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十篇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十篇

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0:18

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篇1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西部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09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主要联通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能够有效的加强与沿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战略的实施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增加进出口贸易。“一带一路”战略中涉及西部地区的10多个省市区,这也意味着我国西部大部分城市群会搭上“一带一路”战略的快车,促进自身发展。

1我国西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势

1.1历史渊源

丝绸之路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当时主要目的在于运输中国古代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后来成为东西方经济等多方面交流的主要通道,这就促进了亚欧非三大洲的贸易往来,所以,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也就应运而生。当然,中国西部是中国通往欧非等国家的重要通道,“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能够充分利用西部此方面的优势。

1.2位置便利

我国西部地区联通我国东中部,其辐射网巨大,是我国向西亚、欧非往来的主要门户地区,其地理位置意义重大。例如:西北的陕西,位于我国西部,成为我国中东部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枢纽,是促进国内外市场发展的中坚力量;甘肃地处黄河中上游,其省会城市兰州在制定“一带一路”战略时被确定为主要纽带城市,这将很大程度上促使甘肃及其周边地区走向国际化;青海位于我国西部,是贯穿南北丝绸之路的桥梁和纽带,是我国联通南亚国家的重要走廊和通道;内蒙古联通东西,与蒙古国、俄罗斯临近,是我国向北拓展的主要城市;新疆是我国最西部的城市之一,其边境线较长,与多个国家接壤,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是我国向西走向国际的必经之路,这将大大地加快新疆的发展,使其成为西部的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西南的广西,有较长的海岸线,是我国西南地区向南发展的有力的交通要道,这将有利于改变广西落后面貌;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相邻;地域辽阔,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其边境线也较长,有助于沟通我国与南亚各国的往来;重庆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自身的现有优势就十分明显,以至于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被定为重要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心。此都是“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主要核心城市地理位置的优势,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这些位置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

1.3资源优势

众所周知,我国西部资源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储藏量大。新疆煤炭资源、天然气储量居于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太阳能、风力能源等也非常丰富;青海有着丰富的矿产、能源、旅游等资源;陕西矿产、煤炭资源也是相当丰富;内蒙古则是矿产、土地、森林资源尤其丰富。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中完全可以促进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而陕西、新疆、重庆、广西等这些省市可以发挥其重要的纽带作用,发挥沿带优势,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同时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2“一带一路”下西部发展策略

2.1增强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一带一路”战略虽然使得我国与周边国家有了交流合作的机会,但仍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文化相近,我们只有增强各国之间人文交流,民心相通,利用自身优势与周边国家进行学术交流,文化交流,民间交流,促进国家间的互动合作,共同促进经济贸易合作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2.2促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先发展领域,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应该积极发展交通运输。西部地区与我国周边国家接壤,直通中亚、南亚,并能通过中东地区连接非洲和欧洲;可由西部省份通过航海运输沟通东南亚、南亚。重点建设铁路,公路,航空,航海等运输,成为了发展互联互通的交通枢纽,实现了东西对接,南北贯通。西部地区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与资源优势,从而实现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共同配合,以东部来带动西部的发展。

2.3改善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我国大量的少数民族都集中在西部地区,改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进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解决各民族之间关系的根本途径,西部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加强与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合作,改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问题,相互增进了解,加强民族之间的合作,使我国各民族之间更加团结,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2.4积极加强经济建设的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虽有所改善,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比较落后,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领下,应与周边国家及地区形成一种良好的经济贸易合作格局。鼓励西部地区企业与周边国家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合作,共同发展经济贸易。西部地区应该促进与周边国家的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各种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合作,加大煤炭、汽油、金属矿产等传统能源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与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

3总结

“一带一路”是世界全方位多元化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对于我国西部来说有着重大影响。首先,它从根本上能解决西部交通闭塞问题,成为我国其他各个地区与世界联系的纽带,使得它对外更加开放;其次,这将改善我国西部地区经济贸易不发达的状况,将其资源优势充分转化成经济优势,促进其经济交流;此外,这将有利于我国西部地区与外部的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更好的融入到这个多元化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李建民.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模式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4,(5).

[2]朱林.边境贸易与区域稳定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

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篇2

【关键词】次区域合作广西商贸合作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作为区域合作的具体行动,目标是一致的,都建立在平等、互信、互利的基础上,旨在通过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广西要进一步建立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机构机制,整合次区域合作的多重机制,明确工作任务,拓宽合作领域,在经济商贸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与广西商贸合作

(一)商贸合作的现状与内容

湄公河发源于青藏高原,长4880公里,为世界第六大河,是亚洲一条重要的跨国河流,流域面积81万平方公里。国际上称此经中国(云南省)、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入海的湄公河区域为湄公河次区域。它主要在中南半岛,位于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的结合处,是前者与后者大陆路桥。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显要。中南半岛有“黄金半岛”之称。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简称为GmS。大湄公河次区域(不含中国)总面积233万平方公里,人口2.46亿人,广西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人口4899万人,分别约为前者的10%和20%。大湄公河次区域与广西合作的历史199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根据该行成立的宗旨,与大湄公河沿岸各方磋商,旨在促进该流域各国之间经济发展,而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它建立在平等、互信、互利、互赢的基础之上,是发展中国家互利、联合、自强的合作,合作形式以项目为主导,亚行视各成员实行需要而提供资金支持。广西在2005年7月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第二次领导会议上作为中国参加合作前沿确定加入,从此融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之中。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主要在交通、能源、电信、人力资源、贸易、投资、旅游、农业、环保、灾害监测和禁毒等方面,特别是商贸经济合作最为需要,最为迫切。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发展,成为我国与该次区域国家合作的热点。在商贸方面合作,主要有:参与次区域国家商贸合作和多边合作;推动商贸便利化和信息化进程;推动技术贸易合作;促进企业界参与次区域商贸经济合作;促进政府间协商合作,以加快商贸发展等等。而在参与合作各方的特点上,除广西之外,均处在湄公河流域,而合作已有14年,广西参与才1年。其中,除泰国200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825美元,经济状况较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均处在较低水平,需要加强合作加快发展。

(二)广西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商贸合作的机遇与优势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宗旨和目标是:建立一个一体化的、繁荣进步和公正自由的经济区域。这给广西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促进广西在参与合作中经济更加开放、更多开发和更大发展。参与合作可以提升广西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地位,突出广西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合作的前沿作用,特别是商流先锋和物流中心的作用。广西作为西南大通道的作用将更加突显,不仅通中南半岛、东南亚,而且通南亚、西亚。这必将大大促进广西与东盟各国商贸经济关系的发展。参与合作中构建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民间文化交流平台,从而以文化搭台,商贸唱戏,发展商贸经济。广西与东南亚、南亚人文关系密切,与其多个民族有亲缘关系,生活文化习俗相同或相近,随着合作的深化,民族群体和文化交往必将增加。反过来,又必将促进贸易经济之间关系的密切、发展和增强。

与此同时,广西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具有很强的优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可以更有利地与其东部,与越南合作,从湄公河出海港口溯河而上到沿河流域。从而便利地进入该区域腹地,发展商贸合作。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可以更好地沟通该区域与我国西南、珠三角、长三角合作。使之更有力地发挥广西区位优势,促进彼此之间商贸合作发展。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可以发挥利用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的优势,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与广西商贸经济的发展,或通过广西加强与全国商贸经济的合作。

二、广西参与次区域商贸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

广西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最突出和重要的合作是商贸合作,这也是参与的必要前提。这是因为商贸合作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础性的合作,是最原始的,也是最现代化的合作,其形式是互相交换劳动产品。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交换表现为劳动产品产换,包括有形的产品交换和无形的产品(服务)交换。广西除与之交换工业品、生产要素之外,也交换农产品、生活资料和服务。通过商贸交换,以满足各国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这是彼此需要的、必要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西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商贸合作,是以国际货币为媒介而进行的。通过商贸,例如,缅甸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可与广西的机电产品交换,以支持相互商贸发展,促进各国人民走向繁荣富裕。广西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都处在发展之中,都需要开展商贸,发展经济,走共同振兴之路。马克思指出:“在商品生产中,流通和生产一样重要。”这就是说相互开展商业贸易流通,很是必要、很是重要。通过相互开展商贸,可以推动各国经济加快发展,共同振兴。

此外,广西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商贸合作具有很大的可能性。首先,地域相邻相接,生产发展基础相似相近,生活习俗相近相同,有着发展商贸合作的可能性广西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国家山水相连,与越南有1020公里边界,可以方便开展商贸或转口贸易。大湄公河次区域人口为广西人口的5倍,国土面积为广西的10倍,资源丰富,市场十分广阔,前景看好,有着发展商贸合作的可能性。其次,经济互补互动,有着发展商贸的可能性。广西与缅、老、泰、柬、越五国在经济上有很强互补性,特别是在资源、产品上,因此有发展商贸合作的可能性。印度支那恢复和平前后,主要由港澳商人开展商贸。中越关系正常化前也通过香港进行商贸。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广西融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广西与它们的直接商贸将会有更多更大更好更快的发展。第三,交通和信息交流有一定基础条件。广西与大湄公河次区域诸国,除与越南可以陆水路相通以外,可通过越南―云南铁路、公路,或通过湄公河与之相通。广西公路到越南河内、老挝万象、泰国廊开也只需要几小时或一天的时间,到湄公河诸国自由通行。飞机到各国也方便。交通条件可以便利发展商贸。

三、广西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发展商贸合作的对策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涉及到交通、能源、电信、农业、环保、贸易、投资、人力资源和旅游等9大重点领域。根据广西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应重点在交通、农业、人力资源和旅游等领域开展合作。广西在主动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发展商贸合作时要明确重点领域。

(一)商贸方面

除了供应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需要的各种工农业生产资料外,当前要着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传统生活资料初级产品,以适应各国市场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可以较好地取得比较效益,对各方都有利。可建立大湄公河各国需要的亚热带农产品、加工品和互补性农产品基地,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海产业和生态农业,建立农产品加工区。围绕市场需要,开展科技攻关,促进科教和商贸结合,增加科技含量高、效益比较好和数量比较足的适销货源,以源源不断供应。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国民需要的工业品货源基地。在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区和投资区划出适合湄公河国家需要的工业品货源生产基地,以生产适销对路的工业品供应其需要。建立广西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招商交易市场。除利用每年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厂商签订现货、期货供应合同,以及到各国做生意以外,要建立“广西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招商市场”,常年或不定期开展商品商贸。

(二)物流方面

以港口和城市为基地,发展港口和物流经济。特别是要统一规划,分工合作,在北海、钦州、防城港、南宁市分别发展现代物流中心,开展物流服务。建立跨国物流企业(集团)。在物流中心(基地)建立专业跨国物流企业,以发展成为以物流为主的多元化经营的现代企业。或与东盟(含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合资办好跨国物流公司,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企业提供良好的物流服务。搞好公路、铁路与港口升级建设,以增强和加快通过能力和服务能力,改善经营管理,使之迅速周转,实现货畅其流,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发展“会”、“节”经济,以“会”、“节”促商流和物流,使商流物流加快发展。“会”和“节”对参展商、供应商、组织商、经销商、批发商、采购商、物流商和广告商等开展业务活动,搞活商贸交易,都有好处。通过节会形式进行会展,通过各种经济文化民俗节会进行商贸交易,可以搜集许多竞争者和消费者信息。定期不定期举办商品交易会、特色展销会、博览会、文化节等会节,塑造具有特色的会节,可以有效地招徕各界人士,带动商流、物流、信息流、人才流和资金流的发展,促进广西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商贸的发展。

(三)商贸服务方面

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因地因时制宜地开展餐饮、住宿、美容、摄影、化妆、健康、修理等生活和生产服务贸易,满足各国人民生活、生产的需要。在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商贸合作中,开展信息咨询服务既是一项重要业务,又是推动商贸发展一种重要手段。广西的服务集团或企业应当适当开展这方面的业务。这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是发展商贸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商贸企业或者是政府部门都应重视抓好,使之有一个较快的发展。由于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交通、水电、电信和城乡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开展,而人力、技术、设备缺乏。广西在这方面已具有一定条件,可以开展劳务贸易服务。例如,中国昆明至泰国曼谷的曼昆公路长1188公里,是亚洲公路网重要公路,南宁至曼谷的南曼高速公路等工程,广西都可以争取中标而开展工程设施服务贸易。作为一种服务,金融服务可以在合作中强化。广西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可以依托资金、信息、网络、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宽融资渠道,为国际融资、各类型企业金融往来和经营提供服务。此外,注重文化艺术服务贸易。广西的文化产业已有一定发展,原有深厚底蕴,在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合作中,应注重发展文化娱乐与教育培训等服务贸易。要打破“文化产品”市场弱者地位,增加文化产业服务贸易,提高其比重,从而增加贸易额、贸易总量。

参考文献:

[1]郭晓合等.中国一东盟双边贾易、次区城经济合作问题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2]陈泽民.区域合作通论―理论•战略•行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卢圣亮.利用外资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刘跃生.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利用外资.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篇3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与广西商贸合作

(一)商贸合作的现状与内容

湄公河发源于青藏高原,长4880公里,为世界第六大河,是亚洲一条重要的跨国河流,流域面积81万平方公里。国际上称此经中国(云南省)、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入海的湄公河区域为湄公河次区域。它主要在中南半岛,位于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的结合处,是前者与后者大陆路桥。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显要。中南半岛有“黄金半岛”之称。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简称为GmS。大湄公河次区域(不含中国)总面积233万平方公里,人口2.46亿人,广西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人口4899万人,分别约为前者的10%和20%。大湄公河次区域与广西合作的历史199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根据该行成立的宗旨,与大湄公河沿岸各方磋商,旨在促进该流域各国之间经济发展,而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它建立在平等、互信、互利、互赢的基础之上,是发展中国家互利、联合、自强的合作,合作形式以项目为主导,亚行视各成员实行需要而提供资金支持。广西在2005年7月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第二次领导会议上作为中国参加合作前沿确定加入,从此融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之中。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主要在交通、能源、电信、人力资源、贸易、投资、旅游、农业、环保、灾害监测和禁毒等方面,特别是商贸经济合作最为需要,最为迫切。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发展,成为我国与该次区域国家合作的热点。在商贸方面合作,主要有:参与次区域国家商贸合作和多边合作;推动商贸便利化和信息化进程;推动技术贸易合作;促进企业界参与次区域商贸经济合作;促进政府间协商合作,以加快商贸发展等等。而在参与合作各方的特点上,除广西之外,均处在湄公河流域,而合作已有14年,广西参与才1年。其中,除泰国200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825美元,经济状况较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均处在较低水平,需要加强合作加快发展。

(二)广西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商贸合作的机遇与优势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宗旨和目标是:建立一个一体化的、繁荣进步和公正自由的经济区域。这给广西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促进广西在参与合作中经济更加开放、更多开发和更大发展。参与合作可以提升广西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地位,突出广西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合作的前沿作用,特别是商流先锋和物流中心的作用。广西作为西南大通道的作用将更加突显,不仅通中南半岛、东南亚,而且通南亚、西亚。这必将大大促进广西与东盟各国商贸经济关系的发展。参与合作中构建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民间文化交流平台,从而以文化搭台,商贸唱戏,发展商贸经济。广西与东南亚、南亚人文关系密切,与其多个民族有亲缘关系,生活文化习俗相同或相近,随着合作的深化,民族群体和文化交往必将增加。反过来,又必将促进贸易经济之间关系的密切、发展和增强。

与此同时,广西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具有很强的优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可以更有利地与其东部,与越南合作,从湄公河出海港口溯河而上到沿河流域。从而便利地进入该区域腹地,发展商贸合作。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可以更好地沟通该区域与我国西南、珠三角、长三角合作。使之更有力地发挥广西区位优势,促进彼此之间商贸合作发展。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可以发挥利用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的优势,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与广西商贸经济的发展,或通过广西加强与全国商贸经济的合作。

二、广西参与次区域商贸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

广西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最突出和重要的合作是商贸合作,这也是参与的必要前提。这是因为商贸合作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础性的合作,是最原始的,也是最现代化的合作,其形式是互相交换劳动产品。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交换表现为劳动产品产换,包括有形的产品交换和无形的产品(服务)交换。广西除与之交换工业品、生产要素之外,也交换农产品、生活资料和服务。通过商贸交换,以满足各国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这是彼此需要的、必要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西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商贸合作,是以国际货币为媒介而进行的。通过商贸,例如,缅甸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可与广西的机电产品交换,以支持相互商贸发展,促进各国人民走向繁荣富裕。广西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都处在发展之中,都需要开展商贸,发展经济,走共同振兴之路。马克思指出:“在商品生产中,流通和生产一样重要。”这就是说相互开展商业贸易流通,很是必要、很是重要。通过相互开展商贸,可以推动各国经济加快发展,共同振兴。

此外,广西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商贸合作具有很大的可能性。首先,地域相邻相接,生产发展基础相似相近,生活习俗相近相同,有着发展商贸合作的可能性广西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国家山水相连,与越南有1020公里边界,可以方便开展商贸或转口贸易。大湄公河次区域人口为广西人口的5倍,国土面积为广西的10倍,资源丰富,市场十分广阔,前景看好,有着发展商贸合作的可能性。其次,经济互补互动,有着发展商贸的可能性。广西与缅、老、泰、柬、越五国在经济上有很强互补性,特别是在资源、产品上,因此有发展商贸合作的可能性。印度支那恢复和平前后,主要由港澳商人开展商贸。中越关系正常化前也通过香港进行商贸。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广西融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广西与它们的直接商贸将会有更多更大更好更快的发展。第三,交通和信息交流有一定基础条件。广西与大湄公河次区域诸国,除与越南可以陆水路相通以外,可通过越南—云南铁路、公路,或通过湄公河与之相通。广西公路到越南河内、老挝万象、泰国廊开也只需要几小时或一天的时间,到湄公河诸国自由通行。飞机到各国也方便。交通条件可以便利发展商贸。sp;

三、广西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发展商贸合作的对策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涉及到交通、能源、电信、农业、环保、贸易、投资、人力资源和旅游等9大重点领域。根据广西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应重点在交通、农业、人力资源和旅游等领域开展合作。广西在主动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发展商贸合作时要明确重点领域。

(一)商贸方面

除了供应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需要的各种工农业生产资料外,当前要着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传统生活资料初级产品,以适应各国市场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可以较好地取得比较效益,对各方都有利。可建立大湄公河各国需要的亚热带农产品、加工品和互补性农产品基地,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海产业和生态农业,建立农产品加工区。围绕市场需要,开展科技攻关,促进科教和商贸结合,增加科技含量高、效益比较好和数量比较足的适销货源,以源源不断供应。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国民需要的工业品货源基地。在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区和投资区划出适合湄公河国家需要的工业品货源生产基地,以生产适销对路的工业品供应其需要。建立广西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招商交易市场。除利用每年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厂商签订现货、期货供应合同,以及到各国做生意以外,要建立“广西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招商市场”,常年或不定期开展商品商贸。

(二)物流方面

以港口和城市为基地,发展港口和物流经济。特别是要统一规划,分工合作,在北海、钦州、防城港、南宁市分别发展现代物流中心,开展物流服务。建立跨国物流企业(集团)。在物流中心(基地)建立专业跨国物流企业,以发展成为以物流为主的多元化经营的现代企业。或与东盟(含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合资办好跨国物流公司,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企业提供良好的物流服务。搞好公路、铁路与港口升级建设,以增强和加快通过能力和服务能力,改善经营管理,使之迅速周转,实现货畅其流,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发展“会”、“节”经济,以“会”、“节”促商流和物流,使商流物流加快发展。“会”和“节”对参展商、供应商、组织商、经销商、批发商、采购商、物流商和广告商等开展业务活动,搞活商贸交易,都有好处。通过节会形式进行会展,通过各种经济文化民俗节会进行商贸交易,可以搜集许多竞争者和消费者信息。定期不定期举办商品交易会、特色展销会、博览会、文化节等会节,塑造具有特色的会节,可以有效地招徕各界人士,带动商流、物流、信息流、人才流和资金流的发展,促进广西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商贸的发展。

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篇4

传媒翻译中西方文化跨文化交流差异与交融跨文化交流作为国际化发展的必要载体,迫切需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互通,因此出现了传媒翻译。从传媒翻译的角度来看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可以窥见语言文化的发展特点和国际交融,以及由此隐含的政治等实质性目的。这对传媒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能够更好地促进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减小文化差异性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传媒翻译的现状及特点

传媒翻译普遍存在于社会媒介环境中,起着不同语言间的桥梁作用,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信息性。同时,由于各国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传媒翻译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其中,中国英语、英语外来语以及翻译异化现象为鲜明特征,是促进交流和理解的重要方式,而在语言表达上,传媒翻译中大量存在着委婉语、隐喻的运用,以减少文化摩擦和冲突,提高文化交际质量。

(一)中国英语与翻译异化

1.中国英语与传媒翻译

中式英语是自然产生于英语发展过程的语言变体,是英语语言体系中新纳入的重要分支,对国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中国英语是更重于官方规范化的语言,有别于备受争议的中式英语,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美国时代周刊是全球性的刊物,其上就频繁使用中国英语来阐述有关于中国的话题,既保留了中国特色,使海外华侨有了一定的归属感,更趋向于接受美国式的价值理念,也对西方人形成了文化的好奇心理,促使他们接触中国文化。权威媒体上出现了“nailhouses钉子户”,“hepingjueqi和平崛起”,“qigong气功”等诸如此类的词汇,拓宽了中国文化的流通渠道,形象生动地解释了词汇的原意。故而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英语是借助传媒的力量对有差别的中西方文化进行社会性的阐释,赋予英语词汇以中国特色烙印,是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融合。

2.传媒翻译的异化

翻译异化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丧失鲜活性的语言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迫切需要更加与时俱进的表达方式。传媒翻译中的翻译异化主要有音译、直译、直译加解释等策略。“Hexieshehui和谐社会”即采用了音译方法,“amatterofface”面子问题采用了直译方法,而“eatbitterness树大招风”则采用了直译加解释的方法。异化的翻译不再具备纯正的英语特点,完全引入或杂合的语言表达方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被异国文化所接纳,获取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也由此实现了各国文化间的交流。

(二)传媒翻译中的英语外来语

与外文媒体中引入中国英语一般,中文媒体也同样以开放的态度看待外来语的引入,在翻译中保留了其原有的表达方式。除了传统词汇,还出现了英语缩略词汇、汉字加英语词汇,以及音译词汇等,英语外来词的一词多义特点广泛存在。例如,nBa、pK、3D、wto,这些单词被频繁使用,已成为由公众认同而固定下来的表达方式。英语外来语的纳入极大地发展了汉语文化,增强了传媒词汇的丰富性,使词汇更加活泼,也为全方位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然而在看到这些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人指出了英语外来语对汉语的冲击力,以全英文字母缩写来替代冗长的汉语表达,是对汉语言的弱化,容易造成这些外来语的泛滥及滥用,并不利于沟通,因而对此持反对态度。

(三)传媒翻译中的委婉语与隐喻

1.委婉语的概念及功能

委婉语是为在交流过程中减少摩擦冲突而使用的一种语言策略,在传媒翻译中常用以达到尊重、掩饰的目的。委婉语往往温和而无侵犯性,即使所要表达的含义是具有触犯的,也通过正面词语的使用避免了对令人不愉快的事实的表达,而其曲折礼貌的用语也避免了直截了当的强硬对话,对话语者的情感与权利给予了保护。委婉语在传媒翻译中主要表现出两个重要功能,文雅及掩饰。在传媒翻译中,对他国语言的曲解容易造成文化沟通的困难,以及国家冲突等更严重的后果。因而在媒介报道方考虑到自身的影响力,以及社会地位,会趋向于选择文雅的委婉语实现国家间交流的目的。thegreatdivide在中文翻译中应为分水岭的意思,但也能够表达离婚的意思,比起众所周知的单词“divorce离婚”就有了委婉的意味,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对人权的尊重。而掩饰功能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通过模糊公众的视线来淡化社会的阴暗面,掩盖社会问题和矛盾。例如,用“industrialdispute工业争端”来表达劳资争端,而不直言矛盾真相,用“watergateaffair水门事件”来表达类似的政治事件或丑闻。这些翻译策略都是掩饰功能的体现,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2.传媒隐喻的特征及作用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亦是一种特殊而普遍的语言现象,与文化紧密相连。隐喻的出现,增强了传媒信息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也使跨文化交流在真实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有利于文化的实质际。此时的传媒翻译需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认可程度,为便于公众的理解,对于一些隐喻表达的翻译需给予特别的关注。而隐喻通常带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若不追根溯源则极易误解语义。例如,“hotair吹牛”,不加以考虑就会译为“热空气”,这就丧失了本意。此外,传媒翻译中出现的隐喻还有价值观导向作用,借此宣扬自身的文化思想观念。在政治、娱乐媒体报道中gate一词广泛出现,这就与其西方的文化背景有关,由此产生的表达方式就是灵活运用隐喻方法的表现。

二、传媒翻译中体现的中西方跨文化交际

传媒翻译作为一种审视工具,是跨文化交流的有效观照。其中渗透着各国文化的差异特点,旨在强化受众的跨文化意识,减小差异性带来的不良影响,以促进多领域的交流发展。而当传媒翻译活动陷入权利话语环境,语言就成为了控制社会和权力的媒介,体现出语言文化霸权主义,又受到文化、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制约。在以各种传媒为信息生产与传播媒介的大众传媒时代,各国文化都在传媒环境中得以体现。而传媒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方式,为公众提供了真实的语言环境,也使得各语言文化的持有者努力构建各自的文化身份。并不只作为忠诚叛逆者的媒体工作者要树立起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国际社会公众也同样需要这一能力。自传媒翻译的相关特征中可以分析归纳出跨文化交流的特点,这有利于拓展交流领域,推动国际社会发展。

三、结论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通过研究传媒翻译来进一步认识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具有深层含义。传媒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沟通方式,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模式的鲜明反映。从传媒翻译可以看出,语言文化主体间的差异性以及跨文化交际的特点,把握传媒文化的发展方向,促进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努力构建平等的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马文丽.传媒翻译中的中国英语.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22(04).

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篇5

关键词:汉唐;宏观历史;丝绸之路;解析

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015-03

据大量中外考古文献资料显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中原地区与西方以及中亚就已经有贸易商的往来。我国科考家曾在西周遗址发现大量的胡人形象、和田玉器物,并在新疆和中亚地区发现了大量的金属器物和丝织品,这为我国与中原和西方的早期商业往来提供了佐证。丝绸之路连接亚、欧、非三个大洲,实现了东西方社会的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中西方的路上交通得到迅速的发展,到了唐代,丝绸之路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丝绸之路将古希腊罗马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跨越时空界限连接在一起,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融合及发展,被誉为“人类文明的运河”。

一、丝绸之路巩固汉唐政治文明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展与汉唐政府的政治文明紧密相连。丝绸之路周围各国的政治局势十分动荡,每有商业活动或军事行为,各国必会加强运输和管理力度。想要快速有效地汇聚全国的财力和物力,统治者必须增强政治才略和个人威信,并加强政府中央集权制度。因此,许多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历史资料均为政府保存的官方史料,反映国家政权的政治内涵,得到当时王朝的认可,是折射国家建设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1]。

(一)西汉王朝完成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丝绸之路是在一次找寻军事同盟的外交行动中开拓的。汉朝武帝时期,西汉王朝经“文景之治”奠定了丰厚的财力基础,国力逐渐强盛,朝廷不再受限于取悦匈奴的和亲政策,欲以武力攻打匈奴。受西北边境上匈奴的长期扰袭,汉王朝受压已久,欲凭借其军事实力,拓展西北。为了打击匈奴,汉武帝刘彻计划联合西域诸国,于公元前130年,派遣张骞率领使团前往西域,寻找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匈奴宿敌大月氏。尽管这个外交理想最终因大月氏的政治顾虑而化为泡影,但张骞的西行之路见识到了西域的丰富物产,他推断从蜀地有路可通往大夏。张骞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记录了所经各国的风土人情和政治制度,使汉武帝意识到想要提高经济利益和军事实力,实现帝国拓展的战略,必须联合西域诸国。然而,匈奴垄断了前往西域的贸易通道,并在北部及西北部形成一个扇形的包围圈将西汉王朝禁锢其中,阻碍了西汉王朝向外发展,这与汉武帝的扩疆计划相冲突。因此,由张骞首次打通的丝绸之路,凿通了从中国通往西方的陆路通道,被称为“凿空之旅”,对西汉王朝及中国古代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实现扩张疆域的目的,汉武帝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与外交行动,以巩固西汉王朝政治基础。首先,汉武帝试图避开匈奴,从西南地区开辟一条与乌浒河流域相通的路线,但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和边疆蛮族的抵挡而未能实现。汉王朝转向打通由匈奴占据的通往塔里木盆地一带的通道,为重击匈奴,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败匈奴,于公元前121年和前111年先后在河西走廊地区建立敦煌、酒泉、武威和张掖四郡,巩固了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在祁连山地区设立了五个属国,自此,至西域的陆路交通已可全面通行。此后,西汉王朝开始了与匈奴长达数十年的激战,于公元前60年,匈奴势力基本从西域撤退,西域各国纷纷归附于汉王朝[2]。接着,西汉王朝设立西域都护府,作为汉朝在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总管西域事务,直至西汉末年,时局动乱,丝绸之路多次被阻断。直到公元73年,东汉派遣班超出使西域,他帮助西域各国抵御匈奴,摆脱了匈奴的控制,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才重新开通了隔绝58年的西域丝绸之路,加强了西域与中国的联系。

(二)大唐王朝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随着大唐王朝的繁荣发展,丝绸之路再度引起了统治者的高度关注。唐代初期采取消极的对外政策,禁止百姓出关经商,遏制中西交通发展。《新唐书》和《旧唐书》均记载了唐王朝在西域地区的军事及外交行动。为了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唐朝政府击破了突厥的防线,突厥正式归附于唐王朝,唐朝的领土逐渐扩张至咸海周围。唐朝军队平乱高昌后设立了安西四镇,作为唐朝政府控制西域的政权机构。同时新修唐玉门关,进行移民屯垦,并设置了国家监牧区,不仅发展了地方经济,还能供应沿途商旅需要。唐朝的外交活动和政治势力拓展到中亚地区,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也比汉代繁荣[3]。

从汉唐的宏观历史发展可见,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蕴藏着军事利益和政治势力,为了自己的野心和利益,各代统治者都在这个地区大肆活动。作为大唐王朝通往中亚的重要商道,丝绸之路沿着戈壁沙漠的边沿,穿过唐朝的西北部,直通撒马尔罕、叙利亚和波斯。丝绸之路的中断时期,一度造成商旅往来不通,物资囤积严重,信息往来受阻,给唐朝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丝绸之路促进汉唐经济发展

丝绸之路的商贸意义不言而喻,在这条长达七千公里的路上,丝绸贸易称为强盛文明的象征。中国的瓷器和丝绸经丝绸之路销往西方国家,而阿富汗的青金也从这条道路流入亚欧各国,促进了亚欧商贸交流的发展。汉唐时期,阿拉伯地区在丝绸之路上利用单峰骆驼进行商旅运输,双峰骆驼则运用于商贸旅行,而亚欧大陆腹地有丰富的草原资源和肥沃的土地,商旅运输和游牧民族的牲畜可以安定在此,往来交流的频繁,促进了汉唐经济的快速发展。当汉朝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肥沃的土地而获得较大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后,统治者的心理越来越强大,他们在西域地区的用心经营使丝绸之路通畅无碍,受到了沿路各国的支持和认同。很多商人带着实物,跟随着驼队踏上了漫漫的丝路之旅,还有的人在本地接待外来的商人,西域的特色产品和伶人艺妓也随之传入中国。丝绸之路促进了沿途各国经济商贸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激发了汉唐国民的消费欲望,商贸往来不仅能给人们带来物质上的满足,还可以刺激人们因各地域商品所带来的思想差异。丝绸之路的各种商贸活动成为汉唐商旅大户的消费对象,尤其是唐朝。唐朝盛世为国人带来了大量的流通资金,有足够的资本能力去追求消费的他们在家吃胡食、穿胡服、饮胡酒、用胡器、骑胡马,丝绸之路上发达的商贸活动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许多有钱人不仅购买奇珍异宝,而且在家里蓄养奴妓和宠物,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4]。不仅如此,许多普通百姓也能享受到丝绸之路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体会到开放的都市和西域文化给他们带来的便利。许多民间的工匠利用陶瓷器模仿外来的宝玉器和金银器,用本土的布料仿照西域的奇异服饰,再卖给穿戴不起金银和丝绸的普通百姓,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丝绸之路增进汉唐文化繁荣

汉唐文化位列世界之巅,丝绸之路似一条传输纽带,将汉唐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播至西方;与此同时,将沿途的物产、文化、习俗和宗教带入了都城长安,为汉唐文化增添了许多的新鲜元素,影响着汉唐民族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西方国家的动植物、幻术、乐器等随着商人或各国使者积聚长安,使汉唐都城更加华灯璀璨。这种繁华的文化包容与汉唐开明的统治者和生活闲适的臣子是分不开的,统治阶层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与传播十分重要[5]。他们既是外来文化的消费者,也是大规模行动的参与者。统治阶级对外来的器物有强大的追求欲望。在丝绸之路运行的两千多年间,各朝君主一直不停地寻觅波斯马,西域王国也经常奉送波斯马给中国。汉朝派遣军队在西域发展农业,将坎儿井技术和井区技术带入西域,并发展到更远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随着丝绸之路的开凿和发展,中国的印刷品技术沿着丝路传入西域地区,印刷术的西传为西方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中西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汉唐文化的繁荣。

(一)汉唐胡人文化

汉唐朝对胡人采取平等、友好的政策,繁华富庶的国家吸引着胡人往来,加之唐朝政府任用很多胡人官员,长安城里胡化之风盛极一时。胡人文化对唐朝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服饰、饮食、绘画、乐舞等方面,而且还改变了唐朝的社会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支持与鼓励,使都城长安胡人云集,胡店、胡服、胡戏、胡音等热闹荟萃,促使长安城在开宗时期胡风盛行。这种井然有序的文化碰撞影响汉唐政府利用外来物品拓宽本国的社会经济体系。

(二)汉唐宗教文化

唐朝政府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丝绸之路的凿通和发展反映了西域宗教的兴起和传播的需要,佛教、景教、拜火教、伊斯兰教和摩尼教随着丝绸之路穿过政治疆界汇聚到中国,取得很多中国人的信仰。其中,拜火教是最早传入西域的宗教,是当时波斯的国教。唐朝政府为控制拜火教的发展趋势,将拜火教纳入国家的管理体系中,其宗教风俗被维吾尔族保留,成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风俗。而景教在唐朝初期得到统治者的好感,在中国顺利地发展了一百多年,直到会昌法难才逐渐走向衰落。宗教文化的传入和发展对汉唐朝经济文化圈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汉唐乐舞文化

近年来,西域乐舞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他们普遍认为西域乐舞对中国汉唐时期的传统乐舞影响巨大,典型的有胡旋、胡腾舞、柘枝等。唐玄宗对外国歌舞具有极高的热情和创造力,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是唐朝的法曲精品,由唐玄宗作曲,于安史之乱后失传。此外,一些竞技活动也由西域传入中国。如马球曾在中国境内风靡一时,深受皇帝及群臣百姓的喜爱,许多皇帝和朝廷官员都是马球高手。不仅如此,马球还成为一种外交礼仪手段,中国常与突厥队举行马球比赛,加深了两国文化的交流。

四、结束语

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历史,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丝绸之路的兴衰影响着汉唐社会的各个方面,这种影响塑造了汉唐朝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意蕴,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汉唐朝通过丝绸之路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大地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选择性地采撷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元素,融合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系统里,展现出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相互渗透及相互包容。丝绸之路使跨国文化进行互动和交融,促使汉唐朝“大一统”意识形态的形成,也使汉唐统治者“华裔一家”的治国理念与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君主们的世界理想相得益彰。

――――――――――

参考文献:

〔1〕马勇.论西汉时期匈奴地区的中原逃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程云霞.石窟寺:丝绸之路佛教东传的路标[J].文博,2010(3).

〔3〕杨蕤.五代、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研究述评[J].西域研究,2011(3).

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篇6

(一)原住民文化生态的观摩与切磋广西位于中国华南地区西部,处在极佳的区位。这里山明水秀、民风质朴,自然景观和人文生态均受到良好的保护,并且具有许多典型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旅游景区。还有着12个世居民族独特的民族风情与文化,各呈异彩,蔚为大观,这是广西文化得以丰富发展的源泉。“人”是自然之子,“美”自天地所生。目前,广西百色、河池、柳州三市的大部分地区的壮族、瑶族、苗族、三江侗族等少数民族都保持着千百年来形成的原生民族生态文化,其中最有特色的民族或族群是南丹的白裤瑶、隆林的花苗、龙州的黑衣壮、金秀的瑶族、防城的京族等。京族传统民间文艺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京族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其诗歌占有重要的地位。京族人喜欢的“唱哈”(意为唱歌)、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连系着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另外,广西已建成十个民族生态博物馆,推动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广西与台湾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有许多共同之处。花莲的太鲁阁就与桂林的山水相媲美,台湾与广西一样,是多民族和谐融合的族群。桂台两地开展相互交流,通过观摩和切磋,相互了解各民族生存发展的环境和历史,相互学习各民族的文化成果,体会不同文化之精神,共同探讨民族文化特色及现代生活方式和发展趋势,这是非常重要且意义非凡的文化交流。(二)文化交流合作的具体作法桂台两地联手开展文化交流合作,在文化旅游方面,尤其值得重视。旅游业是一个包含文化产业和经济产业的综合产业。它可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促进地区间经济的交流与合作。文化旅游是旅游经营的主要形式与项目。广西是个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旅游大省,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和绚丽的民族文化风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而台湾是个山海相连的地区,与广西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作用。广西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与台湾的旅游需求十分契合,特别是台湾原住民的民族文化与广西的壮族、瑶族、苗族、京族等少数民族之间,各自有着适合的旅游开发的文化资产。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与合作,对广西和台湾这两地来说,将会是一个便利和重要的作法。

二、桂台旅游及文化交流愿景及展望

南宁市已于2013年8月28日正式启动了赴台自由行,这极大推动了桂台旅游合作机制的发展。桂林与台北实现直航后,旅游、经贸各方面的需求旺盛,航班一直保持较高的上座率。桂台有关方面决定增加直航航班,意味着桂台旅游,将翻开深化合作的新一页。桂台双方增进交流了解与合作,共同开拓台桂旅游市场,开创共赢互惠的新局面。除台湾游客熟知的桂林以外,广西还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美丽的海岛和沙滩(北海市),有壮美的跨国瀑布(德天瀑布)和世界最大的天坑群(乐业天坑群),还有世界长寿养生休闲区(巴马县),巴马虽是有名的贫困县却也是“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名县”。这里没有大型工厂,自然环境还没有遭到破坏和污染,脱离了城市的快节奏、繁忙的生活、高压的职场,因此人们可以在高效率的生活状态中,找到一种慢节奏,体验到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这儿虽不适合时下年轻人长住,但百魔洞、百鸟岩、长寿水晶宫等特殊景色,足矣让他们在这流连忘返。巴马清幽的自然,安稳的生活条件,尤为适宜老年人在这儿休养生息。此外,很多专家学者前往此地考察发掘山洞上涵盖的负离子之众多,有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条件。桂台旅游资源互补性很强,桂台旅游合作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去年台湾有51万人次到广西旅游,今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同期增长18%,与此同时,广西赴台旅游人数也在快速增长中。桂林是台湾游客最喜欢的大陆旅游景点之一。2008年,桂林市成为两岸包机直航点和台胞落地签注单位,这是全国非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首个获选城市。2009年8月桂林实现与台北直航,是国内第二批两岸开通直航的城市之一。除在桂台旅游合作中,桂林也是台商投资的热土。台商在广西投资兴办旅游企业已达300多家,广西的两个国家5a级景区中就有一个是台资企业(桂林乐满地主题乐园)。在桂林的a级景区中,台资企业占了一半,台资企业已成为桂林旅游的一支主要力量。为加强桂台两地旅游合作,桂林已和台湾70家旅行社签订营销联盟。广西旅游局每年都组织桂林、柳州、北海、百色、贺州等市旅游部门参加台北两岸观光博览会。去年5月的“广西旅游大篷车台湾行”在台北、台中、高雄、花莲、台南开展了为期10天的环岛交流宣传促销活动,是广西旅游大篷车第一次进入宝岛台湾,标志着两岸旅游业界进入全面双向互动互惠的合作交流阶段。随着桂台旅游业界的密切交流,两岸合作架构协议的签署和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以及桂林、南宁至台北的直航开通加密,桂台旅游将相互学习,优势互补,打造旅游网络,使桂台旅游交流和合作,作进一步的深入和深化。后eCFa时代,在相关优惠政策的引导下,预计未来两岸民间投资对台湾旅游产业的参与程度将进一步增强;两岸直航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内地游客赴台自由行将试点进行;台湾将开展首次星级旅馆评鉴;两岸旅游预警机制也将进一步加快和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合作的形式、规模、范围将逐步深入推进和扩大,广西和台湾两地的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都会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进入新的合作层面,取得发展的理想收获。

三、结论与建议

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篇7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部署,支持和推动**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该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支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意义,明确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重大意义。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支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二)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为全局做出更大贡献。

(三)战略定位。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文化、客家文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四)发展目标。

——到**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着力科学发展先行,力争在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地方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

——到**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科学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五)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以信息、石化、机械、船舶、冶金等产业为重点,提升台商投资区和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载体作用,密切与**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的联系,促进两岸产业深度对接,形成以**湾、**湾等区域为主的产业对接集中区。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对台农业资金、技术、良种、设备等生产要素的引进与合作。推动对台离岸金融业务,拓展**金融资本进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渠道和形式,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推动金融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建立海峡两岸旅游合作机制,共推双向旅游线路,培育“海峡旅游”品牌。加强与**现代服务业合作,建设海峡西岸物流中心。实行更加开放的对台贸易政策,扩大对台贸易。健全涉台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台胞的正当权益,为台胞投资兴业、交往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和优质服务。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投资兴业,推动建立两岸产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促进两岸经济共同发展。

(六)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与**地区的交往,推动文化交流、人员互动。加快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升闽台缘博物馆的交流功能。深入开展两岸文化对口互动活动,深化两岸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合作。加强祖地文化、民间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文化、客家文化、**文化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

(七)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加快完善两岸直接“三通”基础条件,提升对台开放合作整体功能。规划建设对台交通通道,推进对台直接航运。进一步扩大口岸开放,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和大通关机制建设,实现福建电子口岸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健全两岸人流、物流往来的便捷有效管理机制,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地区直接往来。增设直接往来货运口岸,推动空中直航,把该地区建设成为两岸交流交往、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和平台。

三、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发展保障

(八)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与对外通道建设。按照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和两岸直接“三通”的要求,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内地到福建的便捷交通走廊。整合港湾资源,形成以**港、**港为主,布局合理的东南沿海地区港口发展格局。集中力量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建设,尽快打通省际间的断头路,加强纵深推进、南北拓展的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建设北京至**高速公路,尽快形成高速公路网络。将海峡西岸经济区铁路发展项目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加快建设**铁路,规划建设北京至**、昆明至**高速铁路以及城际铁路和一批港口铁路支线,形成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大运力快捷铁路运输通道。完善**等机场两岸空中直航的设施条件,合理布局支线机场,开辟国内外新航线,形成以**、**国际机场为主的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布局。

(九)加强沿海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优良港口条件,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强化能源保障,优化能源结构。结合沿海煤运港口的建设,合理布局沿海大型煤电,适时推进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建设。进一步完善核电厂址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宁德、福清核电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风力、潮汐等新能源。进一步完善电网建设,加强与华东电网的联网,加快开展与南方电网联网的前期工作。布局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和煤炭中转基地。加强**海峡油气资源的合作勘探和联合开发。结合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布局,加快输气管网建设,逐步提高民用燃气覆盖率。

(十)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城市间道路交通条件,加强对外交通与内部道路的衔接。完善城市内道路路网结构,提高路网密度。推进**、**、**等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高城市道路标准。进一步健全城市道路桥梁、供水、供气、防洪、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功能,提高人口承载能力。努力改善乡村交通、饮水安全、人居环境等条件。加强水源与供水工程建设,适时开工建设一批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的综合水利枢纽。合理规划和建设跨区域、跨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切实解决沿海岛屿供水问题,适时推进向金门、马祖等地供水、供电及铺设海底通信缆线工程建设。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十一)加强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稳定的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整合科技资源,推动跨部门、跨区域的科技合作。支持信息、医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等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加强高技术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造就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鼓励、支持台商投资高新技术园区,吸引**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共同创建创新平台。建设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使之成为承接**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转移的载体。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十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努力保持粮食自给能力不降低。大力发展畜牧业、园艺业、林竹产业、水产业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支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闽台农业合作,推进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十三)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加快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光电、消费电子、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建材、冶金、纺织、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建立与**产业配套的以及大陆台资企业所需的零部件、原辅材料中心。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现代服务业转移,依托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货物集散地、交通枢纽和港口资源,建设**、**、**等物流节点和一批现代物流中心。依托临港工业和台资企业集中区,合作建设物流配送或专业配送中心。依托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建设连结海峡两岸的现代物流中心。依托**、**软件园,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动漫游戏产业,培育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专业企业,吸引**企业乃至世界跨国公司服务外包转移。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大力吸引**企业到海峡西岸经济区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积极发展面向**及海外的会展业。以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为重点,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办好各类旅游节庆活动,丰富旅游产品,开拓旅游市场,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效益的旅游精品。

(十五)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推进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海洋新兴产业等加快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将沿海港口作为大型装备制造业项目布局的备选基地,合理布局发展临港工业。以**湾、**湾等为依托,建设以石化、船舶修造等为重点的临港工业集中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推广名优新品种和生态养殖模式,建设生态型海水养殖和海水产品加工基地。加快渔港建设。加强海上通航和救援合作,推动建立海上救援协作机制,完善**海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海洋科技中试基地及研发平台建设,加快培育海洋药品、保健食品、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形成若干以港湾为依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临港经济密集区。

五、统筹区域内协调发展,促进互动融合

(十六)推进形成科学合理的主体功能区。发挥发展基础较好、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较强等有利条件,把海峡西岸沿海具备条件的地区作为全国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一步提高人口与经济聚集程度。在山区贯彻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科学划分主体功能区域,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创新管理体制,强化陆海统筹、山海联动,优化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

(十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强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的规划协调,提高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增强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统筹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就业、社会保障等的发展,加快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共同发展机制、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供给制度、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各大中城市要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金等对农村的支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十八)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少数民族地区、海岛、水库库区等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这些地区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大力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和特色资源深加工水平,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大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合理有序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沿海对山区对口帮扶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包括台资企业在内的符合环保要求的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福建山区转移,促进这些地区加快发展。

(十九)推动跨省区域合作。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发挥闽浙赣、闽粤赣等跨省区域协作组织的作用,加强福建与浙江的温州、丽水、衢州,广东的汕头、梅州、潮州、揭阳,江西的上饶、鹰潭、抚州、赣州等地区的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的协调,推进跨省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统筹规划布局和协同建设,畅通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与腹地的通道。加强电子、机械、旅游、物流等产业的对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合理布局,形成产业对接走廊。加强市场开发,建设区域共同市场,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无障碍流动。统筹协调区域内对台交流合作的功能分工,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地区的对接能力。

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二十)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试验区作用。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际出发,围绕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扩大两岸交流合作的需要,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在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上,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金融改革与创新,扩大金融改革试点,在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加强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行政,着力构建规范透明的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外贸、港口、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扩大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机制。

(二十一)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创新外商投资管理方式,简化审批程序。进一步优化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积极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内的部级开发区扩区、调整区位和省级开发区升级,拓展开发区的功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积极推进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整合。支持在台商投资区和台资企业密集地区开展海关保税物流中心试点。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实行统一的土地、税收政策,营造公平、开放的投资环境。

(二十二)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大力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积极扩大对台进出口贸易。鼓励经济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资源进口。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鼓励优势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建立境外生产、营销和服务网络,带动商品出口和劳务输出。积极推进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业发展,大力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等业务。

(二十三)深化与港澳侨合作。充分利用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机制,进一步提升闽港澳经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加强与港澳在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引入港澳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更多的港澳金融机构到福建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参股,支持符合条件的福建企业到香港上市融资。利用香港的融资渠道和营销网络,积极开展联合招商,推动福建企业到香港设立营销中心、运营中心,扩大对港贸易和转口贸易。加强福建与港澳的物流业合作,建立跨境物流网络。加强闽港澳旅游合作,推动旅游线路对接延伸。充分发挥福建海外华侨华人众多、爱国爱乡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平台作用,积极引进侨智,大力吸引海外侨胞来闽投资,引导更多的华侨华人支持和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七、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二十四)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建设。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着力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创新人才,抓紧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加强人的能力素质建设,支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性、技能型人才。调整高校学科设置,加快培养经济建设紧缺急需的人才,建立起与两岸产业对接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拓展两岸职业教育合作,支持开展两岸校际合作、职业培训、资格考试和认证、职称评定、人才引进和人力资源开发等试点工作。健全人才政策体系,鼓励**科技、教育等领域人才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创业,形成广纳群贤、充满活力的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良好风尚。

(二十五)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海峡西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重点保护发展**文化、客家文化、**文化、红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历史文化名城等基础设施,妥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中心,着力培育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努力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二十六)着力改善民生。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把义务教育重点放在农村,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结构,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革劳动和就业管理体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

一、区域协调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平等的就业制度。加强城市社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力推进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特别要关注对困难台胞台属的救助,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八、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十七)全面推进节能减排。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对新上项目严把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引进**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积极推进和支持重点台资企业的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促进重点行业废弃物再利用和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建立淘汰补偿机制,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二十八)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林地保护和管理能力,加强森林资源的抚育更新,保持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强化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加强水资源管理,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健全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完善闽江、九龙江等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推动龙岩、汕头、潮州建立汀江(韩江)流域治理补偿机制,推进生态环境跨流域、跨行政区域的协同保护。

(二十九)强化环境综合整治。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加强污染治理、监测和监管。继续推进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县、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加强**海峡海域、重要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流域沿岸乡镇垃圾集中处理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提高流域水环境质量。推进主要江河水源地、严重水土流失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与生态重建。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切实保护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实施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抢救性保护、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强制性保护、生态环境良好区和农村生态环境积极性保护、风景名胜资源严格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

九、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

(三十)加强统筹协调。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是中央确定的重要工作方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从自身职能出发,抓紧制定细化方案和具体措施,将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加强规划指导。由发展改革委会同**及相关地区,商有关部门抓紧编制《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指导和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注重与其它规划和相关政策的衔接。

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都要加大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扶持力度,特别要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时,福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政策,福建原中央苏区县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适当降低中央投资项目地方投资比例,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专项补助。对具有全国或区际意义、有助于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整体竞争力的项目,在项目布点与审批、土地利用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三十一)赋予对台先行先试政策。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以中央对台工作总体方针政策为指导,在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框架下,按照建立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的要求,允许在对台经贸、航运、旅游、邮政、文化、教育等方面交流与合作中,采取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先行先试,取得经验。

支持扩大两岸经贸合作。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鼓励承接**产业转移,允许国家禁止之外、不涉及国家安全的各类台商投资项目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落地,加快台商投资项目审批。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双向投资,对赴台投资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和核准节奏。在两岸建立长期、稳定的经贸合作机制过程中,允许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促进两岸贸易投资便利化、**服务业市场准入等方面先行试验,适当增加对台合作的用地指标。设立对台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和**农业技术、新品种推广中心,增设**农民创业园。扩大“区港联动”政策覆盖范围,在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在福建沿海有条件的岛屿设立两岸合作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探索进行两岸区域合作试点。积极推动建立两岸金融业监管合作机制,在此机制下,优先批准台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福建设立分支机构或参股福建金融企业,支持设立两岸合资的海峡投资基金,进一步扩大两岸货币双向兑换范围,逐步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

支持两岸交流交往。把福建沿海机场、港口等作为两岸直接“三通”的首选地。适时增加福建沿海港口为对台海上货运直航口岸。推动福建机场与**实现空中直航,增加航班、航线。支持福建作为对台邮件总包交换中心。支持开拓对台旅游市场,适时扩大大陆居民从福建口岸赴**旅游。支持福建试行便利两岸人员往来的管理办法,包括为**本岛居民办理来往大陆通行证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证件等。进一步发挥福建作为两岸事务重要协商地的作用。

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篇8

哈西娜生于1947年。她1981年起担任孟加拉国人民联盟主席。1996年至2001年,她任孟加拉国政府总理。2009年1月,她再次出任孟加拉国总理。

3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仪式,欢迎哈西娜访华。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摄

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哈西娜举行会谈。双方一致同意,发表《中孟联合声明》,从战略高度建立和发展两国更加紧密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说,今年是中孟建交35周年,中方愿与孟方一道,深化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国关系达到更高水平。一是加强高层交往和各级别磋商,密切在区域和次区域合作中的协调,促进南亚和平、稳定与发展。二是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双边贸易。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有实力、信誉好的企业到孟加拉国投资,参与孟方的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在农业和减贫、减灾领域的合作,中方将继续为孟方提供力所能及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四是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支持地方合作,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感情。五是在联合国改革、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上,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哈西娜说,在新形势下,孟方愿与中国发展更为紧密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双方在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改革等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的协调,推动两国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哈西娜重申,孟方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

会谈后,两国总理共同出席了中孟经济技术合作等文件的签字仪式。

会谈前,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仪式,欢迎哈西娜访华。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外交部部长杨洁篪、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张宪一等出席了欢迎仪式。

3月19日,国家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哈西娜。

积极评价中孟关系并表示,中方愿同孟方深化政治关系,保持两国高层和各层次互访和接触,在彼此关切的重大问题上及时沟通和协调;深化务实合作,扩大贸易规模,促进双向投资,鼓励两国企业开展多领域合作,推动两国互联互通建设;深化人文交流,双方要以两国建交35周年为契机,扩大文教、卫生、新闻、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交流合作,加强两国青年和妇女界友好交往;深化多边合作,中方赞赏孟方奉行睦邻、友好、合作的对外政策,愿同孟方合作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促进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把中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到新的水平。

哈西娜表示,当前,孟加拉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减贫等艰巨任务,希望同中国保持高层及其他各级别交往,加强交流互鉴,扩大在经贸、农业、人文等领域友好合作,携手应对粮食安全、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重大挑战,共同致力于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共同发展。我此次访华期间,孟中双方签署了若干项新的合作协议,这是两国关系取得的重要成果。孟方愿与中方一道,推动孟中关系进一步发展。

杨洁篪、张宪一等会见时在座。

当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哈西娜。

吴邦国说,中国全国人大重视与孟加拉国议会的友好交往,将继续与孟议会加强沟通与交流,相互学习和借鉴治国理政经验,为推动中孟友好关系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哈西娜说,孟方感谢中方给予支持与帮助,愿与中方交流治国理政经验,在互利合作中寻求共同发展。

当天,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孟加拉国驻华大使馆共同举办的中国―孟加拉国经贸论坛在北京举行。哈西娜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除北京外,哈西娜还访问了云南昆明。

21日上午,云南省省长秦光荣会见了哈西娜。

秦光荣说,云南省非常重视与孟加拉的友好交往与合作,建议与孟方在6个方面深化合作:一是与孟方共同推动“孟中印缅经济合作机制”升轨,深化区域合作;二是欢迎孟加拉在昆明设立领事机构;三是密切航空往来,共同促进昆明经缅甸连接孟加拉吉大港的陆路交通建设;四是双方优势互补,在农业、林业、矿业、贸易等领域加强合作;五是利用南亚国家商品展、中国―南亚商务论坛等会展平台,创造商机,扩大互利贸易;六是加强文化教育交流,充实拓展友城关系,增进滇孟人民间的友谊。他相信,哈西娜一行对云南的访问将使滇孟友好合作迈上新的台阶。

对秦光荣省长的建议,哈西娜回应说,孟中建交35年来,两国关系发展良好。当前,孟加拉正致力于“数字孟加拉”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孟加拉愿意与近邻云南省进一步密切在交通、经贸、农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

孟加拉国总理顾问卡其・扎法鲁拉、工业部长迪利普・巴鲁阿、交通部长赛义德・阿布・侯赛因、外交部长迪布・莫尼、驻华大使孟什・法兹・艾哈迈德等会见时在座。

云南省委常委、副省长李江,中国前驻孟加拉国大使柴玺,省政府秘书长丁绍祥参加会见。

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篇9

由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陕西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彩绘丝路”活动,旨在用当代美术家的眼光和艺术手法再现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促进我国与中亚五国联合开展的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推动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的伟大复兴。目前,活动组委会已陆续收到参加“彩绘丝路”国内段和国外段首次采风考察的艺术家们创作的精品画作,并拟由文化部纳入土耳其中国年“两展两演”活动之中。同时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土耳其共和国建交40周年,中国外交部和中国邮票总公司将“彩绘丝路”活动的作品精选五十幅,设计制成邮票、小型张、套票在国内外发行。

“彩绘丝路”活动于2010年11月15日在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大唐西市隆重启动,在为期20天的国内段采访考察中,由国内著名画家组成的采风团驱车行程一万里以上,考察了陕西大明宫,甘肃敦煌莫高窟,新疆交河故城、火焰山等48处反映丝绸之路民俗风情的遗址和遗迹,并与阿克苏、喀什、塔吉克自治县等艺术团进行了艺术交流。活动不仅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也对促进西部省份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彩绘丝路”活动首次国外段采风考察已于今年元月圆满完成,先后考察了东西方文明的汇集地土耳其、西方文明和艺术的源头希腊以及意大利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博物馆和美术馆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历史名城遗迹,同时也细致体味了当地独具特色的美丽风景和异域风情,并进行了实景写生创作。

“彩绘丝路”国外段首次采风考察活动受到了所到国家中国驻外使领馆高规格的热情接待,并得到了诸多高度评价和赞誉。中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孙振勇、驻希腊大使馆特命全权大使罗林泉、驻意大利大使馆参赞湛玉铮等纷纷表示,“彩绘丝路”活动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开展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推动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篇10

第15届中国(山西)国际美容美发美体化妆用品博览会于6月11日13日在太原中国煤炭博物馆举行。本届展会由山西省商务厅、山西省质监局、山西省工商联、山西省妇联支持,中国国际贸易促进联合会、亚洲经贸发展促进中心、山西省美容美发化妆品协会、青岛美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山西省商务厅厅长孙跃进等领导出席开幕式。

本届展会以“合作、交流、贸易、发展”为主题,旨在为美容业搭建一个“创新、开放、发展”的平台,推动山西省美容化妆品业与国际化接轨,促进同行业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山西省美容化妆业行业健康、良好发展。本届展会面积达8000平方米,共有436个展位。

本届展会分日化产品、专业线产品两大版块展区,同时设立韩国馆。展品有日化线、专业线、美发产品、整形美容、包装材料、女性时尚用品、珠宝首饰、流行饰品、消费品、美容类产品、沙龙护肤、仪器、天然保健品、礼品、礼盒、皮包等,同时专业媒体、教育培训机构等其它美容衍生品也囊括其中。超500家企业、超千种新品、热品、爆品汇聚一堂,整体展会规模超历届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