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十篇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十篇

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4:53

海洋经济的重要性篇1

越南国土面积小、人口众多,陆地自然资源消耗大、生存发展条件有限。但与此同时,越南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3260公里,海岸系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倍。全国63个省、直辖市中,有28个省、直辖市临海,其面积约占越南国土总面积的42%,其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5%。近些年来,越南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不断加大对海洋经济的投入。海洋经济在越南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不断上升。但与此同时,海洋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1993年七届越共中央出台了“关于最近数年发展海上经济任务”的决议,首次提出把越南建设成为一个海洋经济强国。

2001年越共九大提出要“大力向海洋进军,做海洋的主人”。2006年越共十大重申,力争早日成为本地区的海洋强国。2007年越共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把越南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目标。越南认为要想成为海洋强国,就要优先发展海洋经济。因此早在1986年的越共六大就强调,海洋经济是最优先发展的经济行业。1993年七届越共中央对发展海上经济的任务作出了具体规划。1996年越共指出,海洋和沿海地区是经济建设的战略区域。2006年越共六大重申,制定和实施有重点的全面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强调重点完善海洋和海运网络,推动油气开采加工、海产品加工和海洋服务业,加快发展造船工业和海产品加工工业。2011年越共十一大提出“沿海、海洋、海岛地区”发展新战略,强调重点建设海港、沿海工业区、经济区、都是系统,同时发展船舶修理工业,尤其勘探加工工业以及海洋运输、海洋旅游等。发展岛屿经济,加大远海水产资源发掘力度。越南同时也强调,发展海洋经济要统筹兼顾国防安全。

1986年越共六大明确提出海洋经济建设要与国防建设同步进行。1991年越共七大通过了“至2000年发展海洋经济和保卫海上国家”的指导路线。2006年越共十大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保障国防安全。2007年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把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安全紧密结合。越南已明确提出海洋经济发展的目标,即“靠海致富”,到2020年,越南海洋和沿海经济展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3-55%。“纯海洋经济”产值占全国GDp的20-22%,主要发展在油气开采、海产、航海和旅游。海洋经济出口将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5-60%。目前,越南海洋经济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正步入加速发展时期。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和滨海旅游业等成为越南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

在海洋渔业方面,越南水产量居世界第六位。2010年越南水产捕捞量为245万吨,其中海洋渔获量为222万吨,水产养殖量为270万吨,水产品加工144万吨。水产品出口额为49亿美元。越南水产品远销欧洲、日本和美国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越南有近130万只等级渔船,一般为木质船,马力小、捕捞设备落后、活动分散、抵抗风浪能力低。在海洋油气业方面,越南海上油气开发在其原油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石油是该国第一大经济支柱,战国民经济总值30%。目前,越南海上石油产量为日产30多万桶,占其石油产量的一半。曾有报道称,越南已经对我南海已经进行了30年的开采,从中获利250多亿美元,将来“更要以国家利益为重”,继续在南海勘探石油和天然气。在海洋交通运输业方面,目前,越南沿海有近270个大小海港,大部分港口吞吐量有限、规模小,缺乏达到国际标准的深水港。

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为2.59亿吨。越南海港货物装卸设备落后,而且没有与之配套的后勤服务区和公路网,因此当通过货物增多时,各港口常出现超负荷运转或货物积压现象。目前,越南有约630家海运企业,拥有船舶约1680艘,大部分船只载重量仅1000-2000吨,缺乏大型船和专用船,整体运输能力较弱。越南国内船队运力仅能满足全国进出口需求的20%,无法开展远洋运输,出口欧美等国的商品必须经新加坡和香港中转。在海洋船舶工业方面,越南目前有20家造船厂和14家相关企业,与世界30多家船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大量采用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越南已经能够制造5万吨级散货轮、10吨级油轮、1016个标准集装箱级货轮。越南正努力实现到2015年成为第五个造船大国的目标,至2020年将再投资建设3个造船中心、3个船舶维修中心。在滨海旅游业方面,越南沿海集中了全国三分之四的综合性旅游区,在越南现有的7个世界自然遗产中有6个在沿海地区。滨海旅游每年吸引70%夫人国际游客和50%的国内游客,为旅游业贡献70%的营业额。但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程度有限,尚未形成突出特色;旅游基础设施较差,滨海旅游比重以及旅游收入长时间没有提高,滨海旅游项目宣传不到位。

在沿海工业区建设方面,2008年,越南出台了“到2020年越南沿海经济区发展规划”。据此,越南将建设15个沿海经济区。越南希望到2020年沿海经济区经济总量展全国经济总量的15-20%,并创造130-150万个就业机会。为发展海洋经济,越南已出台落实多项措施。在沿海经济方面,一是拓宽沿海经济投资、融资渠道,促进投资社会化和投资形式的多样化,以推动沿海各省海洋基础设施完善升级、临海工业区、经济区建设发展,推进沿海各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进步。二是发挥沿海各地区比较优势,有侧重地建设海洋经济只能更新,北方沿海省份以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为重点;中部沿海各省以云峰国际中转港建设为重点;南部以富国岛国际交通中心、国家及地区海岛生态旅游建设为重点。三是鼓励沿海农民从事渔业捕捞养殖等海上经营活动。四是提高海洋自然灾害预警、海洋救援救护能力,确保海洋经济各项活动的安全。

海洋经济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经济;影响

引言

作为海洋大国,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海洋开发关系愈加紧密,海洋经济产值在国家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1年占国内gdp总值的3.4%到2007年的10.11%,海洋产业总产值上升了17695.2亿元[1],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中国很多省市把海洋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海洋文化作为推动海洋开发的隐性力量,为海洋开发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在海洋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海洋文化对海洋开发的领域,方法和内容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海洋文化与海洋开发的关系进行探讨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内涵

(一)海洋文化的内涵

对海洋文化的定义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倾向于从广义角度定义海洋文化,即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在对海洋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对海洋文化的定义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学者定义的海洋文化是不同的。(3)强调海洋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巨大差别性,海洋文化具有一系列其他文化形式不具有的本质特征。综合以上几点特征,本文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对海洋认识利用基础上,通过海洋实践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海洋制度,海洋意识,海洋观念等众多分支。具体表现在沿海居民的行为方式,性格特征,以及一系列与海洋文化相关的艺术,饮食,习俗等众多领域。

(二)海洋经济的内涵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陆地的资源逐渐枯竭,而且开发陆地资源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伴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加深,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的经济开发受到重视,海洋经济成为了人们开发和利用海洋的重要领域,国外虽然对海洋经济开展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至今为止,国外并没有明确的提出海洋经济的概念[2]。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海洋经济概念,并在各级发展报告上频繁使用。最早界定海洋经济概念的是中国的学者杨金森[3],他指出海洋经济是以海洋为活动场所和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从经济内容来看,海洋经济包括渔业、种植业、工业、运输业、旅游业等,是一个多门类的经济领域[4];从活动场所看,它包括海岸带、近海和远洋,包括水面、水中和海底,范围极为广泛;从管理体制看,有中央的许多部门,也有地方各级行政单位和经济组织,还有一部分国际联合和协作活动机构;从生产关系看,有国营企业,集体企业,还有不少个体生产者。这些部门和产业,都以海洋为统一的活动场所,既有独立性,又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继杨金森以后权锡鉴、柳时融等学者又对海洋经济进行了定义,近二十年来,学术界一直在对海洋经济的定义进行探讨,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总结学术界对海洋经济的定义。

二、中国海洋文化的特点及海洋经济的现状

(一)中国海洋文化的特点

1.海洋文化地域性明显。中国国土面积大,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广阔,沿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有很大差异,由此中国的海洋文化表现出很大的地域性特征。中国北方的大陆文化发达,对中国北方的海洋文化亦产生了较大影响,从而形成了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相结合形成的包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在内的北方环渤海海洋文化区域,由于靠近大陆文明发达的中原地区,自元代以来更有卫戍京畿的作用,这一文化区域具有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双重特征。以百越文化为代表的南方海洋文化由于远离大陆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民间的海洋活动较北方频繁,其海洋文化更多的显示出海洋文化自身的特点。

2.海洋文化类型多样。作为一个海洋大国,中国海洋文化具有多种类型。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深受齐鲁文化影响又独具自身特色的环渤海海洋文化区,以吴越文化为基础的长三角海洋文化区,和以潮汕地区文化为基础的闽粤海洋文化区。这些文化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环渤海文化区和长三角文化区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的中心,其海洋文化在具有海洋文化一般特征的同时,又具有大陆文化的一系列特征,表现在海洋文化上就是大气包容,中西文化并存。而闽粤海洋文化由于远离大陆文明中心,所以较少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其海洋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富于海洋冒险精神,勇于探索海洋等方面。

3.海洋文化影响广泛。海洋文化对一个海洋国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海洋城市的景观建设,饮食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中国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海洋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面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海洋文化理解的加深,海洋文化受到重视,海洋文化中开放包容,不断进取的独特气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海洋文化以及海洋经济的重视程度大幅提高,把开发利用海洋作为一项重要政策,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海洋文化的影响会更加广泛。

(二)中国海洋经济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24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1%。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14844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0085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274亿元,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1503亿元,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2152亿元。全国亿吨级港口增至14个,港口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位居世界首位,其中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二。海洋油气勘探取得新突破,中石油在冀东南堡新发现10亿吨大油田,中海油在渤海湾、北部湾等海域新发现10个油气田。全国海洋船舶业造船完工量突破180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超过7000万载重吨,同比分别增长25%、70%,其中新接订单超过韩国,居世界第一位。

三、中国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

第一,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的支撑。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强调文化价值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他认为任何发展目标与发展环境都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尽管有最为巧妙的智力技巧。如果脱离了它的文化基础,任何一个经济概念都不能得到彻底的思考。”[6]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的历史,也就是海洋文化的创造历史,始终离不开海洋文化经济中的人文特性。缺乏文化基础的经济发展并不能长远。

第二,海洋文化可以解决海洋经济中的问题。中国海洋经济相对于中国的总体经济规模所占比重偏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经济产值每年增长率都超过10%,2007年海洋总产值达到24929亿元,但是中国海洋产业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海洋产业发展粗放,第一、二、三产业不协调,第二产业规模相对偏大,第三产业规模相对偏小。在开发海洋上,则存在过度开发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第三,海洋文化会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海洋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开拓进取,富于冒险精神。它存在于沿海地区人民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向海洋,开发海洋,已经成为中国沿海地区的共识。1978年以来,沿海省份的gdp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额都排在全国省份的前列,这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带动作用,海洋文化为海洋经济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第四,海洋文化对海洋旅游业的重要作用。中国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海洋文化景观丰富,为中国成功的发展海洋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2001年沿海地区接待外国入境旅游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43%[7],海洋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海洋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结合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第一,海洋文化观念落后。在中国开发海洋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注重环境保护,对海洋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的现象,导致海洋中物种急剧减少,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海洋意识的缺乏和海洋法规不健全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加强保护海洋意识的宣传,强化对海洋开发的管理与监督,制定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有关法律法规。

第二,在海洋经济开发过程中存在破坏海洋文化的现象。近年来,中国的海洋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了中国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许多滨海旅游城市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投入巨资开发旅游文化景观,打造旅游文化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破坏既有海洋文化景观的同时新建新景观的现象,破坏了海洋文化景观的历史性,降低了其在海洋旅游方面的价值。

第三,人才短缺制约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发展。中国的海洋事业正在高速发展,但是中国却缺乏一支能够适应中国海洋事业高速发展的海洋人才专业队伍,中国的海洋科技队伍规模小,海洋经济从业者的文化素质不高。中国已经认识到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重要性,而对海洋事业的开发和利用是以人才为基础的,因此,我们应该建立良好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中国仅有青岛和湛江两所专业性的海洋大学[8],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有计划的建立几所专业性的海洋院校以提高海洋人才的素质,加速海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2007中国海洋年鉴[k].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2]孙智宇.中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5.

[3]张莉.海洋经济概念界:一个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1):23-26.

[4]http://baike.baidu.com/view/59746.html?wtp=tt.

[5]曲金良.发展海洋事业与加强海洋文化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7,(1):1-2.

[6]陈智勇.海南海洋文化及其与海南海洋产业发展关系的几点思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1):23-27.

海洋经济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蓝色经济 经济结构 战略 研究

蓝色经济即海洋经济。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蓝色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世界范围看,拥有海洋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先机。因此,大力发展蓝色经济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切入点,是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立足点。

1.发展蓝色经济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蓝色经济是以蓝色理念为基础的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理论。现代蓝色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等。它以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主线,主要涵盖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工业、海洋生态产业等。

目前,我国学者对蓝色经济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三种:一是纯粹海洋经济意义上的蓝色经济。二是认为蓝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概念。三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蓝色经济。此观点认为蓝色经济是直接开发、利用、保护海洋以及依托海洋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的总和。我们认为,蓝色经济与海洋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蓝色经济虽然依托于海洋经济,但它却超越了传统海洋经济的范畴,它是以陆地经济为基础依托、以海洋经济为主体成分、以高新技术为主要开发手段、以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为鲜明特征的一系列社会物质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的总和。蓝色经济的内蕴在于:(1)蓝色经济强调科技的重要性,要求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带动海洋经济的全面发展。(2)蓝色经济注重海陆统筹一体化布局,强调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各类海陆资源。(3)蓝色经济强调在发展海洋产业时,突出发展高端海洋产业,使海洋经济的优势和竞争力得以充分发挥。(4)蓝色经济关注海洋开发中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在资源适度开发和合理利用的同时强化生态建设,推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

蓝色经济事关国计民生。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环境和重要资源,是维护经济发展的“蓝色大动脉”,是国家海洋发展的“蓝色战略”。第一,我国蓝色经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二,大力发展蓝色经济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切入点。美国政府认为,开发海洋科技和开发利用海洋比开发宇宙空间更重要。因此,发展蓝色经济已成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矛盾的重要途径。

2.发展蓝色经济的思路及对策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倡议提出,发展蓝色经济。提高海洋开发、制约、综合管理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岛、海洋带和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

2.1以更宽的视野调整发展思路

从我国海洋资源分布状况和海洋经济发展态势看,我国各地海洋可以建设四大海洋开发基地,即渔业开发基地、热带海岛休闲度假旅游基地、油气综合开发基地、材料和医药等海洋综合开发基地。海陆统筹布局可从五个方面推进:一是海陆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即统一规划建设港口、铁路、公路、航空设施,建设内外通达的海陆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二是海陆生产要素统筹配置。将物流、人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海陆双向合理配置。三是海陆生产要素统筹配置。将物流、人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海陆双向合理配置。四是海陆环境统筹治理。按照海洋环境容量确定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同时,加强海洋自身污染的治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五是海陆产业统筹发展。即把适宜临海发展的产业向沿海布局,把海洋产业链条向内陆腹地延伸。

2.2明确产业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根据国务院相关文件,我国海洋经济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石油天然气、滨海旅游、海洋船舶、海盐及海洋化工、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和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产业。根据我国的海洋资源和环境优势,可以将海洋产业划分为先行性产业、主导性产业、骨干性产业、发展性产业和服务性产业。如:海洋油气综合开发业是海洋主导性产业,可以发展成为配套的工业体系,建设大型的油气综合开发产业化基地。市场前景看好的油气综合开发业具有产业链长的特点,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推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区域经济实力。

2.3培育蓝色高端产业集群,加强海洋科技创新

蓝色经济区的基本特征是以区域科技创新为支撑、海洋科技先导和外向辐射。产业集群可以形成规模经济,发挥资源共享效应,节约交易成本,有效促进区域生产效率的提高,提高区域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最终有利于提高区域竞争能力。海洋科技创新及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相关的陆域高端产业代表了蓝色经济的发展方向,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优势所在。建设蓝色经济区,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蓝色经济区的带动作用。由于蓝色产业属于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建立健全海洋科研开发与服务体系,用科技创新来支持蓝色产业的发展。

2.4科学规划,加强海洋生态保护

海洋经济的重要性篇4

摘要:发展海洋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海陆统筹规划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首要环节。本文以山东省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为例,分析海陆统筹的内涵,对海陆统筹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海陆统筹海洋经济中的财政政策路径。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陆统筹;财政政策一、海陆统筹的内涵

海陆统筹是指在沿海区域内,通过统筹兼顾协调海陆复合系统中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海陆统筹是我国制定和执行海洋政策中应坚持的重要原则,海陆复合大系统是涉及社会、经济、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等子系统的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海陆统筹包括:

1.统筹战略定位

山东省在建设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战略定位: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2.统筹空间布局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按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统筹原则,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提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核心地位,壮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两个增长极;优化海岸与海洋开发保护格局,构筑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优化沿海城镇布局,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桑城镇组团,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

3.统筹产业结构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强化园区、基地和企业的载体作用,加快发展海洋第一产业,大力实施现代海洋渔业重点工程,以海洋生物、装备制造、能源矿产、工程建筑、现代海洋化工、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坚持自主化、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海洋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和生活型服务业,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造,提升海洋第三产业引领和服务作用。

4.统筹基础设施建设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中指出,在沿海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一批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立体交通体系。

5.统筹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保护

海洋资源具有外部性。海洋是连通的,海水水体是流动的,海洋生物具有向水平方向迁移的特点。许多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也是流动变化的,海洋鱼类的洄游不受地域和国界限制,给这些或那些地域和国家带来经济利益。而海洋污染具有外部性。海洋水体一旦发生污染等灾害,蔓延速度和面积也是不受人控制的,海洋各种污染会随海水的流动迅速扩散,一个国家某一海域的污染有时会使其他国家海域同样遭受污染,地区之间也是如此。海洋资源和海洋污染的外部性,决定了海洋经济发展中,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生态的保护必须统筹进行。海洋经济区之间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必须统筹规划,制定出能保证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开发的行为规则,并且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否则,统筹资源开发就难以得到保证;海洋污染的发生不仅是沿海地区问题,非沿海地区的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排放也会随着不同的渠道流入海洋,是海洋污染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海洋污染的治理和防治也必须统筹进行。

二、海陆统筹的必要性

1.海陆统筹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海洋经济通常指以海洋空间为活动场所,或以海洋资源为利用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海洋经济的本质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拓展生产活动空间,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获取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历来都是在陆地进行的,海洋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陆地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对海洋资源的认识不断发展起来的,海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更多更好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海洋经济和陆地经济是不可分割的。

海陆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第一,海洋经济活动离不开陆地的支持,海洋捕捞活动在海洋进行,但捕捞物的加工、储藏等都要在陆地进行;海洋运输活动需要由陆地的运输工具进行继续的传输才能将海运物资运送到目的地;海洋活动所需要的工程机械需要在陆地进行加工,才能保证工程活动的进行;第二,海洋为陆地经济的发展提供资源,海洋化工、海洋生物产业的资源都来源于海洋;海洋丰富的水产品也为陆地经济增加了丰富的资源;海洋的自净能力和降解能力为稀释扩散陆地废弃物提供了宝贵的废弃物处置资源,海洋能,主要是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海流能、潮流能等。为陆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清洁能源资源,海洋旅游观光业给陆地经济带来了越来越多发展机遇;第三,陆地生产生活活动对海洋经济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它具有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海洋经济发展必须以海洋产业为载体,而海洋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陆地资源进行;陆地经济对海洋的影响,更应重视其负面影响。近十几年来,随着人类涉海活动的频繁和深入,加之对海洋保护意识不够,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已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污染。由于人类大量的生活和工业污染物排入海洋,破坏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已造成许多海洋动植物的濒临绝迹,许多海洋动植物的数量大幅度减少,这些反过来也对陆路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作用;海洋污染的另一方面表现就是海洋灾害的增加。国家海洋局的海洋灾害公报显示,在上世纪的最后10年,我国沿海平均每年出现赤潮次数为23.5次,而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平均每年出现赤潮的次数为74次。此外,海上溢油、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发生次数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2.海陆统筹发展是涉海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据国家发改委有关数据统计,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为3.8万亿元,是1978年的600多倍,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8.7%提高到9.7%,创造就业岗位3350多万个。海洋运输和海洋交通服务业表现较为突出,我国对外贸易的90%经由海上运输,我国商船队的航迹也已遍布世界1200多个港口。此外,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布局日臻完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海洋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也日趋完善,海洋从业人数不断增加。《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据初步核算,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8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2370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6069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206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11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258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7:48。据测算,2010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35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80万人。

在日趋完善的海洋产业经济背景下,海洋产业链不断拉长,海洋经济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海洋产业分布也从沿海、临海逐步向大陆腹地渗透。海洋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临海地区的经济形态,更是涉海产业所在地与临海地区共同的经济形态。由此,海洋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以海洋经济为主体,以海陆统筹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蓝色经济体系。

三、海陆统筹的财政政策

海陆一体化发展是海洋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重要内容,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思想,主要是指通过海陆产业协调发展,利用二者之间的物流、能流、信息流等联系,以海洋产业、技术为依托,以陆域空间为腹地和市场,实现资源的顺畅流动、优势互补,强化海洋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科学合理的海陆一体化发展统筹规划能保证海洋经济发展区域内形成有力的经济增长极,在增长极基础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能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为区域经济持续高效发展奠定基础;能促进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海洋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干预,从资金供给看,海洋区域经济需要的投资大,资金的周转期长,发展海洋经济的资金支持是发展海洋经济最为重要的基础。为更好地推进海陆统筹发展,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选择

一是应大力支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二是应积极鼓励海洋相关产业向内陆延伸,例如,对一些上下游产业链较长的企业,通过设立产业转移奖励基金,或提供部分初始建设补贴资金形式,为其在内陆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对与海洋产业配套的内陆地区机械、仪表、电子等企业,通过财政补贴和贴息方式,加快与海洋产业的融合。三是支持海洋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快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促进沿海与内陆的资源要素与产品流动。四是支持沿海与内陆的共建工程,通过奖励机制和转移支付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间的协同效应,促进沿海与内陆地区互补型行业和企业发展。

2.财政工具的运用

针对不同的财政政策作用领域,应根据该领域的经济活动性质,选择不同的财政政策工具。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涉及多个行政区间的协调,投资额度大,应更多考虑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适合以政府主导的方式进行,财政政策工具更多的采用财政直接投资方式。但是,海洋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巨大,光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可能完成,需要规范资本市场,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在适当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鼓励国有大企业和有能力的民营企业进入。山东省蓝色半岛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海陆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等领域”。鼓励海洋相关产业发展领域多涉及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微观经济主体资金的运动机制是利益驱动。因此更多的适合采用税收、税式支出、财政补贴、贴息贷款等财政政策工具。这些政策工具可操作性强,见效快,政策运用的弹性较强,在时间的选择上、在作用的力度上、在作用的方式上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通过这些工具对利益的导向作用,引导微观经济主体的资金流向符合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划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建平,黄茂兴.陆海统筹布局: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3-7(B06).

[2]孙吉亭.蓝色经济学[m].海洋出版社,2011.

[3]陈可文.中国海洋经济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海洋经济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信贷支持度

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3.03.008

自十六大以来,国家对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不断加强。2012年是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将有力助推以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为特征的“新东部”的崛起,这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广阔的海洋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2011年,山东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8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占全省地方生产总值的18.3%,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2%。山东半岛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区域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随着商品的流通,生产的扩大化和社会化,社会资本的迅速转移,多种融资形式和信用工具的运用和流通,信贷市场逐渐形成,而作为信贷市场中起重要作用的信贷工具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在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浪潮中,要转变原有发展方式,突破现有发展瓶颈,[1]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离不开信贷支持的巨大作用,有效的运用信贷工具对于促进海洋主导产业发展、培育优化主导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信贷工具支持海洋主导产业发展的现状

从目前情况来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主体仍然是银行机构,民间金融的参与度比较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支持力度并不高,即使是农村信用社近年来不断开发新产品加强对海洋经济的信贷支持,但自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各个商业金融机构为了防范信贷风险,提高经营效益,普遍采取了集约化的经营方式,收缩了农村基层信贷战线,贷款的审批权限逐步上交,对渔业贷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手续繁、环节多、借贷难。同时,由于渔业是高风险性行业,许多金融机构认为渔民贷款诚信差、还贷能力不足。因此,一直以来,金融机构对渔业生产扶持力度小、放贷量不足,导致渔民生产、技改资金短缺问题难以解决,制约了渔业经济的发展。[2]

2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度测算

山东半岛具有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2011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为8300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2%。山东省海洋主导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海洋矿业产量较去年增加24%,海洋盐业产量达2273.05万吨,占沿海地区总产量的69%。2011年海洋渔业产出2388.2亿元,增长16.7%;海洋化工业产出663.3亿元,增长17.4%;海洋工程建筑业产出441.0亿元,增长16.4%;海洋生物医药业产出81.1亿元,增长15.9%。

青岛市作为我国著名的海洋科技城和沿海开放城市,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核心龙头城市。青岛市的海洋经济保持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11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1683亿元,增加值557亿,同比增长17.3%,高于同期GDp的增长。2011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1890亿元,同比增长12.3%。2012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增长目标为15%,力争突破2000亿元关口。

各金融机构也是不断加强对海洋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2010年青岛市银行业全年新增信用增量1738亿元,支持实体经济的一般性贷款比年初增加1332.4亿元,同比多增208.4亿元。同时,继续加大包括海洋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及青岛市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典型代表性,本文以青岛市的海洋产业为例,采用指标对比分析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半岛蓝色经济区信贷支持海洋主导产业发展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2.1青岛市海洋产业发展与信贷支持状况

2.1.1青岛市海洋产业发展状况

发展海洋经济,青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目前,青岛市海洋产业总产值居山东全省之首。而且已经构建起较为完善的蓝色经济产业体系,形成了临港石化产业、造船、海洋工程等临港产业集群

在海洋产业结构方面,从2005年至2009年海洋产业的构成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图2和图3是对2005年与2009年海洋产业结构进行比较。

在海洋产业结构方面,从2005年至2009年海洋产业的构成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传统的海洋产业中的海洋船舶业在整个海洋经济的比重中有所上升,海洋生物医药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新兴海洋产业——海洋工程建筑业产值比例大幅提升。这与国家的政策对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加大支持力度有关,更与对海洋经济金融支持的倾斜度有关。

2.1.2青岛市海洋产业信贷支持状况

从2008——2009年青岛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海洋产业的支持就可以看出国家对海洋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就在不断增强。下面从信贷支持规模和信贷支持结构就商业银行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进行研究。

从表1可以看出,2008-2009年青岛市各年的海洋产业产值的国民经济比重远高于商业银行海洋产业融资的比重,说明信贷支持规模需要进一步加强;另外,从动态来看,2008-2009年海洋经济产值的国民经济比重有所下降,尽管商业银行对海洋经济的信贷融资额度增加了。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数据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商业银行对海洋经济的信贷支持结构的问题。下面就商业银行对海洋经济的信贷支持结构进行研究。

图中的其他产业,主要是除传统海洋产业外的新兴战略性海洋产业,主要属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中主要有滨海旅游业及海洋运输业等,这些产业已成为青岛市海洋经济重要增长点。

从图4和图5的比较可以看出,以海洋渔业为主的海洋第一产业的支持力度、海洋化工与船舶的信贷支持力度、滨海旅游业、海洋电力及海水利用的支持力度在下降。海洋生物医药业的信贷支持比重在上升,海洋交通运输机港口物流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上升。

尽管对海洋经济的总体信贷支持力度不断上升,对各海洋产业的信贷支持结构进行了部分的调整,但是,对各海洋产业的信贷支持度是否应经达到合理的水平,下面将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信贷支持海洋产业的支持度进行测定。

2.2海洋主导产业信贷支持度静态分析

我们以2008年青岛市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例。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选用部分海洋主导产业: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业、及海洋生物医药业生产总值和贷款融资比重为考察指标。2008年,青岛市的海洋产业生产总值为1222亿元,各种信贷融资总额为866224万元。表2是青岛市部分海洋主导产业2008年产值及信贷支持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2008部分海洋主导产业(海洋渔业、海洋化工、海洋船舶、海洋生物医药)产值贡献率和信贷融资比重中,海洋生物医药业贷款融资效率较高,其次是海洋渔业、然后是海洋船舶,剩余行业海洋化工的贷款融资效率比较低,可见海洋主导产业的信贷融资的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从对海洋主导产业的信贷支持度来看,2008年的信贷支持度具有以下特点:海洋化工行业的信贷支持度最高,商业银行贷款比重大于该行业生产总值在海洋产业总值中的比重,保证了该行业资金的充足来源;海洋船舶行业的信贷支持度次之,贷款比重与产值比重的差距比较小;海洋渔业的信贷支持度第三,海洋生物医药行业信贷支持度第四。

2.3海洋主导产业信贷支持的动态分析

为更加清楚的表明各产业的信贷支持度的变动情况,我们将2008——2009年各个海洋主导产业信贷融资额度与生产总值做一下比较。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这里我们以海洋经济总额及最具投资价值的海洋产业(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程)作为样本进行研究。表3是青岛市2008年和2009年海洋产业的信贷支持状况。

(2)2009年的海洋船舶工程产值为根据2010年产值的估算数据。

从上表可以看出,不论是2008年还是2009年这些海洋产业的边际贷款产值均大于整体海洋经济的边际贷款产值,说明这些行业都是对海洋经济增长有重要贡献的行业,对未来青岛市海洋经济的发展依然会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海洋渔业,作为传统的海洋经济产业,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行业贷款的边际生产能力上升不是很明显。与2008年相比,2009年该行业信贷增长率比产值增长率少了接近0.2个百分点。在今后的海洋渔业贷款支持中,应创新支持方式,提升贷款的使用效率。

海洋船舶、工程行业,是青岛市蓝色经济发展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行业。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强对其的支持力度,贷款边际生产能力的下降说明政府对该产业的信贷支持能力不断增强,对该行业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就整体海洋经济而言,2008年至2009年的信贷增长率比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长率高七十多个百分点,这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海洋经济发展,不断加强对海洋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2008年相比,2009年青岛市海洋经济贷款边际生产能力有所下降,这可能是由于贷款投入结构的问题引起的。因此,今后的信贷支持结构需要科学调整。

3信贷工具支持海洋主导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信贷工具支持海洋主导产业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像商业银行放贷积极性不高、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力度弱、信贷产品种类少、信贷工具灵活性低、资金供需双方矛盾突出以及民间金融机构信贷支持能力不足等。[4]为了更好的促进海洋主导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信贷工具在海洋主导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优化信贷支持结构,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根据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信贷政策对发展海洋经济的倾斜力度,以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3.1可以加大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力度,半岛蓝色经济区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快商业银行的信贷制度改革,加大商业银行对海洋相关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尽快建立有利于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5]具体可以从安排“海洋开发专项贷款”、提高对海洋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6]、发放短期的季节性渔业再贷款和依据海洋经济信贷需求特点更新服务内容等方面加以改进。[7]

3.2有必要筹办海洋产业信贷管理局,来重点扶持海洋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有三家政策性银行,而他们均有各自重点扶持的对象和范围,都不可能将海洋经济企业作为专门重点扶持的对象。

3.3可以通过适当调整贷款结构、积极推动借款人对银行信贷资金的利用方式转变,[8]并且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信贷资金的用途等方式来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

3.4由日本的经验可以得知,日本农(渔)业信用担保保险制度成功地解决了当时农(渔)业生产者因需农(渔)业现代化资金向贷款机构借入资金担保不足的问题,[9]因此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在发展海洋经济中也可以引入海洋信贷担保保险制度以提高海洋信贷资金担保不足的问题。主要通过健全海洋信贷保险制度和建立海洋信贷的担保机制来实现。

3.5充分利用民间金融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有的促进作用,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民间金融对信贷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10]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促使民间金融机构设立发展海洋经济的放贷专项账户。

参考文献:

[1]刘堃,周海霞,相明.区域海洋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分析[n].太平洋学报.2012,20(3):59~64.

[2]袁红英.资源环境约束与山东区域技术创新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09):153~157.

[3]孟庆武,孙峰德等.山东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06):70~75.

[4]李莉,司徒毕然,周广颖.海洋循环经济如何借力金融支持[J].环境经济.2009(4):43~48.

[5]吴明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及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9(7):35~38.

[6]屠元亮.海洋渔业行业分析和信贷支持策略[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1(2):58.

[7]秦宏,谷佃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发展实证分析[J].海洋科学.2010(11):87.

[8]GitaeKim.modifiedmatrixsplittingmethodforthesupportvectormachineanditsapplicationtothecreditclassificationofcompaniesinKorea[J].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2012,39(10):8824~8834.

海洋经济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海洋经济;发展;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219-03

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发展海洋经济作出了清晰部署,强调要“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不容否认,自“十一五”以来,海洋经济发展对提升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优化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增加社会就业、有效维护国家权益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如海洋生产总值从“十五”末期的1.77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8万亿元,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十五”末期的15%增长到2010年的近16%,海洋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达到13.5%,涉海就业人员超过3300万人。

海洋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本身的结构就面临着调整,而如何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也就成为人们当前关注的重点,所以“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增强海洋开发利用能力。深化港口岸线资源整合和优化港口布局。制订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的优化方案。”

1当前海洋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分布

当前,全球经济正由以陆地经济为主向以海洋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转变。应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今后一段时期将是海洋经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攻坚期,所以必须全面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把促进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容否认,对海洋资源的利用,中国低层次的开发已经过度,发展海洋经济不是“大干快上”,也不是建造更为密集的港口、码头及缺乏规划的填海造地,而是应以恢复海洋涵养系统为基础的保护性开发,并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因为海洋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近岸海域开发过度与远海开发不足、区域性海洋产业布局同构和重复建设突出等问题的存在已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海洋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但我国海洋产业仍面临着发展较为粗放、科技贡献率偏低等问题,所以必须在加快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上下工夫,积极运用新的科技成果来推动海洋产业的优化和调整。客观地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水平迅速提高,现在已基本具备了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外部条件,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其活动范围多方向扩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及一直处于领跑地位的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增长,海洋产业发展速度快于行业整体产业的发展。

就全球范围而言,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已步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在众多沿海国家和地区,海洋经济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我国作为拥有300多万平方千米海洋国土面积的国家,高效发展海洋经济更是具备了重要的基础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但在海洋产业布局方面,仍存在不尽合理的地方,其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海洋中的第三产业增长弹性系数是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与所有海洋产业产值增长率的比值,反映了海洋第三产业与总体海洋产业发展速度的相对快慢程度。就沿海省市而言,加快海洋产业中的第三产业发展,根据本地情况走出自己的特色是最根本的出路,如天津在2009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050.6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7.3%,占滨海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53.8%。海洋产业发展加快,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优势海洋产业发展壮大,海洋盐业、海洋渔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得到改造,海洋工程建筑、海洋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迅速发展,海水综合利用走在全国前列。北疆电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临港经济区海洋产业集群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同时根据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总体发展需求,调整了《天津市海洋功能区划》。促进海洋产业区不断完善,南港工业区、临港经济区、海港物流区、滨海旅游区、中心渔港五大海洋产业区建设正在展开,并初具规模。

另外,我国海洋产业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一般说来,衡量工业化发展水平一般使用霍夫曼系数,这是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对工业化过程进行分析和考察时运用的一个指标,其反映了某一地区经济工业化的发展程度,按照惯例,海洋产业也分为轻重工业,其中轻工业包括盐业、海产品加工业,重工业则包括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和海洋生物医药。就我国沿海城市来看,其海洋产业工业化发展阶段并不是同步,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天津和上海的生产资料生产已超过消费资料生产,显示出海洋工业的高度发达。

2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则

现代经济学认为,产业既包括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也包括流通部门、一般服务行业和文化教育部门等。产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海洋产业是人类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发展起来的生产性行业,它是与陆地产业相对应的。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是将产业按活动的主要区域进行的分类,它们均属于产业系统中的一个子类。按照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分类标准,海洋产业可以划分为以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为主要构成的海洋第一产业,以海盐、海洋石油、海滨砂矿等为主要构成的海洋第二产业,以海运、滨海旅游、海洋服务等为主要构成的海洋第三产业。而产业结构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第三产业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不但会推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而且自身也会超过前两个产业而成为最大的产业。

与陆地产业发展一样,海洋产业群体的扩大和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是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双重作用的结果。海洋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海洋三、一产业交替演化阶段、海洋第二产业大发展阶段和海洋产业发展的高级化阶段,海洋产业的发展和演变表现为首先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然后从第三产业到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动态演变性特征。尽管各海洋产业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但是不同海洋产业之间不同程度的经济、技术联系也使海洋产业体系具有结构性特征,其产业结构的演化虽然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存在差异,但基本上遵循了这一规律。

自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就开始了有意识、有计划的调整,不但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而且还带动了就业队伍扩大。但海洋经济结构调整需要遵循一定规则,而且只有按照经济社会及海洋自身的发展规律,才能使海洋经济健康运行。

首先,在产业布局上,必须从宏观上予以把握。因为“中国在入世后,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加快、科技革命迅速发展和跨国公司越来越活跃的世界经济新动向,为了在这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步伐必然要加快。”所以在发展过程中,绝对要统筹安排,不能一哄而上,就如港口建设,不是说只要有港口就都有收益,因为港口经济需要腹地经济来支撑,如果腹地经济有限,那港口发展也有限。海陆应该一体化,沿海地区必须站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来推进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要遵循“立足海洋、依托大陆、陆海联动”的发展思路,把海洋资源的优势与陆域经济在产业、市场、资金、科技、人才和机制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把海洋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全局统筹考虑,做到陆海统筹,相互促进,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自然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其次,充分运用高新技术,通过培育新兴海洋产业来完成海洋经济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充足的海洋科技人才、良好的创业环境、发达的创业投资、明晰的知识产权制度和政府正确的引导支持等。因此,对海洋高新技术,必须要加强支持、增大投入,进一步创造条件,促进海洋高新技术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全球现代海洋产业总产值达1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值的4%。世界四大海洋支柱产业已经形成,发展前景看好,而21世纪将是人类挑战海洋的新世纪。海洋作为人类存在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后空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美国指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后的开辟疆域”,未来50年要从外层空间转向海洋;加拿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提高贡献,扩大就业,占领国际市场;英国把发展海洋科学作为迎接跨世纪的一次革命;澳大利亚提出在今后10~15年要强化海洋基础知识普及,加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所以将高新技术运用到海洋开发是推动一个区域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环节。

再次,在巩固现有海洋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海洋高新产业。目前的海洋产业主要有四大支柱,包括海洋石油工业、海洋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而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海水养殖等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应该通过已有的技术支撑,积极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努力使之成为海洋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通过培植、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形成海洋产业集聚。在不同的地区中,由于各自的海洋资源构成、产业发展基础、传统文化等方面差别,决定了彼此产业结构演进的路径有所不同。但沿海地区在进行海洋产业布局时,必须首先树立产业集群意识,一方面,在选择重点产业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自身是否具备相关产业集聚的条件;另一方面,对于本地区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海洋产业,在进行重点布局的同时,也要在其周边陆地区域布局与该产业相配套的各上、下游产业,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实现陆海互动,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以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总之,对海洋经济结构进行产业化升级和调整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根本,在海洋资源配置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运行配置各项海洋资源,使海洋各产业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通过企业的微观经济行为自发地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合理布局。在确立海洋产业的发展重点时,通过对市场状况的研究,选择那些不仅在本地区具有优势,而且未来具有较大市场需求的产业进行发展,这样才能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高的经济效益。

海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在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过程中,除了要坚持市场的基础作用外,还必须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管理,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以实现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增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韩立民.海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n].中国海洋报,2006-9-26.

海洋经济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海洋经济;实证研究;中国全文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3-0041-03

当前海洋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经济重要性日益凸显,一方面全球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而承载人口的陆地资源储量日益减少,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使得人类可以深入利用开发海洋资源。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国土约占300万平方公里,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同时我国人口众多,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更加的凸显,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国保持持续繁荣的重要战略途径。而对海洋经济及其相关理论进行多层次、多领域、多视角的理论探讨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途径。但就笔者所掌握的文献而言,中国学界对过去三十年海洋经济研究方面的既有文献缺乏梳理,尤其是实证、定量的研究还不曾看到。因而,笔者拟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有关海洋经济的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从而大致展现中国海洋经济的研究现状,并通过剖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期待为推进中国海洋经济的理论研究作出智性努力。

一、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过去三十年来,中国研究成果形式日益多元化,如报纸、专著、期刊、网络等。如果将所有形式的研究成果完全汇总梳理,无论从成本上还是现实操作性上都是不太现实的。而且从统计学上讲,大数概率使得这样做也没有必要。以颇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章作为样本,就足以对中国过去三十年对海洋经济的研究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描述。

(二)时间段选择:改革开放以来至今

之所以选取这个时间段,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从宏观背景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了初步繁荣、富强、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家,其间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应该思考如何总结、吸取过去的经验,并用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从而推进中国的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从历史的角度看,1978年于光远、许涤新等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提出建立“海洋经济学”新学科并且成立针对海洋经济的专门研究所。1980年7月,我国成立了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会。以此为标志,我国海洋经济体系逐步建立,相关研究工作开始踏上正轨。

第三,从研究目的看,对过去三十一年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理论支持与制度建议。而过去三十年正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此我国社会构建当前与未来理想图景所需理论与制度支持,都与过去三十一年改革开放所形成的理论与经验密不可分。

(三)具体调查方法

在具体调查中,笔者选择检索词为“篇名”,检索项为“海洋经济”,从1979-2010年中每年作为一个独立时间段,范围为“核心期刊”,查询范围为“总目录”,选择匹配为“精确”。之所以选择检索词为“篇名”,检索项为“海洋经济”是因为这种选择能最合适地选择出研究主旨为“海洋经济”的文章。

二、海洋经济研究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从总体内容构成来看,从1979年以来我国学者对海洋经济的研究更多的停留在对海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占研究总量的64.37%,而理论研究与其他研究只分别占20.11%和15.52%。(见图1所示)从海洋经济的理论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上,占理论研究总量的比重为71.03%。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对海洋经济简单介绍的所占比重也较大,达到20%;而对海洋经济综述性及反思性的研究比重比较小,只有8.57%。(如图2所示)具体理论包括两类观点,一是产业经济观点,二是海洋资源经济观点。从海洋经济的应用研究来看,相关成果多数集中我国区域及整体如何发展海洋经济的研究上,分别占应用研究总量的54.46%和39.29%,而此方面的内容包括发展的可能性、具体建议、现状评价、可持续性、未来的预测等;对海洋经济国外借鉴及历史总结的研究所占比重比较小,只有6,25%。(如图3所示)

(注:a代表海洋经济简介;B代表海洋经济基本理论;c代表综述性及反思;D代表中国整体海洋经济的发展及建议;e代表中国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厦建议;F代表海洋经济国外的借器及历史总结;G代表公告、采访等。)

(二)从研究方法上看表现为以下特点。

从总体来看,从1979年以来我国学者对海洋经济的研究主要采用了基本经济理论指导之下的理论定性分析,占研究比例的4253%。(如图4所示)

(注:i代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定性分析;Ⅱ代表基本经济理论指导之下的理论定性分析;Ⅲ代表定量分析;Ⅳ代表其他方式。)

(三)从研究历程来看,中国海洋经济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按照研究的数量、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可以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海洋经济研究历程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79-1987年是零星研究阶段,1988-2000年是研究的平稳增长阶段,2001年至今是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其中各个阶段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的重点是不同的。

在第一阶段(1979-1990年),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是对海洋经济进行简单的介绍及中国发展海洋经济的建议,整体上看只是将零散研究成果的简单加合,还没有体系性;此阶段采用的方法以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定性分析为主。在第二阶段(1991-2000年),从内容上看,理论研究上侧重于海洋经济基础理论的研究,而应用研究则集中在具体区域发展海洋经济的研究上。此阶段基础理论的研究从两个角度丰富了海洋经济的理论。一是从产业经济的视角,利用西方宏观经济、产业经济的相关理论,将涉海各经济部门进行横向综合研究,将海洋经济理论研究扩展到包括关于海洋经济各方面的研究工作。二是从海洋资源经济的视角,将经济科学与海洋科学结合起来,逐渐由海洋资源开发的研究向海洋资源的深加工,资源的产业化发展,再到资源产业化对区域经济、环境经济的影响,最后发展到对国民经济和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影响研究。此阶段在研究方法上,开始使用理沦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但是凋查研究摹础

上的定性分析仍然占主导地位。第三个阶段是2000-2010年的繁荣阶段、这个阶段从研究内容来看,岁中国海洋经济的研究数量大幅度增l朋j,从总节j:与区域海洋经济的研究不棚上下,占据r海洋经济研究的主导地位。这个阶段将海洋产业经济观点与海洋资源经济观点融合起来,建立起海洋“大区域经济理论”。使得海洋资源、环境经济、海洋产业经济和海洋区域经济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系统。从研究方法上出现了定量分析的方法,但从总体上看舔本经济理沦指导之下的理论定性分析仍然足此阶段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海洋经济的研究呈现的阶段陆特点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走势足一敛的。2()世纪5()年代以来,世界海洋经济快速增长,2()世纪70年代初,世界海洋产业总产值约1100亿美元;1980年增至3400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束,面对着这种国际趋势,我国意识到海洋经济的重要性,歼始埘我国海洋经济基本情况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先后对巾国海岸带和海洋资源、全国海岛资源进行了综合调奁,获得了大最蜒础性的数据。在1988年出版了《中国海洋年鉴(1986)》,其中就包括了部分海洋经济统计资料。从1989年起,《中国海洋经济统汁年鉴》陆续出版。这些基础性的调研工作为海洋经济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资源,这为进行海洋经济的研究提供了可能。而从实践情况来看,80年代中期以后,沿海省区纷纷把海洋经济列为各省发展战略,加大开发海洋的力度,这种强烈的现实需求使得当时的研究主要注重实效性、政策性的研究,而缺乏对基础理论的研究。

从全国来看,1991年召开全国海洋工作会议,1996年正式《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从区域来看,沿海省区纷纷把海洋经济列为各省发展战略。如海南省提出“以海兴岛,建设海洋大省”;广东省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蓝色计划”;福建省提出建设“海上田园”;江苏省提出了建设“海上”;河北省提出“立体开发海洋”等等。政府的引导使得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开始高速增K,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海洋经济的总最从1990年的438亿元上丹1998年的3269.92亿元;海洋经济以20%以上的年增速在增长,海洋经济总值点GDp的比重从1986年的2.22%上升到1998年的4.12%。在此背景下,我刚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我国及各区域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性研究上。

201)1年国家海洋局印发了《海洋工作“十五”汁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海洋资源不断增长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实施海洋丌发”的战略,“十七大”提出“开发海洋产业”的新要求。与之相适直的就是,更多的学者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角度上对海洋经济的町持续发展进行研究。

三、既有海洋经济研究的不足

上述时中国既有海洋经济研究特点的总结更多的是成就方面的表述,下面笔者将要对既有研究中的不足进行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对于知讽的增进与问题的解决可能更有益处。笔者认为其所具有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比较落后

中国在海洋经济领域的既有研究从数量上看很多,其研究视角及理论依据也颇为多元,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对海洋经济的研究还是相对落后的。这种落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从研究内容上看,目前研究主要从海洋经济的界定、作用以及持续性等方面,海洋经济的理论基础主要集中在经济地理论和资源经济论上;在研究方法上看还是以定性的研究方法为主。

(二)不能满足社会实际发展的需要

与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海洋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总体规模仍明显偏小,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仍不够显著。因此,积极探讨研究影响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对于正确制订我国海洋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影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海洋资源退化、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权益形势严峻、分散式海洋管理体制制约管理职能、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十分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发挥理论所具有的能动性。然而,中国既有的海洋经济理论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还是极其有限的。

(三)缺乏脉络式的系统和反思式的理论探讨

海洋经济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以及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先后批复,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担负起国家海洋经济发展重任,其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因此,关于这4个国家海洋经济区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的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海洋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在对海洋经济发展进行研究之前,需了解海洋经济的内涵。海洋经济的研究由来已久,其定义也较为完善。采用2003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的定义,即: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因此,涉及到的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业、海盐及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

目前,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定量方面的研究集中于海洋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海洋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以及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等。李佩瑾等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沿海11个省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并进行分类。殷克东等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构建了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测度以及通过动态分析结构得出了影响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韩增林等从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发展速度及产业结构结构变化等方面出发,通过标准差、变异系数、塞尔指数等指标研究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地区差异,并提出缩小区域差异的建议。Karynm等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计算了2007年爱尔兰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发现:大部分海洋产业,特别是海洋运输业,对爱尔兰经济有重要的影响。CharlesSC建立了美国海洋经济的数据库,统计分析得到:2007年,美国海洋经济创造了2%的就业机会和1.7%的国民生产总值,并预测海洋经济将成为城市经济最大的领域,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也将增大。定性方面的研究集中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等方面。KildowJt等指出:由于人们缺乏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的认识,海洋环境处于一个日趋恶化的境地。因此,提高人们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的认识,能够帮助政府更好的解决由于人口和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的影响。曹忠祥从树立全球性海洋经济战略观、海陆联动、科技兴海、调整海洋经济布局以及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出发,提出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本文紧扣时代主题,从我国四大海洋经济区出发,研究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海洋经济的规模、产业结构、科技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对比,得出四大海洋经济区各自的优劣,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实现我国海洋经济区的优势发展、错位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于海洋经济的比较研究设定的区域范围为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分别从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业机构以及海洋科技竞争力进行比较。其中,海洋经济规模的比较包括海洋生产总值的比较、涉海就业人员的比较;海洋产业结构的比较包括历年变化的比较、变化程度的比较以及发展形态的比较;海洋科技竞争力则是通过一个评价体系,对2010年四省科技竞争力进行比较。

2.1海洋经济规模的比较

2.1.1海洋生产总值的比较

海洋生产总值是衡量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海洋经济的规模。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的海洋生产总值比较,如图1所示。由于数据只有更新到2010年,因此,采用2000-2010年的数据。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省海洋生产总值排名大致保持不变,即:广东省排名第一;山东省排名第二;浙江省排名第三;福建省排名第四。但是从四省这1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浙江省和山东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为,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7.39%;25.92%;21.64%;21.76%。

四省海洋生产总值的比较是从绝对量的角度出发,而四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地方生产总值和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则是从经济贡献度的角度出发的。如表1所示。首先,从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经济贡献度来看,四省都处于波动状态,但有上扬趋势。其中,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贡献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省。2001-2005年,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贡献度处于波动状态,三者排名处于变动中。2006-2010年,三省排名则处于稳定状态,分别为:山东省、广东省和浙江省。其次,从海洋生产总值对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经济贡献度来看,广东省的经济贡献度遥遥领先。2001-2003年,三省的排名不定,但之后处于稳定状态,分别为:山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其中,山东省明显高于其他两省,浙江省和福建省相差不大。

2.1.2涉海就业人员的比较

涉海就业人员是衡量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又一指标,反映了一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对地方就业的贡献。由于统计年鉴口径的变动,采用了2006-2010年的数据,并且据统计年鉴中的阐述,此数据均为推测数据,如表2所示。从绝对值来看,四省的这6年涉海就业人员的排名稳定,即:广东省排名第一;山东省排名第二;福建省排名第三;浙江省排名第四。其中,福建省和浙江省涉海就业人员总数差距甚微。从相对值来看,四省的排名也不变,福建省位列第一,接下来分别是广东省、浙江省和山东省,这与绝对值的排名不一致。

2.2海洋产业结构的比较

2.2.1海洋产业结构历年变化的比较

通过海洋产业结构的历年变化,我们可以了解

各省海洋产业的演变过程,也可以看出各自的产业转型升级情况。从绝对值的角度进行衡量,四省海洋产业结构变化如图2。首先,海洋第一次产业走势图中,山东省略微领先其他三省。在2006年和2007年的两年中,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海洋第一次产业产值排名波动不定,但是随着三省产业转型升级及各自功能定位,之后三年排名稳定,分别为:福建省、浙江省和广东省,但差距不大。其次,海洋第二次产业走势图中,广东省和山东省远领先于浙江省和福建省。这几年中,广东省通过较好的产业转型升级,海洋第二次产业明显超过山东省,位列第一,而浙江省和福建省分别位列三四。最后,在海洋第三次产业走势图中,和海洋第二次产业一样,广东省位列第一的优势得益于其成功的产业转型升级,山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分别位列二三四。

从相对值的角度进行比较,通过计算四省海洋三次产业占各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得到,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首先,从海洋三次产业占比的大小比较来看,福建省海洋第一次产业占比最高,其次是浙江省和山东省,广东省海洋第一次产业的占比远小于其他三省;山东省海洋第二次产业的比重遥遥领先于其他三省,接下来依次是:广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广东省海洋第三次产业占比大于其他三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大致相当,山东省占比最小。因此,山东省海洋产业是以海洋第二次产业为主,而广东省则是以海洋第三次产业为主,浙江省和福建省的海洋产业结构大致相当,但是福建省的海洋第一次产业比重略高于浙江省。其次,从海洋三次产业占比的变化趋势来看,山东省、广东省、福建省的海洋第一次产业占比都处于稳步下降趋势,而浙江省海洋第一次产业的比重虽然较低,但波动不定;海洋第二次产业占比变化中,山东省的占比最高,而且处于稳步上升趋势,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处于变动之中,但浮动不大;海洋第三次产业占比变化中,四省的占比都处于变动之中,但变化程度较小。

2.2.2海洋产业结构变化程度的比较一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数

在海洋产业结构历年的变化中,可以看到,三次产业都处于变动之中,因此,需要选取一个指标来衡量海洋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有多大。本文选取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数来进行衡量,其公式为

其中:L为产业结构变动值;cit为报告期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cio为基期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L越大,表示产业结构变动幅度越大。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结果的稳定性,本文基期为2006年,报告期为2010年,并采用海洋三次产业的占比进行计算,得到结果:山东省为0.0413,浙江省为0.1150,广东省0.1523,福建省为0.0645,而全国为0.0306。可见,四省的海洋产业结构变动程度均高于全国,表现海洋经济区具有较好的产业结构变动能力,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带头示范作用。对四省进行比较,广东省和浙江省明显高于山东省和福建省,体现了这两省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具有优势,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附属的陆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2.2.3海洋产业结构发展形态的比较——产业结构熵数指数

为了了解四省海洋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态,即为多元化还是单一化,本文采用了产业结构熵数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et为t期的产业结构熵数值;wit为t期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et越大,表示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态趋于多元化,各产业部门发展均衡;et越小,则表示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态趋于单一化,各产业部门发展程度相差较大。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2006-2010年四省海洋三次产业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熵数指数明显低于其他三省,并处于下降趋势,这与广东省大力发展海洋第三次产业的政策导向有关。而福建省则高于浙江省和山东省,另外,福建省和山东省该指数处于小幅下降趋势,表明两省产业结构也开始趋于专业化,浙江省则波动不定。

2.3海洋科技竞争力的比较

关于四省海洋科技竞争力的比较,本文采用伍业锋、施平的计算方式,由于计算的复杂性以及历年统计年鉴统计口径的变动,本文仅选取2010年的数据进行比较。由于在《2010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没有生产性活动一栏,因此,该权重平均分配给成果应用和科技服务。具体计算方式及赋权,如表5所示。

由计算公式:各地区关于某具体指标的竞争力得分=(该地区该指标实际值一该指标所有地区之最小值)/(该指标所有地区之最大值一该指标所有地区之最小值)*50+50,得到结果如表6所示。首先,从海洋科技投入来看,山东省的得分最高,说明其海洋科技的实力最强;其次,从海洋科技产出来看,广东省的得分最高,说明其海洋科技的工作能力最强;最后,从海洋投入产出效率来看,广东省的得分最高,说明其海洋科研的效率最强。通过一定的赋权,计算得到四省海洋科技竞争力,其排名依次是:广东省、山东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其中,广东省和山东省差距不大,并远领先于福建省和浙江省。

3、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的结论

首先,从海洋经济规模看,以绝对值进行衡量,广东省和山东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和涉海就业人员明显高于福建省和浙江省,但是以相对值进行衡量,福建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经济贡献度及涉海就业人员对社会从业人员的贡献度均最大,说明福建省的海洋经济在整个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浙江省海洋经济的经济作用较小。

其次,从海洋产业结构来看,广东省海洋经济第二三次产业的产值高于其他三省,其次是山东省和浙江省,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陆域经济存在一定的关联。通过产业结构比重的计算,广东省海洋第三次产业比重较高,说明其存在海洋经济的“轻型化”,而山东省海洋第二次产业比重较高,福建省海洋第一次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三省,其海洋第一次产业具有一定的特色,而浙江省与三省相比特色不明显。另外,通过四省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动来看,我国海洋经济区都处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阶段,并且广东省和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较快,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最后,从海洋科技竞争力看,山东省的海洋科技实力较强,而广东省的海洋科技工作能力及工作效率均较强。通过计算四省的海洋科技竞争力,广东省和山东省的差距不大,位列一二,但遥遥领先于浙江省和福建省,浙江省的海洋科技竞争力最弱。

4、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4.1提升海洋经济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海陆联动开发,增强海陆之间产业的关联性、互动性,促进海洋产业链的延伸。陆域可以为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利,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从而提高海洋经济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4.2提高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海洋科技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省要以“科技兴海”为导向,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同时,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此外,各省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加快海洋科技人员的培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海洋经济的重要性篇9

文章归纳了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演变的过程与机理,认为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并对当前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演变机理进行阐释。论证了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演变的方式属于渐进式变迁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是在内生技术推动下实现的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基础上的演变,海洋技术进步、政府的行政支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及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共同推动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制度变迁。

关键词:

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海洋产业结构

一、引言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经过60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1]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是以海洋经济活动为基础展开的,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2]它将海洋经济各项基本指标进行有机整合,使其既能反映海洋经济总量状况,也能反映海洋经济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实现对海洋经济全貌、结构和内部联系的综合描述。[3]随着海洋经济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大,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范围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1952年,新中国政府统计体系建立,最早有关海洋经济的统计核算资料由国家统计局在进行陆域经济统计时向海洋延伸获得。[4]1964年7月,国家海洋局正式成立,在当时主要负责管理海洋资源和环境的调查资料收集整编和海洋公益服务。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没有专门的机构对中国的海洋经济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对海洋经济活动的统计核算仅包含在国民经济统计核算向相关海洋经济产业部门的延伸中,很难找到能够全面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的完整数据。

1989年,国务院在赋予国家海洋局的职责中明确提出由国家海洋局负责海洋统计工作。同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海洋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前期准备工作。1990年,国家海洋局组织编订了《全国海洋统计指标体系及指标解释》,界定了海洋产业活动指标的定义和实际统计范围,[5]初步确立了海洋经济统计的分类体系。次年,由国家海洋局、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联合向国务院16个涉海部委印发了《关于开展海洋统计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海洋统计工作正式启动。[6]1999年12月22日,国家海洋局颁布了海洋经济统计领域的第一个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HY/t052-1999),阐述了海洋产业的定义,并以其性质界定了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范围。2006年,国家海洋局颁布了海洋经济统计领域的第一个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同年,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国家海洋局实施了《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调查区域范围主要涉及中国11个沿海地区、53个沿海城市,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并分别在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通过《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和《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上年度海洋经济初步核算数据和最终数据。[3]

二、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调整演变

纵观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了三次统计核算体系的演变调整。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目录与标准日渐清晰,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第一次调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第一次调整以《全国海洋统计指标体系及指标解释》为主要内容。1989年,国家海洋局承担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之后,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从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中独立出来,迫切需要有标准可依。通过对当时海洋统计的调查和全国经济的研究,依据在海洋经济总量中占比重较大、对国计民生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等标准,1990年,国家海洋局颁布了《全国海洋统计指标体系及指标解释》。在第一次调整中,统计的海洋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水产、海洋盐业、海洋矿产、滨海旅游、海洋能、海水利用、海洋药物等8类。受数据来源的限制,实际统计中仅统计了海洋水产业、海运和港口业、海洋盐业、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滨砂矿和滨海国际旅游等6类产业。其中,海洋水产对应之前的海洋渔业,海运和港口业对应之前的海洋交通运输业,实际统计口径变化不大。1995年3月,国家海洋局编制了《中国海洋统计年鉴1993》,实际统计的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水产、港口与海运、海洋盐业、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滨海国际旅游、海洋科技与教育、海洋服务7类。在统计原有产业的基础上《1994年中国海洋统计年报》中增加了“海洋造船”产业,并将“港口与海运”更名为“海洋交通运输”。1995年,由国家海洋局、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联合向全国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印发了《关于沿海地方开展海洋统计工作的通知》,全国沿海地方的海洋统计工作也随即开展起来。[3]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第一次调整处于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独立之初,它是国家海洋局负责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以来首次制定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在前无标准可依的情况下,此次调整主要增加了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大类,并依据海洋产业的特点为更好反映所涉及经济活动的内容对统计核算的部分产业进行了更名。

(二)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第二次调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第二次调整以《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为主要内容。2000年前后,中国海洋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海洋产业增加总值中占据较大比例的产业却未得到统计,部分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产业也未被纳入统计范围。例如,在2001年占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比重已达5.82%的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对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海洋其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海洋工程建筑业,原有的海洋经济统计制度均未将其纳入统计范围。另一方面,一些海洋科学技术日益成熟并被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新兴的海洋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但原有统计核算却未对其进行统计。此外,原有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指标概念不明确、相关产业分类不确定,部分区域划分模糊等一系列的问题。原有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已无法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海洋经济。的需要1999年3月,国家统计局批准执行《海洋统计综合报表制度》,将海洋统计正式纳入国家统计制度。

1999年12月22日,国家海洋局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1994)为依据,了我国海洋领域的第一个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以下简称代码),规定了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随后,我国对海洋经济领域的统计核算均以该标准为依据而进行。依据该标准,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实际变化最早在《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1》得到体现。表1对《全国海洋统计指标体系及指标解释》、《代码》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1》统计产业进行了比较。从地理范围的调整来看,此次统计体系的调整明确定义了沿海地区是指有海岸线的地区,按行政区划分为沿海省(市、自治区),为海洋经济的统计做出了地理范围的界定。从分组与分类方法来看,沿海国际旅游更名为沿海旅游,与之前仅统计国际沿海旅游相比,增加了国内沿海旅游部分。从隶属关系调整来看,以《代码》为依据的第二次统计核算的调整,按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顺序将海洋经济统计划分为15个大类、54个中类、107个小类。依据《代码》,《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1》中统计的海洋产业增加到12类———海洋水产、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盐业、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滨砂矿、沿海旅游、海洋工程建筑、沿海造船、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海洋药物、海洋化工、海洋信息服务。其中,新增加的海洋产业有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海洋药物、海洋化工、海洋信息服务。较之前统计核算的产业范围有所增加,但仍与《代码》统计核算规定的产业存在差距。随后,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又有了些微调整,主要体现在《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3》将海洋水产更名为海洋渔业,《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4》将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拆分为两个产业分别进行统计。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第二次调整处于海洋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此次调整,一方面从地域范围角度,对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所涉及的沿海地区进行了明确界定;另一方面,在已有统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顺应海洋经济作为众多海洋产业活动综合体的特性,对海洋经济横向所包含的产业种类以及纵向各产业下的分类进行了完善,并重点增加了各项海洋服务业,将海洋信息咨询服务业、海洋教育和文化艺术业、海洋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海洋管理机构等非物质资料生产产业纳入统计标准。

(三)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第三次调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第三次调整以《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为主要内容。随着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沿海的陆域生产活动越来越具有涉海的性质,对于由于上下游关联而具有涉海性质的产业是否属于海洋产业存在争议。2006年,以《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为主要标志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第三次调整应运而生。为进一步精确和完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工作,这次调整主要解决空间层面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交叉重叠以及海洋产业不同层级类别的交叠问题。此次调整具体有以下四个原因:一是自我国开展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以来,一直都进行沿海区域的海洋经济统计,但在沿海行政区域分类领域一直都处于空白状态,在实际统计中,存在地域间海洋产业统计的重叠;二是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不仅使主要海洋产业产值迅速增长,与之相应的海洋相关产业也出现并迅速成长起来,在此次统计核算的调整中将新出现的海洋相关产业纳入统计范围;三是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催生了众多海洋高技术产业并使其迅速发展迅速;四是原有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在隶属关系方面与新时期下海洋产业内涵不符。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第三次调整,从地域范围调整来看,国家海洋局批准颁布了《沿海行政区域分类与代码》(HY/t094-2006),依据该标准,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范围包括沿海地区、沿海城市和沿海地带三个层次,避免了统计范围交叠问题的发生,使区域统计更有层次性。从分组与分类方法来看,以《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为标志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第三次调整对海洋经济活动进行了更鲜明的层次分类,具体体现在:相比较第二次统计核算调整中将海洋经济划分为大类、中类、小类三个层次进行统计,第三次统计核算调整以投入产出为联系纽带,将海洋经济划分为a海洋产业和B海洋相关产业两个类别,将与海洋产业构成技术经济联系的产业从主要海洋产业中提取出来,单独列为B类别海洋相关产业下的大类(如海洋工程建筑业被划分为a类别下的海洋工程建筑业和B类别下涉海建筑与安装业),两个类别下又设大类、中类和小类,共4个层次。从隶属关系来看,此次调整对第二次统计核算调整中的大、中、小类或拆分,或合并,或增加,或对其所属分类进行了调整。包括因海洋高新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隶属关系调整(如新增海洋卫星遥感服务业和海洋电信服务业)、因隶属于同一大类的各产业差别较大而导致的隶属关系调整(如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在《分类》中被划分为海洋电力业和海水利用业)、因海洋经济相关配套服务需求而导致的隶属关系调整(新增滨海公共运输服务业和海洋金融服务业)、因按产业类型划分而导致的隶属关系调整(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业、海洋地质勘查技术服务业等产业被独立出来)。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第三次调整无论在地域范围、分组与分类方法,还是隶属关系上都作了较大调整。作为地域范围调整的《沿海行政区域分类与代码》,是我国在沿海行政区域分类领域的第一个标准。此次调整在确定了以海洋主要产业为核心层,以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为支持层,以海洋相关产业为层的分类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大批海洋高技术产业。同时,依据海洋经济不断发展的内涵,本次调整重点对各海洋产业的隶属关系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经过此番调整,初步形成了现行以《沿海行政区域分类与代码》为区域标准、以《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为产业分类标准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

三、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演变机理

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发展至今,从传统的单一产业扩展为具有紧密关联的海洋经济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海洋经济统计核算范围和细分程度逐渐完善,制度的稳定性逐渐增强。从新古典经济学角度看,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是制度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制度本身很难自行调整和改善,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条件和环境也会发生改变,原来的制度就变得不适宜,只有打破或者改变原有制度的缺陷,才能建立新的制度,制度变迁的原因也孕育于此。

(一)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演变特征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演变与国民经济的演变密切相关,在这一过程中,演变方式体现为渐进性和强制性的特征。每次调整实现的新的统计核算体系对原有统计核算体系的替代可以理解为制度均衡状态的动态实现过程,而几次重要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调整恰恰是制度非均衡效应的反映。从演变的速度上看,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演变的方式属于渐进式变迁,由于现有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调整都是在以往上期统计核算基础上实现的门类的合并、添加或者细分,各种调整过程平稳,没有出现较大程度的政策波动,从而符合这种渐进式特征。即便是1990年前后,国家海洋局独立负责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的前后时期,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依然具有连贯性特征。早期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仅对少数传统海洋产业的统计核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稳定下来,是因为适应了当时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对外政策的变化,海洋产业的门类逐渐齐全。现有的统计核算体系变迁从《全国海洋统计指标体系及指标解释》到《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再到《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并不是破旧立新的过程,而是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另一方面,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演变的方式具有强制性变迁特点。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演变是在政府主导下完成的,政府作为制度变迁的第一级完成人,使得三次调整均带有明显的政府统筹色彩。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均衡状态是以政府为制度变迁主导,形成的对既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足状态。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个国家处于战后恢复状态,政府在海洋领域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恢复和发展传统海洋产业,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作为传统海洋产业成为这一时期海洋经济活动的主要领域,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初次形成便以此为基础。期间,国家统计局被撤销,直接阻碍了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的开展。之后,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三次调整,均在以国家海洋局为中心的组织架构下完成。尽管在海洋经济统计核算调整过程中,政府以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但统计范围和门类逐渐完善的过程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也同样依据海洋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内在演变规律进行海洋产业的分类和调整,并尽可能多地考虑市场导向和国家战略的整体需求。

(二)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演变的动力机制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演变是技术、产业演化和经济全球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海洋技术进步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为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完善提供原动力。产业结构的演变使得海洋产业的统计核算从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加深。从外部环境上看,由于海洋经济本身具有开放性特征,政府的行政支持以及经济全球化直接推动了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在产业门类方面的调整,同时这两方面也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间接推动海洋产业结构的改善,对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产生重要的间接影响。1、技术进步从根本上讲,制度演变的内在动力是科技。新古典经济学同样承认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演变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技术的内生推动性。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演变的内在动力是海洋科学技术的推动和发展。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伴随着海洋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空间范围逐渐扩展,海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形成,海洋经济的统计核算范围也日渐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海洋技术发展处于零星起步阶段,由于技术水平低下,在海洋经济领域的统计核算主要围绕传统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范围和细分程度逐渐扩大,如逐渐加深了对与海洋药物的认识,促进了对特定物种的培育繁殖和产业化应用,因而,海洋生物医药业的统计核算逐渐被纳入进来。进入21世纪后,一大批海洋技术逐渐成熟并走出实验室,开始了产业化的进程,通信技术、卫星技术等开始应用于海洋领域,以高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海洋产业在海洋经济的规模中逐渐扩大。伴随着勘探开采技术的发展,海洋矿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以及海洋地质勘察业等产业逐渐纳入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随着海洋科技逐渐深入到其他领域,海洋科教文卫事业也被提上议事日程,使得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范围进一步扩展。2、产业结构演变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演变与产业结构的变迁密切相关。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既符合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海洋经济结构演变的特性。我国产业结构演变既是产业结构自身调整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概括的讲,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大致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集中管理体制下的产业结构演化(1949-1977年)、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1978-1992年)、产业结构的市场化演进(1992-2001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2002年至今)。中国海洋产业结构经历了由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由单一产业结构向较为完善的三次产业结构的转变。从最初对海洋渔业、海洋盐业等产业的统计,到增加部分海洋重化工业产业如海洋石油、海底矿砂等,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在海洋经济统计核算领域的体现。改革开放以后,海洋经济产业结构逐渐完善,增加了滨海旅游业等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海洋产业的市场化程度逐渐加快,原先因计划管理而缺乏市场化有效运作而没有被纳入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产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逐渐纳入统计范畴,如在细分产业中增加了海洋电力业和海洋信息服务业等。进入21世纪,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向高效、节约、生态型转化,高技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逐渐被提上国家战略需要。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围绕海洋产业的配套支撑产业被大范围的纳入进来,如海事保险业、海洋社会服务业、海洋教育和文化艺术业、海洋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海洋产业的细分程度和统计核算隶属关系也逐渐完善。同时,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调整也顺应海洋产业演变的规律。区别与传统的陆地产业,海洋产业结构中强调第二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演变表现为首先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然后从第三产业到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动态演变性特征。[7]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演变是海洋产业结构演变的体现。从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首次形成到第一次调整,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主要范围是海洋第一产业,同时也会涉及滨海旅游等海洋第三产业,在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口径的第二次调整中,海洋工程建筑、沿海造船、海洋化工等产业等海洋第二产业逐渐被纳入进来。而当《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颁布实施的时候,在对海洋工程建筑业等产业进行统计的同时,增加了海上体育事业、海洋教育和文化艺术业、海洋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海洋第三产业。三次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口径的调整明显受到了海洋产业结构演变的内在规律地影响。3、国际分工国际上产业与贸易的分工转移也推动了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演变。随着对外联系的加强,海洋经济的发展受到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引进的影响显著,产业结构和层次逐渐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仅有渔业、盐业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被纳入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随着国外先进技术的引入和国际分工的加强,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发展对砂矿、石油等的需求增大,我国通过与国外共同开发海洋矿产的方式,不断学习并提高开采技术,将海洋石油和滨海砂矿纳入统计范围,以衡量相应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改革开放政策提出后,国际贸易中滨海国际旅游增加了国家收入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被纳入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进入21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基础上,我国海洋经济参与国际海洋经济分工与合作,受到国际产业和技术转移与调整地影响,部分海洋产业如海洋工程与钻井平台建设与发达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机制。在国际贸易中,国家海洋经济的国际合作更加紧密,积极参与国际产业价值链分工,使得海洋产业在第三次调整中,海洋产业门类逐渐丰富,海洋产业隶属关系也逐渐清晰。从经济学角度看,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是在内生技术推动下实现的海洋产业结构演进基础上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需求供给因素、技术因素、制度因素,以及全球化因素会从不同方向作用于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对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变迁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图1)。海洋技术进步、政府的行政支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及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共同推动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制度变迁。

四、结论与讨论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大体经历了三次调整。从传统的单一产业扩展为具有紧密关联的海洋经济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海洋经济统计核算范围和细分程度逐渐完善,制度的稳定性逐渐增强。通过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演变机理研究,表明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演变的方式属于渐进式变迁并具有强制性变迁特点,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调整是长期的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海洋技术进步、政府的行政支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及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共同推动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制度变迁。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范围并且提升了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数据质量,使得海洋经济系统内部产业部门的隶属关系逐渐清晰。

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横向涵盖范围最广的国家之一,统计核算体系日趋完善,统计标准逐渐统一。然而,海洋经济在统计核算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误报、漏报、错报等问题,历次统计口径调整也缺乏对于绿色海洋经济核算的考量。在海洋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的前提下,未来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应重视对海洋第三产业和海洋资源环境的账户编制和数据统计,在对传统海洋产业统计核算的基础上,完善海洋第三产业和环境资源统计核算账户,开展绿色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实现生态环境约束下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完备性和准确性。同时,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离不开定期组织全国性的海洋经济调查。国家海洋局应成立海洋经济统计调查队,定期开展全国范围的海洋经济统计调查,从全面性、系统性和准确性等方面实现常规性的海洋经济数据的统计调查。总之,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应以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为依据,以完善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制度和标准的制定为保障,在充分反映海洋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基础上,借助全国性的海洋经济调查,逐渐形成独立完整的绿色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

参考文献:

[1]姜旭朝,刘铁鹰.海洋经济系统:概念、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3,(4):72-80.

[2]王克桥,朱杰.对海洋经济核算方法的初步探讨[J].统计研究,2008,(11):92-95.

[3]何广顺.我国海洋经济统计发展历程[J].海洋经济,2011,(2):6-11.[

4]宋旭光.新中国经济统计发展的历史考察[J].财经问题研究,2013,(3):21-26.

[5]姜旭朝,毕毓洵.中国海洋产业体系经济核算的演变[J].东岳论丛,2009,(2):51-56.

[6]王晓惠.海洋统计工作的发展与展望[J].海洋信息,2004,(1):13-15.

海洋经济的重要性篇10

已有研究表明,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生物和空间等资源,以海洋资源为依托的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1-4]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有关海洋的国际公约、发展议程或行动计划相继出台。海洋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成为全球性共识,沿海国家开始大力推行海洋强国战略,纷纷推出海洋开发计划。[5]如1999年,美国即开始实施“国家海洋经济计划(noep)”;日本也非常重视海洋经济,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以海洋能源保护大海安全”的研发口号,开始对海洋能源加以开发研究;1997年又制订了《海洋开发推进计划》,提出运用科技以加速海洋开发。近年来,日本全方位推进海洋开发与建设,形成了海洋产业与海洋科技联动发展的基本格局。中国也深刻意识到了海洋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并加快融入到海洋经济发展热潮中。据统计,近年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总产值已从2001年的7234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38439亿元,10年间增长了4倍多;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迅猛,2010年总产值达35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从2001年的4.7%递增到12.8%。继国务院先后确定山东、广东、浙江3省为“全国海洋经济建设试点省”,2011年3月又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提出:坚持“以海引陆、以陆促海、海陆联动、协调发展”,注重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优化形成重要海域基本功能区,推进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格局。①作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城市之一,港城宁波集港口优势和区位优势于一身,拥有优越的自然、人文及社会经济条件,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中占据重要的核心位置。目前,全市正积极响应国家及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努力向海洋经济强市跃进。显然,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宁波市核心区为例,就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中的国际合作问题进行较深入分析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无疑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二、示范区建设开展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海洋经济是一个完全开放和不断发展的经济系统。开展国际合作,不仅是海洋经济开放性的内在要求,也顺应了“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潮流。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核心区,宁波海洋资源比较丰富,海洋产业基础扎实,港口条件得天独厚,区位优势明显,但也遇到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生态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等方面问题,这些问题对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了一定阻碍。建议通过加强“国际合作”这个平台,充分利用国外充裕的资金、先进的海洋开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示范区及全国海洋经济发展。

(一)必要性与目标分析

1.优化海洋资源与要素配置的需要。由于各国和地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具有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通过国际经济合作可以实现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互通有无,促进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为各国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要素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国和地区之间不仅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文化领域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各国和地区经济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程度大为加深。由于历史、自然条件以及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各国和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此外,海洋经济主要是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为主的生产活动,而海洋资源开发是一项风险大、成本高,技术要求高的活动。对此,宁波可以利用海洋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经验来为宁波海洋经济发展服务,而发达国家或地区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资金或者管理经验方面的优势来投资宁波的海洋产业以取得丰厚的经济收益,最终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2.协调海洋资源利用矛盾的需要。如前所述,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掌握着未来。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以海洋及其空间资源为基础的海洋经济成为各国海洋利益角逐的焦点。但由于海水的流动性,海洋天生就是个一体化区域,纵使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各国海洋区域权利进行界定,但涉及海洋的争端仍时有发生。我国南海更是争端多起的海域,多国觊觎着南海丰富的资源,纷纷提出管辖的要求。这种因争端引起的资源所有权纠纷,导致开发利用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并有激化的可能。春晓油田开发向周边省市提供了丰富的天然气,但也引起了日本投来觊觎的眼光——由于油田距离日中中间线只有5公里,日方认为油田开采会带来吸聚效应,进而损害日本的利益。声称如果中国决定在“春晓”油气田开展生产活动,日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对中日关系带来一定挑战。此外,一些渔民海洋意识缺乏,经常忽视海洋法的规定,去他国海域进行捕捞;海洋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也造成了他国海域的污染。类似矛盾和冲突,都需要通过“国际合作”这个平台解决。

3.解决共同性海洋问题的需要。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逐渐加深,开发利用的程度不断深入。但这片辽阔的水域仍有许多不为人所知之处,也存在着众多不可预见性和不确定性。例如,海洋灾害海啸、地震等此起彼伏,尤其是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9.0级强烈地震引起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露使世界大为震惊,也使人们对海洋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人类开发海洋或者由于意外事故而引起的海洋资源锐减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等,也时常发生。显然,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及灾害的预报等海洋事务,也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加以解决。

(二)可行性与潜力分析

宁波是海洋大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较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同时,宁波已经与许多海洋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一系列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实践,加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和较强可行性。

1.要素资源的互补性。宁波发展海洋经济资源基础雄厚,包括漫长的海岸线、辽阔的海域、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优势以及富饶的滨海旅游、渔业等资源。其海域总面积达9578平方千米,海岸线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特别是港口优势明显,在国内港口排名第一,在世界港口无论是货物吞吐量抑或是集装箱吞吐量都位居全球前十。而一些国家或地区由于一些自然因素的制约,资源条件存在一定的局限,双方合作开发潜力大。近年来,宁波审时度势,认识到自身海洋资源优势,加大对海洋科研的投入,并且拥有宁波大学生物学院、宁波海洋开发学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学院等海洋科研机构,拥有9家海洋与渔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在海洋科技方面取得重大的进步。但与海洋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仍不乏存在差距,诸如:深海勘探以及大洋钻探方面与世界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美国的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热能转换技术;日本在海洋图像与数据处理和地球变化方面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双方在要素资源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互补性。

2.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关系到港口物流、临港工业以及一些海岸带产业的发展水平的高低,进而影响到海洋经济的规模。由此可见,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重要基础。宁波由于自身优势条件以及国家政策的倾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以及设施间的有效配套衔接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杭州湾大桥的建成以及甬台温铁路的通车,使得宁波的交通大为改善,港口集疏运网络日趋完善。现阶段,浙江省以及宁波市正加大对一些海岛的基础设施包括能源、电力、水利等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提高这些海岛的基础设施水平,以便有效开发当地的海岛资源。近年来,宁波市一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成了海岸及市区的防洪工程,海滨地区防御台风的能力不断增强。这些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宁波开展海洋经济合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以及提供了硬件基础。

3.雄厚的海洋产业基础。当前宁波海洋经济初具规模,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居全省第一位。现阶段,宁波已经形成了以临港大工业为支柱,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运输业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海洋产业体系。其中,临港工业在宁波工业中的比重已达三分之一,主要以钢铁、造纸、机器设备、石化、能源及汽配和修造船为主,并形成了产业群。宁波拥有丰富的海岛资源以及滨海旅游资源,滨海旅游业不断快速发展,日渐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兴海”战略的实施,海洋生物产业、海洋清洁能源业等高技术产业开始起步,目前宁波有宁波超星海洋生物公司、宁波海浦生物公司、绿之源、大红鹰生物等海洋生物产业。海洋清洁能源主要有海洋风能、潮汐能等。以海洋风能为例,目前慈溪鹤浦风电场、象山檀头山风电场、高塘岛风电场和北仑穿山半岛风电场项目正在建设中。这些都为宁波发展海洋经济,开展海洋经济合作奠定雄厚的海洋产业基础。

4.显著的对外开放优势。早在1842年,宁波就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30年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宁波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宁波与世界其他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特别是入世以来,宁波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其中利用外资在宁波对外开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0年宁波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95个,合同利用外资4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实际利用外资23.2亿美元。宁波是一个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地区,2010年宁波外贸进出口跻身全国前十名,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29.04亿美元。宁波拥有众多开发区,包括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大榭开发区、宁波出口加工区,这些区域外向型高,开发开放较为完整;此外,这些区域还设定不同的优惠政策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目前宁波有众多外资企业,包括韩国三星重工、美国埃克森公司、日本岩井、印尼金光集团、泰国正大集团。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宁波在引进外资、技术及管理经验上有众多招商引资的创新举措,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示范区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的路径与策略选择开展海洋经济国际合作,不仅是促进宁波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具备了一系列有利条件。尤其是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合理利用国外要素资源和巨大市场,提高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实现海洋经济振翅腾飞。

(一)引进国外资金及先进技术,促进海洋资源有序开发资金与技术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虽然宁波经济实力雄厚,民间资本充裕,但其海洋经济投入较海洋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对不足,更缺少先进的核心技术,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不足。对此,可以通过制定优惠的投资政策,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如国际信贷合作、国际融资合作以吸收国外资金,充分利用国外风险投资,实现资金与项目的对接,包括无人岛的开发利用;同时发挥宁波渔业资源丰富的相对优势,鼓励外资企业直接或间接投资,促进海洋经济与渔业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进程。技术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包括引进国外海洋科技人才、召开科技专题会、专家互换、交换科技情报、建立联合科研机构与培训中心或进行设备进出口等方式,学习国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稀缺资源的开发利用与配置水平。换句话说,加强国际合作不仅在于引进资金、技术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更重要的是伴随着人才与先进装备的引进,改进管理体制,提高海洋经济创新能力,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

(二)加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许多海洋经济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投入都很高,并给予了相关政策支持,形成了海洋产业园。如美国的大西洋海洋生物园和夏威夷海洋科技园、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海洋产业园以及日本的海洋科技中心。但受技术、资金等方面制约,目前宁波临港大工业突出,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清洁能源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低。“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及海洋新兴产业并给予战略支持。宁波可以与国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合作,通过利用国外的科技成果,着力建设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为宁波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提供途径,为提升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还可以积极引导国外企业加盟,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促进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三)健全相关法规和合作机制,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和环境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优良的环境和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发展将是无稽之谈。沿海各国对海洋开发不断深入的同时,对公共海域资源与环境也造成了极大污染和破坏,特别是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急、防范能力差,生态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当今国际社会最具权威的海洋法规,公约明确表示各国有保护海洋环境的义务。为此,各国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必须履行公约义务,同时树立全球意识,对一些欠发达国家进行海洋环境保护援助。为此,宁波应大力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治理工作,在制定外商投资优惠政策时,进一步明确海洋环境保护的义务,规范外商的行为,做好减排减污工作。同时充分发挥东盟、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组织在海洋环境保护的作用,构建海洋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包括健全针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基础及具体操作程序,设立专门的负责机构,明确海洋环境问题预防及解决措施和方法,促进宁波及全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