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建筑市场行业分析十篇建筑市场行业分析十篇

建筑市场行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9:37

建筑市场行业分析篇1

关键词:特种加固,技术,市场容量。

中图分类号:tU472.7文献标识码:a

前言:加固改造行业属于建筑行业中的特种专业工程领域,是最近兴起的新兴行业,特种加固工程领域广泛,可以涵盖房屋,道路,桥梁,隧道,涵洞等各个不同的工程领域。是一个新型的朝阳行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加固改造现状

1、行业概况

建筑加固改造是随着建筑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基础是巨大的既有建筑存量。据统计,我国现有一大批五、六十年代建造的老房屋因超过了设计基准期而有待加固,全国又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住宅安全储备不足,且城市的住宅结构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需要加固维修。同时,从节约成本考虑,利用很多老结构、老建筑的情况越来越多,需要进行加固处理的项目逐渐增加。

2008年以后,中国建筑的维护、加固和改造需求量年增长近50%。我国每年有一大批因生产规模及工艺等更新而需要技术改造和加层的建筑物,它们因结构超载而需要补强;同时,随着抗震要求、设防标准的提高和改变,许多地区现有房屋不能满足新设防的抗震要求,从而需要抗震加固;近年来社会上大量曝光的因工程质量低劣所造成的危房,它们也亟待加固处理。在杭州,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建设的住宅楼有2000多幢,这些住宅抗震、结构都不符合现行标准,一些已成危房,必须予以加固改造。宁波已出现楼塌案例。这些情况,国内城市普遍存在。建筑加固改造行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对在这个行业注入新的技术、知识和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国际经验看,建筑及建筑服务行业经历三个大的阶段:

大规模新建阶段新建与维修改造并重阶段旧建筑改造维修加固为主阶段

欧美国家处于第三阶段,从上世纪60年代就进入大规模加固改造阶段。我国目前处于第一阶段,并逐步进入第二阶段。

目前国内建筑行业由于新建业务巨大,对建筑加固改造领域投入较少,加固改造行业处于发展初期,产业链上的多个环节均不成熟。在设计环节,,目前国内尚没有专业的加固改造设计院,而新建和加固改造设计存在显著差异,由其是涉及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时,现有的设计院往往无能为力。在检测、施工和服务环节,市场主体处于小而杂状态,国内规模位居前列的几家专业单位,如岩土科技、特希达、二航特种公司等,经营额都不过几亿人民币,不像国外的加固公司,可做到年营业额30亿美元。

2、行业特点

目前,加固改造行业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加固改造专业公司规模均不大,处于高速增长期。

(2)多数企业集中于房屋加固改造领域,能够同时掌握房屋、桥梁、隧道维修加固和改造的公司非常少,该类企业竞争优势较明显;

(3)服务和技术解决了一般建筑施工不可逆性

一般建筑企业主要从事新建项目为主,解决的是建筑从地基开始的逐步、逐层建设过程,是从下而上的建造过程,其受力和承重结构在设计和施工后,具有不可逆性;建筑维修加固和空间改造面对的是已经建成的既有建筑,在维修、加固、换托、增层等各项特种施工作业中,都需要事先全面检测、了解和计算建筑的整体受力承重等情况,并在进行特种维修加固和空间改造作业施工前,设计专业方案,运用专项技术解决建筑桩基的加固,确保整体建筑的稳定和安全后,进而改变受力和承重情况,并进行换托、增层、空间改造等特种工程作业,解决了不可逆性,与一般建筑企业存在显著区别。

(4)服务内容和跨度大。

一般建筑企业所施工服务的对象,包括房屋、桥梁、隧道、公共建筑、机场、码头等,均为特种维修加固和空间改造行业的服务对象。在施工服务内容方面,特种维修加固和空间改造行业可以在一般建筑施工内容基础上,对既有建筑从事加固、维修、改造、顶升、平移、换托、监测、支护、防震处理等,其施工服务内容更为宽广,跨度更大。

(5)技术要求高,技术应用更加多样,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较多。

由于维修加固和空间改造面对的是整体的既有建筑,部分建筑往往处于使用过程中,因此,对于这部分建筑进行大范围的、结构性的维修加固和改造,安全性要求非常高,对检测、建模、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的要求均非常严格。

因此,为了确保安全性、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建筑的承载能力、改善使用功能、延长使用寿命,维修加固和空间改造涵盖了一般建筑施工行业的技术特点,其具备一般建筑行业的技术特点外,还具有技术应用多样、技术要求较高、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较多、新材料应用较多等特点。

(6)工程量少,工期较短,检测和设计周期长。

与一般建筑工程相比,维修加固和空间改造企业除提供施工服务外,还可能集合了检测、设计等服务。并且,相对施工工期而言,由于维修加固和空间改造主要涉及既有在用建筑,直接关涉人身财产安全,因此其检测和设计周期相对较长,以确保安全性。

(7)人员和机械配置要求高。

人员配置少,机械配置比例高,对机械的要求高,很多专用机械设备,技术含量较高。

(8)资质要求特殊。

一般建筑施工企业应具备总承包资质,而特种加固及空间改造行业应取得特种工程专业承包资质。

总体而言,加固行业目前还是朝阳产业,随着进入者的增加,竞争会日趋激烈,我公司希望尽快做大做强,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先机。加固行业利润相对其它建筑行业要高,

2.加固行业分析与前景预测

在欧美发达国家中,目前用于建筑加固改造的投资已占国家建筑业总投资的1/2以上,美国劳工部门在20世纪末的一项产业预测报告中曾经预言:建筑维修加固和改造行业将是21世纪最为热门的行业之一。

我国自建国以来,特别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各种房屋,桥梁,隧道和公路以及城市设施数量急剧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现存的各种建(构)筑物的总面积至少在500亿m2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是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建国初期建造的大量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服役期大都超过50年,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当前我国既有房屋,有的由于使用性质改变而导致荷载增加;有的为了增加使用面积,在层高较大的部位或在屋顶上进行加层;有的为满足节能有关规定,需将楼层周边凹凸部分补平改造;有的需要进行抗震加固;有的由于遭受火灾、超载、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原因需要进行加固处理等。

同时,一些新建成的工程项目中,由于勘察、设计和施工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导致工程在建成初期就出现各种质量安全隐患。对于这些建筑物,如果不及时采取加固措施,就有可能导致重大的安全事故。为此,国家每年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筑的加固修复,促进了建筑加固修复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

一些现有建筑中,旧的结构设计在功能上不能满足当前使用的需求,这也刺激了建筑加固修复专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旧城改造几乎成了各大、中城市的共同课题。这为建筑加固修复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我国建筑市场巨大,当前土建结构的加固改造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意义重大的任务。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物的加固、维修、改造的应用领域和范围也将越来越广,各种新的加固技术必将不断地涌现,结构的加固技术也必将取得更长足的发展。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网已经已趋于饱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机动车的保有量不断上升,原本设计的高速公路,桥梁,越来越承受不了现在机动车所照成的荷载,道路桥梁破坏加速,但是将原本的桥梁或者道路拆除重建的话,将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此时加固改造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利用极小的代价,维修并加固原本已经不堪重负的道路和桥梁,使之恢复到原设计强度,甚至超过原设计指标,不但大大增加的道路,桥梁的使用寿命,而且可以造成更多的市场价值,将损失和浪费减到最低。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建筑往往产生毁灭性打击,而地震集中地区的建筑抗震等级往往不能达标,急需抗震加固。汶川地震后全国中小学教学楼将在近三年内完成抗震加固施工任务,给加固行业带来巨大市场,近2年浙江省将投入至少100亿资金对中小学教学楼进行改造加固。例如,今年暑假温州下辖的县级市瑞安市就投入近亿元对辖区内131各中小学进行抗震加固,2011年又投入一个亿对另外一些学校进行加固纠偏。据测算,未来10年全国仅校舍抗震改造和加固每年市场容量就达300亿以上。

我国人均资源较少,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是我国需长期坚持的基本政策取向。在建筑领域,对于市区部分老厂房,老工业区等不是拆除重建,而是进行改造加固,予以充分合理利用。例如杭州之江创意产业园,原是一个破旧老水泥厂,经过加固改造后现已变成了杭州之江创意产业园区,既低碳又环保,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010年1月,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与中国比较经济学研究会联合在昆明召开桥梁安全耐久性、检测、评定与加固技术研讨会,会上王永珩理事长透露,全国有超过10000座大中型公路桥梁不符合安全行车标准,须立即进行加固改造,如果三年内要求完成加固任务,现有的加固施工单位根本是杯水车薪。这意味着如果按每座桥梁平均维修费按400万计,光公路桥梁维修费用每年达到400亿。

城市桥梁、隧道经过多年的使用,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政府每年都需要拿出大量资金进行维修加固已保证其正常运行。常规情况下,桥梁养护需三年小修五年大修。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目前城市桥梁保有量已接近公路桥梁数量。

可以预见,未来随着建筑存量的继续增长、既有建筑逐步进入老化阶段、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抗震加固的需求增加、建筑结构改造需求的不断增加,建筑的加固改造行业将迎来巨大的蓝海市场,行业处于朝阳期。

二、特种加固的分类

特种加固根据施工工艺,以及加固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

砌体结构,钢结构加固方法

2.1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

其中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中分为: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两类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和配套技术。

2.1.1直接加固

一般包括加大截面加固法、置换混凝土加固法、有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黏贴钢板加固法、黏贴碳纤维增强塑料加固法、结构胶植筋加固法等。(以下列举几项常用加固方法加以说明)

加大截面加固法        增大截面法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中最为常见,通过一定程度地增大构件截面尺寸、加大受力钢筋,从而提高构件结构承载力的一种加固方法。它可适用于混凝土梁、柱、板凳多类构件。

优点在于:施工技术成熟,对施工人员无特殊的专业要求,施工方便,质量易于控制,可靠性高,可有效提高结构构件抗力,特别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柱的稳定性。但该方法也一定程度的受到空间、使用功能等要求条件的限制,

缺点在于:为一定程度上占据建筑物空间缩小正常使用面积,现场施工湿作业工作量大,养护时间较长,特别在使用过程中加固对生产、生活有一定影响,而且会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外观。

外包钢加固法        该法主要是利用钢板、角钢等钢型材将混凝土构件(主要用于柱构件)包裹起来,通过四周各种的约束来增加构件的抗压能力,适用于在不允许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但又要去大幅度提高截面承载能力的混凝土结构,一般主要有干式外包钢法和湿式外包钢法两种。其中干式外包钢法主要是用焊接连接方式将混凝土构件外所包的型钢连接起来,实现对原构件的约束从而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湿式外包钢法是应用环氧树脂、水泥砂浆等粘结材料将钢材和原构件混凝土面层紧密连接,其湿作业工作量大但整体性较好。这种加固施工方法施工简便、易操作,能明显提高结构投机的承载能力,较为可靠,同时其对使用空间影响小、现场工作量也较小,施工时间较短,但存在用钢量较大的缺点,加固费用相对较高,另外该方法不宜在60℃以上高位场所且无防护的情况下使用。

粘贴钢板加固法        粘贴钢板加固法是采用粘结剂和锚栓将钢板粘贴固定于混凝土结构受拉面或其它薄弱部位,使钢板与加固混凝土构件形成结构整体,来达到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目的。该方法近些年来被公路部门广泛采纳,多用于钢筋混凝土桥梁的加固维修,同时在建筑工程梁、板构件的加固中也较为常见。该法有基本不改变原结构截面尺寸、施工工艺较为简单、工期短、技术可靠性高、工艺成熟且短期加固效果较好等优点,特别随着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单位面积加固费用呈下降趋势,一般情况下,与增大截面法以及体外张拉预应力法等价格方法相比,总的加固费用是最低的,是当前一种前景十分看好的加固方法。

缺点在于:使用环境的温度有限制,耐腐蚀性差。节点部位不易处理等。然而,易被腐蚀是该加固方法面临的突出问题,粘贴钢板加固后表面均需进行必要的防护处理,如水泥砂浆保护或环氧砂浆层,但是钢板长期使用过程中的锈蚀程度较难估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加固构件的可靠性,增加了后期养护费用。此外,为便于施工过程中对粘贴钢板加压及防治钢板剥离,粘贴钢板时需采用必要的螺栓固定锚固措施,不可避免会对原结构造成一定的损伤,故通常不宜用于钢筋密度较大且走向复杂的构件结点部位加固。

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        纤维复合材主要包括碳纤维(CFRp)、芳纶纤维(aFRp)和玻璃纤维(GFRp)三种,而目前加固市场上主要采用碳纤维材料。碳纤维加固法是近年来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它通过将高强度碳纤维织物或预成型板材通过改性环氧树脂粘贴于被加固构件表面达到改善结构受力性能的目的。碳纤维布具有起稿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并具有比钢材更好的抗疲劳性能,质量比钢材小很多,碳纤维材料具有优良的抗化学腐蚀能力和耐久性,且能适用各种复杂形状混凝土的粘贴要求,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各种结构形式的加固,主要用于受拉和受弯构件承载力不足的加固,而用其进行缠绕约束作用时,也可用于受压构件的加固,可以有效增强被加固构件的延性,适用于结构抗震加固。在施工方面,粘贴后对原结构自重和构件尺寸的影响较小,功效高,不需要大型施工机具。

结构胶植筋加固法        该法不是用于提高加固植筋构件的自身承载力,而是在既有混凝土结构或构件上钻适当深度的钻孔,把周边需加固或增加的构件的受力钢筋植入孔内,并用化学胶粘剂(俗称结构胶)使原构件混凝土与植入的钢筋粘结牢固,并使新增钢筋能发挥设计所期望的抗拉性能。结构胶植筋方法和操作工艺比较简单,锚固效果好,安全可靠,故方法应用于存在补埋钢筋、后埋钢构件的加固中。

2.2间接加固方法2.2.l、增加支承加固法    通过增设支撑点减小结构计算跨度、改变结构内力分布提高承载能力的加固方法被称为增加支承加固法;该法适用于对使用条件和外观要求不高的建筑物,抢险工程的临时性支顶,具有受力明确、易于安装拆卸、简单可靠等优点;缺点表现为显著影响使用空间,对建筑物的原貌和部分使用功能造成一定损害。 2.2.2、预应力加固法    设置外预应力拉杆或撑杆并施加预应力使拉杆或撑杆受力,改变原结构内力分布,达到降低结构原有内力水平,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加固方法是预应力加固法。该法具有三重效果——改变结构内力分布、卸载和加固,对其它加固方法中常见的应力应变滞后现象能较好地消除;因此在重型结构、大跨度构件或处于高应力、高应变状态下的混凝土构件的加固中适用,但其缺点表现为:对原结构外观有一定影响,且在无防护的隋况下,不宜用于混凝土收缩徐变大的结构,也不能用在60℃以上温度环境中。

三、加固改造行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及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建筑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具有如下特点:

1.建筑业在国民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能为社会创造新价值,提供积累。

2.建筑业为社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生产用和生活用的固定资产。

3.从整体看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部门,能容纳大量的就业队伍。

4.建筑业涉及面广泛,能带动许多关联产业的发展。

5.建筑业发展国际承包是一项综合性输出,有创汇潜力。

6.建筑业向高空和地下施工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扩展了活动场所。

加固改造行业作为建筑行业中的一个细分行业,不但具有建筑行业的上述特点,还具有投入小,产出大,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等一般建筑行业不具有的特点。加固改造行业是符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具有多重重要意义的新兴服务行业,是我国建设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经济发展路径、建节集约型社会、实施可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结语:在“十二五”规划要求,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新技术,加固改造作为近几年的新型产业,具有低碳环保,低投入,高产出等特点。顺应形势,稳扎稳打,发展创新。将加固改造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智慧型转变,必定会具有更好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蓝宗建.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唐安琪.夹板墙对墙体加固工程实例[J]贵州省勘察设计,2004.

建筑市场行业分析篇2

关键词:建筑业风险分析

0引言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其稳定健康的发展对我国国民民经济的增长具有很重要的保障。目前我国建筑业已经经历了一段蓬勃发展的快速时期,全国各大城市都在努力的发展建筑事业。然而矛盾总是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当中的,因此研究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并对其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1]。风险分析作为可以减少和降低风险的有效手段,需要在整个建筑业的发展过程中实施。

1、建筑业所面临的风险识别

1.1宏观环境风险

宏观环境风险主要包括宏观经济风险、产业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国际市场的冲击风险以及建筑企业的市场多度竞争风险。

众所周知,建筑业是否景气直接受到宏观经济走势的影响,从历史数据上来看,建筑业总产值从1985年的985.10亿元,到2004年的27745亿元,再到2013年的159313亿元。建筑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需求密切相关。201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为(不含农户)436528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2%)。这也是自2003年以来,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首次降到20%以下。各种数据表明我国建筑业在2003年发展增速超过20%后,虽然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但从2012年开始走下坡路,2013年增速创新低。这无不说明了建筑业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经济的调控[2]。

产业政策风险是指建筑业作为典型的高资金杠杆行业,其受到的国家政策影响很大。这是因为一方面建筑业发展往往需要垫付巨额的资金,受到国家的货币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建筑业作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方向,不可避免的受到国家财政政策的影响,换句话而言之,当国家扩大投资时,往往就是建筑业的发展旺季,当国家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时,往往会对建筑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不利影响。

建筑业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关建筑法律的不完善所带来的风险;二是在法律执行中的风险。

“入世”给建筑业带来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我国建筑实力相对强大的公司和发达国家的建筑企业相碰撞时也是明显处于劣势的。

1.2市场调控风险

市场调控对建筑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建筑业的需求市场主要包括基建市场以及房建市场。建筑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建筑周期一般比较长,所经历的环节也比较多,质量安全问题突出[3]。

建筑企业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与国际上先进技术也有很大的差距,这也直接导致了建筑企业成本与利润的不同[4]。而这种差异也会给建筑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

一般来说,建筑业的市场采购价格是相对稳定的,然而建材类的价格变动往往较大,这种价格上涨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企业的施工成本,使建筑企业的利润减少,进一步给建筑企业的盈利带来风险。

市场主体行为不够规范。建筑企业的资质管理比较困难,大型施工企业下挂靠众多的小企业也成了行业内不争的事实,造成施工质量安全隐患,尽管引进了招投标体质,但暗箱操作、收受回扣等不当行为相当普遍。

1.3企业自身风险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建筑业的龙头,其自身的发展严重影响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众多的中小型施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总伴随着各种风险,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5]:1)技术创新能力;2)融资能力;3)人员素质;4)经营能力。

2、建筑业所面临的风险分析

在认识了解建筑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的基础上,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将建筑业所面临的风险(a)归结为市场调控风险(B1)、企业自身风险(B2)、宏观环境风险(B3)三个方面.其中市场调控风险(B1)下属层次:行业所处周期(C1)、行业技术水平(C2)、原材料成本(C3)、市场主体不规范(C4);企业自身风险(B2)下属层次:创新能力(C5)、融资能力(C6)、经营能力(C7)、人员素质(C8);宏观环境风险(B3)下属层次:法律风险(C9)、宏观经济风险(C10),产业政策风险(C11)、国际市场的冲击(C12)、建筑市场的过度竞争(C13).根据这三个风险因素作为准则,建立3阶层次结构模型,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风险分析,其过程为如下5步。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如下:

(2)构造优先关系判断矩阵

由建筑业所面临的风险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中同一层次的各元素,以上一层的元素为准则,按照优先关系判断矩阵即

(3)构建模糊判断矩阵

对上述所示的优先关系判断矩阵按照

的方式实施数值变换,其中rij表示元素i相对于j的重要程度.

(4)层次单排序

采用方根法计算建筑业所面临的风险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各项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次准则的权重,其结果如下:

(5)层次总排序

根据相对权重的合成,计算出C层次元素相对于a层次元素的权重,从而实现层次总排序.结果见表1.

3、风险评价及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业发展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国家的宏观调控风险、产业政策风险以及建筑市场的过度竞争。

参考文献:

[1]2011-2015年中国建筑业市场与投资发展咨询报告中国水调研报告网

[2]国家统计局

[3]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经济导报社2010年建筑行业风险分析报告

建筑市场行业分析篇3

关键词:中国建筑企业;Swot;竞争策略;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国内施工企业进入国际建筑市场的必要性

2007年是我国加入wto后承诺开放国内建筑市场的第一年,外国工程承包商陆续进入了我国国内筑市场,开始与国内建筑企业一样,以国民待遇身份与国内市场竞争。面对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国际承包商的挑战,国内建筑企业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国外市场。

近年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蓬勃发展,国内各大型工程承包商纷纷走出国门,积极参与竞争,瓜分国际工程承包市场。自1979年我国开展对外工程承包业务以来,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建筑企业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面对新的市场形势,国内建筑企业必须积极应对,认清形势,采取有效措施,主动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中,大力发展海外事业,抢占国际市场,实现两条腿走路,构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经营格局,实现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2对国内施工企业的Swot分析

国内施工企业会面临着各种不同的Swot因素,以下只讨论其在国际化经营的背景下所具备的优势、弱点,面临的机遇和威胁。

2.1国内施工企业国际化经营具备的优势(Strengths)

2.1.1成本优势。我国劳动力成本要比西方发达国家低的多。管理成本和劳务支出相对较低,存在价格竞争优势。

2.1.2劳动力优势。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并有庞大的劳动力供给潜力。我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建筑业的从业人数占全世界建筑业从业人数的25%。

2.1.3中国市场的迅猛发展使企业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动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建筑企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已逐步参与国际竞争,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成为国际建筑市场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2.1.4政府的大力支持。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支持我国建筑企业进一步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并指出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良好形式。

2.2国内施工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弱点(weaknesses)

2.2.1企业经营管理机制落后。国内大部分建筑企业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导致经营模式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在国际建筑市场上,面对欧美企业的竞争,国内建筑企业水平已是捉襟见肘。

2.2.2项目综合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国内建筑企业相较于国际大型承包商普遍缺乏国际通行的项目管理经验。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精细化程度不高。

2.2.3缺乏国际工程承包经验,应对国际市场竞争变化能力弱。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呈现新的趋势,开始经历巨大变革,承包方式改革,又引起新的交付系统变革;epC、pmC等一揽子式交钥匙工程、Bot、ppp等带资承包方式,成为国际大型工程项目广为采用的模式。虽然近年来,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建筑市场上开始承担一些总承包工程,但总体来说对国际市场竞争新趋势的发展还不具备丰富的应对经验。

2.2.4缺乏综合素质高的国际高级管理人才。人才缺乏一直是影响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企业与国际大承包商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此外,语言障碍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我国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良好的技术管理素质难以在国外工程承包中得以发挥,甚至还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开展。

2.2.5信息管理方法不足。首先体现在市场信息和情报的收集不够,对国际新趋势的动向不能迅速了解;其次是国内建筑企业内部组织层次设置较多,组织繁杂,信息在不同层级之间传递时会产生缺失;另外,国内建筑企业对国际上各种先进软件的应用都比较晚,应用领域和熟练程度与国际上先进建筑企业还有一定差距。

2.2.6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国内建筑企业缺乏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专利技术少,而且技术应用层次不高,尤其是在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机械化水平方面,都处于相对较低层次。

2.3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经营可能的机遇(opportunities)

2.3.1国际建筑市场蓬勃发展。世界经济总体复苏,带动国际建筑市场蓬勃发展,为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大竞争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3.2国际建筑市场开放度提高。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使资本、技术、货物和包括劳动力在内的服务等各种生产要素出现跨国流动趋势,工程承包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行业,得到促进和发展。并且根据对等开放的原则和市场互换原则,中国将与其他国家建立双边联系机制,这使得中国建筑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更加容易。

2.3.3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并且通过颁布相关政策与法规来鼓励和扶持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2.3.4国际合作增多。随着外国建筑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增多和我国对外工程公司在国际市场中业务的不断扩大,中外建筑企业之间的合作逐步增多,国内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学习更多的国外先进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有利条件.

2.4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威胁(threats)

2.4.1国际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国际工程承包中,大型跨国建筑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实现全球资源配置,从而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4.2技术和其他非关税壁垒逐渐增高。虽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wto的影响,国际建筑市场进一步开放,关税壁垒已经大大降低。但各国仍通过采用技术或者其他非关税壁垒,加强对国内建筑市场的保护。

2.4.3科技和管理日益复杂化。建筑工程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管理密集型和投资密集型产业转变。这种转变本身不是一项威胁,是国际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对中国建筑企业而言,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与外国大企业相比有较大差距,科技和管理的日益复杂化是一项威胁。

2.4.4提供整体的建造服务方案趋势更加明显。前文已提及,当前国际国内工程承包市场的承发包方式,开始经历巨大变革,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业主偏向于承包商向其提供整体的服务方案。比如epC,pmC,turnKey,Bot,ppp等等,不光要求承包商有很强的建设能力,管理能力,还要求有很强的融资能力。而这方面,我国企业显得相对落后。

2.4.5人才的争夺。中国建筑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随着中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除了国际承包商之外,国际上不同行业的企业都会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开拓。而跨国公司经营管理队伍的本土化,是其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他们迫切需要人才;这些企业都会以优厚的福利待遇及良好的发展空间来吸引我国的人才。

3要素交叉分析

3.1So交叉分析

自身优势与外部机会各要素间的交叉分析,制定利用机会发挥优势的战术。

提高劳动力素质以适应国际市场发展;

(2)以长期承接国际工程作为战略目标。

3.2St交叉分析

自身优势与外部威胁各要素间的交叉分析,利用自身优势消除或回避威胁。

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合理用人制度,加强培训;

鼓励企业组建战略联盟;

树立企业独特的品牌形象。

3.3wo交叉分析

自身劣势与外部机会各要素之间的交叉分析,制定利用机会克服自身劣势的战术。

关注国际市场,提高应变速度;

调整产业结构;

通过国际合作,学习研究新技术及管理经验,提高创新能力;

建立信息情报处,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3.4wt交叉分析

自身劣势和外部威胁各要素之间的交叉分析,找出最具有紧迫性的问题根源,采取相应措施来克服自身限制,消除或者回避威胁。

建立统一的行业组织;

进行不断的管理制度创新;

改进提高技术,打破技术壁垒。

结论

针对中国建筑企业目前的状况及Swot要素交叉分析结果,作出以下几点核心的战略建议:(1)以长期承接国际工程作为战略目标;(2)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建立战略联盟;(3)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改进提高技术,树立企业独特的品牌形象。

上述分析把中国建筑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讨论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国建筑企业的优势和弱点,以及机遇和威胁。但实际上,研究建筑企业国际化时,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企业具有各自不同的优势或弱点,有些因素对企业来说是优势,对另外的企业来说却是弱点。运用Swot分析和矩阵的时候应该进一步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增加某些因素,或者把某些因素从中删除。

参考文献

[1]陆伟成开发国际建筑市场企业机遇与风险分析[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7(2)

[2]李云,张意翔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的Swot分析:基于wto背景[J].企业管理;

2007(3)

[3]高山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6)

[4]何小洲,刘姝中国建筑企业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Swot分析及战略探讨[J].建筑

建筑市场行业分析篇4

关键词:市场危机;建筑企业;对策研究

abstract:"withouttheskin,hairadhereto."marketistheconstructionenterprisestosurvivethis,thereisnomarket,constructioncompanieswillceasetoexist.therefore,theconstructionenterprisemarketcrisisisthebiggestcrisis,crisismanagemententerprisemarketresearchbuildings,theconstructionenterprisestoenhanceadaptivecapacity,enhancethemanagementlevelneeds.thispaperanalyzesthestatusofconstructionenterprisemarketcrisischaracterizedreasonsdiscussedconstructionenterprisemarketcrisiscountermeasures.

Keywords:marketcrisis;constructionenterprise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1.建筑企业市场危机的原因分析

“十一五”期间,多数建筑企业紧抓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2011年以来,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增速减缓,众多建筑企业遭遇到产能过剩、现金流短缺等问题,企业陷入发展低谷。究其原因,既有建筑市场热冷急转的外部因素影响,也有建筑企业对建筑行业过热后下行趋势预测不足和应对不力的深层次原因。

1.1国民经济发展对基建板块的依存度逐渐降低。

建筑业特别是房地产一直中国经济风向标和晴雨表,每当经济出现下滑,国家通常会采取加大基建投资来提升经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家采用了“4万亿”主要用于基建投资的救市措施,导致建筑市场红利被提前透支,部分建筑产品已经阶段性饱和或者趋于饱和,同时由于一些基建板块的投入产出效益不甚符合经典的数学模型,业界对国家重点基础设施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争执不下,致使国家将提振经济的重点由由基础设施转向实体经济,基建投资不再是拉动经济的主导手段。众多原因致使建筑业在经历了2008年至20011年市场高涨、任务饱满、机遇众多的黄金发展期后,陷入了增长的低谷,尤其是2011年以来由于银根紧缩和基建规模萎缩,一些在建项目或工期大幅延长,或投资大幅压缩,或仅仅保证重点工程开工。

1.2建筑行业结构性顽疾依然存在。

第一,长期的计划体制导致建筑业被人为的分割为设计、施工、管理等价值链层面,企业基本集中在施工层面上,具有完整价值链能力的企业不多,导致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第二,建筑业分层竞争的态势没有形成。企业一味的进行价格竞争,导致建筑企业定价能力非常低,建筑企业的盈利能力差,产值利润率长期在2%~4%之间徘徊;第三,从中美建筑业Lorenz(洛伦茨)曲线(图1-1)对比来看,我国建筑业企业规模与数量增长接近于同一比例,这反映出我国建筑业集中度过低,同质化竞争严重,企业大而全、中而全、小而全现象较为突出,竞争层次未能拉开,过度竞争、低效运行的特征明显。

图1-1中美建筑业Lorenz曲线

1.3对市场危机内涵认识不够。

根据对市场危机控制的正常与否,陈丽霞(2004)把危机管理分为预警、预控、处理、总结和恢复五个阶段。一般来说,若对市场危机内涵认识不够、预警不到位,企业认识不到危机的严重性,便无法及时开展预控与处理,危机的后果就不堪设想。对建筑企业而言,建筑市场发展方式自身在变化,新的建筑承包内容和操作方式不仅要企业进行管理理念和思路的转变,更重要的还在于要充分认识到长期以来企业仅习惯于施工承包,而且一直在按照施工承包模式来配置和培育企业资源,这就是对市场危机内涵认识不够的表现之一,如果得不到及时预警和有效解决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1.4对市场危机缺少整体谋划。

大多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业的传统建筑企业,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缺乏对产业和产品长远发展规划,企业营业收入绝对的集中在建筑业及其相关板块上,多数传统建筑企业建筑业营业收入一般占全年营业收入的75%以上。当建筑业高速发展时,这些企业及其所属子分公司主要精力和人、财、物都投放在建筑业上,忽略了产品和产业升级。当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减少投资时,这些建筑企业不可避免的出现机械设备、人员等资源闲置的问题。另外,近年来,建筑行业的运营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建筑企业已经由过去的一次性拿项目的简单的模式,转变为企业的全过程模式,由过去的本行业、本土模式,逐步走向跨行业、跨国市场模式。这些都需要提前对市场危机进行统筹与谋划,主动转型发展。

1.5企业多重问题积重难返。

建筑市场属于充分竞争市场,与一些资源性企业和垄断性企业相比,建筑企业长期处于弱势地位,难以获得与其社会属性和公共义务相匹配的话语权,特别是由于其战略地位的从属性、市场竞争的过度性以及企业总量的富余性,使其在市场中难以适从、在环境变迁中的处境艰难。建筑企业自身存在的理念传统化、监控低效化和管理粗放化等管理水平一直停滞不前的历史问题,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时期不仅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反而被过热的市场供求和汹涌的规模扩张大大掩盖,有些问题甚至还日益膨胀、积重难返,一旦潮落之后,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资源过剩、债台高垒、效益枯竭的“高潮综合症”,“潮落泥现”。因此,如何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是广大建筑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1.6没有关注市场产品结构趋势。

当前的工程建设在施工阶段的技术通用性大,产品的技术差异小,市场竞争门槛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建筑企业单纯依靠施工揽活挣钱,利润很低,企业发展前途不明朗。建筑企业长期以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延的、粗放的发展,这种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改观或者说改观趋势不明显,甚至效益还有进一步下滑的倾向。外延发展虽然有发展阶段的客观性,工程任务量也是大型建筑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企业只有规模的增长,没有向着现代企业的进步,包括企业功能的完善、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优质资本结构的形成和市场格局的开放、拓展,尤其是产品结构没有得到优化、产品层次没有得到提高,因而企业效益没有能够得到同步的提升,因此,一旦国内外的投资形势和投资结构发生改变,建筑企业毫无疑问将会陷入被动,发展将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2.建筑企业市场危机的对策建议

建筑企业市场危机研究一个系统工程。应对市场危机,建筑企业需要通盘考虑、精心研究方能从容不迫。市场危机管理的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建筑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分析和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预警机制、发展转型、理念变革、产品层级和管理方式等几个方面。

2.1完善预警机制。

建筑企业应建立起市场危机预警机制并对企业的各种市场环境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实施市场危机理措施。整个行业情况很困难时,及时实施市场危机管理举措,你就会比人家强一点,就可能脱颖而出。树立正确的市场危机理念是指导建筑企业一切市场开发活动的理论基础、建筑企业要在建立市场危机预警机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和各种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及时采取预警措施,结合知识管理建立完整地企业危机管理机制。通过信息的收集并处理转变成相应的指标,对异常情况进行成因的分析和趋势的预测,并将之与危机预警的临界点相比较,分析市场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市场危机可能造成影响的程度,建立其覆盖建筑市场开发过程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体系。

完善的预警机制将帮助建筑更好的了解对产品和行业的生命周期,使企业在行业和产品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会跟风追涨大幅扩充产能、一味扩充队伍增加改革成本,能够及早捕捉市场低潮的必然性和严重性,提前做好市场转移的思想和政策铺垫;在市场低潮初露端倪之际,能够通过市场危机管理及时预见企业即将面临的任务不足、资源闲置、矛盾凸显等市场危机,尽可能地在高潮未退时完成原始积累,在实力雄厚时补齐结构性短板,提前塑造自身优于同行的危机管理能力。

2.2及时转型发展。

市场危机是建筑企业的重要危机,对建筑企业而言,尤需要熟悉市场环境新变化,把握建筑市场新理念,加强市场危机管理,实施市场转型策略,及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把握并调整发展战略方向,目前我国建筑企业主要采取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有:

1.以专业化为主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将业务集中在某些利润较高、专业性很强的细分市场中,比如高层建筑、长大隧道、大跨度桥梁等等。这些细分市场要求企业具有“专、精、尖”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设备优势。因此,技术优势是保有竞争优势的基础,建筑企业在组织机构和管理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大关键领域的科研开发力度,力求迅速占领行业制高点,提升企业的核心技术实力,形成在某些领域的专业竞争优势,实现主营业务的专业和标示化。

2.一体化发展战略。一是横向一体化。由于建筑产品在施工阶段的技术通用性很大,多数建筑企业均实行了横向一体化战略,即从原有的建筑产品向其他产品领域延伸。如从铁路向公路、市政、城市轨道、水利、港口、机场等市场领域延伸。实现建筑产品的多元化。产品的多元化可以拓宽企业的产品市场,使企业的人、财、物等各类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以多领域、多元化的产品形成规模优势。二纵向一体化。即进入行业价值链的上游,即建筑企业以工程施工为起点,沿建筑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逐步介入项目投资、代建制、设计、咨询、项目运营、管理等业务。纵向一体化可以带来明显的成本节约,便于内部控制和协调,节约交易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纵向一体化可以使企业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更接近最终消费者,从而使企业有机会打破价格竞争为导向的市场环境,通过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方式提高产品的差别化。

3.多元化发展战略。出于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盈利能力、加强资源整合、协同与资源共享、实施战略转移等方面的考虑,可将多元化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建筑企业的多元化战略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相关多元化,即进入与主业相关或相近的行业或产品,如建筑企业进入房地产业、建材行业等等,采取相关多元化战略,可使企业在保持主要核心业务的同时分散风险,可将企业的竞争优势运用到多个相关业务中,形成互补的产业组合,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二是无关多元化战略。即进入与现有产品、技术和市场都没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产品或服务领域,如建筑企业涉足百货、信息、生物制药、金融业。采取无关多元化战略,可分散经营风险,寻找利润增长点。

2.3提高产品层次。

在实现规模增长的同时实现效益的再提升,建筑企业要在产品结构上需要加大对项目资本运作的倾斜力度,尽快转变观念,形成共识。一方面向施工生产和技术管理要“小”效益,另一方面向建设投资等资本经营要“大”效益。最初以生产经营为主,在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建安施工等传统主业效益水平的基础上,带动建设投资;接着再将生产经营和建设投资并重;最后则以建设投资为主,拉动生产经营。

2.4转变管理方式。

市场营销是施工生产的前提,施工生产是市场营销的延续。市场营销和施工生产是企业运营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相互交融,相互支撑,没有截然、必然的界限,是驱动建筑企业前进的双轮、双翼,是穿凿企业价值的源泉。在我国,建筑行业市场集中度低、施工企业同质化高,竞争激烈的市场格局短期内不会变化,作为以工程施工为主导的建筑企业,实施营销生产一体化迫切而必要。“经营生产一体化”思路可以很好地解决市场营销和施工生产之间的脱节问题,提高企业效益水平。因此,推进营销生产一体化管理模式任重而道远。

2.5变革管控理念。

项目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的基础,工程集约化、流程化、信息化是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主流趋势,建筑企业在面对市场危机时,建筑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应变松散离析为专业精干,深入变革企业管理理念,彻底解决理念传统化、监控低效化和管理粗放化等历史问题。一是项目运营由原始的粗放的向理性的现代的转变。在满足工期前提下坚持以效益最大化为主线,实行由生产型施组向经济型施组转变。项目生产节奏和企业产值规划理性而科学,坚持量入为出和以收定支,不在短贷长投局面下一味上规模,不在收不抵支的情况下一味保产值,不在资金断链的风险下一味赶进度。二是资源配置由充分的授权的向全面的集约的转变。在资源配置上不一味追求社会化和市场化,努力为本企业资源和员工创造并实现更多机会,及时建立建材和半成品加工厂,狠抓资金集中管理、保险集中筹划、债务集中控制等工作,在紧缩时代确保了资金充裕;大力推行有限职能项目部建设,有效遏制了有限的工程利润被众多的中间环节层层截留。三是过程监管由低效的迟缓的向快捷的高效的转变。建筑紧紧围绕建筑主营业务和主导产品的特点,构建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企业内控网络,促进了企业运行模式的深刻变革。

参考文献:

[1]顾勇新,胡建东,徐镭.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思考[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陈丽霞.危机管理并非是危机之后的管理[J].经济师,2004,4:157.

[4]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5]陈光潮,姚晓生.企业危机管理模式探讨[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1:53-58,140.

[6]周锡冰,赵丽蓉,黄华.企业危机管理实践案例解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建筑市场行业分析篇5

【关键词】高职建筑经济管理培养目标定位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造价审计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JKGHaD-0462。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26-02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一个至关重要和值得研究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对专业教育的方向有直接的影响,必须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确立准确的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可行的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发展和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考虑因素入手,剖析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符合国家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宏观定位

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符合国家对高职培养的宏观定位,应为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思想素质上应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思想道德修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文化素质上要求学生能应用语言文字等手段进行信息,思想,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具备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造价和建筑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术,具有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工程造价管理、合同管理、建设项目可行性及投资效益评估、项目投资预算、工程成本控制和工程财务管理等能力的职业素养。

二、认清建筑行业发展现状,顺应建筑行业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建筑业全行业始终处于持续扩张状态。行业销售额持续扩张,从业人数不断增加,行业内资质以上公司数量持续增长。资金和劳动力保持持续流入,这些都标志着建筑业经济发展势头的茁壮、旺盛,以及经济界对这种势头的认同。与此同时,也对建筑业的管理现状提出了质疑,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应用,促使建筑企业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也由过去的注重施工过程管理转向对整个项目的整体管理,工程造价控制和项目资金管理(即财务管理)运作成为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建筑管理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较低,且大多是只懂工程项目技术,不懂财务技术的人才居多,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不断涌现,甚至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为建筑行业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认清建筑行业发展现状,顺应建筑行业发展趋势。鉴于目前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且未来发展空间大,工程造价控制和项目资金管理(即财务管理)运作成为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应以培养出兼顾工程造价和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应当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技能型、岗位型、应用型、职业型人才。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就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根据市场的发展规律,发展状况和人才的供求状况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在专业建设上应采取务实的办学态度,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加以实施。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工作的大力推进,建筑业的发展也也被推向了高潮,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技术也越来越高,对具备建筑工程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及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等综合素质的经济管理人员需求量加大,然而,从全国范围内看,目前仅有少数院校开设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且培养目标定位单一,即:要么是造价员方向、要么是建筑会计方向,同时兼顾造价和财务的几乎没有,同时,我国高等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育与企业实际发展相脱离,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明确、规范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因此,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把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四、以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对应岗位群及能力分析为基础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以对应岗位群及能力分析为基础。通过实际调查和走访,与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分析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员的具体工作岗位以及岗位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完成这些工作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整理研究建筑行业招聘岗位要求的资料,并针对性地走访了造价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咨询业内人士,归纳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对应岗位群及能力分析表,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总体上来说可以归结为两个部分,财务管理能力和工程造价能力。财务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能力紧密联系,互相补充。而工程项目资金管理能力即财务管理能力的有效发挥需依赖工程造价专业技能的支持。因此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财务管理和工程造价方向兼顾,既考虑了学生就业所需的能力,又兼顾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建筑企业的实际需要。

五、总结

通过对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建筑市场人才需求和相关岗位群职业核心能力分析,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建筑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系统掌握财务管理和工程造价基本知识,工程造价控制和项目财务管理能力兼顾,能在造价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侯玉印等.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导向[J].教育与职业,2005.

建筑市场行业分析篇6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建筑设计;竞争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3-0040-02

1引言

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是勘察设计行业里一支重要的力量,为我国勘察设计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一方面将越来越少的享受国家、地方和行业的一些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却又背负起沉重的历史包袱,而企业体制改革又十分缓慢,导致竞争能力大大削弱。与此同时,随着建筑设计市场的不断开放,很多具有灵活经营机制的外资建筑设计企业、中外合资建筑设计企业与民营建筑设计企业得到飞速的发展,市场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命运越来越难以把握。在此种情况下,管理者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研究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的竞争战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促使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转变的必经之路。

2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竞争环境分析

这里使用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为工具对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进行行业竞争环境分析。迈克尔•波特认为:任何产业,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无论是生产产品还是提供服务,其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都取决于五种力量模型: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的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和产业竞争对手的竞争如下图所示。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2.1产业竞争对手分析

(1)国内大中型建筑设计企业。国内大中型建筑设计企业大多拥有较长的历史和良好的品牌形象,技术和人才优势明显,大多拥有部级的建筑大师或知名的设计师,这类公司的作品中不乏设计精品,包括一些大中型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和知名建筑。同时凭借其品牌优势和坚实的技术实力,为国内各大房地产开发商企业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并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共赢关系。

(2)国外建筑事务所。中外合作、合营建筑设计事务所挟带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工具进入国内市场,大量吞食国内高端建筑市场。它们广泛地和国内各大设计机构合作竞标,并兼并了一些中小型设计机构以符合建设部门对勘察设计行业的监管。而且一些国际知名的建筑事务所将目标聚焦于最有价值的高端建筑方案设计。中国主要城市相当部分的标志性建筑,大多都出自国外建筑设计师之手。

2.2新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1)国内的专业设计院。现阶段,铁路系统、公路系统、电力系统、水利系统、化工系统等都拥有系统内的专业设计院。这些设计院设计能力非常强大,资质等级也非常完善。这些企业在各自的系统中如果遇到行业萎缩、增长放慢的情况,很有可能利用某些契机实行相关多元化战略,向建筑设计领域渗透。

(2)国内新成立的设计事务所。国内一些在建筑行业知名的设计师可能利用自身的品牌和技术实力,从原有单位中独立出来,单独成立自己的设计事务所。这类事务所将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并在某一特定领域发挥专长。

2.3供方议价能力分析

建筑设计行业属于智力密集型服务业,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需求不明显。对外部供应商的少量需求也仅限于建筑模型和效果图的制作,投标文件的印刷和装订等,这些供应商之间在价格上竞争非常激烈,议价能力不强。

2.4买方议价能力分析

建筑设计行业的买方主要由政府机关、工商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商组成。伴随着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规范化,建筑设计市场的竞争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了品牌竞争和个性化竞争。房地产开发商逐渐意识到,设计环节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关键所在。对于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并且买方对设计质量和创新思想没有太多要求,价格是主要的衡量标准,因此这类买方群体有相当强的议价能力。

2.5替代产品的威胁分析

当前,一些房地产商出于成本的考虑自己成立了一些设计机构,还有组装房屋的出现也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但根据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这两者都不可能大规模普及。因此,建筑设计行业不存在明显的替代品威胁。

3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竞争战略分析

波特指出,企业获得长期优良绩效的根本基础是持久性的竞争优势。任何企业都可以寻求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低成本或差异化。一个企业所具有的其他优势或劣势的显著性,最终取决于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对相对成本和差异化有所作为。成本优势和差异化又由行业结构所左右,这些优势源于企业具有比它的对手更有效地处理五种作用力的能力。竞争优势的两种基本形式与企业的经营活动范围相结合,就可以引导出四种获得优良绩效的基本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的成本领先战略和目标集聚的差异化战略。

选择合适的竞争战略,不但能使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弱化企业的劣势,而且能使企业更好地利用外界环境的机会,并增强抵御外部威胁的能力。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成功制定基本战略的关键在于认清机会与威胁,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劣势,从而制定出有效可行的适合本企业的竞争战略。

31总成本领先战略分析

建筑设计以高素质员工的智力活动为基础展开运营,人力成本在企业经营支出中占60%~70%,具有刚性,且固定成本比重较小。但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有其特殊的人文、地理、文化、经济等因素,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不太可能形成标准化生产。专业人员从方案设计到施工直至竣工验收的整个过程,都要大量频繁地与客户直接接触,为业主提供面对面的服务,这都限制了规模经济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追求成本领先,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就势必要给予员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这种做法必然会导致员工的大规模流失。所以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对于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不可行。

32目标集聚的成本领先战略分析

由于目标集聚的成本领先战略同样需要企业降低成本,同全行业总成本领先战略不适用于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一样,目标聚焦的成本领先战略也不适用于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

33差异化战略分析

实施该战略的企业,需要具备独特的资源或者在行业内形成独特的能力。对于设计企业,需要下面几种资源或能力中的一种才有可能实现全行业差异化战略:广泛的分支机构;世界范围内品牌的知名度;技术专长。

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现有技术实力还比较有限,而建筑设计业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全程的服务并和客户进行大量的人际沟通,这都限制了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建设分支机构。所以,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也不能采用全行业范围内的差异化战略。

34目标集聚的差异化战略分析

目标集聚的差异化战略要求企业以行业的某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或某一个或几个区域为目标,争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对于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来说,应该选取省内城市和国内少数的建设热点城市作为目标集聚的细分市场,力求实现产品差异化、人员差异化、服务差异化、渠道差异化和形象差异化。

首先,有利于发挥企业的优势。建筑设计业是一个特别依赖于良好声誉和信誉的行业。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对省内的市场有很好的把握,拥有良好的品牌资源,一般拥有许多著名的设计作品。因此,可以将省内的客户聚焦在政府和机构的大楼、公共建筑、中高端商业地产和中高端住宅,提供不同于其他设计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而在省外,则将目标集聚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积极参与大中型项目的竞标,以少量代表作品树立起在当地的品牌形象,将目标集聚在中端客户,并力求取得高端客户,并展开差异化竞争。

其次,也有利于利用行业的机会,因为客户越来越看重设计水平和设计质量。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在建筑设计业内因悠久的历史和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所以更容易赢得业主的信任。该战略使企业能有效地将自身与其他的竞争者区分开,培养客户的忠诚度,使企业摆脱纯粹的价格竞争。

最后,该战略也最大程度地利用了现有的资源,并将现有资源进行了重点的投放。既避免了缺少聚焦而形成的资源不足,又使差异化有了足够大的市场得以实行。

综上所述,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应该采用目标集聚的差异化战略。

建筑市场行业分析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即要合理有效的控制和确定建筑工程的造价,将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到批准的范围内,并使工程内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得到合理的利用,把刚才的效益提高到最佳。通常,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资金都在百万、千万,项目建成后收益效果十分能达到预期的要求,是否能带来丰厚的盈利,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工程造价就成为建筑工程的首要任务。从工程项目的立项、研究可行性、工程设计以及竣工收尾进行管理,使项目的投资、设计、施工和结算等过程得到有效的管理。所以,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对策十分有必要。

1、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建筑工程,建筑工程是我国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支柱,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利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也推动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建筑工程的建设要求。建筑行业中,建筑工程造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中之重。由于工程造价的影响意义重大,工程造价管理也应当得到足够的认识,造价管理的规范也就需要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工程造价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大大降低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应将工程造价管理问题作为建筑行业发展的核心,加强对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视。

2、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多元化,也突出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造价管理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一般情况下,从事工程造价管理的预算人员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才能进行造价管理,而我国从事相关行业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而是为了保证编制的额度完成,他们对市场经济下的实物和价格理论相对弱化,这不仅给造价管理带来了很多弊端和不足,而且也阻碍了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

2.2工程造价同市场无法做到完全融合

工程造价的市场通常具有多变性,而不是稳定不变的市场,这就要求工程造价管理也应随之变化来适应市场的多变。但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国家等行政单位制定的计价定额具有盲目统一性和时滞性,使得不同地区和单位使用的计价资料价的市场价格很难做到时事的统一,不能与工程造价完全融合,最终导致工程造价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

2.3工程造价同市场的竞争机制不相适应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竞争机制是建筑资源结构实现优化配置的必要条件,而工程造价的竞争内涵为在建筑领域范围内体现竞争机制的核心。在我国,鉴于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工程造价的计价方式会破坏公平竞争的局面,精细的工程量计算法和定额定度会使工程价格产生制定弹性。

2.4工程造价的竞标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市场一般采用集体统一的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管理形式。但在具体的实际市场运行中,工程招标都是以国家定额的标准为前提,综合评价标的报价来选出中标者。在竞标过程中,人为因素不可避免的影响了竞标成本,使竞标过程变的复杂、混乱。

3、加强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对策分析

在新的建设局面和形式下,我国建筑行业市场正朝着多元化的道路发展,加强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研究其发展趋势,做出对策分析是实现科学创新和实践的重要步骤,具体内容如下。

3.1转变传统的工程造价管理理念

实践是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和创新的理念,在工程造价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承包商和业主之间产生经济利益冲突而导致经济活动矛盾。双赢是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首先要引入的理念,合理估算业主的投资和承包商的报价,并将严谨的作风和科学的态度等建设理念运用到经济活动中,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双赢局面。

3.2建立健全建筑工程市场的价格控制体系

建筑工程市场的价格管理是控制投资成本的关键依据,也是市场取向的管理改革。在价格控制体系中,对工程造价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有效控制,例如,造价指标、统一工程计量规则、编制建设标注、完善工程造价咨询和定期市场价格信息。健全建筑工程市场的价格控制体系还应完善市场及其他相关体系,调整管理机构的角色定位,改善建筑材料市场信息服务职能,发挥市场本身的价格功能,打好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

3.3构建完善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并完善一个高效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提高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质量。但在我国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中,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因此,要对造价管理的资源进行优化,创建造价管理信息数据库,构建多角度全方位市场价格信息体系,加强造价管理的咨询服务功能和计算机技术应用,最后还应合理的完善工程造价师的认证制度。

3.4不断推广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申报机制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要做好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应当对工程的竞标企业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充分了解其财务等状况,考察企业的实际运营能力,并了解其对施工技术的控制能力,保证企业能对工程进行最好的开发和建设。首先,在工程单位施工的清单招标初级阶段,可以建立建筑工程成本的定期申报制度,更加充分、全面的了解、熟悉企业的财务能力,对工程的施工成本进行考核,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招标标底,为评价承包商投标报价提供有利的依据。此外,要对工程施工进行实时监管并分析施工成本的报表。

3.5不断创新和发展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运行模式

科学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运行模式具有促进建筑工程良好施工的作用。结合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把有利的资源合理分配和利用,建设政府性工程,稳定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加强统管统建,优化结构资源配置,使工程造价管理的高效性和连续性得到提升。此外,在政府性工程的造价管理中,要针对造价管理作出相应的监督和管理,使模式实践进一步提高,促进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新体制运行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4、结语

科学分析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问题并研究其对策,不仅可以推动我国建筑工程的持续发展,还能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虽然已经发展多年,但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弊端,应当对这些问题和弊端进行分析,制定出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才能使我国建筑行业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静.论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J].财务管理,2011(10):212-214.

[2]安平.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对策与应用[J].建筑设计管理,2010(4):29-31.

[3]吴申.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方法之探析[J].价值工程,2011,30(6):113-113.

[4]王风雷.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3,(1):83.

建筑市场行业分析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成本分析;控制策略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如何在施工企业快速发展期促进企业的发展是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作为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经营的首要目标。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现代企业寻求发展的关键。建筑施工企业应针对企业经营发展的目标、现代建筑工程施工市场现状认识企业施工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对施工成本的分析以及控制策略的实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1.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虽然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体制下,建筑施工企业提高了对成本控制的认识。但是,传统施工理念以及粗放型管理使得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并未得到有效开展。而且,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管理方式落后、管理观念的滞后等使得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中存在的诸多的分析。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对施工成本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针对工程实际情况以及成本构成因素进行成本控制策略的制定,以此促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促进施工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2.建筑施工成本分析及控制策略

2.1建筑施工成本分析的重要性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成本分析能够使企业了解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构成、明确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的要点与重点。以此为基础促进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策略的科学制定,指导工程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而且,通过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分析还能够使企业对自身成本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评价、了解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成本管理现状的评价促进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针对建筑施工成本分析的重要性,现代企业应从多方面着手开展成本分析与控制策略的制定,以此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2.2以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评价为基础,促进施工成本分析与控制策略的完善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成本分析与控制策略的重要性,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加快自身成本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成本管理效果的评价了解施工成本管理重点、了解自身施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企业施工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促进施工成本控制策略的科学制定。以对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的分析为基础制定具有针对性、科学的成本控制策略,促进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

2.3强化建筑施工成本构成的分析,明确施工成本控制策略要点

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成本构成的分析能够指导企业施工成本控制策略要点的制定、使企业明确施工成本控制策略的要点,进而使企业才施工成本管理中进行科学的控制与管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工程中标后应对工程的技术文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对工程所在地的人力资源成本、材料成本、设备租赁成本等进行调研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了解工程建设施工成本构成的变化,明确施工成本控制的侧重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施工成本策略的制定,以此促进施工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4建筑施工成本控制策略的科学制定

针对建筑施工成本控制策略的重要性,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在成本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成本控制策略的科学制定,以此使成本控制策略能够真正知道施工成本的控制,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首先,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策略应明确材料成本控制的重要性。通过完善材料成本控制体系保障施工材料成本管理的有效开展。以材料供应商审核、进场材料检验、科学的存放管理等工作实现材料成本控制目的。同时,施工企业还应认识到技术管理、质量控制等工作对施工成本的影响。将技术管理的强化、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等纳入到成本控制策略中,以此减少和避免施工质量问题与技术问题造成的治理成本发生,实现施工成本控制目标。通过针对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构成的因素、针对影响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因素分析,使施工企业能够在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施工成本控制要点,进而促进施工成本控制策略的科学制定,以此实现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3.注重人为因素对施工成本的影响,强化企业人员成本意识的树立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注重人----这一因素对成本控制目标的影响。从人员成本意识的树立入手,使企业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从成本管理与控制出发,促进企业成本控制策略的实施与执行、促进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另外,针对人员专业素质、设备操作技能等对施工质量成本的影响,施工企业还要加强相关人员专业素质与技能的提高,以人为因素控制实现成本控制策略的实现、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工程施工市场现状需要施工企业加快自身成本分析与控制管理的进程。通过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从施工成本构成的因素以及影响施工成本的因素分析入手,以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制定指导施工成本管理工作,进而促进企业可持续盈利能力的构建、促进企业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参考文献

建筑市场行业分析篇9

关键词:城市分析;建筑设计;都市实践

随着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快速的扩张发展,城市问题随之产生,空气水体污染、交通道路拥堵、道德意识缺失……随着问题的不断加剧,人们开始寻找解决城市问题的方式手段.建筑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元素,对城市发展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无论在功能、空间还是形态上都与城市息息相关.通过城市分析进行合理的建筑设计,进而通过适宜的建筑方案改善城市环境,这是从城市入手进行建筑设计解决城市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1城市问题与建筑的关系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人类的境况在不断的改变,而城市问题也在不断衍生:城市无序的增长,历史区域的破坏,公共空间的压缩,城市交通的混乱……都是当代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各方利益的分配、建设的违章性都有关系,这就要求城市问题的分析及解决必须从规划到建筑、从政策到利益等各方面入手,单一片面的解决方案会收效甚微.城市建设给建筑带来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给建筑带来了城市性问题.首先,在城市建筑高密度化,城市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对于不适应城市区域的旧有建筑进行了疯狂的拆除,将其看作是阻碍城市发展的痼疾,而忽略了城市文化的保留.其次,旧文化肆无忌惮的破除过程中,新类型新标志的建立问题随之产生.在找不到文化寄托的情况下,一栋栋“奇奇怪怪”的建筑(见图1)树立起来.同时,也有经济利益问题,开发商为了地产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会尽可能的减少设计和施工周期,建筑质量也就随之下降.在这当中,公共空间的面积做了近可能的压缩,商业地产占据了每一个区域,公共空间偏安一隅.建筑强硬的置入过程,也同样带来了区域和城市问题.大体量的建筑拉大了街区间距,阻断步行系统,人们为了绕过建筑不得不行走更远的距离.建筑介入城市过程中遮挡了活动场所所需的阳光日照,扰乱了局部的气流,遮挡了景观视线.这就要求我们要找到城市与建筑的关系,在建筑进入城市过程时关注城市问题,缓解和解决城市问题.

2城市与建筑的关系

在城市化进程当中,人是文明进步的主体,作为人类庇护所的建筑被置于城市当中,在某种程度上作为文明的标志.从古典到现代,建筑作为城市的基本元素以及城市特征的标志,与道路、景观等组成了城市的基本形态.建筑与城市,在功能上是连续的统一体,在空间关系上是尺度不同的空间渐变,在形态上是建筑形式及其他元素的叠加而形成的整体城市意象.建筑是城市功能分区、控规实施和道路联系的重要元素.在现代城市规划方法上,会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功能区的动态组合丰富完善了城市功能.建筑则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最终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按部就班的竖立起来提供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也组合形成了城市人文及生态环境.道路将不同功能的建筑串联起来,也串联了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串联起了人们的活动场所,串联起了人们琐碎的生活,形成了城市的整体文化氛围.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将城市物质内容总结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见图2),这五个元素构成了城市环境.其中建筑可以是节点或是标志物,也可以组成区域,通过道路的串联与边界的框定构成城市整体.建筑是城市空间尺度渐变中的重要环节.在城市环境中由城市到街区,再到街道与建筑,是一个空间尺度不断渐变缩小的过程.因为有了这样的活动空间的渐变,使得我们不至于感到尺度失调,也不容易在城市空间中迷失.根据不同使用要求而设计不同尺度的空间,无论对于建筑还是城市都是必要的,但在城市当中由于受到日照间距、历史建筑、经济利益等的影响使得某些空间产生了尺度失调,我们可以通过景观手段来调节或压抑或空旷的氛围,形成由建筑到城市的空间渐变.建筑是城市形态类型实现的构成元素.在建筑及城市形态方面,阿尔多•罗西提出了类型学(见图3)的观点,他认为:“类型学已经成为广泛分析建筑运动的重要方式,在城市层面上可以更好的总结它的特性”,类型学能很好地“桥联城市和建筑比例之间的沟壑”.通过对类型的选择,可以组成统一的城市整体,这种类型选择不仅仅是形式风格方面,也包括功能、空间、结构等等.类型学建立的城市建筑的形态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建筑形态特征,“阅读”城市历史.协调统一的建筑设计,从体量到细部和谐选择,使城市形态更易“阅读”,使人们对城市产生了更深的城市意象.

3国外从城市入手的建筑设计策略

既然城市与建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那么在建筑设计中对城市的分析和关注就十分必要.从雷姆•库哈斯的oma到URBanUS都市实践,从阿尔多•罗西到崔愷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在建筑中都关注着城市的各个方面,前者从多城市结构与社会经济出发,后者则更关注城市形态和社会文化.从城市社会学入手的建筑设计策略.库哈斯在建筑设计思考过程中经常不顺着建筑学既定理论框架进行思考,而是在对城市的认识过程中,从社会学角度入手,一切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都纳入了其对建筑学的反思当中.他通过对城市经济、文化、历史的分析研究,找到影响建筑设计的因素,以建筑设计场地为中心对问题影响情况进行总结,从而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对城市问题的分析,不仅找到城市环境需要提高的点,通过与建筑场地的联系也找到了建设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可影响点,如将建筑作为公共活动中心提高区域活力,或作为形态要素唤起城市文化意象.雷姆•库哈斯曾在采访时说过:“我们设计的每一项建筑都已经超出了其原本的要求范围,我们总在试图发现一些潜在的价值.比如我们在伦敦设计的Rothschild银行大楼(见图4),我们发现,如果将这栋大楼抬离地面,就能很好地展现伦敦的过去.”从城市建筑历史入手的建筑设计策略.阿尔多•罗西则把目光投向了城市建筑的历史,他认为在做设计时应注重对城市建筑历史文化的研究,分析城市历史元素.他在《城市建筑学》中提到:“我们称这种具有支配属性的城市元素为主要元素,因为他们以一种永恒的方式参与了城市的历史演变,并且通常等同于构成城市的主要建筑体.从位置和建设的角度看,这些主要元素与区域,经久布局和建筑物以及自然和人工建筑体相结合,构成了城市有形结构的整体.”

4国内从城市入手的建筑设计策略

URBanUS都市实践是由王辉、孟岩和刘晓都主持的国内建筑设计团体,事务所设立之初就立足于城市问题之上,希望通过对当代城市问题多视角的思考,通过对城市化辩证的批判,找到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从国外到国内,从纽约到深圳再到北京,URBanUS都市实践分析了国外案例和经验设计,同时强调了“当代性”和“中国式”.在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城市地标、文化广场还是改造更新,URBanUS都市实践都是从社会观察入手,从具体的城市背景和城市立场出发解决设计问题.从早期的深圳罗湖公共艺术广场,到最近的前门胡同的保护设计工作,始终是从现有的城市条件入手,同时关注社会经济与城市文化,而非忽略中国式的当代环境或是隔离文化历史.URBanUS都市实践提出了两种应对城市问题的策略:城市介入和城市填空,是两个不同的进行批判性实践的方式.“城市介入(Urbanengagement)”是指建筑师一旦获得了能够参与项目的策划权利时,如何积极地把握这样的机会,去承担一个策动者的角色.这是当建筑师在设计工作中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时,他会有意识的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主动的对城市发展提供策略与影响.“城市介入”不仅仅表现在城市层面上,更是作为一种实际策略浸透在URBanUS都市实践的单体及景观设计当中.UR-BanUS都市实践从2004年就开始对深圳城中村进行研究,城中村在某种程度上对深圳的城市化迅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大芬美术馆项目(见图5)中,URBanUS都市实践希望介入到大芬村当中,发现大芬村蕴涵着巨大机遇.大芬村是深圳著名的油画产业村,村中遍布油画复制品的作坊,被视为一种低俗的艺术.URBanUS都市实践通过促成当代艺术的介入,通过大芬美术馆将周边的城市肌理进行调整,使日常生活、艺术活动与商业设施混合成新型的文化产业基地.“城市填空”则是指建筑师如何在被其他人忽略的角落里去寻找对城市有意义的机遇.“城市填空”是在城市的相对下游层面的边角料中挖掘城市亮点,用有意义的建筑或公共空间来填充和改变这些城市空间.以深圳罗湖公共艺术广场(见图6)为例.场地在罗湖最紧密的片区里混合了居住、商业、酒吧等多种功能,环境嘈杂,原为露天停车场.通过与城市规划部门共同制订项目定位和经营策略,使项目发展成了一个区域的文化中心,包括了室外广场、室内艺术画廊、书店、艺术酒吧、艺术家工作室及半地下车库.设计策略是引入同周围的城市内容具有差异的设施与空间形态,用以激发当地城市居民新的生活状态.在一片繁华的商业空间内引入文化艺术广场,将其作为休闲观赏绿地的同时,也作为一个生动的城市生活舞台,一个公众触摸艺术的界面.

5结论

分析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研究城市历史与文化形态,运用“城市介入”和“城市填空”等方式,建筑积极的进入了城市当中,缓解了城市问题.应通过对人们生活的城市的关注,分析城市问题,找到城市与建筑的联系,将建筑作为环境的参与要素、功能的联系要素、活力的激发要素,用建筑缓解甚至是解决城市问题.无论在未来城市发展速度继续加快还是有所放缓,无论城市问题是否得到缓解,我们都不能隔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都应把建筑当成城市的积极要素进行设计.

作者:翟玉琨俞天琦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5-37

[2]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m].黄士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85-87

[3]魏春雨.建筑类型学研究[J].华中建筑,1990(2):81-96

[4]马建业.库哈斯和他的普通城市[J].世界建筑,1998(3):82-84

[5]URBanUS都市实践.URBanUS都市实践1999—2007[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6-15

建筑市场行业分析篇10

关键词:新形势;建筑工程;造价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对建筑工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能是通过详细分析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造价,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确保建筑工程在规定时间内完工,实现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一、当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工程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

建筑工程投资决策是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基础,在工程投资决策阶段,建筑工程耗费的资金占总投资额的2%~4%[1]。当前,相关部门在工程投资决策阶段对拟建的建筑工程项目在经济上和技术上的可行性缺乏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不能有效的评价和估算建筑工程方案的投资效益,忽视优化建筑工程施工方案和研究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工程的施工建设阶段。

2、没有严格控制工程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

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造价成本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建筑工程的设计质量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施工成本,直接决定着建筑工程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资源配置。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建筑工程的设计单位缺乏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性和技术性的全面分析,只重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不在乎工程项目的造价,不能结合实际建筑工程需求,优化工程设计方案,编制科学合理的造价预算。

3、缺乏完善的市场机制

在建筑工程的市场价格机制中,建筑行业的招投标制度虽然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建筑工程的投标竞标过程中,多数是实行计划价格的方式,难以实现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自主报价。另外,传统的建筑工程概预算定额模式,难以真实地、客观地反映建筑工程造价,预算超决算、概算超预算、估算超概算,超出工程项目投资的问题比比皆是,当前的建筑工程市场价格机制并不完善,由于建筑工程的招标信息不透明,使得建筑市场的投标竞标过程有失公平,影响了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只有以市场为导向,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才能形成合理的建筑工程价格机制。

二、新形势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有效策略

1、加强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新形势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要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建筑工程项目的决策内容是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以后各个环节的工程造价管理。加强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研究和制定决策性建设文件,因为它是分析和研究建筑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根本依据。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设计人员要准确地、实事求是地反映建筑工程项目内容和规模上的设计意图,结合建筑工程当地的经济状况,综合分析和比较工程项目的施工工艺方案,优化设计,确保建筑工程的设计方案具有经济上和技术上的可行性[2]。

2、加强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新形势下,建筑工程在设计阶段要全面规划,严控控制、不断降低工程项目造价,树立经济核算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观念,克服脱离国情、设计浪费、轻经济、重技术的思想,认真处理好经济和技术的关系,加强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在建筑行业中结合通用的原则和共同条件,编制标准设计,经过相关部门审批,设计单位可以反复利用这样的标准设计,不仅可以有效地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速度,还可以极大地节约设计费用。建筑工程的标准设计可以严格按照国家的建筑工程政策,使建筑工艺定型,节约建筑材料,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效率,不仅有助于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还有助于降低建筑工程造价。

3、加强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1)制定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目标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部门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目标,定期对建筑工程实际的造价值和目标值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找出偏差,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确保建筑工程顺利实现造价管理目标。

(2)加强施工材料和设备管理

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要通过大渠道进行供货,尽量减少自行采购,批量的施工材料和大型设备可以采用招标方式,在合同中明确生产厂家的责任义务和质量等级。如果要进行自行采购,必须坚持货比三家,由建筑工程双方参与,确保质优价廉,最大程度地节省投资[3]。

(3)加强施工组织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之前,对各种施工建设方案要从经济上和技术上进行深入分析,选择最合理、最优的方案,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最优配置,降低建筑工程的造价。

(4)加强签证和设计变更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要最大程度地控制和减少设计变更,深入分析和研究变更的建筑工程项目,规范工程变更程序,合理的增减工程造价,对于一些大型的建筑工程的签证和设计变更,必须经过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的同意,及审批部门的审核才可以变更,签证和设计变更不仅要准确及时,还要统一编号。

4、构建完善的市场价格管理体系

新形势下,要结合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构建完善的市场价格管理体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价模式,制订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的建筑工程项目计算量规则,编制建筑工程中各个项目的造价消耗标准,在建筑工程招标阶段,由工程的招标方为各招标单位提供建筑工程项目的清单,承包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进行自主报价,建筑工程业主择优来确定承包商,使整个建筑工程的报价更加合理合法化,如果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出现不符合合同规定或者招标文件的工程量,要调整支付、据实索赔,动态管理和控制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

结束语: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要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方法,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不断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帮助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谢建明.新形势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02: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