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十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十篇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6:36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篇1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想象

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与幼儿园教学评估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把创造思维培养的考核评估放在首位,而不能只注重幼儿获得知识的数量,管理者只有用”幼儿创新教育”的新思想武装自己,才能正确地将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教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到”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围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知识经济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材的重要摇篮”.”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具有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而创新的核心即”创造力”的培养,在每个教育阶段对人的创造性的培养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阶段的教育对人创造力的培养作用是奠基性的,所以创新教育必须从幼儿期抓起.那么如何在幼儿教育中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据笔者在实践中的摸索,简单可归纳为下面几点:

1.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

幼儿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欲望和精神,而激发探索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第--步.没有兴趣就没有持久的动力,更没有创新思维可言.激发幼儿探索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因此,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例如在一次语言谈话活动中,按事前的计划安排,主题是让幼儿表述自己对父母的爱.当教师期望幼儿说出”我爱爸爸”、”世上只有妈妈好”之类的话时,孩子们却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与家人在一起时发生过的趣事,老师的设计失败了.这时,老师灵机一动,马上调整了活动计划,按照幼儿的兴趣将谈话主题转移,同时老师巧妙地进行引导,让幼儿说个够.结果,由于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兴趣,整个谈话活动进行得非常热烈,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

2.捕捉教育契机,启发幼儿创新想象

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可以增加其感受力、悟性,创造性与适应性.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主要在于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次游戏活动,我们设计了活动主题为《未来的汽车》要求幼儿用橡皮泥设计自己喜欢的各式各样汽车.在老师的启发下,幼儿们思维在自由驰骋,搓的搓,团的团,捏的捏,是那么认真,那么投入,汽车制造出来了.我让幼儿们相互欣赏.看,小小设计师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那么丰富:陈天正的汽车上有很多车轮,他说这是气轮,当汽车遇河而无桥时,气轮可以把汽车浮起来开过去;林智涛的汽车顶上有一把大风扇,他说当汽车被大山挡住去路时,可以开动大风扇,象直升飞机一样飞过大山;郑婕的汽车在车顶上裁了花草树木,她说这是汽车花园,在街上来来往往,城市更漂亮了…….

3.让幼儿亲自解决”十万个为什么”

幼儿们对世界是充满好奇的,遇到任何事情都爱问个”为什么”.如果我们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他们就不再有解决问题的兴趣,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依赖性,思考力差.所以我们教育者不能只是传授知识,更应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一次幼儿们围着我问花朵是怎样喝水的.我反问他们.幼儿们叽叽喳喳说开了.有些说是用花瓣喝水的,有些说是用枝条喝水的,有些说是用树叶喝水的.我并没有立刻判断,而是让他们亲自观察去找结果.幼儿们就找来一盆茉莉花,分别让茉莉花的叶子、枝干和花朵接触到水,然后观察变化,结果花的叶子渐渐发黄,花瓣烂了,只有枝干仍然生存.这时我适时提出问题”花儿是种在泥土中的,枝干吸收的水分从哪里来的呢?”幼儿们经过思考和讨论,终于发现真正吸收水分的是根.他们对自己观察得出的结果都有很大的满足感,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注意以下事项:

3.1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与幼儿园教学评估

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把创造思维培养的考核评估放在首位,而不能只注重幼儿获得知识的数量,管理者只有用”幼儿创新教育”的新思想武装自己,才能正确地将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教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3.2幼儿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要素真正投入

师幼均是教学过程的活动要素,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主体间的关系.教师只有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在活动中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幼儿,以商量的态度和幼儿展开讨论,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他们探索和创新的可能性.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篇2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教育是一种成长的过程,是照耀人心灵的事业。这就决定了教师应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是实践的激发者,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帮助者。而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建立创新型国家是当前全体国民不懈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这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不可回避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以下几点特别重要。

一、尊重学生

如今素质教育搞得红红火火,如火如荼。素质教育就是要重视以人为本,培养人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人认为学生是我们的对立面,于是乎就要控制他,打击他;甚至还有人认为学生是我们的附属物,我们不必尊重他,不让他自由,也不让他们提意见。以上错误观点产生的原因是没有把学生当成教师的平等对象,他们总认为教师是板着面孔站在学生对面的上级,而不是立在学生脑子里扶助上进因素去战胜消极因素的助手。其实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我们应该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对他们的成长的潜能和对他们充满期待的内心世界给予关注和赞赏。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人格尊严”的守护者。因为学校应该区别于监狱,监狱是改造人的,是严肃的,犯人们的自由和尊严被他们所犯的罪行交换掉;区别于军队,军队整齐划一,说一不二,服从是军人的天职,他们只需说“YeS”;区别于工厂,工厂生产产品统一规格,冰冷的机器。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一切都要人性化,可能是宁静的,又不是死气沉沉的,像秋天里的树林,有鸟,也有微风,是晴朗的天空。

二、赞美学生

不仅演员需要鼓掌,需要观众对他演技的赞扬,学生同样也需要赞扬。赢得别人对自己赞许,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的需要。赞美会使人们更加自信、自尊,敢于追求成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赞赏。”如果你能满足学生这种心理渴望,善于赞许,你和学生之间就会架起一座友谊之桥,学生就有可能迸发出创新意识的火花,逐渐形成自己的创造能力。丘吉尔曾说:“你是想人家有怎么样的优点,那你就怎么去赞美他吧。”的确,只要对方有一定的领会能力和自尊心,那么你的赞美就可能使他改正自己的缺点,朝你赞许的方面发展。总之,赞美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愉悦,而且会成为他们尝试一切、创造一切的无穷动力。

三、宽容学生

宽容不仅是方法或手段,更是一种精神。如果我们在教书时,容不得学生半点质疑;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取舍,排斥那些有思想,有个性,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所谓的调皮孩子;讨厌质疑老师提出的“标准答案”,勤于思考的,所谓的笨孩子,那么我们就剥夺了这些学生心灵的自由,而心灵的自由一旦丧失,学生的思维就会僵化,自然也就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实践,创造能力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旦他们失去创新的勇气和胆量,如何能指望他们担负起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社会何以发展,时代何以进步,创新型国家又如何建立?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怎能抢占世界范围内科技的制高点,又凭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教学要以问题为纽带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所以我们要尽可能让学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发现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辟道路。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我们都很清楚,当学生走进教室的时候,总是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因此教师要以问题贯穿教学过程,让问题成为获取知识,提高他们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和手段。

五、为个性发展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我们要允许学生标新立异,营造有利于学生自由表现的宽松的文化氛围,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与创新能力培养息息相关的问题。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生之间不能平等地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平等地探讨科学知识。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不要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能得到良好发展,正常的人格也难以发展。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这样的:能够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变化。

六、允许学生犯错误

世界上有三种人不犯错误,一是神,神是万能的,焉能有错;二是不作为者,即谓“不做者不错,多做者多错”;三是看客,在一边指指点点看热闹的人,他们不会有错。学校是这样一个场所,每个人都可以尝试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会正确。学校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老师不是山头上的“山大王”;学校不是“庄重的神庙”,老师也不是神庙里的一尊“天神”。学校提供了一种可能:师生在一起分享知识,并体验分享探究知识的快乐。而且已经没有什么绝对的永远正确的知识供人们“顶礼膜拜”,在学校没一个人可以声称自己是知识的富豪而拒绝学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不是一下子就掌握真理,而是从犯错误的深刻教训中,获得许许多多比知识本身更多也更精彩的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就是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校是每个人可以犯错误的地方”,明白这点很重要。教师明白这个道理,就意味着已经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不是生硬地记住一些知识,而是学会发现和创造。因此要求教师能宽容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差错,告诉他们不必太在意那些差错,让学生从自己的差错中获得真知。

总之,只要我们注意以上几点,就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的广大学生,有了这种意识和能力,我们的国家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也就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篇3

歌德说:“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的创造力相联系在一起的。”学会创新,就是学会从一个角度去审视某个事或物。当今时代,学生充满了青春活力,他们思维活跃,创新意识特别强烈,凡事总喜欢问个为什么。这种求异心理就是创造的开始。一个真正的天才,绝不会遵循常人的思维模式。有时候,异想天开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

一、要把握稍纵即逝的细小想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一位法国将军去医院看望伤员,有一位伤员讲述了自己侥幸逃生的经历。他说:“德军开枪射击时我急中生智。忙把铁锅举起来扣在头上,结果我的头脑一点也没有伤着。”由此触动了将军的灵感,于是第一代头盔就这样产生了。

将军的发明靠的是灵感,就是稍纵即逝的细小想法。创造性思维的触发点便是生活中普通的让人忽视的举动。也就是说,是士兵小小的一个创意打开了将军一个大的创新口子。将军留意于自己细小的想法便成为了发明家。

看到老师上课时吸入大量的粉尘,有人发明了无尘粉笔。鲁班看到锯齿型的树叶,于是发明了锯。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灵感就是创造性思维。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总是注重知识的运用,这就是生活给我们的启示。

二、要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畅想的氛围

许多人读书只满足于简单的求知欲,而把创造力闲置了。

其实任何人都有创造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偶然想法体现着人的创造力。托尔斯泰曾经告诫我们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使他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这是多么严重的结局。有的人把创造力想得神乎其神,认为自己与那玩意儿根本就无缘,与自己毫不相干。究竟什么是创造力呢?创造力,就是能提出新见解的能力,解决前人和自己不曾解决过的问题,就是在解决问题时会另辟途径的能力。

一只鸟儿飞进了教室,驱赶它,期望它飞出教室,这是一般的解决问题;拉上窗帘,仅留一扇窗,用一束阳光指引它飞出去,这就是创新思维,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独立见解便是创造力的萌芽。我们都有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奇思妙想,但可惜的是许多人有了这种闪电般的想法后,再没有进一步地去深思,结果想法很快就熄灭了。

三、要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

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都用葡萄核种葡萄,男孩每天给葡萄浇水,可是爸爸说他“执迷不悟”,还把花盆给摔碎了。女孩和男孩一样做着没有结果的事情,可女孩的父亲能理解孩子的心。望着孩子贮满希望的眼睛,他暗中在女儿的花盆里栽下了葡萄藤。他保护了女儿身上刚刚萌发的创新精神。体现在男孩女孩身上的正是生活中的创新思维。

同样是家长,同样关心孩子的成长,但因成才观不同,因此寄予在孩子身上的希望不一样,培养出的孩子也必定两样。要孩子创新。就要尊重孩子的创新精神。不可扼杀可贵的萌芽。

《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的绝顶聪明就在于从反面设想,使水离人,砸缸放水,救了落水的小孩。

一个人的潜力远远大于他所表现出来的那一份。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要学生学会思考,勤于动脑,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动手的习惯。对什么问题都要努力思考,尽量解决,一题多解,开动脑筋,老师只起引导作用。上课多半是学生多思,多动、多说。老师提出的问题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开动自己的脑筋,老师要给予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

四、用科学家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篇4

一、要多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系统的新理论知识是前人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摸索出来的经验之谈,这些知识的瑰宝就像一座座航标,在我们前行的大海上指引前进的方向。如果对教育事业没有无限度热爱而强迫自己去做这份工作,不仅教育不好孩子,还会给自己带来身心的损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点的乐趣,那么这份工作简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与此相反,如果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在工作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并且发现了自己的价值。这样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通过读这些书,即使的调整了教师的心态,其次,要多搜集和阅读有关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刊。如我校定制的“课程论”、“小学教学参考”、“小学教育论”、“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的技能”等对我们的教学都有很大帮助。当然,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对教育有追求和研究的人,我们也可以多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

二、要具备科学的态度,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绝不是解决几个数学问题;数学教学,也不是仅仅教学生学会解题。数学教学的价值体现在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上,也体现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才能把学生“教活”,使学生的学习触类旁通。当然,对小学生而言,更多的是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要拥有丰富的数学学科专业知识,我们数学的学科专业知识主要指“学科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数学知识的应用”等。我校利用教研组活动进行学习讨论,提升全体小学数学老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程改革的实验过程也告诉我们,我们数学教师现有的知识应该不断地提高,我们往往缺乏"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具备这样的能力必须需要有丰富的数学知识,我们数学老师学科专业知识也只有不断地更新,在一定的限度内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要多研究教学,这也是最关键的。

系统的理论知识给了我们扎实的装备与武装,具体运用起来就落实在实实在在的教学中。所以重视抓教学研究的过程,包括:课前、课上、课后、听评课教科研等。

(一)课前。课前我们要认真备课,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精心的准备,整个流程完整,各环节充实哪些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还要对学生要有充分预设,一个问题出来了,学生可能会有哪些答案,老师又有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准备都能反映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实际教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老师课前精心的准备,施教过程进行的就比较顺利并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课上。数学课堂的特色就是节奏感强,各环节环环相扣,干净利落。体现我们数学课的特色,我们的课堂上也有感情,但不是抒情。我们体验的是成功(或失败)解决问题带来的情感,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非常重方法。我们始终觉得,数学老师不是单单在教数学,而是在教人怎么学数学,怎么去创造。老师的方法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

(三)课后。我们觉得要提高教学素养,提高业务水平,课后反思也特别重要。善于反思的老师才会有精彩的课堂。对于自己课堂上的得意之作,要勤于总结,精益求精,争取发挥到更多的地方;对于瑕疵之处,我们更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怎样改进。在这种情境题中,我们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举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再运用数学技能来解决问题,可能会事半功倍。经常这样的自我反思,从中寻找答案,找到解决的方法,我们才能更加驾轻就熟,完善自己。

(四)听评课。听评课是教师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研究教学的重要措施,听评课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听评课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既是一个验证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操作、升华为理论的过程。在听评课中可以学习吸收大量的教学理论、经验和先进的教改信息,在执教中去运用,也是教师对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研究、教学经验交流的一种好形式。平时,利用网络多看名师的课堂实录并研究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多听专家老师对学科教材的解析,进一步深入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从而能更好的驾驭教材。

(五)教科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这个时代,不会进行教学研究的一个教师是不能算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的,之前,我们认为从事数学研究与数学教学不相干.通过近今年的课题研究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数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从事数学研究对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从事数学研究可以使研究者体会数学思维的内涵,领略数学内在的真善美,领悟数学的精髓,肯定地说,这些体验会有意识地融入研究者的教学中,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教科研是一个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集中的体现。

四、要广泛地阅读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书刊。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篇5

一、培养创新意识。树立科学态度

学龄儿童对一切充满好奇心,爱问、爱看、爱尝试,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而且必须千方百计地爱护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究愿望,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也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渗透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态度和创新意识。

二、培养创造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创造性思维表现在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和新颖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解力、想象力、转化力、学习方法等基本能力。

1 好奇心

创造行为的开端,皆起于好奇心。有了好奇心,便会产生兴趣,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总是想方设法来完成,由此也就产生了创造意识和创造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发现随着学习兴趣的浓厚出现许多闪光点,产生各种新颖、独特的想法和见解,这就需要不断发现、保护、引导、启发。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口耳目》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相应的画面和字形,想想有什么联系。然后重点体会:张大你们的嘴巴摸摸,学生很快说出嘴巴的形状和“口”的写法相似;想一想树木的形状,学生很快说出与“木”的写法相近。学生对这些字充满了好奇,也好像明白了什么。一个小朋友说:“老师,我发现目写法和眼睛的形状接近。”另一个小朋友说:“一堆熊熊大火好似火字。”教师进而道出,他们都是象形学,渗透着祖国汉字的造字规律,传递着中华文化的精华。以后我们学的汉字会更有趣,这样学生不但感受到粗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2 理解能力

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总有多种成分的组织在内,需要我们有透彻的理解。在教学中,某些现象、看法,学生难以想清楚、明白,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考,训练创造思维。如在讲《坐井观天》一文时,到底谁的说法正确?我就带学生到操场上,先拿着纸筒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去掉纸筒看天,天又有多大?学生形象地找到了答案。我又让学生用手挡住双眼看天,当然看不到天了,那天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看问题一定要全面。不能被某些表面现象迷惑,思维得到了发展、升华。

3 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假设,要经常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材中这样的问题不少,比如“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再比如“种葫芦的人看到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4 创造能力

教学中,对于记忆的知识,更应当通过转化而运用。学生的学习要超越记忆的水平,学生固然应当保留所学的知识,但不可以记住只是为满足,必须进而扩充知识的意义,通过自己的思考,开辟新的途径,转化的运用,以解决种种有关的问题而获得美好丰硕的成果。

5 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应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留有探索恩考的余地,引导学生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运用信息,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

三、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创造思维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1 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得到与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能够充分学习和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小组讨论是一种好方法。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集体讨论,使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增多,由于学生之间很少有权威因素存在,容易各抒己见,在讨论交流中,相互启发。取得共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篇6

关键词:创新意识科学课程教育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课改”的全面推展,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引导学生努力去探索、思考,使学生的知识能迁移,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让学生不仅有坚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具有学习科学的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科学课程教育中的创新

创新意识属于心理范畴;“创新”低于“创造”,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最低层面;是一种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创新性的潜在意识;具有联想、想象、幻想等发展性思维特性。

小学生的创新,只要是创作自己从未见过、听过或接触过的东西的行为,而不是模仿抄袭别人的,都可视为创新。也可以是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遭遇难题后想出的解决办法和策略,尽管这对老师来说可能是早已熟悉的,但对小学生来说却是新的、独特的、有意义的、有发展价值或甚至具有社会价值的,这也是创新。可以具体地表现为一条建设性的提议,一个新点子,一种新设想,一种新方法、一个小发明,一个小创造,一个新颖的图案设计等。由此看,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指的是支撑上述外显行为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表现能力的复合体。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顺序

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让孩子们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形成“动力十认知+个性+能力”的低、中、高创新意识培养分段目标:

低段:在教师指导下,能观察、感受事物的表面现象,萌发创新兴趣。经启发,讨论,能独立理解和解决问题,激励创新欲望;

例如三年级科学《水和水蒸气》一课中。老师可先用水板书“水”,接着让学生观察“水”字的消失过程,从而体验到水变成水蒸气的神奇。在这样直观地感受体验中,学生会说出生活中很多水变成水蒸气的例子(如早晨的露珠,下雨后的水坑,洗脸的毛巾等),只是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而已。在这基础上,再让学生讨论怎样让水蒸发的快一些,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这就能启到萌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励学生的创新欲望的效果。

中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创新志向,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书本和生活中的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的爱好。

例如在五年级科学《昼夜交替现象》一课中,先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大胆推测,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并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多角度观察太阳与地球运动的特点及其变化,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观念。在寻找不到最合理的解释时,能联想到可以借助其他手段(卫星拍摄图片、天文望远镜观察、上网查阅等),去得到最合理的解释。

高段:掌握多种学习科学的方法,全方位观察事物,落实创新意图,提高创新能力,并逐步形成个人的兴趣特长。

要达到这一目标学校要定期开展科技节活动。按年龄段,低年级的班级开展纸贴画、布贴画、植物贴画等制作;中年级的班级开展“水火箭”、孔明灯、直升机模型制作;高年级的班级开展舰船模型、橡筋动力飞机模型制作,营造了生动活泼的校园科技文化生活。从而让科技节这项: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又能提高学生自身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科学课程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1.深入挖掘和张扬科学课程中的创新教育。

例如五年级科学“空气热胀冷缩”一课中,可以先让学生从生活的经历入手,抛出问题:“乒乓球不小心被压扁,你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的思考。可是空气是看不到,怎样抓住这无形的东西来实验呢?学生花招百出,有人想用气球装空气,有的想用袋子,还有的想到了瓶子。可是这些抓住的空气要如何验证热胀冷缩呢?有的同学想到了在气球上画一条线,再将气球放入热水中,如果气球内的空气会膨胀,线条会变宽;有的想在袋子内装少量空气,如果空气热胀冷缩,则放入热水中袋子会膨胀;有的想到了在瓶子上套一个气球,如果瓶内的空气会膨胀,则瓶子放入热水中气球会变大。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其实学生的思维是创新的,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他想要探究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老师要改变角色,做一个引路人,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空间,应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探究欲望。

2.积极营造创新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产生创新学习的欲望,逐渐形成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他们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一定的氛围,一方面“引诱”和“迫使”无创造需要者“卷入”创造活动,形成尝试创新的心理意向,另一方面使具有主体自我表现、创造求新需要的学生形成明确的创新动机。

例如在上《给冷水加热》这一课时,学生对装冷水的袋子加热后会浮起来进行猜测。有的认为是冷水受热后变轻了,有的认为是受热后体积变大了。甚至有的夸张的认为是热水中的水蒸气将冷水包给推到水面来。面对学生种种的猜想,无论是合理的,还是荒诞的,都不能表现出对学生猜测的否定。而应该夸奖“每一个敢像科学家一样提出自己见解的学生”。这会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欲望,逐渐形成创新意识。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等,迁移学科知识方法,解决生活问题,并在实际应用中创新。

比如在学完《磁体有磁性》一课后,同学们懂得利用磁铁在不碰水的情况下将掉入水杯中的回形针取出来;还有懂得设计两块磁铁抹布来擦洗窗户等。

总而言之,在科学课程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对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潜在于学生身上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做一个“做中学”、“学以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柴西琴.《对创新探究教学的认识和思考》

[2]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义务教育课程标;实验教科书(科学)2001浙江教育出版社

[4]a.F查尔莫斯.《科学究竟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11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篇7

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创新兴趣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说明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上,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对数学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存在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就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引入”一课时,我先与学生一起计算3+3+3+3+3+3,5+5+5+5+5+5,8+8+8+8+8+8等算式时,学生都感到很奇怪:老师为什么都是比我们算得快?这时我一语道破天机:“老师用了一种新方法――乘法。”通过这样的实例,我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测,激发创新意识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能激发创新的欲望。任何创造发明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培养学生质疑猜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教师要解放思想,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观念,多与学生平等商讨问题,不论学生的问题有没有道理,都应尊重和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很尊重他们,很喜欢他们提问题,自然就能激发他们积极思考的积极性,创新意识也就慢慢得到培养。教师也要加强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调控课堂的能力,使教学相长,并积极创造一切机会和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质疑”这一环节充分显示出它在教学有的魅力,并起到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作用。

例如:在复习“简单应用题”一课时,我设计一道复习题:我们六(5)班有男生18人,女生36人,全班一共有多少人?根据我们班男生和女生的两个条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编成简单应用题吗?如:①女生是男生人数的几倍?②女生比男生人数多多少人?③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④男生占女生人娄的几分之几?⑤男生比女生人数少几分之几?等等。问题意识的形成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提供讨论、交流、合作机会,激发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篇8

1思想政治活动课的作用

思想政治活动课是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论知识联系具体实际的重要渠道。它对于学生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是在基于学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生的直接经验的前提下,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2对活动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2.1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情景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需要,积极地质疑、释疑,创造性地思维并解决问题。活动课要求教师大胆设计、精心组织,创设生动活泼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接受知识、内化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精神。在活动课中教师还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并配制语言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推理,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情境教学,为活动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情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兴趣大大增强,内心有了强烈的参与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感受性,使学生逐步达到活动的最佳状态。活动过程使学生自觉地在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我的思想和行动,把外界情感内化为自我情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体现自我的价值。

2.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实践,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是政治活动课一个突出的特点。它是以学生前一阶段的理论学习和生活、社会实践为基础,强调以活动为开展形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去验证和升华理论,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活动课为教师的创新教育、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供了依据。活动课教学和实践中要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教师应充分做到:

2.2.1转变学习方式。新课程积极倡导的自主学习,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组织的“灌输”特点,实现“主导”与“主体”关系的平衡,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足够的活动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他们囚禁的情绪,使学习活动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心智的拓展,心灵的放飞,使学生得到自由、健康、充分和全面的发展。自主学习就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学习内在动机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2.2发挥教师的“导演”功能。初中政治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学生可以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活动,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3“活动课”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操作策略与实例

3.1重视课前准备工作。俗话说:有备无患.活动课实施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事关活动的成败,师生都应给予高度重视。充分的准备是上好活动课的前提。首先,必须准确地告诉学生活动的主题,目的,方式,要求完成的时间等,师生共同做到心中有数。设计好本次活动课的要采取的形式,选好活动课的主持人;其次,将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设一位小组长,各项工作由小组长负责。分组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根据本课活动要求布置任务;再次,分组将收集的资料整理,准备展示,形式由学生自定;最后,教师课前也收集相关资料,以便和同学们交流。事实证明,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活动课就有了成功的重要前提,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的问题,提高了实践能力。

3.2利用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教学中老师可结合有关知识点,把社会焦点、全球热点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置身于社会中,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融合,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和途径,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以活动为形式,以实践为根本,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探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意识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有效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小学是基础教育,在小学数学中除了教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从小就想创新,敢创新,从而发展到能创新。现就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1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小学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老师总希望学生的想法能和自己设计的一样,其实这样的教学思想正在不知不觉地扼杀着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当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想法时,即使是错的,教师也要予以支持和鼓励,并给予合适的评价,使得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营造出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氛围,也是创新意识培养的起点。

例如,当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及其表面积的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一个有盖的长方体水箱,长和宽都是5分米,高4分米,做这个水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铁皮?”学生按一般的表面积求法类推,列出了第一种算式:5×5×2+5×4×2+5×4×2。在此基础上,又有学生想出了:(5×5+5×4+5×4)×2。“还有别的解法吗?”在老师的启发下,又有学生根据这一长方体的特征想到了5×5×2+5×4×4这一特殊想法。“这种算式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列?是不是求所有长方体的表面积都可以这样列式?”老师的一席设问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2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特点和认识水平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学生擅长用综合法来思考问题,有的学生则喜欢用分析法,也有的学生把综合与分析齐头并进;有的学生喜欢用算术方法解题,有的学生则偏爱用列方程解。总之,学生的思维方式会有明显的差异。

如做这样一道应用题:“甲加工一只零件用5分钟,乙加工一只同样的零件只要4分钟。两人同时合作一段时间,一共加工了720只零件,求甲加工多少只?”

生一:用算术方法解答:720÷(4+5)×4

生二:用比例方法解答:解:设甲加工了X只。

X:(720-X)=4:5

生三:用方程方法解答:解:设甲加工X只。

5X=4(720-X)

以上三种方法代表了学生解法的认知差异。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想法,不要强求一律,应让学生能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发挥。因为有些解题方法看似简单,但它的思维难度往往较大,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解法及学生的认知能力作出有弹性的评价。

3要留绐学生思考的时间

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形成,既需要灵感,更需要思考的时间。

如教学384÷4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时,教师不作任何暗示,让学生尝试着做,一般学生按照常规的计算方法思考,要保留两位小数,必须除到小数点后第三位,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保二除三”的思维定势,除到小数点第二位后,通过比较余数是否达到除数的一半来判断是“四舍”还是“五入”,而直接确定商经是9.14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能不时进发创新的火花,培养创新意识。

4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决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避免教师包办代替、一人说了算的填鸭式教学。

如在课堂教学中,一位学生回答错了,教师可能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1)对错误的答案不予理睬,或另请他人回答;(2)教师努力引导,纠正这一学生的错误;(3)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最后由学生自己教学自己,寻找到最完善的答案,以上几种处理方法,第三种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因为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决定,不仅使学生觉得自己倍受重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使创新意识的形成由设想变成可能。

在教过程中,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让学生说说:“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是怎样想的”……并尽量尊重和采纳学生的意见。

5要鼓励学生人人参与

创新意识的形成,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针对全体学生而言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从全班到小组,从分组比赛到个人独立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分享到创造的喜悦。

如在“一笔画”这节数学活动课中,当学生掌握了一笔画的知识,知道“图形都是双数点,才能够一笔画,如果只有两个单数点,图形也能一笔画”的规律后,让学生自己创作一幅一笔画,有的画在纸上,有的在黑板上用彩笔直接作画,几分钟后,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幅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有的画树木、花草充满生机的植物世界;有的画蓝天白云下面飞翔的大雁、小鸟;还有画鳃鱼、河马的海底世界……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篇10

一、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

进入新世纪之际,人类也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伴随这一历史进程,我们面临着思想观念、社会体制、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等全方位的挑战,而应对挑战的关键,就在于民族创新能力能否从本质上得到提升。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是信息手段的较量,更是人的创新能力的角逐。要进行创新,必须善于吸收人类已有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思想,以此为基础,然后尽可能实现超越,打破常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以说,没有知识积累和知识传播,就没有知识创新。创新也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作为一个社会细胞的图书馆,只有树立起全体馆员的创新意识,在全馆上下建立起创新的体系,才能为图书馆事业的兴旺发达提供不竭的动力。一个优秀的图书馆员应当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一个先进的图书馆应当是拥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图书馆员的文献信息机构。如果每一位图书馆员都能在其工作岗位上创造性地工作,将其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不断进取、不断自我完善,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将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不断跨上新的台阶。

二、馆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从哲学上理解,创新意识就是人改造世界,创造新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自觉主动的觉察活动,它是人的高级主观能动性,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高级意识活动,是人类创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主体的内在动力。从心理学看,意识是指人的自觉的心理活动,是人凭借语言实现的心理反映,即人对客观现实凭借语言的自觉反映,也就是有意识的反映。创新意识可理解为凭借语言的自觉创造的心理活动,或创造新事物的自觉心理活动,或有意识的创造心理活动,也就是在创新欲望的基础上产生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则是指具有创新特质的思维,它包括五种特质:一是流畅性,二是敏锐性,三是变通性,四是独创性,五是精密性。正是创新思维的五个特质相互联系,整合成一个创新思维能力的整体。而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是人类创新思维的原动力,是创新思维持久和深入的内在力量。

图书馆的创新包括思想观念的创新、管理体制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服务的创新、知识结构的创新和业务技能的创新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服务创新首先是要做到服务观念的创新,要牢固树立现代服务理念;其次是做到服务内容创新,要根据现代网络环境、数字环境改造和创造新的服务形式,及时提供和传播新的科学知识和文献信息;再次是服务质量创新,要以满足用户在文献、精神、时效等方面的需求作为服务目标,按照科学的服务程序,以辛勤劳动创造出优质服务。文献、精神、时效构成服务质量创新的三要素。

三、馆员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为达到创新目标所表现出的一种能力的综合,是各种能力的总和。人的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来源于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培养。馆员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图书馆员的创新智力化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手段。创新智力化能力是创新主体创新知识和创新智力即创新所需要的一般能力整合外化的结果。现代图书馆员要在创新活动中对其智力因素实现有机整合,直接转化为创新智力化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以及物化能力等。与此同时,当代图书馆员要进行开创性工作,必须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知识是创新的原料。

2、图书馆员的创新人格化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动力和方向。培养图书馆员的创新能力,要特别注重培养其创新人格因素,包括创新个性特质和创新精神。图书馆员不仅需要创新智力因素,还需要创新个性及创新精神,包括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强烈的创新激情、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个性特质以及勇敢、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优良精神。创新人格化能力就是创新主体创新个性特质和创新精神因素作用于创新活动而形成的能力,包括主体创新价值判断选择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适应社会生存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忍耐力、冲动力和公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