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旅游开发十篇农业旅游开发十篇

农业旅游开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0:12

农业旅游开发篇1

一、以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为主体。认为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景观为基础的新型旅游形式。

二、以体现现代农业功能为主体。认为现代农业是一种即能发展农业生产,又能进行旅游观光的农业经营形式,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Strength,具备农业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区位及交通优势明显,具有农业旅游开发的文化背景支持,来自周围的其它地市旅游的挑战。市与周边城市交通便捷,并且洛阳、开封等古城在国际国内都享有盛名,在春秋两个旅游旺季,洛阳有春季“牡丹节”,秋季,开封又有“节”。同时漯河、许昌、焦作等地农业旅游发展十分迅速,并且有的已经形成品牌。这些都会挑战市的农业旅游客源市场,wo战略:扬长避短、农游结合。市发展农业旅游的自然条件好,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口多、耕地少造成用地矛盾,这是市农业旅游开发困难。要克服用地矛盾,可以采取发展“高新农业旅游”的办法,高新农业旅游是以高科技农业为基础开发的具有科普价值和娱乐功能的新型农业旅游产品,是生态农业旅游的延伸,观光农业旅游产品的有益补充,有利于促进观光农园的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农业旅游是一种复合型的生产经营模式,它能带来双重经济效益,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结合市的资源、区位、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等条件,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市农业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市农业旅游开发战略。

关键词:农业旅游Swot分析法

农业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交叉产业,是属于生态旅游业的一种形式。开发农业旅游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扩大了旅游业的范围。在国外,农业旅游开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农业旅游,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正成为旅游业的一个新热点。

1农业旅游的概念

关于农业旅游的概念,许多学者都对它进行了诠释,但是,目前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纵观学者们的研究,对广义农业旅游的定义主要分为两类:

一、以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为主体。认为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景观为基础的新型旅游形式。

二、以体现现代农业功能为主体。认为现代农业是一种即能发展农业生产,又能进行旅游观光的农业经营形式。笔者认为,从本质上讲,农业旅游就是一种利用农村自然景观风貌、农事劳作活动、农村生活习俗、农村建筑构造等作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进行旅游活动的一种生态旅游形式。

2Swot分析方法

Swot分析法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企业战略决策教授安德鲁斯(K.andrens)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Swot是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挑战(threat)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抓住机遇,利用优势,迎接挑战,避开劣势。因此,Swot分析法也可以作为农业旅游开发的基础分析工具,为其发展作指导。

2.1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Strength

2.1.1具备农业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市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相对湿度67%,全市自西向东从中山、低山、丘陵、平原过渡,相互分界明显,自然景观种类多样。

在水文条件方面,市有十余条天然和人工河渠,地上水充沛,地下水丰富;在土壤肥力方面,的土壤以耕作肥力较好的褐土为主,肥沃的土壤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在生物种类方面,植被约有184科、900属、1900多种,还有部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38种,多样的生物种类为市农业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1.2具备农业旅游开发的客源保障。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年收入达到300美元时,居民就有了参加国内旅游的动机,当人均收入达到500~800美元时,是国内旅游急剧扩张的时期。2009年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0640元;已远远超过800美元的水平。同时到市旅游的境外游客也在逐渐增长,2009年来市观光、旅游以及从事各项交流活动的境外人员2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1%。丰富稳定的客源为市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客源保证。

2.1.3区位及交通优势明显。市位于东经112°42′~114°14′,北纬34°16''''~34°58′。东西长166km,南北宽75km,总面积7446.2km2,横跨我国第二级和第三级地貌台阶,位于中原腹地,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具有“雄峙中枢、控御险要”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

并且,处于我国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陇海、京广铁路在这里交汇,107、310国道,京珠、连霍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新郑国际机场与国内外30多个城市通航,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2.1.4具有农业旅游开发的文化背景支持。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座具有3600年历史的商城有着底蕴深厚的中原文化。是迄今所知的中国商代最早而且最大的一座王都,全市有各类文物古迹1400多处,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这些文物古籍给农业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背景。

2.2劣势weaknesses

2.2.1人口多、耕地少、水土流失严重。2003年市人均耕地面积0.048hm2,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053hm2的警戒线和全国的平均水平0.094hm2,用地矛盾十分突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旅游的规模化发展。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市水土流失严重,2002年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93360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9.4%。西部和中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坡度陡峭,植被较少,水土流失情况更为严重。这给人均耕地本来就偏少的市农业旅游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2.2.2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市属于平原地区,由于没有高山阻隔,所以市常有大风天气发生,冬春季节大风常造成扬沙或沙尘暴天气,夏秋季节大风常伴随雷雨或冰雹天气出现。灾害性的天气常常给游客的出游带来不便,而影响农业旅游的发展。

2.3机遇opportunities

2.3.1政策。2009年中国国家旅游局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基础上,提出2009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要求各地将“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农业旅游的发展已经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2009年3月17日至19日,河南、湖南、湖北、安徽、山西、江西六省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中部河南旅游交易会在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大会确定把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中部崛起的龙头战略,认为中部崛起离不开旅游业的发展,并且,要把旅游业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来做。中部六省的旅游交易会的召开,标志着市旅游业的发展将要上一个新的台阶。

2.3.2游客的旅游偏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都市人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都市居民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候,希望能够到乡野田园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城镇居民的旅游需求的扩大,以及旅游偏好倾向的转移,为市的农业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4挑战threats

2.4.1来自周围的其它地市旅游的挑战。市与周边城市交通便捷,并且洛阳、开封等古城在国际国内都享有盛名,在春秋两个旅游旺季,洛阳有春季“牡丹节”,秋季,开封又有“节”。同时漯河、许昌、焦作等地农业旅游发展十分迅速,并且有的已经形成品牌。这些都会挑战市的农业旅游客源市场。

2.4.2来自其它类型旅游的挑战。市是一个具有悠久

历史的古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距今3600年的商都遗址、五岳之一“中岳嵩山”、“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等古迹坐落在见市旅游景点分布示意图。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到旅游多是为了目睹这些名胜故迹,却不了解市的农业旅游、不参与的农业旅游,这也是市开发农业旅游的一个不利因素。

3对市农业旅游开发的思考

依据市的现实条件,笔者认为市农业旅游发展的最佳战略模式为So—St—wo型战略。这一战略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目前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3.1So战略:加开旅游专列,大力发展郊区农业旅游。吴必虎在研究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时认为,在都市100km范围内,在旅游地的分布上,有两个相对集中的旅游带,第一个是距离城市中心20km的地方,第二个是距离城市中心70km的地方。从中心到市最远的郊区也不过两个多小时,并且根据都市居民的收入条件,完全有能力支付郊区旅游路费。因此,市要大力开发郊区的农业旅游,尤其是距离都市20km和70km范围的地方,并且为了方便游客出行,应该增加相应的旅游专列,尽量缩短游客在旅游途中耗费的时间。

3.2St战略:抓住机遇、加大宣传、全方位吸引游客。市目前有发展农业旅游的良好的机遇,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游客对农业旅游了解很少。大部分游客旅游会选择到周边其它城市,或者到的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有许多国内外游客到开封、洛阳等古城旅游都要经过中转,由于的宣传不够,这其中一大批游客都没有在停留,如果加大宣传,将会吸引很多这种外来游客,为市农业旅游开辟更广大的市场。

3.3wo战略:扬长避短、农游结合。市发展农业旅游的自然条件好,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口多、耕地少造成用地矛盾,这是市农业旅游开发困难。要克服用地矛盾,可以采取发展“高新农业旅游”的办法,高新农业旅游是以高科技农业为基础开发的具有科普价值和娱乐功能的新型农业旅游产品,是生态农业旅游的延伸,观光农业旅游产品的有益补充,有利于促进观光农园的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

市发展高新农业旅游不仅可以扩展农业旅游的功能,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生产无公害的农产品,解决用地矛盾;同时对于当地农民来说,还有助于新型农业科技和农业知识的普及,对提高当地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精神面貌有重要作用。新晨

参考文献:

[1]卢云亭,刘军萍,等.观光农业[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50-53.

[2]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5):41-43.

[3]李乃英.对开发陕西农业旅游的思考[J].人文地理,1999,14(2):73-75.

[4]张建华.关于发展农业旅游的几点思考[J].经济地理,2001,21(增刊):285-288.

[5]裴泽生.开发农业旅游及观光农园刍议[J].旅游科学,1996,(4):27-28.

[6]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2):119-124.

[7]刘小龙.中国农业发展的新天地——生态旅游农业[J].生态经济,2001,(8):30-33.

[8]杨敏,李君轶.高新农业旅游开发研究—以陕西杨凌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4):576-578.

[9]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4,6(12):757-763.

[10]J.尤里.茅祖六译.观光和“环境”[J].国外社会快报,1993,(1).

农业旅游开发篇2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实证分析

abstracts:ecologytourofagricultureemergedinthe60’sof20century,whichhasthecharacterofvacation,entertainment,demonstration,knowledgeandeducationfunction.Formulateanecology,cultureandtourindustry,Undercertainsocialeconomicscondition,itwillbethenewmodelofagriculturalexploration,whichexploitagriculturallandscape,ecologicallandscapeandfarmlandlandscapedeeplyandoverlappingwithtourindustry.inthispaper,theconnotationofecologytourofagricultureisadvanced,andempiricalanalysisofZhuhaieco-agricultureS&tzoneisconducted.aftersummaryofitssuccesseXperienceandoperationmodel,webelieveitisthedevelopmentmodelthatChinawillbeadoptedrecentlyandfuture,anditseffectiverealizationwayis.tosetupecologytourofagriculture.

Keywords:ecologytourofagriculture,eXplorationmodel,empiricalanalysis

一、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收入达10多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在线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生态旅游农业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园区内还可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加强游客之间感情交流,传播信息,增进友谊,缩小差距。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做法,遵循了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农民的利益,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农业的具体体现,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科技园区,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造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这种农业不论在优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还是在农业生产工艺、景观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筹,是一般大田农业区无法比拟的,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览,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学到科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3、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在线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三、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

珠海市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生产、加工、出口以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该中心是在原珠海农科所基础上仅凭5000元流动资金起家,园区现已发展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科研经济实体,2001年该中心的科技创收就达5000多万元,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出口创汇达860多万美元,成为目前我国最具实力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1、区位与市场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珠海地处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陆地与澳门相连,有二个口岸可直接与澳门通关。水路与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时。离广州、深圳不到2小时的车程。京珠高速、珠海机场、珠海港、九洲港构成了陆、海、空的立体交通。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地处珠海的城乡结合部,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从交通上来说,从园区到市区只有10分钟车程,并且已开通了公共汽车和观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车道的旅游景观路直达园区的门口,交通非常便捷。从地域上来说,园区的核心区2000亩,已成为永久性的农业科研用地并办妥了征地手续,领取了土地证。市政府还给园区预留了1500亩的土地,可以作为第二期的开发用地。

2、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即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园区策划者认为,旅游的概念很广泛,只有差异才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人们出国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东西,正如外国人看长城,我们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种非常想看的冲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正是源于这种理念,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初始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进去,每建设一个温室或安排一个项目,他们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育培训、商贸销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园区一边建设、景点一边可以开放,2002年该园区就接待了来自我国外的宾客30多万人,旅游创收超过了1000万元,占园区总收入的1/4。入园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人流带动了物流。园区内生产出来的花卉、种子、种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这些商品的销售价格都高于外边的市场。比如,该园区在温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来说,农贸市场销价为5元/斤,而在园区内则可销售到15元/斤,客人不嫌其贵,就在于它是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钱的心理准备,但一定要花得开心,所以只要产品的质量好,加上销售的方式奇特,他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该园区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来卖,而是长在温室内,挂在藤上卖。如果一家三口来旅游,小孩子都乐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边摘一边吃,一直到摘了满满的一袋才罢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乐开了花,再高的价格也会买,这正是体验经济的所在。可见旅游开发,必然会带动商贸的发展,真是一举三得。

3、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四、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开发的经验与启示在线

1、理念创新。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从筹建就树立了“差距产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认真思考如何寻找和利用差异来改造传统农业。他们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差异点来营造新的生态旅游景观,打造园区独特的品牌。例如园区于2000年元旦至春节在园区成功举办珠海首届南瓜文化艺术节,展示了全世界数百个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种,大的如大鼓,重达100多公斤,小的如鸡蛋,轻才20克,黄、白、红、绿、青、蓝、紫七彩缤纷。进入南瓜园仿佛进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艺术殿堂。南瓜节开幕一个月,创下门票收入130万的记录,由此也带出了一个新的产业——观赏玩具南瓜规模化生产。这样通过理念创新,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利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差异化的景观和景点,打造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的生态旅游区,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和旅游的内容和新领域,找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道路。

2、制度创新。一是科研管理体制创新。首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传统立项方式:不搞纯理论的基础研究。其次,科研立项与市场供求密切结合,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完善对科技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激励制度,对于课题成果的产业化效益,实行“技术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励机制。第四,建立起课题组成员课题研发的风险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体制创新。该科技园区作为事业单位,存在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编内人员由财政负担工资,编外人员由企业自收自支)。通过大力提倡绩效工资,形成报酬级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岗位津贴和奖励制度,对承包部门实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定工资总额”的“四定”改革,将津贴和奖励与个人的工作岗位和业绩挂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拉开档次,园区内岗位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使该园区逐步向现代企业用工制度方向迈进。

3、组织创新。珠海农业科技园内实施的是一种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及贸易紧密结合的战略。因此在园区的组织结构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体组织架构如下:

一是园区运作的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园区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园区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联络、招商引资、项目监督、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学决策的专家机构。农业园区的运作还必须建立各类专家决策机构,以对园区的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决策。珠海农业园区采取紧密型的专家依托机构与松散型的专家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业务关系,把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珠海大学园区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在重大项目的申报、规划、实施之前,均要征求这些院校专家的意见。而对于一些阶段性或临时发生的问题、项目,则采取专家会议或专项邀请专家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

三是项目创新的研发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南亚热带水果及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因此设立了与项目相关的研发机构,如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组织培养研究室、育种中心、蔬菜研究室、观赏植物研究室等,负责园区内各种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并完成国家、省、市各种科技攻关项目。

四是项目实施的企业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设立了生产部、设计部、绿化工程部、餐饮部、旅游部销售部等机构,专门负责产品的开发、项目的承接、实施和运作,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主导产品的技术支撑来源于研发机构,实施部门视为生产性机构。

五是成果推广的网格系统。园区设立了技术推广部,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农业高新技术,配合当地农业部门抓好各项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还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区建立示范基地,从产前提供种苗、产中指导、产后回收产品,实行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民的技术、资金和市场问题。在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训机构。园区建立了培训机构,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和农业技术干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各项高新技术措施在生产中得到落实,也负责对来园区学习、参观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还与珠海市电视大学、珠海市职业中学联合开办了园艺花卉大、中专班,为当地城市美化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园区现在不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农业科技干部再培训基地”、“珠海市中小学生的农科教实践基地”等。

七是市场接轨的营销网络。园区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销售中心,专门负责国外市场的开拓,各个产品均形成了销售的网络,为中心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2年园区的出口创汇达860万美元,年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生产性收入达4000万元。

4、科技创新。科技是园区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园区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对珠海区位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的认真分析,珠海农业科技园区确立了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优质种苗和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建立相关的农业技术体系。由于主导产业和相关技术体系的建立,促使珠海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明确,各个主导产品均按既定目标实施。如:名贵蝴蝶兰在园区的年生产量已达120万盆,组培苗达300万株,成为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园区强大的经济支柱。

二是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认识到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性,不仅注重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如甘茶蔓高产种植技术、保健植物加工技术、名优花卉的优质高产技术等,同时还不断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形成了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体系,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是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近几年一方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如本地南瓜、猪笼草、树仔菜、荔枝、龙眼等,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筛选、鉴定,确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优品种,为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产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也为园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送展的产品一举夺得广东省瓜果类金、银、铜三个大奖,在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珠海园区设计建设的“奇异瓜果园”获得“室内艺术园景设计大奖”,种植数个特优品种获得园林精品的单项金奖、银奖和铜奖等殊荣,说明园区在品种的研究上处在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

四是短期性项目与长远性项目相结合。如近两年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时,引进种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产品,获得了时效性的经济效益。同时,园区也十分注重与园区科技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紧密相关的项目,它们或许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如:组织培养、育种、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项目,但它却是园区发展最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该类应用基础项目的研发,现在各类名贵花卉的无性繁殖系统和各种样品的分析测试手段已经建立,为园区科技发展储备了充足的项目。

五是完善科研设施,努力创造项目实施的设施条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就必须拥有与人才、项目相适应的先进仪器设备,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了300多万元,购置了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分析测试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农业园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实验设施,为吸引人才、实施项目、创立品牌奠定了设施基础。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为了实现园区这一目标,珠海农业科技园经过几年实践,摸索了一条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即将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门农民的土地上,实施产前提供种苗、肥料、农药,产中指导农民技术,产后回收产品的一条龙服务,将科研成果、技术、种苗与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链,用科技和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目前该基地已经将绿色蔬菜出口到澳门及珠海市的各大机关、超级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七是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随时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珠海农业科技园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上,不仅注重国内科技期刊和资料的收集,建立了园内图书资料室、科技档案室,还为各个职能部门、主要科技人员均配备了计算机,充份利用国际互联网系统搜集国内外科技信息,同时还建立了园区自己的农业科技网站,这些均为科技资源的搜索、电子商务的运作、项目的国际化奠定了信息资源的基础。

5、模式创新。通过几年的实践,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园区的管理上,有民营企业的做法;有外资企业的管理;还有领导的个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为此,称之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宏观管理上,注重分析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对人财物进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资金,进行投入、集中的打歼灭战。在微观上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转,采取目标管理,放权让利,各自经营实体实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园区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园区借鉴民营经济机动灵活,果断决策,管理到位的管理优势,为我所用,提高效率。这一管理模式对领导层、决策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园区领导们敢于负责,善于拍板,不错过任何机会,给投资者十足的信心和优质服务,有利地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如该园区领导们在与台湾商人谈判合作规模化开发蝴蝶兰花项目的过程中,无论对方提出什么问题,马上作答。虽然投资额在1000多万以上,但只用了2小时便签订投资协议,一个星期后开始兴建,三个月开始产出,速度之快,连台商都感意外。在线

三是注重吸收国有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优势。在吸取民营企业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同时注重吸收国有企业好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组织健全,规范经营,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党团、工青、妇卫等组织的作用,强化各部门的功能,特别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这些都是农业科技园在管理上要借鉴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鉴台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台资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他们在管理理念上比较先进,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制订出既先进、又科学的管理制度。台资企业注重市场调查预测、控制成本核算、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重视人的作用。这种经营策划的理念值得学习。如园区在与台湾商人合作生产兰花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确实学习到了台商的精明能干,信息灵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开拓市场、敢于大胆投入,市场占有率高等先进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发挥领导集体或个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个园区,还应强调领导或领导集体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树立领导威信很重要,企业员工对他的主管有点崇拜也并没有害处,但不应搞个人崇拜。当然,领导的威信或他人对你的崇拜都应建立在领导的个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础上,即领导政治上的成熟、业务上的精通、懂得领导艺术、率先垂范、关心同事、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出了品牌,创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路子,这无疑与领导层的威信有着很大的关系。

五、结论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资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资源、现代管理、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将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郭焕成等:观光农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0(2)。

2.卢云亭等:观光农业,北京出版社,1995年10月。

3.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7月。

农业旅游开发篇3

1.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对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

地方土地管理部门对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开发的审批与监管不力,催化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蚕食农业产业问题的发酵。鉴于地方政府主管领导的政绩直接与地区生产总值挂钩,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对农业产业的效益优势有助于增进地区生产总值,这使得地方政府在政绩驱动下放松对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的依法监管力度,导致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形成粗放式发展格局,降低了生态农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地方政府在审批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时,背离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约束,放松基本农田动态平衡政策的执行力度,甚至以非法的越权审批方式来强推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导致区域生态农业环境恶化,农田绝对量下降。其二,部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经营者绕开地方政府监管,采取与村委会直接签订联合开发协议的方式来变更农地使用方向,破化了农村区域生态环境,弱化了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消费与环境承载力不适应

其一,与环境承载力不相适应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开发,将导致农村区域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进而影响农业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虽然生态农业的生态系统稳健性高于传统农业,但是该生态系统的自身环境净化能力有限。随着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的规模扩张,生态旅游产业消费所引致的区域生态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呈指数级增长。当区域生态环境中污染物排放总量突破该区域环境承载力阈值时,将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的崩溃。其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消费者行为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异的特点,这使得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目的地在特定的旅游旺季的环境承载压力迅猛增加,降低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系统自净功能发挥。其三,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消费者行为具有显著的动静分异特征。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消费者的旅游行为对特定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具有随机性。在一定的置信区间内,随机性消费者行为将突破农业观光旅游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阈值,对该农业生态系统造成系统难以承受的瞬时环境承载压力。

3.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与传统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古迹型观光旅游不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是以优雅的生态环境体验和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而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但当前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经营者缺乏对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导致旅游产品缺乏新颖性与创新性,从而降低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其一,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经营者缺乏从民俗角度对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进行原生态文化层面的深挖。建立在海量资源耗费基础上的现代农业在创造农产品产量奇迹的同时,也衍生出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并由此导致全球性气候与环境恶化的问题。其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经营者未能从游客角度来开发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的互动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转而重视在旅游项目推介中强化创造生态旅游概念噱头的宣传,在旅游实践中则缺乏与宣传内容相匹配的旅游项目内容,从而降低游客对景区的期望值,降低游客的旅游体验水平。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经营者忽视从游客对景区旅游期望心理的角度开发参与型旅游产品,忽视给予游客以互动型旅游项目的选择权,从而降低的游客对景区景点的美誉度和忠诚度。

二、基于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开发策略探析

1.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动力机制

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动力机制由如下内容构成。其一,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的发展受旅游市场各利益攸关方的利益驱动。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以旅游目的地多数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运营者在设计旅游产品和实施旅游营销战略时,必须在实现企业利益最优化目标的同时,增进旅游景区本地居民的切身利益,以实现对旅游目的地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的系统性保护和开发。通过引入社区力量参与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有助于使当地居民充分分享旅游项目收益,提升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目的地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其二,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的发展受旅游目的地原生态文化保护理念的驱动。

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兼具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中蕴含着对旅游目的地浓厚的地域性民俗文化的憧憬。地域性民俗文化是内化于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目的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只有充分激活旅游目的地社区全体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方可提升游客对该地民俗文化的旅游体验价值。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运营者通过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活动注入浓厚的地域性生态保护的文化蕴意,可以增加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心理赋权值,使其从区域外游客对本地文化和物质性生态资源的赞誉中获得文化自豪感,从而进一步激发本地居民发扬东道主精神来自觉保护本地生态文化。

2.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消费者市场开发

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消费者市场开发可从如下方面着手。其一,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经营者以回归乡村型的城市消费者市场为目标市场,并据此设计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市场开发方案。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应当结合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市场消费者的来源地特征,深入分析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市场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并据此提出切合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消费者需求特征的市场开发方案。回归乡村的都市居民的旅游目的在于体验乡村生活方式,并籍此变革其个人生活方式。

以此为目的游客群体具有重复消费率较高,对旅游目的地的忠诚度也较高的特点。其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消费者可按自组织模式来满足其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需求,以深挖游客参与性的方式来提高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景区的市场价值。随着微博、微信等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大众化社交媒体的兴起,旅游爱好者的自我组织能力随之提升。出于对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共同爱好,旅游消费者自筹装备和旅游经费,自行组团开发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并从中体验环保的生活方式和自娱自乐的简单化旅游乐趣。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经营者应当以开放的经营理念来欢迎此类旅游模式,并从餐饮、住宿等方面为自助式旅游提供自助设施与设备供给的增值服务。

3.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产品开发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产品开发是不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经营者确立各自差异化市场竞争优势地位的关键。在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可从如下方面开发旅游产品。其一,开发种植生态农产品的劳动体验式旅游产品。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可开发生态农业种植互动型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亲自参与生态农产品种植的体验式旅游服务。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为代表的生态农产品的种植活动具有种植技术高、污染水平低、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的绿色农业经济的显著特征。鼓励久居都市者亲自参与生态农产品的种植,可激发参与者对生态农业的好奇心,拓展社会对生态农业价值的认知水平。

农业旅游开发篇4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 ;开发模式;实证分析

abstracts:ecologytourofagricultureemergedinthe60’sof20century,whichhasthecharacterofvacation,entertainment,demonstration,knowledgeandeducationfunction.Formulateanecology,cultureandtourindustry,Undercertainsocialeconomicscondition,itwillbethenewmodelofagriculturalexploration,whichexploitagriculturallandscape,ecologicallandscapeandfarmlandlandscapedeeplyandoverlappingwithtourindustry.inthispaper,theconnotationofecologytourofagricultureisadvanced,andempiricalanalysisofZhuhaieco-agricultureS&tzoneisconducted.aftersummaryofitssuccesseXperienceandoperationmodel,webelieveitisthedevelopmentmodelthatChinawillbeadoptedrecentlyandfuture,anditseffectiverealizationwayis.tosetupecologytourofagriculture.

Keywords:ecologytourofagriculture,eXplorationmodel,empiricalanalysis

一、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收入达10多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农业旅游开发篇5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对策

一.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一)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

生态农业旅游是指在充分利用具有地区特色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为目的,把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高效产业,能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农业旅游的现实意义

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业资源作为基础进而发展的,这样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有效转变,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合理的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能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

二.海南生态农业旅游的资源优势

(一)地理资源优势。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属于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森林覆盖率超过50%,是我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而且拥有很多珍稀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海南的空气、水质都非常优良,这些都是开发生态农业旅游的独特的自然基础。

(二)人文资源优势。海南是38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饮食文化,而且还有很多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这些都是开发生态农业旅游所独具的优势。

(三)客源优势。海南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目前来说是重要的热带海岛型休闲度假胜地,吸引了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形成一个强大的客流主体,这都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强大的客流基础。

(四)政策优势。2010年1月国务院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而且“七五”计划已把海南列为全国七个旅游重点城市之一,海南省也制定了《海南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并建立了相关的指标体系,并启动了“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的文明生态活动,这都能更好的规范生态农业旅游的合理开发。

三.海南生态农业旅游的不利因素

(一)海南的生态农业旅游业起步较晚,与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很不相符,加上没有相配套的扶植措施,导致政策措施力度不够,缺乏整体的规划性和项目的计划性,开发中缺少资金支持,发展动力严重缺乏。

(二)很多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突破传统旅游模式的观念,意识不到生态农业旅游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三)缺乏生态农业旅游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大部分从业人员根本没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而且在进行宣传教育的任务上,缺乏自然生态和环保意识的知识培训,使整体的服务质量下降。

(四)生态农业旅游内容单调,缺乏自主创新、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旅游项目,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失去了本身的特色资源优势。

(五)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备,交通环境的不便利仍然严重制约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四.海南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对策

(一)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保持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性

省委省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和配套扶植措施,政府主导大局,结合地区的实际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把生态农业旅游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来抓,上下级积极沟通和协调,下级主动积极的汇报工作,上级也要定期下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并努力吸引民营和私营企业主进行投资,增强雄厚的资金基础。

(二)建立海南省生态农业旅游的相关监督机制

建立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由专业的专家和学者及部门领导组成工作小组,负责对旅游开发的组织实施和审查监督,适时组织和开展调研活动,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的对相关的工作人员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加强旅游业专业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生态农业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产业,需要高级的专业人才队伍来进行操作执行,加强旅游业人力资源的培养已经成为生态农业旅游业开展的重点,要把生态旅游列入高等院校的专业中,对相关的人员要进行专业和系统的培训,强化培养从业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整合旅游资源,突破单调的旅游结构

要积极迎合游客的消费心理和需求,请专家进行开发模式的设计和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和品质高端的旅游模式,深入挖掘生态农业的文化内涵,着力加强民俗文化、田园文化、饮食文化的高度整合,合理优化旅游资源的配置,提升旅游项目的综合功能,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生态农业旅游胜地。

(五)完善生态农业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就目前来看,交通设施是急需解决的一个薄弱环节,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便捷的交通要道,适当的增加观景设施,比如观景平台、登山台阶和登山步行道等,改善“食—宿—行—购—娱”的基本旅游要素,保障各方面的顺利进行。

五.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具有很乐观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对于具有自然优势资源的海南来说,这无疑是发展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回归自然的强烈渴望,为生态农业旅游提供了强大的客流资源,增强了生态建设进程的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参考文献:

[1]谢雨萍.略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模式[J].商场现代化.2008.(09).

[2]林煌.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生态旅游的发展[J].管理观察.2009.(18).

农业旅游开发篇6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海南资源优势开发策略

一、引言

生态农业旅游(eco-agriculturaltourism)是指在乡村的生态环境中,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旅游资源基础,通过综合运用生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产品开发理论以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等对当地农业资源进行整体的布局和规划,将其开发成为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

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结合体,是第一和第三产业交叉渗透的产物。它为人们创造了亲近大自然和参与农业生产的条件,既满足了人们返璞归真的愿望,又可以放松身心、愉悦心情、增长知识,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在近十年以来,中国生态农业旅游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周边,生态农业旅游已形成一定规模。相比之下,海南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却还处于较低水平,与其本身所具有的生态农业旅游的资源优势极不匹配。

二、海南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资源优势

1、地理环境优势。海南岛东经约110°,北纬约20°,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与夏威夷岛同纬度。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年光照为1750―2650小时,光温充足。它四季长青,遍地皆绿,森林覆盖率超过50%,是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最丰富的地区。它还是一个热带野生动植物和作物的宝库,其野生动植物资源中,有32种动物和630多种植物为其所独有,被国家列为一二类保护的珍稀动物有49种,珍稀树种有7种。同时,海南空气质量很高,据《2009年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提供的数据,2009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总体保持一级水平,优良天数达到100%,其中98.6%监测日为国家一级。此外,海岛水质优良,据统计占地表水总流量80%以上的主要河流及占蓄水量80%以上的主要水库的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以上标准。总之,海南拥有世界一流的热带海岛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珍稀性明显。

2、人文资源优势。海南有黎、苗、回、壮等38个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数的1/6,民俗民风多姿多彩且地方特色浓郁,如黎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澹州的民间调声歌节、文昌元宵节的送灯会、万宁古万州的婚姻风俗等。除此之外,海南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古迹,例如五公祠、琼台书院、、东坡书院、万宁县港北镇新龙村新石器遗址等。这些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古迹对游客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结合以农业旅游和海南独有的热带海滨景观,是海南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所独有的优势。

3、政策优势。国务院2009年12月31日正式批复《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正式批复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目标,这必然会加快海南旅游业的发展速度。生态农业旅游作为可持续的、绿色的旅游方式,海南应该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国际旅游岛”的契机推动下,大力发展其生态农业旅游事业,加快其国际旅游岛建设。

三、海南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力落后。海南目前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开发旅游项目,尤其是生态农业旅游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以此来保证项目本身的品质以及其配套设施的完善,但由于海南资金缺乏,配套设施也较为落后,尤其是有丰富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却相对偏僻的山区更是如此。

2、旅游资源易损。海南以热带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属于易损型资源,且海岛的生态和热带雨林的生态也是比较脆弱的生态类型。目前,海南的生态环境保持得相对比较好,主要得益于海南的工业不发达,但海南不可能永远保持这种状态,无论工业还是旅游业都会进一步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目前,海南水土流失、荒漠化已初露端倪,抵御热带风暴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不强,而且游客数量猛增,开发模式错位,不注意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这些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景观破坏、社会风俗习惯被同化等诸多问题,其资源优势也会随之消耗殆尽,且难以恢复。据初步统计,全岛旅游资源目前已被破坏30%,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锐减和本土文化被“发展性破坏”。

3、规划缺陷。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专业人才缺乏,在早期的开发中缺乏系统的规划,导致旅游项目的开局不合理。海南的旅游项目大多集中在北、东、南沿海地区,旅游项目也大都是阳光、大海和沙滩的“蓝色旅游”,而中部和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这不仅使东部地区承受巨大环境压力,而且项目重复建设,也导致缺乏特色和文化内涵。此外,由于缺少系统规划,导致项目通常以自然风光游览为主,形式也主要是导游带游客在景区内走一走,转一转,而能让游客真正参与或互动的活动少之又少。旅游项目缺乏参与性、趣味性和文化性,不仅会导致本期游客兴趣索然,还会影响海南旅游的声誉,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4、市场混乱。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配套制度的建立,海南生态农业旅游市场比较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由于海南旅行社中个人内部承包“部中部”的现象较为普遍,使得旅行社设立的准入门槛相对降低,经营许可形同虚设],直接导致“黑社”、“黑车”、“黑导”、“黑店”等现象屡禁不鲜。其次,旅游业“欺客、宰客”的现象比较严重。再次,强制购物以及假冒伪劣的旅游产品大行其道。

四、海南开发生态农业旅游的思路

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规划不仅仅要重视其经济效益,更要重视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

1、完善政策法规,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增强约束。海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旅游景点的建立可以快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于是某些不适于开发的或者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也被盲目开发为景点,开发后又不重视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景区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后便逐渐失去了活力。为了杜绝此类现象,政府必须尽快出台适合海南本地实际情况的有关生态农业旅游的地方法规和政策,以此来确实保证生态农业旅游从项目审批到开发经营一直有政府的监督和法律的约束。首先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要贯彻旅游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采取生态保护型的开发模式,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把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其次,要建立定期环境监测与预报制度,即通过定期的预测与预报,及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最后,切实保障旅游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即在开发过程中配备必要的旅游基础设施时,应注意配合其原有的环境和文化,保持景区山青水绿、自然古朴。

2、科学规划,加强海南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体系的建设。发展海南的生态农业旅游应以市场为导向,将旅游地的农业生产、市场调研、规划建设、形象设计、旅游产品开发、广告宣传策划、宾馆酒店服务、旅行社组织等融为一体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因此,要建立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旅游企业或基地,带动整个区域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展。同时,要建立健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化服务体系,包括旅游全过程的技术服务体系、物资服务体系、广告宣传服务体系、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以及金融体系等。

3、重视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开发,增强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文化是区别于不同旅游地区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绿色旅游资源,缺少文化内涵的产品就好像没有灵魂一样。海南拥有明显的文化优势,在开发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中,应重视把这种明显的文化优势融入其中,提升其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突出中部文化地域特色,让旅客在旅游中感受到黎苗文化的独特魅力。当然游客的进入,无可避免地使旅游地的文化受到冲击,导致本土文化渐渐消亡,即“发展性破坏”。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旅游地文化的保护,而把海南的文化遗产引入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一方面让游客充分体验旅游地的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对旅游地文化进行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此外,生态农业旅游还可以通过农事劳作、水果采摘、特色饮食品尝、民俗乡情体验、农业技艺学习等方式来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增加生态农业旅游的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例如可以辟生态农业区,培养扶植生态农业接待户,传授农业知识,采用幻灯片、照片、标木等展示作物花果种类,给游客普及农业播种、收获、营养价值等知识。

4、重视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人们旅游,除了休闲观光外,还希望带点当地的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回去,一方面馈赠亲朋好友,共同分享旅游的乐趣,另一方面为此次旅游留下纪念。海南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也相对落后。但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不仅可以让游客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而且可以增加旅游地的收入,还可以起到广告的作用。因此要全面开发海南当地热带农业土特产品和具有海南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的商品化生产,开发高质量、多样化、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农业旅游产品,并且树立品牌意识,建立独特的热带旅游资源品牌。

5、加强从业人员的培养。生态农业旅游作为一种高品质、高品位的旅游方式,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但是当前海南旅游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严重影响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对此,一是要通过采取优惠条件引进外来人才,二是要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及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通过不定期讲座、定期培训等方式,在灌输旅游和管理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受训人员的生态学知识和生态理念、环保意识等。而且,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依赖于海南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方面的协调发展,仅仅是旅游的专业人才是不够的,而是需要经济、法律、人文等等各方面的人才。所以在吸引和培养人才方面,应注重均衡,合理配比,以求得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海南生态农业旅游的高水平发展。

(注:本文属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tS11085);海南省教育厅2010年“农业经济管理”重点学科项目。)

【参考文献】

[1]项载昌:生态农业旅游及其开发规划理论的初步探讨[D].云南师范大学,2005.

[2]杨玉莉、赵敏敏、雷昀:对开发云南生态农业旅游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1(1).

[3]海南省概况[eB/oL].省略tour.省略/tour/mudidi_hainan/about.htm.2011-06-06.

[4]唐少霞:海南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路[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5]2009年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eB/oL]..2011-05-10.

[6]王艳杰、傅桦:发展海南省生态旅游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7]唐少霞:海南旅游资源的优势依赖于生态环境的保护[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

[8]李颜:海南中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开发论析[J].价值工程,2009(3).

[9]朱淑琴、植远: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Swo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4).

[10]邓丽燕、李清玲: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发展海南大农业旅游初探[J].热带农业科学,2010(6).

[11]符国基:海南省自然旅游资源调查研究[J].热带地理,2010(5).

[12]田喜洲:开发生态农业旅游的思考[J].生态经济,2002(6).

[13]章家恩:关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几点看法[J].农村生态环境,2000(1).

[14]赵全鹏:海南黎苗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对策[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农业旅游开发篇7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市场分析

1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南海子、绿色度假村、白春兰绿色家园、灵应寺等10多家各色旅游项目落户盐池,累计接待游客30万多人,收入可观,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2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2.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2.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

2.3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

3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开发实证分析

3.1市场分析

哈巴湖生态观光旅游区位于盐池县中北部王乐井乡境内,南北长38公里,东西宽64公里,总面积16万公顷,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属花马寺国家森林公园的景区之一。哈巴湖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在区系上属欧亚草原区,亚洲中部地区,中国黄土高原草原省至内蒙古草原省的过渡地带。根据调查,保护区内已知各类植物507种,分属76科,276属。保护区具有独特的荒漠类型景观,有干旱山地、干草原,有大面积毛柳、沙柳、柠条群落,还有面积可观的湖泊、沙漠、森林、果园、绿洲及众多的文物古迹。具有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价值,同时保护区内文物古迹众多,山川沙海兼有,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2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垂钓、休闲、娱乐、商贸的概念。生态景观旅游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3.3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娱乐、垂钓、商贸的概念。

(2)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经过几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结合区内独具特色的沙漠景观,有干旱山地、干草原,有大面积毛柳、沙柳、柠条群落,还有面积可观的湖泊、沙漠、森林、果园、绿洲及众多的文物古迹。开发建设哈巴湖自然博物馆、哈巴湖度假酒店、沙地运动乐园:马场、治沙天然博物馆、哈巴湖牧耕田园农(牧)家乐等景区。

(3)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多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山庄果园”、“垂钓走廊”、“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农业旅游开发篇8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 ;开发模式;实证分析

abstracts:ecologytourofagricultureemergedinthe60’sof20century,whichhasthecharacterofvacation,entertainment,demonstration,knowledgeandeducationfunction.formulateanecology,cultureandtourindustry,undercertainsocialeconomicscondition,itwillbethenewmodelofagriculturalexploration,whichexploitagriculturallandscape,ecologicallandscapeandfarmlandlandscapedeeplyandoverlappingwithtourindustry.inthispaper,theconnotationofecologytourofagricultureisadvanced,andempiricalanalysisofzhuhaieco-agricultures&tzoneisconducted.aftersummaryofitssuccessexperienceandoperationmodel,webelieveitisthedevelopmentmodelthatchinawillbeadoptedrecentlyandfuture,anditseffectiverealizationwayis.tosetupecologytourofagriculture.

keywords:ecologytourofagriculture,explorationmodel,empiricalanalysis

一、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收入达10多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生态旅游农业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园区内还可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加强游客之间感情交流,传播信息,增进友谊,缩小差距。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做法,遵循了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农民的利益,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农业的具体体现,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科技园区,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造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这种农业不论在优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还是在农业生产工艺、景观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筹,是一般大田农业区无法比拟的,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览,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学到科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3、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三、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

珠海市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生产、加工、出口以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该中心是在原珠海农科所基础上仅凭5000元流动资金起家,园区现已发展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科研经济实体,2001年该中心的科技创收就达5000多万元,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出口创汇达860多万美元,成为目前我国最具实力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1、区位与市场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珠海地处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陆地与澳门相连,有二个口岸可直接与澳门通关。水路与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时。离广州、深圳不到2小时的车程。京珠高速、珠海机场、珠海港、九洲港构成了陆、海、空的立体交通。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地处珠海的城乡结合部,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从交通上来说,从园区到市区只有10分钟车程,并且已开通了公共汽车和观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车道的旅游景观路直达园区的门口,交通非常便捷。从地域上来说,园区的核心区2000亩,已成为永久性的农业科研用地并办妥了征地手续,领取了土地证。市政府还给园区预留了1500亩的土地,可以作为第二期的开发用地。

2、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即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园区策划者认为,旅游的概念很广泛,只有差异才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人们出国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东西,正如外国人看长城,我们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种非常想看的冲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正是源于这种理念,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初始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进去,每建设一个温室或安排一个项目,他们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育培训、商贸销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园区一边建设、景点一边可以开放,2002年该园区就接待了来自我国外的宾客30多万人,旅游创收超过了1000万元,占园区总收入的1/4。入园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人流带动了物流。园区内生产出来的花卉、种子、种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这些商品的销售价格都高于外边的市场。比如,该园区在温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来说,农贸市场销价为5元/斤,而在园区内则可销售到15元/斤,客人不嫌其贵,就在于它是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钱的心理准备,但一定要花得开心,所以只要产品的质量好,加上销售的方式奇特,他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该园区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来卖,而是长在温室内,挂在藤上卖。如果一家三口来旅游,小孩子都乐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边摘一边吃,一直到摘了满满的一袋才罢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乐开了花,再高的价格也会买,这正是体验经济的所在。可见旅游开发,必然会带动商贸的发展,真是一举三得。

3、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四、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1、理念创新。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从筹建就树立了“差距产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认真思考如何寻找和利用差异来改造传统农业。他们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差异点来营造新的生态旅游景观,打造园区独特的品牌。例如园区于2000年元旦至春节在园区成功举办珠海首届南瓜文化艺术节,展示了全世界数百个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种,大的如大鼓,重达100多公斤,小的如鸡蛋,轻才20克,黄、白、红、绿、青、蓝、紫七彩缤纷。进入南瓜园仿佛进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艺术殿堂。南瓜节开幕一个月,创下门票收入130万的记录,由此也带出了一个新的产业——观赏玩具南瓜规模化生产。这样通过理念创新,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利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差异化的景观和景点,打造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的生态旅游区,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和旅游的内容和新领域,找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道路。

2、制度创新。一是科研管理体制创新。首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传统立项方式:不搞纯理论的基础研究。其次,科研立项与市场供求密切结合,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完善对科技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激励制度,对于课题成果的产业化效益,实行“技术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励机制。第四,建立起课题组成员课题研发的风险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体制创新。该科技园区作为事业单位,存在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编内人员由财政负担工资,编外人员由企业自收自支)。通过大力提倡绩效工资,形成报酬级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岗位津贴和奖励制度,对承包部门实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定工资总额”的“四定”改革,将津贴和奖励与个人的工作岗位和业绩挂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拉开档次,园区内岗位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使该园区逐步向现代企业用工制度方向迈进。

3、组织创新。珠海农业科技园内实施的是一种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及贸易紧密结合的战略。因此在园区的组织结构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体组织架构如下:

一是园区运作的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园区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园区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联络、招商引资、项目监督、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学决策的专家机构。农业园区的运作还必须建立各类专家决策机构,以对园区的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决策。珠海农业园区采取紧密型的专家依托机构与松散型的专家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业务关系,把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珠海大学园区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在重大项目的申报、规划、实施之前,均要征求这些院校专家的意见。而对于一些阶段性或临时发生的问题、项目,则采取专家会议或专项邀请专家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

三是项目创新的研发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南亚热带水果及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因此设立了与项目相关的研发机构,如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组织培养研究室、育种中心、蔬菜研究室、观赏植物研究室等,负责园区内各种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并完成国家、省、市各种科技攻关项目。

四是项目实施的企业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设立了生产部、设计部、绿化工程部、餐饮部、旅游部销售部等机构,专门负责产品的开发、项目的承接、实施和运作,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主导产品的技术支撑来源于研发机构,实施部门视为生产性机构。

五是成果推广的网格系统。园区设立了技术推广部,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农业高新技术,配合当地农业部门抓好各项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还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区建立示范基地,从产前提供种苗、产中指导、产后回收产品,实行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民的技术、资金和市场问题。 论文网在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训机构。园区建立了培训机构,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和农业技术干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各项高新技术措施在生产中得到落实,也负责对来园区学习、参观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还与珠海市电视大学、珠海市职业中学联合开办了园艺花卉大、中专班,为当地城市美化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园区现在不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农业科技干部再培训基地”、“珠海市中小学生的农科教实践基地”等。

七是市场接轨的营销网络。园区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销售中心,专门负责国外市场的开拓,各个产品均形成了销售的网络,为中心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2年园区的出口创汇达860万美元,年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生产性收入达4000万元。

4、科技创新。科技是园区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园区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对珠海区位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的认真分析,珠海农业科技园区确立了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优质种苗和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建立相关的农业技术体系。由于主导产业和相关技术体系的建立,促使珠海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明确,各个主导产品均按既定目标实施。如:名贵蝴蝶兰在园区的年生产量已达120万盆,组培苗达300万株,成为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园区强大的经济支柱。

二是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认识到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性,不仅注重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如甘茶蔓高产种植技术、保健植物加工技术、名优花卉的优质高产技术等,同时还不断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形成了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体系,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是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近几年一方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如本地南瓜、猪笼草、树仔菜、荔枝、龙眼等,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筛选、鉴定,确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优品种,为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产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也为园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送展的产品一举夺得广东省瓜果类金、银、铜三个大奖,在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珠海园区设计建设的“奇异瓜果园”获得“室内艺术园景设计大奖”,种植数个特优品种获得园林精品的单项金奖、银奖和铜奖等殊荣,说明园区在品种的研究上处在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

四是短期性项目与长远性项目相结合。如近两年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时,引进种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产品,获得了时效性的经济效益。同时,园区也十分注重与园区科技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紧密相关的项目,它们或许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如:组织培养、育种、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项目,但它却是园区发展最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该类应用基础项目的研发,现在各类名贵花卉的无性繁殖系统和各种样品的分析测试手段已经建立,为园区科技发展储备了充足的项目。

五是完善科研设施,努力创造项目实施的设施条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就必须拥有与人才、项目相适应的先进仪器设备,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了300多万元,购置了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分析测试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农业园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实验设施,为吸引人才、实施项目、创立品牌奠定了设施基础。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为了实现园区这一目标,珠海农业科技园经过几年实践,摸索了一条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即将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门农民的土地上,实施产前提供种苗、肥料、农药,产中指导农民技术,产后回收产品的一条龙服务,将科研成果、技术、种苗与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链,用科技和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目前该基地已经将绿色蔬菜出口到澳门及珠海市的各大机关、超级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七是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随时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珠海农业科技园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上,不仅注重国内科技期刊和资料的收集,建立了园内图书资料室、科技档案室,还为各个职能部门、主要科技人员均配备了计算机,充份利用国际互联网系统搜集国内外科技信息,同时还建立了园区自己的农业科技网站,这些均为科技资源的搜索、电子商务的运作、项目的国际化奠定了信息资源的基础。

5、模式创新。通过几年的实践,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园区的管理上,有民营企业的做法;有外资企业的管理;还有领导的个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为此,称之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宏观管理上,注重分析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对人财物进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资金,进行投入、集中的打歼灭战。在微观上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转,采取目标管理,放权让利,各自经营实体实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园区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园区借鉴民营经济机动灵活,果断决策,管理到位的管理优势,为我所用,提高效率。这一管理模式对领导层、决策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园区领导们敢于负责,善于拍板,不错过任何机会,给投资者十足的信心和优质服务,有利地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如该园区领导们在与台湾商人谈判合作规模化开发蝴蝶兰花项目的过程中,无论对方提出什么问题,马上作答。虽然投资额在1000多万以上,但只用了2小时便签订投资协议,一个星期后开始兴建,三个月开始产出,速度之快,连台商都感意外。

三是注重吸收国有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优势。在吸取民营企业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同时注重吸收国有企业好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组织健全,规范经营,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党团、工青、妇卫等组织的作用,强化各部门的功能,特别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这些都是农业科技园在管理上要借鉴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鉴台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台资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他们在管理理念上比较先进,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制订出既先进、又科学的管理制度。台资企业注重市场调查预测、控制成本核算、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重视人的作用。这种经营策划的理念值得学习。如园区在与台湾商人合作生产兰花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确实学习到了台商的精明能干,信息灵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开拓市场、敢于大胆投入,市场占有率高等先进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发挥领导集体或个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个园区,还应强调领导或领导集体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树立领导威信很重要,企业员工对他的主管有点崇拜也并没有害处,但不应搞个人崇拜。当然,领导的威信或他人对你的崇拜都应建立在领导的个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础上,即领导政治上的成熟、业务上的精通、懂得领导艺术、率先垂范、关心同事、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出了品牌,创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路子,这无疑与领导层的威信有着很大的关系。

五、结论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资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资源、现代管理、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将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郭焕成等:观光农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0(2)。

2.卢云亭等:观光农业,北京出版社,1995年10月。

3.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7月。

农业旅游开发篇9

关键词:农业民俗;民俗学;旅游开发;民俗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一、熊尔寨地区发展农业民俗旅游的区位优势及现状

1、自然环境优越。熊尔寨乡四面环山,地形奇特,森林覆盖率高,达到90%,在一处当地名为“世外桃源”的地方,8.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8%;空气质量好,熊尔寨乡的负离子含量是平谷地区最高的,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利,也是吸引旅游十分重要的条件;熊尔寨土质优良,适合种植大部分北方的果树,因此大部分果树品种都在熊尔寨安家落户,果树品种多;存在着具有潜在旅游开发价值的地方,如三羊谷火山,此处据中国神州研究所的勘测和研究,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火山之一,生成于十五亿年以前。这里总共有4个火山口,由于火山岩和火山灰的特殊功效,整个景区气候怡爽,果品佳美。其中的红果更是一绝,除了味美色艳之外,更有着很长的储存期,可从头年9月份直至次年的5月份。因此,此地山乡游的开发具有自然条件的优势。

2、区位条件优越。熊尔寨乡位于北京市平谷区,以北京为依托,民俗旅游市场广阔。随着京平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将大大缩短从北京市区到平谷的时间,熊尔寨乡的区位优势将得到较大的提高,以北京市区为主要旅游人群的优势凸显。

3、拥有相对良好的交通。虽然熊尔寨乡地处深山,但是有公路直接通往平谷县城,而且路况良好。熊尔寨各级政府也大力投入资金,造路修路,大大改善当地的交通情况,为熊尔寨发展旅游业提供必备的交通条件。

4、形成了具有相对特色的旅游之路。熊尔寨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民俗旅游与果品采摘相结合的方式,游客一方面能够享受农家生活的乐趣,同时也能享受自己动手劳作的乐趣。而且,由于当地果品品种丰富多样,生长期各不相同,当地的果品采摘能够持续6个月之久,从每年的5、6月份开始一直到当年的11月份,都有不同品种的果品可供采摘。这为旅游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

5、当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熊尔寨政府在对全乡进行每户走访统计后,制定了一些长远发展战略。积极利用政府力量,采取了一系列于民有利的措施。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科学的引导,必然会很大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也是熊尔寨乡经济发展上的很大优势。

二、熊尔寨乡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首先,建设水库,解决当地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由于自然原因,熊尔寨乡地表水严重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的长足发展。熊尔寨乡的水库建设项目将形成一个17.5平方公里的地表水流域。水库的修建,将彻底解决当地的生活饮水和农业灌溉问题,还能进行旅游开发、水产养殖,收取多项综合效益。另外,还计划在水库的基础上建设一个覆盖全乡的水集中厂,全面解决人们的饮水用水问题,让人们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这将从很大程度上为熊尔寨的旅游发展提供后勤保障。

其次,进行景点规划与建设。在民俗旅游发展上,政府明确思路,将旅游开发分作开辟、建设景点和发展山乡游两个部分,并积极进行景点的设计规划与建设。熊尔寨政府经过各项勘测和调查之后,设计了10个景点,并最终确定重点建设和发展其中的6个,包括世外桃源景区、九里山、九道泉等。科学的考证规划,有利于当地经济的长足、健康、有序地发展。

再次,发展具有特色的服务业。利用当地优势,大力发展桃木加工和各项服务业,这样在发展旅游上则有着更具特色的服务产品。

三、熊尔寨乡民俗旅游开发所面临的误区

虽然熊尔寨地区的民俗旅游(山乡游)有了相对规模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熊尔寨地区的民俗旅游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1、特色不鲜明,竞争压力大。在北京郊区,民俗旅游蓬勃兴起,民俗接待点日益增多,而以农家院和果品采摘为主要旅游项目的熊尔寨乡,其较之于其他地区的特色不能算是最为鲜明的。农家院加果品采摘业也成为民俗旅游开发的一种模式,在北京的其他民俗旅游接待村同样得到了广泛运用。在相同份额的游客面前其没有特别强的竞争力,相关的其他旅游项目的开发明显不够。

2、当地民俗整理工作不够。乡村民俗旅游应该采取相对封闭措施,防止被同化。保持以地方习俗为主要旅游对象、当地群众参加经营的相对封闭性,体现民俗旅游真正的民族味、朴实感、亲切感,造成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来刺激区域旅游动机的产生,带来更多的客源。而当地具有本地特色的民俗,如老泉等,还没有专门部门对此进行相关的故事整理编撰,没有进行深入地民俗整理工作。

3、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旅游要发展,基础设施要先行。目前,熊尔寨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道路设施不够完善,公路照明设施缺乏,晚上不利于游客出入,黑暗的氛围一方面能提供黑色的神秘感,提供宁静的农村氛围,有利于吸引游客,但这在另一方面却丧失了游客夜间消费的巨大市场空间,要在两者之间取得相对的平衡则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取得经济利益。第二,娱乐设施不够完备,可供娱乐休闲的场所不多,很难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的需求。第三,整体的卫生环境较差,许多地区的垃圾处理开始成为一个问题。第四,农家院的小环境绿化建设不够,整体绿色农家环境营造不够,局部环境有待提高。

4、游客消费链条短。游客在熊尔寨乡的大部分消费集中在农家小院等的食宿消费,很少开辟以农家小院为中心的多层次立体消费。一方面游客的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对于经济的拉动幅度、农民收入的增加幅度也会受到相应的限制。

5、旅游客户管理松散。熊尔寨乡的民俗旅游现以个体为主,缺乏强有力的客户管理组织。尤其在每年的五一、十一以及四月前后的平谷桃花节当地旅游接待的高峰时期,妥善安排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则显得更加重要。没有统一强有力的组织支持,则无法开展必须由统一组织才能完成的工作。民俗旅游则缺乏一定的规模效应,难以规模化、优质化发展,为游客提供的服务也受到相应的限制。

6、对外宣传力度不够。据了解,老泉口村的民俗旅游接待只在平谷境内进行宣传,宣传的力度明显不够,这便严重限制了当地民俗旅游市场的拓展。而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在没有借助现代技术为依托的强有力的宣传,发展便存在着很大的制约性。

四、针对熊尔寨乡状况提出的相关建议

1、加强规划,注重特色。民俗旅游的发展重在特色,因此加强全乡的旅游规划势在必行。各村应该有重点地开发1~2个有特色、有吸引力、有竞争力的旅游项目,各村的旅游项目不应雷同的太多,发展模式也应有所区别。同时,尽量发展与北京其他郊区不同的项目,创立自己品牌。

2、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环境保护力度。针对熊尔寨的实际情况,应加强水利建设与景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增加景点的吸引力;完善道路的照明设施,提供相对具有农村特色的夜间消费方式;建设农家小院的室内环境,适当增加里面的绿色;加大道路与停车场等的建设;注意处理生活与旅游产生的垃圾,不要让垃圾成堆,或者随河道漂流;适当增加娱乐设施和休息场所等。

3、整理特色民俗,加强景区建设,开发旅游项目。在保持农家院与果品采摘特色的基础上,突破单一模式的限制,积极开发新的景区,整理有特色的当地民俗风情并将之转化成旅游项目,从而提高其知名度,创造效益。

4、成立基层民俗旅游组织,搞好旅游的客户管理。在充分发挥个体民俗接待户积极性的基础上,成立客户管理组织。一方面协调内部关系,争取在内部形成和谐又竞争的氛围,形成不同特色的农家小院,并向游客公开,供其按需挑选。在保持个人特色的基础上总结并推广经验,以便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游客要求,解决游客困难,及时听取游客意见;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向外学取经验,转变人们的思想,从而具备一定的思想基础。

5、加大宣传力度。切实转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路,走出平谷,加大对当地有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依托网络,建立自己的旅游网站;在合适的电视、报纸等媒体上,宣传自己的旅游特色;举办文化节,邀请各界名流做客熊尔寨,利用明星效应造势宣传;与各种企事业单位,如学校、政府等共建,并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宣传。把熊尔寨推出平谷,同时打出自己的品牌,建立品牌效应。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文化市场稽查队)

主要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陶立瑶.民俗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3]巴兆祥.试论民俗旅游.旅游科学,1999.2.

[4]吴忠军.民俗旅游学的几个问题.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

[5]杨萍.再论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层次、措施及模式.经济问题探索,2004.5.

[6]孙艳红.论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3.

农业旅游开发篇10

关键词:休闲;适宜性;旅游模式

1研究设计

关于“生产———生活———生态”模式的休闲式旅游空间开发,是各区域相互协调的结果,也是实现休闲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机能的有机整合和利用。若想要研究设计出休闲旅游农业开发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那么有必要通过休闲农业开发区域性农业旅游特色和推出旅游者耳目一新的服务产品。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可根据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地方习俗、传统节庆日等各种进行商品化的包装和营销。不仅如此,还要注重旅游规划和生态保护,并对此进行可持续性的规划和发展。而在发展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生产———生活———生态”的理论基础,对这样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进行开发和规划,最终对区域性旅游的整体环境进行综合评估和开发,然后客观分析休闲农业旅游的适应性开发与发展。

2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适宜性的测度与评价

从计算的长三角城市群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适宜性的图1可以看出,由于地区的旅游开发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等差异性制约原因,使该地区旅游开发适宜性差异明显。而且,由于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基地的经济基础、经济条件和休闲文化氛围等不同,也会导致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适宜性有着差异影响。当然,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程,而是一项集农业、工业、交通、餐饮、住宿、邮电等综合性方面的地区综合发展工程。为了可以让休闲旅游开发更明确“三生”适宜性发展指标要素,文章将对这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整体来看,生活适宜性中的社会发展因素对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影响最为强烈。且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适宜性跟所在地区的环境状况、社会发展以及旅游发展等颇有关联性和一致性。这种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一方面吸引着游客,另一方面地区良好的休闲旅游可以给客源、消费、资金等开发动力。

3如何发展适宜性的休闲农业旅游

(1)主题农村庄园。这是一种基于农村的农村农产品生产和开发,将一套农村建筑物作核心营业点。然后再将果园、花园、田园、菜园等作为辐射性农村庄园装饰性配套景点和以书吧、咖啡厅、茶吧、酒吧等提升品位。并将特色鲜明的农村民俗文化主题贯穿其中的小型农村会所。(2)酒庄。酒庄其实就是一种独立的葡萄酒生产单位,是一处将葡萄种植、栽培、采摘等之后再进行葡萄酒的酿造和生产。酒庄一般都会规划在风光宜人、水土丰茂、阳光充足的海边或山谷。在农村开发出这样的休闲旅游之地,可以吸引游客前来度假。(3)农业公园。将农村优美广阔的田野地带,融合环保健康等理念,将农作物种植和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并按照城市公园的思路发展成一种生态休闲的乡土旅游园地。在这种农业公园可以进行游憩、度假、学习和休闲,让游客在这里追求简约、归真、和谐的生活方式。

4将农村打造成适宜性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总结

(1)因地制宜的实现区域性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开发方向、内容和产品、环境等意义重大。在今后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应学会科学评价、规划引领,并明确自身发展的不足和优势,客观分析环境的开发与影响。(2)文化是休闲旅游开发的灵魂,所以若想要深入挖掘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价值,就应该要学会创新文化融合的模式和路径,提升农业文化旅游的经济价值。(3)扩宽资本进入农业发展的渠道,提升农村旅游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并且营造出休闲农业开发的有利环境和美好风景。尽量将该地区农业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市场优势和资金优势等互动结合,并将其打造成创新、绿色、健康、环保的适宜性休闲农业旅游之地。

5结语

如今城乡居民的收入普遍提高,新农村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善,正是休闲农业旅游的最佳开发时机。这必将成为未来农村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的发展新态势。我国政府也应该从政策、设施、资金等多个方面支持农业生态。让其成为一种增加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旅游的新方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