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财务管理内涵十篇财务管理内涵十篇

财务管理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6:47

财务管理内涵篇1

   全面财务管理具体内涵包括“五个明确”:

   一是、明确全面财务管理目标:实现企业与个人利益双赢,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企业利益包括收益最大化、经营风险最低化和税负最小化;个人利益包括薪酬最高化和福利最优化。

   二是、明确全面财务管理内容:以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营运资金活动和利润分配活动为主轴而展开管理。具体包括:会计核算、货币资金管理、外汇风险管理、成本管理、往来管理、资产管理、存货管理、报表管理、财务人事管理、财务统计、税收筹划、账务稽核(审计)、财务分析、财务监控、经营预算(计划)、融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以及票据管理和财务档案管理等至少二十部分。从这些内容可以概括全面财务管理包括财务人员的财务专业管理和非财务人员的非财务专业管理。

   三是、明确全面财务管理责任群:全面财务管理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也是各部门的事情,更是总经理和董事会的事情。全面财务管理需要总经理和董事会的重视与支持,需要财务部门专业的指导,需要各部门负责人(包括财务部门)主动负责,需要全员参与,才能做好全面财务管理工作。

财务管理内涵篇2

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

财务战略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围绕着这个目标,企业使用各种财务手段和开展工作。具体说来财务战略管理主要包括投资策略和融资策略,这二者是相互作用的,都是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服务。财务战略管理的核心是明确企业理财的基本方向与思路,提高企业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能力。

投资策略和融资策略作为财务战略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其联系是必然存在的。首先,企业的投资规模取决于自己的融资能力。投资活动往往表现为对资本的需求,企业通过内部融资解决一部分,剩余的部分企业必须通过外部融资的方式来解决。融资能力的大小着企业对资本需求的满足程度。其次,投资活动的结果,又是企业现金流的重要来源。投资活动的收益通常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红利分给股东,另一部分留存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企业的内部资本。而内部资本的多少,又决定着企业融资能力的大小。因为内部资本是权益资本,在企业目标资本结构的要求下,权益资本与负债是按固定比率同时增加的。

二、公司购并的财务战略规划

购并活动的财务战略规划是指在实施购并前,对目标企业的发展前景及技术、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调查,评估目标公司的价值,策划筹资方案,从而决策和实施提供可靠的依据。财务战略规划应该同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具体应该包括公司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确定融资结构及购并后的一体化管理。

1.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分析

外部环境要重点分析收购者所处产业环境和宏观经济形势,了解企业未来发展前景,以及产业变动和经济发展趋势对本公司经营活动的影响。在购并活动中侧重公司外部成长的机会,并在企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筛选这些机会,确定对企业最有利的发展机会。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在于发现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重点应该研究企业如何利用外部机会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劣势。如考虑是否能从实际规模经济,技术转移中得益,能否通过购并活动来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此外,对企业进行内部分析时,要了解企业的各方面的能力,如企业的融资能力、目标资本结构的灵活性、管理能力和反收购的能力。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充分了解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企业才有可能选择合适的购并对象。

2.目标公司价值评估

首先,收购公司应利用所有可以公开获得的信息和目标公司提供的资料,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目标公司进行评估。价值评估是整个收购活动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它是收购公司在谈判中出价的依据。另一方面它决定着收购者可接受的收购价格范围。

对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折现现金流法、市盈率法、重置成本法等等。在具体的购并活动中应根据目标公司的客观状况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而且通常应该采用多种评估方法来估

计目标公司的价值。如收购者看中目标公司经营状况很差,收购者采用重置成本法会更加合理的反映目标公司的价值。

3.确定融资结构

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因素有许多,其中关键性的因素有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大股东对企业控制权的要求,以及购并完成后企业现金流量的均衡。企业在购并活动中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对融资结果的制约,确定相应的最佳融资结构。

目标资本结构是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时的负债价值与权益价值之比。它要求企业的融资结构应符合目标资本结构的要求,即融资对资本结构造成的影响,应保持在目标资本结构许可的范围内。其次,应该考虑企业控制权的。企业发行普通股筹资,拥有控制权的股东持股比例下降,此时有可能造成公司控制权旁落。因而通过普通股筹资数量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三,融资决策要考虑企业购并后现金流出与流入的平衡。如果企业购并规模较大而且大部分资本需要融资解决,这样收购者将支付大量的利息,而目标企业可能处于购并后的调整阶段,其现金流入有可能下降,现金流出与流人就存在不平衡,这将极大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4.一体化阶段应着重考虑企业资产的调整

企业完成购并活动后,必须依照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的要求,调整企业内部现存的资产,将不符合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的资产出售或者分离。此外,在杠杆收购中,收购者通常会将企业内部的某些资产出售,它们的价格现金流比率高于公司整体的相应比率,而将获取现金能力高于收购价格的部门保留,这样,能满足公司偿债的要求。此外,购并过程是各种资源的整合过程,资源整合的目标是要求公司拥有的各种资源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结构。这样对于公司闲置的资产可以出售以便保持合理的比例结构。

三、公司购并财务战略的重点

财务战略管理在购并活动中的重点问题是购并价格的确定、资本结构的管理及购并后的资产重新组织整理。之所确定这三个核心问题,是由于财务战略管理的对象——购并活动有不同于其它行为的特殊性引起的。

1.定价问题

购并活动中收购者的投资额就是购并的成交价格。要做一笔成功的交易,你就要找到合适的价格,找到买方能支付的最高额与卖方能接受的最低额之间微妙精确的价值。交易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它是指目标公司对收购者而言的价值。目标企业的价值对于收购者和原公司股东来说是不同的。对原公司股东而言,目标公司的价值是由公司未来预期盈利能力决定的,包括公司未来获得的机会价值。对收购公司而言,目标公司的价值是由公司未来价值加上目标公司与收购公司协同创造的新价值。收购机制配置,能更大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从而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显然,目标公司对于收购者的价值要高于对原股东的价值。

对公司未来价值的不同预期是公司进行购并的基础,而且也是交易价格的确定基础,交易价格的上限是收购公司对购并活动价值的判断,其下限是目标公司价值加上一定的溢价。由此可见,交易价格是由企业价值决定的,定价问题的主要是对企业进行价值判断。

购并活动中的目标公司价值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根据具体的购并活动采取合适的评估。在进行估价时,要考虑收购公司的目的和特殊能力。如对某一特定行业中的企业来说,行业内部和行业外部收购者的收购目的是不同的,因而他们对目标公司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行业内部收购者是为了获取目标公司的生产设备,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行业外部收购者出于多角化经营的目的进行收购,他会考虑通过购并克服进入障碍,出价会高于同业收购者。

价值评估体系要求对多种对象进行价值评估。评估对象包括目标公司及其业务部门、收购公司和购并后的整体公司。

购并活动中的目标公司价值评估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应该建立完整的价值评估体系来进行研究。使用单一的评估方法容易将评估引入歧途,因为还没有一种评估方法对所有的购并活动都适用。就最常用的折现现金流法来说,它的迷人之处在于逻辑上的严密和完美,当然它有非常严格的假设,但是它让人失望的地方也在于前提假设过于严格,如它没有考虑投资被推迟的价值,而且它认为投资过程是可逆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及其增长率很难做出准确的预测,因为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那些所处市场环境波动比较大的企业,对其进行预测更加困难。因此,只有使用多种评估方法才能全面的认识目标公司的价值。其次,收购者对目标公司的价值判断,是将目标公司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的。对于拥有多业务部门的公司来说,有些企业由于协同经营效果差,公司整体的价值只是分离的业务部门的价值简单的相加,有些部门的价值甚至比整个公司的价值都高。如果使用清算价值法能更合理的反映企业各部门的价值,这样收购者能更加明确自己的购并目标,增加企业的潜在价值。价值评估体系能从多个方面综合反映公司的价值。

2.资本结构的问题

购并活动往往需要进行外部融资,筹集足够的收购资本。在确定融资决策时,首先要考虑融资结构。而融资结构是由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决定的。这样问题就归结到对企业资本结构的管理层面。我们通过对购并活动中资本结构的研究,最终能确定合理的融资渠道及其结构。

首先,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在不同行业中是不一样的。如美国医药业中企业的负债比例为9%,电力为53%,工业为15.8%,资本结构的差异较大。如果企业通过购并活动进入新的行业时,其目标资本结构也应相应变化、其次,企业完成购并活动后,应该保留适当的负债筹资能力,以满足后续追加投资的要求。因为企业在进行一体化整合时,往往要追加投资,才能消除企业合并的障碍,充分发挥合并的协同效应。第三,企业购并结束后,往往要出售一些次要的和过剩的资产,来重新调整资产结构。出售资产的收入可以抵补一部分债务,企业最终目标资本结构应当是收购整合完成后的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管理的基本思路:以目标资本结构确定外部筹资中的债务比例和权益比例。获得公司控制权是收购者的主要目的。如果普通股筹资数量过大,将威胁到大股东的控制权,因而权益融资部分是由目标资本结构和股东对公司控制权的要求共同确定的。最后,剩余筹资部分由债务融资来补齐。如果债务融资超过了目标资本结构的许可范围,这时应对购并活动进行重新考虑。

财务管理内涵篇3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本质是会计学科与财务学科定位的基础。一门学科的本质取决于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与目标,无论是会计学本质还是财务学本质都是如此。同时,由于会计学与财务学的相关性,将会计学本质与财务学本质结合起来研究,更有利于会计学与财务学本质定位与学科定位。

(一)会计学本质对于会计的本质,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会计是一种信息系统,即会计是向各种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的一个信息系统;二是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即会计是参与或直接进行的一种管理和控制活动。会计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管理系统论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依据会计信息进行管理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的目标。二者的分歧点在于,前者认为会计只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而利用这个信息进行的相关决策与管理等活动不是会计的范畴;后者则认为会计不仅要提供管理与控制所需要的信息,而且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与控制也属于会计的范畴。笔者认为可将前者称为狭义会计观,后者称为广义会计观或大会计观。这种广义会计观的产生与我国当时的会计教育中的学科划分、会计理论中的会计目标确定、会计实务中的会计职责界定有关。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及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学科及专业划分中只有会计专业没有财务管理专业,在会计专业的知识结构中,将财务管理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而成为会计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广义会计观占有支配地位。

会计的目标与会计的本质确定是紧密相关的。在会计管理活动论为主导的情况下,会计的目标显然与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目标相一致,从而使提供信息有用性目标与使用信息有效性目标统一。这也进一步支撑了广义会计观的形成。

在会计实务中,企业往往将财务职能与会计职能合二为一而设置为财务部或会计部,实际上,无论是称为财务部还是会计部,当时主要行使的都是会计核算和资金收支等职能。这种在学术界和实务界将会计与财务合二为一的情况下,广义会计观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无论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上,会计理论与财务理论研究上,还是会计实践与财务管理实践中,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目标与本质都有了明确的界定,因此,狭义会计观,即会计信息系统论更符合当代会计的本质。

在会计信息系统观下,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学的本质或是会计最根本的质量特征。会计学的这一本质表明,无论是会计的决策有用观,还是受托责任观,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缺一不可。所谓会计相关性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能满足各种不同的相关决策者或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信息需求;所谓会计可靠性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能真实反映财务基本状况与经营成果。特别应当注意,会计学本质体现的会计信息是用货币计量的信息,而不是其他信息。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将表现为价值信息、资金或资本信息。

(二)财务学本质关于财务学的本质问题,财务理论界也有许多观点:一是“货币关系论”,该观点认为财务(或称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是再生产过程中形成、分配和运用货币资金的客观存在的货币关系体系的总和;二是“资金运动论”,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这是我国长期以来财务学的主流学派;三是“价值分配论”,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对其再生产过程进行价值分配的一种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另外还有货币收支活动论、分配关系论、价值运动论、本金投入与收益论、财权流等几种观点。上述观点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的某些特性,也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财务本质理论的建设。但笔者认为,研究财务学的本质应对财务、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果的本质进行界定。财务学的本质是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果的统一,财务学是研究一个组织如何组织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提高财务效率的学科。财务是与货币、资金、资本或价值相关的概念;财务活动通常反映为资金或资本的运动,如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等;财务关系是指与资本筹资、投资、分配相关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财务效率是指资本产出与投入的比率或差额,体现为资本的增值。

(三)会计学与财务学本质及关系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一是提供会计信息的系统,会计信息是以货币表现的有关资金或资本的信息;二是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这些有用的会计信息可用于决策、控制或明确责任;三是提供的有用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具备会计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不可靠,或可靠不相关的会计信息,都不是有用的会计信息。财务学的本质是组织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提高财务效率,而这种组织、协调和控制财务的过程正是财务决策或财务管理过程,因此,财务学的本质应是一个财务管理系统。从会计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本质与目标上看,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作为会计信息系统,其本质和目标就是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作为财务管理系统,其本质与目标就是要提高财务效率,实现资本增值。应当指出,财务学中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方面的信息是依靠会计学提供的,要进行财务管理,实现财务管理系统的本质与目标,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同时,会计学要真正成为有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其提供的资金或资本的信息,必然与财务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相一致,即提供满足财务决策与控制所需要的信息。

二、会计学与财务学内涵及范畴定位

在明确了财务学与会计学本质的基础上,将对财务学与会计学内涵及范畴进行定位。财务学内涵及范畴与会计学内涵及范畴是相关的,因此,仍从会计学内涵与定位出发研究财务学内涵与范畴定位。

(一)会计学内涵与范畴定位会计学的本质与目标决定了会计学的发展,会计质量特征中的会计相关性决定了会计学的内涵与范畴。会计相关性体现在会计信息有用性需求方面所含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同的信息需求者所需求的会计信息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明确这些需求对定位会计学的内涵与范畴十分重要。

(1)会计学内涵的定位。所谓内涵,通常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从哲学角度看,内涵是指事物内在因素的总和。因此,会计学的内涵就是要反映会计学的本质属性和会计学的内在因素总和。会计作为提供有用会计信息的系统这一本质与目标,决定了要定位会计学的内涵,必须回答会计如何提供信息,提供何种信息,以及为谁提供信息等内在因素问题。

会计学以会计的目标、职能、对象和程序、方法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构建会计理论体系,揭示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过程,促进会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生活服务。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运用一系列程序和方法,连续记录经济业务,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过程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是指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程序与方法中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四个方面是会计学的核心内容,其中,提供会计报告是会计的主要职能。会计报告是整个会计系统的最终产品,是以浓缩的、综合的、系统的、分类的形式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

可见,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最终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以会计报告来反映。会计报告信息从生成的程序和方法角度看,形成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方法体系;会计报告信息从生成的相关性角度看,反映了经济活动的运行状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报告信息从生成的有用性角度看,它要满足利益相关者决策、控制、评价等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2)会计学范畴的定位。关于会计学的范畴定位问题,实质上是在对会计学本质和内涵界定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会计学进行科学分类的问题。会计学范畴定位对会计学科定位有着重要的影响,会计学的范畴不同,会计学科的地位也不同。然而,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中,人们对会计学范畴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的将会计学范畴理解为会计学理论范畴,有的理解为会计学应用范畴,有的理解为会计学研究范畴,有的扩展到会计学影响范畴。进行会计学范畴定位,既要对会计学内涵及外延进行科学的界定,又要对会计学范畴的分类标准进行合适的选择。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是进行会计学范畴科学定位的关键。

(二)财务学内涵与范畴定位会计学的内涵与范畴为财务学内涵与范畴的定位奠定了基础,财务学的本质为财务学内涵与范畴定位指明了方向。

1、财务学内涵的定位。要界定财务学的内涵,首先要界定财务的内涵和财务管理的内涵。

(1)财务的内涵。财务学的核心词是财务。财务一词是与英语FinanCe相对应的。FinanCe还被翻译为金融,有的将其翻译为财政。在研究国外对财务的一般解释时,将财务等同于FinanCe。关于财务的定义有许多,几种有代表性的主要观点是:

财务是为支出而筹集资金和资本的过程。将投资者和储蓄者的资金提供给消费者、政府和企业。

财务研究个人、经济实体和其他组织如何在一定期间内分配资源,主要应用经济学的方法来解决分配金融资源的问题,特别强调如何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进行决策。对资产负债表的右方比较关注。

财务研究一个组织投资什么,投资多少,从哪里取得资金,如何取得资金以及资本市场如何运行。财务主要关注于价值——管理决策如何影响公司股东的财富价值以及资本市场如何将资源引导向最有价值的用途。

财务是关于资本的科学。它包括项目选择(资本预算)、投资选择和融资选择:项目选择通过资本预算考虑是否实施某些项目;投资选择考虑货币投资决策,如投资于银行、股票市场,还是其他方面;融资选择考虑单个经济主体如何为将要实施的项目筹集资金。

财务的上述定义反映了国外对财务的基本共识和两种不同的观点。基本共识是财务是关于资本的科学,财务与资本运作与管理密不可分;财务是研究个人、经济实体和其他组织资本的科学。关于财务的内涵的不同观点,一是认为财务是关于资本筹集的科学;二是认为财务是关于筹资与投资的科学。

我国对财务的解释不是从财务的内涵进行的,而往往是从财务的对象进行的。而且我国在解释财务时实际上是与财务管理相联系的,因此有些教材根本不分财务与财务管理,而是直接采用财务管理的概念。笔者关于财务的不同解释是对有明确财务定义的主要观点综述。

财务泛指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财务活动指企业再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资金活动,表明财务的形式特征;财务关系指财务活动中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揭示财务的内容本质。

财务是国民经济中各部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总称。其中财务活动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经济关系,而财务关系则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财务是企业或单位生产经营中的货币资金运动。包括货币资金筹集、货币资金使用、货币资金收回和货币资金分配。

财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财务是价值运动及其所反映的经济关系。

财务的本质是企业和经济部门财务,是客观存在于生产经营过程的货币关系。

财务的本质是企业为实现生产职能对生产要素和经营成果的分配。

我国关于财务定义的基本共识表现在:财务是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及其总称。关于财务定义的不同观点可归纳为:从财务范畴看,有的将财务界定为企业财务,有的将财务界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从财务活动看,有的认为是货币收支活动,有的认为是资金运动,有的认为是价值运动;从财务关系看,有的认为是货币关系,有的认为是经济关系,有的认为是社会关系。

目前关于财务的定义,有的定义的是财务学,有的定义的是财务管理,如果不区分财务、财务管理和财务学,给财务一个综合的定义,那么财务可定义为:财务是关于经济实体、个人和其他组织进行资金或资本运筹的科学。如果将财务与财务学、财务管理区分开来,财务可做如下界定:财务与价值紧密相关,这种价值具体体现为资金或资本;财务表现为财务活动,即资金或资本的筹集、使用与分配;财务活动体现出财务关系,包括所有者、债权人、管理者、员工、政府等的关系。

(2)财务管理的内涵。管理可被看成是这样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个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管理活动是发挥管理职能的活动,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在管理活动中,各种管理职能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管理的内容由管理活动的内容所决定,现代管理之父法约尔将一个企业的活动分为以下几类:“技术活动,即生产和制造;供销活动,即购买、销售和交换;财务活动,即寻找资本及最适当地利用资本;安全活动,即保护财产和人员;会计活动,即盘存、资产负债表、成本和统计;管理活动,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在上述活动中,管理活动即是管理或管理职能,管理的内容应该是管理活动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其他五种活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于财务管理的内涵,国外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将公司理财(corporatefinance)定义为财务管理,那么财务管理的范围则被限定在公司的范围之内,非营利组织和金融机构等都不能被纳入到财务管理的范畴之中来。在这种观点下,西方将财务学科分为以下三个部分:金融市场学,投资学,企业理财或财务管理。二是将财务管理(financialmanagement)作为财务学或金融学的泛称。在这种观点下,财务管理就不再是简单的微观性质的定义,而应当突破现有公司理财范围的限制,把宏观定义下的财务(金融)也作为研究对象。财务管理不仅是对存在于公司或者各种机构范围内各种财务活动进行的管理,也包括存在于机构范围之外针对特定金融产品及衍生金融产品的管理,更包括对金融市场进行的管理。

我国财务界对“财务”和“财务管理”这两个名词存在着混杂使用的情况,同时对财务管理与公司理财也存在混用的状况。因此,讨论财务管理的定义,有必要界定清楚财务与财务管理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而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关于财务管理有以下几种定义:产品价值的形成、实现和分配(赵玉珉,1980);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王庆成,1981);对财务活动的管理(刘恩禄,1984);资金收支管理活动(陈毓圭,1986);对资金运动的管理(杜英斌,1988);筹集和运用资本(杨正新,1990);货币资源配置和货币关系处置(陈学荣,1991);价值管理活动(耿建新,1992);对企业资金的规划和控制(王庆成、王化成,1993);有关资金的筹集、投放和分配的管理(注册会计师考试办公室)。这些观点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五种,即财务管理是:对价值的管理;各财务职能或内容的总和;对财务活动的管理;对资金运动的管理;对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双重管理。根据前述财务及财务管理的定义,可将财务管理定义为是对财务的管理,即通过对资金或资本运筹的管理,协调与处理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资金或资本的运筹效率和效果。

(3)财务学的内涵。财务学是在探索资本运筹规律、追求资本运筹效率、总结资本运筹观念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或者说财务学是研究资本运筹规律与效率的一门科学。它可以更形象地通过组织安排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的提高来具体表现。研究财务学的本质应对财务、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的本质进行界定。财务学的本质是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的统一,财务学是研究一个组织如何组织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提高财务效率的学科。财务是与货币、资金、资本或价值相关的概念;财务活动通常反映为资金或资本的运动,如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等;财务关系是指与资本筹资、投资、分配相关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财务效率是指资本产出与投入的比率或差额,体现为资本的增值。财务的本质与目标决定着财务经济学与财务管理学的关系,以及财务学的范畴。

2、财务学范畴的定位。财务学的范畴是指财务学所涉及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划分,财务学有不同的范畴分类。关于财务学范畴定位问题,如同会计学范畴定位,也涉及财务学理论范畴、财务学应用范畴,财务学影响范畴、财务学研究范畴,财务学基本范畴和财务学所属范畴等。

关于财务学的所属范畴也一直存在争议,如财务学是属于经济学范畴、管理学范畴,还是社会学范畴、数学范畴等。

关于财务学的基本范畴,同样有着不同的划分角度。如,从财务活动的内容划分,财务学范畴包括筹资学、投资学和分配学;从财务学的教学层级来划分,财务学分为财务学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学和高级财务管理学三个层次;从财务活动的地域划分,可以分为一般财务管理和跨国财务管理;从财务学的广义主体可分为宏观财务与微观财务;从财务学的狭义主体可分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与财务经理财务;从财务学应用角度看其范畴,可划分为:企业财务管理、金融市场、投资管理及其他财务管理等。

关于财务学的研究范畴,如同会计学的研究范畴,涉及的面更加广泛,除了财务学的基本范畴,还涉及到与财务学属性和应用及影响相关的各个范畴,特别是财务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联的范畴都是财务学的研究范畴。

综合上述财务学范畴的内涵,结合财务学理论发展与学科及专业发展的需要,可将财务学范畴主要划分为财务学理论范畴与财务学应用范畴两大类。

三、会计学、财务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明确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内涵与范畴,为界定会计学与财务学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而要理顺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系,首先需要理解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系,以及会计学、财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为会计学科与财务学科定位奠定理论基础。

(一)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系会计学的本质与目标决定了会计学的发展,会计质量特征中的会计相关性决定了会计学的内涵与范畴。会计相关性体现在会计信息有用性需求方面所含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同的信息需求者所需求的会计信息可能是不同的。财务学中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方面所需的信息是依靠会计学提供的,要进行财务管理,实现财务管理系统的本质与目标,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同时,会计学要真正成为有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其提供的资金或资本的信息,必然要与财务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相一致,即提供满足财务决策与控制所需要的信息,而且会计学中的很多基础概念也正不断从财务学借鉴,如价值、货币时间价值等。

(2)财务分析学在财务学中的地位。要说明财务分析学在财务学中的地位,首先需要了解财务学与财务分析学之间的关系,财务学对财务分析学是如何依赖的,以及依赖的程度。从财务分析学的分析对象看,它分析的是财务学中的财务活动,应该说,财务学与财务分析学两者在研究对象上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是关注财务活动的具体运作,另一个则关注财务活动的分析与信息的提供。具体而言,财务学是财务分析结果的未来应用。从财务经济学视角来看,财务学需要信息来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财务管理学视角来看,财务学中筹资、投资、分配等各项活动的管理与控制均需要信息的支撑。财务学中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方面的信息是依靠会计学提供的,财务学对会计信息需求具有多样性,而会计学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一般性和广泛性,这就决定了财务学需要借助于某种信息生成或者说信息定制工具,按照各项活动和目标的要求,生成特定的信息,而这个信息生成的媒介就是财务分析。此外,由于财务分析学分析的对象是财务活动,分析的内容、原理与方法都是围绕财务活动展开和财务目标的实现,因此财务分析中的思想主要来自于财务学,如价值的分析,绩效的分析等。

(3)财务分析在会计学、财务学中地位的演变。通过前述分析,可以清晰发现财务分析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财务分析学与会计学、财务学之间的关系。会计学是财务分析的基础,而财务学是财务分析的应用方向。会计学与财务学各自的学科发展均离不开财务分析,而且会计学与财务学之间的交叉更离不开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是会计学与财务学之间的连接桥梁。随着财务信息在各方面被使用的广度与深度的增加,财务分析的作用也将更加重要。会计学、财务学与财务分析学之间的关系及演变可由图1所示。

(4)会计学、财务分析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随着相关学科理论与实务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加大,财务分析在连接会计学与相关学科关系中的地位与功能将进一步扩展,如图2所示。

从财务分析在会计学与相关学科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看,随着会计学科地位的提升,以及相关学科对会计学信息需求范围、数量与质量要求的提高,财务分析学将在分析主体、分析对象、分析内容和学科地位上有进一步的扩展与提升。财务分析不仅要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需求者的需要,而且要满足管理者、员工等内部信息需求者的需要;不仅要满足管理学理论与实务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满足经济学理论与实务发展的需要;财务分析不仅是一门独立的边缘性学科,而且将成为一个独立于会计学和财务学等的专业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先治:《财务学科定位与发展研究——基于会计学科定位的思考》,《会计研究》2007年第6期。

[2]葛家澍、刘峰:《会计学导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

[3]杨纪琬:《中国现代会计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4]陆正飞:《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王庆成、郭复初:《财务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周首华、[美]杨济华:《当代西方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冯淑萍主编:《简明会计辞典》,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8]赵德武:《财务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财务管理内涵篇4

【摘要】高校财务管理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教育形势的巨大变化,也应紧紧围绕学校内涵建设这一中心任务,树立新的财务管理理念,改革财务管理机制,创新财务管理方式,为实现高校内涵建设事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提供财力保证。

【关键词】内涵建设;财务管理;理念创新;机制创新

目前,高等学校已进入到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内涵式发展阶段。随着高校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以及模拟企业运作办学模式的变化,原有的财务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高校内涵建设发展的需要,高校必须以绩效为导向,围绕绩效最大化的目标,在财务管理理念、财务管理运行机制、财务管理方式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一、财务管理理念创新

(一)多渠道筹资和多形式理财的理念

不论规模扩张还是内涵建设都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支持,为解决资金供需矛盾,高校财务应积极开展多渠道筹资活动。目前,银行贷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但是这种负债办学的代价很大,每年动辄几千万的利息支出,对学校现有教育资源产生了巨大的负效应。近年来许多高校又陆续迎来归还本金的高峰期,资金周转困难,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学校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所以学校财务部门还要积极开创新的筹资渠道,比如采取联合办学或建立民营二级学院扩大招生规模、利用bot投资方式吸收社会资本及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对闲置的老校区进行置换,积极争取校友和知名人士捐赠,利用收费权质押争取银行投入资金,建立校园一卡通工程等。另外加大科研收入、校办企业收入、后勤社会化服务收入等收缴力度,这些都将成为学校办学资金的重要补充来源。

高校财务工作者应摒弃原来的只管家不理财的思想,不仅要生财有道,还要做到理财有方。一方面正确认识资金的时间价值并加以利用,利用各类金融工具理财,比如采用网上银行汇兑加快应收账款时间,利用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弥补资金周转紧缺,开据银行汇票等推迟应付账款、延长付款期限等,创造性地开展科学、有效的理财活动;另一方面结合学校的现实及潜在资源,确立最适合本校发展的投资战略及投资结构,合理分配高校金融资产,让校内沉淀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增强其理财、聚财和生财的能力。

(二)成本核算观念

市场经济逐步将高等学校的办学推向市场,高校只讲社会效益,不讲办学的经济效益和办学成本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人才培养成本核算是高等教育讲求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高校今后内涵建设发展的质量和目标实现的成败。只有树立成本观念,计算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才能进行横向比较,才能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才能合理而充分的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山东省属高校生均年培养成本约在10000元左右,而学生财政拨款定额加学生缴费,文法财经类专业学生每年约有7500元,理工类专业学生每年约有8000元,也就是说,学校要对每生每年贴补缺口达2000—2500元的培养成本,按在校3万人的学生规模计算,每年需要弥补近6000—7500万元。

(三)风险防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通过近几年的大量投入,目前大多高校已完成了外延扩展建设,工作重心将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但随着大建设、大发展、大投入带来的各种弊端、风险和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高校成为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在享有办学权利的同时也肩负办学的责任和风险。一是融资风险。面对数以亿计的银行贷款,随着还本高峰期的到来,学校财务部门要切实加强银行贷款的管理工作,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增强抵御的风险能力。在具体工作中应做到:配备专门人员做好贷款资金的管理工作;做好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为投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控制贷款规模,确保高校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政策及项目建设进度,制定合理资金使用方案,降低贷款成本;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合理安排调度资金,减少延期还款损失。二是收入来源风险。有的高校除财政拨款外的自筹资金占总收入的63%以上,而这种收入的取得受国家政策、学校声誉、地位等局限,各校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每个学校的各个发展阶段也不平衡。同时,高校要完成国家、社会所赋予的高等教育重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从长远发展出发,未雨绸缪,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正确认识投资的风险价值,认真评估各种风险,并设法控制风险的发生,以求合理增强学校财力,保证学校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创新财务运行机制

(一)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

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同时,高校的科研工作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科研水平大幅提升,科技成果丰硕,科研经费连年攀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大力带动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各高校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酵母”作用,通过吸收社会资金入股、争取企业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筹资举办科技事业,逐步形成国有和民办事业相互促进、公平竞争的科研事业发展格局。高校要进一步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逐步加大科技风险投资规模,采取股权投资等形式,引导企业和全社会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积极构建科技投融资新的平台,逐步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地方各级政府资金相匹配,国内外商业资本以及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研风险投融资体制。

(二)完善资源共享机制

近年来,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重点实验室,购置大型仪器设备,为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学科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但也存在设备重复购置、实验室重复建设、设备和仪器闲置、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据统计调查,在全国高校中,教学设备有近20%处于闲置状态,在用的大型设备平均使用率也只有60%左右。为支持教育发展,这些资金投入中很大一部分是政府买单的。这种浪费、闲置、利用率低的现象已逐渐地被政府、高校认识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和高校积极采取措施,比如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共用,成为克服科技资源布局不均衡、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有效载体。这种做法对于业务相近、设备通用性较强的单位来讲,具有普遍意义。高校要认真借鉴经验,在大力推进内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探索实行“一家购建、数家共享,市场运作”的方式,优化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缓解资金供求矛盾,提高设施、设备利用率,探索完善资源共享机制。

(三)建立绩效评价制度

高校财务综合实力的提升,除了要有一个科学合理并与实际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机制外,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综合评价体系也是很有必要的。目前高校经费的使用普遍存在效益低下问题,算账的不用钱,用钱的不算账,高校资金的跟踪问效机制还不尽完善。有些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重投入、轻管理,重立项、轻问效的问题;有的在申请项目时有可行性研究报告,但资金拨付后,却对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监管不到位,导致千方百计筹集来的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甚至被挤占挪用、损失浪费。高校财务应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实施绩效考评,建立由财务、资产、审计、纪检监察、人事组织、教学、行政等部门组成的绩效评价小组,对学校的重大投资、专项资金、仪器设备、重点维修项目等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价,积极发挥绩效考评对项目责任人的激励、奖罚作用,避免和纠正错误行为,查处违法违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高校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按照充实内涵、加强管理、注重质量、提升水平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力推进强校发展、特色学校发展建设。

三、创新财务管理方式

(一)专家参与财务理财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的财务治理结构应当是知识型的,这就要求高校财务治理结构中除校内有关财务领导人员外,还应吸纳外部的财务和信息专家参加,可高薪聘请,也可采用国际上流行的“一美元官员”制,象征性的年薪1美元的“义务劳动”方式,将国内有经验的人才融入高校之中,打通学校和社会的“校民”两界,以社会和民间的力量补充学校的行政力量。事实上,国内很多高校为提升本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惜重金聘请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大批专家、名人,他们的加入确确实实带动并提升了该校的学术水平,带给学校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及彼,高校的财务治理亦应借鉴这种做法,将国内高水平的经济、投资、理财专家聘入学校,以期对高校的财务治理起着参谋、咨询、方案论证作用,架构起学校与社会各界联系的桥梁。

(二)实施财务支出精细化管理

资金紧张,依然是制约高校未来发展的瓶颈,虽然高校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筹措经费,也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增收困难的情况下,节约支出就显得尤为重要。“节支”尽管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常谈的才是真理,常谈的说明有文章可做。高校每年正常经费支出几亿元,节支的空间相当大,因此厉行节约决不应只是一句空话。财务管理要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动脑子、下功夫,合理调整支出结构,围绕“人、车、会”等经常性支出项目,严把支出关口。财务管理无论怎样改革、创新、完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增收节支,切实将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学校内涵建设的成功转换。

(三)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

财务管理人员是高校财务管理主体中的主体,随着市场环境竞争更加激烈,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更加严格。财务管理人员除传统的会计核算能力外,更要注重培养以下三方面能力:一是职业判断能力;二是沟通协调能力;三是开拓创新能力。学校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利益主体多元化,对于不同的经济业务,财务人员必须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求取得最佳效益;对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必须采用不同技巧来沟通协调,以求取得最佳效果;财务人员要勤于钻研业务,更新观念,努力学习,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熟练的工作技能,同时根据我国国情和高校的实际情况,以新的思路考虑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采用新的方法应对会计实务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总之,随着高校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建设的战略转变,高校财务管理理念要创新,财务运行机制要创新,财务管理方式要创新。高校财务部门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也只有不断地进行探索,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适应高校内涵建设的要求,才能满足高等教育日益发展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姚云丽.试论高校财务管理的模式[j].科学观察,2007,(5)

[2]崔邦焱.关于当前高校财务方面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17)

财务管理内涵篇5

关键词:绩效;财政支出;财政科技支出

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012-02

引言

财政科技支出由于其支出活动的特性,其绩效内涵与企业绩效有许多不同之处。要进行有效的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有必要对财政科技支出绩效的内涵进行界定。本文通过分析财政支出活动的特性和科技活动的特点,试图对财政科技支出绩效的内涵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

中国学者对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进行了一些研究。袁志明、虞锡君(2004)认为,反映绩效的内容应该包括项目技术成效、管理业绩、直接效益、间接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1]。陈丽佳、卢进(2005)将财政科技三项费用的绩效界定为目标绩效、组织绩效、政府绩效、社会绩效四个方面[2]。谢虹(2007)将财政科技支出绩效界定为财政支出合理性、直接经济效益、间接效益和社会效益、潜在效益四个方面[3]。张衡等(2008)分析了财政科技支出绩效的特征,认为其特征包括:差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科技计划绩效不同;不确定性,即科技研发可能会失败;外溢性,科技项目会带来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4]。胡兴旺、曹武军(2008)将财政科技支出绩效的特点总结为:公共性,即财政科技支出应以满足全社会科技进步的共同需要;间接性,包括财政科技支出的带动效应、服务效应和持续效应;时滞性,指科研项目立项到产出稳定时的时间范围[5]。从以上的综述可以看出,中国对财政科技支出绩效内涵的界定还十分零散,且带有一些随意性,并没有一套完整的内涵体系。

一、绩效

绩效一词是来源于西方管理学的概念,其英文单词为“performance”,对绩效较为常用的解释是业绩、成效。管理学的绩效可以划分为人力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层面。人力绩效衡量的是企业员工的工作表现。目前对于人力绩效主要有两种观点,即结果观和过程观。绩效的内涵为“三效”,即效果、效率和效益。效果指的是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目标的完成程度,是否取得了成果,成果的质量如何;效率指的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即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产出;效益则是指所取得的成果所带来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物质利益、精神利益等。组织绩效的内涵表现为效果、效率和协调。效果指的是企业是否实现盈利,是否达到财务目标。效率指的是企业的盈利是否最大化,是否最有效地利用资源获得最多盈利。协调指的是企业是否兼顾了各方面的利益,如完成战略任务、满足顾客需求、提高员工表现等。

二、财政支出绩效

1.财政支出的特性。正如美国学者Bates和Halton[6]指出的,“绩效是一个多维的构成,观察和测量的角度不同,其结果也会不同。”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出发认识绩效就会得出不同的解释。政府活动具有其自身的特性,财政支出活动是政府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与政府活动相同的特性。财政支出活动的特性包括:(1)公共服务性。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主要活动是提供公共产品,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其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公众服务。(2)非营利性。政府活动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通常都是无偿的,政府并没有从中获得报酬。(3)力行节约性。政府活动资金的来源是社会公众的税收,财政资金的浪费就是对社会公众资源的浪费,这种浪费是不允许的。财政支出活动的特性要求财政支出绩效具有与管理学绩效不同的内涵。首先,公共服务性表明财政支出活动是为社会公众带来利益的,而不是为了政府获得利益。这就要求财政支出绩效应含有社会性的效益内容,即财政支出活动使社会公众获得的各种利益,但不应含有政府获得利益的内容。其次,非营利性表明财政支出活动没有盈利的考量,这要求财政支出绩效中不应含有政府盈利的内容。最后,力行节约性要求财政支出绩效中应含有效率的内容,但并不是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利润的盈利效率,而是以尽量少的投入取得预定的成效。

2.财政支出绩效的“3e模型”。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了财政支出绩效的“3e模型”[7],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经济性是指对于政府活动应使用最少数量的财政资金,用最少的资金获得尽可能多的资源。效率性指的是资源投入量和成果产出量的关系,包括以最少的资源投入量取得一定的成果产出量或者以一定的资源投入量获得最大的成果产出量。有效性则是指政府活动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否有效地解决了目标问题。

3.财政支出绩效的内涵。借鉴3e模型和管理学的绩效内涵,并结合财政支出活动的特性对绩效内涵的要求,本文认为,财政支出绩效的内涵应包括效果、经济、效率和效益四个方面的内容。效果指的是财政投入的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即是否取得了预定的成果,成果的质量如何等。经济指的是财政支出的花费是否最少,财政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效率指的是资源投入量和成果产出量的关系,财政支出是否以最少的资源投入量取得一定的成果产出量或者以一定的资源投入量获得最大的成果产出量。效益则是指财政支出取得的成果为社会公众所带来的利益,包括直接的活动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其中,效果与效益的区别在于,效果是对财政支出项目本身而言,而效益是对项目之外的影响的衡量。

三、财政科技支出绩效

由于政府活动范围广泛,活动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政府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某些活动的特点会使得其财政支出绩效的内涵的各个方面重要性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种类的政府活动的财政支出绩效内涵有所差别。比如效率性重要的活动应侧重绩效的效率方面,效益性重要的活动则应侧重绩效的效益方面。财政科技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财政科技支出绩效的内涵也有相应的侧重点。

1.科技活动的特点。科技活动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简称为R&D活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和科技服务活动三类活动。科技活动属于社会生产活动中的一种,具有其自身的特点。(1)探索性和创新性。R&D活动是对知识的未知领域进行研究,对于所能得到的成果事先是无法完全预知的,R&D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其活动成果的创新性。创新性是R&D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生产活动的最根本特点,也是衡量R&D活动成果价值大小的最重要标准。(2)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也是只就R&D活动而言的。R&D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果是难以确定的,R&D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情况。R&D活动的不确定性意味着对R&D活动进行投入是充满风险的。(3)正外部性。不论是R&D活动还是非R&D活动都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科技活动的成果不仅能使成果所有人获利,也能使整个社会都受益。R&D活动提供新的知识,增加社会的知识总量,提高社会科技水平。

2.财政科技支出绩效内涵。财政科技支出是财政支出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科技支出绩效的内涵即是财政支出绩效的内涵,而科技活动的特点影响财政科技支出绩效内涵的四个方面的重要性。根据科技活动的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R&D活动和非R&D活动两类,两类科技活动所对应的财政科技支出的绩效内涵有所不同。R&D活动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以及正外部性三个特点。衡量R&D活动成果的创新性属于绩效内涵中效果方面的内容,由于创新性对于R&D活动的重要性,其突出了对R&D活动效果衡量的重要性。R&D活动过程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则使得对其效率性和经济性的衡量显得意义不大。R&D活动具有正外部性,必要对R&D活动的科技效益进行衡量,不过正外部性是只对科技知识和科技水平而言的,对于经济、环境等则没有正外部性。综上所述,R&D活动的财政科技支出绩效应该首先侧重于效果方面,其次侧重于效益方面,经济和效率两方面则不是侧重点。非R&D活动只有正外部性一个特点,这表明对于非R&D活动的衡量应突出效益方面的内容。非R&D活动的正外部性不仅在于科技方面,还涉及到经济、环境等,如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少环境污染等,在衡量效益时不仅要关注直接的科技效益,也要关注间接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非R&D活动不具有不确定性,效率和经济的标准都是可以确定的,对其经济性和效率性的衡量是十分必要的。非R&D活动也不具有创新性,对其效果的衡量就不如R&D活动那么重要。综上所述,非R&D活动的财政科技支出绩效应侧重于效益方面,对于效果、经济和效率则只赋予一般的重要性。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财政支出活动的特性和科技活动的特点,界定财政支出绩效的内涵,并明确财政科技支出绩效的内涵。本文得出两点结论:(1)财政支出绩效的内涵包含效果、经济、效率和效益四个方面。(2)财政科技支出绩效内涵的四个方面的权重有所不同。R&D活动的财政科技支出绩效应侧重于效果和效益两个方面;而非R&D活动的财政科技支出绩效应侧重于效益方面。

参考文献:

[1]袁志明,虞锡君.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内涵及评估实证分析[J].浙江统计,2004,(1):20-22.

[2]陈丽佳,卢进.科技三项费用投入绩效的内涵及特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5):112-114.

[3]谢虹.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科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4):12-16.

[4]张衡,卢进,王亚萍,赵行旺.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7):101-102.

[5]胡兴旺,曹武军.财政科技支出绩效管理模式研究[J].中州学刊,2008,(1):83-88.

财务管理内涵篇6

关键词:财务信息化信息系统集团财务管控

一、集团财务管控内涵及现状

随着企业集团管理规模和管理级次的不断扩大,如何整合集团内部资源实现整体价值最大化、维持企业集团的整体性引出了企业集团管控的问题,而集团财务管控更是其中的核心。集团财务管控的目的是使所属企业实现财务协同效应来创造价值,同时强化内部控制,避免因失控而出现资产流失。从财务管控的重点看,主要包括财务规范管控、预算管控、资金管控、财务信息管控、风险管控等。从目前财务管控研究情况看,财务管控的理论很多,但多数也只是从财务管控的模式、财务管控的内容等角度进行了阐述,从财务管控实际落地的角度,尚未形成统一的财务管控体系。

二、什么是财务信息化

财务信息化是以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新技术,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财务、业务、生产一体化;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度一致性和同步性;实现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的完全动态化。

三、财务信息化与财务管控的关系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试图通过财务信息化解决财务管控问题,但从实际情况看,很多企业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固然与实施过程本身的复杂性有关,重要的是对基础问题缺乏必要的思考,即财务信息化如何解决集团财务管控问题?两者的关系如何?只有在上述问题讨论清楚的情况下,才能提高财务信息化的目标性和成功率。结合财务信息化的特点,其与财务管控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财务信息化为财务管控落地搭建了基础平台,为财务管控体系的建设指明了一个可能的方向;二是随着信息化的建设,企业内部的管理环境以及管理方向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传统的财务管控模式理论也需随之发展;三是财务管控的模式选择反过来影响着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财务信息系统为集团财务管控的落地搭建了基础平台

财务管控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想将分散的、理念性的控制目的、控制手段融合在一起,实现落地,必须将其纳入一定的系统,使其融入到企业日常的工作流中。基于业务财务一体化的财务信息系统,涵盖了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从企业集团的角度,纵向以产权结构为主线涵盖各级财务主体,横向上各级财务主体以财务信息生成肌理为主线涵盖各职能、业务部门,至此财务信息系统不仅解决了信息流问题,更重要的是其以数字化的形式影射了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线上再造数字化企业集团,与现实经营过程比,线上更具系统性、可控性、可集成性、可视性,因此将财务管控思路与财务信息系统结合,能保障集团财务管控的落地。如依托财务信息系统,以财务信息逆向流动为主线,将价值形态的财务预算目标分解至具体业务,实现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的对接,将预算的执行过程在财务信息系统中完成,为后续预算的跟踪、分析、调整提供了条件;通过将相关财务制度以控制点的形式固化到信息系统中,以保障财务活动的合规性,财务核算的规范性;在数据集中管理的基础上,财务信息系统为企业集团对下属企业的财务监控创造了工具条件。

(二)财务信息化拓宽了集团财务管控模式的视野

根据传统分法,集团财务管控模式分为集权制、分权制、混合制,此类分法是基于集团内部资源条块化、信息不对称的假设条件,是一种大权利的粗线条分配模式,在此类模式下,要么管死、要么不管,权利难以在决策权、执行权、知情权、监督权等细化权利中间分配,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能就需要对下属企业实施全面的控制,分类模式也蕴涵着自上而下垂直化行政管理的思想。通过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将集团各下属企业或部门有效地联接在一起,实现下属企业财务资源、业务资源以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有效地促进集团财务资源和业务资料的整合,在此背景下,集团财务管控模式进而集团与子公司之间的权利如何分配值得重新思考;特别是财务信息化拉平了集团组织架构,缩短了集团与直接以及非直接下级子公司之间距离,对以自上而下垂直管理理论为基础产生的财务管控模式提出了挑战。

(三)财务管控模式影响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财务控制实际上是对企业财务业务流程的控制,财务信息化建设本身即是在梳理企业原有财务业务流程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管控思路、管控目的,整理、提炼、再造出新流程的过程。因此选取怎样的财务管控模式决定着企业的业务流程,影响着财务信息化的建设。

四、相关建议

一是财务信息化在集团财务管控中发挥着越来中重要的作用,但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其只是一种手段,只有将财务管控思想融入到信息系统中,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信息化建设不能为信息化而信息化,必须以清晰的财务管控目的和管控思想为前提;二是财务信息化必须涵盖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以体现企业业务流程的全貌;三是财务信息化建设要杜绝线上线下两张皮,只有保持线上运行与实际运行的同步,依托财务信息系统建立的各项管控措施才能落地。四是集团财务管控模式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化的,将随着企业战略的调整、新的管控理论的发展而调整,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完善也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信息化建设应具备这种预见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内涵篇7

[关键词]会计系统;管理系统;信息系统

一、问题的提出

产生于二十世纪40年代的系统论,广泛地应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对会计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系统论将会计视为一个系统,从该系统的目标、要素及其结构、层次、系统的开放性等方面来构建会计体系,并研究会计系统与外部系统的联系以及会计系统的内部结构。系统论的引进,使会计理论研究的视野更广阔,整体性更强,立足点更坚实。当前,将会计视为一个系统已为会计学界广泛接受,但对会计是一个什么系统却争议颇多:

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发表的文件公告《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指出:“实质地说,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使这个概念在国外广为流传。1977年,悉德尼。戴维森主编《现代会计手册》第二版序言中第一句话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旨在向利害相关的各个方面传输一家企业或其他个体的富有意义的经济信息。

1980年,余绪缨教授在《要从发展的观点看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一文中提出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点。1988年,葛家澍教授在《会计学导论》中提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和经济管理而在每个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已故杨时展教授以受托责任为出发点,认为会计的原本目的在于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完成企业的受托责任。他认为:“现代会计是一个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以决策为手段,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按货币计量及公认原则为标准,进行分类一汇总一传达的控制系统。”于玉林教授认为会计既提供会计信息,又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管理,会计是一个系统,它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管理系统两个子系统。因此,他将会计系统的性质表述为:“会计系统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以货币形式为主,采用现代化的专门方法,对扩大再生产运动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和核算的系统。”

限于资料和篇幅,本文仅列上述观占。这些观点可分为三类:信息系统论;控制系统论;包括会计管理和会计信息子系统的大系统论。由于这些观点的提出均有其依据,各观点代表者均为国际权威或国内知名会计学家,这些不同的认识对会计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它一方面丰富了会计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也给会计学的发展带来诸多问题:如会计理论研究中会计与财务的关系,会计学科体系中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的关系;会计实务工作中会计究竟有没有管理职能?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会计系统的内涵进行探讨。

二、会计系统的内涵

笔者认为,前文所述的不同观点的原因在于所指会计内容的差异,认识这个问题就是对会计系统的外延界定问题,外延是反映事物对象的总和,内涵是反映对象的共同属性的总和。因此,科学地判定会计系统的内涵,首先应对会计系统的外延加以界定。会计系统的外延是反映会计对象的总和,是对会计工作范围的总括,对会计外延的界定必须从会计实践中得出。

1.从历史的会计实践看会计工作的内容: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管理需要而不断完善的。在社会生产中,会计一方面对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消耗以及劳动产品的数量进行记录、计量;另一方面又要对生产过程中的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分析、控制和审核,以促使人们节约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是伴随着会计产生而俱有的职能。只不过,限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会计本身的发展水平。当时以会计核算为主,会计管理为辅。

2.从现实的会计实践看会计工作的内容:现有的各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进行的最基本的工作是会计核算工作。从记帐、算帐到报帐一条龙形成会计信息的信息系统,但应该看到这决不是会计工作的全部。会计在做好会计核算工作时,还应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开展会计预测,参与经营决策,严格会计控制,进行会计监督,检查与分析。

3.从未来发展的会计实践看会计工作的内容:未来社会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会计核算必然实现电算化。会计人员从手工核算中解放出来,会计管理工作将更加突出,这也是企业面向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因此未来发展的会计工作必然是管理型会计工作模式,会计核算信息化,会计信息管理化。

因此,我们认为会计系统的处延是反映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管理工作的总和。这是认识会计系统内涵的基础。

会计系统的内涵是反映会计对象共同属性的总和,认识会计对象的属性应把巴握会计系统的特征,用系统的观点研究会计对象,它具有以下属性:

1.整体性,恩格斯说:“系统即是一个大体系。”“会计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由各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来说会计系统是由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管理系统组成的大会计体系。”

2.相关性,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会计系统内部的信息子系统与管理子系统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信息是为了管理,管理需要信息。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管理工作也密不可分。

3.目的性,目的性是系统所要完成的任务。这是该系统存在的原因。会计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节约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益。

4.动态性,就会计系统来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和会计自身的发展变化。会计系统经历着由历史上的核算为主、管理为辅,目前的核算型向管理核算型转变,未来发展的管理型会计系统的变化过程。

综合以上分析,会计系统的内涵是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和会计管理(管理系统)的总和。它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特征。因此笔者同意于玉林教授的,观点,认为会计系统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以货币形式为主,采用专门方法,对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和核算的体系。

会计系统包括会计信息和会计管理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会计核算,它通过对会计对象按一定的标准确认、记录、计量、报告等程序最终形成会计信息的报表体系,会计对象是抽象的概念,具体表现为会计六大要素。会计核算即是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的核算。会计核算是会计部门的基础工作,在学科上,会计信息系统表现为财务会计学。会计管理子系统在实践工作中表现为会计管理工作,指会计部门按照会计系统目标对企业单位的资金运动所进行的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有些同志认为会计没有决策职能。我们认为决策是有层次的。即使集权型的企业也不可能事事由单位负责人决策,会计系统内的行为会计人员是有权决策的。动态的会计管理是对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的管理,静态的管理是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管理,会计管理是会计部门的核心工作,在学科上,会计管理系统表现为财务管理学。

三、根据会计系统的内涵重新界定会计学科体系

由于长期以来对会计系统的内涵认识不一,我国会计学界在会计学科的关系上也意见纷纭,主要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四者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有人认为会计学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独立的子系统。有人认为管理会计是发展的成本会计,如李心合“在国外,所谓成本会计就是管理会计;而在我国,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两门并行的学科”“而且其理论根据不足,内容组织不科学,方法论不系统。”有人认为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三门学科之间从内容到方法上均有交叉重复现象,而交叉高达60%~70%以上等等。

我们认为,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本无可厚非,但是学科之间的重复研究现象,既浪费研究资源,同时也给会计教学,会计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因此有必要对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的关系及会计骨干学科体系予以重新界定。

会计系统的内涵是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管理系统的体系。会计信息系统在学科表现为财务会计学,是对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因此成本核算是包含在财务会计中的。

会计管理系统是对资金运动的管理,包括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收回和分配,实际工作中是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的管理,在学科上财务管理学基本涵盖了上述内容;筹资管理实际上是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管理,投资管理实际上是对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等资产要素的管理,利润管理实质是对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的动态管理,因此,我们认为会计管理在学利上反映为财务管理学。

如果按照会计系统的内涵,似乎会计学科有财务会计学反映会计信息系统,有财务管理反映会计管理系统就足够了,那么现存的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该怎样处理呢?成本会计大致包括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内容。我们认为成本核算是会计核算的一部分。事实上早期的成本会计仅侧重于事后核算,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二十年代以后,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目标成本和标准成本制度的建立,才使成本会计向包括事前预测、计划、事中控制的成本管理发展。而管理会计本身就是从成本会计发展起来的,现实的内容主要包括:成本性态、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成本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预算控制、质量成本、标准成本、责任成本,成本这一主线几乎占了管理会计60%~70%的内容。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责任会计可以划归财务管理学。这样管理会计90%以上的内容被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包含。因此,我主张将成本会计中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会计中的成本管理进行结合重整,形成成本管理学。这样成本这一要素的核算和管理就浑然一体。从成本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到事后核算,形成一个过程,将管理会计其他部分划归财务管理学。

经过整合,我们认为会计学的骨干学科应由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学,财务管理学三门学科组成。这样做符合会计系统的内涵,又避免了会计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和交叉,同时对会计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之所以把成本管理学单列。是因为成本计算和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这样,会计核算是基础,财务管理是中心,成本管理是联系二者的纽带。

四、把握会计系统内涵,促进会计工作模式转换

会计系统在实践中表现为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管理工作两部分,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管理是会计工作的重点。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下,生产计划由国家下达,所需资源由国家统一分配,所需资金国家统一提供,产品由国家统购统销,企事业单位不存在独立的财务活动,客观上形成了重核算轻管理的会计工作模式。改革开放后,我国致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转换会计工作模式。由核算型向管理核算型转变,目前,对国企改革也具有积极意义。国企改革,一方面要在法人治理结构上进行制度创新,另一方面就要狠抓管理。中共中央关于国企改革的若干问题决定指出:“要重点抓好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对企业会计工作提出了要求。因此建立管理核算型会计模式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转换的途径一是要思想转变,包括企业领导思想转变:重视会计工作;会计人员思想转变:由记帐员向企业领导高级参谋转变。二是改变工作环境,努力使会计核算电算化,会计信息管理化。三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增强其管理和参与决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会计学导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

[2]吴明礼。构建大会计学科新三极的思考[j].当代财经,1999,(6):24-28.

财务管理内涵篇8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涵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名称,它是经过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制定和实施的,其存在的最终归属在于保证正常的经营效益,提升工作效率,增强财务报告的安全度。企业的内部控制包含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整体大方向。以上定义是经我国的专家学者研究得出的,以国外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同时突破把认识停留在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或内部控制的局限,使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逐步向全面而科学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产生明确的指导作用。

(二)风险管理的内涵

任何事物、项目和企业在正常的运作过程中都避免不了风险的存在,经过长久的实践经历和经验总结,各个企业逐渐认识到风险管理必然从单项业务、或者各个部门方面加以考虑,其次需要结合风险组合的规律,进而提升到整个企业的高度上来。由此,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进入到全面管理的阶段。企业风险管理的含义主要是针对在整个经营过程中,为了达到整体的经营战略目标,将各类不确定因素引发的结果调控在可以掌握和接受的范畴内,从而采取的方式及其实施的全过程提出的。eRm框架显示,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且较为明显地受着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旨在从经营全程识别可能引发企业的潜在危险的因子并管理风险。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风险管理框架结构在内容上涵盖内部控制

就国内目前存在的风险管理研究理论体系来看,CoSo《内部控制统一框架》等等研究成果均在定义风险管理的同时囊括了内部控制的内容,风险管理的目标就包括内部控制目标,风险管理的要素也包含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三方面。以此,不难发现,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在内容上表现出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实质内容存在差异

当然,在考虑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紧密联系之余,必然要考虑二者的区别。首先,内部控制是隶属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小分支,而风险管理则是贯穿企业的运行全程,更多的与风险相联系。第二,风险管理已经被正式规定在“对企业的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领域,呈现正面趋势的现象被当作机会;然而风险与机会的定义区分并不明晰。第三,风险偏好、容忍度、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等方面已经在理论研究中占据很大比例,然而他们并没有出现在内部控制框架之中。

(三)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现实基础是一致的

在所有企业的经营运作中,其所有权与经营权都是分离处理的,这是避免股权交易与股东变换打断企业运转的连续性的必然措施,同时可以促进达到使资金和企业工作能力更科学更高度的结合的目的。但这种措施同时会诱发新生的风险,会加剧企业管理者和各个股东的利益矛盾。不仅如此,有限责任制的公司这个格局本身就是一个隐藏着风险的因素,可能会在后期经营中对债权人利益造成不利影响。企业在投资高风险项目时,可能会得到比较可观的经济收益,但这些收益对半进入了高层股东的腰包,从属的债权人分取的只是固定不变而比较低廉的利息收入;相反,遇上项目失利的情况,股东只需要担负投入所对应比例的责任,而由债权人来负责破产造成的后果。由此可见,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收益与风险严重不平衡的经济行为。

三、财务部门应加强内部控制规避企业风险

(一)财务部门主管领导必须意识到

内部控制不等于风险管理风险防范是内部控制的前期举措,并且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据重要的比例和地位,但是必须认清的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两者是存在巨大的差异的。具体说来,就是内部控制基本只具有提防风险的作用,与转嫁、承担、化解或分散风险这些实践色彩比较浓重的名词无太大的关系。风险管理中,涉及到风险的识别、评估、对策及其监测等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果要把内部控制定位到风险管理系统中的话,可能就可以说与风险识别、评估最为相似且紧密相关。以风险识别和评估为前提进行的内部控制,其工作作用也仅限于规避经营管理活动中经常发生的错误和风险。所以,相关的企业经营和管理者在进行风险处理的同时,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内部控制的角度上,必须同时关注风险管理的内容,将两者有效地协调起来才能使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发挥良好的作用,从而促进整个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实现。

(二)财务部门应构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

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是一种与风险评估紧密相连的事物,它存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可以最高效而科学地使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达到一种高度协调的状态。在任何企业经营项目内部,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企业唯一能做的就是预防规避与分散解决。企业必须对公司涉及的各个项目展开风险评估,大致清楚所面临的风险种类与级别,并据此探究风险诱因,思考防范和降低危险指数的举措。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的良好建构,有助于使企业统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双方,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压力和威胁。

(三)企业应构建合理财务团队

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任何企业的经营、风险的处理和内部控制的完成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观念创新的根本力量也是人力。企业在制定经营目标,设置核算机制的同时,都必然考虑企业内部现存的人力资源组合状况。我国历史悠久,自千年之前便已提出以人为本的基本观念,这也是现代社会为人民谋福利必须遵守的理论原则。企业在自身的经营运转中,必须使人在内部控制工作中,施展才能,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在增强员工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和法规意识等方面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员工的向上意识和竞争意识。

四、结语

财务管理内涵篇9

关键词: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

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财务信息不仅是企业发展中关键的一个部分,而且还是影响决策者经营决策的重要因素。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电算化会计也随之得以广泛的应用,这就对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财务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以及社会市场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对于企业本身而言,财务信息化建设具有三方面的意义。

第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效率。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即应用相关的先进性财务信息化技术,使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的工作程序得到简化,工作时间也得以缩短。同时,先进性财务信息化技术的合理应用,还能够实现跨地域以及跨时间的财务管理,并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监督和控制,使会计审批的程序和时间得以优化,从而提升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效率。

第二,财务信息化建设可以使企业财务管理得到优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需要相关技术作为其支撑力量,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通过建设网络化,将企业内部、不同企业间财务信息进行网络化处理。这就需要合理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企业内部的相关财务信息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共享,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有效的掌控企业财务信息,并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实现财务信息的跨地域及跨时间的管理。同时,通过企业财务信息建设,企业还能够及时的获取到相关的有效性财务信息,再经过对不同企业财务信息进行分析,明确自身企业所处的经营情况和经营环境,并以此作为基础实现对经营方向和经营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第三,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够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得到有效的加强。通过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力度得以加强,不但使企业获取到了更加广阔的提升、发展空间,而且还能成为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性力量。企业财务管理主要是将企业内部的不同业务联系起来,形成相对集中有序的产业结构链,促使内部各个集团分公司间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与交流,最终实现集中化管理的目标。而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就可以使企业内部财务信息以同一种方法实现预算,再建立统一的企业预算管理制度,使集团分公司间财务预算可能存在的差距缩到最小。采取该方式,能够减少企业的整体资金耗损量,而企业财务信息报表也能够保持一致,并使之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及决策者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数据。

二、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近几年,企业在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企业内部的许多管理人员还没能够准确的认识到财务信息化的内涵。在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尽管许多管理人员都非常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也认识到了其重要意义,然而对于财务信息化建设内涵方面的认识,却表现出一些无法忽视的偏差。部分管理人员认为,财务信息化就是所谓的会计电算化,但就财务信息化以及会计电算化而言,二者的操作流程、操作手段和具体的目标都有明显的区别,而且会计电算化只能算作财务信息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要素。如果肆意将二者混淆,就可能会造成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所包含的内容及目标受到扭曲,而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也会出现较大的阻碍因素。

第二,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相关软件在发展方面表现出滞后的问题,加之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参差不齐,不仅无法满足具体的工作要求,而且还不能保证其安全性。在企业财务信息化整个系统当中,信息化管理软件已经成为其核心,而且与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理念都有直接的联系。然而,近几年许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所应用的软件都大同小异,但是这些管理软件却不具备通用性,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够适用,甚至与企业的管理需求及发展目标、发展特色都背道而驰,给企业的整体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第三,操作人员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要素,其操作技能也是管理成效的决定性因素。但在当前许多企业的内部,操作人员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操作技能参差不齐。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许多操作人员只能进行相关的简单操作,在遇到相关网络问题的时候,只能求助相关专业人士。这样的过分依赖行为,就可能会出现许多的网络安全问题,也使企业财务信息化网络运行必须具备的安全性受到影响。在此背景下,一旦计算机网络出现安全问题,就有可能会泄露企业财务数据,对企业造成相当程度上的经济损失和信任危机。

第四,与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相匹配的相关制度还不完善。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只关注财务信息化可能会给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财务工作带来的好处,并将工作重心放在“建设”环节,却忽略了制定同企业财务信息化相匹配的、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在此环境下,受相关制度还不完善的影响,企业财务信息化在管理方面会存在着较大缺陷,使许多缺乏职业道德的工作人员有机可乘。

三、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所遇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正确的认识企业财务信息化所具备的内涵

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要求企业内部相关管理人员对其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此前提下制定出正确的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方向。为实现对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内涵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宣传手段,通过在企业内部举办宣传引导活动,促使企业内部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够正确的认识到企业财务信息化所具备的深层内涵。鉴于此,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在内部创建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专门性组织机构,主要负责推广以及宣传企业财务信息化。在此环节,要求企业高层的管理决策人员改变传统的认知,对企业财务信息化进行准确认识,从而使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得以有序开展。

(二)研发适宜的管理软件

由于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相关软件还非常的落后,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参差不齐,因此不但不能够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而且还无法保证安全性。因此,必须加快研发适宜的管理软件,并不断的提升相关人员的素质。首先,企业必须要充分的结合国内外相关企业的管理软件研发方式,加快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软件开发的力度。其次,鼓励相关财务人员能够主动参与到管理软件研发的整个过程当中,而相关的技术人员之间也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促使企业财务数据内容能够更加丰富。再次,企业内部还需要创建相匹配的信息平台。在此过程中,必须对信息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以及升级,使财务信息的收集工作更加的便利和全面,从而使信息收集的有效性得以增强。

(三)提升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人才是决定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而当前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企业内部必须要不断的提升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目标。除了要求相关管理人员自身具备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之外,还必须懂得基础性的网络信息技术,并以此武装自己,丰富自己的技能,从而更好的将自身才能应用于工作实践中。这就需要企业内部要不断地挖掘和培养综合型人才,通过在岗培训的方式,给予相关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再配以高效合理的选人机制与用人机制,促使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得以有序开展。

(四)不断完善相关制度

若要完善同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相匹配的相关制度,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其中,建立内控制度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与发展需求,以国家法律法规作为基本要素,以全面、易懂作为出发点,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使之成为保证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够顺利进行的制度支撑。而内部审计作为衡量企业财务信息整个体系运行情况的标杆,其质量也有待于提升。通过进行精准的财务处理,保障财务信息具备其安全性,在对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审计的同时,不断地规范上机操作时的行为。

四、总结

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呈现出越来越快的趋势,而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任务,必须正确认识企业财务信息化所具备的内涵、研发适宜的管理软件并提升相关人员的素质,不断完善同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相匹配的相关制度,促使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加的科学化和制度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财务信息化的整体水平,确保财务工作能够以最佳状态服务于各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亮,庆蕾,高明.管理提升中的信息化企业建设――保定供电公司财务“四位一体”信息系统应用实践[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3,(11):45-47.

[2]郭伟.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以集团化煤炭企业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3,(22):72-73.

[3]李春香.财务管理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建设与应用探讨[J].中国科技投资,2013,(29):317.

财务管理内涵篇10

1.1研究背景 

财务文化虽然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但却并没有受到很多的关注,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被人们提起并加以研究。因为企业财务文化的重要性,所以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它就被大多数企业所认同,并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代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客观上为广大人民对财务文化的重视起到了推动作用,人们也渐渐地有了一些理财的意识,对于更好的利用自己的财富,人们有了新的思路,这绝对是国人思想意识上的一大飞跃。回顾财务文化研究发展的短暂历程,可以发现这股思想浪潮背后蕴藏着深刻的经济文化背景,从这一背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探寻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 

1.2研究内容及思路 

本文采用层层递进式的思路,首先从企业财务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出发,对企业财务文化做出一个最基础的认识和介绍,然后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分别论述中西方企业财务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我国企业财务文化发展的问题所在,最后提出建议即我国企业财务文化重构之必然性和必要性。全文思路清晰、逻辑清楚,对我国企业财务会计论文文化的现状和问题做出了较为详细地解读和论述。 

2.企业财务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本部分着重对企业财务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内涵即含义或概念,是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外延是词项所指的事物所组成的类。 

2.1财务文化的定义 

财务文化是一个宏观的思维,总体来说它是一定时期内人类文化在企业财务方面的反应,它与特定时期内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本文中所提到的财务文化是狭义的,即财务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主要包括财务价值观念、财务精神、财务人员心理定势以及财务伦理道德等。 

2.2财务文化的基本要素 

由上文的论述可以知道,企业的财务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复合体,因此,财务文化自然有很多基本的组成要素,本部分将对这些要素做详尽的叙述。 

(1)财务设施。企业的财务设施既包括硬件设施也包括软件设施。硬件设施主要有:各种办公设施、工作场所、办公文具等等;软件设施主要包括:企业的财务文化、员工的工作理念等。总体来说,企业的财务设施是财务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巨大的影响。 

(2)财务知识。财务知识是财务文化的最基本组成要素。没有知识企业就没有了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财务知识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只有有了必要的财务知识才能更快更好的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 

(3)财务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对于一个企业的财务文化来说,财务制度就是这个规矩。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制度是至少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对单个社会成员的各种行为起约束作用的一系列规则,制度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由此说来,制度在企业财务文化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4)财务精神。财务精神简单来说就是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和态度,也是员工的一种心理定势,即对企业财务活动长期以来逐渐培养形成的一种前进和努力的动力。财务精神为员工的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让员工时刻保持工作的活力和积极性。 

2.3财务文化的基本特征 

财务文化说白了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内,受到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同时也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力的反应,因此,要想准确地叙述出企业财务文化的全部内容是不太可能的,但其基本特征还是能够列出的。 

(1)时代性。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财务文化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因此财务文化也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内容与形式时刻都会受到特定社会和时代的影响,与经济体制、政治结构、社会结构、文化背景等有关联,是各个特定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反应。 

(2)相对稳定性。尽管财务文化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隐形而有所改变,但其基本的文化精髓是相对稳定不变的。企业的财务文化一经形成,就会保持相对长期的稳定,不会朝令夕改,在其内涵不断地调整和升华之后,得到能够适应当下社会环境的新的企业财务文化。 

3.中西财务文化的比较分析 

本部分主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中西方财务文化的内容和发展变迁情况的论述,找出中外企业财务文化的差异所在,在差异中我国企业财务文化发展的不足,进而对我国财务文化的发展提出有利的建议。 

3.1我国企业财务文化的变迁 

本部分将主要论述我国企业财务文化的发展变迁过程,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这一时期由于我国主要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因此这段时期内我国的财务文化主要以计划管理为主。因为这一文化内涵是围绕计划经济体制发展来的,所以其形式也相对的更局限于计划经济的一些条条框框,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都是名不副实的,企业中的财务工作人员也没有足够的工作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在这种经济形势和文化氛围下,人们的自主意识和理财观念几乎是没有的,员工就只是企业获得利益的工具,没有任何个人思想。第二阶段是从1978年至1992年,因为这一时期市场经济的实施,此时的财务管理以利润分配为主。这一时期内企业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并且对于企业的管理也更趋科学化和制度化,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从根本上得到的改善。企业管理者不再是利益的独享者,每一位企业的员工都有机会享受企业利益的分配。第三阶段是1992年至今,这一时期内的财务管理以筹资、投资为主,更注重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创造更多的利益,并且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自主理财意识和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

3.2西方企业财务文化的概况 

西方最早的财务文化理念源于古希腊,早期的主要表现就是价值创造和分配模式。因为早期古希腊的商业发展比较繁盛,人们的一些经济和理财观念也萌芽的相对较早,并且在古希腊人们并不排斥和蔑视商业发展,而是相对重视其发展状态。由此看来,当时古希腊人的成功和理财观念也是相对先进的。我国古代虽然也有很多盛世,但与同时期的古希腊相对比,最起码从理财文化方面就不足。就这不难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出现在西方,这种巨大的生产力的变革没有出现在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很是取决于当时中国人思想的陈旧。 

西方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从19世纪末出现至今,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经过上百年的历史洗礼,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在财务管理上的主要变现是:在企业内部进行全面的财务和资金预算;强调企业内部资金的运作和投资,是企业资金得到高效的利用;综合运用多种财务分析方法,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前期风险评估和后期的成果审计。总之,要运用一切手段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价值。 

3.3中西财务文化的差异 

通过以上的论述,笔者对中西方财务文化有了较深的理解,本部分将着重从理财目标定位和面对理财风险的态度两个方面对中西方财务文化的差异进行论述。 

(1)理财目标定位的差异。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的利益大多都归企业的最高领导者,企业的各种投资、融资行为都是投资者个人为中心进行的。在美国即使是股份制企业,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即为了使股东的利益达到最大化。相对的,近年来我国企业财务文化越来越强调集体的利益和价值,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为了使企业的所有员工得到更多的利益,这一点与西方的个人资本主义是形成鲜明的对比的,在我国企业财务文化更加崇尚集体主义。 

(2)面对理财风险的态度差异。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的道理,然而,中西方在面对理财风险时的态度却大相径庭。西方人敢于正视风险,有一种勇于承担和大胆冒险的精神;而中国人则更主张三思而后行,面对风险的态度就相对保守许多。 

4.启示——我国企业财务文化的重构 

重构我国企业财务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改善我国目前的企业财务管理状况,进而在根本上找出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方法,为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精神支撑。不论从企业的发展还是从员工的职业素质上来讲,重构适合经济发展形式的企业财务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朱小平.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