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生物课程设计十篇初中生物课程设计十篇

初中生物课程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9:19

初中生物课程设计篇1

关键词:初中生物微课程视频资源设计

1.微课程教学的基本涵义与必要性分析

1.1微课程涵义探析

关于微课程的相关涵义,我国最早从事这一方面研究的学者认为,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将五到八分钟的微视频作为主要内容,然后对微教案及微练习和微课件、微点评、微反思这几个重要配套资源组成微课程[1]。这几个重要部分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应用,然后任意进行组合并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课堂,同时能够对其进行拆分应用。以便学生及老师的实际需求得到个性化的教学满足,这几部分在一定结构上及呈现的方式上共同营造了主题较为突出及半结构化的生态环境。根据相关分析可以总结出,就是依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的实践要求,以教学所用的视频作为教学载体,其中有教学前端的分析、教学资源的设计和教学支持服务等,同时有针对性地对知识点展开教学活动的多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

1.2微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同时,国家对其有明确要求,能够以教学理念上的创新作为引导,将教学的优质资源及信息化的环境作为学习的基础保障,然后将教育模式及学习方式创新作为发展核心[2]。在当前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以往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今教学发展的需要,故要能够通过新颖的教学模式给初中生物教学注入新鲜血液,而微课程的发展对于提高初中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初中生物微课程视频资源设计策略

对于课程的设计取决于价值的选择,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本位价值及社会价值的整合,微课程视频资源的应用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它把社会生活经验及初中生物知识和学生的自身经验进行了有机结合。微课程有着目标微小化及具体化的功能,使得每一个目标都清晰可见,微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是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及实施者,对教材的确定性知识要能够进行突破,在微课程中应用翻转式课堂学习模式,使学生和学生的互动学习、老师和学生的互动都得以有效实现。

对于一些重点、难点讲解类的微课程要能够通过视频进行讲解,使学生加深印象,进而充分展现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设计,设计内容不仅来自平时课本上的重要概念和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可以从课本中一些比较典型的实验着手,并将其做成简易视频,让学生反复观看,直到掌握核心概念、突破重难点为止,这样能够大大节约日常生物教学时间。在对生物课程的组织形式上要将教学中的重难点作为重要的设计对象。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一节中,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进程控制等要能够进行精巧设计。首先在教学思路上进行设计,设置情景进而导入新课,阅读课文,明确所学知识的范围。然后通过视频资源让学生对生态系统有一个整体认识,认真观察视频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再对不同生态系统的课件图片进行播放,从而让学生获取不同生态系统的感性知识。

在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理解之后,组织对森林中的一些生物生活的环境进行分析,让学生对生物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了解。再通过池塘生态系统的视频资源让学生获取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感性认知。教师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有一个理性认识,再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地位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让学生更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有关知识。最后组织小结及复习,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学生要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认真完成本节课的相关作业。

在《生态系统的组成》一节中,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认真阅读课本,对学生阅读能力及利用图文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有促进作用。通过对相关活动内容的分析,增强学生分析资料能力,并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有所认识。通过对初中生物微课程视频资源的设计,充分突破重难点,并且让学生在情感及价值观和态度上产生积极影响,形成热爱大自然及爱护生态环境的情感,则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能够得到有效提高,通过搜集及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认识生态系统和自身之间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等相关媒体获取所需的生物知识。

3.结语

对于初中生物微课程教学,在视频资源的设计基础上,能够有效优化教学过程,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在信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终身学习已经成了教学的主流价值观,微课程的出现,对当前教学质量提高有促进作用,能够以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发展初中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课程设计篇2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学课程;课程模式;综合理科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8-0094-1.5

教育和科学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基本力量。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儒家学说一直是治理社会的主流思想,相比较而言,自然科学一直未占有重要地位。直至近代,伴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中国才在西方的船坚炮利中惊醒,试图在教育中、在科学中寻求富强的道路。而科学课程也恰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产生、发展,走向高潮。

一、从技艺教育到科学教育

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涌入中国。他们利用各种特权创办教会学校、印刷出版大量书籍,将西方近代科技文化知识输入中国。这些教会学校不仅引进了西方近代学制,而且引进西方近代科学主义设计模式下的自然科学课程,主要科学课程有:格致、化学、生物学、天文学、量地及航海技术等等。教会学校科学课程的设立,虽然主观上具有宗教渗透和文化侵略的性质,但客观上对我国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和近代科学课程的设计产生了“样本”效应,使中国的科技知识教胃逐步课程化。

我国近代科学教育的真正开端始于清末洋务运动,这是国人主动将近代科学技术纳入学校教育内容的科学教育实践。当时的洋务学堂课程安排已经涉及算学、物理、化学等依照西方近代分科主义课程设计的科学课程,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科学教育的先河。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洋务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基本思想指导下,只是孤立地学习西方的某些技术或者抄袭西学的现成的理论,其科学课程多是设计制造及技术的学习,因而这一时期的科学教育仅是“制造的科学教育”,并未真正从技艺教育中独立出来。

二、“中体西用”与“近代分科主义”的杂和

中日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后起的维新人士接受了洋务派的教训,在学习“西艺”的同时加入了“西政”内容,同时注重基础科学知识的学习。

1902年在官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制定了一系列的学制系统文件,称《壬寅学制》。在《壬寅学制》中,“寻常小学堂”所开设的科学课程为“算学”;“高等小学堂”所开设的科学课程有算学和理科(自然课)两科;中学堂所开设的科学课程有算术、博物、物理、化学四科。

《壬寅学制》颁布后不久即被《癸卯学制》所替代。1904年,清廷颁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癸卯学制》。在科学课程设置方面,该学制规定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开设科学课程“算术和格致两科”;中学堂开设“算术、博物、理化二门科学课程”。

自此,历经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近代学制建立时期的近四十年历史风云,我国科学课程以西方近代分科科学课程设计模式为蓝本逐步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清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指导思想下,统治阶级企图让科学来为经学服务,把科学嫁接到中国封建体制下,以挽救摇摇欲坠的王朝统治,这势必是行不通的。

三、从分科主义课程到综合理科课程的初步尝试

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开始着手改革封建教育。民国初年的课程设计废除了清末的读经讲经课,有些课程名称虽然相同,但课程内容却进行了改革,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丰富。

在科学课程设计上,该学制规定初等小学堂应开设“算术”,高等小学堂开设“算术”和“理科”(自然课);中学堂开设“数学”、“博物”、“物理化学”三门科学课程。这一时期的科学课程,仍是以近代西方科学体制为基础的科学课程。虽然“博物”、“物理化学”都具有综合课程学科的倾向而非纯粹的学科科目课程,但“博物”中的植物、动物、矿物;“物理化学”中的物理、化学又被严谨地分化在不同的年级里,如“博物”,《癸卯学制)规定中学堂第一、二学年教授植物和动物;第三、四学年讲授生理卫生和矿物。这样课程就没有丝毫综合和融合的味道。因而这种课程安排仍旧是地道的分科模式,“综合性”只是一种表象,并未突破清末所确立的分科主义课程设计传统。

1923年颁布了《新学制中小学课程纲要》。该学制对民国初年规定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大学校系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初中采用混合制,自然科学为一门课,教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三门理科教材――物理、化学、生物仍分别编写;另一种是三门科目混合成一门理科,合编教材,其内容主要是物理、化学、生物,各占约1/3,还有矿物、气象、地质等内容。

综合看这一新学制,科学课程设计上突破了以西方近代分科自然科学体系为基础的分科主义课程设计取向。初中科学课程采取综合理科课程设计模式,打破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界限。高中科学架构中,既有综合理科课程,又有分科科学课程,并以科学概论为核心。这种科学课程设计模式突破了洋务运动以来所确立的“中体西用”式的狭隘的科学课程设计取向,初步尝试将科学之本质与科学教育相结合。这也是我国近代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上将综合课程类型引入我国学校课程体系,是我国自然科学课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四、从综合科学课程到分科主义课程的回转

1927年“四一二”事变,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并且重新制定了教育政策,颁布了各项教育法令、法规。在学校科学教育方面进行了不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1928年5月21日,国民政府颁布《整顿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戊辰学制)。该学制基本保持了1922年“新学制”的基本框架,科学课程设计上没有新的突破。1929年,针对早先“新学制”课程标准中选科过多、缺乏标准及科学素养有所下降等问题,教育部于8月颁布《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

1932年的《中小学正式课程标准》与1936年的《修正中小学课程标准》中规定在初小中将社会、自然、卫生三科合并为常识科。自此,常识科这一课程名称在小学课程设置中正式出现。在中学设置方面,则改变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式的“综合中学”体制,完全取消了综合理科课程设计模式,改为欧洲式的单科体制,按分科主义设计模式,在初中及高中确立了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等典型的分科课程。

至1940年的《中小学课程修订标准》与1948年的《修订中小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设置基本没有变化;初中部分自然科学则采用混合教学,如将植物与动物并为“博物”科,物理、化学并为理化科。可以说这是对初中综合理科课程的一次回归。

初中生物课程设计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留白式”教学法;策略

物理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初中学生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往往追求将教学内容讲全、讲透、讲深,将初中学生的大脑思维束缚在教师所设置的框架之中。这样不仅不能有效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于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留白式”教学法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去,在教学中巧妙地留有空白,可锻炼初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大脑思维,从而提升初中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在新知识导入时设计“留白”

在教授新一节的物理知识时,教师不要直接将教学内容和目标展示出来,而是应该先带领初中学生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并且进行一系列的提问,让初中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探寻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主要任务。同时,教师应该有效激发初中学生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新课程的导入内容,将新课程中较为有趣的知识内容透露给初中学生,给初中学生留有想象,激发初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提高初中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1]。例如,在讲授电路和电器等新课程时,教师可以提问:“你们一共知道多少种家电?”“我们所处的班级里有哪些家电?”这些简单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初中学生回想自己见过的家电,并积极观察教室中已有的家电,培养初中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初中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再问:“那你们知道这些家电是怎样正常工作的吗?”教师可以让初中学生大胆想象并回答,最后再逐渐导入电路这一知识内容。

二、在重点知识讲解时设计“留白”

重点知识的掌握对于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分清主次关系,在讲授重点知识时进行巧妙的设计,留有一定的空白让初中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潜移默化地接受物理知识内容[2]。例如,在讲授“光的折射”时,重点内容是光的折射规律。教师不要立马将其中的理论直接讲授给学生,而是提出“光发生折射的时候会有怎样的规律”这一问题,引导初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来回答,然后教师再利用已经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让初中学生以合作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光的折射实验,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初中学生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光的折射情况,进而发现自己在思考时存在的不足和偏差。最后,教师再对光的折射规律进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初中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在课堂整体教学时设计“留白”

教师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时,应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科学合理地选择留白阶段和时间。不要为了将知识内容讲全、讲透、讲深而占用全部的课堂时间,将初中学生固定在教师的思维框架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了解物理知识内容,观察初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效果和状态,合理地留出空白,让初中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探究,通过一定的提问引导和实验,提高初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而调动物理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初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效率[3]。

四、在例题课堂板书中设计“留白”

教师应在课堂板书中设计“留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电学”例题讲解中,应该在例题的内容中留出空白,让初中学生根据以往的例题形式,自主提出例题的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先提出一个例题让初中学生了解电学的基本题型,然后再让初中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电学知识套用到例题中,形成一道新的例题,通过这种反向思维来加深初中学生对电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在板书设计上应该以纲要符号形式为主,让初中学生通过板书上留出的空白,回忆起全部的物理知识,并且顺着板书框架逐渐推测出所有的知识内容。

五、结语

“留白”的合理设计,不仅有利于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在物理教学的课程导入、重点讲解、例题板书等方面合理设置“留白”,为初中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分析和探究时间,逐渐提升初中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作者:陈春梅单位: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

参考文献:

[1]吴会强.空白艺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4):151.

初中生物课程设计篇4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中学生的教育问题,针对初中课程进行多次课改,尤其是初中物理课程,有效教学设计必须紧跟新课改的步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设计;学习效率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目前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二是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三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结合上述三种教学设计模式和新课标,应当针对初中物理教学展开探究式的教学设计,也就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前期设计;二是执行过程设计;三是反馈和评价设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把握课堂方向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必须注意四项原则:一是教学目标要符合物理课程的目标;二是在各个领域上的目标要高度融合;三是以学生的水平为标准,进行分层目标设计;四是教学目标要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要比学生目前的水准高一个档次。例如,在讲《什么是力》时,要针对教学内容,也就是力的概念,将教学难点进行细化,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且制定教学目标,即一是理解力的概念和特点,二是要认识到力在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三是深入了解力的效果是什么。

二、以教材为基,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就是设计教学内容,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时,应当以教材为基本点,结合生活实例设计教学内容,使内容更加具体可操作。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浮力》时,应当以生活中的游泳圈或者漂流瓶为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探索为什么游泳圈和漂流瓶可以在水上漂浮,这就是将教材和生活实例紧密结合。

三、建立互动探究课堂,增强合作意识

作为初中物理老师,应当注重设计研究学习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和探索能力,目前比较适合探究学习的策略主要有三种:一是支架式教学策略,也就是首先搭好架子;二是抛锚策略,也就是从真实性的问题入手;三是自上而下策略,即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例如,在讲《电路》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提出问题,如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电路的并联与串联有什么区别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试验或者分析,找寻问题的答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四、合理教学情境,增强探究的有效性

探究性的教学情境,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性原则,就是教学情景的创设一定要科学合理;二是适用性原则,即教学情景的设计既要满足教学内容,又要适应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学情境的设计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以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为基础创设情境;第二种是通过模拟科学创设情境;第三种是通过物理知识相关的现象和学生自身知识的矛盾创设情境。例如,在讲解《地心引力》时,设立一定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让大家感受月球上失去地心引力时人是处于何种状态的,进而引导学生对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说法进行分析。

五、整合利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是一切教学的基础,教师获得教学资源既可以通过书本和教材,也可以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例如,在为学生讲解磁现象时,应当大量收集国内外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国外针对磁现象的所有著名理论和公式,一定要充分收集,并与教学课程紧密联系,并收集与磁现象有关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磁现象。六、建立高效教学评价机制初中物理教学中,按照新课标的指示,教学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应当符合以下三点要求:一是更加重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选拔和对比;二是放弃单一评价,注重综合评价;三是不能过分依赖标准化,而是对学生的成长进行记录。还有,就是一定要设计课后教学反馈,这是寻找教学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的关键一环。例如,讲解《力的概念》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注重鼓励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针对与力有关的任何知识,都可以质疑;二是要通过情境创设巩固练习。例如,创设牛拉车的情境,让学生看到车跟着牛前进,牛是否受力,让学生主动讨论,提出反馈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找寻教学难点和下一步的教学重点;三是布置课后作业。一方面要对重点难点有所布置,另一方面还要布置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主动去寻求与力有关的其他学习点和知识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意识。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视阈下,初中物理教学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创建有效的、探究式的教学设计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主体意识,以学生为主体,做好从教学目标设计、内容设计到评价设计等各项工作,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乐磊.用多媒体技术敲开初中物理高效教学之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3).

初中生物课程设计篇5

课堂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场景,在课堂研究过程中应该对课堂进行观察,而课堂观察可以为课堂教学诊断提供相对客观的依据.对此,旁听人员一定要了解观察的目的,熟练掌握观察技巧,科学配合应用选取或是设计观察工具与观察量表,并且依据实践状况,充分应用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等方法,合理解决本身和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排除偏见,通过客观公正的态度实现课堂教学现象与有关信息的全方面收集.通常情况下,观察人员一定要客观全方面地收集课堂教学现象与有关信息,不可孤立地应用某一项观察手段,应该充分应用各种观察方法,实时反映教育真实现象,充分揭示教育本质.另外,在课堂教学诊断过程中,课堂观察的问题并非单一的,因此在课堂观察之前需要旁听人员事前制定观察纲要,这时旁听人员就能够依据具备提示性与指导性的纲要,深入观察课堂教学基本现象与有关信息,并且完成有效记录.若是观察人员需要进一步了解课堂综合性,具备综合性与指导性的纲要能够帮助观察人员在课堂观察前做好准备工作,同时在课堂观察过程中能够提示观察人员应该观察的内容,从而帮助观察人员全方面地收集教学现象与有关信息.

二、与设计教学过程进行对照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影响着课堂

教学的成功与否,良好的教学过程设计作为授课教师对于课堂的预设,同时还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可以帮助教师有目的和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难以完全依据预设状况完成教学,教学状况并非一成不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的前提下,充分应用本身教学智慧,实现预设和教学过程的相辅相成,从而使物理教学更加精彩.在课堂教学诊断前,旁听人员应该事先了解与熟悉授课教师相关教学设计思路和设计的教学流程,然后依据教学流程,充分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状况等完成对比,并且合理、科学地分析物理教学现象,然后查找原因.例如,在演示“惯性”实验时,教师把薄模板覆盖于装在有水的烧杯中,把生鸡蛋置于薄模板上,这时让学生进行猜想,如果利用木棒敲击薄模板会出现什么状况,而学生比较容易猜想到鸡蛋会和模板一起被打飞,从而鸡蛋打破,但是实验结果却是薄木板飞出,生鸡蛋落入烧杯中.又如,在演示“惯性”的实验时,教师叠加起5个相对较为干燥的棋子,利用一把直尺进行快速敲击最下面那个棋子,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想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比较容易想象的就是全部的棋子都会倒.可是实验结果是最下面的那个棋子飞了出去,而上面的棋子依然稳稳地落于原处.诊断:从物理“惯性”教学方面而言,授课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理念与形式,设置了惯性实验,但是这些教学案例存在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此教学流程的设计虽然看起来很顺利,学生可以在授课教师的有效引导下理解惯性概念,同时懂得分析惯性现象的手段,可是在做惯性习题的过程中,结果并不是授课教师所期望的那样,预设和实践状况并不相符.学生在理解所有物体都具备惯性时,对于气体和液体是否存在惯性,留有一定的疑问.对此,学生回答错误的状况常常发生,造成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不好.依据学生存在的错误回答问题状况,旁听人员要想到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到的案例,教师为了能够引导惯性概念,采用了两个小实验,但是由于案例不具备综合性,导致初中生对于气体与液体是否存在惯性提出了疑问.这说明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存在问题.同时,在举例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区分静止物体与动态物体.对此,依据学生实践反应状况,或是学习行为有效联系课堂教学授课教师的行为,从而和教学流程设计完成对照,查找出发生此种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关注日常生活实例对初中生学习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日常生活案例比较普遍,教师可以巧妙联系日常生活案例完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初中物理教学要和日常生活与生产实际以及科技领域进行联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与思考事物现象以及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主动把学到的物理基础知识应用在生活实践中,加强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旁听人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诊断时,应该关注有关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和日常生活的联系状况,选择的联系内容是否合理,联系的时机是否恰当等,从而查找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存在的不足,改善与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四、总结

初中生物课程设计篇6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英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微课程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微学习,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但是这是在保证教师做好微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课程设计,为学生创建对应的教学情境。

一、微课程的特点和优势

微课程是指使用微视频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是展开微学习的基础。新课标对微学习提出了更高的关注,微学习就是指一次学习一点知识的过程,在采用微课程进行教学时,由于涉及到的知识点有限,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尤其是新课标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设计微课程,在教学环节中,依据教学内容设置并开展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教学资源,将其和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采用微课程进行教学,可以呈现出精彩、精炼以及具体的知识和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还能够改变传统教学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微课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设计

1.微课程的导入设计

要想发挥微课程的优势,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一定要做好设计工作,在微课程的选材上,应该能够反映微问题,但是反映的问题又不能太小,保证其短小精悍。对于微课程的选材,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发展出发,选择可挖掘深度的材料,才能通过微课程的学习不断_拓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构建微课程时,要对问题进行系统地规划。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微课程一般是通过单元话题的背景知识呈现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展现图文并茂的知识,在课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进入到英语的学习过程中。

例如,在“traveling”的教学过程中,整个单元的内容都是关于旅游的,单元中的听力以及阅读文章都是关于旅游的文章。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对这个单元的学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系统的了解,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微课程,将关于旅游景点、旅游购物以及旅游途中的美食等常识制作成一个微课程,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的形式形成出来,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就能够基本了解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在微课程中,教师对课文中的阅读材料以及听力材料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可以有效促进后面的教学顺利进行。

2.微课程的情境设计

微课程的情境设计是为了增强微课程的效果设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时,应该从学生的大脑活动出发进行设计。人体的大脑左半球对逻辑、语言和书写等执行,而右脑则对颜色、音乐和图案等执行,两个脑半球相互支持。注重微课程的情境设计,就是在重视大脑活动的听说以外还强调大脑的身临其境,让学生进入到逼真的情境中学习,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因此,在设计微课程时,教师应该注重情境设计,尤其是在英语口语交际的课堂过程中,如果直接进行交流,很多学生放不开,此时教师应该通过微课程设计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畅所欲言。

3.微课程的呈现设计

微课程的呈现设计就是针对微课程呈现出来的效果进行设计的过程,微课程要想充分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最主要的就是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微课程中的内容感兴趣,才能对英语教学感兴趣。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还应该考虑到微课程的呈现效果,不仅仅要考虑微课程容纳的知识和信息等,对于其呈现的效果也是一个重点设计问题。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语法、单词和阅读、写作等,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应该展现不同的呈现效果。对于故事性的文章,教师要找出相关的内容做好剪切,将故事中的部分信息融入到微课程中,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营造出阅读的环境。例如,在学习“BeyondtimeandSpaee”的相关内容时,这是一个关于宇航员在外星球的经历的故事,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个故事制作成为一个微电影,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个微电影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文章的内容和发展进行了解。在学习“Cartoons”的相关知识时,课文中涉及到很多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学生们非常喜爱,教师也可以制作一个关于卡通人物的微课程,在微课程中呈现出整个单元涉及到的卡通人物以及学生自己喜爱的卡通人物,激发学习兴趣。

三、结语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微课程进行教学,可以通过短小精悍的视频、电影等形式呈现出英语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先有一个大致了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做好微课程的呈现设计、情境设计和导入设计。

参考文献:

[1]周小燕.初探“微课程”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设计策略[J].校园英语旬刊,2016,24(19):198-198.

初中生物课程设计篇7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方向物理实验存在问题教学对策

物理学是小学教育理科方向(数学和科学)的专业必修课,物理实验是物理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实验条件与课程大纲,具体讨论物理实验的项目开设原则、实验项目、实验类型、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评价。

1.非独立设课物理实验开设的存在问题

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是从2002年学院成立以来,一直从事本专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设立小学教育文科、理科、外语三个方向。小学教育理科方向以培养能够从事小学数学、小学科学教学的高素质本科层次小学教师为己任,为保障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已经建成了综合理科实验室、钢琴室、舞蹈室等小学教育专业实验室,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具体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基础实验的开设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缺少物理基础实验室

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实验室筹建过程中考虑到学校理科院系已经具备开设物理基础实验的能力,因此没有规划专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基础实验室。但是初等教育学院所在的新疆师范大学文光校区主要是人文、法经、语言、历史与人文等文科院系,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院系位于新医路主校区。在基础物理实验开设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跨校区、跨学院教学的师资、交通、费用等实际问题。

(2)物理演示实验室实验项目齐全

初等教育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综合理科实验室下设物理演示实验室,涵盖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部分的85个实验项目,如表1所示。物理演示实验涵盖物理学的主要分支,如何在课时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所有学生了解演示实验现象背后的规律,是在实验项目开设过程中必修考虑的问题。

(3)非独立设课物理实验课时有限

物理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方向的专业必修课,按照现行培养方案,总计课时108课时,其中物理实验36课时。按照分组实验每组3课时计算,最多可以开设12个实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典型性的物理实验项目,是我们在选择实验项目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2.物理实验项目的选择

在选择物理实验项目的过程中,我院坚持依据物理课程教学大纲,选择的实验项目能够体现物理学最基本的学科知识体系、基本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结合我校物理基础实验室的实验条件、物理演示实验室的实验条件,从中选择实验项目。非独立设课的物理实验可以参考基础物理实验①的组成,分成随堂演示实验、选修演示实验、分组基本实验、研究性实验等实验类型。

随堂演示实验是在物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物理课程教授的内容由教师操作或者学生操作的演示实验,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于课堂教学中物理学理论体系的理解,依据物理实验开设原则,结合我校的实验条件开设7个随堂演示实验,如表2。

选修演示实验课是在演示物理实验室集中时间专门就某一实验项目进行教师演示或者学生实践体验的实验教学,旨在对某一主题的实验项目进行专题性的体验,加深学生对实验主题的深刻理解。根据我校物理演示实验室的实验条件,共给定24个实验主题,每一个主题下设个数不等的实验项目,学生自由选择任意一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0.5课时,共计12课时。

分组基本实验是主要为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基本测量方法与误差分析等,涉及力、热、电、光、近代和物理各个学科,是大学物理实验的入门实验。结合我校物理系实验室条件与基础物理实验的特点,共开设6个分组基本实验,每个实验3课时,共计18课时。

研究性、设计性实验是结合学生的选修演示实验、分组基本实验,就某一个实验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对现有的实验方案、实验设备进行改进或者重新设计的实验;或者就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利用实验室可以提供的实验设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物理实验,每个学期开设一个研究性、设计性实验,实验项目如表5所示。

3.物理实验的教学策略

非独立设课的物理实验课时有限,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为了保证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

(1)采用实验流程图预习实验

为了减少学生在实验预习中抄讲义,实验过程照单操作的现象,我们采用实验流程图的方式进行实验预习,让学生根据实验讲义,理清实验目的、实验操作流程,明确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的数据,减少了对于实验讲义的抄写,增强了实验预习的实效性。

(2)采用实验记录单代替实验报告

在选修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填好实验记录单,让学生明白实验原始记录的重要性,并不要求学生完成全部的实验报告,只要清楚地记录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数据的处理即可,并不要求学生在此抄写课本完成实验报告的书写。

(3)研究性实验撰写完整研究报告

对于研究性、设计性实验,按照科学研究的规范格式,要求学生书写研究报告,开学初给定学生研究报告范本,包含实验选题、研究目的、研究假设、实验方案、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论、讨论等环节,并给出相应的参考文献。

4.讨论

我们在非独立设课的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结合我校的实验条件与教学大纲共开设随堂演示实验7个,选修演示实验主题24个,分组基础实验6个,研究性实验2个,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在物理实验教学成绩的构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

注释:

①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

参考文献:

[1]赖莉飞,秦艳芬.《大学物理实验》开设情况调查研究[J].2006.3,VoL18(1):117-121.

[2]门振全.初等教育实验室建设的探索[J].2010.7,VoL29(7):146-149.

[3]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J].物理与工程,2006,V01,16no.6:1-4.

[4]陆正杰.高师综合理科实验室建设初探[J].河池学院学报,2007.10,VoL27(5):91-92.

[5]张伟英.师范院校非物理专业物理实验教学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5):191-194.

[6]牛燕.探索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物理教学模式[J].科技信息,2008(28):255-256.

[7]方兴安,胡建华.文科大学物理实验开设的实践与思考[J].物理实验,2004.7,VoL24(7):21-24.

[8]胡晓冬.五年制小学教育专科一年级物理探究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9]乔军民,牛麟.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建设探索[J].2008.9,VoL24(3):113-118.

初中生物课程设计篇8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近年来,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程改革也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不仅是对教材进行更新,更重要的是改变以往落后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实行多层次多元化教学,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初中生物在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小,课时也不多,致使初中生物教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也不高,由此导致初中生物教学效果不佳。为此,本文试图分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这一问题。

一、重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中介环节,好的教学设计能够使整个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使教学更有目的性,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效地衔接起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生物教师应该重视教学设计的重要作用,做好教学设计。例如,每一节课,教师可将电脑桌面背景更改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物科技成果或生物科学家,并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的活动,有效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做还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极有帮助,引发学生的诸多疑问,让其真正地动起来,也使课堂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将课前收集的一些科技录像片:如基因、克隆人、病毒、试管婴儿、人体奥秘等,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穿插播放,这也为生物活动教学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二、联系生活实际,充实教材内容

初中生物课内容较为浅显,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有着较大的联系。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紧扣生活实际,补充鲜活的教学内容,例如选择一些学生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又能够理解的生活知识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将学习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到所选用的实际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教学素材必须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否则适得其反。例如在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影响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提问:蚯蚓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大雨过后,蚯蚓常常露出地面,这是为什么呢?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让学生理解保护蚯蚓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又如,在讲解人的性别遗传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科学方法来分析男女染色体xx、xy的组合差异,使学生明白真正决定性别的因素是什么,并引导学生去联想身边重男轻女的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去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改变教学观念,将学生利益放在首位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白,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富有情感和个性的主体,因此,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基本的生物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课余时间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所想,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生物实验活动,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搜集资料,了解生物界的成功人士和事件,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习的重要性,以促进学生自愿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就意味着教师应该处于教学的辅导地位。教师应该抛弃以往教师决定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被动接受这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看成是合作方或者是服务对象,在设计教学方案中,要将学生的需求考虑进去,通过建立合作讨论小组或者实验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某一生物现象,自由讨论并总结,或者亲自做生物实验的方式,观察生物现象,教师及时引导和参与交流,这比学生听老师灌输知识的学习效果明显很多。通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尊重学生的意愿,建立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通过师生的双向互动学习,有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四、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改进教学技术

生物课直观性较强,很多内容通过单一的语言教学难以阐述清楚,而且生物课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很多初中生物实验难以开展,而必须通过再现其他经典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这就需要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这样既能突破实验条件的限制,又能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较为复杂的生物知识。例如细胞分解课,不论教师如何天花乱坠地解释,都比不上让学生亲自通过观察多媒体演示细胞分解过程来得有效,另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共享的方式,学习到更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生物知识。另外,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非常强烈,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生物现象,再通过多媒体的分解过程,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不会以讲解和板书等枯燥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整个讲解过程就更加直观化。

五、注重实践环节,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由于生物课是一门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虽然受到条件的限制,有些生物实验在初中不能够开展,但还是有很多实验是可以做的。实验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要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生物实验之中。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课,让学生了解生物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和技能,以及实验用具的摆放和清洁等,以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外教学活动来丰富实践活动,比如说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动物园和植物园等场所,让学生多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当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开展植物栽培、动物饲养以及植物种类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不仅要学生学习到了相关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总结

以上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对新课改内容的学习,所谈到的一些经验。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际生物教学中,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这还需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霍耀忠.浅谈新课改之后的初中生物教学[J].科教文汇,2011,(3)

[2]孙登娥.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6)

初中生物课程设计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制作原则教学设计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7.04.072

theteachingDesignandpracticeanalysisof

"FlippedClassroom"inJuniorHighSchoolphysics

LUoJingcheng

(DongguanZhuximiddleSchool,Dongguan,Guangdong523965)

abstractFlippedclassroomisanewteachingmodebasedoninformationtechnology.theuseofthismodelcanmaketheboringteachingmorevividandinteresting.inviewofthemanyadvantagesoftheflippedclassroom,thejuniorhighschoolteachersbegantoapplyittothephysicsteaching.thispaperwillintroducetheprincipleofvideoproductiontoflippedclassroomasthestartingpointofteachingdesigninjuniorhighschoolphysicsclassroomandpracticeinturnoverallexpositionaimedatstrengtheningtheflippedclassroomusequality,improvethelevelofphysicsteachinginjuniormiddleschool.

Keywordsjuniorhighschoolphysics;makingprincipal;teachingdesign;flippedclassroom

所谓“翻转课堂”指的就是,学生利用视频学习资料,自主对知识点学习的过程。[1]可以说翻转课堂的运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更加侧重于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必须要通过自身努力,来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有效提升。而将其使用的物理教学之中,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物理知识领悟能力益处极大,教学效率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为了对翻转课堂进行更好使用,我们首先应对其视频制作原则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1视频制作原则

1.1可以引起学生兴趣

为保证翻转课堂教学质量,首先就应该保证视频对学生的吸引力,确保视频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点,老师在对微视频进行制作的过程中,应尽量运用新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而教学内容也要以探究式内容以及游戏性内容为主,并要兼顾物理规律以及物理概念形成,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逐渐探究出物理规律以及物理概念,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完全激发出来。[2]

1.2便于学生进行理解

制作微视频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有效提高他们的物理水平。所以在制作微视频时,必须要保证学生能够对视频内容进行理解,从而对物理知识点进行体验。老师要对物理知识点难度进行合理掌握,要保证制作出的视频既不会太难,不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打击,同时也不会过于简单,可以对学生思维以及能力进行有效锻炼。同时在对基础知识点进行录制过程中,可以安排一些故事或者实验形式的视频内容,提高视频趣味性,进而保证学生对视频的理解程度。

1.3可以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

老师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对微视频进行设计,要确保视频语速能够与学生接受能力保持一致,并要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节奏以及学习时间,对微视频进行合理安排。同时老师要在视频开头就告知学生相应的学习顺序以及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3]此外要对学生差异性予以足够尊重,要制作出分层次的教学视频,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情,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

1.4保证视频短小、精炼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老师还要进行其他形式的知识点讲解,所以老师在制作过程中,必须要对视频时间以及视频内容进行控制,一般要保持8分钟左右,如果时间过长,很有可能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对视频教学效率造成影响。[4]同时也要注意视频时间制定的灵活性,要按照不同的物理知识以及实验,来对时间进行科学控制,尤其可以对实验视频时间进行适当延长,主要是因为实验视频内容生动性较强,可以长时间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此外还是保证视频内容的质朴性,要尽量降低对无关知识的讲解比例,视频内容也不要过于形式化,避免对学生注意力造成干扰。

2翻D课堂在初中物理中的教学设计

2.1设计课程教学结构

在对翻转课堂进行设计时,老师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教学大纲,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并以此为中心,对整体课程教学结构、流程以及内容进行设计;其次,要对课程设计精确到每一分钟,并要在保证教学目标可以完成的情况下,对每位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满足,要在课前设置自主学习问答环节,使学生在预习中碰到的疑问能够得到重视与解决,有效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再次,要安排课程难点突破环节,老师要根据课前预习以及课中学习的反馈情况,利用微视频帮助学生对难点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并要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对自身遇到了各种问题进行解决,并对学习经验进行整理与总结,汇总形成物理难点笔记本,通过反复领悟以及经常回顾的方式,切实提升学生知识水平;最后,要运用课程评价以及习题检测的方式,帮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行巩固,再次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强化。[5]

2.2设置启发性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翻转课堂必不可少的一环,一般常用的启发方式,主要有教学情境创建以及问题提问两种方式。老师在对教学进行设计时,要先设计出相应的探究式情境,让学生对情境产生疑问,这时老师要再辅以引导式问题,带领学生自主对知识点进行探究。老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理解能力进行研究,要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对情境进行设置,比如可以采用热播电视剧中的一个情境或者游戏中的一个片段等等,要确保视频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在对引导式问题进行设计时,不仅要对问题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尽量避免课堂临时提问的情况,保证问题质量,同时还要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要按照学生物理学习水平对其进行提问,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自然感的同时,还能帮助他们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3设置探究问题

这一点与启发式教学设计极为相似,但不仅要在教学情境中进行使用,同时还要利用这些问题,在教学全程中进行使用,以保证教学环节之间连接的紧密性。按照不同环节,老师设计出的问题形式也应有所不同。在导学中使用的问题要以趣味性以及生动性为主,要能够激发出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在对复习环节问题设计时,要以回顾性提问为主,以达到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点进行回顾的目的;在对难点教学问题进行设计时,要以引导式以及探究式的知识点为主,从而对教学难点教学进行有效辅助。

3翻转课堂在初中物理中的实践运用

本文在此将以粤沪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十三章第二节《串联和并联》一课的教学为例,对翻转课堂运用方式展开全面的论述。

3.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老师在教学之前,应先按照教学内容制作出几段微视频,帮助学生在预习中进行使用。按照本课的教学内容,笔者设计出了三段视频:“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以及“电路的绘画与读取方式”,以此来让学生配合教材对本课进行预习。

3.2课中教学

(1)导学。在开展导学之前,老师首先应利用视频播放生活中路灯、霓虹灯以及其他并联、串联的电路实例,并向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通过课前你们已经对并联、串联电路有所了解,那你们知道视频中的事物哪些是串联,哪些是并联吗”。这样的引导方式,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可以自觉投入到知识点研究之中,同时还能对学生的预习质量进行考察,以便及时对学生预习中产生的误区进行纠正,为课程内容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2)复习。为了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结构,保证学生物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复习环节,要将之前所学习到的知识点内容制作成微视频,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回顾。使学生能够明确这一课与“电路”、“电流”等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所以老师应将这些知识点提取出来,制作出相应的复习视频,并播放出一些复习题,让学生通过抢答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提问,这样既能保证知识点的复习质量,同时还能再次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程教学氛围。

(3)新课导入。在完成上述两个步骤之后,老师便应该带领学生进入新课学习。老师要向学生分别播放串联电路以及并联电路的实验微视频,并让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察,找到两种电路连接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所在。

3.3答疑、讨论

要完成基础知识教学之后,老师要对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的疑问进行筛选,并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与解答,例如路边路灯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等,当学生对问题作出评价时,老师不要直接对答案作出评价,要引领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探究,像有的学生回答路灯属于串联,这时老师要向学生进行提问,“那你们觉得一个路灯发生损坏时,其他路灯会怎么样呢”,这时按照学生生活经历以及串、并联电路特点,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得出,路灯属于并联电路。这样不仅能够对学生思考能力进行锻炼,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3.4评价、做题

在课程教学最后阶段,为了再次对课程质量进行巩固,老师要继续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与习题训练。老师的评价要以多元化、鼓励式为主,要提升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信心,并要提供针对性的习题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使学生可以通过做题及时认识到自己对本课学习的弱点所在,并能够准确进行完善,从而不断对自身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进行优化。

4结束语

翻转课堂虽然具有诸多益处,但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并不能对这种方式过度依赖。老师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按照教学内容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方案以及翻转n堂使用方案,从而将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价值完全发挥出来,有效提高物理课程教学质量,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吴玉峰.“翻转课堂”给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带来的思考[J].中学物理,2016.4:48-49.

[2]王亚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6:54.

[3]朱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与翻转课堂设计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26:69.

初中生物课程设计篇10

关键词:研究型课程;上海特色;宏观层面建设;微观层面建设

abstract:inordertoreflectthecityspiritofShanghaiandhighlightthecharacteristicsofthecurriculuminShanghai,theresearch-basedcurriculumwithShanghai'scharacteristicshasbeenactivelyconstructedaccordingtoschools'realsituations.theconstructionofresearch-basedcurriculumisofbothmacro-constructionandmicro-construction.theformerfocusesontheoveralldesignoftheresearch-basedcurriculum,designingeveryelementofthecurriculumandtheresearch-basedcurriculumineverylearningperiod,whilethelatterfocusesonconstructingvariousschoolcurriculums,exploringdimensionalcurriculumresourcesandestablishingstandardcurriculummanagement.

Keywords:research-basedcurriculum;Shanghaicharacteristics;macro-construction;micro-construction

一、研究型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体现上海城市精神

上海的奋斗目标是建成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的城市精神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根据“海纳百川”的精神,我们认真研究了美国的“自然与社会研究”“设计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法国的“框架性个人研究”,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台湾的“综合活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专题研习”,以及国家教育部的“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内外有关的课程,广泛吸取世界各国和国内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根据“追求卓越”的精神,我们努力以现代化、高标准和高质量要求自己,创造性地构建具有上海特色的中小学研究型课程。

(二)凸显上海课程特点

1.研究型课程是单独设置的一类功能性课程

从横向来看,上海的二期课改设置三类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与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并列的,单独设置的一类功能性课程。它有独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学习评价和课程管理。但又与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互相联系、互相沟通和互相促进。我们根据这些要求,构建既与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互相平行,又与它们互相联系的研究型课程。

2.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设置研究型课程

从纵向来看,上海在幼儿园探索性主题活动的基础上,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设置研究型课程,直至高中三年级。中小学12年的研究型课程,各个学段既有不同的要求,又相互衔接,通过各学段的学习逐步达到总的目标。根据这个想法,我们构建既体现各学段不同特点,又形成整体的课程体系的研究型课程。

(三)结合上海学校实际

1.从原有基础出发逐步提高

研究型课程是一类新颖的课程,它有先进的理念,但是为了全面推进和全员参与,我们也必须尊重客观现实,必须结合上海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型课程是二期课改提出来的新课程,学生的原有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缺乏师资和有关的条件,研究型课程在推进时遇到较大的困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从原有基础出发逐步提高,构建既具有先进的理念,又适合上海学校实际的研究型课程。

2.适应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

上海市中小学有2000多所,各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学生来源、师资队伍千差万别,我们不能一刀切,必须采用多种模式来推进研究型课程的实施。基础好的学校可以独立开发和实施,基础差的学校可以给予较多的帮助和提供一定的资源。各校根据本校的情况,构建体现学校特色的、多样化的研究型课程。

3.满足学校实际操作的需要

广大学校师生在实施研究型课程时,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更需要具体操作的内容、方法和策略。为了满足学校实际操作的需要,我们构建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便于具体操作的研究型课程。

二、上海的研究型课程建设

(一)宏观层面课程建设

宏观层面建设主要侧重于研究型课程的整体设计,包括以下两方面。

1.整体设计课程各个要素

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资源开发、学习评价方式到课程管理与保障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提出具体的要求,编制《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

下面我们着重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式等几个方面分别加以具体说明。

(1)设计课程目标

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设计课程目标。研究型课程的总目标为以下三方面。

接触和亲近自然、考察和参与社会、关注和反省自我,获得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体验,初步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

经历问题研究的过程,获得研究活动的体验和经验,初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具有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合作、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养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合作和分享的意识。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构建课程内容

开发研究型课程的重要环节,是构建研究型课程的内容。但是前一阶段对研究型课程内容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等特点的比较表面的层面上,至于课程内容具体是什么则比较模糊,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为此,我们对研究型课程的内容进行了专题研究,着重解决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研究型课程内容范围涉及自然、社会和自我三大领域。

研究型课程的内容既可以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既可以偏重于社会实践,也可以偏重于文献研究或思辨。研究型课程的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涉及自然、社会和自我三大领域,它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关注学生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体现个人、社会和自然的内在整合,并且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研究型课程的内容框架由一系列主题组成。

自然、社会和自我三大领域只是研究型课程内容的范围,作为研究型课程的内容还必须细化。研究型课程的内容框架由一系列主题组成,例如,环境、健康、科技、文艺、信息、国际、交通、社会、社区、家庭、学校和学生等。在每个主题下面可以有许多二级主题,在每个二级主题下面还可以有很多问题。下面我们举例加以说明。

一级

主题

二级主题环境

环境

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固体废弃物及其处理、酸雨的形成和防治、垃圾分类和处理、白色污染、废电池的危害和回收、温室效应、河流水质研究、地区水质调查和分析、饮用水与人体健康、绿化对空气净化的作用。

健康

吸烟对健康的影响、食物保鲜、营养和健康、合理的饮食结构、青少年的肥胖现象、生活方式和健康、非典型肺炎

科技

玻璃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不同食品的酸碱性、降解塑料的原理和应用、杀虫剂的改进、合成洗涤剂的研究、白炽灯节能技术、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简易电器的设计和制作、利用太阳能器具的设计和制作

文艺

鲁迅小说研究、毛泽东诗词研究、民间文学作品研究、桥文化、茶文化、陶瓷设计艺术、纸艺设计、民间手工艺术、古典音乐作家和作品、中国脸谱艺术

信息

网页制作、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动画制作、信息的传递、电话通讯、机器人、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

交通

交通状况调查、车辆状况的调查、公交线路优化设计、交通设施的现状、道路建设、交通阻塞的原因、缓解交通的对策、立交桥设计方案

国际

apeC会议、世博会、伊拉克战争、wto、奥运会、经济全球化

社会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变化、网络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医疗卫生、中西快餐文化比较、老年福利事业、房地产业和物业管理、城市流动人口

社区

社区的历史和现状、社区健身活动、社区环境绿化、社区的文化设施、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家庭

家庭成员的情况、家庭收支情况调查、家庭用电与煤气的比较、现代父母与子女关系

学生

学生和动画漫画、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和流行音乐、学生服装流行趋势、学生闲暇活动、小学生的消费、学生听课效率、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中学生交友心理分析、学生的审美观

研究型课程的具体内容与研究型课程的目标相匹配

主题仅仅是研究型课程内容的纲目,它构成研究型课程内容的框架,研究型课程内容还有很多具体内容,这些内容与研究型课程的目标相匹配。研究型课程的目标有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研究型课程的具体内容也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对应的内容。

第一,研究型课程的知识内容主要是指体验性、实践性的知识和整体性的知识,是感性知识和直接经验,是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

研究型课程的技能内容主要是指具体的研究技能。例如,高中研究型课程技能内容包括目录索引、重点文章追溯、网上检索,使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贮存、分类和数据分析;设计调查方案、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进行抽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会对实验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等。

第二,研究型课程的过程内容主要是指研究的过程,包括选择课题、制订研究方案、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写出研究报告、成果展示和交流经验以及反思和评价等。

研究型课程的方法内容主要是指各种基本的研究方法,比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等。

第三,研究型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主要是指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人文素养,正确的价值观,创新精神,合作和分享的意识,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容具体体现在每个主题、问题或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下面我们举高中阶段的例子加以说明。

课题

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古埃及文化的研究

埃及、金字塔、尼罗河、象形文字等

选择课题、制订研究方案、检索目录、查阅文献、上网检索、摘录、做资料卡片、收集照片、图画、图表、文字、音像资料、进行分类比较和分析、综合研究得出结论、写出研究报告、成果交流和答辩、反思和拓展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知识产权、不弄虚作假的科学道德

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实验研究

泡菜的腌制、亚硝酸盐、食物和健康等

选择课题、构思和设计实验方案、提出假设或猜想、准备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记录数据表格和处理数据方法、制作组装调试实验仪器设备、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实验数据、用数学方法处理数据、用公式或图形表示数据之间的关系、解释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进行交流和答辩、反思和拓展

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科学实践的意识。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

佘山野生动物减少的原因调查

佘山、野生动物、生态环境

选择课题、调查对象和调查手段,准备调查工具,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网上查询,收集资料,专家访谈,整理调查材料,分析调查结果,得出调查结论,撰写调查报告,进行交流答辩、反思和拓展

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的意识。高质量地履行职责,广泛交换信息,及时调整工作安排,协调人际关系

研究型课程内容框架有多种组织方式

研究型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是主题单元和问题单元,每个单元都围绕主题或问题通过活动将有关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组织成一定的系列。研究型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既可以有一定的规律、递进和序列,又允许有适当的交叉、融合和多维,可以是并列式,从自然、社会和自我等领域中选择若干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下面有几个二级主题,这些主题形成若干个并列的模块,组成整个学校研究型课程的内容;可以是递进式,按主题的不断递进形成一定的系列,或以研究问题的复杂程度逐步递进形成系列;也可以是网络式,既从横向考虑,从社会、自然和自我等领域选择不同的主题,又从纵向考虑,使每个主题从低到高有所递进,并将它们进行整合形成网络;还可以是自主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和研究水平自主地选择问题。

(3)有效采用课程实施方式

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常用的方式有:在游戏、活动中进行研究;在动手操作制作物品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研究;进行某一项活动的设计策划,某一项产品、设备、建设项目的设计;围绕某一课题开展的研究等。

实施过程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实施方式:选择主题、课题或项目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自主选择;可以由学校或教师提供课题库,让学生从中自由选择;可以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协商进行选择;也可以由学校或教师提供较大范围的主题,让学生从中选择子课题。

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采取观察、测量、实验、调查和文献研究等方法。

成果表达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图画、照片、模型、实物、录音、录像、光盘、网页、诗歌、节目、口头报告、书面报告和论文等。

成果交流也可以有多种方式,如,班报、刊物、展览会、演讲会、答辩会、研讨会、节目表演等。

2.整体设计研究型课程体系

整体设计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研究型课程(上海的小学、初中研究型课程又称为探究型课程)。

(1)每个学段都有明确的课程目标

研究型课程目标分两个层次: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学段目标又分成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层次,三个学段的目标逐步递进,形成研究型课程目标体系。

小学的探究型课程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关注和了解自我,初步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正确认识,知道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人人有责。

②养成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乐于尝试、主动探索的精神。知道尊重事实。在研究过程中能专心致志、耐心细致、善始善终。

③能与同伴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研究,倾听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

④经历从发现问题、尝试探究、初步解决问题到成果展示和交流的研究过程,获得相应的各种研究活动的体验和经验。

⑤能从周围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问题,初步形成问题意识。初步学会根据研究的问题选择研究的方法和设计简单的研究步骤。

⑥初步学会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和网络等媒体中获取信息,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整理。

⑦会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进行观察和测量,用简单的实验工具进行实验,进行简单的调查研究,做简单的实物和模型,会对观察、测量、实验和调查的结果做记录,进行简单的分析。

⑧会将研究的结果用图画、实物、语言、文字或艺术等形式进行初步的表达和展示。

初中的探究型课程目标:

①接触自然,参与社会,认识自我,初步养成关心自然的环保意识和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国家、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

②能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积极寻找答案,实事求是,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有批判和创新意识。在研究过程中能严谨踏实,刻苦钻研,不怕困难、持之以恒。

③能通过协商合理分工,主动承担任务、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在各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形成和分享共同研究的成果。

④经历从选择课题、制订简单的研究方案、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写出小论文到成果展示和交流的研究过程,获得相应的各种研究活动的体验和经验。

⑤初步学会从日常的自然、社会和生活等现象和事物中选择课题,能对研究的课题制订简单的研究方案。

⑥会利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

⑦初步学会实验研究的方法和调查研究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步骤和调查问卷。能通过研究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⑧会撰写简单的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和小论文。

⑨初步形成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的意识。

高中的研究型课程目标:

①关注社会生活和祖国前途,关注人类和环境持续和谐发展,形成维护社会进步、承担社会义务、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积极人生态度。

②形成追求科学真理、不迷信权威,用科学和技术造福人类的价值观,养成尊重知识产权,不弄虚作假的科学道德。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能提出一些新颖的想法,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③经历从选择课题、制订研究方案、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写出研究报告、成果展示和交流到反思和评价的研究过程,获得相应的各种研究活动的体验和经验。

④会选择和确定课题,设计较具体的研究方案。

⑤初步学会目录索引、重点文章追溯、网上检索等资料收集方法,会使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贮存、分类和数据分析,能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运用信息,并能用多种方法进行信息交流。

⑥会设计调查方案、调查问卷、访谈提纲,会进行抽样调查,能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能对实验的设计提出改进的建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会对实验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初步学会文献研究的方法和个案研究的方法。会针对不同问题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会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课题研究。

⑦会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和论文等),能对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和评价别人的观点,并能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人际交流和沟通。

⑧初步具有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各个学段采用不同的实施方式

①小学阶段:主题探究活动

小学阶段的研究型课程采用主题探究活动的方式。选择密切结合生活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主题,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参观、考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形式,让学生进行观察、测量、实验、调查、比较、分类等探究实践。低年级和中年级通过探究活动,着重养成学生的好奇心,初步形成问题意识和探究习惯;高年级通过探究活动着重学会一些简单的研究技能。

②初中阶段:课题学习和项目学习

初中阶段采用课题学习和项目学习的方式。从日常的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真实的、开放的、综合的课题和项目,以它们为载体开展探究。通过探究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与处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表达与交流的研究过程,学习观察、调查、实验、文献研究、策划、设计和制作等基本研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态度和创新的意识。开始采用“学着做”的方式,让学生模仿案例做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着重让学生知道研究应该做些什么;然后采用“做中学”的方式,着重让学生通过做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学习应该怎么研究;最后采用“自己做”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做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进一步了解基本的研究过程和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③高中阶段:课题研究、项目设计

高中阶段采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的方式。在初中阶段了解基本研究过程和掌握基本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课题和项目,综合运用观察、调查、实验、文献研究、策划、设计、制作、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试验、猜想、假设等方法,进行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初步学会进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题的研究、产品和活动方案项目的设计。进一步提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合作、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

(二)微观层面课程建设

微观层面课程建设主要侧重于学校研究型课程建设和研究型课程的操作实施,下面就学校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和课程组织管理等方面加以具体说明。

1.建设多样化的学校课程

根据上海市各个学校基础、办学水平、学生来源和师资队伍不同的特点,上海市中小学校在研究型课程建设上采取多种模式。

(1)校本模式

学校基础、办学水平、学生来源和师资队伍相对较好的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型课程。学校编制本校研究型课程方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学习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

在设计学校课程目标时,学校根据实际,把《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中的课程目标加以细化和具体化。

各区县和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构建课程内容框架,充分体现地区和学校的特色,下面我们举某小学探究型课程内容框架的例子。

某小学探究型课程内容框架

年级

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

社会生活

学科拓展

低年级

我的姓氏

我的家庭生活

居家小调查

当家体验与设计

购物与消费

文具设计

游戏活动设计

铃声与课表

我的同学

学习习惯小调查

交通现象

环境小调查

动物与人

植物与人

各国的儿童

历史故事

历史名人

语言游戏

数学游戏

科学游戏

中年级

花草与生活

家政规划

家用电器

食物变质与保鲜

营养与健康

班级人际观察

小组活动的角色

教师的小调查

专用教室利用与设计

校园文化

社区调查

旅行与远足

自然观察

民居风俗

环境保护

信息收集处理

换位思考

平面设计

寻头探源

小实验

高年级

家庭生活与噪声

生活与消费

儿童与老人

家庭关系调查

居室污染与预防

人际关系

学习障碍与应对

学习方法与成绩

学校与社区

学校与家庭

社区体验

信息与生活

社区学习

环境问题

生存体验

国际理解

问题拓展与探究

模型架构问题解决

数据分析

道德行动规划

(2)基础模式

学校基础、办学水平、学生来源和师资队伍相对较差的学校,市里给予较多的帮助和提供一定的资源,组织编写《小学探究型课程学习包》供学生选择使用和参考。《小学探究型课程学习包》的内容如下:

年级

一年级

手的游戏、身边的安全标志、变色的水果、玩具天地、保护我们的牙齿、我的朋友──书包、身边小动物、和太阳做游戏、小球蹦蹦跳、花的世界、我想飞、动物的本领、我们爱运动

二年级

鞋子的学问、鱼儿水中游、降落伞、文具好伙伴、紫甘蓝的“魔法”、生活中塑料、形形色色的汽车、天气预报、生活中的饮料、收集邮票乐趣多、有趣的水滴、美丽的地方、奇妙的鸡蛋、开心动物园

三年级

班级小主人、探访昆虫世界、食物营养小专家、危险我知晓、纸天地、过年啦、共筑快乐窝、珍惜我们眼睛、漫游石头王国、植物园里乐陶陶、欢乐卡通地带、干涸的大地──沙漠

四年级

蔬菜宝贝、放风筝去、欢乐校运会、关注一次性用品、社区我的家、我为世博会添异彩、黏黏世界、关注身边的垃圾、小商品大学问、动物──人类的朋友、五月初五话端午、节电小专家

五年级

利用身边的风、月圆中秋节、东方绿舟游、栽培小能手、声音小天地、英雄伴我成长、加强自我保护、通信连接你我他、上海阿拉街、生活中的灯、小小护绿队、毕业啦

(3)中间模式

这是介于上面两种模式之间的一种模式,有些学校在《小学探究型课程学习包》中选择部分内容,同时补充一些反映本校特色的内容,共同组成学校研究型课程的内容。

2.开发多元化的课程资源

(1)建立校外学习基地

很多学校在校外建立研究型课程学习基地,与东方绿舟(上海市素质教育基地)、科技馆、博物馆、德育基地、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工厂、农村、养殖场、部队、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等挂钩,开展研究活动。

(2)建立校内工作室和活动室

有些学校在校内除了图书馆、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房等以外,还根据实施研究型课程的各种研究需要,建立各种不同的研究型课程工作室和活动室,有创新实验室、水质测试实验室、机器人操作室、船模操作室、陶艺操作室、茶艺操作室、艺术创作室、名人研究室、种子俱乐部、美食屋、天文台、展示室、表演中心、辩论台、种植园等。

(3)组建指导教师队伍

许多学校都充分挖掘潜力,在全校教职员工中物色研究型课程的指导教师,聘请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专业人士和家长作为学校研究型课程的指导教师。

(4)构建研究型课程信息网络

许多区县和学校建立研究型课程网站,在网上提供各种研究型课程资源,包括研究方法指导、各种资料、参考课题、课题研究案例、学生研究成果等。这些网站不仅是研究资料的来源,而且是研究交流的平台和学习评价、课程管理的工具。

(5)编制学生学习参考资料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研究型课程,市区和学校根据不同的需要,分别组织编写有关的研究型课程学习参考资料,供各种不同情况的学生参考和选用。

①全市组织编写《小学探究型课程学习包》《初中探究型课程学习包》和《高中研究型课程学习包》,供全市开展研究型课程有困难的学校选用。

②有些区根据本区实施研究型课程的需要,组织编写体现本区特色的研究型课程学习参考资料,供本区学生选用。如浦东新区编写《小学探究型课程活动资料》供浦东新区小学3-5年级学生选用。

③许多学校为了建设校本研究型课程,编写体现学校特色的研究型课程学习参考资料。如嘉定区外冈中心校编写《小学探究型课程学习资料包──走进外冈》和《探究活动新设计》等资料供本校学生使用。

(6)编写各种教师指导用书

为了便于教师实施研究型课程,组织编写了各种实施研究型课程的案例,有《小学探究型课程实施案例选编》《初中探究型课程实施案例选编》《高中研究型课程实施案例选编》等。为了提供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研究型课程的策略和帮助教师解决指导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编写了各种导师指导手册,有《小学探究型课程导师指导手册》《初中探究型课程导师指导手册》《高中研究型课程导师指导手册》等。为了帮助教师进行研究型课程的教学设计,编写了许多教学设计案例,有《小学探究型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初中探究型课程教学设计案例》等。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质量,还编写了《研究型课程系列丛书》,有《小学探究型课程学习设计》《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等。

3.建立规范化的课程管理

(1)建立课程组织管理系统

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学校研究型课程组织管理系统,明确各级组织和人员的职责,有的根据研究型课程的特点,建立相应的新的组织管理系统,有的将学校原有的组织管理系统作适当的调整。

(2)编制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学校根据《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编制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明确本校研究型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学习评价和管理等各个方面。

(3)加强课程实施过程管理

学校加强从选择课题、制订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到成果交流等整个研究型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建立规范的检查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流程。运用教师指导手册(包括学期计划、活动方案设计、指导记录、教学反思等)和学生学习手册(包括课题的开题报告、研究过程记录、结题报告、成果的鉴定、论文的答辩记录、各阶段的评价等),记录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过程,为学生的学习评价和教师的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4)健全各项课程管理制度

学校制订研究型课程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例如,研究型课程指导教师工作职责,计算指导教师工作量制度,研究型课程开发管理制度,学生学习评价和考核制度,研究型课程档案管理制度,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学分管理制度,课题开发、优秀指导教师奖励制度,学生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制度等。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