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十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十篇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5:2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篇1

abstract:theeconomicglobalizationcausesthesocialinteractionthescopeandthedomainexpandsunceasingly,theworldisenteringanunprecedentedcrisisfrequencytosendthetime.Sincethe21stcentury,theemergencymanagementhasfourmilestoneevents:2001911events,2003aSRS,2005yearCatalinahurricaneaswellasin2008512wenchuanbigearthquakes.Chinasimilarlyalsoenteredthecrisismanagementtime,theSichuanwenchuanbigearthquaketheChinesegovernmentcrisismanagementabilitypresentedthechallengefor,alsoletusrealizetheChinesegovernmentcrisismanagementabilityflawandtheinsufficiency.

关键词:应急政府事件预案处置

Keywords:theemergencygovernmenteventplanhandles

一、突发公共事件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机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主要指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四大类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发展途径和演变规律不确知,灾害程度难以预计,常规防止手段失效,对一个区域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冲击。种种现象表明中国正在进入“风险社会”和“危机管理”时代。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约占我国GDp的6%,近7000亿元,每年夺去20万人的宝贵生命,并有上升的趋势,已成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隐患。

二、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问题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面临五大问题:

第一,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之间的矛盾。

我国已经分行业、分部门、分灾种建立了一系列专业性职能部门或救援机构,如公安、消防、急救、防汛、防震与抗震、疾病防控等。在我国2005年发生的540万起突发性公共事件重,绝大多数突发事件具有较为成熟的常规应对体系。这类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处置相对易于程序化,由专业性强、责任主体鼻尖单一的职能部门或机构进行常规性处理后,对公共安全产生的影响有限。将常规性突发事件纳入成熟而程序化的常态管理,不仅处置率高,而且社会成本的占用率也较低。

第二,“重救援、轻预警”,应急功能定位上的矛盾。

我国尚未形成合理有效的应急管理绩效评估与激励制度,预警预控等隐性的管理过程往往无法得到奖励,而“救火式”的应急处置与救援行为由于容易观察,反而可能得到嘉奖。突发事件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事前的风险监测以及预测预防具有较大的技术难度。双重因素的作用导致我国应急管理出现“重救援、轻预警”的失衡局面。

通过风险评估、监测监控、早期干预等预警预控活动将萌芽状态的公共安全事件限制在常规应对体系的处置能力之内,化解公共安全危机,应当成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最重要的系统功能与核心的建设目标。第三,应急联动需求与信息“条块分割”之间的矛盾。

应急处置主体的联动机制不完善。我国部门之间、地方之间、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先期处置与后期处置之间衔接不紧密,应急联动的组织协同性较差。多方多主体协同处置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时,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联动机制不完善;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与日常应急管理存在脱节现象;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理顺;应急管理机构级别较低,事件应急的属地化管理的授权不足,职能不完善,难以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运转枢纽作用。

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信息的采集、传递与集成尚未形成系统。我国已建设较为完善的水利、地震、卫生、气象等专业监测网络。由于长期以来对各类事故和灾害采用分行业的事后统计标准,没有建立依据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性质和变化的统计方法,影响了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预警信息的有效融合和评估,缺乏各种监测网络之间的预警信息标准,各类预警信息共享性较差且不能有效集成,导致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难以有效应急决策。尽管我国正在完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信息的制度,但因公众的公共安全知识、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知识普及不够,难以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

第四,应急资源需求大于资源总量缺乏之间的矛盾。

应急资金来源不畅,国家财政支持的力度不够,尚未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应急资金筹措体系。一些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时征用社会资源后缺乏补偿,已经开始影响后续应急处置中公众的积极性。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小、布局不尽合理,物质供应动态保障机制需要建立健全。专业应急求援队伍的种类、数量均不足,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缺乏专业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及相应的基地建设。专业应急装备严重不足、专业应急演练不够。尤其是一些特殊种类灾害发生时,出现延误处置时机、处置方法不当和造成人员伤亡,甚至出现扩大灾害影响的情况。应急交通的综合运力协调机制亟待完善,应急运输缺少特定用途的交通工具。

第五,公共安全问题的紧迫性与法规建设之间的矛盾。

目前已经出台涉及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党中央、国务院及部门文件113件,法律36件,部门规章55件,部级应急预案106项,各省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条例和地方应急预案,全国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已形成。由于上述应急法规大部分是从各部门条例演变而来,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匹配,各应急主体在处置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之中难以有效协调,应急预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有待检验,各类应急预案之间缺乏有效协同。具体应急管理活动的法规缺失,如调配救援物资的法律保障机制(包括紧急状态中的物资征用、调度),政府应急体系中的资源组织法规、政府资源(含资金)的使用法规、应急专用资金制度,重大应急活动中的全民动员制度及其社会资源调用的补偿政策等有关法规十分缺乏。此外,对重大计算机系统事故、境外生物入侵等事件的应急制度仍没有相应法规。

三、结论

近年来的突发公共事件给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但更多的也让我们意识到了危机管理中的缺陷。危机管理问题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从而达到将损失减到最小程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春梅.从四川地震看政府的危机管理[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9.2

[2]李树娟.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再认识[J].今日南国,2008.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篇2

[关键词]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改进研究

中图分类号:G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147-01

引言: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关键时期,也正是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关乎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政府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的重要体现。然而我过目前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仍存在这诸多问题,提高应急能力和管理水平仍是今后工作重点。综合考虑分析应急工作的各项因素,针对性的改进应对政策,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至关重要。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规定,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危害日益突出,危害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已成为阻碍我国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重大隐患。各级政府对如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妥善预防和处理公共安全突发危机都高度重视,但是对于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仍需进一步提出改进研究工作。

一、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问题

1.1应急法制不健全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政府实施管理的基本原则。但是目前我国对公共紧急状态和危机情境的对抗手段仍然比较分散,紧急行政命令仍优于法治。虽然我国已经先后制订了应对社会动乱的相关法律,如《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和《消防法》等。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部门管理的色彩很重,未能有效的依法进行,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对上也存在难以协调等问题。

1.2应对机制缺损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应对机制也在日益完善。然而,应对机制建设过程中部门意识浓厚,考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致使我国系统性的应对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整合机制:重要信息缺乏统一共享,各部门缺乏统一调度,处置力量缺乏统一共用,造成应急效率低下、资源浪费、效能受限;二是缺乏协调机制:我国现有公共安全应急模式对单位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较强,而对复合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慢且效率低下,缺乏应对开放性事件的开放性和统一性思维。

1.3社会参与力量不足

政府缺乏“开放全能”的应急管理思维,不能积极发挥和调度社会力量。传统的政府管理思维束手束脚,忽视社会力量,未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功效。社会力量自身缺乏组织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习惯别动等待,不能发挥自救和互救的力量。

1.4专业人才的缺乏

我国极度缺乏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的专业人员,突发事件发生时,缺乏专业的指挥人员和搜救人员。多为政府官员直接指导发令,然而由于缺乏专业性,致使在指挥调度过程中缺乏整体性和专业性,造成应急失误和资源浪费。

1.5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教育缺乏

有关于危机应对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科普教育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缺乏,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薄弱,危急关头自我防护能力和互救能力缺乏,加重了突发事件的损失。

二、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改进策略

2.1健全应急法制法规

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对上,法制法规建设不完善,也存在难以协调等问题。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至关重要,将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行政应急权力也是法律授权的结果,依法行政,是应急工作顺利展开、将突发事件损失降到最低的有效保障。

2.2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专业部门从专业、科学的角度建立起我国先进的应急管理系统,是应急工作的核心。第一,建立科技支撑体系,建立科技支撑平台,科学组织和实施应急突发事件的管理工作;第二,建立资源管理体系,应急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是应急管理的重大问题,建立高效的资源管理体系,科学分配、存储、运输,保证应急资源合理利用;

2.3强化民众参与机制

民众在应急突发事假中积极参与,可减轻救援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减少损失,提高救援效率。政府应具有“开放全能”的应急管理思维,积极发挥和调度社会力量,在政府的统一调度下,充分发挥民众的社会力量,形成“众志成城”的坚固力量。民众参与救助的同时,一方面鼓舞增强受灾人民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是得广大民众增强危机意识和突发事件的自我防护,自我救助和互救的能力。

2.4培养应急专业人才

专业的应急人才在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中至关重要,专业、正确的应对政策才可高效利用资源,控制应急风险。专业应急人才的培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指挥型人员,统筹规划,统一指挥调度,把握宏观工作,整体出发;第二,信息型人员,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的关键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专业分析处理后反馈给各个部门,从而可以高效应急;第三,执行型人才,反应灵敏,执行力强,准确高效,才能在突发事件处理中节约时间,正确应对;第四,疏导型人才,灾难中以及灾难后期,都亟需心理疏导专业人才,安抚受灾民众情绪,听从统一调度。

2.5完善应急教育体系

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薄弱,缺乏自救和互救能力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方面。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科学体系,加强对管理人员和大众的危机培训和教育至关重要。加强危机应对科普宣传,定期专业危机教育培训,提供各种专业危机实战演练,有效提高民众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可有效减免突发事件的危机损失。

结束语: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关乎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政府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的重要体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日益完善,法律体制的日益健全,科技措施的有效利用,民众力量的有效发挥,危机防范意识的增强都将有效改进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为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少百,王新云.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4,4:265.

[2]曹杰,杨晓光,汪寿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J].公共管理学报,2007,4(2):84-93.

[3]张小明,麻名更.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J].行政管理改革,2013(5):57-63.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篇3

突发环境事件主要有以下特点:事件发生的突发性,涉及范围的公共性,事件伴随的危害性,发生发展的多变性。在不同的状态和情景下,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变化不同,导致没有一套有效的模式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从分类上来看,突发环境事件主要有环境污染事件、生态环境安全事件、核与辐射事故、海上石油勘探污染、港口泄漏污染等,而且由于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不同,同样的突发环境事件发展变化的趋势各不相同。

2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现状

2.1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基本建成

目前,环保部一共组建了六个区域环保督查中心,分别是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华北和东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且均已纳入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响应体系。江苏、辽宁、吉林等省相继成立了由专职人员组成的环境应急管理机构,为妥善有效开展环境应急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2.2环境应急预案体系逐渐完善

2005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1月,颁布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在上述两个预案的指导下,目前全国已制定政府部门的环境应急预案3500多件,基本覆盖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全国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2.3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开始建立

2009年12月,国家环保部与国家安监总局联合签署了《关于建立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的协议》。根据协议,双方长期建立稳定、可靠的突发环境事件和安全生产应急联动机制,提升突发环境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保障生产安全和环境安全。地方环境保护部门也在积极探索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在应急联动工作方式上进行了创新。

2.4环境应急专家库逐步建立

实践证明,环境应急专家在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环境应急专家库是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中发挥基础作用。国家环境部门高度重视这项工作,邀请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军队和各行业协会,积极推荐了许多优秀人才。在此基础上,遴选了各个领域的环境应急专家300多名,又认真挑选了26位环境应急专家,组成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这些专家在自己的的专业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对指导和配合当地政府开展应急处置,协调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制定防控措施、水质监测方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我国环境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

3.1环境应急法制体系尚不完善

环境应急管理法制体系不完善,《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虽然已经出台,但具体实施细则没有明确,需要进一步在重大突发环境的事件风险评估、应急响应、损害评估和赔偿等方面进行明确。现有法律法规中存在一些与环境应急响应相矛盾的条款,需及时清理、调整。同时,现阶段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时,政府、企业、个人职责不清,导致环境供应及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需要从法律层面加以具体明确。

3.2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尚不健全

突发环境事件在处置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但是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部门间建立了应急联动机制,甚至在环境保护内部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沟通协调机制也不完善,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环境应急管理联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政府之间、环境保护部门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环境保护部门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多方协同处置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时,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未形成制度化的联动协作机制。

3.3环境预测预警体系薄弱,预测预警能力有限

目前我国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尚不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的管理和使用可操作性较差。很多企业环境安全意识淡薄,还未制定行之有效的环境应急预案,分行业、分类别的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直接套用《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环境风险排查与评估制度尚不完善,主动预防还难以做到。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分布、分级、分类等信息掌握不清,重大环境风险隐患还未得到妥善治理,风险防范及预测预警能力亟待加强。

3.4信息公开和报告制度不完善

突发环境事件往往传播迅速,容易造成公众恐慌,及时、准确信息显得非常重要,是缓解公众恐慌心理,给事件处置争取宝贵时间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往往不愿意进行信息公开或者时间延迟,结果得不偿失,导致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不利于后续的事件处置和报道。而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应对过程中,有关部门谎报、缓报、瞒报的现象屡见不鲜,事件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给决策者,往往造成决策失误,也使得应急处置工作出现误区,错过了应急处置的有利时机。

4提升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路

4.1完善环境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完善环境应急管理相关法律体系,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中进一步明确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企业的职责定位,制定具体的环境应急管理制度,理顺政府与环保部门、环保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同时,加快制定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相关制度和程序,使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建立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与生态损害评估和鉴定机制。

4.2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尽快修订和完善有关应急预案,建立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制度。环保部门要主动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制定分行业和分类别的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和管理办法,指导企业找准环境风险环节,完善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实行预案动态管理,建立企业、部门预案报备制度,规范预案编制、修订和执行工作,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针对辖区内重点风险源及环境敏感区域,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应急演练,检验环境应急预案,锻炼环境应急队伍,提升环境应急水平。

4.3推进环境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按照国家应急管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总体要求,理顺现阶段环境应急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以及有关企业在环境应急管理中的职责。重点加强各地环境应急队伍和能力建设,切实解决环境应急管理中人员不足、力量薄弱等问题。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本辖区基层环境应急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加强对基层环境应急队伍建设的指导,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急管理机构体系。

4.4推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篇4

城市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活动中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城市对现代技术的空前依赖等导致城市日益处于一个既十分复杂又异常脆弱的人工系统中。各种社会不安全因素急剧上升,一旦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出现,可能会给社会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对人类生活安全和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极大的威胁和挑战。所以,当代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必须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多部门协同应对,多部门的统一指挥以及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协作便需要依赖有效的信息管理提供信息服务。要减少或避免这类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就要加强社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主要包括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等,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加强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建立一套高效、科学的社会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系统。

1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的定义、特点

1.1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的定义

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是指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全过程为基础,利用相关信息技术和方法.进行应急管理和决策所需信息的需求定义、收集、传递、处理、存储、传播和利用,从而为城市应急指挥决策机构、政府职能部门和广大公众提供足够、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以便有效地开展应急管理,合理规划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平台的建设。

1.2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的特点

应急管理的目的是阻止或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因此需要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分析,以便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所以,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呈现出至少如下几个特点。

(1)数据量大:应急管理不仅受灾害和紧急事件的复杂性、多样性的影响,还与灾害发生地的人口、社会经济状况、当地的警力、医疗等应急人员和物资量有密切关系。

(2)覆盖面广:涉及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环保、市政、安全生产、工商、气象、地质、防汛等众多部门和行业以及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在应急中,需要做出关于人员疏散、交通管制、物资调度和通讯指挥等影响整个城市的决策和行动。

(3)时效性强:由于突发事件的突然性和严峻性,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突发事件迅速做出反应。才能阻止或降低突发事件的勉害。因此,它比其他信息资源更具有时效性。

2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有关职能部门的专项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已有一定基础,如公安llo指挥系统、消防119指挥系统、医疗急救120指挥系统、交通122指挥系统等。具备了比较完善的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决策支持等多方面的功能,并且运行和管理着一些重要数据库,如消防系统的重大危险源数据库等。由上述可知,由于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当代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需要多部门协同应对。所以,为克服各应急指挥系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弊端.政府有必要建立统一的城市应急指挥中心,集成各专业应急指挥系统,以便实现对突发事件进行统一指挥、集中调度、实时监控和协同作业。一般来说,各专业应急指挥系统主要为本专业信息的监测、处理和应急响应提供服务;而统一应急指挥系统则要为政府应急决策和管理提供全面的信息保障服务,所以,统一应急指挥系统既需要各专业应急指挥系统提供的专业信息。也需要多部门协同应对的宏观管理信息,还需要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库中提取的基础信息等。

因此.基于城市较为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笔者提出建立以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信息系统为枢纽,以各专业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信息系统为协同、相关政务信息资源为支撑的集成分布式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其中,政府网络是指电子政务专网或外网:政务资源库群是指人口、法人机构、宏观经济和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电子政务四大公共基础信息库以及煤、电、水、气、道路、公交、电信等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库;应急中心元数据库是指链向各专项应急信息库的指示库,为应急指挥系统提供应急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城市应急信息库是指应急指挥中心为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协同管理而建立的全局性信息数据库.如统一接处警信息、统一指挥调度信息等:专项应急信息系统是指有关职能部门已经建立的单一灾种应急指挥系统,如公安l10指挥系统、消防119指挥系统等;专项虚急信息库是指围绕专项应急指挥系统建立的专门数据库,如公安系统的犯罪数据库、卫生系统城市医疗急救数据库等:电子信息交换是指根据专项应急信息系统与统一应急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标准和规范。利用数据交换中问件自动实现系统之问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信息提取是指利用程序自动从政务信息资源库中搜索和获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图1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集成分布式模式

3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过程

美国著名信息管理学家霍顿提出由人类信息活动中的需求定义、收集、传递、处理、储存、传播、利用等7个阶段构成了一个信息生命周期,即由“信息需求”出发,经过“收集”、“传递”等信息流程环节,再到3期论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353“信息利用”,满足信息需求,但是,就某一种现实的信息所经历的生命历程来说,这只是满足了用户某一个阶段的信息需求。随着新问题的出现和新任务的来临,用户必然会产生新的信息需求,从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信息生命历程。因此。人类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活动之中会包含多次连续的信息生命周期循环,一方面,在每一次应急信息生命周期过程的循环中。从需求定义到利用的各个环节之伺的界限有时并不是十分明显,会交织在一起,但就一次循环来说。每个环节肯定都会出现的,只是明显程度不同而已;另一方面,这种循环不是简单重复式循环,而是一种类似螺旋式的循环,每次循环中随着应急管理新问题的出现和新任务的来临。各项信息工作都有新的内容。在同一时间内可能有多个循环在同时进行.但目的都是为了推动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工作向前发展。最终成功地预防或化解危机。

3.1需求定义

在进行信息收集之前要进行需求定义.明确收集目标。它是整个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的起点,也是每次信息生命周期循环的起点。包括以下内容:

3.1.1信息服务的对象

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主要为应急指挥中心、相关职能部门、应急专业人员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3.1.2信息收集的内容

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危机事件信息:危机形成的原因、前兆、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发生地点、影响范围、破坏强度、传播速度、动态变化情况等信息。

(2)受灾对象信息:受灾区域、受灾地人员、物资、财产等信息。

(3)救灾资源信息:救灾可调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信息。

(4)受灾损失信息:受灾地人员、物资、财产损失等信息。

(5)其他相关信息:相关法律法规、安全教育知识、应急预案和案例、模型和方法等信息。

3.1.3信息收集的范围

应急信息包括突发事件事态信息、环境信息、应急资源信息和应急知识等,这些信息来源于各种信息载体,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一方面需要从电子政务资源库提取辅助决策所需要的基础信息: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各专业应急信息系统收集突发事件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内在信息,如监测信息、发生征兆信息、暴发标志信息、影响数据信息等;最后.还需要收集为进行统一指挥和协同应对所需要的全局性管理信息。

3.2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应遵循针对性、及时性、准确性等原则。按一定的方式进行收集。信息收集的方式除了信息系统、民众报告、公文传递、预测推算、评估计算、学结等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政府应急相关职能部门和应急专业人员到突发事件可能发生或已发生的地区进行现场调查分析,获取应急管理和决策所需要的实时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危机事件信息。也可以是当地人财物信息、救灾资源信息、受灾损失信息等。实地调查可以弥补那些目前无法从信息系统中获取的信息,并可以对通过其他手段获得的信息进行验证。所以实地调查是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3.3信息传递

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的传递有三条主线:

(1)为应急指挥中心决策和管理提供信息保障的信息传递。传输为政府应急管理和决策所收集的各种信息,这其中还包括应急指挥中心将采集的有关专业信息提交给各专业应急指挥系统进行加工并收集处理结果的信息:

(2应急指挥中心决策、管理和服务信息的下达和反馈。应急指挥中心向相关职能部门下达各种决策、管理和服务信息,同时各应急联动单位将应急处理的反馈信息返回给应急指挥中心;

(3)应急指挥中心和公众双向互动的信息传递,可称为信息传播。应急信息传递对于应急信息管理来说非常重要,是连接决策者与收集者、利用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所以,应急信息的传递应尽量采用蜘蛛网式的优化传输模型tsi。一方面保证健壮性。通过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防止应急信息传递的瘫痪;另一方面保证准确性,通过优化传输路径、缩短传递渠道,从而避免应急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或被过滤,保证应急信息传递的准确、高效。

3.4信息处理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高度的分散性和无序性与应急管理所需要信息的高选择性和针对性形成了尖锐矛盾。必须经过信息处理,才能解决应急管理和决策中的信息需求。

(1)信息组织,亦称信息整序,是利用一定的规则、方法和技术对信息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揭示和描述.并按给定的参数和序列公式排列。使信息从无序集合转换为有序集合的过程。应急指挥中心的元数据库便是信息组织成果的体现。为便于信息组织,不同类型的应急信息系统应具有以下基本功能:第一,描述并记录收集到的新的突发事件息的性质和内涵;第二。评估收集到的新的突发事件信息的价值;第三,帮助应急决策者、应急管理者、应急处置者决定是否使用收集到的突发事件信息:第四,确定所需突发事件信息的位置和存取方式。通过上述功能,使得应急信息系统能够自动监测最新出现的有用信息并进行自动分类以及对重复和相关度低的信息进行自动过滤。大大提高信息组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2)信息分析是一种典型的信息深~jn-r活动。通过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产生具有决策支持作用的增值信息。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只有在经过加工、分析后,才能使信息从不可用变为可用、从低可用变为高可用、直至使信息转换为应急决策的知识。一般来说,应急信息研究者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具备较强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可以说是危机决策者的智囊团.他们对应急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提炼,经过分析、评价、研究、综合和推理,形成针对性强、可靠性高并带有预测性的判断、建议、方案或背景。应急信息分析研究要围绕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注意带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深入挖掘信息内涵,坚持实事求是,喜忧兼报,为政府应急管理及时提供预警。专家们通过对汇聚的应急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挖掘以及模拟仿真等,可以得出能够辅助决策者进行决策的信息.比如对于毒气扩散突发事件,他们可以利用数学模型模拟得出毒气扩散的范围和危害程度以及疏散人员最优路径等信息。

3.5信息存储

经过收集和处理的基础或关键性信息应该存储在磁盘数据库中,以保证它们的高可用状态。城市应急指挥中心为存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所需要的基础和关键性信息应至少建立以下数据库:

(1)政策法规信息库:存储国家、地方、行业各种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如《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

(2)应急预案信息库:存储各种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和基层应急预案以及相应的紧急救助标准化流程。

(3)应急组织体系数据库:存储领导机构、指挥机构、管理机构、工作机构与专家组的设置.以及人员配备和通信联络等方面的信息。

(4)应急调度资源数据库:存储应急物资储备、应急财力分配、应急反应队伍、应急器材装备等方面的信息。

(5)统一接处警数据库:存储报警类型、报警电话、报警地址、报警事由、警情性质以及处警等方面信息。

(6)应急地理信息数据库:存储城市基础设施如水、电、煤、气等地下管线数据,重大危险源。重点保护目标,公安局,派出所,治安卡,消防队,医院,公交路线等地理空问数据。以便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以地图的方式可视化的展现突发事件现场的地理、地貌、建筑、道路、交通、人口分布,以及周围可供调用的救急资源等方面的信息。

(7)案例库和知识库:存储国内外历史上发生的类似突发事件信息以及应对的经验和教训、使用的模型与方法、专家知识等信息。

以上数据库是从逻辑上进行的分类,但实质上它们可以存储于同一个物理实体数据库中。

3.6信息传播

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信息的及时传播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有助于公众了解突发事件的真相,以及政府采取的防范应对措施,达到政府与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有助于人们减轻或消除心理上巨大的紧张和压力,避免或减少谣言和恐慌的发生;有助于引导民众积极参与救助,开展自救与他救。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的传播披露应遵循真实、及时、完整、引导、适当保密的原则。2008年5月14日。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三天。受“都江堰一化工厂发生爆炸”、“成都水质受到污染”的谣言误导,四川都江堰、崇州等地上万居民朝郫县集体迁移,成都市民开始恐谎性蓄水,一度导致超市、商城矿泉水被抢购一空。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及时权威信息,紧急辟谣,及时澄清事实真相,消除谣言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对居民进行积极引导、悉心劝慰,很快劝止了郫县万人大迁移,使当地局势和社会情绪归于平静。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扩大l。2006年1月8日颁布实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信息形式主要包括授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会等。”此外,政府应急指挥中心还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应急门户网站等开辟公开、顺畅、权威的信息传播渠道,一方面可以为各类应急专业人员提供一个学习、沟通、交流、在线培训等的平台;另~方面,公众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各种应急信息服务.如预案法规、公民防范自救措施等,政府还可以了解公众的反应,对应急信息的及时做出调整。与民众形成双向良性的互动,共同推进全社会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

3.7信息利用

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利用就是指应急指挥决策者有目的地运用应急信息去快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决策以预防、化解突发事件所造成危机的过程.应急信息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利用应急信息来成功地应对或化解危机。具体地。应急信息的利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警:利用对应急信息的评估分析结果判断可能出现的事件并采取一定的预控应对措施,如煤矿生产中瓦斯浓度的增加可能导致爆炸.一旦瓦斯的浓度超过某一阈值就可以事先报警。并迅速采取通风手段降低瓦斯的浓度来避免可能的爆炸。

(2)响应决策:当突发事件一旦不可避免的发生,政府应急决策层即需要利用收集、传递、处理、存储的应急信息进入决策、执行、再决策、再执行的信息管理和信息利用循环周期。

(3)学结: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和事后恢复工作完成以后,应急指挥中心还需要从管理的角度对突发事件应对指挥和救助措施中的成功与失误进行分析、总结,评估其应对能力和薄弱环节、以及预案和工作流程设置的合理性等,并把总结、分析和评估结果补充或更新至预案库、知识库和案例库等信息资源库中,以便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乎。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应急信息生命周期过程循环贯穿于整个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之中。并将信息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收集、传递、处理、存储、传播、利用各环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不断改善和满足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需服务。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篇5

关键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处在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阶段,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已是当务之急。尽管很多地区都加强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同时把其规划到了政府的重要议程当中,不断增加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构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但很多地区在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也遭遇许多难题。所以,构建有效的应急管理常态运行机制和公共卫生体系,是很多地区应急管理工作中都应该加以解决的重要方面。

1强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意义

1.1有助于保障公民安全,促进社会和谐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关键阶段,各类社会矛盾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偶有出现,且危害十分的严重,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让我们意识到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带来的威胁。因此,加快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营造安全稳定的生活以及生产环境,这不但对公民的健康生命安全具有重大价值,同时还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1.2有助于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和公信力

强化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就是以人民为本理念的体现,也是政府结合法律规定,有效履行权力的关键,更是使政府公信力提升的重要媒介。政府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有助于政府不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国在近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管理和控制,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方面。

1.3有助于完善卫生应急管理工作

由于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导致空气、噪声等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现阶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由于突发事件具有多样和无法预测的特点,导致其危害以及影响非常大。怎样有效的对突发事件科学有效的处理,尽可能使事件产生的影响降低,这对于卫生应急工作的健全完善是有积极作用的。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少健全的卫生应急指挥管理体系

通过现阶段可以看出,虽然大多数地区相关的管理机构已经成立,但是应急管理体系还是没有深入完善。有的地区从形式上使卫生系统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机构设置问题得以解决,然而从实际来看,其主要功能仅仅限于对信息传输、平时的应急管理中,只是将传达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没有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指挥决策作用充分发挥。

2.2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因为历史因素的影响,加之编制的限制,大多数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能力不足,自身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同時,专业人员短缺且素质不高,卫生应急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依然存在。高层次人才非常短缺,有的专业科室的人才缺失,存在断层等情况,基层专业人才的短缺情况更加突出,同时专业人员的工作大多是常规工作,与现代危机管理相关的内容缺失,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应对过程中,缺少统一的指挥,沟通协作不到位,现场处置能力不高。此外,由于应急防护演练缺失,硬件设备不先进,导致大多数地区卫生机构想要使疾病防控有效预防是很难的,想要有效处理公共卫生事件也是很难的。

2.3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管理有待加强

通过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管理能够看出,这一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由于事件信息收集系统还不健全,所以在开始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会出现不科学、不全面的情况,严重影响到对事件的判断。此外,的相关信息滞后,使得很多小道消息流传,导致公众恐慌情况出现。所以,要完善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就应该建立多途径的信息网络系统,这样能够将与疾病、伤害等情况相关的内容有效收集,同时对人群中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深入分析,有效的控制疾病,从而为预防疾病打下坚实基础。

2.4应急资金及物资得不到足够保障

由于不少地区在很长时期内未出现过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所以对这一事件的应对管理没有得到有效的关注,在不同层级财政年度预算中,不是专项资金缺失,就是这一专项资金非常少,使得应急物资储备严重缺失,因此想要使人们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应对得以满足是很难的。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3.1关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第一,进一步强化理念,明确不同部门的具体责任。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过程中,政府的关注是最重要的,所以,一定要重视政府的主体地位。第二,要依法规范,职责明确。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依法实施应急管理,对公众的利益有效维护,从而使公共事件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第三,地方政府要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加入进来,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对于卫生部门来说,要建立危机意识,培养责任感,从而使自身的使命感得以不断强化,从而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使卫生应急能力进一步提升。第四,将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从而使卫生应急储备充足,使人员费用、疾病预防费用等得到有效保证,此外还要创建专用财政预算,这样才能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的需求给予有效确保。

3.2做好人才培训以及队伍建设

要加强卫生应急组织和应急队伍建设,强化卫生应急培训。地方政府要做好科学规划,科学配置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在公共卫生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以现有情况为依托,强化培训力度,将专项培训工作深入推进,此外还要定期进行演练,使当前应急处理人员的能力有效提升。此外,强化应急人才素质,构建应急培训体系,应用科学的培训方式,将不同类型的、不同专业的专业人才吸引过来,强化应急人才队伍培训,使应急队伍的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全面提升。要加大科研投入,强化学科建设,深入推进传染病等疾病的研究。

3.3建立健全长效应急管理机制

3.3.1构建长效的预警机制

把预警能力的提升当成关键点,使公共卫生急应处理水平全面提升。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体系,社区、居委会等将监测情况向街道进行反馈,使不同类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预警得以实现,从而为应急管理的深入推进创造条件。

3.3.2建立通顺的协作体系

公共卫生事件其属性与覆盖面密切相关,而且影响显著,因此,应急管理体系与很多组织、部门密切相关,例如农业、安全等。因此,构建顺通的部门协作机制是十分关键的。协作机制是政府科学配置资源的基础,同时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的基础。

3.3.3构建畅通的信息机制

第一,应急管理机构要使调度管理作用充分发挥,使指挥协调作用显现出来,从而分析、整合数据信息,科學应用社会信息网,建立信息传播机制,从而使市、区不同类型的卫生部门、机构以及监督部门等联合起来,使信息流动更加通畅,使信息传播速度提升,同时向下级拓展,使得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信息汇报网得以形成。第二,倘若发生公共卫生事件,在不产生严重影响的情况下,要快速将事实真相向公众进行,同时将与之相关的知识普及,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利用媒体的宣传报道,对公众给予正确引导,使公众的应急处理知识强化,将自救、互救等手段宣传推广,使公众处理公共事件能力全面提升。此外,还要立即权威信息,以专人负责制为主,对突发事件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报道,使公众恐慌得以有效规避。

3.3.4建立评估和监督机制

对于应急管理体系来说,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监督和评价机制。想要对这一体系的运行过程给予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事前评价,二是事中评价,三是事后评价。同时还要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专业人才素质与技能,科学分配资源与资金,从而使事件的定性精准,快速、及时对其进行应对。此外,事件的导向性和下一步工作的监督,从而制定科学的预防措施,使信息传播快速、精确。

3.4构建广泛参与的社会动员体系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篇6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现就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关口前移、面向基层,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维护全市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使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广大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普遍提升,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显著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1.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市政府是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行政领导机构,市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是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指挥机构,应急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副主任由其他市政府领导担任。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办,’)为办事机构,承担应急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委会(以下简称“各板块,’)是本辖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行政领导机构,要成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各板块、市有关部门要明确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分管领导,党政办(办公室)负责人作为应急管理工作联络员。

2.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形成完备、实用的应急预案体系。一是要编制好应急预案。市有关部门要编制好本行业和本单位的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各板块编制好本辖区的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3年内完成全市专项预案的编制和修订。编制修订各级各类应急预案要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要组织有关专家、相关部门进行评审,使预案能用、管用。二是要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市应急办要制定出台全市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各板块按照要求规范预案制定、审批、备案、修订程序,把分散的基层预案衔接好、管理好。市有关部门修编的专项预案按规定报市政府审批,各板块的总体预案和市有关部门的部门预案报市应急办备案。三是要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各级各类预案制定单位要有计划、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实战性和联动性强、群众参与度高的预案演练,并根据预案演练情况以及内外环境变化情况,及时评估和修订完善预案。市政府每年组织开展1一2次综合性应急演练;各板块原则上每年都要组织安排1次综合性应急演练;高危行业、涉及生命线工程的企业、各类学校要针对事故易发环节和重点时期,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2次预案演练,演练情况及时报市应急办。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应急演练的指导、督促和检查。

3.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各板块、市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加强纵向和横向的配合协调。发生突发公共事件,主管部门要自觉牵头,主动负责,协作部门必须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互通情况、评估趋势、提出应对措施,统一调配各类应急力量,共同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

(二)加强突发事件防范工作i,开展对各类风险隐患的排查和监控。各板块、市有关部门是隐患排查监管的责任主体,要建立定期排查制度,定期对本行业、本区域的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进行全面排查,建立隐患排查数据台帐,定期检测,实时监控,并告知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2.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增加监测点,扩大监测覆盖面,不断提高监测水平。对监测>文秘站: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媒体和各种手段,及时预警信息。

3.做好突发事件趋势分析和研判。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趋势年度分析制度。每年年末,市应急办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面临的形势、发展趋势及其成因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提出主要对策措施。各板块、市有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趋势分析工作,细化应对方案,采取有力措施,防患于未然。

(三)提高应对突发

事件能力

1.严格信息报告制度。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各板块、市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和规范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常办发〔21172b号)文件规定,做好信息报送工作。

各板块及履行专项应急管理的公安、卫生、环保、住建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应急工作值班制度。2.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按照“专业救援和群众参与相结合、平时防范和险时救援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队伍体系。要加强市综合应急救援大队以及防汛抢险、气象灾害、森林防火、防灾减灾、交通事故、危化品事故、医疗急救、公安特勤等专业应急处置队伍建设,不断改善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技术装备,强化队伍的培训演练,提高其应急救援能力。要加强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z}12年底前,各镇完成乡镇综合应急救援队建设。组建乡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要整合现有资源,主要包括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人员及志愿者等,要注意吸收有关专家和有救援经验的人员参加,提高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3.加强应急物资资源管理。各板块、市有关部门要逐级建立应急救援资源数据库或统计台帐,对辖区内、行业内可用于应急救援抢险的物资装备、通信器材、生活必需品、工程机械等进行普查登记,掌握底数,动态管理。要建立科学调度方案,完善应急物资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实现应急救援资源共享。

各专项应急指挥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应急储备物资库,完善应急物资管理、使用、更新等制度,确保各类物资始终处于备战状态。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在应急物资生产和储备中的作用,加强社会可用于救灾物资的协调管理,实现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实物储备与商业储备、生产能力储备与技术储备相互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

4.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市应急办要每年组织全市应急管理干部开展应急管理业务培训,市有关部门要针对业务范围内易发突发事件,开展本系统、本行业干部职工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单位一把手要带头学习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知识,熟知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提高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

5.加强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要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纳入“六五”普法重要内容。市各主要媒体要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公益宣传。市有关部门要以主题日、宣传周等形式,每年至少组织1次大型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各板块要把应急知识宣传普及与平安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紧密结合,纳入年度宣传教育计划。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强应急管理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当前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各板块、市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危机意识,居安思危,认真分析本辖区、本行业、本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的现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从机制和制度上完善,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二)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各板块、市有关部门要把应急管理工作贯彻到防灾减灾、安全稳定、卫生防疫、应急救援、宣传教育、群众思想工作以及日常工作的各项管理之中。市应急办要切实履行协调、督查职责,定期深入基层督促检查和指导,确保应急管理工作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篇7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与类型

突发事件又称紧急事件、危机事件。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者社会政治等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干扰、冲击或危害,甚至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重大事件。有些高校突发事件甚至会演变成社会问题,要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应当分析其特点和类型。

(一)突发事件的特征

1.突发性。“突发事件”即表明其具有“突然发生”的特性。它是通过一定的契机诱发的,而这个契机是偶然的。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具有很大的突然性。

2.破坏性。无论是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甚至带来财产、声誉等方面的破坏和负面影响。

3.扩散性。高校越来越受政府、公众和媒体的重视与关注,使高校突发事件更容易引起社会反响,成为公众热点,很容易波及到同一城市中的其他高校乃至全国。

4.主体活跃性。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的群体,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他们往往会对事件迅速做出反应,积极参与,使得突发事件影响力增大。

5.紧迫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由于其影响大、破坏性强、扩散快,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控制局面,减少损失、减小影响,具有控制上的紧迫性。

(二)突发事件的类型

1、政治类突发事件。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操和政治敏感性,但由于他们尚未形成熟的理性分析能力,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很容易产生行为失控,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如:涉日事件、领土争端等。

2、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加上近些年来人为因素的破坏,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地震、洪涝、火灾等自然灾害如果在校园内爆发将对学生造成致命的伤害,学校的教学也将无法正常进行。如:5.12大地震中很多学校校舍被不同程度损坏,师生伤亡惨重。

3、公共安全类突发事件。近几年,高校社会化进程加快,校园内的偷盗事件、火灾事故、学生被打、被抢、被骗等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给高校的日常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如:复旦大学学生投毒事件。

4、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如传染病、食物中毒。此类事件的特点是:当一种未知的传染性疾病引起突发事件时,初期易被忽视,而一旦爆发,传播速度快、传染面广、危害性大。如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2012年H7n9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

5、其他影响高校稳定的事件。如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引发的突发事件;大学生各种心理障碍引发的突发事件;大学生在就业及情感等方面引发的突发事件等。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从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中可以看出高校的稳定正受到各种各样的挑战,许多高校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滞后,师生普遍缺乏防灾常识和自救自护知识

在2003年“非典”以后,各高校普遍在认识上提升到学校层次,但仍未认识到高校应急管理的多元化,高校应急管理应当由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需要借助和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树立危机意识是高校突发事件预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一方面,高校在减灾、防护、自救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不到位,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缺少必要的避灾、自救、互救常识。另一方面,高校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模拟练习,导致大部分同学和老师不知道自己身处突发事件时该做什么,怎样做才正确。比如,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火灾事故中,学生在危急时刻盲目采取跳楼逃生,造成4人死亡的恶果。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综合协调能力不强

在高校内部,现行的应急管理组织多为临时性的松散组织,如学校负责人临时牵头形成的工作小组。至今仍然没有建立具有决策功能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协调部门,也没有建立起处理突发事件的协调机制:一是临时成立的工作机构在工作内容上和人员构成上不具有延续性;二是高校应急管理参与力量不足且单一,并没有形成相关方面的联动机制;三是管理方式落后,应对机制单一,缺乏较为系统的应急预案、财政预算和物质储备。四是还没有效建立相应的应急培训和教育机制。

(三)缺乏法律规范和制度支持

目前我国高校应急管理的突出表现是行政性强而法治性弱,也没有出台对高校突发事件管理进行专门的立法。而对学校内成员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只能散见于《民法通则》、《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中。所以,法律规范的缺失使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仅依靠学校惯用的一些规章制度,而规章制度的效力是远远达不到法律效果的。

(四)心理干预缺失,不能满足应急管理需要。

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和预防缺失,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很少;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询人员并未受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开展心理预防的实施形式较为单一,造成虽然有大量需要帮助的同学与真正得到帮助者寥寥可数的对比。

三、改革创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一套科学的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凡事应做到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首先,各学校应当在日常的应急教育、应急意识培养、预防及演练等方面下功夫,做到寓应急管理于日常工作之中,利用各种途径提高师生的危机意识。学校可以同有关部门一起进行预防突发事件知识培训;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理国教育等,传播法律知识,提高行为自控能力和自我防范能力。其次,高校应制定和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预案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把生命放在首位,以减少财产损失,尽快恢复学校的安全稳定为目的。

(二)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突发事件管理的决策、指挥、协调部门,是实现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管理的组织保证。高校应急管理的决策中枢系统应由学校的核心党政领导组成,其职责主要是针对危机事态进行决策并统一指挥应对危机;学校还应合理组建由法律、卫生、心理、信息与宣传等专门委员会作为应急决策的咨询参谋系统;应急管理的实施系统应当包括学校各个院(系)、行政部门、党团系统、学生社团、学校社区内的各类服务单位及组织;辅助系统主要是指高校内部那些拥有特殊专业技能、特定资源、设备及能力,在应急控制中担负着某些特殊任务的部门(如后勤集团等)。

(三)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保障机制

为了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有效管理,还必须有完善的保障机制。应加强突发事件管理的法制建设,这将有效防止处理突发事件时胡乱决策或相互推诿现象发生。

(四)加强心理支持系统的建设。

高校应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是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高校可以通过课堂教育、专家讲座、团队辅导、社团活动、网络咨询等途径和形式,在大学生中倡导和树立“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理念,做好心理危机的预防。(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篇8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虽然已满十八岁,属于成年人,但是思想和行为上还有些幼稚,容易冲动,遇事欠充分考虑,依据这些特点,高校在预防突发事件时要充分考虑本群体的特殊性。

1.1多样性和频发性

多样性是指大学校园中突发事件的种类多。校园内学生人口较密集,他们学习、生活在校园内部,稍有一些不良信息马上就会传播开来,造成恐慌。既有群体性治安事件,也有威胁学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安全事故、自然灾害、心理健康类突发事件等等。由于近十几年来,高校扩招,形成大学校园内学生人数庞大,治安等各类安全事件防不胜防,势必导致了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性。

1.2危害性和紧迫性

危害性是大学校园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它体现在威胁到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将会影响学校正常运转,严重的突发事件还会危害到社会的稳定。在高校中,不管发生哪样的安全事件,假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该事件的负面影响将会不断扩大。如果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对,将其解决在萌芽状态,就能减轻事件的负面影响。

1.3群体性和复杂性

群体性是指高校突发事件一般由三五成群的学生互相串联集体制造和参与。如有些学生受网上兼职诈骗,一时无法追回经济损失,就会在论坛、微博、QQ群中发表过激言论,发泄不满,引起其他学生围观议论;也有的学生借信教名义,联系“教友”在公共场所集会,宣传宗教;还有的学生打着老乡会的旗号,在校园内联络同学等等。这些活动参加人数较多,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影响,这些团体成员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后很容易引发,给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大学校园突发事件的成因

高校突发事件是社会各种不稳定因素在校内的集中爆发反应,引起的原因错综复杂,有心理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以及道德等因素。我们只有认清其产生的原因,才能快速高效地处理好高校突发事件。下面主要从学生、学校和外部环境三个层面分析高校应急事件产生的原因。

2.1学生层面

2.1.1心理自身不成熟

大学期间,大多数学生,其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不很成熟,处在性格逐渐成熟的过程,情绪容易波动;自制能力比较差,极易发生偏激现象。同时他们处在形成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情感丰富,容易感情用事,由于一直处在学校学习生活环境中,对社会了解不深,还缺乏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当感情受挫或者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的时候,心理上容易失去平衡而感情用事,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从而容易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

2.1.2法制观念淡薄

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整体水平还很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过激情绪和错误的观点。经调查发现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多数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导致了思想认识出现偏差而做出行为上违法的事情。

2.2学校层面

2.2.1学校配套设施滞后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在校生总人数急剧扩大,但是高校在资金投入、办学硬件、教学质量和学生食宿等方面却没有跟上扩招的步伐,学生学习生活的必备条件得不到满足。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解决,很可能会引发学生因为一些小的诉求得不到满足而不满,辅导员一旦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些不满,及时引导疏通,这些不满集小成多,会煽动部分有同样不满学生采取一些过激行为,从而导致的发生。

2.2.2管理工作不力,预防机制不完善

当今的高校管理者在工作中存在一些草根精神,民主渠道又不畅通,导致学生会采取简单闹事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切身利益的事宜,从而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由于部分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机制基本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这方面工作正在摸索发展,而且平时的安全防范、培训教育、应急演练等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一些高校突发事件不能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

2.3外部环境层面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化解,使得社会矛盾日渐突出。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这些热点问题特别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很有可能演变为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3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的意义

3.1建设平安校园的需要

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冲突双方通常会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身的诉求,甚至会出现过激行为。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能够最大程度地协调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功能,有效地减缓、化解矛盾,使冲突双方的关系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如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不很完善,一旦事件处理不当,不仅严重妨碍教学进度,更会影响学校声誉和高校威望,平安校园建设更无从谈起,所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建设平安校园的迫切需要。

3.2促进高校管理规范化的基础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项多职能部门协调运行的系统工程。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可以避免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的混乱局面,使疏导、调查、调解、善后等各个环节有条不紊。维护高校教学生活秩序朝着良性循环发展,对高校规范化起到不可泯灭的作用。

3.3处置突发事件的保障

建立起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可以提高大学校园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置能力;能够在第一时间解决矛盾冲突,降低事态进一步恶化,矛盾在萌芽状态解决掉;可以有效地减缓校园突发事件向社会波及;高校管理者在面对应急突发事件时,有据可依,有条不紊,维护学校教学生活正常运行。

3.4推进学校发展的动力

建立起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可以使高校及时有效地控制突发事件,保护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和学校资产的安全,降低对高校的负面影响,可以建立和谐的教学生活环境,聚集更多的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学校的学术科研水平,进一步促进学校综合发展。

4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构想

4.1培养师生正确的危机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发展,社会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等诸多矛盾逐步显现,学校存在于这些社会环境中,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地震、火灾等公共安全也威胁着校园安全。广大师生面临突发事件的威胁不可能完全消除。高校要居安思危,通过宣传教育、培训演练等方法,培养师生应对危机的能力,提高危机意识,增强师生维护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建立起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是突发事件的“突然性”所决定的,是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前提。建立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就是要按照“有效控制、及时解决”的原则,提前预防,把突发事件控制在初级阶段。

4.3建立信息化为核心的报送机制

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和迅速性是其具有较强危害的两大因素,为克服其不可预测性和速度性,务必建立灵敏的信息报送机制。以我校为例,充分利用监控全覆盖、对讲全覆盖。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苗头,中控室迅速报送信号,各部门根据突发事件成因,迅速应对。

4.4完善事后处理工作

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要做好善后工作,定制善后工作的流程,组织人员评估突发事件的影响。对损失的国有资产和个人财产进行清查登记,对突发事件中受到影响的师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从突发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

5结语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篇9

关键词:燃气事故;应急管理;思考

在2013年12月13日下午,在厦深高铁施工桩基时,将交叉位置大鹏LnG高压管线多次击打,造成珠三角输送燃气主要管道发生燃气泄漏,事故管道管径762mm,厚度为17mm、运行压力8.1mpa的。该事故位置位于坪山新区中心位置,旁边有居民楼、变压站、企业、高速公路入口、施工工棚等。事故一经确认,立即启动了政府、企业应急预案,并向市委、市政府做了报告。事故于2010.12.13发生,到2011.1.14完成抢险并恢复供气,未发生任何人员伤亡事故。事故发生后,有效应急管理处置不仅保证附近居民生命财产最大安全,而且保障了下游数百万用户正常使用燃气。可见,合理的应急管理安全保障体系,对预防燃气管线的突发性爆管事故、腐蚀泄露事故和管道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1造成事故的原因

直接原因:厦深铁路丹梓特大桥进行桥墩桩基施工时,重约3.8吨的桩锤多次打击了埋深约10m的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公司的高压天然气管道,致使管道表面产生了裂纹,导致管道内高压天然气泄漏。

间接原因:(1)在施工之前,施工单位和管道运行单位就燃气管道的走向、坐标定位未做好沟通;(2)未按照相关规定,到当地档案管理部门查询管线;(3)施工前,未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4)管线运营单位未按照相应管线管理制度进行管线管理[1]。

2事故应急处理过程

接到有气体泄漏后,立即组织燃气企业人员去现场查看,泄漏事实一经确认,立即启动在《突发燃气事件应急预案》,并按预案要求疏散周围500m范围人员。顺序如下:

(1)进行事故点影响范围内评估,对事故点范围内人员疏散;(2)管道运行企业立即启动降压处理,将原来运行压力为8.1mpa压力下调;采用燃气泄漏检测装置对泄漏情况进行检测。(3)封闭事故点范围内道路,设置安全警戒线和警戒区、建立隔离区及安全保护等措施,并由公安部门对安全警戒区进行严管;(4)对事故点范围内燃气泄漏情况进行24小时检测;(5)组织对事故初步分析处理;(6)组织专家对事故处理和临时供气进行方案论证;(7)按照实际要求、综合专家意见铺设临时管道;(8)考虑到停气对下游居民、工商业的严重影响,采取铺设临时管线进行供气,并采取带气方式进行接通临时管道;(9)对事故点进行开挖,修复事故管道;(10)恢复主管道供气;(11)对临时供气管道进行断气、拆除;(12)事故总结。

3应急处理过程中的亮点

(1)具有健全、详细、实操性的《突发燃气事件应急预案》。能够迅速启动预案,并按照预案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各个单位能够按照相关职责,及时到位,并按照预案要求,开展相关工作。预案建立使得工作有序、忙而不乱[2]。(2)具有知识结构全面、高效的专家团队。专家团队作为事故处理智囊,对事故的分析和处理提出的意见极其重要,专家对事故处理的意见具有很强指导性、实际操作性和安全保障性。(3)具有良好和训练有素的队伍是事故处理重要保证。应急队伍的建立和及时组织演练的影响非常重要,事故管道公司建立具有符合燃气高压管道的应急抢险队伍,并配备了较专业的抢修设备和机械,并按期按时组织抢险人员进行事故演练[3]。(4)当地政府应对急管理重视,事故一经发现,政府各部门启动应急处理,进行了单位分工、人员布置、召开紧急会议、组织专家对事故进行分析等,突显出当地政府对应急工作的高度重视、快速反应和积极稳妥处理事故的能力。

4事故对今后燃气管理几点建议

4.1燃气管线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线实际路由的有效衔接

随着近三十多年燃气事业的发展,燃气管道已经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一些大、中、小城市基本都建立了燃气管理的信息系统,对快速发展的城市来说,燃气信息系统转化还是没跟上,一些城市的地形、地貌、建筑物、道路发生了变化,城市燃气管线信息系统没有变化,导致地面的标识与埋在地下的燃气管线发生了偏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变化,可能由原来的几十厘米最后发展到几米,甚至十几米。这种误差导致了城市燃气管道实际管道与信息系统管道产生差异,就会酿成事故。建议燃气经营单位要及时将管道信息管理系统按照城市发展进行更新,并对燃气管道进行年度复测,减少实际管线与信息系统管道的偏差[4]。

4.2加强主动应急管理对事故的影响

企业应对管理的燃气管道应进行区分管理。做好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和管理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置程序。尽快构建覆盖企业各个方面的预案体系,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加强政府和企业联动,公司与公司之间联动,确保预案切实落到实处。

4.3建立健全专家工作组

专家对于事故的处理举足轻重,主要表现在:(1)专家为应急管理工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依据;(2)专家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3)专家发挥技术权威作用,不受行政制约。

4.4提升事故应急处理的能力

充分利用现有办公资源和专业系统资源,构建综合应急平台体系,实现互通互联,满足值守应急、信息汇总、指挥协调、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加快制订应急信息平台建设规划,并分步实施,实现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置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5]。强化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和预警工作。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及时准确上报和妥善处置。设立基层信息员,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要抓紧建设各类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电子屏幕、内部网络平台、手机短信息、电话等各种载体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6]。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对参与应急的人员加强培训和教育,提升人员的能力。

5结束语

燃气的广泛运用,在城市中也分布着各类燃气设施,尤其是地下燃气管网,基本覆盖了本市的城区范围。而燃气属于易燃易爆物质,一旦出现燃气无法正常供应或者发生燃气突发事件,将直接影响城市正常运行和人们的生活,威胁社会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燃气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对燃气供应与使用中可能或正在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以及早解决,全面提高本市应对燃气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乃方,焦文玲,林升柏,等.预防开挖及钻探作业导致燃气事故的管理监督[J].煤气与热力,2012(2).

[2]秦朝葵,李军,严铭卿,等.腐蚀作用下城市埋地燃气管道的失效概率分析[J].天然气工业,2015(5).

[3]韩克顺,玉建军,焦娇娜,等.燃气管网泄漏检测系统的数值模拟[J].煤气与热力,2013(9).

[4]刘霄.对于如何做好燃气设备维护管理的分析[J].化工管理,2015(5).

[5]侣庆民,许开立,罗炜晔,等.城镇燃气供应系统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及应用[J].安全,2015(4).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篇10

论文关键词:危险货物,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风险评估,机理研究

Hmte(Hazardousmaterialstransportationemergencies)属于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是应急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目前国内Hmte机理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

近年来,随着危险货物运输量急剧增加,由危险货物运输造成的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仅通过公路运输的危险货物就高达2亿多吨、3000多个品种,各种运输事故的比例也最高,2006年达40.7%。欧洲一项研究表明:在近70年3222起危险货物事故中,41%是在运输过程种发生的,Hmte给人类生命财产、社会财产、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甚至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破坏和损失。

我国政府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分为四大类: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和社会安全事件类。危险货物运输安全事故属于事故灾难类。

一、引言

Hmte发展变化机理的研究,是发现问题根源、寻找研究对象内在规律,以及探索Hmte应急管理机理的有效途径。

从本质上来讲,Hmte发展变化和其它事故灾难,以及各类突发事件有很大的类同之处,它的特征同样体现在突发性、紧急性、严重性、扩散性、连锁性、灾害性及危害性等方面。灾难或重大突发事件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有限,但是,一但扩散将极有可能引发社会连锁反应,并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典型的Hmte,如1989年,美国埃克森公司(exxonCorporation)瓦尔德斯号油轮原油泄漏事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不仅自身演化成特大突发事件,还引发了其它突发事件,并形成连锁反应,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危害。由于危险货物的特殊性,Hmte也有它自身一些独特的发展变化机理,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本文首先对突发事件的特征和机理构成进行了研究,然后将Hmte分为单一线性突发事件和多重非线性突发事件进行了分类研究,最后从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特征的角度分析了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的内在关系,并研究构建了基于突发事件机理分析的应急管理机理分析框架。

二、危险货物运输突发事件Hmte机理构成

机理的主要含义,是指事物变化和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对于突发事件,分析事件的机理,就可以找到孕育事件的源头,发现事件的形成规律和推动事件发展的动力,以便在应急处置中找到相应的应对策略。Jacob.m和Hellstrom.t的研究表明,对突发事件发生机理的认知,将极大地影响突发事件的处理和控制效率。机理分析和研究是开展应急管理的基础,只有掌握了突发事件的内在机理,才有可能在面临突发事件危机发生时迅速做出有效反应,才有可能采取尽可能优化和合理的应对措施,达到比较满意地处理突发事件、减少损失的最终目的。

有学者认为机理可以描述为一些特征,比如中科院陈安博士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书中,就把事件的机理总结为:突然性和信息的高度缺失性、危害性和蔓延性、主体规律性、多范畴性,认为这是宏观层面上的机理。因此,研究突发事件的机理还应首先从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入手。

2.1Hmte的基本特征

许多学者对突发事件的特性进行了各种不同描述,但有时存在使用不同的动词或形容词描述了同样的性质。基于文献进行总结,无论是一般突发事件还是Hmte,它们有三个重要的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这类事件在一定范围内会引起较大危害,直接威胁到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稳定,况且,这样的危害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大范围蔓延、滋生、甚至连锁发生更加严重的危害,因此,称之为危害性和扩散性特征。

第二个特征是突然性和紧急性。突然性是指不易被感知的特征,即它的危害性和扩散性具有很大的意外性,往往在事先毫无征兆或者征兆没有被人们获知的情况下就发生了;紧急性是指由于这类事件的突然性、危害性和扩散性,在时间上形成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特征。正是由于这类事件所具有的不易被感知性和事故的严重性特征,就称之为突发事件(emergencies)。

第三个特征是Hmte的特征性还包含危险货物自身的理化特性。

2.2突发事件机理的构成

突发事件除了上述自身三个基本特征外,面对突发事件的危害对象,或者说突发事件管理,还存在以下几方面规律性特征。

作者提出构建了一套分析研究突发事件机理的体系结构模型图,整个体系的层次关系如图1所示。机理构成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两个组成”、“四个类别”、“三个过程体系”和“八个具体变化”。

图1突发事件机理体系结构模型

(1)突发事件机理的“两个组成体系”

从专业性和一般性角度对机理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组成体系。第一个组成体系是一般性的突发事件机理及应急管理机理,它刻画了突发事件一般性发生、发展及演化规律,并研究了相应的一般性管理机理;第二个组成体系是专业性、行业性、领域性的特定机理,比如,Hmte机理,除了具有一般性机理的一些共同特征外,其突发事件机理还存在一些特殊性,需要借助与危险货物的理化特性,以及与运输有关的物理学、化学、交通运输组织学和物流工程等学科进行解释。

(2)一般性机理的“四种类别”

一般性机理,应该包括一般性突发事件机理和一般性应急管理机理两方面内容,它们又分别由四种不同类别的机理组成,即特征性机理、原理性机理、流程性机理和操作性机理。突发事件的四个类别机理含义分别为:

1)特征性机理: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借鉴模型和仿真等方法,描述其共有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2)原理性机理:对各种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性进行刻画。

3)流程性机理:说明突发事件所应遵从的前后逻辑顺序,一般认为流程性机理是突发事件选择的发展路径,即突发事件向着最坏结果发展的路径。

4)操作性机理:突发事件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约束或应急管理措施,它们会影响该突发事件发展的路径,这些过程中的约束或措施,称为操作性机理。

(3)原理性机理的“三个过程”和“八个变化”

原理性机理分析是开展应急管理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一旦掌握了事件的原理性机理,在灾难发生后就可能做出迅速、有效反应,并采取尽可能合理、及时的应对措施,以达到处理突发事件、减少损失的终极目的。

根据事件的过程和特性,原理性机理划分为“发生”、“发展”和“演化”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分别被定义为八个具体变化:即“发生”包含“突发”和“渐发”二种形式,“发展”存在“空间上的扩展”和“烈度上的增强”二种变化,以及“演化”可以分为“蔓延”“衍生”“转化”和“耦合”四种方式。

上述理论内容的提法和描述,目前国内外文献尚未发现有比较成熟的各种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借助危险货物运输行业领域的优势,从危险货物自身基本特性出发,从Hmte相对明晰的发展变化规律入手,对Hmte和应急管理机理进行了创新性研究。

三、危险货物运输突发事件Hmte二阶段体系划分

由于突发事件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系统,因而,对它的研究只能采用分阶段线性化处理。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与时间相关的系统过程,对突发事件的线性化处理,可以按时间序列或扩散进程划分。

国内目前对此没有成熟的研究成果,国外对于危机管理的阶段界定,提出了众多危机管理阶段划分理论,如比较著名和有影响力的斯蒂文·芬克(StevenFink)四阶段划分理论,称为“F模型”,罗伯特·希斯(RobertHeath)四阶段理论,简称4R模型,以及核危机管理专家米特罗夫(mitroff)五阶段模型,又简称“m模型”。各种划分从不同侧面对危机或突发事件的形态有了一定的描述,但都没有论述突发事件的性质和机理特征。

Hmte与其它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相比,频率比较高,事件的规模相对较小,但它发展的过程却很典型,往往遵循突发事件的机理体系特征。为了比较清晰地表述突发事件的机理及其严重或复杂程度,本文用二阶段体系划分法,把这个机理体系中的突发事件变化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并分别命名为:单一线性突发事件阶段和多重非线性突发事件阶段,如图2所示。

3.1单一线性Hmte

单一线性突发事件,也称为单一突发事件,是指性质单一、危害较小的突发事件,一般是指一种事件对应引发一种结果,形成一种相对简单的线性发生和发展过程。这种单一线性突发事件包括三种情况:

首先,是指突发事件的规模小或危害力有限,仅仅经历单一的发展过程就结束,不会诱发更加严重的突发事件,如损害范围比较局限的爆炸事件,会很快就有一个明确的结果,一般不会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其次,是指突发事件虽然较为严重,有进一步引发更多或危害更广复杂事件

图2突发事件二阶段变化机理

的潜在可能,但由于应急管理的干扰作用,这类突发事件仅仅停留在单一线性突发事件阶段,也未造成进一步的发展。

再次,是指多重非线性突发事件的发展初期,这种情况多是由于单一线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措施不当,将造成更严重的危害,因此,也称之为单一线性突发事件阶段。

对于单一线性突发事件,主要强调的是直接导致事件出现的一个原因,而不是其它的间接原因,对于间接原因,则是探讨多重非线性突发事件不可缺少的。

3.2多重非线性Hmte

多重非线性突发事件,或多重突发事件,是指性质复杂、危害较大的突发事件,一般是指多种事件对应引发的多种不同结果或危害,形成复杂的非线性扩散、演化发展,如图2所示。多重事件主要是由于一些间接因素的影响,或由于单一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措施不当或失误,造成事态的恶化或扩展,它的演变方式主要有四种,即转化、蔓延、衍生和耦合。

在多重非线性突发事件阶段,突发事件之间存在连锁反应。等级高、强度大的突发事件爆发后,常常会诱发出一连串不同等级的次生灾害事件爆发,或几个突发事件同时发生,如图3,表示了次生灾害事件的爆发与突发事件及其影响结果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四、危险货物运输突发事件Hmte与应急管理

中科院计雷研究员认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研究突发事件以后管理的一些规律。

从2003年大陆“非典事件”发生以后,开始研究这块领域,它的内涵很大,内容也非常多。因为突发事件本身类型就非常多,那么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按照它次生的规律来做应急管理。实际上,突发事件一般分两大类:一类是有先兆的,一类是无先兆的。有先兆的突发事件是大量存在的,无先兆是比较少的,当然还有地震,因为人类对它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但大部分是有先兆的。特别是2008春季南方冰雪灾害、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发生以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系统、成熟。

图3多重突发事件的非线性扩散

中科院陈安博士认为:应急管理是面对突发灾难性事件,而且是在损失已经造成的情况下进行的管理,预警是应急管理的前奏,而不是应急管理的组成部分,应急管理面对的是一个可能无法挽回的损失或灾难事件,只能通过努力减少损失或者终止损失事件的蔓延,而无法在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使状态恢复到损失之前。

4.1系统特征关系分析

由图2突发事件二阶段变化机理体系结构模型所知,Hmte与应急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内的一对矛盾,从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之间的关系,用数学的方式表述其特征。尽可能应用量化、细化、精确的仿真数学描述,不仅会有助于建立优化的系统应急机理,更有助于对进一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选取、评估趋向和方法的确定起到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作用。

Hmte应急处置过程中,一般总是希望其数学模型是线性的,在事态处理过程中,不断采用各种举措或政策,总希望有一对一的结果和收益。但是,突发事件的本质是非线性构造、非线性方程的解,往往需要利用线性方程的解。线性稳定性分析是研究非线性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技术之一,这就给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即在Hmte应急管理整个过程中,线性关系是追求的理想关系,每一个时间、空间事件的处理力争线性化,使每一个举措都能实现一个预期的结果,即:

F=f(x)x:表示举措;F:表示结果

基于系统理论,Hmte与应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自催化、正反馈之类的非线性作用,其处置关系是非线性的,它符合非线性函数的九个特征,即变化特性、饱和性、非单调性、振荡性、多值响应性、循环性、失灵性、折叠性和滞后性。

4.2Hmte应急管理机理

通过对突发事件变化过程,以及与应急管理之间的系统特征关系研究发现,合理、优化的Hmte应急管理机理,是一种对Hmte变化过程的干扰和阻断机理,而不仅仅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后续应急管理措施。

从应急管理角度来讲,应急管理的特征性机理涉及多主体相关性、动态博弈性、及时性、复杂性等多种特性;从突发事件角度而言,每一种突发事件的原理性机理,又都对应着一个应急管理的原理性机理,因此,使各种关系更加难以刻画,在此,将应急管理的机理按照图4进行分析说明。

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机理,可以采用过程阻断机理来进行应急干预。对于“突发式”事件,宜采用紧急通知、快速反应的策略;而对于“渐发式”事件,就希望采取一定措施,以减缓它的发生或发展。

对于突发事件的发展机理,可以采用中止隔断机理来进行应急干预。其中,空间上的扩展采取隔离措施来阻断,如因燃气爆炸导致的火灾,可以制造隔离带来防止火势进一步扩散;烈度上的增强可采取遏制缩减措施来阻断。

图4应急管理原理性机理

对于事件转化机理,可采用路径控制机理来阻止事件的连锁转化与传递。突发事件出现蔓延态势时,更多情况下应该采取“弃子”的应急管理机理与之对应。事件的蔓延,是指一个事件出现后不断会有类似事件连续发生。在多数情况下,因为将注意力集中在处置先发事件上,所以,很难彻底避免后续事件(次生灾害)的接连发生,如果这样的情况是可以预见和判断的,那么,采用“弃子”措施可能反倒会更加合适。所谓“弃子”,是指对于暂时不宜或不能处理的Hmte状态或局面,采用一种“弃卒保车”的态度,使生命或一些重要的财产得以保障。事实上,“弃子”措施是一种应急管理过程的决策选择,如2005年“3.29”京沪高速公路液氯泄漏事故,由于发生液氯大面积泄漏和蔓延,造成约2千多亩农田受灾,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破坏,最终只得选择暂时关闭高速公路,并疏散近十个村子的1万多名村民。这就是一起典型的“弃子”应急管理处置机理案例。

对于突发事件的衍生机理,在正式采取措施前,对这些看似能取得积极效果的措施进行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研究,争取识别其后续可能潜在的一些消极影响,尽早采取行动,并尽量避免这些潜在负面影响的出现,因此,采用“策略评价”机理来进行应急管理。

针对突发事件的耦合机理,则需要在掌握耦合机理的基础上,解除它们的耦合条件,或已经形成耦合状态的,就需要采取相应的解耦措施。一次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不是简单某一个原因产生的,经常是若干个原因的耦合作用,如2005年“3.29”京沪高速公路液氯泄漏事故,就是超载、超速、疲劳驾驶、汽车轮胎过度磨损、违规操作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类似这类事件原因,就得采用“解耦”应急管理机理,解除各种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以达到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目的。

五、结论与建议

结论:Hmte属于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是应急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既相互矛盾又相辅相成。应急管理是针对突发事件而言,以缩短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为目的。而突发事件机理的探索,又是应急管理机理研究的重要基础,应急管理的研究依赖于突发事件的各种研究成果。因此,突发事件机理的研究,以及突发事件生命周期模式的研究都将为应急管理研究服务。只有更好地掌握了Hmte的各种变化规律,才能更有效地探索Hmte应急管理的机理及处置措施。所以,不但要重视研究突发事件的机理,还要进一步掌握它的变化周期、它的消长和存亡的生命周期变化规律,而且同样要重视应急管理机理的研究,以及二者内在必然特征关系的研究。

建议:1、加强Hmte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和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全面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2、加大政府应急管理政策制度保障、法律法规建设和财政经费投入;3、加强海陆Hmte分类专项应急演练,建立专项应急预案和应急专业救灾抢险队伍;4、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预案演练,加强专业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国家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5、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应急决策指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形成国家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6、各级政府成立相应独立的应急管理职能部门和具有一定数量规模的科研机构及专业化队伍、志愿者队伍建设;7、充分发挥专家作用,为科学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决策咨询,一些高校可设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本、硕、博专业及研究方向;8、加强与国外先进的应急管理职能部门、研究所及高校等机构进行对口合作与交流;9、加强专项应急演练、培训和教育,强化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建设,力争使损失降低到最低;10、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传和典型案例总结备案,增强全民应急管理意识和经验,提高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自救能力,以及必要的应急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Dombrowsky,w.R,againandagain:isadisasterwhatwecall“Disaster"?Someconceptualnotesonconceptualizingtheobjectofdisastersociology,internationalJournalofmassemergenciesandDisasters,2003

2Jacobm,Hellstromt,policyunderstandingofscience.publictrustandtheBSe-CJDCrisis,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2000

3StevenFink,Crisismanagement:planningfortheinevitable.newYork:americanmanagementassociation.(1986)

4Robertt.StaffordDisasterReliefandemergencyassistanceact,asamendedbypublicLaw106-390,october30,2000

5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王成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6计雷、池红、陈安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陈安,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

8冯凯,徐志胜,王丽,可视化灾害数字仿真重构理论及实证研究——本质解析及仿真理论可行性分析,灾害学,第21卷第1期,2006年3月

9陈熙春,正确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J].,当代行政,2003,(9)

10郭研实,国家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1秦启文等,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J],新华出版社,2004年

12朱力,突发事件的概念、要素与类型[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13祁明亮、池宏、赵红、孙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2006年11月8日第4期

14李铁鹰,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