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生物鱼教学设计十篇初中生物鱼教学设计十篇

初中生物鱼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6:47

初中生物鱼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生物教育;创新与实践能力;分析探讨

初中时期,是学生想象力与思维能力极其活跃的时期,也是初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所以在这一时期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培养,往往具有更大收获。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初中生物教育中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1.将创新与实践能力教学培养导入初中生物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更多特殊环节的导入,从而提升引导效果,并且能够将传统课程改造得更加有趣,在学习过程中有效集中学生的专注力,提升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和改善师生关系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1]

(2)生活性原则。对于生物学习来说,其主要的目标除了知识的学习,同时还需要将所学的知识或者理念运用到生活之中,从而服务于生活。所以应用性也是生物这门应用科目体现出来的另外一个特征。而对于初中生物教师来说,要保证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则需要教师将教学与生活进行融合,即可达到通过生活观察获得生物现象和知识的目的;而利用生物思想和理念服务于生活,则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2.初中生物教育中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1)利用现象表现,强化引导拓展。区别于其他应用型科目,生物教学的优势表现为具有更加多彩、有趣的现象以及表现力,所以初中生物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但是目前生物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即是引导性不足。所以需要教师善于利用以上优势,强化生物现象,以达到有效引导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探究鱼鳍在鱼游泳运动中的作用。首先,让学生思考鱼是依靠什么来进行运动和保持平衡的,各种鱼鳍是否有着不同的作用。其次,提出假设,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各种猜想,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设计实验来验证学生的猜想:先验证鱼鳍对鱼在水中生活有什么作用,通过控制变量法,分别剪去鱼的胸鳍、腹鳍等,放入不同的水缸中,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并记录下来。通过具体实验的观察来验证假设,再通过分析和讨论来确定假设的对错。

(2)代入生活元素,强化教学趣味性。对于很多生物学习来说,实验往往是一些生物现象的重复,所以生物教学要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一是教师需要在其中代入更多生活元素。二是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一些生物现象,并且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生物现象。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不仅可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学生还可以通过设计相关实验,从实验中发现新知识。我在设计“水中生活的动物”这一课的时候,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方案。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学生不仅对鱼适应水中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还知道了如何通过鳃的颜色辨别鱼的新鲜程度,丰富了生活常识。

我们学习了生物《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之后,我根据本地的乡情文化给学生下发了这样一道作业:根据自己家庭的现实状况,亲手设计一份早餐食谱,并且亲手烹饪。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营养搭配和膳食结构,设计好之后向家人介绍每样食材的营养成分及其这样搭配的道理,做好后请家人品尝,并让他们作出评价,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不仅喜欢,而且联系了生活,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丰富了生物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由此可见,我们在生物课堂中将生活中的元素融入课堂中来,提升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

3.结语

初中生物学习不可忽视的是它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对于生物教师来说,除了需要在传统生物教学中对加入各种创新的理念以及教学环节,还需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激发以及生活化的代入,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转化思想,从生活生物现象中获取生物学习的灵感,最终将所学生物知识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鱼教学设计篇2

一、寻找“动点”

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二、激发“动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

三、设计“动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第一游戏类。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我们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同学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我们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同学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第二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们设计《跟我做生态球》的活动,目的在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首先,老师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生态球图片和自制生态球,吸引学生兴趣,再利用FLaSH动画引导学生分析瓶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通过讨论、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制做生态球,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直接体验与感悟,是难以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特殊功能与价值的。

第三探究实验类。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探究反应速度……。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引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当时我做了这样的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将红墨水直接滴在口中观察,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最后每个小组都找到相应方法观察到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现象。方法一:“让鱼在染了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再放回清水。”;方法二:“将鱼放在桌上蜡盘,因为蜡盘面积大,水浅”;方法三:“用手挡住鱼不让游动”;方法四:“用桌上绑鱼鳍的塑料片拦住鱼”;方法五:“用手抓住鱼,直接往鱼口滴墨水”;方法六:“减少水,使鱼游速减慢”。并且对老师介绍的方法提出建议,认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鲁,容易伤害小鱼。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第四设计与创作类:我们开展了生物园设计、宠物条件反射建立设计,新的动物运动方式设计与制作、动物通讯方式探究方案设计、营养食谱设计。

初中生物鱼教学设计篇3

这时,教师就应该另想办法,结合实际,充分挖掘本土教学资源,巧选实验材料,妙设实验方案,以取代教科书中的实践活动和实验方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现在已经有很多生物教师这样做了,而且效果非常好。

这种做法具有创新性、灵活性,不仅能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值得推广。

以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该实验选取的材料——鼠妇是农村中常见的小动物,以前在房前屋后都容易捕捉到,实验设计方案也巧妙实用,操作简便,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实验能正常进行,教学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①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展,环境的变迁,鼠妇现在已很难找到了;②学生在寻找鼠妇时,无意中损坏了一些环境设施,造成不良的影响;③即使能找到几只鼠妇,也因经过多次实验后,要么鼠妇对光产生了适应性,使实验现象不明显,要么鼠妇因损伤而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④鼠妇有假死性,这也会影响实验开展的进程,因而实验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此,笔者选用了罗非鱼来代替鼠妇,同时设计并实施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材料和器具:

选取来源相同、大小与体色一致的罗非鱼6尾(约500g/尾,并预先存放于一个不透光的容器中),大小适中的不锈钢盆两个(目的是为了不透光,并便于观察),遮光板一块,网袋(或沥捞)一个,水适量。

方法步骤:

第一步:先将两个不锈钢盆分别标为1号、2号,分别在两个盆中注入适量的清水,以能浸没鱼背为准。

第二步:将准备好的罗非鱼随机分为a、B两组(各三尾),用网袋捞取a组鱼放入1号盆中,同时将B组鱼放入2号盆中,快速观察并记录两组鱼的体色情况(注意:因为罗非鱼的鳍有非常锐利的刺,容易伤人,所以不能徒手捕捉,同时罗非鱼的体色变化较快,需轻快操作)。

第三步:将1号盆用遮光板遮光,2号盆敞开,并在阳光下进行光照,约2~3min,若光线不足,亦可用较强的灯光照射;

第四步:3min后,快速将1号盆和2号盆放在一起,并揭开1号盆的遮光板。

第五步:尽快观察两组罗非鱼的体色特征,对比a、B两组鱼的体色差异;记录观察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刚开始时,两组鱼的体色其本相同,均为深灰色,当a组鱼遮光、B组鱼光照后,a组鱼体色没有变化,而B组鱼的体色明显变为浅灰色,而且两组鱼在比较过程中由于又处于同一环境条件(光照)之中,体色很快又趋于相同。根据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光对罗非鱼的体色有影响,即环境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该实验有显著的优点:首先,实验材料易得。在我国南方,罗非鱼随时随地都能得到,价格便宜,而且在实验过程中不会产生适应性,可多次重复使用,实验完成后还可另作他用,不会造成浪费。

其次,实验设计简单、巧妙,操作简便实验结构明显,这对于刚接触生物实验的初中学生来说更适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挫折感。

再次,该实验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了本地区的教学资源,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知识就在身边,并不是不着边际,深奥难学。而且在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新奇,趣味性高,符合初中学生的好奇心理,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由此可见,在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用的生物实验材料鼠妇完全可以用罗非鱼代替,这也说明了生物实验教学必须有灵活性、创新性。

教师要在组织实验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巧选实验材料,妙设实验方案,使其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去接受新知识,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望,培养探究精神,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就感。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鱼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探究;课堂;网络

“探究”是个很古老的话题,《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到今天物理课程中全面融入探究学习已经有12个年头,但事物要发展,要创新才能青春永在,“探究”也该激扬它活力的时候了,让课堂更加精彩。本文以“初中物理中的探究学习”为例,谈谈几点感悟。

一、改进探究中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探究的有效性

在物理“探究”的第一步是“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这一步需要创设情境,根据情境提出相关的物理问题。在“探究”情境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把握这个有利条件,巧妙地利用生活经验有意识地设计情境,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物理现象中发现从未思考过的物理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更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下面以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中的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中的第一步“提出问题”为例:

原有探究是设计这样一个提出问题“情境”:走在清澈的小溪边,可以看到各色的小石子在溪底,当伸手去拿时,却发现拿到的小石子并不是想拿的那一块;渔民在瞄准鱼叉鱼的时候也会出现此类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真正的课堂教学却是大多数学生对于“抓溪底的石子”“渔民叉鱼”没有一点生活经验,在课堂教学中看到学生“呆呆”的目光,也就没有兴趣进行探究,也就没能通过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改进措施:“创设情境”的想法是对的,就是学生对“语言情境”没有“生活经验”的支撑,改进措施非常简单,把“语言情境”变为自主探究的“实际情境”。准备一个大的玻璃鱼缸、能悬浮在水中的玩具泡沫小鱼和钢针,让学生自主体验一下“渔民叉鱼”这一创设的情境(实践教学是:学生瞄准了鱼却叉不到鱼),让学生自主地“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叉不到鱼”,同时,这样的改进,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简单直观,为接下来自主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这样的设置情境就能引发学生对新问题、新知识产生兴趣,进而自主地提出疑问。

二、网络服务于探究,发挥课堂探究的最大潜力

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构建一个交互性的探究学习环境,让某些探究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能使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网络探究活动是借助网络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网络在收集信息(谷歌、百度等)、分析信息、共享信息、反馈信息、评价信息、互动功能(bbs、博客、微博、在线测试等)上的独特优势,把探究课堂的精彩演绎得淋漓尽致。

例如,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要求学生先知晓牛顿第一定律所研究的问题、伽利略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及结论,这样才能提出探究的问题。利用网络让学生自主搜索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种搜索也可以由课堂转移到课后及家里。遇到的问题是:在互联网上给出一个关键词,瞬间就能搜索出成千上万条相关信息。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成为人们面临的新难题。解决方法:教师搭建一个小小的信息“池塘”,这个“池塘”可以是“ftp”“博客”“微博”“空间”等等,学生在“池塘”中,对信息分析、筛选和利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提出探究的问题。

探究完牛顿第一定律后,可以利用网络来评测探究效果及进行交流讨论:

1.在线测试:学生完成测试题,提交后通过反馈信息了解自己的本堂探究课掌握情况。这样可以节约教师批改作业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2.学生利用设置的交互栏目(BBS)“你问我答”交流学习体会,提出疑问,帮助其他同学解答问题。

初中生物鱼教学设计篇5

一、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有效教学的目标

1、以学论教: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置学生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学习收获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标准,促进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2、以教促学:以教师有效的教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实现两个转变,即通过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充分利用影音资料,采取直观教学

对大部分初中学生而言,生物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人本身就是生物群中的一类,生活周围到处是生物;陌生是因为初中学生在接触生物之前,都只看到生物的表面,没有深入生物的内部结构和生长过程进行了解,对生物是相当陌生的。此外,生物的许多变化是细微的、隐藏于生物体内部的,用肉眼无法观察。因此,初中生物教师要想让学生对生物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不能只是以教材文字和图片为教学资料,因为文字和图片都是静态的,而生物之所以为生物,是因为其是动态的,所以,充分利用影视资料,是让学生有效认识生物本质,掌握生物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如在学习《周围的生物世界》这篇文章中,教师可以利用“世界地理频道”或者“动物世界”为影音资料,让学生从世界范围内了解地球生物的种类和生存状况,这样可以突破学生有限的生物种群观,也可以对教材上各种生物种类的数据有直观的了解,对地区生物有系统的认识。在学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单元中,如果没有影视资料作为支撑,学生就很难对细胞的结构、生存状态有深刻而正确的认识。特别是细胞分裂的过程,光靠静态的图片和文字根本无法形象的进行描述。因此,利用影音资料,进行直观教学,自然就成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三、设计多种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

好的教学活动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乐趣中享受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游戏类

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我们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

2、制作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们设计《跟我做生态球》的活动,目的在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首先,老师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生态球图片和自制生态球,吸引学生兴趣,再利用FLaSH动画引导学生分析瓶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通过讨论、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制做生态球,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3、探究实验类

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探究反应速度……。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怎么办?当时教师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口中观察,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最后每个小组都找到相应方法观察到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现象。方法一:“让鱼在染了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再放回清水”;方法二:“用桌上绑鱼鳍的塑料片拦住鱼”;方法三:“用手抓住鱼,直接往鱼口滴墨水”;方法四:“减少水,使鱼游速减慢”。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

四、与时俱进,融入生物科技最新成果

初中生物鱼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中学生物 课堂活动 培养兴趣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在进行了多年的教学改革、摸索与实践的情况下,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抓住课堂中学生的兴趣点,激活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从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我首先让学生课前捕捉鼠妇,上课后问学生:你在捕捉鼠妇时,鼠妇是束手就擒呢,还是抱头鼠串呢?一下子师生的关系已经拉近,在不知不觉中已激发了学生兴趣点,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此时顺势启发:环境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到鼠妇的生活呢?学生:“光会不会影响鼠妇的生活?”“湿度会不会影响鼠妇的生活?”等等,全班一下提出了多个不同的问题。人文、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放飞学生心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发展。紧接着我鼓励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定探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开展探究实验。整节课大家在快乐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2、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生活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

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的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等,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又如许多同学家养有宠物,如何解决宠物随地大小便?同学们根据经验,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促进了对条件反射的理解。

此外,利用学生关注和社会正发生的热点问题,学习相关的知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奋性、激发兴趣的有效方法。如2003年我国非典的流行为我们在讲初中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提供活生生的情景和材料。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3、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如在介绍《生态系统》一节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参与活动:《一个也不能少》。事先编制好一个网,请10位同学出来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其中一个代表人类。让人坐在网中间,其他同学将他抬起来代表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支撑着人。当人类破坏某一环境因素如使水污染,同学分析水污染会导致其他相继污染。当说到某因素污染,代表相应的成分的同学就离开,同学一个一个离开,坐在中间的人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害怕自己掉下来。通过学生自己体会,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员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如果不遵照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破坏环境,最终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影响人类自己的生存;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个也不能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初中生物鱼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绪论课培养兴趣

无论使用哪种版本的初中生物教材,一位初中生物教师永远都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如何让孩子们喜欢自己的学科,喜欢上生物课,同时能喜欢上自己?

初中生物教材7年级上册的第一节课,也就是生物学的“绪论课”是最不好上的!但是绪论课也是一次机会,是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培养孩子喜爱上生物课的绝佳的机会!往往在生物绪论课上教师是没有固定的授课模式的。加之:新教师面对着新学生,彼此都很陌生,教师想通过三言两语马上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师生彼此又有某种心理期待,即孩子们期待着老师的精彩亮相,希望教师机智、幽默且富有激情和感染力,教师则期待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神。教师要施展全身解数、施展个人魅力:作自我介绍,简要介绍学科特点(而这些内容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如果这样按部就班地讲述下去,过程中没有一点变化和激情,可能第一节课孩子们还会给你点面子,坚持到下课。然而你今后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为什么?因为孩子们很失望,他们期待已久的优秀生物老师没有出现,对你所讲授的课也就无所谓啦,所谓爱屋及乌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驱力。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意思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激发起孩子们强大的学习动力,使之自强不息,发愤图强!对于培养孩子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我在绪论课上的作法有:

一、通过“生物抢答赛”,pK孩子们的智力和经验

在初中一个崭新的班集体里,在上课的第一天,孩子们彼此还不太熟悉,通过搭建“生物抢答赛”这样一个平台,教师正好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建立好感,充分表现自我的绝佳的机会!在生物抢答赛中,孩子们的兴致很高!虽然教材中也设置了若干个“为什么…………?”的问题,但是我认为那些问题都不足以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而假期里(暑假2个月、寒假将近1个月)以及平时,孩子们看电视时,科教频道的“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生物大揭秘”、“经典人文地理”等栏目都足以让孩子们看得忘记吃饭!所以我会以“煽动式”的言语,鼓动孩子们参与生物知识pK赛,提出以下问题:

陆地上的短跑冠军是什么动物?它奔跑的时速是多少?能坚持多久?

②甲鱼、鳄鱼、娃娃鱼、章鱼、鱿鱼、鲍鱼、鲸鱼、墨斗鱼等动物是鱼类吗?如果它们不是鱼类,那么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动物?

企鹅是鱼类吗?蝙蝠是鸟类吗?海马是什么动物呢?

无花果真的没有花吗?松果和白果都是果实吗?能够独木成林的植物是什么?

世界上种类最多的生物是哪一类?蜘蛛和蜈蚣都是昆虫吗?为什么?

⑥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起源的?麦田圈是怎么回事?真有UFo吗?有外星人吗?

通过设置“生物抢答赛”,课堂气氛由初始的沉闷到热闹、活跃,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他们心里会想:“哦,生物学不太难啊!我都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且生物学很有趣,很有意思,我喜欢上这样的课,我喜欢这样的课堂氛围,特别有意思!我开始喜欢这样的生物老师啦!”这样下来,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好的,完美的,是幽默而有趣的,同样生物学也是有趣味的!

二、通过生物标本、蝴蝶照片等来展示生物就在我们身边

在第一次给孩子们上课时,我总会拿来好多教具,因此往往请求同学们的帮助。这些标本是我校生物实验室里的,有仪器站、装备中心配发的,还有我校生物教师以前制作的动物标本(比如蛇、青蛙、鸽子、蜥蜴等福尔马林浸制标本;鲫鱼、兔子、家鸽、青蛙等骨骼标本;还有猪心、红珊瑚、海葵、海星、水母等以及昆虫标本等)以及植物腊页标本,这些都足以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而且我会通过展示自己收集的世界珍稀蝴蝶照片来讲述美丽的蝴蝶进行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缩短他们与这些生物之间的距离!通过这种令人震撼的冲击波式的直观地展示,使他们对生物有了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地认识,培养了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并且增强了他们要学习好生物学的决心!

三、通过生物实验,了解生物学本质

孩子们的好奇心永远是无法想象的!他们在小学自然课本里见过显微镜的照片或图片,但是没有亲眼见过。我上绪论课时会带来一台显微镜和一些装片,当堂演示显微镜的操作过程并让某些孩子用显微镜观察细菌、人血涂片,眼瞅着其他孩子不自觉地站在座位上,瞪大了求知的双眼,眼睛里闪烁着羡慕的目光,急切而又激动的心理让他们很想知道老师接下来要讲什么。我就顺势说明:生物学是怎样的一门科学?我们在初中课本里要学些到什么?怎样才能学习好生物学?你们难道不想学习好这门有趣的课吗?就这样,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完成了对本学科的推介。

四、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生物科技领域的重大发现和案例

初中生物鱼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科学本质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38-001

   初中物理是一门基础课程,是小学自然(科学)学科的一个延伸。它是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素材,有利于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实际应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探索自然的科学精神,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奠定基础。

   1.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①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②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③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④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⑤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从以上特点可以了解:初中物理课程旨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课堂教学更加要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2.如何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体现科学本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研究专题,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索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时,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教师不仅要对课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还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把“科学本质”教育细化渗透到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指导上。

   2.1提问的科学性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要求。主要体现在能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即课堂提问具有启发性;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深入思维,积极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即课堂提问具有生成性。

   情景创设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能吸引学生注意和激发兴趣的材料,设计一些典型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更深的认识。

   例如:“帕斯卡定律”中演示液压机不仅笨重、搬动困难,而且实验现象不易观察。改用“气体千斤顶”,效果明显:取一个医用500ml~1000ml引流袋(新的),这就是一个很好”气体千斤顶”。把引流袋平放在桌面上,在它上面压上5-6块砖头就被举起来了,并翻到(学生发出惊呼声)。为了让学生参与实验,亲生体验,我将8个500ml(或4个1000ml)的引流袋平放在桌面上,用一块60cm×45cm的木板放在这些引流袋上,再请一个同学坐在木板上,另外又请八个同学同时向袋内吹气。这时坐在木板上的同学被顶起来了。“嘿,吹气竟然能把人顶起来!”(学生赞叹)精彩的实验,再一次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本实验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2培养质疑精神是体现科学研究的根本。学生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能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提高学生有效思维的长度。

   曾经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实验:在一支试管中装入水,并放一条小鱼,实验前问学生:“如将装有小鱼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小鱼会怎么样呢?”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小鱼会死。”“结果究竟如何?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个聚精会神地观察老师的实验操作,教师先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上半部分的水,一段时间后,试管上半部分的水已经沸腾了。教师提醒学生:“此时,小鱼怎么样了呢?”学生回答:“小鱼在试管底部自由自在地游动。”难道小鱼有惊人的耐热力吗?不是的,那为什么鱼不死呢?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教师请同学们摸一下试管的底部,尽管试管上半部分的水已经沸腾了,而试管底部仍然是凉的。这个结果又会激起学生新的思考,这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延长了学生有效思维的长度。

   2.3用证据说话是科学的本质要求。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研究物质最基本运动形态的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所以,用事实说话,注重证据是培养学生科学本质的要求。

   例:在教学力的概念时,为了解释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教学时可以采用不同物体来演示。例如用力压海绵,海绵发生明显变化;但也有些物体的形变不明显,例如用力挤压硬质扁玻璃瓶,看不出变化。为此,改进仪器,将一木塞塞紧瓶口,在木塞中间插入一细玻璃管。用力挤压玻璃瓶时,会看到细管中液面的上升。但是学生又进一步提出质疑:“是不是热胀冷缩的原因?”此时只需从侧向再次挤压玻璃瓶,将会看到细管中液面下降,学生即可体会到微小形变的存在。

   2.4严密的逻辑思维是科学素质的必要因素。实验是学生喜欢的探究活动,为思维加工提供大量的素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能体现和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老师如何上好学生实验课,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总结归纳。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下面我就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课,谈一下个人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如果成实象则用光屏能接受到;如果成虚象用眼睛能观察到;那么,如何用光屏来接受到实象呢?光屏的位置放的不正确,即使成了实象也接不到。

   引导:实象是由光会聚而成,而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因而实象肯定在烛焰、凸透镜光心这两点所在的一条直线上,所以应把光屏、烛焰、凸透镜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

初中生物鱼教学设计篇9

袁爱国老师的这份设计,使我想到了语文教学“鱼”与“渔”的问题。所谓“鱼”,就是知识的要点、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所谓“渔”,就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就散文而言,文中描绘的景物、抒发的情感、写景抒情的技巧就是“鱼”;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是“有效”教学。就这一点来说,袁老师的设计是相当不错的,不蔓不枝,意脉畅达。围绕“满井和西湖的春色、作者抒发的情感、写景抒情的技巧”三大问题,以“读”为线,贯穿始终。一是译读文本,扣住字的音形义和句读,扫除词句障碍,落实了文言基础,使学生初识文心;二是细读文本,扣住满井初春美景的鉴赏,引领学生知人论世,把握了作者情感,使学生赏识文心;三是比较阅读,扣住《西湖二则》(其二)的鉴赏,突出了西湖的“趣味”和“文中有我”,使学生深得文心。三个阶段,层层推进,步步落实。在“读”中品味,在“教”中悟得;教学目标,自然达成。学生不难获得文言散文之“鱼”,教学自然达到有效之境。

然而,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学生获得知识之“鱼”,达到“有效”;更重要的是要获得方法之“渔”,达到“高效”。按照这一标准,袁老师的设计还有待完善。

初中生物鱼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水族馆科学与技术;教学改革;水产科普;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10-0166-02

水族馆是收集、饲养和展览水生动物的机构。可专养海洋生物或淡水生物,也可兼养;既有供观赏或普及科学知识的公共水族馆,也有供科研及教学专用的水族馆。包括所谓的“海底世界”“极地海洋世界”也属于水族馆。“水族馆”这一名称也时常用于一些水族类商店[1]。

本课程是为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教育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水族馆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创意与设计的能力。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水族馆运行技术原理,内部构成、基本设计、水处理技术、控温技术、光控制技术等知识,初步具有水族馆创意设计与构成设计的能力,了解水族馆的经营管理体系,为将来从事水族馆相关工作打下技术基础。因此,为适应水族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探索,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1水族馆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较早出现水族馆式的国家,如王象晋在《二如亭群芳谱》中载:元时燕帖木儿(1330年前后):“于第中起水晶亭,亭四壁水晶镂空,贮水养五色鱼其中”。世界上第一家水族馆是法国于1789年建立的[1],而世界上第一所对外开放的水族馆是英国于1853年建立的。接着,柏林水族馆和巴黎水族馆也相继成立。1856年美国在纽约博物馆内开办了供展览用的水族馆。到1929年,全球已有45个公共或商业性的水族馆[2]。1930年,在蔡元培、杨杏佛倡议下,青岛水族馆靠社会募捐建立。世界上除建立公共或商业性水族馆外,还有主要为科研服务的水族馆,其中最著名的为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水族馆、摩纳哥海洋研究所水族馆、英国普利茅斯海洋生物站水族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水族馆等。至1970年世界水族馆名录上已载有468个水族馆[2]。

2教学改革的方式

2.1教学内容的改革针对传统教学内容的选择,增加新型化、科学化知识。教学内容应注重其实用性,必须以实用性为出发点,越来越多的行业人才进入岗位后,没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支撑,就难以在该行业发展下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定期的更新,以最新、最好的观念传给学生。可以通过对海淡水水生生物的科普读物编撰和科普宣传活动来使学生增加了解水族生物以及水族馆的结构;可以通过海淡水水生生物科普网站建设增强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可以通过定期的科普宣传活动来加强大众对水族馆的了解,促进水族馆的发展;通过实训基地的生产实践,收集调整后方案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反馈信息,完善教学内容,增强实用性。

2.2教学方式的改革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增加实习基地教学。为了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教学组与重庆汉海海洋生物科普有限公司协议,学校将使用重庆汉海海洋生物科普有限公司设施来设置相关科研工作站和建立学生实习场所。

2.2.1建立实习基地在实习地点实习,将最大化的增加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由学校为每一个年级学生的课程需要而设计实习内容和时间,具体实习时间和安排在实施前要商定好。各年级学生的实习内容如下:一年级学生:了解水族馆的发展以及技术。(前后场参观,不安排实际操作);二年级学生:水质分析与管理、维生系统操作;三年级学生:水族馆鱼类营养与繁殖;四年级学生:水族馆鱼类鱼病防治。

2.2.2建立科研实验室建立水族科学与技术的科研实验室,鼓励学生研究相关项目,通过学生自身的研究以及导师的指导,可以解决水族方面的问题。既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水族馆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能力。设计研究项目相关内容如下:水族馆展示鱼类营养研究与饲料开发;水族馆展示用肉食鱼类营养强化剂(营养补充剂)研究(针对长期饲喂冰鲜鱼的营养补充剂);水族馆展示名贵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中国原生观赏鱼开发与推广;中国原生鱼类保育增殖研究;水族馆展示鱼类疾病预防与治疗,疾病病理与机制研究;海水观赏鱼开发与推广;适合家居观赏的海水缸成套系统集成与开发推广。

2.2.3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将实用的实践课程与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讲解第五章水族馆的管理时,因为水生生物的饲养是水族馆运营的基础,所以教师可以详细的描述水生生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各种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2.3课程考核的改革本课程通过在实习基地学习,其考核方式与传统有所不同。传统课程是理论老师通过期末理论考试来给学生作评分,而本课程考核则是学校的理论课老与实习基地的实习导师共同参与评价,两者均占50%。学校导师通过期末理论考核以及平时表现来作评价,实训基地导师通过学生实际操作、纸面报告和平时成绩来评价。

以往的课程注重理论成绩,忽视了实践动手能力的考察,所培养的人才有局限性,往往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很好,却出去工作后并没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本次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不仅知道为什么,还知道怎么做。

我国的水族馆在联机化、组合化、数控化和机电一体化水平上已取得领先优势[4],为了继续保持这种优势,我们的学生将不断的提升数字化能力,而数字化知识考核将占理论考核成绩的25%,着重电脑操作水平,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3小结

自从实施了本次课程改革,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其专业知识的吸收效率,而且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解决水族馆中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随着我国水族馆的不断建设、发展,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我们将继续改革更新,不断创建更好的教学方式,培育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张先锋.第四届国际水族馆大会盛况及观感[J].水产科技情报,1997,24(26):243-248.

[2]李济馨.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1589-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