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茶艺教学方案十篇茶艺教学方案十篇

茶艺教学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9:56

茶艺教学方案篇1

一、新时期培养旅游专业中职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

职业素养是指能遵循一定的潜在文化氛围做事,在职场上每个人都能用相同的语言沟通,用相同的行为与道德准则来办事。这是一种态度,更强调自我约束,更是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文明礼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职业养成教育则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其核心是价值观的培养。

很多中职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极心理,自认为学习成绩不好,自制力差,厌学心理严重。同时,受传统观念中天子骄子思想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感与失落感,对待学习非常消极。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也是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加强职业素养培养对中职生今后的人生有着重大的影响。茶艺作为旅游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主要体现了儒家和的理念,而茶艺表演的过程则充分体现出中和之美,也是和、静、怡、真的思想境界的体现[1]。通过茶艺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更能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淡定闲逸的优雅气质,从而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茶艺学习也是渗透德育的重要手段,中职生在沏茶、赏茶、品茶、饮茶的过程中得到新的感悟,使自己的自我修养与内在品质得到新的提升。因此,要将茶艺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手段,让中职生在茶艺这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下,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与道德情操。

二、茶艺教学中培养中职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一)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职业院校要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强,素质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茶艺专业也不例外。可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从大型茶产业公司、知名茶艺馆等相关单位邀请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客座教师,优化师资力量,力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中职生的就业能力。同时,积极鼓励茶艺教师考取茶艺师职业资格证,并有计划地安排部分茶艺教师到茶叶公司、茶厂、茶艺馆等单位接受锻炼,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更新其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使茶艺教学更符合企业要求与人才培养要求。

(二)更新教学理念,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中职教育要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作为茶艺专业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必须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让他们对茶文化产生强烈的兴趣,对中国茶艺精髓有更深刻的领悟。比如,在开展乌龙茶茶艺表演项目教学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要求他们根据乌龙茶的冲泡程序,利用相关资源完成茶艺表演,并上台汇报。在汇报表演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歌舞、乐器、绘画等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茶艺表演中。这将有效避免学生对教师的机械模仿,也能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领悟到我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茶艺的神韵。

(三)丰富教学手段,将理论与实训教学相结合

茶艺是传统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艺课涵盖的内容较多,包括了泡茶、品茶、识茶、服务、营销等知识。当前,不少中职学校将茶艺作为旅游专业、烹饪专业的选修课。加上硬件配套设施不足,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学习茶艺表演,提升茶艺技能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花一番功夫,丰富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有所获。根据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下列教学方法:

1.示范教学法

茶艺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示范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边讲解边示范,或者观看茶艺视频资料,让学生熟悉茶艺表演的技巧与表现手法等。同时,指导学生多次模仿练习,打好基础。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即小组合作学习法,是茶艺教学的重要手段。由教师给出具体的任务,如表演型茶艺、实用型茶艺、接待型茶艺、展销型茶艺等内容,再由每个学习小组自主完成任务。各学习小组可根据任务要求,选定一个主题,并提出具体的方案,以讨论的方式确定最终方案[2]。随后,做好分工安排,进行实训练习。最后,每个小组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表演。

3.项目导向法

这是最能激发学生茶艺潜能的教学方法,操作方法如下,为学生指定某一茶类、某一活动,要求其编排茶艺项目,并完成策划活动方案。比如,可让学生为周末茶吧、校园品茶日、茶艺技术培训等活动编制茶艺项目,并做好相关方案。通过这样的实训方式,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茶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满足项目要求的新节目。久而久之,学生的个人素养以及茶艺技能均会得到明显提升。

(四)建设茶艺社团,培养浓厚的校园茶艺氛围

中职院校在不断改进校本茶艺培训课程外,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建立茶艺社团、茶文化研究社团等,营造良好的校园茶文化氛围[3]。社团内部可分设茶文化研究小组,负责组织与茶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并学习茶文化与各种茶艺技能。比如,绿茶、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等不同茶类的冲泡技艺,茶艺舞蹈方法与技巧等。还可建设茶艺表演队,学校要经常组织校内茶艺活动,为茶艺表演队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此外,每年组织一次“校园茶文化节”与“校园奉茶会”,由学生自行组织策划。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展示学生的茶艺技能,更能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加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校内要建设相关的实训基地,如模拟茶馆、模拟茶文化馆、模拟茶专卖店等,开展模拟实训。其次,采用校企合作方式,选择茶产品企业、茶文化单位作为实训基地,让学生到企业定岗实习[4]。最后,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让学生到有就业意向的相关单位实习,并完成实习报告。通过上述“三级跳”的实训模式,能极大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也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茶艺教学方案篇2

关键词:制茶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就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而茶行业的生产和加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上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茶园的管理逐渐朝着机械化的方向发展,茶叶的加工产品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并且走向了优质化和无公害化的道路,相关学者和专业为了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正在不断的研究和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的联合。而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生产基础薄弱、行业效益较低和消耗较高等问题逐渐与旺盛的需求产生了矛盾,并且发展成为了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阻碍,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茶行业逐渐转变为了现代化产业,对于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需求变得极为迫切。

1制茶工艺对茶叶的影响

1.1颜色

茶叶品质的一个重要展现就是颜色,茶叶中的叶绿素、花青素、茶多酚以及类胡萝卜素等多种物质氧化后就会形成有色物质,从而通过茶叶的颜色所展现出来,制茶的工艺对于该氧化作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说制茶工艺对于茶叶的颜色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可以延长高山茶摊青的时间,而高档的名优茶则使用机械杀青更加利于保持茶叶的颜色。在保持茶叶颜色的过程中,温度的控制极为重要,过高过低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强温度的控制是制茶工艺中的重要环节。

1.2味道

确定茶叶品质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味道,茶叶的味道主要是因为新鲜的茶叶在经过控制酶活性的高温杀青这一步骤后,能够有效保留新鲜叶片中的固有成分,从而使茶叶中的独特味道留存下来。如有些茶的味道较为甘甜且回味无穷,具有浓厚的口感,即使是同一种品种经过不同的工艺制作所得到的茶叶品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而除了形状加工工艺对于茶叶的味道会产生影响,温度、投叶量、杀青方式以及仪器的使用等因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当增加投叶量时,茶多酚、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等元素在茶叶中的含量就会提高,与之相反叶绿素的含量则会减少。

1.3香气

香气是茶叶本身就具有的或是在制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芳香物质,当茶叶经过复杂的工序后,就会产生数十种或是近百种的香气,有些甚至会随着加工的阶段不同变换出不同的香气。如摊放工艺,新鲜的茶叶在经过这一阶段时,因为水分的流失往往会产生一种类似青草的气味,并产生能够让人心情愉快的芳香物质,尤其是当时间控制得当时,这种香气的含量就会达到最大化,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依据茶叶的种类和当地的气温、湿度条件不同,所摊放的时间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

2制茶工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2.1突出重点

2.1.1创新体系

由于专科层次教育特征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尽量明确教材内容,使教材更加具有针对性,如可以充分参考本科教材中的内容模式,将不同茶类的加工工艺流程、产品特点、鲜叶内所含物质和茶叶的质量关系等内容进行重点描述,让学生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并且熟练掌握茶叶品质中制茶工艺所带来的影响和作用,从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甚至能够对茶叶内生物、化学等变化内容具有一定的了解,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将不同的茶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其它茶类的特征。

2.1.2立足实际

南平市的茶叶生产主要以武夷山所生产的茶叶为主,其中乌龙茶的产量最大,年产量占80%以上,最为著名的是武夷岩茶和正山小种,其中武夷岩茶的茶品目非常多,仅山北慧苑岩就有800多种,最负盛名的当属大红袍。因此在进行教材的编写时,应当将当地的茶类作为重点的补充材料,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南平市茶叶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从而增加教学内容的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2.1.3更新知识

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国内外对茶叶技术和理论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也在不断深入,所以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就需要及时的普及一些具有前沿性的知识,如可以通过订购茶叶的报刊,从而了解当前茶学发展的动向,将内容和信息及时地补充进实际的教学中,如近年来对于茶类三品认证等相关的无公害茶叶种植信息,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使内容更加具有前沿性。

2.2注重操作

2.2.1制定独立运行的教学大纲

茶叶的生产过程中,有着较强的季节性特征,因此学校应当建立起独立运行的教学体系和大纲,打破传统的学期限制,与实际的茶叶生产相结合,甚至可以通过组织社团活动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方式来配合,从而完善和补充现有的教学体系和大纲。虽然增加教学的学时能够使实践教学在制茶工艺课程中充分发挥出效果,然而实践教学的环节十分复杂和繁多,因此为了能够使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加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就应当建立起独立运行的教学体系和大纲,将传统的感官认识转变为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2.2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校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就是需要建设实训基地,尤其是以茶学专业为特色的学校,更应当将制茶工艺课程作为有限发展的主要课程之一,建立起名茶实训室、茶叶初加工和精加工等专业基地,从而满足学生在实习期、生产劳动以及毕业设计等方面的需求。为了能够更好的连接校外,还可以建立起校企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与当地的茶叶生产、经营、差异和茶文化等单位建立起良好的联系,让学生们在实际的操作中了解茶叶的生产、管理、加工、经营和茶艺等知识,从而实现互利互惠。

2.2.3制定严格的技能考核方案

为了确保能够培养出具有较强实用性以及实践能力的人才,学校可以制定严格的技能考核方案,将学生需要掌握的茶叶加工技术和操作标准详细的罗列出来,如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熟练的掌握制茶的技能、工艺和产品合格的标准,可以以当地最为出名的乌龙茶炒制过程为案例进行重点授课,除此之外,还可以考察学生的出勤率、采茶量、实习日志、制茶茶样等多方面的结果,使考察结果更加具有全面性。

2.3增加现代科技方式

近年来,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茶叶相关的制茶工艺也逐渐普及与网络之上,因此教师可以收集相关的最新科技动态和加工方面的视频,并且为了能够增加教学内容的形象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可以将相关资料制成课件的模式。另外,教师还可以将茶类的制作工艺教学地点转移至实训室内进行,将茶叶的采摘、制作以及筛选等过程进行实际的操作,做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从而使学生们在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理论知识后精通实践操作。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知识的灌输者,因此教师应当转变这种教学模式,善于使用问答、自学、辅导以及演示等方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相互沟通和交流中教师们有效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感兴趣程度。

2.4产学研一体化

产学研的结合不仅能丰富教师的理论,从而以科研促进教学,还可以拓展教学的空间,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深入生产的第一线,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首先为了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在教学时,应当建立起独立运行的教学体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的生产和劳动中,从中学习相关的操作流程,甚至还可以使用顶岗实习的方式,直接参与到生产的过程中,尤其是学生的毕业实习周期较长,通常可以完成茶叶的生产过程,而且在熟悉了茶叶生产过程的基础上,能够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更多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制茶工艺课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只有具有针对性的设置实习内容和环节,并且将考核、操作和评判融入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才能够有效实现教考分离。最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们一起参与到生产单位的顶岗工作中,在现场进行解答和指导学生操作,不仅能够及时的发现实际过程中的问题并解决,还能够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实际业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结束语

制茶工艺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专业课程,教师需要通过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才能够使课程教学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实现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相连接的目标,从而达到产学研一体化。加强制茶工艺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工作经验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倩倩.茶学人才:茶产业链各端口的粘合剂[J].四川统计,2014(6):21-22.

[2]梁彤.茶,五千年的故事(下)———中国制茶方式的演变[J].老年人,2015(2):52-53.

[3]刘莉,袁熙贤.依托技能大赛提升涉茶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J].教育教学论坛,2014(53):229-230.

茶艺教学方案篇3

1.课程设计的理念

在教学中,以茶艺师及水吧服务工作过程为导向序化教学内容,串行整合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在做中学、学中做并通过经验反思在经验中获得能力。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课程设计的思路

(1)教学做一体: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组建双师队伍;强调学生分组分工与自主学习,交流研讨与课堂讨论。

(2)注重课程内容重构与实际运作。结合茶艺师考证的要求,重构教学内容。利用校内校外基地,紧靠各种赛事,由易到难,最大限度实现教学做一体。

3.课程设计的步骤

(1)以茶艺师的工作过程为导向

将茶艺的传统与时尚、实用与内涵结合,形成新的工作任务和新的工作领域。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生命质量产生了更高的追求,茶因此成为了人们健康生活方式伴侣的首选,茶产业也因此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茶服务业发展,全国大中城市茶馆业、茶叶市场发展迅速,对茶艺、茶叶专业人才的需求急速增加。茶的发现、利用几乎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一样久远,茶文化形成的历史已经很长,茶叶的物质性和文化性、技术性、艺术性,是通过茶艺师的工作来表现的,这是茶艺与一般的服务业不同的地方。它应该是既传统又时尚、既实用又有内涵。

(2)通过具体的茶艺工作过程开始

融入到专业丰富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再提升到高层次的具体茶艺工作过程中,不断到加强和提高茶艺师的职业能力。课程的内容设计、构架上,从茶艺师具体的工作开始,把茶的历史、茶的发现、利用等文化融入其中,通过对茶叶专业知识的了解、掌握和表达,包括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茶叶保健运用、茶艺技术构成要素、民族文化及茶艺礼节等内容,进行茶艺学习与体验、实践,再回到茶艺师的工作当中,把人们利用茶的相关特性、茶的内涵、礼仪及文化表现出来,把茶的物质性,技术性,艺术性、茶道精神性的融合在一起,提升到高层次的具体茶艺工作过程中,从而得到了职业能力的不断提高。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以用促学,以学促赛,以赛促创”。以茶艺室为第一实训基地,从课堂教学、训练开始,教师主导,把茶艺基本功打好,打扎实,以求获得“量”的改变;再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教师引导,采用仿真手法,开展校内周末茶吧、假日茶摊,真实经营,获得真实的茶艺职业体验,再以“用和赛”的方式,把茶艺基本功加以强化,学做结合,相辅相成,达到“质”的改变,从主体意识中,学生的意识就由“要我学”上升为“我要学”,学生自主地把学习的压力变为学习的动力,可以以获得最直接的职业能力的提升效果。

二、教学手段

1.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强调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茶艺室,并依据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调整授课内容。国家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使教学模块能在就业时与岗位需求合理对接,教师必须注重企业实践环节,将工作场景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2.本课程通过技能训练

情境设置、仿真模拟、案例分析、观看影像资料等活动组织教学,采用教、学、练三者结合以练为主的教学方式,将理论要求分解到技能操作训练中,或在操作训练中总结要求,强化操作效果。高职院校的学情更加需要生动活泼的课堂内容,只有在直观有趣的技能教学中,辅以枯燥的理论教学,才可以顺利完成实操教学模块。

3.充分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对于每项技能,布置具体的训练任务,组织学生课后加强训练。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可操作性。活动形式应多样化,如“看一看”、“品一品”、“练一练”、“比一比”等。

(1)全班分6个组,每组均设一名组长,每次上课,由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课前准备,并带动全组练习。

(2)每位同学都要接受同组点评,及教师抽查,根据课程安排,完成课堂测验。

(3)在学生表演后,该组同学可提出补充和点评,老师最后作总结性评讲;最后,由组长和老师分别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评分,经老师汇总后计入平时成绩。

三、教学反思

茶艺教学方案篇4

(一)教学内容规划及设计原由。

茶文化学科音乐课程的开设要彻底抛弃“为茶道艺术‘配乐’”的惯性思想来设计教学方案。其课程规划要以“点面结合”、“中西合璧”、“古今融合”的思路入手,递进式地逐级规划授课内容。

1.第一级。

乐理知识:音乐的定义、功能、要素、乐谱识别等。

2.第二级。

音乐风格的比较认知:分类、特质分析、代表作对比赏析等。

3.第三级。

音乐史的介绍:各时代音乐产生的背景、体裁、表现形式、代表作赏析等。

4.第四级。

音乐环境的介绍:国内外知名音乐建筑如音乐厅、国家大剧院等音乐环境的介绍,强调其为高品质“音效”付诸的技术努力。

5.第五级。

茶道艺术的“音乐性”。包括:一是茶歌、茶诗音乐的介绍与赏析。二是茶叶类型与音乐风格的比对: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将茶赏的说辞音乐化。三是茶道演示的“音乐性”,即:茶道内有音乐,“泡茶的声音”是有机交响乐;音乐课培养预备的审美能力、表现力等艺术修为,水到渠成地应用在“茶道艺术”的纯正演示中。

6.第六级。

综合应用。如:口述训练、“主题音乐欣赏会”的举办、“赏乐茶会”的举办等。

(二)在茶文化课中应用音乐的注意事项。

音乐的海洋壮阔而辽远,如何在规划教学内容时拾得那一颗颗的璀璨珍珠,免有“遗珠之憾”,是需要较高的辨识度和科学的设计逻辑的。

1.声乐、戏剧音乐部分,着重介绍欣赏古今中外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中国:昆曲、京剧、南音、通俗民谣、民族音乐、代表性茶歌等。外国:歌剧(含歌剧院的介绍与导览)。

2.器乐部分,着重介绍较经典的类型及其代表作。

中国:古琴、编钟、编磬等古乐器,僻专章介绍,尤其是古琴。外国:根据音乐体裁的划分,依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小夜曲、小步舞曲、圆舞曲”等形式进行介绍及代表作分析。

3.“纯音乐”与“标题音乐”概念的建立及名曲、作家的举例说明。

将“音乐”上的“纯艺术”概念移入茶道艺术中,有利于“纯茶道”观念的建立。

4.茶道艺术的“音乐性”。

茶文化学科音乐课程的开设,其终极目标不是为茶“配乐”,让“人为的音乐作品”直接参与到茶道演示中,而是取艺术相通之便,采“美感移入”之法,为茶道艺术预备审美品位,酝酿创造力和表现力。“茶道艺术的音乐性”并不意味着茶道艺术呈现时一定要“配乐”,最可怕的是走入“泡茶者的动作要跟着音乐的节奏进行”的误区。

5.综合应用。

《茶道艺术与音乐》课程的开设,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这个艺术品类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故在综合应用时,“主题音乐欣赏会”的举办是重点,可依照小型和大型的规格训练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培养他们的艺术品位。另外“赏乐茶会”的举办也该是以“音乐”为主角,“茶”是跟随“音乐”的“艺术步伐”前进的,万不可颠倒主次。“茶”是其间的媒介,以茶会的形式来赏乐,让演讲者在相对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分享赏乐心得,与聆听者共同提升艺术修为。两个类型的综合应用,都是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提升其审美体验,丰富其生命感知,方便日后将美感移入“茶道艺术”中,同时为“茶道艺术的专场演出”———“茶道艺术家的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预备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表现力。

(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

1.以讲授法为主。

《茶道艺术与音乐》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在带领学生赏析代表性作品时,可以采用互动竞猜、知识问答等手段丰富课堂,激活学生的“耳朵”,培养其对音乐的审美敏感度。

2.茶歌学唱。

音乐的魅力在于她不仅能充盈我们的“耳朵”,还在于她让我们有“一展歌喉”的冲动。茶文化学科的音乐课程安排小部分的“茶歌”学唱,亦是提升课堂效果、增强亲切度的方法之一。

(四)课程考核。

1.口述训练:第一阶段的考核。

让学生就“某个代表作品”进行口述赏析,引导学生初步整合知识体系,自选角度,锻炼演讲能力,分享鉴赏心得。

2.主题音乐欣赏会的举办:第二阶段的考核。

有计划地确定主题,凝聚学生的力量,举办公开性的“主题音乐欣赏会”,邀请业界人士参与,互动提升。

3.赏乐茶会的举办:第三阶段的考核。

以“音乐”为主角,以“茶”为媒介,“茶”跟随“音乐”的“艺术步伐”前进。以茶会的形式来赏乐,让演讲者在相对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分享赏乐心得,与聆听者共同提升艺术修为。

二、结语

茶艺教学方案篇5

关键词:酒店管理;茶艺课程;教学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酒店中高端客人在康乐消费和餐饮偏好上越来越追求时尚绿色,古朴归真。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正好迎合了现代人对“本真”的追求。因而在酒店行业中对懂茶艺的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茶艺也已成为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因其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茶产地及其周边的高职院校开设茶艺课程较为普及且历时已久,不少学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体系。然而作为不产茶的地区,包括笔者所在的城市,茶艺课程只是近几年在少数学校开设,教学硬件和软件方面也有待提高和完善。

一、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茶艺课程的必要性

1.酒店行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的需要。随着酒店行业的发展,茶艺服务在酒店中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茶室、茶吧、茶座等服务设施在酒店中随处可见。为进一步推进茶文化在酒店业的发展,丰富酒店的服务内涵,需要既懂茶又懂酒店行业服务技能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应适应市场的需求开设茶艺课程,学习茶文化、茶艺服务等相关技能,以保证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应酒店行业发展的需要。2.提升酒店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需要。中华茶艺是酒店行业接待世界各地客人时提供的精品服务。了解茶文化、掌握茶事礼仪、茶艺服务有利于提高学生酒店服务技能、提升审美情趣,对于学生性格和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意义,从而帮助提高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3.完善酒店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的需要。酒店管理作为现代服务业翘楚,企业招聘人才的热门,是高职院校设置的重要学科。酒店管理专业在延续传统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前厅服务等核心课程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高职院校开设茶艺课程,有利于促进整个酒店管理专业学科体系更加完善。茶艺因其自身的性质和魅力,受到学生的欢迎,该课程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科体系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二、现阶段茶艺教学存在的问题

1.茶艺实训室硬件设施不完备。良好的教学环境、完备的教学设施是茶艺实训顺利达成的有效保障。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茶艺课程,却没有专门的茶艺实训室,学生只能坐在普通的教室听课,缺少实践操作机会;有的实训室建设水平滞后,只有简单的茶具摆设,设施数量、种类不能满足上课需要,茶艺室装修简陋,缺乏茶文化氛围,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茶艺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制约茶艺教学的长期发展。所以为了推进茶艺学科的发展,提高茶艺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并加强茶艺实训室建设。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因茶艺属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新兴学习方向,大多高职院校缺乏专业出身的茶艺教师,尤其是北方非产茶地区的院校,担任茶艺教学的一般都是酒店管理专业其他学科教师,他们或通过自学掌握一定的茶艺知识,或经过短期的培训就被安排上茶艺课,缺乏接触茶的实践机会,对茶文化、茶道精神的理解也相对浅陋。师资力量匮乏是制约茶艺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茶艺师资培训,提升茶艺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刻不容缓。3.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过程有待完善和提高。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教学实践取得成效的前提。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向就出现问题,教学实践也就偏离了轨道,进而影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影响茶艺学科的发展。一些院校针对这样一个新兴的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经验,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思路不清晰,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轨,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需要学习兄弟院校茶艺教学之长处,潜心研究探讨适合本校的教学思路及教学实践,从而形成完善的茶艺教学体系。

三、茶艺教学实践研究

1.确定“以职业生涯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和茶艺的特点,明确茶艺教学的总体思路,即引导学生树立“我们是高星级饭店和高素质的餐饮企业茶艺岗位员工”的职业生涯出发点,并逐步实现“高素质餐饮企业茶艺服务经营管理者”的职业追求。2.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2014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取消319项职业资格许可,2016年12月又取消114项,而茶艺师资格证书得到保留,由此可见该资格证书的珍贵性和可信性。加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是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五个对接之一,在完成茶艺的正常教学计划的同时,学生要参加茶艺师资格证的考核,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学生毕业时既获得作为敲门砖的毕业证又取得了作为上岗通行证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将审美教育融入茶艺课堂,加强职业情感,提高职业素养。传统茶文化孕育了丰富的美的元素,人美、茶美、水美、器美、境美、艺美,能够理解和展现这些美,对学茶之人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将审美教育融入茶艺教学,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除此,在茶艺教学中加入美育元素,引导学生在泡茶、品茶中感受真我,感悟人生,消除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实现以茶育人的目的。4.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将教学内容模块化。要使职业教育与社会无缝接轨,教学就要与工作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在茶艺课程上总结提炼出与茶艺相关的工作岗位和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学生的学习领域,并在教学中将每一个学习领域内容根据茶艺职业标准的要求模块化,即把教学内容分为茶艺理论模块、茶艺服务与管理技能模块、岗位操作实践模块,详见图1。茶艺理论模块主要是以学习茶叶知识为主,重点突出对学生“知”的培养,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从事茶艺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认识,拓展专业思维和视野;茶艺服务与管理技能教学是以职业训练为主,重点突出学生“行”的培养,在本模块的教学中主要采用情景模拟和项目教学法,使学生掌握从事茶艺服务的流程和实际操作方法,从基础的服务学起,逐渐增强岗位工作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从而为从事基础管理岗位奠定基础;岗位操作实践教学是以参与酒店服务及茶相关岗位工作为主,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辅助指导下为客人提供服务,从而使学生“零距离”接触行业,学以致用,在“学习-实践-反思”中不断提高。5.采用“教学做合一”的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一节茶艺课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适合运用在泡茶服务、茶叶介绍与销售等环节,即将工作场景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服务过程;自主探究法是课前教师将学习任务发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在课堂上将自己或小组习得的知识相互交流,这种方法可运用在茶叶、茶具、茶俗等知识的介绍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如:教师演示、案例分析、视频影像资料、ppt等组织课堂教学。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会学、善学、乐学的能力。6.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果,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考核的反馈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赛代考”是非常适合茶艺教学的一种考核评价方式,它打破了常规的考试形式,将考场变身赛场,以竞赛成绩作为该科目的考试成绩,同时评出单项奖给学生以奖励。“以赛代考”不但考核了平时的学习效果,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发了学习热情,学生从要我练转变成我要练,从而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风。参与“职业技能鉴定”,将茶艺职业资格的获取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既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岗位能力,又使学生获得了从事茶艺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资质认证。另外,在考核评价上还要重视学生的企业实践活动,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评价。把学生工学结合的表现,企业的鉴定,指导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总结报告作为工学结合成绩的量定参考,最终按照一定的比重,将“工学结合”的考评成绩纳入期末终结性考核评价。7.重视第二课堂教学。茶艺教学要想获得学生的广泛认可和欢迎,在校园里形成爱茶、学茶的氛围,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还应该走出课堂,多多组织实践活动。例如,开设茶艺社团,参观茶企业,在校内校外组织茶会,定期开放茶艺室,让学茶学生自主经营,为全校师生服务等。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组织茶文化活动的策划能力。

四、结语

茶艺教学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突显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茶艺教学的日益精进需要院校、师生的重视和多方面的改进和完善。希望通过茶艺教学,让更多的学生爱上茶、爱上茶文化,让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在校园中得到更多的传播。

作者:王雪莲单位:大连职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吴航.高职茶艺职教的特点及教学方法[J].文学教育,2016,8.

[2]卢常艳.《茶艺》课程教学初探[J].价值工程,2015.

[3]石增业.浅析酒店员工应具备的职业素质[J].2008.

茶艺教学方案篇6

而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则可以追溯汉代,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有正式文献记载的是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如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而他们两个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而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两晋南北朝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到了唐朝终于形成了中国茶文化。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等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代禅宗就十分兴盛,茶与佛门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了。禅宗重视“坐禅修行”,要求排除所有的杂念,专注于一境,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所以要求参禅的僧人要“跏趺而坐”“过午不食”。而茶则有提神养心之用,又可使饥饿感减轻,所以就选茶作为其饮料。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唐代僧人所饮的茶有“茶苏”之称。《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在临漳昭德寺修行,“时复饮茶苏一二升。”

如果说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那么宋朝则进一步地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并将思想感情融汇进去。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称、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与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的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

佛门的饮茶随着世俗饮茶也渐渐讲究起来了,各寺院都设有“茶堂”,茶堂西北角有一鼓即“茶鼓”,东北角则为“法鼓”。专门有一管烧水煮茶的“茶头”和尚,有的寺院门口还设有“施茶僧”。佛教寺院的茶称为“寺院茶”,有很多品目:

1、奠茶:供佛、菩萨、祖师;

2、戒纳茶:僧人按受戒时间先后排序喝的茶;

3、普茶:寺人共同煮饮喝的茶。不仅名目不同,茶的质量也不同,上敬佛,中待客,下自饮。

可以说当进入到宋代这个茶文化高度发展的辉煌时代,佛教与茶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表现得更为密切。这种影响与融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佛教僧侣促进了茶艺的发展

宋代对茶的热爱有很大一部分是表现在对茶艺的追求上,将它作为日常娱乐的一部分(如斗茶、分茶的兴起),茶技发展到精益求精的地步,创造出了茶的艺术美,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鲜见的,没有哪个朝代的文人如此热衷于斗茶,注重茶的感官趣味。

首先,僧人对品茶方式的贡献。以分茶为例:分茶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烹茶游戏,善于此道者,能在茶盏上用水纹和茶沫形成各种图案,也有“水丹青”之说。陶谷《清异录·茗苑门》有“茶百戏”条记:“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七,别施妙决,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当时人也称这一技艺为“汤戏”。而这种独特的艺术美的创造,很大一部分都得归功于僧人的贡献。宋代斗茶、分茶方面的高手基本上都是出自佛门,谦师就是其中留有记载的一个:元四年(公元1089年),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12月27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坡点茶。坡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史学家刘分攵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福全和尚则是另一个留有记载的分茶高手。陶谷《清异录·茗苑门》“生成盏”条:“福全和尚‘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办而。”陶谷认为这种技艺“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

其次,佛门中人对茶的种植与品种发现也起了重要作用。千百年来各寺院都遵循一条祖训:“农禅并重”。“山中别无产,衣食取与茶”,可见制茶、售茶对僧人的影响,许多名茶都是由和尚制的,如“碧螺春”产于洞庭水月院山僧,原名“水月茶”。乌龙茶中名品武夷岩茶也由寺僧制作。蒙顶山茶制作,采集也由僧人经手……。

二、茶加强了佛门与世俗及对外的文化交流

“牢系鹿几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宋代的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请许多的文人名士前来赴会。茶宴上,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点茶——闻香——饮茶——评茶,气氛融洽,这样就使得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有了交流的机会,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

其中最有名的茶宴要算是“径山茶宴”。径山,位于天目山东北高峰,处于浙江著名的产茶区。径山寺始建于唐,到宋时十分有名,宋孝宗亲自御笔题额“径山兴盛万寿禅寺”,从宋到元,都享有“江南禅林之冠”,而茶宴也举办了将近一百年之久。另外,除了正规的茶会、茶宴之外,宋代的许多文人私下也乐于与僧人结交,以茶会友,以茶问道,如苏轼、黄庭坚等文人,还留下了许多与茶有关的诗词。

茶,也促进了中原与各个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日本)森本司郎《茶史漫话》认为茶传入日本,有两人非常关键:一是753年东渡日本的鉴真(带去茶叶);二是最澄法师在804年即贞观20年来到中国浙江天台山,专心学法,也对当地寺院采茶区进行了学习,带回茶树树苗到日本,并种植于近江地区台麓山,这在日本被看作植茶第一人。另空海也带回茶籽,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这时茶主要流行于日本的上流阶层与僧人之间。

茶东传日本的又一高潮就是宋朝。1168、1187年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遍访各地,居住达年二十四年之久,在1192年回国时就携带茶树种籽,并亲自种植,到晚年根据在中国考察的情况及自己在日本种茶经验而写成《吃茶养生记》(1241年),全国开始推广饮茶。至此,日本开始饮茶习惯,并养成以“和、敬、清、寂”为根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可见,茶对促进宋王朝与日本文化交流起了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与此同时,中国茶也由佛门弟子带到了朝鲜。

三、佛教精神融合的产物——茶道

如果仅仅从上述两方面来看待佛教对宋代茶文化的影响的话,那么就只能停留在一种表面或者说是物质方面的肤浅的认识上,我们将难以触及到宋代茶文化深刻的内蕴,要想真正全面地了解这个茶文化异常繁荣辉煌的特殊时代的独特之处,在谈宋代茶文化与佛教的关系时,就不能不谈“茶道”。

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样使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追求愉悦,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当时被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寿、求多子多孙或保国家安宁。佛教饮茶最早是在晋朝。南北朝时,佛教被统治者用来麻醉老百姓,作为统治工具,此后历代皇朝都乐于利用,佛教因此发展,并出现不同学派体系。佛教禅宗主张圆融,能与其它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并使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至今。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体味美好的韵律,使精神开释。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饮茶可得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了。

下面试举一例说明:“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则禅林公案。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饮茶,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据《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吃茶去”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到了宋代,受程朱理学从小事出发去挖掘真理的思维方式的影响,饮茶风尚中便少了一些富贵堂皇,多了一些书卷气,侧重于陶冶情操。对茶的风格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思考,认为茶具有一种理性的灵光,赋予茶凝重端庄的人格。《东坡志林》卷十记载了司马光与苏轼之间的一段与茶有关的理性思考:

司马温公(光)曰:“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

苏轼:“二物之质诚然矣,然亦有同者。”

公曰:“何谓?”

轼曰:“奇茶妙墨皆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妍丑黔皙之不同,其德操蕴藏,实无以异。”

公笑以为是。

茶艺教学方案篇7

江西自古以来人文荟萃,物产富饶,民间艺术资源形式丰富。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意蕴和赣派个性特色。例如:婺源三雕、湘东傩面具、南昌瓷板画、鄱阳脱胎漆艺、乐安蛋壳雕和瑞昌剪纸等民间工艺,写实尚意、巧夺天工、制作精良、驰名中外,被世人视为珍宝;安义、乐安的古村落等民间建筑,颇具特色,在建筑史上奕奕生辉。表演艺术异彩纷呈,有采茶戏曲、戏剧、歌舞、歌谣、器乐等;尤其是采茶戏曲,更是形式多样,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此外,还有民间楹联书法等,也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西赣南地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客家先民自秦汉初迁入后,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交融,对江西民间艺术的发展以及特色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客家民间艺术已享誉国内外。但近年来西方文化对本土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部分年轻人包括在校大学生认为民间艺术是“土”的东西,不如西方“洋”的东西。江西民间艺术的传承普遍存在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迫切需要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承担起这一重任。

大学生艺术教育与地方民间艺术融合,一方面形式多样、蕴含深厚民俗风情的民间艺术,可为大学生艺术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质;另一方面在艺术教育中渗透地方民间艺术,可以唤起大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记忆、了解和认同,增强民族情感,热爱本土艺术,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学习和继承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使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

二、艺术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元素的教学策略

民间艺术博大精深,门类多样,民间艺术渗透到艺术教育中的目标不能仅满足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不能仅把教会学生一两样艺术技巧作为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是要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让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和创新运用,通过显性或隐性的语言、符号或精神反映到学生具体的创新实践中去,这才真正体现了进行民间艺术教育的真谛。[3]所以其教学策略要重点围绕着这个核心目标来展开,在科学、合理性基础上,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来有效进行渗透。

第一,结合当今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薄弱的特点,适当补充设置一些地方传统文化教育普及的课程,地方传统文化与地方民间艺术息息相关,民间艺术中呈现的思想、意境往往是地方传统文化的艺术再现,通过地方文化与相关民间艺术比较的讲解,可力求让学生能够透过“艺术现象”看“文化本质”,领会和掌握民间艺术中的博大精深的艺术语言。

第二,在进行地方民间艺术传授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应多以互动实例的方式来进行,让民间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互动案例的展开当中,积极鼓励学生动手创作,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针对民间艺术知识应长时间学习的特点,所以除了集中设置课程外,还应该让民间艺术学习分散、分流到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可以不定期的邀请地方民间工艺大师、艺人举办一些讲座、论坛,以此来丰富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亲身感受民间工艺大师、艺人的艺术气质,增加学习的乐趣。[4]

第四,在民间艺术教育课程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适时地结合不同民间艺术创作方法的特点,将民间艺术知识与学生专业背景知识融合,可以设想出多种民间艺术创作方法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切入点,使两种知识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解决学生在学习民间艺术过程中学会懂得开发创新运用的最好办法。

茶艺教学方案篇8

佛教茶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当今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佛教文化产业是最近几年在佛学界以及其他相关文化产业领域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香港专门有一个社会组织名字就叫“香港佛教文化产业”,经常来内地进行文化、经济交流活动。2010年台湾与大陆在厦门专门举办过“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产业峰会”。陕西2009年曾专门提出了着力打造法门寺佛文化产业集群的口号,甚至宣传重点打造佛教文化创意产业。江苏无锡市在2010年佛教文化发展规划中,专门对澄光寺进行了茶禅文化产业的规划。佛教茶文化产业是佛教、茶文化、文化产业三者融合的结晶,是佛教与社会接轨的经典案例。禅茶一味、梵我一如等理论为佛教茶文化产业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普陀佛茶、九华佛茶、天目佛茶等各种数不清的名优“佛茶”,为佛教茶文化与社会的接轨提供了强大的社会物质基础。佛教茶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隶属第三产业,是佛教与茶文化共同发展的结果和产物。一、佛教茶文化产业佛教茶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一个新视野,是佛教文化产业问题的一个分支。佛教文化产业也是近些年来一个新兴的问题,佛教文化产业的资格,是因为佛教有着系统完备的教义、理论,神秘的。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禅茶文化,佛教在中国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佛教茶文化与佛教文化产业的结合,就是佛教茶文化产业。佛教茶文化依托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则为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孕育着巨大的潜能。佛教茶文化产业一词来源于佛教文化产业,而佛教文化产业一词则是来源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各国文化产业进入一个新境界,不再是一般的服务业。而是经济的主体。[1]”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化的标准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营性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的界定,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核心层、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其中核心层和层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相关文化层是补充。文化产业主体部分包括:新闻服务业,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网络文化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和其他文化服务业。佛教茶文化产业是佛教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茶文化产业在这些领域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和规模。二、新闻出版业新闻出版业包括新闻服务业和出版发行业。这个行业的最高主管部门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由此要求迅速及时。新闻服务业方面,关于佛教茶文化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例如近些年每年举办的普陀佛茶文化节、各种级别的禅茶大会新闻会等。出版发行业,也可以称其为纸质传媒业,主要是报纸、图书、杂志。佛教茶文化没有专门的报纸,与佛教茶文化相关的报纸是各种综合性报纸。一般情况下,许多综合性报纸里面会有茶的栏目,谈到茶,经常会涉及到佛教茶文化。图书出版领域,涉及到佛教与茶的著作颇多,几乎所有关于茶文化的著作大多会讲到佛教与茶的关系。专门探讨佛教与茶的著作相对较少,但也不乏力作,例如:天中衲子2002年编著的《茶与禅》(民族出版社),舒曼、李瑞科2005年主编的《禅茶一味》(中国和平出版社),关剑平先生2011年主编的《禅茶:历史与现实》(浙江大学出版社)。期刊业领域,佛教期刊众多,如《法音》、《佛教文化》、《佛学研究》等,此类佛教杂志多为佛教理论方面的杂志,佛教茶文化的内容较少。然而,在茶文化类型的期刊里面,经常会有佛教与茶的论文,不胜枚举。三、广播影视产业广播、电影、电视领域,佛教茶文化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是具有巨大潜力的行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佛茶广播剧、佛茶电影、佛茶电视剧问世。然而,有关佛茶的广播倒是比比皆是。广播制作成本相对低廉,具有伴随性强、动态收听、立即性传播的优势,不容易受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影响,渗透力强,服务性强,听众可以参与互动。部分广播剧也会涉及到佛教与茶的内容,如湖州市电视台的广播剧《千古茶圣》,陆羽本身在寺庙长大,又是中国“茶圣”,有关他的广播剧自然会涉及到佛教茶文化。广播业也有自身劣势,受电视、网络的冲击,听众逐渐减少;相对于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显得可观性、趣味性不足。因此,在发展佛教茶文化广播行业的时候,要同时把握运营成本和经济效益。电影制作成本相当高,一部优秀的电影动辄上千万,甚至几个亿,高昂的成本制约着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的发展。佛教与茶这两个领域都是特定受众,观众面较窄,导演拍摄一部大片要考虑成本和经济效益,然而有关佛茶的内部影像资料则是数不胜数。以陆羽为主题的茶电影《茶恋》,有许多剧情涉及到佛教茶文化。2011年3月正在拍摄的世界首部中国茶文化纪实电影《南方嘉木》,摄制组在蒙顶山永兴寺拍摄禅茶文化,展现了从采摘前大殿祭拜仪式、茶园采摘仪式、禅茶制作、禅茶供奉完整过程。电视剧与电影相似,成本都比较高,但是经常会有镜头涉及到佛教与茶,如电视剧《茶马古道》,以及正在拍摄的《大茶金典》,都会在某些镜头涉及到佛教茶文化。佛教茶文化影视业的起步与可持续发展,要以内容为主,不能像许多影视剧一样,靠帅哥、美女、明星大腕刺激眼球来吸引观众。不能为了搞创意而做拼盘,那种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斥资8500万美元拍摄的《赤壁》上映之后非常火爆,里面会聚了梁朝伟、赵薇、金城武、张丰毅、胡军、林志玲等大批明星,林志玲在其中扮演小乔,亲自为曹操泡功夫茶,还讲解了一段跟陆羽《茶经》差不多的文字。试想,三国时代与功夫茶、陆羽《茶经》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居然弄在了一起,颇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这对影视作品来说不是长久之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一种伤害。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的发展,可能不会那么火爆,这与影视产业的通俗性有关。纵观当今主流的影视作品多为通俗作品,“四大名著”等作品反复被重拍。单纯的佛教茶文化影视作品可能观众受限,然而在众多火爆的影视作品中插入佛教茶文化的内容,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在自我发展强大的同时,要与其他影视作品联合发展。#p#分页标题#e#四、文化艺术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其实就是艺术表演业。关于佛茶、禅茶的茶艺表演发展相当迅速。如火如荼的茶艺表演中,经常会有佛家茶礼、佛教茶道等表演。表演的形式既有凸现佛教静、寂特色的绿茶表演,更有虎虎生风的长嘴壶表演。佛教茶舞表演比茶艺更具有震撼力,能够启发人的心灵,给人以精神的洗礼。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佛茶茶艺的表演,往往会上升到佛教“礼仪”的高度,也就是佛教茶礼,这是因为佛教与茶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寺院内部,饮茶逐渐制度化。寺院专设‘茶堂’,是禅僧讨论佛理,招待施主宾客,品尝名茶的地方。[2]”“佛教认为茶其功若神,茶与佛的修身观念已深深契合,佛门乃脱俗之圣地,茶乃神圣的洁物,通过茶事可洁净身心,而这种洁净身心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庄严肃穆的仪式来达到的。[3]”目前,佛茶茶艺的表演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货真价实的僧侣进行的茶艺表演,另外一种是佛教弟子以外的茶艺人士。两种风格迥异的茶艺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满足了不同观众视觉和文化的需求。佛茶茶艺表演,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流于形式,在表面上做文章,穿一件僧侣服装,摆上几件佛家道具就成了佛家茶艺。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有文化内涵的佛家茶艺很难被看懂。佛家茶艺需要的解决的问题的是要有文化内涵,而且这种佛法、茶文化内涵能够让观众容易理解。五、文化休闲娱乐业文化休闲娱乐业,主要包括文化旅游业和休闲娱乐业。相对于佛教茶文化产业来说,佛教茶文化旅游业是主体产业,佛教茶文化休闲娱乐业载体较少,甚至在某些时候可以作为佛教茶文化旅游业的一部分。以佛茶命名或主题的茶馆、山庄、茶楼,是主要的佛教茶文化休闲娱乐场所。与佛教茶文化相关的旅游文化产品,数不胜数,如浙江新昌大佛寺旅游,陕西倾力打造的法门寺佛文化产业群,普陀山佛茶文化旅游等。佛教茶文化旅游是一个非常复杂、综合性强的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元素,可以覆盖许多产业。佛教茶文化旅游业门槛低,投资可高可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富裕导致精神需求的增加,人们需要向佛祖祈求平安。佛的神秘性、灵验性往,往成为最吸引游客的关键。在寺庙,如果能够得到主持开光之后的佛茶,那么其价值将远远超出了其自身价值。由于佛教文化讲究出世,反对暴利,许多时候佛茶开光是免费的,但是对信徒的心理影响巨大,他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感恩之心,通过各种捐赠来表达这种感情。这与当今流行的通过吉祥物调运势看风水的公司,可谓有着很大的区别。名山名寺出名茶,佛教、茶、名山往往是多种元素交织在一起,佛教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大多佛教名山本身就是茶山,非常适合茶园生态游的开发,好山好水出好茶,可以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和观茶艺、学茶艺、看表演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游、风情体验游。当然,还有其他形式的茶文化旅游,如名优佛茶采尝游、茶商品购买游、茶具生产工艺游等,还可以带动与茶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茶艺表演业。佛教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可根据佛教景点自身的自然、人文条件,选择、组合合适的佛教茶文化旅游产品,在做好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游客需求和偏好,不断调整组合出令旅游者满意的旅游线路和产品,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六、其他文化服务业领域其他文化服务业领域,包括广告业、会展业等。广告业领域,各种有关佛茶的广告宣传,例如大佛龙井、普陀佛茶等数不胜数。会展业方面,各种与佛茶或者禅茶相关的活动,如普陀佛茶文化节等,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网络文化产业领域,关于佛教茶文化的网站、博客等网络资源应有尽有。佛教茶文化产业在教育培训业方面,均有文章可做,佛教文化艺术、茶疗养生等项目都有相当的市场。佛教茶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它所凝聚的产业群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继续发展。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借鉴佛教文化产业的成功案例。第一个是少林寺。少林寺气魄宏大,佛教文化产业做的风声水起。少林寺自古是中国武术的发祥地,少林功夫名扬全球。少林寺在其住持释永信带领下,积极融入社会,其佛教文化产业飞速发展,少林武僧团在海内外公演少林功夫,开网站,设少林药局,创立少林公司,注册少林商标,少林功夫申报人类文化遗产等。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中国各大电视台热播的《少林寺传奇之乱世英雄》、《少林寺传奇之十三棍僧》、《少林寺传奇之大漠英豪》等电视剧、电影。少林寺的文化产业,给当地旅游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与少林寺佛教文化产业相媲美的陕西扶风法门寺,它的茶文化气氛更浓郁一些。陕西投资50亿兴建法门寺文化景区,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世界唯一的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让其佛教茶文化产业具有不可复制的优势。七、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佛教文化产业开发的基础,是传承悠久、内容丰富的佛教文化和茶文化。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是茶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无论最早发现茶的用途,还是最早饮茶、种茶,都是从中国开始的。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佛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佛教文化既具有宗教的神秘性,又具有参与社会的世俗性。佛教文化具有作为传统文化的神圣性,同时又具有作为宗教文化的神秘性。神圣性与神秘性就是佛教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根据。对广大群众来说,佛教的魅力不在于精深的思想体系,而在于其神秘的信仰。总之,合理的佛教茶文化产业开发,既是社会发展的反映,也是佛教自身转型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需要,是值得探索和系统研究的文化课题。发展佛教茶文化产业需要下列必要条件。第一,资金的支持。佛教茶文化产业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第二,政府的重视。佛教茶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营造投资环境、培育市场主体、规划导向、搭建企业及项目合作平台、咨询服务及人才培育等方面。[4]”政府对佛教发展是比较重视的,佛教茶文化产业离开政府的扶持寸步难行。第三,人才的培养。佛教茶文化产业目前来说,专业的佛教文化产业人才非常少,甚至没有。佛教茶文化产业涉及的领域太广泛了,涉及到佛学、茶学、茶文化、艺术、传播、经济等众多学科,学科的交叉性、复杂性,比一般文化产业有过之而无不及。懂茶文化的,不懂佛学;懂佛学的,对茶文化又不够专业;即使对茶文化、佛学都比较了解,然而文化产业本身的复杂性、学科的综合性,在某些时候仍是超乎想象的。第四,对佛教茶文化产业的规划者、项目负责人等要求极高,他所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还包括极强的组织能力以及独到的见解与眼光。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政府、寺庙、高校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第五,佛教茶文化产品要注重品牌,相信品牌的力量“。品牌能够帮助顾客缩短选购商品的过程。[5]”品牌是消费者心目中的神,有档次和品位的消费者非常注重品牌的价值和文化内涵。#p#分页标题#e#

茶艺教学方案篇9

本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着“传统工艺+当代审美+地域特色+材料创新”的思路,一方面从纵向着重传统材料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强化传统视觉元素的提取与优化;另一方面更从横向的拓展其与社会相结合而产生具有现代装饰意味的新包装形式,通过高校课程的参与,为传统民间艺术提供再发展的切实条件,以保持其“生产性”或“实践性”,而不是将其“表演化”。

1.1工艺美的运用

民间艺术制作带有较强的感彩和经验性程式化造型特点,制造环境被限制在小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创立了“就材加工、量材为用、物化创造“的民间造物原则。中国民间艺术强调人与自然的共存与统一,从加工工艺和材质上都是根据劳动人民自己的需求,从大自然从取材,对自然物质进行简单或复杂的加工利用,进行设计和创造的。

1.2地域生活美的再现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创造,与生活接近、重合的本元性质决定了民间艺术造物与生活的关系。广大劳动人民从生活的土壤里吸取艺术形式,使民间艺术造型更完善、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它表现在现代包装设计中,通过提炼这种传统民间艺术风格的元素、合理地运用到形式美法则中,具体表现为在合乎主题的基础上达到深化和凸显的作用。我国南方的民间剪纸工艺与地域特征相结合,运用现代审美、以及图形正负形重组的现代表现手法,加强包装装饰效果。在表现上突出南方古代的雕镂工艺、南方民族服饰民俗、游灯观灯习俗的特点。现代剪纸保留了传统的技法、纹样、审美,又借助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某些表现形式与观念进行阐释创作。将现代剪纸应用在包装设计中,打破以往剪纸作品展览只局限于作品的平面展示,使剪纸艺术变成了三维的立体形象,它增加了剪纸的信息传递功能,对静态的平面剪纸结合三维的艺术展示有益的尝试,让剪纸真实地走入生活,进入市场。年画作为特有的地域民间艺术形式,它追求物象本身的结构,对线条做概括表现,具有强烈的装饰美感,能够很协调的运用到包装设计中。茶叶包装运用民间年画的表现方法,将茶农耕种、采茶、晒茶、炒茶等制茶过程表现出来。在视觉上即保存了年画的“版”、“线”特征,又结合现代UV印刷技术,很好的以传统民间文化作为资源向现代艺术设计转化。

1.3地域纯朴美的体现

民间艺术中的质朴,即本色、本质的淳朴与率真。从民间艺术品的材料选择来看,多是随处可见的自然物质,如麻、土、木、石、棉、棕、竹、草等,外表看来质朴,但在创制的过程中包含了民众对材料的认识和开发利用。一套“文房四宝”包装,利用四君子之一“竹“子材料进行开发。制成的作品总体上体现出竹子自身的肌理、质地、纹饰、光泽、硬度等自然形态的特征,使主观创作意图与材料自然形态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1.4情感美的流露

民间艺术的色彩、图案纹样,造型题材都与人们的观念情感相关联,反映了社会、自然与人类的联系,具有超出感性形象本来寓意之外的内涵。其寓意象征性的感性形象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延续性和集体性,得到了民众的集体认同。运用了广西壮族绣球中”并蒂花图案“,将代表爱情信物的绣球和绣花鞋联系在一起,依附壮族的”花婆信仰“,相信万物生灵信仰的延伸。从绣球的形和图案上进行创新,寻找新的形式,表达出”爱之花,情之果“的情感内涵。这里的图案将作为一种图形化语言,作为一种载体符号,表达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共同认同,是真实情感的流露。

2.结论

茶艺教学方案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茶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

[作者简介]陈静(1976-),女,四川宜宾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饭店服务与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重庆400067)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44-02

“茶艺基础”课程是高职旅游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能力课程。根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该课程旨在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对茶及茶文化的基础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全面掌握各类茶的冲泡及服务知识、技能,掌握“茶艺师”职业岗位的相关知识,达到“茶艺师”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主动热情、认真周到、团结协作的服务精神,为学生就业及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该课程着眼于突出专业特色,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上,突出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着力加强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具备的基本技能、职业能力进行训练与培养。

一、课程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其课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校企合作”既是实现高职课程设计的重要途径,又是指导高职课程设计的教育理念。该课程的设计思想是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紧密结合,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本职业的活动为内容,力求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按茶艺馆工作要求,实现课程的设计(如图所示)。

1.以“茶艺师”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设计课程。该课程根据“茶艺师”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进行职业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分析,结合“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来组织教学内容。

2.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无缝衔接设计课程。“茶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色决定了其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结合,无缝衔接。各类茶叶的基础知识是茶叶冲泡的基础,同时,茶叶的冲泡必须依据各类茶叶的特性而定,这就使得有关茶叶的理论知识和茶叶的冲泡技能必须紧密结合,才有利于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课程设计时,该课程在内容结构上一改其他岗位能力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开进行的做法,将整个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有机融合,实现无缝衔接。

3.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纳入课程设计。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对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职业岗位能力课程的教学必须结合相应职业岗位的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在课程设计中,将国家职业标准纳入其中。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

1.依据“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践教学实际实用”选取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上,应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从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整合、遴选至分解,从教学之初的课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渗透到教学完成后的实践反馈,体现“理论必需够用”“实践实际实用”的原则,着力打造并不断深化学生职业技能素养培养。

2.根据“茶艺师”职业岗位要求补充教学内容。“茶艺基础”课程是一门职业能力课程,教学内容必须符合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本职业的活动为内容,按茶艺馆工作内容选取教学内容,为实现学校服务与社会服务相适应提供基础保证。

3.基于“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拓展教学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学习茶、茶文化相关知识,掌握茶艺服务的基本技能,还要能有效地完成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同时,还要能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力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

4.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提升教学内容。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通过一些知识拓展、提升的方式,增加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广度与深度,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

“茶艺基础”课程结合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依据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规律,循用了“模

化整合项目遴选任务分解”的内容建设思路,将课程通过有效整合,拟为“3大课程模块+3大工作任务+9个工作项目”的课程内容体系(如表所示)。课程内容组织与建设应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1.“理论和实训”一体化,构建课程内容结构。“茶艺基础”涉及许多有关茶叶的基础知识和茶文化的相关知识,但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由于“茶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色,决定了其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关系十分密切,两者需要有机融合。该课程在内容结构上一改其他岗位能力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分开的做法,将整个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例如,在讲述各类茶的基本知识时,将各类茶叶的识别技能训练同时进行,与理论知识讲授融合;在各类茶的基础理论知识讲述后,根据茶叶的特点,立刻进行该类茶叶冲泡知识的讲授,并同时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在茶叶推荐与推销理论知识讲述后,立刻进行茶叶推销的技能训练等等。注重理论的具体运用,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教学中,形成“理论—实训”统一的内容结构。

2.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该课程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上,以“茶艺师”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主要工作任务为载体,力求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以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总结“茶艺师”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课程教学体系,为实现学校服务与社会服务相适应提供基础保证。课程按照“茶艺师”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按三大模块组织教学内容,一是茶及茶文化基础知识,二是各类茶及冲泡的基础知识,三是茶艺服务基础知识,全面涉及茶艺师需要掌握的有关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茶艺服务与产品销售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涵盖了目前市场上主要消费茶类的冲泡品饮方法以及名品茶的茶艺表演。

3.理论够用与学生可持续发展并重,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该课程在课程内容组织上,遵循高职教育基本要求,体现“理论够用”的原则,克服理论偏多、偏深的弊端,注重理论知识的运用性。例如,在各类茶叶的基础知识讲授中,只针对茶艺师职业岗位工作中常涉及的各类茶最基础的知识进行讲授,而偏深的诸如各类茶叶的物理学特性则删掉。同时,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提供知识内容供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补充和完善。

4.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对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中,力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完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教学注重“教、学、做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程所有教学均在实训室进行,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训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完全融合,让学生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

2.实践教学分层次,构建“三段渐进”教学模式。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分层次的“三段渐进”模式,即将实践教学分三个阶段逐渐推进,促进学生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第一阶段,在课堂内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操作技能;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操作技能强化;第三阶段,通过校外实践或企业顶岗实习等,工学交替,在实际岗位工作中,将知识技能进行实践运用,实现从课堂到岗位的转换,形成操作技能,完成职业能力的培养。

3.多渠道、多方式并存,建立“三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课程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建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三结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结束语

“茶艺基础”课程以茶艺服务的工作任务为依据,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注重操作技能环节,充分体现了实践性要求。学生在课程的理论及实践技能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