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学主义教育思想十篇科学主义教育思想十篇

科学主义教育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9:52

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篇1

一、新专业名称产生的学科定位问题

从研究生专业目录修订后的这六七年的情况来看,本科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数量上没有大的发展,而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增设该专业的学校如雨后春笋,几乎所有的重点高校都在短短的几年中拥有了该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表面上的繁荣掩盖了该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专业名称来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几种理解: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理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两大板块的合成,但是对这“两大板块”的理解也可能产生歧义,一种理解是“两大板块”就是两个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更高层面的一个大专业;另一种理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前一种理解的缺陷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没有在本科生专业目录和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出现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视为一个专业的依据不足;后一种理解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当然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结为一个专业名称显得多余。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的“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理解有两个问题,第一是不合乎阅读习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一个有历史的专业名称,长期以来已经被习惯于简称为“思政”,因此通常人们不会这样来断句和理解;第二是这种理解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视为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本来的专业性被抹杀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专业和学科并不是“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是“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如果这样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学科的差别性,也就不需要这种“重复”。

3.“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理解主要是一些原本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薄弱的学校、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沾边的专业教师的理解,是一种为了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而故意扭曲的理解。但是事实上这种理解已经成为主流。

其次,本科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难以同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接。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定位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各高校在该专业中开设的课程也不同,开设的专业方向也不同。特别是除了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仍然保留了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外,大量新增加的硕士点大多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实际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变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由此带来了三个结果:第一,研究生入学后的迷茫和重新适应;第二,研究生毕业前找工作发生困难,因为他们和用人单位都搞不清和说不清这个专业到底是什么专业、到底做什么工作合适,专业、方向、所学的课程搅成了一锅粥;第三,教师晋升职称遇到麻烦,大量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师理所当然地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级职称,挤占和压抑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的职称名额。

因此,事实上的趋势是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对接,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与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的对接。换言之,研究生专业目录的调整,事实上把原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专业合并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个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无形中被取消了。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为标志,产生于19世纪中期,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对这一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上升到理论层面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又有着重要的区别。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产生的年代和背景不一样

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获得了胜利”的历史背景下,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2]而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130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3]由此可见,首先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然后才有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然后才有了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和大量实践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产生的年代正是中国共产党开始拨乱反正的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产生本身反映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内拨乱反正的迫切要求。

2.包含的研究内容不一样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从横向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列宁所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设置和课程设置,长期以来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和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的联共(布)党史。所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等本来应该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的学科,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却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从纵向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从发展的角度来概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它一开始诞生就主要包括三门主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史。1991年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有关高校的专家、教授编写出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共计12本,1994年又正式启动第二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统编系列教材,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4]

3.学科涵盖的范畴不一样

由上述可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实际上都已经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也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单个的学科,而是一个学科群。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还渗透在各个学科尤其是文科的各个学科之中,因此它甚至不仅仅是一个学科群,它是每一个学科的理所当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这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分类上并不在一个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学科群和学科面,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

4.学科研究和授课的主体不一样

在高等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授课的教师主要分为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从事专业研究和授课的教师,他们分布在相关的院系如政治系、经济系、哲学系以及过去的政教系等,他们是专业课教师,他们授课的对象是相关专业的学生;另一部分则是从事公共政治课的教师,他们集中在高校的马列部、社科部等,他们是公共政治课教师,他们授课的对象是全校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但是这种格局近年来已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高校马列部和社科部的教师利用国家教育部研究生专业目录的调整,开始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他们除了承担全校公共政治课教学任务之外,还开始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即带教研究生。但是,只要比较一下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编写的课程目录就可以发现,高校马列部和社科部设置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多没有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而是原有的公共政治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拼盘。实际上他们跳空了一个层次,即本科生的专业教育层次,他们的教学纵跨两头:低层次的全校公共政治课和高层次的研究生专业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当然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甚至是一种常识。因为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专业,都特指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它当然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当然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这种教育的主要内容的(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学科的研究内容相区别),当然培养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扎实的并且懂得如何有效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然而仅仅因为存在着这样一种联系,就要在本来意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前面辍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却是多此一举。我们的政治学、经济学、中共党史等专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种联系,是否也要在名称上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共党史”呢?

三、面对学科定位问题的正确选择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是由这一专业名称本身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而学科定位问题的产生,又必然会带来学科本身的科学性问题、学科建设问题、学科队伍建设问题和学科的教育培养目标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完全有必要对1997年以来该专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一次普遍的、有深度的调查,完全有必要对该专业的名称及含义组织力量再进行一次审定。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对该专业的健康发展作出正确选择。

同样,本着这一精神,提出这一问题的人也应该亮明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研究生专业目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当恢复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由主要有下面几条。

第一,维护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专业,是在1985年前后形成的。最早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等少数几所学校,始于1984年。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开始招收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班,连招两届后,于1999年正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但是在这一专业的发展过程中,也曾经遇到过起伏。先是1994年国家本科生专业目录调整,政教专业被取消,于是原来政教专业的课程挤占和代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直至四五年后才得到逐步恢复;1997年国家研究生专业目录调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名称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后国家教委更名为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在机构调整中更名为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又一次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陷入混乱状态。因此,恢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名称,有利于维护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二,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科学化的信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产生,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大讨论。1980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政治工作也是一门科学”,全国各大报对此作出了积极反应,《光明日报》开设了以“思想政治工作要科学化”为题的讨论专栏,钱学森同志也撰文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科学地做思想政治工作”。1982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同志约见邓力群等宣传部门的一些领导同志,发表了《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谈话》,代表党中央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指导方针。[5]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的诞生,事实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是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要坚持科学性和如何推进科学化的大讨论的结果。因此恢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名称,是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科学化信念的有力表征。

第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

2003年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方略已经确定。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发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育花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本身的培养,其重要性无疑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需要加强,而这种加强的“瓶颈”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是在于怎么来进行这种教育、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会自发地取代和解决当今时代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要靠具有良好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做“桥梁”和“中介”。因此,恢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名称,是响应党和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的必要的举措。

第四,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意见》。《意见》在第三部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中要求: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这就是说,目前的学科体系时代特点还不够鲜明、结构还不尽合理、门类还不够齐全。“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两个本来差异明显的二级学科被合并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恰恰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如上问题中的后两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地位下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南京大学CSSCi核心期刊中没有一本对应的期刊,甚至党中央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回过头来再看看《专业目录及名称代码表》,居然没有“人才学”学科专业,南京大学的核心期刊中也没有一本相对应的期刊。这样的学科体系怎么不要再调整?!

注释:

[1]《专业目录及名称代码表》新旧比照,各高校研究生院均有。

[2]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

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篇2

一、新专业名称产生的学科定位问题

从研究生专业目录修订后的这六七年的情况来看,本科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数量上没有大的发展,而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增设该专业的学校如雨后春笋,几乎所有的重点高校都在短短的几年中拥有了该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表面上的繁荣掩盖了该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专业名称来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几种理解: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理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两大板块的合成,但是对这“两大板块”的理解也可能产生歧义,一种理解是“两大板块”就是两个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更高层面的一个大专业;另一种理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前一种理解的缺陷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没有在本科生专业目录和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出现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视为一个专业的依据不足;后一种理解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当然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结为一个专业名称显得多余。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的“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理解有两个问题,第一是不合乎阅读习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一个有历史的专业名称,长期以来已经被习惯于简称为“思政”,因此通常人们不会这样来断句和理解;第二是这种理解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视为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本来的专业性被抹杀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专业和学科并不是“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是“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如果这样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学科的差别性,也就不需要这种“重复”。

3.“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理解主要是一些原本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薄弱的学校、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沾边的专业教师的理解,是一种为了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而故意扭曲的理解。但是事实上这种理解已经成为主流。

其次,本科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难以同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接。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定位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各高校在该专业中开设的课程也不同,开设的专业方向也不同。特别是除了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仍然保留了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外,大量新增加的硕士点大多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实际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变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由此带来了三个结果:第一,研究生入学后的迷茫和重新适应;第二,研究生毕业前找工作发生困难,因为他们和用人单位都搞不清和说不清这个专业到底是什么专业、到底做什么工作合适,专业、方向、所学的课程搅成了一锅粥;第三,教师晋升职称遇到麻烦,大量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师理所当然地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级职称,挤占和压抑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的职称名额。

因此,事实上的趋势是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对接,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与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的对接。换言之,研究生专业目录的调整,事实上把原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专业合并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个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无形中被取消了。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为标志,产生于19世纪中期,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对这一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上升到理论层面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又有着重要的区别。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产生的年代和背景不一样

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获得了胜利”的历史背景下,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2]而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130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3]由此可见,首先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然后才有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然后才有了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和大量实践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产生的年代正是中国共产党开始拨乱反正的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产生本身反映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内拨乱反正的迫切要求。

2.包含的研究内容不一样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从横向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列宁所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设置和课程设置,长期以来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和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的联共(布)党史。所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等本来应该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的学科,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却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从纵向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从发展的角度来概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它一开始诞生就主要包括三门主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史。1991年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有关高校的专家、教授编写出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共计12本,1994年又正式启动第二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统编系列教材,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4]

3.学科涵盖的范畴不一样

由上述可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实际上都已经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也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单个的学科,而是一个学科群。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还渗透在各个学科尤其是文科的各个学科之中,因此它甚至不仅仅是一个学科群,它是每一个学科的理所当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这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分类上并不在一个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学科群和学科面,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

4.学科研究和授课的主体不一样

在高等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授课的教师主要分为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从事专业研究和授课的教师,他们分布在相关的院系如政治系、经济系、哲学系以及过去的政教系等,他们是专业课教师,他们授课的对象是相关专业的学生;另一部分则是从事公共政治课的教师,他们集中在高校的马列部、社科部等,他们是公共政治课教师,他们授课的对象是全校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但是这种格局近年来已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高校马列部和社科部的教师利用国家教育部研究生专业目录的调整,开始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他们除了承担全校公共政治课教学任务之外,还开始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即带教研究生。但是,只要比较一下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编写的课程目录就可以发现,高校马列部和社科部设置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多没有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而是原有的公共政治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拼盘。实际上他们跳空了一个层次,即本科生的专业教育层次,他们的教学纵跨两头:低层次的全校公共政治课和高层次的研究生专业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当然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甚至是一种常识。因为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专业,都特指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它当然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当然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这种教育的主要内容的(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学科的研究内容相区别),当然培养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扎实的并且懂得如何有效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然而仅仅因为存在着这样一种联系,就要在本来意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前面辍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却是多此一举。我们的政治学、经济学、中共党史等专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种联系,是否也要在名称上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共党史”呢?

三、面对学科定位问题的正确选择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是由这一专业名称本身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而学科定位问题的产生,又必然会带来学科本身的科学性问题、学科建设问题、学科队伍建设问题和学科的教育培养目标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完全有必要对1997年以来该专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一次普遍的、有深度的调查,完全有必要对该专业的名称及含义组织力量再进行一次审定。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对该专业的健康发展作出正确选择。

同样,本着这一精神,提出这一问题的人也应该亮明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研究生专业目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当恢复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由主要有下面几条。

第一,维护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专业,是在1985年前后形成的。最早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等少数几所学校,始于1984年。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开始招收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班,连招两届后,于1999年正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但是在这一专业的发展过程中,也曾经遇到过起伏。先是1994年国家本科生专业目录调整,政教专业被取消,于是原来政教专业的课程挤占和代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直至四五年后才得到逐步恢复;1997年国家研究生专业目录调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名称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后国家教委更名为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在机构调整中更名为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又一次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陷入混乱状态。因此,恢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名称,有利于维护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二,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科学化的信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产生,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大讨论。1980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政治工作也是一门科学”,全国各大报对此作出了积极反应,《光明日报》开设了以“思想政治工作要科学化”为题的讨论专栏,钱学森同志也撰文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科学地做思想政治工作”。1982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约见邓力群等宣传部门的一些领导同志,发表了《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谈话》,代表党中央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指导方针。[5]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的诞生,事实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是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要坚持科学性和如何推进科学化的大讨论的结果。因此恢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名称,是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科学化信念的有力表征。

第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

2003年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方略已经确定。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发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育花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本身的培养,其重要性无疑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需要加强,而这种加强的“瓶颈”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是在于怎么来进行这种教育、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会自发地取代和解决当今时代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要靠具有良好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做“桥梁”和“中介”。因此,恢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名称,是响应党和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的必要的举措。

第四,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意见》。《意见》在第三部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中要求: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这就是说,目前的学科体系时代特点还不够鲜明、结构还不尽合理、门类还不够齐全。“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两个本来差异明显的二级学科被合并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恰恰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如上问题中的后两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地位下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南京大学CSSCi核心期刊中没有一本对应的期刊,甚至党中央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回过头来再看看《专业目录及名称代码表》,居然没有“人才学”学科专业,南京大学的核心期刊中也没有一本相对应的期刊。这样的学科体系怎么不要再调整?!

注释:

[1]《专业目录及名称代码表》新旧比照,各高校研究生院均有。

[2]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

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篇3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论;理解型;教育实践型方法论

学科的划分是以知识类型的差异为标准的,而知识类型的差异基于认知客体或认知对象的不同,从康德的批判哲学所导致的学科分类到狄尔泰的对于人文科学逻辑的论证都可以得到说明。比如说自然科学和哲学就是不同的知识类型,自然科学着眼于自然现象探究“物”之理。哲学则着眼于形而上世界追问“道”之理。这种以知识类型为基础的学科的形成和分化,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功能性的差异要求。而知识类型是以知识论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因此,一般说来,任何学科的成立首先需要同时满足两点:其一,一种以特定知识类型而形成的知识论;其二,知识论的达致依赖着特定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的发现,以及一种与之相适宜的科学方法论的构建。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被设置为一级学科,和其他学科所面临的一样,关于它的学科合法性的质疑也相应而至。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确实是比较特殊的,有不同于一般学科的特点:它的知识论并不是由对于特定对象世界的认知而来,而是本来就已经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体系,或者说是基于这种本已存在的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它也不是严格的教育学,教育学探讨人类教育现象(或者说这构成了教育学的认知对象或领域)的本质、规律和科学方法。

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并最终确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展示给人们,更重要的是还要使人们承认并接受它的真理性,这才是学科的最主要和最终的目的。但是一门学科的成立,按照一般规律,也必定要符合“特定知识类型而形成的知识论”和“科学方法论”这基本两点。在学科属性上这似乎有点问题,但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与政治教育学科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论和方法论。

以特定知识类型而形成的知识论首先是发现一个具有排他性的专有研究对象或领域。在十九世纪哲学学科陷入合法性危机正是因为原先属于哲学研究范围的“世界”、“灵魂”、“心灵”等问题域,随着科学、宗教学、心理学等学科从哲学母体中分离,而丧失了自身的对象世界。

反过来说,像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也正是获得自身专有的对象世界而获得了合法性的基础。如果自然科学着眼于自然现象、社会科学着眼于社会现象,思维科学着眼于思维现象,通过把这些现象设定为认知意义上的客体从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分门别类的“认知”,这便是“知识原型”。但是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似乎并不参与这种“对象分割”,在整体的客观“世界”里也确实不存在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客体”世界,因而也就没有由“客体”世界而来的新的知识的发现和创造。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合法性的质疑也首先在于此。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国国情、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系统具有已为历史所证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很显然同其他学科相比。它的社会功能性的要求要大于知识性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不能用非常绝对的学科标准来对待它。不过基本上讲,我们仍可以用传统的学科规律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和形成。

我们可以用解释学上所谓的“文本”世界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论的对象世界。如果说一般意义上的知识论是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认知型”的知识论,那么,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论称之为“理解型”的知识论,这种“理解型”的知识论又可以分为“解释型”知识论和“扩展型”知识论两种。关键问题是:“理解型”的知识论并不是在于去发现新的知识,而在于对于已包含了完整知识论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再理解”,就是说,它的对象不是“现象世界”,而是“文本”世界。

“解释型”知识论着眼于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文本的“解释”。这种经典文本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经典作家马克思本人及其继承者(像恩格斯、普列汉诺夫、列宁等人)所著著作。从解释学看来,这种解释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经典文本的本来之义;一是经典文本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于十九世纪中后期,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对于经典文本的再解释,即是要通过对于文本的“按照事物本来面目”的“现象学”式的意义去展现、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文本的原初意蕴。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本身的统一性问题本来就存在着分歧。这种分歧是由三方面造成的:其一,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解读,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也确实存在着对于马克思思想经典文本的差异性极大的不同理解,像第二国际的分裂以及其后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对峙就是明证。其二,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也有一个所谓的“青年马克思”和“青年马克思之后”的思想转折问题。其三,不同国家的革命实践也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有所取舍。那么我们所谓的“解释性”的知识论目的显然在于把这三者结合起来,通过解释学式的“视域融合”(伽达默尔关于理解的当下性术语),寻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性的知识基础。解释的第二方面是来寻求经典文本的本来之义在现时代的理论意义。经典文本的本来之义是经典文本的当代意义的基础,但是文本的当代意义的重要性要大于文本的本来意义,这是作为政治的意识形态教育的现时代要求所决定的,如果说文本的本来之义不能佐证现代要求,很显然就对于教育实践性很强的意识形态教育不再具有多大价值。所以说文本的本来之义必须指向文本的时代之义,理解文本的本来之义也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时代意义,这二者共同构成“解释型”的知识论基础。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身决不是仅仅是去解决“解释型”知识论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专业教育的要求(即着眼于具有政治目的性的意识形态教育)决定的,这样就必须在“解释型”的知识论走向“扩展型”的知识论。这种“解释型”的知识论基础本身很显然是以后的“扩展型”的知识论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说“解释型”的知识论是“扩展型”的知识论的前提,那么后者则是前者的发展。“扩展型”的知识论的产生既有理论逻辑的要求,又是时代的客观要求,而这种在经典传统上的知识和思想意义的扩展才是新时期特定的意识形态教育所真正需要的。在特定时代背景和时代要求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基础应该是“经典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路径。这一思想路径是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和革命实践合拍的。也可以说,所谓的“扩展型的知识论”是指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落实在一个国家的理论反映,在中国就表现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扩展型的知识论当然是要考虑“解释型”知识论所提供的纯粹的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基础和理论特征,但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克服静止形态的理论的教条性,必须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构成中国时代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论基础才能够真正形成。这就要求不断在知识论的“扩展”上与时俱进,按照时代的要求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内涵,不断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解读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发展中建构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另外,在这种“理解型”知识论的内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知识分工也有所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体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体系为基础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体系的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的思想基础,提供正确的政治理念;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并促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动力。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唯物辩证法、能动反映的认识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体说来包括资本主义论、商品经济论、劳动价值论、市场经济论、资本论、剩余价值论等)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具体包括空想社会主义论、社会主义论以及共产主义论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教育方法论、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很显然它们是一种具有层次性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对于经典文本的再解释以及再扩展始终处于进行时之中,因此这种理解型的知识论基础也始终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目标并不仅仅在于知识论的构建,和一般的学科不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目标更强调知识的“传播性”功能。这样,怎样传播或者说采取何种方法来实现这种知识论的传播就凸现出更大的重要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理解型知识论相似,它的学科的方法论也不是“认知型”的认识论,而是教育实践型的方法论。此种方法论的目的并不要去找到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而在于采用什么方法达到使人们明白并接受马克恩主义理论真理性,并形成社会实践动力的目的。

有两种教育实践型方法,其一是灌输式的,其一是理性式的学理分析型。不可否认,就意识形态教育而言,一定程度的灌输和劝导是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目的就是要让人接受之。但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时代特征已使得单纯的灌输既不合理又不合时宜。既然是大学的学科,从大学教育的规律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实效性,也就是理论思维的培育和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及从内心的心悦诚服,最终落在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建构上。但这是一个靠事实去论证的过程,不是仅仅有良好的愿望和强制力就可以达到的。只有在理论上得到论证和支撑,政治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理直才会气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能真正达到实效性所要求的“信”而“从”之。具体说来,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是构建“理性式的学理分析型”方法论的关键。

首先,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就是我们先前所论述的“理解型”的知识论,它是人类历史上科学的世界观理论,也是经过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实践的检验的,包含了充分的真理性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不断自觉地改造和调整自身,在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上严格按照学科要求完善自身,并且不断创造与时俱进的新的更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观点,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理”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只是有“理”是不够的,还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把道理讲出来。一般学科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学理分析来实现教育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教育就不讲理了呢?既然现代大学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课程只要是在大学里设置,都要服务于这个目标,这可不是填鸭式的单纯灌输或扳起面孔训人就可以达到的。正如马克思本人精辟指出:“人们通常总是被自己亲身所发见的道理说服,更甚于被别人精神所想到的道理所服。”像一般学科一样强调讲理,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科学”,才能使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才有可能生发成社会实践的动力。问题的关键正在于要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般学科的要求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尽管它不可否认地有自己的学科特性,但是学科特性不能完全超越一般的学科属性的客观要求。在现实层面,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学科有政治性的支持,但是在现代社会,受众也有在心理上选择、甄别的权利,这是无法剥夺的。互联网、全球化时代,中国异质性社会的初步形成,这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大不相同,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仅仅靠灌输,不但教育的实效性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有可能是适得其反。

最后,作为教育实践型的方法论,如何能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性的讲理型”的教育方法论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让问题意识贯穿全体。问题意识是创新的源泉。既要理解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问题,又要不断地和中国社会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即现时代的现实问题,体现问题从生发到阐释到解决再到问题再生发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蕴涵无限地充实,其理论的触角无限地伸张,其思维的深度无限地扩展,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其次,要做到史论结合。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要注意在人类文化的“面”、西方文化的“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点”之间上下穿插、融会贯通,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必然性和真理性,以及划时代、革命性的意义。最后,要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人文性和政治性的统一。

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篇4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两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是一个学科所内含着的两个有着内在本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这个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是一般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不仅仅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和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是“教育”,但它又不是一般的教育.而是政治性很强的教育,是教育的政治性和政治的教育性的有机统一。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洽教育学科实际上是政治与教育的交叉.是政治学与教育学的交叉,是一门政治性、教育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门学科的成长都要经历从自发到自觉,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亦是如此,它经历了由发现阶段到探究阶段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理论上形成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成果,实践上对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更广阔更强烈的需求,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1983年月1日,中央批准的《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中指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都应创办政工专业”.1983年,全国党校系统设了思想政治工作学专业.在军校系统设了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应该说.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学专业还是政治工作学专业.都无法简约而精确地表达思想政治工作所具有的价值、核心内涵和基本特质。“思想政治教育学”一词汲取了思想政治工作学的核心意义.并从教育学和教育工作的视角来探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着眼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探索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效地表达思想政治工作学的本真价值、核心内涵和基本特质。所以.教育部正式确定学科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是政治教育,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1984年教育部连续发出3个文件。在一部分高等学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办本科、第二学士学位班、大专起点本科班。1984年,武汉大学率先创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同年12月,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在上海正式成立,各省、市、自治区研究会相继成立,一些高校也成立了类似的研究机构。接着。全国众多高校陆续开办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确立了学科与专业的理论框架。1987年12月21日,原国家教育委员颁布《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科目录》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类”学科门类下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次将“思想政治教育”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中;1993年7月,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教育学学科门类下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类,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在法学门类下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受教育者被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就研究生教育阶段而言,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要求有关院校在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试办了“马克思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研究生班。1988年.经过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许征帆教授在其“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博士点下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博士研究方向.这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博士研究方向。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含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等硕士学位授权点。虽然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但却为其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确立了基本的科学研究取向,积累了学科建设的经验.形成了基本的学科建设力量,奠定了学科建设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先声。

199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和学科建设;1995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原国家教委制定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进行建设。

1996年.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中国人民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博士点更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把原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学科整合.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受教育者一般被授予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这个学科名称一直沿用至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是一门新生的学科.但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短短的20年时间内.在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设立了本科专业、硕士点.近30所高校设立了博士点.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分散到整合.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理论探索、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结构合理、层次齐全、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三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被评为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点的设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历史发展看.如果说自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得以创设以来.至1997年6月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了“发现阶段”,那么.1997年后则进入了“探究阶段”从1998年起教育部社政司组编并陆续出版的一套12本的教材推动了探究的发展.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三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部级重点学科的建立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探究的阶段”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归属上认识不一致

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历史短.而且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学科基础上整合而成的,学科成立时期的前期理论准备工作不算充分: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覆盖面广;由于各个高校的学术研究历史、学科研究力量不一致.学科建设的重点不一致,使得有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研究强一些,有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研究力量强一些,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外延的理解有差异。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和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揭示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教育的途径、方法等客观规律.所以,应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落脚点,应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更名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因为: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间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通过思想理论的灌输教育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实质上说进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上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含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名称更准确、简明、更宽泛:其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学科与教育学科的交叉学科.旨在通过教育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其灵魂特征是“教育”.所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名为思想政治教育更能体现其学科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目前.关于其学科归属仍然争论不休。

(二)学科研究上失重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上.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两张皮”现象,学科研究要么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么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上进行研究的并不多:二是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活动与所教内容之间的关系。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是相当丰富的.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应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群体主要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师.可这一群体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即讲授哲学的主要研究哲学问题而不是去研究如何教授哲学的问题.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主要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问题而不是去研究如何讲授政治经济学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进行的是专业研究而不是教学研究或教育研究。研究群体研究方向的偏向,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相当薄弱.在学校教育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之间如何衔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价问题、课堂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问题等方面研究相对欠缺,有些问题还是空白。

(三)学科地位上名实不符

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专业与学科体系中开始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基本同步的,经历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个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梳理建设历程、分析发展原因和总结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简要历程

1.思想政治教育(1984—1995)

设置本科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奇缺;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讨论,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

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国营企业职工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指出“:中央和地方要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院校。现有的全国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要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训练体系”“,努力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能手,一大批精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

教育部于1984年连续发出三个文件,布置在部分高等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办本科班、第二学士学位班、大专起点本科班的工作。1984年正式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全国首批办学点共13家。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过几年本科层次的办学经历、经验积累以及社会需求,党中央、教育部、各高等学校和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可以进入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示“有关院校要认真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好第二学士学位班,并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

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中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军事学一级学科中增设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经过严格审批程序,1988年全国10所高等院校获准首批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1990年学科评议组正式通过相关学校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1996—2005)

1991年起,中国人民大学许征帆教授开始领衔挂靠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博士生。这是全国首家、也是当时唯一一家。1995年国务院学位办委托专家组到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校进行调研,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作综合评估。准备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调研组建议: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合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博士点。

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新目录的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中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代码为030205。

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全国只有三家: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清华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合作)。1997年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本科层次的政治教育(师范)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并,名称统一为思想政治教育,设置师范与非师范两个专业方向。既可授法学学位、也可授教育学学位。从此,形成了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称上的不一致。

3.思想政治教育(2006—)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05年12月23日的学位【2005】64号文件指出:“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经专家论证,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

从此,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称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得到统一。2008年4月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共包括6个二级学科。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3个,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2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6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47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2个,思想政治教育66个,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待设;二级学科硕士点842个,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4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00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89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96个,思想政治教育253个,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待设;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点大约300个。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什么能够在短短24年间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今后怎样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党中央高度重视、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继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1.党中央高度重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一,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事特办、重点扶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以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以为总书记党中央,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表了许多重要指示,颁布了中央16号文件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贯彻特事特办原则。从1984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98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到2005年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2006年批准2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都是中央文件决定的,无一不是特事特办,没有其他如何一个学科享有这样的规格;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纳入其中,在设立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定和要求等,都是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具体举措。

第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重点扶持得以落实。教育部先后由政教司、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科学司等一个甚至两个司局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各省市自治区、各高等学校也都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管理这一学科和专业。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幸运之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快速发展的组织保障。

2.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客观基础

第一,设置、建设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事业需要确保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克服和清除各种消极落后现象和不良社会思潮,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需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与发展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存在问题,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现代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依托和支撑。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宣传与传播,需要正确的原则和方法。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了这一重大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果为此提供了理论、原则、思路与方法。3.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

专家学者是个广义的概念。教育部、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高等学校的很多相关领导同志,他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家学者,有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专家学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离不开专家学者辛勤努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仁申请和完成了一批高层次科研项目,出版了众多著作与教材,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了包括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奖励;在学科理论创新、完善学科体系、学位点建设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等各个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第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及学术委员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方向、理论研究、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以及沟通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团结队伍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研究会在、教育部领导下,1984年2月在上海成立。至今已拥有31个省区市、军队院校系统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体会员33个。研究会举办学术会议、举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专著与论文的评奖、出版论文集、创办学术性刊物《思想教育研究》、成立学术委员会,加强与有关学科专家学者的联系,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2007年春开始,学术委员会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及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两大专题进行研讨,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分别承担两个系列共22项专题研究,预定于2008—2010年分批出成果。

第三,报刊杂志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都定期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版面;《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高校理论战线》、《求是》等都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刊物的办刊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最近,《北京教育》出版了《北京教育(德育)》版。报刊杂志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发挥了媒介平台作用,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提升了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刊物品位。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与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改革开放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对顺利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为改革发展稳定、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生命线”工程提供理论、学理和人才支持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结论提供学科依据。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是一门科学的问题就引起了争论和讨论。如1980年8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文章。1982年,、教育部联合召开政治理论教育座谈会,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一直存在疑问。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才从学理和学科层面解决了这一问题,结束了一些无谓的论争。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生命线提供理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提法可以追溯到红军时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被党中央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所确认。但从理论与学科、历史与现实等角度科学论证和系统证明生命线结论,使之建立在理论和学科之上,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充分发展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人才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创办以来,培养了数十万优秀人才,大量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奋战在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更加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在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中得以确立,不再存在其他概念和说法,避免产生歧义和造成混乱。16号文件也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上述6条重要原则的确立,既是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结晶。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明确和规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等,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与效果的有效结合。上述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取得的共识,得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成果,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比较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学科基础。新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观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六个二级学科支撑,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四门课程分别具有直接对应关系。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强有力支撑。

3.设置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科体系更加完善

第一,先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后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具有重要作用。1996年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两个大方向中的一个,而且是学科体系相对比较成熟的学科。在2005年底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独具特色、兼有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方向,也是中国大学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重要保障。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置,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12个学科门类中,虽然在哲学、经济学等门类中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学科,但始终缺少从整体性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等六个二级学科的设立,填补了从整体上系统研究、把握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学科空白,使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春天已经来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进程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批转《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1983年7月1日)[DB/oL](2007-06-07)[2008-10-26]/xwzx/gnsz/szyw/200706/07/t20070607_11633643.shtml.

[2]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的通知》(1984年9月4日)[DB/oL](2005-06-20)[2008-10-23]/viewtitle.jsp?url=3964412.

[3]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985年8月1日)[DB/oL](2008-04-19)[2008-10-29].

[4]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5月29日)[DB/oL](2001-09/06)[2008-10-18]/20010906/3000447.shtml.

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篇6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正在经历由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发展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发展的转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又一重要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规模急剧扩大,学生数量、教师人数、研究成果等迅速增加。目前,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66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295个,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达到了21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学生的数量也达到了相当规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必然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专家学者长期辛勤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创造了重要条件;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学科支撑;也为新形势下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优势,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繁荣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不少隐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虽然多达66个,但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人员还十分欠缺,不够稳定,有的教师学科定位还不够明确,同时在几个博士点上从事教学研究,研究方向也不够清晰,缺乏长期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缺乏深入扎实的学术研究,缺乏有深度、有影响、有建树的学术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集体攻关的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还有待增强。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目前主要还停留在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阶段,它虽然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成为成熟的学科,还必须向内使劲,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持内涵发展,就是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点由扩大学科规模转向重点提高学科建设质量上来。

一要注重凝练学科方向。能否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学科发展,瞄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前沿,凝练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长期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质量和生命,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地位与前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把凝练学科方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的重点。一旦凝练和确定了学科先进的学术研究方向,就要持之以恒地围绕这一方向进行学术探索,拓展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研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都是需要深入拓展和深化的研究方向。各学科可根据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凝练、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向重点加以建设和突破。

二要组建学术梯队。以往在申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的时候,存在着临时搭架子、凑班子、上摊子的现象,博士点批准建立以后,临时组合的人员没有进行必要的整合与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梯队未得到有效的组建,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博士点学科,甚至已经批准设立了国家重点学科。在这种情况下,再也不能允许过去那种“没有码头乱靠”或“多个码头瞎靠”的现象存在,而要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硕士点学科独立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定向定人定位,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组建合理的学术梯队,把人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头等大事,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三要明确学科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担负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要明确本学科承担的重要任务,全面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职能,更好地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承担的重大任务、责任和使命。在科学研究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存在着大量的低水平重复现象,甚至存在着非专业、非学术性的研究成果。在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材建设不够规范、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方法比较落后等现象,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在社会服务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担负着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理应在服务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实际情况却差强人意。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切实履行教育引导人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人们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加强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社会服务等,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学科价值。

四要加强集体攻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瞄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面临的突出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开展集体攻关,努力形成一批有影响、有深度的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只有从这几个方面持续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才会在内涵发展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和水平。

二、分化与整合: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学科地位逐步确立和上升。1984年,我国在武汉大学等12所院校创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意味着我国开始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门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并开始着手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高级专门人才,标志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1990年全国又有8所院校创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199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这是中央首次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作为重点学科加强建设。根据这一精神,筹建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博士点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创立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创立,是中央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在建设过程中,既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核心内容,又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传播。2001年,国家又批准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首批设立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博士点及国家重点学科的建立,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学科支撑。在贯彻这一文件过程中,国家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二级学科。从2006年开始,思想政治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半独立走向独立,由非重点学科走向重点学科,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学科分化与整合发展的问题。学科分化是指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和建设,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学科整合是指学科在分门别类研究和分化发展基础上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体现为学科整合与整体发展。按照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一个学科产生以后,首先是对该学科进行总体研究,然后逐步深入、分化,进入到学科内部分门别类地研究。形成独立的研究成果后,逐渐分化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再在此基础上推进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和综合研究,形成新的综合研究成果,促进学科的整体发展。这一过程既是一个由合到分再到合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学科发展的这一规律也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规律和趋势,现代科学发展就是高度分析与高度综合相结合,一方面,不同学科的分析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不同学科的综合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有力促进了现代科学的发展。

学科建设一定要适应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做到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的整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更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当前尤其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自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化与整合,既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关系,也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新的分支学科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半独立的学科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发展必须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也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成果综合和学科整合。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研究成果的概括和综合,没有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可能获得整体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只有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发展,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乃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作出特有的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还要注重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新的分支学科的关系。学科建设不仅是指一级学科的整体建设,更多的是指二级学科的独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如果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它也包含若干分支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要在加强自身分支学科建设上下大功夫,力争在每一个分支学科上有所发展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努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整合和整体发展。

三、传承与创新: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还正在经历一个由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传承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创新的转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呈现的又一重要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离不开传承,没有传承,就不可能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立发展的初期,十分注重学科的传承。这种传承,首先,体现为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与传承。通过总结、概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揭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把经验上升为科学,创立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其次,体现为对成熟学科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验的凝练与升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参照借鉴哲学社会科学中相对成熟学科的学科建设经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既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科学依据和核心内容,又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传播提供重要的依循,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学科建设经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再次,体现为对国内外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创立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借鉴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经过加工、改造和转化,逐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这种学科借鉴与吸收有效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但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带来了特色不够鲜明的缺憾。

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依然要注重学科传承,但更要注重学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固然要注重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经验,但不能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上;固然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经验,但更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的探索、建设与发展;固然要继续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但更要注重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才能在探索创新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获得质变和飞跃的必然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为三种形式的创新:一是体现为完善性创新,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已有的理论成果加以充实和完善,对原有的理论和方法从新的视角加以解释和论证,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现有理论以新的科学涵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内容更新;二是体现为集成性创新,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的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研究成果加以集中、综合和整合,通过系统集成,把分散的、零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凝练融合成系统的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理论效应,在整合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成果的发展与创新;三是体现为原创性创新,就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前沿与实践前沿,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规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探索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研究,努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获得一批原创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只有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趋势,从以上三个方面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才能逐步建构富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体系,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优势,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新局面。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深化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分化与整合上,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在内涵与外延上,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在传承与创新上,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新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半独立走向独立,由非重点学科走向重点学科,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一、分化与整合: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学科地位逐步确立和上升。1984年,我国在武汉大学等12所院校创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意味着我国开始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门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并开始着手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高级专门人才,标志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1990年全国又有8所院校创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199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这是中央首次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作为重点学科加强建设。根据这一精神,筹建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博士点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创立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创立,是中央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在建设过程中,既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核心内容,又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传播。2001年,国家又批准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首批设立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博士点及国家重点学科的建立,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学科支撑。在贯彻这一文件过程中,国家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二级学科。从2006年开始,思想政治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半独立走向独立,由非重点学科走向重点学科,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学科分化与整合发展的问题。学科分化是指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和建设,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学科整合是指学科在分门别类研究和分化发展基础上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体现为学科整合与整体发展。按照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一个学科产生以后,首先是对该学科进行总体研究,然后逐步深入、分化,进入到学科内部分门别类地研究。形成独立的研究成果后,逐渐分化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再在此基础上推进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和综合研究,形成新的综合研究成果,促进学科的整体发展。这一过程既是一个由合到分再到合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学科发展的这一规律也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规律和趋势,现代科学发展就是高度分析与高度综合相结合,一方面,不同学科的分析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不同学科的综合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有力促进了现代科学的发展。

学科建设一定要适应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做到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的整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更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当前尤其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自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化与整合,既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关系,也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新的分支学科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半独立的学科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发展必须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也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成果综合和学科整合。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研究成果的概括和综合,没有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可能获得整体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只有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发展,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乃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作出特有的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还要注重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新的分支学科的关系。学科建设不仅是指一级学科的整体建设,更多的是指二级学科的独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如果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它也包含若干分支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要在加强自身分支学科建设上下大功夫,力争在每一个分支学科上有所发展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努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整合和整体发展。

二、内涵与外延: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正在经历由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发展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发展的转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又一重要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规模急剧扩大,学生数量、教师人数、研究成果等迅速增加。目前,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66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295个,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达到了21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学生的数量也达到了相当规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必然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专家学者长期辛勤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创造了重要条件;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学科支撑;也为新形势下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优势,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繁荣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不少隐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虽然多达66个,但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人员还十分欠缺,不够稳定,有的教师学科定位还不够明确,同时在几个博士点上从事教学研究,研究方向也不够清晰,缺乏长期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缺乏深入扎实的学术研究,缺乏有深度、有影响、有建树的学术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集体攻关的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还有待增强。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目前主要还停留在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阶段,它虽然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成为成熟的学科,还必须向内使劲,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持内涵发展,就是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点由扩大学科规模转向重点提高学科建设质量上来。

一要注重凝练学科方向。能否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学科发展,瞄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前沿,凝练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长期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质量和生命,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地位与前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把凝练学科方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的重点。一旦凝练和确定了学科先进的学术研究方向,就要持之以恒地围绕这一方向进行学术探索,拓展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研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都是需要深入拓展和深化的研究方向。各学科可根据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凝练、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向重点加以建设和突破。

二要组建学术梯队。以往在申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的时候,存在着临时搭架子、凑班子、上摊子的现象,博士点批准建立以后,临时组合的人员没有进行必要的整合与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梯队未得到有效的组建,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博士点学科,甚至已经批准设立了国家重点学科。在这种情况下,再也不能允许过去那种“没有码头乱靠”或“多个码头瞎靠”的现象存在,而要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硕士点学科独立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定向定人定位,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组建合理的学术梯队,把人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头等大事,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三要明确学科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担负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要明确本学科承担的重要任务,全面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职能,更好地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承担的重大任务、责任和使命。在科学研究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存在着大量的低水平重复现象,甚至存在着非专业、非学术性的研究成果。在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材建设不够规范、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方法比较落后等现象,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在社会服务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担负着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理应在服务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实际情况却差强人意。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切实履行教育引导人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人们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加强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社会服务等,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学科价值。

四要加强集体攻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瞄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面临的突出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开展集体攻关,努力形成一批有影响、有深度的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只有从这几个方面持续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才会在内涵发展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和水平。

三、传承与创新: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还正在经历一个由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传承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创新的转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呈现的又一重要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离不开传承,没有传承,就不可能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立发展的初期,十分注重学科的传承。这种传承,首先,体现为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与传承。通过总结、概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揭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把经验上升为科学,创立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其次,体现为对成熟学科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验的凝练与升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参照借鉴哲学社会科学中相对成熟学科的学科建设经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既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科学依据和核心内容,又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传播提供重要的依循,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学科建设经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再次,体现为对国内外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创立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借鉴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经过加工、改造和转化,逐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这种学科借鉴与吸收有效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但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带来了特色不够鲜明的缺憾。

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篇8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设立,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不断推向深入,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被提了出来。陈秉公教授就把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列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再系统化的第一个具体课题。按照他的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的阐释“大概可以归结为四类: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心理综合教育实践”。为此,他呼吁要加强学科基础理论建设,要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笔者深以为然,并提出以下思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本质内容。一个国家、一个群体必须对生活在这个政治共同体中的成员从普通大众到政府官员进行政治教育,以形成关于政治权利、公共权力、政治活动多方面的共同政治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政治理想、政治行为规范、政治秩序等。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是说人不可能脱离政治体系而独立存在。而要使个人成为优秀的政治动物,要使政治共同体形成优良的政治生态,则必须使自然人经过政治社会化而成为“政治人”,而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方面就是对政治共同体的成员进行“政治教育”。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人们科学的政治意识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和谐是其关键领域,而政治是否和谐,科学的政治意识的树立又是基础。因此,“政治教育”的弱化乃至消解于和谐社会的建构是不利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也存在泛化和转化的倾向。2006年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思想理论教育热点问题》、《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和《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四本书组成的一套丛书,非常醒目地推出了“思想理论教育”这一核心概念。《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开宗明义讲到:“思想理论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简称。《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也明确指出:“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由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和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两部分构成。在我国,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而在《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中,作者认为:“思想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三个同时并用的概念。这三个概念由于分别在字面和意象上突出了道德、政治和理论,因而具有不同的特色。而且如果从狭义上来看,可以说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层次。其中,‘思想道德教育’层次较低,同时范围最广,可以面向社会所有成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更高一些,并不是社会中所有的人都得懂政治,都对政治感兴趣。‘思想理论教育’层次最高,它有很强的理论性,需要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因而主要面向学养较高的人群。从道德到政治,再到理论,体现着一种上升的阶梯。因而,由低到高的排序是: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这个论述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从这个论述来看,“思想理论教育”不再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简称了,而是在教育内容、教育对象上相互区别的两种教育。其次,就政治教育而言,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政治体系之外。尤其是在政治民主化的现代生活中,政治生活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再次,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理论教育真属于不同层次而呈现为一种上升阶梯吗?回答是否定的!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政治教育”性质的泛化和转化现象是应该纠正的。正如在2006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学术会议上达成的共识那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姓“马”,既不能将其作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也不能搞“借船出海”,“耕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马克思主义学科如此,它下属的二级学科理应如此。借用这个思路,“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应该彰显“政治教育”的本质特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彰显政治教育本性的关键在于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怎么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明显改善?当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政治教育”,也不是变相地泛化和转化“政治教育”的功能,关键在于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从宏观角度,应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要科学认识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政治生活已经基本走出专制政治的历史阶段,正大踏步迈向民主政治的新天地。在民主政治的社会环境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是自身政治生活的主人,也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人。从中国的政治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已经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宏伟目标只有当每个人的政治热情即主人翁精神、创造活力被充分激活出来才可能实现。

其二,要科学认识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际上这也是对全民族各个阶层一切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育的共同目标,即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所有社会成员培养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其三,要科学规范政治教育的墓本内容。这个基本内容应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应是政治实践、政治生活层面,包括国家不同时期的大政方针、具体的政治行为规范的教育;第二层面即政治理论、基本的政治原则的教育,也就是“政治观”教育。它应包括对人的政治人本性的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假设的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框架的认识、政治生活的基本制度的把握、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的把握等。这两个层面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第一层面的教育是第二层面教育的具体体现,第二层面的教育是第一层面教育的理论基础。离开第一层面的教育,第二层面的教育就失去了价值;离开了第二层面的教育,第一层面就可能背离真理,从而难奏实效。就目前我们面临的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具体任务而言,我们特别需要的是加强第二层面的教育。而要实现第二层面教育的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科学研究则是基础。

三、“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是保证“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基础

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它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两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学术理论支撑和人力资源支撑。相应的,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为此本文认为,对政治教育进行“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是保证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基础。

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篇9

   一、从学科分类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属于软科学领域,是多科融合的交叉边缘学科

   英国着名教育学家托尼·比彻(tonyBecherl从认识论和社会学角度运用四个维度对所有学科进行了分类。托尼·比彻所讲的认识论视角包含硬,软(softversushard)和纯/应用(pureversusappli-ante)两个维度。硬/软维度是以学科领域的所有学者对某一特定的研究范式或理论体系的认同程度来描述学科理论属性的一个指标,认同度高,则学科硬度高、软度低;认同度低,则学科硬度低、软度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建立是在大量借鉴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相关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这不仅有基本理论的借鉴与融合,还有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的植入,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理论属性上是一门研究范式多元的软学科,不像自然科学领域内的交叉学科有着认同度较高的研究范式。多范式的问题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借鉴移植。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上述学科的结合部、交叉处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学术概括和规律的理论探究。这一形成方式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多科融合的交叉边缘学科的理论属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的融合。“思想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思想观念的教育。“政治教育”是统治者向社会成员传播政治观点、培养政治情感、使社会成员形成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理想,并达到政治参与和政治认同目的的实践活动。两者的融合结果,就是思想教育有了政治特别是主导政治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思想教育的形式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样融合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政治性的要求与人们的思想现实的差距只能靠商谈、对话和理性说服以达成共识。这种共识的达成是因为“对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共享信念——他们对话行动中提出的有效性主张的主体间承认所产生、甚至所强化的那种共享的信念——蕴含了对涉及行动之若干义务的默认。就此而言,这样一种认可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事实”。也即是通过思想教育的形式达成政治教育的目的。为实现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理论指导方面就涉及多门学科的相关理论。作为专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自然有了融合性的多范式的理论特征。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融合。在研究者的视野中;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是有着明显的区分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人文学科的核心是文史哲,对象是人文世界,人文世界具有精神性、意义性和价值性的特征。“研究人的价值和精神表现”是人文学科区别于社会学科的重要特征。社会科学旨在探寻社会规律,获得关于社会事务及其运动变化的知识,社会科学所关心的是人类活动的功能与效果;人文学科的旨趣在于探寻人的生存意义,表达某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为人的行为确立某种价值导向同。另外,国际上有四种比较权威的学科分类体系在社会学科(socialsciences)与人文(humanities)上有着清楚的分界。那就是认为社会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有时也起到连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作用。从研究对象上看,社会学科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的行为;人文学科研究人的文化生命,即人的本质。从研究作用上看,人文学科能够提供价值体系,对人的精神起根本作用,因而对人和社会似乎不具有明显的实际运用;社会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较为直接,如法学、管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借鉴的相关学科中,哲学、伦理学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则属于社会学科的范畴,教育学一般也归于人文学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既有人文学科的属性,又有社会学科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人学范式走的就是人文学科的研究道路,社会哲学范式则是走的社会学科道路。思想政治教育学更多地关注的是社会政治关系和道德关系,更应该属于社会科学的领域,只不过它是带有人文学科特征的社会科学。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坚持了一条交叉发展的路径。交叉学科是现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形式与重要趋势,也是科学深刻变革与日益丰富的表现,是不同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学科,学科之间的融合是通过交叉来实现的,学科交叉是新兴学科产生的必然途径。进入20世纪之后,由两门学科交叉产生的学科不断出现,跨度也越来越大,也出现了三门以上学科交叉的新学科,如医学化学地理学、物理生物化学、教育社会心理学等。按照交叉程度可以将交叉学科分为六种类型,即比较学科、边缘学科、软学科、综合学科、横向学科、超学科或元学科[91&80-82)。思想政治教育学最初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科学化而形成的学科,逐渐与政治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交叉融合,又大量借鉴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概念。从交叉程度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学属于边缘学科和软学科的层次,但尚不能达到软学科要求的以管理和决策为重心问题的层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具有软学科特征的交叉边缘学科。

   二、从价值取向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指向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是服从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应用性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理论教育和课程设置都是围绕主导意识形态的需要展开的。“在正式课程方面,意识形态试图回答这类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对谁最有价值……从意识形态角度看,常常是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形成课程。”[10w172)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的实践回答。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在本质属性上反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科属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而诞生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理论宣传、理论教育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早在1847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章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宣传工作”的概念。并要求大家要有“革命的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他们也规定了理论教育的基本任务、主要内容和具体形式,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也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考。列宁提出了“政治教育工作”的概念和“灌输理论”,指出“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共产主义者”。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则成了学科建立的直接理论依据。毛泽东提出:“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武装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完不成的。”“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生命线。”“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问题提上日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以建立。这一阶段,我们党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从经验总结到理论建构的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更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了新时期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也是顺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的理论成果。

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篇10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为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视野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空间,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作为一种价值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过程和结果的整体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过程和结果的整体有效性不是静止的,而是各个要素在各个阶段有效性的有机统一和可持续提升。笔者曾撰文指出:以往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存在的主要不足是缺乏整体性意识,研究成果的完整性、操作性、应用性相对欠缺,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视野中观照和提升。[1]本文试就整体性视野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价值维度发表一点看法。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整体性建设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增设以来,一些著名学者坚持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问题,取得了诸多积极成果,也形成了一些相对一致的看法。张雷声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所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为基础,“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而产生的‘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它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论”,[2]是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同样,整体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最本质特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05年12月23日印发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3](p470)该文件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08年4月2日印发的《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六个二级学科从不同侧面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共同构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整体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结构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同时,六个二级学科之间又内在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般与具体的结合、历史与时代的结合、世界与民族的结合、国外与国内的结合。[4]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其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上。再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每个二级学科来看,任何一个二级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都具有整体性的要求,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精神和理论内涵的前提下所进行的不同侧面的阐发,而不是分三个组成部分来研究的,也不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要求来发展的。

“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3](p477)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种实际应用,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特点和规律等角度体现了整体性研究的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研究取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的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们的思想实际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是对人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等的探索、归纳和宣传。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共同具有的学科内涵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学“实际上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5]是马克思主义整体视域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实践成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实践模式的建构必须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视野中,就是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间的建设关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含的其他二级学科之间的建设关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之间的建设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上层建筑”与“下层建筑”之间的建设关系等。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实践活动才会有正确的发展方向,才会有坚实的学科依托、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这也是建设好这一学科的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整体性建设的逻辑要求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联系在一起的,六个二级学科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载体,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涵盖了整体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6]“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着力揭示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要求来发展。理论基础是否坚实、科学、正确,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顺利建立和健康发展的外部条件,在学科发展中尽管应当吸取和借鉴一些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但必须坚持以整体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根本指导思想,也就是要求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极具应用性、综合性特点,作为一门应用性、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其固有的研究领域,包括其本身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发展研究、现实问题研究等。同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一样,这种研究也是一种整体性研究,这一学科的建设也是整体性的建设。缘于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寄托的期望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极大地丰富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思想内容,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直接的理论指导。

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要求把作为认识对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整体来把握。作为认识对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有效性是具有整体性的有机存在,它是客观的又是相对的。研究这一课题,既要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要素的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交织起来的“总画面”、“总联系”,又要把握有效性的各个要素及其在“总联系中的地位”,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有效性“总画面的一般性质”。作为认识对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有效性又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整体与发展变化中的历史整体的有机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只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单个要素的有效性,也不是各个要素有效性的简单相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过程和结果的整体有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过程和结果的整体有效性不是静态有效,也不是各个阶段有效性的简单叠加,而是各个要素在各个阶段有效性的有机统一,是整体有效性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提升。这就是说,要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必须考察整体有效性问题,要从有效性不同要素相互关联的特性入手,通过分析和把握有效性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实现对整体有效性的具体的、历史的把握。持这样的方法和态度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一客观存在,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为指导,对一切种类和类型的方法要有整体性视野,形成一种方法论的整体性。[7]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全面提升的内在需求

大学生具有怎样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理论和实践活动的基本问题,也是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首要问题。对大学生具有怎样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回答有一个不断提高和进步的过程。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方面的价值,忽视或轻视其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方面的功效;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政治意识、阶级意识、纪律意识、集体意识的培养,忽视或轻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个人的自然属性发展和精神价值构建中的导向作用。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也发生着转变,逐步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相契合,并逐渐呈现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并重、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并存、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的协调发展的局面。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的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因此,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整体性理论(包括存在论、本质论和发展论)来解读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应有之义。作为自然人,人有生存及与之相应的基本需求,自然性是人性的生物性基础,它构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的人性前提;作为社会人,人有社会交往和实现人的社会本质的基本需求,社会性是人性中最本质的属性,它构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根本的人性基础;作为精神人,人有精神归宿与精神提升的需求,精神性基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又高于这两种属性,构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最具发展性的人性基础。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浓厚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和生态的人学价值,从一定意义而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发展的理论讲得最多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看到在私有制条件下,剥削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人为地扩大和强化了分工,并使分工带来了对立的性质,造成了“一个阶级被排斥于发展之外”和“把这个阶级排斥于发展之外的阶级本身的发展也是片面”的现实,使劳动者“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8](p399)“由于劳动被分割,人也被分割了。为了训练某种单一的活动,其他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9](p642)随着大机器的使用,“过去是终身专门使用一种局部工具,现在是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机器。”[8](p462)因而使人的片面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畸形发展”的片面性、工具性和有限性的基础上,阐明了人的发展的具体内涵,即指人的能力、社会关系和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而不是单项发展、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0](p123)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人的自由发展更为本质、更为重要,他们心目中的未来理想社会,就是要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发展。恩格斯给自由下了一个定义性的判断,他认为:“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9](p456)因此,自由的根本标志是在认识必然性的基础上,并以这种认识为根据,合乎目的地支配对象物,实现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经常把“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联系起来,称之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自由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人的自由发展,必须是人的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必须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他在《资本论》中就明言直说:未来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显然,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既应该是“全面”的,又应该是“自由的”,即“全面而自由”的。

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具有整体性的客观存在,其发展理应是“全面而自由”的。说“全面发展”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既包含认知、体验、实践、自我教育等能力要素,又包括知、情、意、行等个性要素,还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社会关系要素,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有机统一。说“自由发展”是指合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发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有效性,就是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亦即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个性素质、社会关系素质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提升,既要满足社会对培养人才的目的,又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还要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实现“合目的性”、“合需要性”、“合发展性”的有机统一。2005年1月17日,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11]2010年5月29日,李长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上也强调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12]这都要求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察要具有整体性视野,只有这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才会科学有效。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活动的客观要求

实实在在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环节。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情况而言,经历30多年的改革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日渐丰富多彩,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日渐生动活泼,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日渐贴近实际,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什么依然不太理想?这一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现实所考问的另一个问题是,怎样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