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研十篇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研十篇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9:54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研篇1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高职专家型教师;能力研究

一、专家型教师概述

专家型教师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在《专家型教师的教学原型观》中他指出专家型教师是具有某种教学专长的教师。专家型教师也是世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结果。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明确说明:“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久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新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培养专家型教师对于我国教师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市场营销专业

市场营销是科学性和艺术性兼备的应用型学科,是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具有全程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市场营销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沟通能力、谈判能力、策划方案写作等能力是专业必备能力。

三、高职教育的特征

强调应用性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的院校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宗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教育部有关《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也指出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四、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能力意义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快。高职院校现在已经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强调应用性的特点对于专家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社会对于具有专业技能劳动者需求巨大,社会需求决定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专家型教师培养,没有足够数量专家型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大批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合格员工,满足社会的需要。其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高职专家型教师培养必须强调专业性,只有具备专业技能的专家型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高职人才。市场营销专业是具有应用型特征的文科专业,研究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特征,确立高职专家型教师模型对于探索高职文科类专家型教师培养路径,提高高职教师总体水平,丰富我国专家型教师理论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能力的调查

为了科学、客观、系统地得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应具备的诸多能力,为此进行了专题调查。此次调查采用结构式问卷进行访问。问卷以封闭式题目为主,调查范围基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调查对象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管理者、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发放问卷120份,其中,教学管理者40份、市场营销专业教师60份、市场营销专业学生50份,共回收调查问卷120份,回收率为100%,并抽取了一定比例的问卷进行电话复核,以检验调查结果,有效问卷为120份,合格率为100%。调研内容主要针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能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内容涉及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的核心能力、科教研能力等13个方面。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方面,对调查问卷获取的原始数据,根据分析问题的需要,采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分层处理。定性方面,主要对收集的材料与访谈信息进行分析,以此得出客观的结论。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研篇2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职教教材;出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056-03

1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均把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未来几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给职教教材出版带来哪些挑战?作为出版机构,应采取哪些职教教材出版策略,以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职教教材出版的挑战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给传统的职教教材出版带来挑战。

如何拓展日益增大的传统职教教材市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外部适应、内部协调、横向互动的体系。外部适应,即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以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要求相适应;内部协调,即中职与高职(含本科职业教育和专业硕士)、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形成有机联系、一体化的衔接通道;横向互动,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效沟通,互为促进。这将极大地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进而吸引更多的青少年进入职业院校学习。

从现代职业教育体育建设的量化目标来看,到2020年,中职在校生人数将达到2300万,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将达到1480万,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加236万和516万。如果在校生人均总量不变,即传统职业教育教材市场总量将分别增加11.16%和53.5%。尤其是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教材市场将大幅增加。职业教育教材的市场总量虽然在增加,但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职业教育教材从体系到内容到体例到载体都有新的变化,如网络课程、电子教材等开始出现,如果仍按过去的教材开发思路来出版未来的职业教育教材,则可能导致不但难以抢占新增的市场,甚至难以保持过去的市场份额。

如何开发新生的职教教材市场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可见: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职业教育的基本结构。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应用技术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其定位、办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和学生就业去向等与普通本科教育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相比将发生重大变化。这意味着这部分学生所选用的教材需要根据职业教育规律,按照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模式进行全新开发。如果有600所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办职业教育,按每校在校生1万人,每人每年需教材费用300元计算,则仅应用技术本科就有约18亿元的教材市场量。这部分市场量对职业教育教材出版而言,必将是其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做到普职融通,适合普职融通要求的教材也需要全新开发。这些职业教育教材的研发是一项新事物,职教教材出版机构应早准备、加速行动。

如何发展职业培训图书市场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将是覆盖每一个人一生的每一个阶段的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有完善的职前教育体系,又有完善的职后培训体系。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量化目标中提出,2012年全国继续教育参与人次为2.1亿,到2015年将达到2.9亿,到2020年将达到3.5亿。如果按每人次需要资料费100元计,即到2020年继续教育图书市场将达到350亿元。对职业教育图书出版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如何适应职教教材数字化的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明确提出要加速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这要求职教教材出版一方面要加快传统职业教育教材数字化的进程,对传统职教教材进行升级换代,以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点,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和广大群众继续教育使用的数字化资源,满足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化的需求。

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职教教材出版的应对策略

面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给职教教材出版带来的诸多挑战,职教教材研发与出版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职教教材出版机构能否抓住这一机会,关键在于职教教材出版机构能否快速进行顶层设计、组织重组、思路调整、人才储备和优化操作。

在组织架构上,建立贯通的职教教材研发组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调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本科、专业硕士等)和职业终身教育形成有机衔接、自成体系的统一整体。这必然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各学段的课程是有机衔接、自成体系的统一整体。教材作为课程的内容载体,理应各学段相互衔接,既无不必要的重复,又无知识点、技能点等的遗漏。要研发各学段相互衔接的教材就需要统一的顶层设计,这要求职教教材出版机构建立各学段贯通的职教教材研发组织机构。而当前大多数出版职教教材的出版机构在组织结构上采用分段式、分类型式的组织架构,即设置有专门负责中职教材建设、高职教材(主要是专科层次)建设的机构或人员,分别从中职或高职的特点入手进行相应层次的教材研发。这种组织架构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各层次内部,教材结构相对合理,能基本做到相互协调,但各层次之间缺少应有沟通与协调,易导致内容重复或脱节等现象。这种组织架构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其教材的要求格格不入。

要形成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教材,出版机构应有相应的组织架构,建立一体化的职教教材出版组织,在组织内部实行按行业或专业分工的、一体化开发职教教材的项目组。如学前教育专业项目组,由项目组对初等、中等和高等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进行整体设计,以保证研发的教材在理念上、结构上、内容上一脉相承、有机衔接。如此,既有利于教材建设的体系化,又有利于宣传推广的统筹与协调,提升工作的效率与效益。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项目组,则需要加强编辑队伍建设,要打造一支既懂教学,又懂编辑,还懂市场的项目负责人队伍。给予项目负责人规划产品线、调配编辑力量、整体策划产品、进行市场宣传推广等权利,确保让专业人才做专业的事情,获得专业的发展,确保按行业或专业群设置的项目组(产品线)健康持续发展。

在教材理念上,由注重技能向注重素养转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理念的引领下,强调职业教育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故无论是职教教材还是职业院校的教学,都将学生的技能形成放在突出的位置。这一做法有效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其作用是不容否定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功能在注重其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其育人功能。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了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强调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职业教育也要培养技术型人才;二是强调要以立德树人为指导,突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学生品德的培养。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丰富,势必带来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变化,课程结构的变化直接导致教材品种的变化,课程内容的变化直接导致教材内容和教材体例的变化。由此,职教教材出版机构在研发职教教材的过程中,必须以此为基础,转变过去研发职教教材尤其是专业课类教材时过度强调技能、强调教会学生怎么做的思路。在未来的职教教材研发中,应依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中既要关注企业用人的现实需求,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还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把学生本身置于中心位置;既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又要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要在各类教材中都融入社会主流价值观,培养满是正能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教材特点上突出应用型、一体化和多功能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延伸了职业教育的长度,从初等职业教育到中等职业教育再到高等职业教育(由专科延伸到本科,甚至是专业研究生);又拓宽了职业教育的宽度,从职业学历教育到职业培训到终身学习,从传统式的学习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职业教育“长度”和“宽度”的拓展,要求未来的职教教材除具备传统职教教材的特点外,还应具备以下特点。

1)应用型。应用型既指职教教材本身要突出应用、实践的特性,更是指要开发符合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需要的职教教材。发展应用型本科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应用型本科既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本科,也不同于专科,有着自身的特色。应用型本科直接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强调学以致用。应用型本科的这种独特性,注定了应用型本科的教材既不同于学术型本科学校所选用的教材,也不同于高职高专所选用的教材。与学术型本科教材相比,应用型本科的教材更强调应用性、操作性;与高职高专的教材相比,应用型本科教材更强调学理性、知识性。未来几年,应用型本科的规模会越来越大,职教教材出版应未雨绸缪,组织专门的教材研发团队,研发与应用型本科定位和学生认知特点相适应的教材。

2)一体化。一体化主要是指推进中高职教材一体化进程。加强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又一重点。教育部2015年的工作要点中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未来几年,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高职的规模将逐渐增大,高职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将越来越多,这都要求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研发上进行有机衔接,避免课程与教学出现重复或遗漏的情况。职教教材出版机构应组织专家,在充分研究中职和高职特点的基础上,分专业对中职和高职教材进行整体设计,出版内容适宜、形式新颖的一体化教材。这种教材必将受到中职和高职学校的欢迎,形成独特的品牌,进而形成市场号召力。

3)多功能化。多功能化主要是指丰富职教教材的用途,使其适宜于职业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普职融通等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改变各种类型的职教教材互不兼容的现状。职教教材出版机构可以出版“双证书教材”,即既适合职业学历教育,又适合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鉴定使用的教材;出版普职融通教材,即既适合职业院校学生选用,又适合普通学校开展职业体验等教育使用的教材。

在技术手段上强化信息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数字化专业发展迅猛;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职业教育课程数字化等快速推进;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实训、远程实时教育等技术广泛运用。这要求未来的职教教材与数字化的要求相适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职教教材出版一是升级与纸质教材配套的数字资源,提升纸质教材的市场号召力。除开发教学ppt以外,大力开发微课、微视频、案例库、图片库、测评库、仿真实训库等,并建设数字服务平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及时、周到、全面的支撑,增强教师和学生对教材本身的信任感和依赖性。二是开发数字教材。选取有需求、可实现的课程,如国学经典诵读、艺术欣赏等动手操作需求较弱的课程,开发相应的数字教材,供学生选用。把数字技术引入职教教材是未来职教教材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也是职教教材出版机构在职教教材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的重要法宝。

在研发团队上力求多元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调产教融合、校企结合,要把行业、企业的新信息、新技术、新规范、新要求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如何融合?开发体现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用人需求、职业教育规律和职业学校学生实际的教材是实现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故在组建职业教育教材研发团队的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职业院校教师的格局,主动形成行业专家、企业专家、职教专家和学校优秀教师一体化的职教教材研发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出版机构应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引导各方面的人员围绕建设高质量、高切合度的职教教材这一目标而开展各自的工作。行业专家负责把行业信息、技术、规范等引入教材;企业专家负责把企业的用人需求(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等多方面需求)引入教材;职教专家负责把职业教育自身的规律尤其是职教教材的规律引入教材,以保证教材的职业教育特色;职业院校优秀教师重点是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对教材的适用性、适宜性等进行把关。只有多方融合的、多元化的职教教材研发团队,才能研发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教材,也才能为职教教材出版机构在职教教材出版领域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孙寿山.把握融合发展新态势开启合作共赢新局面[J].出版发行研究,2015(6):5-8.

[2]匡文波,童文杰.论“互联网+”出版的发展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15(6):9-12.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研篇3

各位委员、同志们:

本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全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的有关报告,这是本届人大常委会的第一次专题审议。市人大常委会对此非常重视,从2月份开始就成立调研小组,制订调研方案,深入地开展调研工作。纵观整个调研过程,有三个特点:一是调研内容具有广泛性。既有职业院校,也有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职工培训,既涉及到职业教育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问题,也具体涉及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和培养模式等;二是调研对象具有代表性。调研组先后赴缙云、云和、景宁、遂昌、松阳等地,走访了10多所学校和5家企业,从而较客观全面地反映出我市职业教育的不同层面的基本状况;三是调研手段具有多样性。调研采取听取工作报告、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查看等多种形式,并赴发达地区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可以说,这次调研工作深入、细致、扎实,不仅为本次会议审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为以后常委会的调研工作做出了示范。

应该说,撤地设市以来,我市的职业教育发展总体是良好的。无论是政府的工作报告、人大的调研报告,还是各位委员和同志们的审议发言,对取得的成绩都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当然,我市的职业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既有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投入不足等“硬件”方面的问题,也有办学理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教学质量不高等“软件”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现有的教育模式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问题。刚才各位委员和同志们在审议中,对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针对性强的建议意见,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本次会议通过的审议意见,结合大家在审议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认真做好整改落实工作,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工作又快又好发展。

借此机会,我就职业教育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形成共识,切实增强抓好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三市并举”战略、提高我市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在实施“三市并举”战略中,特别是在我市快速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过程中,需要一大批掌握实用科技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技术工人和一线劳动者。我市水阁的工业图区逐步建成投产后,招工难的矛盾已逐步凸现出来。“民工荒”实质上是“技工荒”。这既给我市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看到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良好发展机遇。我们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为增强我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本文转载自大秘书网-找文章,到大秘书网]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些都有赖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必须加强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通过农民实用技能培训、通过化技校、农民夜校等途径,促进“农科教”结合,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谋生本领。对我市这样欠发达地区而言,现在多招一名职技校的学生,将来就能减少一个贫困户,增加一个小康家庭。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市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而就业是关系民生和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目前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一方面大量闲散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不能充分就业,另一方面企业却招不到有用的技术人才,特别是技能型工人严重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把人口就业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现实的先进生产力,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就是抓社会稳定。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说普通高等教育是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为主,那么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主,两者之间只有方向不同,而没有贵贱之分。我们必须消除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思想,树立只要有一技之长、受市场所欢迎的人都是人才的理念,要通过教育制度改革,让所有人都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让各种类型的人才都有用武之地。这次我们到深圳大芬村就充分地感受到这一点,那些画家、画工也许数理化功底并不深、学历并不高,但是他们却很有艺术天赋和经营头脑,这些就是我们需要的人才。

总之,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的观念,自觉把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我市职业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努力发展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融公益性与产业性为一体,是教育体系中最富活力、最可深化改革的领域。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在改革中找出路,在创新中求发展。

要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进一步转变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在促进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上下功夫。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政府要从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办学目标要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职业教育的自身规律,加快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要强化政府的统筹管理职能,进一步统筹规划、统筹办学、统筹资源,对学校和专业的设置进行合理配置,通过资源整合把优势做强、把强势做优。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或资助职业教育,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着力在提升内涵、办出特色上下功夫。职业教育本身与经济社会有着最紧密、最直接和最广泛的联系。要主动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坚持面向市场、贴近经济,深入研究市场需求。要以办企业的理念来办职业教育,切实搞好市场调查研究,预测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要按照就业需求配置教学资源,从本市最需要最紧缺的人才需求出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训和证书制度,使受训者达到“一证在手、一技在身”,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尤其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促进他们尽快地转产转业。

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改革职业教育院校的培养途径和教学方法,着力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就业率上下功夫。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由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向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由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专业知识水平向重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转变。要坚持育人为本,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要发挥优势,创造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主线,以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为重点,全面推进学科体系改革,鼓励各个学校形成各自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要切实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持证上岗,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度,建立鉴定、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开展政工师、技工师职称评定工作。加强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沟通与衔接,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作用,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考核。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推荐指导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为广大职技校毕业生和经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牵线搭桥,提高实际就业率。

三、加强领导,齐心协力,不断开创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要切实把职业教育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市政府要象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职业教育,象抓经济工作那样抓职业教育。要做好规划,制定措施,及时督查,及时研究解决制约和影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改进服务,为职业教育发展出谋划策,多办实事,真正形成支持、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要依法推进全市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发展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教育执法力度,提高依法办学水平。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检查,整顿和规范办学秩序,坚决纠正各种违法违规现象,保障职业教育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要努力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完善职业教育的投入机制,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经费逐年增长。要重点支持骨干院校、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扶持农村职业教育,在加快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积极实施职业教育扶贫计划。要积极利用金融、税收、社会捐助和市场化的手段,筹措职业教育经费,改革职业教育收费制度,使收费更加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要完善职业教育管理办法,保障职业技术院校办学的自。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研篇4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现状

考虑到本课题调查研究的范围涵盖全省的县乡镇,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大面积问卷调查法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问题制问卷在全省范围内调查研究;个案专访调查对有代表性的职业中学、乡镇培训学校和农村居民进行访问为主;进行课题的前期论证,收集有关内容研究的观点、方法等,配合研究进度及时综合成文献综述资料。山西是煤炭资源和农业大省,目前农村人口仍占70%以上。九十年代初,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全面开展县级经济教育调查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科教统筹结合”,积极实施以“三教统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农村职业教育走进全国先进行列。近几年,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调查数据显示,69.3%的认为本村能够外出打工的青年劳动力都已经出去了,这个比例在运城、晋中和大同地区分别为70.5%、71%和72.4%。只有30%的村认为还有青壮年劳动力可转移。这说明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正在从“供过于求”逐步转向“既过剩、又不足”。“过剩”是指总量上劳动力是供大于求的。“不足”是指结构上有技能的、年轻的农村劳动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年轻的劳动力已经出现明显的结构性短缺。劳动力不能仅靠出卖一般的劳动力来挣钱,而要更加重视素质的提高,更加重视培训,通过培训让农村劳动力升值,将给农民带来很大实惠。应当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政策,把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作为促进农村发展的一个长远大计。近十多年来,全省农村职业教育共培养各类中初级人才65万人,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调查中,许多职业教育工作者反映了多方面情况,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见下表):山西省中等职业教育近三年发展概况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当地经济社会不发达的制约,没有真正实现政府统筹和领导,部门联办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形成一个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的办学实体和一校多能的职教办学模式,大多数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缺乏了解,尚未摆脱小农文化意识和传统家族观念、愚昧落后的封建习俗等束缚,疏忽了科技、文化、技能的学习。

2.职教体系不健全。各职教学校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指挥、协调发展的纽带。因种种原因,职业教育本身也没能把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对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认可机制,对国家关于培训与就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乏力,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3.财政经费投入不足,专业调整不及时,设备严重不足,专业设置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于产业需求。学校因无资金添置专业设备,学生到校也学不到先进的实用技术。学校不能根据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随时更换新的专业和添置新的专业设备,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4.职教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还不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农村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的挑战,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职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稳定性。教师类型结构不合理。要满足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需要,目前的突出问题是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职业高中专业课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6.71%,实习指导教师仅占2.7%,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工学结合不到位。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缺乏。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脱离。在调查的48县中,近两年内,只有25.7%的职高教师参加过地(市)级以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35.3%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

5.就业准入制度不健全,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就业机制。就业准入处于失控状态,“先培训、后就业”成为部分部门招工挣钱的手段,持证上岗形同虚设,技能鉴定部门对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缺乏有效的监督。

6.专业设置僵化,师资实践技能缺乏,人才培养水平低。从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来看,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据统计,2008年城镇从业人口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5%,高级工占15%,中级工占26%,初级工占54%,技能劳动者仅占34.9%,劳动者技术等级偏低。

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1.实施灵活而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学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表决制,调整班子,优化队伍,全面调动全体职教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实施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管理改革,走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道路。积极推进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农民提供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实行灵活的教学模式。政府应制定积极的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吸收社会资金,这样不仅会使投资者受益,还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使农村职业教育在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优先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灵活的办学方向,也会满足人才市场的动态需求。

2.搞好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深化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以及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职务聘任制度,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农村产业化基地、工厂、企业实践,到高校培训学习,扩大“双师型”队伍,确保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3.实施“普职教渗透,长短期培训结合”的战略。针对当前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农村职业学校可分别开设普通高中班、职业高中班、短期专业技能培训班,以满足各种不同的社会需求。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立足农村,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三农”指导思想,举办各种农业科技培训班,设立农业科技咨询站点,实施学校与村组或农村合作社的对口帮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知识和一些实用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帮助农民、乡镇企业走致富之路。

4.专业及课程设置要适应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农村职业教育的重心应放在农业科技培训和农民工的转移培训方面。农村职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办学方向,设置为农业、乡镇企业服务的专业,使职业教育内容“本土化”;打造特色品牌专业,设置综合专业。在农业市场化进程中,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深加工、保鲜储藏、市场流通、农村合作经济、经纪人教育也应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应积极反映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进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调查和就业市场的调查,建立和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体系,依据市场需求信息和农业生产发展方向信息设置专业,引导学生选择前瞻性的专业,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5.实验实训基地设置与管理实行实体化,走“学校+企业+农户”的产、教、研相结合的道路。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农村职业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走产、教、研相结合的道路,实施专业实体化。将部分专业办成既是教学和科研实体,又是生产经营和服务实体,师生既是教学人员,又是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人员。走“学校+企业+农户”的产、教、研之路。狠抓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6.校校合作,校企联合,共谋发展。农村职业学校应与一些办学有特色的重点中专学校和高校实施联合办学。借鉴它们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实验设施设备和科技支持,共同实施科研开发和科技推广应用。与知名企业联合办学,既可解决学校的资金问题,又能开辟师生的实验实训场所,并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利用职业学校技术资源优势,实施“送教下乡”、“送教到企业”和“送教到校”的“三送教”活动。通过校校合作,校企联合,提高学校教师的知识文化水平,提高技能和科研水平,提高农村职业学校的技术服务能力,实现学校和农村、学校和企业单位、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7.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项学校新体制。依托现有的农业院校建立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以研究农村教育,编制课程、教材,培训高层次专业农民与农村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为重点,建立一项新的农村职业教育牵头制度与保障机制。负责农业中专学校、农村职业高中、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师、专业教师以及有一定水平和经营规模专业农民的培训,增设推广教育教授工作职能,研究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综合素质教育,示范带动地市、县乡村农村教育的发展。省、市级财政建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使农业高校在农村教育、农民培训中充分发挥牵引、示范和辐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研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制改革;“无缝对接”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大量毕业生因不适应职场需要,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如何从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职场就业之间应当是零距离的“无缝对接”,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后应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应消除或尽量缩短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磨合、适应过程,尽快为用人单位和社会创造经济效益,使学校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首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应从实际出发,结合中国国情不断进行市场调研,关注国内外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与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科,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职场之间“无缝对接”的基础。

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从原来的大、中专学校改制而成的,基本沿袭了旧的学科建设模式,即在原来开设的专业基础之上对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增加一些实训或实验课程;或在理论教学与动手能力训练的侧重点上进行调整,但基本教学思路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采取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操作的旧的教学方法,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毕业后不适应市场要求,动手能力较差,用人单位不满意。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在实际工作中尝试“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在学科建设上一改过去会计、财政、税收三大专业的老面孔,在1999年改制为职业技术学院后,根据市场需要,陆续开设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等市场热门专业,并率先选择旅游管理专业与工商管理专业作为试点,让学生在暑期外出实习(第一学年为操作实习,第二学年为管理实习,第三学年为毕业实习),并派出教师带队,总结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听取实习单位的意见和要求,再反馈到教学过程中。同时,与用人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探讨学科建设的可行性,聘请具有一定管理水平和理论水平的高层管理人员为学院学科建设的指导者。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直到毕业,连续进行实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学院还根据市场需要,开设与调整了一些应用型课程,组建了一系列模拟实验室,购进并改革了系列教学软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效果比较理想,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专业建设的关键是教材建设。学院除选用国家统编高职高专教材外,还自行编写部分教材,并引进了部分国内知名出版社翻译出版的有一定影响的国外教材,将国际相关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及时引入课堂教学,作为国内教材的补充。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在备课时注意收集案例,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改编,尽可能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是必须紧密联系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设置的学科应尽可能多地注重具体案例的应用,这一点与普通高等教育是有区别的。

其次,学科与专业的申报应注意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应密切关注国内经济发展与国际化职业的发展方向,及时对所开设的专业进行改革与整合,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职场之间“无缝对接”的前提。

专业申报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专业申报不仅涉及招生、教学、教材建设等问题,而且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学院持久的竞争力、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以及学院的办学特点等问题。专业没有好坏之分,但有优劣之别,其判别标准就是市场需求,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另一个区别。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间经济的相互交融促进了职业的国际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点。职业教育改革前的专业设置是宽口径的,也是政府行为,学校没有自主权,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学校也不必担心。如今,教育的市场化要求学校注意专业申报方向,对于市场不再需要的专业应及时撤消,对于市场有需要但属于政府行为的专业(如财政学、税收学、海关管理等)则应调整传统的课程设置;增加一些应用性技能课程,以增加学生未来职业的选择范围;仍然有市场需求但课程老化的专业无疑应进行整合,保持专业设置与时俱进。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的问题是,政府已经实行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部门(如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已经下发了在高等院校学生中实行“双证制”的文件,一些单位在招聘录用毕业生时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各种资格证书与工作经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注意结合考证要求,确保学生毕业时取得相应的职(执)业资格证书,满足行业需要与学生尽快就业的需要。实践证明,凡毕业时取得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不仅会很快找到工作,而且起薪标准远远高于无证的学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是有关部门根据人才市场需要进行的,其培训教材多是由具有实践经验的理论工作者编写的,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政府部门关注国际职场的发展动向与我国职业发展实际的结果。因此,结合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教材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是理论教学与市场实际需要“无缝对接”的有效方式。

再次,改进职业发展预测滞后与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滞后的现状,超前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材建设,适应我国职业门类发展和市场变化快的要求,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职场之间“无缝对接”的关键。x转贴于

有人对职业的种类进行了统计,实际上职业种类已经超过了三万个,而且仍有不断发展之势。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仍将继续,一些新兴产业不断出现,新兴职业如策划师、色彩工程师、心理咨询师等随之出现,还将出现的职业有哪些不是某一个院校可以预测的。因此,必须组建一个部级的、权威性的职业发展研究机构以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机构,出版权威性的科研杂志,规划职业技术教育科研课题,对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评价,指导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并组织编写职业技术教育的权威性教材指导大纲,由各地区的高职院校组织编写应用教材,并适时引进国外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职教材。高职教育要实现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就必须实现高职教材与市场的“零距离”。同时,高职院校要有一大批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从事过具体实际工作的骨干教师从事必要的实践操作指导。否则,再好的实践教材也只能被不懂实际问题的人演绎成枯燥乏味的理论。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和选拔、招聘教师时,应注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不要一味追求高学历或高学位,而是要看其在学历的背景下是否具有实践经验,这一点是高职院校应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

复次,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毕业生能否在毕业后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一次性就业比例能否达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平均水平,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职场之间“无缝对接”的衡量标准。

毕业生一次性就业作为一个时点指标,可以初步反映一所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果。尽管学生就业问题比较复杂,存在诸如个人兴趣、职业偏好、能力与职业匹配、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型适应性等问题,但是由于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生在就学选择专业时就已经有了未来的职业意向,如果毕业后未能选择合适的职业,至少表明学校在专业建设、市场职业预测与职业教育上是存在问题的。一般来说,学校申报和开设一个专业,需要经过认真的市场调研与人才需求趋势、就业前景预测,并需要进行生源与教学资源评估、论证,还要经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专业申报的盲目性,或者说是保障了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兴产业的不断出现,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极其缺乏,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在正常情况下,只要专业对口,学生是不会轻易放弃就业机会的,尽管就业实际上是一个动态指标,但是仍应以一次性就业率衡量一所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果,并应将职业技术教育成果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因此,要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市场就业实现“无缝对接”,必须确保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要,通过有质量保证的教学使学生毕业后迅速被市场所接纳。

此外,高职院校必须及时跟踪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建立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与部分毕业生的联系,听取用人单位的反映与要求,并尽可能地调整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教学理论研究,根据经济发展和职业需要修正或补充理论缺陷,最大限度地保持理论与实际需要的接轨。

最后,按照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特点,与有关经济单位合作,按专业性质构建合适的校外实训基地,并将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之中,确保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足够的动手实践机会,以检验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教学盲点或缺陷,据此完善学科建设和教学计划,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第一次就业时应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要求,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职场之间“无缝对接”的物质保证。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研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专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作用

合理利用经济和社会之间交互作用的教育类型便是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了区域经济自身的发展效率,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方面提供了专业应用型人才。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内部组织进行协调,使高等职业教育能够迎合企业内部组织并且带动经济的增长。但是,高等职业如何合理高效的划分,仍然是个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专业与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比较

首先,以专业分配为参考的角度而言,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分配是以学科类别为参考,以为科学领域提供人才为基础;相比较而言,高职专业的内部结构是以职业的类别为参考,以教育企业型或者职业型的专业人才。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以培养专业性人才为出发点并对职业进行划分,为了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和迎合社会经济趋势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整改。

其次,就知识的内部组织而言,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大不相同。高等教育强调了学生对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操作能力,而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合理、系统的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结构不是纵向的,而是以横向为主,不再追求科学知识内容的完善和系统化,而是强调了对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的培养,旨在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

再次,除了要开发高新专业,高等职业院校还要对旧专业加以调整、拓展,给旧专业注入新的生命力,主要有延伸拓展法、复合拓展法、扇面拓展法和增补拓展法4种方法。延伸拓展法是指在基础稳固、经验成熟,具有优势的老专业的基础上,延伸、派生出一些与老专业性质相近、相关、相连,但在一些主要专业课上有所不同的高新专业,形成专业系列或专业群。复合拓展法是指在充分利用主干专业的办学条件,设置一些边缘或相邻的专业,或在老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改变老专业的性质,创办异质性的新专业。扇面拓展法是指在基础课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只要将专业课横向迁移,稍加改造与补充,就开发出了受市场欢迎的新专业。增补拓展法是指专业名称不变,只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添几种急需课程,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依据与原则

1.区域产业结构与高职专业设置

探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应考虑区域经济、社会现状,当地对人才需求市场等方面因素,因此,加大高职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要优化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于以上观点,探求高等专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产业链条的整合、主要产业的发展结构转化,充分顾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从主客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以北京市为例,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以通讯、交通、服务产业为依托,将电子等相关产业作为支柱,通过旅游、运输、建筑、信息为主体的产业发展带动科技产业的发展,因此这样的市场变化也必定会引起产业结构的转变,人才的培养也必定要适应市场的需求。近年来,北京大多高职院校全面展开了对传统专业的革新,创建新兴专业,以广大社会需求为基础进行人才的培养,为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相关科技产业输送大量的对口人才。在这一变化中最有规模也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海淀走读大学,他们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了适合自我发展道路,成为其它高职教育纷纷效仿的模范。另外,上海的高职教育转变也较为典型,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并结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培养科技化、信息化的对口人才,随着产业内容的增加开设新的专业教育,反之淘汰落后的专业,推陈出新。对于一些传统专业提高创新水平,以适应城市的发展产业的调整。

2.相关高职制度的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的是全方面的人才,人才的就业涵盖了产业生产的全线工作,这就要求高职毕业生要有资深的学历,扎实的知识功底,熟练的操作技巧,符合《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要求,获得学历证书、培训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保证持证上岗。在相对完善的劳动法的保护下增强工作热情。我国颁布的《职业资格证书规定》中明确指出,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对合格者授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由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申请人专业(工种)学识、技术、能力的认可,是求职、任职、独立开业和单位录用的主要依据。因此,制定时也充分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3.教育资源共享

高等职业教育有着与高等教育相同的建设规律,又有与其不同的办学特色,而很多高职院校没能区分好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区别,办学定位也不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主要在于突出教学上的职业性和学生教学的技能性。但河北沧州市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长期受普通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其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方法等大多照搬普通高等院校,以学科式的教育要求高职专业的现象较为严重,而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应用性和综合素质高的特点。在高职高新专业规模不断增加的同时,专业学科越来越细化的情况下,新开设的高新专业把握不好教学定位,容易造成还没趋于成熟就逐渐消亡的结果。所以,完善教育资源共享策略有利高新专业的持续发展,而且发展符合国家发展、社会需要的高职教育专业,充分适应产业的布局调整既弥补了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用工难这一社会现状。在教育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实现多重价值的再现。

4.构建面向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培养的原则

培养目标需要有准确的定位,这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培养的目的,应该包括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相较于传统专业的培养,在针对高新技术涉及的相关专业培养中,解决得不够彻底,甚至是个难题,原因在于其发展的特点。众所周知,高新技术更新速度快,其产生的产品与服务也在快速变化中,高速成长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这也从一些数据统计中能够发现。美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存率从4年的47%到6年的38%,到了10年后就不足10%,同时10%~20%的高新企业的成功都有着80%~90%的失败代价,这也明显地反映出了高职教育的困难窘境。从某个角度上讲,专业的定位不能一般化,否则是无法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毕业生被培养出来不可能在企业中直接顶岗就业而不存在障碍。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定位也不能太强,毕竟高新技术企业更加偏向于要求复合型与创新性人才,必然会缩小了毕业生的就业面,降低了适应能力,限制其发展的空间。由此可见,职业院校要进行教育改革,构建高新技术热菜培养的方案,适应企业发展,培养出满足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知识与实用技能,在毕业后能够胜任更多工作。

5.高职专业的宽与窄并重原则

专业口径的“宽”或“窄”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专业设置中需要综合考虑专业特色,专业的适应性以及专业的针对性。比如,对会计、秘书、护理、导游、建筑施工与管理、服装设计、装饰技术等行业,专业口径宜宽些,符合社会覆盖面较广、社会通用性强的职业特点。上述专业可以单独设置,因为就业面宽,社会需求量大,适应性强;对于空调技术、通讯技术、生物技术、园林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若实行宽口径专业设置,就会丧失专业特色,所以专业口径宜窄些,因为上述职业社会覆盖面较窄,即行业性和岗位针对性较强,且专业性强,技术含量较高,宽口径难以保证其专业技能水平。

6.高职专业与职业资格相衔接原则

根据社会职业分类标准和社会从业资格的要求,学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设置相关课程时,需要以地方产业结构和对人才市场需求的预测为基础,考虑到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而也实现对高职专业的设置和改造。学校可以要求并培养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验技能、实训或实习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取得相应行业的从业资格或职业资格,符合从事某职业的起点标准,完成一般性要求。对于会计、电算化会计、审计等专业,要充分考虑社会执业资格获取的问题,学生经过若干年的实践和努力,获得相应行业的社会执业资格,上述初级职业资格应包括会计从业资格、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等,而高级职业资格(即执业资格)可以包括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等。把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适当的结合起来,进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的设置。

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构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以河北沧州市为例

就现状来看,河北沧州市高等职业教育方面专业设计与管理尚欠成熟,专业设置管理与高职教育结构还不完善。为了让其教学能有好的效果,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上就一定要统一专业制定和管制的观念,我们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特性来开展和制定所用专业。所以,对高等职业教育方面要增强专业制定的管理,这样不只把在高等职业教育所需的对精英的教育方式表现出来,同时把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特色表现出来。比如,首先按照所在区域的服务、建筑、管理等方面的社会因素的需要,让专业指导部门提前调查好再指定院校所需的专业,把目的性、服务性和专业性显示出来,最重要的是目前中的新型产业结构技术等的发展迅速,需要的人才较多,可重视这方面的专业制定来培养人才。当今企业的发展,企业在注重素质方面,相较于专业素质,可能会更加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如思想人文素质,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同时也注重人才的平衡性。由此,专业指导委员会需加强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为目的就显得十分重要。学生也可通过企业实践活动,了解企业的形象文化,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与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从内心认同企业。同时,也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学会做人,诚信守法,践行好文明礼貌等基本做人道德,培养职业意识,爱岗敬业的思想态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四、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河北沧州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应该从规模扩张转到内涵建设上来,由重办学规模转到重质量效益上来。面对河北沧州市建设国际旅游岛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的大好时机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省内各高职院校要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坚定高等职业教育应不断满足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性人才需求的观念,以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人才市场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适当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确保自身专业结构和发展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一致性,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加强市场调研,突出特色和优势

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要与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因此河北沧州市各高职院校应结合办学实际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状况。通过周密可信的市场调研,不仅可以确立专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还能够科学定位专业建设方向和规模,优化配置学校资源。各院校还应充分挖掘自身的历史任务、办学传统、专业群发展和办学效益,突出办学优势和内涵,铸造特色专业,继而打造特色院校。高职院校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自身优势和特色,就要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确立科学的专业建设规划,规划出专业取向、人才需求程度、发展重以及步骤等,确保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序性。

3.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为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但目前高职教育在数量上的快速扩张实质上是一种补偿性增长,即在较低的起点上采取快速、急剧的发展方式,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具有补偿的性质。这种快速的补偿性增长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对经济社会的适应能力的下降也明显地表现出来,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满足他们所处的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需求方面,变得越来越不相适应。为此,各高职院校应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在专业结构的调整及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狠下工夫,既要满足学生在新的形势下个人发展的需求,更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使广大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

本文主要对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构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进行探讨,通过对突出产业经济调整升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掌握新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对发展沧州地方经济尤其是环渤海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园园.经济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试论构建哈尔滨市适应经济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继续教育研究,2012,(03):55-57.

[2]汪义旺,张波.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电类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2,(12):14-16.

[3]贾颖莲,何世松.现代职教体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13,(03):86-88.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研篇7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专业设里的原则和近年来的变革.论述了高职专业设里的现状:存在着就业市场严峻.缺乏市场调研和科学认证.带有盲目性等问题并指出专业设里将朝着规范、理性、科学的方向发展。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专业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招生、学生的培养及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是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检验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社会效果的主要指标之一。

一、商职专业设置的原则

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的一般指导思想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在专业设置中尤为注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这与它主要培养研究型、设计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相契合的。相对而言,高职教育专业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更容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较之研究型、设计型人才,这类人才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行业、产业、技术等有着更直接、更紧密的关联,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因此、在专业设置的原则上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来综合研究专业的设置和调整。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设置专业,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体系主体框架的依据,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专业.调整老专业。

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有些专业的设置不完全是针对某个特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而是根据技术领域来设置的;二是有些专业是针对一个行业岗位,或针对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来设置的。但即使是针对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也要考虑其应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

除了上述两个基本的原则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还应根据现代经济和社会的特点,通过学科交叉与复合来设置专业。由于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必须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能才能解决,因此、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时经常要根据生产第一线要求跨学科的特点,将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外在要求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设置复合型专业。事实上,随着现代生产、科学研究和技术中综合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技术岗位的知识和技能内涵不断丰富、持续提升,培养复合型人才己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高职教育也要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二、近年高校专业设置的变革

总的情况是专业设置更加灵活、专业口径更宽。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工作原则,在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原设目录外专业的基础上、将专业种数由504种减少至249种。1998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3条指出“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

1999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设置、调整专科专业由学校自主确定”2001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可根据《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外设置社会发展急需、己具备培养条件的本科专业。”如安徽省,2002年开始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进行了大调整.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获得了高度的自,可以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外设置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可以根据需要与可能自主调整专业方向,可以聘请校外专家、教授及企业界专家参与专业设计此外在教学方式上.各高校可以采用学分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以及开办第二学位专业等多种形式,鼓励试行跨专业、跨院系、跨学校选课制2003年又调整增设了371个该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本、专科专业,使省属高等学校普通本科专业达到l60余个。高职(专科专业达到600个左右(均含同名但属不同学科或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2004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支持学校根据社会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灵活设置专业。

三、高职专业设置的现状

随着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高等职业教育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高职专业设置方面提出要摆脱传统高等专科教育按本科学科模式设置专业的做法.强调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同时把专业设置的自更多地交给学校.学校通过企业调查、市场分析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措施.努力使开办的专业面向市场但因缺少统一规范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等原因,这些举措虽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出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1.部分院校专业的行业特色明显.但其毕业生就业市场严峻我国高等职业学院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原行业所办的专科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这些学院开设的专业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其中有些专业还是学院的传统专业和特色专业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用人制度的改革,有些传统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就业前景不佳、市场供过于求、毕业生就业率比较低.其中部分专业的招生情况从一开始就不很理想。

2.专业设置缺乏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严格的科学认证专业的设置缺乏广泛深入的市场调查研究。就业市场前景分析不充分.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市场需求预测缺乏足够的依据.这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院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从专业的提出到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计划的制定.基本上是利用收集到的有限资料“闭门造车”.而很少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新设专业进行严格的科学论证。同时.因近年高校大量扩招.高职招生录取分数线较低.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再加上有的学院实行自主招生.专业招生又取消了文理科限制.因此生源对象较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有些学院的专业教学计划基本上是参照其他高校的教学计划设计的.较少考虑生源状况等实际情况.专业教学计划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不得不在教学中频繁改动。

3.专业设置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数量上贪多.不顾学院现有的办学条件和生源对象。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自的扩大.一些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无视现有的办学条件.盲目争办热门专业.专业建设缺乏总体规划.或规划不够科学严谨.专业的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不明确.专业的设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的学院在申报专业时往往在文字材料上下功夫较多.却很少在办学条件方面做文章.申报的专业明显存在师资、实验实训设施、经费等教学条件方面的严重不足.甚至是“三无”专业。

4.专业设置的跨度较大.相关性差,不便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合理调配使用有些学院设置的专业既有服务于本行业的专业.又有面向其他行业的专业.既有文科类专业.又有工科类专业。其中有些专业.特别是不同学科和不同行业的专业.因其跨度大,相关性差,不便于学院现有的有限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合理调配使用。因此,要尽可能在学院现已开设的专业类别内发展新的专业.并根据学院办学条件的改进和完善稳步地、有重点地发展其他专业类别的专业,以便于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5.专业名称混乱.专业内涵不明确。由于专业设置权在学校.加之长期没有统一的高职专业设置目录.也出现了专业设置,别是专业名称在地方乃至全国意义上的混乱和专业内涵的不明确。同时.由于缺乏严格的评审程序,使得专业名称不规范,概念不准确.有的甚至直接采用按学科分类的普通本科的专业名称.也有的采用社会上作为短期技术培训的培训项目名称。

四、专业设置的趋势

高职经过连续几年的快速发展.现已进入了较稳定的发展阶段.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也必将朝着更加规范、更加贴近就业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由教育部组织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己于2004年10月印发.该指导性专业目录按职业门类(兼顾学科)分设19个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它是国家对高职高专教育进行宏观指导的一项基本文件.是指导高等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也可作为社会用人单位选择和接受毕业生的重要参考根据以上分析。高职专业设置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设置将更加规范,教育部2004年10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检查、评估等方式。依据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实际情况.核定学校举办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类范围和新增专业的数量。原则上.高等学校可在核定的专业类中自主设置和调整目录内专业.也可依据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名称以“()”形式标出专业方向或本校该专业内涵的特色学校依法自主设置的专业.应报所属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如需增设《目录》外专业,应报所属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2.专业设置将更加贴近就业市场。《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学[2003]6号)中指出:“在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中。对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专业应严格控制或减少招生规模。从2003年开始,对连续三年本、专科7月份毕业生就业率低于本地区平均就业率的高校.控制其专业总数,每增设一个新专业的同时,撤销一个旧专业。引导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进一步指出:“要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依据.对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水平的专业,应减少或停止安排招生计划:对不符合市场和社会需要的专业应予以撤消”在已经开始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已将录取新生报到率、学生双证书取得率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测评内容之一。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研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市场研发必要性功能方向与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promotingthemarketResearchandDevelopmentofVocationalHighSchool

XULiwen

(SchoolofeducationScience,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1)

abstracttoimprovethevetcheducation,theteachingqualityandthegoodteachingmanagementareveryimportant,butthemostimportantistoprovideoursocietywithqualifiedlaborers.However,themarketresearchinvetcheducationisthekeypointforus.

Keywordsvetcheducation;marketresearch;possibility;function;direction&content

1市场研发在职高办学中的必要性

(1)加强职高办学中的市场研发符合事物发展的普通规律。市场研发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践探索―总结提高产―科学判断―正确决策―指导实践”的滚动发展过程,符合“理论从实践来,又到实践中去”的事物发展的普通规律,是职高办学决策群体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2)职高办学的性质决定市场研发极其重要。职高办学的主要特色,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输送大批合格的应用人才。职高学校要适应市场需求,输送适销对路的优秀毕业生,就要加强市场研发,把握市场脉络。

(3)职高办学自身存在的问题要在市场研发中加以有效解决。多年来,我们在稳步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有的重“外”轻“内”,注重外延式的发展,力求上规模,求重点,忽视内涵发展;有的追“新”逐“热”,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形成就业难的局面;有的贪“多”求“少”,造成办学质量下滑。毕业生缺乏市场竞争力,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市场研发中探索新方法加以消化解决。

2市场研发在职高办学中的主要功能

(1)提升对市场的灵敏度。职高学历教育中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所需要的中高级实用型人才。这就决定职高教学具有以市场职业需要为基础,以市场技能需求为主线的特点。只有有效地开展市场研发工作,才能较为灵敏地把握市场需求这个“晴雨表”,为教育教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提升目标发展的准确度。目标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战略决策。来自于实践的市场研发的信息与对策,通常可以促成职高在专业设置上,坚持以职业岗位为主线,采取灵活的办学方式,开设人才市场急需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知识传授上,强调所授学科知识的宽度及应用,淡化学科系统和完整性;对学生要求上,更加注重学懂会用,不求理论精深。

(3)提升资源配置的合理度。在职高教育教学外在形式和要求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要满足办学的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资源总是相对有限的。通过市场研发较为准确的制订发展规划后,有利于我们科学的调整有限的优势资源,完成优化配置,确保重点专业,重点课程的突破性进展,有助于在办学中树立“成本核算,节约办学,高效办学“等较为先进的理念。

3市场研发的方向和主要内容

职高办学中的市场研发应明确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全方位服务,为职高办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合理化建设服务,要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和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发现、研究并解决地方经济建设部门对中等应用型人才配套建设方面的各种问题,大力走社会与学校联动,教学与研发并行的路子。

(1)关注社会心理。要长期跟踪社会,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心理认识。对阻碍职教发展的认识盲区要寻找方法加以消除,对促进职教发展的崭新认识和个案典型要广辟途径加以传播,尽可能营造职教“大有所为“的社会认同感和职教试生产的归属感,光荣感。

(2)了解市场评价。主要了解社会对职高办学功能定位的评价,专业和课程设置的评价,对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评价,要确保信息反馈渠道通畅,及时准确。

(3)掌握市场需求。按照市场导向的原则,掌握就业市场的行业发展特点,以及对中等应用型人才规模、结构、类别等的要求。

(4)把握市场走向。既面向现实,又着眼未来和长线发展,在市场把握上增加前瞻性和后续性,认真研究地方经济建设市场现实的优势产业链,潜在的经济增长点和由此衍生的大量人才需求。

4推动职高办学中市场研发的对策

4.1转变观念,增强市场研发的主动性

要切实营造较为浓厚的市场研发意识,改变职高办学中淡化市场研发的盲目现象。在职高的市场研发工作中,每一个员工都应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都应是主力军而不是评论员,都应是推动力而不是绊脚石。

4.2提供保障,增强市场研发的稳定性

一是加大投入,提供经费保障;二是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三是配备人员,提供人员保障;四是培训队伍,提供素质保障。通过经费和精力的双重投入,确保职高办学中市场研发的工作正常运转。

4.3创新方法,增强市场研发的科学性

正确处理实事求是的关系,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课题一旦确定之后,便要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进行工作。在完成课题的时候,要力戒凭老经验办事,机械地照搬实事,不善于用分析的方法,去分析事物的矛盾,导致建议缺乏深度、新度和科学价值。在研发中,要贯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研发新思想,准确体现市场的质和量。

正确处理关门研发与开门研发的关系,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在职高办学中,市场研发的工作相对滞后,就是少量的研发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研发力度有些分散,课题有些重复,特别是在各部门的研究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协调,有些课题大家都抓,或者缺乏系统深入的调查。因此,要打破界限,广泛利用社会力量,采取开放型开门研究方法,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研发系统。(1)聘请学有专长,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作为职高的顾问或特约研发员,进一步吸引人才,扩大研发队伍。(2)组织部分研讨会,座谈会,专题讨论会,多方面听取批评。以课题为“龙头”,把有关单位组织起来,共同攻关。(3)积极参与上级或兄弟学校组织的研发工作。只有以专业部门研发为主,专群结合,上下结合内外结合,市场研发工作才会由封闭向开放过渡,进入另一个更高层次。

正确处理除旧与布新的关系,由“守成型”向“创新型”转变。引进责任机制。引进承包机制,市场研发项目凡是能包的,都放胆承包,只要合理确定基数,严格考核办法,实行“一定三包―挂钩”,即定人,包课题,包时间,包质量,包经费,奖罚挂钩,引进竞争机制。引进激励机制。为了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对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表扬奖励;对烦恼和困难,要疏导安慰,并认真解决。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一卷):615.

[2]朱宁洁,王小忠.中职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研篇9

考虑到本课题调查研究的范围涵盖全省的县乡镇,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大面积问卷调查法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问题制问卷在全省范围内调查研究;个案专访调查对有代表性的职业中学、乡镇培训学校和农村居民进行访问为主;进行课题的前期论证,收集有关内容研究的观点、方法等,配合研究进度及时综合成文献综述资料。山西是煤炭资源和农业大省,目前农村人口仍占70%以上。九十年代初,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全面开展县级经济教育调查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科教统筹结合”,积极实施以“三教统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农村职业教育走进全国先进行列。近几年,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调查数据显示,69.3%的认为本村能够外出打工的青年劳动力都已经出去了,这个比例在运城、晋中和大同地区分别为70.5%、71%和72.4%。只有30%的村认为还有青壮年劳动力可转移。这说明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正在从“供过于求”逐步转向“既过剩、又不足”。“过剩”是指总量上劳动力是供大于求的。“不足”是指结构上有技能的、年轻的农村劳动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年轻的劳动力已经出现明显的结构性短缺。劳动力不能仅靠出卖一般的劳动力来挣钱,而要更加重视素质的提高,更加重视培训,通过培训让农村劳动力升值,将给农民带来很大实惠。应当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政策,把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作为促进农村发展的一个长远大计。近十多年来,全省农村职业教育共培养各类中初级人才65万人,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当地经济社会不发达的制约,没有真正实现政府统筹和领导,部门联办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形成一个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的办学实体和一校多能的职教办学模式,大多数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缺乏了解,尚未摆脱小农文化意识和传统家族观念、愚昧落后的封建习俗等束缚,疏忽了科技、文化、技能的学习。

2.职教体系不健全。各职教学校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指挥、协调发展的纽带。因种种原因,职业教育本身也没能把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对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认可机制,对国家关于培训与就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乏力,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3.财政经费投入不足,专业调整不及时,设备严重不足,专业设置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于产业需求。学校因无资金添置专业设备,学生到校也学不到先进的实用技术。学校不能根据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随时更换新的专业和添置新的专业设备,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4.职教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还不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农村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的挑战,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职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稳定性。教师类型结构不合理。要满足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需要,目前的突出问题是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职业高中专业课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6.71%,实习指导教师仅占2.7%,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工学结合不到位。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缺乏。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脱离。在调查的48县中,近两年内,只有25.7%的职高教师参加过地(市)级以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35.3%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

5.就业准入制度不健全,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就业机制。就业准入处于失控状态,“先培训、后就业”成为部分部门招工挣钱的手段,持证上岗形同虚设,技能鉴定部门对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缺乏有效的监督。

6.专业设置僵化,师资实践技能缺乏,人才培养水平低。从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来看,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据统计,2008年城镇从业人口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5%,高级工占15%,中级工占26%,初级工占54%,技能劳动者仅占34.9%,劳动者技术等级偏低。

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1.实施灵活而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学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表决制,调整班子,优化队伍,全面调动全体职教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实施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管理改革,走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道路。积极推进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农民提供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实行灵活的教学模式。政府应制定积极的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吸收社会资金,这样不仅会使投资者受益,还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使农村职业教育在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优先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灵活的办学方向,也会满足人才市场的动态需求。

2.搞好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深化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以及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职务聘任制度,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农村产业化基地、工厂、企业实践,到高校培训学习,扩大“双师型”队伍,确保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3.实施“普职教渗透,长短期培训结合”的战略。针对当前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农村职业学校可分别开设普通高中班、职业高中班、短期专业技能培训班,以满足各种不同的社会需求。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立足农村,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三农”指导思想,举办各种农业科技培训班,设立农业科技咨询站点,实施学校与村组或农村合作社的对口帮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知识和一些实用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帮助农民、乡镇企业走致富之路。

4.专业及课程设置要适应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农村职业教育的重心应放在农业科技培训和农民工的转移培训方面。农村职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办学方向,设置为农业、乡镇企业服务的专业,使职业教育内容“本土化”;打造特色品牌专业,设置综合专业。在农业市场化进程中,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深加工、保鲜储藏、市场流通、农村合作经济、经纪人教育也应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应积极反映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进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调查和就业市场的调查,建立和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体系,依据市场需求信息和农业生产发展方向信息设置专业,引导学生选择前瞻性的专业,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5.实验实训基地设置与管理实行实体化,走“学校+企业+农户”的产、教、研相结合的道路。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农村职业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走产、教、研相结合的道路,实施专业实体化。将部分专业办成既是教学和科研实体,又是生产经营和服务实体,师生既是教学人员,又是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人员。走“学校+企业+农户”的产、教、研之路。狠抓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6.校校合作,校企联合,共谋发展。农村职业学校应与一些办学有特色的重点中专学校和高校实施联合办学。借鉴它们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实验设施设备和科技支持,共同实施科研开发和科技推广应用。与知名企业联合办学,既可解决学校的资金问题,又能开辟师生的实验实训场所,并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利用职业学校技术资源优势,实施“送教下乡”、“送教到企业”和“送教到校”的“三送教”活动。通过校校合作,校企联合,提高学校教师的知识文化水平,提高技能和科研水平,提高农村职业学校的技术服务能力,实现学校和农村、学校和企业单位、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7.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项学校新体制。依托现有的农业院校建立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以研究农村教育,编制课程、教材,培训高层次专业农民与农村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为重点,建立一项新的农村职业教育牵头制度与保障机制。负责农业中专学校、农村职业高中、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师、专业教师以及有一定水平和经营规模专业农民的培训,增设推广教育教授工作职能,研究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综合素质教育,示范带动地市、县乡村农村教育的发展。省、市级财政建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使农业高校在农村教育、农民培训中充分发挥牵引、示范和辐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调研篇10

关键词:高职学院;培养目标;教育理念;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

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带来了改革与发展的新机遇。高职院校如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抢占高职教育的制高点,办出特色、质量和水平,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高职院校只有遵循“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的基本工作思路,才能培养出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明确培养目标,确定发展原则

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职教育生存的基础,瞄准市场设置专业,突出特色办学专业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只有更新办学理念,紧贴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面向产业、面向实践、面向问题来探寻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才能开创高职教育的新局面。

目标定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同时,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地提高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就业者越来越高的学历要求,为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

职业定位:高职教育属于能力为本的教育,它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进行就业或创业准备的教育。面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其培养目标应锁定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其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体现实用性、技能性和职业性。

能力定位:高职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某种生产技能培训和管理的教育。它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来研究制订教学计划;按职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来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着眼于地方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选择教学内容与构建课程体系。这种体系必须打破学科型的教学模式,建立技术主导型的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实践技能、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二、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内部管理制度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各院校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和关键。学校是船,管理是帆,改革是动力。高职院校必须突破原有的管理模式,着力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实际和现代化教育思想的教育管理体制。首先以教学为中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走科研兴院、科研兴教、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战略之路。其次,要以质量求生存,以科研求进步,以机制求活力,以声誉求繁荣。第三,构建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引进激励机制,秉着科学性、客观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原则,制定系统的考核指标体系,选择确定运行方式,加强教学质量的检查、考核与督导,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用个人的工作质量来保证毕业生的整体质量。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只有按质量实行绩效化管理,实现优课优酬的激励政策,才能保证教学水平、质量的稳步提高。

逐步实现教育观念、教育水平、装备条件、教学体系、教育管理诸方面现代化。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应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有愉悦身心的感受,提高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高职院校要通过提高教学质量来树立高职院校形象,从而培养出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支适应高职教育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大学除了有大楼,更重要的是要有大师。为此,必须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实践教育能力,使有才能的教师能脱颖而出。制订切实可行的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选拔培养方案,并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进修,进而培养一批青年教师与学术骨干。根据教学的需求建立“外聘教师人才库”,面向社会、企业公开招聘和选拔专业课教师,逐步建立一支稳定的、高学历的、高技能的外聘教师队伍。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出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教师参与教研教改和学术研究工作,成立教研教改领导小组,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高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和社会的知名度,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发展。

四、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人才的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社会的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适应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是学校的最好广告。教学改革是学校的主体改革,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以专业教学改革为龙头,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形成自己的特点。要按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的思路来设置专业,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及专业方向。特色是职业教育的活力源泉,产、学、研合作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每一专业至少在校外建立两个实习、实训基地。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融合,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这样才能培养出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新宇,武军.高职教育的定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5).

[2]王明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2(12).

[3]余祖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发展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