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信用工作案例十篇企业信用工作案例十篇

企业信用工作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5:13

企业信用工作案例篇1

关键词:知识管理;信息技术;竞争优势

引言

ofek及Sarvary把知识管理的功能看作知识创造、积累以及共享[1]。他们指出知识管理能够降低企业运作成本,并且能够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为客户带来增值。ofek及Sarvary对美国排行前40的管理咨询师进行了调查,其中许多管理咨询师认为知识管理是其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知识管理的过程包括吸收、创造、整理、储存、转移及传播知识[2]。Sher及Lee指出知识管理能够降低运作成本、减缩交货期,并且能够改进与创新产品及过程等从而提高竞争优势[3]。知识管理对企业管理非常重要,知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资源、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决定因素[1,3]。

1信息技术与竞争优势

信息技术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4]。文献[4]描述了信息技术成功应用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优势的案例:Chan及Davis给出了几个成功应用extranet降低成本的案例,Fedex成功应用了extranet为客户提供了全面的服务,从而降低客服成本;mcDonnellDouglas的商用飞机部,Douglasaircraft成功应用了extranet。Douglasaircraft应用extranet改进了客户文档的传递,从而降低了邮寄成本。GoodYeartire&Rabber成功应用了extranet。他们开发了extranet使其轮胎销售可以获得及时的技术及市场信息,从而降低了客服成本。这些成功应用的案例都表明应用extranet降低成本。internet的应用也可以降低成本,例如Cisco应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及internet进行供应链管理,从而降低了供应链运作成本。eDi的应用也可以降低成本,例如williams及Frolick给出了Fedex应用eDi降低库存从而降低成本的案例。

internet的成功应用、extranet的成功应用、eDi的成功应用等支持差异化生产与服务。文献[4]描述了企业能够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如internet、extranet以及eDi等提供差异化服务的案例,例如Fedex通过成功应用extranet以及eDi为客户提供了更好的服务。文献[4]还描述了许多成功应用信息技术支持集中战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案例,例如Fedex成功应用了eDi由此保留了客户,通过集中战略提高了企业竞争优势。

2知识管理与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也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4]。文献[4]描述了知识管理成功应用于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案例,例如massey等对iBm进行了案例研究,探索iBm通过改进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影响技术及其知识资源。iBm应用了一个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改进了客户服务、降低了成本。white及Croasdell进行了多个企业知识管理的成功应用包括nestleUSa、Colgate-palmolive、Xerox以及Chevron-texaco,发现这些企业通过知识应用降低了成本。mehta及mehta对infosystechnologies进行了案例研究,发现知识共享降低成本。Zhang等进行了永新纸业案例研究发现该企业通过在其企业资源计划(eRp)实施过程中进行知识共享降低了成本,从而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Chen及Hsing进行了appliedmaterial基于社区的知识学习的案例研究。该企业准备了Sap电子学习系统为所属各子公司员工提供通信支持。他们发现通过基于社区的知识学习、通过知识利用及共享降低了成本。由此可见,许多成功案例都应用知识管理降低了成本。知识管理也可以改进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文献[4]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描述了知识管理成功应用于支持差异化及集中战略的案例,例如infosystechnologies应用知识共享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改进了质量。又例,iBm应用了知识管理重建了客户关系管理,改进了客户服务,提高了客户服务的质量;而且改进的客户关系管理通过客户分类管理等保留了客户。

3企业知识管理策略

本文在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架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竞争优势的企业知识管理策略,指出了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及知识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知识管理架构见图1。由图1可以看到企业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作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企业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应用等。企业通过进行效益评估,并且应用反馈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对知识管理进行调整。

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知识管理策略:

(1)企业战略规划与企业知识管理规划结合。

(2)企业知识管理规划与企业信息技术规划结合。

(3)企业知识管理应用反馈机制,循环不断地进行企业绩效评估及知识管理更新。

(4)企业循环不断地进行企业战略、知识管理战略以及信息技g/信息系统战略调整,从而获取竞争优势。

基于竞争优势的企业知识管理策略在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架构基础上提出,可以与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架构结合进行企业应用。

4案例应用

江苏振邦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是环亚医用集团的全资控股公司。江苏振邦为中国领先的智慧医疗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进行智慧医疗整体规划、软件研发、系统集成、运维服务和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江苏振邦聘请了国内著名的医疗卫生领域以及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并且与国内多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用”的合作模式,并与iBm等国内外先进的厂商展开了全面合作。

江K振邦的信息化建设也在进行,围绕着知识管理,把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应用于企业进行实践。企业开展了应用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方面的工作,开发了知识文档库,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及知识共享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效率,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竞争优势。2012年,江苏振邦有了初步成果,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效率等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企业后续继续进行信息化与知识管理建设。

5结束语

知识管理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给企业知识管理提供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对企业知识管理起支撑以及使能作用。本文在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架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竞争优势的企业知识管理策略,指出了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及知识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并且进行了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的案例应用。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架构以及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知识管理策略可以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ofek,e.andSarvary,m.2001.Leveragingthecustomerbase:creatingcompetitiveadvantagethroughknowledgemanagement[J].managementScience,47,1441-1456.

[2]S.-m.tsing.2008.theeffectsofinformationtechnologyon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s[J].expertSystemwithapplication,35,150-160.

企业信用工作案例篇2

一、档案利用事例的写作准备工作

1 做好档案基础工作。先有丰富的馆藏,规范的整理,有序的存储和高效的查询,才可能有档案的开发利用,才可能有档案利用事例。在档案工作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编研、利用和统计这八项内容中,前五项是基础,只有做好前五项基础工作,才能提供档案利用服务,才能写作档案利用事例。

2 做好提供利用工作。档案工作者在提供档案利用中做好服务,热情回应顾客利用需求,帮助顾客确定查找内容、标引关键词、划定查找范围,找到顾客需要的档案材料后迅速提供利用。

3 做好联系沟通工作。提供利用后,档案工作者主动与其他业务部门建立联系,了解业务部门的业务进展以及业务部门的下一步档案利用需求,提供档案或资料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同时也向他们宣传写作档案利用事例的重要性,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4 做好利用信息反馈工作。档案工作者要主动跟踪了解档案利用产生的价值和所经历的过程,这样才能准确及时地掌握事例发展的最新信息。

5 做好素材收集工作。要写好档案利用事例,档案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尽可能多地搜集到素材,并找到有关佐证材料,将收集到的素材分类整理好备用。

二、档案利用事例的选题原则

1 选择涉及企业经营管理重大问题的典型事例。例如改制上市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档案发挥重要作用的机会。为进行改制上市,档案工作人员通常要与上市筹备人员一起把公司馆藏的所有档案全部检索数次,加班加点提供上市相关文件材料,利用大量各类档案,复印大量档案,提供齐全完整的材料,公司改制才能顺利实现。为改制上市提供档案利用服务取得成果是宣传档案工作的典型事例,在本企业改制成功、股票顺利获准上市发行、取得了辉煌的发行成绩以后,本人收集有关材料,统计了提供利用的档案数量和工作量,写出相关利用事例,提交给分管领导,该领导审阅后非常认可并多次在一些会议等场合帮助宣传档案工作,收到很好的效果。

2 选择利用档案为安全生产、设备维护、应用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劳动消耗、降低产品成本、节约生产费用等活动提供保障的典型事例。企业档案是企业在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生产管理、维修设备、保证产品质量、控制生产成本等活动不可或缺的依据材料。通过开发利用档案,为这些活动提供可靠保障的事例时时都在发生,只要档案工作人员有心收集整理,写作素材就会源源不断,而且这些事例的宣传效果奇好。

3 选择有代表性的维护企业权益的典型事例。在我们公司成立早期,为支持某地方发展、加快我公司各项工程进度,我公司以直接贷款和提供贷款担保方式给地方提供了共2亿7千3百零1万元贷款本金,这些款项分别用于多个地方企业的建设,十几年过后仍然未还款,而这些贷款的银行本息合计已超过4亿元,随着时间推移贷款本息还将增加。为解决此问题,2002年7月30日我公司开始进行追款,该地方政府要求提供欠款凭据,档案室全力支持此项工作,查阅了所有档案,共提供复制了376份相关档案文件提交给对方,后来该地方政府以16个项目的实物资产形式偿还了这批贷款,本企业的权益得到了有效地维护。本人将这次利用的前后过程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写出“对地方追还贷款事”,提交给有关各方面领导和员工,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4 选择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的事例。现在国家和有关方面都要求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各企业也纷纷采取各种行动在支援地方建设、环境保护、公益事业、教育等方面投入大量的物力和人力,这些活动在大量利用档案同时又新增一些档案,这些活动的事例总结起来不但提升档案工作水平,还会对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名誉,融洽各相关利益方的关系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企业档案工作人员要注意收集企业解决就业、改善生态环境、投资修路、投资助学等方面的素材,写作利用事例,为提升企业形象做出贡献。

5 选择为职工个人解决重大问题的事例。由于改革发展、重组改制或人员流动等原因,有的职工在办理退休、养老保险、职称评审等事务时常遇到因提交证明材料不全而不能通过有关审查,获得相应待遇。但是经过档案人员的热心帮助、仔细查找,从档案里面拿到有利证据就能证实自己的工龄、工作经历、交纳养老保险年限、现有职称等有关情况,最终顺利解决了相关问题。这些材料存放在档案室里并不起眼,但开发利用它们却能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甚至是退休后的生活保障,因此这些档案利用事例的说服力特别强。

三、档案利用事例的写作方法

档案利用事例文体属于记叙文,不但要求真实准确地记述本单位发生的、有价值的、有推广意义的档案利用情况,还必须内容充实、结构严谨、可读性强。

1 文章的内容。每个利用事例都应包含的八个要素:时间、地点、事例主体(人物)、起因、利用的档案名称、办理过程、事情结果(产生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以及依据性的文件材料。

2 文章的结构。根据这几年的阅读反馈意见,档案利用事例以这种结构最受欢迎:题目――档案利用产生的效益――档案利用时间――档案利用主体――档案利用事例正文――图片或表格――依据性材料。

3 档案利用事例正文的写法。因为档案利用事例的写作基调是客观平实,不能有倾向性意见、不能带感彩、不能使用夸张和联想手法,所以写作档案利用事例一定要注重行文的起、承、转、台,力求文字的流畅精准。要恰当地划分段落,有条不紊地展开叙述,层次安排有以下几种顺序:一是时间顺序,就是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层层递进、渐入高潮、遵循时间顺序“讲故事”的写作方式,内容排列依序分别是起因、利用需要、办理过程,最后是事情结果(产生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此种写作方式适合事物发展的线索比较简单的事例;二是逻辑顺序,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层次,这种方法有助于读者快速清楚事例重点,吸引读者继续看事件发生的过程,此种写作方式适合事物发展的线索比

较复杂的事例;三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结合,此种写作方式适合事物发展的线索特别复杂且时间跨度大的事例,这样写严密而有条理,灵活而不紊乱。

4 需要注意的六个问题。一是立场要客观公正。写作档案利用事例,一定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遵循叙而不议的原则,不可以使用倾向性的形容词,除援引当事人的原话以外,作者不要进行任何评论。这样看似不重分量,实则增强信服力。二是语言要准确简洁。现代社会人们强调效率,准确简洁、语言凝练是广大读者的普遍期望,长篇大论的文章很少有人能仔细阅读。档案利用事例肩负宣传档案工作的重要使命,写作档案利用事例一定要把时间、地点、起因、涉及的主体、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和办理结果等要素准确无误地介绍给读者。三是逻辑要清晰。写作档案利用事例,要对收集到的素材和了解到的情况有总体把握,理清头绪,确定叙述的主线,合弃次要和无关的细节,紧紧围绕主题,运用事实展开叙述。四是情节要生动。档案利用事例要记录有指导性、有代表性、有推广价值、能给人以启迪的情节。五是依据要可靠,文件有闭环。档案利用事例一定要写确定已产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并有文字依据的事情。六是要正确处理档案公开和保密的关系。因档案工作属于重点工作,出于遵守保密制度或保护知识产权的需要,对有可能的事例,应随提供范围的不同,而形成档案利用事例的保密版(对内版)和脱密版(对外版),分别提供利用。

四、通过档案利用事例宣传展示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

运用档案利用事例展示档案工作有很多益处,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 通过档案利用事例的宣传,提高了人们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原来,由于档案工作性质特殊,大多数时候档案工作和档案工作人员都是默默无闻的,档案工作缺乏宣传和展示,档案的价值和档案工作的种种努力不易被关注。档案利用事例通过记录发生在企业身边的故事、提供翔实的数据和准确的记述,使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档案利用事例产生的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单位的领导和员工就会意识到原来档案是有重要价值的、档案工作也是可以产生效益的,应该大力支持配合档案工作并为档案工作进行必要的投入。

2 通过档案利用事例的宣传,扩大了档案信息资源的认知度和美誉度。通过档案利用事例的介绍,使很多人认识到,档案材料不但是个信息资源宝库,而且是被采信度和被认可度极高的信息源泉,档案不但是过去信息的载体,对现在和未来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虽然档案是已经发生的事物的记录,但是因为人类社会始终是依靠批判地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而向前发展的,只要充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一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启示。通过档案利用事例的现身说法,很多领导、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加深了档案意识,养成了主动向档案要信息的习惯,促进了档案工作的发展。

3 通过档案利用事例的宣传,促进7档案收集和归档工作。通过写作和宣传档案利用事例,用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事例来说明档案的重要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认识到归档和移交档案的必要性,使员工主动把归档和移交档案作为自己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获得企业认可的重要举措。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归档难、移交难、收集不齐这些老大难问题,巩固了馆藏丰富这个基础,推动了档案工作的全面发展。

企业信用工作案例篇3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办公自动化设备和信息处理软件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应地,旅游企业对既掌握旅游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和信息处理软件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从我们对一些旅行社和酒店的调查情况来看,目前有很多相关从业人员虽然精通旅游业务,但对办公自动化设备和信息处理软件却不能应用自如,这说明我们的教学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企业的实际需要。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大多数高职类旅游院校所使用的信息处理教材针对性不强,过分看重理论知识的教学,缺乏与旅游专业相结合的实践模块。为此,针对旅游企业开发信息处理实践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旅游企业信息处理实践教材开发的现状

目前与旅游企业信息处理相关的实践教材很少,且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不鲜明很多教材定位模糊,适用范围大部分是本科,其中很少或根本没有提及到高职高专,且教材在知识结构的安排上存在着注重系统性而忽略实践性的问题,理论教学不能与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从而使得教学内容不能与学生应掌握的职业技能密切结合。

2.教材内容比较陈旧现行的许多教材知识更新速度滞后,教材内容大多已经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行业中用到的知识,不能及时反映出行业发展中的新理论、新技能、新要求,不符合高职高专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过分依赖已有的本科教材,没有从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出发,没有深入到企业的生产管理第一线去调查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从而导致教材内容陈旧、与实际的岗位技能要求相脱节。

3.教材中多缺少办公自动化设备日常维护知识模块现有的教材多以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为主,而很少讲到如何对办公自动化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以及出现故障后如何进行简单和必要的处理。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办公自动化设备在现在的旅游企业中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很多工作人员会使用这些设备,但却不注重设备的日常维护,如果设备出现故障,更不会进行简单的维修,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这些设备“瘫”在那里,等专业人员上门维修,这样势必会耽误很多工作。如果我们在教材中增加这部分的知识,就能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完成工作。

4.实践教材较少现行的教材中理论教材占到很大比例,实践教材特别缺乏。这是由于理论教材在编写时有很多已出版的教材可以参考,学科知识体系较成熟,教材开发相对较容易。而实践教材在编写时,需要深入企业做实地调查,根据实际的岗位技能编写案例,开发难度较大。

5.配套的教学资源不完善现行的大多数教材只包含单一的课本,没有相应的案例素材、案例效果展示、教案、课件、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等教学资源,使得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没有统一的依据,同时学生在自学时缺乏有效的指导。

三、旅游企业信息处理实践教材开发的理念

教材开发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理念,以来自企业第一线的真实案例制成的任务为载体,打破知识本位学科的章节体系,对课程进行整合与序化,形成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将职业素养融于教学过程之中,提高其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旅游行业中具有一定的旅游信息处理能力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四、教材开发的思路

1.以岗位需求为依据设置教学模块,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面对形势严峻的学生就业压力,结合旅游类专业特点,在开发教材的过程中,我们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打破学科结构的教材体系,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前提确定行动导向的教材内容。

2.分析旅游企业相关计算机岗位工作任务,归纳其中的典型工作。

3.确定学习领域后,由校企共同合作开发设计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案例解构,将相应的案例分为若干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包含一定的职业能力。

4.以创设工作任务为向导。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应抓住学生好奇、求胜的心理特征,将“分析职业特点,创设工作任务”作为开发教材的抓手,从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中提炼出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驱动下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习得职业经验。

5.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异,分层次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密切联系,将旅游企业近期要做的报价单、行程单或宣传彩页承揽回来,作为任务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对所有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审后,挑出质量最高的作品,经教师修改后送到旅游企业,看是否可被采纳应用。

6.以开发创新思维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高职教育的高层次目标。在教材开发过程中,要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标贯穿于教材的始终,并体现在“完成任务”、“思考与练习”等项目中。

7.设计工学结合的教学评价与管理机制。任务驱动的核心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入手,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态度、过程及效果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教材开发案例

以该校《旅游类高职院校信息应用能力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究》教改课题组所编写的校本教材第三部分“文字处理模块”为例: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档的创建与编辑;(2)掌握文档的格式化;(3)掌握版面设置与文档打印的相关设置;(4)掌握图文混排操作;(5)掌握邮件合并工具的使用。能力目标:满足职业岗位群对文字处理能力的要求。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道德修养;(2)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3)遵纪守法,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自觉实行行业标准;(4)培养学生借助计算机工具解决专业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该模块以企业第一线的真实案例为教学项目载体,将来自企业的案例按知识构成进行归类,挑选了其中四个典型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这四个案例分别是:制作红头文件、制作旅行团接待计划表、制作旅游企业宣传彩页、批量制作商务信函。学习完上述四个案例后,学生基本具备了文字处理的应用能力,后续安排学生制作旅游企业实际承揽回的文档处理任务。在学时安排上,案例一为两小时,案例二为两小时,案例三为四小时,案例四为两小时,制作实际旅游企业任务为四小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上述四个案例进行解构,将其分解为若干子项目,使学生逐步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案例一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旅游公文编辑能力,任务拓展方向为旅游企业的相关公文、企业快讯等。案例二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字与表格混排能力,任务拓展方向为旅行社报价单、行程单等。案例三主要培养学生的图文混排能力,任务拓展方向为旅游企业展板。案例四主要培养学生高效率批量制作商务公函的能力,任务拓展方向为批量制作请柬、通知函、邀请函等。

六、教材开发的特色

1.针对岗位设置教学模块该教材紧扣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将教学改革立足于企业的实际需求,针对旅游企业的实际岗位技能需求设置教学模块,真实地再现了企业的办公情景。教材的课程结构来源于对工作过程的分解,有利于学生系统和快速地学习某一方面的内容,再加上后期的实践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学习的信心,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

2.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理念主导教材的开发教材开发的过程始终坚持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理念,科学、合理地设置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引领学生来完成对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让学生觉得学习计算机知识不再枯燥乏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企业信用工作案例篇4

关键词:工商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经济与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所有工商管理学生均要涉及企业资源与企业信息化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以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为代表的管理信息系统,代表了当今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企业管理方法。作为一种高效模拟企业运作流程的工具,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越来越多地受到高校的欢迎,大规模的实验室也在各高校相继建立。从1998年起,教育部确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然而在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学生大都感觉其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与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与自身的专业知识距离太远,觉得计算机专业知识欠缺,难以理解和接受相关的学习内容。所以在做好相关理论教学的同时,为了更好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教学体系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1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目标定位

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根据专业特点有四种定位:(1)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具有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应用软件的操作能力;(2)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具有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设计开发能力;(3)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具有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理论与思想指导具体管理活动的管理能力。(4)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在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具有从事信息系统研究的科研能力。在以上四种定位中,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应主要定位于第一、三种定位,兼顾第四种定位。

2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安排

根据教学目标的定位,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专业基本技能强化训练,主要针对课程实验;

第二层次:专业综合技能的合成演练,主要针对跨课程、跨专业的实验;

第三层次:专业与实践的结合,主要是企业实习;

第四层次:专业与科研的结合,即参与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

基于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项目应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

(1)仿真企业管理软件应用环境,适应第一层次要求。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在企业中普遍应用的管理软件,如用友eRp、金蝶K3、Sap等,用于企业体验(用于体验企业管理流程、角色与岗位等)、战略管理(如何从战略角度动作企业)、专项管理(企业管理专门方法,如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信息化管理等)、生产型企业经营实战演练、商贸型经营实战演练、生产制造模拟等。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获得真实和具体的企业工作体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2)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体系,适应第二层次要求。

沙盘模拟课程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对抗性于一体的企业管理技能训练课程。受训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由若干个学生组成,每个学生将担任总经理、营销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供应总监等。每个团队经营一个拥有销售良好、资金充裕的虚拟公司,连续从事4~6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内容涉及企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市场、销售、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在游戏般的训练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感受企业发展的典型历程,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在短期的训练中,学生将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他们必须一同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制定决策,保证公司成功及不断的成长。2005年开始,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始主办“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迄今已经举办六届,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最具影响力的全国大学生赛事。

(3)管理信息系统实习基地,适应第三层次要求。

依托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大力拓展与社会单位的联系,并利用合作单位及合作单位的企业用户资源,为学生提供工商管理类学生实习基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4)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科研基地,适应第四层次要求。

实验室在进行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学的同时,加强与学术界、企业界的合作与交流,积极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平台的研究和开发,努力开展企业管理信息化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推广和企业培训工作,成为与企业共同培养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基地,努力推进管理科学化、信息化。

3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3.1统一化、系统化的专业实验平台

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往往是分步投入,这样容易形成资源的分散,实验平台多样化、相互重复现象严重,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使实验室建成一个系统的实验平台。

信息化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相当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全国高校经管类实验室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00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专业研究会并每年举行一次研究会,2006年国家首次评选3所大学的经管类实验室为“全国重点示范实验室”,打破了“全国重点示范实验室”由理工科实验室一统天下的局面。eRp是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国家对管理信息化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国家重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起点要高,步伐要快。大多数国家重点企业要基本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制造类企业以应用eRp为主”和“其他企业要努力实现比较完善的财务、营销管理信息化”。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培养熟练掌握eRp技能的人才,符合经济建设和企业信息化的要求。

基于此,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建设应以eRp实验教学软件为一个统一平台,为相关课程建设与教学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利用此平台可以改变相对落后、分散的课堂教学体系,使工商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可以在eRp平台上实现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从生产制造、财务、销售、采购、库存管理信息管理等一体化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成为懂理论、有技术、能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3.2注重实践的实验教学体系安排

根据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安排,建立系统的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包括仿真企业管理软件应用环境、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体系、管理信息系统实习基地、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科研基地等(图1)。根据管理信息系统在某些领域的拓展,及时引入介绍新的与专业相关的系统软件,并能让学生会操作,或是要求学生理解其开发过程。将新的经营理念通过沙盘模拟训练课程导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或是及时增加管理信息系统领域产生的新的理论,作为更新的教学内容。

3.3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手段改革

除了传统的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外,场景式教学等教学手段也要引入进来,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获得更为直接的体验。

3.3.1研究性教学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中多学科内容交叉,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显得抽象、枯燥,学生感觉知识点太多,学起来很累。为了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说教气息太浓、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参与性差等弊端,结合自身的知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研究性教学,增强了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如以问题为导向,拟定一些主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择,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研究方案,自己动手参阅资料、选择分析方法、计算、并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解释所得到的结论,最后做主题发言,学生相互探讨、相互评分,老师给出指导性意见。

3.3.2案例教学

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一般采用三种模式:教师组织案例,教师进行分析的模式;教师组织案例,学生进行分析的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组织案例,并由学生进行分析的模式。通过这三种案例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了解,提高学生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在miS课的案例教学中,要针对每一章的具体内容及教学要求,选择题材丰富的各种案例,包含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失败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并贯穿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和系统实施的各个阶段。

此外,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案例教学步骤的规划与实施。第一,学生自行准备阶段。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教师要把案例材料和相关思考题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第二,小组讨论准备阶段。将学生划分为由三至五人组成的小组,以他们自己有效的方式组织活动;第三,小组集中讨论阶段。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意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作出解释。在这一阶段,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引导学生扩展和深化对案例的理解程度;第四,总结阶段。总结可以是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的方式,还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以便对案例所反映出来问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3.3.3项目驱动式教学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以一个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作为载体,来进行引导教学的方法。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项目驱动式教学应该选择学生所熟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小型项目,以降低项目难度,使学生容易入手并产生兴趣。重点应放在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规划、数据库建立这几个阶段,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限制,后续的实施阶段中涉及到具体的技术层面问题可以略过。

4结语

工商管理类专业强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应以此为核心思想,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具有高度仿真、高度参与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平台,调动实验室老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以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庆利.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25).

[2]崔金栋,张毅,王欣.《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张勇,段君玮,董启明.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8).

[4]邓忆瑞.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6).

企业信用工作案例篇5

案例教学是一种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指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典型的管理事件或政策问题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指出面临的困难和可供选择的方案,但不给出明确的答案,由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它强调教师在精心选择并具体描述案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最早运用于法学界、医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学界,并在管理教育中得到普遍认可。在西方管理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已有近百年历史,比较成熟,并已建成世界三大案例研究中心(HaivajdvyFCCH)湘其他一些较为著名的案例资源库。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mBa教育时就比较全面地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并将其大力推广。

案例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有关课程中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它以系统理论为基础,以案例讲述、分析、讨论、评价为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旅游领域的实战技术,成为学以致用的人才。这一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当前的旅游管理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思维和学习能力,发展专业技能技巧,巩固专业思想,树立职业意识。但不能否认,案例教学在我国管理教育中的基础是比较薄弱的,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由于旅游行业正处在快速发展和转型的阶段,理论研究有很多滞后的领域,实际案例进入课堂教学有较多的局限,因而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表现出本土化特色的缺失,教师较多地采用国际上较为著名的案例进行教学,缺少针对性和适应性。对于这一局限,许多管理学者和教育专家已经提出明确的意见,即要加快案例教学的本土化发展。本文将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来探讨推进旅游管理教育中案例教学本土化进程的若干问题。

2.案例教学本土化的含义

案例教学本土化主要指教学案例的本土化,即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源自本土、地方特色鲜明、符合国情的案例作为分析、讨论、评价的对象。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案例教学国际化,主要指在案例教学中借鉴国际上具有较高影响力和良好代表性的案例作为分析、讨论和评价的对象。国际化不是国外化,本土化也不是本地化、模仿化,二者实际上是案例教学法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本土化是案例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本国、本地的行业发展趋势并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国际化是案例教学提升的重要手段。可以赋予学生国际视野,使其深入理解该行业的国际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案例教学的国际化正是以各具特色的本土化案例为基础的,对特定的国家而言,只有本土化发展成熟了才能促进本国教学案例进入国际间的交流,提高其教育教学资源的国际化竞争能力,同时也可提高有关企业、行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3.案例教学本土化的意义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意义不仅体现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职业素质这一微观层面,还体现在传播企业管理思想,促进企业发展更为广泛的领域。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案例教学本土化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突破案例教学国际化的局限

虽然案例教学国际化有突出的优势,在案例信息组织、问题设计等方面较为成熟,教师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也有利于学生把握国际上旅游管理方面的经典经验和教训,但是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案例教学本身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过多地依靠国际化的案例将会降低其实际效用。国际化案例中的社会背景不同于我国的社会环境,因此从该案例中总结出来的管理思想、技能技巧未必符合中国企业的需要。以之为教学材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与实际需要的脱节,学生从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有可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水土不服。其次,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这是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条件。而教师获取国际化案例有关背景资料的途径相对较少,这就局限了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同时学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认知相对要肤浅一些,即使教师提供了相关信息资料,学生也难以形成感性认识,在信息获取方面明显处于劣势。信息的不对称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案例教学的质量。其三,案例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因而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国际化的案例从采写到引入我国,再到进入课堂的周期偏长,案例资源更新缓慢,其中包含的教学信息时效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相应降低。其四,国际化案例冲击了本土企业进入课堂的机会,不利于学生了解本土企业的发展,而国际化案例所涉及的企业往往又与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环境相隔甚远,不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职业意识。

推进案例教学本土化建设可以突破国际化案例的局限。首先我国旅游业和旅游企业的发展与转型为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学习专业知识,教学双方都能获得较为丰富的背景资料,学生对特定事件容易产生共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容易被调动起来,案例教学的质量能够得以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国内代表性旅游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有助于巩固学生职业意识,优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对旅游行业、旅游企业的适应能力。

3.2挖掘我国旅游企业的潜力

我国现代旅游业起步晚、发展快,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这样的快速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典型案例,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经典的教训,正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论联系实践的良好切入点。发展案例教学本土化的基础和关键是案例教学资源的本土化。旅游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以客观的立场来采写、评析、讨论案例,提炼旅游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可以给企业的生存发展注入更多的智力因素,挖掘企业的潜力,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良好的建议和意见,进而形成旅游管理教育和旅游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3.3促进我国旅游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案例资源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个组成部分,案例教学的发展向我们展示了一条企业走向世界的全新道路,即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播的途径走向世界。各国经典成熟的案例可以通过有偿使用的方式在全球通用,这是目前全球各大案例研究中心通行的方法。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讲,这是一个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捷径。我国目前已有三大案例库研究中心,即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案例中心、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其中北京大学管理案例中心是欧洲案例信息中心(BCCH)的会员,其采写和收录的许多案例通过该中心向全球销售。加快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本土化发展可以加速我国优秀的旅游管理案例的积累,让更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企业案例在全球范围内使用,为国际市场了解我国旅游企业创造机会,也为我国旅游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新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4.当前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本土化的障碍

教学案例的选用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是否选择本土教学案例也是案例教学本土化的重要标志。尽管目前发展本土化案例的重要性已有目共睹,但除管理学科外其他专业的本土化建设还没有形成规模,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企业在2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大变化,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但是由于案例教学理论研究和案例采写不足的局限,大量的具有借鉴意义的旅游管理事件还没有纳入专业教学内容体系中来,已经进入课堂的一部分旅游管理案例由于信息获取途径、采写水平的限制,多数还是初级案例的形式,案例的潜在价值还没有充分地发挥。

案例教学本土化建设需要教育界和企业界的联动,需要大量的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但是在目前的教育管理体系下,高校教师缺少走进企业调研、采写案例的动力,极大地局限了我国本土化案例的积累和推广。

5.推进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本土化进程的建议

5.1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深入旅游企业采写案例

我国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旅游企业本土化的教学案例,但从数量和层次上看远远不能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教学案例有使用周期,国外案例库的资源是滚动更新的,一个案例的寿命大约是2到3年。目前我国还没有建成专门的旅游管理学科案例库,多数已有的本土案例是以教材或教参的形式出现,更新速度慢,与旅游企业的发展步伐不匹配,所以要加快开发本土化教学案例资源。高校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开发本土化教学案例资源的理想队伍。而成功的案例采写除了需要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丰富的管理经验、职业技能等实践知识,这都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企业进行充分地锻炼。有关教学单位和部门应该建立激励机制(如将案例采写和案例教学实践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将案例采写纳入科研工作考核体系等)鼓励教师走进企业,积极参与实际工作,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来采写案例,提炼有关旅游企业的管理经验或教训。

案例采写往往涉及到企业的一些内部信息,还需要企业的积极配合。教育部门、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应该为教师提供支持,积极牵头与企业沟通联系,协调教学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消除企业的顾虑,使企业愿意公开自己的真实情况,接受客观中立的调研,为教师采写高质量的案例扫清障碍。

5.2建立旅游管理本土化案例资源库

加大旅游管理案例采写和积累的力度可以保证本土化教学案例的来源,但真正持久地发展案例教学本土化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借鉴国际上管理教育案例库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参照我国目前管理学科案例本土化建设的成果,旅游管理本土化案例资源开发应该及时建立案例资源库,将零散的旅游管理案例资源集中管理,以便于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案例更新。案例资源库提供的是案例资源集中管理和使用的平台,通过商业运作机制,向各有关的教育教学单位和企业培训机构有偿提供适用的教学案例,所获的经济利益反过来又可以投入到案例采编收录工作中,以确保案例能够滚动更新,保证案例资源库的生命力和时效性、适用性。专业的案例资源库建设和发展也可以为案例的质量提供保障,充分发挥旅游管理案例资源的教育价值。

5.3加强教师案例教学法的培训

案例教学过程是实现本土化案例资源价值转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本土化进程中,强化对教师案例教学方法的培训是确保实现案例教学本土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其方法和技巧体现在课堂设计、课堂组织和教学评价反馈等多个环节中。案例教学方法培训应该使教师明确有关案例教学的下列内容:(1)案例教学的含义;(2)案例编写方法和选择标准;(3)教师导演角色和学生主演角色的定位;(4康例教学过程设计技巧;(5)案例展示介绍的方法;(6)课堂讨论的引导和组织方法;(7集例教学评价标准。上述培训内容应当融入高校的师资培训项目中,由有经验的案例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高校教师案例教学的整体水平。案例教学的设计、组织过程也是教师综合知识能力的展示过程,除了方法上的培训以外,教师还应主动地加强与旅游行业的联系,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案例、学习案例。有望建立起来的旅游管理案例资源库的管理机构其实在商业运作的过程中也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培训主体参与到案例教学方法的推广中来,通过教学方法培训和案例资源信息的培训来提高案例教学的整体水平,进一步发挥旅游管理本土化案例的价值。

企业信用工作案例篇6

随着信息技术在经济与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所有工商管理学生均要涉及企业资源与企业信息化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以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为代表的管理信息系统,代表了当今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企业管理方法。作为一种高效模拟企业运作流程的工具,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越来越多地受到高校的欢迎,大规模的实验室也在各高校相继建立。从1998年起,教育部确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然而在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学生大都感觉其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与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与自身的专业知识距离太远,觉得计算机专业知识欠缺,难以理解和接受相关的学习内容。所以在做好相关理论教学的同时,为了更好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教学体系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1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目标定位

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根据专业特点有四种定位:(1)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具有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应用软件的操作能力;(2)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具有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设计开发能力;(3)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具有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理论与思想指导具体管理活动的管理能力。(4)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在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具有从事信息系统研究的科研能力。在以上四种定位中,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应主要定位于第一、三种定位,兼顾第四种定位。

2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安排

根据教学目标的定位,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专业基本技能强化训练,主要针对课程实验;

第二层次:专业综合技能的合成演练,主要针对跨课程、跨专业的实验;

第三层次:专业与实践的结合,主要是企业实习;

第四层次:专业与科研的结合,即参与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

基于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项目应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

(1)仿真企业管理软件应用环境,适应第一层次要求。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在企业中普遍应用的管理软件,如用友eRp、金蝶K3、Sap等,用于企业体验(用于体验企业管理流程、角色与岗位等)、战略管理(如何从战略角度动作企业)、专项管理(企业管理专门方法,如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信息化管理等)、生产型企业经营实战演练、商贸型经营实战演练、生产制造模拟等。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获得真实和具体的企业工作体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2)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体系,适应第二层次要求。

沙盘模拟课程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对抗性于一体的企业管理技能训练课程。受训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由若干个学生组成,每个学生将担任总经理、营销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供应总监等。每个团队经营一个拥有销售良好、资金充裕的虚拟公司,连续从事4~6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内容涉及企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市场、销售、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在游戏般的训练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感受企业发展的典型历程,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在短期的训练中,学生将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他们必须一同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制定决策,保证公司成功及不断的成长。2005年开始,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始主办“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迄今已经举办六届,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最具影响力的全国大学生赛事。

(3)管理信息系统实习基地,适应第三层次要求。

依托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大力拓展与社会单位的联系,并利用合作单位及合作单位的企业用户资源,为学生提供工商管理类学生实习基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4)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科研基地,适应第四层次要求。

实验室在进行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学的同时,加强与学术界、企业界的合作与交流,积极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平台的研究和开发,努力开展企业管理信息化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推广和企业培训工作,成为与企业共同培养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基地,努力推进管理科学化、信息化。

3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3.1统一化、系统化的专业实验平台

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往往是分步投入,这样容易形成资源的分散,实验平台多样化、相互重复现象严重,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使实验室建成一个系统的实验平台。

信息化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相当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全国高校经管类实验室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00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专业研究会并每年举行一次研究会,2006年国家首次评选3所大学的经管类实验室为“全国重点示范实验室”,打破了“全国重点示范实验室”由理工科实验室一统天下的局面。eRp是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国家对管理信息化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国家重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起点要高,步伐要快。大多数国家重点企业要基本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制造类企业以应用eRp为主”和“其他企业要努力实现比较完善的财务、营销管理信息化”。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培养熟练掌握eRp技能的人才,符合经济建设和企业信息化的要求。

基于此,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建设应以eRp实验教学软件为一个统一平台,为相关课程建设与教学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利用此平台可以改变相对落后、分散的课堂教学体系,使工商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可以在eRp平台上实现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从生产制造、财务、销售、采购、库存管理信息管理等一体化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成为懂理论、有技术、能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3.2注重实践的实验教学体系安排

根据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安排,建立系统的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包括仿真企业管理软件应用环境、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体系、管理信息系统实习基地、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科研基地等(图1)。根据管理信息系统在某些领域的拓展,及时引入介绍新的与专业相关的系统软件,并能让学生会操作,或是要求学生理解其开发过程。将新的经营理念通过沙盘模拟训练课程导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或是及时增加管理信息系统领域产生的新的理论,作为更新的教学内容。

3.3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手段改革

除了传统的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外,场景式教学等教学手段也要引入进来,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获得更为直接的体验。

3.3.1研究性教学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中多学科内容交叉,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显得抽象、枯燥,学生感觉知识点太多,学起来很累。为了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说教气息太浓、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参与性差等弊端,结合自身的知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研究性教学,增强了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如以问题为导向,拟定一些主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择,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研究方案,自己动手参阅资料、选择分析方法、计算、并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解释所得到的结论,最后做主题发言,学生相互探讨、相互评分,老师给出指导性意见。

3.3.2案例教学

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一般采用三种模式:教师组织案例,教师进行分析的模式;教师组织案例,学生进行分析的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组织案例,并由学生进行分析的模式。通过这三种案例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了解,提高学生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在miS课的案例教学中,要针对每一章的具体内容及教学要求,选择题材丰富的各种案例,包含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失败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并贯穿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和系统实施的各个阶段。

此外,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案例教学步骤的规划与实施。第一,学生自行准备阶段。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教师要把案例材料和相关思考题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第二,小组讨论准备阶段。将学生划分为由三至五人组成的小组,以他们自己有效的方式组织活动;第三,小组集中讨论阶段。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意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作出解释。在这一阶段,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引导学生扩展和深化对案例的理解程度;第四,总结阶段。总结可以是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的方式,还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以便对案例所反映出来问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3.3.3项目驱动式教学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以一个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作为载体,来进行引导教学的方法。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项目驱动式教学应该选择学生所熟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小型项目,以降低项目难度,使学生容易入手并产生兴趣。重点应放在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规划、数据库建立这几个阶段,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限制,后续的实施阶段中涉及到具体的技术层面问题可以略过。

企业信用工作案例篇7

一、工商管理教学中案例库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立符合我国大中专院校教学实际的工商管理案例库意义重大。首先,它是工商管理教学的基本保证,没有好的案例支撑,教师们即使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其次,我国经济转型期的深刻变化是西方国家没有经历过的,因此国外的案例很难让学生进入情境,难以诠释其理论概念;再次,案例库还具有对知识进行储备和管理的功能;此外,通过案例库的建设,还可以加强大中专院校之间,大中专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更好地实现教师、学生、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功能。

二、工商管理教学中案例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1.案例数量不足。在目前的工商管理教学中,案例数量严重不足,原创性案例更加有限,使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好用举例教学来代替案例教学,但是很难达到案例教学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2.案例质量不精。案例库不仅数量不足,案例的质量也不精,很多案例直接从互联网和报刊中转载而来,其内容大多停留于对企业的片面宣传报道,没有探及深层次的管理问题,因此质量大多不高,难以完成理想的教学效果。

3.案例陈旧,时效性差。教学所使用的案例大多比较陈旧,很多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因此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强,提不起学生讨论研读的兴趣,更无法反映工商管理专业的前沿理论成果。

4.案例的本土性较弱。教学中采用的大多都是欧美国家的企业案例,或是直接改编于外国企业,很少能够真正反映我国企业在转型期所暴露出的问题,更无从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意见,这对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是十分不利的。

5.案例库素材来源渠道有限,企业案例难以采集。目前教学中的案例主要来自于对经典案例的改编,更主要的是对企业案例的采编,但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对工商管理案例库采编认识不到位,不愿将企业信息及数据公之于众,因此使采编工作难以获取真实有效信息,企业案例采编工作难度较大。

6.案例采编的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积极性不高。案例采编工作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较大,目前对于案例库采编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大中专院校教师对案例的开发与采编完全出于个人兴趣,积极性不高。

三、工商管理教学中案例库建设的发展对策

1.提高大中专院校对案例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建立案例反馈机制。工商管理案例库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大中专院校对案例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只有提高大中专院校领导及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明确案例教学法对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提高案例的使用率,才能够做好工商管理案例库的建设。同时案例库的建设还需要一批热衷于案例研究案例教学的教师,在大中专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评估教师案例教学的效果,建立案例教学的反馈机制,并对在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中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以提高其积极性。

2.大中专院校要成立专门的案例中心组织,完善制度标准。工商管理案例库建设,必须要有一个由专职人员组成的稳定组织。各大中专院校应设立案例中心,各课程授课教师参与其中。组织成员不仅进行案例采写、编辑、整理,还需要与其他大中专院校、企业进行日常联络和交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各自优势特长,并注意完善相关的规范制度和入库标准,推动案例库的持续发展。

3.多渠道搜集案例库素材资源,加强素材库网站建设。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企业的兴衰给中国工商管理案例库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库资源。因此大中专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互动,在素材库建设中注意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帮助企业分清形势,梳理思路,获得企业的认同和支持,实现大中专院校教学与企业发展的共赢。并通过与国内外其他案例库、大中专院校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互通有无,多渠道搜集案例库素材资源。

4.加大案例库建设的资金投入,落实资金保障。案例库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依靠国家或学校的支持外,还需要广泛挖掘一切可能的资金来源,如获得基金组织资助、依靠个人优势进行咨询、培训,都是可能获得资金来源的途径。

5.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进行案例库市场化运作。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帮助大中专院校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大批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对工商管理案例库进行市场化运作,可以加强大中专院校、教师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共同提高,实现大中专院校与企业的更好发展。

企业信用工作案例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eRp教学研究

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大量需求eRp专业操作人才,这就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因此,在突出实验实践教学优势的大背景下,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而言,为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积极探索eRp课程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eRp课程教研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eRp(下文简称“eRp”)课程属于《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应用分支。对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学习《管理信息系统》,重点不在于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开发和实现,而在于掌握以该系统为工具或载体,来最有效地配置企业的资源的方法。

关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已有不少思路。张星文(2003)指出应加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探索其新模式,并改革考核评价模式。滕佳东(2007)认为教学重点在于,一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的统一,二是重视案例教学,加强能力培养。林秋平(2008)提出一种将案例与教学相结合、上机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罗希(2012)研究了eRp实验教学方法及其模式,提出依托企业仿真案例进行分组练习的教学方法,并对比分析了软件教学、沙盘模拟和企业实训三种教学模式的特点;黄莉萍(2012)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提出一套以模拟企业eRp仿真运营为核心的实验课程体系,将eRp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为市场(企业)、政府和司法监督三个部分,学生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入不同行业,熟悉社会化的流动和资源配置的过程。

综上所述,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认为: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实践指导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对于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却存在争议,案例教学法本身也存在着一定问题。

二、eRp课程教学过程的问题

1.师资不足

一般而言,实验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后续延伸环节,课堂组织、实践操作、分析应用、课后考察等等,从理论联系实践角度来说,实验课的要求都比理论课要高,所需教师数量也要大,所以仅有校内教师是不够的。一是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实验教学教师基本上以校内青年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固然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但知识面广度不够、缺乏具体企业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可能效果欠佳。二是教师数量不足。一般高校配备足量的实验教师是不太现实的,因此聘请校外的企业导师可以弥补部分师资不足,但又存在着费用问题以及校外企业导师教学的效果评价问题。

2.实验设施不全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很难像理工科专业那样受到重视。常见的情况是,项目审批困难、启动资金过低,硬件设施水平不高。其次,eRp课程软件平台需要定期更新,如果不更新,那么许多模块就无法正常使用,而软件更新是需要经费支撑的。

3.案例教学模式单一

人力资源管理eRp课程一般以案例教学的形式开展,依托一个eRp软件平台(如金蝶K3系统),教师指导学生将案例中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各大模块的项目在系统中逐一实现、模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办公流程,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由于时间和环境所限,教师在编制教学案例时,很难考虑到所有企业类型,也无法考虑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方方面面,故案例单一、陈旧和空洞,是较常见的问题。

4.教学过程和结果考核需改进

人力资源管理eRp课程的教学过程一般是:教师演练学生操作分单元案例模拟期末考察。为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方便过程评价,一般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一组6-8人。由于教学案例资源不足,不同小组仍然共用一套案例,通常在一个教学周期内,全体学生仅完成同一套案例的操作与实施,难以避免少数学生实际上被动学习、弄虚作假、蒙混过关等情况,而这一点,仅从最终方案的结果上是考察不出来的。

三、人力资源管理eRp教学改革思路

1.短期改进

(1)组建新型人力资源管理eRp课程教学团队

基于eRp软件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解者,而更多的是扮演引导者、评价者和业务顾问等角色。因此在这门课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经管类专业素养,还需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对教师全面素质要求较高。

整个教学团队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试验大纲要求进行动态调整。应由理论与实验经验兼备的教师牵头,组建以专任教师和实验员为人力资源eRp课程教学主要师资、以校外优秀的企业导师为辅助师资的新型教学团队。校内教师主要负责日常的实验安排和项目实施,校外导师主要承担业务顾问和课程评价等工作。同时,为了激励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学校职能管理部门可以应当给予一些政策上的倾斜,如实验课单独核算课酬、允许企业联合办学等。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外企业导师的引荐,把优秀学生输送到到企业去实习和检验,从而实现“教室实验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实践规划。

(2)建立人力资源管理eRp教学案例库

在上述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建立可供学生和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挑选案例的人力资源管理eRp案例库。教学团队中各位校内教师根据自身所长编制不同案例,然后由校外资深企业导师来对案例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进行审核校对。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所有小组共用一个案例的模式,教师随机安排不同案例给不同的小组,有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杜绝懒汉行为。

(3)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人力资源管理eRp课程的考核应贯穿教学全过程。由于理论部分已在前期课程结束,故宜采用“平时表现考核+项目过程考核+结果评价”的方式进行。平时表现考核,由学生考勤、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和参与课堂讨论情况构成;项目过程考核,是在学生以团队合作形式完成案例模拟时,教师细心观察,关注学生的状态和在小组中角色扮演情况,适时记录其成绩;结果评价,就是在课程结束阶段,教师就各小组完成案例的情况、成果(报告)展示和答辩情况进行评价。

对于单个学生来说,平时表现考核、项目过程考核、结果评价三部分的分数权重比为2:5:3,由此比例所得结果为最终课程成绩。这种方式可以打破期末成绩决定课程成绩的常规套路,客观呈现课程教学情况,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团队意识。

2.远期规划

(1)整合基于eRp系统的经管类教学资源

完整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包括生产制造、供应链、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多个子模块。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仅熟练掌握一个eRp系统模块是远远不够的。而目前的高校教学,根据不同专业来分割eRp系统各模块,分开教学、分开实践,实际上破坏了eRp系统的整体性,不利于学生理解企业经营中各个环节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模式,不利于掌握eRp系统集成化思想的精髓。

长期来看,会计、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可在单独进行各专业模块教学的基础之上,利用实验中心资源,打破专业限制,开展eRp系统综合实验课程。学生通过综合实验课程了解交叉领域的操作流程,有助于领悟eRp原理和集成化思想、从整体上把握eRp系统的结构和企业eRp实施的知识和技巧。

同时,需要将各专业模块的案例库整合起来,相互对接,形成新的综合实验案例。学生分小组分别进行不同类型企业的模拟,从人、物、财各个环节熟悉企业运作流程,了解企业资源有效配置过程。综合实验宜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知识储备,再结合综合实验,可以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提高实践能力,为将来实习或创业打下基础。

(2)开展eRp实习实训和校企合作

校内综合实验完成之后,可以利用共建企业的有效资源,开展eRp企业实训,时间在两周以上为宜。在真实的企业运营环境中,学生能够跳出自己专业的限制,对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有深刻认识。企业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在完成eRp企业实训的学生中,择优挑选,留在企业实习,继续从事eRp相关的工作和研究。

开展eRp企业实训和实习,离不开优秀的实训导师。一方面,校内实验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继续担任企业实训导师,同时可以由学校选派,到知名企业去培训和参与eRp系统研究,增强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实战经验;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中专门从事eRp系统相关工作的产品经理或中层管理人员担任实训实习导师,这更加能够带动学生自主实习的积极性。

作为课程的后续延伸,经管类专业实验室(中心)可以面向社会,承接针对各种岗位的eRp培训。高校既可以借此提供社会服务和承担社会责任,又可以了解企业用人的本质需求,随时更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结论与建议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趋势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顺应市场需求,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一身的综合型人才。作为人力资源管理eRp课程的参与者,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不断探索和钻研新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在短期,我们可以通过组建新型教学团队、建立课程案例库和改革考核方式等手段提高人力资源管理eRp课程的教学效果;长远来看,整合经管类eRp实验资源是必然趋势,可以逐步实现各专业eRp案例库的对接和融合,开展eRp综合实验课程,进而广泛开展eRp实习实训和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星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

[3]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

[4]林秋平,李元辉.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1)

企业信用工作案例篇9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管理会计应用型人才

会计学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专业,大多数科研型和应用型高校都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并通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自己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多高校的会计学专业都已建成为国家或省级重点专业或特色专业,在科研型人才培养、国际化合作、信息化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但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反映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各高校以会计准则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考研考证为核心的教学引导,使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现状渐行渐远。目前,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已经有了标准化的程式,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并不复杂,而且大量核算工作都由会计信息系统自动完成。企业迫切需求会计人员能够参与企业的过程控制、能够挖掘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控制分析、能够设计会计管理的创新模式,如全面预算管理、集团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等创新模式。因此,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为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做出变化,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和教学内容、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法等方面为更多地培养学生的管理应用能力做出变更。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实力较弱、服务区域局限于二三线城市、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因而在培养模式的设定上更应符合自身特点和紧贴社会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急企业所需,分析学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行业或企业集群特点、主要特色产业和重点产业、典型企业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详细梳理企业对会计能力的需求点,突出分析管理会计能力点及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体系,与地方重点企业和特色企业合作建设管理会计控制类课程,编写案例实训教材,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及深入企业的情景式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将重点培养学生“基于业务流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建设特色。

二、梳理会计学专业能力点,构建能力导向型课程开发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终要落实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上。为了实现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适应地方中小企业的基于业务流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能力,对原有的课程设置方式和已有的课程板块做出改革。突破培养方案中固有的程式化课程,重新梳理会计学专业能力点,以能力为导向,按照“能力点理论课程实训课程”的开发路径设置课程(见表1)。应用型会计学专业学生可以细分四大板块一级能力点,包括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创业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四大一级能力点基础上再细化二级能力点。明确该能力板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设置相对应的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从表1的理论教学课程来看,基本涵盖了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内容,这些理论课程设置无法看出各学校的办学特点,与科研型大学没有太多的区别。而真正能体现应用型高校特色的是实践教学课程。表1中将实践教学课程分为课程及模块周实践、综合实践两类。课程及模块周实践包含三个层次的课程:第一类为模块周实训课程。如基础会计学模块周实训、会计综合模块周实训、财务管理模块周实训、纳税申报模块周实训、会计信息化模块周实训、审计模块周实训等。这通常就是指一般学校的模拟实训,采用小学期制的方式,安排专门的实训周进行模拟的模块实训。第二类为校本案例讨论训练课程。旨在提高成本核算能力、管理控制能力、财务报表分析能力、税收筹划能力、涉外业务能力、不同业务流程核算和管理能力等。样本案例课程可在对应理论课程开设学期的后半学期开课,或者直接在理论课程中设置半数以上课时作为案例讨论课时,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能力。第三类为专项训练课程。如提高专业知识更新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的专项理论讨论和专业小论文训练、提高新设企业会计政策设计能力的会计政策及内部控制设计报告训练、各种专业证书考试训练等。这些训练可采用讲座、课后小论文及短期培训的方式实现。

三、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

表1中的校本案例课程讨论训练,最大特点是需要任课老师自行设计校本案例库,且必须由学校老师到所在区域不同类型的典型企业进行调研,搜集包括不同业务流程的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内部控制、资金集中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运用等成功案例,根据调研结果编写出适合教学的案例库校本教材并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案例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加强校企合作。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出于成本和商业秘密的考虑,不愿意接纳学生和老师来企业进行实习,如果没有有效地校企合作机制,老师很难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所以,要从学校层面主动联系目标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签订相对稳定的合作协议。在校企合作中不能只要求企业付出,学校要提供给企业一定的经费支持,学校的老师也要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在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或为企业培训员工。二是要制定专门的案例课程开发规划,结合会计专业教师的科研和专业技能专长,按计划安排老师到相关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学习所在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管理流程,总结所在企业在管理控制、成本核算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所在调研企业的财务总监一起研究课程内容,获取所在企业的一些基本信息,以案例形式编写专项管理控制训练教材和不同行业类型的成本控制训练教材,构建具有真实应用背景和最新应用成果的校本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同时,还需要注意不断进行校本课程的后期维护,老师要定期回访合作企业,获取他们在实践中的改进经验,不断修订校本教材。三是要改革教师的考核方式。由于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老师承受着较重的科研和教学双重压力,在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的开发上没有太大的积极性。为了能够鼓励老师主动地深入企业参与案例教学的改革,就必须改革教师的考核方式,将在企业中的工作经历作为职称考核的必要条件,教学改革研究类论文作为必须完成的科研任务。

四、改革教学方法,以导学结合的科研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第一,理论教学课程要突破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在一些应用型高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的课时不断增加,但教学任务还是不能完成,学生也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导致该弊端的主要原因。所以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要减少一些难度较大、中小企业基本不会出现的内容的教学课时,如复杂的金融工具问题、资产减值问题、所得税的纳税影响会计法等。适当引入一些案例和讨论式教学,将难度较大的内容作为课后选择性学习内容,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在约定的时间在线辅导。

第二,在提高学生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财务报表分析、专业知识更新、信息搜集、新设企业会计政策设计等方面能力时,更多采用专业小论文和专项报告的形式进行训练,促使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资源,更多关注最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更多利用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

第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机,在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建设过程中,有目的性地选拔优秀且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到课程和教材建设中来,以学生申报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为抓手,建立学生与项目指导老师共建课程机制,以学生的科研活动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已经建成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参与后期的课程维护工作,寻找新的企业进行调研,形成更新的案例教材。

第四,独立开设校本案例课程,一方面由案例编写老师担任该案例教学任务,由老师在课堂中设定案例中的工作情景,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聘请共建单位的财务总监走进课堂,以讲座的形式介绍所在单位的管理经验和实施经验,并就工作中产生的困惑与师生一起研讨对策。

第五,鼓励学生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完成毕业论文。学生结合所在实习企业的真实情况,就会计政策选择、成本控制、内部控制、资金集中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税务应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发生的背景及原因,设计问题解决的方式,在问题阐述中要强调可行性及与相关部门及人员的沟通途径。也可以是实习企业在某方面的成功经验介绍,详细阐述其原有的问题,新的核算和管理策略,对企业价值产生的影响等。在毕业考核环节,要对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方面严格要求,毕业论文须经答辩委员会的答辩。

第六,改变松散的毕业实习方法,选择一些表现较好、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进入规模较大、业务类型相对齐全、管理规范的企业进行专项指导,由校内和实习单位的资深老师共同组成指导小组,制订模块实习计划,按模块进行轮换实习。学生实习过程中要有周记录、月报告,校企双方指导老师都要在实习日记及报告上签署意见,评价进程效果。指导教师必须全程关注学生的实习进程和效果,特别是校内指导老师要与校外指导老师保持沟通,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工作中遇到的职业难题一起研究解决方案。学生实习结束后必须撰写实习报告并进行答辩,由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给予评分并评选出优秀实习生。

[本文系江苏省高教教改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13JSJG263)、盐城师范学院教改研究重点项目(编号:13YCtCJY016)阶段性研究成果]

企业信用工作案例篇10

关键词:构建;供电;秩序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0/F416.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0-21-02

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供电企业必须认真思考和构建新的供电秩序,应该把新形势下供用秩序定位于“和谐、诚信、法治”。电力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也是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供电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然而,由于我国电力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公民的法律意识不强等原因,供电企业的法治环境不容乐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依法治国方针的深入人心,供电企业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和深刻的变化。近年来,供电企业与用电客户之间的供用电关系日趋复杂,出现了大量的供用电法律纠纷。总结和分析这些案例纠纷,有助于认清当前供电企业营销服务面临的复杂外部法制环境,也促使供电企业查找工作中存在的漏洞与不足,加强法制观念,对于提升营销服务工作管理水平,建设和维护良好的供用电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典型供用电纠纷案例

纵观近年来经营管理档案中收集整理发生的供用电纠纷,就能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不仅新型纠纷不断涌现,而且传统纠纷也逐渐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按照不同的案由将部分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归纳,主要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因用电客户拖欠电费引发的纠纷

案例1:2000年8月,王家庄村委会向供电公司提出用电申请,要求对该地区排涝抗旱进行供电,并与签订了低压供电合同。供电公司为该村抗旱安装电表一块,并按合同约定为提供供电服务。王家庄于2000年10月开始未交纳电费,共拖欠电费2793.42元。为此,供电公司要求王家庄支付拖欠的电费,按合同约定支付违约金,并要求王家庄村委承担连带责任。最后,法院认为电力公司与村委会之间的合同有效,该村村民承包用电虽未签订合同,但是电力的实际使用者,亦应承担支付电费的责任,最终判决王家庄村委会和该村民交付电费及违约金,并承担全部案件受理费。

第二类是因供电质量事故引发的纠纷

案例2:2007年10月24日,外地大货车违章,撞断官桥10千伏电杆,造成鑫茂铸业公司电力中断。2008年l月15日,受雪灾影响,导致供电系统瞬间电压降低,影响了鑫茂铸业公司的正常用电。两次供电质量事故造成了鑫茂损失达10多万元,该公司要求枞阳供电公司向其开具事故证明向相关责任者进行索赔。枞阳供电公司向鑫茂公司证明了两次事故原因分别属于外力破坏和不可抗力,并声明对此不承担责任。

第三类是因供电企业停电引发的纠纷

案例3:枞阳狮峰山小区为高压自管户,由物业向业主收取电费,再统一向枞阳供电公司交纳。由于个别业主不按时交纳电费,导致该小区长期欠费。于是枞阳供电公司向该小区全体业主发出通知,准备从高压侧断电。为了避免统一停电对已交纳电费业主的影响,枞阳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根据物业提供的欠费名单,进行分户断电,并在小区公共场所张贴通知,明确指出此次停电针对不交费的业主。实施停电后,供电公司收到了一份律师函,该函认为枞阳供电公司仅以物业公司提供信息为依据行使停电,侵害了部分业主的合法权益,枞阳供电公司不应参与到业主与物业公司的物业管理纠纷中来。

第四类是居民高压自管户引发的供用电合同纠纷

案例4:枞阳某物业管理中心担负着枞阳多个公寓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作,并与枞阳供电公司签订了《供用电合同》。由于上述公寓多为居民高压自管用户,一直以来由物业公司收取业主电费,再向供电公司交纳。由于部分业主经常不按时交纳电费,导致物业公司长期替部分居民垫付。截至2007年6月,已拖欠电费10余万元。物业公司向供电公司发函,表示不愿意再承担代收电费的工作,拒绝与供电公司续签已到期的《供用电合同》,要求供电公司直接向业主收取电费。

二、供用电纠纷增多的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上述案例,导致供用电纠纷呈现上升趋势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市场经济下的法律体系日益完善,电网企业外部市场约束主要体现在法律约束上,这是一种刚性约束,而且这种约束伴随着大量法律法规的出台更加明显。如《合同法》《招投标法》《公司法》《物业管理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加大了对电网企业契约行为、采购行为、公司管理和电网建设等行为的约束与限制,供电企业必须转变以往的工作方式,否则不仅容易触犯法律,还可能成为引发矛盾和纠纷的导火线。

二是随着公民的法律意识与维权意识的提高,供电企业也迎来了一个应对用电客户依法维权的新时期。

三是电力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电力法》《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供电营业规则》等电力法律法规制定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些当初制定电力法律法规时无法预计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造成了诸多条款和现行的法律精神相违背,与其他基本法律如《合同法》不协调的局面。

四是信用机制建设滞后。信用的缺失导致部分用电客户不能遵守法律,不能严格履行供用电合同,窃电与欠费情况十分普遍。电费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一大成本,尤其是一些耗能高、经济效益不好的用户,支付电费非常困难。于是,使用窃电、恶意拖欠电费等手段降低成本,解决经费不足的情形时有发生,引发了不少的矛盾与纠纷。

五是在用电客户维权意识高涨的情形下,国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政治要求。电网企业不少员工不能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后及时转变思想观念,不少纠纷的发生源于一些供电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不能坚持依法办事,缺少社会服务意识。

六是居民高压自管户大量存在,成为纠纷的重点。高压自管户是指电压等级在10千伏及以上的用电客户,电力设施(配电室)的投资和维护由用电客户自身管理。当高压自管户的主要用电类别为居民性质时,称为居民高压自管户。近几年,居民高压自管户涉及多方主体,包括开发商、业主(居民)、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供用电合同的主体难以确定,供电企业经常被卷入众多主体之间的纠纷中。由于业主(居民)不能享受到供电企业包括抄表、收费、抢修在内的到户服务,引发了部分业主(居民)的不满。居民高压自管户拖欠电费的情况比较普遍,停电催费权利的行使难度较大,给电费回收工作带来了困难。

三、构建新形势下供电秩序的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供电企业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构建新的供用电秩序,结合案例暴露出的问题以及供电企业营销工作的实际,应该把新形势下供用电秩序定位于“和谐、诚信、法治”。

构建和谐的供用电秩序就是通过创新优质服务工作,实现并满足客户不断提高的服务需求,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树立供电企业优质服务的品牌,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电网企业与客户的双赢。构建诚信的供用电秩序就是通过参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建立电网企业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形成“守信者得利,失信者受损”的机制,通过信用机制的惩戒和激励功能,使“诚实守信”成为供用电双方所遵循的共同原则。建设和谐、诚信、法治的供用电秩序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强对供电企业员工的法制教育和培训。一方面,可以促使员工自觉遵纪守法,接受法律的约束;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员工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例如,使营销人员熟悉《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破产法》等民事法律法规,工作中就可以通过行使不安抗辩权、撤销权和代位权,依法要求欠费用户提供保证、抵押、定金等形式的担保及合同保全措施,行使申请支付令追缴欠费等法律措施。

(二)积极推动地方供用电立法。实现供用电秩序“法治化”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积极促成有利于维护供用电秩序的地方法律法规出台,对于弥补电力法律法规的缺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不断加强契约意识。签订明确详尽的供用电合同,规定电网企业与用电客户之间电力供应与使用的权利义务,为双方建立和谐的法律关系提供法律规范。尤其是在电力法律法规中规定的不明确、不具体的情况下,供电企业可以充分运用合同的“法律”形式,调整与用电客户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与用电客户签订供用电合同过程中,首先要将《电力使用条例》《供电营业规则》中的一些合理内容移植到供用电合同中去,让其成为合同双方当事人必须遵守的内容,使供电企业按合同操作有法律依据,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分歧。其次,由于供用电合同签订数量非常大,合同条款都是事先拟定的,因此供电企业在设计合同格式条款时,必须格外慎重,不能让自己设计的格式条款被司法机关否定其效力。另外,对于容易产生纠纷的事项,应在合同条款中明确约定。

(四)加强信用机制建设。一方面是建立用电客户信用等级档案,根据用电客户履行供用电合同的情况,以及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等,将客户划分为不同的信用等级,实行区别对待。对于信用等级高的用电客户,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业扩报装项目的优先安排、电力供应紧张时期的优先供电等。对于信用等级低的用电客户,可以要求其实行电费担保或预付电费。通过对用电客户的诚信等级进行评价,促使失信客户主动履行义务。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信用系统,把欠费用户列入政府部门的企业信用档案,通过媒体曝光欠费用户。如有关部门将实施窃电的单位的行政处罚记入本县的信用系统,尝试通过披露失信企业信息来解决扰乱供用电秩序的问题。

(五)多措并举解决供用电关系中的突出问题。如:注重电费发票开具的规范性,加大对电费违约金收取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可协商性供用电合同的推广力度,开展居民供用电合同签订相关问题的研究;逐渐取消对居民高压自管户配网资产产权移交和一户一表的改造;树立主动维权意识,运用支付令、、电费担保等法律手段,解决欠费问题;加强业扩报装阶段用电客户主体资格审查,从源头上确保供用电合同中确定的用电客户是真正的用电客户;加大对用电客户的跟踪管理,及时变更用户联系方式,了解用户履约能力;在处理违章用电、窃电时,应注意保护现场,与公安部门、政府电力管理部门联合查处窃电,保证证据充分和程序合法;因计划检修、事故抢修、查处违章用电、窃电、以及催缴电费需要依法停电时,应严格履行告知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