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教学研究方案十篇生物教学研究方案十篇

生物教学研究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8:25

生物教学研究方案篇1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工程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235-02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自1997年首次设立以来发展迅速[1],在2011年,教育部提出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着重培养工程硕士专业人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2011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开展环境工程(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方向)硕士学位专业研究生的培养[2]。学校自2012年首次招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截至目前共招收143名学生,其中已有60名学生毕业。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微生物技术处理环境问题的课程,以其技术的广泛性被纳入到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中。本文根据3年多来给工程硕士讲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这门课程的经历,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为例,谈谈研究生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建设设计思路及其体会。

一、教学案例库的概述及类型

教学案例库是指教师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实施案例教学而建立的用于存放所有案例的一个集合,其案例的来源及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对于本文提到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可以选择微生物技术在土壤、水体环境中的应用。通过这些不同案例的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基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环境工程领域(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类型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研究生开展研究所需的思路模式,即选择已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从研究工作角度来说该项目已经完成;另一类是面向实际工程研发过程解析类的案例,选择采用本课程相关学科方向的技术,解决某个具体的工程问题,能说清楚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到实际工程应用的全过程。

二、教学案例库中的实际案例

(一)微生物与电子废弃物方向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开展的环境工程硕士学位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本就是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方向,在微生物应用于电子废弃物中金属资源化方向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与广东惠州某公司合作开发的项目“微生物法回收废线路板中有价金属成套工艺与装备”已经完成半工业化试验。该项目可以很好的展示微生物技术从最初的实验室内菌种筛选、菌种驯化、浸出条件优化、工艺控制参数、进一步放大试验、工业化运行等阶段,因此将它纳入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可以使得今后教师在该方向上的教学更加形象,并让学生了解微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相结合时如何走完一个从实验室内研究到工业应用的全过程。

(二)微生物与土壤污染方向

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微生物技术以其广泛的适用性、经济性被应用于污染土壤的修复中,不管是重金属污染还是有机物污染,理论上总能找到一种或一类微生物迁移、转化或降解土壤中的这类污染。将这类微生物与土壤污染方向纳入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中,可以形象地说明微生物是如何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进行土壤污染治理的。此外,由于在电子废弃物拆解地会产生场地土壤污染,因此这也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必须要关注的内容。

(三)微生物与污水处理方向

与土壤污染一样,在电子废弃物拆解产地也会造成水体污染。以重金属铊为例,铊元素对人体的最小致死量为12mg/kg[3],因此污水中必须控制铊的含量,地方标准中含铊废水处理后铊浓度需低于5μg/L,对于类似超低痕量级的铊来说,很难利用纯粹的化学或物理法将污水中铊的含量降低至标准以内。实验室研究表明,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和配合一定量的化学试剂可以达到上述要求,将微生物与污水治理方向纳入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中,对于该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同样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清晰了解到相关微生物技术在电子废弃物领域的全方位应用概况。

(四)微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方向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改造微生物,以达到为人们服务的目的。在以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为主要方向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将微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方向纳入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中,可以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生物技术前沿及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案例库评估及运行效果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案例库是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完成的,这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及企业的工业运行经验与实际工程,可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案例库的评估是以先对研究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案例教学,后以研究生的相关反馈意见,最后以学校和企业相关负责人依据研究生的反馈意见进行评估,标准是通过该系列功能完备的案例,让研究生在开展相关类型研发工作时从思路和模式上获得研究型与工程应用型两方面的启发,便于后续开展研究工作时少走弯路。目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教学获得了研究生的认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四、结论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由研究生开展研究所需的思路模式类、面向实际工程研发过程解析类两种类型案例组成,具体包括微生物与电子废弃物方向、微生物与土壤污染方向、微生物与污水处理方向、微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方向。最终评估是由学校、企业、全体工程硕士研究生共同参与。该类型的教学案例库既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九天,唐国金.关于提高课程教学对工程硕士论文研究支撑作用的思考――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航天工程领域的培养为例[C].湖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湖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323.

生物教学研究方案篇2

第一,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把先进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之中,案例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诊断、进行多维度解读,将具体的教学行为与理论实际联系起来思考,使教学行为赋予崭新理念,可以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反过来又指导教学实践,提升教师教育实践的合理性。

第二,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案例研究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总结得失,明确方向,有利于培养教师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领悟能力。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探索教改途径,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三,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互相交流研讨、提高其看、评课等教研活动的实效。教学案例的内容贴近教师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灵活,易于传播、交流和研讨,因此,常把教学案例研究作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引导教师研讨交流教学案例,有利于提高教师分析反思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生物教学研究方案篇3

课题的提出: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启动与深入,对课程设置、课程目标体系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给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赋予了新的内容。强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诠释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目标。并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平台和结构成分来支持这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鉴于此,我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作为研究的课题。

研究对象:八年级学段学生

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来确定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

2.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情境。

3.如何恰当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4.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媒体组合实验教学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

5.通过实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6.在教学论理论视野下探索以适应新课程和现行教育的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教学整合的实践方案。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初中生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理念,借鉴先进的课题研究成果。

2.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有效的改善学习态度、促进技能和在新情境下概念的应用与创造性能力。

3.利用成功教育的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加深概念理解学习,再建认知结构的新途径;能够减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中的挫折和困难,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喜悦感,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生物学,今后选择生物学作为职业。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背景下的抛锚式教学作为理论指导:重视有效地设计学习情境和学习途径来促进概念的学习与转化。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分析能力。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应该在教学论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科教学特征、探究学习所需的情境与过程进行理论与文献分析。

2.案例研究法通过对教学中一些滥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现象或不能正确有效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课堂个案进行整理和分析,由现象得出结论,为实验操作提供参照。

3.调查法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班级就同一课题进行不同方式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调查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组织生物教研组的教师对自己平时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座谈、讨论。即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在研究中反思、总结、提升。

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4-3——4)1.查阅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分析2.调查目前学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意见和建议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4-5——2014-11)

第一阶段:2014-5——61.针对现状策划出干预措施2.设计出3个符合整合措施的教学案例第二阶段:2014-9——101.再次调查经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后学生的学习状况2.收集相关数据第三阶段:2014-111.对数据整理、分析2.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3-11第一阶段:2013-4——111.准备结题材料,完成实验工作报告、研究报告2.编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课题研究材料第二阶段:2014-12整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上传教科所,准备结题。

(四)申请课题结题(2014-7——9)

预期研究成果:

生物教学研究方案篇4

本次调研历时一个月,共走了7所学校,听课21节,评课指导21节,导课5节,参加教研活动6次,在十五中亲自上研讨课1节。重点了解了九年级课堂教学现状,调研了常规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和三级教研准备情况,具体关注和指导了学案研究、有效训练、有效备课、教研组建设四个方面。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教师发展情况:

 物理学科现有教师48人,其中在职教师40人,在职教师中有11名高级教师。在私立学校任教的8人,在这8人中有退休教师3人。近两年来,在学科有效教研的组织和引领下,教师的业务素质明显提高。

1、骨干教师都已经处于教学研究的创新期,表现为课堂教学水平稳步提高,教学研究用心主动,富于钻研精神,在学科教师中起到了引领和辐射作用。例如:15中学的鹿玉琴、赵丹、吴彩凤和陈洪峻;23中的尹建光、王艳丽和佟莉;26中的张霞;25中李杰;59中的张玉芹、长春学校的杨晶梅等。

2、青年教师发展迅速,新教师投入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高。在骨干教师的帮带下,素质较好的青年教师成长起来,例如长春学校的何静今年上了省课;25中的姜华本学期上了市观摩课;玉成中学朱斌、赵薇等青年教师也被学校重用,担任了九年级毕业班的教学,他们虚心好学,积极性很高,课堂效果也很好。还有佳化学校的朱麟、长春学校于海洋、26中陈婷婷等,平时他们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备课用心,上课专心,他们的发展潜力很大,后劲也很足。

3、两位新教师已经进入角色,她们是26中毕月和25中牟萍。由于她们起点高,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基础,所以能很快适应学科教学,本学期他们主动要求在全区上研讨课。借此机会我分别为她们安排了指导教师,并把她们结成帮带的对子,希望她们在骨干教师的帮带下,在学科教研的氛围中尽快成长起来。

总之,物理教师队伍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梯队,整体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无论在教学水平,还是在中考成绩上都有了明显体现。

二、在常规教学中,集体备课实效性凸显,真正实现了有效备课

1、集体备课的重心是备学案。学案的大面积推广,让教师在备课时有了抓手,组内提前进行了分工,一名教师先备学案初稿,备课时和全体教师进行研讨,最后集中大家的智慧形成成稿。这样的做法改变了以往一名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使备课研讨更具有针对性。

教师在备学案时重点研讨了问题设计、情境设计、活动设计、任务设计、习题设计、以及引言的设计等,使学案的设计更具有内涵,更具有可操作性,学案导学作用也越来越显著。15中学依然走在学案设计与使用的前头,26中学案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集体备课解决了教师的困惑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总能遇到一些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是突破教学的难点的方法,或是对某个教学资源的深入挖掘,或是如何改进实验或补充实验等,在具体备课中寻求他人的帮助,解决问题的同事,实现了共同提高。

3、集体备课中把对教材的挖掘变为具体问题。新教材使用已经有了8个年头,2005年的时候我们针对如何使用新教材开展了全区的集体备课活动,在新旧教材的对比过程中,熟悉了新教材,很好地融合了新旧教材。如今,教师的对教材的理解越来越深课,对于教材资源的挖掘越来越深入,在集体备课中教师能够做到对教材的某个资源进行再认识、再分析、再加工,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的内涵,使研究变得更加理性,使思维变得更加广阔,这方面做得好的学校尤其以15中学为典型,他们教师整体素质高,实力强,为教学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在课堂教学中,学案导学分组联动自主学习有效训练,构建了有效课堂教学新模式 

1、区内有几所学校在学凤城六中分组联动教学模式,在物理课堂中,这种模式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分组学习,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组内合作适合物理学科的问题讨论和科学探究,由于要与组外竞争,组内合作就形成了生教生的可喜局面,促进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效果。我认为在学习凤城六中经验的基础上,长春学校的课堂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分组联动自主学习有效训练。

26中学的课堂分组竞争的特点并不明显,他们课前展示做得还可以,能够结合学习的重点内容,进行复习和预习,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不小的进步。

2、全区所有物理课堂教学都在使用学案,教师对学案的作用认识得越来越深入,有的教师已经不习惯没有学案的课堂教学。学案让有经验的教师教学思路更清晰,让没备课的教师也能上课,让不会上课的新教师有了依据。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经验很好地融合和整合,使教师的智慧发挥得更加彻底,学案的使用使教师有精力关注预设,更有精力关注了生成。教学中学案的引导、引领作用发挥得最明显,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因学案的使用而大大提高。

3、在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指导下,有效训练变得更加有效。无论在九年级课堂,还是在八年级课堂,教师都能针对考点设置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最后根据考点设计反馈训练。纵观物理课堂的反馈训练,体现如下五个方面的特点,实现了有效训练。

针对性,教师能够针对考点设计练习题;方向性,教师能够选择中考真题进行训练;应用性,练习题的选择重点体现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生成性,在反馈训练的过程中除了评价学生的对与错,还关注了学生的共性问题,反思教学的不足;方法意识,在解题训练的过程中,注意了方法和规律的点拨。

四、关注教研组建设,发挥二级教研的中坚作用,为顺利实施三级教研做了充分准备 

1、骨干教师和中心组教师的核心作用明显。骨干教师是教研的核心力量,他们能自觉地在平时的教学中开展研究,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是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的主力军,他们的经验成为教学的宝贵资源。骨干教师资源利用得好,能极大地促进教师群体的发展。其次,骨干教师能够自觉地帮带青年教师,为青年教师成长进步做了示范、榜样!骨干教师还能自觉地进行专题研究,主动上研讨课,引领一个教研组、一个教师群体开展研究。

2、和气和谐的研究氛围,为开展二级教研做好了准备。多数学校的教研组人际关系和谐,研究意识增强,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有价值。如15中、23中、25中、26中物理组,这些学校相对来说教师队伍实力较强,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人品好、业务强,他们勇于担当,善于研究,带领教研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活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全体的共同进步。这几个物理组完全有能力独立承担研究任务和开展研究活动。

3、学科研究专题树已经勾勒出雏形,为开展三级教研提供了研究专题。几年来,本着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理念,物理学科已经研究了很多专题,积累了很多研究成果和经验,在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指导下,学科构建了研究专题树,使研究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高度,从具体研究向理性整合发展,研究的方向越来越明晰,研究的重点越来越突出,我们将适时地开展三级教研,力争使研究成果有所突破。

五、存在问题分析与思考: 

1、个别学校集体备课随意性明显,集体备课的制度监督不够有力。分析原因,教师工作量较大,对集体备课的认识不深刻,惰性较强;学校检查不及时。但是,不集中不代表不备课,教师的研究还是能够随时随地的!

2、备课中忽视了备学情。备课时多数教师只考虑自己要教给学生什么,不考虑学生基础,学生的需要,这样设计的教学往往是教学目标高于学生基础,认为地增加了课程的难度,使学生达不到,学不会,认为物理很难学。尤其以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表现明显。

3、个别学校对于学案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教师认为写学案是负担,不愿备学案。

4、教师发展不均衡,个别农村教师发展滞后,表现为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陈旧。

六、下一步的教育工作打算: 

1、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指导教师认识和改进。具体在10月11月开展四节研讨课观摩活动,组织教师听课、评课,具体指导教师备课时如何挖掘教材资源,用好教材资源;指导教师学会评课。

2、开展关于如何设计学案的第二次阶段性总结,在20xx年第一次阶段总结时,我们给出了三种课型的学案的建议,使用学案两年后,我们对于设计学案又有了新的认识,有必要和教师一起交流和探讨,形成新的设计学案的经验。计划本学期末进行一次学案设计比赛,促进学案研究更上一层楼。

生物教学研究方案篇5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而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又不对教学做认真的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所以,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答案是要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物理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而且还具有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本人在设计《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课堂教学时,一开始就可以提出问题: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十分活跃,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它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刘汝明.《“美国对人类历史的贡献”探究学习——兼论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

[2]方修培.《高中物理教学应凸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生物教学研究方案篇6

1教学基本程序

初中物理实验“六步教学法”包括提出目标,设计方案,预审方案,实验尝试,汇报交流,归纳总结六个环节。

提出目标:问题的提出要注意如下两点。首先,提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导向性,便于学生及时理解学习要求。第二,问题要有层次性,既要让学生自学讨论有一定的容量,又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去完成。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时,可用如下两种方式提问。问题一:通过某导体的电流和加在两端电压v以及导体电阻r三者之间有何关系?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研究方案。问题二: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研究方案。明显地看出,用第二种方法提问,导向性不强,同时层次也太高,学生无从下手。

设计方案: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实验目标,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等形式设计研究方案。例如,在研究测电阻方法时,既可用电压表、电流表来测电阻,也可用一只电流表和一只电阻箱(定值电阻),或者用一只电压表和一只电阻箱(定值电阻),常见的方案多达8种。如果考虑到实际测量效果,还需要考虑仪器规格组合,方案就更多了。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动脑,各种方案都可能出现,甚至有的方案教师还未想到。用这种方法教学,不仅巩固了知识,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预审方案:在组织学生汇报和审核方案时,教师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充分肯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案,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教师不武断判定正确和错误。二是,要组织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审核,突出教学主体性。对学生无法判定的方案,可适当引导或者留下一步“实验尝试”中解决,让学生通过实验去判定方案的正或误。三是,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学生要加以表扬、鼓励。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若一时无法解答,要利用课外加以辅导或者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研究。四是,对学生展示的方案要及时归类小结,对尚未思考出的其他可行方案,要及时引导学生继续讨论,进一步完善方案。

实验尝试。根据设计方案,组织学生分组对不同方案分别动手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并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学校,采取分组实验形式,实验条件差的学校一定要有演示实验。这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是:1、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实验方案设计的技巧。由于方案的多样性,仪器准备应做到多样化,超出课本要求去准备实验仪器。也可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来完成方案的验证工作。2、修改实验方案。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对仪器规格、性能了解不准或者方案有误,使实验达不到理想效果。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修改实验方案。3、通过实验发现物理规律,达到实验目标。4、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实验尝试不同于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所用仪器、步骤、方法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实验成功率很高。而尝试实验方案带有探索研究性质,成功率较小,这需要发动全体学生参与,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实验素养。

汇报交流。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内容包括:1、本小组实验方案完成情况。是否达到预期效果。2、实验中,如何修改实验方案,使方案更完善,现象更明显。3、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在学生汇报实验情况时,教师要及时归类记录,对实验不成功,要帮助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可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再次实践,也可布置作为课外作业。

归纳总结: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验情况,组织学生总结实验规律。通过成功实验,总结实验技能和技巧;通过失败实验,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实验数据或现象分析,得出物理规律。

2教学基本特征

初中物理实验“六步教学法”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有明显不同,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创造性。“六步教学法”则要求学生自己去摸索、实践,去发散思考,去创新。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2.2民主化。“六步教学法”给学生创造了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基础。

2.3主体性。“六步教学法”突出学生主体性,把学生活动安排在每一个环节内,不仅有学生的自学、讨论,还有学生的辩论、尝试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主动获取知识,学的主动、积极、有兴趣。

2.4开放性。“六步教学法”不仅根据课本要求设计问题,同时对学生自学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也作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教学形式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有时在课外、在实验室、在家庭。

2.5实践性。“六步教学法”从人的发展需要去组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地掌握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掌握实验技能、技巧,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每一个实践活动都有学生参与,每一个实验操作都由学生亲自动手。

3教学实施要求

“六步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物理实验教学应该成为一种科学探索过程,回归物理探索。只有让学生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修改等过程中体悟研究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物理实验教学。

其次,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教师要鼓励、激励学生去创造,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无批评式课堂,教师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从事有意义的独立探索活动,允许学生辩论、讨论,允许学生到实验室独立实践。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质疑的好习惯,有钻研探究的好品质。

生物教学研究方案篇7

“求异法”是一种用来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它是由穆勒系统总结的“求因果五法”中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求异法”是指这样的一组操作:考察被研究现象出现和不出现的两种场合,在这两种场合都出现的那些先行现象不是被研究的原因,而在被研究现象出现时出现、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时不出现的那个先行现象,则可能与被研究现象有因果联系。“求异法”的推理形式可用公式表示为:场合1:有先行现象(或伴随现象)a,有被研究现象a。场合2:无先行现象(或伴随现象)a,无被研究现象a。所以,a是a的原因。例如,场合1:有氧气,铁会生锈;场合2:无氧气,铁不会生锈;所以,氧气是铁生锈的一个原因(初中阶段)。此外,本文不严格区分“先行现象”与“伴随现象”,主要采用“先行现象”这一概念进行讨论[1]。

2应用“求异法”的化学教学模式

“求异法”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思路为:先考察被研究现象a的出现场合,找出先行现象a,再创设无先行现象a的场合,观察研究现象a是否出现,从而确定a是否为a的原因。其具体的应用模式为:寻找被研究现象a的先行现象a,因为因果联系具有先后性,可以在被研究现象a的先行现象中去寻找它可能的原因,从而提出假设:a是a的原因。再得出推论:若无先行现象a,则无被研究现象a。最后对推论进行验证,设计相应的验证方案,若验证结果为真,则原假设为真,即a是a的原因。这一应用模式虽然比较简单,但在“探究化学现象间因果联系”的教学活动中却很实用,同时,也正因为它简单易行,更便于师生掌握。

3“求异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在化学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有利于学生掌握与应用科学知识,建构与发展科学概念,理解科学本质与科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2]。然而,在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难点,其中之一便是:学生提出假设及验证方案的能力尚显薄弱[3],化学教师甚至因此包办“提出假设及验证方案”这一探究环节,使探究式教学的意义大打折扣。而运用“求异法”,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提出“因果关系”类的假设及验证方案,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名符其实,更好地实现探究式教学的本真意蕴。案例1在探究氯水成分时,往氯水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先变为红色,接着红色褪去。溶液变红,说明氯水中含有H+,那么,为什么红色会褪去?是什么物质使红色褪去呢?教学时便可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探究。可运用“求异法”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假设及验证方案。其中,红色褪去的先行现象为:存在Cl2、H2o、HCl、HClo(可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角度推理出,Cl2与H2o反应的另一产物为含正价氯的化合物,事先可告诉学生其为HClo)。依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可排除H2o与HCl。从而得出假设:(1)Cl2是红色褪去的原因;(2)HClo是红色褪去的原因。从而作出推论:(1)若Cl2不存在,则有色物质不褪色;(2)若HClo不存在,则有色物质不褪色。进而得出验证方案:(1)让HClo单独与有色物质接触,即取相同浓度的新制的HClo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2)让Cl2单独与有色物质接触,即将干燥的氯气通入装有干燥红色石蕊试纸的试剂瓶中(更严谨的方案是:用CCl4萃取出氯水中的Cl2,将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伸入Cl2的CCl4溶液中)。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教学方便,可以只对方案(2)进行验证,排除Cl2具有漂白性的假设,进而运用排除法,得出HClo具有漂白性的结论。需要说明的是,假设(1)和(2)是针对不同的先行现象提出的,彼此相互独立,并非相互排斥,假设(1)为真,并不意味着假设(2)为假。若二者同为真,则情况就比较复杂,具体的说明可参见本文第4部分的第(3)点。与常规的教学相比上述分析,条理清晰,逻辑性更强,所得方案更全面。而常规的教学只是在发现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红色褪去”之后,教师便直接演示验证方案:往装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放入一半湿润的红纸条,数秒后观察红纸条的变化情况[4]。这不仅浪费了一次培养学生提出假设及验证方案能力的机会,而且,这一验证方案,只是上文中的验证方案(2),缺少方案(1),从理论上看不够全面,如果Cl2与HClo都有漂白性的话,则该方案就无法验证HClo的漂白性了。

3.2在处理化学实验反常现象中的应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化学实验的应用,多开展实验教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然而师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一些与教材、理论有矛盾的实验反常现象,如果教师处理不当,会造成学生的认知困惑与认知误区:不知究竟应该相信自己亲眼所见的实验反常现象,还是应该相信教材的陈述与理论的分析。因此,在处理化学实验反常现象时,化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科学而及时的分析,得出实验反常现象的原因,解除认知困惑。而适当地运用“求异法”,则有利于这一分析过程的进行。案例2在做钠在空气中点燃的学生实验时,有些学生会发现反常的实验现象:na在空气中燃烧冒有黑烟。对于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化学教师可用“求异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产生黑烟的先行现象主要有:空气存在Co2、na表面有煤油。因此,可以据此做出假设:(1)Co2与na发生反应是产生黑烟的原因,(2)煤油燃烧是产生黑烟的原因。由假设(1)可得推论(1):若Co2不存在,则不产生黑烟;进而得出验证方案(1):将带有煤油的na置于纯氧中加热。由假设(2)可得推论(2):煤油不存在,不产生黑烟;进而得出验证方案(2):将钠块表面用小刀全部切除,置于空气中点燃。另外,由于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不是教学中的重点,为了节省教学时间,也可以采用其他相对简易的方法对上述两个假设进行验证。对于假设(1),可以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对“Co2与na的反应”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出其产物为黑色的碳粉,但Co2在空气中的含量太少,na应该优先与氧气反应,因此黑烟为碳粉的可能性极小。对于假设(2),可直接告知学生煤油燃烧冒有黑烟,或者引导学生联想柴油机(煤油与柴油类似)冒黑烟的情境。

3.3在解答探究性试题(或习题)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之一。新课改以来,为了使中学化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各地化学中高考试卷逐渐重视对学生化学探究能力的考察,探究性试题陆续出现在各地化学中高考试卷中,甚至成为中高考卷的主打题型[5]。而在解答探究性试题中,如果能够适当地运用“求异法”对试题进行分析,则有助于“探究化学现象间的因果联系”类探究性试题的解答。案例3(截选自2010年安徽高考理综卷28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如下信息:Fe(no3)3溶液可以蚀刻银,制作美丽的银饰。他们对蚀刻银的原因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制作银镜,并与Fe(no3)3溶液反应,发现银镜溶解。[提出假设]假设1:Fe3+具有氧化性,能氧化ag。假设2:Fe(no3)3溶液显酸性,在此酸性条件下no3-能氧化ag。某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2,请帮他完成下表中内容(提示:no3-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较复杂,有时难以观察到气体产生)。对于上题的解答,可运用“求异法”进行分析。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确定需要考察的先行现象为:溶液中存在Fe3+、酸性条件下的no3-。从而得出假设:(1)Fe3+是ag被氧化的原因;(2)酸性条件下的no3-是ag被氧化的原因。进而作出推论:(1)Fe3+不存在,银镜不溶解;(2)酸性条件下的no3-不存在,银镜不溶解。然后得出验证方案:(1)测得原Fe(no3)3溶液中no3-浓度、H+浓度;配制与原Fe(no3)3溶液中no3-浓度、H+浓度相同的nano3与Hno3混合液,令其与银镜反应;(2)测得原Fe(no3)3溶液中Fe3+浓度,配制与原Fe(no3)3溶液中Fe3+浓度相同的FeCl3溶液,令其与银镜反应。此处的验证方案(1)经过适当的语言组织,便是本题第(3)小问的答案。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该题的标准答案为:①测定上述实验用的Fe(no3)3溶液的pH;②配制相同pH的稀硝酸溶液,将此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内。笔者认为这一答案还欠严密,因为所配制的稀硝酸溶液中的no3-浓度远小于实验用的Fe(no3)3溶液的no3-浓度,从而影响到no3-的氧化性。而笔者所提的验证方案则无这一缺陷。

4“求异法”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生物教学研究方案篇8

一、小组合作式自主学习

通过小组互助式自主学习,可促进生生互动,使信息交流不再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以不同方法来分组,如把相同学习能力与水平的同学分为一组,以增强信息交流的对等性,降低层次差异;或将学习能力与水平不同的同学分为一组,实现以优带弱,使其共同发展.此外,班级整体分组时,还可混合上述两种方法.一般而言,以4~6人为小组,构建信息交流的小“局域网”.在教学中,教师是控制中心,引导不同“局域网”组合为“广域网”,这样,以缩短信息传输进程,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让每位同学参与其中,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自主学习.

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课前,教师向学生提供相关实验配备:若干张纸片、打点计时器、纸带、重锤、铁架台、铁片、刻度尺、米尺.引出探究问题: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经验:下落时,重的物体要快于轻的物体,那么物体下落时其速度和物体质量存在联系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物体下落时其速度快慢的影响因素吧.你们猜猜物体下落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相关?学生交流、讨论后,通过总结得出这可能与物体表面积、重量相关.教师继续诱导:请你们借助桌上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于是不同小组展开了不同探究:①利用一铁片与一张纸进行实验,使其于同一高度同一时下落,实验观察后,发现在空中下落时,纸片慢,小铁片快.②将一张纸片揉成纸团,然后与铁片下落,观察到它们同时落地,这表明物体大小、形状影响着物体下落快慢.③取出两张大小一样的纸片,把一张揉成纸团,让它们由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观察到纸团下落的快.④将两个纸片揉成不同大小的纸团,使其由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观察到纸团越小,所受空气阻力则越小,这表明空气阻力对下落快慢有影响作用.教师提问:通过实验可获得什么结论?于是学生总结出:空气阻力是物体下落快慢的重要影响因素.无空气阻力时,在同一高度物体自由下落时其运动状况一样.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学习源于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时,若缺少一定的问题,亦或学生缺少发现问题的能力,则会制约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启发学生提问,或者师生共同提问,然后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教师则需适当提示、点拨、引导.

例如,在讲“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时,有学生会猜测:要探究的是什么功?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说明其原因,其他学生则加以点评,然后统一认识:本课探究的是合力功,其原因是加速度决定于合力,加速度与速度变化相关.接着教师提问:若想求出速度变化,则要测速度,那么在实验室中有何方法来测速度?生:打点计时器.接着诱导:请你们设计一个探究合力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方案,说说需要的器材有哪些,如何安装器材?通过讨论、总结,最后得出实验方案(略).

三、课题型科研探究式自主学习

生物教学研究方案篇9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3-073-02

问题中心进课堂,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在21世纪基础新课程体系中具有突出地位,将贯穿于整础教育阶段。为了适应今后在小学进行研学习的教学,师范教育生物学教学应注重研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在课堂授课以外,引生结合典型个案分析研究,对教学中或教外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其本质规律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新能力为目的,要求给学生提供探究题和探究的手段,让学生自己探究知识的过程,并将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感性材料思维加工,使之转化为学习成果,因而具究性。这种学习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案设计、实施、结论的得出、研究成果的等原则上均由学生自身完成,因而具有自和创新性。研究性学习一般要通过调查研专题讨论、实验探索、文献查阅、社会实方式进行,因而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研学习作为在一定的教育目的指导下,通过织、有计划编制的教育内容对学生施加影响。

1.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研究性学习强调师生在交互过程中共同建构课程内容,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编排;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将知识目标放在首位,而是比较强调素质目标。课程重点不是理解知识,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强调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包括运用因特网等现代手段)主动探索、发现、获取信息,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简约、引申、转换和评价等加工策略,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现有教材和已有知识基础,它需要更为灵活、开放及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学习形式可以由个体转向班级集体学习或小组合作,组内成员分工协作,进行社会调查访谈,开展平等的讨论与交流,共同完成课题研究过程。通过合作手段,取得集体成果,各成员学习结果相互依存,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关注的不是研究成果、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更重视应用,重视体验,重视全员参与等价值取向的选择。

2.研究性学习的师生角色

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被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认知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善于设想,勤于思考,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要具备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品质。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课题研究中对正确引导设题、提示研究方法、设计研究计划、实施研究课题、支持交流评判、引导归纳总结起到了积极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法指导。

3.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程序

在进行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初期,较多采用的是在活动课程中进行的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围绕某一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研究,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切实的落脚点。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可概括为:

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类型按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将研究性学习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收集整理类对生物学的一般性问题,通过对有关资料、知识的查阅,并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归纳揭示其本质和一般规律,从而得出相关结论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如收集并交流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料、收集基因工程资料并畅谈基因工程前景、收集花卉变异现象等。起始阶段,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掌握其研究的方法和要领,在此基础上,可采用个体研究、小组研究和班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资料、整理归纳、概括总结、形成报告。

2.调查访问类对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某一生物学事实,通过调查访问了解情况,弄清事实,再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分析原因,从而揭示其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如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统计社区肥胖的比率并说明对人体的危害等。在此活动中,学生以小组或班集体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社会调查、访问记录、现场观察、实验操作、问题讨论等过程,完成某一课题的研究。

3.实验研究类把实验同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来探索求结论。特别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一定的课题,学生独立进行设计实验,自己设计技术方案来进行验证。这样既可达到验证理论教学的目的,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如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观察被子植物的花粉管、设计实验了解外界因素的干扰与变异产生的关系等。

4.创造制作类根据课题提出的要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创造性地设计制作生物的宏观标本(模型)、微观标本(模型),或模拟实验。如制作小生态瓶、制作各种装片等。创造制作类要求用丰富的知识和充实的智慧、熟练的技巧去完全制作过程。做到动手动脑、手脑并用,使研究者的能力得到提高。

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确定研究课题学校应对学生提出的课题进行归纳整理,根据学校资源、学生实际、校内和校外实践活动场地情况,以及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审定课题内容。

2.制定实施方案课题确定之后,各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一个比较完整的方案,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题目:即所确定的研究课题。

2)研究目的:即通过活动要明确的问题,掌握的方法,提高的能力。

3)理论依据:包括实验的原理、假设和预期的结果等。

4)材料场所:包括选材、场地、仪器和药品等。

5)方法步骤:指活动的组织方式、研究方法、具体步骤,研究的主要方面,记录的主要素材(现象、数据、原由),等等。

6)结果结论:根据研究活动,对素材的整理归纳,分析推断,形成科学、系统、确切、理性的结果结论。

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示例

1.选择研究课题生态系统有一种内部的自动调节的能力,以保持自己的平衡稳定性,系统越成熟,组成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大。相反,成分单纯,结构简单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小,对剧烈的生态改变适应性比较脆弱。研究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若能在自然中进行会直观明了、客观实在。鉴于学生学习条件的限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生态平衡原理,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索生态系统平衡的建立。因此,现确定研究课题“通过模拟小型生态系统实验,探索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的条件”。

2.设计研究方案

1)研究课题:通过模拟小型生态系统实验,探索使生态系统保护平衡的条件。

2)研究目的:初步学会设计模拟小型生态系统并通过平衡生态系统的建立实验,探索使小型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的条件。

3)实验原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等都有着密切关系。将少量的植物,以及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闭的广口瓶中,便形成一个人工模拟的小型生态系统。通过设计一组模拟小型生态系统实验,使它们的物种组成和营养结构不同,观察其中动植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间的长短,就可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能探索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

4)材料场所:小鱼(或螺蛳、蜗牛)、水草(满江红、黑藻或者生有杂草的土块)、河水(或井水、晾晒后的自来水)、凡士林(或蜡)、广口瓶(或500mL烧瓶)若干。该研究活动在校内、校外或家庭均可进行。

5)研究方法:本课题是一项以生物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结合、拓展为基础的选题,主要采用实验操作和分析归纳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的组织形式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每组4~6人组成。

6)研究成果:实验报告,科学小论文。

3.实验课题研究

1)取3个广口瓶,分别编号。

2)在1号瓶内加健壮水草;在2号瓶内加1~2条健壮活小鱼;在3号瓶内加健壮水草和1~2条健壮活小鱼。然后向3个瓶内灌河水直至液面离瓶口2cm处,拧紧瓶盖,并在瓶盖口沿处涂上凡士林,以防漏气。

3)把装配好的3个广口瓶放到阳光充足的窗台上,但不要直接曝晒。以后每天定时观察1次,自行设计表格(如下表)记录瓶中水草的生活状况、颜色变化,及小鱼的活动情况。2~4周后,对各瓶中的生物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并得出研究结论。

*开始与结束3个瓶应同时间

各课题研究小组及其每个成员,在研究活动中产生了大量信息,即所记录的实验现象。学生按照研究方案的需求,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分析、筛选处理。最后得出相应结论,写出实验报告或科学小论文。

4.交流评判结果

课题组在信息加工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报告,形成科学小论文,这些成果分别在班级进行交流,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学习,互相质疑、补充,让每个学生接触整个研究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最后教师点评。对本次活动中设计实验科学、环节齐全、步骤严谨等代

表性的研究成果,单独整理撰写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形成典型材料或案例,采取展示会、答辨会、报告会等各种方式在全体同学中交流、推广,借此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1.关于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选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或通过师生合作确定题目。一般可从联系生活实际,课堂知识延伸,生物学实验问题等诱发选题。选题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生物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拓展以及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内容;2)生物学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交叉;3)生物学学科知识与人类、社会、科技、生活的联系、渗透。

2.关于研究性学习方案的制定在指导学生制定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3点:1)科学性:即严密的理论依据,严格的操作步骤。选题所研究的问题应具体明确不要空泛模糊。2)可行性:即学校和学校周围能提供学生课题实施的必要条件(包括信息资料、实验设备、药品试剂、精力财力、时间场所等),课题本身切合学生实际,简单可行,易于操作,效果明显。3)创新性:即突出自己的特点,有创新意识。

生物教学研究方案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大学物理教学;教学成效;案例库

针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科属性,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加适合,这就需要深入分析高校理工科学生的学情、课程知识结构特点等。这样才能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激发出学生学学物理课程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轻松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其是对传统物理教学模式的革新,能够有效解决“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问题,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和实现物理知识应用的教学方法。可见,就“案例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这一课题展开探讨,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的主要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国内外高校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步骤实施如下:①案例准备。教师提供教学案例,学生针对教师提供的案例和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资料的搜集工作。②讨论及报告。各小组对同一案例进行剖析,并通过分析、梳理形成小组意见,为下一个讨论环节做好准备。那么,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各小组学生独立进行案例分析和评价报告的撰写。③评价总结。这一环节主要是做好学生案例分析成绩的评定,评定的内容包括资料的搜集情况、讨论的发言情况、案例报告分析等,是一个综合素质型的评价。大学物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主要指根据知识点,把实际案例作为基本的教学素材,让学生根据案例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根据判断提出建设性的见解和看法,以增强学生对大学物理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实践应用。

2高校物理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实践

2.1研究对象

我校在应用物理科研方法的基础上,遵照物理教研室的要求,随机抽取了120名学生和4名大学物理教师作为实验和研究对象。虽然对学生和教师所进行的调查只是整个案例教学研究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但是我校遵循了研究与应用同步进行的原则,从学校实际出发解决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包括以下3种:①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高校、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期刊、文献等相关资料,为本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依据。②问卷调查法。对我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2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18份,有效率98.33%.通过对实验对象授课前、授课后的问卷调查,取得了学生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期望、学习认知和学习建议等实验的第一手材料,对分析研究案例教学的意义、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③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

2.3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90.8%的学生认为在物理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有较强的实用性,93.6%的学生对融合了案例教学后的物理课程有参与兴趣,92.4%的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获得成就感,认为自己表现出色。

3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案例库建设选择阶段,夯实教学基础

虽然说物理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实践性,但是在引进案例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代接轨,就必须要建设好案例库,为案例教学提供一定的资料支撑。当然,教师在选择案例库建设时,要理性、系统地进行。教师要针对案例教学所需要的资料信息展开搜集工作,并对搜集所得的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将信息整合到案例库中,这样教师就可以在备课阶段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并快速地把教学所需要的信息定位下来。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借助一些计算机软件设计物理课件,而在设计课件时要优先考虑学生的听课体验,观察所拟定的教学计划是否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是否为学生所接受,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来确立学生的物理解题思路。除此之外,所选择的教学案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观察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对案例库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够避免案例分析阶段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才能使案例“物尽其用”。

3.2案例布置准备阶段,激发学习动机

对于大学物理教学而言,要想顺利开展案例教学,必须要做好案例的布置准备工作,才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落实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应针对教学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筛选案例,充分考虑所选择的案例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解答所遇到的学习问题,并通过案例组合方法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案例的运用,需要经过合理的计算分析,确保常规的教学任务能够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倘若案例分析阶段占据的时间过长,那么就会影响常规教学(即理论性教学)的进度,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不足,也会影响到案例分析的效果。为此,教师在案例布置准备阶段,应进行详细的案例设计,并把案例设计成知识情境,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增强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物理知识。例如,在讲解机械振动、机械波、光学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使相关的知识形成过程动态性地显示,帮助学生更加具体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在知识情境的引导下,为了鼓励学生深入体验,感悟物理的魅力,教师还可以建立与物理学习相关的论坛网站,让学生能够把自己对某一道物理习题的见解制作成微课或者其他的视频形式,分享到网站平台上,共同交流学习成果。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后,进一步强化对知识的应用。

3.3案例研究讨论阶段,切实增强教学成效

大学生的意识已成人化,他们的有意注意意识占据意识主导地位,倘若教师只是用语言来讲述内容,无论讲得如何声情并茂,学生也会觉得枯燥乏味,进而出现疲劳、注意力涣散的现象,更别说掌握所学知识了。在案例教学的案例讨论环节,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协助学习法,把学生分成小组,并由组长组织小组同学团结协助,共同完成任务。在学习时遇到什么困难,先在组内进行讨论解决,如果不行,再由教师去指导。例如,在学习角动量守恒定律时,教师就可以以飞机的运行状态作为案例。在正式进行案例讨论分析前,教师就可以先提出相关问题,再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战争电影片段,引导学生观察影片中战斗机被击中直至坠落的特写镜头。在观看影片后,再开展小组协助学习,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用小组的形式探讨案例,那么学生就可以结合视频案例所呈现的画面,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具象化。在探讨结束后,由各个小组的代表来对小组内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实现各个小组之间的交流。

3.4案例考核的后期阶段,学结案例

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物理理论知识,而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为此,在案例探讨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案例教学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以及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结果的不足,帮助学生从“问题解决能力”上升到“知识建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定,判断是否存在需要改善的部分,对欠缺的进行补充,总结学生所反馈的信息,为下次课堂教学提供参考。除此以外,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将物理学习作为一种乐趣,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过程进行科学评价和点拨,让他们明确自己在案例中所学到的知识有哪些。

4结束语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化平淡为神奇。为此,大学有关教学工作者应立足大学物理课程的本质属性,根据理工科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引进案例教学法,让物理课堂在案例教学这一剂神奇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张苗,张艳,刘泉,等.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引入探究型教学模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06).

[2]余观夏,吴芳,周曼.大学物理研究性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