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十篇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十篇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1:44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篇1

【关键词】德国森林资源;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德国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森林健康调查,该项调查从1984年开始每年进行。二是全国森林清查,周期为10年,1986-1988年原西德开展过一次,2001-2002年开展了东、西德合并后的第一次真正全国范围的清查。三是森林土壤调查,1987-1993年开展第一次,2006-2008年第二次,周期为15年。从抽样框架上看,德国的森林资源环境监测体系分为3个层次,第1个层次是以高斯-大地坐标系为基准建立的系统性网状抽样(16km×16km,8km×8km或4km×4km密度)的监测样地体系,称为大规模森林状态监测体系,简称水平i监测体系;第2个层次是在典型的森林地区建立固定观测样地进行的森林生态系统强化监测体系,简称为水平ii监测体系;第3个层次是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的一般问题,由一些集中的研究组织和研究场地构成。

从监测内容上看,德国国家森林资源环境监测体系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二是全国森林健康调查;三是全国森林土壤和树木营养调查。3种调查周期不同,内容不同,综合起来,构成了德国森林资源监测的技术体系。

1.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德国的森林调查始于1878年,初期是通过询问作为纳税的基础,各地做法各异不便进行比较,逐步发展成比较系统的森林经理调查,这项工作主要在国有林、集体林和大的公司林中定期进行,小林主的森林一般不进行正规调查,因此,常造成整体森林资源不清问题。西德1971年对巴伐利亚进行全州森林资源清查,1976年开始讨论全国森林清查问题,直至1984年修改联邦森林法,明确规定用抽样调查方法,全联邦统一程序进行清查,必要时应定期复查。从1986年到1988年各州进行了森林资源清查,最后由西德农林部汇总分析,于1990年印出报告。森林现状的解析基准日为1987年10月1日。调查由各州独立进行,利用GiS进行全国汇总。这次调查,联邦森林面积计算误差为±10万hm2。目前德国正在酝酿进行新一轮的森林资源清查,这次调查将涵盖所有15个州,面积约35万km2。

2.森林健康调查

森林健康调查的目的在于弄清大气和土壤污染引起的森林损害趋势和程度。早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就开始大气和土壤污染对森林损害的研究,到80年代整个欧洲发现森林落叶和颜色发生异常,尤其是中山地带的针叶树更为突出。初步研究结果可能是空气污染所致,于是欧洲成立了“空气污染跨国长期公约组织”,有法国、德国等8个国家参加。决定从1985年起各国每年进行1次森林损害调查,参加国统一布点,在地形图公里网上每16km×16km布置样点进行观察并呈报成果,用于对整个欧洲进行监测,这个组织到1992年发展为23个欧洲国家,4456块样地,94699株样树,每年进行1次监测调查。

德国森林健康调查始于1984年,是在4km×4km的森林资源清查样地上进行的,为了避免对森林清查工作的影响,将损害调查样点向北移200m,从样点中心向东、南、西、北4个方向各引25m为观察点,每个观察点上选择附近6株样树进行观察。森林健康调查不包括林木的损伤。主要是观察树冠颜色和落叶情况,参照标准照片进行对比,落叶分健康、轻度落叶、中度落叶、严重落叶和死亡5个等级,树冠颜色变化分健康、轻度、中度和严重4个等级。每个样树还要记载国家、样地号、观测点、海拔、坡度、坡位、土壤类型、土壤水分、腐殖质、树种、虫害、火烧、真菌等。野外调查每年夏天由各州进行,约用6个星期,共调查4464个样地103422株样树,为分析欧洲大气污染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只有采用非常合适的监测方法,并进行不同水平的综合配合才有可能实现这些目标。在几个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监测强度和水平的组成结构。因为在大范围内对大量样地的监测,会揭示森林受害症状的大尺度和长期的发展;而在小范围内对少量样地广泛深入的强化监测会得到因果关系,再基于大尺度监测的数据就可能将这种因果关系外推到更大范围的地区。欧洲的监测项目(iCp)在德国体系的基础上也构造了3个水平的监测层次:水平i:不同森林类型的基本参数的大尺度调查。它主要对(林冠健康情况、土壤条件、叶片和针叶的元素含量)的基本参数调查;主要目的是获得与森林健康状况时空变化有关的结果。通过不同密度的国家网格和欧洲网格的系统抽样样地的低强度监测来完成。水平ii:目的是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中的关键因素和过程的强化监测。这主要是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在其分布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永久监测样地进行监测来完成的。水平iii:对特别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分析,目的是深入了解空气污染影响的因果关系、途径,建立一些适合于详细研究生态系统内所有组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永久样地,并进行有关研究(例如包括生态系统的平衡)。

3.森林土壤和树木营养调查

德国每15年要进行一次全国规模的森林土壤调查,目的在于了解通过土壤传播的病害或因土壤养分不平衡所引起的森林病虫害及森林退化,为绘制森林立地图提供资料,并与森林健康调查相结合来分析工业污染情况,评价地下水质量。全国采用8km×8km网格系统样地,为了与森林损害调查相结合,在16km×16km网点上,与森林损害调查的中心点重合,每一样地,要记载样地情况,挖土填坑、记载土壤结构,并取土样、收集样树叶,目测树冠损害情况。全国共1700个样地,原西德自88年开始调查,原东德部分的调查始于1990年。采集主林层的样叶,阔叶树在7月中旬到8月上旬收集,针叶树一般在非生长季节采集。云杉采集第7轮枝的1至3年生叶,松类采集自树顶向下第2轮枝的1年生针叶,阔叶树一般采树冠上部的树叶。为了保证土壤分析的质量,在全国土壤化验室之间进行了一次“环形试验”,即将同一样本分送到各个土壤化验室进行分析,各化验室将结果报中心研究院,对结果进行比较,对差异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然后再试验,直到达到精度要求。最后将分析方法、所用材料严格规定,才由这些化验室对土壤调查所采集的样本进行化验分析。

4.典型的森林资源与环境监测网点

由于森林和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环境的监测离不开森林资源的监测,因此,德国森林资源的定位监测是和环境的定位监测结合进行的,所建立的监测网点都是综合性的。主要的森林资源与环境监测网点有: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篇2

(新源国有林管理局新疆新源835800)

摘要森林资源监测是对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及其利用状况进行定期定位的观测分析和评价的工作。其目的是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和消长变化动态,预测森林资源发展趋势,为林业经营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关键词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工作现状发展规划合理建议

森林资源监测是对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及其利用状况进行定期定位的观测分析和评价的工作。其目的是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和消长变化动态,预测森林资源发展趋势,为林业经营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一、森林资源的监测体系及林场主要监测工作

新源林场的森林资源监测主要包括一类清查、二类调查,林场自身开展的天然林保护监测、公益林监测,以及其他专项监测(如森林抚育监测、中幼林抚育监测、病虫害监测等)。

新源林场一类清查第一至第五次复查工作,林场均组织有关人员积极配合和参与,但由于仅完成向导和配合、参与工作,因此未能形成监测档案存档。2011年,按上级有关要求,一类清查第六次复查工作由林场技术人员在接受自治区林业规划院统一培训合格后为主体负责完成。我场多名技术人员在接受培训合格后负责完成了我场一类清查第六次复查工作。此项工作在场领导关怀和各科室、管护所站帮助下,历时三个多月圆满完成,共完成复查样地86个,积累了翔实的清查数据并已整理建档。此次清查,锻炼和培养了基层专业技术队伍,全程参与和掌握了我场清查样地的资源状况和调查方法,为我场资源监测队伍的培养和掌握流程、技术培训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类调查成果更加具体些,包括:各地类面积及权属,各类森林蓄积,人工林面积、蓄积,林木生长量和枯损量,立地条件,森林资源消耗量,森林更新、森林病虫害及火灾,珍稀动植物资源等。

我场最近一次二类调查工作由自治区林业规划院(勘查设计院)于2008年至11年历时三年负责完成。在本次调查之前,新源林场先后经过四次二类调查,分别在1957年、1975年、1984年和1994年进行,均由林业规划设计院或其前身为主要组织调查力量完成,调查的等级均为C级。由于二类调查结果是林场开展森林经营、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制定森林采伐限额,指导和规范林业基层单位科学经营的重要依据,我场对二类调查工作十分重视。抽调专人和业务骨干参与、协调和配合。在资料提供、交通、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为保障调查精度、维护林场利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据2000年二类调查显示,较1994年二类调查:新源林场林地面积增加48769.61公顷,增幅为77.55%;有林地面积增加6700.51公顷,增幅为13.23%;森林总蓄积增加155.4万立方米,增幅为13.65%;森林覆盖率从19.90%增加至21.74%,增幅为9.2%。相关成果汇总材料目前已全部备案存档,并全面应用于天保二期规划、公益林区划等实际业务中,为我场近期生态保护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各县级实施单位根据二类调查成果建立森林资源档案,每年根据森林资源变化情况进行森林资源档案数据更新。需按照上级部门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开展调查设计、专项监测、样地复测工作和其他监测工作,并建立健全监测档案。林场近年来开展的此类监测工作简要归纳如下:

1.2009年6月~9月,在接受自治区林业规划院培训合格后,完成我场48个公益林监测点的监测和整理建档工作。并于当年顺利通过林科院有关专家组验收。2011年,完成其中24个公益林监测点的复测工作。2012年,另24个公益林监测点的复测工作外业工作已接近尾声,目前正在进行内业整理工作。

2.2011年4至5月,完成我场10000亩森林抚育8个监测样地的布设和监测工作,当年整理建档。该项目样地复测工作计划于2003年完成。

3.2012年4月~6月,我场专门成立了森林抚育技术组,完成了我场森林抚育和中幼林抚育30组(60个)监测样地的布设和监测工作,目前已全部整理建档。计划于项目实施第三年即2014年完成样地复测工作。

4.2011年,协助自治区林业规划院完成《新源林场国家公益林分级区划界定》和《新源林场地方公益林分级区划界定》,目前该项成果已完成建档并应用于生产经营和管护实践中。

5.完成近年来征占林地采伐、植被恢复造林作业设计,目前均已作业完毕,并整理建档。

6.完成近年来塔勒德、波浪沟等倒木清理作业设计,并作业完毕整理建档。

7.完成病虫鼠害4个监测点、四个测报点(面积均为2000平方米)的设立和监测及档案整理建档工作。

二、森林资源监测的作用和意义

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最主要的任务:一是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二是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动态,也就是说一是控制系统,二是监测系统。监测是为控制提供依据,是控制的基础,而控制又是监测的前提条件,两者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森林资源监测是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进行监督和预测,其目的是为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和监督工作,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和消长变化情况,预测森林资源的发展趋势,满足制定林业方针、政策、长远规划和计划需要,满足考核领导干部任期内森林资源消长目标责任制的要求。

三、森林资源监测成果的分析与评价

通过森林资源监测成果可以掌握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生长、消亡等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经济、经营等条件之间关系,以制定国家、地方和生产单位的经济建设计划、林业计划,合理经营利用森林,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

根据森林资源监测成果可以分析、检查、鉴定森林经营效果,预测未来的森林效益及木材生产潜力和森林资源发展的趋势,检查各项林业方针、政策、计划、方案及经营技术规定的执行情况,修订林业计划及森林经营方案。

四、新源林场开展资源监测工作整体现状

1.初步建立了现有条件下较为稳定的监测队伍。通过选派业务骨干外出学习、内部组织学习交流,参与一类、二类调查等大型监测活动等形式,已初步掌握和熟悉资源监测工作相关流程、技术要求、体系建设等监测制度。

2.不断扩展和丰富了监测内容。在一类清查、二类调查等基本监测的基础上,正逐渐增加森林抚育、森林病虫害、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状况调查内容,使我场森林资源监测开始从单一的木材资源监测向多资源多功能监测转变。

3.逐步推广应用了新技术。近年来,抽样调查、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数据库等新技术在我场资源监测中逐渐得到了应用和推广,提高了监测成果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了森林资源监测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4.正在建立健全监测管理制度。随着监测体系不断发展,制度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我场正着手逐步建立形成队伍组建审核、技术培训评估、持证上岗、技术质量责任承包、跨期质量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工作规范和制度,有力推进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5.资源监测已完成基础建档工作。

五、对林场资源监测工作的建议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篇3

关键词: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757.2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7.14.047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国家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上愈加重视,有必要重新审视森林资源的利用问题,着眼于未来,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工作核心。与此同时,对国家森林资源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将以森林资源的利用转变成生态环境保护的远大目标。因此,森林资源的调查与监测对国家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国家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的种类

森林资源调查的种类繁多,根据调查方法、目的、内容等条件的不同,大致可将调查内容分为三点。一是以行政省(区)为主要调查对象,对国家森林资源进行连续性清查,以便充分掌握调查区域内森林资源面积的宏观状况,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森林资源面积是指木材资源的数量,可简称为“一类调查”;二是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各企事业范围、行政县,亦或是等同于县级的企业单位为对象的森林资源调查,主要为了解所有森林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情况,简称“二类调查”;三是服务于企业生产设计的作业调查,简称“三类调查”,主要是对企业生产作业区域的生产情况进行彻底调查,以便深入了解生产区域内实际的资源状况、生产条件和生产成果等内容。

2国家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相对于以往的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来讲,现今的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无论在数据的采集、处理方面,还是在数据的分析与信息数据应用等方面,都有着突破性的进展。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我森林资源调查内容从林地和木材资源调查逐步延伸到森林资源、沙漠、湿地以及野生动物监测等[1]。力求打造集林地、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园林绿化、野生动物护生园于一体的部级森林景观。更将森林保护、生产经营系统、计算机网络智能化建设等工程的规划设计、资产评估,完美地融合到森林资源的调查与监测中。伴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林业调查与监测应紧跟时代的脚步,将高端科技引入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工作中,实现了我国在森林资源调查、部级重点规划工程以及森林公园、实地、沙漠等方面与世界同步的远大目标。

如今,我国的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技术已经与世界接轨,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并在借鉴其他国家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通常是按照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以及调查监测成果的拓展应用的顺序依次进行[2]。在数据采集方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森林调查监测数据的来源更加广泛,更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主要有“3S”技术、地图识别、现场调绘调查等。其中“3S”技术可以说是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的技术支撑。“3S”技术,即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总称,是一种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分析、表达、传播与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其中,航空遥感在我国森林调查监测中应用较为广泛,基本以航拍为主,对森林资源进行精准的量测和立体观察。卫星遥感的数据种类相对多样化,主要利用其大频度、高分辨率的优势对采集数据进行数字化分析,通常适用于森林资源的二类调查。在数据的管理和应用方面,则主要采用的是GiS(地理信息系统),其既可以作为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统计分析、规划设计与经营管理的工具,又可以作为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的庞大信息库,因此,在我国现今为止GiS是在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方面最理想的数据源。数据处理方面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初加工、分类及计算,最终为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提供综合数据分析,分析的对象依据森林监测调查的主要任务。调查监测成果应用也是森林调查监测工作的最后一步,也是最有价值的一步,但就目前看,我国这项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尚在,应用前景虽然广阔,但相关方面的研究微乎及微,通常形式单一,缺乏图表以及客观性分析。

由于我国经济以及科学技术正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纵观我国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全局,森林资源调查检测应着眼于未来,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向高度集成方向发展,结合航空摄影判读、卫星遥感、数字建模、GiS、电子信息技术等技术,实现数据的多样化、信息的时效性以及成果的资源共享[3]。

3结语

综上所述,森林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担负着国家生态系统平衡的艰巨任务。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对我国经济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钰嘉.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探讨[J].花卉,2016(02):69-70.

[2]侯德华,顾先锋,宋志红,等.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6).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篇4

关键词:3S技术;森林调查规划;应用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森林资源的经营和利用的水平都比较低,很难建立可靠、精确的数学模型来对整个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规律进行反映。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3S技术在林业发展中有广泛的应用,在3S系统中,RS―GpS、GiS―RS、GpS―GiS等方面的结合比较完美,能够将数据结构和物理结构之间进行统一的结合,提升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此,要加强以GpS、GiS、RS为主导的3S技术在森林资源的调查和规划中的应用,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做到全方位,才能实现林业的发展从传统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向精准化、系统的方向发展。本文浅述了3S技术的相关概念以及3S技术在森林资源的调查规划中的应用。

13S技术的概况

3S技术是遥感技术(即RS),地理信息系统(即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即GpS)的统称。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3S技术在信息数字化的实施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的兴起时间比较短,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系统,该系统能够将各种森林资源的视图信息和森林的地理位置进行结合,同时和其他的计算机科学、几何学、多媒体技术等多方面进行结合,将各种对象融为一体,并且对这些对象进行分析,将对象相关的各种图文信息都传递给用户,便于用户的使用。

遥感技术指的是从高空接收来自地球表面的一些电磁波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扫描、摄影、处理等操作之后,对各种现象进行远距离地测控和识别的技术。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的调查分析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比如植被资源调查、气候气象观测预报、病虫害预测、环境质量监测等,都可以应用遥感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是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研制的,具有海、陆、空全方位观测、定位和导航功能的系统,GpS包含空间星座、地面控制以及用户设备三个方面,能够对被测对象进行点、线、面等位置信息的确定。精度高、效益高,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比如军事、民用交通、大地测量、土地利用调查、森林资源调查等。

随着3S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三个方面融为一体的技术在森林资源的管理方面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以GpS、GiS和RS为基础,将其中的几个部分进行结合,可以构成功能比较强大的技术体系,便于对各种环境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3S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森林资源的调查利用中的发展过程大致有三个重要的阶段,第一是作为一种采集的手段,将各种森林资源进行收集,为森林资源的管理提供相关的数据。第二个阶段是构建了森林资源属性和空间数据库,对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等有一个准确的了解。第三个阶段是通过各种探索对森林资源的管理提供一些优化的手段,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决策效益和能力,实现对森林资源的集约化管理。

23S技术在森林资源的调查规划中的应用

传统的森林资源的规划和调查,一般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将森林资源进行分块,以一个个小块为单位进行森林资源的清查。这种方法一般需要大量的人力,而且工作量大、工作效率比较低、调查精度也往往因调查人员的主观认知能力而受到较大影响,因此为了提高森林资源调查规划的效率,掌握更加准确的森林资源信息,需要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3S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建立相关的森林资源管理系统,对传统的森林资源的调查方式是一种颠覆,也促进了森林资源的调查工作向更高效的方向发展。3S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规划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2.13S技术在森林资源的监测中的应用

2.1.1遥感影像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当前在对森林资源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是美国陆地资源卫星tm数据和法国的Spot卫星数据,这两种影像技术具有不同的特点,利用这两种影像对森林资源进行调查时,需要对地面的各种森林资源进行校正,图像合成、增强等处理,使得各种森林资源的影像图分辨率比较高。同时要利用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影像和实地之间的关系,建立不同地类、树种等与森林资源相关的各种因子的遥感影像标志。

2.1.2信息提取在对各种森林影像资源中的信息进行提取时,可以以arcGiS软件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平台,将之前经过处理的森林影像传入到系统中,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利用软件的编辑功能,建立相应的小班空间图形数据库,并且从影像上将一些地理位置信息、小班号、地貌坡度等立地、树种、森林资源的起源等各种信息因子进行提取和标注。

2.1.3现地调查在森林资源的调查中,要采取抽样的方法进行现场调查,选择小班进行现地验证,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地理位置的核实,以校正人机交互方式提取的各种森林资源信息因子,提高准确性。

2.1.4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森林资源信息进行了解之后,要建立一个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各种计算机技术和相应的软件建立森林资源信息系统,对小班空间图像数据库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对各种资源进行保存、汇总等,以便相关资料的查阅和使用,同时也便于对森林资源的演替变化进行适时的监测、资源数据更新和管理决策。

2.2对森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防治森林灾害对于森林资源的危害很大,3S技术在各种森林资源灾害的监测和防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在森林资源管理中引入RS技术之后,由于一些设备的覆盖范围比较广、波段也比较宽,因此在一些森林灾害中发挥了重要的监测作用。利用遥感技术来进行灾害的监测主要是利用遥感技术的光谱灰度值的变化来实现的,比如森林中的病虫发作时,树木会发生一些生理方面的变化,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将这些变化显现出来,以便进行森林资源的保护。

2.3在森林资源规划的决策中的应用对林业发展进行规划和决策对于森林资源有很大的影响,3S技术在林业决策和管理中也有应用,比如GiS应用于林业决策和管理时,基于其建立的方便直观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决策管理部门可以快捷而准确地获取相关数据,从而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和合理的管理措施。另外,还可以利用GiS建立决策、经营、预测等方面的模型,对林业资源的管理进行评价,选出最好的方案,提高资源管理效果。

3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3S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森林资源的调查和规划中,为其提供了更加快捷、准确的调查、监测手段,随着3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在以后的森林资源管理中其作用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篇5

1森林资源管理概述

森林资源管理(managementofforestresources)是指对森林资源培育、更新、保护与利用等活动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早期的森林资源管理是狭义的,其管理对象仅仅只是生产木材的林木资源,也即狭义的森林经理。中文“森林经理”源于日本,原词为德文Fors-teinrichtung,美国称为forestmanagement,是指根据森林永续利用的原则,对森林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和规划设计,从而制定森林经营方案。古典的森林经理理论基础是法正林(normalforest)。法正林一词源于奥地利皇家森林评价的准则“norme”(1738年),具有正态森林的意思,又译作“标准林”“模式林”“正规林”。1826年洪德斯哈根(J.C.Hundeshagen)把法正林概念引入森林经理,后又经海耶尔(C.Heyer)等人补充,逐渐形成法正林学说,其基本原理是按照永续利用原则,模拟出最优的森林结构模型,作为森林经营的规划目标和森林调整的标准尺度。法正林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森林模型,基于法正林理论的森林经理活动,是对具有法正龄级分配(normaldistributionofageclass)、法正林分排列(normalarrangementofstands)、法正生长量(normalincrement)、法正蓄积量(normalgrowingstock)的森林实施经营活动,从而实现木材的严格永久平衡利用。当代的森林经理虽然已经把管理对象拓展为森林资源,包括了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以及森林环境。但其活动内容更多的是“经营”(supermanagement),与森林资源“管理”(management;anactivitytorealizeacertaintaskgoalinthefuture)的使森林生态系统正常合理地运转不同,“经营”仅仅侧重于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动态性谋划,而非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运行而实施全程、有组织性的活动。也就是说,森林资源管理,除了包括森林经理活动中的森林区划,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与修订,森林经营利用作业设计管理,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等内容之外,还包括为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而制定的管理体制,森林资源管理机构的配置,管理人员的优化,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等[1-5]。

2精细化管理与系统精确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与管理文化,是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管理学把科学化管理分为3个层次:第1个层次是规范化,第2层次是精细化,第3个层次是个性化。精细化管理是其中的第2个层次,旨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引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基本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精细化分析、精细化规划、精细化控制、精细化操作、精细化核算5个方面,强调“科学量化”与“立足专业”管理原则,着重“系统意识、规则意识、细节意识、服务意识”4个管理意识,从“基于归核化经营和区隔化市场的战略分解、立足于成本控制和绩效考核的内部市场化、以流程优化和岗位明晰为重点的规则整合、以准军事化训练提升全员素质、满足数据化管理和管理固化的信息化”5个管理实施要点对管理对象实施管理。系统精确管理是基于复杂系统“三论”(生态论、健康论、和谐论),对复杂系统采用能流分析(energyanalysis)、代谢分析(metabolismanalysis)、系统群分析(systemgroupanalysis)、生命周期分析(lifecycleanalysis)等生态论分析技术,通过tSe分析(tSDa,time-SpaceDynamicanalysisaboutevent)建立复杂系统仿真模型,开展系统发展发育规律及其关键因子(keyfactor)分析,对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并据此对系统进行健康管理,实现系统和谐化[6-11]。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把精细化管理对象当成一个系统,那么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管理对象实施系统精确管理的过程,包括对精细化管理对象的系统状态的监测与评估分析、系统建模仿真、系统发育规律与关键因子分析、系统健康状况评估与系统规划及其实施,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管理循环。

3森林资源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从复杂系统“三论”角度看,森林资源精细化管理实际上就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管理,包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精密监测和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精确维护,从而使得森林生态系统保持足够的稳定性,并持续为人类提供经济服务、生态服务与文化服务。因此,森林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生态学理论基础之上,即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组成各因子的生物与生态学特性,通过长期监测数据的积累,从中寻找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群变化动态与环境因子变化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一关系建立森林生态系统仿真模型,然后据此进行森林资源精细化管理规划、决策与实施。

4森林资源精细化管理的pDCS循环

pDCS循环源于现代管理学中的pDCa理论,pDCS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与学习(Study),在系统管理过程中,通过学习将成功的经验继承并遗传到下一个管理循环。显然,森林资源精细化管理的pDCS循环的重点,是通过检查,寻找上一循环中的差距,并在下一个循环的计划中予以改正,同时继承上一循环成功的技术与方法,学习其他系统管理经验与技术(包括吸取其他系统管理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2个方面),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并将成功的技术与方法遗传给下一轮pDCS循环[10-13]。

5森林资源精细化管理基本技术

要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关键是要转变森林资源调查以地面调查为主的观念,改为以遥感监测为主、地面调查为辅(或仅作为修正调查),应该更多地应用当前先进的遥感技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水平与时效;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森林资源信息处理速度与精度;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与系统分析技术,创新森林生态系统建模算法,改变当前凭经验预估或仅仅依靠统计学方法,建立精准的森林生态系统仿真模型,并据此做出精细的森林资源管理规划,不断提高森林资源管理水平。

6森林资源精细化管理主要内容

森林资源精细化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精准监测,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建模仿真,森林资源精细化管理规划与实施,森林资源管理的法治精细化。其中,森林资源管理的法治精细化又包括森林资源管理组织机构的配置,政策与法律法规制修订与实施绩效评估,以及相应的工程管理措施(如组织管理、技术管理、时间管理、财务管理等)。

6.1森林生态系统精准监测

建立以天基监测为主,空基、地基监测为辅的全覆盖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体系,运用卫星高分遥感技术,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全覆盖、全天候监测,根据卫星监测结果,必要时可以有针对性、有目标地开展局部航测,以获得更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如果还需要进行进一步详查,可以进行人工地面详查。

6.2森林生态系统建模仿真

采用能流分析技术,用赋权有向图Rel(eve,Con,w)来描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事件,其中eve为事件集合,Con为事件间关联弧集合,w为关联强度集合。这样,森林生态系统可以用时间切片描述为:Rel[i,t](eve,Con,w,e)=蘩tf(Rel[i,t-t](eve,Con,w),e,t)dt其中,e={e1,e2,…,er,…},e1,e2,…,er,…为分析对象的不同环境因子数据集合,t为时间切片。也可以用森林生态系统定事件的发生来描述森林生态系统:Rel[i,t1](eve,Con,w,e)=蘩t1-t0f(Rel[i,t0](eve,Con,w),e,t)dtRel[i,t2](eve,Con,w,e)=蘩t2-t1f(Rel[i,t1](eve,Con,w),e,t)dt…Rel[i,tj](eve,Con,w,e)=蘩tj-tj-1f(Rel[i,tj-1](eve,Con,w),e,t)dt…其中,t1,t2,…为特定事件发生的时间序列。这样,就建立了精确的森林生态系统tSe仿真模型,可以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精确仿真,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通过图或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分析森林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因子,为森林资源精细化管理规划提供基本依据。

6.3森林资源精细化管理规划与实施

利用tSe模型,对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仿真,根据仿真结果,选择较为合理的森林资源精细化管理规划方案予以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pDCS循环和对森林生态系统精准监测,不断优化管理措施,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输出。

6.4森林资源管理的法治精细化

通过pDCS循环,采用组织管理、技术管理、时间管理、财务管理等工程管理技术,不断优化森林资源精细化管理环境,包括组织机构配置的优化、政策与法律法规优化以及人才队伍的优化等,从而不断地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能力水平。

7结语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篇6

张娅欣 杨德明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省福州市350002)

摘要: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环。森林火灾对森林环境系统的破坏十分严重,因此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和监测工作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或避免林火发生。本文介绍了森林火灾的监测原理和方法,以及林火预防技术和模式,以便更好地预防与监测森林火灾,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

关键词:森林火灾;监测;预防

森林火灾是危害森林资源的主要灾害,预防和减少森林火灾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人类活动及异常自然因素影响等原因,森林火灾时有发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地球资源及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森林火灾不仅烧死、烧伤林木,直接减少森林面积,而且严重破坏森林结构和森林环境,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森林生物量下降,生产力减弱,益兽益鸟减少,甚至造成人畜伤亡。高强度的大火,能破坏土壤的化学、物理性质,降低土壤的保水性和渗透性,使某些林地和低洼地的地下水位上升,引起沼泽化;另外,由于土壤表面炭化增温,还会加速火烧迹地干燥,导致阳性杂草丛生,不利森林更新或造成耐极端生态条件的低价值森林更替。因此,对森林火灾预防和进行及时、准确地监测和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一、           森林火灾监测

1.   监测原理

1.1火灾点的识别和定位

火灾发生点属于高温目标,高温目标遥感影像特征识别是建立在planck定律、wien位移定律、Stefa~Boltzmami定律和Kirchho基础之上。则可以通过探测高温辐射源对火灾点进行识别,利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对火灾点进行定位。

1.2 过火面积的估算 

森林火灾发生之后,其地物的光谱特征与火灾发生前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地物部分或者全部被烧毁,地物颜色将变深变暗,从而导致在可见光波段的光谱反射率有明显下降,因此可利用森林火灾前后植被在可见光波段内的光谱反射率的不同,并且根据火灾前后的植被覆盖状况进行对比来估算过火面积。

2.     监测方法

2.1   建立监测站

在森林中设置地面监测站以及瞭望台,瞭望台尽量达到全覆盖,减少盲区;监测站实行实时动态监测。

2.2   卫星遥感监测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实行森林火灾卫星监测,建立卫星林火监测系统,可提高林火监测的准确率,减少森林火灾,尤其是避免森林大火灾的发生,更可以及时、有效、准确的监视林火以及在林火发生时快速灭火。遥感可与GiS手段相结合监测林火开展全国森林火险区划、林火监测、火灾损失调查及评估和迹地恢复监测等。卫星遥感监测速度快,监测面大,可随时掌握林火发生、发展动态,能准确确定火场边界,精确测得森林火灾面积等。

2.3   红外监测

地面红外监测,通常把红外线探测器放置在监测站的制高点上,向四周探测,并确定林火的发生位置,并且可以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传递到中心,实施实时指挥调度。

空中红外监测,通常在飞机上安装红外扫描仪,利用红外传感器接收林火信息。

二、           森林火灾预防

1.     林火预防技术

1.1法制及宣传教育

国家立法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保护森林免受人为火灾伤害;林业部门加强法制,严格管理和保护森林,控制火源,野外用火须经批准后派专人看管。国家及地方应加强法制和宣传教育来预防林火的发生。

1.2林火阻隔技术

通过建造针阔叶混交林形成防火林带,降低森林的燃烧性,防止树冠火相互蔓延,以防止及控制火灾发生;建造发达的道路交通系统,有利于开展森林防火工作,也可用道路代替一般的防火线。

2.     森林防火模式

2.1生物防火

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有生命的物体进行防火,原理是利用生物不同的燃烧特性、生物改善火环境、物种相克从而实现生物阻火。

将荒山荒地、林间空地、采伐迹地实行人工更新,使其尽快形成好的森林环境,消除火源;加强森林间伐,清除濒死木、枯立木、风倒木等,减少可燃物累积;调节林分结构,营造针阔混交林,在针叶林内营造阔叶防火林带,以降低森林的燃烧性。通过消除火源、减少可燃物累积、降低森林的燃烧性等方面,可有效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

2.2地面防火

林区道路修建成网,密度大,畅通无阻,利于机械化和化学灭火,并配有大量的消防水泵和化学消防站;建设比较完善的林火预测预报、林火监测系统以及林火通讯系统,一旦发现火灾就能迅速到达火场,进行机械化和化学药剂灭火。

2.3科技防火

利用卫星、红外监测和远程雷达监测等技术手段监测林火发生和发展;利用先进的通讯系统,进行地对地,空对空,地对空的通讯联络;建立发达的林区交通系统,保证在发生火灾时,可以及时到达火场;完善林火预测预报系统,积极预测预报森林情况。

 

森林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森林火灾对森林危害极大,而做好森林火灾的监测和预防就显得格外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可将3S( RS、GiS、GpS )技术运用于林火监测中,建立卫星林火监测系统,实现快速、准确的监测。并与建立监测站、红外监测等方法相结合,形成完善的监测体系,对森林火灾进行实时监测。在做好监测工作的同时,更应该注重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首先要完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要加强人类的环保意识,使森林不受人为伤害。对于森林防火,可采用生物防火、地面防火、科技防火等方法,最大程度地减少和避免林火的发生,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篇7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工程效益;监测体系;必要性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改造自然的行动。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0多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兹别里山口,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5%,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宏伟工程,不仅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工程,也是全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三北”防护林工程效益进行监测,建立有效的监测体系具有以下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是全国森林生态定位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环境变化研究的支柱是监测、实验和信息系统,而地面长期定位的生态、环境观测和实验系统的建立则是重要的基础。为了深入研究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环境效应,深入研究生态特点及生态变化过程,为工程退化提前发出预警,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林木资源,必须对工程进行长期的定位监测。国家林业局通过“八五”“九五”及“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分别在“三北”、长江、黄河、沿海、太行山等生态林业工程区内建立了近30多个定位监测点,监测防护林体系的生态功能及环境效益。另外,林业部门在荒漠化地区、重要的湿地以及三峡库区建立了多个生态定位监测站,开展大气、植被、土壤、水文等多方面的系统观测,这些不同类型的监测站构成了我国林业生态环境效益监测网络的主体,形成了从沿海到内地,从农田林网到山地森林,从内陆湿地到干旱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系统。现有的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取得了不同层次的长期监测数据信息与一系列研究成果,对于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有较大的指导作用。“三北”防护林工程监测体系项目的建设可以加强我国生态定位研究薄弱地区的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并可与其它生态定位站点建立了横向监测网络,建立有关森林信息、数据共享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本区域定位研究的需要。由此可见“三北”防护林工程监测站项目的实施是全国森林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项目建设是林业长期定位研究的需要

包括森林在内的多数生态系统,其中的许多过程都是缓慢的。森林演替和种群之间的竞争,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多年来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但是,这两种现象则是十分缓慢的变化过程。林中优势树种的种群动态、物质流动和能量分配、对于小环境的生态作用等,都是极为缓慢的,在短时间内很难监测到。生态系统中有些现象属于偶发的,多年生植物的繁殖模式就是这种现象。对于森林中乔木树种结实规律的认识,只有3-5年的观测是不能解决问题。火灾、水灾、病虫害、风暴、冰暴及火山爆发等干扰现象对森林的影响,必须经过长期定位研究才能充分地了解和认识。生态系统中的一些生物现象(沙漠生产力)同这种只有较大变幅的过程密切相关。微妙过程是指那些长期变化过程,其中年际间变化趋势变幅要大,降雨酸度的微妙过程和积聚生态系统养分损失水平的变化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决定种群动态和植被动态的因子较多,共同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十分复杂。对这种复杂现象的揭示,需要长期的研究和监测。对于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缓慢过程、偶发过程、年变化较大的过程、微妙过程及复杂现象等生态学现象和生态学概念与理论的验证,必须通过长期研究才能被充分地认识。要长期的从事林业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必须建立生态定位监测站,进而从生态监测站得到监测数据,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达到长期定位研究的目的。

3.项目建设是工程本身建设的需要

目前,“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大多为无林区,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基本属于重建,受经济利益的影响,一般造林均以杨、榆树为造林树种。这些树种自我更新能力较差,林下其他植物很难生长。就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而言,“三北”防护林初期营造的杨树已不多见,二期的造林开始衰退,有的已腐朽或形成风倒木,致使防护效能下降,林下天然更新极难见到。并随着树木的生长逐渐由低达到高峰,随着生长衰老而下降,为了保持林带的长效,必须及时进行林带的更新。据测算,黑龙江省现有的防护林的轮伐期一般为20a左右,如小青杨为19-21a,小黑杨为21a,小叶杨为29a。随着地域的不同,轮伐期会有一些变化,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林带气象因子、水文因子、风等因子的变化,以及粮食增收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现有林带所起的功能和作用,而这些数据的来源只有通过建立监测网络才能实现,网络建成后,通过数据分析,还可得出林带防护效能是否下降,林带宽度是否合理,林带更新年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指导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

4.项目建设是对生态环境及其效益进行评价、预警、调控的需要

森林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维持水、土、大气等生态环境的屏障。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78年起,我国政府耗巨资先后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经过整合后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区总面积超过700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70%,规划营造林总面积11700万hm2,覆盖了我国主要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和台风、盐碱等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这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构成了我国改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基本骨架,是面向21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内容。而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就是通过及时、系统、准确的野外监测了解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减少资源退化和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提供决策依据。为此需要获得有效的、完整的、成为国家环境和自然资源政策基础的信息。为达到这个目的,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通过野外台站长期定位定时的监测,建立森林、湿地、荒漠、山地生态环境及其效益的评价、预警、调控体系。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篇8

关键词:森林防火;火源控制;火灾预测预报

中图分类号:S762.2文献标识码:a

林业建设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应该保持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林业生态管理。在对林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森林防火工作是保证森林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森林防火工作不仅关系到林业生产建设,同时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我国在森林防火方面任务艰巨,对于林业管理的科学化,防火工作的监测预测等方面都面对极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林业工作者根据林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等状况,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监测预测工作,还需要在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制定完善的发展策略,使我国的森林防火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目前森林防火工作的管理政策措施

1.1加强组织领导,实施责任制管理

森林防火是林区资源保护的重要工作内容,关系着林区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林区周边区域的气候和环境。因此对于森林防火要加强组织领导能力,完善林区防火的领导责任制,实行政府监管、林区监护的森林防火管理体制,明确森林防火的重要性,使得各部门从上到下权责分明,各司其职,统筹协调,共同实施森林防火管理细则,确保森林防火工作的有序开展。

1.2加大防火宣传力度,增强森林防火意识

在森林防火的工作宣传中应对火源管理进行着重宣传,并结合相应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加强宣传与事实相结合,提高森林防火的危害性认识。因此,在宣传教育工作中要着重突出森林火灾的危害性,同时还应对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火知识进行宣传。此外,还应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各级森林火灾防空部门或组织以森林防火为目的的法律法规。最后,通过森林防火的重大意义和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为方式,推动森林防火的意识教育,把预防为主的森林防火管理方针落到实处。

1.3依法防治火

森林防火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要依据国家的防控方针对森林防火工作进行依法管理。同时格局各林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森林预防等级及防护措施,依据相应的制度进行定期的防治火排查。同时按照各林区的工作细则进行防治火工作分工,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行可行。

1.4严控火源

火源管理是森林防火的重要工作。首先,目前林区为了其自身的快速发展,都在进行一些持续工程的建设,这些工程的开展,增加了防火的难度,人为隐患增加。同时外来进山的人员也会给森林防火带来人为的隐患。因此对这些人为隐患源头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将防火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头,形成有效的安全防火线。其次,机械火源需要严控。机械火源主要是指运输车辆的火源进行防火,通过安装防火罩严格控制火源,加强机械火灾隐患排查。其次,对于迷信用火也应引起重视。

2目前森林防火的技术措施

2.1加强森林火灾的预报及预报的准确性

森林火灾的预测预报主要是依据天气的变化及气候的湿润情况,对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它不仅是森林防火工作开展的有效措施,而且能够有利于对于火源进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人们的防火意识和主动性。森林火灾的预测主要分为火险天气预测、火灾预测、林火预测、可燃物湿度和大气要素等。森林火险的预报必须要从实际出发,通过气象站观察林区实际的各项指标数据,从而形成更为可信和科学的评价结果。从而利用电台等方式进行火险等级通报。

2.2加强森林火灾的实时监测

森林火险的实时监测是尽早及时发现森林火情的关键。因此,森林火灾的实时监测通常利用地面巡护、望塔、飞机巡护和卫星监测4个空间层次进行监测。地面巡护主要由林区的管理员和护林员进行周期性巡护,其方式主要为骑马巡护,工作的任务主要是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排查非法入山人员,依法监管和排查火源,发现火情及时汇报,并积极组织森林扑救。望塔主要是对重点区域进行巡护,对火情利用罗盘望镜进行监测,及时定位森林火灾位置,并及时通报。地面巡护和望塔巡护要尽可能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管理,充分利用飞机巡护、GpS定位和卫星监测等手段,加强森林火源的自动监测。同时建立相应的森林防火数据信息库,进行地球地理信息处理系统和森林火险等级的实时自动监测,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更为科学和及时的决策。

2.3建设森林防火通讯网络

森林防火通讯网络的建设是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组成。现代化的通讯网络有利于森林防火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火情的有效监控。目前森林防火通讯主要有有线和无线通讯,其通讯工具主要采取超短波和无线电台手段。而在建设森林防火通讯网络时,不仅要使各部门、各地区、各局间形成森林火警信息网络,还应有效的利用防火网络进行防火调度,加强各部门的协作,建成有效的森林防火指挥系统,加强森林防火信息的互通和传递。

2.4建设森林火阻网

森林火阻网是森林火灾隔护的主要措施,是阻止火情蔓延的主要方式。目前森林的隔阻网络主要由生土带、林区建设公路和河流等,林区隔阻网要坚持因地布局,突出重点的主张,对大面积的林区边缘和村庄及火灾重区进行安置。并且要定期对其检修排查。

2.5加强林区公路建设

林区公路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保证扑救火人员和物资的及时输送,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隔阻地表火的蔓延。因此,在林区应重点建设防火公路,形成公路防护网,这样才能使得林区防火工作具有更优势的条件,进行科学化防护。

结语

目前,林区已把森林防火工作列是全年工作的重点,不定期的通过各种媒体及宣传手段来对森林防火工作进行大力的宣传,提高全民对森林防火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森林防火的意识,使森林防火工作成为全民自觉的行为。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时准确的对森林防火工作进行预测和监测,从而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保证森林资源。

参考文献

[1]万勇.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新时期森林防火工作[J].森林防火,2011(4):23-25.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篇9

论文摘要 分析了麻城市森林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全市森林资源管理的建议。

森林资源是发展林业的物质基础,是衡量一切林业工作的核心,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提高森林生产力,关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森林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麻城市林业有了较大发展,森林蓄积量由20世纪70年代的190万立方米,到80年代的220万立方米,再到90年代的370万立方米,形成了跨越式发展;但与市场经济体制下林业发展的脚步还不相适应,尚存在一些问题。

1.1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麻城市东部和东北部为山区,西部和西北部为丘陵,中南部为平原,且与长江中游平原相衔接,整个地势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敞开,形成中山—低山—丘陵—平原的地形。山地面积6.1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6.8%,森林蓄积量占全市总量的61.4%;丘陵面积17.2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47.6%,森林蓄积量占全市总量的34.4%;平原面积12.8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5.6%,森林蓄积量仅占全市总量的4.2%。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山区。

1.2森林火灾频繁

“九五”期间,麻城市发生森林火灾187起、特大森林火灾6起,年均森林火灾过火面积600hm2,森林受害面积400hm2,年森林火灾受害率为2.85%;“十五”期间,麻城市发生特大森林火灾6起,过火面积400hm2,森林受害面积400hm2。

1.3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由于森林资源过度采伐、山地过度开垦,森林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麻城市大面积土地沙化,全市现有沙化土地面积6000hm2,占全市总面积的1.7%,其中流动沙地200hm2,半固定沙地600hm2。水土流失面积达32.6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90%,其中中度侵蚀以上面积10.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8%,每年泥沙流失量达1300t。

1.4木材利用率低

立木出材率为50%,原木出材率为60%左右,山区低于60%,即1m3

立木蓄积量仅利用其1/3左右。

1.5森林资源监测技术和设备落后

麻城市监测技术手段和设备落后,一直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几十年来未有大的变化。目前尚未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撑体系和推广机制不够完善,森林资源监测效率低、信息反馈不及时,没有形成完备的森林资源预防监测服务网络,与林业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

1.6森林资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麻城市林业局根据市内土地资源、林业资源和水资源状况以及森林资源发展现状,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制定了《麻城市森工企业改制实施方案》、《执法过错追究制度》、《民警目标责任量化考核制度》、《项目责任考核制度》。由于森林资源涉及面广、生产周期长、动态变化快,还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林地林权管理、森林资源利用管理等基本制度。

2对策

2.1依法治林,加强林地林权管理

林权管理是林地管理的基础,加强林地权属管理,是消除林地权属紊乱、依法保护林地所有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以及合理有效利用林地的强有力的措施。

一要增强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二要坚持因地制宜,大力营造森林,增加森林资源数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三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做好林权证核发工作;四要切实加强对征用、占用林地的审批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对征用、占用林地的补偿制度;五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基本方针,建立健全执法体系。

2.2严格执行采伐限额管理

一要遵循森林资源合理经营、永续利用原则,根据森林资源数据、质量、结构和制度,合理编制年森林采伐限额;二要按照《森林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林木采伐许可证和发证人员的管理,严格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凭证采伐,制止乱砍滥伐;三要制定年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度。

2.3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一要形成具有高素质、高水准的监测队伍;二要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提高森林资源监测效率、质量和水平,科学预防森林火灾、防治病虫害等,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三要建立森林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实行标准规范化管理,提升森林资源管理能力;四要实行市级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制度,增强清查时效性,根据森林资源数据,有针对性地制定林业发展规划等;五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森林资源评估体系。

2.4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一要广泛宣传防火扑火知识,并组织群众进行实地操作演练;二要在森林火灾频发地区种植防火林,进行人工阻隔,并根据扑火经验,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遏制火灾;三要增强森林防火设施,提高安全科学扑火技能。

2.5加强木材经营加工管理

一要坚决取缔存在严重违法行为和大量破坏森林资源的企业;二要严厉打击木材经营加工单位违法收购、私自贩卖木材的行为;三要加强对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审核和办理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认真做好对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的年检工作;四要严格规范原材料加工销售台帐,实行由林业部门统一管理和收购的政策,鼓励木材精深加工;五要加强木材运输证的管理,坚持木材凭证运输制度,杜绝非法木材进入市场流转。

2.6加强森林资源管理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要保证基层林业站的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开支,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二要普及计算机应用知识,实现站、乡、市之前的森林资源共享;三要提高业务水平,定期邀请技术专家进行培训指导学习,开展业务技能有奖竞赛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四要培养自学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发挥管理人员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以适应林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篇10

【关键词】3S技术规划设计森林资源

以往对于森林资源的规划设计调查采取的是以地面调查为核心的技术,工作时间长,且劳动强度较大。而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航天遥感等空间技术的发展,使得3S技术被应用到森林资源的规划设计调查中,节省了人力资源,同时也实现了我国森林资源数据信息的自动化管理。

1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以及3S技术

(1)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其指的是以我国县级行政区域作为调查单位,为达到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林业区划、管理森林资源档案、林业规划设计以及森林经营的总体设计要求,对森林资源进行调查。其成果在于实现林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内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森林生态效益的提高,加强森林资源的资产化管理,为规范管理森林资源提供重要的依据。

(2)3S技术。3S技术是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全球定位技术的简称。3S技术是近年来高速发展起来的一项空间信息采集以及信息分析的综合技术。这项技术和电子、地理学、信息、计算机科学、地图学、光学、空间等有关科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3S技术已经被应用在农业、海洋、地质、气象以及林业等诸多资源和环境管理领域中。

23S技术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的应用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是以3S技术为基础,利用的是Spot5卫星五米分辨全色数据以及十米分辨率多光谱数据,遥感数据源则是tm卫星遥感影像,把传统调查方式和现代实用技术相融合,利用室内卫星影像,全面提高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科技含量以及技术水平,全面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以及调查的质量。此外,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过程中,利用3S技术,能够实现数据库与图形库的连接,以此为数字林业的发展提供基础。

2.1解释标志的建立

将卫星遥感数据作为基础,按照森林分布图以及林相图等图形资源,选择三条至五条线路。所选择的线路能够覆盖到区域的所有地类以及主要的树种,同时还具有色调齐全的特征。采取pDa以及GpS等定位工具,在线路上选择森林类型不同、地类不同的样点,进行实地调查,并详细记录优质树种、郁闭度、地类以及组龄等因子,简述地面的形态特点,将地面的实际情况拍摄下来,所建立的遥感影响要和实地相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解译判判读样片,将其转换成bdf的文件格式,然后加载至“arcview”中,最后建成解译判读标志。

2.2外业的调查

通过台式机的接口程度,把内页区划的SHp数据文件转换成pDa的调查文件,然后利用实测法,在实地设计调查、调整以及编辑的基础上,利用台式机的接口程度,输出固定的数据格式,再利用野外数据的采集、成图以及GiS软件的集成,达到外业调查的一体化要求。

2.3小班判读的区划

在几何精确校正卫星影像的基础上,按照解译判读标志、已有的档案资料、各种作业设计和检查验收等相关资料,通过计算机网络,根据人机交互方式,实现小班判读区划。

2.4建立空间图形库

在完成外业调查的基础上,利用“arcview”中的制图功能,根据《林业地图图式》以及成图模式,绘制森林布局图、森林分类的区划图、林相图以及其他的专题调查图等。

2.5应用图形库以及数据库

运用GiS软件中的绘图功能,把电子地图绘制为人们所需的电子图形。按照林业的重点工程方案以及工程任务,结合坡位、按坡度、坡面分析以及坡向来划分地貌类型,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以及造林地点,以此完成森林工程的造林规划。

2.6图形数据的采集

利用高精度的扫描仪器,进行地形图扫描,形成栅格数据文件,然后通过扫描矢量化软件处理栅格数据文件,将其转化成SHp格式的矢量基本图。加载通过几何校正处理的卫星五米分辨率全色数据以及十米分辨率多光谱数据,将这两项数据进行融合处理,然后结合tm卫星遥感影像,并将其作为设计调查的参照图[1]。

33S技术在我国林业生产中的发展前景

3S技术的改进,为我国林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利用高新科技手段,创新书籍采集以及数据更新技术,通过RS技术中采集到多时相遥感数据信息,通过GpS技术进行定位以及导航,利用GiS技术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供更多动态的数据资源以及图文数表。由天空之地表,实现了数据的跨时段发展,突破了传统规划、管理、检测、调查模式的显示,使得我国林业行业从单一粗放型管理模式朝着多元化、国际化、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其一,构建林业信息网络工程,不断拓宽3S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林业GiS中心的建设,利用林业信息网,提供新的林业发展情况,促进系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互联,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

其二,在GiS技术的基础上,构建林业集成信息监管系统。我国林业产业的信息化发展,使得以稀有动植物分布、防火、灾害分布、森防、自然保护区、人事档案以及森林资源分布等为主题的林业信息监管系统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一个信息量大的林业集成信息监管系统。

其三,在环境数据和资源数据的基础上,构建环境和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资源和环境数据库的逐步开发,使得各种主题的数据监测系统也在不断完善,例如:森林灾害监测、湿地资源监测、实地沙化监测、野生动植物监测等,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完整的综合监测系统。

4结语

在森林资源的规划设计调查中,利用3S技术,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代替传统的二类调查方法。此外,在3S技术的支持下,构建蓄积量回归评估模型,对蓄积量进行估测,使得实地的验证精度能够满足相关技术的规定要求;构建完善的森林资源信息监控系统,依靠RS技术,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不断更新GiS数据,并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来获取目标点和目标区域内的精确坐标,以此加强对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