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消化内科护理措施十篇消化内科护理措施十篇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9:07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消化内科;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中国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2)02-0239-01

随着我国医疗模式的变化和居民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医疗资源的要求越高且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对于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护理风险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概率,提高居民护理服务水平。本研究选择我院患者进行研究,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消化内科护士进行研究,共涉及研究对象35名,均为女性,年龄分布为32.87±6.68岁,最大年龄为39岁,最小年龄为21岁。工作年限分布为5.74±2.64年,最长工作年限为11年,最短工作年限为1年;护士为21例,护师为6例,主管护师为3例,副主任护师3例,主任护士2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研究。

1.2研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护士护理风险因素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设计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建议等。对35例消化内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回收35份问卷,有效问卷35份,有效问卷率100%。依照调查问卷中护士护理过程中风险发生情况及提出的防范措施,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包括制定全面有效的护理人员管理制度、加强护理责任心培训,增加奖励机制,加强相关法律培训,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增加心理学培训,明确沟通在护理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1.3统计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统计方法为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2.结果

2.1防范措施实施前消化内科35例护士护理风险因素分布情况分析:对防范措施实施前消化内科护士护理风险因素问卷调查显示,影响护理风险发生的因素主要七个方面,分别为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心不强、护理技术不扎实、法律意识淡薄、护理文书书写存在缺陷、沟通不积极和其他。其前三项影响因素主要为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心不强和沟通不积极,见表1。

表1防范措施实施前消化内科35例护士护理风险因素分布情况分析

2.2防范措施实施前后消化内科护理风险发生率分析:对实施防范护理风险实施前后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及发生率比较研究显示,实施前发生护理风险的概率为8.42%,实施后发生率为1.087%,实施前后护理风险发生率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表2防范措施实施前后消化内科护理风险发生率分析

注:与实施后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对消化内科护士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护理风险因素分布情况研究显示主要分为4个方面,其中包括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情况、管理制度健全情况、社会因素及其它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护理风险发生的因素为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情况和管理是否健全有效。其中护理人员自身素质主要包括护理责任心不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护理技术不扎实熟练、沟通不积极和护理文书书写情况存在缺陷等。管理制度方面包括管理制度不健全和老化,由于我国医疗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护理人员文化水平层次不齐以及医院人事制度存在缺陷等,可能造成护理过程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管过程,往往会引起护理事故的发生。社会方面主要包括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的不断增加、医疗费用的过高和患者与护理人员沟通过少等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患者对护理人员存在抱怨、不积极的配合治疗甚至出现对治疗过程反感等情况。其他因素主要为病人自身因素和不可抗拒的因素。针对于此应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规范制度,将护理风险发生率降到最低,不断增加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制定严格的医院管理制度,进行积极的护患沟通和加强监管等。本研究结果显示影响消化内科护理风险因素较多,应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可有效的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概率,效果较好,应加强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郑铁苗,陆冬真.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维护护患利益[J].实用全科医学,2005,3(5):466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篇2

(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河南安阳455000)【摘要】目的对运用内科针对性护理方法对患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和具体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76例患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8例,采用临床传统方法进行治疗。a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B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内科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B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治疗时成功止血的时间明显早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结论运用内科针对性护理方法对患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护理的效果非常明显。【关键词】内科针对性护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82-0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指的是患者的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部位,主要包括患者的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胰腺、胆道等位置发生病变以及在接受胃空肠吻合术治疗后的空肠病变导致出现的急性出血现象,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急症[1]。本次研究过程中对运用内科针对性护理方法对患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和具体措施进行研究分析,帮助临床拓宽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护理的方法,以便临床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护理,使该类患者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能够远离并发症。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科学实验研究过程中普遍应用的随机抽样分组方法,抽取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76例患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在a组中包含21例男性研究对象和17例女性研究对象;该组研究对象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2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42.2岁;在B组中包含23例男性研究对象和15例女性研究对象;该组研究对象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3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43.1岁。所抽取的研究对象的自然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可以在分析研究过程中进行比较。在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都经过了相关的临床检查之后予以确诊。1.2方法:将76例研究对象的资料,经过进一步整理后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8例,采用临床传统方法进行治疗。a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B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内科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成功止血时间、患者住院时间、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1.3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治疗后症状已完全消失,且达到彻底止血目的;有效:治疗后症状已明显减轻,出血现象也已经得到明显控制;无效:治疗后症状没有好转,出血现象没有终止,或病情恶化[2]。1.4数据处理: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得到相关数据,均采用常用的SpSS14.0数据处理系统予以处理,当p<0.05时,可以认为有明显统计学差异。2结果经过临床对比实验研究后证明,B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患者,且具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两组患者治愈率比较[n/(%)]3讨论

对该类患者进行针对性内科护理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紧急处理:及时并迅速地建立起两条静脉通道,对血容量进行补种,卧床休息,取平卧位,下肢略抬高,使脑部血供保持充足。抢救治疗开始滴速要尽量快,但要避免由于输液、输血过多或过快导致出现的肺水肿或再出血现象,使病情进一步加重[3]。②常规护理:出血期间要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头偏一侧,防止窒息;呕血或出血现象比较严重时,应绝对禁食。③病情监测:对病情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加强巡视,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检测。记录24h出入量,注意患者面色、意识、体温、出汗、大便等变化情况。④心理: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开导并做好解释工作,使的恐惧心理消除,并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⑤饮食:指导患者正确饮食,存在休克、大出血、呕吐现象应使用无刺激、温凉、清淡的流食,待成功止血后改为半流质饮食[4]。运用内科针对性护理方法对患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护理的效果非常明显,可以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在最短时间内成功止血,并能够防止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参考文献[1]赵盘珠.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9,14(29):294-295.[2]沈雪梅.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大出血病人的整体护理[J].中华新医学,2008,13(10):877-878.[3]王建飞.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特点及护理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2010,12(12):1147-1148.[4]顾文钗,朱志峰,邱美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体温变化的规律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6):3882-3883.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消化内科;安全隐患;患者满意度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强和我国医疗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高龄老人选择住院接受治疗。在消化内科中,因为高龄老人身体状况较差,合并其他疾病,护理中的安全隐患也相对较多。要确保治疗质量必须要做好措施,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本文以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消化内科收治的120例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护理安全措施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消化内科收治的120例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120例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和安全组),每组60例,常规组: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最大为75岁,最小为60岁,平均年龄为(69.12±2.8)岁,患者合并高血压12例,合并糖尿病9例,合并肺部疾病3例。安全组:男性31例,女性29例,最大年龄为79岁,最小年龄为62岁,平均年龄为(70.34±1.8)岁,合并高血压9例,合并糖尿病13例,合并肺部疾病1例。通过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常规组采用一般护理模式,遵医嘱进行护理操作,对患者病情加强观察,给予相关的心理护理。安全组护理采用安全护理模式,降低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具体方法如下:①加强基础护理。对护理人员进行基础护理技能强化,使他们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例如帮助患者翻身的技术、口腔护理技术、穿刺技术等等,以高标准的护理技术减少安全隐患。②优化轮班制度。在科室中实行新老结合的排班模式,资历较低的人力人员与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搭配,相互监督,减少护理失误。护士长不定期对病房护理情况检查,利用激励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③重视环境安全。保证病区环境的干净整洁,定期消毒,减少病毒传播,防止再次感染,设置防滑地面,在危险区域设置警示标志。对医用器械做好消毒,防止器械二次感染。④饮食健康教育。消化内科老年人的护理中要提高对饮食护理的重视程度,让患者多吃流食,加强饮食安全,尽量避免饮食引发腹胀、腹痛现象。

1.3统计指标护理效果的对比主要包括跌倒、感染、用药错误、压疮。患者满意度评价有非常满意,较为满意,不满意三个标准。

1.4统计学方法利用统计软件SSpS13.0做数据处理,p

3讨论

3.1消化内科高龄老人护理安全影响因素①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导致消化内科安全隐患多发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危险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各项设施建设中没有考虑安全性,很多设施本身存在安全隐患,例如地面防滑性不好,老年人容易摔倒。另外一方面是环境空气质量不好,病菌较多,引发感染,对患者治疗产生不利影响。②管理因素。管理不到位是导致安全隐患存在的最根本的原因,护理程序不规范、器械使用不合理、排班不合理等都可能造成护理中失误的出现。③患者因素。很多老年患者在治疗中不遵医嘱,对自身病情了解不够,擅自行动从而提高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

3.2加强消化内科高龄老人护理安全的意见①改善环境:要对病区环境优化,控制好床的高度,做好防滑设施,在危险地带设置警示标志,定期消毒,减少感染。②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在用药护理中要做好三查七对,保证药物使用的正确性,对各种意外事件能及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③加强安全教育: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时护理人员也要针对病人进行安全教育,将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告诉患者,让患者加强注意,做好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杨长华.浅析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价与安全管理[J].大众健康(理论版),2012,11(9):316-317.

[2]于炳凤.消化内科老年住院病人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21):3224-3226.

[3]王亚楠,温揽月,郑琳静.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1(2):295-296.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优质护理;消化内科;应用效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护理要求也不断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护理措施存在的弊端便显露出来。优质护理作为一种新兴护理手段,除了对患者的疾病进行相应的护理外,同时也十分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通过该种护理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我院消化内科也开展了针对优质护理的相关研究,现将本次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9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共计519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男141例,女114例,平均年龄50.88±4.22岁;观察组患者中,男137例,女119例,平均年龄48.43±3.5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之间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可以用于本次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期间,采用消化内科常规护理措施予以护理,具体来说,包括药物护理、行为护理、每日生命体征监测等。而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在采用消化内科护理常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优质护理措施对其进行护理,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患者消除入院的紧张感。在患者入院之后,护士要积极和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基本疾病情况,带领患者熟悉住院部及病房的环境和设施,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消除患者到新环境的陌生感和恐惧感。(2)注重患者的饮食习惯。由于消化内科科室疾病的特殊性,在患者住院期间,有必要对患者的饮食习惯进行干预,这对于患者的预后和加速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行各项有创性检查及手术后,需要在检查后或术后48小时内嘱患者进行流质,48小时之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患者所接受的手术情况适当改为半流质或普食,在整个住院期间,减少或完全禁止让患者摄入过油、过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膳食结构上以清淡为主,减轻患者消化系统的负担。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选择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治疗的有效率作为观察指标。

2结果

通过表1数据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在对护理的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由于护患纠纷所致的恶劣伤医事件,消化内科的护患纠纷尤为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护士工作量大、忽视与患者沟通、患者医学知识较少等。对于消化内科来说,由于该科室疾病周期长,且容易反复发作,导致患者在罹患某种消化内科疾病后容易出现迁延不愈的情况,这对于患者的心理副作用极大,倘若患者在住院期间护士忽视了与患者的沟通,那么患者很容易认为护士对其不重视,从而导致患者心生不满,严重时可能造成恶性事件。通过优质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护患沟通和交流,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对其的重视,并且护士能够更好的获取患者的疾病信息。同时,优质护理对于患者的膳食结构较为重视,这对于消化内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改变膳食结构,摄入营养均衡且对消化器官负担较轻的食物,对于患者的预后是大有裨益的。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后,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均有了明显的提升,因此在未来消化内科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以更多的将优质护理应用其中,切实提升我院消化内科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232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256-01

护理人员常因职业关系受到各种暴露因素的危害,作为手术室护士,因其在执行诊疗护理操作时易受各种化学、生物及物理等因素的影响,暴露在多种危害因素中的几率更大,属于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因此作为一名手术室护士,应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有所了解,并熟练掌握各种防护措施[1]。本次研究针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暴露危险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自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将我院50名手术室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例,女48例,年龄为18到49岁,平均年龄为28岁,其中大学本科4名,大专42例,中专4例。

1.2方法。回顾性的对这50例护士总结并分析各种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有针对性地解决方法并实施干预措施,进行为期一年的观察。

2结果

通过加强手术室护士自身的职业防护意识,提高医院对暴露因素的重视程度,建立起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及保护措施,加强对锐器伤的管理及防护工作,完成好各项消毒隔离工作,医院内因职业暴露所引发的职业损伤显著减少,护理人员的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3讨论

3.1经总结分析可知手术室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①职业防护制度不够健全,职业防护管理不合格,对护理人员培训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或是防护措施不完善。②化学因素造成的危害。由于护士常接触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甲醛等,护理人员易出现记忆力下降、头痛、哮喘、接触性皮炎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中毒或癌变。③物理因素造成的危害。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淡薄,防范意识缺乏,不能认识到针刺等物理伤害的重要性。④血源性传染病伤害。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可能被剪刀、刀片、注射器、被污染的缝针伤害,并且常接触到多种污染源,如组织器官、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

3.2针对以上危险因素采取的防护措施。①护理人员意外暴露后的处理。若患者的血液或是体液溅洒于黏膜、皮肤表面时,立即用流动的水以及肥皂水进行清洗,若手被针刺伤,要将手套脱去,自近心端逐步向远心端处挤压伤处,并冲洗伤口,将损伤处的血液挤出,再用1%的活力碘为伤口消毒。在伤后48h向有关部门报告,72小时内作HBV、HiV等的检查,可疑感染者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要进行周期性的复查。②对手术室护士进行专科知识的培训,使其做到认真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和各项操作规范,熟练掌握防护技能。③完成消毒隔离工作。a.要认真按照7步洗手法洗手,接触污物或是患者前后应立即用流动水和肥皂水进行清洗[2]。b.治疗血流性传染病的患者时,应在固定的手术室内,使用一次性物品作为敷料,避免人员的进出,禁止术中参观,术后,要0.2%的含氯消毒剂处理器械,浸泡30min以后用清水进行清洗,进行2次高压灭菌。若手术有体液喷溅的危险时,工作人员要好穿防水的隔离衣,如有必要应戴好防护镜。④加强防护锐器伤。对伤性的医疗废物要严格管理,妥善并及时的处理锐器。可以对锐器的传用,传递、放置及用后的收回制定一套规范程序。养成用持针器或是镊子取放污染的针头、缝针、剪刀等的习惯,针头不可对着别人或是自己,一次性锐器或是用过的针头要单独处置,放入专用的回收盒中,禁止将针帽用手回套到污染的针头上[3]。⑤增强对化学物品的防护意识。使用易挥发、刺激性的消毒剂时要在密闭箱内进行,避免直接去接触消毒剂,配置时应戴好手套、口罩。物品灭菌后的要在彻底被解析后才可以被使用,物品经甲醛熏蒸后,要放置半小时后在使用,消毒室内的空气时,若使用了臭氧消毒机,工作人员要暂时离开现场,停机一小时后,当浓度降到正常范围,工作人员可进入[4]。

经以上研究可知,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和对策是保障护理人员人身安全的重要步骤,临床各医院应加以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杨秀芳,刘佳锐.器专用盆使用前后医护人员针刺伤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09(11):32―33

[2]易惠芳.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20):34-35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现如今人类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科技也得到前所未有的进步,从而使得医院的仪器设备更加的高科技化。然而,却给医护人员带来了更多的危害因素,再加上医护人员没有受过自身防护意识的培训,直接影响着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本文探讨了消毒供应中心存在的风险因素与防范措施,现报道如下。

1职业危害因素

1.1生物因素在医院,各科室使用过的各种医疗器械都是由消毒供应中心回收再利用的,不免会带来各种病原微生物,威胁着病人以及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然而,各科室在使用过后的医疗器械有的经过处理有的没经过处理,经过处理的有可能处理的不彻底,没经过处理的就会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给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带来麻烦,甚至给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者带来潜在的危害因素,直接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1.2化学因素医疗器械被临床科室使用过的理应经过处理才返回消毒供应中心,有的临床科室只是经过简单处理,甚至不处理,当再次使用时临床上要求不能残留有致病菌等污染物。然而这些医疗器械要经过处理就要使用化学物品,比如:酶制剂、含氯消毒剂、环氧乙烷等化学物品,而这些化学物品大都具有挥发性,被吸入体后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些化学品还具有腐蚀性,对人体存在潜在的危害。

1.2.1含氯消毒剂是具有刺激挥发性的一种化学物品,对人体有直接的危害,这些化学物品经人体接触会出现各种症状,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1.2.2含酶消毒剂酶是一种催化剂,人体接触酶制剂后会在人体内发生各种化学反应,从而给人体带来各种的危害。

1.2.3消毒用的指示卡、B-D试纸,均含有有毒金属,如果人们在使用时没有做好防护措施,也会对人体带来危害。

1.2.4低温用的环氧乙烷易燃、易爆的气体,一经挥发到空气中如果到达某个浓度后就有可能会爆炸,环氧乙烷这一容易挥发的气体很容易被人们吸入身体,它就会在人体内发生各种反应,从而表现出来各种各样的症状。

2物理因素

2.1噪音如果人们长期在噪音的医疗环境中工作的话,当达到某个分贝就会对人们的听觉造成不利的影响。比如灭菌器在工作时会产生噪音,会对人体造成直接的各种各样的伤害。

2.2高热量当某个医疗器械设备达到高温时就有可能产生大量的热蒸汽,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有烫伤皮肤的潜在危险,所以工作人员在工作时要做好自身防护措施。

2.3高湿环境由于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特殊的工作性质和特殊的工作环境,所以需要具有高湿度的工作环境,地下室符合这一条件。然而,如果工作人员长期处于潮湿的工作环境中,也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伤害。

2.4寒冷由于地下室是很潮湿很寒冷的,需要用空调控制温度才可工作,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还是会由于温度过低对人体的关节造成不利影响。

2.5缺乏光照如果消毒供应中心供应人员长期在高湿度的地下室工作的话,每天只有阴暗与潮湿,得不到阳光的照射,对工作者的眼睛及皮肤容易造成损伤。

2.6粉尘在医院中,由于工作需要会重复使用各种布类、棉球,棉球更容易带来粉尘,经人体吸入体内,从而导致呼吸道受到伤害。

2.7低氧工作人员如果长期工作在地下室会对身体带来不适,由于地下室空气稀薄,极易导致工作人员在这样的低氧环境下出现各种不适比如头晕、胸闷等。

2.8刺伤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天需要对临床科室使用过的医疗器械进行回收、清洗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容易接触锐器,有可能就会刺伤出血,引起经血液传播的疾病。

3社会因素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工作的环境差,待遇低,是因为供应室得不到医院的重视,供应室的工作应受到医院的更多关注,这样才能调动供应室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4心理因素及自身防护

在供应室工作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没有工作激情与积极性,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份工作比较单调与琐碎,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杜绝工作人员的消沉的工作情绪。

5防护措施

5.1生物因素的防护医院临床科室的工作人员在使用过的医疗器械需要对器械进行简单清洗,为的是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清洗医疗器械时能清洗的很彻底,以便再次使用。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接触锐器时要做好防护,不要用手接触锐器,以防刺伤出血引起经血液传播的疾病。

5.2化学因素防护

5.2.1酶剂是一种催化剂,而含氯消毒剂很容易挥发,被人体吸收进入呼吸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所以应将这两种化学剂存放在阴凉处。使用前应做好防护措施比如戴口罩,以防被人们吸入身体,在体内发生各种反应。

5.2.2环氧乙烷易挥发需要远离火源,以防引起爆炸。

5.3物理因素防护

5.3.1噪音的防护科室的医疗器械需要工作人员定期的进行维护与保养,以防产生噪音。

5.3.2防烫伤当操作能产生大量热蒸汽的设备时,务必要按照操作规范来进行,以防接触到热蒸汽而烫伤皮肤。

5.3.3高湿的防护当在高湿度的地下室工作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用空调控制好温度,保证通气良好。

5.3.4防辐射长期在地下室工作接触不到阳光,对身体是没有好处的。

5.3.5防粉尘吸入在用布类制作敷料时应远离人群,操作者需带好口罩,做好防护措施。

5.3.6防锐器伤工作人员在接触锐器时要戴上手套做好防护,按照操作规范来进行,以防锐器刺伤皮肤。

5.4建立完善防范风险制度

5.5增强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措施,制定防范风险制度,并让工作人员将其落实到实处。

5.5调整心态供应室工作即使得不到医院的重视,工作人员也要把自己的分内工作做好、做精,避免工作的消沉情绪,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热爱自己的工作,提高自身对工作的积极性。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细节干预措施;护理质量

消毒供应中心主要负责全院复用手术器械回收、清洗、消毒、灭菌供应及其他医疗用品储存和发放的部门。消毒供应中心护理工作质量是医院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医院感染率控制的重要衡量标准[1]。我院旨在通过将细节干预措施应用于消毒供应中心护理管理工作中,以改善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量,现将详细情况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13年6月选取我院消毒供应中心13名护理人员进行细节管理培训,于2014年1月正式实施细节干预措施。入选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1岁~52岁,平均年龄(36.5±15.5)岁,工作时间1年~25年,平均工作时间(13±12)年。

1.2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消毒供应中心为常规管理,具体包括常规清洗、包装以及灭菌等。于2014年1月实施细节管理,具体内容如下所示:①物品回收细节管理:护理人员对回收物品初步清洗及消毒,标记好特殊物品,置于固定容器内清洗;日常工作中及时更换消毒液,同时委派专人测定消毒液溶度;锐器单独浸泡,使用止血钳夹持,避免直接用手操作,以防误伤、交叉感染;一次性物品应在初步消毒后集中销毁,不可随意丢弃;②清洗细节管理:规范清洗程序,严格按照流水作业程式进行操作,包括:分检,预处理,除污,除锈,集中进入清洗机清洗等步骤;③包装细节管理:我院采用门清洗机,清洗机清洗完后可直接在检查包装灭菌区开门取出器械物品进行包装,行包装前对工作台以及地面等进行清洗、消毒(75%酒精),无菌物品存放区和检查包装区应用层流净化技术;包装人员手套、衣帽规范穿戴,对被包装物品认真检查、核对以及防锈处理,并正确标志和包装,记录时间[2];④灭菌细节管理:灭菌物架正确摆放,离地面20cm以上、离屋顶50cm以上、离墙壁5cm以上;对灭菌物品的灭菌压力、时间及温度进行记录,确保所有待灭菌物品包装规范、密封,消毒包间距在2.5cm以上,消毒后检查物品是否破损、异味、干燥等,并正确标记物品名称、灭菌批次等信息;⑤发放细节管理:对消毒、灭菌好的物品进行检查,观察3m胶带是否达标、存储是否合理等;根据各科室需要及时运送无菌包,并建立反馈机制,认真听取各临床科室人员对消毒物品的疑问和意见,及时解答和改进;⑥规范安全细节管理:建立工作人员、供应中心管理人员、院方三级经验交流程序,保障突发事件及时处理,经验实时总结归纳。以月为单位,发生因消毒不达标而感染事件科室要组织本科室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内部交流总结,避免同类不良事件发生。

1.3评价指标[3]2013年1月成立供应室质量监督管理小组,对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服务态度、风险管理能力、责任心、紧急处理能力以及专科操作技能,每项满分10分;随机抽取各临床科室护理人员150名进行满意度调查,包括是否消毒彻底、回收运送是否及时以及突况应对等内容,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三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实施前后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工作质量比较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后护理人员服务态度、风险管理能力、责任心、紧急处理能力以及专科操作技能均有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实施前后各临床科室护理人员满意度比较实施前各临床科室护理人员满意度为68.7%,显著低于实施后的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消毒供应中心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屏障,只有不断加强细节管理,提高护理质量,才能有效避免医院感染及医疗纠纷发生。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后护理人员服务态度、风险管理能力、责任心、紧急处理能力以及专科操作技能均有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细节干预措施应用于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工作中,可有效改善护理人员工作质量,提高各临床科室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丽丽.细节干预措施对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量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20):317-318.

[2]李六亿.医疗器械清洗与消毒[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253.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篇8

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cutephysiologyandchornichealthevaluation,apaCHeii)评分系统是目前临床上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应用最广泛而且最具权威的危重病病情评价系统。为了提高消化内科危重病人的护理质量,现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apaCHeii)应用于消化内科危重病人的护理管理中,指导临床进行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人力资源,提高临床护理的有效性。在抢救过程中减少开发症发生以及提高病人满意度,结果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月一2012年09月在我院消化内科科住院一级护理以上的重症病人138例,其中上消化道大出血3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82例、各种感染性休克20例,入科住院治疗时间不足24h者除外。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69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57士12.3)岁;实验组69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9士11.7)岁,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0)。

2方法

2.1评分方法

病人入科由经过培训的护士收集患者发病相关的高危因素及伴随的其他疾病,把病人入院24h内apaCHeii评分指标的最差值记录入量表,入院后第1个24h内的各项指标的最差参数作为变量值,并同病人的主要病史,运apaCHeii评分表进行评估,再收集48、72h指标值记入量表。缺一项视该项为0分,缺2项以上者视为资料不完整。共收集病例资料145例,有效病例资料138例,有效率95%。随机采用入院时apaCHeii评分结果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监护;实验组在常规监护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加强护理干预措施,将apaCHeii总分按照≤10分、11一15分、16一20分、≥21分4个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分为4档,实施相应的护理监护,对于≥16分的患者,表示伤情严重,认为其风险较大,指导护士加强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蒋实。若仍>16分或在原基础上进行性增加,表示病情严重程度尚未控制甚至增加,即按每8-12h记分1次继续评估,并调整护理干预对策。

2.2实施相应护理对策系统

根据危重症救治原则,确定护理观察、抢救中最主要的10项监测项目(见表1)。根据apaCHeii评分,将患者按≤10分、11一15分、16一20分、≥21分分组,进行apaCHeii评分分级监护,实施相应的分级监护程序及护理对策。根据结果作为依据,并结合实际进行护士弹性排班以及制定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

观察指标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病人住院时进行病人满意度调查,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度调查根据是否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所需医学检查、所患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注意事项、巡视是否及时、协助活动、心理指导、生活指导方面、手术告知及服务态度等11项内容,选项分满意、尚可、不满意,评分满分3分;将调查表间收按理。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士s表示,两组资料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计数资料样本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3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2,抢救成功率及满意度(通过向患者家属发放满意度调查表所得)见表3。

4讨论

4.1本研究apaCHeii评分分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分值越高,病情越重,死亡风险越人,这与apaCHeii评分在其它疾病护理领域的应用研究一致,通过对183例消化内科危重症病人采用apaCHeii评分按不同分值进行分级护理监护,指导消化内科危重症的预防性治疗和预见性护理。从呼吸管理等10项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实施系统护理措施,使病人在接个抢救治疗过程保证护理措施合理有效,突出救治的系统性。改变以往抢救病人护理缺乏理论依据的支持,使临床抢救护理路径与apaCHeii评分相结合,建立apaCHeii评分分级监护程序,实施分级监护程序有助于提升监护质量,实验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见表3。

4.2对消化内科危重症患者进行apaCHeii评分,按评分的高低分为4个级别,从静脉输液管理、生命体征观察、呼吸管理、体液监测、活动、饮食、排泄等方面建立相应的护理干预系统,使护士能根据护理监护级别合理地安排护理工作量,突出了护理救治的系统性,侧重了护理的个性化管理,根据消化内科危重症患者疾病的特点,在抢救过程中集中优势护理力量所采取的强有力的护理措施,从而使病人在抢救治疗中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见表2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篇9

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和医院感染的管理委员会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对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和控制标准进行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护理部和我院的感染科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给予管理制度的制定,可使各级人员在活动和操作时都能有章可循,并给予考核标准的制定,每个月都给予量化评分,将存在和反馈出现的问题给予整理和改正,把院感科的考核结果以及护理质量与奖金挂钩,使护理人员都能积极进行感染的防控。同时使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对规章制度给予严格落实。因为患者入院的安排到离开医院的终末处置,在这一过程中随时都可能有医院感染的出现,因此在感染控制的工作中,必须落实到每个操作环节,对于医疗用品都要有明确的管理措施。

2加强管理和监督

重点科室中有较大的感染隐患,容易在医院导致感染报复,比如,手术室、处置室、供应室、内镜室、重症监护室等。医院感染管理科要使护士长的管理职能进行充分发挥,并加强相应的管理和监督。对无菌物品给予良好管理,首先对其给予分门别类的放置,保持整齐的摆放,坚持上进下出、左进右出的原则,并使无菌的存放间做到清洁干燥,而在无菌物品的拿取前要严格洗手,戴帽子和口罩,穿工作服。并检查每样物品的有效期,对于过期的物品要再次灭菌消毒。对于无菌物品要有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和发放,避免对患者使用消毒不合格的物品。根据医疗的废物管理措施,将医疗废物全部收集存放,并按照要求进行处理,避免在医院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并设立专门的登记本,对转运进行记录,并要求双方签名进行交接,规范处理医疗废物。

3加强培训

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良好控制的依从性和执行力,则必须要对护理人员采取专项培训,提高这方面知识和操作的能力。首先要进行岗前培训和全员培训,作为新上岗的和在岗护理人员的一门必修课,主要内容有标准预防、手卫生、消毒灭菌、职业防护和隔离技术。尤其加强手卫生,因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较忙,有较多的操作,且没有完备的洗手设施,很多人员都只在操作后进行洗手,部分人员在操作前并没有洗手等清洁措施,因此就有戴手套操作不能够及时洗手的情况。在普及相关知识的同时,要在护理活动中积极贯穿这些防范措施,在相应的预防和控制中可使医院感染有所降低。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使其认识到如果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导致患者出现医院感染会带来较大的痛苦,从而提高感染措施贯穿的依从性。

4消毒管理

为减少院内感染,就要给予全面的消毒和灭菌。其中包括对器械的消毒,要求配套的镊罐,并加盖,一周进行2次灭菌。对于无菌镊,要保持干式存放的原则。对消毒液进行浓度的检查,用试纸检测浓度是否符合要求。对护理盘也要给予消毒管理,对护理盘给予全面清洁,能用一次性用品的就用一次性的,对气圈的用物给予定期消毒,并对气管内的套管给予煮沸消毒,每8小时进行一次操作。体温表在使用后要给予常规的消毒处理,并对盛放器皿给予清洁处理,并与被污染过的体温表分开放置。每个病房中都要有空气消毒机,保持清洁,每天清洗滤网,每周进行消毒;在换药室、治疗室和处置室中每天给予空气消毒机消毒,并进行准确登记。对床头柜、椅子和病床每天都要进行擦拭,桌面每天擦拭2次,床单及时更换,保持床铺的整齐和清洁。并给予良好的物品管理,使物品的包装坚持标准化和规范化,针对物品的种类选择良好的包装材料,对于无菌物品选择专人负责,并药物放置物品的货架与地面有20厘米的距离,并与墙面有5厘米的距离,且月房顶有20厘米的距离。针对有效期进行先后发放。

5结束语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篇10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7)06(a)-0146-04

influenceofinfectioncontrolinhospitaloperationroomandnursingworkqualitybyevidence-basedmanagement

LUoXianhui

DepartmentofinfectionControl,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ospitalofSuiningCity,Sichuanprovince,Suining629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pproachtheinfluenceofinfectioncontrolinthehospitaloperationroomandnursingworkqualitybyevidence-basedmanagement.methodsFrommay2012tomay2016,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ospitalofSuiningCity,theclinicaldataof4020operationswereanalyzed,theyweredividedintotwogroupsbydifferenttimequantum,the2000operationsfrommay2012tomay2014wereselectedasmanagementgroup,the2020operationsfromJune2014tomay2016wereselectedasevidence-basedmanagementgroup.thesamplingresultsqualifiedrate,nursingworkqualityscore,riskeventrateoftwogroupsweredetected,thesatisfactionoftwogroupspatientsweredetected.Resultsthesamplingresultsqualifiedrateofoperationroomair,bodysurface,medicalandnursingstaffshands,ultravioletradiator,asepticmaterialsofevidence-basedmanagementgroupwerehigherthanthoseofroutinemanagementgroup,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theoperationenvironmentalmanagement,nursingstafftraining,nursingsafety,disinfectionandisolation,nursingqualitycontrol,humanisticcareandnursingdocumentsmanagementscoreofevidence-basedmanagementgroupwerehigherthanthoseofroutinemanagementgroup,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theoperationsequencingerrors,surgicalinstrumentsnocomplete,histopathologicalspecimenspollution,disinfectionqualityratenoqualifiedinoperationroomofevidence-basedmanagementgroupwerelowerthanthoseofroutinemanagementgroup,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thesatisfactionrateofoperationpatientsinevidence-basedmanagementgroupwashigherthanthatofroutinemanagementgroup,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applicationofinfectioncontrolinthehospitaloperationroombyevidence-basedmanagementcanimprovesamplingresultsqualifiedlevelandnursingworkquality,decreaseriskeventrate,increasesatisfactionofpatients.

[Keywords]evidence-basedmanagement;Hospital;operationroom;infectioncontrol;influence

感染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是指机体创伤或者某些部位受到致病因子侵袭,形成应激性反应的过程[1-2]。手术室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一种,是手术过程中因相关术中操作、消毒措施不规范引起的[3-4]。手术室作为各类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科室,其也是感染的易发地,手术相关器械、各类敷料、医护人员的手和手术室内的空气、消毒液等都可能成为造成感染的媒介。手术室相关的消毒工作和感染控制有着的密切的关系,不仅关系到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水平,甚至和患者生命安全有着密切关系[5-6]。循证管理措施来源于循证医学,其主要参照循证医学内容,提出手术室感染发生的问题,建立循证支持,实施循证管理措施,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手术室感染控制质量[7-8]。本研究通过对遂宁市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4020台手术情况进行观察,拟探讨循证管理在医院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影响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6年5月我院进行的4020台手术情况进行观察。2012年5月~2014年5月进行的2000台手术作为常规管理组:男1200例,女800例,年龄21~74岁,平均(49.8±16.7)岁;手术类型:腹部手术980例,胸部手术20例,头部手术700例,四肢手术300例;文化程度:高中或中专及以下1100例,大学及以上900例。2014年6月~2016年5月进行的2020台手术作为循证管理组:男1221例,女799例,年龄21~74岁,平均(49.8±16.7)岁;手术类型:腹部手术981例,胸部手术19例,头部手术698例,四肢手术302例;文化程度:高中或中专及以下1103例,大学及以上917例。两组手术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手术患者和/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常规管理组

按照传统管理模式,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实施分区管理,给予患者口头健康教育结合临床手术实践护理操作。

1.2.2循证管理组

1.2.2.1建立循证管理组由护理部主任担任循证管理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包括骨外科、普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急诊外科副高级职称以上医生各1名和手术室护士长共同作为督导员,手术室护理人员作为组员,根据责任护士不同职责,分管手术室各个片区。

1.2.2.2提出循证问题根据手术室感染情况,提出具体的问题,主要包括医护人员业务素质不能满足感染控制工作要求、手术室相关消毒操作不规范、消毒操作制度贯彻不彻底、手术室污染区清洗不彻底、相关护理人员防护措施重视程度不够。

1.2.2.3建立相关循证支持首先是查询相关医院手术室感染控制措施的资料,手术室感染发生的原因、有效的控制措施、预防性手段、护理质量系统评价、先进的感染控制方法等。综合整理相关资料,结合本院实际工作经验,针对手术室感染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选择最合理、最有效的证据,建立一系列的相关循证管理措施。

1.2.2.4循证管理措施的实施①培训:针对腹部手术、胸部手术、头部手术、四肢手术临床特点,给予手术室感染控制针对性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手术室感染意识,建立手术室感染控制理念。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每一次培训后,护理人员进行小组讨论和总结,对于已经发生的手术室感染问题进行整改,同时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②进行规范性的消毒操作制度:根据手术室相关的器械,采用正规化的消毒措施,按照规定按照消毒操作制度执行,不能漏项。③建立适当的手术器械污染物清除评价标准:每一次对手术室相关器械进行清洗,去除污染物,由小组长进行器械污染物清除的检查和监督,定期对手术室相关器械去污情况进行抽查,尽可能地完善去污监管制度。④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护理人员向患者耐心的讲解手术室感染控制的防护措施,注意保证患者的个人卫生和清理消毒。加强医护人员感染流程的培训和患者防护措施的指导,严格的要求医护人员保证手卫生,各项手术操作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⑤做好感染控制措施的评估和改进:在实施循证管理措施后,手术感染控制质量进行追踪和评估,如果发现不足,要及时的进行整改,保证手术室感染控制工作持续性的改进。

1.3观察指标

1.3.1观察两组手术室采样结果合格率情况

参照《消毒技术规范》[9]《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10],主要观察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紫外线灯、无菌物品采样结果合格率情况。

1.3.2?^察两组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评分情况

采用考核评估的方法,主要针对环境管理、护理人员培训、护理安全、消毒隔离、护理监控、人文关怀及护理文件管理进行评价,每项指标分数范围是0~100分,分数越高,提示护理工作质量越高[11-12]。

1.3.3观察两组手术室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排序错误、手术器械不齐全、组织病理学标本污染、手术室消毒质量不合格发生情况。

1.3.4观察两组手术患者满意度情况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对医护配合、护护配合、器械准备、操作技能、隐私保护、术后方式、术后宣教等情况进行满意度调查评价,每项评分范围是0~100分,通过加权处理,总分设定为100分,分数高于80分说明手术患者满意,反之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Y果

2.1两组手术室采样结果合格率情况

循证管理组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紫外线灯、无菌物品采样结果合格率均高于常规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评分情况

循证管理组手术室环境管理、护理人员培训、护理安全、消毒隔离、护理监控及人文关怀及护理文件管理评分均高于常规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手术室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循证管理组手术排序错误、手术器械不齐全、组织病理学标本污染、手术室消毒质量不合格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手术患者满意度情况

循证管理组手术患者满意度(2000例,99%)高于常规管理组(1600例,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1,p<0.05)。

3讨论

循证医学模式可以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理论依据。循证管理在临床医护人员中广泛的应用,其服务的中心逐步向“以患者为中心”过渡,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3-14]。手术室感染控制是医院感染管理学中的重点问题[15-16]。有资料显示[17-18],手术室感染发生比例占医院感染总发生率的30%。有效的手术室感染控制对于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建立手术室感染控制相关措施的过程中,结合循证管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医院感染控制的质量,以手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将临床经验和感染控制理论紧密的结合,建立循证依据,创新循证管理措施,实现循证管理和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降低感染的发生率[19-20]。手术室感染控制作为院感的主要内容,加强手术室感染流程控制强调的是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对感染控制结果进行系统性的评价,促进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更加贴近临床实践,相关措施更加简便易行、有顺序[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