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十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十篇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5:06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1

(辽宁社会科学院,沈阳110031)

摘 要: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近年来广受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我国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很高,但实际操作层面没有在制度设计中引起应有的重视。本文从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学校环境入手,通过深入分析,提出了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教育制度化设想。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222-02

一、功利化教育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

1.重经济、轻信仰的社会发展模式增加了青少年的道德的冲突与危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改革的经济成果世界瞩目。但发展的不均衡也凸显出来,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们党明确提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口号,这无疑是文化信仰建设方面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对经济与文化信仰建设发展偏颇的有力补偿。当下的青少年教育受到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影响也由社会问题的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孩子拥有着企业家、商人的梦想,甚至竟然出现某些孩子的长大理想是“当贪官”;老师们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越来越远,反之对于名利的追逐,日益吞噬、腐化着教育人圣洁的心灵;受教育者也早已把接受教育看作发财致富、功成名就、出人头地的工具,将教育的理想又一次带到了空洞、堕落、浅薄的异端,增加了青少年的道德的冲突与危机。

2.应试教育导致青少年个性被忽视,心理压抑感强

每个人,因为自身气质、出身、环境、阅历的不同而必然具有独立的个性品质。个性生命就是在精神的作用下,超越动物单一生存而生成的、独具个性的生命。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恰恰忽视了这些个性鲜活、内涵丰富、爱好多样青少年的个性生命,将他们视作“玩偶”一般地随意摆弄。随着接受教育的越来越多,我们的思想越来越僵化,教科书中的知识放到了无以伦比的高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严格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不需要受教育的主体参与教学、积极探索。正如陶行知先生给出的经典比喻,这样的教学过程尤如把一只鸟关于在笼子里豢养,何时进食、怎么进食、餐饮落单等等这些,都由不得它,主人按照自己的想法,站在小鸟的立场为它选择一切,并“引导”它完成自己的成长,现如今放进去几枝新鲜嫩绿的树枝草叶或者几朵赏心悦目的小花,这在本质上丝毫不能改变小鸟的生活境遇。到最后,我们收获的是一大群体形、毛色、叫声都完美统一的“家雀”,失去的则是一片色彩斑斓、歌声悦耳、灵异鲜活的鸟的世界。孩子的个性发展被严重忽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绩优秀生时常有危机感,差生更充满挫败感。当孩子的人格尊严在教育中受到漠视、打击、戕害的时候,无疑他们对这种教育充满了敌视和愤恨,他们所获得的体验也肯定不是幸福感而是压迫感。

3.心理教育滞后,引起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偏颇

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已经三十多年,我们国家解决了由于人口激增而带来的经济增长压力,但同时在这个政策背景下出生的90后,00后新生代们,基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物质上我们的家长极尽所能的为孩子做了很好的保障,可我们对孩子心理成长知识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我们的孩子出现不知道感恩、自私、不自信、不知道分享等一系列的成长问题。入学后我们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少有人尊重孩子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教育内容“难、烦、偏、旧”,把“简单的美德”演绎成“一门晦涩难懂的难以捉摸的科学,让人丧失信心,陷入绝望的泥潭,更会使青少年在生活中变得不知所措,种下了忧郁的种子。

教育的本意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适应。当下的教育,只是在知识上、逻辑上不断地强化,而人类的感性则被越来越边缘化。阿格里帕曾经深有感触地叹道:“我觉得,有时单纯愚笨的‘白痴’常常能看到那些被人类‘传统’蒙蔽了的‘学院博士’所无法察觉的东西”。那些博士、院士、科学家们,大多都时刻表现得那么的中规中矩、呆若木鸡,我们的大学室友在被他毒害的同学面前竟然表现出毫无反应、麻木不仁。教育让人们变得抽象,而非实际,他们富有逻辑但缺乏感性,精通分析却少于感受,他们变得越来越像机器、电脑的一般科学、理智。多数孩子们身体上达到了成人的标准,而心理发展严重滞后!

二、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完善教育制度

中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舆论呼声很高,但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支撑。因此,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需要从制度上确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教育价值的确立,并作为整个教育制度设计的起点。目前的教育观念,依然保持着传统教育的特征,我们亟待更新教育理念,增加教育目标与功能反思,挖掘人的潜能。现代教育的功能应培养面向未来的终身发展能力。这不仅体现在个体知识技能的发展,还着重烘托道德与精神境界的体验与提升,不仅关注人自身的发展,更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互动。目前我们尚未形成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教育价值的重新确立,将引导教育实践的新方向。

2.教育负担重,减负需制度化才能予以确认。减负一方面减难度,一方面减课业量。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改革要从原有的“难、烦、偏、旧”知识转向人文取向,改革育人模式。教科书编写标准应以育人原则为首,内容呈现方式上应留有足够探究空间,构建解决问题的课堂环境,强调学习体验,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标位由成绩的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单一的分数指标必然导致课业加负问题,即课时数过多,作业量过大,考试频繁,学校生活单调枯燥,过多的关于学习的否定情绪,这种环境不可能培养出人才。合理的教育是最适合学生特长的教育,最适合学生个体层次的教育,是促进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持续发展的教育。美国小学“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注重培养实践创造能力”、“课程教学气氛活跃,大力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大力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尽早实现由分数向能力育人模式的转型,将改变高分低能的人才内涵,解决就业难与用人难的用人结构失衡问题。由于应试教育积重难返,减负的推行需制度化予以保障。

3.教育评价要由单一的分数向多元评价转向,公正的评价,影响青少年自尊与自信的形成。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教育评价方面多采取测量(量的描述)加上非测量(质的描述)的教育评价模式。单有质的描述不全面,单有量的判断不科学。通过卷面反映的成绩多评价经验,由于缺乏心理与测量方面的知识,命题较随意,不能有效考察心理属性,把记忆等同于能力,使题海及填鸭教育有市场。单一的分数指标无法反映学校在改变孩子内心世界过程中所做的贡献,教育的价值应体现于对不同起点及不同发展路径的推动作用。美国的高校入学不仅看考试成绩、中学阶段成绩、中学校长或教师的推荐信等,还考虑体育、音乐和艺术等方面的特殊才能、领导才能,在社区服务和工作的经历等。既注重知识,也注重能力、智力、艺术性向、创新潜质等综合素质,有利于兴趣和特长发展。通过正确评价,让个体差异得到尊重,让学生都能获得认同的机会,提升青少年的自尊与自信。通过建立相应的利益趋势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培养。

4.教育投入增长的制度保障机制。总体来说,我国教育投入匮乏,教育投入与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着力点及分配不均,加剧竞争压力。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必然导致“精英”学校与“平民”学校的存在,“精英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队伍以及教学质量、教学气氛与“平民”学校有着本质的差异,必然导致“择校热”。“择校”已经成为关乎孩子划分到哪个等级的标志。为了争取到有限的教育资源,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甚至更糟糕的“应赛”教育向小学教育蔓延,并更为可怕地向幼儿教育延伸,加剧竞争压力。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向薄弱学校倾斜,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逐步消除校际差别,这样才能真正避免竞相争夺教育资源的“分数”大战,免去竞争的紧张气氛。加大教育投入亟待完善我国教育经费转移支付的均衡化发展,建立多元投资体制以及成本分担等制度,缓解教育经费短缺问题。

5.教育活动的实施主体教师素质的保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生活点点滴滴中,特别教育活动的实施主体教师素质是青少年心理品质的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提供强有力的影响。教师作为教育活动最基层的执行者,他们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观念是引导其教育活动与师生关系模式的重要因素。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引领功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丰富其教育执行力,提升育人能力。当前教师与“即懂教育,又善管理的专家”型师资相距甚远。其知识结构更新慢,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理念不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陈旧,如何提升教师的素质,确保其有能力,更艺术地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日常教学工作中,需要完善的师资培训制度予以确定。通过师资再培训让每个教师都能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6.注重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维护,并应将其纳入制度化设计中。目前教师职业是处在社会大众诟病比较多的一个行业,教育改革不成功导致教师和家长走到了对立面,行政机关只会从制度上对个别老师进行约束,在家庭、社会、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下教师心理健康是会受到影响的,在没有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干预下,个别教师排解心理压力的渠道很可能就会是学生,因此我们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同时,对我们的教师心理健康也应给予一定的重视,目前我们国内对于单位职工心理健康援助方面主要是eap服务(员工心理援助计划),通过eap服务不但对教师本人心理健康关注也会帮助教师周边的社会关系心理援助,让教师可以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工作。目前,eap服务在我国经济发到的省份比较重视。

参考文献:

[1]刘晓静.试论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2).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第三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俞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的几种途径[J].天津教育,2007,(3).

[5]廖全明,刘宗发.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6,(11).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转贴于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3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16-01

网络的发达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例如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就是一个方面。网络有着开放性和虚拟化的特点,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再加上青少年自制力和是非辨别力较弱,使得青少年很容易沉溺于网络,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问题。

一、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青少年正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其有着强烈的猎奇心态和探索欲,自制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渴望张扬个性,情绪波动明显,在理想自我和显示自我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容易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期盼从网络中寻求自我满足。

网络世界角色混乱,人际情感缺失,充斥道德失范的现象,这很容易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从而衍生人格变异、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青少年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分清虚拟与显示,从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见,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应用探讨

(一)纠正认识偏差,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及认识还存在诸多盲点,许多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疾病诊断和治疗,这种观念十分落后。对于学校来说,应当将心理健康归入素质教育的范畴,以网络时代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为依据,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二)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网络心理素质

一方面,应当将广大青少年作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发挥引导和辅导作用,真正做到以青少年为主体,在积极提升自己网络技术水平的同时,要及时与青少年进行交流和沟通,跟踪青少年心理变化和动态,通过启发、引导、转化和辅导等方式,让青少年自主接受心理健康辅导,同时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此外,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沙龙、征文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多方式加强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力度。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开设网上心理测试栏目等,同时可以组织网络创意大赛、动漫人物设计大赛等,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上网意识。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

完善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是开展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当前许多学校都设立了相关机构,但利用效率不高,缺乏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高校应当积极提升重视程度,并配备数量足够、专业素质过硬的心理咨询人员和辅导人员,做好相关调查工作,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预警制度、干预制度、教育制度和跟踪服务制度。

(四)加强校园网络规范化及法制化建设

首先,应当明确职责,净化网络环境。以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点为根据,成立专门机构,与学工处、宣传处、教务处及保卫科等相关部门合作,明确各方职责,净化网络环境。

第二,应当建立网络安全体系。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校园网络管理细则》,并结合网络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监控网络信息的流入和流出,控制不健康信息和非法信息传播。

第三,要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其上网行为。通过加强法制教育的方式来提升青少年法制意识,引导青少年自觉规范上网,保证网络心理健康。

(五)构建良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环境

一方面,高校应当肩负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结合网络时代青少年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文体活动举办等手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潜移默化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另一方面,应当积极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此外,社会环境也应当发挥正面教育作用,消解不良社会风气,传递正能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立足于新的教育观,从良好校园环境构建、提升学生网络心理素质、加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着手,保证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全面落实和应用,从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4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利途径

一、青少年心理特点

(一)心理封闭性与开放性兼具

青少年的心理具有封闭性,他们不愿意向外界透露自己的想法与情感,这种封闭性是由青少年的自我成熟感和独立意识所导致的。另外,青少年往往认为与成人尤其是父母无法难以沟通,因而不愿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轻易地吐露给他们,这又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封闭的程度,这使得青少年变得孤僻,感到孤独。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又具有开放性,他们又渴望与人交流、沟通,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他们把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而是渴望同同龄人交往。

(二)独立性逐渐增强,但又无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青少年的身体机能处于迅速成熟的时期,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也在逐渐形成,这使得青少年总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总认为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表现得成熟,总认为自己能独立地决定并完成事情。他们渴望摆脱家长的束缚,认为应该被社会和成年人平等对待,需要成年人给予他们信任、尊重和肯定。但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的阅历不够丰富,在经济上仍需要依靠父母,在遇到复杂情况和面对重大抉择时,他们仍然会选择依赖父母。

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学习压力及应试教育机制,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确实对青少年心理素质提出了挑战;社会上的金钱万能论等消极观念从心理基础上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部分青少年信念缺失而导致不健康心理和扭曲人格;网络作为一种载体、一种工具,本身并不带有善恶性质,但是网络上不断地充斥着黄色暴力等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他们处于青少年这个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容易被社会上不良风气所影响。

(二)家庭因素

小孩自呱呱坠地,就生活在家庭里。父母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个人成长的开端。因此父母的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然而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使大多数的家庭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关心不够或者显得力不从心。并且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孩子的分数看得过分重要,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青少年的品德素质教育;有的父母由于社会竞争压力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教育,认为只要满足了孩子们的物质生活就足够,忽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有的父母或其家庭成员本身的品德修养差或行为不检点,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的由于父母离异,青少年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这就很难为其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有利途径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积极进行心理训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不少中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一方面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为重要的方面是给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其教学方法主要有认知法、操作法、集体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行为改变法几大类。

心理咨询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前来咨询的人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能及时摆脱不利的心理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学校应设心理咨询室,由经过心理咨询专门培训的教育者,对前来咨询的学生举行咨询和帮助,使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学生或者心理处于程度较轻的不健康状态的学生恢复到健康状态。根据需要,既可以开展个别咨询也可以开展团体咨询。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形式可采取心理测验、问卷调查、信件、网络、电话、广播、讲座、讨论、黑板报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及时转介,推荐其向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家长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对心理教育的认识程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1).

[2]周燕.关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1).

[3]刘宣文.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研究,1999,(3).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5

【关键词】青少年;青春期性健康;性健康教育;心理干预

impactof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combinedsexualhealtheducationonadolescentsexualhealthZHoUQiaohua,LUJianping,XiaoSumei,ZHoUChen,CHenYangxia.DepartmentofChildpsychology,CorningHospital,Shenzhen518020,China

【abstract】objectives:toanalyzetheeffectof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combinedadolescentsexualhealtheducationontheadolescentsexualhealth.methods:536studentswhowerewillingtoparticipateintheadolescentsexualhealthsurveywereselectedinamiddleschool,anddividedintoexperimentalgroup(256)andcontrolgroup(280)randomly.theexperimentalgroupreceivedsexualhealthandmentalhealtheducation,whilethecontrolgrouponlyreceivedsexualhealtheducation.Questionnairesurveyswereusedtoinvestigateadolescentsexualhealthforallstudents,andstatisticalanalysiswasusedtocomparetheresultsofthetwogroups.Results:①only41.1%adolescentsofthe536studentshadsexknowledge,andthemainsourcesofknowledgewasreadingbooksandwatchingtV;70%ofstudentswerefear,shyandhadotherpsychologicalemotionsinadolescence.②70%ofstudentsintheexperimentalgroupandcontrolgroupfullyunderstoodsexknowledge,without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p>005).themainsourceofknowledgewassexualhealtheducationcourses;78.0%ofexperimentalgroupstudentsarepleases,whichhad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fromthosebeforetheexperiment,i.e.surprise,fear,stressandotherpsychologicalemotions(p

【Keywords】adolescent;adolescentsexualhealth;Sexualhealtheducation;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

【中图分类号】G479【文献标志码】a

青春期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逐渐过渡、生理发生急剧变化和心理充满好奇的阶段,是面临成长中的生理与心理问题最为频繁的时期[1]。进入青春期的少年,体形突然发生变化,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出现,给青少年带来了神秘色彩[2,3]。随着与外界交往的不断增加和内心感受的日益敏锐,开始产生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困惑、矛盾和烦恼。但又不肯轻易向他人吐露,这种闭锁心理容易使青少年形成心理疙瘩[4]。因此整个青春期是性教育的关键阶段,主要向青少年传授科学的性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能够及时地接受青春期性教育,懂得青春期身心发育的规律和特点,异性之间如何正常交往,树立健康的性意识,掌握心理自我调节的知识和方法,这有助于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人格。适时的性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在人的一生中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干预联合性健康教育对青少年青春期性健康的影响。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通过便利抽样法选择某市某中学进行调查。整群选取该校初中部和高中部愿意接受青春期性健康调查的学生536名。将536名学生按照学生号随机分为两组,单号的256名学生为实验组,双号的280名学生为对照组。实验组中男148人,女108人,平均年龄(15±346)岁;对照组中男116人,女164人,平均年龄(15±265)岁。两组学生中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调查方法

调查统一采用匿名填写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要求每位同学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问卷当场收回。536名学生在分组前先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即基线调查。分组后实验组进行一个学期的性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指导,对照组仅进行性健康教育。一个学期后对两组学生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

13问卷内容

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咨询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专家各一名,自行设计和修订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年龄、性别、年级、父母亲职业及文化程度)、性知识了解程度和知晓率、性知识获取途径、性心理、性道德等。其中性知识了解程度和知晓率有20道单项选择题,包括生理发育知识4道题、青春期卫生知识4道题、遗精和月经知识3道题、避孕知识3道题、性病艾滋病防治3道题、其它知识3道题。正确回答16~20道题者判定为对性知识了解;正确回答10~15道题者判定为对性知识基本了解;正确回答10道题以下者判定为对性知识不了解。

14性健康教育内容

本次性健康教育为时一个学期,每月进行两个课时的教学,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课堂上通过动画或图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的了解男女性器官、生命是如何产生的、性传播疾病的种类和预防等,也邀请资深性疾病专家和青少年心理学专家进行相关内容的讲座,同时利用网络和通信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和问答。并且通过为期一个月共两期的墙报和展板,介绍危害性、拒绝的方式、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方法等。

15心理健康指导方式

首先让观察组的学生从生理上认识自己青春期发育的必然性和阶段性,认识这是正常的生理过程,并为自己的正常发育而感到高兴。其次教育他们保持乐观的情绪,多参加些文体活动,转移注意力,避免精神紧张。

16统计学方法

经过统一编码和严格初审剔除不合格的调查表后,统一使用epiData31录入数据并进行逻辑检查。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两组之间或两组与基线调查数据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对性知识的了解程度

基线调查中发放问卷调查536份,收回530份,剔除未填写完整和不合格的问卷后还剩525份。进行健康教育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发放256份和280份,分别收回了合格的问卷255份和275份。结果显示基线调查中对性知识了解的人数仅占99%,基本了解的人数占312%。两组进行健康教育后对性知识了解程度明显提高,了解的人数分别占737%和673%,与基线调查结果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在基线调查中对各类性知识的知晓率最高达375%,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性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两组分别与基线调查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对性知识获取的途径

在没有进行健康教育之前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主要为阅读书籍(255%)和看电视(238%)。进行健康教育之后两组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为健康教育课上的学习,分别为780%和760%。见表3。表3对性知识获取的途径来源网络电视书籍健康教育课其他基线调查153(289)190(358)205(387)16(31)11(21)实验组41(161)73(286)78(306)199(780)10(39)对照组53(193)86(313)97(353)209(760)11(40)

23性心理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第二性征出现,会使毫无准备的青少年感到惊奇、恐惧、羞涩、紧张等情绪,主要以羞涩和恐惧为主。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后的实验组羞涩、恐惧、紧张等情绪明显减少,与基线调查相比,惊奇、恐惧、羞涩等情绪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羞涩、紧张和高兴情绪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4青春期性心理情况情绪惊奇惊恐羞涩紧张高兴基线调查236(450)409(779)362(690)330(28)63(120)实验组87(341)74(292)58(227)643讨论

青春期是每个人都要度过的一生中最关键的时期,是决定人一生的体格、素质、行为、性格和智力水平的关键时期[5,6]。青春期各种发育水平突飞猛进,生理、心理变化多端,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性器官的发育和性心理的发展[7]。青少年不论在身体形态、身体功能、智力、思想、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都具有与儿童时期不同的特点,故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是一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助于社会稳定发展的教育。在一个还没有完全重视青春期性教育的地区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的实践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基线调查结果显示:仅411%青春期学生对性知识有所了解,对生理发育知识、青春期卫生知识、遗精和月经知识、避孕知识、性病和艾滋病防治等知识的知晓率很低,这与国内学者袁丽丽等[8]的调查结果较一致。这部分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电视和书籍,对性知识无认知概念,也不知道该怎样去学习。经性健康教育即将生理及卫生、性发育及卫生、性心理及卫生、性道德、性别角色、人际交往、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等纳入学生常规学习课程中,以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专家讲座形式进行学习后,青春期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率达70%,对生理发育知识、青春期卫生知识、遗精和月经知识、避孕等知识的知晓率大部分也达80%。与基线调查相比,实验组对性知识的了解程度和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青春期是性生理发生巨变、性心理也随之不断变化的时期[11]。由于身心在短时期内要经历急剧的变化,不仅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还要拥有必要的思想准备,否则就会导致许多心理矛盾和冲突的形成,进而产生疑惑和困扰[12,13]。部分青少年对性心理发展中产生的各种疑问特别敏感,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对第二性征发育而产生的一些生理和心理现象,例如遗精、月经、对异性感兴趣等感到紧张、害怕、恐惧、焦虑。这与本文基线调查结果中青春期学生情绪以恐惧、紧张等为主相符。随后对实验组以科学的性学知识解释性的困惑,并分析性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和表现,教育他们保持乐观的情绪,多进行户外运动,增强自信心,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树立健全人格。一个学期后,他们对自己青春期的变化不再感到惊奇、恐惧和紧张,相反感到高兴。

同时,性健康教育又与德育工作息息相关,搞好德育工作是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前提,落实性健康教育同样有助于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青春期是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化与其所在环境对立统一迅速成长发展的时期[14]。此时的已经是道德意志支配的行为,是独立自主决定的产物。对青少年进行性、生殖教育,是现代人口领域不可回避的任务,是现代人口与计生工作中优质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5]。培养健康的性道德,形成正确的性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洁身自爱,自重自律,从而促进的健康发展。

青少年青春期在进行性健康教育时,不仅需要对性生理和性社会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而且要有全面、健康发展的性心理。因为良好道德修养往往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之上,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最易于顺应社会,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因此在中学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进行心理健康指导,以保证青少年性方面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培禾.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实施途径和方法.中国学校卫生,2010(11):78-79.

[2]J.markHalsteadandmichealJ,Reiss.Valuesinsexeducation:frompriciplestopractice,newYork,2009.

[3]张眉.重庆市部分大学生性健康知识、行为与态度的调查分析.重庆医学,2010,39(5):565.

[4]范怡悦,严玲悦,孙煜.青少年性知识及性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当代青年研究,2014(3):108-110.

[5]龚丽萍.同伴教育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3):66.

[6]钱小华,王进鑫.中美学校性教育比较研究.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30(2):24-27.

[7]RogerJ.R.Levesque.Sexuallyeducation:whatadolescentsrightsrequire,newYork:novaSciencepublishers,2009.

[8]袁丽丽,范雪莹.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同伴教育模式的干预效果分析.今日科苑,2010(8):292.

[9]罗念慈,林文婕,史俊霞,等.中学生性生理、性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健康教育模式探讨.中国学校卫生,2013,25(6):56-57.

[10]王洋,徐晓阳,曹红梅,等.四川农村留守中学生性健康同伴教育干预效果评价.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4,34(5):721-724.

[11]蒋媛,张颖萍.贵阳市云岩区青少年性健康现状调查及干预效果评价.中国妇幼保健,2013,28(4):559-661.

[12]李慧,韩丽晖,吴明辉.北京地区青少年生殖健康情况调查报告.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30(1):114-118.

[13]marcellaV,allane,Clayea,etal.effectivenessofabriefcurriculumtopromotecondomandhealthcareuseamongout-ofschoolyoungmales.perspectSexReprodHealth,2013,45(1):33-40.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6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健康的因素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心理如果加以引导,可以激发青少年求异的思维和创新的火花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但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就会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二、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这些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会惊惶失措,甚至精神崩溃。

三、应试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竞争,也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激烈的升学竞争,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当他们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答卷时,总是抱怨自己,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此外,父母的离异,或亲人的死亡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三、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7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在与儿童的沟通交流中形成的。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又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同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关系。因此,我们应加大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力度。青少年正处于叛逆、心理变化较大的阶段。因此,父母应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力度,不断与青少年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了解青少年的生长心理需求,从而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1.现阶段的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1.1我国父母对青少年的教养方式呈下降方式

在竞争压力日趋激烈的社会,由于焦虑、不安、溺爱等不良因素的影响,有超过一半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合格,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溺爱是父母教育孩子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问题,由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溺爱孩子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1.2父亲与母亲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现阶段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在严格、期待、不安、溺爱上,父亲的教育方式优于母亲,而在矛盾型的教育方式上,母亲的教育方式优于父亲。父亲与母亲教育教育的差异性也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阻碍。

1.3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一般

在如今的校园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一般,但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水平较差,大多出现恐惧、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较女生而言,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好。

1.4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显著相关

父母的良好教育方式可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而父母的不良教育方式可使青少年出现胆怯、焦虑、压力过大等不良心理。因此,在较为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下,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小,而在不良的教养方式下,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大。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显著相关。

2.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加强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可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下面,就针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进行分析与讨论。

2.1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层面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父母的教育中,父母所呈现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其子女的心理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各分层面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父母的情感温暖可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较为温和,心情保持愉悦以及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小。而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子女的自我同一危机的总体水平和各分层面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2良好与不良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研究中发现,在教育中,若父母对于青少年持温暖、理解以及认同的态度,则其子女多能自我接纳、愉快、和情绪稳定。相反,若在教育中父母对于青少年的态度为冷漠与忽视等态度,则青少年就会表现出自卑、退缩、胆怯、缺乏安全感等不良的心理。若父母对于孩子过度的溺爱以及体罚等都会造成青少年的过度自卑,阻碍儿童对道德规范的内化,同时也会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

2.3父母教养方式与不同性别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

父母对于高年级的关注程度显著高于父母对于低年学生的关注程度。而父亲与母亲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父亲的教育方式多以接纳为主,而母亲的教育方式则以中间型为主。对于青少年的性别差异,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存在不同,对于女孩,父亲的涉及程度较大,而对于男孩,母亲的教育涉及程度较大。因此,父母教养方式与不同性别青少年心理健康也存在着一定关系。

3.青少年的一般心理健康状况

在现阶段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从大体上看较为一般,只有较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达到优秀。现在的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较多的为孤独倾向与恐怖倾向,而焦虑问题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女生的焦虑程度比例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加焦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在焦虑与恐怖倾向上都高于男生。总得来说,女生心理存在的问题比男生要多。究其原因在与,在青春期女孩的发育速度较快。由于身体的突增,性开始成熟和知识经验的不断增长,女孩对生理变化会比较害羞,以此,就给女孩带来了较多的成长困惑。在学业方面,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的智力迅猛发展,女孩的优势地位逐渐下降,致使女孩在较为严重的落差面前容易出现自卑、焦虑等不良的心理问题。在社会问题方面,社会对于性别的特殊定位,也给女孩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致使女孩对许多事情容易在意以及态度较为敏感。因此,父母在对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男孩与女孩存在的差异性,并因人而异,不断改进教育方式,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4.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般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与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父母对于孩子的前途看待的越来越为重要。但对于如何正确的教育子女这一问题还存在着较多的误区。下面,就针对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般趋势进行分析与讨论。

在家庭的教育中,不良的教养方式较为普遍。譬如,有较大多数的父母盲目的服从于孩子,让孩子持有一切权力,以孩子为中心,不管父母做出多大的努力与牺牲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此外,也有较多数的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分要求以及主张无条件的接受。少数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较为理性,对于孩子做的错事及时提出批评,对于孩子的积极性及时提出鼓励。现阶段的教育方式上,母亲与父亲的教育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父亲的教育方式在整体上要优于母亲,父亲较多的以理性的方式教育,而母亲则较多的采用感性的教育方式。因此,父母之间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减少教育方式的差异性,不断的取长补短,不断优化教育方式,以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5.总结

就中国当前的父母教育方式而言,我国父母对青少年的教养方式从大体上整体呈下降趋势。而父母之间的教育方式的差异性以及青少年之间的心别差异性都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父母应多与孩子沟通与交流,减少父母之间的教育差异性,在教育的过程中多用温暖、柔和的教育态度,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丛晶,郭菲,黄峥等.父母教养方式在父母敌意与青少年外化行为问题间的中介作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3):256-258.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8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方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7-023-01

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方法入手。

一、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1)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3)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4)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5)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6)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二、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

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三、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据调查某校30%的初中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所以,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2]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和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以学校为主体,相关部门联动,通过多种方式对全市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性道德、性健康、预防艾滋病等方面进行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掌握生理、心理、道德等方面的保健方法,提高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水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作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一)促进青少年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青春期生理知识及生殖保健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了解青春期身心的各种变化,对成长过程中正常和必然的变化,持有正确的态度。

(二)引导青少年逐步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及和谐交往的人际关系。帮助青少年从性健康的各个方面认识自己,提高与异性平等交往的能力。

(三)帮助青少年掌握有利于缓解青春期变化带来的压力,使他们具有处理各种矛盾,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知识和能力。

(四)培养青少年自尊、自信、自爱和维护基本权利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使其具有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具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能力,为成年后安全、健康和负责任的行为打好基础。

(五)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意志品质,促使其珍惜生命,抵制诱惑,不吸烟、不喝酒、远离,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品德。

(六)从小树立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和生育观,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育文化奠定基础。

三、工作措施

坚持“以人为本,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围绕建立完善“学校答疑解惑、家庭关怀指导、社会宣传关爱、政府支持引导、自我教育成长”五位一体的综合教育机制,充分整合政策、师资、设施等资源,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和方式方法,积极开展青少年乐于接受、乐于参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青春期健康教育活动。

(一)做好基层调查,为青春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供决策依据。深入开展好青春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本市各学校、社区已经开展的青春健康教育的一些情况、经验,需要进一步了解青少年的具体情况,掌握他们对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知识的了解程度和态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等等。要认真做好基层调查,汇总分析,为制定青春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做好准备。

(二)组建教研及专家队伍,为青春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人力保障。青春健康教育是一项比较复杂、敏感、对社会颇具影响力的工作,容易出现偏差,引起歧义,组建一支由专家组成的教研队伍尤其重要。市级成立青春健康教育顾问小组,顾问组成员由市教育局、市人口计生委、团市委、计生协相关领导担任。教育顾问组成员参加制定阶段工作计划,负责督导和评估教育工作,受邀参加各种青春健康教育活动,定期研讨青春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以保证教育工作顺利健康开展。专家咨询组由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一些专家担任,负责具体教育课程和个案心理咨询服务。

(三)培训师资队伍,确保青春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实效。青春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建立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做好青春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要通过努力,让一部分了解和热爱青春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成为培训师资或项目管理者,邀请国家项目管理者和培训专家来启培训教育师资,传授新型的青春健康教学理念、内涵和方法,并让这部分人成为骨干,贯彻实施整个青春健康教育工作。师资队伍一般由学校教师、医生、心理咨询师、社区管理者等人员组成。

(四)制定教程计划,确保青春健康教育工作稳步推进。为确保整体推进效果,在选择培训对象开展活动时采取先点后面、先易后难的原则,根据各学校培训对象需求有选择有重点地确定培训内容,设计课件,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课程每次30-50人左右,每次培训时间以60-90分钟为宜。可以在辖区内选择一个试点学校,在其中一个班开设相关课程,逐步将课程向试点学校全年级、全校拓展。

(五)做好监督评估,确保青春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和提高。青春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件立意深远的系统工程,为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提高我们工作,要及时开展监督与评估,发现实施过程与计划的偏差及原因,保证教育的效率和效果。每次培训和活动中都要做好各种记录,包括活动时间,到场青少年人数、活动主题、到场领导、有无观摩等,收集汇总好相关数据和信息,建立和保存好必要的台帐和资料,教育顾问小组及时对开展活动的产出效果做出正确的监督与评估。

(六)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青春健康教育氛围。充分利用“5.29”、“7.11”、“9.25”等计划生育重大主题宣传活动,进行青春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同时邀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参加宣传报道,提高社会各界对青春健康教育活动的关注度,努力营造良好的青春健康教育氛围。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精神,保护未成年人,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效举措,是提高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水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措施。各镇乡要真正把青春健康教育摆上重要位置,充分认识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动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根本性和基础性工程,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主动地融入到青春健康教育工作中去。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10

【关键词】青少年性教育;性心理;性别角色;性别刻板印象

一、青少年性心理特点

性心理是指人与性有关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是性意识、性情感、望、性梦等的总和,性心理是性的核心。世界卫生组织对性心理健康下的定义是:通过丰富和完善人格、人际交往和爱情方式,达到在肉体、感情、理智和社会诸方面的圆满和协调。性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春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是人生的“十字路口”。青春期青少年的第二性征出现,与此同时,性生理的成熟使青少年开始了性意识的觉醒,引起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尤其是性心理方面。青少年的性心理与儿童时期有别又不同于成人,他们对性的意识开始自觉,对异性产生兴趣和爱慕。但由于心理不够成熟,情绪变化剧烈,对“性”又充满好奇,加之社会中不良现象的诱导,常使一部分青少年滋生不健康的性心理,若不加引导,很可能造成家长和老师都不愿意看到的后果,如影响学业,造成人格缺陷和身体伤害,甚至走向犯罪道路。可见,合理、系统、全面的性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二、性教育的实质与意义

1.性教育的实质

性,不仅是生物学意义的性,也包括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的性,性不仅指的是与性有关的生理、心理、行为,也包括性别、性别角色、性别范式等。因此,性教育必然应该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它不仅应包括性的解剖、生理、心理、疾病预防、文化、道德、法律等知识教育,也应包括对性与爱的认识、性别角色、亲密关系、家庭、两性关系、两往等观念与技能的教育,还应包括认识自己、决定能力、责任、义务、权利等知情选择的教育。

我国对性教育的定义是这样的:性教育是性科学知识的教育,即向青少年提供性的科学解释和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包括对友谊、爱情、婚姻和两性关系的正确理解以及接受这方面道德行为标准的教育。

2.性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性心理发展是否健康不仅表现在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性观念,还表现在是否能以健康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性需求。科学全面的性教育对青少年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消除青少年性愚昧。随着性生理的成熟,青少年有了性冲动,很多青少年选择通过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但社会上长期以来对有害的过分宣传导致青少年在过后经常产生自责、羞愧、内疚等负罪心理,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应该的、令人羞耻的,长此以往便有可能造成生理和心理疾病。大多数人不知道,其实是青春期青少年的一种性成熟的生理表现,适度可以解除性焦虑,过度才是有害的。青少年关于性的困惑还有很多,若能从性教育中获得这些知识,对他们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打开社会新闻版面,青少年遭害、少女厕所产子等新闻在令人痛惜的同时也让人感慨性无知对青少年的侵害经常是无法挽回的,这就更加凸显了性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2)促进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性与人格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一个人在青春期没能形成健康的性心理,那么他在以后的人生中往往存在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例如,若一个人在青春期里经常沉浸在所带来的自罪情绪中,那他在成年后往往也会受这种情绪的困扰。全面、系统的性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完成性别角色认同,正确认识自己,使其以自然和自信的态度投入到人际交往中,构建健康人格。

(3)促进青少年健康价值观的形成。青春期是人的基本价值观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的青少年对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会对其价值观的确立产生重要影响。青少年的性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性道德教育和责任教育,全面系统的性教育应该让青少年学会肯定自己的价值,自爱自重,学会自我控制和承担责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他人负责。

三、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大众各方面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性观念、已不同以往,谈“性”色变的时代似乎早已过去。但在性教育方面,家长、学校、社会却一直存在种种顾虑,遮遮掩掩。目前,我国的性教育观念存在以下误区:①性教育无用论,包括无师自通论、简单无用论、封闭保险论、“教唆”论、救急论、弱需求论等;②“价值中立论”,即认为性观念和应由学生自主选择,无需进行引导;③教条主义论;④把性道德教育等同为德育观。

作为青少年性教育的主导,我国的家长和学校都存在种种不足,另外,我国社会环境也有不利于健康性教育实施的因素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