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认识十篇对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认识十篇

对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7:06

对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认识篇1

课程的设置应适合学生认知水平

有些职业中学的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语言课,如C语言;开设了讲授计算机基础技术原理的课程,如进制的转换、数据的结构等。大多数学生学不会或只学了一点皮毛,结果只能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学生普遍认为这些专业并不是新形势需要的实用型专业课程,根本不利于培养自身专长和多方面兴趣,不利于发挥自身特长,不利于就业。计算机语言及其原理技术是为开发软件做准备的,而开发软件产品只有少数优秀而且经得起市场竞争、考验并成为畅销产品的才有存在价值,当前在简单的BaSiC程序设计和强大功能的应用软件之间已产生了一道鸿沟,两者差距非常大,要通过简单的BaSiC程序设计学习来了解现代计算机系统的功能,犹如“隔靴搔痒”。例如,文字处理软件中的块操作和排版功能,以及对象的链接和嵌入功能,在简单的程序设计学习中就很难体会到。反之,通过应用软件学习所能了解的计算机功能却超过简单程序设计中的功能。

如果学习简单的程序设计仅仅是为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和怎样做,那么在学习一些应用软件的基础上,把学习程序设计的课时拿来学习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得到的知识可能会更多些、更深入些。程序设计其实只是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经验的一种快速、明确而适合的途径,其教学目标不是培养“小型的程序员”,而是使学生能用程序设计的方式进行思考(课时较多或教学对象为特长学生除外)。所以笔者认为,编程语言课在职业中学的开设应当适当,不宜过多。因为职业中学培养的方向是应用人才,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职业中学学生的文化理论知识和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薄弱很多,其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而计算机语言,都要有相当的数学基础。尤其是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不但要求学生有深厚的数学基础,还要有扎实的物理基础,这对于尝够应试之苦的职中学生来说,无异是“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现在不少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通病是:动手能力弱,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弱,没有“学会学习”。而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这些弱点却是致命的。不能怪学生,而是课程设置出了问题。例如,计算机语言从面向过程过渡到面向对象,虽然对高级程序设计师来说提高了开发效率,可对职业中学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语言更难了。笔者确实感到VisualFoxpro比DBaSeⅢ和FoXBaSe好用,但学生不这样认为。尤其VisualFoxpro里的新名词,如“属性”、“事件”、“方法”等,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摸不着头脑。

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生存在价值

学生从初中进入职业中专后,虽然没有高考压力,但面临就业挑战。目前,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有不同的需求和侧重点,所以课程要以社会的需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进行相应的设置。进行社会调查尤为重要,弄清计算机专业中职学生能够就业的岗位群,由此弄清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内容设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我们主张“学以致用,急用先学”,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课程价值。

1.课程设置定位应当突出时代性和实用性

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突出时代性和实用性,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充分发掘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应因地制宜,以实际应用能力为培养目的,以应试作为一种测试手段,在考试中,应加大上机操作的力度,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避免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参加考试,逐步消除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根据课程本身的对应关系对课程内容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要做到先易后难,各课程之间的承接性要好。例如,我们可以在低年级中安排一些基本应用的课程作为计算机入门课程,其内容包括计算机的简单应用操作,如常用办公软件等,重点在于基本操作技能并使学生对计算机有感性的认识,基础理论知识在掌握操作之后再安排。在高年级的课程设置中安排非常实用的专业课,能充分体现所学知识必须是强势知识,必须能根据当前实际进行动态课程设计,并可根据各职中学校的特色,设置比较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例如,对于旅游中专里的财会专业,可开设一些专业性财务软件、数据库软件的应用课程。服装设计开设些CaD软件、平面设计软件等应用课程。学校尽可能有规律地安排一些关于计算机技术的最新进展讲座,介绍有关计算机技术领域里的新概念、新名词和新动向。

2.课程设置的定位可依据考证来确定

对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认识篇2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计算思维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7-0017-04

中图分类号:G642

1背景与主题

2012年8月8日至9日“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2012)暨大学/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云南省昆明市隆重召开。论坛是在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等八个学术组织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以下简称“大赛”)之后,为了推进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促进竞赛与教学相结合而举办的。论坛的主办单位与大赛的主办单位基本一致,有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理工分委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计算机教育》杂志社等。中国铁道出版社承办了本届论坛。谭浩强、冯博琴、蒋宗礼、高林等知名计算机教育专家以及来自台湾师范大学的戴建云教授出席了会议并作学术报告,来自全国180余所高校共计200多人参加了会议。

论坛以“新时期下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主题,重点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开展了研讨,围绕当前的热点“计算思维”及其作为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核心的问题,专家学者呈现了各自的学术观点,参会代表表达了不同的感想与认识。

围绕主题,共有13位专家作了大会报告。分别是冯博琴教授的《计算思维驱动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思考和实践》、谭浩强教授的《研究计算思维,坚持面向应用,锐意改革创新》、高林教授的《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理念与解决方案》、吴文虎教授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十年的再思考》、卢湘鸿教授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与应用型、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北京大学计算机改革介绍》、戴建云教授的《计算思维与信息决策思考力在台湾的实践经验》、王挺教授的《课程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初探》、管会生教授《计算思维:从中国古算具到图灵机——纪念图灵诞辰100周年》、蒋宗礼教授的《深化内涵,以提高计算机类专业办学水平》、温涛教授《tpCaReS-CDio教育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袁玫教授的《核心技能、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侯冬梅教授的《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iC3的实践看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等。论坛中还举办了两个专题沙龙,分别就“应用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与“国际标准认证iC3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参会代表普遍认为:以计算思维为主线的新一轮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更多是针对研究型大学提出的,而对于应用型院校,还需要积极研究计算思维的内涵,研究计算思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处理好计算思维与应用能力的关系;国际标准认证iC3的应用,在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上开辟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值得推广;对于以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为主的高职教育中的大学计算机教育,也同样面临诸多类似问题,需要及时启动高职院校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进程,以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

2共识与争鸣

论坛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与“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进行了多视角研讨,有共识,也有不同观点的争鸣。

2.14点共识

1)大学计算机教育急需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在提高,所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对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的要求也在提高;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不断加强,使得大学入学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断提升。这两方面的变化对本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很多学生已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作为智能工具的计算机的应用;另一方面,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未能很好解决专业服务的问题,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这些问题使学生对大学计算机课程学习兴趣不高,教学秩序难于控制。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学校开始削减大学计算机课程学时,甚至计划取消大学计算机课程,这也造成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争议。与会专家、教师都认识到推动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2)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分类设计。

必须重新规划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重新设计大学计算机课程内容,改革必须分类分层次进行,不能搞一刀切。教指委有关专家指出“不需要也不可能将计算思维的所有概念全部灌输给所有的学生”“应用领域不同,使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要求、方法和程度不同,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也就不会相同,需要进行思维活动的深浅、参与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导致大学计算机教学必然多样化,要分类分层对待”。教育部教指委文件已提出将大学本科计算机课程改革方案按学科专业门类分为6类设计。因为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分类型的,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也是分类发展的,所以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分类进行,不仅要按学科专业分类,而且要按教育类型分类。首先要根据本科、专科(高职)不同培养层次划分为本科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和专科(高职)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在本科层次中又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进而再按理科、工科、文科等学科专业门类需要,综合考虑进行课程体系的分类设计与实施。

3)在大学计算机教育中引入计算思维具有前瞻性。

科学思维是人类智能的重要体现,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到哲学层面的结果,进而又反作用于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自古以来,数学的发展形成了逻辑思维;物理学生成的实验思维成为实证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论等提升了人们的系统思维能力。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以及全社会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计算思维的概念被明确提出并在不断地被清晰化和系统化。计算思维是对传统计算机应用能力体系的提升,是计算机科学新发展的产物,对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对计算思维的深入研究,计算思维有可能发展成为新的科学思维方式,指导各类专业工作,成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支持。因此,会议讨论认为:在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中引入计算思维具有前瞻性,很有必要。

4)对计算思维还需要深入研究。

目前,计算思维成为计算机教育讨论的新热点,由计算机界提出,以计算学科为基础,其目标是构建形成普适性计算思维理论体系,已引起广大学者与高校教师的高度关注。目前计算思维的定义仍限于计算学科化的概念术语解释,未形成完整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中引入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认识上、教学上还存在着不少的困惑与争论。

有专家认为计算思维在“教学”层面上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表达体系,其内涵、外延还没有得到清楚的描述……计算思维为什么可以成为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对此应当进行深入探讨。有专家认为计算思维目前还仅在计算机界内部讨论,并没有研究透彻,对计算思维诸多要素的提取还局限于计算学科的专业术语,难于被广大公众所理解和接受,成为普适性思维方式,有待提升到哲学层面。有专家认为计算思维目前的讨论只是初步的,并不成熟,应作为学术问题展开研讨,进行交流,百家争鸣,集思广益,而不要在不求甚解的情况下,急于贯彻,应该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种意见,取得共识。

尽管与会专家、教师从各自不同视角发表了对计算思维的看法,但对于“将计算思维从计算学科提升成一种科学思维方式,还需要加强深入研究”是大家的共同认识。

2.2两点争鸣

“论坛”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与计算思维培养问题尚存在一些不同观点的争鸣和讨论,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1)计算思维能力与信息应用能力的关系。

“论坛”研讨中对计算思维在非计算机专业本科/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及计算机应用中定位的讨论,其实质是在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课程改革中如何处理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与信息应用能力的关系问题。

有专家认为要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应加强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研究,在计算思维指导下进行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与建设。在这一观念指导下,专家结合自身实践探索提出了理科、工科、文科类非计算机专业以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方案,介绍了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经验以及尚存的困惑。

有专家认为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注意正确处理培养计算思维与面向应用的关系,培养计算思维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应用计算技术,推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与提高,应用型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本质永远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要以应用能力为导向,使学生具备在各个领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有专家认为新形势下信息应用能力的内涵已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以技术技能为主的信息应用能力必须向以行动能力为核心的信息应用能力提升。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思维要服务于信息行动。在这一认识指导下,专家介绍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以计算机学科理论、知识应用、基本技能为基础,以计算思维为主线,以信息行动能力为核心,以信息应用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和解决方案。

还有专家以国家精品课程“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为例,介绍了递归、抽象、枚举、搜索等计算思维诸要素如何在“问题驱动-理清思路-建立模型-构思算法-程序实现”的程序设计过程中运用,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行动能力,极好地诠释了计算思维与程序设计行动过程的关系,强调了只有在问题解决的实践中才能培养计算思维与行动能力。

来自台湾的专家介绍了台湾地区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它将信息处理能力与批判思维能力很好地结合,着力培养学生信息决策思考力,这也是当前国际的主流趋势。尽管一些提法与大陆不同,其实质还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和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行动能力。

在大会讨论中,针对计算思维能力与信息应用能力的关系问题,来自全国大学的一线教师进行了热烈讨论,发表了各自的观点看法,给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也提出不少疑问。

2)对当前大学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状态的估计。

在对新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方案讨论中,就主张取消作为“狭义工具”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教学内容,专家、教师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不同观点的本质并非是否定计算机作为“狭义工具”的重要作用,而是对当前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掌握状态上存在着不同的估计。

主张“取消”的实质是认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提升使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水平已有很大提高,有的甚至比教师还要强,特别是重点大学的入学新生,因此本科与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消减学时或不用开设了。但由于信息技术并未列入高考内容,也鲜见对全国范围内大学新生计算机基本技能水平的调研数据,使主张“取消”缺乏实证依据。

在论坛中专家对2012年“大赛”情况进行分析,给出了警示。从分析数据看到,在2012年大赛中,大陆有28个省、市、自治区的202所高校的1万多名在校学生参加,总决赛阶段从1万多名参赛者中选拔出534名学生进行决赛。在总决赛中,针对基于国际iC3标准的计算机基本知识、概念及it工具使用的上机在线竞赛,竞赛结果显示这些经过选拔参赛并进行一定辅导与练习的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和概念掌握的平均成绩仅为及格。本科生比高职生平均成绩略高。同类学生平均成绩不高,且标准差和极差过大,说明对“狭义工具”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掌握严重不平衡。按省、市、自治区统计的平均成绩看,经济发达、沿海地区的平均成绩与西部地区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明显。而对重点高校参赛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重点高校的成绩要好于普通高校及高职院校,但不均衡,仅有两所重点大学平均成绩较高,多数重点大学的平均成绩接近总平均成绩,还有一些重点大学的平均成绩在总平均成绩以下。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概念的掌握和基本工具的使用,一般大学生群体的整体情况不会好于参加总决赛学生的这个竞赛结果,所以,不支持“在全国范围,进入高校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的观点。实证研究结论是“大学新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总体在提高,但严重不平衡”,掌握好“狭义工具”仍是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基本功,只是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要建立在“不平衡”这一实证研究基础上。

在与会专家学者给出的以计算思维为主线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方案设计中,从不同视角展示了对以计算思维为主线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的认识和探索,也反映出对“狭义工具”的计算机基本技能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中的不同态度,也许这正是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形势下,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良好基础。

对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认识篇3

关键词:《Java语言程序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非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199-02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普及,一些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逐步开设了《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然而,由于该知识点繁杂、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1],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时难度大、效率不高。我们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出结合授课对象的背景知识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授课对象的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督促学生课下学习。

一、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Java语言程序设计》时面临的问题

1.缺乏合适的教材。目前,关于《Java语言程序设计》的主流教材以计算机或相关专业的学生为对象,涵盖的内容范围较广,深度相对较深。此类教材往往以学生具备相关的编程知识为前提,对一些知识点阐述不够详细。此外,许多教材由于出版年限长、知识点相对陈旧,与现代快速发展的计算机软件研究和技术形成了明显的差距。

此外,为了使抽象、繁杂的学习内容变得形象、具体化,我们在课件、讲义的制作上大幅度地采用图示化的方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图形。图2和图3是在讲解类和对象的概念时,我们所使用的课件的部分内容。

2.课程知识点抽象、繁杂。Java语言作为一门高级编程语言,其对应的程序设计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繁杂、内容抽象、理论性强。然而,非计算机专业在编排该类课程时涉及到的课时量相对较少。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资源成为一个难题。

3.学生缺乏编程基础,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够。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编程基础差、编程能力较弱。当前大部分学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不具备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知识,也未形成编程的逻辑思维。此外,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认为《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与所学专业的关系不大,对专业能力培养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2]。

二、改善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1.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我们综合阅览了国内外《Java语言程序设计》的教材[3-5],结合学生缺乏程序设计及相关知识的背景和当前Java语言的应用现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设计。我们设计了30%的基础知识,如基本数据类型、运算符、流程控制语句和字符串、数组等。另外,还设计了70%的核心技术,其中类、对象以及关联内容占40%。基于安卓语言与Java语言中图形用户界面程序设计的关联性,我们设计了30%的图形用户界面程序设计(graphicsuserinterface)的内容。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认识到Java语言和其专业知识的关联性,我们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讲解了Java语言在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应用范例。此外,我们还采取了一些方法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Java语言的核心内容类与对象的知识点时,我们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喝到的奶茶引入课堂,与学生共同设计并使用了milktea类。图4展示了学生在引导下设计的milktea类。

3.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及时做好预习复习,我们还充分利用了本校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一方面,我们将所有的课件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学生随时下载学习;另一方面,根据课时的进度情况,我们及时将相关章节的难点单独提炼出来设计课程资源,在课程开设之前提前上传到网上供学生预习。针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我们设计了在线测试单元,由学生课下完成,并给予评分。

三、结语

《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内容具有一定的R敌裕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面临一定程度的困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念,使学生认识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Java语言程序设计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广泛参阅国内外教材,结合学生掌握的背景知识和当前Java程序语言的应用现状设计了教学内容。除此以外,我们积极改善了教学方法,增强了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还充分利用了网络教学平台督促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彦君,林克正,等.关于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5,(23):101-103.

[2]李远成,龚尚福.非计算机专业VB课程的互动式“多点开花”教学法[J].计算机教育,2016,(5):56-58.

[3]KathySierra&BertBates,HearFirstJava,Secondedition,o'Reilly,2005.

[4].

[5]明日科技.Java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explorationof"Javaprogramming"Courseteachingfornon-computermajors

LeiXiao-ying,GeGui-ping,CHenCai-kou

(Collegeofinformationengineering,Yangzhou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225127,China)

对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认识篇4

关键词: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问题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34

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在软件和硬件设施上都存在较多的问题,加强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才能保证职业学校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学目标不明确

当前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目标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合理有效引导。当前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停留在上网聊天、看小说、玩游戏这些方面,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在信息搜索、科技创新、工程设计等方面的作用。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各学校大都设置了VC、VF等计算机编程语言,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将其认定成获得计算机二级资格证的一个途径,而没有真正把计算机编程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这两方面问题的产生,都与老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有关,具体来讲就是老师在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应用存在认识误区时,老师并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来实现对学生的引导。

1.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落后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的弊端,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为“老师讲,学生听”,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扮演着主导者和操控者的角色,由于对计算机的学习应更加注重对它进行实际操作,所以老师对着课本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第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老师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有的老师为了授课的轻松,往往会选用内容较为浅显的教材,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在降低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还造成了学生与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相关知识的脱节。

1.3实践教学水平低

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方面的教学时,应更加注重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当期实践教学水平低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课程设置上对上机课设置的课数比较少,理论知识讲解的课程比较多,这就造成了学生上机动手能力不强,对计算机常用软件的操作技术不熟练,进而导致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为薄弱;二是老师对计算机上机操作重视不够,这也就导致了对学生计算机考核制度上的不完善,通常是采用笔试的方式,对日常提到的较为常见或难度较小的问题进行考核,根本反映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如此循环往复,就使得学生的实践水平长久得不到提高。

1.4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大多集中在上网聊天、看视频、看小说等娱乐方面,要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必须对当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具体来讲,其原因主要包括,第一,老师对该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再加上自身计算机技术水平有限,其自身计算机教学方面的能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二,对每天都在接受新鲜事物的学生来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的落后,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2.1明确计算机教学的目标

随着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职业学校来说,加强对学生计算机知识和运用方面的教学,是学生学习的最基础的一步。具体来讲,第一,学校应该明确自身计算机教学的目标,要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进行积极地教学改革,要争取实现学生走出学校就能进行上岗就业的就业目标;第二,学校应该通过入学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手段,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熟习各种计算机操作软件的必要性以及掌握计算机技术对其职业生涯的重要影响。通过学校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变革,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

2.2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

要提高老师的计算机教学水平,必须做到,第一,提高老师的计算机教学能力。一方面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讲授时,必须配备具有专业水准的计算机老师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老师必须实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突破性创新,结合当前计算机领域的新动向和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为学生制定出一套全新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方略。第二,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瞬息万变,所以老师也应该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2.3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职业学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老师在对计算机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上机练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冲破老师的讲解和教材的束缚,在自己具体的动手和实践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发自己的思维进行积极的创新。另外,老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学生上机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细心、耐心地讲解,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4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计算机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枯燥性,例如在学习C语言编程方面的内容时,大量的编程符号和“天书”似的汇编语言,不太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基于计算机知识程序性较强的特性,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可以将当前计算机领域的新发现或新技术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来,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计算机发展的巨大魅力;其次老师可以经常组织一些班级内的趣味性比赛,例如动画制作、视频剪辑、网页设计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能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老师还应该进行考核方式的创新,例如可以拟定一个题目,让学生开启思维、自由发挥等。这些措施的实行,能有效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创新氛围。

3结束语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结合计算机技术和教学方面的特点,制定适合当今学生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全新的教学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职业学校专业性计算机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白鲜霞.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9,(2).

对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认识篇5

一、在调研基础上,完善photoshop平面设计应用实践性教学内容的理论体系

目前,中国的计算机平面设计教育虽然已初具规模,从客观概念上已建立了自己的教学体系,但从局部层面,或者具体到设计专业的某个课程,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能真正满足于社会需求的教学体系,并制定合理的、准确的教学大纲。特别是photoshop平面设计教学科目,除个别大中专院校外,普遍存在教学理论体系的不完善。表现在课程设置随意性强、教材版本滞后、教学内容不统一、理论教学课时完成不了正常的教学任务等,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严重缺乏。其原因可能是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基本工具的电脑配置不足,没有建立专门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室,没有适度设置教学实践实习基地等等。基于这一教学现状,要想在教学理论体系大纲中,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是不现实的,完善合理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更无疑于纸上谈兵。当然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我们大中专院校对该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特点的认识不足,加上计算机平面设计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日新月异,致使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应用平面设计理论体系,特别是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与确立。因此,明确应用实践性教学内容在photoshop平面设计的重要地位,并认识到平面设计专业的特殊性教学特征,才是photoshop平面设计教学的根本。

(一)明确理论课程讲授与实验专业设计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不少于20%课时,60%的课时用于课堂指导练习,用20%的课时来进行调查研究、评估等实验。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让理论教学有易懂性和综合总结性,课堂的指导练习题类型更贴近本专业的特点,最后通过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课内设计,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为课后的实验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每个学期安排2-4周专业实习课程,实现习题教学实验环节。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如果没有实验课作为坚实后盾根本不可能学得好,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更具有创新性和直观性,通过实验课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提高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三)课堂“虚拟设计”与社会“实务设计”相结合,缩短教学与社会应用的距离。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和技能,其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应用于社会,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如果我们的学生创意设计出来的作品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不被现实生产和生活所应用,那就是在浪费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必须做好学生的引航灯,让他们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反复的实验过程,总结整理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得到广泛应用。

(四)注重培养学生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图像的处理、名片和海报的制作及新产品包装的设计等等。只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作为教学指导,photoshop平面设计教学工作才会有质的飞跃,才能与时俱进。

二、建立photoshop平面设计教学实验室和实践基地

平面设计不同于美术作品的创作。平面设计在表现艺术风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它在社会中的应用功能。在photoshop平面设计中必须满足真实社会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否则即使设计的图纸画面如何精美而不能应用于实际工程,也只能是一张废纸,或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标本。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photoshop平面设计教育必须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最为重要的就是有目的的多进行教学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掌握到超前的设计理念,熟练的设计技巧,还要熟知应用软件科学技术在平面设计当中的应用,以及作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这些内容,只有在实践性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没有对社会需求进行了解和最新的认识,不清楚某些要素、手段、方式方法对平面设计的制约及影响,怎么能保证自己设计出的作品能够满足客户的需要呢?而这些基本技能及专业素养的掌握,全靠书本知识是无法解决的,最简捷的解决办法是建立教学实践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在评估考察认识中了解其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上述浓缩展示photoshop平面设计的成果特点,绘制相应施工设计截图,正面展示平面作品设计工艺作法,以及各类平面设计的基本理念,并在教学环节中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性实践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认识平面艺术设计阶段过程及科学技术软件应用难点并快速提高,这样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将实践性教学充分渗透到平面设计

对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认识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延展;关联

Focusonextensionandassociatedknowledge,

meettheneedsofthecommunitytodevelopqualifiedpersonnelforcomputerscience

Huyang1,Lize-ping2

(QiannanteachersCollege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Guizhongduyun558000)

abstract:thispaperemphasizestheextensionofcomputerknowledgeandrelevance,andhowtocarryouttheteachingprocesstoexploretheextensionandassociatedteaching.

Keywrods:Highereducation;extension;associate

当前,我们的计算机本科教育脚步远远落后于计算机知识、技术的更新度。大学本科四年,由于时间局限性,我们人才培养方案的更多精力还是放在基于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实践能力的传授与培养上。更多的精力放在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事必跟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造成一定的矛盾,一边是具备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能力,一边是各行各业希望毕业的学生就业后就能掌握各种最新it技术。这几年,高校计算机专业招生的下降与一些计算机专业后人才培训机构的火热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些年的教学经历,我们也感觉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孤立以及沉溺于基础理论与基本实践的教学,很容易使同学们失去专业兴趣以及信心。其实当前的各种it新知识、新技术,都离不开专业基础知识的奠基,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每门课程知识的延展与关联,让同学们能跟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接上轨,事必对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有所提高。其实,高校计算机老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更应具备对it新知识与新技术的跟踪与学习。对新知识与新技术的不间断学习,这是计算机教师必备的素质。下面我们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做好知识延展与关联做一些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1、对计算机知识延展与关联的认知

所谓知识延展,指在知识的宽度、范围上向外延长、拓展。计算机知识的延展性在于计算机程知识都有其宽度、范围,并且随着it技术的发展不停息的延长与拓展,就像大树的年轮。例如程序设计课程中的C语言:CC++.net中的C#,Java语言中的JavaJDKJ2SeJ2eeJ2me等;又如数据库课程知识的延展:数据库原理各种DBmS技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newsql等等;计算机知识的延展性不应理解为它的发展史,意义在于应该让同学们了解每门课程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利于掌握旧知识,引入新知识。例如C++是C的扩充,它是为了适应面向对象程序开发方法应运而生的。C#是一种最新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它使得程序员可以快速地编写各种基于microsoft.net平台的应用程序,.net平台是当今各种信息系统的主要开发平台。Java是高效的跨平台开发语言,它能够被应用在信息网络的平台上编写互动性及强的applet程序。它的延展JDK能使程序员具有良好的开发环境与平台;J2Se延展是环境平台的拓广、它更快速。J2ee延展可以用来实现企业级的面向服务体系结构和当今最流行的web2.0应用程序开发环境;J2me延展为在移动设备和嵌入式设备(比如手机、pDa、电视机顶盒和打印机)上运行的应用程序提供一个健壮且灵活的开发环境等。计算机知识中还有一种思想、方法的重要延展,比如操作系统api的思想方法,在许多个行业中都能通用(比如软件开发,比如通信)。需要说明的是,知识的延展并不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过于深入,四年时间很短,但我们认为这是必需的,它能为同学们指明方向,以至于毕业后,对新环境、新技术不会有太大的陌生感。

关联指的是知识之间都存在互相贯连。承如上面的例子,虽然Java与C分属不同的开发技术,但它们又有一定的关联。Java是一个纯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它继承了C++语言面向对象技术的核心,Java舍弃了C++语言中容易引起错误的指针(以引用取代)、运算符重载(operatoroverloading)、多重继承(以接口取代)等特性,增加了垃圾回收器功能用于回收不再被引用的对象所占据的内存空间,使得程序员不用再为内存管理而担忧;Java平台是基于Java语言的平台。这样的平台目前非常流行,因此微软公司推出了与之竞争的.net平台以及模仿Java的C#语言等等。通过这样对知识关联的讲解,提高了同学们学习软件开发技术的兴趣,以及对未来技术的选择有一个自己的判断。还有一种是计算机课程知识关联,比如数据库管理系统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关联;操作系统与编译原理关联;数据结构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关联;计算机原理与操作系统关联等等。其实每一门计算机课程都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与系统性,每门课程中都存在关联,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关联,这样能使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不至于孤立。如今有许多毕业生出去后,爱说的一句话是大学四年我似乎什么都没学到,其实最大的根源在于这种系统化认知能力的缺失。强调关联也即强调专业系统化认知能力的培养。

2、对计算机知识延展与关联的教学认知

我们应该认识到,计算机教学不应只是传授、接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多向、互动的、开放的交流的过程,而这种多向、互动的、开放的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正是交流过程中的这种不确定性和生成性,才会产生知识的延展与关联。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师生交流环境的打造,如课堂交流,课外课程QQ群、电子邮件、论坛以至现今流行的微博等等。只有在深度交流中,知识的延展与关联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对知识延展与关联的教学也不只是单纯的引导教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已有或现有的知识体系中,通过具有开放性、延展性的提问方式逐步引出新的知识,要让知识从学生的思想当中流淌出来,而不是我们灌输进去。因此,我们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程度和面对新问题具有的可扩展的程度,从而使提问的延展性得到合理的发掘。比如在数据库教学中,并行处理问题,可提问如果并行处理用户数到达上亿,mSSQL能胜任吗?通过实验,显然费劲,引出新知识: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主要是大用户量下的并行处理能力极强,因为oracle提供了“无阻塞查询”功能。oracle是当今社会上大型企业机关(银行、电子商务、证券、公安)首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安全、可靠、更胜任互联网时代的需求。根据此问题,还可引导学生在时空上做拓展性的延伸,联系现实或环境谈出新的认识不同的看法。比如课外可进一步延伸到“windows+sql-server”与“Linux+oracle”的学习与讨论。此外,提问的延展与关联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结合所学知识,从学生的爱好处延展,然后提出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计算机知识体系的不同角度中延展与关联,然后提出问题;以及从开发方法、对比中延展与关联等等。

3、结束语

教学过程中,仅仅具备知识延展与关联的意识还远远不够,要做好知识的延展与关联,往往还要涉及到课程设计是否细致周密、课堂安排是否紧凑合理(不要随意延展问题)、软硬件环境是否配套、实践能力如何延展关联等等诸多方面的具体问题。计算机知识的延展与关联是一项系统工程。总之,我们只有充分注重计算机知识的延展与关联,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baike.省略/view/1818194.htm百度百科,延展。

【2】baike.省略/view/706386.htm百度百科,关联。

作者简介:

胡洋,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数据库、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等;

对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认识篇7

[关键词]计算机化考试;优势;认识误区;考务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191

1引言

考试是对某个人综合能力及素养评判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为教学优化、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依据。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与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传统纸笔考试已难以满足时展需求,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相比之下,计算机化考试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成绩结果更加准确、客观、全面,因而备受青睐。

2计算机化考试的优势

时至今日,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深化,引领了各个领域的创新变革潮流。在这样的形势影响下,新的教育理念不断衍生出来,传统考试模式也因此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出考生的真实水平。相比之下,计算机化考试较强的客观性、便捷性以及保密性等优势特性,使之备受青睐。计算机化考试建立了较为全面的试题系统,并且能够自动生成多套不同的试卷,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对考生进行考核,有效防止了突击复习、猜题、作弊等应对考试现象,基本可以客观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为进一步优化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同时,互联网技术支持的计算机化考试,还有利于便捷地组织大规模异地实时考试,大大减少了相关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投入,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考试的一致性。而且,计算机化考试科学的计分方式,将误差控制在准许范围内,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了考试成绩的公平公正。此外,由于计算机化考试特殊的试题组建方式,有机地将教与考分割开来,避免了划定范围或作弊等影响公平成绩恶象的发生,加之专人管理,大大增强了考试的保密性。总而言之,计算机化考试使公平竞争成为了现实,不仅降低了考试成本,还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教学活动,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夯实了工作基础。

3计算机化考试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化考试的优势日益彰显,并在多个领域的考试实践中论证了其可行性,因而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但是,这并非意味着人们对计算机化考试的认识就是成熟的、全面的、正确的,从客观的角度上讲,其中还存在很多误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片面地固定于载体转变

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授课、训练等,在此过程中,它更多的是发挥辅助功能。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很多时候人们都是预先设计好计算机答题系统,并由计算机自动给出评分。此时,考试只是发生了载体变化,但是如若以此定义计算机化考试那么无疑是大错特错,其内在特性迷失,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在这样错误的认识指导下,考务组织者比教师对计算机化考试表现出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这一改革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了本职工作,尤其在大规模考试中有效降低了所承担的风险。殊不知,算机化考试带来了更多隐秘风险,也对相关考务组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着力强调了监管体系完善与创新。发展计算机化考试的初衷是推动传统纸面考试改革深化,通过一系列先进技术手段完成考试内容有机匹配,从而进一步提高考试结果的可信度。由此看来,计算机化考试不仅仅是载体转变,其更重要的内容是寻求考试组织与题型设计等多个方面的突破创新,以此来改善考试结果,使之无限逼近尽善尽美。

32视技术为唯一制约因素

人们对计算机化考试认识上片面地固定于载体转变误区,势必会引发出另一个新的误区,即计算机化考试就是开发一个系统,继而将纸笔考试转移到计算机上的过程。这种计算机化考试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考试与技术分离,有的人只懂技术却不懂考试,有的人则只懂考试却不懂技术,难以形成有机的整体,考试内容空泛,其原本设计的价值及功能只存在于想象层面。计算机化考试的发展依赖于先进技术不置可否,但并非是唯一制约因素。严格意义上来讲,计算机化考试的形式取决于先进技术,但其内容取决于现代考试理论。计算机化考试是形式与内容双重创新发展的成果,单纯地强调某一方面难免会影响其固有价值的体现和发挥。形式与内容上的本末倒置,只能使计算机化考试止步于形式创新,而内容则相对落后。因此,计算机化考试发展不单单要依赖先进科学技术,同时还要注重现代考试理论的渗透,以有效激活考生的项目反应,并借此判定他们的能力、素质水平。

33将试题集与题库相等同

计算机化考试和传统纸笔考试最大的区别体现在线性与非线性,通俗来讲就是指,在非线性的计算机化考试中,虽然受试者们面对的测试项目及编排顺序可能存在差异,但是这并不影响在同一能力量表上对他们真实水平的判断,相互之间的可比性并未缺失。目前,人们普遍认为计算机化考试系统中试题库的建设就是简单地将大量试题罗列在一起,然而从本质上来看,这与线性的纸笔考试无异,并不能真实地反映考生能力水平。计算机化考试的关键与基础是建立一个带有区分难度参数的试题库,如此不仅能够自动生成难易均衡的试卷,而且还可以依据需求生成同一考试的平行试卷。其中,所谓的平行试卷是指难度和考点分布上都保持高度一致的两份及以上试卷。现如今,为了验证考生真实综合素质水平,体现公平竞争理念,很多考试情形都需要这样的平行试卷。所以在计算机化考试中,题库中的试题必须设定基础项目参数,并经过目标受试群体的试测,允许方便、快捷地提取和显示,同时还要具备在不影响其他试题使用的情况下,进行单独删减操作功能,以满足考试需求。

4计算机化考试发展建议

与传统考试无异,计算机化考试也需着重考虑效度和信度两个关键因素,只有这样,其潜在优势才能真正地发挥出来。具体而言,在计算机化考试的设计中,应该注重解决测试类型多元、题型设计优化以及考务管理完善等几个基础问题。作者结合上文的总结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计算机化考试发展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41测试类型多元

计算机化考试的常规流程包括题库、选题、答题、能力测评、终止判断以及成绩报告等。根据实际考试需求的不同,计算机化考试的组织方式存在差异,进而形成多元的测试类型,一般包括固定测试、自动测试和适应测试等。其中,固定测试既是指长度、形式固定的计算机化考试,简称为CFt,其本质与传统考试相差无几。简单来讲,计算机化固定测试是另一种方式的线性考试,只需将纸笔转换为计算机即可,因而无须大量时间、人力等投入。这种计算机化考试类型较之传统考试更具便捷性优势,也能产生明显的分数对比。自动测试与固定测试最大的不同体现在考生试题上,它是计算机按照预先定义的考试规则,如内容、参数、统计等,从试题库中选择合适试题进行测试的方法,评分依据考试理论而定。这种计算机化考试常用于固定日期考试,需要对试题库进行经常性的更新。当上述两种考试类型都无法满足考生个性化需求时,则需要选用计算机化适应测试。此种测试类型的方式是,根据考生的前期项目反应决定项目选择,整个过程是选题、答题的循环直至精准测量到预定义考生水平。

42题型设计优化

题型设计是计算机化考试设计的核心,应体现出良好的创新特性,以便于改善测量质量,对考生做出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利用计算机优势开发的创新性题型,是传统纸笔考试无法媲美的。在传统纸笔考试的多选试题中,多少都会存在一定的猜测因子,而计算机化考试创新题型则可大大降低这种猜测概率。如,可在此类题型中增加选项数量,要求考生在阅读文章中选出主题句,因此,文章中的每句话都可能成为主题句,而非传统纸笔考试中简单列出的几个句子。此外,此类试题还可以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制约。依然以阅读考试为例,计算机化考试可要求考生按照文章叙事的时间逻辑进行排序,他们可以通过拖动鼠标来完成相关操作,因而测试更具精准性。同时,计算机化考试还实现了更加直接的测试方式,如图像、声音或视频动画等。如此,计算机化考试能够完成传统纸笔考试所不能测验的内容,包括听力、视觉等。在医学领域,常常会要求考生对某些设备发出的声音进行理解和解释,对计算机化考试的应用更加广泛。

43考务管理完善

考务管理作为计算机化考试发展需着重考虑的问题,应尽快完善,以保障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计算机化考试结果不仅仅与考生相关,同时还会受场地、网络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组织同类计算机化考试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持场地之间软件与硬件上的高度一致,提高整个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能,谨防考试作弊、黑客攻击等现象。现阶段,很多机构都建成了网络实验室,将考试计算机放置在一个小型局域网当中,并配备专用服务器,最终成绩会自动存储到指定数据库中,供广大需求者查询。为了保证计算机化考试的正常进行,需要配备相应的带宽及相应处理能力的服务器,以免因此影响考试成绩,造成考生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同时,很多网络实验室还会安装摄像头,完整地将整个计算机化考试过程记录下来,如有疑问便于查询,有效避免了替考等问题。此外,还需加强对考务组织人员的管理,提高他们的算机应用素养,使之具备应急处理能力,解决计算机化考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5结语

信息化技术应用环境下,计算机化考试较之传统纸笔考试的优势更加明显,未来必将成为各个领域考试的主流。然而,计算机化考试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对计算机化考试正确认知基础上的。因此,作者希望业界更多学者关注计算机化考试的发展,理性分析现阶段人们认知上的误区,有针对性地对计算机化考试内涵及特性作深度解读,以转变观念偏差,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为广大考生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郭建东,蔡F君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计算机化考试应用与问题[J].陇东学院学报,2010(2):39-42

[2]曾用强对计算机化考试的几点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10(1):52-55

[3]靳伟国,付瑞萍,杜春涛,等计算机化考试的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6(3):89-92

对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认识篇8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软件考试,教学设计

引言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软考)实施多年以来,受到了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衡量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水平的公正性、客观性得到了广泛认同。软考分为初中高三个层级,为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明确的导向作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涵盖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领域的基础知识、原理和技术,是一门基础类课程[1-6],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力不足,有必要以软考为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1软考认证的技术特点和优势分析

软件考试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行实施的全国统一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集专业技术资格、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水平于一体。软考不仅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也是职业资格考试,且不受资历、学历限制,考生可以灵活选择适合的专业资格应试。软考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取得软考证书的人员可以应聘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初级资格对应助理工程师职称,中级对应工程师,高级对应高级工程师。根据专业类别划分,可以分为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等多个专业,各个专业按层次设置若干资格考试。软考每年组织两次,通常在5月和11月开考。每个专业一年内一般举行一次考试,报考人数众多的少数专业可以开考两次。大部分考试采用笔试,一般上午考核基础知识,下午考核应用技术。软考不采用滚动考试形式,需要一次性达到要求才能获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其他计算机类证书相比,软考具有显著的优势。软考由全国统一开考,考纲、命题、时间、评分标准、合格标准、阅卷等环节均保持高度统一,把关严格。通过考试的考生获得国家人社部和工信部颁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权威性高,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相当于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高考”,可以显著提升考生的就业择业能力。

2软考对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改革的启示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教师应依靠软考驱动教学工作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将教学目标与软考紧密结合在一起,按照软考的要求培养高水平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1)改革教学观念。教师要提高对软考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软考的指导性价值,将软考与实际教学工作联系起来。要根据软考要求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侧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原理、技术的前提下,对软考相关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和运用。这需要学校增加教学方面的投入,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提供便利条件,保障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2)改革教材体系。教材是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工作开展的依据,教材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实际育人效果。目前国内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使用的教材普遍存在滞后性,教材知识陈旧,知识内容更新缓慢,没有结合时展及时补充完善,更没有结合软考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补强,导致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教师需要对软考进行研究,结合大纲对教材进行更新和补充,适当增加案例分析内容的比重,使教材与计算机网络应用更加贴合,提高教材对软考的适用性。要采用以证促学的方法,对教材开发进行合理规划,在主要知识点中穿插软考考纲中的内容,结合以往的软考真题进行案例讲解,构建与软考相符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制定与软考要求相符的课程教学标准。以网络管理员考试为例,网络管理员属于初级资格,适合低年级学生。网络管理员考试与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大纲大体一致,通过备考,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要求,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相关知识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从备考中促进学习,实现教考共进的有利局面。教师要坚持以考促进,将软件考试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将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建立较为完整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大多已经建立计算机网络的初级模型,可以尝试备考中级资格。软件考试中的中级资格是网络工程师,这是学生学习的目标,也是岗位工作的现实要求。教师可以根据网络工程师的考试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规划,锻炼网络系统构建、软硬件调适等方面的能力。软考高级资格不是学生阶段容易达成的目标,但依然可以结合高级资格考试的内容和要求,指导优秀学生的学生,引导他们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熟悉应用领域的业务,锻炼针对用户需求和约束条件制定项目开发计划、协调系统开发的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结合软考高级资格的要求,将其作为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引导学生对网络工程需求分析、规划设计、评测运维等工作有深刻的认识,积极成长为高端复合型人才。(3)创新教学方式。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因此,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式,结合软考的内容和要求,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最大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软考中的题型往往比较新颖,考试内容更新很快,且普遍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选用软考试题为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带领学生对案例进行分解,将案例与教材中的知识点相衔接,并仿照软考的形式向学生布置作业任务,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在教学工作中,应以软考为目标设计教学情境,根据软考知识点考察方式,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新颖的教学情境。同时,以软考通过标准来分析学生的能力水平,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用软考培训和考试材料,设置学习任务和习题,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的视野,将学生的学业水平向部级考试水平靠拢。例如,课程实训内容以软考考纲为中心点,结合实际需求设计题目。在实训报告的要求按照软考要求进行调整,实训报告需要包括实训题目、设计原理图、软件设计流程图、源程序代码、实训总结等内容,规范课程实训报告的写作,锻炼学生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开发与设计能力。(4)改革考试形式。为了适应软考的要求,计算机网络基础考试应采用国家统考的形式,分为笔试和计算机操作两个部分,在考试评定工作中做到教考分离,确保考试结果的公平公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以软考为学习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

对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认识篇9

摘要:帮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目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本文将从nCRe(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与iC3(微软)学生考试成绩对比入手,分析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nCRe;iC3;计算机基础教学;考试;证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目前,国内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资格认证,是许多it从业人员和计算机专业学生进入该行业的通行证。在入行之前或者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许多it精英们就已经获得了大量计算机方面的资格证书。在学校方面,全国各类高校对不同学历学生的计算机要求也有所不同。各类计算机资格认证是用来衡量学生通过计算机教学所达到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然而其侧重点却大有不同。笔者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多年,一直以来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取证进行不断的摸索。比如,今年笔者组织了40名学生分别参加了nCRe和iC3的考试,结果同一名学生参加两类考试的成绩却大相径庭,问题在哪里?值得反思和研究。

2关于nCRe

Ø什么是nCRe

nCRe即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一共分为4级:

一级分为3种,其中有一级mS-office,一级wpSoffice,一级B。

二级分为7种语言,C++,C语言,Java,VB,VisualFoxpro、access、Delphi。

三级分为4种,分别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

四级分为3种,分别为网络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

ØnCRe的考试目的

此项考试的目的是: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为正在形成的劳动力市场提供应试者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水平之证明,以便用人部门录用和考核工作人员有一个统一、客观、公正的标准,促进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从一九九四年起开考一、二、三级,一九九六年起开考四级。四级考试与美国合作,考试合格者由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证书,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etS)认可。

3关于iC3

Ø什么是iC3

iC3是internetandComputingCoreCertification的英文缩写简称,是全球第一张计算机基础综合技能认证。iC3包括了三项,分别为:

计算机概论: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使用操作系统。

关键应用:常见程序功能、文字处理功能、电子表格功能。

在线操作:局域网和广域网、使用电子邮件e-mail、因特网应用internet、计算机和因特网对社会的影响。

ØiC3的考试目的

iC3是计算机基础概论的实践运用、一套国际通用的计算机标准,被市场革新了的认证,得到国际知名行业大力支持的通行证。

世界的考试评鉴机构认为iC3是最完善的计算机基础教程,它触发了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和领悟其他高级的计算机知识。因此,该认证被评为世界上最功利的认证。

ØiC3的优势根源

根据市场要求,不断变更的考试试题库。

试题的命题组是由来自20个国家,汇集270个题材的国际专家组成,每年试题都得到国际计算机行业的第三方专家鉴定,保证每道试题的质量。

获得iC3证书的好处包括:

获得世界60多个国家的认可(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有大量的国际性机构对该认证给予支持,确保通过iC3考试的人才可以通行世界。

美国1500多所大学对通过iC3认证考试的学生打开方便之门,通过该认证考试的学生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区来申请免修美国大学的部分学分。

4考试成绩的分析

笔者学校的基础课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三轮并且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课程定位和改革。目前开设了一门新课“office办公软件高级应用”,不同系和不同专业可以根据本专业的需要对该课程大纲所涉及的案例进行选择。该课程的设置使计算机基础课在学院所有学生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普及和提高。

今年年初学院与美国微软授权office办公软件全球性专业认证研发权威机构――“思递波”公司合作,将软件测试点放在我校,计算机系组成一支精干的合作队伍于2008年上半年在部分学生中进行考试试点工作。选出的学生主要来自学校的泰尔弗商学院,由于泰尔弗商学院的部分学生将会在大学期间到国外进行学习,所以参加iC3考试后取得的认证可以和出国留学课程置换学分。通过第一学期无纸化考试系统的测试,从泰尔弗商学院挑选出前40名学生参加nCRe考试和iC3测试。结果是:40名学生参加2008年4月份的nCRe考试有1人未通过;5月22日40名参加iC3office软件应用模块测试的学生中,通过人数30名;6月4日30名学生参加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测试,通过人数7名;6月19日有19名学生参加网络基础知识模块测试,通过人数3名。详细情况见表1及图1。

图1iC3考试学生成绩统计图

从全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安排上,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前半部分均围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展开,因此从考试结果来看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然而通过进行iC3考试的测试,我们也发现目前的教学还是有一定的漏洞。对于学生取证需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在网络基础知识方面很薄弱,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加强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训练。

5改进与提高

我院生源以北京为主,还有河南、江苏、山东等省市的一些学生,学生大多毕业于普通高中。因地区和计算机普及率的不同,北京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高于其他省市。另外,学生来自不同的高中,在高中时期学习的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不尽相同,导致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的实施造成一定的困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有两大特点,一是课程的内容更新快,二是课程的实践性强。针对这些特点,在课程的建设中,主要从四方面进行改进:实施分层教学、教学方法的改革、鼓励学生参加iC3考试或“moS世界大赛”、要求教师参加微软高级讲师认证培训。

5.1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解决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有效方法。我们可以尝试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分层教学可以有多种划分形式,如按入学成绩分,按课程类别分,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和意愿或其他因素分。分层教学不是降低教学目标要求,也不是与本层相脱离的教学,而是通过分层为改善教学效果,创设一种学生能够参与的良好学习氛围,以学科成绩和个性指标接近的学生来分层,使得分层后规划制定教学内容、作业布置等变得更容易、更科学,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兴趣,确保为各类学生提供最切合实际的优化服务;其目标就是通过分层达到整体推进,缩小差距,从而培养出社会满意,具有高职特点的合格人才。

5.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基本思路

提高课堂的信息量,将枯燥无味的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继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上机条件和最广泛的应用软件。引进思递波的教学软件,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机会,提高操作计算机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提供有力的条件。

5.3鼓励学生参加“moS世界大赛”

“微软国际办公软件应用技能世界大赛”简称“moS世界大赛”素有“office奥林匹克”之称,是microsoft及全球三大考试认证中心之一思递波国际认证机构(Certiport)在全球组织的一年一度的世界大赛。选手通过资格认证考试,即可获得国际权威职业化办公认证(microsoftofficeSpecialist以下简称“moS”)证书。该证书是128个国家和地区认同、具有国际公信力、面向所有计算机使用者、由思递波全球认证中心颁发的权威认证。微软moS证书可以抵免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1500所以上大学的学分;如同托福、雅思考试一样,moS证书是信息技能的国际通行证,被世界无数企业作为人才招聘与晋升的标准之一,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科技善用者计划”。

5.4要求教师参加微软高级讲师认证培训

今年上半年笔者学院选派计算机基础课的两名老师参加了微软的moS全球认证培训,取得了高级讲师证书,为下一步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应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所有教师参加微软的moS全球认证培训,完善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有力条件。

6思递波认证项目课程与计算机公共课的结合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强、发展很快的课程。在各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是重点内容,但是多年来在教材建设和教学实践中一直围绕“计算机知识体系”做文章,习惯地套用计算机原理的知识结构,造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枯燥、难懂,无法达到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教学目的。

思递波是国际著名的从事计算机应用能力认证的专业机构,它与微软总部共同推出的moS全球认证项目以及与全球数码学习咨询委员会共同推出的iC3(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考核认证)己被美国上千所大学认可为具有国际公信力的公共考试成绩,被视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权威证明。

moS/iC3课程采用了“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模式:如moS教材的编著者先把微软办公软件的主要功能分解并归纳成为若干个“主题”,然后以若干个“主题”为核心,设计成相应的应用实例;再以一系列应用实例为主体,编制出成套的教学单元。学生学完了一种软件的所有教学单元之后,就可具备使用该软件的主要技能。再经过一定时间的实际操练,就可成为熟练的行家。iC3的教材系统全面又清晰地介绍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软件和网络知识。全书以iC3认证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为线索,将教学内容按主题展开,并且通过丰富的教学实验来使学生边学边用。通过这种“任务驱动”的模式,使学生既目标明确又比较轻松地逐个掌握计算机知识,并在教程的帮助下自己动手熟悉并牢记所学内容。同时在该教材中,moS/iC3课程对操作步骤采用“步骤图示法”,明确地指示操作过程,增强了教材的可读、可操作性。通过这样针对任务的具体操作,切实落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出,moS/iC3课程体系既是目前计算机公共课的技能训练的有效手段,也为目前职业学校计算机公共课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7结束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和总结,结果发现在nCRe中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却在moS/iC3考试中屡屡挫败,原因就在于国内nCRe考试注重理论知识,同时nCRe考察的计算机知识升级换代速度比较慢,而moS/iC3课程体系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最新的计算机软件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在目前高校计算机注重理论知识的课程体系基础上,结合moS/iC3项目的教学方法能够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我们将从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及考试改革方面下功夫,花大力气,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到大量的知识,取得全球第一张计算机基础综合技能认证。

参考文献

[1]项慨.Java3D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关键技术[J].教育信息化,2006,(10).

[2]刘少华.虚拟仿真引擎及其在三维飞行再现中的应用[D].国防科技大学,2004,(12).

[3]刘娜娜.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研究[D].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

对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认识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平面设计;提高;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225-01

1影响计算机平面设计基本能力提高因素

1.1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发现,对于非“纯情艺术类”的学生,虽然已采用了实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过程,但学生仍未达到所预期的水平,其作品模仿痕迹明显,设计风格拘谨;布局、结构、色彩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理解上存在困难,个体之间学习成效差异大。

1.2随着平面设计教学体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种延续多年的传统基础教学体系逐渐显露出诸如各门基础课程都在各自的空间中独立运行、缺少连续性和协调性,照搬纯艺术教学模式以及缺少对平面设计教学独立性的思考等弊端。

平面设计的核心在于对二维平面空间进行视觉体系的构建和信息传达以及创新思维的运用等研究上,这种研究建立在对心理学、生理学、符号学、色彩学、材料学、工艺学等学科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同时又具备更多的对传统思维和视觉的颠覆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包含了知觉过程、探索过程、思维过程以及理解过程等。如果只是简单地把纯艺术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平面设计的造型基础教学中来,势必要放弃设计教学的创造性和发散性。当我们面对一群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的青年学生,传统僵化的基础教学思想和体系无疑是对他们创作激情的抹煞。

1.3学生在造型形式语言内容的选择上,经常搞不清应该选和选什么样的形式语言进行作品的设计,或者作品中包含的形式语言内容过于简单和单调。在单项构成形式语言组合中,更多的是注意构成自身的形式要求,缺乏主动利用多种形式语言元素去指导和完成更加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设计作品,创意思路难以展开,形式语言比较单一。在作品效果上,缺乏利用多种形式语言来表达自我情感的办法,作品效果难免显得单调乏味。从这些存在的现象中,经过分析和思考,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教师形式语言教学过于简单所造成的。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形式语言教学的多样性创造探求,和与此带来的知觉在平面设计教学中首先应当得到积极评价。平面设计的教学目的是要启发独立性,扩展造型构思,培养学生对基本形式语言的感觉,这包括了对事物形态、色彩、肌理的审美直观判断能力以及提高基本形式的表现技巧。

2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根据新的教学思路,调整教学安排。根据市场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整合,强化实践环节,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完整系统讲解软件操作方法技巧,另一方面要结合工作实践进行大量实例讲解和演示,使学生能真正学以致用。

首先,计算机专业的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往的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教学要求也是明确的,即能熟练操作软件,并创作出各种广告图形。但是进行平面设计创作的基础则要求学生掌握平面结构的韵律美感及其色彩规律;评价标准就是要求创作的准确性、生动性、严谨性和完整性。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平面美感的认知和掌握创作技巧方面的要求。而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平面设计课程由于学时较少的原因,则忽略了这一点,往往导致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较为熟练,但创作作品水平较低。对于这部分内容,授课时还是应当保留的。课程内容中应将软件学习与设计相涵接,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加以精选。如将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基础知识列入到教学内容中,打破单一的软件学习设计局面,通过贯通和相互渗透。不仅提高学生的审美排版能力和作品的设计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