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传播途径十篇网络传播途径十篇

网络传播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3:17

网络传播途径篇1

途径之一:加强“自律”建设,用洁净心灵面对网络传播

在网络传播中,“自律”包含行业的自律和个人的自律两方面。网络传播的自律是构建网络传播优良道德观念的基础,“自律”是网络传播走向健康轨道的首要途径。加强网络传播的“自律”,促使网络传播行业和个人用洁净心灵面对网络传播,乃是网络传播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行业自律方面,应通过建立完善的行业自律规范体系,建立相关的行业协会组织,积极引导各类网站步入网络传播的自律体系的轨道之中。个人自律方面,应加强对网民优良传播道德的培养,对网络传播中的主体人人,应该明确个人与网络社会的关系,认识个人自由是绝对自由于相对自由的统一。

途径之二:深化“绿网”建设,用健康的舆论引导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健康环境的建设,离不开网络建设的“绿网”行动。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针对网络传播的环境建设,提出了“计算机伦理十戒”,我国制定了“五要五不要”伦理公约用来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国外一些机构还从“应该”和“不应该”两个角度去规范网络传播行为,这些有利于人们在“绿网”中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途径之三:着力开发“绿色”软件,用技术支撑健康的网络传播

网络技术的发展助推着网络传播的发展,用网络技术的力量去开发有利于网络传播的“绿色”软件,用网络技术手段完善网络传播载体,成为网络时代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应用网络技术手段能够尽可能地抑制不良信息的传播。2004年,我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推出了游戏分级制度标准,要求对不同年龄阶段开发适合其年龄的游戏,并对网络传播的内容通过技术手段加以过滤,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净化了网络传播环境。2009年7月,我国开始推出过滤软件,要求所有计算机出厂销售之前都必须安装过滤软件,用以拦截色情、暴力等内容,过滤软件还能控制上网时间、查看记录等。过滤软件的运用对于净化网络传播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网络传播中,诸如开发的网络游戏防沉迷软件、邮箱的垃圾广告拦截软件、黄色影片下载网站的屏蔽等网络技术,对网络传播的伦理失范现象的产生起到了遏制作用。通过网络传播技术去阻止那些不良信息的,有利于达到网络传播环境的净化目的。

途径之四:重点培养“网德”教育,用优雅的风尚净化网络传播

在网络传播中,对网民而言,关键在于通过提高其“网德”教育,使网络受众者养成良好的“自律”。要求网民树立优良的道德观念,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在网络传播中自觉做到“慎独”,内省其传播行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底线。在网络传播活动中,对网络传播媒体而言,其“网德”修养承担着对网民的道德引导义务,网络传播媒体应该注重对其从业人员的素养培养,使其传播行为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网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德”教育,直接影响到今天的网民特别是青少年和大学生的道德情操,“网德”教育提供给人们诸多的伦理道德原则,丰富有意义“网德”教育,用优雅的风尚净化网络传播,从而促成和谐的网络传播道德伦理体系的建成。

途径之五:充分发挥“法制”建设,用健全的法制体系规范网络传播

在网络法制建设方面,我国有序地推进立法进程,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正式颁布,2000年9月,《申办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业务主要程序的通知》正式出台,2001年的《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相继实施,2003年颁布了《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2006年《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得以实施。2013年3月8日,吴邦国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全国人大代表多次提出议案建议,要求尽快制定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常委会认真总结网络发展和管理的实践经验,分析国外网络立法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个人及法人电子信息安全,确立网络身份管理制度,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义务和责任,并赋予政府主管部门必要的监管手段。”

网络传播途径篇2

[关键词]社会网络;企业微博;成分分析;中心性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4.17.072

[中图分类号]G3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4)17-0118-05

0引言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社区以多种模式发展,而微博成为时下最流行的模式。“微博”即微型博客,每条信息字数限制在140个以内,和传播更方便快捷,实时传递,越来越多的用户利用这一服务在不同的对象之间和共享信息[1]。微博最大的特点是基于社交网络的自媒体平台,利用社交网络,信息呈几何级数裂变式传播[2-4],而且其灵活且广泛的架构降低了参与门槛。微博的信息传播问题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众多企业看到微博信息传播的特点,纷纷加入,成为企业微博用户。企业微博是以企业或其产品为名注册的微博[5],是通过微博平台认证系统认证的,旨在传播企业品牌和及时产品最新信息,增加与消费者进行直接沟通的机会,让信息传播更到位。企业拥有企业官方微博的同时,其子品牌、地方分支机构、各组织部门、高管、职员等也开设单独的微博并认证,具有独立的职能,这样的企业微博策略即称为集团微博或家族微博。而社会网络在传播信息[6-8],产品和创新[9]等方面凸显了重要性。尤其是最近的社会媒体的发展,都加强了网络在信息传播[10-11]中的作用。平亮、宗利永[12]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以新浪微博为例,结合微博用户之间的“关注”与“被关注”关系,建立了信息传播的网络拓扑结构,提出了相应的启示。王晓光[13]以新浪微博为例,对微博客用户行为特征与关系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袁毅等[14]根据某个时间周期内,微博用户关于某一话题的交流数据,得到用户在交流中形成的关注关系、转发关系、评论关系和引用关系4种社会关系网络,找出其不同之处以及共同特征和联系。已有的研究从社会网络角度,研究某一话题的传播途径或用户行为特征,但是针对企业微博信息传播网络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从社会网络角度研究企业微博信息传播的途径,分析影响企业微博信息传播的关键因素,为企业充分利用微博平台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反映各个体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ocialnetworkanalysis,Sna)是由社会学家根据数学方法图论等发展起来的揭示个体之间错综复杂的结构关系的定量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将被分析对象视为社会行动者和他们之间关系的集合,通过建立各种数学分析模型进行量化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行动者及其关系结构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

社会网络分析主要包括网络密度(Density)分析和中心性(Centralization)分析。它们是社会网络分析中两个重要的、互补的测度。“密度”指的是网络节点相互联系程度,亦即节点间相互联系的平均程度,反映了网络节点间的紧密或疏离程度。对一个规模(Size)确定的网络来说,点之间的连线越多,则该网络的密度越大。网络密度越接近1,网络成员间的联系越紧密,信息在成员间传递的速度越高,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越方便。“中心性”描述的是网络节点群体的集中程度,程度中心性越大的点,是越活跃的点。中心性的度量有3种:点度中心度/点度中心势,中间中心度/中间中心势,接近中心度/接近中心势[15]。在本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是网络中心性,即点度中心性表示出节点在信息传播中具有的权力。中间中心性是测量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的控制程度,即一个行动者处于另两个行动者路径之间,能够控制其他两个行动者的交往能力,若该行动者在网络中这样的位置越多,代表它的中间中心性越高,很多行动者都需要经过它才能发生联系[15]。点度中心度指的是在社会网络中,一个行动者(actor)与很多其他行动者有直接联系,该行动者就处于中心地位,从而拥有较大的权力。点度中心势:中心势特指作为一个图的中心度,中心势指的不是点的相对重要性而是图的总体整合度或者一致性。

本文为了研究微博信息传播的途径,在新浪微博中选择一条企业微博信息,查看所有转发该条微博信息的用户之间的关注关系,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企业微博信息传播的途径及各用户在信息传播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

1.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新浪微博平台上的小米公司官方微博(昵称:小米公司)于2012年6月4日13点44分的一条标签为“小米手机学院”的微博,在6月11日提取了转发用户基本信息(iD、粉丝数量、关注数量、所属省份、截止到提取当天的微博数)。

在这1947位用户中,跟踪到这些用户之间,以及用户与小米公司之间的关注关系,列出关系矩阵,去掉全是0的行和列(随机留下几行全0行列,以求各类数据完整性),得到810×810阶矩阵。由于用户iD较复杂,为了方便,将用户统一按顺序编号为v1到v810。部分关注矩阵见表1。

图2中的节点代表转发该微博信息的用户,用户之间的关注关系能够反映出信息传播的起点、过程,用户通过关注企业或其他用户能够看到企业或其他用户信息的更新,然后通过转发,使得关注该用户的其他用户也获得该信息,进而根据意愿决定是否转发,形成一个由关注关系反映的转发网络。由图2看出围绕信息源(微博原始信息用户)直接进行的信息传播占较大部分,然后是在小团体之间的传播。用户关注关系主要围绕两大用户,这两个核心点分别是v532(小米公司)和v533(小米手机),有若干两两关注关系围绕在周围。我们可以通过成分分析分析节点的构成。

运用UCinet6.0进行密度测量,其连线为947,该转发成员关注网络的密度仅为0.0014,是个极为松散的网络,并不是适合信息相互交流的网络,即该信息传播并不是在一个强关系的小网络中传播,而是发散的网络,说明弱关系有利于信息的传播。

2.2转发用户关注网络成分分析

对社会网络图的成分分析是指将网络关系图分成若干部分,每个部分的成员之间存在关联,而各个部分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这些部分称为成分(component)[16]。成分分析可以分为无向关系网络成分分析和有向关系网络成分分析,对于有向关系数据来说,成分可分为“强成分”和“弱成分”,在有向关系网络中,忽略关系的方向得到的成分为“弱成分”,也就是图论中的弱分图。而在一个成分中任何两点之间都存在严格的双向路径的叫“强成分”,即图论中的强分图。一个孤立的节点也代表一个成分。通过成分分析,可以找到凝聚子群,是最简单的凝聚子群分析形式,整个图由若干个成分构成,每一个成分都是一个子图,子图中任何两点都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相连。

2.2.1弱成分分析

首先进行弱成分分析,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到,弱成分共36个,按照成分的大小分为4种,成分大小与节点数如表3所示,由一个节点构成的成分有7个,两个节点构成的成分有26个(52个节点),3个节点构成的成分有2个(6个节点),745个节点构成一个巨大的成分,该巨大的成分充分体现了微博传播由点到面的特点,而若干小的成分体现了用户自发分散进行的裂变式传播。

成分大小为1的为孤立节点,即和任何节点都不存在关注关系的节点。在处理关注矩阵之初,去掉了多数孤立节点(即矩阵的行和列全为0),随机保留了7个孤立节点作为代表。分析孤立节点的形成,微博中关注一个用户,就能自动获得关注用户的信息更新,即信息的一种来源。孤立节点表明该节点用户并不关注任何用户,不能通过关注的形式获得用户更新的信息,这也说明获取信息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非直接关注的形式。该样本中,孤立节点共有1144个,占全部样本的58.76%,这些孤立节点并没有全部加入矩阵。

成分大小为2的成分,表明两两用户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关注关系,并且这些节点并不直接关注信息源用户,故这些用户中至少有1/2是通过非直接关注的形式获得信息。这样的成分共有26个,由52个节点构成,占样本全部节点的2.67%。观察发现这些用户两两之间或者单向关注,或者相互关注。

成分大小为3的成分仅有2个,共6个节点,3个节点间存在单向或相互关注关系,这6个节点也不直接关注信息源用户,转发信息的获取也是通过非直接关注的形式。

最大的成分如图3所示,由745个节点构成,占全部节点的38.26%,其内核中有两个高被关注的节点v532和v533(小米公司和小米手机),v532是信息源,v533则是其公司集团微博中的一员。其中302个节点只关注v532,304个节点只关注v533,共同关注二者的有117个节点,则这个最大成分中间接关注二者的节点只有32个,通过成分分析发现,信息从信息源第一次直接传播仅占20%左右,在第二级传播中集团微博成员起到很大的作用,占传播总数的15.61%,集团微博成员借助企业品牌的源吸引力,形成了转发用户的关注网络,用户关注其微博,获取信息来源,同时也产生一些间接关注,形成一个大的子网络。这一成分说明了转发信息的另一种获取方式,通过直接关注信息源或者通过关注转发信息的用户获取信息。

去掉最大成分中直接关注v533和v532,节点入度为零的点,得到图3所示的最大成分中的主要关系网,由网络图可以看到,围绕信息源及信息源同一集团的节点形成的一个关注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向恰和关注方向相反,在这个主要网络中,信息的传播,由信息源到转发者之间的直径最大为3。而Kwak、Lee和park[17]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扩散范围的扩散层级(hops)都小于6,没有超出11,并且基于社交网络的六度分隔理论,通过朋友的朋友不断扩展而形成一个伞状的社会化网络,每一层级不超过6,但是多个层级逐层传播,传播的方向呈网状发散[18]。这里可能由于企业微博信息的特性,信息传播最大层级深度为3,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关注3层用户发展潜在客户。

2.2.2强成分分析

通过弱成分分析,我们发现了转发用户关注网络中的最大关注子网,信息的获得与信息的传播方向是相反的,信息的获得方向是单向的,故弱成分分析能够反映很多的信息,强成分分析则可以发现网络中的强关系网络,本例中可以发现相互关注网络。对转发用户关注网络进行强成分分析,共得到767个强成分,分析各个节点后发现,该网络中相互关注的节点只占4.99%,故每个独立节点作为一个强成分。其中包含两个成员的强成分有33个,包含3个或以上成员的强成分有5个,见表4。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由企业信息后,所有转发用户之间的异质性高达99%,信息的传播是通过单向的关注关系进行的,主要在弱关系间进行传播,只在很小的强关系范围内进行传播。根据微博传播过程,获取微博的另一种途径是信息搜索,搜索信息源用户或者直接搜索相关信息,因此,企业通过微博平台,信息并扩大影响,促进信息的传播,需要提高企业影响力,通过一定的方式,如话题形式,进入微博用户推荐排行,吸引其他用户的关注。另外,企业微博,为每条微博设置适当的关键字话题标签,便于其他用户对相关微博的搜索。

2.3转发用户关注网络中心性分析

2.3.1点度中心性分析

利用UCinet6.0软件,计算出转发关注网络的点度中心性及点度中心势,表5为转发用户关注网络节点点度中心性描述统计。

networkCentralization(outdegree)=0.227%

networkCentralization(indegree)=50.845%

从各个节点的点入度中心度(inDegree)、点出度中心度、以及对应的相对点度中心度(nrmindeg,nrmoutDeg)中可以看出最大的点出度中心性是3,说明成员中最多关注3个用户,故没有较大的相互关注网络。最小点出度中心性为0,说明存在用户并不关注任何用户,则信息获得的途径是非直接关注形式。点入度中心度最高的前3名成员是v533、v532和v402,这几名成员是网络的意见领袖,他们被大多数成员关注,是传播信息的关键,他们信息,其他成员通过关注这些节点的形式获得信息,其中v532是该案例中的信息者,v533是其集团微博成员,故信息传播中的关键点是信息者以及和信息者有联系的集团成员。点入度中心性不为0的成员,则作为信息传播者及中介,点入度为0的成员作为信息传播者。

整个网络的点出度标准化中间中心势为0.227%,点入度标准化中心势为50.845%,由于这个网络是用户之间的关注网络,故主要考察点入度中心势。点入度标准化中心势为50.845%,表明该网络的总体整合度处于中等程度,成员间关注关系为中等紧密,被关注的用户有明显的集中趋势。

2.3.2中间中心性分析

利用UCinet6.0软件,计算出转发关注网络的中间中心性及中间中心势,表6为转发用户关注网络节点中间中心性描述统计。

从表6中看到,该转发用户关注网络的最大中间中心度是322,最大相对中间中心度是0.049,最小中间中心度是0。其中中间中心性较大的前3个节点是v533、v532、v402,说明其他节点获得消息对这3个节点的依赖程度较高,这3个节点在网络中具有较大的控制权力,能够很大程度上控制信息的传播流动。整个网络的中间中心势是0.05%,非常低,说明该网络中大部分节点不需要别的节点作为中介就可以得到信息。

3结语

本文选取企业微博信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企业微博信息的传播途径及传播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揭示了影响信息传播的两个因素――话题和源吸引力,发现信息源以及与信息源相关的集团微博的点度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都比较高,在信息和信息传播中具有较大的权力。企业为了促进信息传播,应该扩大源吸引力,同时大力发展集团微博成员,扩大集团微博成员的吸引力,有利于企业微博的信息传播,发展与企业相关的微博活跃用户,同样能促进信息的传播。

尽管本文的结果比较理想,但是也存在数据选择等方面的局限因素。本文以一条企业微博信息出发,通过研究传播用户的关注关系的逆向,分析信息传播途径,能够反映出企业微博信息传播途径特征及关键节点,但是对于信息内容对传播的影响因素没有考虑,分析具有一定局限。我们也可以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企业微博信息传播途径,将其结果与本文结论作比较,分析企业微博信息内容对信息传播途径的影响,这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aJava,XSong,tFinin,etal.whywetwitter:UnderstandingmicrobloggingUsageandCommunities[C]//proceedingsofthe9thwebKDDand1stSna-KDD2007workshoponwebminingandSocialnetworkanalysis.aCm,2007.

[2]乔金星.企业微博:品牌营销新工具[J].今传媒,2010(5):14-16.

[3]张娴.企业微博营销Swot分析及营销策略探究[J].现代营销,2011(10):67-69.

[4]潘洁.企业微博营销价值分析[J].价值工程,2011,30(26):103-104.

[5]陈雅.企业微博客应用性写作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2(3):41-44.

[6]GranovettermS.theStrengthofweakties[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73,78:1360-1380.

[7]JJBrown,pHReingen.Socialtiesandword-of-mouthReferralBehavior[J].the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1987,14(3):350-362.

[8]DJwatts,pSDodds.influentials,networks,andpublicopinionFormation[J].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2007,34:441-458.

[9]emRogers.Diffusionofinnovations[m].5thedition.newYork,nY:Freepress,2003.

[10]DGruhl,RGuha,etal.informationDiffusionthroughBlogspace[C]//proceedingsofthe13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worldwidewebConference(www),2004.

[11]Fwu,BaHuberman,Laadamic,etal.informationFlowinSocialGroups[J].physicaa:Statisticalmechanicsanditsapplications,2004,337(1/2):327-335.

[12]平亮,宗利永.基于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的微博信息传播研究――以Sina微博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1(6):92-97.

[13]王晓光.微博客用户行为特征与关系特征实证分析――以“新浪微博”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0(14):66-70.

[14]袁毅,杨成明.微博客用户信息交流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社会网络及其关系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2):31-35.

[15]LintonCFreeman.CentralityinSocialnetworksConceptualClarification[J].Socialnetworks,1978-1979,1(3):215-239.

[16]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网络传播途径篇3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湘潭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指出新媒体技术题网站,全力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针对高职学生思想状况,开展主题论坛活动;创设思想背景下湘潭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及育人途径有:建设湘潭红色文化主政治教育主体博客,使之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挖掘网络即时通讯内涵,努力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湘潭红色文化网络传播育人途径

二十世纪末,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带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范围和效果的全新变化,这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唱响主旋律,建设湘潭红色文化网络教育阵地,将湘潭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媒体技术,形成特色鲜明、生动新颖的网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拓展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方式,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这不仅有益于传承湘潭红色文化,发挥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且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必然要求。

一、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湘潭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湘潭红色文化网络阵地建设的必要性

红色文化网络传播是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将湘潭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媒体技术是抢占网络文化宣传阵地的迫切需要。新媒体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媒体有几十种,包括网络电视、网上即时通讯群组、对话链、虚拟社区、博客、播客、搜索引擎、简易聚合、电子邮箱门户网站、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纸、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楼宇视屏等。新媒体技术自上世纪末产生开始,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表达感情、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并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介入到大学生的思想世界和精神世界,从根本上改变着大学生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成为他们成长的一种社会环境。新媒体技术无孔不入,一些不负责任、消极落后的思想及文化甚至反社会主义言论利用新媒体技术广泛传播,冲击着我们的文化主旋律,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困难。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工作者来说,应该主动积极抢占网络文化制高点,唱响主旋律,选择针对性强、教育效果好富有吸引力的教育内容和载体来拓展、占领网络文化宣传阵地。湘潭红色文化,反映了以毛泽东、彭德怀为代表的湘潭革命先辈追求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辉煌历程,蕴涵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厚重的先进文化、丰富的革命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具有超越时空的强烈感染力、说服力、震撼力和强大的教育功能,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宝库中独具魅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深入挖掘丰富的湘潭红色文化资源中所蕴涵的精神内核、教育功能,探索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湘潭红色文化网络宣传阵地拓展及德育功能实现途径,是当前形势下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然而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利用宝贵的湘潭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没有开展起来,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媒体技术支撑下湘潭红色文化传播途径及育人功能这一领域值得深入探索。

(二)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湘潭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可行性

第一,以新媒体为基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互动平台,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共识。从新媒体技术优势来看,新媒体技术是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新型网络工具、应用模式和信息传播载体,具有传播便捷、海量信息、生动直观等优势,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是使用新媒体最频繁、最主要的群体,也是受其影响最深刻的群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新形势和新变化,创造性地将新媒体转化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范围,更好地满足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和空间。湘潭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开放性、迅捷性等特点,将优秀的红色文化与网络传播有机结合,为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和形式。

第二,湘潭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流传广远,具有影响大、伟人多、品质高、资源广、底蕴深的鲜明特色,具有永恒价值与无与伦比的感召力,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鲜活、难能可贵的重要资源。从湘潭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来看,湘潭红色文化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延续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以毛泽东、彭德怀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湘潭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追求民族振兴,实现国家富强而英勇奋斗的辉煌历程中共同创造并形成的先进文化。建党以来,在湘潭这块底蕴丰厚的红土地上,在土地革命、五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一系列重大搏战中献出宝贵生命的湘潭籍先烈数不胜数,可以说,湘潭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首屈一指的“富矿”。毛泽东近乎神话般的传奇一生自不消说。从井冈山时期“红一角”的黄公略,到延安时期“横刀立马”的彭德怀;从英年早逝的中共早期领导人蔡和森、罗亦农,到长征中走得最远的军团级指挥员李卓然;从黄埔三杰之一、哈军工之父陈赓,到他家的长工之子、牧童将军卢冬生;从政工大将谭政,到独臂上将彭绍辉;从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韶山五杰”毛福轩、钟志申、毛新梅、庞叔侃、李耿侯,到工农领袖先烈杨昭植、李爱莲、沈春农、胡叔尼、周桂生、张同嗣;从毛泽东一家六烈士―毛泽民、毛泽覃、杨开慧、毛岸英、毛泽建、毛楚雄,到“杨门七雄”杨幼麟、杨再麟、杨次麟、杨淑梅、杨淑英等七兄妹……湘潭红色文化中承载着震撼人心的红色事件、可歌可泣的红色人物、生动真实的红色史实、深刻高尚的红色思想,令人难忘,催人奋进。从湘潭红色文化的表现形态来说,湘潭有一大批革命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领袖故居、旧居等纪念馆,革命前辈用过或穿过的遗物等纪念物所组成的物质文化,有韶山景区、乌石景区、东山学校、黄公略故里、陈赓故里、谭政故里等红色旅游景区多处,几代共产党人在湘潭留下的重要革命遗址遗迹也多达88处。这些都是湘潭红色文化的强大物质基础。湘潭红色文化资源可谓是丰厚,璀璨。从湘潭红色文化高品质来看,湘潭红色文化宝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袖毛泽东为核心,还有一大批在共和国历史上、在人民军队发展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将如彭德怀、谭政、黄公略以及蔡和森、蔡畅、李卓然、罗亦农等为人民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革命志士。毛泽东和其他革命功勋的事迹和思想博大精深,他们以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伟大胸怀以及高尚的革命品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具有永恒价值与无与伦比的感召力,完全能够担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共同理想,奠定和谐社会核心思想基础的任务,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鲜活宝贵的重要资源。

二、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湘潭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及育人途径

(一)建设湘潭红色文化主题网站,全力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

要搞好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扬主旋律,建设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我们把品质优良、影响深远、资源丰富、内涵丰厚的湘潭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分析,将大量收集、精心挑选的湘潭红色文化新媒体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编排,架构成为一个集中体现湘潭红色文化鲜明特色、生动新颖的网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将湘潭红色文化网站建设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利用这一网站提供有教育意义和具有正确导向的湘潭红色文化资源,指导和影响大学生的品行,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对此,我们做了如下探索。首先我们将湘潭红色文化分成红色经典、红色历程、红色讲堂、红色堡垒、红色共鸣五个大的栏目,然后在这每个大的栏目下再分成若干个子栏目,如红色经典栏目下有革命影片、革命诗抄、革命歌曲、革命人物、红色景点5个子栏目,红色历程栏目下设有明党史、知党情、报党恩、跟党走4个子栏目,红色讲堂栏目下由时事聚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5个子栏目组成,红色堡垒栏目下设有党总支、教工支部、学生支部3个子栏目,红色共鸣栏目下设有坚定信念、彰显宗旨、先锋表率、业余党校、学习体会5个子栏目,共计23个子栏目。湘潭红色文化主题网站展示了湘潭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湘潭红色文化存在形式及湘潭红色文化中具有真理性、真实性、先进性的教育内容,是有效运用湘潭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体系和有效平台。

(二)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建设互动交流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针对学生思想状况,开展主题论坛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主动权,基本前提是能否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起他们的兴趣去点击、去关注。我们通过网上网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发现高职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自信心不强,为国家、为民族发展做贡献的远大目标尚未真正建立,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思想、奉献精神,高尚道德都有待加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以励志、信念、牺牲、美德为主题的论坛活动,发动广大学生在网上进行讨论,发表意见,教师用湘潭红色文化中以毛泽东、彭德怀为代表的湘潭革命先辈崇高的理想信念、顽强的革命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来感染教育学生,与众多教育客体直接对话,引发教育客体的集体讨论与思考,使思想政治教育由过去的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交流。这种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使受教育者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与互动交流,从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促使受教育者积极响应、认同接受、自我调节、内化提高,顺利实现教育目的。

第二,创设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博客,使之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

网络传播途径篇4

关键词网络媒体;特点;电视新闻传播;影响;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28-0004-02

网络新闻是指通过互联网络和传播新闻的新闻形式。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作为新兴媒体已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不仅可同传统媒体一样传播新闻信息,而且正以其多样化的报道手段,得到越来越多受众欢迎。这就使得电视新闻传播这一传统模式受到一定的冲击,采取何种有效措施才能吸引观众,使电视这个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发挥出应有作用,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1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具备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随着网络这一新型媒体的发展,网络新闻模式迅速发展,给传统媒体途径的新闻传播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其具备一些与传统媒体相较更为独特的优势:

1)网络媒体途径的新闻传播内容更加丰富,且凸显出受众自我选择特性。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通常是以庞大的互联网络为背景资料库,与新闻相关的链接信息能够帮读者迅速地建立起对新闻事件的感性认识。海量的网络新闻信息,也能充分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自主选择的需求,能够极大地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实现新闻信息的高效传播。

2)网络媒体途径的新闻传播时效性也更强。由于网络媒体新闻传播具备速度较快的特点,加之网络信息来源范围更广,新闻信息的制作和也更为简便,有着随时随地接收和新闻信息的能力,所以实效性较传统媒体更强一些。

3)网络媒体途径的新闻传播具有更强的互动性。网络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往往具有共享性、流动性和自由性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媒体新闻传播,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间的界线进一步被淡化,每一个体均拥有了话语权,新闻信息在网络媒体中进行传播时,“传播者”和“接受者”间渐呈交替互动态势。

4)网络媒体途径的新闻传播实用性更高,检索也更简便。网络新闻传播通常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络十分强大的信息存储能力,新闻受众可通过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或是专业的新闻网站,在任意时间浏览和获取所需的新闻资讯,充分满足受众对需求信息的及时掌握和了解,所以其实用性更为强大。

2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具体差异

分析

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可以发现,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这两个途径,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是存在较大差异的,这主要体现在:

从新闻信息传播者角度分析,网络媒体新闻传播者大众化特征明显,融合了互联网络视听一体化和互动化等优势的网络新闻信息越来越受到普通网民的关注。而且,因为网络媒体所特有的互动性特征,很多网民本身便成为新闻信息者,特别是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新闻信息传播逐渐步入了自媒体时代。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普通民众接受或新闻信息,让新闻事件相关信息得到极大的补充和完善。然而,其同时也可能会给网络新闻传播带来一些问题,最常见的是因新闻信息传播监管不足,导致的新闻信息真实性严重不足,进而误导受众对新闻事件或信息的正确认知问题。而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对传播者约束和监管是十分严格的,新闻信息要经电视平台,通常需经过严格审查。基于以上认知,与网络媒体新闻信息相较,电视媒体的新闻信息公信力更强。此外,由于电视新闻信息要结合视听两方面内容,采访制作和播发的速度与网络途径相较要慢一些。而且专业电视媒体工作人员与庞大的网络使用者数量根本不具可比性,虽然公信力和权威性更强,新闻信息的数量要远低于网络新闻信息。

从新闻信息的接受者角度分析,网络媒体新闻覆盖性更强,且具全天候的特点,信息一旦,网民可于之后任意时间浏览,随着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发展,普通民众更是可随时随地的接收所需新闻信息。当然,从受众数量来说,电视受众始终排在各类媒体的前列,网民数量增长虽然较快,但数量上依然赶不上电视用户,所以新闻信息感知的广泛度也就不如电视媒体。分析两类媒体的受众可以发现,网民以年轻人为多,儿童及老年网络用户较少,而电视媒体则老少皆宜,电视新闻传播在这一层面上是占据优势的。

3网络媒体新闻传播对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探讨

3.1网络媒体新闻传播对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分析

首先,网络媒体新闻传播途径的发展,使电视新闻传播受到了冲击。广播电视在现代新闻信息的传播中已不再是唯一的主要途径了,网络媒体的发展为新闻信息传播提供可以信赖的多种传播途径,给人们了解新闻信息提供了更多选择。互联网新闻信息的及时性与普及性,极大地提升了新闻信息传播速度,使信息接收人群进一步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电视新闻信息的传播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其次,电视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服务受到冲击。互联网尚未得到普及前,作为最有效的新闻传播媒体,电视在传统新闻传播媒体中优势十分明显。其以声色结合方式,给观众提供接受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传播方式也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然而,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包括文字、音频、图片、视频等更多新闻传播方式,更易为受众接受。特别是网络新闻信息互动性更强,使很多年表人对网络新闻信息的更加偏好。

再次,电视新闻信息传播途径的影响力受到冲击。网络技术发展,推动了网络、手机等新媒介的进步。与传统媒介不同,新媒介优势体现在可与新闻受众间形成互动。特别是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互动的优势就会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如,突发某一新闻事件后,有网友第一时间在网上新闻信息,之后就有网友发贴回复,新闻信息内容在反复回贴过程中逐步得到确认,新闻受众对新闻内容了解也会更加深刻,这使得人们更乐于从网络途径了解新闻信息。

3.2在网络媒体冲击下,电视媒体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探讨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电视新闻信息传播优势、劣势都是显而易见的,应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扬长避短,吸引受众,发挥应有作用,有效传播新闻信息呢?实践表明,可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首先,重视电视评论,加强新闻信息的深度报道。数字技术使得人们面对庞大的新闻信息,网络上的新闻信息虽然数量较多,但多呈碎片化、简单化,这样的信息虽然也能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基本需求,却难以满足受众全面、深入了解新闻信息的内在要求。而这正是电视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的长项。所以,面对网络媒体新闻信息的冲击,电视媒体新闻传播中应着眼于此,重视电视评论,加强新闻信息深度报道,提升自身竞争力。例如,央视的《道德与法制》、《今日说法》等栏目,就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准确评析和深度解读,让观众了解新闻信息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法律知识。这无疑是网络媒体新闻信息传播所不能替代的,是电视媒体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这绝不仅是为了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竞争力,更是信息爆炸时代,让电视受众了解新闻的深度信息,并从新闻当中接受教育的现实需求。

其次,尽量采用形式更加多样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由于网络新闻传播形式的多种多样,或是简短的文字,或是声形并现的视频,或是仅依靠图片来说明某一新闻事件。若电视新闻传播依然沿袭相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语言字正腔圆、表情严肃认真,而且语调的感情色彩又不够浓郁的话,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必然是平淡如水的,这种毫无悬念的新闻传播模式已经失去了竞争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原来的电视新闻观众流失到网络媒体受众中去。

全新的形势,要求电视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要多采用形式多种的播报方法,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这样才能使自身竞争力不断提升。例如,更多地采用现场直播的新闻传播形式,因为这样的新闻播发形式能够让观众感同身受,使观众能与新闻的现场紧密接触。还要让电视新闻主持人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即以主持人特点为依据来确定节目风格。若是知名度非常高的节目主持人,且其特点鲜明,水平较高,其主持的新闻节目就可以按主持人风格确定基调,以使新闻节目和主持风格联系更加紧密,节目会显得更为流畅自然。要知道,新闻节目注重突出主持人风格,通常能够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此外,新闻节目也可适当地采用脱口秀或是方言等形式进行,当然,这种形式更多地是应用于地方台民生类新闻节目传播之中,能够让观众倍感亲切。

再次,电视新闻传播也应借力媒体融合,不断增强节目的互动性。电视新闻具有较高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新媒体注定会给电视新闻带来冲击,只有与网络媒体进行适度融合,使网络媒体优势为我所用,增强互动性,才能提高电视新闻传播的知名度现影响力。例如,可通过微博等网络方式与受众展开互动,加强与受众的沟通。

4结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不断拓宽,电视新闻受到一定冲击不可避免。电视媒体只有把握自身优势及特点,不断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竞争力,增强电视新闻传播的生命力,才能促进电视媒体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网络传播途径篇5

关键词:维吾尔族受众;信息获取;电视;广播

中图分类号:D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247-02

信息获取是受众根据需要进行寻找、挑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收集的过程。收集信息是受众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主要表现,通过什么途径获取信息是本文主要内容。课题调查严格按男女、城乡配额抽样,其中男性受众和女性受众各占50%,共在全疆四地州及乌鲁木齐市发放4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00份,置信区间不小于95%。本文以新疆维吾尔族不同性别受众为研究对象,分三个部分对其信息获取途径以及媒介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维吾尔族不同性别受众日常接触主流媒体时会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了解新闻信息。在对当地主流媒体受众情况调查中我们得知,维吾尔族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此外,也有一部分人是通过报纸、杂志以及亲友的方式了解新闻。其中,不同性别维吾尔族受众通过电视途径了解新闻,男性占31.7%、女性占36%。通过广播途径了解新闻,男性占25.1%、女性占19.5%(见表1)。

可以看出,新疆维吾尔族受众目前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还是以报纸、广播、电视传统方式为主。传统媒体在传递信息时发挥了自身报道有深度、及时性、视听结合的优势以及特点。

会议新闻既是群众了解中央政府政策变动的信息通道,也是体现群众民主参政议政发表意见的平台。新疆维吾尔族不同性别受众对会议新闻的获取途径研究中数据显示,不同性别维吾尔族受众了解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时主要是通过电视方式,其所占比例分别为男性41.5%、女性50.5%;通过广播了解第八次党代会的维吾尔族男性占比例的20.7%、女性占14.4%;通过网络了解次此会议的人最少。在对2012年全国两会的关注中,维吾尔族不同性别受众了解此会议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电视,其所占比例分别为男性42.7%、女性48.7%;通过广播了解此会议的男性受众占20.3%、女性12.8%;有少数人通过报纸了解此会议,而通过网络了解的受众比例最少。同样,在对2011年中央新疆工作会的关注中,维吾尔族不同性别受众也主要是通过电视途径了解新闻,通过网络了解的人也最少(见下页表2)。

可以看出,维吾尔族不同性别受众主要是通过电视了解会议新闻,以广播、报纸和网络为信息获取途径了解新闻比例依次递减。可见新疆维吾尔族受众对电视的信任度高、依赖性较强。而网络等新兴媒体的普及程度相对较低,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研究得出维吾尔族不同性别受众信息获取方式特征如下:

受众对电视的依赖性最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嵌入现代社会生活的电视新闻媒介也历经改头换面,其角色、身份以及传播功能都随着社会各层面的演化而调整[1]。新闻信息需求是电视观众的第一需求,因而电视新闻节目是电视台的“立台之本”,社会影响力巨大[2]。研究表明,在面对当今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时,有31.7%的维吾尔族男性和36%的女性受众通过电视了解新闻信息。在对会议新闻的了解中,有41.5%的维吾尔族男性受众和50.5%的女性受众表示通过电视了解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在对2012年全国两会以及2011年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的了解中,电视媒介也发挥了它独特的传播魅力。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其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61.92%,风格迥异的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语言文字使电视传播面临种种挑战。但是,由于电视在内容和形式上符合少数民族受众的收视习惯,它成为维吾尔族受众依赖性最强的新闻媒介。

男性受众对广播的依赖性较强。在接受媒介信息时,不同性别维吾尔族受众选择方式有较大的差异。研究表明,通过广播了解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的男性受众所占比例比女性受众高6.3%。同时,通过广播了解2012年全国两会的维吾尔族男性受众占20.3%,比女性受众高7.5个百分点。可见,新疆维吾尔族男性受众对广播的依赖性高于女性。

网络使用率普遍较低。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极大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给受众提供一个更优的信息获取途径。研究表明,新疆维吾尔族受众通过网络了解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的人很少,通过网络了解2011年中央新疆工作会和2012年全国两会的维吾尔族受众中,男女比例也均不到10%。相比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维吾尔族受众对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使用率较低。

通过新疆维吾尔族不同性别受众对当地主流媒体信息获取途径调查得知,电视仍旧是维吾尔族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受众对新兴媒体的使用率低,媒介使用存在不平衡。如何改变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与习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推动媒介构建信息获取平台以拥有更多受众对传媒行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意义。在此做出以下思考:

大力发展网路,共建信息获取平台。拓展多样化的信息传播途径是主流媒体发展的要素之一,也是提高媒介使用率的方式之一。因此,在传统信息传递的基础上,新疆当地传媒应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受众素质及接受习惯,大力发展网络传播方式。研究可知,通过网络了解会议新闻的受众比例均不到总比值的10%,例如在对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的了解中,维吾尔族男女受众分别只占了4.1%、5.2%。网络媒介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有着时新性强、便捷、覆盖面广以及费用低等特点。受众通过网络可以接触到最新的信息内容,自由发表个人意见参与新闻互动。通过研究可知,新疆维吾尔族受众应突破传统信息获取方式大力发展新型的信息获取途径。与此同时,网络媒体自身也要要摒弃低俗信息,宣传健康有益的新闻内容。再次,在发展网络的同时要调控媒介使用的度和量,做到传播的平衡和公平。

推动广播发展,实现受众平衡。广播在传递信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角色,当代广播已经进入到崭新的“汽车时代”[3]。当汽车走进老百姓生活成为代步工具,广播的受众应随之增加。但是,新疆维吾尔族广播受众所占比例却并不高。研究发现,通过广播了解会议新闻的受众比例占不到总比值的一半。此外,通过广播了解2012年全国两会的维吾尔族男性受众比重比女性高7.5%。可见,新疆维吾尔族受众通过广播了解新闻的比重并不大,而且男性受众选择广播的人数多于女性。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汽车时代”的主体受众是男性,这与传统思想观念与职业特殊性对性别的要求有着一定程度的关系。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改变,女性会逐渐成为“汽车时代”一股新的生力军。因此,要增加广播栏目,增强节目受众的性别针对性,区分收听群体及喜好,使进入“汽车时代”的广播真正做到收听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通过节目的针对性播出拥有更多的受众,使得广播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

重视传播的多样性,推动公众积极参与。基于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如电视、广播、网络、移动手机等媒介的不断涌现,新疆维吾尔族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变得多种多样。研究可知,在了解新闻的方式中,除了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还有网络等型新兴媒介。此外,还有受众表示是通过人际传播或其他方式获取信息。其中,通过电视了解新闻的受众占比例最高,其次是通过网络了解新闻。而通过人际传播方式了解新闻的受众占的比例较低。研究可知,有4%的维吾尔族男性和4.5%的女性表示通过亲友传播的方式了解新闻;通过单位或村委大会了解新闻的男女受众分别占1.5%;而通过其他方式了解新闻的受众为0。因此,要重视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既要发展传统媒体又要发展新兴媒体更要关注人际传播。此外,媒介想要扩大传播影响范围提高媒介影响力,还要自身在思想上重视发展的多样性。媒介只有自身在思想上时刻保持警觉状态以便注意传播方式的变化,才是新疆当地主流媒体自我立足、自我发展的正确态度。

参考文献:

[1]侯海涛.转型期中国电视新闻媒生态剖析[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8.

网络传播途径篇6

对于企业来说实施病毒式营销策略的途径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即时通迅工具

这个应是最易于传播的途径,通过QQ、mSn等即时通迅工具等快速传播,我上次写的王老吉地震的网络推广式中特别强调了这一传播方式。

二、社区论坛

社区论坛是己成为众多的话题源头,找相对应的论坛进行推广是比较常见的途径。

三、个人博客

个人博客现在基本也是人手一个,通过博客也可以进行相关的传播。

四、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也大家比较常用的网络工具了,通过邮件的附加信息和签名,也可以进行有效的传播。

五、视频网站

网络传播途径篇7

【论文摘要】网络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有:电子邮件病毒传播途径;网页病毒传播途径;利用系统漏洞,破解密码字典,攻击系统;木马病毒通过mSn、QQ等即时通信软件或电子邮件传播等。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定义也在进一步扩大化,一些带有恶意性质的特洛伊木马程序,黑客程序和蠕虫程序等从广义角度也被归入计算机病毒的范畴。据国外统计,计算机病毒以10种/周的速度递增,另据我国公安部统计,国内以4至6种/月的速度递增。但是在与计算机病毒斗争的过程中,防范病毒的工具始终落后于计算机病毒的快速传播,不能自动防范未知病毒,也不能自动查杀未知病毒及正确自动恢复被这些新病毒感染的文件。所以当信息系统遭到病毒攻击时,科学地识别、防治计算机病毒,是我们从事这项工作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计算机病毒起源和在网络中的传播

病毒不是偶然因素形成的,需要有一定的长度,病毒是人为的特制程序。1949年,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在他的《复杂自动机组织》一书中提出了计算机程序能够在内存中自我复制,到1983年11月3日,美国计算机安全学科恩博士研制出一种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复制自身的破坏性程序,伦•艾•德勒曼将它正式命名为computervirus。1986年初,在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巴锡特和阿姆杰德两兄弟编写了pakistan病毒,此病毒在一年内流传到世界各地。这是世界上第一例传播的病毒。此后,互联网出现,在增加人们信息交流的同时,也为病毒传播提供了便捷、快速的通道。据统计,1989年1月,病毒种类不超过100种,而到了2004年5月其病毒的总数已超过8万种,而且有快速增长的趋势。病毒传播是一种动态行为,目前人们提出基于免疫防御的模型,还仅仅考虑了静态的免疫行为,很难使病毒传播之前将网络中一小部分计算机进行预先免疫。所以目前降低计算机病毒传播速度和阻止病毒的爆发处于被动地位。

二、网络计算机病毒的本质

病毒是一种可以通过修改某些程序以达到感染该程序目的的程序。修改操作可能包括复制病毒程序,之后去感染其他程序。典型的网络病毒通过用户打开网页进入系统之后将驻留其中,感染病毒后的计算机和其信息系统进行交互时,病毒的副本就会进入新系统,网络计算机病毒就这样通过网络传播开来,由此网络环境下访问其他计算机时,可能会盗取用户计算机上的重要信息如帐号、密码等。

1、网络中的良性计算机病毒

良性病毒是不包含有立即对计算机系统产生直接破坏作用的代码。这类病毒只是不停地进行扩散,通过网络从一台计算机传染到另一台,并不破坏计算机内的数据。有时系统内还会出现几种病毒交叉感染的现象,一个文件不停地反复被几种病毒所感染,整个计算机系统也由于多种病毒寄生于其中而无法正常工作。因此也不能轻视所谓良性病毒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的损害。网络中良性病毒发作表象有:自动打开网页,显示特殊文字和图像;可用磁盘空间变小,上网速度缓慢;病毒程序迫使CpU执行无用的大量垃圾程序,使得系统始终处于忙碌状态,打不开ie,进程显示CpU使用100%;QQ信息显示异常,或者出现异地登陆。

2、网络中的恶性计算机病毒

网络中恶性病毒的破坏性较严重,通常恶性病毒通过使用者打开网页,攻击计算机系统,会导致管理员重做系统。恶性病毒是在其代码中包含有损伤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在其传染或发作时会对系统产生直接的破坏作用。这类病毒是很多的,硬盘的扇区将被彻底破坏,使整个硬盘上的数据无法被恢复,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网络中恶性病毒发作现象:上网后再次开机操作系统无法正常启动,开机后是黑屏;陌生人发来的电子函件,例如求职信,这种病毒传播速度是一小时内全世界可以造成该病毒爆发;普通邮件病毒的传播速度是一天内爆发;自动链接到一些陌生的网站;启动杀毒软件,不能查找出病毒。

三、网络病毒传播途径

1、电子邮件病毒传播途径。恶意软件的一个发展是电子邮件病毒出现,第一个广泛传播的电子邮件病毒melissa病毒。该病毒使用了microsoftword宏,并嵌在电子邮件病毒中。如果邮件接收者打开了该附件,word宏就被激活,之后电子邮件病毒搜寻用户通信簿的邮件列表,并把自身发送到邮件列表中的每一个地址;病毒进行一些对本地有危害性的操作。常见的电子邮件病毒有合作单位或个人通过e-mail上报、Ftp上传、web提交都会导致网络病毒传播。

2、利用系统漏洞,破解密码字典,攻击系统。有些大型、中型系统使用的每台计算机设置相同密码,或者相似密码,对于帐号选用较为相同的口令。那么这就容易造成这些计算机密码集体遭遇破坏,许多网络就是通过空密码或者弱密码来攻击用户机器的,也就是通过破解密码字典猜测用户机器管理员密码的方式攻击系统,因此使用较为复杂的密码,能有效降低计算机的病毒感染率。

3、木马病毒通过mSn、QQ等即时通信软件或电子邮件传播。有时候频繁的打开即时通讯工具传来的网址、来历不明的邮件及附件、到不安全的网站下载可执行程序等,就会导致网络病毒进入计算机。现在很多木马病毒可以通过mSn、QQ等即时通信软件或电子邮件传播,一旦你的在线好友感染病毒,那么所有好友将会遭到病毒的入侵。

4、网页病毒传播途径。网页病毒主要是利用软件或系统操作平台等的安全漏洞,通过执行嵌入在网页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内的Javaapplet小应用程序,JavaScript脚本语言程序,activeX软件部件网络交互技术支持可自动执行的代码程序,以强行修改用户操作系统的注册表设置及系统实用配置程序,或非法控制系统资源盗取用户文件,或恶意删除硬盘文件、格式化硬盘为行为目标的非法恶意程序。这种非法恶意程序能够得以被自动执行,在于它完全不受用户的控制。一旦浏览含有该病毒的网页,在用户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给用户的系统带来一般性的、轻度性的、恶性等不同程度的破坏。网页病毒的激发条件是浏览网页,网页的浏览量直接影响病毒传播的速度,网页的浏览量宏观上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

以上通过对网络中计算机病毒的起源、历史、类型以及发展趋势的全面分析,对网络中计算机病毒简要的描述,其目的是帮助人们对网络计算机病毒有一个了解和认识,从而为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清除方法及防治策略,纪勇,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J],2005(6).

网络传播途径篇8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既是经济发展关键时期,又是社会矛盾凸显期,是突发性事件的高发期。突发性事件是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突发性事件则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人们接触突发性事件最迅速,最便捷的手段,网络传播在突发性事件的传播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并在突发性事件的舆论导向方面起着决定性

作用。

一、突发性事件及其网络传播途径

根据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各种事件,作为一种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然爆发的社会危机。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是基于网络的一种。

目前突发性事件的网络传播最主要有微博和BBS这两种途径,它们在突发性事件的传播上占据着绝对的主动权和话语权。2006年,美国人埃文・威廉姆斯发明微博以来,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BBS,俗称网络论坛,是网友们交换意见、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主要聚集地之一。BBS目前在网友中广受欢迎,隐约已形成了传统主流媒体之外另一股强大的传播力量。

二、突发性事件网络传播的社会性影响

通过网络传播,突发性事件被及时传达给大众,便于大众迅速作出反应。如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及时的了解到灾害地区的情况后,集所有的力量去应对灾害。网络也是人们为自己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改善甚至解决那些现实中得不到回应的事情。同时网络也是发挥人们监督作用的渠道,自由地发表看法及传递信息有利于对政府工作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

从另一角度看,突发性事件的网络传播由于网络自身的随意性和匿名性,很可能是网络的导火线,在发生突发性事件的敏感时期,网络舆论没有得到正确的导向,网络没有很好的管理,则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形成很大的舆论压力或者就直接导致的发生,会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三、网络的预防与控制

(一)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机制,增强网络管理和舆论引导的规范性。一般来说,法律具有最大的强制性与权威性,因而法律控制是最有效的管理手段。对于网络舆论,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以防出现大量轻率不负责任的消息和言论、非理性的感性化情绪化的言论,避免真相的掩盖、言论的失实,负面舆论、虚假信息在网上滋生蔓延。完善网络立法,形成系统、有序的调整网络关系的法律体系,特别是通过立法,将政府、网络媒体、公众等网络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以法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是网络健康发展的前提。

(二)建立、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对于每件事情,个人的观点不一样是完全可依理解的,也是值得尊重的。但是还是存在个别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传播这个途径形式刻意制造谣言,宣扬他们的反动思想,有意制造社会的混乱,引起社会的动荡。我们要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巩固和发展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加强对网民舆论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监控措施,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

(三)政府要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在网络上出现一些偏激倾向或者错误信息言论的时候,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向广大群众做出解释,让人们能够在最短的事件内了解事情的过程,以防人们被错误信息所误导,导致事件的不断升级,的发生。政府要建立有效的与网民沟通的途径,要见微知著,一旦在网络上发现不对的舆论苗头,立刻用网民的方式靠上去做工作,化解矛盾不使其蔓延。要用心研究网络发生、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网络传播途径篇9

[关键词]大学生舆情热点规律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卢艳荣(1970-),女,河北易县人,河北大学护理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京彬(1971-),男,河北定州人,河北大学护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金天星(1982-),男,河北承德人,河北大学学生处青年研究发展中心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学。(河北保定07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大学生舆情热点调查及干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1ZZ00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65-02

我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入,受各种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群体的舆情动态呈现舆情源多样化、传播迅捷化、影响剧烈化等特点。高校舆情一旦形成,将会对广大师生思想意识、校园和谐,甚至社会稳定产生影响。密切关注和分析大学生群体的舆情热点及其规律,对保障高校的科学发展环境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舆情及大学生舆情相关概念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舆情的研究日渐深入,王来华教授对舆情的定义得到广泛认可。他认为,舆情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因此,大学生舆情主要指在一定时间内,大学生对校内外一些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舆情热点是大学生思想情绪和利益诉求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关注议论的焦点,反映出一个时期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本文研究的舆情热点,是在一定时期内大学生群体关注度超过25%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内外具体事项,评估指标参考姚福生等对大学生舆情演化状态评估机制的研究。关注度是指一段时间内某事项被大学生关注的程度,本文研究用百分比进行比较,某事项关注度=该事项被选频数/有效受试人数×100%。

二、大学生舆情调研情况

问卷设计方面,除学生基本信息外,还包括舆情源内容、舆情传播路径、舆情传播方法与时间等内容,经过两次预试验修改完善后,学生能够在20分钟内认真回答完毕。样本选择与调查方面,选择河北省11所高校,包括本科骨干院校、一般本科院校、高职和民办院校,分组进行调查,所有院校同时展开,一周内结束,共发出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16份;受试学生涉及军事学以外的12个学科门类,分布在各年级,以二年级居多(53%),学历层次含本科生77%,专科生22%,研究生1%,其中男生44%,女生56%。统计分析方面,经SpSS15.0数据处理。专家意见收集方面,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11所高校的宣传、学生、保卫等部门的专家及一线资深辅导员共66人受试和被访。

三、大学生舆情热点分析

1.大学生舆情主题关注度分析。调查问卷列出了被大学生关注的7类主题,由受试者自由选择最为关注的选项,每题为多项选择。大学生对“校内外突发事件”关注度最高,其次为“社会现象与民生”,两项均高于25%,属于舆情热点。校内外突发事件为首要的舆情热点,男女生、文理科、各年级分别统计处理,结果一致,分析认为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爆炸性对大学生生活和思想最具影响力和冲击力,因此任何国内外、校内外突发事件发生时都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舆情变化。社会现象与民生问题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第二大主题,一方面表明当代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感,关注我国社会改革发展中的问题,政府对解决此类问题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对于赢得大学生群体的信任和支持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表明大学生高度关注舆情热点,如果处理不妥,容易成为大学生群体的舆情导火索,引起社会连锁反应。此外,关注度比较高的还有校园生活热点占22.6%,表明大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和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事非常关注,提醒高校工作者要认真谨慎处理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相关事务。大众传媒与网络热点的关注度为21.6%,验证了现代信息传媒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先于学生关注媒体和网络热点,敏锐地分析预判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

2.大学生舆情热点事项分析。问卷将2010年1月到2011年9月间发生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内外具体事项分别列为各主题的具体选项,统计中把有效答卷中各主题列出的42个选项的关注度一起排序,关注度高于25%的舆情热点有22项,占所列选项的52.3%,说明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非常关注。从关注事项的广泛程度来看,舆情热点涉及调查统计的五个主题,每个主题含3~5项,表明大学生对校内外、国内外热点事项的关注范围非常广泛。从关注的热度来看,关注度60%以上的有4项,50%~59%有3项,40%~49%有10项,30%~39%有3项,29%~25%有2项。关注度最高的“物价上涨”达67.3%,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物价上涨引起的学生饭菜价格涨价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关注度60%以上的还有“动车追尾”“食品安全”“学习与考试”,关注度在50%~59%的有“李刚门”“官富二代”“天津高速特大车祸”,我们认为超过50%的舆情热点应为高危热点,问题解决的好坏对舆情的转归及学生对政府的信任度都将产生重要影响,类似以上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反应迅速,及时做好学生的舆情引导。

3.大学生校园生活舆情热点分析。调查问卷在校园生活主题中列出了10个容易出现热点问题的选项,关注度超过25%的选项有五个,分别是学习与考试(61.40%)、奖助学金及评优(47.50%)、求职就业(45.8%)、入党(37.10%)和爱情与交友(27.90%)。关注度最高的为“学习与考试”,说明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提醒我们要时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无厌学、厌世倾向,在期中、期末、英语四六级等考试期间及公布成绩阶段,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学生反映的涉及课程安排、教学质量等与学习考试有关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及时解决,以免迅速形成舆情。“奖助学金”“求职就业”“入党”均为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学生关注度很高,我们在做工作时要注意公平、公开,耐心细致地做好舆情引导。“爱情与交友”也是关注度比较高的选项,要及时引导大学生的爱情观、择友观,出现失恋、狂热求婚等热点议题时,要密切关注,正确引导。另外,“校园安全”的关注度也比较高,要在思想上时刻警惕,措施上把牢关口,确保学生在校安全。

四、大学生舆情传播特点分析

1.舆情传播路径。“某热点事项发生后首次获得讯息途径”最多的为“网络”(65.10%),其次为“人际关系”(50.90%)和“大众媒介”(47.20%),而“非正式群体渠道”被选频率大于“正式组织渠道”的被选频率。网络使用排前三位的是QQ、新闻网站和微博,人际关系排前三位的是同学、好友恋人和父母亲戚,大众传媒排前三位的是电视、报纸和广播。分析传播路径特点,一是网络成为主导传播途径,而2007年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所做调查结果最多的途径为口传(人际关系),可见经过几年变化,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入影响了大学生信息传播环境。二是学生接受非正式渠道传播途径的讯息比正式渠道传播途径多,这可能与学生的群居和交往特点有关。三是从各渠道排在前三位的具体途径可以看出学生接受和传播讯息的主要脉络,舆情发生时应该循着这条脉络做好引导工作。

2.舆情传播时间。对于传播时间的调查为单选题,热点事项发生后,首轮传播(即受试者首次获得某讯息)“4小时内”最多(33.80%),二轮传播(即受试者获得讯息后再次向他人传播)“24小时内”最多(29.25%),学生最为关注的时间“3天内”最多(31.30%),不再关注的时间“1周以后”最多(25.73%)。亲历热点事项后,大学生多在4小时内向他人传播讯息,说明首轮传播的即时性和迅捷性,亲历者将热点讯息通过网络等迅捷途径快速向同学、好友恋人、父母亲朋等传播讯息,复述现场事实,而来不及加入其他成分,所以对热点事项的现场处置最为重要,符合舆情专家提出的黄金4小时理论。而受众在得到讯息后,多在24小时内再次传播讯息,即二轮传播,其中受众同时也是二轮传播者,会加入自己在了解、观望、议论过程中形成的看法和观点,传播中会有失实现象。对某热点事项最为关注的时间多在3天内,不再关注的时间为1周,这给舆情处置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了正确处理舆情事件的时机,要把握好4小时、24小时、3天内、1周内的处置时机,正确的处理会促进热点事项的正常转归。

3.舆情传播效力。关于“如果同一热点事项不同途径获得的讯息不一致,你更相信哪一种?”,“大众传媒”是首位(35.1%),其次为“正式组织渠道”(26.1%)、“人际关系”(24.7%)、“网络”(24.7%),相信“非正式群体”的只有6%。这说明大学生最为信任的是大众传媒和正式组织渠道,虽然在传播途径比较中,非正式群体的频率高于正式群体,但学生对于正式组织的信任却高于非正式组织。热点事项发生后,相关处置部门要善于利用最具传播效力的渠道,发挥正面舆情引导作用。学生对网络的信任也较高,网络舆情引导应提起高度重视。

4.舆情传播、激化与衰减的原因。问题为多选题,从统计结果看,大学生参与传播的原因主要有“表达自我观点”和“反映问题推动解决”,舆情激化的主要原因是处理问题的结果和态度、方式及速度,所以热点舆情发生后,最为实质性的工作应是及时正确地推动问题解决。而舆情消减原因中被选频率最多的是“出现其他热点讯息兴趣转移”(37.8%),这符合大学生特点,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组织其他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五、结论与启示

研究通过客观数据结果,帮助我们找准大学生舆情热点内容和把握其传播规律,提高大学生舆情工作的针对性。第一,大学生舆情热点内容范围广泛,涵盖各类主题,国内外、校内外任何热点事项的发生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要求我们时刻警醒,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及时发现并预判热点事件对学生的影响,做到未雨绸缪。第二,大学生对一些敏感事项关注度非常高,达60%以上,要求我们对突发事件、社会现象与民生问题、校园生活等热点事项高度关注,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第三,网络、QQ、手机等新媒介成为大学生讯息传播的主导途径,但这些途径具有虚拟性、隐蔽性、随意性和渗透性等特点,对于舆情的正面引导是极大的挑战,必须引起重视。第四,从舆情传播的路径我们清晰地看到学生的信息传播脉络,而学生最为信任的途径在这条脉络中还显弱势,要充分发挥正式组织、大众传媒、人际关系等最具效力途径的作用。第五,我们要把握黄金4小时、24小时、三天内等有效时间点,及时处理现场正确解决问题是最有效的防止、化解和消减舆情的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1)[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3]李莹.民意调查技术的新发展[J].社科纵横,2007(3).

[4]刘宗让.高校大学生舆情工作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9(23).

网络传播途径篇10

关键词:网络平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有效路径

引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实现路径。借助先进的传播工具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需要掌握的新方法。

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现状分析

依据《2020中国网络经济年度洞察报告》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度,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64.5%,移动网民的占比达到了9.93成。回溯分析可知,到了2019年,我国的网民总数已经达到了9.04亿,是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数字经济现阶段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现状意味着网络信息系统的应用广泛性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1〕。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要求下,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系统不仅是客观上文化传播工作的开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必然选择。而根据CnniC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随着网民规模的扩大,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有了更加坚实的用户基础。而经济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密切的关系,只有用户的思想认知水平和政治觉悟得到有效提高,经济发展的方向才能得到有效导正,而且借助网络信息系统和平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当代思想教育的科学方向。

二、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挑战分析

从网络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入手进行分析,可知网络信息技术一方面具备具体应用维度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存在信息流通多元化和其本身丰富性较强的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需要面临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规避这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的风险是需要讨论的重点问题〔2〕。

(一)应用优势分析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工具和技术,其自身的出现和生存必然是由于在实际应用中所具备的一些典型优势。从具体的应用优势的角度上分析,可知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对理论性较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进行广泛传播,且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也可以依托不同的载体和形式进行适当的转换,对于受众来说,这种传播形式较之传统的传播形式本身就具有新鲜性和吸引力,能够激发大众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相关的思想文化学习工作中去〔3〕。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要切入点,包括了高校大学生和政府、企业工作人员两部分。以高校大学生为例,相较于传统组织形式下的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教学的开展,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转变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呈现状态,这会直接起到激发学生主观上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另外,由于网络平台上的信息传播具有共享性和普及性较强等特征,在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中,也不容易造成受众由于文化背景和思想认知能力上的差异所带来的知识传播层次和理解效果的差异,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在内容的全面性和整体结构上是具有高度统一性的,这避免了在针对不同地区或生长环境的人群进行思想教育和文化传播时可能出现的效果差异问题。最后,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开展本身的角度上来讲,有了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的支持,意味着文化内容的传播途径也得到了有效地丰富和发展,这也是促进传播工作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的重要条件。具体来说,除了传统的通过图书、杂志、新闻等传统的途径达到面向大众的文化传播目的外,有了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一些基于多媒体工具形成的视频、纪录片形式,也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且利用视频或纪录片的形式开展传播工作,本身其在呈现形式的丰富性上就更强,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4〕。

(二)主要挑战分析基于网络平台的先进性和技术性特征,在实际应用这种技术和平台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和挑战。首先,网络平台上信息流通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会导致一部分带有负面思想引导作用和色彩的信息流入到大众文化的内部结构中。这种负面信息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受众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与思想的认知和理解带来一定的误导和障碍。尤其是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而言,其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支持力量,正处在思想意识和文化认知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关键阶段,负面的思想引导和文化内容干扰会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认知的偏差。至基于网络信息系统和技术为载体开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大众化传播工作中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5〕。其次,基于网络渠道实现文化传播的实际效果存在问题,这一点主要是指在基于网络平台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中,虽然从形式上来讲大众化文化传播的工作得到了执行,但实际的执行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员群体中,有超过60%的受众都表示通过不同的渠道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但其中有近30%的受众表示其对于理论知识内容存在一些基本印象和理解,但对于联系实际运用这一指导思想的方法并不能做到有效掌握。这意味着虽然部分工作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得以完成,但实际的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

三、网络传传播视域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路径

基于上文的分析可知,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作为一种具有现代化色彩的技术和平台,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规避这种技术和平台的负面影响,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要求寻找合理利用这种先进技术的有效路径。

(一)传播过程中灵活坚持传统与创新结合的方式在传承中创新是理论知识学习和文化传播中应当追求的最终目标,只有经过了创新的理论知识才具备在新时期发展并稳定的生命力。而从传播工作的开展形式方面来讲,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本身就是不同于传统传播方式的一种新形势,必然能够更好地与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状态相适应。为了切实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效果,关于相应的理论知识框架和内容,要注意尊重传统的理论知识体系。针对部分理论知识的普及在内容标准方面,还需要依托传统的理论知识框架作为参照,这也是为了从根本上保障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方向不发生偏差。另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文化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阶段的发展和变化后,其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的文化发展史,把握住这部分传统层面的框架结构和内容是非常重要的〔6〕。另外,从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上来说,理论的创新也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平台和技术可作为理论创新的载体和传播途径进行应用。关于创新工作本身的开展方面,理论的创新在新时期是以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为主的,在进行文化传播时,应当重视依托网络平台和途径,一方面通过系统党课或者“学习强国”软件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这种基于开发定制的软件开展相关文化传播和学习的方式一方面具有客观上的规范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学习的过程起到监督、管理、考察的作用,是有效规避负面信息干扰的传播和学习方法。

(二)传播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播工作的开展中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理论是实践工作开展的重要参照标准,实践是验证理论知识科学性的有效途径。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需要得到充分重视的核心原因。所谓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指不仅要基于上文选用专门的、具有系统性的理论学习软件和工具开展相关的学习,同时也要针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进度和效果加大考核和评价的力度,合理的考察和评价一方面能够便于掌握大众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相关进度和学习效果,从而提高相关理论知识和传播工作开展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还应当从实践活动的开展角度入手,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获得更加有效地实践支撑〔7〕。例如,在社区范围内、企业员工内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酌情开展爱心义诊、为独居老人献爱心或者基于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服务志愿活动等。只有让受众通过社会实践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实践方法进行全面的体验和掌握,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工作切实取得在受众的思想上和行动上起到促进和提升作用的效果。最终引导受众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实现全民思想认知水平和政治觉悟的逐步提升。

(三)规范网络信息技术在传播中的应用流程这一点主要是指在基于网络实现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中,要通过制度建设和规则制定给传播工作的开展从客观上提供有效的依据。另外,除了开发利用具有针对性的系统UR软件外,建立专门的宣传网站或者在政府官网上设置专门的学习栏目也是规范文化大众化传播模式的有效途径。首先,关于网站建设的问题,可依托新闻网页、社区论坛网页或者企业官网以及用于商务娱乐活动的网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时期理论内容作为文化宣传专栏进行设置和融入,这会在感官上给受众营造一个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让受众从精神和思想层面对这方面传播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有更加清晰明确的认知。另外,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还可以依托网络舆论氛围,将这方面工作开展的意义和性质提升到一个较高的高度上。例如,基于的核心思想,利用政府部门和官方网络舆论的引导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学习提供更为充分地条件和契机,网络舆论的特点在于传播速度快、普及范围大,对于具有积极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来讲,这种传播载体的优势能够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最后,为了促进传播工作的开展在稳定且绿色的网络环境下开展传播工作,政府部门还应当及时根据网络传播环境的现状以及传播工作的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工作规范和制度,确保传播工作的开展所处的网络环境尽可能保持在稳定的状态下。

(四)利用网络系统和平台搞好宣传工作网络系统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广泛性呈现不断扩张的趋势。从宣传工作的特征角度分析,可知这部分工作的开展在重点要求上包括了广泛性、准确性和共享性的特征。在利用网络平台和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的过程,就是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系统这一特征和优势的过程〔8〕。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相关信息的宣传工作也是大众化传播工作开展中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为了取得更好地宣传推广效果,政府方面可依托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适当对社会舆论主题方向进行引导,以社会层面上的议题为切入点,筛选其中具有思想深度和文化价值的议题,通过辅助引导人民群众参与讨论为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触和学习提供契机。另外,可针对党的精神加大宣传力度,明确宣传工作中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的重要基础作用,引导民众立足当前的社会发展状态和个人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状态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意义进行初步理解。在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开展传播工作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网络平台上的反面素材,避免一味地规避负面信息刺激民众的好奇心,通过正反对比的方式,发挥出负面信息和资源在正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呢。这也是对宣传工作开展手段的一种有效创新。最后,合理有效地宣传工作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的作用。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