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十篇新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十篇

新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8:38

新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篇1

【关键词】新能源发展;能源强度;经济增长;影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资源的使用开始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为此新能源在不断得以开发和发展,这个过程会形成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不同的地区能源发展对其经济效应反应不同,能源开发强度的大小也与新能源开发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种发展现状下,对新能源开发中要结合能源结构进行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并使能源得到有效利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能源和能源强度的概述

新能源其主要是指通过新型技术来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开发并予以应用,这个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能、氢能等能源,而目前我们日常最常用的已开发的能源类型例如石油、煤炭等能源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污染,所以新能源具有比这些能源更加突出的低污染、无污染的环保特点。能源强度具体是一种单位能源产值的能耗,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在单位产值内对能源的消耗,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能源之间所形成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通常情况下,能源强度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生产技术、经济结构等的影响,而能源强度也会与经济发展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新能源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众多经济学家也在不断进行较为深入的研讨,其中研讨重点是新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所形成的互相制约的关系。资源对经济的波动影响是在多方面的因素下所形成,一个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区域,如果能源供给受到一定的限制,那么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到资源紧缺的影响,会导致资源约束经济的发展;另外一点是在其他能源资源非常充沛的地区,由于资源产业的过剩现象,使得资源反而产生对经济增长有着一定的约束控制的影响。在这些关系约束中,能源是对经济增长造成重大影响的核心要素之一,尤其是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的技术能力还不够成熟,因此造成对能源消耗大且投入高的状况。

三、新能源发展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能源强度单位产值内能源的消耗量大小的一种表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可以对已开发的能源进行补足和增添,同时新能源是低碳环保型的,因此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都非常低,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最为重要的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单位产值的能量消耗,也就是说新能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程度,降低对资源的损耗,因此无形之中是增加了经济效益。因此,总体来说,新型能源的开发提高了能源强度的利用率,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新能源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新能源优化调整经济结构

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如果仅仅通过能源和资源要素的高投入以及高消耗来实现是完全不够的,其根本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改变经济增长的途径。在当前我国的工业发展的基本国情下,能源消耗会持续上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会不断增加能源消耗量,使能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素之一,而中国要走新型能源发展道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从节能环保、清洁低碳以及科技先进化的出发点进行周全的考虑,积极建设能源利用效率高、污染环境小且具有高新技术水平的经济发展体系。在新能源不断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对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与此同时,要在现有能源应用的基础上对其他新型能源进行开发,强化能源的利用效率并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平衡经济与能源之间的关系。

2.能源的消费结构的权衡

通过能源的开发,在单位产值内形成一定的能源消耗,从宏观上看其对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较为浅薄,但实质上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发展,使得新型能源与经济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倾斜和不平衡。所以,各个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资源开发条件,来协调平衡产业结构,提出可实施性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尤其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的优势,促使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突出特点,同时能源需求量也相对较高,在这种经济发展形势下,要重视能源的消费结构的权衡,对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进行合理的分配,尽量降低高弹能源的使用。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积极开创与时俱进的步伐,发展新型节能环保的新能源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对于中西部地区所具有的资源丰富的优势特点,可积极发展新能源生产产业,在日照强的地区发展光能发电等环保低碳产业,充分发挥各种新型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并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但这个过程要把握协调好能源强度,让经济增长与能源之间取得相互促进的作用,从而使能源得到最大效率的使用,同时也提高了能源使用强度,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新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篇2

碳排放和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异常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联合国和一些国家政府及非政府机构开始组织、协调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包括成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通过建立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分配碳排放配额、创设碳排放交易市场等途径,遏制碳排放量过快增长。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受气候变化影响程度不同,实施碳减排的经济基础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动机也不同,加之完成碳减排目标与国家利益存在各种冲突,都使得国际碳减排合作是一个多方利益博弈的过程。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各国针对如何建立国际碳减排机制的激烈争论,表面上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碳减排分配方案的争议,实质上是各国争夺发展权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导权。各国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通过低碳技术创新,发展新能源产业,完善低碳经济市场机制,提高碳减排能力,并且尝试在国际贸易中征收碳关税,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希望在国际低碳经济领域掌握主导权,以获取国家最大经济和政治利益。可以说,国际低碳经济竞争已经成为覆盖政策、技术、资本和产业的全方位竞争,并且上升为国家战略利益的竞争,低碳经济竞争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竞争的重要内容。

国外很多学者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了发展低碳经济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allentyrchniewicz研究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加拿大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1]HengChiLee和Brucea.meCarl研究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美国农业的影响。[2]pongsakK和tetsuot等人研究了能源价格不确定性条件下,碳税政策的制定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3]annetteB和isabelC认为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分析了技术创新对欧盟国家低碳经济竞争力的影响。[4]国内学者也开始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研究低碳经济,张中祥认为实施碳税,尽管对某些产业可能在短期内造成严重影响,但对国家竞争力的损失并不明显。[5]陈晓春和陈思果主张大力培育和提升低碳竞争力,能为企业和国家逆势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不竭动力,也是企业与国家规避绿色贸易壁垒的有力武器。[6]周建成把低碳竞争力界定为在节能减排目标的指导下,企业通过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低碳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率先生产、开发、利用比竞争对手具有更低污染、更低排放、更低能耗的产品与服务,从而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7]一个国家既有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迫切需要,又面临着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现在又面临履行碳减排的国际责任和压力。发展低碳经济对产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有何影响,进而如何影响国家竞争力,本文试图探析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

“低碳经济”是一个与气候变化相联系的范畴,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直到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8]才把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提出来,并迅速在世界广泛传播,但对于低碳经济内涵和定义,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有的观点从低碳本意出发,认为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相对于传统能源、相对于人为碳排量大,实质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问题,因此,这种观点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是节能和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碳密度。另外一种观点从物质流过程出发,认为低碳经济就是经济生命周期全过程中的碳减排和增加碳汇,在物质流的输入环节、转化环节和末端环节中提高能源生产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增加碳汇,这两种是狭义的低碳经济定义。更多的是从广义角度来定义低碳经济,有的观点认为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关,是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人文发展和碳生产力同时达到一定水平下的发展过程与形态。也有观点把低碳经济看作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不仅是一种企业盈利及生存模式,还是一种社会存在和社会制度发展的状态,强调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同的定义是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9]

其实低碳经济是人类对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需要改变当前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能源的消耗,以及由此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希望在人、社会和环境之间建立一种更为和谐的关系。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运用低碳经济理论来指导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其内在要求是实现人类社会系统过程的各个单元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条件下和谐共生,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告别不可持续的高碳经济发展时代,实现一种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以说,低碳经济是继人类社会经历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所以,最理想的低碳经济是一种能够提高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尽可能地减缓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发展水平的经济形态,同时兼顾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和经济关系认识的深入,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越来越清晰,一方面,两者相互制约,经济的发展要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经济发展方式对环境也有显著的影响;另一方面,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如果在经济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运用经济成果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物质支持,又可以促进生态平衡。越来越多的国家受到经济全球化影响,环境保护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必然会反映到国际经贸关系上来。环境保护改变了各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国家贸易条件,也影响了各国的生产分工和产业转移,对各国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对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目前有三种比较重要的理论假设。一个是“环境竞次理论”(racetothebottom)[10][11][12],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待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行为类似于“公地悲剧”的发生过程,如果由于采取严格的环保标准,可能导致产业向环保标准较为宽松的地区转移而产生失业、投资减少和工资降低等问题,每个国家都更愿意采取比其他国家更为宽松的环保政策,以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国家竞争地位,这样的结果就是每个国家都会采取比没有国际竞争情况下更次的环保标准。第二个是“污染避难所假说”(hypothesisofpollutionhaven)或者“产业区位重置假说”(hypothesisofindustriesrelocation)[13][14]。存在贸易竞争的国家之间环保标准和执行力度不同,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环境保护力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发达国家的产业由于在本国生产要承受的环境成本比较高,为了追求最大化利润,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便获得成本优势。这种追求环境成本差异而转移的产业,大多是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产业,因此发展中国家也就因此成为了污染者的“乐园”,是世界污染和污染密集产业的“避难所”[15]。第三个是“波特假说”(porterhypothesis)[16],认为有效的环境政策将刺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从长期来看,由于环境的压力,企业在加大环境保护投资的同时,也在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活动,反而会使企业摆脱资源禀赋的约束,能够创造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

尽管二氧化碳本身不是污染气体,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会加快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发展低碳经济形式上是一个关注气候变化环境问题,内容是通过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控制碳排放,减缓气候变暖速度,发展低碳经济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是调整传统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过程是各国争夺碳排放权和国际发展空间,提高国家竞争力。

三、低碳经济与国际竞争力

(一)低碳经济与产业转移

随着能源消耗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国际碳减排形势变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峻,不管碳减排任务分配的国际谈判结果如何,各国都会面临越来越大的碳减排压力,必然会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对能耗较高的产业和企业进行能源约束或征收碳排放税。受此影响,相关产业和企业的产出就会下降,生产成本上升,导致利润下降。碳减排压力越大的国家,政策措施越严格,对产业的影响越大,特别是能耗较大的产业,受影响程度更大。由于国际碳减排机制的双轨制和灵活性,各国碳减排政策不协调,政策标准和实施力度有很大差异,对国内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就会促进资本跨国流动和产业转移。

为了尽量避免能源约束和碳税带来的不利影响,逐利的资本就会从碳减排压力较大的国家转移到碳减排压力较小的国家,从碳减排政策更严格的国家转移到碳减排政策更宽松的国家。从行业来看,高能耗和高碳排放产业由于受到碳减排政策的影响更大,更容易出现跨国转移。所以,发展低碳经济步调较慢的国家更容易承接到其他国家的产业转移,吸收资本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而发展低碳经济步调较快的国家,特别是碳减排压力较大的发达国家,如果实施严格的碳减排政策,国内很多产业就容易转移出去,不但影响经济发展,还会带来工人失业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共同承担碳减排任务从而使国际碳减排任务分配发生激烈博弈的主要原因。当然,产业转移除了受到低碳经济政策差异影响以外,还会受到其他条件的制约,首先就是要比较跨国转移前后的利润率,因为转移到宽松政策国家虽然可以降低能源约束和碳税带来的不利影响,但也可能面临丧失市场和技术支持等其他不利条件,只有在两方权衡更有利的情况下,资本才愿意跨国转移。另外一个条件就是产业转移接收国家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源基础,包括充足的能源供应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不可避免,而国际碳减排机制的双轨制或多轨制还会持续存在,由此造成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耗能产业就会继续进行,规模会越来越大。但是国际碳减排机制中碳排放权交易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这种趋势,因为有硬性碳减排义务的缔约国的企业,可以通过交易市场购买碳排放额度,或者购买没有硬性碳减排义务的非缔约国实施碳减排项目的CeRS(经认证的碳减排量),可以算成是自己的碳减排,就可以降低国内能源约束和碳税的影响。如果碳减排额度的购买费用低于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就没有必要转移了。另外,发达国家如果开始实施碳关税,会增加来自发展中国家产品的障碍,发达国家企业如果想通过产业转移来规避国内碳税的话,则又会面临碳关税的壁垒,为了国内市场的考虑,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则大大降低。另外,作为低碳经济重要内容的清洁能源,也可以发挥太阳能、风能、水利、潮汐和生物质等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吸引资本和技术投入,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促进经济增长。

(二)低碳经济与技术进步

实现碳减排的主要途径就是节约化石能源消耗、使用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行捕集、存储和利用,这都有赖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在低碳经济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新能源是在新技术基础上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新能源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基础。各国为了完成碳减排目标,发展低碳经济,必然会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广低碳技术应用。其他领域生产由于受到能源约束,也会通过技术进步弥补影响,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其资本收益水平。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可以从外部驱动和内部驱动两个方面来看。从内部驱动来看,企业生产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就算是没有低碳经济政策的约束,企业也有通过技术创新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内在动力,只是从成本角度来看,传统化石能源具有成本优势,使得企业不愿意采用更为昂贵的新能源。随着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模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低碳意识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逐步渗透,低碳生产和低碳经营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很多企业开始把应用低碳技术作为获得公众认可的途径,特别是通过低碳技术创新,企业在融资、政府扶持、获得同行信赖、赢得消费者认同等方面获得优势,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企业更加注重其低碳经营形象,具有低碳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发展低碳经济将催生新能源、环保等一系列新的产业,具有开拓性的企业会抓住机遇,开辟新的生产和服务领域,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企业为了获得在新领域的竞争力,也会主动进行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甚至利用技术创新设置行业壁垒,限制其他企业进入,通过阻碍资本流动以获得垄断利润。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也会面临不少阻力,主要来自技术创新风险,低碳技术研发需要额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作为新的技术创新领域,低碳技术本身还具有高风险性,在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初期阶段,表现出高成本、低收益的特征,难以与现有比较成熟的生产技术进行竞争,加大了企业低碳技术研发的难度。另外,如果成功的创新技术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很容易被别的企业模仿,从而会丧失创新带来的技术优势,打击企业低碳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当然,随着低碳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这些阻力会逐步变小,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从外部驱动来看,低碳经济政策的实施迫使企业不得不转向技术创新,首先是传统能源约束、能源价格和碳税等政策作用,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了追逐利润,企业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才能完成节能任务,或者抵消低碳政策带来的成本增加。其次,政府为营造低碳技术创新环境,就会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包括直接科研资助、信贷优惠、政府采购和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和措施作为一种外生的驱动力量从不同侧面提高了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这种刺激效应的大小也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关键在于政府扶持政策的力度大小和持续时间长短,以及给社会带来的预期,如果政策力度太小或者存在不确定性,对企业的刺激作用就不会明显。最后,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低碳技术创新将成为企业在低碳发展模式下竞争的重要手段,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大低碳技术的积累和应用,充分利用新的低碳技术与管理方法,采取积极主动战略去应对新的竞争,才能提高其整体竞争力。

(三)低碳经济与竞争优势

低碳经济首要的就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化石能源相关产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企业由于节能设备或改用其他能源的投入增加了资本沉淀。由于当前技术水平的制约,太阳能、核电和风电等新能源成本较高,大量使用新能源必将增加企业生产成本,特别是高耗能产业的生产成本将大幅度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碳减排任务越大,节能减排的压力越大,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越明显,产出下降的幅度就会更大。化工、冶金、制造、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产出降低和成本上升,通过原材料的传递效应进而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产出水平和物价水平,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碳税作为一种价格调节手段,会提高能源价格,有利于各行业节约使用能源,但传导作用会影响经济产出,特别是能源消耗大的行业受到影响非常明显。郑玉歆[17]认为如果中国征收碳税,短期内产出下降最大的部门五个部门分别是采煤、天然气、炼焦等能源产业和纺织、服装轻工业,其中采煤部门产出下降幅度达到10.68%,长期产出受到影响最大的部门是采煤、天然气、炼焦、石油加工和金属冶炼行业。魏涛远和格罗姆斯洛德[18]认为中国征收碳税虽然可以使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但会使中国经济恶化,经济代价十分高昂。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19]认为,开征碳税会使GDp下降,使各行业的产出、出口下降,随着时间推移,影响程度越来越大。张明喜[20]则认为碳税可以使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下降,虽然对各行业产出有负面影响,对经济影响不大,而且长期影响越来越小。

新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篇3

【关键词】低碳-循环经济;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自身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二者虽然在实现目标、实施主体和实施过程等方面都较为相似,但在核心内涵、评价指标等方面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消耗量,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发展低碳经济则能够促进循环经济纵深发展,完善产业链。可以说,低碳-循环经济两者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从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角度着手进行探索,以寻找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共同因素。

一、相关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对低碳-循环经济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诸多文献主要从各自的角度分别对低碳-循环经济提出相关论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第一,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相关理论背景层面出发进行阐述,突出自然资源的稀缺与环境容量的有限之间的矛盾。例如,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目的在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齐建国等学者认为,“现代循环经济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利用,最终达到节约资源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目的”;徐玉高综合研究了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生态等诸多方面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第二,从区域角度着手进行分析,认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会受到区域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岳立认为,甘肃省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必须考虑到市场、技术、思想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付晓东认为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诸多,主要包括政策因素、文化因素、自然因素等;马军等学者以东部六省市为样本进行探索,从经济层面、产业层面、科技层面、社会层面以及环境层面进行探讨,为城市低碳政策制定提供相关依据。第三,从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过程层面进行研究。学者孙明贵在研究上海市循环经济时,从产业发展现状、技术更新程度、法制保障情况和基本物质保障四个角度进行分析;付允认为低碳经济能够实现低污染和高效益的经济发展理念;张春兰认为循环经济要想实现快速发展,理论认识、政策制度以及实践环境是主要制约因素。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众多。在此基础上,本文理顺了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分析框架。

二、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一)显性影响因素

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过程必然会受到众多影响影响,在诸多因素中,显性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自然资源现状。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稀缺和环境容量有限的基础理念上,自然资源的存储量、基本品质、经济发展对其依赖程度、环境污染以及承载力等众多因素都会影响低碳-循环经济的走向。并且,在分析自然资源现状的同时,还应该将人口数量、人口素质、社会文化、经济现状等考虑在其中,多元化分析特定区域内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总量。中国生态环境脆弱,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利用效率低,这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综上,自然资源的现状决定了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产业发展现状。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现状是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层次以及自然资源情况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规划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之上再考虑资源、经济、技术等因素。从国内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重工业比重过大,服务产业、高新产业发展速度滞后,因此,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应该首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布局高效化、合理化和生态化。产业布局高效化指提升资源利用比例,降低资源浪费、生态污染现象;产业布局合理化指实现各产业的均衡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相互协调稳定;产业布局生态化则是要求构建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产业体系,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3.科技创新水平。低碳-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与科技创新水平息息相关,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理论无不立足于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回收利用,节能减排,改造传统高能耗产业,实现绿色发展,都依赖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而我国目前阶段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落后于国外约20年,例如国内仍然需要通过引进国外相关设备进行城市污水、垃圾分类等处理。4.现代管理制度。科技创新水平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实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前提,现代管理制度则可以使得低碳-循环经济模式成为现实。传统制度以人、财、物为管理对象,现代管理制度则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环境作为管理对象。在低碳-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应该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原材料购买、原材料加工、产品生产、产品消费直至废物回收进行系统整体设计,企业内部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在诸多环节达到协调统一,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为标准,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即是引入现代管理制度的结晶。5.资金投入情况。从长远角度来看,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企业、社会发展十分有利,但由于企业规模情况、经济社会影响以及技术发展制约等方面原因,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初期往往可能导致企业或者社会背负较大负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从全球发展情况来看,低碳-循环经济的重要标准就在于高投入:更新技术设备,提升能源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等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并且,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以科研为前提,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而形成完整的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因此,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到区域经济的资金承受情况,这同样与地域金融体系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财政税收有着直接关系。

(二)隐性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现状、产业发展现状、科技创新水平、现代管理制度以及资金投入情况等诸多因素都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前景,但此类因素会受到更深层次原因的影响,例如法制建设、人口情况、教育程度以及文化氛围等。忽视此类因素,同样会导致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陷入苑囿中。此类隐性影响因素为:1.人口情况。人口规模决定了人均资源利用量,国内人口数量众多,直接导致了人口资源可利用量严重不足。以矿产、森林、能源等自然资源为例,国内人均水平分别占据世界人均水平的1/4、1/5、1/7,资源紧缺现象可见一斑。除此之外,大量人口所造成的生活垃圾同样触目惊心,业内认为“垃圾包围城市”已经出现。2.教育程度。教育程度决定人口整体素质水平。根据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国内文盲人口超过五千万,扫盲行动尽管成就斐然,但仍然任重道远。从受教育年限角度来看,国内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5年,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据总人口的8.93%,人口总体素质偏低。受教育质量偏低情况反应了社会缺失大量具备高素质、高技术的产业工人的现状,这对科学技术创新、低循环经济发展都较为不利。3.法制建设。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需要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法制层面的完善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战略抉择。2009年,《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落地实施,这为经济循环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但国内尚未设立能够专门针对低碳经济的法律,使得低碳经济发展的实施过程缺乏法制基础。除此之外,法制建设缺失还集中表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层面,部分地方官员秉着“地方利益至上原则”,维护本地排污企业,甚至直接阻挠环保部门执法活动。4.文化氛围。文化氛围能够直接影响民众的自我认识,更会从消费层面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消费者文化氛围层面的理念认识虽然不会直接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基本模式,但会间接影响了低碳-循环经济效果。

(三)其它影响因素

从国外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现状来看,政府是推动者,企业公众是主体。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稍显滞后,企业对于自身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仍然不足。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一部分也源于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政府各部门职责不清晰、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速度等。与国外相比,国内市场化发展程度不足、以政府职能缺失或越位为代表的体制问题已经成为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障碍。由于主体利益视角的差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层面态度差异较大,相比于中央的积极明确,地方政府往往较为暧昧甚至抵制,相比于环保部门的积极努力,其他部门的支持态度则仍需进一步增强。除此之外,国内市场民间环保组织同样缺失,单纯依靠政府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综上所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目前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应该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既不可代替市场作用,又不能出现越位或缺失现象,市场才是决定资源约束条件下资源利用率和市场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海峰.宋扬阳.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的启迪[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05).

[2]尹小平.王洪会.日本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J].现代日本经济.2008(06).

新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篇4

关键词:风电项目;经济运行;集成DemateL-iSm方法

中图分类号:tK89;F275.5;F20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3

一、引言

随着传统能源消耗量的逐年增长,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气候变暖趋势的日益加剧,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大力发展新能源,能改善我国能源供应紧缺问题,改善能源结构,从而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风电属于新能源,开发风电能提高能源的供应力,这也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风属于清洁型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符合现在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我国有着丰富的风能资源,在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发展风电能源已迫在眉睫,这对解决能源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1]近年来,我国加大对风电产业的发展,风电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中国风电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新增风电装机量刷新历史记录。据统计,全国(除台湾地区外)新增安装风电机组13121台,新增装机容量23196mw,同比增长44.2%;累计安装风电机组76241台,累计装机容量114609mw,同比增长25.4%。[2]

风电装机容量的良好发展势头表明,大量的风电项目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建设和运行。然而,在这种发展势头背后,我国风电产业的隐患已逐渐显现。一些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关注点在于增加风电装机容量,但是忽视了风资源是否充足,发电量是否合理等一系列促使风电项目经济运行的关键因素。由此可以看出,风电项目投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在风力发电项目投资开发利用的热潮中,如何实现风电项目的经济运行,是关系到能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往的文献和资料只是分析了风电建设费用,风电产业的影响因素,[3]并未对如何提高风电项目的经济性方面进行分析。本文的目的是在现有的文献和资料基础上,建立风电项目经济运行影响因素辨识模型,并识别分析影响风电项目经济运行发展的各环节因素的影响程度及因素间的相关关系,为风电项目和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风电项目经济运行分析

我国学术界在风力发电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其中文献[1、2]对风力发电的现状和风电市场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了风电的前景;文献[4]分析了风力发电项目的经济性,对风电的投资情况、经济效果和运行价值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文献[5、6]均对风力发电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项目的工程地质条件、风资源情况、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分析,为风力发电技术可行性和社会友好性因素的选取提供了依据;文献[7]详细研究了风力发电项目对于环境的各种正面和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整理文献,从全面分析风电项目经济运行的角度,提出基于技术方面,经济方面和社会影响三方面分析影响风电项目经济运行的影响因素。

风电项目的经济运行站在投资者、国家和社会的位置上,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是评价的重点指标,社会因素也是不少或缺的辅助指标。通过技术可行性因素体系,可以对风电场项目在风能资源、地理位置、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优劣程度进行一个定量的考核;通过经济合理性因素体系,可以根据风电项目当前或未来预期的投资价值、投资效率、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信息,来综合反映风电项目的经济合理性。风电项目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社会效益显著,所以,要对风电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评估,作为对经济评价的补充和完善,社会效益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社会友好性因素体系,可以衡量风电项目对于能源环境(节能减排效益)、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风电项目经济运行影响因素分析,就是要对技术、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因素分别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个综合性的分析辨识。根据系统完整、层次分明、简明科学的原则,从技术、经济和社会三方面提取3类12个因素,如图1所示,构建风电项目经济运行影响因素体系。

三、集成DemateL-iSm的风电项目经济运行影响因素辨识模型

(一)iSm模型及其改进

以往的分析和评价方法可以得出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和比例,但没法得出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和关联性。iSm法是借助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直接影响矩阵,计算各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及被影响程度,从而计算各因素的中心度与原因度。DemateL是一种系统因素分析方法,采用图论和矩阵原理,通过各指标的相互关系建立直接影响矩阵,求解出各指标对其他指标的影响和被影响程度。

DemateL与iSm具有一定的共性,DemateL的整体影响矩阵和iSm的可达矩阵中非零元素代表了指标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而零元素代表了指标间不存在影响关系。DemateL方法的整体影响矩阵包含的信息量多于iSm方法的可达矩阵.因此,可以使用DemateL方法计算整体影响矩阵从而得出可达矩阵。本文以iSm为中心模型、DemateL为辅助模型,对影响风电项目经济运行的因素进行分析。[8]

(二)集成DemateL-iSm的风电项目经济运行影响因素辨识模型以及计算步骤

1.直接影响矩阵:搜集和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采用专家调研法(Delphi法)确定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式①来确定各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通过汇总调查问卷,分析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直接影响矩阵Xd,见表1.

(1)

表1直接影响矩阵,表征了12个因素之问相互影响的量化关系,其中3表示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强”;2表示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中”;1表示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弱”;0表示两个要素之间没有直接影响关系.

2.规范化直接影响矩阵的计算式为(2),

其中为直接影响矩阵。

3.在规范化直接影响矩阵的基础上计算综合影响矩阵t,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的间接关系。

因此综合影响矩阵的计算公式为

(3)

其中i为单位阵,表示因素对自身的影响。

4.综合影响矩阵t仅反映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和程度,并未考虑因素对自身的影响,因此需要计算反映系统因素的整体影响关系,即整体影响矩阵H,其计算公式为:

(4)

5.通过整体影响矩阵H,即可确定可达矩阵R为

其中,λ为阈值,根据本文的实际情况,取阈值为λ=0.1,(5)

首先利用式(2)计算得出规范化直接影响矩阵;然后根据式(3)计算得到综合影响矩阵;进一步利用式(4)可得整体影响矩阵;最后利用式(5)确定可达矩阵,见表2.

(三)结构建模

根据可达矩阵构造系统的各级可达集与先行集以及共同集合和最高级要素集合。经过计算分析,可将模型中影响因素系统划分为5个阶层。从最高层到最底层依次为

四、风电项目经济运行影响因素结构模型分析

由图3可知,风电项目经济运行影响因素系统具有多级递阶结构的特点,需应用系统论的方法辨识风电项目经济运行影响因素,以降低风电运行成本,促进经济运行。

(一)风电项目经济运行直接受社会经济的影响,即第一层因素是风电项目经济运行的表层直接影响因素。要提高风电行业和项目的运行效率与经济性,就要紧跟国家的经济性扶持政策,从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受益。

(二)第二层要素包括风电项目的投资价值,投资效率,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运营能力。这些都是评价风电项目经济运行的经济性指标,是影响风电项目经济运行的浅层因素。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因素属于连锁型影响因素,两两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说明以上5个因素是不稳定的,不但会对别的因素产生影响,而且会反馈回来影响自己,说明考虑经济性指标时,要综合考虑所有影响因素。

(三)第三层要素包括节能减排效益和自然生态的影响。第四层要素包括风电场址条件,运行可靠性和机组运行水平。第三四层要素属于中层影响因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第三层要素直接影响第二层,并通过第二层的要素对第一层产生影响。

(四)风能资源条件是影响整个风电项目经济运行的最基础层,对整个风电项目有着最深层次的影响。投资者会根据风能资源调查结果,确定风能可利用区,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其风能资源,评价地形、地质、交通、电网等,并且对风能可利用区进行相关比较,来对风电项目可开发性进行评定,并且预测整个项目的盈利水平等经济性指标是否达到预期。因此,在风电项目的经济运行评价中,风能资源起着最基础也最深层次的影响。

五、结论

风电能源属于清洁型能源,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国家在风电项目方面加大了投入。风电项目经济运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通过分析风电项目,构建风电项目经济运行的影响因素,并且定量分析各因素间的关系。基于系统要素关系调查问卷的处理结果表明,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并有主次之分。集成DemateL-iSm方法建立了风电项目经济运行影响因素辨识模型,并确定了他们在其构成的复杂系统中的方向和秩序。分析表明,风能资源条件是影响风电项目经济运行的基础性因素;社会经济则对风电项目经济运行起着表层直接的影响作用;5个经济性指标作为浅层连锁型的影响因素,在实际的风电项目中应予以重点关注。通过统计和系统分析的方法,本研究结果可为企业各级管理者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有助于他们决定优先处理那些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根据相互关系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梁松.浅谈风力发电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4):182-182.

[2]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Cwea).2014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J].风能,2015(2):36-49.

[3]ZhaoZY,GanJingshuang,YaoXue.analysisofinfluencingfactorsandinterpretivestructurefordevelopmentofwindpowerindustrychain[J].RenewableenergyResources,2014,(6).

[4]丁晓峰.风电项目决策影响因素及经济评价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2.

[5]武超.乌拉特中旗风电场建设项目前评估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14.

[6]张博.科左风电场一期工程项目综合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7]YunBt.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ofwindpowerplantproject[D].northChinaelectricpowerUniversity,2014.

[8]LiangXplementaryofDemateLmethodandiSmmethodintheeducationanalysisSystem[J].Journa10finnermongolianorma1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2011,40(6):592-595.

新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篇5

论文关键词:新疆,低碳经济,碳排放,经济发展

一、引言

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新疆经济将更是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在当前这个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研究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于新疆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低碳经济”这个概念,是在2003年英国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首次提出的。低碳经济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持续的重视。

目前,低碳经济已经在欧美掀起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发达国家已经陆续制定了一些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与制度。

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将减排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预计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新疆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初期,耗能型产业结构特征明显,经济增长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问题突出,能源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使得新疆经济中碳排放量居高难下。然而新疆生态环境脆弱,但却具有发展新能源得天独厚的条件,且在全国各省份对口支援新疆的条件下。分析新疆经济中的碳排放问题对于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虽然关于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已经有很多的文献,并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是,到目前为止,由于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但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碳排放不会脱离人类活动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四个环节。具体到经济发展中就是产业结构的变动、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这三个方面,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新疆经济中的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二、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型

卢卡斯(1988)的内生增长理论:

,()

其中:是总产值,为物质资本存量,是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比例,是以教育水平衡量的劳动力平均质量,是劳动力数量,定义为人力资本,为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是常数项。

类比卢卡斯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并考虑到经济发展过程不外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阶段,进一步归结,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即:制度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和技术水平,笔者用类比,用经济增长中的技术因素代替,用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因素代替,制度因素代替。

于是关于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模型可建立为:

其中,表示碳排放总量,市场化率表示制度变迁,工业增加值表示产业结构,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代表技术水平。由于研究与实验发展费用具有一定的时滞,模型中取了3年作为研究与实验发展用于实践的周期。这基本就是卢卡斯模型的原型,仅做了几项小的变动。

为了更好的拟合制度因素、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中碳排放总量的影响,笔者将模型进一步扩展为:

其中:为碳排放总量,为工业增加值,为科技资本存量,这里用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代替,为市场化程度,以非国有经济的工业总产值代替,为国内生产总,为人口自然增长率。

三、实证检验

本文采用自1995年到2009年15年的新疆经济发展中的时间序列数据,并根据《新疆统计年鉴》验证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中的制度、技术和结构的关系,这些数据涵盖了新疆经济中15年的基本状况,因此具有一般性。

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新疆经济发展过程中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回归得到工业增加值、研究与试验经费、非国有经济的工业总产值、GDp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对碳排放之间的关系。

图1:碳排放和各影响因素的散点图

由图1可知,碳排放水平和GDp高度正相关,即GDp越大对于碳排放的影响越大,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碳排放影响不显著,而科技资本存量(pk)和碳排放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在工业增加值和碳排放的关系中工业增加值每上升1%则碳排放增加1.09%,非国有经济在经济中的比重越高则碳排放水平越低。

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组不回归:

.swregeGDp-ngr,pr(0.05)beginwithfullmodel

p=0.9090>=0.0500removingyear

p=0.3687>=0.0500removingngr

Source|SSdfmSnumberofobs=15

-------------+------------------------------F(4,10)=410.46

model|13.915246543.47881162prob>F=0.0000

Residual|.08475376810.008475377R-squared=0.9939

-------------+------------------------------adjR-squared=0.9915

total|14.0000003141.00000002RootmSe=.09206

------------------------------------------------------------------------------

e|Coef.Std.err.tp>|t|[95%Conf.interval]

-------------+----------------------------------------------------------------

GDp|1.091023.23176484.710.001.57461841.607427

pk|-.4116887.1083732-3.800.003-.6531593-.1702182

inv|1.039544.24133224.310.002.50182241.577266

mkt|-.7361574.2973834-2.480.033-1.398769-.0735458

_cons|1.73e-08.02377030.001.000-.0529634.0529635

------------------------------------------------------------------------------

图2:回归模型系数(regressionmodelCoefficientsa)

由图2得出回归模型为:

t4.71-3.84.31-2.84

由模型知影响新疆经济中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为研究与发展经费、非国有经济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GDp,亦即技术水平和制度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于影响不显著被模型剔除。

技术水平每增加1%则碳排放减少0.412%,非国有经济比重增加1%碳排放减少0.74%,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则碳排放量增加1.04%GDp增长越高碳排放水平越高,GDp对新疆经济中碳排放的影响说明了新疆粗放型经济的结构还没有得以扭转。

下面对影响新疆经济中碳排放的因素进行分析:

图3:能源消费总量和GDp的关系图4:新疆研究与实验经费占全国的比重

由图3看出新疆能源消耗量长期看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尤其是2001年以后能源消耗量更是呈加速上升趋势,这和新疆2001年开始济急速发展和能源的加大开发有关,也就是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高能耗的基础之上,但就新疆自身发展而言,依靠能源开发与与能源消耗固然是新疆一个“现成”的优势,但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目标必须依靠培育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不是一味的依靠高能耗。

由上图4可知新疆科研与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以来只占到全国的0.3%,这是一个极低的水平。研究与实验经费的偏低或缺失,说明了新疆科技创新水平的不足,科技创新水平的不足,对于新疆经济中的碳排放放有着长期的影响。对此有必要提高新疆经济中科技教育项目的投入。

“十一五”期间,新疆实施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目标,新疆新型工业化进入加速推进阶段。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806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预计完成820亿元,比2005年增长112.4%,年均增长16.3%;工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0亿元左右,增长186.5%,年均增长23.4%。但新疆工业增加值主要还是依靠石油、煤炭、化工等来推动,从而也是的其对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新疆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严峻。在非公有之经济方面,新疆在市场化改革是应注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产业应加以限制,以减少新疆经济中的碳含量。

四、结论与启示

由上文分析可知,新疆经济发展过程中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科技水平、制度因素、经济增长速度,具体到是新疆经济中就是新疆经济中的技术水平越高碳排放越少,新疆经济发展越是快速碳排放越多,新疆经济中非国有经济成分越高碳排放越高。新疆作为一个高能耗地区,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新疆经济发展的动力。归结可以有如下几点关于新疆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碳排放的政策措施:

第一,提高新疆经济中科学技术含量,推动科技创新是减少新疆经济中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政府行为。由于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且投资周期较长,所以必须由政府主导。具体就是加大对科研教育经费的投入,培养专业的高科技人才和奖励专项发明。

第二,加速新疆的产业结构优化,在第三部分分析中产业结构因素在碳排放上影响显著,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尤其是新疆,其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对碳的容量较小,于是在新疆我们需要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首先是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不利影响。二是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降低GDp的碳强度。

第三,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强调循环经济的发展,新疆经济中GDp的增加对碳排放的增加影响显著,GDp每增加1%碳排放将增加1.09%,这说明新疆的粗放型经济的特征还没有改善,于是新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从传统的线型经济到循环经济的转变,这也是新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四,成立专门机构和完善相关法律,减少碳排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例子,2009年6月26日,美国通过《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旨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英国2008年通过的《气候变化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而建立具有法律约束性长期框架的国家。中国应在相关方面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樊纲、王小鲁、朱桓鹏.中国经济增长转换和经济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2马艳、严金强.经济发展方式与低碳经济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2011年第1期.

3国家统计局.历年:《新疆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新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篇6

关键词:平面媒体区域经济相关度

媒介经济是整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一切经济的共性;媒介经济又是影响力经济,它的双重性使其显示出相对复杂的经济形态。第一是它的接触性,媒介经济的形成首先是凝聚受众注意力的规模;第二是它的消费性,媒介消费者实际拥有的社会消费能力。

媒介经济存在两个依赖:一是对媒介影响力的依赖,二是对广告的依赖。表面上看,媒介影响力与纸媒的议程设置关联度非常强,如果缺少发行经营手段,媒介影响力同样抵达不到峰值。平面媒体影响力与平面媒体的产品销售,即与发行量的关联度密不可分,与实际阅读流量也呈正相关关系。

媒介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广告,广告必然与经济发展紧密关联。首先是消费者对媒介产品的消费程度,媒介产品的消费依据消费者的文化素养,也受到经济能力的制约,而广告商对广告的投入依据消费者的社会购买力。广告拟态出个体消费者的经济环境,对社会产品的销售及消费进行了另一角度的测评。

媒介经济存在于社会整体经济中的发展趋势,由多种因素制衡,其中非经济因素,如政治因素,可能会成为决定性的因素;经济因素的依赖度是最基础的依赖关系,主要表现在媒体管理模式、区域群体综合需求、区域经济环境。新疆媒介经济在新疆区域经济环境中受到正负两方面的关联作用。

新疆平面媒体市场化走向受到新疆区域经济负面因素影响的相关度

新疆经济的区域性与平面媒体经济的区域性。新疆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决定了新疆经济的区域性特点,新疆经济的区域性特点延伸到了新疆媒体经济。与内地报业市场的远距离相隔,新疆平面媒体市场局限在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从区域之外进入新疆平面媒体市场的产品数量十分有限,进入者对市场目标的争夺定位在媒介产品销售上,无力于争夺新疆广告市场份额,新疆广告资源被新疆媒体如数囊括。外界难于进入新疆媒介市场,新疆媒介也难于进入区域之外的市场,新疆平面媒体媒介产品完全封闭在本地区域内。

对发达国家以及发达地区新型媒体发展势头的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媒体在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快于相对滞后的地区,对平面媒体市场走势的影响也强于后者,处在相对置后的新疆平面媒体获得了一个缓冲时间,中国发达地区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缓冲时间为10至15年,新疆平面媒体市场打开缺口的时间表将推后很长一段时间。从一种观点上看,它给新疆平面媒体减弱了来自外部市场的压力,留有一个缓冲的空间,但这样的空间,是一个弱势的空间,并不一定完全有利于新疆平面媒体的充分发展。

区域性特点导致新疆平面媒体在区域内竞争,给区域外竞争增加了难度。新疆经济报与南方航空公司联办的《旅游报》在北京市场竞争了三年,这是新疆少有的能在疆外竞争的报纸,一直苦苦坚守到2007年,最终撤出了北京市场。新疆平面媒体试图以成立集团、加快市场化、解决体制不顺等问题的方式改变现状,但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平面媒体市场态势,与市场化激活的竞争力形成了对冲。

新疆平面媒体的二元经济结构强度高于发达地区。中国媒介经济始端于改革开放,在二元经济结构框架的土壤上萌生。媒介经济与社会经济存在“种群关系”,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和经济水平决定一个区域媒体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对媒介经济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中国媒介经济的活跃因素首先聚合于都市类媒体。以都市类报纸为例,因为寻求最大限度的广告资源是报纸从一开始到现在的唯一经营模式,而二元经济结构造就的商家追求的高附加消费群体聚集在城市,因此,都市类报纸在面世之初就以这一消费群体为经营目标群体,由此打造的巨大广告资源与低价报纸售卖的联盟首先在大中城市生根开花。

固然,“报纸是城市化的产物”,但报纸在经营过程中,一旦以将报纸的影响力向广告主寻租作为核心竞争力时,报纸发行目标选择的参考价值将以广告主的潜在利益为主导,目前报纸流行的销售理论中的“无效发行”,就指的是不能带来广告量的边际发行量,从而以读者为首先选择的报纸发行导向,退到了被次要选择的价值取向。都市类报纸拥有的读者群体的分布,基本吻合二元经济结构造就的消费能力等级分布,也源于纸媒为追求广告资源而在自己认定和人为规划的区域中低价销售报纸的培植,逐渐形成了平面媒体的二元经济结构。

新疆地广人稀,农牧区的人口多而分散,平面媒体的受众需要一定的文化层次,其媒介产品销售的特性又带有强烈的城市化倾向。新疆平面媒体产品抵达农牧区的难度强于内地其他省份,进入新疆农牧区的平面媒体媒介产品的数量不足以形成影响力经济,新疆平面媒体基本上放弃了对农牧区的利益诉求。新疆党报在农牧区的发行量完全指向宣传的需要。新疆涉农广告本身就少,有限的涉农广告选择了其他媒介,新疆平面媒体上的涉农广告少之又少。

媒介二元结构呈现的结构性矛盾激化了区域性市场进入的泛滥,固定在广告资源争夺上的经营模式限制了媒介经济从内涵向从外延上的拓展,过度依赖追逐具有较强消费潜力的受众导致媒介同质化竞争。《都市消费晨报》、《乌鲁木齐晚报》、《新疆都市报》的同城竞争态势加剧了新疆平面媒体经济的二元结构强度。

由调查得出,新疆各地区主要报纸发行量低,发行量低所带来的问题是平均成本增大,吸引广告的能力低,而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恰恰是新闻媒介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新疆的多数报纸,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报纸运行十分困难。经济基础十分薄弱,首先会影响到新闻媒介的传播质量,使新闻媒介的发展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的状况。

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对广告的影响。据2009年9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2008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达4203亿元人民币。2008年新疆地方财政收入达361.06亿元人民币。

新疆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群体的消费结构出现了变化,消费能力得到了增强。但横向比较的结果表明,新疆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序仍排在靠后的位置,新疆媒介经济不可能超越社会整体经济。

新疆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其主要表现为农业的单一生产结构,第二产业与服务业的严重滞后。广告以推动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为第一大类,新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状况决定了新疆本地广告资源的不足。

新疆平面媒体市场化走向受到新疆区域经济正面因素影响的相关度

新疆经济发展对媒介的传播要求。随着对新疆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优势资源的开发,新疆正在成为国家能源资源接替区,基础建设、设施农业、边境贸易等给新疆经济注入了活力。今年,中央提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新疆经济大发展,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新疆经济发展向新疆媒介提出了适合新疆经济发展的传播要求,意味着向新疆媒介的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极大地影响到新疆媒介经济的走向,影响新疆平面媒体的市场化走向。

在未来的几年里,新疆平面媒体获得的行政广告资源、商业广告资源将呈上升趋势。

生活水平的变化对媒介的传播要求。新疆经济发展,不能单靠一座接一座的高楼拔地而起、一个接一个的大项目落地而成,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只有当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时,才能把现代化的气息延伸到城乡统筹的各个角落。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带动服务业的扩大,社会群体对各类生活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它将导致平面媒体广告类别结构的变化。

分类广告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向读者提供大量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实用信息,读者能够通过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小分类广告满足了受众所需要的“售屋租房”、“求学辅导”、“出让转卖”、“家政保育”等信息。小分类信息范围的扩大、量的增加,其基础由民生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作支撑。

新疆平面媒体小分类广告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其他任何类别的广告。《都市消费晨报》、《新疆都市报》分类广告占版面积每天保持在4至6个版。两家都市类报纸小分类广告的年收入分别达到4000万元和1000万元,从过去广告经营中的“丑小鸭”变成了一大亮点。

传统报业发展到今天,如何对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和再度利用已经成了关乎今后报业进一步发展的紧迫课题。报纸广告将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信息源。新疆平面媒体目前小分类广告同时采用两个通道,即在纸介上后,又借助于网络。网络利用纸媒信息建立起了面向公众的信息资料库。

区域经济环境改变促使新疆平面媒体调整盈利模式。平面媒体遵循的一般经营模式是,增强媒介的影响力、吸引力,促进发行的市场占有率,带动广告的吸附力。从广告的服务对象来说,广告主选择投放对象,首先关注媒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读者的阅读率、媒体的品牌效应和美誉度,看重的是广告投放的效果。从产业构成上说,广告、印刷、发行是传统报业的三大产业支撑,尤其是报业的广告经营。这种传统的报业经营模式从现代报纸诞生以来一直在延续,在广播、电视的挑战下,其运行轨迹依然如故,未做大的调整。

近20年,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向纵深蔓延,传播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世界报业的经营模式多元化。日本《读卖新闻》把保险业作为报业集团经营的主营业务,默多克新闻集团在多元产业优势互补的推动下涉猎全球传媒资源,包括中国的新媒介资源。报网融合的经营模式在全国平面媒体中遍地开花。

随着新疆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环境的改变,新疆平面媒体经济的环境也将改变。《新疆经济报》报业集团以亚心网为依托探索报网融合的经营模式,目前形成的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延伸。新疆平面媒体一致有着清醒的意识,增加非广告经营收入,调整广告在媒介经济中占比居高不下的经营模式将是未来平面媒体转变盈利模式的关键。虽然不是直接的影响因素,新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对新疆平面媒体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深远的意义。

区域经济发展对平面媒体广告的拉动。新疆的经济状况在西北各省区中并不是最落后的,而且在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但是,新疆在全国仍然是属于后列的。媒介经济归根结底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影响着平面媒体广告的拉动,新疆GDp在逐年增加,新疆主要平面媒体广告额及新疆各主要地区平面媒体广告额也趋于上升趋势。(本文为“平面媒体市场化走向与其分析”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晓枫:《中国传媒资源整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2.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中国传媒发展指数》,2007年至2008年。

新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出口贸易;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4日

一、低碳经济概述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能源消耗量增加,碳排放量不断上升,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不断恶化,为改善这一现状,科学家不断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低碳经济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有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与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良性经济发展形态。然而归结起来,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发展以低排放、低耗能、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人类经济持久发展的最佳模式。

(二)低碳经济的背景

1、国际背景。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所形成的温室效应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而且近几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难题。进入21世纪,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学者和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低碳经济波及世界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等各个方面,国际贸易发展将会受到低碳经济的影响而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2、国内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我国经济可持续能力相对落后,国际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高能源消耗和高碳排放量的重工业领域,这样一来更加重了我国相关重工业产品的大规模出口中的环境和资源、能源的压力。面对低碳经济的新要求和碳关税机制的新约束,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理念,并将发展低碳经济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二、低碳经济下中国出口贸易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日渐成为世界进出口贸易大国。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出口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为我国创造了较大的经济产值和较多的就业机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出口贸易的发展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同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碳排放,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压力。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坚持走的是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性较强,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

三、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各行业和部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开展,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同时推动我国的出口贸易形势不断好转,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一)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有利影响

1、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对外贸易有推动作用。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也随着科技发展和竞争的加大,目前已培养出了各种节能创新的人才。同时,各种各样的节能产品也应运而生,大大改善了中国一直以来的粗放经济模式,开始走向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很多企业也因创新性的节能产品让自己立足于国际市场,并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低碳经济是新的发展机遇。面对全球变暖、环境恶化的现状,世界各国强调发展低碳经济,改善经济发展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经济”是全球视角下新的经济发展理念,是为解决全区气候变暖问题而提出的,是世界各国都应付诸实践的发展经济的方式,同时也是我国改善国际贸易环境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

(二)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

1、发展低碳经济会升高我国出口企业成本。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的产品以高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这样以来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但在成本节省的背后却是超量的碳排放,不仅造成了能源和资源的浪费,还给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为改变这一现状,使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浪潮保持一致,我国的出口企业要生产出符合低碳经济的低碳产品,就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成生产工艺和生产方式的转型。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低碳经济大背景下的对外贸易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2、发展低碳经济增加出口难度。随着低碳经济在全世界范围的开展,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低耗能、高污染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在低碳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的贸易出口必然会遇到阻碍。中国主要的外贸市场是美国、欧盟、台湾地区等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都是世界贸易组织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环境保护行动起步早、成效大、公众的环保意识高,而且具有较为完善的环境立法。

四、我国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快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加快技术创新,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划,借鉴并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经济理念,努力研发并制定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同时要及时调整和修改我国某些不合理的外贸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加快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以保证我国能够顺利的发展低碳经济,并有效避免国外的“碳关税”壁垒。

(二)调整产业结构。为谋求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调整我国目前技术含量、环境标准和附加值都比较低的出口产业结构,走出一条经济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贸易出口结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发展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庆庆.低碳经济与中国出口贸易[J].商情,2011.21.

[2]徐南,陆成林.低碳经济内涵、特征及其宏观背景[J].地方财政研究,2010.8.

[3]魏元珏.浅析低碳经济要求下我国加工贸易的出路[J].中国电子商务,2010.5.

[4]纪玉山,纪明.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0.2.

[5]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9.10.

[6]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

新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影响

一、前言

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自成一体,在国际经济贸易过程中努力保证自己的利益,而“低碳经济”的出现给这一状况带来了改变,因为低碳经济理论不再局限于一隅,而是全球范围内所有国家都面临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世界各国都紧密联动起来,共同进行经济结构的优化转变,低碳经济也通过此一点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低碳经济

世界范围内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在给世界各国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资源短缺、生态恶化、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严重影响了世界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时人们才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各国开始在国内实行对高污染、高消耗企业的限制政策,但是因为全球国家各自为政,而且还存在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和加价购买的手段在别国建设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不公平现象,国际上的节能减排一直没能实现,直到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提出低碳经济理论,并认为低碳经济是与传统高消耗高增长、单纯追求GDp的发展模式相反的,以低污染、低能耗与低排放为主要目标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提倡改革能源与产品结构,降低气体排放,推动能源利用的最大化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在这之后低碳经济才开始为世界熟知,开始在世界范围中被认可。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发展

(一)国际贸易格局的改变

首先,由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应用,导致了国际商品贸易的变革。哥本哈根国际环境会议之后,低碳经济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在国际商品贸易中低碳经济开始对一些商品的价格产生影响,而且由于各个出口贸易大国在低碳经济的指导下纷纷开始在国内实行低碳经济政策,对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产品出口征收重税,限制国内与低碳经济不适应的企业发展,主要贸易大国的高污染产品的减产对国际贸易的整个形势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

其次,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应用还会对国际贸易量和贸易结构的划分产生影响,因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基于传统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施行的更高层次更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领域明显发达国家走在世界的前列,而发展中国家还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结构的问题上徘徊,很难顾及低碳经济的发展,有时候面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困难还要硬着头皮发展高污染,高消耗企业。这样一来发达国家取得了低碳经济形势下的国际贸易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处在国际贸易的不利地位,必然导致国际贸易利益的重新分配。

(二)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大与低碳产业的发展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应用,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形成的国际共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现实的问题,首先一个就是碳排放量的问题,虽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都认同了本国的碳减排量,但是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可能有的国家国内经济形势较好,减少一些重污染企业对国民经济影响不大,就进行了较为严格的碳减排政策,超额完成了碳减排任务。有些国家国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削弱高污染企业就意味着国民经济的严重危机,所以实行了较为宽松的减排政策,导致减排任务没有完成。面对这种情况国际社会于2005年签订《京都议定书》,议定参与决定的国家可以进行碳排放权的购买,没有完成碳减排量的国家可以向超额完成的国家购买排放权,这是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创新,在国际贸易领域开创了一种新的国际贸易形式。[3]

四、中国如何有效适应低碳经济理念下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势

(一)推动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就是,开发利用新能源代替传统的碳能源,加快新的减排技术的创新发展,推动国内企业对国内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一改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力行节能减排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在这一领域主要是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政策的创新,我国要加大在新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领域的科技投入,推动能源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早日实现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

(二)转变出口增长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和进口国,我国在国际贸易上的地位无可置疑,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的是我们的贸易额确实很高,但是我们的贸易出口结构却并不合理,在我国出口产品中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两样就占据了总出口额的半壁江山,低碳经济行业的出口额微乎其微,这样的出口贸易结构在国际贸易中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因为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利用了我国的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污染了我国的环境,生产出的产品却供给他国消费,这带有一种明显的污染转嫁的性质,所以我国一定要推动贸易结构的优化,减少初级产品的出口,增加科技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推动我国贸易实力的提升。[4]

(三)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其中的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快速增长,而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匮乏导致了中国的工业体系只能以煤炭为能源进行工业生产,而煤炭作为能源运用有相当大的不便和严重的污染,不仅在煤炭燃烧时污染严重,在煤炭的开采、运输、储存过程中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可以说煤炭能源的利用过程就是一个污染过程,我国一定要开发新的替代的清洁能源来代替煤炭能源,改变国内能源结构的现状,尤其是可再生能源中的清洁能源例如风电、水电、太阳能等新的清洁能源,要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推动我国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与快速普及换装。

五、结论

面对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与快速恶化的形势,低碳经济作为一种面向未来、面向经济发展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政策,在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政策,我们要始终坚持贯彻低碳经济在国内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在国际贸易形势上低碳经济也起到了关键性的领导作用,引导国际经济发展模式向更加亲近自然的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靠拢。

参考文献:

[1]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马凤.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国际物流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新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 产业结构 资源短缺 生态环境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优化是中国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在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面前,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出发点,优化产业结构,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1.循环经济理论的产生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不断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和排放污染物,导致资源面临枯竭和环境不断恶化。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为了解决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问题,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通过其发表的《宇宙飞船经济观》一书,向世界提出了循环式经济这一经济发展模式。20世纪70到80年代,面对资源和环境压力,可持续发展理论孕育而出。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开始由末端治理转向生产过程中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有效保护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识。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不断地深入人心,德国等一些欧洲国家提出了循环经济理念。随后欧洲许多国家对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如德国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以保障循环经济发展,日本同样也采取了积极的循环经济发展措施。由此,循环经济思想在国际上不断传播,循环经济实践也在不断地探索着前行。

2.产业结构优化的提出

根据费尔希提出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是农业,包括林业、牧业和渔业等行业;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包括采矿业、建筑业等行业;第三产业主要是除了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促进产业内部构成及产业之间比例关系演进、结构日趋合理和协调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是指产业结构水平的绝对高低,而是在国民经济效益最优的目标下,根据本国或本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水平、人口规模、国际经济关系等特点,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达到与上述条件相适应的各产业协调发展的状态[1]。

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共同结果。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间协调能力的不断加强和关联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动态均衡比例关系状况。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能够促进各种要素在产业间和产业内部间的流动和配置,提高产业间的整体效益,使产业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产业功能之和,产业结构越合理,产业间的协调能力越强,产业的整体效益便越高;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不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推动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过程,推动产品由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的中级产品或最终产品转移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现要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为支撑,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最终以产业结构高度化为结果。产业结构优化离不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它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3.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准则

3.1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

产业结构受资源结构的影响,同时又影响资源利用效率。在传统经济理论当中,一直没有将资源环境考虑到产业结构当中,因为人们一直认为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环境问题更是被人们忽视,直到资源的瓶颈状况不断凸显,人们开始将产业结构研究与资源环境联系起来。

产业结构对资源利用产生影响。产业结构从资源总量和资源结构两方面对其整体利益产生影响,从总量上来说,由于产业结构优劣的不同影响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影响资源的需求总量;从结构上来说,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比重的差异及部门内行业的差异使其对不同资源的需求产生影响,出现资源的闲置或紧缺状况,使资源利用效率无法得到最大发挥。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应当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3.2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人们在研究产业结构与资源关系的同时,针对资源的大量消耗,也开始关注产业结构对环境的影响。在生产过程当中,环境资源被使用的同时,环境状况不断受到影响。

一般说来,地理状况决定环境影响范围,而类似生产过程数量和生产过程平均技术水平决定了环境受影响程度。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在短期内基本一定,环境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生产过程数量,即产业状况。因此,不同地区的产业构成形成了不同的环境问题,产业结构对环境的影响重大。可以说,环境保护的社会背景产生了循环经济理念,而循环经济的结果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产业结构优化将循环经济思想纳入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重视环境的保护,应当有利于环境保护。

3.3有利于经济健康增长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增长,反之,则会阻碍经济的增长。

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型中,一般研究的是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经济的增长是这些投入要素增加的结果。虽然新古典经济理论有了很大的进步,将技术纳入到模型当中,阐释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是它依然把技术进步当成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忽视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应当有利于经济的增长。首先,它通过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增长。由于资源供给和需求的不一致以及在地方和部门间存在的差异,会导致资源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的现象。其次,它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实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重要途径。最后,它通过结构整体效益,促进经济增长。在部门和整体功能中,当部门以合理的结构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能够得到最大发挥。在当前专业分工日益强化的情况下,结构的优化有利于结构效益整体功能的发挥,促进经济增长。

3.4有利于社会持续发展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强调经济可持续的同时,应当注重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最终实现人类社会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注重资源环境的保护,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以资源环境为基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应当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和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内容,促进人、资源和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的同时,应当对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使产业结构的优化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

4.现有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4.1三次产业结构依旧不够合理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基于中央对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比较明显的就是,第一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第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占据主导,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加强,对经济增长贡献上升。但是,我国三大产业结构依旧不合理。在整个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第一产业比重虽然呈现出下降趋势,并且发展新型农业,但是农业基础薄弱和增长缓慢的现象仍旧令人担忧,第二产业虽然随着工业进程的加快,比重上升,但是对其他产业的作用力小,第三产业发展则依旧后劲不足。目前,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据较高比重,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第一和第二产业不仅产值构成高于第三产业,而且从业人数同样高于第三产业。

4.2各次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缓慢

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来看,虽然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市场技术信息,但是传统农业依旧占据较大比重,种植业比重有所下降的同时比重依然偏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和产业化水平较低,现代农业发展困难;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工业结构中轻重工业比例不够协调,并且传统工业占据绝大优势,新兴产业发展迟缓,工业结构升级缓慢;第三产业虽然受到重视获得一定程度发展,如旅游、交通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但是其发展水平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4.3产业整体结构效益水平偏低

某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即该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与该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之比,三次产业各部门间由于产值构成和劳动力构成的差异,形成各自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根据库兹涅茨理论,当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接近时,产业的整体结构效益水平较高。从当前中国整体产业结构状况来看,第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而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距离较大,产业的整体结构效益水平较低。

4.4产业结构调整缺乏系统生态观念

良好的产业结构有利于资源、环境的利用和保护,这在产业结构优化后会自然实现。在现时产业结构调整中,结构调整注重生态保护,其突出表现就是:在农业生产中发展生态农业,加大相关技术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在工业生产中发展生态工业,加强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在服务业中发展生态服务业,如发展绿色交通、推广生态旅游等。然而,这些生态建设都缺乏系统性,无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对资源和环境形成系统的指导。

5.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5.1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环境

地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环境,循环经济下产业结构优化的环境需从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市场机制和产业政策着手。

首先,循环经济下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有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作为长远方向。规划的制定应当体现出不同的目标和层次,对于规划目标,既要有长远目标,又要有短期目标;对于规划层次,既要有较高层次宏观规划,又要有较低层次的微观规划。

其次,循环经济下产业结构优化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产业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作用,实现资源从资源过剩的部门和行业到资源紧缺的部门和行业、从效率低的部门和行业到效率高的部门和行业转移,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最后,循环经济下产业结构优化离不开产业政策环境支持,它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土壤。政府应当通过财税和金融手段引导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鼓励支持技术引进和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5.2强化先进技术转化工作

强调技术进步的支持,是因为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通过调节不同部门和行业间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的数量比例影响产业结构,而且会引起旧的部门和行业的消逝和新的部门和行业的产生。

加强技术支持,首先要是加强技术载体—人的全面建设,要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提高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充分发挥人才的智力支持作用。其次,要按照技术使用性原则,在进行技术引进的过程中,鼓励技术创新,合理推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最后,要鼓励不同的主体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要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的同时,还要鼓励技术的合作开发和整合。

5.3合理定位战略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指生产效率较高,能够对其他产业产生支配效应、连锁效应和推动效应,从而影响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推进型产业。主导产业由于其较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影响甚至决定着产业结构构架,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要充分重视主导产业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主导产业的导向性和推动性作用。

合理推进主导产业最重要的是主导产业的选择。基于循环经济的主导产业选择应当充分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能够整合资源优势,达到合理化和高度化。因此,在现时期,主导产业的选择在突出区域导向优势的同时,要能够推动技术进步,使技术能够有利地融入到产业发展之中。同时,由于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和内外环境等综合的结果,决定了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合理推进主导产业要因势进行调整,要根据条件和环境的变换,对主导产业进行调整。

5.4构建产业循环发展系统

构建三大产业循环发展系统重点在三个方面: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生态农业。首先,要因地制宜,做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向导保障,促使生态农业的发展有计划、按步骤的进行。其次,要充分发挥技术作用,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如生物技术、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最后,要加快观念的转变,提升生态农业的影响力。

二是要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工业结构调整的浪潮已经到来,在此形势下,必须进行工业结构的多层次发展:①继续发展传统产业,同时通过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②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动高附加值和高技术等产业的发展。

三是要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一方面要保持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物耗、能耗低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技术和知识密集产业,实现现代服务业高增值效益。

参考文献:

[1]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王均奇,施国庆.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贯彻循环经济理念[J].商场现代化,2006,(24):1

[4]黄威.可持续发展向导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5]张昌蓉,薛惠锋.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J].生产力研究,2006,(4):1-3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J].管理世界,2007,(7):7-8

[7]郭志勇.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优化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8

[8]王世伟.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复旦大学.2011

[9]彭新永,昌盛,张卫华.“十二五”时期广西转方式调结构的若干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9):2-4

[10]陈德敏.资源循环利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新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篇10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全球化;政治复杂化;前瞻

[Doi]10.13939/ki.zgsc.2016.03.010

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提高。随着当今世界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科学技术与由科技水平决定的产业结构又有了新的内容,赋予了工业化发展新的方向,新型工业化必须涵括过去没有的内涵。

我国当前处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既有继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又有增速下降的客观事实。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我国提出的“新四化”同步发展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新型工业化既要与其他方面紧密结合,又要严格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汲取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发展经验与教训。为此,我国必须要科学认识新型工业化的深刻内涵以及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背景,走出一条科学的、动态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由此可见,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既要面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下降的过程,又要切实提高工业整体发展水平,充分结合政策、理论、实践的优势,在新常态下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注入新内涵。

1.1科学理解新型工业化与技术进步关系,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并且要求“新四化”同步发展。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就是要科学理解工业发展与技术进步关系,抓住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技术方向。每个时代都具有自身不同的技术特征,在经济增长与工业化并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公认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是英国,当时正处于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械革命代替了过去的动力提供方式,使得工业效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国工业革命抓住这一机会,成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工业化的经济强国。同样,我国当前面对的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必须要牢牢掌握信息技术发展的脉搏,把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融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水平真正达到世界的高度。

1.2科学理解新型工业化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关系,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工业化发展不能脱离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必须按照产业发展的客观路径进行推进。为此,新型工业化必须要遵循产业结构变迁的规律,我国的工业化要牢牢面对工业产业比重在国民经济中比重逐步下降的事实,并且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越是上升,这一比重将越是降低。应对这一客观实际要求,我国要提高工业发展技术水平,使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并以此为平台,充分带动农业和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伴随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二、三产业的相互交织与相互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必须在产业结构变迁的基础上提高工业发展水平,激发服务业生产效率,进而提升国家经济实力。以近来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为例,已经很难严格定位在哪个产业,完整的产业链已经包括生产、信息、金融、物流等多个环节,高度整合了经济资源,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极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1.3充分重视新型工业化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更加注重工业化质量

新型工业化是我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的必由之路,我国发展的最终目的从国际层面看是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与世界影响力的提高,从国内看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切实改善,因此,新型工业化必须不能再走传统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要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与工业化的发展质量。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自身工业基础薄弱并且国际政治环境恶劣,从发展伊始基本上一直依靠自力更生进行工业生产,虽然成果显著,但是在技术创新上一直处于落后和赶超的状态,造成工业发展出现各种问题。一是较多考虑政治、军事等方面因素,导致产业布局不合理,浪费资源,降低效率,影响了工业化发展。二是技术水平不高,工业生产粗放式经营,“三高两低”情况严重,继而经济效率不高。三是长远与整体规划不够合理,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资源浪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当前的新型工业化,是重视经济效益与发展质量的工业化。

1.4合理认识新型工业化与实际国情的关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优势

不同国家实现工业化都有符合自身情况的不同发展道路,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也必须结合我国的自身国情,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本优势。工业化进程中,人力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条件,是提高工业生产力的能动因素,是整合各种生产要素的关键所在。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复杂程度也必然相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就同样相应提高才能适应客观发展情况。只有劳动者的生产技能达到工业化生产水平,新型工业化生产与创造能力才会得以释放,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在知识经济和新型工业化替代过去劳动经济和传统工业化的今天,劳动力是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经济资源。当前发展新型工业化,我国要借助人力资源丰富的国情,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做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人力资本优势相互促进。

1.5科学理解新型工业化与持续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工业化发展道路

新型工业化,既是高效发展的工业化,又是持久发展的工业化,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发展新型工业化,资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与物质基础,必须节约利用、循环利用。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吸取先期工业化国家的沉痛教训,努力避免剥夺资源、牺牲环境,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互相协调,使得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也是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面向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反思

我国过去的工业化发展历程,为当前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奠定了坚实物质和技术基础,也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1新型工业化要面向未来,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充分领悟新型工业化发展内涵,跟紧世界工业化发展趋势,面向未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加速弥补发展水平差距。我国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相对比于自身状况可以说有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成绩是可喜的;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客观形势是已经大大缩小了双方的差距,但是要全面达到世界工业化先进水平还要进行更加科学的发展,通过金融与创新支持、与信息化紧密结合等手段加快是我国的必要选择。

2.2加强整体规划,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

纵观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伴随着整体经济水平提高、工业化水平不断上升的过程,我国的工业发展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与优化,这其中既有现实因素,也有过去政策不够科学严谨的因素。因此,在我国当前与未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具有高屋建瓴的眼光进行超前规划,在工业发展上提前科学布局,实现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

2.3注重国际竞争,逐步实现向国际产业链高端上移

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世界的工业发展水平不会停滞不前,经济全球化竞争也会愈演愈烈,因此,我国的工业发展在与自身比较的同时,还要与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力争占据国际产业链高端位置,获取更多经济附加值,进而实现良性发展。因此,我国进行工业化,必须综合考虑多重因素与未来发展趋势,最终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2.4合理配置经济资源,重视人力资源因素

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须要认真审视自身的国情,制定与国情相符的发展政策。我国是人口大国,发展中必须要科学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索洛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指出人口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之一,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需要比以往更加认清人力资源的意义,趋人口发展红利避摊薄经济总量之害。同时,我国还要改变过去不充分重视资源、环境因素状况,改变“三高两低”发展模式,统筹规划,科学发展。

3大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重点前瞻

目前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经济总量第二的大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必将对国内国际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需要有长远的眼光看待未来的发展。因此,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无法也不能完全复制其他国家工业化历程,必须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1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新型工业化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已经开放成为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都无法完全闭关锁国,必须切实面对经济全球化、迎接经济全球化才能顺应潮流、获得发展。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发展新型工业化与经济全球化密不可分。

第一,正确认识工业产量世界占比的变化。我国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生产效率相比过去将有大幅提高,主要行业工业产品数量的所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会增长到一个较大比重,因此,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我国必须提前充分重视这个问题,合理规划,避免经济资源错配。过去,我国工业规模小,可以通过外贸进行调剂;当我国高度工业化实现后,如果再不计后果盲目发展,将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这种情况已经在钢铁、光伏等行业初步显现。一是产能过剩,资源浪费惊人。我国由于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生产能力开发,已经成为世界生产大国,多种工业产品产能高居世界第一。这种情况有喜有忧,负面作用是不注重产品内在质量与科技含量将会导致大量滞销,严重浪费经济资源;同时,如果不加合理规划,大量重复建设,导致产能极大过剩,投资效率低下,扭曲经济结构。二是恶性竞争,效益损失严重。工业产品盲目生产过量的后果经济学中早有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就已详细论述,恶性竞争导致企业入不敷出,产品积压,最终破产。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经济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效率低下,生产停滞。如今,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保证合理竞争的同时,要正确认识生产领域的产能问题,不再重复以往的错误。

第二,正确认识生产与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意味着工业产量与质量极大提高,进一步奠定我国世界第一生产大国的地位。但是,我国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工业产量占比到达世界整体较大份额时,由于世界经济的深刻相互影响,会反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目前本身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生产与消费结构对比于发达经济体的情况相对扭曲,因此要正确认识并改变这一情况,适应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深远影响。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既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发达国家的必要保证,又会对我国与世界的经济结构产生巨大冲击。具体来看,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大量高精尖工业产品进入世界市场,会极大影响世界的经济格局;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市场收入的大量外汇储备及其衍生的基础货币对于国内的生产与消费也会进一步叠加与影响到我国本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合理的经济结构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我国要充分科学前瞻、合理调控,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3.2政治复杂化与我国新型工业化

世界经济与政治关系密不可分,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必将极大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也就意味着我国成为发达国家的一员,在此情况下,必须未雨绸缪,前瞻性预期与化解潜在的复杂政治风险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切实重视创新问题,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新型工业化意味着更高技术水平的工业化,在当今世界政治领域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国必须要切实重视创新问题,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我国当前作为世界生产大国,处于产业链的中下端,主要为世界提供附加值较低的工业产品,出口商品具有较大的替代弹性,所以即使出现一系列经贸摩擦,目前与控制产业链高端的发达国家互补性高竞争性低,对出口等方面影响相对不大。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是科技水平发生质变飞跃的工业化,必将上升一个层次与当今世界先进国家展开竞争,这时已经不可能再依靠技术引进等方式进行工业技术升级,必须要重视创新问题,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规避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对我国实施的技术封锁。为此,我国十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第二,以全球化视角安排配置生产资源。我国发展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在当今国际政治形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必须以全球化视角安排配置生产资源。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是科技含量与生产效率极大提高的工业化,对于全球资源的开发利用必将影响到世界资源的贸易结构与出口价格。以当前我国生产情况为例,由于我国逐步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对于石油、铁矿石等商品的进口已经占据世界市场的较大份额,对国际与国内的市场价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深远影响着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经济发展。我国是资源消耗大国,但是不是资源价格的主要决定者,资源价格的剧烈波动会对我国工业生产带来巨大影响,严重干扰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而影响新型工业化进程。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竞争者,必然会出于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采取相应的策略,谋求自身发展。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必须前瞻考虑国际政治因素,统筹安排资源配置,降低资源获得成本,顺利完成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吕政,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探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

[2]纪宝成,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6: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简新华,余江.中国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