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学素养的培养十篇文学素养的培养十篇

文学素养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7:03

文学素养的培养篇1

关键词:阅读兴趣;语文素养;媒体;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前言部分“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前后出现达六次之多,可见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因素。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积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国古代大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知识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愉快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可以采用设疑法,以此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悬念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关切的心情,就像章回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样,使关切的心情变成学习的兴趣。感染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深入发掘课文蕴含的感情,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吸引学生产生兴趣。激励法——心理学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诱导法——就是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诱导,把学生其它方面的兴趣吸引到语文学习上来。

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1.走进教材,让学生从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和情感的熏陶

语文课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和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及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应根据教材本身所含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培养。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带进教材,引导学生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让学生直接体验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这样做,特别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在教学中,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这样做,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要学会表达是不够的,所以,教师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比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母语,主要的不是靠传授知识,接受系统的训练,而是在大量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习得来获得。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语文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三、利用媒体功能,丰富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正以其特有的优势走进课堂,成为广大教师的得力助手。它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好地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学素养的培养篇2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还较为不足,需要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特别注意。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和对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0引言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然而,在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关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和考试能力,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导致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新的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1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

首先,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均较为落后,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力度不足,学习效率较低。语文教学对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这要求我国语文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但是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导致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有效率严重受损;其次,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还有待提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水平,目前我国小学语文任课教师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引起重视。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自尊,认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要保持威严的形象,导致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较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灵活性。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2.1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知识,例如人与人相处的知识、人与自然相处的知识、为人处事的道理等等,而这些内容和知识的挖掘正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压善于挖掘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在挖掘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教师要向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还需要采用情境创设和情感导入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教师要学会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蓝色的树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想象:“你们觉得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学生会说是绿色的,然后教师引入课题:“可是今天我们的主人公画的树叶却是蓝色的?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然后学生会说:“因为她的同桌不愿意将绿色的铅笔借给她画树叶。”然后教师再问:“那么你们觉得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如果是你的同桌像你借铅笔、橡皮或者像你寻求帮忙,你们应不应该帮?”让学生透过文章的表面看到内在,促进学生的内在修养;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情感导入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在一些动物类或风景类的文章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表面的知识内容外,还需要告诉学生要学会与大自然和平相处,要爱护动物,珍惜动物,不能够随意伤害小动物,也不能够随意损坏植物等。

2.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与人、与自然相处的道理,更加要引导学生能够主动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那么如何租到这点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由自己的不足之处的,要虚心接受被人的建议,并不断向优秀的人学习[3]。例如在《我们成功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够成功,因为自己一定有很多的不足,但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学习,最终一定可以获得成功。”“同学们在识记的生活中是不是也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呢?来跟我们分享下吧!”这样的教学方法即可以强化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2.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决定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状况,要求学校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意识,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更加主动的加强要学生的联系,多关心和照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开展高效的班级活动[4]。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完善考评机制的方式来督促小学语文教师的行为,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这样,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也才能够得到真正落实。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还存在严重不足,这主要与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求教师在新形势下要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高,同时要求学校要采取有效是,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谢玲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集体感和责任感培养策略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4:183.

[2]张春玉.让人文思想浸润学生心田———谈语文学习中小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9:212.

[3]蔡颜.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8:194-195.

文学素养的培养篇3

践活动;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4)

06—0034—01

一、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协调发展。

其次,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水平。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广博、深厚,才能胜任语文教学这一繁重的工作,熟练地驾驭教材,巧妙地组织课堂,使学生善学、乐学。

第三,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语文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才能担当起“育人”这一重任,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学生。因此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蕴含的人文底蕴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教材,选用的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优秀作品,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几乎每篇课文都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底蕴。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充分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底蕴,就能触动学生思想感情上的琴弦。因此,语文教师备课时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并整理出来,重组到教学内容中,按一定的方式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在教学时,语文教师应该倾情激发诱导,使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去感受,去欣赏,进而提高人文素养。如,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知;通过剖析人物,培养学生对高尚品格的追求;通过品词赏句,培养学生的语言美感;通过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激情。实践证明,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知识,彰显人文精神,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三、认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认真开展好教材所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每次活动,教材均设计出了活动目标、教师准备、活动指导、活动建议等内容,为语文教师顺利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就是我”,要求每个同学作自我介绍,并向同学们推荐自己。这个活动可促使每个同学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理解、尊重打下基础;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想要为集体这个“家”做点什么,培养大家的集体观念和奉献意识。下册一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成长的烦恼”更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重新评价自我,养成乐于助人的品质,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烦恼,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这些教学机会,精心设计并组织实施,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每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不断积累,不断发展。

二是在课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包括诗歌散文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名人专访、社会调查、创建文学社、创办社刊校报等。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文学素养的培养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65-01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科技知识在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科学素养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对人的培养。可见,小学教育无疑承载着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历史使命。由于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学科,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首先,合理利用口语交际课,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口语交际课上,我发现学生在发言或组内交流时,经常会出现发言被打断或不听别人发言等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未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倾听在语言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不仅仅是一种礼貌、尊重他人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倾听是正确回答他人问题的前提,可以减少所答非所问情况的发生。在口语交际课上,我经常会让学生重述我的提问,或者复述其他同学的发言。还有学生在交流讨论中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时会因为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而引发争论,在激烈的争论中,学生的思想互相碰撞,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都会活跃起来。记得在一次口语课上,学生们就“开卷有益”、“开卷未必有益”两种对立观点进行讨论,全班展开了一次辩论。班上学生自由分成两大组,在辩论过程中,每个组的学生都尽心尽力,极力说明自己组观点的正确性。为了驳倒对方,两个组的学生分别聚集在一起,组内团结一心,精诚合作,集思广益。在辩论中突显团队合作精神,学生的机智、果敢发挥得淋漓尽致。口语交际课有助于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有助于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升。

其次,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课,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改要求阅读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为了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小学生科学探究兴趣。随着电脑的普及,课件、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进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一些视频、课件的播放不仅仅是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不经意间触发了学生的灵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其次,加强课内、外阅读,丰富小学生的科学知。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含有大量的科普类课文,像《植物妈妈有办法》、《太空生活趣事多》、《蝙蝠和雷达》、《月球之谜》等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包括天文知识、生物知识、宇宙知识、动物知识……内容十分丰富,犹如一套百科全书。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的同时也获得了这些科学知识。最后,注重小学生科学方法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不光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兴趣、鼓励小学生尽可能多地积累必要的科学常识,还要重视一下学生科学方法的灵活掌握与运用。通过练习逐步使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分类等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再次,有效利用写作教学课,培养小学生的求真精神

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训练学生写作思维、培养小学生写作“求真”精神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培养小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是指从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寻找分析解答问题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往往打破常规思维、拓展思路、另辟蹊径。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打破常规,挣脱固有思维的框框,寻求多方面的新思路、新办法。这样教学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会大幅度提升。在写作教学中,我也非常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其次,培养小学生的“求真”精神。写作需要真情,即“求真”精神。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要培养学生写作的求真精神。写真实的世界,写真实的自我。为了培养学生写作的求真精神,我通过开展班级活动,鼓励学生多多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记录感动自己的点滴瞬间,用心灵去感悟人性的真、善、美;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以此来帮助学生认识这个世界,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真性情,培养学生写作的求真精神。使得学生的作文更具有知性,更具有个性化,更富有感染力。

最后,利用好身边学科资源,注重学科课程整合

在新课改的今天,多学科交融的教学逐步推行,学科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课程之间相互渗透,学生的多种能力相互融合越来越明显。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能仅局限在语文学科的教学领域进行,还应将眼光放得长远些,视野更广阔一些,利用好身边各种学科资源,加大语文与其它科学、信息等学科的交融学习,共同承担起培育下一代合格人才的重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科普类的课文,如《太阳》、《月球之谜》、《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这些科普类课文中有的文章蕴含的道理与科学学科教学目标一致。在讲这一类型的课文时,语文教师完全可以与科学教师协商合作,利用好科学课程资源,带领学生参观科学仪器室,观看模型、标本等科学教具,丰富学生感性认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等等。

总之,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科学素养也在不断提高,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跟紧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摒弃旧的观念,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用知识武装头脑,用科学理念指导教学,用激情点燃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不辱教育的使命,不负教育的重托,更好地传承人类文明,为教育事业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中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文学素养的培养篇5

关键词:中职教育职业素养人文素养

在职业学校,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成为某一方面的技术熟练工,或者是现代企业生产线的一个代工机器人,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全面成长、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承担着传承文明、接续历史的伟大使命。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是一种人的内在品质,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它对人的全面健康、积极向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要想给学生作出表率,教师必须在这方面有深度。在与学生平时的学习交往中,才能处处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处处感受到一个人的内心的热情,处处让学生得到激励。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从学生对老师的佩服、仰慕之情中,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调动了积极主动性,形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积极评价的良性循环。可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人格魅力尤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高中生正处在人格和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度过。所以,首先要解决好课堂中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问题,比如语文、历史、德育、就业指导课,等等。其实除了文科的课程以外,在常人的思维里理工类的课程很难加入人文精神的教育,其实不然,每门功课、每个学科都有很多了不起的故事、了不起的人物和了不起的思想,比如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构筑富有人文特色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除了构筑人文课堂之外,还必须营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人文学术环境和文化艺术氛围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把人文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发动每一名教师,让每一堂课,每一处校园风景,都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进行悄无声息的、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式的内在自然型的人文精神教育。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启蒙老师,家庭社区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进一步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合力机制,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

三、注重学生实践,让其感受人文的价值和魅力。

一切事物都要经过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得到吸收利、用再创造。人文素养也是,首先让其感受,让其得到触动,然后具有内因,才有了自我改变冲动和动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坚持练字,练习书法,硬笔毛笔等,开始时可能有很多同学不太愿意练,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这样开始就可以带学生观看书法大家写的字,给他们讲解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作品,甚至可以带他们去博物馆看看真迹。可以让他们从进校的第一天起,每天坚持练习书法,在每个学期末都进行评比,把写得好的在墙报上粘贴。鼓励每一个有进步的同学。也可以在班会课上朗诵名家名作,以及在手工课上,做些剪纸,制作皮影戏道具,等等。总之,重视一切形式的艺术实践,积极培养学生对人文方面的感知,并亲身体会,得到激励和鼓舞,进一步形成内在的驱动力,形成自我欣赏、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

四、重视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

文学素养的培养篇6

一、注重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到“写作要写自己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今多媒体教学设备普及,我校也实现了每个教室安装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和学生都逐步从传统的黑板授课过渡到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视听感受、课件制作展示、教学反馈等方便提供了许多便利。教师可以把以往传统单一的文字、图片式的写作题材,用一些具有人文涵义的优秀影视作品、新闻报道、电视台某个节目等,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捕捉信息,更便于大脑里多通道的信息加工。

其次,借鉴日本所倡导的“生活作文”让学生处于一种非写不可的情景。所谓的“生活作文”是指“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文章表达活动),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品的内容为中心的讨论,使学生形成主题性的人格”。从“生活作文”的定义来看,正好和本论文的如何在写作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个中心思想是一致的。作文离不开生活,学生不能总坐在教室做生活的旁观者,远离生活脱离实际,闭门造车,需把学生“推”出教室,以行动来体验生活,用智慧来完善写作。

二、创新具有人文素养的写作评价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是教学活动改进和完善的重要参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经过广泛的了解,目前许多教师对作文的评价方式较为简单,往往是在几个分数段内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打分,这种评价方式没有清晰的向导性,学生可能在下一次的写作中更多地是会去模仿,而不会去思考去创新。参考国内外一些评价方式,虽然我国目前尚未有对人文素养培养的标准,但是根据国外一些人文素养培养目标,笔者尝试整合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到高中作文评价系统中。综合打分可以将高中学生作文分为几个分数段的档次:35分以下,36-41分,42-49分,50-60分,以此划分学生作文的优劣,或者会加上一些四字词组:层次分明、语句通顺、中心突出、首尾呼应、字迹工整、构思巧妙等,这些公式化的评语让学生的写作热情遭遇了冷却,内心的真情实意被冰封起来,以至于为什么许多学生一提到写作文,更倾向于翻开一本《优秀作文精选》来复述别人的故事。

其实学生的作文都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也是自己和老师的对话。这个时候教师如果能用对话的形式来完成评语就会让他们感受到传达的文字信息得到了回复,跟教师的感情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交流,更多的人文情怀才会流露出来。

三、阅读名著名篇吸纳人文精华

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需要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是把握好课内阅读的资源。这里是指学生要充分发现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资源。“在对语文教材的阅读中很容易形成对写作能力的迁移”,因为教材里面的选文既是阅读教学的范文,也是写作仿写的典范之作。语文教材可以说是学生写作的后花园。纵观我们的语文教材,有丰富的史实故事、名言警句、哲理故事,有传统气息的地方民俗、令人神往的异域风情,这些学生都可以当素材运用到作文中,来表达自己正确的情感价值判断。

其次,重视经典著作的阅读,课内阅读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长久训练、慢慢发展提高的过程。经典之作有优美的意境,和谐的音韵,是真正中国特色的文化。阅读经典著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阅读经典著作,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四、总结

文学素养的培养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养;培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要的语言工具学科,这门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现阶段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情怀,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就带有人文性的特点,通过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语文课文中包含着很多故事情节和思想感情,这些都是对学生实行人文教育的有效素材,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拓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态度和情感,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和思想素质。

1在语文教材中挖掘人文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要有意识的在教材中挖掘课本中蕴含的人文情感。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和个性特征都不同,因此他们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也不同。教师需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利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有效资源,挖掘积极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化和影响。具体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方面加强训练,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真实感受,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这样学生的人文素养就会建立起来。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背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关于歌颂父爱的音乐和诗词,学生在这种父爱氛围的熏陶下,内心对父亲的浓浓亲情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会联想到自己和父亲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从而将这种情感融入到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升,学生不仅能掌握这一课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在情感方面得到了深化,这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是非常有益的。

2通过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育的阶段,他们的思想意识还处于模仿和学习阶段。学生和教师接触的时间比较长,学生会受到教师言行举止的影响。很多学生以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更多的为人处世的方法,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非常有利。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重视对教师的师德教育,经常聘请一些专家进行培训和讲座,尽可能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其中,通过培训和讲座的形式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要求渗透其中,教师经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就能将良好的思想意识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在以后的工作中,用这些标准衡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言传身教,促使学生的精神品质和人文素养都能有所提升。

3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现代化的社会属于信息社会,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各种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图书馆和自媒体等多种途径掌握需要的信息,查阅需要的资料。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提一些专题性的问题和探索性的项目,给学生布置业余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这些专题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完整的活动计划,活动实施过程和活动总结。在完成业余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请教他人,学生和他人切磋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通过这些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同时也能让学生形成乐于创新的思维习惯。此外,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团队协作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明白集体力量和相互配合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这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很有益处的。

4总结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担负着语言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双重任务。教师尤其需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从而完成素质教育的教学任务。文章主要从“在语文教材中挖掘人文情感,通过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等方面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郝亭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11,02:67-69+90+92.

[2]师伟.浅谈如何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4:102.

[3]杨丽芝.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2015,32:65.

[4]李艾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04:70.

[5]王宇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文学教育(上),2016,06:77.

文学素养的培养篇8

随着市场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前社会出现了无法回避的道德文化困境: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道德教育扭曲,控制机制弱化。非道德现象泛滥:诚信缺失、以职图利、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贪污受贿、生活腐化、为富不仁、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欺行霸市、吸毒、……尽管这些现象发生在一些地区的部分人群中,但是影响极坏,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而初中语文教学则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利用语文教学这个平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是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目标和任务。

一、 通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文化教育。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道德文化教育的一块阵地。语文课文的字里行间都渗透了道德文化的内涵,学生沉浸其中必受到深深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其熏陶。像周敦颐的《爱莲说》、朱自清的《背影》都充满着高尚的道德文化的因素。初中教材中类似的篇目很多,阅读教学完全可以成为学生道德文化教育的一种手段。

二、 通过写作教学,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道德文化水平。写作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对生活反思的过程,也是道德和灵魂得到净化的过程。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写作教学方案指导下,不仅要对写作素材用道德文化这个标准进行评判,还要根据自己的道德文化标准对材料进行取舍整合,并以自己的道德诉求对原材料进行想象、联想和拓展,在此基础上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我们在设计写作教学方案时,有意识地把道德文化的培养作为指导思想,则可以自然地把学生带到高尚的道德文化的境界中去。例如,指导学生写作《一个……的人》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确定写作对象、选材、构思、写作过程中主动自觉地用一定的道德文化标准进行衡量、评价;而在《谈道德滑坡》习作中则可以直接地由当前道德滑坡的现象入手,让学生在对若干个不道德现象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道德文化素养。

三、 通过口语交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道德文化素养。口语交际是初中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道德体验的有效途径。学生在与社会成员的交流和沟通的一系列环节中,体现道德文化的内容。无论是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交际行为的体现、语言表达的效果、社交服装的设计、交际表情的流露,还是交际目的的确定、氛围的营造等,都需要有一定的道德文化作为基础。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造体现道德文化的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的口语交际过程中培养道德文化素养。像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七单元就安排了一个《说话尊重对方,增进理解》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教材不仅阐述了为什么要在说话时尊重对方,而且还提供了正反两个口语交际的案例,以说明尊重对方的重要性,同时还提出了具体的训练要求。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特别是学生身边活生生的情境进行训练,其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效果肯定是好的。

此外,还可以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

文学素养的培养篇9

德健康层次,第四是社会适应健康层次。四个层次的健康标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深化和扩展的标准,这意味着我们对“健康第一”

的认识也应当在传统意义上加以扩展。这种扩展突出地表现在强调了健康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中学体育;人文素养;

“中学生在艺体活动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与体育学习活动中,轻松快乐的学习艺术与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与体育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与体育的经验和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所谓“人文素养”,即具有人文精神,泛指在人文性的学习中体现出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心,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生活的素养,主要包括人的情感、理想、信念、人格、道德、生存状态、自由等。

一、培养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觉认识体育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能动的心理活动,采取个人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并获得了知识技能。目前,就学生整体而言,体育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具体表现在:一是应付考试,缺乏主动性。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男生大多好表现、喜欢竟赛性强的项目,如足球、篮球等。女生则大多喜欢姿态优美、韵律感强、柔韧、运动量不大的学习内容,如艺术体操、垫上运动、羽毛球等。因此,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以大纲为准绳,因地制宜,适当地安排这些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培养兴趣,逐步养成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二、强化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是从事身体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身体素质技能和方法,它应包括体育的认识能力、体育的审美能力、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应在课堂教学中变教师”传授”为”点拨”,教给学生自主学练的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目的。体育课堂教学着眼于教思路、指方法、找规律,教学变”传授”为”点拨”,具体表现在对某一技术进行教学时,不仅教会学生掌握某一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该动作技术或是进行某一项目锻炼的方法,并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对别的技术进行模仿自学,同时善于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这样学生能力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如在铅球教学中,由于铅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但训练过程枯燥无味的运动项目。首先在室内进行教学,利用视觉媒体和听觉媒体,制作投影片,使学生对其运动建立动作表象,同时讲解铅球技术组成的每一阶段的动作要领。然后,再到室外进行身体练习。通过教学尝试,这一教学方式不但缩短教学进程,而且教学效果明显,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学生的潜在的运动能力。

三、提高运动技能

提高体肓文化,培养体育意识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投入到各项体育运动中来。在体育运动中练就一定的运动技能,进而强身健体,并形成百折不挠、勇于拼搏的顽强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掌握动作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和技巧。运动技能是技能的一种形式,它是由通过相应的神经所支配的骨骼肌运动来实现的一系列外显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所构成的一定动作方式,当学生按照运动技能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了某种动作方式,形成动作系统,并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体力去完成时,即标志其某种运动技能的形成。

四、培养体育习惯

体育习惯一般是指通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能促进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情感的行动方式。体育习惯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它具有一般习惯的基本特征。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人们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从事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从生理机制来说,习惯又是一种后天获得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个体的习惯一旦形成,将会产生相对稳定的态度定势渗透到生活领域,不自觉地演变成为个人内在的东西,中学生正处在接受知识养成习惯的最佳时期,重视对体育习惯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中学生喜欢模仿,在培养学生体育习惯过程中,应该采取先树榜样,再启发自觉的方法,引导他们不断产生自我教育要求。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影响者,也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教师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体育教师应该以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标准的示范和良好的行为,产生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教师必须对学生循循善诱,晓之以理,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意志进行持之以恒的实践,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五、改革评价体系

文学素养的培养篇10

【关键词】人文素养;人文性;美术教育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规定,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关注文化与生活”,应该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对于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美术课程中如何体现“人文性”?笔者从分析教学实践出发,对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探究。

一、关于人文素养

每个人对“人文素养”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文教育主要目的是使人们的人文综合品质得到最大的发展。新课标将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界定为人文性,这就使得美术教育从着重发展专业技能知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充分体现了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关怀。新课标设置美术学习领域分为四大块,其中“欣赏•评述”这一模块的学习,加深了对其艺术(包括美术)文化、美术及历史的人文价值的理解与领悟,并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关的发展。

二、美术欣赏教学对人文素养的提升

中学美术欣赏课在整个美术领域里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有着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笔者着重研究了人民美术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美术教科书,该册书一共有十五节课,“欣赏•评述”领域占六课时,“造型•表现”领域占六课时,“设计•应用”占四课时,“综合•探索”领域占两课时,所以,综合来看,该册书较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笔者主要通过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抓住典型作品,挖掘作品中的人文内涵,有目的、有计划的备课、设计课堂、课后反思,有重点的将课本中有利于学生和社会的人文因素挖掘出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逐步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深渊而广阔提升。这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形精神,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及培养创造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对人文素养的培养

笔者认为,对于美术课程的选择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但课本的内容是固定的,所以要选择典型性的作品,深入分析学生的心理。如,在欣赏古代人物画时,选择唐代周昉的作品《捣练图》,教师要主要抓住唐代人的主要特点,表现出的生活场景,这幅作品歌颂了什么,并且带领学生一同欣赏不同时期的中国女性着装的真实写照,表现出什么文化。需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及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心理特点。如选择欣赏用色彩表达情感之德•斯塔尔的油画作品《海盗的形态》时,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作家如何在作品中表达了一种简单、和谐的情感,如果是你来表达,你会用什么颜色呢,如何用颜色来表达我们的情感,体会对生活充满乐观与自信的向上精神。所以,在选择课程的内容上,首先要具有时代气息,科技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走在时代的前沿,尽量扩充现代的部分;其次,欣赏的内容要满足学生的欲望,现代的中学生比较注重个人的形象,所以,可选择一些服装类的作品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再者,要选择实用性较强的作品,在生活中学生可用所学的知识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选择的作品要具有深层次的意义,使学生感知形象领悟其内在的意义,获得情感的满足。

四、美术跨学科教学,丰富学生人文素养

欣赏课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根据各种材料特点,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美术本身就与很多学科有内在的联系,采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教育潮流,只有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结合,才能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应从多角度入手。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填充自己并完善自己的基础知识技能,结合多种学科,完成教学。如,欣赏著名的抽象画家康定斯基的作品《时髦女低音》,在欣赏作品时,配上一曲热情、奔放的主题曲音乐,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欢快的情景,在音乐中领悟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自己思想的人文情怀。

五、结语

美术欣赏课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它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打破学科的界限,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培养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培养。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把新课改与实际教学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使得课程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美术欣赏中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自觉的运用美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2]申丹枫,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C],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