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管理会计智能化十篇管理会计智能化十篇

管理会计智能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6:44

管理会计智能化篇1

关键词:人工智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背景下,管理会计是未来会计领域发展的趋势。传统的财务会计注重数据核算,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现代管理会计主要是充分利用智能化财务数据,结合其他渠道获取的相关信息,分析对比进行事中分析决策。高等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存在不足之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滞后等问题始终存在。人工智能时代,日益变化的经济形势为课程教学带来更大的挑战,管理会计课程转型改革迫在眉睫,未来会计课程教学需要把培养创新型管理会计人才作为目标,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职业能力。

一、智能化时代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2017年,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普华永道、德勤以及安永先后推出财务机器人方案,在会计行业引起很大轰动。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行业基于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形成更智能化、信息化的工作模式。智能财务软件的出现能够实现企业常规性经济业务的自动化处理以及凭证账表的自动生成,例如企业职工的报销、企业间往来账款的结算等,既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又提高了财务处理效率。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助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会计岗位向着智能化、深度化发展,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财务共享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当前,很多大中型企业已开始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基于大数据、云计算、财务共享的各项技术被综合运用,替代传统会计的核算工作。

二、智能化时代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

人工智能技术广泛运用于会计领域,降低财务管理成本与时间耗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大大冲击了传统会计工作岗位,造成大量会计核算人员裁减。人工智能技术顶替了传统低端会计核算工作,只具备传统会计技能的核算型会计人才逐渐失去就业竞争能力,这就意味着传统会计人员需要实现向管理会计转型发展。智能化时代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愈加紧迫,会计必须顺应新时代要求进行转型升级,以财会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管理型会计人才能够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数据信息和决策的建议。人工智能与会计行业的融合,推动了应用型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变革,高校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会计教育+人工智能”模式。[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指明会计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需要对信息技术合理运用,顺应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培育人才过程中,大量引入信息化的教育手段,培养满足智能化时展的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

三、智能化时代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课程体系结构单一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会计专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与影响,但是很多高校会计课程体系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仍停留在核算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层面。目前,大部分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重财务、轻管理”,以“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财务会计课程为核心。缺乏对管理会计课程的重视,管理会计课程结构单一,只设置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等相关课程,缺乏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支撑。课程内容资源匮乏,缺乏创新性,仍然停留在传统管理会计领域,例如经营预测与决策、本量利分析、全面预算等,对管理会计前沿领域知识扩展不够,如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战略成本管理等。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管理会计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然而,很少高校将相关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缺少大数据、云计算、财务共享等内容,信息技术无法与管理会计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学生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了解程度不深,没有真正体会到新兴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管理会计带来的变革。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无法满足智能时代的要求,不利于学生未来就业发展。

(二)管理会计教学模式欠佳教学模式创新性不够,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率低,教师授课仍然采用单一的“ppt+板书”形式,按传统的授课方式“填鸭式”地照本宣科,很少利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学生对教师的讲授产生依赖性,懒于主动发现和思考问题,导致教学活动呆板没有活力,缺乏思想的碰撞,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抬头率低。管理会计课程内容具有灵活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与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并无差别,只注重讲授管理会计相关的计算方法,教学生如何计算,缺乏对最新管理会计前沿知识的解读。教师缺乏良好的思维引导,学生为了应试,掌握的知识大多仅仅停留在成本计算、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预测分析、经营决策等基础性知识上,很难形成管理会计意识,不会加以运用。案例教学流于形式化。管理会计课程选用教学案例内容过于陈旧,鲜有与教学时段相匹配的最新案例,案例综合性差,大多针对某一知识点设计,割裂了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案例教学沦为习题练习,以致学生案例处理能力匮乏,学习深度不够。教师对案例教学准备不充分,没有很好地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针对案例讨论的内容和过程点评和总结不到位,使案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学生而言,由于课前没有充分阅读相关资料,课堂中难以进入案例情景、不积极参与讨论、定向思维比较严重。

(三)管理会计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师除了具备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与智能化时代管理会计相适应的智能财务共享、模拟实践、大数据财务数据分析及云会计平台等知识。然而,会计专业的教师普遍没有接受过与智能化时代管理会计相关的知识,尤其中老年教师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知识储备基本上是传统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不具备管理会计意识和前瞻性,不了解管理会计发展前沿信息,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补充与完善,未能对当下的大数据技术、财务共享、云计算等应用建立正确的认知,将其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更无法通过学科融合合理化拓展管理课程教学资源,如果不能主动增加自身知识结构及层次,很难适应新时代管理会计教学需求。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我国的市场需求,还需要与国际接轨。高校管理会计专业教学应该响应时展的需要,积极培养学生掌握一门外语技能,这是未来管理会计岗位最需要的技能。外语能力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与学生学习掌握新管理会计数字化工具,对此,高校管理会计专业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双语教学能力,从而带动学生外语技能水平的提高,但是这种教师职业培训建设发展较为缓慢。

(四)缺乏管理会计信息化教学环境智能化时代,信息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被广泛地应用,管理会计在进行预测、决策、控制、评估等活动时,都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目前,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会计实验课程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及教学软件更新不及时等现象,不少高校的会计专业实验教学仍然停留在核算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层面,即锻炼学生正确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正确计算成本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技能,却忽视了会计审核、会计信息分析运用、会计预测和决策,不利于会计人才管理与决策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就业时,通常会感受到学校所学和岗位所需存在很大差距,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部分高校由于资金或者认知等多方面的限制,缺乏会计信息化授课所需的硬件与配套设备。校园内的智能教学设备也未引进或未做到及时更新,以致不能给学生足够的实践空间来体验新兴科技给会计领域所带来的改变和影响,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仅仅停留在基础层次,对跨级软件操作不熟练,显然无法满足智能化时代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要求。[2]

四、优化高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拓宽专业课程体系管理会计人才偏向信息决策,需要对会计数据信息进行加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点要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竞争力,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适当弱化财务会计课程所占比例,增设人工智能模块,开设相关拓展性课程,例如:人工智能导论、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工具、财务共享与智能财务、大数据财务决策、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为学生构建全方位立体的专业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对信息技术以及管理决策能力的学习,旨在培养既掌握基础计算机技术,又熟悉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能够恰当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的管理会计人才。合理拓展与丰富管理会计课程教学资源,应能将最新的管理会计理论进行解读。例如,战略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时间作业成本法等,都是目前管理会计课程体系中缺失的,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补充。社会需要管理会计人才具备全面的知识体系,加强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和跨职能的技能融合,突破现有会计专业的局限性,帮助会计人才多维度学习多学科知识,掌握包括财务共享、区块链、大数据、企业供应链等管理知识。人工智能时代,课程资源能够实现网络化,教师要善于发现优质资源,利用优质资源,实现跨校相互借鉴的一种共享学习环境。通过整合资源形成管理会计课程的经典视频、课件、作业、案例分析等,以达到优质资源共享,有利于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补充与完善,拓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二)改进教学模式,注重能力培养在管理会计课堂上,教师授课方式应从单方面灌入式教学转变为师生互动型教学,教师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习惯、信息获取渠道等,将翻转课堂融入教学中,除要求学生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外,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完成案例分析、理解知识拓展,改变以往传统会计课程学习模式,树立管理会计意识。[3]例如,教师在向学生具体讲授管理会计职能的过程中,应能将其与当下的行业发展背景进行联想。即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管理会计若能熟练应用这些前沿技术,可对财务数据进行更加精确的分析与应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等,不断完善大数据思维,处理相关学习任务。结合管理会计课程教学需求,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案例库,包括国内外经典案例库和与教学年度相匹配的近期案例库。可以借助大型集团公司的典型案例,全面讲解全面预算、战略成本管理、平衡记分卡、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内容在集团公司中如何实施运用,通过剖析管理会计应用的案例,提升管理会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多角度对相关问题展开分析。人工智能技术以互联网作为依托,学校应积极构建线上学习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管理会计课程内容,满足学生课下时间的学习需要。通过网络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课外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开展学习。利用线上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引入智能化过程考核模式,让学生动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辨能力、知识整合能力。

(三)提升专业教师教学业务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在人工智能时代,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使其不与时展相脱节,对提高管理会计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注重培养教师的跨界意识,高校应举办会计学相关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叉学习与培训,为实现会计学专业人才的跨专业联合培养打下基础。不能将授课思维只局限于本专业,会计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关注会计准则、税法的变化,还应主动学习人工智能新知识、新趋势,才能将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思想从专业的角度解读给学生。注重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是管理会计的行业趋势,高校应积极地创造条件,提升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比如:聘请国内外的专家为专业教师做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大数据、财务共享等方面的课程培训。会计专业教师应积极参加会计软件升级培训,学习云财务软件的设计、开发与操作,丰富其知识层次与能力结构,以胜任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教师更需要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全面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对会计行业的影响,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反哺课堂教学。高校应该积极搭建平台,将教师送往会计师事务所、大中型企业等进行挂职锻炼,全程跟进企业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了解人工智能背景下管理会计人才所需的各项技能,为后续培养专业性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保障。提高管理会计教师双语能力。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到双语培训中,提升教师的专业英语能力。高校应结合学校发展目标与办学性质,开设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提升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英语水平。高校可以提供资金支持,保证管理会计教师能够获得双语交流机会,为教师多提供一些进修机会,也可以选派一些英语实力较强的教师到发达国家进行访问学习。

(四)优化管理会计信息化教学环境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强化。引进先进的教学软件及硬件,满足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先进技术的实施与运用。例如:引入具备大数据处理功能的“”数据库,数据分析的SaS、SpSS和Stata等软件,管理决策的“用友沙盘模拟实验”和“企业管理决策模拟实验”等教学软件,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人工智能时代,随着“智能财税”“财务共享”理念的提出,共享服务与大财务理念已经成为会计专业发展的趋势,未来会计行业方向为“会计+”或者“+会计”综合实践教学,高校应切实跟进共享财务专业平台建设。[4]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进行成本管理、财务分析、预测及决策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共享平台,实施校企远程合作,在嵌入式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眼界,了解各行各业所处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以及典型企业的财务数据的处理流程,将所学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高效将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融合,实现实践教学升级,努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战训练对接、课程内容与真实动态业务对接、专业设置与岗位对接,使学生满足岗位需求。[5]

管理会计智能化篇2

关键词:人工智能;农业企业;财务

当前国内农业企业数量众多,业务内容多种多样,规模大小不一,资金数量悬殊,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财务管理设备、理念和财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也有一定差异,财务实践形式多样化,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形成较大差距。因此,人工智能赋能农业企业财务管理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农业企业和农业企业财务

(一)农业企业

农业企业一般指以农业经营为主,采取独立核算的农业经济单位。从狭义上来看,它指的是采取独立核算的农业经营生产单位。当前农业生产经营越来越多地和相关联机构、部门融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日益延伸至产前环节与产后环节,催生一大批一体化、综合性的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如此一来,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与加工、为农业服务等方面的企业,均应被列入农业企业的范围内。所以,农业企业指的是在一定场所,集合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设备等多种生产要素,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消费者提供包括天然纤维、食物等内的动植物产品与相关服务;在承担风险与利润动机的条件下,采取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独立经营的农业经济单位。本文采取这种农业企业的广义定义。

(二)农业企业财务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受到农业细分领域彼此借力的影响,经营多元化、产品多样化的现状导致农业企业繁多的财务会计内容。相应地,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充分体现出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需要单独核算相关细分领域的成本费用与多种类型的非生产性开支。农村地区的管理机制比较复杂,通常情况下农村地区采取双层经营、统分结合的管理制度,服务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生产经营活动。当前,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适应统一化、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农业企业急需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移动互联网等人工智能科技进行财务会计操作,进而持续提升财务管理的效能。

二、人工智能与农业企业财务的融合

(一)人工智能

1955年认知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关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的设想是关于“制造智能机器的工程与科学”。从本质上来讲,人工智能指的是让机器像人类那样思考与行动,进行深度学习与自我学习,理论上能够对人类思维进行模仿,得出相应结论与拥有智慧。国务院2017年7月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智能农业,构建典型农业大数据智能决策分析系统,推广示范智能牧场、智能化植物工厂、农产品加工智能车间、智能化植物工厂、智能农场、智能渔场、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智能果园等集成应用”。智能意味着,计算机能够加工、采集相关信息并结合自身知识经验与现有阅历,获得问题处理的能力。人工智能指的是,人们将特定程序输入计算机,计算机系统经由学习和运用有关应用程序,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来解决生产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人工智能是一门综合性强的新兴学科,涵盖控制论、管理学、信息学、逻辑学、数学等诸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适用于农业生产的不同阶段,对农业生产经营的产后、产中与产前阶段实施全产业链监控,在此基础上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的高产化、高效化、集约、优质化、安全化、生态化等,助力企业实现可续发展的目标。

(二)人工智能赋能农业企业财务的优势

人工智能赋能农业企业财务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智能对财务管理的推动和改善,打造智能财务。智能财务要求智能化技术、设备覆盖企业的财务流程,它包括三大层面:首先是以财务与业务融合而成的智能化财务共享平台,它也是智能财务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是以商业智能为基础的智能化管理会计平台,它是智能化财务的重中之重。再次是,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智能财务平台,能够推动智能财务的可持续发展。第一,促进业财有效融合。土地及针对性的劳动工具、资金、劳动力等基础资源,是农业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首要生产资料。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随着这些资源的变动体现出鲜明的季节性、地域性,这也是影响农业企业生产经营时间和周期的显著特征。众所周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人工智能技术如今和农业生产经营的结合日益密切,赋能具有典型行业特征的农业财务会计业务,积极助力农业企业的发展。人工智能背景下,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放大企业财务科核算的工作的自动化与数字化,农业企业的业务财务融合趋势持续加速。此处的智能主要是指人造的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基于现代财务管理丰富、工具和理论,利用人类财务专家和人工智能机器(基于人造的认知智能与感知智能)组成更强大的人机协同智能系统,在双边动态开展复杂的农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延伸、扩大与部分代替人类财务专家的各种财务管理工作,进而开展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战略、管理活动。第二,推进实施监督审计。它借助各种人工智能会计对相关业务活动进行监督,进而深度挖掘农业企业财务数据和信息背后的经营管理状况;持续改进财务分析质量和水平的同时,提升其对业务工作的改进与落实。与此同时,它可以发现与反馈存在的各种风险和问题,从财务管理、预算编制和资金分配的视角设计出更优化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综合分析企业的资产规模、资金筹集分配、投资盈利水平等信息,以科学的财务分析助力未来发展规划和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科学性。第三,发挥管理会计职能。构建以商业智能为基础的智能化管理会计平台,是智能化财务的重中之重。在此过程中,要合理打造农业企业的人工智能财务体系,综合多种会计知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综合经营分析、财务决策、会计报表分析与预算管理等等多种功能,更高效、更精准地处理农村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助力管理、决策、财会的高效性与科学性。双汇集团财务系统的财务机器人流程中用到的自动化技术,是典型的电脑模拟技术,在财务会计活动中通过模拟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流程,结合机器人的自动化流程开展财务,多技术融合的优势,成本控制的实现、工作效率的增强都得以体现。在此基础上,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财务平台才能逐步构建起来,有效推动智能财务的可持续发展。河南省不少农业企业纷纷利用芸豆会计智能财务管理系统,其智能化、全自动的财务系统借助人工智能科技、图像识别技术使传统的人工财务记账转变为如今的人工智能处理财务信息,形成了更加标准化、更智能化的记账理财记账流程。它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将服务于当地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当作重中之重,为大量农业小微企业、财务企业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财税综合服务平台,持续强化其管理会计职能。

三、人工智能赋能农业企业财务的主要渠道

如今一些农业企业主不懂得借贷记账法和财务会计业务,又面临着压缩劳动力成本和企业开支的压力。为了提升财务管理效率,它们邀请各类专业做账企业采取各种技术性财务软件,通过扫描各类原始凭证,使其自动生成政府机构认可的财务报表;在剖析财务报告的过程中发现更多审计漏洞,改进审计手段与方法。会计计量领域的公允价值计量以会计信息相关性为基础人工智能促进业务财务的有效融合,从实时获取的海量数据中获得更大的公允价值,切实增强会计信息领域的相关性。

(一)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系统涵盖大量的网络神经,是传递财务信息的关键途径,它能够精准而快速地传递财务信息和数据。人工神经网络有Bp、aRt、RBF、Hop等多种网络,采取类型众多的处理单元,对人脑神经系统的相关机理和操作进行模拟,依据差异化的联结方式组合而成相应的网络。它通过学习知识库、自主学习、深度学习、修改推理机的,帮助人类扩展对各种外部世界的深刻理解与智能化控制。这些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网络神经系统,通过模拟人类的神经系统,对为数众多的财务信息和数据进行处理,依据各个板块的要求提升财务信息数据分类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然后交给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子系统处理,完成后分类整合全部的财务数据和信息,并返回原处。如今它已经被普遍运用在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公司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如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内著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智能财务管理系统综合Bp、aRt、RBF、Hop多种神经网络。基于Bp神经网络财务系统,侧重于函数逼近、分类、预测和优化等诸多领域。该公司以期进行纳税评估、战略财务管理、风投项目评价等多个领域。aRt网络重点用在财务信息挖掘、财务数据质量控制、深度挖掘隐蔽性强的财务数据和信息,财务危机报警与财务诊断等多个领域。RBF网络聚焦该集团的客户关系管理业务与相应的施工项目造价评估等活动,Hop网络则被广泛运用到该企业的工程技术领域中。

(二)财务管理专家系统

就财务管理专家系统的字面意思而言,这种人工智能系统达到专家级别的专业化学习、理解、运用和分析能力。财务管理专家系统作为一种非常典型的智能程序系统,可以借助人类专家的问题解决方案、各种理论、经验、方法和知识,化解财务领域的各种复杂问题。财务管理专家系统能够依托计算机能够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获取大力的专家知识,且永久保留专家知识、易于复制和快速转换,其分析判断能力不会受到环境的较大影响。与人类专家相比,它的成本相对比较便宜,能够在很大程度代替相关领域的专家。如今用友、友强等不少财务软件开发公司纷纷开发出基于云存储的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专家系统,农业企业能够通过租借的方式获得这些人工智能技术。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作为一家著名的农业高科技企业,如今已经成长为以种业、饲料为主体业务,以植物保护、动物保健、生物饲料、种猪、疫苗为辅的农业大型知识企业。它采取友强财务公司开发设计的财务管理专家吸引,以有效化解企业财务会计领域中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合理而科学借助该专家系统化解这些难题。它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复杂的各种财务问题进行转化,使它们成为一个个易于解决的、难度不大的子问题,并逐步解决这些子问题,再经由财务管理专家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综合和优化,从而形成更科学的财务管理解决方案。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行“金三”系统,它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完善财务指标分析机制的设计和建设。它能够从农业企业的海量申报数据中比较和获取非正常的各种财务指标,强化国家对农业企业的财务监管。审计专家、金融实务人才、财务分析师在财务会计实务中积累了珍贵的、不成文的经验与知识。这些知识和经验应通过相应手段,被保存和累积到专家系统知识库中,以有效发挥专家专业的知识技能优势,更有效地提升农业企业的会计财务管理质量和水平。

(三)智能识别提高全样本审计效能

农业企业利用人工智能财务管理技术,可以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和处理海量的财务会计信息,它可以规避传统抽检的舞弊风险、审计面不够宽泛、重大人为失误、耗时较长、效率较低等诸多问题。德勤会计公司为世界上不少农业企业提供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全样本审计服务,尽可能地消除人为因素导致的不利影响。整个操作过程的业务风险得以降低,记录追踪准确而全面。农业企业的合规审计业务得以实现“全查”,以更加智能化的方式完成各个任务的相应步骤,能够当作审计证据并满足合规要求。这是因为,人工智能财务会计软件具备较强的光学扫描、自然语言处理等性能,能够从农业企业数量庞大的财务信息中识别出关键的审计内容,自动做好财务会计的审计归纳。它可以化解人工难以准确快速提取样本关键性材料的问题,对传统审计流程进行优化、劳动力得以从繁重的脑力中解脱出来。同时,财务信息采集和审计内容提取的精度和速度得到显著提升。

(四)各层财务人员积极适应

整体来看,财务会计队伍的角色要持续转型,发挥“军师”、“参谋”的决策支持功能。要以引入的人工智能信息系统为支撑,顺应管理会计领域的发展和智能化、信息化财会系统的深层次变革,适应智能财务的快速发展。大型农业企业财务会计队伍中的基层、中级、高级会计人员面对人工智能日益广泛运用于财务管理的形势,都应积极行动起来。首先,基础会计人员要做好报销、传输、整理、制单等重复性、简单化的财务工作。要掌握更多角度、更多层面的财务会计知识,实现自身专业、职业的不断发展,成长为人工智能无法代替的复合型专业化人才。其次,中层财务工作者要做好企业报表的统计分析、数据处理加工、成本管控等,首先要转变财务管理的思维,从之前的财务思维过渡到决策助力和管理会计层面,持续放大财务会计管理的眼界和格局,强化相关经济业务的管理与预测,协助处理公司风险处理和公司战略,促进企业的平稳尽快发展。要充分利用各种人工智能处理简单化、重复性强的业务工作,并以此进行精准科学的数据分析和统计结果研读,实时跟踪财务信息,并做出有效判断,逐步提升工作效率。再次,高级财务工作者要充分把握企业的资金调度、资本构成决策、投融资成本使用与风险、业务风险分析等;要保持对经济环境、政策、市场等的敏感。不断熟悉所在企业的具体业务模式,参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制定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的财务管理规划。以财务资金的使用和调度助力投资融资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实现关联方采访、利润最大化等多个目标。

结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科学技术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日益提高。各级会计人员要持续丰富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深入动态挖掘财务会计信息,促进多种数据源的有效聚合,洞悉企业发展变化的态势。通过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财务共享中心,形成更加规范的财务记录和会计报告。以人工智能的显著优势推动业财融合、全面审计监督,促使数据信息利用效率增加、财务活动精细化程度提高。农业企业要持续发挥人工智能科技“军师”和“参谋”功能,推动企业正确决策、精细化管理、战略规划实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Z].2017-7-8.

[2]王京京,马雄风,李丽霞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科研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及前景[J].农业展望,2018,14(04):58-60+81.

[3]李嘉欢.人工智能下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9.

[4]陈金凤.浅议人工智能时代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J].现代商业,2020(17):181-182.

管理会计智能化篇3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工程;现状;问题

前言

所谓智能建筑,是指从系统化理论出发,将建筑结构设计、智能化系统、业主服务以及物业管理等基本要素组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建筑功能和空间优化设计,以打造一个舒适、安全、高效、人性化的建筑空间,不断提高工程项目综合效益。智能建筑物能够为建筑业主提供更多高附加值服务,在生活服务、财务管理、社交活动、人身安全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进行改善和提升,以最大程度提高业主建筑使用体验。

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已得到了业内人士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并将其视为未来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影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和应用遇到了诸多问题。智能建筑已成为当前建筑业主流发展趋势,它融合了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科技,通过与传统建筑有机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建筑施工过程中设备自动化水平,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建筑信息资源、使用者需求以及建筑应用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以为建筑业主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合理、智能的建筑环境。

1当前我国建筑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设计不合理

从当前建筑业发展现状来看,不管是设计部分还是施工单位,在建筑智能化设计方面都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建筑工程质量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快速发展,建立了一支高专业、高素质设计人才队伍,但是其主要分布在土建、结构、水、电、暖等传统建筑设计领域,涉及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的人才少之又少。当前,国内建筑智能化设计人员主要以电气安装设计背景居多,虽然两个专业比较接近,但是在专业细分领域还存在不少区别。建筑智能化技术同时还涉及弱电系统、自动化等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技术人员掌握复合专业技术,不仅要懂理论还要有丰富的操作经验,不仅要了解建筑电气技术,同时还要熟练运用弱电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多种学科知识技能。虽然一些建筑设计院比较重视智能化系统设计和研发,逐渐了专门的建筑智能化设计团队,但是由于团队建设起步较晚,无法满足现代建筑智能化设计和应用发展需要。通常来说,建筑设计主要有三个主要阶段: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前两个环节需要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审核验收。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建筑设计是分离的,不参加建设主管部门评审验收。而有时候一些工程项目智能化设计与建筑设计是捆绑进行的,一同报送建设主管部门验收,但是验收团队中并没有将消防、通信、电力等各个专业人才覆盖,从而导致一些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把关不严,影响最终设计方案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施工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

目前,国内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单位主要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产生。由于我国建筑智能化发展时间较晚,市场中介专业水平相对较低,相关操作经验匮乏,在招投标条件设置、标书编制以及技术规范制定等方面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一些招投标简单的引用传统建筑工程招投标流程和技术规范,与智能化系统施工技术规范和工期管理等脱节严重,不能很好的满足智能化系统施工管理要求,使得在招投标环节缺乏控制和把关不严,让一些不具备施工资质的公司承接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和施工任务,产生了巨大安全质量隐患。此外,当前工程市场上挂靠现象十分普遍,大公司中标后往往会将项目转包给小企业。这类企业施工资质较低、技术不过硬,缺乏专业管理能力,无法达到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和施工要求。

3还有就是监理单位功能缺位

建设项目工程监理受项目业主委托负责监督施工质量。目前监理公司也存在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人才短缺严重的问题。从当前情况看,监理公司在传统土建施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监理人力资源,但是专业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人才十分短缺。在实际操作中,监理人员对智能化系统施工与电气施工相通的问题会提出准确的监理意见,但是对一些比较高深的智能化问题可能无法胜任和发现。这就使得在实际中一些建筑智能化系统问题在监理人员眼鼻子下“漏过”,从而埋下了安全质量隐患。

4再者是工程质量检测和验收不规范

同其他建筑工程一样,智能化系统工程竣工后也要接受质量检测和验收。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建筑智能化工程检测十分混乱,缺乏制度规范和管理,例如有些项目会聘请专业人员检测,但是检测范围和内容比较随意,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容易产生较大质量隐患。

工程项目竣工后要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才可交给业主使用。质量检测部门在传统建筑施工领域例如结构、水、电、暖等方面有丰富的技术经验,但是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检测方面人才也同样存在短缺问题。

本文认为智能化系统工程验收要打破传统验收部门分割的局面,要将质检、设计、智能化等专业技术人员组织起来形成专门验收团队,从不同专业角度提出智能化系统施工质量问题和验收意见,以有效加强建筑智能化施工验收管理,杜绝各种施工质量隐患。

5总结

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由于受到诸多客观因素影响,施工质量问题比较突出,其中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和施工设计单位,需要建设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各方面施工质量管理方,共同做好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控制工作。希望本文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今后有更多学者投入到这方面研究中来,不断促进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和施工理论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单政君.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质量现存问题及控制措施[J].房地产导刊,2013(21).

[2]孙阳,窦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的现状与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2).

[3]王彤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的现状与问题[J].科技风,2010(7).

[4]周美兰.论城市工程建设行政审批事项及其文件管理[J].城建档案,2013(2).

管理会计智能化篇4

关键词:知识经济;管理会计;智力资本;价值评估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核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的智力资本已逐渐地引入企业的管理战略之中,并已被广泛地应用。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有关智力资本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同样给现代会计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它天生的活力和创新价值不仅冲击了传统的会计模式,并且作为管理会计中一个新要素拓展了会计学研究领域和方向。

一、知识经济下,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是指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知识经济中,企业的价值根本不再直接取决于物质资源、货币资本和硬件设备的数量、规模等,而是依赖于人才的智慧积累和创新,从而达到知识的转化和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

在知识经济中,智力资本是相对于传统的物质资本而言的,它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企业价值增值的非物质资源。有关智力资本的定义,先从二个智力资本等式来认识(智力资本=市场价值-帐面价值,企业=无形资产+智力资本),这能体现智力资本存在及能被界定和价值量化的本质。瑞典第一大保险和金融服务公司是这样定义智力资本的:它是企业所拥有的对企业市场竞争力做出贡献的专业知识、应用经验、组织技术、客户关系和职业技巧及跨文化技能等企业的集体知识。着名学者圣特。昂格提出,企业的智力资本,是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借以获取超额收益的各种知识资源的有机综合体,是企业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一般地除知识产权资本外还包括人力资本、市场关系(顾客)资本、组织结构资本三个延伸部分,智力资本正是通过其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整合推动企业发展,成为创造和实现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

在知识经济中,企业对智力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对于财务资本,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增值的贡献中所占比例更大。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稀缺理论,智力资本应该获得与财务资本共同参与分离企业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的平等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财务资本投资者总是以风险最小化原则进行投资转换,不断减少承担的风险;而智力资本所有者由于智力资本的专用性则日渐成为企业风险的承担者。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两种资本的所有者间还存在着委托———关系,作为委托方的财务资本投资者控制人的最佳契约就是让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的部分剩余控制权。因而,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也就自然地从“财务资本雇佣智力资本”的方式转变为“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合作”的方式。

由此可以说,智力资本即知识和智慧,将是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作为智力资本载体的人才取代了资金成为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将成为发展知识经济不可缺少的最基本因素。美国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网景公司的发展奇迹,充分说明了人的智慧和创新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核心作用与价值体现。

二、人力资本是管理会计中崭新的、能动的要素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的内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有用信息需要的会计。由于传统的成本性经营模式,相应地传统管理会计通常是以成本预算和控制为工具,强调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仅运用企业内部已发生的财会数据和事件进行分析、提供决策信息,这种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很大程度上已不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企业管理决策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念应用于管理会计的理论实践,使管理会计冲破了财务会计信息支持的局限,充分结合和利用了企业内部和外部、财务与非财务的信息,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管理价值。

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作为真正反映企业价值的核心资产,以其流动性和自我增值积累的资本特性,充分发挥了人才或是人力资源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创造价值的作用。因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智力资本更有助于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有效地管理企业智力资本就要做到对智力资本的有效量化评估。企业的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在通过一系列行为和活动后,转化为以资金形态存在的财务资本,最终体现为企业的利润。这为人才的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尽管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不容置疑,也存在被量化评估可行性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智力资本中诸如客户关系、企业商誉等细分项目,由于其主观性而难以简单地将其价值划入资产负债表中。传统会计报表模式对资产价值数据化的客观要求,不适合智力资本的价值特性。因而,智力资本的引入将打破传统会计的核算模式。

现代管理会计要求其核算方法重视反映企业价值的创造形式、创造价值的人及相应的过程。智力资本作为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为管理会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作为管理会计新要素,智力资本不仅应能够反映企业智力资本的存量和流量,还应反映智力资本的转换形式和应运趋势,所提供的智力资本的管理信息就必须是灵活、多样化的,包括数量与质量信息,财务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与动态信息,物质化与精神化信息等等(余绪婴,1998)。以智力资本为核心的管理会计是一个复杂的企业信息支持系统,将会对企业的决策、计划、控制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智力资本的评估

对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估是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冯之浚,1998)。以资本为核心的管理会计的目标就是会计模式量化智力资本的价值,在企业管理中,提供智力资本的各种信

息,提高智力资本管理质量,考核和评价智力资本的投资效果,以及企业利用智力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效率。

(一)智力资本的评估模型———导航仪模型(Skandia对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的最早实践是瑞典SkandiaaFS公司。1991年,该公司以客户、财务、流程、人力因素、更新与发展五方面为重点,对其智力资本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形成了智力资本评估和管理模型(图1),在实践中逐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智力资本理论体系和指标体系,并通过智力资评价发现现存的问题,促进今后长远的发展。navigator)

这种用于智力资本评估的导航仪模型是以企业价值增值为导向,设置一系列的指标来考核量化智力资本,揭示智力资本战略的、长远的影响。作为一种真正可行的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系统,导航仪不仅反映了智力资本的存量,更重要的是能提供智力资本的价值转换、增值及其原因,并能实施有效的监测功能。Skandianavigator模型的建立是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智力资本的评估方法———价值逆向推导法

智力资本在企业中创造的价值最终必然会经历实物(货币)形态来体现,它与财务资本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就形成了更广义的资金循环流动。资金流入智力资本的过程是财务资本转化为智力资本的过程,而智力资本的产出是资金流入企业,从而以财务资本形态存在的过程。一项新技术可以转化成新产品,进而给公司带来收益,顾客满意度、员工素质等因素最终影响到企业收入或成本,并最终在相关财务指标中反映出来。因此,对智力资本的全面评价应包含财务部分的内容,可借助部分财务指标实现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价。

企业的价值(这里主要是指企业的帐面价值)是由企业的不同工作项目或领域所创造的,这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智力资本存在着复杂的相应的因果关系价值链,其中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有单个的作用,也有共同的作用。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以其价值的货币形式来反映各个项目承载的价值及相应的比重,并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其中的关键性项目以建立与智力资本的对应评估关系,进而可由此逆向推导出智力资本的价值指数及其各部分的价值指数。

具体可以设计为,首先结合关键工作项目(Keyworkproject)在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程度给予不同的经验权数或系数标准。关键项目受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直接影响(80%以上影响比例,影响比例的测算是依据当年各关键项目所涉及的人员的层次、数量、工作性质等因素)100%归入具体智力资本中;受间接影响的(35%—80%影响比例),分别以受影响比例归入相应的智力资本,最后计算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的价值指数和总的价值指数。如:某企业的企业价值中的93%与智力资本有一定程度的关联,假定由四个关键工作项目分别按2.6、3.4、1.3、2.0的比例承载这部分企业价值,并按关键工作项目在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程度分别给予1.44、1.0、1.7、2.1的权数(图2),则各关键项目受智力资本影响程度测算如下:

人力资本价值指数=3.41.04.1+1.31.710+2.02.13.6=51.16

市场关系资本价值指数=2.61.446.0+2.02.14.4=40.94

组织结构资本价值指数=2.61.443.5=13.10

智力资本价值指数=51.16+40.94+13.10=105.20

则可以说,相对于该企业帐面财务价值,105.20的智力资本价值指标是相当的。

智力资本的价值指数是企业智力资本的存量数据信息,可以作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比不同年度的智力资本的存量变动进行智力资本的流量分析。从资本的循环转化的方向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智力资本向财务资本转化的价值分析,可评价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及效率;二是财务资本向智力资本转化的价值分析,可评价智力资本的投资绩效和效率;三是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间转化的增减变化分析,可在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智力资本预警信号。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是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重要信息支持,必须能有效为企业提供战略化指导,既要充分反映企业的发展潜力,又能及时地指明企业存在的缺点不足,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而,作为企业管理中新的活跃因素,企业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信息将进一步增强企业管理会计的“评估”作用和“导航”作用,更加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岚。Skandia导航器———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财务里程碑[J].运筹与管理,1999,(2):118-122.

管理会计智能化篇5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

采用建筑智能化系统实行项目管理最早出现在美国。近几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建筑智能化系统逐渐被应用于我国的建筑物以及建筑设备的管理中,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但是,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在我国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时间不长,并且在应用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我国的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本文将从以下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概述

(一)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的含义。

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是利用高新技术对我国建筑物以及建筑设备进行智能化管理的一种管理系统,在项目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采用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的目的。

采用建筑智能化系统进行项目管理主要想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的:

第一,采用建筑智能化系统对建筑物以及建筑设备进行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建筑物以及建筑设备信息资源的共享;

第二,采用建筑智能化系统对建筑物以及建筑设备进行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实现建筑资源的合理优化,从而减少建筑成本的投入;

第三,采用建筑智能化系统实行建筑物以及建筑设备的管理能够为工作人员营造一个更为舒适的工作环境,有利于促进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

第四,采用建筑智能化系统对建筑物以及建筑设备进行管理有利于建筑物对复杂的工作环境进行适应。

(三)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的具体内容。

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工程成本或者投资进行管理。在对工程成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主要要对工程成本进行计划、监督、跟踪、核算以及诊断。第二,对工程进度进行管理。在对工程进度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主要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针对工程进度事先做好计划、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进度进行实时控制。第三,对工程质量进行管理。在对工程质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主要要严格把控好工程设计、工程采购以及工程施工这三方面的质量。

(四)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的特点。

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中的各个目标通常由工程任务书、合同文件以及设计文件等来进行定义。这三者之间在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中具有一定的特点,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方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另外两方面发生变化。在进行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须保证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动态中保持平衡;

第二,在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中必须保证三者之间在结构上的均衡性以及科学合理性。不能片面追求建设工程施工工期的最短化或者是成本最低化。

二、我国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的现状

(一)我国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在业主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业主的角度来看,我国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很多业主并未能充分认识到建筑智能化系统子系统集成的重要性,因而不能够充分发挥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优良性能。当前,很多小区的业主普遍认为只要能够实现建筑智能化系统弱电系统的最优化,就能够保证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最优化。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在进行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组织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子系统集成的合理性,否则,将会促使建筑智能化系统进行再次开发;

第二,小区缺乏能够熟练操作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专业人才。业主不能够具体了解建筑智能化系统、智能设备以及相关的智能技术等相关知识,因而不能够发挥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优越性能,造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浪费;

第三,在当前的很多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很多承包商资金不足,导致很多建筑物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存在开通率极低的现象;

第四,业主不能够合理选择智能设备的供应商以及智能系统的集成商。很多业主由于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建筑智能化系统,缺乏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选择经验,在智能设备的供应商以及智能系统的集成商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同时,在建筑智能系统安装与购买合同中,存在着内容不详细不完善的问题,导致在以后的建设与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纠纷;

第五,承包商在个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经常会在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投机取巧,未能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智能化系统的建设,从而导致建筑智能化系统在使用过程经常出现问题,不能够满足业主的建设需求;

第六,很多业主缺乏责任追究意识,在进行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建设之前,未能明确划分业主以及参与建设各方的责任。一旦在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业主以及参与建设的各方很容易因为责任归属问题而发生纠纷,同时,责任归属不明确的问题还会给业主以及参与建设的各方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我国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在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管理会计智能化篇6

因城市人口剧增、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日益突出,已成为阻碍城市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和其它发达的国家一样都非常重视城市的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和减灾工作的管理。城市减灾管理既是一门系统科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验科学,其中构造适合城市发展和灾情特征的减灾模式是减灾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展开的前提和基础。减灾管理模式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学、减灾管理学、系统工程学多种学科,到行政、专业和社会等三类灾害管理系统。针对城市灾情特征、发展趋势和城市减灾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实施综合减灾管理是在对灾害事故发生发展规律和减灾工作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理性选择,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城市减灾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建筑作为现代化城市基础单元和设施,是城市减灾管理重点对象之一。本文就城市减灾工作管理与智能建筑之间的关系及智能建筑如何进行减灾设计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1.城市的减灾管理与智能建筑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灾害事故出现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城市重大自然、人为灾害和事故隐患依然存在,并且一些新的致灾隐患还可能不断出现:二是原有的致灾隐患的内涵和外延可能不断扩展、激化,新的致灾因素还在不断呈现(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天然气的生产和利用、流行性传染病、雷击对智能化建筑和设施的危害等):三是人为事故在灾害发生次数、灾害损失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从城市灾害事故和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其灾害事故在产生根源、表现形式、危害对象及灾损程度等方面与自然、技术与社会经济系统非常复杂的交织于一体,使得任何单一、局限某一领域的行政与技术的管理手段都无法应付,必须要求采取综合的减灾管理手段,才能有效地防范与应付灾害事故。从城市灾害事故的现状特征及趋势分析来看,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飞速发展,已成为新的致灾因素和灾害发展的重要隐患之一。因此,智能建筑中灾害的预防和防灾、减灾管理就成为城市防灾、减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的城市防灾、减灾管理应急指挥系统,已经可以把一些大型智能建筑监控系统和车站、码头、地铁、机场一样切入到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对重要的、大型的,高层的智能建筑作为城市防灾、抗灾、减灾的重要目标,强化了城市对灾害控制的实时性。

2.开展智能建筑减灾管理设计的必要性

2.1大型建筑内灾害发生和表现的几种形式

(1)自然灾害

雷击、地震等外界因素引起的突然停电、停水;气体输送管道的破裂引起的有害气体的泄漏供电线路老化引起的火灾,设备老化故障引起的事故,电梯困人:水灾:传染病的流行等都属于自然灾害。

(2)人为事故

人为引起的火灾、盗窃:坏人的破坏引起的停电,停水、有害气体的泄漏、爆炸:操作不当引起的设备故障的蔓延等。

(3)混合型的事故灾害

设计与管理不善引起的火灾、爆炸、停电、停水、有害气体、液体的泄漏;设备故障引起的灾害等。

2.2智能建筑灾害管理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的需要由于致灾因素的相互叠加,城市减灾的群发性还体现在各种灾害的链状的特点,当一种灾害发生后,时常会发生一连串的衍生灾害,这种现象称为灾害链。城市人口、建筑和经济因素的高度密集,相同等级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比农村相应增大。建筑的密集,大型建筑的人口众多,当灾害发生时,是灾害容易衍生的场所,可能产生灾害“放大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经济实力强大,决定了城市防灾资源和智力资源非常丰富且相当集中,只要能够有效地加以综合利用,就可以提高综合减灾、综合效益。由于大厦内智能化系统的存在和考虑了减灾管理,又可以体现城市灾害的“缩小效应”。因此,智能建筑必须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在设计、建设和管理智能建筑时必须体现减灾管理的理念。作为城市减灾管理的一个单元,通过社会的共同努力使城市尽可能实现灾害“缩小效应”的效果。

(2)智能建筑理论发展的需要

虽然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智能建筑定义说法不一,但都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智能建筑一定要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安全的使用、居住和办公环境。这就是说,提供环境愈安全,智能建筑就愈好。所以说智能建筑的减灾设计和管理是智能建筑发展的需要。

(3)智能建筑减灾管理是大型建筑内灾害隐患增多的需要

3.智能建筑减灾管理设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防灾减灾内容设计不完全

目前智能建筑防灾减灾设计主要考虑火灾和盗窃破坏等内容,并建立了相应的火灾报警系统和综合保安统。近年来对防雷接地设计也开始了重视,但是对突发性灾害,缺少技术防患和减灾安全管理,目前智能建筑设计中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和描述。

3.2防灾系统增多时系统联动关系不清

智能建筑中,当某层发生火灾时,又突然停电(或火灾要切断该层电源),按常规设计,突然停电时为了防止失窃,门禁系统控制门要求处于关闭状态。而同时发生火灾时,为了人员生命,要求火灾层人员能赶快脱离现场,门要迅速打开。由于系统联动设计考虑不周,或没有在集成系统中进行综合减灾管理设计,延误了救灾的宝贵时间,往往会影响急救放行准备和大厦物管人员做急救现场处理工作。这些没有减灾管理设计,与各急救中心不能及时联系,大厦保安人员或物管人员没有准备等,延误了救护的实时性,造成的危险就更大。还有其它一些减灾管理设计,在目前的智能建筑集成时考虑甚少。

4.智能建筑防灾减灾管理设计基本内涵和方法

4.1防灾减灾管理设计基本内涵

智能建筑防灾减灾管理设计内涵从理论上讲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一个联动过程。它应该以建筑为平台、为基础,包括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的整个过程。

(1)结构:从建筑结构开始,有建筑抗震设计、防雷设计、防火设计及消防安全通道设计等。

(2)系统:从智能化系统设计上,有火灾报警系统、综合保安系统设计等机房防雷接地系统、不间断供电系统、突发事故的应急指挥系统等。

(3)服务:从服务方面讲,包括提供安全、舒适、便捷和实用办公、生活、居住环境,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生活服务、咨询服务,提供突发事件救助服务等。

(4)管理:包括建筑的使用、维修管理,系统使用维护管理,服务、设施和人员管理,防灾、抗灾、减灾管理以及突发事件应急救助等。实质上减灾管理与智能建筑的4项基本要素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智能建筑的防灾减灾设计是智能建筑基本的设计内容之一,和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好坏有关,也是实现系统综合优化、实现系统联动控制、实现系统信息、资源共享,最终实现系统集成达到1+1>2的目的和效果的基本要求。

4.2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是实现减灾的基本方法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it)与建筑技术(Bt)相结合产生的智能建筑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有效结合,就需要系统集成技术来支持。除了结合建筑技术建立必需的电子技术系统外,还要把这些系统结合起来,发挥综合防治效益,对一些没有建立防灾电子系统的灾害。如突然停水、停电、有害气体泄漏、设备故障衍生的突发的灾害等,实现人、机结合的综合减灾、防灾管理设计。在智能建筑管理系统(iBmS)中建立相应的管理应急处理措施和模型,并且实现与城市灾害应急指挥中心互通、互联,作为城市防灾、抗灾、救灾体系的一个结点,充分发挥智能建筑集成系统的作用,这是目前智能建筑实现减灾管理基本方法和手段之一,所以在智能建筑管理系统(iBmS)设计时,必须对减灾管理设计进行考虑。

管理会计智能化篇7

关键词:智能建筑工程管理分析

abstract:inrecentyears,withthedeepeningofeconomicreforminourcountry,buildingintelligenceengineeringprojectcostmanagementalsobecomesespeciallyimportant.inviewofthesituationofbuildingintelligenceengineering,thispaperpointsoutthatoftenappearintheprocessofbuildingtheintelligentconstructionproblems,andhowtoanalyzetheseproblems,toensuretheeffectiveimplementationoftheintelligentsystemofpersonalthoughtsandSuggestionswereputforward.

Keywords:intelligentbuildingengineeringmanagement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具体实施与如何实现智能化工程的质量控制是一直是国内建筑智能化行业关注的热点。为使建筑智能化工程能够做到真正的物尽其用,智能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达到其应有的投资效果,工程管理人员就必须将严格管理和规范运作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始终,包括技术管理、工程管理和质控制等方面。本文将对智能化系统的工程管理及运作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推进智能化建筑工程中各项工作更有序、更有成效地进行。

1目前智能建筑经常出现的问题

1.1在建筑工程中智能系统管理被轻视

管理是建筑智能系统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实际管理中的优劣不但可以影响到建筑智能化行业能否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也会对业者的切身利益以及建筑企业的经营效益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虽然自身发展较快,但是在管理上也存在不少的漏洞和问题,而这里问题最严重的就是施工单位对管理不够重视;业主投资过于盲目;智能化管理由于设计上原因而造成的功能缺陷以及不完善;智能建筑市场队伍中的竞争比较无序等。

1.2设计方面

设计与需求不符,在实际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业主和开发商对智能化施工的计划都做的比较全面,同时目标也比较明确,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种在计划中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到了实际阶段就开始出现偏差,具体表现在不根据投入或者是实际需求去选择智能系统方案,而是对先进设备盲目追求,最后完全没法实现计划中所要达到的效果。此外,由于智能化建筑设计本身发展较快,再加上技术一直都智能产品研发和生产中被严格保密的部分,因此在实际施工中运用也较为困难。

在设计过程中,智能化设计未能与其它接口专业进行有效的沟通,致使设计方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不得不进行设计澄清和设计变更,而变完再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容易引发工程中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浪费和再浪费。而这些资源的浪费其实在工程的设计阶段就是可以避免的。

1.3重“硬”轻“软”

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不仅仅需要依靠管理和技术上的支持,同时由于智能化的自身发展特点,还要重视对多学科应用软件的开发,通过技术人员对软件开发以及后期管理来最终实现人与机器智能之间的完美结合。但是目前我国的智能化系统施工中,往往只是重视硬件上的建设,对于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存在过于轻视的问题。

1.4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智能系统中各种不同专业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如不能及时调整管理关系和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将会导致软硬件设备的重复设置。比如室内分配系统,移动、联通、电信往往各自组网而不是互补协作这一现象在全国的主干网和建筑物内部比比皆是,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国内很多新建项目已经开始实施三网合一,但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和运营商之间的矛盾协调问题,将是建筑智能化管理进程中的另一个课题。

1.5相关管理跟不上

虽然20世纪90年代,智能建筑才在我国起步,但是发展却十分迅猛。而且技术更新周期愈来愈快,且又涉及多个学科和多个管理部门,因此相对于智能技术的发展相应的管理已远远落后。由于国家管理标准的相对滞后,全国各地方建设部门对智能建筑的管理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有部分地区对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还是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另外由于智能化工程管理和实施体系和规范的不健全,也会对整个社会的建筑智能化的进程造成非常显著的影响。例如业主投资的盲目性;智能建筑市场队伍的无序竞争;由于设计原因所造成的功能不完善或存在缺陷;由于施工质量粗劣而导致性能不达标;忽视对建筑物竣工后(如物业)的管理等问题。

2.智能化系统的管理

智能化系统建设的全过程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如要保证它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工程整个过程、各个阶段的指导与监管。

2.1监控关键环节

(1)功能需求分析和系统的总体设计。主要是把握该工程的设计标准和系统的功能定位,从实际使用的需求出发,使其总体设计既能满足该工程使用单位的应用需求,又具有该建筑特有的功能特色。

(2)承包商的选择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国内通常由系统集成商或者业主对各子系统进行总体协调、管理与控制。选择一个称职的主承包商(集成商)是工程成功的关键。

(3)工程的系统维护和管理是工程业绩和投资回报的基本保证。智能建筑的业绩与成果、投资回报是其最终目标,因此虽然工程通过了验收、评估,但建筑物智能化的最终实现却是靠系统维护和管理来保证的。

2.2智能建筑工程实施的系统管理

(1)技术管理。应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确定各系统之间每个子系统与机电设备、土建、装饰等专业之间的工程界面,以及产品供应商、工种承包商及施工单位之间的工程范围。工程界面的确定通常包括设备材料供应界面的确定,系统技术界面的确定,设计界面的确定及施工界面的确定。

管理会计智能化篇8

关键字:建筑智能化;设计思想;设计内容;施工管理

abstract:withtheprogressofthetimes,intelligentbuildinghasbecomeatrendoftheneweraofbuildingdevelopment,theemphasisonthedevelopmentofintelligentbuilding,themostimportantthingistoemphasizethedesignthinking,designcontentandfortheconstructionofmanagementsystemofintelligentbuilding.intelligentbuildingistheuseofintegratedmethodssystem,constructionintointelligentcomputertechnology,communicationtechnology,modernbuildingtechnology,thispaperprobesintotheconstructionmanagementofintelligentbuilding.

Keywords:intelligentbuilding;design;design;construction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p2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建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但完善和发展,建筑智能化已经成为今后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要做好智能化建筑施工,一定要保证智能建筑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内容达到标准,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的进行智能建筑的施工管理。本文就以此为契机,从设计思想、设计内容以及管理措施三个大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智能化建筑的设计思想

不同的人对于智能化建筑的设计思想有着不同的认识,业主、施工承包商以及设计者往往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这就会造成分歧的产生,不利于智能化建筑的设计。业主可能会因为自身对智能建筑的概念不理解忽略一些智能化的项目,施工承包商可能会因为自身的经济利益而采用较为昂贵的建筑材料,而设计者为了追求智能化的设计,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于智能建筑施工操作性的因素,三方各有不同的思想,为了避免设计矛盾的产生,在设计时,一定要统一思想,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

在进行智能化建筑设计时,首先需要根据建筑地客观环境以及建筑规模,综合考虑用户的性质和施工功能,制定出总体的设计方案,使其能够满足业主、施工承包商以及设计者三方的设计思想和共同的利益。其次,在设计中需要综合的考虑布线系统的设置,由于其是智能化建筑施工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在设计中需要对管线进行合理的安排,要和建筑的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考虑,尽量的实现与施工的同步。再次要注意,在设计的开始阶段,要明确各方的责任,还需要对综合布线的结构以及设备的传输进行识别,饱则很难过在验收阶段的分工明确。最后要注意的是,建筑智能化系统需要满足业主的施工需要,要具备完善的使用功能,实现才做的灵活性,并且能够根据业主的实际需求作进一步的变动。

二智能化建筑的设计内容

智能化建筑在进行设计时,需要重点对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智能设计,即楼宇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通信自动化系统。

楼宇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了热力站的监控系统、空调的监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以及照明监控系统等,在设计时,需要重点对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设计,为业主提供良好的环境,实现建筑智能化高度集中管理的目标。

办公自动化系统则主要包括文件处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以及物流管理系统等,应用这些现代化的智能管理体系,能够为相关人员带来便利,提高工作效率和科学化水平,减少建筑施工中的差错,提高建筑整体的智能化水平。

通信自动化系统是由电话系统、电视通信系统以及计算机通信系统组合而成,通信自动化能够为业主带来极大的方便,并能够实现数据和图像的快速保真传输,为业主提供更加安全和便捷的信息化通讯服务。

三智能化建筑的施工管理措施

上文中从建筑智能化设计的思想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思想和内容是施工管理的基础,设计环节是智能化建筑的前提,施工环节是建筑智能化实施的关键,下面本文就从设计思想和设计内容的前提下对于智能化建筑的施工管理的措施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确保建筑智能化施工队伍的素质和技能

建筑智能化施工队伍不仅包括施工者,项目经理以及技术总监对工程的施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说要确保建筑智能化施工队伍的素质和技能,要综合的考虑各方面人员,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考核,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细分。对于项目经理来说,要具备丰富的弱电系统工程的现场施工经验,这样能够对建筑智能化施工现场的进度和质量进行恰当的管理和合理的调度,也能够协调业主以及其他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对于建筑智能化施工的技术总监,需要具备弱电项目的设计的经验,能够对现场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指导,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能。作为施工者来说,则需要熟知弱点系统工程的特点,并且能够熟知相关的验收标准,同时要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保证工程的质量。除此之外,对各人员定期开展技能培训,是保证其素质和技能的关键方法,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也是各人员不可缺少的工作环节。

(二)加强对智能建筑施工方案的管理力度

在施工队伍的素质和技能得到提升之后,还需要有高质量的施工方案,这样才能够确保智能建筑的施工质量。为此,要对设计方案进行严格的管理,对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组织规划以及具体的施工方案进行完善的编制,要综合的对比各项设计方案,选出最符合实际情况且最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智能建筑设计的整个环节中,需要对房屋的设计、室内外装饰装修的设计进行慎重的考虑,避免在整体施工中遇到不必要的麻烦,这就需要设计者事先进行调查研究,管理者进行细致考虑分析,保证设计方案能够符合施工的具体情况。

(三)施工过程中不能够忽视对细节的管理

施工人员不仅要有施工的本领,还需要对整个施工过程有操纵的本领,以便各施工者对于智能工程的实际情况有进一步的全面了解,为其细节管理打下基础。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对施工的图纸进行全面细致的管理,不放过一个小细节,尤其是要注意对施工布线这一环节的管理。在智能建筑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对于施工布线的使用一定要满足相关的标准要求,同时要考虑到各器材的性能和参数标准,看其是够具有兼容性,是否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管理者注重对细节的管理,还需要对细节进行准确的掌握和协调,例如在智能建筑施工中,需要对施工多需要的管道以及管道的预留孔洞等细小的环节也要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够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往往细节决定成败,因此说在进行会施工管理中,管理者一定要注意对细节的把握。

(四)综合布线系统完成之后要进行综合检查

在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完成之后要对各个施工环节进行细致的检查,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检查用户之间的通讯系统是否顺畅;其次要在保证通讯系统顺畅的前提下,对系统的可靠性以及连通性进行检测,并以结果报告的形式在工程竣工之后交给业主进行审核,对于不达标的工程需要进行智能技术上的整改,使其能够满足智能化的需求。

结束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智能化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智能化建筑能够为业主提供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智能化建筑在竣工之后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所以加强对智能化建筑的施工管理十分必要。本文就是从这一方面出发,在论述智能化建筑设计思想和设计内容的基础上,论述了进行智能化建筑施工管理的措施,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论述对于今后的智能建筑施工起到帮助作用,在今后的施工中更加注重对施工每个环节的管理,促进我国智能建筑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欢荣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的探讨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第02期

[2]张鹏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的探讨中国房地产业,2011年第15期

[3]郑岗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的探讨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第12期

管理会计智能化篇9

【关健词】建筑智能化;工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科技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系统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其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虽然近年来智能化行业的行为有所规范,质量有所提高,但是在本人多年的质量监管工作中,发现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智能建筑的质量,使得工程总体建设水平不高,工程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智能系统的开通率、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这不仅不能带给用户现代科技的生活便利,还给用户造成投资建设的巨大浪费,损坏行业的声誉,从而制约和阻碍智能建筑的健康发展。

1存在的问题

1.1对智能化系统的认识不深,重视程度不够

在许多人看来,智能建筑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其实质性的内容、作用并不十分清楚,认为可有可无。另外,少数工程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淡薄,认为建筑智能化系统一般不会造成群死群伤,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故对其施工质量不予重视,认为好点差点无关紧要,可以大着胆子在验收记录中签字,质量控制也就形同虚设。存在着重视结构安全、轻视使用功能实现的现象。

1.2智能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严重

目前建设单位智能专业人员缺乏,在项目立项报批时,建设目的仍不明确,提不出具体的功能需求及标准,定位不清,对功能的合理配置等方面缺乏规划设想。设计、图审机构缺乏建筑与智能化设计的复合型人才,部分图纸质量低劣,设计不到位,设计深度不够,图审走过场,设计图纸无法指导施工。施工单位缺乏建筑与智能化施工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总承包单位,绝大部分工程没有配备智能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目前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中分建筑专业和安装专业,智能监理工作基本由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承担,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队伍中大多为给排水、暖通专业或强电专业,智能弱电专业人员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迅速,且愈来愈专业化,现有的专业配置已无法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因此,培养一支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智能专业监理队伍迫在眉睫。政府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由于未配备这一专业的监管人员,对建设、施工、监理、检测机构有失监管,尤其对检测机构,几乎处于空白。

1.3功能需求不明确,立项审批把关不严

除消防报警系统以外,其他智能化系统未能与建筑、结构、水、电、暖通同步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未经规划、建设等部门的评审;施工图未经图审机构审查。图纸滞后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工程主体结构已验收合格,智能化设计尚未完成,或者边设计边施工,更严重的是无图施工。严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施工依据的合法性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施工质量的控制。

由于智能化施工图的严重滞后,涉及监测与控制节能的相关要求也就不能及时明确,使得节能设计专篇中这部分内容缺失,直接影响节能工程的实施与验收。

1.4市场秩序较为混乱,行为不够规范

目前建筑市场上仍有少数无资质的企业扰乱市场秩序,造成恶性竞争,既影响正规企业获得合理利润,又直接影响行业的良性发展和技术进步。不进行招投标的情况较为突出,如电话、电视系统,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存在不经过招投标承揽业务的现象。

智能建筑工程即使进行了招标,由于系统繁多,专业分包单位多,肢解发包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一个系统主干部分由一家单位施工,分支及末端由另一家单位施工,其中的衔接配合脱节,缺乏系统的完整性,并给协调、管理增加了难度。市场的无序竞争,行为的不规范,造成的最终结果是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低劣,某些功能无法实现,智能建筑不“智能”,成为一个昂贵的摆设。

1.5总承包、监理对施工质量把关不严

由于目前智能建筑分包工程大多数未纳入总承包管理,加上总包单位无智能方面的管理力量,不愿介入管理,对智能建筑分包工程的质量几乎不闻不问,各专业工种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和统一部署,各自为政,甚至相互阻碍、推诿扯皮;由于无智能专业监理,智能工程的质量监管几乎处于真空状态,完全靠专业分包单位的自律,从监管制度上即存在严重漏洞,其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本人在历次优质工程的检查中发现,有的工程土建、水、电、暖通都精心施工,但由于智能化工程未实施统一管理,观感质量明显差,存在桥架、管路安装不平直、无支架、不接地,线缆敷设混乱,接线不规范等严重缺陷,甚至某些功能无法正常运行。直接影响整体工程的质量,影响企业的信誉。

1.6规范滞后不完善,可操作性较差,验收流于形式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一系列规范、标准相继出台,对规范行业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规范、标准的更新速度与技术发展速度未能保持一致,标准滞后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某些条款可操作性较差,使得规范的贯彻落实程度大打折扣,第三方检测大多数工程未能执行。又由于智能建筑的设备较精密昂贵,一般在土建、水、电、暖各专业基本完成后才安装,调试工作相对滞后,加上较长时间的试运行,才进行系统检测。这势必延长建设周期,而建设单位往往急于投入使用,将智能建筑部分子系统甩项,致使部分工程智能系统未完工、未调试检测即举行了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另外,验收组成员中往往缺乏智能专业人才,无法发现、提出问题。电视、电话、网络等系统涉及不同的运营商,他们相对独立,各自为政,其设计、施工、验收基本游离于整个工程管理体系之外。

1.7维护管理跟不上,影响智能化系统正常运行

据统计,在已建成的智能建筑中,建筑智能化系统没有发挥正常作用的约有三分之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系统交付使用后,维护管理跟不上。在一些智能建筑工程中,智能化系统竣工投入正常运行后移交物业公司,由于物业公司技术力量薄弱,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加上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复杂与高新,系统运行维护困难,有故障不会排除,不懂得调整优化运行模式以实现节能等控制功能。还有个别项目干脆将智能化自动控制改为手动控制,使智能化系统发挥不了作用,造成资源极大浪费。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建筑智能化产品、技术飞速发展,工程管理却跟不上的尴尬局面。因此,解决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2解决对策

2.1提高认识,加强行业引导和监管

智能建筑的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1]。通俗地讲,就是通过it技术和智能材料的应用,设法让建筑物具备一定的“智商”,能像人一样“感知”建筑物内外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2]。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智能建设规模、投资在不断增长,比重增加,一些具有高水准的智能建筑如奥运场馆、世博工程不断涌现,展现给人们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现代化的生活体验。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对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信息交互性、节能减排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1996年发展至今,建筑智能化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人们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以前看似高端的需求将变为常态需求,智能化技术将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事物,人们会像对普通的水、电安装工程一样来审视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若仍停留在目前的水平,则相关的质量投诉会不断增加。行业各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发展变化,未雨绸缪,重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建筑节能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正逐步得到贯彻落实。要使建筑设备节能运行,除选用节能高效的设备外,还需通过对建筑设备的调节控制,使其达到最佳运行状态来实现,并通过对其用能情况的精确记录、分析,制定科学的能效管理策略。上述这些,需要运用Ba和系统集成技术,而Ba与系统集成属智能建筑的两个子分部,故建筑智能化技术是建筑节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技术,建筑智能化的正常运行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技术保障。因此需要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的领导予以关注,以战略的高度来重新认识建筑智能化系统所起的作用,让建设、设计、总包、监理都来重视这块工作,重视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使其真正运行起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促进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引领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上有所作为。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让业主、设计、施工、监理了解熟悉建筑智能化产品的种类、功能、作用及安装调试技术,普及智能的相关知识,提高人们的认知程度。

2.2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智能建筑是高科技的产物,智能建筑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有几十个子系统,涉及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控制、建筑设备及建筑结构等多门学科,科技含量高,必须要由专业人才来实施才能确保其质量。目前部分高校已开设建筑智能化相关专业并培养了部分毕业生,加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智能建筑技术培训班,人才缺乏的情况将逐步得到改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物业等各有关单位应建立人才引进机制,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岗位,提高相应的薪资待遇,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这一行业中来。目前已设立机电工程专业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但专业划分还应细化;另外应设立智能专业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让具备智能建筑专业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来从事智能监理工作。或让目前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接受系统的建筑智能化理论和工程管理的培训,考核合格,方可承担智能化工程的监理工作。若这一设想能得以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扭转目前智能工程管理不到位的局面。

2.3严格执行报批制度,强化图审报批程序

由于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各专业、各系统之间相互关联,需要统筹兼顾,协调配合。因此,建筑设计必须与智能化设计总体规划协调同步。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报批建设项目的把关,在建设项目立项申报时,建设单位应在立项报告中明确拟建项目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内容,立项报告获批准后,方可委托设计;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的评审中,应将建筑智能化的内容纳入评审范围,不应忽视;施工图设计文件应经施工图审查机构的审查,合格后方可实施。力求智能化系统与建筑、结构、水、电、暖同步设计,同步审批。使智能化设计质量通过制度、程序上得到控制。若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重大设计变更,则应由原设计单位重新出图并由建设单位重新报审,同意后方可实施。

2.4规范市场行为

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凡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需招标的项目,均应采取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方式进行招投标,在引进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方面做一些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设计、施工的发包必须考虑系统的完整性,不得肢解发包,对违规行为应严肃处理。只有先规范市场行为,质量行为才能得到有效规范。建设、监理应加强对设计、施工单位资质的审查。

2.5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建设单位应加强协调,明确总分包关系。智能等专业分包工程应纳入总包管理,签署总分包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总包单位应对整个单位工程质量负责,分包单位对分包合同范围内的工程质量负责,总包对分包应实施有效的管理。总包、分包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配备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班子,配备具有智能专业建造师上岗资格的项目管理人员,并到岗履行检查、验收等职责。监理应加强对智能工程质量的监管,督促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作,监督检查验收程序的落实,即分包自查、总包核查、监理验收,合格并在相关验收记录中签字盖章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实现层层把关。

2.6完善规范和标准体系,加强监督,使验收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第5.0.4条规定,智能建筑作为单位工程的一个分部工程,纳入了工程质量验收体系,分部工程验收合格是单位工程判定合格的前提条件[3]。因此,只有智能建筑工程完成安装、调试试运行和系统检测,智能建筑和其他各分部工程验收合格,才能组织单位工程的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应对竣工验收条件是否具备把关,不具备条件不应申报验收。智能专业设计人员应参加竣工验收的检查,建设单位还可邀请业内专家作为验收组成员,以充实检查力量。

检测机构应客观公正,提高检测能力、检测水平,树立自己的权威性,合理收费,提高服务质量。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强对智能系统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施工图的报批审查情况,变更认可情况,施工、监理人员的到岗履责情况,工程实体质量及资料,竣工验收等内容进行监督;加强对检测机构的行为监督;加大处罚力度,对违规行为应及时予以制止,并责令改正。标准、规范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修订和补充,地方政府也可以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订地方标准,完善规范体系,提高可操作性。改进评优办法,建议将智能化系统的运行检测结果作为评优的前置条件之一。加强优质工程评审中智能化内容的检查,智能化工程未经验收合格不得评优。

2.7加强物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物业公司的人才引进,培养一支熟悉建筑智能化技术的系统运行维护队伍;制定系统操作规程、操作员责任界面、交接班制度等;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做好系统的故障维修和预防性维护,使系统设备的运行保持正常水平。

3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需要在提高认识、人才培养、优化设计、规范市场、加强施工过程控制、提高运行维护水平等方面下功夫,需要行业内外共同努力,多管齐下,促进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使之在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温伯银,赵济安,邵民杰,等.GB/t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管理会计智能化篇10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管理技术;工程

1引言

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以建筑项目作为基本支撑,积极地引入多元化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有效地融入到工程管理中。在这过程中,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的涉及面很广,比如,建筑信息设施系统、建筑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所以,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就是结合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充分整合管理、服务、施工等环节,不断提升社会大众的应用体验。本文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就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及应用进行研究[1]。

2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的相关概述

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就是充分结合现代化技术,尤其是通信领域、互联网领域、建筑设备管理领域等,对现代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逐步构建完善的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体系,将实际的工程项目与智能技术进行结合,发挥智能技术的辅助作用,旨在能够建设便捷程度更高、环保效益更好的建筑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对建筑项目进行智能化工程管理,是具有多方面积极意义的,由于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具有科学性和有序性,它不仅能提高建筑工程的日常维护水平,还能不断简化工程管理的步骤,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系数,从而对当前的建筑行业产生促进作用[2]。

3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3.1建筑智能化管理素质存在问题

人是建筑智能化管理中最为活跃的主体。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建筑企业在建筑智能化管理方面缺乏人才,主要是由于建筑智能化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综合的素质,除了要具备建筑知识,还必须具备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面的知识。目前,建筑行业在这方面的人才竞争力不高,因而导致人才短缺。

3.2建筑智能化规划理念存在问题

现阶段,由于部分建筑企业没有深入理解建筑智能化的科学内涵,所以,对建筑智能化的规划设计流于表面,甚至提出一些不合理、不切实际的想法,而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作为承包方,很少提出合理化建议,极易导致建筑智能化规划出现问题。还有一些建筑智能化工程,尽管按照智能化的要求做出了规划,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规划理念,随意改变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导致一些建筑智能化工程无法更好的体现智能化,甚至由于规划改变较大而影响整个工程的智能化[3,4]。

4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的应用创新

4.1保证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的合理性

设计阶段是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的重要技术环节。因此,要充分提升建筑智能化的管理水平,需要对工程设计进行重点关注,这是提升智能建筑使用效果的关键。需要关注的重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应深化对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的重视,这就要求相关单位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尤其是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②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应充分结合建筑的实际情况,如智能化建筑的性质、规模、地域等,结合先进的设计技术和设计软件,使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更加科学。③应该做好实地调研工作。由于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工程设计必然会涉及发展的诸多方面,所以,重中之重就是要做好建筑工程的调查与分析。④建筑设计师、建筑工程师、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部门进行统一调动,建立完善且高效的联动机制,发挥整个机制的效用,共同做好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设计工作[5]。

4.2做好建筑工程的事前控制管理

在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过程中,事前控制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是整个施工过程的保障。因此,应将事前控制环节的工作进行优化,确保该环节无任何差错出现。施工图纸是整个施工环节的基本依据,因此,在智能化建筑施工前,管理人员需要将施工图进行全面交底,必须保证施工人员对施工图纸有全面的把握。首先,相关人员在对图纸进行理解和分析时,重点检查施工图纸的完整性、标准性。如果发现施工图纸有不合理的部分,应及时提供解决方案,结合工程实际进行完善。同时,还要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做好图纸修改和变更手续的对接。其次,对施工图纸进行检查和审批时,管理人员必须保证责任意识,要将自己摆在主动的位置,敢于提出问题。再次,技术人员在理解图纸的过程中,应与施工人员交接好施工工艺、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等。在交底时,如果相关技术人员存在推脱行为,就要将这种情况进行记录和上报,并且要相关负责人签字,保证责任的划分明确,始终本着“谁管理谁负责”的基本原则。这样,在建筑的使用后期,如果建筑项目出现问题,可以直接对责任进行明确。最后,应将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的配套工序做好:①应重视建筑施工中的安全培训,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不仅要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保证建筑使用者后期的安全,还要保证自身的安全。②应强化相关人员对建筑技术的应用,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③应加强施工人员使用各种施工用具的意识,学会在施工过程中,如何保护自己,做好防护措施。④应做好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进场验收。智能化工程设备是比较重要的部分,是影响智能化建筑质量的主要因素。

4.3加强对管理人员综合化素质的培养

管理人员是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的基本载体,这也是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主要支撑。对于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来说,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管理水平存在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必须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化素质。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①建筑施工企业应为管理人员提供充足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定期举办智能化应用交流会、技能培训会、经验分享会等,从而为管理人员营造特定的学习氛围。②建筑企业应与相关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建立人才合作培养机制,积极吸纳优秀毕业生前来就业。同时,可以将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进行再教育,强化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由于建筑智能化规模较大,应用到的技术较多,这就导致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比较复杂,因此,除了要提高项目经理的素质,还要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使他们既了解建筑技术,又了解信息技术,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4.4加强对建筑智能化规划理念的优化

对于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来说,总体规划是统筹整个工程的重点工作。在建筑智能化总体规划方案确定后,后期必须按照规划方案进行工作。但是,由于建筑工程的多变性,建立动态化的智能建筑规划机制,规避总体规划的传统思维模式,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设单位应聘请专职设计单位进行设计,进行多次组织协调,群策群力,有效发挥相关技术人员的意见和想法。但是,总体规划始终要在相关技术特点和技术标准要求范围内进行,不能脱离具体标准。在总体规划确定后,要建立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全员管理的模式,除了必要的变动,要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最后,应加大建筑智能化工程竣工后的监督检查力度,充分体现智能建筑的规划科学性,尽可能避免出现负面问题,有效满足建筑智能化的多元化需求[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