响。

由于老年人患者患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体质较弱、免疫力下降,加上长期反复住院治疗造成真菌容易入侵呼吸道,从而引发肺部感染,同时部分患者去不正规医源进行治疗,使身体机能失去自我保护能力,也增加了真菌感染机会。

2.2受不良情绪影响:呼吸内科以老年人居多,以咳嗽、咳痰、气喘、气促、胸痛等症状造成老年人诸多不良情绪,如恐慌、失眠、烦恼、焦虑、低落、恐惧等。使患者不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从而影响治疗效果下降,最终导致部分老年患者病情不可治愈,对家人,朋友造成更大的痛苦。

3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预防措施

3.1提高医护人员治疗水平:因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没有明显的发病症状,所以医护人员在诊断治疗时,应注意老年患者是否有无呼吸道感染症状,口腔黏膜部位是否有无异常,是否易咳嗽等;若发现以上诸多情况,应及时涂片,再次确定是否与肺部真菌感染症状相吻合,并作出早期诊断。所以,我们要求医护人员对发现、诊断真菌感染,提高真菌检测水平,并科学有效对患者进行抗生素提供依据,在病患早期让患者增加免疫力。

3.2综合整治呼吸内科医护质量管理:首先,医疗机构应对呼吸内科科室,制定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探病时间,对灰尘出入人员进行严格控制,并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严格执行陪护制度,对空气消毒、通风工作逐步做到位,从而达到老年患者发生感染的目的。

其次,加强对病患者的护理力度,医护人员对老年患病者应积极关心,出现问题做到及时处理,随时保持良好的态度。在一般咨询诊治中,要仔细、耐心听取患者讲述,不要打断其话题,特别要尊重病患者,积极主动与患者交流,耐心解答问题,同时给于患者鼓励与支持,让病患者加强自信,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疾病,这样对病患者的治疗及预防感染也有一定的作用。

最后,医护人员应不定时与患者交流病情,介绍各种疾病的预防,介绍有关病情的保健知识,及防御措施。

3.3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医疗体系的改革,既能及时有效治疗老年患病者的就医问题,同时也能考虑到患者经济承担能力,所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在治疗中,医护人员应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承担能力,为患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避免因经济负担过重导致患者无法及时有效治疗病情,产生忧郁等不良情绪反应,从而影响患者病情的康复。

4总结

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加强全身治疗,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免疫力,严格要求加强消毒隔离制度,对患者心理辅导,重建信心提高治疗效果。怎样预防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是医护人员及医疗单位的主要内容,全面的管理制度,完善的就医治疗体系,护理力度等是医院控制感染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曹淑钧,房玉华.浅析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J].亚太传统医药,2010,05

[2]陈一伟,尹榕,陈希,等.老年呼吸内科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决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7,13

[3]季海生,全.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痰培养前瞻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1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及治疗篇6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胸腺肽肠溶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病死率较高,并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世界银行及世界卫生组织资料表明,至2020年CopD将成为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在我国,CopD同样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体健康的重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由于全身及呼吸道局部的免疫力减弱,易引起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同时呼吸道感染也是促进CopD患者病情恶化乃至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CopD患者免疫功能,减少呼吸道感染对于延缓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极为重要。胸腺肽具有调节和增强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广泛运用于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及肿瘤的辅助治疗。为观察胸腺肽肠溶片对CopD急性发作的预防作用和机制,对我院2014年3月~9月接受胸腺肽肠溶片治疗的52例CopD患者的治疗观察,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我院门诊选择稳定期CopD患者共92例,全部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的诊断标准,即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

1.2方法对照组40例给予解痉、平喘、化痰、氧疗治疗(缺氧的患者)。治疗组52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胸腺肽肠溶片(奇莫欣,哈高科白天鹅药业)10mg/次,2次/d,口服,共3个月。

1.3观察指标对所有病例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每15d门诊随访1次,行临床评估,当患者出现咳嗽加重、痰量增加、呼吸困难加重即判断为急性加重。同时进行Cat(CopDassessmenttest,Cat)量表评分,分值≥10分的表示症状较重[1],统计3个月,6个月内发生急性加重的人数及天数。

1.4统计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a=0.05。

2结果

2.1观察疗效治疗3个月分别记录治疗组和对照组出现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其中治疗组6例(11.5%)出现急性加重,对照组13例(32.5%)出现急性加重,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o2,paCo2,FeV1值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pao2,paCo2,FeV1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中,患者pao2,paCo2,FeV1出现升高趋势,其中在治疗6个月时,FeV1值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治疗前两组患者免疫功能基本相似,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结束后对照组患者CD3,CD4,CD8,CD4/CD8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患者CD4明显升高(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与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全球40岁以上发病率已高达9%~10%。该病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慢支和阻塞性肺气肿发生有关的因素都可能参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已经发现的危险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外因(即环境因素)与内因(即个体易患因素)两类。

CopD有着进展缓慢、渐进加重特点[2],反复急性加重可导致肺功能急剧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我们选择观察患者急性加重的次数及天数以评价患者病情变化,呼吸道感染是CopD急性加重的重要原因,大约80%患者的急性加重是由于下呼吸道感染所致[3],如果能有效预防或减少呼吸道感染,则可以明显降低CopD急性加重次数和改善预后,在GoLD和我国CopD诊治指南中均提到对稳定期患者使用流感疫苗或肺炎疫苗接种以预防呼吸道感染,具有降低CopD急性加重的作用[3],这类研究的结果为使用免疫调节剂防治CopD急性加重提供了线索。

另外,CopD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表现为CD4下降,CD8升高,CD4/CD8下降,临床上表现反复出现CopD急性加重,保护性免疫反应减弱,细胞免疫功能失调。造成机体对外来性感染的易感性[4,5]。本研究应用胸腺肽肠溶片后具有CopD患者的CD4升高,CD4/CD8明显增加,说明胸腺肽肠溶片具有提高患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减少临床急性加重次数。

本研究结果认为胸腺肽肠溶片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使用可使患者急性发作次数及发作天数较对照组有明显减少,必然使得患者抗菌药使用亦减少,在当今世界超级细菌出现,抗菌药物使用较泛滥的情况下,如能规避或减少抗菌药的使用无疑是重大利好,也符合我国政策对抗菌药的使用管理趋于严格化与规范化。减少患者急性发作天数亦会相应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减少患者病痛时间,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减少社会医保费用支出亦是有好处的。

总之,胸腺肽通过调节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具有预防CopD急性发作的发生,对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费用和改善预后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255-264.

[2]何权赢,21世纪我国的呼吸疾病学将面临严峻的挑战[J].使用预防医学,2003,,1(4):558.

[3]whiteaJ,GompertzS,StockleyRa.Chronicobstructivepulmonrydisease6:theaetiologyofexacerbationsof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J].thorax,2003;58(1):73280.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及治疗篇7

大石桥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辽宁大石桥115100

[摘要]在医院感染当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就是呼吸内科病房,所以,我们要加强控制预防呼吸内科病房医院感染的各个相关因素,防治医院内出现感染现象,保证患者以及医护人员人员的生命安全,维护医疗效益。该研究主要通过相关资料,讨论医院呼吸内科病房感染的现状、感染途径以及相关感染因素,并且提出相对应的预防控制对策,从而使医院呼吸内科感染的预防治疗以及医疗质量的提高得以进一步开展。

[http://

关键词]医院;呼吸内科;病房感染;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2(c)-0161-02

HospitalinfectionofRespiratorymedicineward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s

SUnminghan

DashiqiaoCentralHospitalRespiratorymedicine,Dashiqiao,Liaoningprovince,115100China

[abstract]inthehospitalinfection,oneofthemostimportantsectorisrespiratory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ward,so,weshouldstrengthenthepreventionandcontrolofvariousrelatedfactorsofnosocomialinfectioninrespiratory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ward,infectioncontrolinhospitalphenomenonappears,ensurethatpatientsandmedicalstaffpersonnelsafety,maintainingthemedicalbenefits.thisarticlemainlythroughtherelevantinformation,todiscussthesituation,respiratory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nosocomialinfectionrouteofinfectionandrelatedfactorsofinfectionpreventionandcontrolmeasures,andputforwardthecorrespondingpreventionandtreatment,sothatthehospital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respiratoryinfectionandimprovethequalityofmedicalcaretofurtherdevelop.

[Keywords]Hospital;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wardinfection;Current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作者简介]孙明翰(1972-),男,辽宁大石桥人,本科,呼吸专业医生,研究方向:哮喘方向,抗生素。

患有呼吸疾病的患者大多有以下几种特征:年龄比较高、患病时间较长、病情反复发作、需要吸氧或者连续吸氧。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病人,机体抵抗力低下,人工气道常常出现,而且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经过长时间服用来进行治疗,医院感染很容易。再加上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医护人员服务观念意识薄弱的状况,对医院病房的管理不恰当,也会诱发医院感染。根据相关资料表示出,在我国的医院感染中,呼吸系统的感染是最主要的感染部门,且持续上升。因此,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之一就是呼吸内科的病房,必须使医院内部感染加强管理,有效的控制呼吸内科病房的医院里相关感染事宜。治疗效率、效果、效益以及安全无一不体现了一个余元的整体医疗护理水平,在这些关键因素当中,我们更注重的是怎样使患者不必要的病痛减轻。该研究主要通过相关资料,讨论医院呼吸内科病房感染的现状、感染途径以及相关感染因素,并且提出相对应的预防控制对策,进一步开展医院呼吸内科病房感染的预防治疗和医疗质量的提高。

1医院呼吸内科病房感染现状

1.1感染部位

呼吸道、肺部、泌尿道以及胃肠道是医院呼吸内科病房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在这之中,最主要的感染部位就是呼吸道[1]。呼吸道直接和外界相通,年龄越大的人其t细胞功能下在逐渐减弱,分泌iga、igG也在下降,在空气中含量不干净时就会引起感染。除此之外,患病人员长时间卧床,没有相应的体育锻炼,使肺活量不断减弱,咳嗽反射程度下降,也会导致呼吸道发生感染。

1.2致病菌

在医院中,呼吸内科病房内的主要感染隐患就是病原谱提示革兰阴性菌,病原谱提示革兰阴性菌主要包括肠杆菌种和假单胞菌。

1.3感染的季节分布

按季节分布研究表示出,在第一季度中,金葡菌以及链球菌的感染率比较高;在第二季度中,克雷伯杆菌感染率比较高;在第三季度中,铜绿假单胞菌以及枸橼酸杆菌的感染率比较高;在第四季度中,表皮葡萄球菌以及霉菌的感染率比较高。在第一季度感染率比较高的链球菌[2],表示出阳性球菌出现感染和气候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还可以表示出和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发病季节相同,两者之间有很大关系;没有发现明显的季节特征的为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以上的研究结果是否可以当做感染规律运用到通过季节使用药物,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4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

通过相关研究结果表示出,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院感染之间有着很大的联系,在累计发病率方面来看,在入院后3周内,有82.68%的医院感染发生。按照各个时间段的分布,发病率最高的时期主要表现为患者入院后的第2周到第3周之间。出现这样现象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3],刚刚进入医院的患者一般具有严重的病情、较低的自身抵抗力、相关的检查治疗不断增多、生活环境也发生变化、且在卫生观念方面个别医护人员的意识不够,没有做到及时的完全分离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使交叉感染的发生率不断提高。

2医院呼吸内科病房感染的危险因素

2.1病房空气的污染

外源性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不容易忽视的因素,外源性感染中最主要的就是空气污染。空气污染不仅是通过微生物藉为介质来进行传播扩散,还是微生物的主要生存方式。在空气中,病毒与细菌等卫生物主要的存在形式是分散颗粒状的气溶胶形式,尘埃粒子含量越多,微生物含量就会越大,因此,微生物颗粒含量与空气的质量密切相关。研究调查表明,在空气中,所含浮游物中的细菌浓度在700~1800cfu每立方米之间时[4],会引起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然而,在呼吸内科治疗的患者中,有很多患者都是呼吸道感染,患者自身所带有的病原微生物很容易通过气溶胶的方式在空气中进行传播扩散,从而引起其他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因此,如要对呼吸内科病房的空气质量进行改善,有效的控制空气中微生物的传播与扩散是目前我们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2宿主因素

宿主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慢性肺部疾病患者、自身免疫能力减弱、营养不良、年龄较高、同时伴随多种基础性疾病以及患者自身意识行为障碍等等。老年人在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居多,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相关疾病包括慢性阻塞型肺疾病急性加重、肺炎和呼吸衰竭等[5]。其他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以及前列腺疾病等等基础性疾病同事伴随着这些高龄患者,这些都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

2.3呼吸道侵袭性操作的感染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方式为氧气吸入、雾化吸入,通过这两种方式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细菌容易滋生的位置,例如湿化瓶、氧气管、、流量表与湿化瓶衔接处、吸氧管与湿化瓶衔接处雾化器管道及储液罐等等位置。同时,医院感染也会在进行导尿管的插入、胃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吸痰的过程中引起,医院感染也会通过医护人员的手、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引起,同时还会导致患者之间出现交叉感染[6]。

2.4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是由国家卫生部的,它明确表示出,抗感染类药物的使用率必须控制在50%之下,和此规定相比,抗生素类药物在呼吸内科病房使用率比较高,就会不断滋生耐药菌株,导致菌群失调、细菌出现变异和双重的感染。

3呼吸内科医院感染的预防对策

3.1改善病房环境

改善患者的住院环境,病房内定时通风换气,保证空气流通,注重早晨和晚上护理、在家属探望病人之后,对病房内的卫生进行打扫,同时打开窗户,使空气中的细菌密度下降,确保患者所处的地方空气新鲜;在清洁护理的过程中,要使用湿式的方式进行打扫,防止灰尘飞溅,按规定时间对病房进行消毒[7];与此同时,不要忽略病房内的各个设施,对其按规定时间进行消毒、清洗,从而使气溶胶在空气当中的扩散与传播减弱,使呼吸系统疾病医院感染的发生几率下降。

3.2增强患者的健康教育

增强患者的健康教育,第一,增强患者了解自身健康情况的能力,指导患者的饮食和营养,以高维生素、营养丰富、高蛋白、容易消化食物为主要营养,增强患者自身机体的抵抗能力;注意在天气变化时对患者进行防寒保暖,患者尽量减少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时外出[8],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机体抵抗寒冷的能力。第二,增强医护人对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的了解,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的防护知识,比如怎样穿好隔离衣,怎样正确的戴口罩,洗手的方式等等,对护理人员的日常各个操作过程进行规范化,注重治疗过程无菌操作,做好消毒工作。

3.3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

对吸氧患者注重管理,停止吸氧的患者,彻底消毒湿化瓶,有些患者持续或间断吸氧,鼻导管要做到一人一天一次一换,吸痰管一次性使用;面罩、吸入器管道、雾化、储液罐要做到一人一用,消毒工作到位;终末消毒患者出院后的床单及相关接触过的物品。

3.4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在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对其适应的症状进行了解,治疗时应正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1种抗生素,从而防止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导致双重感染的发生;而对于广谱抗生素[9],必须是在得到细菌培养结果之后再选择使用。

4结语

长时间以来,医院感染使影响患者治疗康复的主要问题,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医护人员有着很大关系。总而言之,想要使医院呼吸内科病房感染得到控制,最主要的方式就预防。宣传教育住院环境整洁的重要性、让患者了解相关的健康知识以及怎样使用抗生素、按规定进行消毒隔离、严格管理各个医疗设施的应用、制定完整地预防计划,从而有效地控制呼吸内科病房感染的发生。医护人员作为医院感染监测的主要工作人员,要及时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检测,收集相关治疗资料,必须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保持自身的责任心和爱心。医院方面要制定完整的管理办法以及各项规章制度,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从而使和医护人员和患者双方都更加安全与便利。

[http://

参考文献]

[1]陈吉泉,罗文侗,修清玉,等.普通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0(6):407.

[2]沈永芬,方宗君.呼吸内科病房空气品质状况分析[J].中国现代内科学杂志,2011,2(3):284-285.

[3]石志林,胡光春,张延峰,等.病房空气污染与呼吸系统感染关系的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7(3):167.

[4]刘东,田志军.呼吸内科病区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2(4):277-278.

[5]王彩霞.在SaRS流行期间控制呼吸科病房医院内感染的举措[J].齐鲁护理杂志,2011,10(2):90-91.

[6]吴明武,许秋霞.预防老年病房呼吸系统院内感染的方法与护理[J].临床医药杂志,2011,18(2):86-87.

[7]唐丽凤,沈小芳,郑涵.呼吸内科病房因医院感染所致经济损失的调查[J].江苏卫生保健,2001,3(1):20.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及治疗篇8

关键词:住院病人;疾病构成

中图分类号:R194.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2)06-0077-02

浦东新区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浦东新区东南部,担负着辖区内八余万人群的医疗保健工作。中心床位设置209张,实际开放床位220张,开设有内科病区、护理病区、康复病区,为了探讨我中心的工作重点及发展方向,合理配备资源,加大社区医师的诊疗技术培训,现对2009年-2011年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构成进行分析。

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中心2009年-2011年住院病人归档病案,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疾病主要诊断进行编码分类。具体见表1。

2 结果

2.1住院人次 2009年-2011年我中心住院病人为6929人次数,其中2009年住院病人人次数为2834(40.90%)、2010年住院病人人次数为2239(32.31%)、2011年住院病人人次数为1856(26.79%),2010年比2009年下降20.99%,2011年比2009年下降34.51%,比2010年下降17.11%。见表1。

2.2疾病顺位排名 前10位疾病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及产褥期并发症、恶性肿瘤、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症状体征和不明原因,共计6789人次,占97.98%。其中呼吸系统疾病高居首位,为2621人次,占37.83%。见表1。

2.3疾病变化排名 从3年的疾病顺位排名可以看出:循环系统疾病排名逐年上升,从2009年占全年疾病构成比的9.28%,到2011年占全年疾病构成比的15.57%,跃居第二;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疾病排名逐年下降。从2009年顺位排名第三名,降至2010年第八名,再到2011年降至前十名之后。见表1。

3 讨论

3.1住院患者逐年递减 我中心住院患者逐年递减,主要是由于本中心原来是一家较具规模的乡村卫生院,开设有外科病区、骨科病区、妇产科病区、麻醉科、手术室,同时也是外来人口分娩点。但是近年来随着上海卫生事业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经济状况大为改善,加上合作医疗报销比例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的需求及期望越来越高,手术患者都到二级医院甚至三级医院就诊,手术住院病人逐年下降;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区卫生工作,本中心及时转变观念,创新服务模式,重点围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开展工作,故2009年开始相继关闭手术科室,即2010年关闭外科病区、骨科病区,2011年正式关闭妇产科病区、麻醉科、手术室。

3.2呼吸系统疾病高居首位 以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炎居多。呼吸系统疾病在农村的死亡病因中占第三位(16.4%),主要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工业经济发展导致的理化因子、生物因子吸入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使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中心应该加强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知识的培训工作;在开展社区居民健康教育中,着重加强对该系统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及培训工作,努力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保障社区居民健康。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及治疗篇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呼吸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晚期会伴有呼吸衰竭的发生,对患者的健康安全产生严重的影响[1]。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具有操作简单,产生痛苦小的特点,在临床中被广泛的应用[2]。为探究护理干预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护理效果,本次研究共选取75例应用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现将临床护理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本院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75例患者,将其按照抛硬币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干预组(40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5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4.6±7.8)岁;干预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5.7±6.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予以抗感染、吸氧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应用呼吸机辅助治疗,患者取半卧位,应用S/t模式,调整呼吸机压力使其达到患者的最佳耐受水平,治疗时间为8h/d。

1.3护理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对患者的病情变化的监测,呼吸机相关参数调整等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针对性护理,具体如下:①呼吸道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叮嘱患者多饮水,定期更换患者的体位,防止发生压疮,痰液多的患者可予以雾化吸痰,在操作过程中要轻柔、防止损伤黏膜。②面罩护理:应用面罩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及时检查面罩的松紧度,不可过松或者过紧,为减少摩擦或者损伤可以在面罩的空隙加入减压贴。③心理护理:由于患者病情易反复发作,治疗时间常长,在治疗中患者会出现悲观、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影响治疗效果,医护人员要多关心患者,向患者讲解呼吸机治疗的意义、重要性以及相关的不良反应,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④撤除呼吸机护理:由于呼吸机内易滋生细菌,因此要加强呼吸机的消毒工作。

1.4观察指标以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平均住院时间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分析护理干预应用于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效果。

1.5疗效评价标准[3]采用本院自行拟定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价标准为:总分5分,4~5分为十分满意,2~3分为满意,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十分满意13例,满意14例,不满意8例,满意度为77%;干预组十分满意16例,满意22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8.7±1.6)d,长于干预组的(5.6±1.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具有发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常规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佳,应用呼吸机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的应用。在应用呼吸机治疗中,予以患者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4]。

干预护理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同时予以患者呼吸道护理、面罩护理、心理护理以及撤除呼吸机护理,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不良心理,消除了患者的负面情绪,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促进了患者的恢复,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在治疗中患者的食欲下降,导致机体的抵抗力差,营养不良等,因此要予以患者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提高整体的治疗效果[5]。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及治疗篇10

【关键词】护理;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analysisoftheeffieacyofnursinginterventionfor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

YangSu-qiong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effectofnursinginterventionfor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methods:41casesof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inourhospitalwereastheexperimentalgroupwhichwasgavethenursingintervention.40casesof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wereasthecontrolgroupwhichwasgavethebasicandlifecare.tocomparethenursingeffectsof2groups.Results:aftergivingthenursinginterventionfortheexperimentalgroup,therateofmasteringthebasicknowledgeofCopD,givingupsmokingwithbreathingexercisesandthetherapeuticcompliance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nurse;intervention;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

【中图分类号】R35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032-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多发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正逐渐成为呼吸系统疾病中致死及致残的第1原因[1]。目前,CopD已居中国个人、家庭及社会疾病首位负担,患病率逐年上升。如何控制病情迁延、预防反复是临床一直面临的问题。对我院收治的41例CopD患者进行院内及出院后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以促进患者康复及减少复发,取得了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09年1月~12月呼吸内科收治的41例CopD患者为试验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53~74岁,平均60.13±13.45岁;病程12~32年,平均19.27±1082年。以同期收治的40例CopD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51~76岁,平均63.42±14.74岁;病程14~35年,平均21.45±11.06年。2组在男女比例、年龄及病程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1)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及生活护理。(2)试验组: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①心理干预,由于病程迁延反复,患者多有有焦虑、抑郁症等心理状态[2],要多聆听患者的倾诉,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疏导、解释、鼓励患者,使患者保持乐观的状态,减轻忧虑情绪。②戒烟干预,向患者及家属说明CopD的原因及吸烟对该病的危害,取得患者的配合。在家属的鼓励和支持下,与患者共同制定戒烟计划,循序渐进的戒烟。③CopD基本知识的普及,通过发放宣传手册,推荐相关图书,指导患者并及时耐心的解答患者及家属疑问。④饮食干预,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及有营养的基础饮食,避免高糖食物,以免产生较多的Co2,加重Co2的潴留[3]。保持食品的多样性,选用富含优质蛋白和纤维素饮食,保证蛋白质及维生素的摄入,保证大便的通畅,少食多餐,忌过冷、过热及生硬食物,以免刺激气管引发咳嗽[4]。⑤呼吸功能锻炼指导,取坐位或半坐位,放松颈肩部,一手于胸前,另一手于腹部肚脐处,经鼻吸气,吸气时尽量保持胸部不动或最小活动,腹部鼓起,呼气时经口缩唇呼气,腹部内陷,将气缓慢尽量呼出,不要用力,可用手轻压腹部。吸呼比为1:2或1:3,用鼻吸气,用口呼气,每分钟呼吸频率大约6~8次,开始时每日2次,每次锻炼10~20min,以后逐渐增加次数和时间,直到成为自然的呼吸习惯[5]。⑥出院后的护理干预措施,出院后由护士定期随访指导并预约复诊时间,每1~3月组织患者及家属举行病友联谊会、开设知识讲座。会上专业医务人员向患者讲解CopD的知识、呼吸康复锻炼、家庭氧疗、如何合理营养等问题,鼓励患者提问并解答,对方法不正确的患者帮助矫正,让恢复良好的患者介绍康复经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1.3统计方法:实验数据使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组患者均随访1年,2组1年后掌握CopD基本知识、戒烟并呼吸锻炼、治疗依从性的比较见下附表,可见实验组3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CopD是以咳、痰或喘息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与方法能阻止肺功能的下降趋势[6]。为了预防CopD的加重及反复,临床采取各种措施帮助患者,但实际患者治疗依从行为不容乐观,往往效果不佳。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干预的实施有助于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以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提高自身对疾病的应对能力,逐步让患者认识到改变不良行为可以阻止或延缓病情的发展,改善预后。

本次研究中,试验组在给予护理干预后,试验组在掌握CopD基本知识、戒烟并呼吸锻炼及治疗依从性方面的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明显。我们体会,加强教育可使患者掌握CopD基础知识,有效避免CopD的危险因素;指导患者正确的用药;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抑郁及焦虑情绪;让患者保持平衡的饮食,加强营养支持,保持了标准体重,避免过量碳水合物的摄人,防止了过多的Co2产生,避免加重通气负荷;指导有效咳嗽排痰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了Co2的潴留;指导患者戒烟是最重要的干预措施,能有效的减缓FeV1下降速度[7]。

综上,护理干预体现了护理模式的转变,由单纯疾病的护理转变为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为一体化的护理方式,对CopD患者可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依次性,明显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周玉兰,刘枢晓,查云,等.呼吸肌功能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患者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16.

[2]刘淑贤,杨秀荣,高丹,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8,8(4):65.

[3]章亚平,陈慧敏,沈旭慧.序贯机械通气治疗中的相关护理问题与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5.

[4]陈红妹,吴曙萍.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J].临床肺科杂志,2006,11(4):553.

[5]韩智云.慢性呼吸衰竭的康复护理[J].肺科杂志,2002,5(1):72.

[6]肖耀来,李合友,林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786.

[7]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第二届全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第八届全国肺心病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