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十篇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十篇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1:07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篇1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是构成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孩子是家庭的基本成员,他们从出生开始到长大成人,走向社会,几乎要在家庭中度过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这三分之一的时间里,家庭对孩子不仅有抚养义务,而且确确实实地构成了陶冶孩子情操、品德、性格、理想的关键场所。“家庭教育担负着帮助未成年家庭成员接受文化生活知识、培养道德品质、熟悉行为规范、巩固和发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成果,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职责。”①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时期,因此,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的第一个教育过程。现代社会的文明水平首先取决于家庭文明的水平。家庭教育在每个人的成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员的身体素质、社会素质、心理素质、和睦的家庭关系以及亲密的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因为是青少年的可塑性最大,如果青少年家庭关系和睦、早期家庭教育良好,对培养积极、健康的性格、品德及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否则,如果对青少年的早期家庭教育不当,就会对青少年以后的教育和成长带来许多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母要以自己崇高的理想、良好的道德、健康的情趣教育和影响孩子,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如自尊、自信、尊敬师长、遵纪守法等。父母担负着教育好下一代,提高下一代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责任。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不仅全面而且深远而持久。

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过程,它同时是一种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转型。由新旧体制转轨所带来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动所决定,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正在发生着一场悄悄的革命。思想道德观念的新旧更替,不仅构成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它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提供必不可少的价值支撑。”②综上可知,家庭教育不仅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更由于外来生活环境的变化为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目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家庭教育历史悠久,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探讨也从未中断过并在这里形成了诸多优秀的理论成果,我们主要探讨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重养轻教

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不停地刺激人们的物质欲望,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即有的家长特别注重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忽视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培养。一些家长特别宠爱孩子,盲目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不少的家长有这样一种共识:我们吃的苦太多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再也不能让孩子受一点苦。殊不知,这种片面的关怀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大障碍,从而导致了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空虚,道德理性的缺失。在一个班级中,基本不可能通过观察学生的用品、日常的开销来判断学生的家庭条件到底是怎样的,除了极富裕和极贫困家庭的孩子,绝大部分的家长不会对孩子的日常开销吝啬,无论那是有用还是无用的。“我家孩子用的不能比别人家的孩子差,进我最大的所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和教育”这是绝大部分父母的想法。家长注重的是为孩子提供了什么条件或生活,而不是教会了孩子什么。

2、重智轻德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不仅注重文化知识的传递,更加注重社会规范、道德习俗的学习即青少年品德的培养。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已成为普遍生存理念,社会压力不断地加大,越开越多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将来要想更好的立足社会,就要有好成绩、好学历从而找到一份好工作。家长这种普遍的认识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内容上出现的偏差,只注重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培养,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却忽视了对孩子“成才”之前“成人”的教育即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更多的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在班上的名次,而非孩子的学习过程。家庭教育在诚信、友爱、尊重、社会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这种轻视个体品德能力培养的失衡很可能造成青少年自私任性、信任度低、道德情感冷漠。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当今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成为家庭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并在教育实践中也较多地体现出来。

3、重言轻行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对子女进行教育,并讲究“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会给孩子的人格、性格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并不能真正做到“言”、“行”一致,家长教孩子一套自己做另一套。只是在思想上有认识,行动上不重视。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品德教育经常停留在“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不要去学邻居某某,简直就是坏孩子”等言语层面的说教,却不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有些家长本身自己不干家务活、无所事事,偏偏要孩子做个勤奋文明的人,或者是一边搓着麻将,一边叫孩子好好学习。殊不知,孩子最好的学习的榜样就是自己的父母,他们在家庭中耳濡目染受到父母的熏陶,学习了家长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格。

4、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尚未形成合力

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尤其是在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不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上不能保持一致或者具有连贯性,甚至会产生冲突。妈妈说的与老师教的和孩子自己在社会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这会给青少年造成很大的困扰,从而影响正确的道德观念的树立。

二、解决的对策

1、把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投资的确是一件好事,它可以为子女将来的学业奠定基础,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对于子女的培养,必须树立“成才先成人”的教育观。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有德无才,难当大任;有才无德,才足以助其奸”。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子女成人与成才,做人与做学问,孰先孰后,孰重孰轻,是毋庸置疑的。德是人才的灵魂,是立身的根本,智力的高低可能会决定一个人的发展的深度,但道德品质的好坏则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道德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任何一个健康的社会,都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便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青少年除了要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要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生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黑格尔认为,一个人做了一件这样或那样的合乎伦理的事,这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才可以说他是有德的。而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家庭教育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当今的家庭教育应当遵循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这不仅关系着家庭的文明更关系这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家长要遵循子女的生理、心理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可以从提高道德认识做起,特别要注意保护并培养子女青少年时期那种同情心、正义感、荣誉感等道德情感,同时从形成道德行为的习惯开始,或者同时并进,互相促进,逐渐培养青少年的高尚道德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家校联系,形成合力

青少年道德教育是事关国家命运和社会未来发展趋向,因此需要整个社会同心协力才能得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这深刻揭示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家庭与学校结合、沟通的现状,以及本人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经历和体会,认为应从三个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第一,学校及老师要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通过召开家长会、采用书面的或电话等方式与家长进行积极沟通。第二,家长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加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家长要主动到学校或与班主任电话联系了解学校对孩子教育和要求。及时参加家长会、接待好教师的家访等。家长要主动地经常地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学习等方面的情况,与老师共同研究孩子的教育方法,尽量和学校保持一致。第三,家长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教育子女积极参加学校所开展的的教育活动或实践,使子女得到良好的锻炼。

3、提高家长素质,营造良好家风

家长是家庭主导者,决定着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等,因此家长素质高低制约家庭教育的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发展状况。家长的以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能力素质对孩子品德形成影响较大。一般来说,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家长能比较客观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有正确的人才观,比较重视对子女品德各方面的教育。另外由于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因此父母的语言举止、待人处世总是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如果家长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比如孝敬长辈、节俭、勤奋、正直等,会使青少年在家庭中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家风是家庭精神文化的一个层面。父母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等所产生的家庭文化,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发展。在长达五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众多的家庭有着自身优秀的家风,这构成了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人民的优秀品质和智慧。良好的家风主要体现在严以治家、节俭持家、济贫睦邻等。严以治家体现在家庭长辈避免对孩子溺爱和过分娇宠子女,不能一味迁就孩子的错误,要严爱相济、恩威并施。因此,处于新时代的家长更要以身作则,把建构良好的家风作为家庭建设的重点,让孩子生活在愉悦的氛围中。

参考文献: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篇2

   摘要 家庭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当前,家庭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重物质关心、轻精神关心,重身体、忽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言传、轻身教,重专制、轻民主的误区。这种教育理念扼杀了未成年人的独立人格与创新精神,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探索应对之策,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家庭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误区;对策

   talkabouttheerroneouszoneandCountermeasureofFamilyeducationontheadolescent’sideologicalConstruction

   major: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author:panli Director:Zhaoxiqun

   abstract Familyeducationisthekeytoimproveandenhancetheadolescent’sideologicalconstruction.nowdays,familyeducationexistssomeerroneouszone,suchasemphasizingmineralconcern,body,intellectualeducation,dictation,andneglectingmindconcern,psychicconcern,moraleducation,democracyandsoon..thiseducationideaconstraintheadolescent’sindependentpersonalityandinnovativespirit,posingnegativeeffectontheadolescent’sideologicalconstruction.analyzingthecauseofthesenegativementionedaboveandseekingthecountermeasuresarehelpfultoenhancingandimprovingthebadsituationhappenedinfamilyeducation.

   Keywords  Familyeducation;adolescent’sideologicalconstruction;erroneouszone;countermeasure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1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

   简称《意见》)颁发以来,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作为1项社会系统工程的未成年思想

   道德建设,由此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

   作用,因此,把握家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使其走出误区,发挥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1家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就是父母、长辈对未成年孩子所实施的综合性教育。作为1种实践活动,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和特点。

   1.1先导性

   家庭是个体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1个场所,即人生的第1个课堂,“在任何教育文化教育模式中,家庭总是1种重要的教育机构”,[1]迄今为止“在任何社会,家庭总是最早,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机构”。[1]父母是孩子的第1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父母对孩子所实施的教育具有先导性。1般说来,孩子出生后经过3年的哺乳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到6岁是学龄前期,亦即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都是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近代生理学、遗传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孩子6岁以前的大脑发育很快,并渐趋成熟,是接受早期教育、发展智力的最佳时期。而且人的发展有1定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如果错过最佳发展期,潜能就会泯灭。研究证明,孩子智力的发展可能遵循着1条递减的法则:假如1个孩子生下来的素质优秀,他的天赋可以打100分的话,如果出生以后就进行教育,他就可以发展成为100分能力的人;如果5岁才开始进行教育训练,哪怕是非常出色的教育,也只能发展成为80分能力的人;如果10岁才开始进行教育训练,那就只能成为30分或20分能力的人。[2]当然,这只是1种假设,人的智力发展是否这样绝对,难以争论,但是,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应该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1.2连续性

   家庭教育的第2个特点是连续性。1个人自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有3分之2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与父母朝夕相处,共同生活,无时不在接受着父母的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具有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但父母的1言1行,1举1动,无不随时随地地教育和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不管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都将对子女的生活习惯、思想品德、谈吐举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将伴随着人的1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些教育家又将父母称为终身教师,将家庭教育称为终身教育。

   1.3感染性

   情感的感染性是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能够引起别人同样的情感或者与此相联系的情感。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彼此心心相通,情感的感染性就更为强烈,且具有持久性、深刻性的特点。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1个生活环境,家庭的1切都会在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在这种环境中获得他们最初的生活经验、初步的科学文化知识、1般的社会道德评价,并发展他们的思维、语言和智力,逐步形成习惯,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家庭生活条件的好坏以及成人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平、生活方式、行为举止、好恶取舍等都会对孩子的1生产生重大影响。

   1.4型塑性

   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也是“养成”教育。从“人之初”的教育来说,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孩子做人起点的高低。比如,孩子在入园、入学乃至走向社会时,都明显地反映出不同家庭教育的效果,家庭对孩子起着初步的“型塑”作用。如果家庭教育水平高,孩子在体力、智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就好,老师在学校进行素质教育时就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要投入更大的力量予以补偿和矫正。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篇3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点,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教育发展纲要》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的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这就告诉我们,家庭是道德教育的摇篮,家长是孩子最早的也是最有权威的德育老师,也是终身老师,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教育未成年人分清事非,辨别善恶,用公民道德来调整,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可见,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教育误区:在儿童观方面,有些家长见“物”不见人,将孩子当成面团,想捏成什么就捏成什么,无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致使孩子成为家长的私有财产,看成是知识的容具,考试的机器,成为缩小的大人,缺乏应有的天真和灵性。有的家长过分重视智力投资,而忽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精神上的优化。物质上,想尽办法满足孩子的要求;管理上包办一切;评价上重智轻德,认为只要考出好成绩,就是好孩子,将来就是好人才。正因为教育误区就产生了孩子与家长的一些不和谐现象:一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希望值过高,让孩子感到压力太大,忽视孩子其它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特别不注重孩子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二是家庭不和,孩子和家长感情疏远,长期不说话,甚至产生反感;三是父母对孩子的交往,尤其是对异性同学的交往干涉较多;四是家长对孩子过分关爱或者对孩子评价不妥,从而引起亲子矛盾;五是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干涉,比如限制外出和参加活动,或只限于在一定对象内交往,家长往往会怕孩子学坏了,但孩子本身确认为要出去接触社会,增长知识;六是家长与孩子缺乏交流沟通,有的甚至是把双方沟通变为父母单向的训斥。

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因此,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二十一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

总之,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篇4

【关键词】农村德育;道德滑坡;家庭教育;留守儿童

“德育”一词在工具书中的解释是: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由此来看,德育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教育,是让受教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目前来看,学校是实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在承担孩子思想道德教育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我们更不可忽视影响孩子性格品质形成最具推动力的因素――家庭与环境的因素,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时期家庭教育被长期忽视或无暇顾及的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与不足使农村德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农村,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对于城市文化流传几乎毫无鉴别的全盘吸收,使得原本淳朴单一的农村传统思想道德文化变得复杂而滋生瘤毒,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成长起来的农村青少年必将受着农村文化畸形发展的影响。同时,受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农民家长传统道德教育观念淡薄,对于经济利益和家庭高收于的片面追求,使得他们忽视或者无暇顾及对于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把对孩子的爱转化成金钱或物质在孩子的身上,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上帝,对他们惟命是从。对孩子过于溺爱与放纵,使他们从小就没能在一个良好思想道德教育氛围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同时,许多农村家长也忽视了自身素质对孩子的影响,不重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从小习成。这是造成农村青少年道德严重滑坡的根源,也是农村德育之学校德育难以起根本作用的主要原因。

其次,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的转移,留守儿童始终是农村德育无法回避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父母为了赚钱,背井离乡,留下孩子、老人在家,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老人们无力管教,而家长们却用钱与物质取代了对孩子的爱与教育,满足他们不断膨胀的私欲,养成他们不劳而获的惰性,也让他们随波逐流,很快沾染了社会不良风气。可见,在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农村德育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因此,在当今农村经济与文化畸形发展、主导价值观削弱而家庭教育缺失、误导或不重视的背景之下,农村德育的实施本身显得举步维艰,困难重重。此外,农村中小学校德育训诫化的德育常规教育模式也使得本已危机四伏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无法深入人心,不见成效。

要扭转当今农村德育实施所面临的尴尬局面,改变农村学校德育孤立无援的处境,探寻农村德育实施的出路,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显得非常紧迫。

首先,国家在注重搞活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要抓好农村文化文明建设,大力倡导社会主导价值观,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警惕城市媚俗文化对农村文化的袭击,清除低迷文化毒瘤,使主导价值观和价值评判标准深入人心,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生长环境。

在家庭教育缺失、观念淡薄的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滑坡”的现象严重,这势必会加大城乡经济文化差距,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和谐发展。因此,国家应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重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同时唤醒农村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例如可以在当地开设免费讲堂、学校专设家庭教育培训班等途径,使那些不懂得如何教育自己孩子和忽视对孩子家庭教育的家长懂得如何塑造自己的孩子,明白使自己的孩子在“成才”之前先“成人”的重要性。同时也懂得“想要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得做这样的人”,以此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够很好的衔接,形成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培养氛围。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篇5

一、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社会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教育子女的重担主要落到了家庭。在长期的家庭道德教育实践中,人们通过不断摸索积累了丰硕的家庭教育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道德教育文化。孔子在《论语》中记载“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则指出“远邪佞,是富家教子第一要义;远耻辱,是贫家教子第一义;至于科第文章,剖民儿郎自家本事”。据《中国丛书综录》记载,我国古代关于“家训”“家范”一类的著述,公开印刷发行的就有120多种,那些家族谱牒中记载的相关家庭道德教育,更是不胜枚举。传统的家庭道德教育之所以受到上至统治阶级、下到平民百姓的重视,是因为它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传统家庭道德法制教育体现出家国一体

传统的家庭道德法制教育注重“小家”与“大家”的结合。将家庭教育与社会大环境相结合,不仅涵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还涉及了家庭成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拉近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统一。如先秦儒家推行克己复礼、推己及人的思想,发展到后期出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的论断。宋代更有“民胞物与”“仁者与物浑然同体”的学说。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将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认为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把家庭道德教育中的孝悌思想带入到社会中,使其得以推广,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可以更加游刃有余。传统的家庭道德法制教育认为“孝”是“德之本”“人伦之始”。它不仅指孝敬父母长辈,还上升到了“以孝治天下”的高度,甚至成为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重要凭证和基础。《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放在首位,因为它是个人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熏陶出一个人的优秀品质。“齐家”则是建立在修身的基础之上。同时“修身”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只有具备了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才学,才可以在社会上大展拳脚,在治国平天下的进程中一展所学,建功立业。

(二)传统家庭道德法制教育体现出与宗教相结合

传统的家庭道德教育受宗教思想的影响。在传统的家庭道德法制教育中还夹杂着一丝宗教思想的痕迹,如“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子”,郭巨因为家里贫穷,为赡养年迈的母亲,他将自己的小孩子埋在土里。在挖土的时候,竟然挖到了金子……这个传说明显带有佛教的因果循环的思想。宗教思想在反映某种现象的时候非常形象化。因此,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总的来说,传统的家庭道德法制教育,在家国一体的大环境下有着巨大的优势,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二、当代家庭道德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传统的家庭道德教育只能由家庭承担。由于物质的匮乏、娱乐项目的缺失,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只能是读书学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水平提高的同时诱惑也在增加,青少年整体素质教育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归结起来主要受以下两大原因影响。

(一)诱惑陡增的外部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产业的繁荣,诸如夜店、酒吧、游乐场等娱乐场所遍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青少年一方面年龄尚小、见识经验不足,另一方面对新鲜事物充满新鲜,稍有放松管束便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而失足。

(二)失于管教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肥沃土壤,而贫瘠的土壤是不可能结出好果实的。据调查,对吉林省190名违法犯罪学生的了解发现,近60%的学生犯罪是受其父母的影响。父母的一些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样,在河北省对100名犯罪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有将近25%的学生家长有着犯罪前科或是犯罪倾向。由此可见,“问题父母”导致“问题少年”,家庭道德教育至关重要。通过古今家庭道德教育的状况可以看出,家庭作为社会的组成结构,家庭法制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作用。良好的道德法制教育,会培养出遵规守纪、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才。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倾向,是家庭道德法制教育的重中之重。

作者:严旭单位:中共娄底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黄教珍,唐斌.社会学视角中的家庭道德法制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篇6

一、领导重视、迅速落实

开展“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活动,是全国妇联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局把开展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作为九月份的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精心组织,迅速落实工作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在全县教育系统全面展开。

二、主题引路,广泛宣传。

教育局和各学校紧紧围绕“为国教子、以德育人”这一主题,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开展了家庭道德教育宣传活动。教育局和各学校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栏、宣传标语、条幅等集中宣传家庭道德建设对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营造有利于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舆论环境。各学校利用召开家长会之机,对“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大力宣传中央、省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和有关会议精神;宣传家庭道德建设对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宣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宣传“双合格”活动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使广大家长提高了认识,为全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教育局还在〈〈教育简讯》开辟了家庭教育专栏,刊载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专论。通过教育局和各学校多层面、多形式对家庭道德教育的宣传,使广大家长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了家庭道德教育对社会、家庭、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在教育局的督促和指导下,各学校组织青少年学生继续开展道德实践体验活动。学校通过开展“给父母的一封信”、“做一天‘小家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体验亲情,体验父母的艰辛,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与理解,进一步营造了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

今年10月,教育局与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一起,邀请了老干部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向家长传播家庭教育知识新理念,推广家庭教育新典型、新经验,受到家长们广泛欢迎,参加听讲家长和学生达3000多人。

家长学校是广大家长获取先进家教理念,提高家教水平的重要阵地。全县各学校均建立并完善了家长学校,并依托家长学校,普及家教知识,解答家长关于未成年人养育、教育、维权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家长素质,鼓励家长“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通过家长学校教育,为家长理智地教育孩子,完成从“自然父母”到“合格父母”的转变创造了条件,搭建了平台。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篇7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6-0023-03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般概述

(一)思想品德教育含义及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总称。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心理品质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时事政策教育等。其主要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思想、道德规范,形成对事物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的辨别和评价能力。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

在教育活动中了解、研究和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是有效地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思想品德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导向性,是指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从而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其次是针对性,就是要“有的放矢”,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找出学生存在的思想品德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进行解答;最后是长期性,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细致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更为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外在的行为,再通过引导将外在行为内化为学生深厚的情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最终达到知、情、信、行统一。因此,教师、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身边小事入手,持之以恒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首先,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学生是社会主义转型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与新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息息相关。因此必须把学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对象,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1]其次,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还很强。同时,他们又处于社会变革、时代变迁的复杂社会环境里,他们的成长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将严重干扰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初中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二、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品德课逐步失去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地位

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思想品德课在发挥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学校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单一,缺乏灵活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品德教育得不到重视,思想品德课形同虚设,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偏少,缺乏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地位。

(二)传统道德文化教育被忽略

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当今社会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道德教育逐渐被新的文化教育观念所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思想品德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表现为传统道德教育观念的淡薄。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革,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渐渐脱离人们的生活,很大一部分中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是陌生的。其二,表现为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渠道缺乏,当代的很多中学生对传统道德文化很感兴趣,但是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并没有专门为中学生提供传统道德教育的渠道,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传统道德文化的机会。而传统道德教育中的许多优秀的内容都是当今社会思想品德教育所需要的,例如,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仁、孝、义等。因此,吸收和继承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进行传统道德教育能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规范学生品德行为,构建和谐的社会。

(三)家庭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诸多误区

父母是孩子真正的教育者,家庭思想品德教育是当今每一个家庭面临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当今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当代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丰富,享受到众多的关注,家长的溺爱往往导致孩子自私、任性;其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从而使得子女没有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其三,“一些特殊家庭如单亲家庭等会给子女的思想品德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带来负面影响”[2];其四,家长难以树立一个知行统一的模范形象,青少年正处于思想和品德发展的关键阶段,家长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很多家长通常不能做好表率。

(四)校园文化建设缺失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能陶冶学生的精神,是其他教育形式不能代替的。学生生活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可以使情绪驱向平衡,心灵得以净化,品德得以美化,情感得到深化,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学校对校园文化重视不够,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够,缺少必要的规划,正是这些实际的困难造成了脏、乱、差的校园文化现状,使学生得不到优美的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学生能够最为直观感触到、接触到的文化现象,学校应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开设各种各样的社团,以及组织丰富多彩的大型活动,如校园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促使学校形成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发挥校园文化隐形教育的功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无形地完成自身的思想品德教育。然而,在现实中,更多的情况却是部分中学由于重物质建设轻精神建设,片面提升升学率等原因,很少开展校园活动,造成校园文化的应然价值得不到有效发挥,严重影响了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它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与团队活动、班主任工作、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共同构建成德育网络体系形成以德育为首的学校教育格局。”[3]教师应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的特殊性,积极探寻其中的教育因素,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积极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二)继承、吸收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

辩证地对待我国传统道德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汲取、继承其中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对进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值得当代乃至未来社会去吸收、传承。首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借鉴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等教育思想,例如,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忠”“义”等思想,通过对爱国主义等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提升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其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志向教育思想,例如“立志”等思想,并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传统道德文化应用于实践,指导其学习与生活。再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感恩思想相结合,既要引导学生学习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孝道思想,又要学习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尊师重道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加强家庭思想品德教育

家庭在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着学校、社会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家长必须掌握并实施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观念以及方法,把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上。首先,家长必须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塑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娱乐之中。其次,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家长,因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系统,想要完成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家长必须学会与其他两者的合作配合。再次,家长必须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在与孩子的生活中,仔细留意孩子的性格爱好、行为习惯,寻找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育经验;同时,家长还应该学习科学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策略,并将这些用于实践中。最后,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展现出自己良好的素养,成为良好的行为模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四)发挥校园文化的应然价值

校园文化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存在着,影响着每一位中学生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自己,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与否,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协调统筹好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把三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结合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有效地激发校园文化中潜在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使学生在完善的校园环境中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其次,必须充分重视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文化的载体在无形之中完成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全校开展一些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朗诵、以发挥团结精神为目的的体育比赛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一教育工作,就要在了解其理论内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只有找到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找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吴巨安.浅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8(12).

[2]周顺文.当代大学生家庭和学校德育内容的比较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篇8

关键词:德育;家教;素质教育;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9-0146-02

1引言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提倡加强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德育工作从古至今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当今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也高速发展,国民收入日益提高。但是,外来思潮和西方的伦理道德观念对我国的冲击也很大。目前,国民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开始出现很多不如人意的情况。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判断是非的标准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人们的道德水准下降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我国古时候的德育主要是靠家庭教育,人们提到个人道德品质时说的最多的是这个人有没有教养或有没有家教,其中的教与养都与家庭有关,人是父母养的很多东西也是父母教的。家庭教育在古代德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2古代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及影响因素

2.1家庭教育

我国古代德育工作最重要的途径是家教,家教的最重要方式是家训、家规、家法和遗训等等。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运行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紧密互动,如家国同构的社会模式、儒家文化思想、古代社会的用人取士制度;家法族规的制度保障作为家教本身的内在特色也是其运行的动力因素。家庭功能的延续发展是现代家教运行的现实依据。

家庭是国家社会当中的基层组织单位,家庭功能的实现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政治生活模式独自运行,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一种政治文化模式,是传统家教运行的社会基础。正如《周易?家人卦》:“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父子、夫妇、兄弟各安其位,各司其责,分工协作,家庭才能治理好,国家才能安定。家国之间彼此唇亡齿寒,休戚相关。家庭教育的成败不仅关乎自身,更关涉国家兴衰存亡。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个都不存在了,只有中国历尽沧桑依然存在并且蓬勃发展,这与中国具有自己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独特的家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2.2私塾教育

私塾教育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教育方式之一,私塾教育主要是教授一些处事和治世的哲学,其中儒家的忠信礼义思想也是私塾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说我国古代家教的核心思想是孝道,那么,私塾教育的核心是忠君思想。古人读私塾的最大目标是参加科举考取功名之后为国家效力,也就是俗语说的“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私塾教育的技能主要是识文断字,诗词歌赋,八股文方面的技能和入世治世的方法,治理国家的治国安邦之道等内容。主要是培养做官的职业技能。私塾教育对德育的贡献主要是教导读书人如何达到符合社会需求的标准,古人常把读书人称为斯文人,读书多了自然会提高一个人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准。

2.3儒家的忠信礼义思想的影响

一个社会要想稳定,必须要有一套思想体系被广大民众接受。长期以来我国人民一直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目前儒家的忠信礼义和中庸之道还是被很大一部分人接受的。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区别是,我国没有形成统一全民思想的宗教,我国有一套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古人的处事和道德修养有很大的影响。

2.4国法的维护

道德的维护有两个途径,一是公众舆论,二是国家强制力(法律),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国家的法律是维护道德的有力武器。行为极不符合规范的人,我们常用无法无天来形容,就是说法律是需要遵守的。法律是德育的最后一道防线。

3现代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及影响因素

3.1学校教育

现代德育工作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德育教育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德育课程,二是班级的班会,三是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的德育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3.2家庭的影响

家庭的影响不容忽视,现代社会虽然缺少了家规、家训、家法和族规等传统的家教内容,但是家长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对子女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环境,家庭的潜移默化对一个人的道德形成非常重要。家庭的德育教育仍然极大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3.3多种宣传媒体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大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对人们思想影响比较大的媒体是电视、电影和网络等,人们获得信息的多样化导致了难以形成独立的思想。随着因特网的普及良莠不齐的网上信息,从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到流言蜚语、反动言论等大量呈现在学生眼前,资料显示,占网上信息总量不到1%的中文站点中仅黄色网站就有5万余个,“”宣传主页多达四千多个。因此,多种宣传媒体的存在导致各种道德观念有了自己生存的空间,对我国的德育工作影响很大。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篇9

一、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影响的特殊性

1.家庭环境影响的“先入性”

家庭是人最早接触的社会,是影响人的第一环境。家庭成员最先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在时间上,家庭自觉和不自觉的思想教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先入为主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在家庭获得了许多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和掌握模式,将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最初的认知结构。这种“先入为主”往往能够在人们思想上形成一定的意识倾向(在心理学上叫“定势”),使人们根据这种意识倾向对后来的思想信息采取选择的态度。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符合已形成的定势,一般会被接受,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与已形成的意识倾向相悖,就可能被拒绝。先入者反复强化,就会形成牢固的观念,甚至信念以及习惯。家庭习惯这种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一出生就开始的“先入性”影响,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打下了第一步基础,若这个基础打得好,就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反之,就会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2.家庭环境影响的“长期性”

家庭是人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一个人从呱呱坠地时就开始接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学校、老师可以调换,而且一定会调换,而父母是一辈子都不会换的,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终生不变。即使上了大学住宿在校,除了对家庭经济、感情的依赖外,通过书信、电话或假期探亲,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进入社会后,仍摆脱不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即使子女成家以后,仍受生养自己的“老家”的影响。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无法逃脱家庭环境的影响,人与其他任何组织的关系都没有家庭这样长久。虽然时代在飞速发展,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在不断增多,但终究无法取代家庭的坐标。要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不重视家庭这个长期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

3.家庭环境影响的“情感性”

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最经常的一种思想教育。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一般来说是易于接受的,在家庭成员心目中,其他家庭成员是最亲密、最可依赖和最依恋的人。这种特殊的感情具有其他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所无法达到的感情优势(自己人效应)。此外,情感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动力功能和感化功能,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行为起着发动作用和感化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能积极利用家庭环境这种特殊感情的影响力,积极主动开展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家庭环境对人影响的感情优势,也使家庭成员容易接受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它不仅会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而且会抵消思想政治工作的正面影响,影响功能的发挥。

4.家庭环境影响的“潜移默化性”

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直接地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的。观察者只是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直接受到强化,也能形成类似的学习。未成年人在家庭的生活中,家长所表达出来的价值观、家庭观、邻里观、消费观以及相应的情感表达,未成年人会视为行为的规范,加以模仿、认同,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态度、人格与行为习惯。由于这种潜移默化性,未成年人早期的政治、思想、道德社会化与家庭的环境密切相关。

5.家庭环境影响的“差异性”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计划性、统一性与规范性,学校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有组织地安排学生接受社会主流文化中的政治立场与道德规范。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却不具备学校教育的特点,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政治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准。未成年人早年所接受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对他成年之后的政治道德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提高全民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做好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6.家庭环境影响的“灵活性”

在学校中,教育实施的计划性较强,且具有固定的时间、场地。和学校相比,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有较大的灵活性。在家庭中,虽然在一个大的时间阶段内,对教育孩子有一个计划,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很少有固定的教育时间,也很少有哪个家庭固定某个地点教育孩子,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更常用的方式是“遇物则诲”或“遇事则诲”。可以说,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吃、住、行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就看教育者能否善于把握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方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7.家庭环境影响的“深刻性”

家庭成员之间朝夕相处,接触往往是以“融洽”和“喜爱”为媒介,他们的接触交往随便、轻松、自然。他们之间的交往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一切思想、心理活动都会自然、真实,不加掩饰。由于这种直接、经常和亲密的接触,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了解是较为细致和深刻的。只要善于捕捉细微的变化就能对家庭成员的思想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判断,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及时发现思想问题,因势利导做好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家庭成员的各种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8.家庭环境影响的“广泛性”

社会由家庭组成,家庭是社会的家庭。家庭环境对社会大环境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一方面,社会大环境由无数个家庭小环境组成,家庭小环境会影响周围社会大环境,促进社会对家庭小环境的关注;另一方面,家庭成员既属于家庭,又属于社会。随着家庭成员的流动(工作或学习)而扩散给社会,对社会施以潜在的影响。如果每个家庭都重视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而且每个家庭将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这将是一股十分巨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力量,对于解决当前存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覆盖不到位的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培育家庭微观环境,促进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1.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积极主动地关注、研究家庭环境的新变化、新动向、新特点,以及可能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思想产生的影响。要重视家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各级党委的议事日程,有计划、有重点地全面安排和部署,使之落到实处。各级领导要关心妇联、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战斗在社区、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最前线的同志,为社区、家庭思想政治工作广泛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且自己带头搞好自己家庭的思想政治工作。

2.加强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指导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立妇联、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各级指导机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指导。加强对家庭环境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把握家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有针对性的开展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要及时发现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好典型,并通过各种方法予以表彰和推广,增强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与家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活动。家庭文化活动本身是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有比较宽的活动范围,其直接影响几乎涉及到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直接影响着人的精神、观念、道德和行为等因素。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家庭文化活动中去,寓教于乐,有利于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与参与。因此,我们在开展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坚持思想性、教育性、娱乐性相结合的原则,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与家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发挥家庭文化活动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在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4.根据家庭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充分了解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由于不同家庭出身的工作对象个性气质、思想政治素质、兴趣爱好、行为特点不一样,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要花大力气,充分了解每个工作对象的家庭情况及其对工作对象思想的影响,然后分类别地实施思想政治工作。对富裕家庭的工作对象应重点进行国情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培养顽强拼搏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对于贫困家庭的工作对象要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和自强、自信、自立精神教育,使其正确认识当前的改革,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身改革。对特殊家庭的工作对象,要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分析其思想行为偏轨的程度,帮助其克服和认识影响思想行为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5.创造良好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首先,创设适宜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家庭物质环境,要让家庭里每一件物品都变成一种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因素和条件,对家庭成员起到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其次,要营造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对家庭成员具有吸引作用,能使家庭成员热爱家庭,也能引导、激励和约束家庭成员,使其积极向上。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氛围,有的好交际娱乐,有的喜读书学习,有的爱运动,有的爱文艺等等。家庭文化氛围可以多种多样,保持个性,但一定要健康。再次,要营造和睦、民主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姑嫂关系、叔嫂关系等,其中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对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影响最大。良好的夫妻关系对家庭成员是一种生活的启迪和人际关系的示范,能使家庭成员体验到家庭生活的温暖和幸福。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篇10

关键词:农民 思想道德 文化建设 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农村现代文明进程,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的道德文化素质。当前农民面临科学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观念相对滞后、道德观念较为淡薄、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因此,必须从思想认识、培养教育规划和推进策略、建立和健全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经费投入、资源共享、创新农村文化生活载体和手段、建立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专职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农民道德文化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快农村现代文明发展进程提供人才支撑。

一、农民思想道德文化内涵、内容和作用

农民思想道德文化是当代农民的世界观、信念、道德、理想、觉悟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农民的理想信念、思想觉悟、道德情操、意志品质、组织纪律性等。主要包含相联系的几个基本点:分为这政治道德文化、职业道德文化、社会道德文化、家庭美德文化。加强农民道德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发展先进思想道德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农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思想道德文化具有凝聚功能、教化功能和价值导向功能,能够引导农民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道德准则、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确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包括凝聚力和感召力。先进思想道德文化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农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通过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反对和抵制腐朽的和反动的思想文化对农民精神的侵蚀,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为建设新农村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当前农民的思想道德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

1.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社会不良风气有所抬头

由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不丰富,一些农民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并且在婚宴和丧宴还会上演一些庸俗的节目。有的农民说:农村里大操大办婚宴的陋习,成为生活刚刚有点起色的农民们的沉重负担,他们深感苦恼。调查显示,有70%的农民反映村里文化活动设施缺乏,村里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很少。农闲时,有80%的看电视,35%的打麻将或玩扑克,45%的阅读书籍和报刊。有些农民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还沾染上了恶习。问卷表明,农民们认为村里在社会风气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为:之风、迷信现象、子女不孝敬老人、讲排场比阔气、邻里不和、治安不好。

2.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加强

随着网络等传媒在农村的普及一些农村青少年,特别是在那些升学、就业未成却又丧失土地的青少年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如缺乏理想信念,对祖国、对家乡、对家庭感情淡薄;以自我为中心,对长辈缺乏尊重、感恩和孝敬;痴迷网络游戏、热衷偶像崇拜和高消费,导致学业荒疏,生活技能缺乏,“啃老”现象时有所闻;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缺乏艰苦奋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农村青少年犯罪现象有所增加,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对这一群体的重视不够,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有待进一步加强。

3.集体主义价值观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价值观、人生观也伴随着市场经济产生了剧烈的变化,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少老年人对一些年轻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缺失很不满,一些年轻人对家庭和社会所进行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感到无所适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人认识到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和方便,赞同并支持国家对于农村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但同时部分村民也认为在改革过程中,村民更加在乎个人利益的得失,不利于农村诚信建设,造成村里集资建设推进的困难,村民之间的关系因为利益冲突而偶尔发生不和睦的现象。

4.存在重经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虽有很大的进展,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有很大的提高,但在重GDp的传统思维模式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的教育投入还远远不够,这就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相对滞后,对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造成消极影响。一方面,各级政府与领导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还不够。另一方面,部分农民群众也不重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尽管不少村已具有了活动室和文艺队伍,但大多数村民停留在以直观具体的活动为主,参加读书、看报、以及体育锻炼等活动明显较少。大多数富裕起来的农民用于精神文化消费的资金较少,对自身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投入也不够。仍然有相当部分村民认为富裕了就理所当然要顿顿有肉吃,当然要买汽车,要新盖楼房,却较少想到要买书或者出外学习深造。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农村还处于物质文化消费为主,精神产品的消费和长远规划的理念迫切需要加强

三、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途径

1.加强提升农民的政治道德素质

主要通过抓教育阵地建设,丰富教育载体,用多种方式提升农民的政治道德素质,使农民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抓好教育阵地建设,主要是抓好党校、社会主义学校、道德学校、市民学校的建设,使这些场所成为全镇农民学习政治,践行道德的主要场所;要创新教育载体,通过设立农民思想道德建设讲坛、农民夜校等为载体,做好十七大六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道德文化和道德建设关系等传达与教育,全面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要发挥广播、有线电视、宣传窗等作用,对全镇农民开展政治、道德宣传,开展文艺宣传活动,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开展教育。

2.加强对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是要注重教育手段的创新。要把理论转化为具体规范,采取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组织农民工学习。二是明确教育的侧重点。要把重点放在注重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在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讲究文明礼貌、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老实守信、注重公共卫生等方面进行教育,要建立一种社会信用保障机制和奖惩机制,用制度来保证社会信用的建立。三是要关心农民工的生活、学习和娱乐。为农民工做一些扎扎实实的实事。要改善生活环境,让农民工住得安心、顺心,生活没有后顾之忧。四是丰富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要切实关心农民工的文化娱乐生活,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实农民工的精神世界,创建和倡导了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使农民工在学习、娱乐、消遣、健身强体中增长了知识,陶冶性情,变得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3.加强公民社会公德建设

一是推广农村道德建设成功经验。如浙江省余姚市马渚镇沿山“道德立村”的成功经验要大力推广,特别是该村在新时期倡导实施“三事新办”(丧事简办、婚事新办、神事不办),建立道德文明示范区,倡导文明乡风值得学习和借鉴。二是开展舆论宣传。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形成氛围。要动员全体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社会公德大讨论,在全镇树立主人翁意识。三是建立社会公德长效管理机制。要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在青少年中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发挥志愿者和离退休人员的作用,建立一支维护社会公德的志愿者队伍,使他们长期成为社会公德的维护者、监督员。

4.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倡导和创建谐家庭

要把家庭美德各项创建活动纳入本单位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创建活动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齐抓共管,资源共享、良性互动、覆盖社会的“一体化”的管理机制。要准确把握好妇女组织在家庭美德教育中的作用,努力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虚功实做,促进家庭美德教育的深入开展。把宣传教育与热情服务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抓住广大家庭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各种服务、培训、咨询和环境整治美化等活动,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把家庭美德教育送到千家万户。大力宣传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和家庭新风尚,以正确的舆论教育和引导家庭成员。

5.加强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首先要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传播、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和影碟、游戏软件。其次要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教育农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作表率,教育。再次要深化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和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各类创建活动。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和评选标准,纳入农村“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诚信家庭”的评选标准中,通过创建活动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同时大力开展道德文化进校园活动,创建和谐校园,创新载体,促进道德文化在校园规范化建设。

参考文献

单孝虹《四川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与思考》2008年12月.

左成林《浅析农村不良社会风气的表现及危害》《农村农业农民》2010年6期.

郝文清《新时期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思考》《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0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