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学科建设方案十篇生物学科建设方案十篇

生物学科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0:02

生物学科建设方案篇1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福音,也是对上海建设全球物流中心的关键支撑。

随着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贸易自由化将扩大货物自由流动的空间,促使越来越多的各国货物到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自贸区内企业的数量和种类将大幅增加,自贸区的货物自由贸易、金融自由流通,以及进出口服务贸易会更加活跃。而自由贸易活跃度提高,必将利好国际航运、国际货代、港口、保税物流等多个直接相关产业,开启一场物流“盛宴”。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对物流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自贸区内的物流企业,它将带动整个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物流业的成长和发展。物流行业信息在不断地给我校(东华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利好消息的同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在全国排名第7位,属于5星级专业,并且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直接依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还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和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具备上述学科融合、专业领先的优势,更应大胆创新,提出具有创新性、可操作和可复制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为培养高端物流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

物流管理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及经营管理。它具有学科范围广、实践应用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物流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在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当前加强物流工程实践技能培养的手段之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

例、现场图片及视频录像等,但学生或是看了热闹,无法真正深人领会,或是由于教学材料设计得不合理,使得学生对物流工作有“低端、脏、乱、差”等印象,因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正确择业。

(2)我校作为一所教学与研究并重的重点院校,在教学中还要强调专业的科学研究活动。如果仅是呈现实例、案例和操作性技能知识,片面地强调应用性、实践性,而没有仔细设计呈现的方式和过程,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实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与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不相符,也无法很好地实现研究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设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既保证有扎实的实践性,又能超越定位于一线物流作业的做法,将专业的实践性与专业的科学研究相联系,创新性地设计一些教学资源,引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与实现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

高端物流管理人才是当前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外已经有一批教育研究者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理念与方案。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义,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兼具,具有全局观、整体观、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⑴。从实际来看,美国一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和专业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端的物流管理人员具有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对物流管理概念,包括从简单的仓储、运输到综合物流、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全面、深人的认识m。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等知名大学均提供以工程、管理科学和供应链管理策略为主的本科课程,其课程内容不但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特性。

在培养方式上,针对各种教学对象,国内外也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本科教育中,李庆明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在研究生教育中,孙卫等对美国的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实践教学手段予以肯定[4]。刘峰涛等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为例,采用项目管理理论中K作分解结构(wBS)方法,提出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管理思路[5]。刘丹提出了“产学研”教学理念与校企互动机制,从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两方面完善教学计划&。王晓锋构建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并进行系统化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7]。针对案例教学,张剑芳提出适应多元化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方法w。刘彬斌将过程管理理念引入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物流学教学与评价质量控制方法:95。

总体来说,无论是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位,还是人才培养的方式设计,都已经有了--些成功的探索。但是针对我校的实际,仍需要设计一整套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方案。本文在以下两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提出基于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为探索创新性、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2)提出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课程群的平台建设四个方面。这些建设方案不仅应具有创新性,而且应具有可操作性,为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提供新的可借鉴的方法。

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

1.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建设框架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该体系中,课程群体系的建立是实施课程群建设的基础,如何建立适应创新性物流t: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和基于能力体系的课程群

2.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三阶段培养体系

通过广泛调研,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对以下两类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

(1)适应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国际物流服务人才,包括海运或航运管理、港口管理、报关报检、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适应国际化都市经济与生活发展要求的城市物流设计规划和服务人才,包括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急物流、逆向物流、港口物流、国际采购、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针对以上两类物流专业人才均需具备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要求。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不仅是传授知识,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三阶段培养体系,将教学定位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

第一阶段: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素养的培养。这类能力在大一、大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的培养中落实。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企业业务模拟、第三方物流模拟、国际物流模拟等一体化的专业系统综合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理解物流业务,熟悉物流运作,逐步掌握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分析与运作优化方法,提高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供应链建模能力。这类能力的培养在大三的教学中落实。

第三阶段:从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实践等专业综合性课程,以及社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物流设计大赛等实践形式,让学生从实验认知到企业实践直至综合应用中提升物流系统规划能力、供应链设计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三阶段培养体系下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

以三阶段能力体系为框架,归纳分析各能力框架下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点梳理与整合,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研究物流管理理论的传授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体系,最终确立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展开物流管理基础、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物流四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理顺课程教学内容,保证群内课程知识点的连贯性与群间课程的协同性。课程群划分方案见图2。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方案

1.基于课程群的物流案例群贯通式建设

(1)建设群内的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支撑,但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课程:大学外语类、高等数学类、计算机类、管理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微观经济学等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层面,学生只能了解某个理论知识的应用,而不明白为什么应用,以及在什么业务环境下应用,造成了案例教学与物流实践的脱节。因此,以课程群的形式将多门相关课程绑定,建设群内各门课程的贯通式案例,让案例能够贯穿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并在多门课程中进行综合应用,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地将案例融人到物流专业教学中。

(2)通过企业实践、物流设计大赛等建设案例库。真正好的案例一定来源于企业实践,通过学生的企业实践收集企业案例素材、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方式,师生真正参与的企业案例才更具有典型性,更能深人进行研究和进行企业实践应用。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案例的编写,以完善案例库。

2.基于课程群的物流实践一体化建设方案

基于课程群,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实施物流实践一体化方案,包括“一个目标、三个阶段”。即围绕培养创新性、工程实践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三阶段实施的物流实践教学。包括第一阶段物流体验性实践环节,结合物流综合管理课程群理论教学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二阶段物流专业系统实践环节和第三阶段的物流综合应用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认知一实践一综合成用逐层递进,形成一种全程不间断的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3.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平台网络化建设

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效果,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将相关信息上网,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将最新成果及时展示和分享?因此,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建设,我们根据四个课程群组织开发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网站,实现课程群的教学资源共享,为师生交流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U

四、结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创新性t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以及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平台建设。本文的研究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多方位要求下的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学科建设方案篇2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规划

[中图分类号]G5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4)04-0046-04

2002年9月,西南林业大学立足于林业办学基础,发挥专业教师特色,植物保护专业开始招生,学制为4年(教高函[2002]5号)。经过10年的办学,特别是自2006年第一批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林业院校开办植物保护专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显现。本研究在对植物保护专业在校学生、毕业学生以及相关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林业院校非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用内部一致性较佳的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的方式[1],设计适宜于不同层面(包括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查问卷”。以“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为选项,并以5、4、3、2、1进行相应赋值,最终明确被调查者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期望情况。调查问卷涉及到学生、教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熟知程度、培养方案内容、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

针对植保专业各个年级所具有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调研,其中2008级植物保护专业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17份;2009级植物保护专业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16份;2010级植物保护专业共发放问卷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份;2011级植物保护专业共发放问卷5份,回收有效问卷5份。同时,对保护生物学系植保专业毕业的学生进行调研,共回收9份问卷。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对培养方案总体熟知程度不高

各年级学生对于培养方案不甚了解(平均值为2.96分),大四学生为2.88分,大三学生为3.13分,大二学生为3.10分,大一学生为2.4分(表1),而教师对培养方案的了解程度也不是很高(平均值为3.56分)。此种现象提示培养方案制定者,再好的培养方案若不能被“受益者”、“实施者”所熟悉,对提高教学质量所起作用有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过程缺乏学生的广泛参与,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其受益者更好地了解并熟知内容。

2.2培养方案内容亟待调整

大学生对专业设置的满意程度表现一般(平均值为2.98分),具体而言,大四学生为2.76分,大三学生为2.88分,大二学生为3.20分,大一学生为3.60分(表1)。由此看出,随着学习的深入,对于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内容的满意度逐渐下降,表明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不能较好地增加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在谈及现阶段学习任务时,各个年级表现不尽相同,其中大四学生平均得分为3.18分,高于其他年级(大一为2.60,大二为2.90,大三为2.81)(表1),表明大四学生普遍感觉压力适中,功课一般,可以接受,相比较而言,大一学生由于处于学习基础课阶段,感到压力不算大,可选修其他课程。调查中还发现,师生对现有培养方案中的内容均有较为强烈的变更意识。认为培养方案可以更加细化,更好满足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如划分为科研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等。根据调研问卷结果显示,培养方案内容调整主要表现为理论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科研创新等方面。

2.3理论课程设置未能满足时代需求

课程安排中,农业类院校其植物保护专业的学分数一般在180分左右,而西南林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学分数只有158.5分,明显低于其他兄弟院校。对增加学分学生明显表现出抵触心理,然而,通过座谈,部分教师则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认为还是需要增加学分数,从而有力地保证学生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同时,教师还认为,由于培养方案的制定总是延后于教学的实施,目前科研上多在使用的诸如分子生物学、生化实验等技术,未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因此,这些知识并不能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在考研、工作时还需自我补充这些课程。此外,诸多教师反映本应该着重掌握的诸如田间实验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植物保护研究法等课程列为专业选修课程,由于此类课程相对较难,学生普遍不进行选修,造成在后期试验科研方面技能严重缺失,影响其进一步发展。因此,这类课程有必要列为学科通识课程或者学科基础课程。课程体系与现代植物保护专业发展不相称,一些诸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未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体现,影响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掌握。此外,对教材选用、原版教材引入等涉及理论课程方面的内容,认为有必要改进。

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到昆虫、病理的课程,均会有虫病联合大实习[2],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真实的田间情况,更好地提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单一的分割这些课程,对学生而言,往往会造成虫、病分离的尴尬状况。

2.4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科研技能、就业见习等技能培训

目前人才培养方案(2006版)中的课外学分(11学分),基本上涉及到了劳动参与、班级活动、学术交流等方面,学生、教师普遍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增加(表1)。这表明现行培养方案中对于课外学分的要求过多,然而,学生对自身动手能力的提升并不满意(平均值为3.02分),普通话、科研技能以及就业见习等实践内容有必要增加到培养方案中。缺乏就业见习实践培训,从而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迷茫、方向缺失等现象。谈及实践学分增加方面,学生普遍感到有必要进行增加,从而更好地提升其动手能力。对学习方法的获得情况,大一新生得分(3.8分)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大二为3.10,大三为2.94,大四为2.65分)(表1),表明随着大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其在学习方法的获得方面逐渐由被动学习状态向主动学习状态进行转变,而完全依赖于班主任或导师的行为逐渐减少。通过对科研技能、就业见习等技能的教育,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对未来的就业进行合理安排。

2.5科研创新急需增加

在科研创新培养方面,师生普遍表示需要通过学习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对于通过增加科研导师、校外导师聘用等措施,更好地指导学生科研创新、提升科研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师生多表现出强烈的需求;而对于科研人才专项培养基金的设立,更是表现出积极的看法。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逐渐提高,作为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而言,无疑对其成功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应对科研创新提出更为前瞻性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实现大学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提升其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

3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植保专业各年级学生以及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明确显示出人才培养方案在理论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科研创新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具体的实施修订尚需进一步明确,从而保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3.1修订方法

借鉴有关农业院校、高职院校以及农推广硕士招生单位等有关植物保护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分析西南林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6版)的基础上,充分听取专家、教师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调整,从而有利于从人才培养角度制定出应用型/科研型的人才培养方案,最终使学生从入学起就能够对未来所受到的教育定位明确,使其更好地完成四年学业,并能够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3.2修订涉及内容

针对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诸多问题,拟从4个方面进行修订:(1)修订、调整植保专业课程体系。如适当增加基础理论课程、前沿课程以及学科交叉课程,删除部分内容陈旧的课程,修订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2)借鉴农业院校增加植保专业综合实习新模式[3],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活动。拟通过就业见习、就业考察以及模拟招聘等活动使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适应于社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3)通过设置科研创新、专题讨论、、参与课题等环节,培养科研型人才的创新能力;(4)规范不同类型(应用型/科研型)学生的时间安排、学分要求以及论文工作要求、培养方式、中期考核等内容。

3.3规划方案

植保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实施方案可分为3个阶段:(1)成立项目小组,由主管教学的领导、院系领导以及教研室主任组成项目实施小组;(2)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分别开展学生层面、教师层面以及工作单位层面讨论,形成统一的建议和意见;(3)拟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稿),同时,在广泛征集专家组、教师组和学生组的意见基础上,最终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4讨论

植物保护是实现植物可持续生产的重要保障,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4,5]。因此,培养合格的植保专业人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西南林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建设中,有教师从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专业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剖析了专业建设的不足[6],还有教师对课程实习提出建议[7]。本次问卷调研也反映出上述问题,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已迫在眉睫。为保证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能适应当前社会对植保人才的要求,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认真进行修订工作的组织实施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2]程东美,林进添.植保专业毕业实习的问题及对策――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22):10823-10824+10828.

[3]张立,李红玫,戴良英,高必达.农业院校植保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为试点[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72-74.

[4]徐洪富.植物保护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张家兴.植物保护发展对策研究[J].植物保护,2001,27(5):36-39.

生物学科建设方案篇3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平台模块课程群

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是当今世界科学发展中极为重要、极为活跃的科学领域,尤其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进展迅速,连同近年来该领域又逐步发展形成的蛋白质工程、生化工程技术等,已在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郑州大学在原有“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开设及建设的基础上,于2007年起设立“生物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的设立不但将对河南省生物工程与技术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学校的学科建设也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郑州大学工程学科的综合实力。2008年郑州大学将“生物工程”专业列为全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专业,要求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并将相关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进一步进行整合,制定出新的培养方案。生物工程专业旧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专业开办申请时参考教育部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拟定的“生物工程专业规范”的基础上制定的,为此我们根据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的精神及要求,结合学科发展特点、国内外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现状、趋势,以及郑州大学生物与工程技术学科的实际,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建设,以期满足生物工程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认真组织调研,学习国内相关高校开展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经验

在明确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我们对国内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及部分地方特色高校开展课程体系改革的经验与做法进行了认真地调研和分析,重点围绕生物工程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专业教育带来的影响、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整合重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教学模式探索、生物工程与技术学科教学方法改革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总结。通过调研,负责“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老师及教学委员成员深受启发,对充分学习和借鉴各高校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成果、经验,以及进一步明确专业办学方向、理请办学思路,明确生物工程专业模块设置方向等具有积极意义。

二、瞄准学科前沿及国家生物产业发展政策,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随着生物工程与技术学科的迅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工程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能源、环境等行业,发展日新月异。2007年2月28日,国务院召开“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和生物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会议,强调“十一五”期间,要把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放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行业,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强化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大型生物企业和生物产业基地,使生物产业真正发展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益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整合教学内容及知识点,确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框架

基于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于,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充分借鉴国内其他高校经验与做法的同时,我们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进行了认真整合。

1.原有教学内容及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

问题主要反映在实践实习教学环节及课程体系结构两个方面。前者有:(1)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单一。主要是分散的课程实验,缺乏集中安排的课程及专业综合实验、专业课程设计及各种实习、实训等;(2)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严重不足,急需加强建设以满足实践实习教学;(3)实验教学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偏少,需要进一步增加。(4)没有完全建立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实习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与生物技术专业相比,生物工程专业办学需要进一步与企业密切联合。

在课程体系结构方面,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包含有必修课(含公共、学科基础及专业必修课)、限选课(学科基础及专业限选课)和选修课,总学时和学分分别达到3410学时和182分。必修课过多(尤其是大平台课),选修课较少。必修课学分比例甚至达到60%以上,挤占了学生对专业及其它课程的自主选修学分。同时,大量的课堂教学也同样挤占了学生对其它课程自主选修,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知识点整合

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我们考虑了学校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其它高校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及学科本身特点。具体措施有:(1)知识体系重叠部分前移讲授。根据学科特点,召开课程体系论证专家会议,充分征求教师和专家意见进行调整。(2)公共基础平台课进行尝试性改革。压缩部分课程学时、学分等;(3)对生物学基础课程进行整合。根据专业特点,将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整合为普通生物学开设,增加专业选修课比例,学科群课程增加前沿性、应用性课程比例,多学科知识点重新梳理、衔接,强化实验实习环节,以及将课堂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结合等。(4)明确各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边界,界定各门课程的讲授范围,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和脱节,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注意学科间知识的衔接、推进、渗透及有机联系,克服课程之间的松散性,压缩、删减课程重复和内容陈旧的部分,将新的理论、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与合理编排,培养专业范围宽、基础知识厚、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3.教学内容知识点及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框架的确定

参照教育部专业规范重新梳理知识体系及知识点,明确生物工程专业共有的100多个知识单元。这些知识单元分属于不同的专业知识领域,同时开设理论课并配备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加强学生创新、动手能力培养。这些知识领域包括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制图、发酵工程、化工原理、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反应工程、发酵工厂设计概论等。

四、按照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特点,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生物工程学科发展迅速,其中生物制药、发酵工程领域在整个生物技术产业中产值及行业规模较大,从就业和学科前景来看,我们计划设置上述两个专业模块,即生物制药模块(服务于制药领域)和发酵工程模块(技术服务于多农业、能源、环保、制造等多个领域)。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新的培养方案设置要求,我们按照“平台+模块+课程群”的体系制定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生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掌握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掌握生物制药或发酵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制药或发酵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培养基本要求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化工程原理、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生物技术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宽泛的文化知识、较高的文化素养,不仅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而且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生物学、生化工程原理、生物制药或发酵工程领域核心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生物制药或发酵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熟悉生物工程技术及产业发展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当代生物工程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生物工程技术领域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专业模块方向设置及主要课程

1.生物制药模块

主要课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免疫学与抗体工程、生物反应工程原理、生物技术制药、发酵工厂设计概论、生物工程产物分离技术、药学概论、生物化学综合实验、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设备、实验动物学、工程制图。

2.发酵工程模块

主要课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环境微生物学、生物反应工程原理、微生物生理学、发酵工厂设计概论、生物工程产物分离技术、仪器分析、生物化学综合实验、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设备、微生物学综合实验、工程制图。

“生物工程”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除包括上述模块设立外,特别注重减少课堂教学总学时数,通过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推动创新型教学及人才培养。规定本专业须修满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课程学分173学分,其中平台课95学分(比例54.5%),模块课5分(34.0%),课程群1分(比例11.0%)。使得课程体系结构更为合理,更加有利于将学生从填鸭式的课堂教育中解放出来,对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生物工程类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卢碧林,张敏,毛治超,等.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J].高教论坛,2006(4):59-61.

[2]韩雅莉.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3(S2):90-93.

[3]易自力,周朴华,曾宝成,等.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1999(7):46-47.

[4]李庆杨,李明宇.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10(1)37-38,46.

[5]龙健,乙引.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创新探索[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S):221-223.

生物学科建设方案篇4

[关键词]高校人物档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内外;应用

当代社会把档案信息称为“原生态”信息。所谓原生态,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始记录。也就是说,档案信息的原生性、真实性、稳定性,是其他“派生性”信息资源不可比拟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档案信息是其它信息之源。

1高校人物档案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个人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均属国家档案之列,这是建立人物档案的法律依据。高校人物档案的建档对象包括学识渊博、成果丰硕的专家、教授、校级领导;成绩显著、风华正茂的中青年学者;著名的校友和具有代表性校园人物。人物档案真实记录了他们在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活动和取得的成果,折射出大学的校本文化。

高校人物档案是学校发展历史的缩影,是高校人物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传承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载体。大师、名师是高校人物档案的重点,是一所大学的品牌与灵魂。他们的治学态度和人格魅力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而且铸就了大学精神。正如原清华大学校长、现代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体现了大学与人物的关系。

高校人物档案具有五大特点:(1)真实性。高校人物档案是高校各项活动的真实纪录,具有自然生成的特点。(2)教育性。每所高校的人物档案都记录了其自身发展的历程和业绩,反映了各个时期不同层面的活动,是思想、文化、科技等教育的良好资源。(3)知识性。高校是创造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高校人物档案是这种知识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4)文化性。大学校园是人类文化传播、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先进的思想观念、知识体系往往都是在校园中产生、传播与发展,大学文化就是通过高校档案传承而沿袭下来。(五)社会性。高校人物档案是人物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不仅应用于校园内,也应用于政治、经济等社会领域,它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2高校人物档案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内外应用情况

2.1高校人物档案建设的现状

高校对校园历史人物的育人功能没有充分重视,没有做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高校能够建立比较完善的人物档案和校史馆的不是很多,这部分校本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当前,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教育资源未能很好地整合,信息资源的共享率大打折扣。“唤醒”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2.2高校人物档案资源未纳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中

近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但总体而言,《纲要》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尤其在贴进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与现实的联系、教学内容的生动性等方面的问题仍较突出。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与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的不敢作为有着很大关系,教师只注重讲授理论,习惯于从书本到书本,没有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忽视了对本校的人物档案做认真的了解,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经常是“十年一贯制”,案例陈旧,使学生产生“吃剩饭”、“喝剩汤”的感觉,降低了《纲要》课程的教学实效。

2.3高校人物档案和档案馆没有被作为教学实践的资源和基地进行建设

一直以来,《纲要》课实践性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与形式单一,同时受到安全、经费和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开展的不多,是高校《纲要》课程教学中薄弱的环节,是困扰《纲要》课实践性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许多高校没有把档案馆建设为《纲要》课教学的第二课堂,高校人物档案资源作为校本资源却躺在深闺无人识。高校人物档案所内含的思想、文化、科技、教育资源,是档案宝库中的瑰宝,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在等待着我们将其展示出来,供后人学习和借鉴。

2.4高校人物档案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发挥主力军作用

校园网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学生了解学校的主要途径,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主要集中在建校时间、学科专业、重大成果三个方面。校园文化是《纲要》课教学第三课堂,由于人物档案建设的欠缺,造成档案文化的缺失,因而对校园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了解偏少,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校园文化精神的理解。

3促进高校人物档案资源在《纲要》课堂内外应用的对策

《纲要》课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他们掌握思想政治领域的普遍原理,培养他们的思想政治的认知能力,以及处理具体思想政治问题的方式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将认识、认知积累内化为稳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并外化为做人做事的行为。课程建设离不开教学资源建设,高校人物档案是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将其作为教学资源,《纲要》课的教学活动将会生动和丰富多彩。

3.1加强高校人物档案资源建设

高校档案工作肩负着资政育人、传承文化的特殊使命。高校档案部门要大力开展人物档案资源建设,主动开展人物档案编研工作,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之中。高校之间要开展档案信息共享工程,建立一个系统性的资源共享的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通过各高校档案信息共享,使得各自单一的“信息孤岛”连通起来,让优秀的教育文化流动起来。最终实现资源规模化、信息数字化、管理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的档案管理模式。2005年12月上海市高校档案学会建立的上海高校档案信息网设立了人物档案、珍档集锦、学术前沿、网上展览、国际瞭望等栏目,是上海市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范本。

3.2强化高校人物档案资源在《纲要》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资源、乡土文化资源建设的逐步完善,不断地参与到高校《纲要》课堂教学的应用中,高校人物档案资源作为高校的校本资源,更应是《纲要》课教学资源的源泉。

目前高校的《纲要》课都采用了教育部推荐的教材,这些教材体现了教育部社政司颁布的《纲要》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作为教材其内容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应把那些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全面、准确、简练、清楚地展现出来。至于那些案例问题,应留给任课教师联系实际进行讲授。况且,教材也给任课教师留下了较大讲授和发挥的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围绕着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进行创新。针对大学生在认知方式上偏重于直观化,喜欢形式多样的特点,要采取针对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授课。《纲要》主要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而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涉及相对较少,应该添加这方面内容。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讲一些本校的人物故事和史志资料,帮助学生掌握《纲要》课的“一条主线”、“两个了解”、“三个选择”的内容。中国近现代史波澜壮阔、动人心魄,高校人物档案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小说”。《纲要》课既是政治课,又是历史课,要寓教于史,润物细无声地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道理潜移默化于学生。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的还不是教学手段和形式,而是教师能否还原历史教学的故事特征,使课堂教学生动起来。如果教师的专业知识扎实、语言表达能力强、教学方法得当,肯定是会受学生欢迎的。把教学内容同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活生生的新鲜事物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到的是大量的有血有肉的东西,从而加深对《纲要》课理论的理解。

3.3加强高校人物档案资源在《纲要》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在《纲要》课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提高《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因此,要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认识。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去看、去问、去思考、去探索人生的真谛,知晓乡情、民情、社情、国情,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思考和研究,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从而自觉拥护党的政策,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在这样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纲要》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增强课程的时代感、贴近感,而且也增强了理论对现实的诠释能力,从而激发起大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它可以使《纲要》课教学从一味地“说教”转变到不仅会“说”,而且会“做”,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纲要》教育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时代主题。《纲要》教育使用高校人物档案资源是与时俱进地把握思想教育的历史文化,鲜明体现了思想教育的时代特征。深入挖掘校史人物背后的历史内涵、文化内涵、精神内涵,用深厚的历史积淀滋养青年学生,以生动直观的史实启迪青年学生,让一张张照片、一份份文献、一件件实物背后的故事“鲜活”起来,形象直观地展示大学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实践表明,在校学生对学校的历史、先贤的风范品质、教师的科学思想、学长的科学探索等参观学习要比课堂教育所受感染来得更直观、更强烈。因此,档案馆是《纲要》课程的第二课堂。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实践教学资源,而且可以破解《纲要》课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上的困难、经费问题和组织指导实践教学的力量不足的难题。

3.4增强高校人物档案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校园文化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的主要教育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育人。生活在校园之中的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内化成习惯、信念,从而带上特定的校园文化烙印,所以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课堂。校园历史人物档案是大学精神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资源。通过对高校人物档案的信任度的调查显示,98%的学生选择了信任,充分体现了学生对高校人物档案的接受程度,为人物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1利用高校人物档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建设“信念育人”的校园文化。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校人物档案的原生性、真实性、生动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组织学生到档案馆探寻本校发展历史及人物生平的原汁原味的信息,用档案馆藏中学校悠久办学历史、民族危亡时刻仁人志士英勇壮举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学术思想、育人风格和卓越成果,生动直观的史料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使他们受到熏陶和鼓舞,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高校档案馆还要积极利用人物档案史料,进行一些专题开发,如名师专题、校史专题、校风专题、知名校友专题、学生科研与创新成果专题等。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拍摄电视片、编辑出版画册或论著,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辅助教材。高校档案馆还可以利用馆藏档案开辟陈列室或校史馆,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3.4.2利用高校人物档案中蕴藏的丰富历史资源,创造“校史育人”的校园文化。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史文化是指学校在办学的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让每一位走进高校的大学生,能以进入这所学校为荣,并让学校将来以自己为荣,就必须让学生将自己与学校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共鸣。向学生讲述校史人物,以先辈积极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将爱国爱校教育和对学生的成才教育结合起来,并贯穿到整个育人过程之中,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永恒的主题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中。所有这些,都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史育人”工作紧密联系起来,重视弘扬传统,让学生知校、爱校、兴校。

3.4.3高校人物档案是大学精神的体现,是“精神育人”的家园。人物档案记录了建档人物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开拓创新、不畏艰辛、勇攀高峰的高尚精神;立足本职、淡泊名利、安贫乐教、献身教育的崇高价值取向;诲人不倦、辛勤耕耘、严谨治学的优秀品格,激励学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把自己远大的理想和眼下脚踏实地的奋斗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如心理素质、团队意识的培养也具有重要作用。

3.4.4高校的知名人士是大学生成才的导师和崇拜的楷模,形成“偶像育人”的校园文化。许多大学生渴望成才,有着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然而由于他们尚未确立或尚未巩固地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为谁成才,成什么样的才,怎样成才等基本问题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而人物档案展示出的建档人物成长历程能为他们选定正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提供了很好的向导,对大学生进行榜样教育,进行自我实现的引导,有利于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在青少年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各种榜样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事业的引路人和实现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动力。事实表明,运用人物档案,采用生动而形象的方式进行“傍样”教育,对于学生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实效。

《纲要》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做到“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纲要》课目前既遭遇挑战,亦面临机遇。我们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以创新为名,抛弃好的传统,而应该在固守已有的基础的前提下,鼓励大胆创新。要重视和改进教育方法,丰富教育载体,优化教育的文化氛围。围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将高校人物档案转化为教学资源,可以保证教学的广度、深度、新鲜度和可信度。

参考文献:

生物学科建设方案篇5

关键词:高校文化建设;档案;功能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86-02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也对高等院校提出了“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激励青年学生积极向上的一种内在动力,大力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意义十分重大。

一、高校文化建设与档案建设的内在联系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反映学校师生价值取向、团体意识、群体心态、行为规范方面的独具特色魅力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独特的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提升文化形象,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平台和有效途径。

高校档案,真实记录着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教育科研成绩,记载了学校的发展史和创业史,再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全程和全貌,是高校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载体,具有极高的真实性、全面性及参考价值,它反映了高校特有的观念、态度,是学校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作为信息资源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不可再生性、唯一性和历史价值,使文化财富世代相传,成为不断积累的文化遗产。档案为校园文化提供真实生动的素材,校园文化建设也促进档案工作的开展,两者密不可分。把高校档案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档案工作的利用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是高校档案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

二、高校文化建设中档案的作用

同志早在延安时期就明确指示:“任何时候都要注意保护档案文件,因为它关系到人民的命运和前途。”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做的很多决策、很多事情,要由档案来记载,由历史去评说。”同志指出,要“充分发挥档案以史为鉴的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同志强调:“档案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档案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这些重要论述,深刻诠释了档案工作的重要地位、历史使命和重大意义,为我们做好新时期档案工作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见,高校把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轨道,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校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

深入发掘高校档案中具有鲜明个性和时代风采的历史资料,挖掘档案中的人文精华和科学精华,让师生多种途径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师生的文化品位、学术水平、人文素养等,塑造大学的主流文化,提炼出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精华,将其反映在高校的建筑、校徽、校训和人文气息中,形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用闪光的历史资料,塑造高校的文化精神,对高校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高校文化建设提供资料支撑

高校档案资源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它通过真实记录和反映过去高校办学特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校园生活等方面的记录,为高校继续发展传承工作提供凭据和咨询材料。高校档案提供的原始素材,可以成为参考、研究和处理现今问题的依据和凭证。如果失去档案的支持,高校的文化将会断裂甚至空白,只能成为无根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传承和创新。

3.高校文化建设提供服务平台

档案的服务利用价值直接体现了档案工作的宗旨。高校档案就类别而言基本包括:(1)党政文书档案;(2)教学档案;(3)科研档案;(4)建设、财务档案;(5)人事档案;(6)校友等人物档案;(7)不同时期的实物档案和声像档案等几方面的内容,与学校日常的教学、科研、管理、学生等一线活动息息相关。档案编研,一方面要为领导决策提供历史资料,另一方面更要服务广大师生。高校档案馆(室)通过深化档案编研工作,利用档案数据库等现代化的平台,发挥“文化再造”的过程,不断提高档案的资源利用,深层次地挖掘档案信息资源为广大师生服务是档案参与高校文化建设的关键。

三、高校文化建设中实现档案价值的途径

1.强化档案为高校文化建设服务的意识

长期以来,社会对高校档案重保管轻利用的错误认识一直存在。高校档案部门本身也存在着对档案文化理解不足、把握不透,对档案开发利用不到位的情况。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以档案部门为核心,深入转变观念,强化对高校档案文化价值及其开发利用工作的认识,要增强高校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首先高校档案工作者本身要认识到档案馆(室)的文化功能,认识到档案是高校文化记录、传承与弘扬的重要载体,对于高校文化的积累与传播、发展与进步具有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强化参与高校文化建设的意识,改变过去以往被动工作的状态,主动参与高校文化活动过程中去,增强自觉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使隐蔽的信息资源由静态转化为动态,使档案成为学校解答现实问题、了解过去历史的有利证据,将学校档案部门从收、藏、管的角色转化为高校各项工作利用档案信息的中心,使档案资源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使档案馆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堡垒。

2.利用档案创造文化育人的校园环境

高校档案是高校发展的记忆和再现,是高校“今后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的重要遗产,是高校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和文化创新的基础。这些具有丰厚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教材,是学校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管理部门要树立开发利用意识,让在档案柜里“死”的档案物化后“活”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赋予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以生命。档案要主动走近师生,创新档案文化宣传途径,发挥档案文化的传播功能,拓展档案信息的教育空间。通过校史馆、档案网页、开设讲座、专题研究、图板陈列等各种生动的途径,发挥宣传、激励、教育功能,向广大师生展示高校文化特色,让师生了解学校的历史,于“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的进行理想、道德、信念教育,激发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凝聚力,形成良好的校风。

3.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开发校园特色档案

(1)在档案馆藏资源建设中,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文资源优势,建立名人档案。高校名人档案中记载着高校杰出人物在不同历史阶段参加学校教学、科研和相关的社会活动,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历史名人、专家学者留下的手迹、照片、录音录像等,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着力建设和挖掘与人物相关的记录,形成不同时期、人物档案史料体系架构;并通过网络、电视媒体随时注意收集毕业生在相关领域的杰出代表,把校史人物列入学校志工作的重要方面,将之永存史册,使名人档案的形成与建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之一。(2)将行业文化融入高校档案建设中,形成特色档案。目前,国家越来越多地注重发展职业高等教育,高校文化建设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了职业性、实践性社会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在高校档案管理上引进行业文化,是高校档案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深入探索的途径。在发挥好高校档案文化建设的共的同时,还可以体现个性特点,注重与产业、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与衔接,对馆藏的档案资源进行全面分析、总体规划,围绕学校的发展战略、教学工作以及社会需求热点,建设相关专题数据库,开发出有高校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文化艺术精品,促进档案文化与高校文化的融合。

4.强化档案编研工作,利用现代科技为高校文化建设服务

增强档案的文化底蕴,精收善用,是现代高校档案工作的基本方向。高校档案人员要认真贯彻教育部第27号令《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做到“应收尽收、应留尽留”,主动面向社会、学校、师生,广泛开展档案征集活动,尤其要对与学校发展关系密切的各种载体、形态和专业的材料进行收集,丰富馆藏。从学校全局出发,树立“大文化”的观念,发掘、研究、弘扬档案文化,进行信息加工,深化档案编研,把散乱的原始档案资料打造成新的成果,形成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体现档案文化的增值功能,努力建设体现学校特色的馆藏体系。

传统的档案以纸质为主,查阅起来非常不方便,而且受众面太小。高校档案工作者要做到“为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为未来着想”,档案建设要顺应社会文化需求,释放馆藏资源,尽力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档案服务,使档案资源实现共建与共享,切实充实起档案服务功能的内涵,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树立信息化意识,营造一个多维度、立体式的档案文化空间。除了要充分发挥好传统档案利用过程中的借阅、复印、展览、宣传栏、提供证明、档案编研等手段的功能外,还要积极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平台,如通过建立网站、论坛,微博、微信、QQ等在线服务,加大高校档案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宣传力度,将高校档案文化以各种生动活泼的形态,多层面、全方位地呈现出来,传播给社会公众,使档案从历史中复活,为高校文化建设开辟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葛美玲.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初探[J].兰台世界,2012,(20).

[2]尹合娣.高校档案文化的价值归属及实现途径[J].档案管理,2010,(3).

[3]罗学玲.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之探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30).

生物学科建设方案篇6

一、重视馆藏档案资源建设和宣传工作以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大力推进馆藏档案资源建设是发展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因此高校档案工作人员要不断增强档案意识,严格遵守档案管理制度,规范归档立卷、归档内容、归档形式、归档移交以及查档等业务工作流程,以建立面向师生和社会的现代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为目标,以提高各类档案收集的完整性和规范化水平为工作重点,积极学习新时代背景下有关档案工作的指导性法规性文件,强化档案收集意识,加强与校内各立卷单位的联系、协作和业务指导工作,整理、挖掘重要档案,不断丰富档案馆藏资源,为信守和传承校园文化做出应有的奉献。在此基础上,高校档案部门应拓展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切实为广大师生和校友提供档案查询和信息服务。同时,紧密围绕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等中心工作,利用网络、新媒体(微博、微信)、报告讲座、展览等多种方式开展以档案信息资源为主体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发扬档案的时代精神、历史精神和人文精神,弘扬校园文化。

二、加强高校特色档案资源建设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高校特色档案既具有档案的一般属性,也具有行业性、专业性和独特性,它代表和反映了一所高校的独特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要跟随信息时代的飞速变化,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和需求,积极加强特色档案收集工作。第一,要拓宽征集渠道,采用多种途径进行收集。第二,加强对材料中关于特色资料的查证、支撑,并与学校相关部门和院系加强沟通联系,确保特色档案资料收集的及时性。第三,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一些具有特色的档案信息服务。比如可以建设科研成果信息库、学生就业档案信息库、名人档案信息库、荣誉档案信息库等,积极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第四,要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提升特色档案资源价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档案管理部门要充分运用信息获取、图像处理及网络技术等,把特色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建立特色档案数据库,方便阅档人员能够更加生动、直观地了解特色档案的内容。通过对特色档案的学习和宣传利用,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比如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有“校史人物档案”、“名人档案”、“学校年鉴”;陕西科技大学档案馆有“名人名师档案”等。高校之间可以通过交流学习,互相吸取档案特色资源建设经验,提高档案业务水平。西北大学侯伯宇先进事迹展览馆是陕西高校中最有特色的校史人物档案建设。该馆建立于2013年,展览以“把一切献给祖国教育科学事业的时代先锋”为主题,分为“不懈求索”、“献身科学”、“教书育人”、“赤子情怀”、“风范永存”五个部分,全面展示了侯伯宇同志的先进事迹。图文部分展出了相关资料图片80余幅,6个玻璃展柜分别展出了侯伯宇教授所获得荣誉证书、奖章、科研手稿、书籍以及生前衣物。通过对侯教授事迹的持续、深入、广泛的参观学习和宣传活动,许多高校借此在大学校园里培育了崇尚师德的良好氛围和见贤思齐的强大力量,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使档案真正发挥其“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三、开展基于馆藏文献的档案编研工作以深度挖掘校园文化

生物学科建设方案篇7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热热闹闹,但若问到“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时,学生却不明白,存在“为实验而实验”的现象。这是与科学探究本质相悖的,难以实现科学探究的真正价值。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对课程性质有明确的表述,即“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据此,教师的重要职责是“培养、引领、帮助”学生完成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找出问题、掌握质疑解疑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科学品质。具体可以表现为: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学会根据所提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正确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收集事实证据,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运用结论解释和解决身边的问题。为此,笔者在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就如何根据《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有效的引导策略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加强“计划”引导,提高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探究实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实践研究活动。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究实验开展前,围绕实验目的“想好了再做”,做到:一想“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二想“需要哪些实验材料”;三想“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四想“实验时应注意什么”;五想“实验的结果可能会怎样”。然后再引导学生制定探究实验方案,这是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前提。

小学科学有两类典型的实验方法,即对比实验和模拟实验,在制定这两类探究实验的方案的过程中,要区别对待。

1.对比实验方案制定的引导

对比实验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一种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是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在对比实验教学前,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能提出解决问题的众多假设,然后提出:“究竟与哪个因素有关?怎样才能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正确?”着重引导学生对以下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如:“是谁和谁对比?谁是对照组?谁是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有哪些条件相同?有哪些条件不同?怎样做才能突出对比因素?可能出现怎样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断出的对应结论是什么?”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把握对比实验的实验要领,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保证对比实验过程的可操作性和结果的正确性。

【案例一】设计“抵抗弯曲”对比实验教学

该实验的重点是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的关系。当学生认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横梁的宽度有关”,并作出假设时,教师提出“我们可以设计怎样的实验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当学生提出设计“对比实验”进行研究后,再请同学说说“对比实验设计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然后出示实验研究方案,通过交流,进行修正、完善。以上的引导性提问,意在引导学生确定对比实验中的自变量,如纸梁的宽度。同时,引导学生尽可能全面地分析需要控制的变量,如“柱子”的宽度、高度,垫圈的大小重量等因素,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用什么方法改变自变量及控制变量(如纸梁的宽度、纸梁承载垫圈的位置、纸梁受压弯曲标准等等)”。这样才能保证对比实验的可操作性,确保数据的严谨和精确。以下是最后形成的实验研究方案。

“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实验研究方案

2.模拟实验方案制定的引导

模拟实验是通过模拟对象的本质特性,建立模型,在模型上解释对象、认识对象的一种实验方法。引导做好模拟实验的关键是如何选用尽可能接近事物原型的实验材料,实验材料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因此,在实验方案设计时,教师要以知识本质特征为导向,引导学生在认识原事物的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模拟的实验材料,建立起实验材料和模拟的自然事物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并制定正确具体的实验方案,确保模拟实验的科学性。

【案例二】设计“日食形成”模拟实验教学

该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根据对日食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猜测,并能通过模拟日食时的天体构成及运动方式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描述日食的现象特征:“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挡光的物体是球形、不透明的”“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几个天体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在此基础上,先以循序渐进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可能是什么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设计一个怎样的模拟实验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并引导学生思考:“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分别模拟什么?”结合日食发生的特点,学生们选择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用地球仪代表地球、用乒乓球代表月球。接着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这三个物体来动态模拟天体运动?”“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交流与讨论,自然地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并以实验的形式进行了展示。通过这样的引导模拟操作,让学生建立了材料与科学事实的对应关系,探究了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提升了科学探究能力。

二、加强“证据”引导,提高学生获取事实依据的能力

《课标》要求科学探究“注重事实,尽可能通过设计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提高他们获取事实证据的能力,使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收集足够的科学事实和可靠证据,建构科学概念。

学生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后,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下方面重点研究:“预测实验现象、结果和数据”“思考哪些证据是解决当前研究问题所需要的”;引导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呈现方式;引导重复实验,追求数据的真实性;引导尊重数据,以数据实证建构概念。其中,实验数据是鲜活的第一手实验证据,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尤为重要,记录的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实验的特点进行选择,或画图、或制作表格、或文字记载、或图片记录等。

【案例三】设计“抵抗弯曲”的数据记录

在“抵抗弯曲”的实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尊重数据,以数据实证建构概念”,采取循序渐进的引导方法。即第一步引导学生根据经验预测3厘米、6厘米、12厘米不同宽度纸梁“能承受垫圈的个数”,并说说预测的依据;第二步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通过改变自变量进行实验,记录实测“纸横梁能承受垫圈的个数”;第三步引导“为了降低实验数据因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多次重复实验”,让学生再进行实验和记录;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强调“取平均数的办法”。在逐步深入的引导中,学生得到的数据是建立在实验重复呈现的基础上,是可以“再测”验证的,这样的数据具有重要的实证意义,从而为学生下一步分析数据、建构概念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三、加强“交流”引导,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科学教学关注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双螺旋结构协调发展,因此,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学生用证据来验证,也要学生以逻辑来推理,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实验现象、事实证据和科学概念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从事实出发,形成科学概念。因此,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探究所得的事实现象、数据等进行整理、分析、交流,使他们能寻找证明假设与猜想正误的确凿证据,并能表述自己的探究结果,向他人阐述自己获得结论的推理过程,能运用获得的事实证据回答来自其他小组的质疑,形成自圆其说的科学推理能力。

【案例四】“身边的物质”实验交流

该课的教学难点是认识物质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当学生进行“折断粉笔”和“燃烧火柴”的实验后,有三种不同的观点:“折断粉笔没有新物质生成,燃烧火柴有新物质生成(灰烬)”;“折断粉笔有新物质生成(粉笔灰),燃烧火柴也有新物质生成(灰烬)”;“折断粉笔有新物质生成(粉笔灰),燃烧火柴有两种新物质生成(黑色物质和灰烬)”。

学生对相同实验结果产生不同观点的原因是对“新物质”不理解,其前概念是“有东西产生”就是“新物质”,笔者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采用了交流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粉笔灰、黑色物质、灰烬都是新物质吗?”“新物质是指物质本质发生了变化,你有办法证明你的想法吗?”通过再次实验观察、比较后,学生发现“粉笔灰收集起来,在黑板上还是可以写字,本质没有发生变化”“火柴燃烧后的灰烬一定是新物质,因为灰烬和木梗是完全不同的物质”“黑色物质也是新物质,因为刮下来后,放在火旁烤,会变成红色,然后又变成灰色”。最后再归纳出“火柴燃烧过程中确实最终会变成灰烬,但如果没有燃烧完全,会变成黑色的炭,炭和灰烬确实是不同的物质”的结论。

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让学生对结论进行交流、质疑,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探究实验的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当学生的概念渐渐清晰,但是受前概念和认知能力的影响,有时还不能完全正确表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互相质疑的交流时机,通过点拨和帮扶的方法,让其重建概念。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再一次反思探究结论,有利于在以后的探究实验中形成互助、合作的同伴探究关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结语

生物学科建设方案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艺术类档案管理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18-02

独立学院艺术类档案是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实物等原始记录,能系统地反映艺术生产、艺术研究、艺术教育的历史面貌和工作成果,也是进行艺术创作研究、艺术交流等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来源和保障。由于艺术类档案类别的多样性,比如雕塑、绘画、传统工艺、现代设计等门类,特别是随着独立院校积极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应用研究,各类实践类教学档案也相应出现,远远未达到档案管理规范化的程度。因此,规划化的艺术类档案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独立学院艺术类档案工作的内容

艺术类专业分支多,作业类型多、种类差异大,档案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项活动中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实物、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材料组合。独立学院艺术类的档案工作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实物档案。实物档案包括在艺术类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各类具有保存价值的纸质、模型等实物,具体分为:

1.教学相关文件档案,包括学科建设规划文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等文件资料。

2.教学相关工作档案,包括授课计划表、执行计划表、教学检查情况的记录、各类考试安排以及教学质量保障等内容。

3.学生学习档案,包括学生期末考试作业、期末考试成绩、毕业设计相关(报告书、图册、展板、实物模型)学生补考和重修相关资料等内容。

(二)电子档案。电子档案主要包括教学光盘、视频和教学成果放在校园网上共享。

1.教学光盘档案,包括期末考试作业光盘、毕业设计光盘等相关内容。

2.视频档案,主要指各类教学研讨会、管理工作会、教师教学过程等的工作记录。

3.校园网的档案,主要指将教学相关的文字材料变成电子案存档,比如,将教学过程中的教研成果、毕业设计指导过程、教学课件、典型教案等制成数据库,放在校园网上,全院师生共享资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独立学院艺术类档案工作的作用

1.衡量独立学院艺术类教学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独立学院教学的质量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独立学院的办学,其教学质量取决于各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二级学院将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图片、文字等材料归档,成为独立学院办学质量的支撑力量。

2.规范教学秩序,提高教学工作

艺术类教学档案记录了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是学院的重要依据。比如,全院教师集体备课,形成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案,稳步推进整个教学秩序。同时,教学档案记录了专业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成绩分析表等材料,对今后教师的教学、管理和实践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3.做好教学评估的“软件”工作

教育部教学评估主要是从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教学条件、教风和学风等方面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进行分析。艺术类档案能如实的反应整个艺术类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直接为教学活动服务。因此,最真实、完整的艺术类档案是独立学院顺利通过教学评估的重要条件。

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在长期的育人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思维特征、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艺术类档案以多种形式发挥文化服务功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三、独立学院艺术类档案整理现代化的对策

1.全面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目前独立学院正处于向民办普通高校“转设”的过渡期,由于时间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校园基础建设,几乎没有专职的档案管理员,导致工作缺乏效率。因此,独立学院档案整理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一,掌握运用必要的档案知识。艺术类档案是属于档案管理的一个分支,作为艺术档案工作人员,必须通晓档案相关的知识,包括档案学知识、档案馆知识以及档案管理期限表的相关知识等。

第二,掌握艺术档案的性质、作用和内容。设立艺术档案室,档案管理人员依据管理制度的规范化艺术类档案特殊性及,了解本部门的艺术类档案,做好档案信息的筛选、排序、分类和汇总,为艺术研究、艺术教学服务。

第三,随着办公的现代化,许多档案采取以电子档的方式保存,注重档案管理者计算机技术、数字信息的学习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形式多样的艺术类档案的科学整理

独立学院艺术类专业分支多,教学形式多样,形成丰富的教学档案。全院上下不仅要重视教学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对各种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也不容忽视。在配备专业化的艺术档案室、艺术类档案柜的基础上,把艺术类档案的整理工作主要分为几个方面:其一,期末教学课程考试作业若为文字类,如试卷、调查报告等,依然以文稿实物存档;其二,课程考试作业若为作品类,如绘画雕塑、陶艺、园林设计等,考虑到档案室的规划,以电子稿(照片)形式存档,节约空间;其三,艺术类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包括毕业设计报告书、实物作品、展板、图册、光盘等,我院将报告书存放于档案室,实物作品和展板以展览的形式展示在艺术学院展厅,供师生们参观、交流学习,图册由指导教师自己保存用于下一届毕业设计指导,光盘里面刻录着每个学生的报告书、图册、展板,实物等,同时,每年给学校图书馆选送一些优秀毕业设计报告书,这些不但是学校教学过程的客观记录和真实,也利于独立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另外,我院表演课视频作业较大,采用节选代表性的优秀段落章节刻盘存档的方式,同时,在改变课程考试作业存档方式后,依然要在作品类作业中,以一定比例选取优秀作品以实物形式存档,建立了优秀作业收藏制。

3.重视实践类教学档案的科学化管理

以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艺术学院为例,结合我校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应用研究,加强对教师教学科研成果、师生获奖作品以及参展参赛作品等进行科学化归档,推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育。建立教师科研工作登记表,鼓励教师申请项目、、作品比赛、作品参展等。学生获奖作品方面,收集教师对学生的专业辅导方面档案,完成作品收集,同时学院给提供作品的教师和学生出具收藏证书和补偿一定的制作成本费用。

综上所述,艺术类档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档案整理工作是独立学院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可靠保证。独立院校应该高度重视艺术类档案管理工作,改变传统的存档观念,提高艺术类档案工作者的艺术修养,实现艺术类档案管理的最优化,为教学管理和改革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林伟.独立学院档案管理之我见[J].高等教育,2012

[2]齐爱年.关于独立学院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的思考[J].文学教育,2013

生物学科建设方案篇9

关键词:实物档案;收集;整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19-02

实物档案是高等农业院校档案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一个与高校发展相适应,符合档案本身发展规律的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的高校档案体系过程中,不能忽视实物档案的建设。实物作为一种特殊载体档案,具有真实性、原始性、直观性和生动形象等特点,它们真实地记载了学校各项活动,反映了学校的发展历史,是对文字、声像档案的有益补充,是学校档案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建立科学高效的实物档案管理和开发利用体系。

一、实物档案支撑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1.真实记载和反映高校发展历史。真实性、原始性、直观性和生动性是高校实物档案独特的本质特征。高校产生和接受的实物是学校在自身的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就其内容来说,它们原始地记录了学校有关教学、科研、管理及社会活动的客观过程;就其形式看,它们是形成者即时、即事使用的原始物品直接转化物,原样地保留着本来的面貌,可以成为后人查考历史事实确凿可靠的原始凭证。实物档案承载着丰富的时代气息和知识内涵,真实记录了一定历史时期该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生动直观地反映了学校的发展和变迁。我校前身是1906年创办于济南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后几经变迁,1952年经全国院系调整,成立山东农学院。1958年由济南迁至泰安,1983年更名为山东农业大学。1999年7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水利专科学校合并,同时将山东省林业学校并入,组建新的山东农业大学。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融农、理、工、管、经、文、法、医、教育学等于一体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对外服务及社会交往等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实物档案。正是这些实物档案有序地承载了学校百年发展历程,沉淀了学校“登高必自”的校训,为广大教职员工和莘莘学子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2.有效服务教学、科研和管理,提高高校办学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农业大学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内的部级科技成果奖2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47项。“九五”以来,获得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60多项。这些奖励的奖状、证书都是学校办学水平有利的证明和补充,也是以后学校申报部级、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申报奖励、课题等等所需支撑材料重要组成部分。

3.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竞争力。高校作为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地方,许多人类最先进的文化、思想、科技成果和最优秀的人才集中在学校,高校的校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打上了时代与历史变迁的烙印,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实物具有形状、颜色、质感等性状,给人以空间视觉的感觉,能表达出文字中难以充分表现的细微之处,容易被人感受和理解,从而激起人们的丰富情感和广泛的联想。在实物档案展览的过程中,使全校师生更加了解一所高校的文化底蕴,能激发爱校敬业的热情,能更加干事创业,尽心尽力地为学校的发展献言进策、拼搏工作。

二、高校实物档案的收集与归类

高校要重点收集对本校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校社会地位,具有查考价值的实物。应该合理的进行实物档案的收集,并进行科学的归类。

1.奖励类实物。包括学校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和对外服务各项活动中获得的奖状、奖励证书、奖牌、奖章、奖杯、奖旗(省部级以上)。我校档案馆已收集奖励469件。

2.作废公章类实物。包括学校及各下属部门、院系已经停止使用的公章,重要领导行使某种职权并已经停止使用的个人公章。我校档案馆已收集作废公章616枚。

3.字画类实物。包括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及社会名人、中外校友为学校的题词和赠送的字画。我校档案馆已收集题词、字画310幅。

4.礼品类实物。中外校友赠给母校的各种有保存利用价值,便于保管的特定物品(包括校庆接受的各种符合条件的纪念品等)。我校档案馆已收集105件。

5.展品类实物。学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学、科研活动中使用过的仪器、设备等,包括老式照相机、显微镜等。我校档案馆已收集65件。

三、高校实物档案的整理与利用

1.实物档案的整理。2010年上半年我们对所有实物馆藏按以上五类及形成时间和进馆先后顺序进行了重新编号整理,新进40个展橱、设实物库房170平方米重新摆放上架,重新编写了检索工具并实现了数字化。2010年6月份全省档案评估中,我校实物档案作为一个亮点,受到省档案局领导及评估组专家的好评。我校档案管理工作得到了98.5分的好成绩,晋升为特级省档案馆。字画、奖状、奖旗、证书不装订,采取平放或卷放,每张粘贴口取纸,在口取纸上编号。奖杯、奖牌、奖章,礼品类、展品类,每件粘贴口取纸,在口取纸上编号,按分类及编号顺序摆放上架,避免叠压挤碰。作废公章,每枚在顶部粘贴口取纸,在口取纸上按作废时间编号,按编号摆放到预先做好的格子纸上。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的模式,实物档案的档号可以用“年度号+分类号+件号”来表示,奖励分类号为Sw11、作废公章分类号为Sw12、字画分类号为Sw13、礼品分类号为Sw14、展品分类号为Sw15。如2009年接受的第一件奖状的档号为:2009-Sw11-1。

2.实物档案的利用。无论是档案还是实物,收集整理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开发利用馆藏实物,才能更好地发挥实物的作用。尤其是奖励类利用率非常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部级省级工程中心、创新团队、奖励、课题等申报验收,都需要借阅利用。仅2009年就借阅利用35件次。作废公章类利用率也比较高,固定资产注销、公务员政审等都需要加盖作废公章。在计算机、网络时代,我们不仅要做好实物的基础管理,还要借助先进的技术管理并开发实物信息,建立一个方便、高效的实物管理与查询、利用体系。我校档案馆的案卷级检索已实现数字化。以后要进一步利用摄影、摄像技术将实物档案转化为图片、音像的形式,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实物的利用率。

我们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收集一些历史代表性强的实物,并在收藏品的种类和形式上做些拓展和研究,使实物档案真正达到记载过去、服务现在、启示未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彩英.数字网络环境下档案馆(室)实物收藏探究[J].兰台世界,2010,(9).

生物学科建设方案篇10

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从物化形态的校景校貌、建筑设计到精神形态的办学理念、学风校风等无不包含其中。它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和价值表征,是学校办学成果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以提升师生科学文化素质为核心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不断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师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价值基础。文化需要传承,也需要发展,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融合时代精神,从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等方面大力推进创新,才能不断增强自身活力。在校园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过程中,记录反映学校建设发展历程的学校档案具有不容忽视作用。

二、档案的校园文化蕴含

学校档案是指师生员工在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历史记录,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档案是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学校档案资源涵盖了党政、教学、师资、学籍、会计、基建、设备、科研、照片、机读、实物等内容,是学校办学历史系统全面地反映,它不仅忠实记录了校园文化发展的内容和进程,而且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的重要历史依据,是承载校园文化发展历程的信息载体。特别是一些年代久远的事件信息,如果没有档案记录,必然随着当事人及事件的远去而湮灭,而档案资源的存在为保留校园文化信息提供了可能。档案是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产物。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为了使各项工作正常有序进行,必须借助于各种文件和活动加以推进,如校园外观设计图纸、校报校刊及展板、各类工作活动指导、各类文体教学活动的图文视频等记录,而这些文件和物质载体在校园文化活动或管理活动运转结束后,它们的功能也由现实指导和记录转化为备查,因此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产物。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学档案工作的内在要求。档案是一种原始信息记录,信息性是它的属性之一,这一属性决定了档案只有在不断地开发利用中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比如学校校貌变迁、组织沿革、历年学校荣誉、优秀毕业事迹等等,这些档案资料都是校园文化建设最好最直接的素材。同时,档案的文化属性意味档案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它真实地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程,记录了教职工在教育、教学、科研等领域积累的宝贵经验和重要的知识信息,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也是学校的重要精神资源,这些档案资料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凭据。

三、发挥档案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学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密切,充分发挥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不但可以增强校园文化的软实力,也是档案工作自身必须把握的重要内容。发挥档案在校园文化中的价值导向功能。每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都会积淀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风、教风、学风,它是学校全员气质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办学成果中最宝贵的无形资产,由此学校才能凝聚人心,向前发展。而这些宝贵的财富正是从学校档案中提取的精华,它能让师生员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校园文化的优秀成果,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发挥档案在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激励功能。档案是传承校园文化的载体,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校史档案展现了学校发展的历史足迹,再现了学校艰苦创业的历程以及老一辈校友拼搏取得的光辉业绩和执着追求,可以激励后继师生正确思想品德的养成;从师资档案中都不难发现教师们工作过程中的闪光点,可以让学生了解老师的爱岗敬业和辛勤付出,培育师生情谊,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学校科技类档案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创新资源,展示了学校的科技水平,用科技档案举办科技成果专题展,可以让学生置身良好的科技氛围熏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发挥档案在校园文化中的制度约束功能。完善的规章制度能保证一个学校正常、有序、和谐地运转。学校现行制度的制定都是以原有的制度为基础的,学校各大门类档案,特别是文书和教学档案中保存了多年来形成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经验,这些都是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如文书档案收录了学校各部门管理运作的规章制度;教学档案收录了教师教学常规、治学态度和学生德育管理、行为规范等制度;学籍档案中收录了学生的学业评价、品德评价、毕业鉴定等内容。这些档案完整地再现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逐步形成的过程,对学校建设校园制度文化、规范校园管理秩序、营造和谐统一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约束功能。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