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校园读物管理制度十篇校园读物管理制度十篇

校园读物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9:36

校园读物管理制度篇1

校园文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通过深入学习实践,是我认识到指导发展的理论,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根本指南。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必须以科学贯穿于构建和谐校园的全过程,落实到构建和谐校园的各个方面。

只有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使和谐校园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和谐文化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结果,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的终极目标。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具有特色的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坚持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坚持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统一。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突出重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诚信教育贯穿始终。

对学生和教职工进行理想教育,要坚持崇高理想与现实理想的统一,因为缺失了崇高性的理想是庸俗的理想,离开了现实性的理想是空想,失去二者就失去了理想本身的价值。要坚持个人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的统一,因为社会理想指导和制约着个人理想的形成,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要用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指导教师学生确立正确的个人理想。

进行弘扬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要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到古为今用。中华民族在创造文明中形成的博大精深、极具生命力的传统文化,蕴涵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网道德。尤其是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思想行为和情感,表现为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和眷恋、为国家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为民族命运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

要加强诚信教育,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学生成才的根本。把诚信教育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有针对性地解决好诚信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学生追求理想的诚信道德人格。

和谐校园不但包括师生个体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学校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包括学校与社会的和谐等。所以,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一定要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和文化氛围,为每一位师生员工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

要强化品牌意识,不断提高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师生能够感受到生活在这所学校的快乐、自信、幸福和自豪。事实上,只有学校快速发展了,才能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与服务,体现教育的魅力和价值。要强化群众意识,这也是加快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要把师生员工对工作、学习、生活的满意与不满意、赞成与不赞成、高兴与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为师生员工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学校发展的步伐。

要强化政治意识,坚持德育为先,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建设先进的和谐文化之需要。面对社会变革给教育工作带来的大量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西方敌对势力思想文化渗透的新挑战,面对改革给师生员工思想观念和利益带来的新问题,我们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探索和谐视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把握新规律,探索新途径,创造新思路、新方法,营造新环境,构建新机制,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校园文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学校是传播文化、塑造灵魂的园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我校历来十分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致力于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提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环境氛围,让身处其中的师生时时受到教育,犹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净化着师生的心灵,陶冶着师生文明高尚的情操。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能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是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的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经济性。

2、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

3、是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

1、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

2、细。内容要具体明确、操作性强。

3、严。要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三、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让学生“与书为友”,丰富学生的课余阅读活动,定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构建和谐校园增光添彩。

1.推荐阅读内容。学生主要阅读内容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以及中外名著、优秀的童话、寓言、科普等读物。

2.创造阅读条件。首先是学校积极充实学生读物,图书室和阅览室定期向学生开放,进一步规范图书管理,指导学生进行网上阅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其次是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将家中的优秀图书带到班级中,成立班级图书角,专门配备1-2名学生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再次是建立“图书漂流”和“个人小书库”机制,同学间定期交换阅读,让班级成为同学间的“交换站”,让年级成为班级间的“交换站”。

3.保证阅读时间。要明确几个读书时间:①晨读,即早上入校到早读课之前朗读语文,拓展阅读或自己的课外读本;②中午,各班级有组织地进行阅读;③每天在家读书不少于半小时。

4.有效阅读指导。①上好阅读指导课。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点,拟定好各年级指导内容,像如何查工具书、如何学会提问、如何学会圈点评注等,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效率。②做好读书笔记。“记”是读的强化、读的深化。为使读书笔记成为学生自由吸收和创造的快乐小天地,语文老师要认真教给学生读书笔记方法(摘录式、提问式、心得体会式等),内容可以是摘抄精美词句、内容摘要、阅读赏析、读书心得等,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5.丰富阅读活动。①开展“每周一诗(词)”、“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等活动,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相结合,充分发挥古典诗文塑造人格、陶冶情操的作用。②开好“班级读书会”。各班每月举办一次“班级读书会”,组织学生展示汇报自己近期的阅读收获,以“名人名言”、“书海拾贝”、“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四、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校园读物管理制度篇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学生使用手机对学校管理和学生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有限带入校园。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二、细化管理措施。学校应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三、加强教育引导。学校要通过国旗下讲话、班团队会、心理辅导、校规校纪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

    四、做好家校沟通。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家长应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五、强化督导检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细化手机管理规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及时解决学校手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校手机管理情况纳入日常监督范围,确保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到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部办公厅

                           2021年1月15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

 

教基厅函〔2021〕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保证中小学生享有充足睡眠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各地各校要把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教师培训内容和家校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班团队活动、科普讲座以及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大力普及科学睡眠知识,广泛宣传充足睡眠对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极端重要性,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引导家长重视做好孩子睡眠管理。

    二、明确学生睡眠时间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学校、家庭及有关方面应共同努力,确保中小学生充足睡眠时间。

    三、统筹安排学校作息时间。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保证学生充足睡眠需要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中小学作息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学校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对于个别因家庭特殊情况提前到校学生,学校应提前开门、妥善安置;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下午上课时间,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应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寄宿制学校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确保学生达到规定睡眠时间要求。

    四、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中小学校要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加强作业统筹管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合理调控学生书面作业总量,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自习课或课后服务时间,使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避免学生回家后作业时间过长,挤占正常睡眠时间。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不得以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作业练习、微信群打卡等任何形式布置作业。

    五、合理安排学生就寝时间。中小学校要指导家长和学生,制订学生作息时间表,在保证学生睡眠时间要求前提下,结合学生个体睡眠状况、午休时间等实际,合理确定学生晚上就寝时间,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规律作息、按时就寝。小学生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家长应督促按时就寝不熬夜,确保充足睡眠;教师应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加强学业辅导,提出改进策略,如有必要可调整作业内容和作业量。各地教育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切实加强对辖区内注册登记或备案的线上培训网课平台、网络游戏的规范管理,采取技术手段进行监管,确保线上直播类培训活动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每日22:00到次日8:00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

    六、指导提高学生睡眠质量。教师要关注学生上课精神状态,对睡眠不足的,要及时提醒学生并与家长沟通。指导学生统筹用好回家后时间,坚持劳逸结合、适度锻炼。指导家长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就寝环境,确保学生身心放松、按时安静就寝。

    七、加强学生睡眠监测督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做好中小学生睡眠管理与指导工作,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睡眠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监督范围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各地要设立监督举报电话或网络平台,畅通家长反映问题和意见渠道,及时改进相关工作,确保要求落实到位,切实保障学生良好睡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教育部办公厅

                   2021年3月30日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的通知

 

教材〔202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规范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防止问题读物进入中小学校园(含幼儿园),充分发挥课外读物育人功能,我部制定了《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

2021年3月31日

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丰富学生阅读内容,拓展阅读活动,规范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防止问题读物进入校园(含幼儿园),充分发挥课外读物育人功能,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课外读物是指教材和教辅之外的、进入校园供中小学生阅读的正式出版物(含数字出版产品)。

    第三条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全国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有关政策,明确推荐标准与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课外读物进校园工作的全面指导与管理。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全面把握课外读物进校园情况,负责进校园课外读物的监督检查。中小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做好课外读物推荐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 中小学校课外读物推荐工作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坚持以下原则:方向性。坚持育人为本,严把政治关,严格审视课外读物价值取向,助力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全面性。坚持“五育”并举,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围绕核心素养,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满足中小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阅读需要,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适宜性。符合中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满足不同学段学生学习需求和阅读兴趣。课外读物应使用绿色印刷,适应青少年儿童视力保护需求。多样性。兼顾课外读物的学科、体裁、题材、国别、风格、表现形式,贯通古今中外。适度性。中小学校和教师根据教育教学需要推荐的课外读物,要严格把关、控制数量。

    第五条  进校园课外读物要符合以下基本标准:主题鲜明。体现主旋律,引领新风尚,重点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彰显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开拓国际视野,涵养法治意识。内容积极。选材积极向上,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科学技术新进展,以及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较高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价值。选文作者历史评价正面,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可读性强。文字优美,表达流畅,深入浅出,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趣味性。启智增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增长知识见识,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综合素质。

    第六条 违反《出版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或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推荐或选用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

(一)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污蔑、丑化党和国家领导人、英模人物,戏说党史、国史、军史的;

(二)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有反华、辱华、丑华内容的;

(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的;

(四)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五)存在违反宗教政策的内容,宣扬宗教教理、教义和教规的;

(六)存在违反民族政策的内容,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

(七)宣扬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存在崇洋媚外思想倾向的;

(八)存在低俗媚俗庸俗等不良倾向,格调低下、思想不健康,宣扬超自然力、神秘主义和鬼神迷信,存在淫秽、色情、暴力、邪教、、毒品、引诱自杀、教唆犯罪等价值导向问题的;

(九)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十)存在科学性错误的;

(十一)存在违规植入商业广告或变相商业广告及不当链接,违规使用“教育部推荐”“新课标指定”等字样的;

(十二)其他有违公序良俗、道德标准、法律法规等,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

第七条 学校是进校园课外读物推荐责任主体,负责组织本校课外读物的遴选、审核工作。

    第八条 进校园课外读物原则上每学年推荐一次。推荐程序应包括初选、评议、确认、备案等环节。学校组织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和图书馆管理人员提出初选目录;学科组负责审读,对选自国家批准的推荐目录中的读物,重点评议适宜性,对其他读物要按推荐原则、标准、要求全面把关,提出评议意见;学校组织专门小组负责审核把关,统筹数量种类,确认推荐结果,公示并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欠发达地区规模较小的学校,可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推荐。

第九条 进校园课外读物推荐目录要向学生家长公开,坚持自愿购买原则,禁止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学校不得组织统一购买。

对家长自主购买推荐目录之外的课外读物,学校要做好指导工作。

学校图书馆购买课外读物按照《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加强其他渠道进校园课外读物的管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校园内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活动销售课外读物。

学校要明确校园书店经营管理要求。校园书店要建立进校园读物的审核机制,严格落实本办法的原则、标准和要求。

学校要明确受捐赠课外读物来源,由学校或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核把关,明确价值取向和适宜性把关要求。

第十一条 中小学校要大力倡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可设立读书节、读书角等,优化校园阅读环境,推动书香校园建设。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发挥家长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积极作用,营造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建立阅读激励机制,鼓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将书香校园建设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纳入相关表彰奖励中,学校要采用适当的形式表彰阅读活动表现突出的师生。

第十二条 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携带进入校园读物的管理,发现问题读物应及时予以有效处置,消除不良影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进校园课外读物推荐报备制度,畅通社会和群众监督渠道。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对进校园课外读物的推荐情况开展抽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全面了解和把握课外读物进校园情况,根据需要开展专项督查。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课外读物进校园有关情况纳入督导范围。

    第十三条 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视情节轻重依法依规予以处理;需要追究其他纪律或法律责任的,依纪依法移交相应主管部门处理。

(一)进校园课外读物未按规定程序组织推荐的;

(二)进校园课外读物不符合本办法原则、标准、要求的;   

(三)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的;

(四)接受请托、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五)有关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规干预课外读物推荐的。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

 

教基厅函〔2021〕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决扭转一些学校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现就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把握作业育人功能。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各地各校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因材施教,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坚持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基础上,切实发挥好作业育人功能,布置科学合理有效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开展科学评价、提高教育质量。

二、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可在校内安排适当巩固练习;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90分钟。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要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

    三、创新作业类型方式。学校要根据学段、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书面作业、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作业。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切实避免机械、无效训练,严禁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学校要将作业设计作为校本教研重点,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教师要提高自主设计作业能力,针对学生不同情况,精准设计作业,根据实际学情,精选作业内容,合理确定作业数量,作业难度不得超过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经常性组织开展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教师培训与教研活动,定期组织开展优秀作业评选与展示交流活动,加强优质作业资源共建共享。教研机构要加强对学校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研究与指导。

    五、加强作业完成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加强学生作业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能力,指导小学生基本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初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六、认真批改反馈作业。教师要对布置的学生作业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强化作业批改与反馈的育人功能。作业批改要正确规范、评语恰当。通过作业精准分析学情,采取集体讲评、个别讲解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及时反馈,特别要强化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帮扶。有条件的地方,鼓励科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作业分析诊断。

    七、不给家长布置作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营造良好家庭育人氛围,合理安排孩子课余生活,与学校形成协同育人合力;督促孩子回家后主动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引导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激励孩子坚持进行感兴趣的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不额外布置其他家庭作业。

    八、严禁校外培训作业。各地要按国家有关规定,把禁止留作业作为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坚决防止校外培训机构给中小学生留作业,切实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九、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完善作业管理细则,明确具体工作要求,并在校内公示。学校要切实履行作业管理主体责任,加强作业全过程管理,每学期初要对学生作业作出规划,加强年级组、学科组作业统筹协调,合理确定各学科作业比例结构,建立作业总量审核监管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

    十、纳入督导考核评价。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作业管理纳入县域义务教育和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督导部门要将作业管理作为规范办学行为督导检查和责任督学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把作业设计、批改和反馈情况纳入对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实绩的考核评价。各地要设立监督电话和举报平台,畅通反映问题和意见渠道,切实落实各项工作要求,确保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教育部办公厅

                     2021年4月8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

 

教体艺厅函〔2021〕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确保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到规定要求,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各地要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重要性的宣传,中小学校要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大课间、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班团队活动、家校协同联动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家长和中小学生科学认识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了解运动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预防肥胖与近视、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素养,增强体质健康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二、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

    三、保证体育活动时间。合理安排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大力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有锻炼内容、锻炼强度和时长等方面的要求,不提倡安排大强度练习。学校要对体育家庭作业加强指导,提供优质的锻炼资源,及时和家长保持沟通。

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中小学校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要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的训练。要组织开展“全员运动会”“全员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构建完善的“校内竞赛—校级联赛—选拔性竞赛”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各级体育教研部门要定期进行集中备课和集体研学。适时对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教师的指导要贯穿课程的整个过程。

    五、完善体质健康管理评价考核体系。要把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评价考核体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建立日常参与、体育锻炼和竞赛、健康知识、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积极探索将体育竞赛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因病或其他不可抗因素不能参加体育竞赛的,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进行评价。各校要健全家校沟通机制,及时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和健康体检结果反馈家长,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要严格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完善中小学生视力、睡眠状况监测机制。

    六、做好体质健康监测。各地各校应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系列文件要求,对体质健康管理内容定期进行全面监测,建立完善以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的“监测—评估—反馈—干预—保障”闭环体系。认真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和抽测复核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真实、完整、有效地完成测试数据上报工作,研判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制定相应的体质健康提升计划。

    七、健全责任机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本区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定期向党委和政府汇报,督促地方做好相关工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具体指导工作,督促学校细化体质健康管理规定,积极推广中小学校选聘“健康副校长”。中小学校要将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定期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建立健康促进校长、班主任负责制,通过家长会、家长信、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校园读物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智慧校园;物联网;中间件:RFiD;ZigBee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3-0095-05[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3.019

引言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关乎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秩序,也承载着每个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稳定等社会责任。随着社会发展,校园突发事件明显增多,不明身份的人很容易出入校园;家长除了借助通信工具与老师进行沟通,很难及时了解孩子出入校园信息;校内重要场所、危险区域除了视频监控、文字警示外,没能借助现代新技术实现语音提示、安全联动报警等功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基础薄弱,迫切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全方位、多渠道方式加强和谐校园建设管理。

近年来,随着RFiD技术提升、成本下降,使得其在物流管理、食品溯源、高速收费等领域成功应用,把RFiD技术应用到校园安防系统,必将有力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工作。

一.物联网技术内涵与特征

1.RFiD原理及技术特性

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System),即无线射频识别系统,是一种无线自动识别技术,也称电子标签技术,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创新,可通过无线电信号来识别特定目标并进行相关数据的读写,而无须在特定目标与识别系统之间建立光学或机械接触,它利用无须电波来传送识别的数据。透过对象上的微电子芯片“标签”。每个标签都会自动发射出特有的iD码,通过无线传输,不须实体接触即可完成数据交换,且数据交换时也无方向性要求,因此能够提供充足的对象信息。它将相关信息传送到计算机系统里,用以对对象进行追踪、识别、排序和确认。

无线射频识别系统基本组成单元包括RFiD标签(tag)、RFiD读写器(Read)、数据传送与处理系统。RFiD标签是内存带有天线的芯片,芯片中存储有能够识别目标的信息,它具有信息接收传播穿透性强、持久性、种类多、存储信息容量大等特点。读写器由接收仪、发送器、收发器和控制模块组成,控制模块和收发器中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连接,实现沟通功能。读写器通过接收标签发出的无线电波接收读取数据,由控制计算器处理接收到的数据从而进行管理控制。在主动射频系统中,标签中装有电池;被动射频系统中,标签必须在读写头的一定范围内活动,以便获得能量传输数据。

2.适用于校园安防管理的电子标签的识别方式

读写器识别电子标签的方式主要有三种:近距离人工刷卡、无源远距离识别和有源远距离识别。在系统集成中,识别方式的选择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读取率和便利性。

近距离人工刷卡方式:高频(HF)和低频(LF)iC型电子标签(比如公交卡,传统门禁卡等)与相应读写设备的应用,由于其识别范围在15cm之内(标签到读写器的直线距离),用户必须将电子标签取出并上前靠近读卡器才能被识别。这种方式尽管识别率高且成本低廉,但由于在使用中需要用户依次逐个识别。在进出校门的高峰期会形成拥挤现象,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所以目前这种工作方式几乎已经被淘汰。

无源远距离识别方式:超高频(UHF)频段以915m为主的读卡设备和无源iD型电子标签的应用,其识别范围达到10米左右,可解决近距离人工刷卡方式识别效率低的问题。个别较好的读卡设备能够支持多达50个射频卡的同时并发读卡,相交之前可大大改善用户的通行速度,无需逐次排队进出校门。但这种方式仍存有很多应用上的问题:(1)无源电子标签不能被金属物和人体遮挡,这就需要每个人在进出校时不能背对读卡器天线位置,同时电子标签也不能放置在衣服口袋或书包内,也不能紧贴人体;(2)无源电子标签不可以与任何金属物混放在一起,否则无法被识别到;(3)在识别范围内,大流量人员的出入也会造成较高的漏读或错读情况。这些缺陷的存在以至于这一技术基本无法应用于平安校园领域。

有源远距离识别方式:主要以2.4~2.48G频段为主,最有实用价值,同时也是最适合校园的一种识别方式。使用有源的读卡器设备和电子标签识别距离极远,可在50米半径范围内轻松读取,同时支持多达200个电子标签的同时并发读取,最关键的是有源电子标签能够克服人体、衣物以及非封闭金属环境等遮挡,大量学生一起进出依然能保证极高的读取准确率。

3.RFiD中间件及其在物联网应用系统中的作用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逐步成熟及系统应用的不断推广普及,许多的应用将涉及广泛的设备范畴,其间所涉及的采集设备(如各类传感器、RFiD读写器)种类繁多,如何最大限度缩短应用软件的开发周期,统一管理各种硬件设备,与第三方软件的系统集成等许许多多实际应用问题催生出新的系统诞生一一中间件。物联网数据综合处理平台(简称中间件)在研究多种类型的读卡器接口方式、通讯协议等基础上研发出可以适用不同的硬件(读卡)设备,能提供多种策略的该平台数据被应用软件灵活调用。RFiD中间件扮演应用程序与RFiD标签之间的中介角色,中间件所提供的一组通用应用程序接口(api)供应用程序端使用,即能连到RFiD读写器,读取标签数据。这样一来,即使读写RFiD读写器种类增加、改由其他软件取代或应用程序增加等情况发生时,应用端不需修改也能处理,省去多对多连接的维护复杂性问题。该平台具有对不同类型的读卡器设备进行管理和参数设置、数据过滤(时间过滤、条件过滤等)、实时监控设备运行、建立数据表并与数据库连接等功能,为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共性平台、综合平台,更为将来更多的开环(大型)系统的应用奠定了扎实的开放的环境基础,极大的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开发效率及更好的整合兼容性。中间件系统应用见图1。

中间件是一种开放的、可扩展的物联网软件平台,支持“不同厂家、不同型号、不同数据格式、不同通信协议、不同通信方式”的物联网终端设备:利用“二次采集”技术,对终端设备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二次采集”,即对采集到的数据包进行分析并转换,输出标准格式的数据;当终端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够自动提醒和处理,甚至自动修复,并且不影响其他相关终端设备的正常工作,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维护难度:能对不同类型物联网终端设各进行独立且便捷的配置、添加和管理,甚至可以控制设备的工作状态和采集速度:能独立分析不同厂家和型号终端设备的数据,支持数据包标识分析、长度分析和综合分析,把“专业的数据”变成“通用的数据”;能支持500个以上终端设备同时运行;能根据用户需要将数据转换成十六进制、十进制、字符串格式,具有“标准化数据输出”技术,便于数据的分析和统计。

4.ZigBee技术

ZigBee技术是一组基于ieee802.15.4无线通信标准的、面向自动化和无线控制的无线网络方案,相对于现有的各种无线通信技术,ZigBee是成本和功耗最低的技术。ZigBee的低数据率和通信范围较小的特点,决定了它适合承载数据流量较小的通信业务。其通信速率在2.4GHz时为250Kb/s,在915mHz时为40Kb/s,在868mHz时为20Kb/s,传输距离为10~75m。

ZigBee主要适合于传感、远程控制和工业控制领域。数千个微小的传感器之间通过ZigBee相互协调,实现通信。这些传感器只需要极小的能量,将通信数据通过无线电波以接力的方式从一个传感器传到另一个传感器,不仅通信效率很高,网络容量也大,一个ZigBee网络可容纳多达1个主设备和254个从设备,一个区域内可同时容纳近百个ZigBee网络。这些特点使得其在传感器网络、工业监控、安全系统、家庭监控等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平安校园管理系统设计

当前,大多数学校的校园信息管理系统仅仅学校相关信息,校园主要场所或重要区域安装摄像监控,学校、学生和家长之间只能以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取得联系。由于教师要面对许多学生,不可能有过多的精力每天逐一与家长进行电话沟通。因此三者之间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家长对孩子在校的情况也不能做到全面、及时地了解与掌握。传统的校园管理系统存在着管理效率低、成本高、功能有限等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校园安防系统带来技术性的飞跃,使学校、家长与学生三者之间信息及时互通成为可能。平安校园管理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物联网、RFiD射频识别与无线通信技术,打造的具有安全、支付、家校沟通、信息采集等功能的综合应用系统,它可以实时的将学生考勤、学习、考试、作业、体检信息、消费情况等进行反馈,建立学校家长方便快捷、有效及时沟通的教育信息互动平台,对校园重要区域或危险场所进行电子监控报警,实现防患于未然。平安校园安防管理系统结构见图2。

三.平安校园管理系统的实现

1.门禁系统

门禁系统技术主要由三个层的设备构成,底层包括身份识别装置(密码、指纹(生物识别)、读卡(iC或iD等))、电子门锁、出门按钮、报警传感器和报警喇叭等;控制器用来接收底层设备采集来的人员信息,与服务器的数据库校验其授权情况后做出处理;庞大的门禁系统是将多个控制器、底层设备构筑的小系统通过通信总线与中央控制计算机相联所组成。门禁系统结构图见图3。

其功能可概括为权限管理——每个出入口可对进出的人进行授权,限制某一个或多个人员是否可以通过此出入口,常用的判断方式有密码、指纹(生物识别)、读卡(iC或iD)等,还可对该出入口指定时间段的进出情况给予设置:实时监控_系统管理员可以通过终端机实时查看每个出入口及区域的人员进出情况以及它们的状态(包括出入口当前开关状态和各种非授权状态的报警等);也可以在紧急状态关闭或打开所有或单个的出入口;记录查询——系统可储存所有的状态记录、进出记录,可按不同的查询条件查询,配备相应考勤软件可实现考勤、门禁一卡通:异常报警——在异常情况下可实现终端机报警或报警器报警,如:门超时未关、非法侵入等。

2.校园危险区域安防系统

校园危险区域安防系统是为加强对特定区域的安全防范,结合人机对话以及逻辑判断技术实现智能控制,使得系统更加灵活,具有前瞻性。该系统可实现周界检测及防御一一对周界进行智能分析检测,可对徘徊人员进行语音警告,并对翻越人员进行有效防御,采取智能检测可有效避免误检和漏检,通过软件智能分析可有效区分人员或动物干扰;过渡区检测及防御——对位于核心区域与防御区之间的过渡区采取跟踪定位,当区域被侵入时快速定位侵入人员并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防御,同时可结合视频监控设备对其进行抓拍:核心区域防御——此功能包括门窗的检测防御,以及重要区域的紧急防御,同时对该区域的重要出入口实施缓冲措施,即对出入口区域设定缓冲区,当该区域内出现多人的情况下系统需要所有人员验证身份后才许可进入,可有效避免内外结合以及跟随人员进入的可能性;紧急防御功能——此功能只在当核心区域被侵入时才启动,在正常情况下用户是安全的,能有效避免无侵入情况下的误触发;备用电源功能——确保供电失常情况下,系统仍能保持一段时间的正常使用,使通讯畅通无阻,有效避免非法人员企图通过中断电源来入侵系统。

3.师生考勤集成系统

基于RFiD技术的学生上课出勤和教师考勤系统是指利用自动识别技术和无线射频管理学生和教师是否按时进入各自指定区域的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自动识别身份信息——在学生/教师进入教室的时候,阅读器读取当前进入教室的学生/教师iD卡电子标签号,并通过与后台服务器数据库的信息对比,从而自动识别该学生/教师进入教室时的身份并记录在服务器数据库中;课程排班对比:当学生/教师进入读写器识别范围时,系统会自动把其证件iD号与服务器数据库中的学生班级名册或课程排班表进行比对,核对目前所处教室的班级名单以及检查上课教室是否符合教师授课;生成出勤/考勤记录一一针对核对正确的学生/教师,自动记录出勤/考勤时间,并根据时间条件判断是否旷课或迟到,同时自动更新后台的考勤数据表,并由此实时计算出勤/考勤合格率。

为预防少数学生试图蒙骗考勤系统而可能同时携带别人的iD卡的情况,可由任课教师使用手持机等便携设备即时清点学生iD卡总数,如与系统统计出的人数不符,则说明有无效的学生iD信息。师生考勤集成系统结构见图4。

4.短信平台系统

学生是否按时到校、何时离开校园以及在校出勤等表现情况是家长极为关心的,短信平台是学校与家长之间最为有效的沟通平台。

短信平台系统具备自动发送即时信息一一学生到校(上学)、离校(放学)时,相关的安全信息会通过短信猫(猫池)自动发送到与该学生所佩戴电子标签iD号匹配的家长手机上,以便家长及时了解子女上学及放学的安全情况,同时也可以用此功能发送例如:家长会、要求家长提供的教育协助信息、放假通知等信息;缺席自动警报一一如果某位学生的电子标签没有在规定时间段被识别到,则系统自动判断为缺席,则将自动发出警报提示,提示学校管理员注意,并自动将警报信息发送给其家长,从而方便采取下一步措施;集中式紧急通知——如果遇到紧急意外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将紧急意外情况通知到所有家长,准确、快捷、通知率高,保证所有学生的安全;查询便利——借助网络的拓展功能可以将客户端安装在学校任何一台电脑上,方便学校相关部门分级分权限地来查询和打印有关信息,短信平台结构见图5。

5.网络视频集成系统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是指使用宽带网络提供声音、图像和各种报警信号,远距离采集、传输、储存与处理的全新的视频监控系统。网络视频集成系统不仅具有摄录像功能,还能根据编组的读卡器读到的相关信息进行相应处理:自动采集发送——当与摄像头编组的读卡器读取到电子标签iD时,该摄像头将会自动采集当前帧(画面),进行预处理后保存为图片,并通过网络发送到服务器;自动警报一一如某些特定区域读取到的电子标签iD号,且该人物不可进入此区域,系统将自动发送一条包含报警时间、报警地点的报警短信给该电子标签的持有人,并将画面信息和相关证据存入服务器;查询历史记录——根据特定条件,如:时间段、摄像头安装点、电子标签iD号、用户名等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查询,调出历史记录或拷贝至移动设备。网络视频集成结构见图6。

6.防火报警系统

基于无线物联网zigBee技术的防火预警系统相对于传统的有线或人工预警监控系统效率高、施工复杂度低。这种防火报警系统由分布于校园多个局部监控系统和中央监控系统组成。局部监控系统包含协调器节点、传感器节点、计算机、报警设备和多层路由等。协调器节点与计算机相连,由路由节点对分布在校园有安全隐患场所配置传感器的子结点进行来回呼唤、检测数据,实现校园火灾隐患的早期报警。

传感器节点采用新型烟雾、温度或一氧化碳传感器,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对传感器信号进行实时监控,判断是否有火灾安全隐患,通过无线通信协议ZigBee把相关数据传给路由节点,由其汇总给协调器节点乃至计算机,从而实现无线网络化的校园防火报警系统。通过有线的方式将分散的局部防火报警系统连接起来,组建成整体的校园防火报警系统,并汇聚形成校园防火报警中央监控系统。一旦发生火灾,校园防火报警系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报警,准确地确定火灾发生的位置,可与消防部门联动,降低火灾损失。

7.图书借阅及餐饮消费等系统平台

在校园安全管理系统平台基础上,只要在例如图书馆、食堂等地安装读写器设备,并将学生,教师佩戴的RFiD电子标签号与服务器数据库进行关联,同时配以所需的应用软件就可以实现所需的功能。

在餐饮方面,如果较早前的一卡通设备皆采用13.56mHz频段的HF设备,

只需要额外配备双频卡,900mHz+13.56mHz,或2.4GHz+13.56mHz即可联网。

四.模拟测试

依据本文的设计方案,在作者所在单位搭建3间教室、有70余名学生参与的智慧校园安全管理系统测试环境。在教室入口处模拟设置上学、下学门禁功能并兼作师生考勤;家长短信通知模拟发送给辅导员;一间教室模拟为危险区域自动报警;网络视频联网监控。通过收集半年的试运行数据,系统运行稳定,未出现意外故障,RFiD检测正确率99%(由于个别学生持有的RFiD卡失效造成漏读),短信通知发出率100%,能及时准确发出预警信息,参与模拟测试的师生对预设的功能实现非常满意,该系统提供的基础数据有利于安全和谐校园建设。后期将继续完善相关功能,逐步研究拓展智慧校园涵盖的范围和技术。

校园读物管理制度篇4

一、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

1、凡在我校就读的学生,一律禁止将手机带入校园,在学校内的任何地方都不得携带和使用手机。

2、学校的教学楼内外,食堂、每个宿舍均有公用电话。

3、对教师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

4、规定并严格执行不得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5、定期利用班会对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教学教育引导。

6、每学期开学都将学生手机管理要求以告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告知家长。

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

1、我校上午上课时间是上午8:00,严格执行中学上午上课不早于8:00的规定。

2、不要求走读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

3、新生入学对家长培训时明确要求家长督促学生在家按时就寝。

4、对于基础较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要求教师进行针对性帮助和辅导,减少作业量。

三、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工作

1、河北省教育行政部门对课外读物进校园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和管理。

2、承德市和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要对进校园的课外读物进行监督检查。

3、学校督导组每天进行安检就包括根据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中列出的12条负面清单对学生购买携带的课外读物予以清理。

4、严禁在校园内举办讲座、培训等活动销售课外读物。严禁任何人、任何机构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

四、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工作

1、要求各年级非中考科目不得布置课外作业,中考科目每天书面作业由年级统一调控,规定作业时间总量不得超过90分钟。

2、利用自习课和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3、教学过程考核细则对作业批改要求教师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更不允许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

1、规范课程设置。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每周开足3节体育课。

2、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严禁以任何理由减少或挤占体育课时间,确保课时总量。

3、规范大课间活动。每天安排第二节课间密跑,学校还开展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探索学生有兴趣、学校有特色的大课间活动形式,形成生机勃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断增强广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

校园读物管理制度篇5

校园文化充分体现“高雅、特色、和谐”,做到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和一定的文化品味。实现每一寸土地都有管理的痕迹,每一处角落都有育人的功能。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校园文化宣传工作方案参考资料,提供参阅,欢迎阅读。

校园文化宣传工作方案一

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学校的治学理念、精神面貌和办学特色,是以学校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文化的统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有效措施。为了更好地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经研究决定,制定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入落实教育发展思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师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构建“文明和谐校园”为目标,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总体要求

校园文化充分体现“高雅、特色、和谐”,做到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和一定的文化品味。实现每一寸土地都有管理的痕迹,每一处角落都有育人的功能。

(一)坚持高标准、高品位,突出教育性。

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促进师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适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所以,以校园环境为载体的静态校园文化,要精心设计和布置,使校园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空地都具有教育作用。整个校园应和谐统一,布置物的制作必须讲究艺术性,符合要求,达到简洁、美观、高雅、大方,催人奋进。

(二)坚持师生共同参与,突出主体性。

校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培植者、引领者,教师和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师生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全员参与、群策群力、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让师生在参与中建设,在建设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三)坚持因校制宜,突出特色性。

要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层推进,量力而行,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师生思想实际,能建设的,立即行动起来,短期见效;暂时不能建设的,做出规划,分步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要凸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更要秉承我校的风格,弘扬其特点。

三、主要内容

校园文化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物质建设主要是校园环境建设,非物质建设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氛围、规章制度和活动形式。

(一)物质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建设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校园环境包括布局规划,校园建筑,校园活动场所的绿化、净化、美化、硬化,和所有教学设施设备等诸多方面。环境建设要提高文化品味,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体现学校特点,突出文化内涵,强调自然和谐。要把校园环境建设与创建特色学校、文明学校和花园式、田园式、园林式学校结合起来,通过3-5年的努力,抓出成效。

1、校园的净化。大力加强学校的卫生保洁工作,全面治理校园内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办公室、教室、实验室等教育场所,寝室、食堂、厕所等生活设施都要干净,还要保持墙壁、阅报栏和各种宣传窗的整洁、有序。师生都有很强的环保意识,无乱扔纸屑、杂物现象,使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文明和谐,成为师生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定期、不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查评比,开展“卫生标兵”、“文明班级”、“文明办公室”等评比活动,提升校园环境建设水平。

2、校园的绿化。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原则,以绿色植物造景为主,花坛为辅,适当设置景点,做到点面结合、布局合理、搭配协调,营造花草葱荣、绿树成荫、清爽优美、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校园绿化提倡立体性和园艺化,使地面绿化与空中绿化相结合,并寄寓一定的象征意义,提高绿化的文化品位。加强对绿化工作的目标责任制管理,组织全校师生定期对全校花草、树木进行修剪、养护,努力使校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

3、校园的美化。学校的各种标牌设置都要美观、精致,走廊、过道和室内,要饰以与环境相协调的体现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目标、人文精神培养、终身发展需要等内容要求的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名家字画,或师生的书画、美工作品等,挖掘、保护校园内或校园附件的自然、人文历史景观,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熏陶和思想感染。

4、校园的语言文字。大力推广普通话,使之成为校园语言。校园内使用文字要规范,如校风、校训、标语、警句等。保护操场、爱护绿化等各种提示牌,要使用诗一般的语言,在提醒师生的同时,陶冶师生情操,避免使用“禁止”、“不准”一类的生硬词句。

5、校园环境的知识化。充分挖掘学校的各种资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加强多方面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楼房的每一个楼层设一个主题,图文并茂。主题可以选择道德规范、文明礼仪、爱国爱民、清正廉明、清节自守、勤劳勇敢、质朴俭约、勤奋好学、尊师重道、理想信念、陶冶情操等。通过板报、橱窗的科普宣传,实验楼里生物标本的展览,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旁挂的精致小牌、教室里学生自办的学习园地、举办知识竞赛等方式,使学生在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的同时,学到丰富的知识。

(二)非物质文化建设。

1、努力培育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校园精神不但是对学校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还应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表现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突出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上。

⑴大力加强校风建设。校风体现着一个学校的优良传统、精神风貌。要认真总结提炼本校优良传统,紧密结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开展,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通过建立校史陈列室、荣誉室,举办校史展览活动等,增强师生对校史、校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⑵努力营造优良的教风。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各单位要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逐步形成以“爱生”和“敬业”为核心的师德规范。教师要对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未来高度负责,严谨治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赢得学生的普遍尊敬。学校一方面要使教师投身于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之中,促进教师之间更多的合作;另一方面,把教师列入学习者的行列,使教师认识到既有教的义务,又有自我学习的责任,把学校当作是自己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场所,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岗位培训,征订教育刊物,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学习活动,定期编发教育信息,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

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努力学好本领。严格要求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举止文明、尊重师长、勤奋刻苦、博学善思的优良学风。

2、形成有利于学生健康成才的制度环境。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学校师生行为的准绳,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良好校风形成的根本保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精神。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按章办事、不徇私情,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改进不科学的管理办法,清理和废除旨在卡、压、罚的规章制度,提倡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制度环境,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活动设计要体现通俗性、高雅性、益智性和趣味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活动内容要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再现和表现校园文化精神。

⑴从学校实际出发,组织好校园艺术、体育、科普、文化等各种融趣味性、思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活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活动技能,规范学生的言行,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⑵从学校特点出发,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如成立文学社、书画社、合唱团、舞蹈队、球类队,举办文艺表演、召开校园音乐会、组织小制作比赛、举办运动会和才艺大赛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⑶精心组织各种学生集会,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学生集会包括校会、国旗下讲话、班会、团(队)会以及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事件纪念日等,要根据不同集会的不同特点和要求,精心、规范地组织。使每一次集会都能够使学生激动不已,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受到启发和教育。

⑷积极开展日常行为规范和“三风”教育活动。围绕学习宣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班级、年级和学校的评比,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校园行为,引导学生遵守纪律,努力培养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和情趣。

⑸组织开展好“中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把集中活动与经常性的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要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育内容有机纳入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主题教育活动之中。选择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冰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研自主创新精神等等体现民族精神的一种精神,并结合历史故事和人物生动活动地进行。要充分利用形势教育六个大课堂的影视资料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要充分利用“学校开放日”、“校际交流日”加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交流。

⑹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和班级读书角,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办好学校图书馆(室),在增加藏书量的同时,更要重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放阅览室,开出阅览课。图书下放到班级,固定时间班级轮换,最大限度的提高图书使用率。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利用讲座、演讲、征文、校园读书周(月)等形式,推动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⑺多渠道开展教育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条件的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闭路电视和校园网等媒体作用,同时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和德育基地的建设,从而保证学校教育活动的全方位开展,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宣传工作方案二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追随时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学校教育内涵、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依据x0年xx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贯彻质量立校、文化强校的办学方略,扎实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先进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为载体,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具体目标,不断深化和筑牢“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打造校园各层面的内隐学校文化和外显学校文化,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愉悦身心、陶冶情感的成长乐园,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总体目标

1、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整合学校已有的教育资源,形成叩合时代要求、激励学校发展的“一训”(校训)“三风”(校风、教风和学风),确立富有陶中个性的、为全校师生所认知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即学校的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的策略、教学方式等)。

2、进一步加强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根据目前教育的新形势和面临的新问题,梳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原则,对已有的制度加以继承、扬弃和发展,追求制度与文化的完美结合,真正让学校制度对全校师生起到约束、导向、整合、激励和教育的作用。

3、不断加强学校行为文化的建设,即“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老师、关注每一项活动”,打造学校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树立正确的、全面的、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进一步打响学校品牌。

4、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追求品味,重在育人”的宗旨,按照“科学规范,讲究实效”的原则,重新规划建造学校大门;调整学校绿化布局,在美化、生态化上下功夫;在已有沿河休闲小路、假山雕塑的基础上,再规划设置几处具有陶文化特色兼备育人功能的校园景点;利用行政楼楼梯道口墙面、教学楼通道间墙面,设立多处校园文化板块,努力创设悦目怡心、充满生机的校园育人环境,彰显学校文化特色。

三、具体措施

(一)学校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化的建设

学校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全体师生对学校发展方向、人才培养规格、教学方式等重要问题所共有的理解与选择,是指导学校日常运作和组织发展的基石和核心,更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核心。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也就是学校精神。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能够催人奋进,会使师生逐渐形成一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和高尚明达、宁静淡泊的情操及博大庄严、任重道远的使命感。

1、建设积极向上的“一训”“三风”

校训:陶铸成器

锦绣江南,太湖西岸。千年陶都,百代流芳。地域文化,精神滋养。陶都之子,秉承传扬。陶铸成器,嘉训意长。陶铸,本指烧制陶器或铸造金属器物。陶铸成器,喻指经历锤炼,成长成才,成为有用的人。范土成器,锻炼成材。这是方与圆的艺术,这是水与火的哲学。现实追求,理想境界。形神兼备,自然天成。我校师生,同心一意。铭记于心,致力于行。

校风:熔铸品质、励志成材

教风:培育用心、塑造得法

学风:专一持恒、向善求真

2、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校园人际环境是校园精神环境的重要支点,它包括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干群之间的关系。旨在激发原动力,增强凝聚力,形成向心力。包括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好学上进的学习氛围,严谨认真的工作环境,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3、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营造正确健康的舆论氛围。通过会议、办专栏、橱窗、画溪之音、校园电视台、国旗下讲话,设立校务公开栏、校园网站等,以及开展主题班会、主题教育、科技节、艺术节、评先评优、树榜样等活动,树正气,明是非,辨善恶、抨歪风,打造学校团队精神,逐步锻造学校的精神文化。

4、营造氛围,建设书香校园。读书启迪心智,读书滋养心灵,读书涵养人生。守住心灵的净土,走进名家伟人的精神世界,陶冶师生自己情操,丰富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校园。不断充实图书资料,提高图书设施的使用率和图书借阅率,为读书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在校园的橱窗和教学楼走道布置师生作品、名人名言;在花园草地布置有人文气息的宣传标语。利用乡村少年宫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通过读书知识竞赛、读后感交流、读书征文、经典篇章诵读、歌咏比赛等活动,建设“书香校园”,进一步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构建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

5、以画溪文学社楹联诗社为依托,搞好楹联文化建设。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珍品;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自成一体,以简练的语言,工整对仗的格式,言志抒情,描物写景,又以高度的概括力引人深思,寓教于乐。通过楹联文化建设,让学生了解楹联的历史、特点、艺术手法和社会功用等,从而使学生更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意识,提高审美水平。

(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它具有规范性、连续性和导向性。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通过它可以把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科学的管理机构,务实的管理阶层,严谨规范、实用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保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1、继续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以德治校与以法治校密切结合,创新有利于师生、学校健康发展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总务管理、学校设施管理等各种管理制度,使各项教学管理活动有章可循,在一个有秩序的氛围下良性发展。

2、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围绕行政、党建、人事、教学、教研、德育活动、安全、卫生、后勤等各方面,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绩效考核制度,使之更加完美、人性化,实现有章可循。制度完善过程中,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取得多数利益相关者认可,同时每一条规定要宽严适度,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兼顾师生正常合理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从而提高制度的可执行率。

3、坚持有尊重的管理,充分体现制度的激励机制。依法管理,科学管理,精细管理,统一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管理与教育相结合,适度奖励与适度惩罚相结合,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外在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不断提升管理艺术与管理效率,做到情感管理、人文管理和制度约束的协调统一。

(三)学校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它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教书育人、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事态度,是师生员工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体现在教学、科研、生活、管理、人际交往、社会实践中。

1、进行学校观念文化内涵的提炼。即“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领悟决定觉悟,细节决定成功;有实力才有魄力,有思想才有智慧,有作为才有地位,有付出才有收获”。

2、学校师德文化的提炼,即“心慈仪端、德高志坚、业精学勤、团结协作”。学校加强师德文化建设,旨在激励陶中教职员工怀仁爱、和善之心,行正直事,做正派人;坚定品德高尚、服务学生、奉献教育的志向;追求刻苦钻研业务,努力达到专一的境界;促进同事之间团结协作的氛围,努力开创陶都中学更美好的明天。

3、学校管理文化的提炼。学校管理文化是学校管理领域内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是以学校教育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制度、课程、行为方式和物质建设的集合体,对师生具有正面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规范、同化辐射等作用,是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是学校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推动力。我校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结合时展的主旋律,将办学理念提炼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发展”。

4、学生行为文化的熏陶和培养: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培育出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具有强烈的爱国情趣、崇尚文明的言行习惯,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品质的优秀中学生。由此须培养学生六个好习惯:热爱祖国的好习惯、文明礼貌的好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心惯、勤学善思的好习惯、团结友爱的好习惯、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总体要求为:语言文雅、举止儒雅、情趣高雅。

实践途径:

(1)构建以集体为导向的人文文化,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①加强六好班级建设,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②全面落实全员德育,推动学校全员育人目标实现。

(2)构建以活动为导向的人文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①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学生特长发展。

②开展广泛深入的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体验感悟。

(3)构建以和谐为导向的人文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①提出三个主体(教师、班干部、学生)的不同要求,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②提出教师“四留情”(手下留下、嘴上留情、作业留情、处理留情),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通过校园行为文化的建设,使校园文化渗透到行为中,并将校园理念和文化内化为学生行为,建构出教师、学生自立、自主健康人格的行为文化特色,确保“校园文化”之树根深叶茂。

(四)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学校文化的载体。是学校视觉识别系统,是学校文化中最外在、最直观的部分,是将学校抽象的深层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符号概念,通过个性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视觉方案将学校的理念和精神传达出去,塑造学校的视觉新形象,给社会公众以良好的印象,从而吸引优秀师资和生源,激发学校成员的活力,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追求品味,重在育人”的宗旨,按照“科学规范,讲究实效”的原则,继续加大学校硬件建设的力度,一着不让抓好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

1、重新规划建造学校大门;随着画溪中学的停办、两校资源的整合,学校将重新规划设计、建造学校新大门,年内完成设计论证,明年假期施工建造完成。

2、调整学校绿化布局,在美化、生态化上下功夫。学校将聘请园林公司对学校已有绿化进行布局调整,并计划将学校绿化进行社会化管理,提高绿化养护水平和管理质量,构建生态校园。

3、在已有沿河休闲小路、假山雕塑的基础上,再规划设置几处具有陶文化特色兼备育人功能的校园景点。

4、利用行政楼楼梯道口墙面、教学楼通道间墙面,设立多处校园文化板块,努力创设悦目怡心、充满生机的校园育人环境,彰显学校文化特色。

5、对综合楼、三幢教学楼等主要建筑进行征名、命名活动。要求根据学校“一训三风”以及地域陶文化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办学特色,彰显学校办学理念,显现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校园读物管理制度篇6

论文摘要: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化信息中心,是引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精神使者。文章从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内容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文化热的兴起,校园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第12届学代会上提出“校园文化”概念,到1990年4月全国首次校园文化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校园文化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进人21世纪,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为进一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网络建设和大学生社团工作。高校图书馆由于其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占有独特的地位,它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内容

    自从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较为全面地给文化做出一个定义之后,到今天,国内外大概有200多种定义。在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中,人们对校园文化概念的阐述众说不一,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种种说法,有“亚文化说”、“综合文化说”、“文化氛围说”、“精神环境说”等等。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创造的、与社会和时代密切相关且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文化作为文化范畴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文化形态上看,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四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构成了校园文化的特殊影响力。

2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既是服务机构,也是教育机构。从大学校园文化的四个结构层面来看,高校图书馆不仅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2.1馆藏文献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图书馆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的基本构成要素,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同时又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现实的时代性,能全面地支持和服务于校园文化。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必须与学术性、学科性联系起来,因为这二者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属性,离开了这一点,图书馆文献资源就是舍本逐末。因此,文献资源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有效展开,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整体发展态势和水平,图书馆要以自身的任务和读者需求为依据,有层次、有重点地组织文献资源,使读者通过阅读涵养自身,培养其创造的欲望和活力。与此同时,我们除对馆内现有文献资源加以充分的揭示和报导,提供给读者外,更重要的是利用现代化设备,开发外部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信息量大、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在更有效地利用已有文献信息资源的同时,让新开发的信息资源尽快上网,尽力创造条件,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服务,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活跃参与者。

2.2图书馆自然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环境,首先是一种物化的文化,这种文化对于人的思想、感情的形成,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潜在影响力。良好的文化环境,会把不同的社会心理因素注人到每个受教育者的心理结构中,使其积淀为深层的心理基础,这种不自觉的心理积淀将有效地引导、规范、激励受教育者的行为。很多大学图书馆都建在校园的中心,建筑典雅,气魄宏大,作为校园的重要景观,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图书馆正是通过优雅的自然环境、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现代化馆舍建筑、先进的设备、丰富的馆藏文献、科学的管理、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优良的服务等来营造美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师生利用图书馆,使他们在这里得到心灵的净化,将学生引向无限的思维空间,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极取知识,净化心灵,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创造美。

2.3图书馆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形成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水准起到积极的作用。图书馆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场所,是校园的一个重要公共社区,其安静的环境、良好的秩序,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公共道德,建立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良好关系都将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图书馆有义务维护这个公共社区安静和谐的环境,各高校图书馆都在尽可能地改进服务,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创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大多数图书馆通过张贴提示性的标志,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文明高雅的学习环境,从而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公共道德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图书馆员丰富的知识,高雅的气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必将赢得学生读者的理解和尊重,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以及奉献社会的人生理想都将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4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图书馆是学校内最具公共性的一个独立机构,它的服务功能甚至超出大学的范围影响社会,世界上许多大学的图书馆甚至成为国际信息中心,如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农业图书馆,是全球最重要的农业信息服务中心之一。因此,图书馆一直被认为是大学水平的重要象征,代表大学的形象,图书馆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图书馆制度文化包含的图书馆价值观念、精神与职业道德要求,既要符合大学的要求,又必须符合公共机构的要求。图书馆制度文化在充分展示一所大学办学理念要求,紧密为学校服务的同时,还应该展示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精神,表现思想学术开放的态度等图书馆的价值观念。当今图书馆的基本价值取向不是收集保存文献,而是通过为所有的读者提供最好的服务,有效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承担传播知识的社会责任,进而实现对人类发展的人文关怀精神,让读者从图书馆感受知识的力量和人类的文明。大学图书馆服务制度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图书馆服务功能价值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图书馆整体价值观和图书馆服务理念。有什么样的图书馆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图书馆人的价值心态。图书馆制度影响图书馆价值观,图书馆价值目标的升华要在图书馆制度基础上才能实现。图书馆是实施学校教育目标的最重要基地,是校园物质文化表达的重要场所,图书馆自身的制度文化应该使校园物质文化设计意图最大化地体现出来。完善、合理、规范的图书馆制度可以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图书馆要根据各自岗位的服务性质、目标,根据图书馆馆藏文献、馆藏规模、设施设备等技术条件和服务环境的不同特点,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并使其符合图书馆开放性、时效性、共享性信息服务的要求。

2.5馆员优质服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图书馆的规模和藏书数量已不能成为图书馆引以为荣的惟一资本。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实行资源共享,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才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老舍先生曾说过:“一个藏书多而用书少的图书馆不见得是好图书馆,一个用书多而不教人们怎样用书的图书馆,还不见得是好图书馆,……但我想,一个理想的图书馆或者应该是这样的:他会指导读者读什么书和怎么读。”

校园读物管理制度篇7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引领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高职院校的定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属于专科层次范畴。它的人才的培养目标注重岗位技能,面向社会培养能熟练地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或行业的技术及服务规范,符合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院校图书馆与高等院校图书馆相比更具有其专业特色和特点,是为教学、科研、生产提供服务的,其职能主要体现在服务和育人上,为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知识和信息。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构成及特征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在大学校园的反映。广义的校园文化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第一,物质文化形态,即以物质文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如校园地理环境,建筑群布局,艺术文化设施等。第二,制度文化形态,即以社会关系反映出来的文化。如学校的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等。第三,观念文化,即以理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形态。如办学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校风,学风等。第四,心态文化,即内隐于师生中无形的深层文化形态,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情感方式、审美情趣等。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一般的企业文化、军旅文化、商业文化、村落文化、节日文化有着质的区别,它指的是在高职院校内发生的,以学生为主要载体,教师为导向的,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现象,包括校容校貌,教育与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等。高职教育有高等性、职业性、实用性、层次性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校园文化有其自身的功能:德育功能、美育功能、升华管理功能。

(二)高职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力量,但它对学生的影响却是至关重要的,有时甚至能达到许多强制性力量无法实现的目,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学习功能设施,对于校园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图书馆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我们通常有这样的感觉,进入一个学校最引人关注的是教学大楼、科技楼和图书馆。由此可以看出这三项建筑是高等学校校园风貌的体现者,其中图书馆则是这三者中最具有代表性与综合性的一个,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高职院校图书馆体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性质和特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一般高校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职业性,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献及活动的开展更是体现了职业性与生产性的特点。所以,高职院校图书馆自身的建设,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前进的推动者。

高职院校图书馆体现校园的审美娱乐性。总的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提供书籍阅览、提供娱乐场所、创造审美性文化氛围。图书馆内外的文献书籍、装饰美化物品、标语或标牌、墙报和壁报等都是审美文化的创设。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引领的层面

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事物和现象,在人们的头脑中不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看书学习的实体,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可以归纳为物质层面的图书馆、制度层面的图书馆、精神层面的图书馆。高职院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引领者,向学生传播文化知识,进行思想政教育,是课堂教育的继续与补充。笔者将从三方面来谈高职院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的引领。

(一)图书馆对校园物质文化的引领

图书馆作为一个场所是一个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体。图书馆物质设施包括馆藏文献、馆内外环境设施、馆职工及工作设施等。校园物质文化是以物质文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包括:校园地理环境,建筑群布局,艺术文化设施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图书馆更是汇集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积累的文明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一个实体场所,是高职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看书学习的良好场所,为高职学生提供文化、思想、道德及专业知识的文献,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它让学生学习知识,开阔视野,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完全能够体现并帮助学生提高校园学生的认知文化、审美文化和价值文化的目标,起到引领校园物质文化的作用。

(二)图书馆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引领

图书馆在工作、运转和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特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它还包括图书馆的群体意识和职工的工作作风、道德情操、服务哲学等。校园精神文化包括观念文化和心态文化。观念即以理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形态。如办学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校风,学风等。心态文化即内隐于师生中的无形的深层文化形态,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情感方式、审美情趣等。

图书馆有浩瀚广袤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各种有利用价值的文献,并有序排列,指引学生进入到这一知识的殿堂,学生可以与大师们进行思想上,精神上的交流与碰撞,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5]。《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实行)》,明确规定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坚持开展“修身、立德、爱馆、敬业”的思想教育。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中心,以校园为主要场地,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图书馆是学生群体学习和活动的良好场所,有利于师生以及图书馆馆工作人员形成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认真学习和工作的作风,这种作风将带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和体系的建立,学生长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的图书馆中学习或参加活动,他们也将不自觉的学习这些学习和服务精神,进而带动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三)图书馆对校园制度文化的引领

校园制度文化,即以社会关系反映出来的文化。如学校的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等。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其毕业后直接面向社会基层,是第一线的复合型技术应用人才。这一办学方向和特点,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浓厚的社会性和职业性。图书馆的制度文化是指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奖励制度、部门岗位职责、图书馆借阅等各项管理制度是图书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连接中介,是图书馆科学管理的有力保证。合理的图书馆规章制度、严格的纪律、科学的管理等方面,是图书馆工作稳定有序的进行的有效保障,由于高职院校教育的职业性和社会性,学生在更专注所学的知识是否符合职业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当他们发现图书馆科学合理的制度使师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对每个馆员、师生具有习得励志的作用,他们也会慢慢学习图书馆的优秀制度以便适应以后在工作的制度。这样,图书馆的制度就潜移默化的作用于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

三、加强措施发挥高职院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

高职院校图书馆有文化性和育人性的特点,所以它与校园文化建设密不可分,它以自己的文化储存、文化设施、文化创造和文化服务,去支持和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现实中,高职院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并不明显,具体表现在:一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没有利用好图书馆的作用。二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到校园文化现设的力度有限。笔者认为应该加强措施使高职院校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对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

(一)加强图书馆环境建设体现校园文化

图书馆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场所,具有文化传导功能。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图书馆的文化传导功能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图书馆环境建设包括内部氛围营造和外部景观设施布置。图书馆的建筑就不仅是一般的实用性建筑,而是有强烈的文化内涵的文化建筑。图书馆建筑的室内外空间环境,是构成校园高品位环境设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格独特的馆舍建筑,浩如烟海的图书杂志,整洁明亮的读书空间,画廓、墙报等各种宣传园地,再加上亲切文明的馆员,学校图书馆所营造出的这种优雅、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在无声无息中营造出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勇于探索、追求创新的一种氛围。为学生提供了智力开发、道德教化、技能培养、情操陶冶的条件,为学生的禀赋和能力的充分开发创造出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学生在不断充实和提高中,以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宽敞明亮的阅览室、书库和现代化多功能的电子阅览室及多媒体报告厅等,可以为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物质条件的支持。我们在强调外部设施重要性的时候,千万不能忽视图书馆最重要的功能——提供文献资料的功能。高职院校图书馆要结合学校专业特长构建以高职专业和课程设置为导向的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在馆藏建设上须要有适应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适合本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信息资源。因为学校的教育依托的是专业和课程,所以图书馆服务必须以专业和课程为中心,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也必须以专业和课程设置为导向,只有这样服务才有针对性,才是抓住了高职院校发展的特色和方向。

(二)加强图书馆制度建设推动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加强人事制度、奖惩制度、日常业务管理制度、设备维护与使用制度等的建设。

首先,提高对这些规章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管是图书馆领导还是一般工作员工,都应该认识到图书馆规章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做到不抵触、不破坏、积极支持维护图书馆制度。高职院校由于其学生的生源的复杂性,其图书馆的管理更是比一般院校更加有难度,因此,加强对规章制度重要性的认识是图书馆制度执行的提前。其次,认真总结经验,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质量。图书馆的制度也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在工作中总结过去的经验并借鉴其他高职院校的经验来改革自身的制度,但在改革中一定要注意其可操作性,并将这些成功经验用制度确定下来,并行成行之有效的规范。最后,强化执行规章制度的监督与追究力度。对执行规章制度监督应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规章制度本身应有监督条文,二是制度的实施应有监督部门。有了规章制度能否贯彻落实坚持下去,需要强化检查和监督,否则容易落空,图书馆可以通过联合学生会建立图书馆制度维护社团或组织等。

(三)加强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引领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来引领校园文化。首先,提供文献资料和场地开展校园学术活动。高职学生为二流生源,且实训时段大幅增加,又受到电视、电脑和网络游戏等媒体的冲击,文本阅读时间越来越少,阅读习惯和能力比较差。若缺乏良好的阅读熏陶,没有终身阅读的内驱力,没有一定的理性知识为依托,学生就很难可持续发展,这将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命力。图书馆开展一些读书活动和联合师生开展学术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指导并协助,以点带面,为营造学习型校园注入生机和活力。文化服务是图书馆加入校园文化活动的最主要的形式。教师申报课题、学生撰写论文、学生等级或职业技能证书考试时,图书馆可以提供专门的资料室或电子阅览室供他们使用,提供“特殊”帮助,或是学生需要学科竞赛时可以学生借阅比平时更多的书刊资料等。

校园读物管理制度篇8

一、明确方向,制定方案,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校园是数字化校园的高端形态,是数字校园的发展。它是以数字化校园为基础,利用云技术、物联网、虚拟化等技术,对来自于校园基本个体的各种信息数据实现感知、传递、采集、检测和分析,构建校园人与物、人与资源之间的联系、沟通等交互方式,拓展管理时间和空间。将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最大限度地整合,我校根据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适时提出了智慧校园建设目标,塑造智慧教师,培育智慧学生。围绕工作目标,学校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规划创建路线图,确立实施时间表,制定了创建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智慧校园的创建工作。

二、协同共进,打造特色,深化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校园”创建得到了全校教师的积极响应。创建领导小组建立例会制度,每月一次,有主题,有记录,有专人负责。教研组活动中心明确集体备课、观课议课、反思沙龙等,研究氛围浓郁,教师纷纷用自己的实践诠释对教学智慧的理解,用集体智慧的碰撞明晰教学智慧的内涵,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智慧,演绎充满智慧的课堂教学。

1.建设智慧文化

学校围绕学生发展主题,营造书香氛围,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黑板报、宣传栏、队角等文化阵地的指导管理,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打造“四化”校园,把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与校园的书香文化相结合,形成“一墙一壁会说话、一砖一瓦都含情、一草一木皆有灵”的智慧文化氛围。在通过省教育现代化验收的基础上,学校又通过“市装备水平再提升工程”,投入300余万元,新增计算机等一大批装备器材,新建录播教室、书法教室、标本室、科学探究室等专业教室。

2.打造智慧教师

学校制定了“智慧教师”的培养模式,通过课堂展示、智慧沙龙、微课制作评比等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把教师培养成新时代的智慧型教师。通过外出参观学习,让名家名师的讲座、课堂教学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开展会前读书交流会、QQ群在线主题研讨、专题书目荐读等活动,提升广大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

3.构建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智慧教育”的理念提出来的。它在教学目标的预设上,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在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的有序运行;在学习环境管理上,“努力实现师生平等交流,合理调控课堂学习情绪”上多项协调;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张扬、智慧发展和健康成长”。

4.培养智慧学生

培养智慧学生,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享受成长。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快乐的、有强烈好奇心、富有想象力、勇于探索的人。利用校本课程《小学经典读本》为学生提供诵读经典的教材,引导学生潜心诵读经典,厚积文化底蕴。组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各项学科竞赛活动,如读后感评比、写字竞赛、数学专项能力竞赛、英语情境剧表演、体育小型竞赛等。

三、春华秋实,尽显魅力,收获智慧校园创建成果

智慧孕育理想,智慧承载希望。全校师生在“智慧校园”的创建道路上创新前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完善和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校园环境,实现了教职工、学生、教务、图书、培训管理等方面的智慧管理。通过管理平台把重要信息及时发送到教师和家长的手机上,让家长和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家校之间的交流,从而实现师生通、班班通和家校通等智能化管理功能。

2.构建智慧教育的支持环境,充分应用智慧型的教学支持环境和数字化教学工具开展教学实践和教研活动,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智慧型教师队伍。利用智慧教室环境,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共享教育云平台的海量教学资源,教师通过触控式一体机进行授课,利用全自动智能高清录播系统,在教师现场授课的同时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自动录制生成教学实况录像保存起来,同时以流媒体的方式在网络中实现远程直播,供异地师生课后点播观摩和远程在线实时收看。不同地域的师生共同聚集在一个课堂上,利用网络环境使教学教研无距离障碍,同区域和异地间共享教学教研资源。

回顾既往,勇于开拓的实小人,按照创建目标要求,取得了智慧校园创建阶段性成果。展望未来,金湖实小人将继续脚踏实地依托“智慧校园”建构创新型、智能型的智慧教育体系,,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向着高质量、高品位、有特色的现代化、智慧型名校目标奋勇前进,为金湖教育事业再谱新的华章!

校园读物管理制度篇9

明溪第二实验小学秉承历史、立足校情、展望未来,通过不断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使我校校园文化朝着常态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科学化方向发展,让我校师生在这种轻松和谐、文明高雅的文化氛围中感受着尊重,享受着快乐,濡染着文明。

一、以环境建设为载体,创建主题鲜明的物质文化

1.把环境文化作为环境育人的主阵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所以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打破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我校始终把美化校园环境,加强校园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大力营造精神内涵丰富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根据校情,我校拟定围绕四个大主题(科技教育、养成教育、国学经典教育、艺术教育四大主题),开辟三条长廊(行为教育走廊、科技教育走廊、校园之星及展我风采走廊),建好两扇大墙(即大型门厅形象墙、大型运动文化墙),打造一个和谐整体的校园环境建设思路。

走廊是学生课间活动的常久之地,是育人的关键场所。我校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根据学校发展的历史和未来,分别开辟了行为教育走廊、科技教育走廊、国学经典教育、艺术教育、校园之星及展我风采走廊,这些文化走廊主题鲜明,内容至真至善至美易于学生接受,形式学生喜闻乐见,遵循整洁、整体、激励、和谐的原则,是我校环境育人的精髓。如:我校教学楼一楼是行为教育走廊,主要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为具体内容,建成一幅幅挂画,时时提醒着每一位学生的行为规范,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楼的科技教育走廊,一个个学校科技“小明星”挂像和一张张沉甸甸的全国、省、市获奖证书,强烈激发了全校师生的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教学楼各层的校园之星栏和展我风采栏连成走廊,展示学生的点点滴滴的成长,真正起到文化育人,育人于无声处的作用。

2.把班级文化作为环境育人的关键。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班级文化建设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校将班级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作为环境育人的关键。主要是从班级环境文化和班级行为文化两方面入手,环境布置遵循整洁、人文、温馨、向上的原则,形成充满生机、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行为文化则以班风、学风两大支柱文化为主。倡导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理念,积极尝试和推广学生自主管理的做法和经验。

二、以德育教育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

1.把“三风一训”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学校的校标、校歌、校风、校训是在秉承历史、立足校情、展望未来基础上,经过精心提炼产生的,把特色性、教育性、稳定性、发展性有机整合起来,是学校的灵魂。如:校标不仅体现了校名,还体现我校的科技、书香特色和学校师生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精神。再如:校歌不仅把学校的优美写入歌词,还把学校“厚德、善学、团结奋进”等核心理念写入歌词,学校师生唱校歌、赞校园、促成长。三风一训不仅体现了本校特色,更具有校园师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真正发挥了“三风一训”的导向功能。

2.把师德活动作为教师成长的主要通道。把师德教育活动作为教师成长的最主要通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活动,使教师形成稳定的个性和心态,形成健康的富有个性的人格。一是开展“师德承诺”活动。要求全体教师从思想品德、业务素质、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等方面,做出承诺,每位教师师德承诺在学校门口电子屏幕滚动播出,向家长、学生公开做出承诺,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二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紧紧围绕“我是园丁我荣光”和“忠诚履职,爱生乐教”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三是开设教师讲坛。在教师中开设“教师讲坛”。一是开设道德讲堂,每月安排一名年段长或处(室)主任做一个道德讲座;二是开设国旗下讲话,每星期的升国旗仪式由一名获表彰的教师做一次国旗下讲话;三是开设业务讲坛,每一次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来都要做二级培训,还要进行必要的交流研讨。通过开设“教师讲坛”,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让老师交流自己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点滴感受与职业幸福,让学习交流成为一种习惯和需要,从而感受职业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四是发挥榜样引领的作用。我校通过不断制造学校发展的动力凝聚人心,充分发挥教师中榜样力量的作用,影响带动不同的群体。

3.把校园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校的活动就是课程,所以它应该是有计划、有目标、有人组织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建设校园文化的关键所在。我校通过开展四大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体卫艺等各种兴趣小组、“关爱留守孩”等主题活动以及“六一”等各节日庆祝活动。既活跃师生生活,陶冶师生情操,又使全校师生受到了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等方面的教育,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多样化、群体性、艺术性的特点。

三、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学生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个性”,“自我实现”的倾向正在迅速扩展,因此,我校对学校管理重新定位,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并重,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一是以制度管理为基础,创建规范文明学校。目前,我校正在逐步构建贯穿学校校训、校风精神及办学灵魂的制度系统。制定了《教职工基本职业道德守则》、《教师业务进修培训规定》、《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研活动制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定细则》等几十项制度。将教师的工作与考核直接挂钩,在公平、公开、公正、阳光操作的考核制度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效地阻遏了不良教育行为的产生,限制了教师的不良发展,从而有利于教师的培养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二是让情感管理成为教师自觉接受制度管理的内驱力。学校制度从教师出发,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自觉实施人本化、民主化的制度管理,让教师都能产生一种被尊重、被承认的心理感受,使广大教师自觉成为学校各项工作坚决拥护者和积极实践者,从而有利于形成安定团结、共同奋斗的良好局面。目前,学校主要修订了教育、教学和绩效奖励等表彰激励制度。

四、以打造品牌为载体,形成学校特色文化

学校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致力彰显校园文化建设的鲜明特色,深入挖掘能体现学校办学历史和校园精神的校园文化内涵,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加以提炼,使之达到提升校园文化育人效果,丰厚校园文化内涵的目的,并通过不断实践逐步打造成学校的亮丽品牌,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

1.把科技教育作为特色文化的永恒主题。学校的科技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逐渐成为学校的靓丽品牌。近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举行的科技项目比赛中,累计共获得团体奖项107项,学生个人获奖500多人次。我校是“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基地学校”,学校科技工作还赢得了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袁荣祥及其他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好评。

校园读物管理制度篇10

一、高校图书馆的校园文化引领功能定位的必要性

1.高校图书馆文化是弘扬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促进高校健康发展的关键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大学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必须依靠多种途径进行,大学校园的人才培养能力、学术研究实力以及在社会中的影响能力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高校的文化精神内容只有更加丰富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高效人才。但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社会和校园都注重经济建设和发展,不可避免导致了大学校园受到很多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其在校园规模和校园办学设备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并没有紧跟时展的步伐,一些高校过于重视学生应用型教学,对学生的理论素质缺乏重视和关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这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还有很多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过度的推崇西方文化,对于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没有经过有效选择的情况下就应用到教学中,导致了学生过度重视自我,在学习和生活中过度的以自我为中心,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不高,这也就限制了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不单单只是包含了校园教学设备和办学规模,还包括了校园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校园物质文化,同时,还涵盖了校园多方面的管理制度和学生培养模式,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校园风气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和构成。而上述这些校园文化组织内容,很多都是在高校图书馆内才能得以是实现,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好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引领作用,能够保证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取得巨大的进步。

2.高校图书馆文化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校办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高校的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能作用。高校的管理人员主要对学校办学、教师和学生进行科学管理,起到了服务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尽管教师和管理者两者之间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这两者都是高等教育不可获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培养高素质学生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在教育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传授学生知识同时,还要切实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手段和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作为高校的文化阵地,校园图书馆能够在提高教师个人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的图书馆也给了教师提供文化和学术沟通交流的空间和平台。图书馆文化对于高校教师和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文化交流以及传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是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1.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内涵分析

目前,图书馆研究的权威领域对于高校图书馆社会责任的定义和内涵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在研究过程中大都会回避社会责任这个词语,多数以使命和责任代替。但是,最近几年,我国国内的一些图书馆研究学者仍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的社会责任的定义和内涵进行描述和研究。有研究学者认为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就是顺应时展的潮流,是其分内应该完成的工作,其是图书馆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而采取的基于自身的发展需求的主动行为。主要内容就是始终坚持知识信息的传播和图书馆的教育性。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应该是图书馆所承担的,是促进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它工作的内容包含了内部社会责任和外部社会责任两方面的内容。我认为,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应该是面向全社会,不断顺应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大众,这是图书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工作过程中,其履行自己行为的主要方式是以自身优质的图书文献资源为条件,培养高校师生获取文献信息的能力,最终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校园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工作和文化传播工作等公共服务性工作,从而促进广大师生和读者群体对知识的探索和应用,然后为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做出图书馆独特的贡献,最终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和进步。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的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运行机制之一,是社会文化在高校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具体化和显现化,同时,校园文化与高校图书馆文化又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和同一性,是同根同源和相辅相成的,其对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应该是高校图书馆应该自觉承担和遵守的社会责任。具体说来,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主要为在校师生提供必要的图书文献,培养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切实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而面对社会需要积极向外传播科学知识,促进广大师生和读者更好的求知、应用和创新,并将图书馆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从而更好的保证高校图书馆工作服务我国现代化建设。

三、高校图书馆的校园文化引领功能实现的途径分析

1.不断创新管理服务理念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是图书馆制度、文化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中应该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服务为导向的高校图书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从服务主体师生角度分析,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主要体现在对读者需求的认知、挖掘和主动服务上,在服务方面不断保证服务贴近读者的需求,发挥图书馆为读者寻找资源,寻找信息的文化引领作用,在服务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服务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信息服务。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需要图书馆服务人员充分了解高校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和科学研究等实际情况,此外,还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建设,不断更新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和服务方法,改变过去被动的服务方式。高校图书馆还要积极开展阅读推广工作,引导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现代网络平台为读者搭建一个沟通交流和信息咨询的平台,切实满足读者多方面、不同层次的阅读需求;其次,从图书馆服务人员角度分析,以人为本的主要体现在对图书馆对服务人员的人文性关怀、职业生涯设计以及图书馆管理和参与等工作中。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制定内部管理制度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图书馆服务人员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维护服务人员在工作中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此外,还要理顺部门之间由于工作种类不同等原因所到来的差异性,制定完善的考核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同时,还要为服务人员提供一个拓展自我的空间,保证图书馆服务人员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图书馆还要创造各种机会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发展机会和平台,保证图书馆各项事务在开展过程中都享有一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对于工作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应该充分的重视,并及时给予回复。

2.不断完善图书馆管理制度

制度文化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引领功能提升和扩大影响力的基本保障。最近那几年,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理念不断得到改善,这就极大的促进了图书馆由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向着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这就要求管理必须紧跟图书馆管理改革的进程,这样才能保证图书馆制度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因此,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建立健全理性而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制度主要包含了综合性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业务管理制度三个部分。这些制度主要涉及到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服务范围、资源管理规则、读者须知、业务规则、员工守则、业务发展规划等几个部分的内容,同时还包括职业道德,员工精神面貌等内容。在图书馆中不管是硬性制定的规章制度,还是办馆形成的隐性的规章制度,他们都是图书馆活动所形成一种内在约束制度,这样就能够显著提升图书馆文化的影响力,保证图书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引领功能得到切实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