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十篇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十篇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9:55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卢卡斯悖论存在性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作为国际间资本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进入21世纪,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快速发展,其在全球化和不断自由化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扮演着日趋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世界经济体中极其活跃的组成部分。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状况、投资的流向和投资结构的发展变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产业结构调整情况、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07年全世界国际直接投资额达到18333.24亿美元,仅发达国家的流入量就达到12476.35亿美元。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欧盟则是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最大的地区,其流入量几乎占据发达国家总流入量的三分之二。发展中国家的FDi流入量,在2007年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总体而言,所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FDi流入量几乎均有上升。

纵观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尽管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有所波动,但是总体上来说是日趋上升与活跃的(见图1)。尤其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这段时间的发展是迅猛的,由此可见外商直接投资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卢卡斯悖论存在性分析

卢卡斯悖论是指由新古典经济学边际报酬递减理论推出的资本流动规律与实际资本流动方向相矛盾的现象。即根据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理论的预期,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前提条件下,资本应该从资本丰裕的地区流向资本匮乏的地区,即资本应该从发达国家更多地流向发展中国家或者说是欠发达国家。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态势是稳步发展的,但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分布状况却是不均衡的,这体现了卢卡斯悖论现象的存在。

(一)从空间区域分布来看卢卡斯悖论的存在性

从空间分布来看,全球FDi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

从图2中可以看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资额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当两个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额都显著增加的同时,两个地区吸引外资额的绝对值的差距也明显地拉大。

由中经网数据知,20世纪70年代,世界投资额总体上规模比较小,但是在这个阶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吸收额就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整个70年达国家的引资额基本都维持在70%以上,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引资额只有不到30%的水平。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两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发达国家的引资额达到了8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最低时只有14%;20世纪90年代,由于拉美债务危机的出现和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波动比较大,最高时发达国家引资额达到了83%,然而最低时却不到60%,但是这仍然没有动摇发达国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引资国的格局。到了21世纪,发达国家的引资比例同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从总体上来看有所下降。但是21世纪的近十年期间,发达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平均引资额,仍然维持在全球引资额的60%以上,由此可见在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进程中,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到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在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格局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二)从世界各国的经济排名来看卢卡斯悖论的存在性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来看,排列在世界前十五位的外商直接投资引资国大部分为发达国家。由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由于发达国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严重,排在前十五位的直接投资国中,发达国家的比例有所下降,发展中国家的比例有所上升,但从总体情况上看,发达国家仍然处于主要的外商直接投资引资国地位,美国仍然处于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受资国地位。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总是集中分布在少数十几个国家中,从20世纪70年代起到21世纪,靠前的十五个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基本上都超过了世界投资流入量总额的70%以上。而在历年的前十五个国家中,美国、英国、法国以及德国等发达国家在世界外商直接投资中都占据了主要地位。1970年的前十名国家中有八个国家是发达国家,仅有南非和巴西两国是发展中国家。到了1980年,前十名国家中,仍然有七名是发达国家,而1990年处于前十名的国家中则有九个是发达国家,2000年仍然有7个发达国家位列前十名。而在21世纪的近十年中,在外商直接投资受资额排列靠前十五位的国家,主要还是以发达国家为主,例如在2005年,进入前十名的发达国家个数就达到八个,只有中国和中国香港作为发展中国或地区进入了前十名,然而在2007年的时候,发达国家为7个,俄罗斯联邦首次进入了前十名。2008年为六个发达国家,巴西成为进入外商直接投资受资额前十名发展中国家的新秀。

纵观这四十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可以发现,无论是从总的引资额情况,还是从名列前茅的国家个体状况来看,发达国家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尽管在21世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这种差距有所缩小,这种差距的缩小主要是由于经济飞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例如金砖四国等国的崛起而引起的,但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境况却始终没有太大的改变,而这些国家的资金却是最为缺乏的。

(三)从相对量来看卢卡斯悖论的存在性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产业集聚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商

一、绪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发展,跨国资本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流动方式也越来越多,而主要的流动方式就是跨国公司的境外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开放程度日益加强,大量外商直接投资涌入国内,进入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外商直接投资比较集中的东部沿海城市,涌现出一批批各具行业特色的产业集聚区,这主要是因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示范效应引来更多投资追随者进入,很多企业之间彼此效仿,相互促进,关联度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产业集聚区。根据区域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获得来源于产业在其内部集聚过程中所获得的优势,同时基于这种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该地区,进而催生新的产业集聚。目前,像我国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集聚已经成为支撑这些区域竞争的核心力量,而且不断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由此可见,理论和实践上均证明了产业集聚和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存在互动发展的关系,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虽然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与东部相比差距悬殊,但因得益于丰裕的资源禀赋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集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从贵州来看,2007年至2010年之间全省引进合同外资金额共计16.443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7.0465亿美元,这些外资大部分被用在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路建设等方面。再看产业集聚方面,经过多年发展,贵州省的装备制造业、名优白酒、煤化工、茶叶等行业已经出现了产业集聚效应,有的行业甚至出现产业集聚区的雏形。但至于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促进贵州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在贵州省“大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加快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发展机遇期,探究这个问题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二、贵州省产业集聚和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1)贵州省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贵州省充分开发和利用优势资源,着力培育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1964-1976年,国家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大规模三线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其中贵州省借助国家投入的100亿元的资金支持,建立了航空、航天、电子三大工业基地,同时培育了机械、电子、冶金、有色金属、化工、煤炭、建材等一大批核心企业,这为贵州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之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加快,省委、省政府结合贵州实际,决定走园区发展路子,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使其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工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1.空间分布

综合考虑贵州资源丰富多样的天然优势和山地多、平原少、沟壑纵横的天然劣势,贵州省委省政府明智决定走组团式和条块式集中成片开发的路子,以园区为载体,突出行业特色,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这样既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又巧妙的将区位劣势转化为了经济优势,从经济角度上来说可谓一举两得。经过多年发展,贵州省一批各具行业特色的产业园区已逐步形成,集聚效应也日渐凸显,为贵州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2.行业分布

贵州省立足资源比较优势,以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已经取得明显效果。目前,贵州省立足军工企业技术、装备制造、能源矿产、生物资源等优势,依托特色园区建设,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民族医药等四大高新产业集聚区。除此之外,依托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的行业还有煤化工、建材、有色冶金、名优白酒、茶叶、以辣椒为代表的特色食品等行业。这些行业的集聚发展不仅优化了地方资源的配置,而且有利的推动了地方经济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可以说,产业集聚发展已经成为推动贵州工业化进程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助推器。

(二)贵州省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自1984年第一家外资企业—黔东南州进口汽车维修服务中心成立,贵州省利用外商直接已有近30年时间。根据图2-1显示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贵州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呈阶段性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从1985~1992年。该阶段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利用水平偏低,并呈缓慢增长态势,原因是贵州省市场开放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滞后,对外资的吸引力非常有限,以至于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偏小,此阶段是贵州省实际利用外资的初级阶段。

(2)第二阶段从1993~2006年。随着贵州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强,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投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外商投资的利用规模明显增大,尽管期间经历几次回落调整,但到2005年时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可以说,这一阶段在引进和利用外资规模上较第一阶段上了一个台阶,是贵州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

(3)第三阶段从2007~2011年。该阶段实际利用外资额一直保持在1亿美元以上的水平,期间除了2009年有略微下降以外,总体呈上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后两年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呈现迅速上涨的态势,2011年达到最大值。

1.空间分布

在外商直接投资数逐年上升的背景下,贵州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同时也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可以通过实际数据来说明,从表2-2的数据信息得知,2010年贵阳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14938万美元,占总金额的一半,外资项目也最多,18个。其次是黔东南州、安顺市和遵义市,三个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均超过3000万美元,共计10614万美元,占总金额的36%,其他地区(排除开发区)占12.5%。很显然,贵阳市、黔东南州、安顺市和遵义市都是贵州省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的地区,其他地区则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另外,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扶持的两个优势产业开发区,外资项目也比较多。

2.行业分布

从贵州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来看,2005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几乎遍布各行各业,但之后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越来越集中化,行业分布逐渐出现不均衡的状况。

2005~2010年贵州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行业分布情况单位:万美元

数据来源:《贵州年鉴2010》

2005至2010年,贵州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除2006年有略微下降外,基本保持不断增加的状态。然后再考察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变动趋势,制造业一直是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数量最高的部门,而且利用规模呈逐年上涨的态势;采矿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和房产业也一直是贵州省利用外资的重要行业,但在利用外资时经常出现或大或小的波动;农林牧渔业和一些基础性行业,如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等行业,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时很不稳定,具有很强的间断性;而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由于资金回收周期比较长,利润空间比较小,收益风险比较大,外资利用规模很小,2006年以后也几乎看不到这些行业的外资利用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曾因经济安全而禁止或限制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的金融行业,2010年开始尝试对外开放。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贵州省产业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集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坚持鼓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提高引资质量和利用水平,为外商直接投资加入产业集聚发展中来创造有利条件。

但从计量分析的结果还可以看到贵州省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集聚发展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可决系数比较低,说明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发展与流入本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是很显著;其次是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滞后期越长,两者之间因果互动关系越不明显,这大概与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有关系。贵州省产业集聚多数是依托地方特色经济或者传统优势产业的集聚发展而形成,属于内源型产业集聚。内源型产业集聚最初是由当地企业自发或者由政府主导形成,原本是作为整合资源和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途径,之后就随着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逐渐成长起来。当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一定竞争优势时,便开始尝试借助外力来扩大自己的规模和提高自己的创新力,比如引进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而内源型产业集聚成长缓慢、发展时间长、创新力不强、产业升级困难、国际视野不足等缺点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根植性势必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在现阶段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贵州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效应还不能够持续稳定地吸引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加入到产业集聚发展中来,贵州省运用产业集聚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互动发展关系来推动工业化进程还需要一段时间。

鉴于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本文认为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和质量以及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将是今后政策调整中重点考虑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2011年

[2]袁满.外商直接投资与高科技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院,2009,10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篇3

摘要:河南作为一个中原地区的大省,利用外资是河南省发展地方经济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河南省虽然在引用外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本文首先分析了河南省利用外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国际金融;引用外资;投资环境;现状与对策

作者简介:陶琳琳,女(1986-),满族,河南平顶山人,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助理讲师。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7-0209-01

作为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方式,外资的利用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日益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资本形成难、资金短缺是中原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河南省“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99.85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4.8倍。利用外资的快速增加,促进了经济转型,拓展了全省经济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中原等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一、河南省利用外资的现状

(一)利用外资快速增加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签订项目个数2013个,比“十五”时期多了225个;五年间,全省合同利用外资累计249.49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2.2倍;五年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99.85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4.8倍。利用外资的快速增加,促进了经济转型,拓展了全省经济的发展空间。

(二)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平稳

“十一五”时期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都较“十五”时期平稳,相比较而言,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幅度更加平稳。“十一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合同利用外资,特别是2009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合同利用外资低于2008年,但实际利用外资仍保持19%的增长速度。

(三)利用外资的方式以独资经营为主

随着河南省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利用外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各项政策更加完善和规范,外商直接投资方式逐步向独资经营转变,独资经营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十一五”期间独资经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三种经营形式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7.8倍、2.6倍和2.3倍。其中,2010年以独资经营形式实现的实际利用外资为36.68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58.7%,分别比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以及外商投资股份制等经营形式实现的利用外资比重高28.1、49.3和57.4个百分点,独资经营成为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

二、河南省利用外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资流向结构失衡。来河南投资的外商资金主要流向了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的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为3.9:72.4:23.7,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资达到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7成以上,作为农业大省,第一产业利用外资的比重不足4%。而同期全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为1.8:50.9:47.3,虽然第二产业仍是全国利用外资最多的产业,但比重仅为5成,与河南明显不同的是全国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比重较高,与第二产业比重比较接近。

(二)招商引资的方式滞后,工作着力点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目前多以印发招商项目册、召开信息会和参加经贸洽谈会等传统方式招商,真正把握招商引资内在规律的新型招商方式运用不够,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十五”规划项目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明显不足。

(三)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软硬环境尚不完善。从硬环境来讲,能源(水、电)、交通(铁路、航空)通讯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外商的需要;现有企业经营效益不好影响了外商投资的信心;特别是一些大中型骨干企业经营效益的不好,失去了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机会和与大型跨国公司合作的基础。从软环境来讲,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市场开放程度、科学教育水平、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人才状况、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法律保障、政策措施等社会综合因素尚不能满足外商直接投资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商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积极性,制约了外商投资的发展。另外配套服务和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河南省利用外资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对策

(一)创新投资环境

各地区都要不断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材料、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质量地建设一批跨世纪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工程,为21世纪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加强基础设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要把“软”环境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二)从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抓紧制定利用国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规划

为提高全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整体水平,必须在坚持正确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国内外经济发展及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抓紧制定符合河南省实际、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规划。制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规划,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要真正明确利用国外直接投资的最终目的。二是要处理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举、发展与提高并举的方针,以量的扩张推动质的提高,以质的提高带动量的扩张。三是要处理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坚持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同时,从只注重近期利益的短期行为转为注重长远利益,要着眼于21世纪,把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四是要处理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适时适度地放开国内市场,放宽投资领域,采取多种多样利用外资形式

放开国内市场,放宽投资领域与“三外”齐上的外向型带动战略是一致的。“三外”齐上的目的是推动我省经济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国际经济合作;放开国内市场,放宽投资领域的目的是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提高我们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能力。放开国内市场,要与放宽投资形式结合起来。在创办“三资”企业中,重点发展合资企业,因为与合作企业、独资企业相比,合资企业更利于双方接受。同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行业和长期出口创汇项目,大胆发展外商独资企业。应当更多地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股份有限公司形式,通过允许外商建立控股公司吸引外商投资。要积极探索Bot(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转让)方式、外商信托投资方式、外商投资公司等各种吸引外资的方式和其他符合国际惯例、并有利于提高河南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其他新的投资方式。

参考文献:

[1]曾一军.河南省利用外资整体评估与比较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刘敏.河南省利用FDi存在的问题与对策[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3]储祥银.经济合作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篇4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55万家,合同外资金额约1.2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约6000亿美元。我国已连续12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首位。大量的外商直接对华投资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总体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外商直接对华投资金额呈逐年递增趋势,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一些问题,而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间分布的不均衡加重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而且投资在各产业内部的分布也是失衡的,主要表现在投入在制造业的比重过大,上述情况使结构偏差变得突出起来,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产业结构出现问题原因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多以小型化、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一般而言,具有先进技术和长期竞争力的投资项目,都必须具有较大的项目投资规模。世界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项目平均规模约为600万美元,而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与之相差甚远。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外商对华直接投资70%左右的项目均在100万美元以下,而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项目仅占投资项目总数的4%-5%。在投资项目中资金密集与技术密集往往是紧密联系的。外商投资项目规模偏低既不利于规模经济形成,也制约了投资技术含量的提高,严重削弱了外商投资的技术转移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其突出表现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劳动密集型项目居多,技术密集型项目较少。在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绝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在第二产业中轻纺、加工工业又占很大的比重。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看,90年代以来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比重升幅过大,第三产业的实际比重不合理下降,使结构偏差变得突出起来,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偏差的加深,与外商投资过多地向工业部门倾斜有一定关系。我国吸收利用外资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

(2)外商投资在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外商投资在制造加工业过多。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而资金密集型产业少;投资于一般技术多,甚至存在低层次的重复引进,而高新技术产业少。

(3)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我国是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

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结构上分布不合理的状况主要是由于外商与我国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外资公司长期投资回报率高的产业,造成我国产业结构新的不合理变化。目前,跨国公司来华主要在制造业领域。由于绝大多数公司不向中国转让先进技术,所以所谓"世界工厂"只是"世界加工厂"。外资的进入并未直接地带动我国自主研发能力。并且,外商投资企业往往严密控制其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扩散,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并没有很好的实现。多年以来,我国主动让出市场份额换来的往往是二流、三流的技术,如果我国在技术上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产业的技术总是处于落后地位,我国将无法和国外竞争,也将危及到我国的产业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最后,外国直接投资很多是将其母国已经淘汰的产品生产或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中国,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三、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性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当前,以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已经使得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必须在工业化的同时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处于技术和知识供给的有利地位。他们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力度,以保持竞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承担劳动密集度高、资源和能源消耗高、污染高、附加值低的“三高一低”类型产品的生产。这是对我们十分不利的垂直分工。不加速发展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就无法摆脱在国际竞争中的这种不利地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不断扩大。

而且我国2000年的人均GDp已达到八百四十美元左右。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这样的发展水平已开始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大变动时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传统产业生产能力大量过剩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又需要大量进口的问题,必须靠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来解决。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的过程。一个国家对任何一种产业的需求都存在一定的极限。当一个产业的市场需求达到饱和以后,增长速度就会随着需求下降而下降,直至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如果不通过发展新的技术开发新的产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当现有产业的需求都达到饱和以后,整个经济就会出现停滞,直至萎缩。我国传统产业生产能力巨大,但生产手段和产品质量还较为落后,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传统产业都基本达到了市场饱和的阶段,增长速度普遍下降,经济效益不高,因而只有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才能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75%,而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33%。制造业在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中,只占产值的14%,吸收11%的劳动力;而服务业的份额,占美国经济产值的60%,吸收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劳动力。比起制造业来,服务业属于智能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高,利润丰厚。而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科技资源不足,科技进步不够快,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制约,也是结构调整必须加以克服的关键因素。发展高新技术,发展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利用外资调整产业结构的建议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评判投资是否成功的标准由单纯的按数量转变为是否增强我国的技术竞争力。我国是否能够保持高速健康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至关重要。而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弱。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提高产业竞争力。因此要积极调整现行的外资政策,加强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资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制造业中促进高科技新型制造业的外资投入,加速外资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鼓励外资向第一产业流动;加速外资向第三产业流动。主要有以下建议:

(1)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我国农业,能源交通能基础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困扰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引导外资投向基础产业和设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为此,我们可以采取税收减免,适当补贴的方式刺激外商投资。

(2)提高对FDi的要求。根据《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可分为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和允许类外商投资产业项目。对于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我们应该鼓励外资进入,而对于技术含量低的对我国经济没有促进作用的项目,我们应该加以限制。一是外资政策和产业政策不再向一般制造业倾斜,如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彩电、空调、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手机、电话等家电和一般电信设备行业;二是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我国现阶段水平与世界差距较大的计算机、电子通信设备、航空航天、生物制药等高科技的新型制造业应鼓励外资进入。对这些行业可以实行幅度较大的税收减免和优惠,同时,政府可给予相应的科研补助,放宽外资政策的限制。三是鼓励外资参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对于汽车、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应该以促进其核心技术转移为目标,加快对技术的引进和改造。四是对于目前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较快的重化工业则应以注重产品的资源节约和环保为原则,对于生态资源环境形成负面影响的行业,如造纸和一些重化工产品行业应提高外资进入门槛,加大税收征管,限制外资流入。

(3)调整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加速外资向第三产业流动,尤其是促使外资向知识型现代服务业流动将是现阶段我国吸引外资的首要任务。一是加快对零售、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全面开放,鼓励大型跨国零售集团的投资;鼓励外资对国有商业企业的并购重组。二是加快对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业的开放,鼓励大型跨国金融财团采用合资和开设分支机构等形式的投资;鼓励跨国公司参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保险、证券业的改造。三是逐步加大对文化、教育、影视服务等行业的开放力度。新晨

参考文献

[1]BarroLee:《经济增长》,中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杜江:《FDi与中国经济[3]国际经济学(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4]江小涓:《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管理世界》,1999年第2期。

[5]赖明勇、包群:《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吸收能力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6]王元龙:《外商直接投资宏观调空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薛荣久:《国际贸易》[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杨丹辉:《FDi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赵晋平:《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

一、外商投资及产业结构分布状况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55万家,合同外资金额约1.2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约6000亿美元。我国已连续12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首位。大量的外商直接对华投资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总体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外商直接对华投资金额呈逐年递增趋势,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一些问题,而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间分布的不均衡加重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而且投资在各产业内部的分布也是失衡的,主要表现在投入在制造业的比重过大,上述情况使结构偏差变得突出起来,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产业结构出现问题原因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多以小型化、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一般而言,具有先进技术和长期竞争力的投资项目,都必须具有较大的项目投资规模。世界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项目平均规模约为600万美元,而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与之相差甚远。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外商对华直接投资70%左右的项目均在100万美元以下,而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项目仅占投资项目总数的4%-5%。在投资项目中资金密集与技术密集往往是紧密联系的。外商投资项目规模偏低既不利于规模经济形成,也制约了投资技术含量的提高,严重削弱了外商投资的技术转移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其突出表现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劳动密集型项目居多,技术密集型项目较少。在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绝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在第二产业中轻纺、加工工业又占很大的比重。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看,90年代以来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比重升幅过大,第三产业的实际比重不合理下降,使结构偏差变得突出起来,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偏差的加深,与外商投资过多地向工业部门倾斜有一定关系。我国吸收利用外资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

(2)外商投资在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外商投资在制造加工业过多。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而资金密集型产业少;投资于一般技术多,甚至存在低层次的重复引进,而高新技术产业少。

(3)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我国是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

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结构上分布不合理的状况主要是由于外商与我国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外资公司长期投资回报率高的产业,造成我国产业结构新的不合理变化。目前,跨国公司来华主要在制造业领域。由于绝大多数公司不向中国转让先进技术,所以所谓"世界工厂"只是"世界加工厂"。外资的进入并未直接地带动我国自主研发能力。并且,外商投资企业往往严密控制其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扩散,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并没有很好的实现。多年以来,我国主动让出市场份额换来的往往是二流、三流的技术,如果我国在技术上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产业的技术总是处于落后地位,我国将无法和国外竞争,也将危及到我国的产业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最后,外国直接投资很多是将其母国已经淘汰的产品生产或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中国,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三、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性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当前,以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已经使得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必须在工业化的同时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处于技术和知识供给的有利地位。他们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力度,以保持竞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承担劳动密集度高、资源和能源消耗高、污染高、附加值低的“三高一低”类型产品的生产。这是对我们十分不利的垂直分工。不加速发展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就无法摆脱在国际竞争中的这种不利地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不断扩大。

而且我国2000年的人均GDp已达到八百四十美元左右。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这样的发展水平已开始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大变动时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传统产业生产能力大量过剩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又需要大量进口的问题,必须靠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来解决。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的过程。一个国家对任何一种产业的需求都存在一定的极限。当一个产业的市场需求达到饱和以后,增长速度就会随着需求下降而下降,直至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如果不通过发展新的技术开发新的产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当现有产业的需求都达到饱和以后,整个经济就会出现停滞,直至萎缩。我国传统产业生产能力巨大,但生产手段和产品质量还较为落后,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传统产业都基本达到了市场饱和的阶段,增长速度普遍下降,经济效益不高,因而只有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才能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75%,而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33%。制造业在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中,只占产值的14%,吸收11%的劳动力;而服务业的份额,占美国经济产值的60%,吸收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劳动力。比起制造业来,服务业属于智能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高,利润丰厚。而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科技资源不足,科技进步不够快,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制约,也是结构调整必须加以克服的关键因素。发展高新技术,发展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利用外资调整产业结构的建议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评判投资是否成功的标准由单纯的按数量转变为是否增强我国的技术竞争力。我国是否能够保持高速健康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至关重要。而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弱。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提高产业竞争力。因此要积极调整现行的外资政策,加强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资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制造业中促进高科技新型制造业的外资投入,加速外资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鼓励外资向第一产业流动;加速外资向第三产业流动。主要有以下建议:

(1)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我国农业,能源交通能基础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困扰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引导外资投向基础产业和设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为此,我们可以采取税收减免,适当补贴的方式刺激外商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篇6

美国对华投资的项目数、合同外资及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从绝对数目来看不断增长,但自2000年以来,美国合同外资金额占全国的比重却是逐年下降的,对华投资项目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在2000年经历了一定幅度增长后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表1)。2006年美商在华投资新设立企业3025家,比2005年同期下降14.33%;合同外资金额120.44亿美元,同比下降10.86%;实际投入外资金额28.65亿美元,同比下降6.41%。2006年,美商新设立企业、合同外资金额、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分别占全国同期吸收外资总量的7.73%、6.22%和4.55%。美国对华投资的特点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技术起点较高。美国企业注重长久的战略发展,在转移生产基地的同时,转移核心技术,美国以我国东部商业地区为重点投资区域,其投资最多的省份为江苏、浙江等全国商业繁华的地区。而且经营状况良好,商务部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在华投资六年以上的美国在华企业中,8l%的企业盈利颇丰。与其全球利润率相比,美国在华企业平均收入增长和盈利状况均高于其他地方,2002年,有42%的美国在华企业利润率超过了全球利润率,而到2004年达到75%的美国在华企业利润率超过了全球利润率。?

2近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减少的原因分析?

2.1美国经济不景气使其对外投资大大减少,对华投资因而受到影响?

2001年美国经济结束了十年的快速增长期,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经济的不景气使美国企业对外投资也大大减少。2001年美国直接投资流出量比2000年减少12.4%,2004年直接投资流出量虽有较大增加,但2005年直接投资流出量却是-127.14亿美元,表明资本的回流大于资本流出。1998年到2001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3.4%,而2001年到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年均增长率只有9.1%。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2.2%,为近年来最低水平。2008年美国经济继续呈现疲弱态势。反映制造业发展状况的ism制造业指数在1、2月连续低于50,处于走弱状态。总体建筑支出1月份下滑1.7%,降幅为14年来最高水平,已连续4个月下降。其中住宅建筑支出较上年同期下降19.4%。新屋销售2月份降至13年来最低水平,下降1.8%,连续4个月走低。个人实际消费增长自去年12月起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08年3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64.5。在楼市降温、次贷危机恶化、经济增速放缓情况下,就业市场严重受挫。2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人数下降6.3万,创5年以来最大跌幅,当月失业率为4.8%,3月份进一步升至5.1%。

2.2美国的投资政策对美国企业在华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一般而言,美国海外投资的优势在于技术的先进,因此对外投资大多在不同程度上涉及技术的输出。美国政府在技术输出与转让方面虽然较为开放,但仍有诸多限制。《1979年出口管理法》规定,除了可以向加拿大直接输出多数商品和基础数据外,美国向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出口的所有商品和技术数据都必须获得由商务部出口管理局签发的普通许可证。?

2.3发达国家交叉投资的上升对我国吸纳美国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一直是美国对外投资的首选,约占其直接投资总额的50%以上,而加拿大由于与美国在地理空间上的邻近,也占有美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0%。近年美国对我国直接投资减少的同时,对部分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增长却较快。2001年到2005年美国对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直接投资存量,年均增长率达到42.14%。促进发达工业国家之间交叉投资上升的因素在于这些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制度的相似性,劳动力素质比较高等因素。因此投资环境的优劣及因投资环境决定的生产效率仍然是影响美国直接投资地域分布的综合因素。尤其是美国大型跨国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相当复杂、对投资环境的要求相当严格,对各类风险,特别是对国家风险和政治风险的防范意识相当强烈。所以对华投资至今没有脱离试探阶段,与中国投资市场的巨大吸纳力很不相称。2.4中国本身存在一些吸引投资的局限?。

(1)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局限。目前,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基本缺陷是对外商投资的管理和引导仍然偏重于审批管理,而忽视用市场手段进行引导。外商投资的所有项目,都要由中央或地方政府进行立项及合同章程审批。由此而导致了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开放度不够,限制类项目过多,而鼓励类项目却缺乏真正力度。?

(2)吸收外商投资载体的局限。由于我国经济和企业发展的现实状况,至今为止我国引资的主体都是国有企业。但完全市场化的外商投资与国有企业在经营目标、经营理念、经营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并且近年尚未合资的国有企业优质存量资产也越来越少,导致近年外商控股甚至独资企业越来越多。而我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民营企业,与外商的合资合作在本身水平较低之外还受到各种政策的局限。?

3对我国今后利用美国直接投资的思考与建议?

3.1改善中美关系,保持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

我们一方面要严格遵循国际贸易准则和wto的承诺,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优化贸易结构,积极而有效地规避中美贸易中的摩擦。另一方面应加强与美在华企业的沟通,尤其是要推动大型跨国公司对美国政府发挥积极影响,通过他们将更多真实情况反馈给美国公众及决策层,帮助缓解与中美贸易摩擦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

3.2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美国企业投资我国的信心?

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完善与投资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从而实现对美引资多层面的推进。?

3.3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促进美国对服务业的投资?

服务业是美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产业,也是美国在世界上占有绝对优势的行业。虽然入世后,美国对我国服务业的投资有较大增加,但美国对我国服务业的投资比例总的来说仍远远低于其对亚太地区投资和对外总投资中服务业所占的比例,这和我国许多服务业具有垄断性质和对外开放程度低有很大关系。因此,应逐步扩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促进美资流入服务业。?

3.4改善吸收外商投资方式?

近年来,收购、兼并逐渐成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导形式。跨国收购、兼并所以能够实现,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有载体,即东道国有值得收购、兼并的企业;二是有适宜的环境,使外资进行的收购、兼并能够顺利实施。对于我国来说,前者有优势,而后者却极为欠缺。尤其是缺乏兼并、收购所必需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3.5改变吸收外商投资要素优势?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主要依靠两方面的优势,一是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丰富而且廉价;二是市场广阔,开拓余地极大。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贸易自由化的加深,以及技术创新突飞猛进,廉价生产要素对于吸引外商投资的作用相对减弱;国内市场则由于生产能力的急剧增加、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增长缓慢造成阶段性饱和,大部分产业出现供过于求状况,市场优势也在减弱。因此我们需要在技术创新能力、劳动力素质、市场机制、服务体系方面做出改善来创造吸引外资的新优势。?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新兴产业;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点

一、引言

1.概述

经济实力逐渐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表现形式,市场经济的建立健全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同时经济结构不协调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从京津冀地区来看,钢铁化工等低效发展模式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环境安全。京津冀地区作为国内重要的经济政治中心之一,它的经济发展举足轻重。虽然近年来北京天津成立了相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并在国内高新技术领域崭露头角,但从本质看,其顶端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方面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但仅仅依靠国内技术水平难以优化国内工业结构;另一方面需要利用外资的优势,有效利用外资对于解决传统产业的不足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文献综述

从新兴产业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的研究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状态调整的影响如何,王静(2013)通过发明专利受理量和授权量两大指标来代表地区创新研发能力,用发明专利代表创新能力,用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代表外国直接投资,并使用这两个指标分析了我国30个省市外国直接投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外国直接投资自身对我国的创新能力没有显著影响,在与我国自身的研发投入以及发明专利的市场化程度相结合以后,其对我国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外资的常规照搬显然是不足以对经济和国家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推动力,尤其在新兴产业发展脆弱状态下。葛顺奇(2013)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是如何影响新兴产业发展的,并认为外商投资企业的变动,会直接影响新兴产业的发展。他认为合理的政府扶持和政策法规,有利于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并提高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

从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来看,外商直接投资的冲击对国内经济已经产业发展是否具有正的外部效应直接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衔接程度。国内学者张帆、郑京平(1999)深入剖析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效率和经济结构的影响,认为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资本密集度、生产集中度、人均工资水平、利润率、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存在着正向关系。因此,对于东道国来说,当外商直接投资正效应大于负效应时要积极引导加以促进,导入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金技术流量。江小涓(2002)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而且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都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外商直接投资优化资产质量、提升产业结构、带动配套产业和推动技术进步。与上述学者持有相同观点,宋京(2005)在对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了研究后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水平进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外资领域,国外学者markusen(1999)研究认为,由于存在关联效应,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可以促进其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Hunya(2002)在对罗马尼亚制造业利用FDi的研究后发现,外资公司频繁投资的行业与出口行业相一致,罗马尼亚的外贸结构因为FDi的进入而得到改变,其传统优势产业得到保存和强化。eva(2005)以捷克为研究样本,发现FDi对捷克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都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京津冀地区新兴产业发展,进而促进经济转型,从而有利于解决京津冀地区环境问题的研究较少。本文将以京津冀地区环境问题为切入点,探究外商直接投资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

二、“京津冀”地区新兴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从投资规模来看,京津冀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由2003年的531.899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641.164亿元,其中北京天津两市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大。2003年至2013年,北京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由最初的8.978亿元上升到186.21亿元,平均年增速达到了20.82%;天津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由10.4476亿元上升至559.24亿元,平均年增速为21.36%;河北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由6346万人民币上升至223.07亿人民币,年均增长32.44%。

从投资来源地来看,随着京津冀地区新兴产业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区域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进行投资。到2012年,京津冀地区新兴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主要有: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从饼状图可以看出,2012年京津冀地区战新兴产业外商投资来源国中,中国香港占据了67%,其次是韩国和日本分别是11%和9%左右,这三个地方的外商投资额度占据了近85%的投资总额。同时可以发现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对于京津冀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却并理想。一方面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香港和日本韩国在地理位置上与中国十分接近,因此可以就近投资减少因时差和距离等因素带来的成本;另一方面,对于西方来说新兴产业中多数企业都是以创新和技术作为企业基础,因此美德等发达国家并不想全部进入京津冀地区。

三、FDi与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的实证分析

由于新兴产业是近几年兴起的产业,所以国内相关研究和资料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的统计数据,对研究国内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产生了一些阻碍。另外,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新兴产业也明显受到地域经济的影响,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所以本文通过典型地区来代表国内新兴产业发展,这里选取了京津冀地区作为代表。对2003-2012年京津冀新兴产业的相关数据进行模型检验。以FDi作为自变量,京津冀地区新兴产业的工业总产值Y1作为因变量,来研究FDi对新兴产业的影响;并通过模型回归,揭示FDi与新兴产业间的关系。模型建立如下:

通过上表,对于京津冀地区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Y1的单位根检验可知,p=0.0104

(2)FDi单位根检验

由上表可以看出,对于FDi对Y1的因果检验,p=0.04825

3.回归分析

在格兰杰因果检验中,FDi与京津冀地区整体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存在因果关系,这说明在外商将资本投入京津冀地区时,也会受到该地区整体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对于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越大。在得出因果关系后,为了具体化模型数据,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来更清晰的解释变量关系。模型结果如下:

模型为Y1=735.9304+4.242789*FDi,通过模型回归可以发现R-squared=0.861268>0.8,一般来说拟合优度大于0.8表示拟合结果比较准确,而且p=0.0001

四、实证结果分析

1.FDi促进新兴产业规模扩大

FDi的进入带动了通信、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2009年节能环保产业综合利用总产值为1.9万亿元,2010年达2.3万亿元;高端设备制造产业规模总量为2.2万亿美元;信息技术产业近3年来年均增速高达30.1%,2009年我国信息技术服务市场规模达到4551亿元,同比增长38.4%;新能源产业方面,2008年底中国新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超过9%;中国新材料产业市场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2009年市场规模超过1300亿,2010年市场规模达823.7亿;生物医药总产值也从1996年的18亿元到1997年的30亿元到2000年的72亿,2008年实现产值8666亿元。FDi通过弥补国内资金不足、增加国内企业的配套生产能力,促进国内新兴产业规模的增大。

一是FDi弥补国内资金不足。在新兴产业领域,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从目前来看,国内新兴产业发展不完善,尚处于幼稚产业地位。主要在于以下两点:第一,虽然跨国公司能够扩散技术效应,但是不是所有技术都能被消化吸收来形成自己的生产力,引进的技术能否被消化吸收,取决于该技术本身的技术含量、国内的技术水平、国内研发学习能力等。即使国内能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也需要耗费很长一段时间,这些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往往需要好几年甚至几十年。几十年时间过后,该技术或许早已过时。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风险产业并且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国内资金融通困难,导致新兴产业资金缺口大。在国内无法提供充足资金的状况下,利用外资将会大大弥补新兴产业资金短缺缺口,促进我国新兴企业自主研发的顺利进行。

二是FDi增强国内企业的配套生产能力。新兴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对技术水平要求高,进行产品开发时要考虑两个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企业在进行产品研发时,成本不断上升;外部因素是指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利润随之下降。外资的引进可以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促使国内新兴行业企业竞争力提高,外资企业进入东道国必然需要本地企业供应相应的配套产品和服务,通过对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的吸收,直接刺激本地企业的生产配套能力的提高,形成了一批新兴产业的相关配套企业。

2.FDi促进新兴产业技术进步

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和带头作用、知识技术密集、能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企业。主要是指微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通讯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兴行业。中国应利用外资的示范效应、竞争效应、人员培训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带动国内经济运作和外资进入中国新兴产业。

从示范效应来看,本国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本国的企业从引进的外资企业中学习新产品、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通过对外资企业的模仿,将通过示范效应学习的新技术经验运用到本国高新技术产业,从本质上提高创新能力的,实现新兴产业的技术升级,从而带来外部经济,实现技术溢出效应;从竞争效应来看,外资企业拥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营销渠道和技术,进入东道国必然会改变当地市场结构和竞争格局,新兴产业会面临更多的压力,在引入竞争的情况下便会激发新兴产业的潜力,以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从人员培训效应来看,跨国公司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不仅仅在于其生产技术水平先进,还在于其较高的人力资本。跨国公司投资海外公司会和当地的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对东道国投资时需要占用东道国劳动力,而且需要对当地员工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生人力资本,出现超出其他企业的劳动效率,这种高素质高效率的劳动力一旦离开进入新兴产业再就业就会直接促进该产业的技术进步;从产业关联效应来看,东道国企业通过购买外资企业的产品从中吸收新技术新工艺高质量产品经验,可促进自身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并且通过售后服务和培训产生技术扩散,提高整个行业的水平。另外东道国企业通过分包配套零件和提供一般的方式与外资企业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交易,从而以较低代价获得外商全面的技术支持,促进国内企业技术的升级新产品的开发。

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外资的上述效应来合理的利用外资投入新兴产业中,新兴产业作为中国目前最具潜力的产业,合理的投入和管理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发展新产业有利于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全社会的效率、科学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国力,为国民经济发展增加新动力。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京津冀地区作为典型代表,从其工业结构出发提出京津冀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引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解决相应问题。从外商直接投资京津冀新兴产业现状来研究研究FDi对新兴产业发展是否产生促进作用,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探讨两者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并在存在关系的基础上运用计量软件对其回归分析得出FDi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的结论。另外从FDi促进国内新兴产业规模扩大和技术进步两大方面来诠释促进作用,从规模数据到FDi的四大效应,解释了具体的促进点。最后从未来的发展来看,新兴产业必然是中国需要重点投入与发展的对象。

参考文献:

[1]王静.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创新的影响―与我国研发投入的比较[J].当代经济管理.2013(8):84-88.

[2]葛顺奇.外商投资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国际经济合作.2013(1):41-43.

[3]张帆,郑京平.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结构和效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9(1):45-52.

[4]江小涓.中国出口增长与结构变化: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J].南开经济研究.2002(2):30-34.

[5]宋京.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对外贸易视角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4):82-86.

[6]JamesR.markusen,anthonyJ,Venables.Foreigndirectinvestmentasacatalyst

forindustrialdevelopment[J].europeaneconomicReview.1999(2):335-356.

[7]GaborHunya.RestructuringthroughFDiinromanianmanufacturing[J].economicSystems.2002(4):387-394.

[8]evaK.SectoralLinkages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FirmstotheCzecheconomy[J].ResearchininternationalBusinessandFinance.2005(2):251~265.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篇8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近几年来,湖北省积极改善经济环境,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成效显著。但与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沪、粤、苏、浙等省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研究湖北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产生的利弊,对进一步扩大和加强湖北企业同世界著名公司的合作,提高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截止2006年,共有46个国家和地区来湖北省投资,来湖北省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58多家,跨国公司在湖北省设立地区性、区域性机构累计达到300多家。2006年湖北实际利用外资30.82亿美元,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2001年湖北实际利用外资只有15.61亿美元。?

(1)外商直接投资来源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近年来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源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外资来源仍以亚洲国家(地区)为主。亚洲国家(地区)来投资项目数、合同外资和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8.67%、76.83%和67.34%。实际使用外资来源前五位国家(地区)为香港、日本、美国、法国和维尔京群岛。?

(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

按实际平均项目投资额来衡量投资规模,2002年,来源于亚洲的一般为几百美元,而来自欧盟跨国公司的则高达上千万美元。由于湖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亚洲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项目数虽多,但投资的规模较小。跨国公司来湖北的投资总额只占全国的1/100,数量只占1.6%,可见外商投资的规模非常的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各市州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异较大,地区分布不均衡。?

湖北省15个市州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和其周边城市黄石市、宜昌市、孝感市构成的大城市圈内,两者分别占全省总投资的65.1%和81.41%,而其他地区利用外资额与距武汉的距离呈现反向变化趋势。?

(4)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不平衡。?

近年来制造业是外商投资重点,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领域为外商所看好。2005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中,投资制造业的项目多达353个,占新批项目数的67.9%。在制造业中,外商主要投资在机电、纺织服装、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医药、化学原料生产等方面。在外商重点投资制造业的同时,房地产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也为外商所看好。?

(5)外商投资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

武汉、襄樊的汽车产业,黄石、鄂州、仙桃的纺织产业,宜昌的化工,武汉、宜昌的电子产业都出现了产业聚集现象。外商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也有明显提高。世界柴油发动机巨头-美国康明斯公司与东风公司合资设立柴油机研发中心已落户武汉沌口开发区,项目总投资2000万美元,主要从事柴油发动机及压缩天然气发动机、发电机设备及元件的技术研发。?

2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经济的影响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能对湖北的经济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具体表现为:?

2.1积极作用?

(1)改善了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

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湖北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善了湖北出口产品的结构。目前湖北形成了武汉、宜昌、襄樊、孝感四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船舶、显示器、汽车及零部件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产品比重上升,扭转了过去出口单纯依靠农产品、纺织品的局面,改变了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的状况。?

(2)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

根据要素禀赋结构理论,生产要素的供给结构将改变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势必会对一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影响。2006年

?

2.2消极作用?

(1)影响产业格局,引发地方的发展不平衡。?

外商直接投资的投向以盈利为目的,可能会与我省地区发展政策不符。外商过来办企业,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润,这样他们就不会考虑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同时,他们尽可能往最能赚钱的地区去投资,这会使得湖北省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2)带来的技术并非核心技术,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作用不大。?

以汽车产业发展为例,现在的汽车合资企业虽然股份方面我们占多数,但是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合资带来的好处就是给外国汽车企业提供了销售自己生产的汽车的渠道,而对自己的民族汽车产业发展并没有多大贡献。?

(3)给民族工业带来的冲击。?

由于外商凭借其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和政府的优惠政策,采取“先占市场再寻求最大利润”的策略,集中力量于流通领域,强力挤占市场,甚至导致对某些产品市场的垄断,严重影响了本地企业的健康发展。?

(4)对就业产生溢出效应。?

外资企业依靠自身的雄厚实力,通过占领湖北市场,在饮料、纺织、家化等行业挤垮湖北本地企业,进而也会使这些企业中的员工失业。与此同时,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落聘的职工的安置和分流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仅直接影响企业外资的进程,而且给社会稳定也埋下了隐患。?

3湖北利用外商投资的主要对策建议?

3.1着力改善投资软环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继续加强全省重点对外开放口岸基础设施和部级、省级开发区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体系,增强吸收外商投资的竞争力。加强经济运行调度,提高通关效率,及时缓解外资外贸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电力、资金供应紧张等问题,努力为外资外贸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此外,按照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外资项目核准制度改革,尽快出台湖北省《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项目暂行管理办法》等配套管理规范,并抓好新办法在全省范围的实施。?

3.2认真贯彻国家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政策?

严格执行国家对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贯彻实施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并引导外商投资改造机械制造和纺织服装等传统工业,发展现代农业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大力吸引外资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汽车、钢铁、石化、机械等行业的骨干企业招商,引进跨国公司来湖北进行战略性投资;积极推进商贸、物流、科教以及金融、保险、旅游、中介机构等服务业吸引利用外资。?

3.3加大引导县市招商力度?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吸引外商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具有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的加工型项目,以此带动县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加快县域“一主三化”的进程。注重关联招商和配套引进,逐步推进武汉城市圈城镇群内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和功能分工,促进产业板块和密切配套的产业链的形成,为整个圈域内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

3.4调整利用外商投资的战略导向?

应将利用外资,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作为新形势下湖北省利用外资的战略导向,一是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重视外资来源的技术档次、技术构成和管理水平构成。二是提高湖北利用外资的水平,充分利用外资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和行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技术结构、出口产品结构等。?

3.5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探索项目融资、境外上市和股权融资等新的利用外资方式,积极筹措融资成本较低、条件比较合理的国外资金,重点支持能源、交通、城建、港口码头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引导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认真研究盘活国有资产的有效形式。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前提下,支持外商进行协议购并、产权交易市场购并、股票市场购并以及股权转让购并,推动现有存量资产与国际资金、技术的融合,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凌丹,段凌燕.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经济的影响[j],当代经济2006,(8).?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引进外资 合理利用

一、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形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1979年开始利用外资以来,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从1983年的9.15亿美元到2008年923.95亿美元,几乎每年都呈上升的趋势。

2008年是中国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第三年,吸收外商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发展。?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07年,全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32.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8%。截至2008年底,我国吸收外商投资金额已逾8400亿美元。

2007年9月28日,世界银行的《中国利用外资的前景和战略研究》报告指出,2006至2010年期间,在预计流入发展中国家的25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FDi)中,预期中国将占到30%左右。

二、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

1.外资企业返销比例较高

1990年~2008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和出口额,两者相除可得到外资企业的返销比例,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返销比例较高,近几年一直在40%左右。虽然缺乏20世纪80年代的数据,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预期到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外国直接投资中,“加工贸易”、“补偿贸易”和“三来一补”的形式较多,这一比例会更高。

2.外国直接投资以新设投资为主

在我国利用的FDi中,一直以新设投资为主。虽然最近几年,由于政策的放松和全球跨国并购的发展,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并购有所发展,但比例仍然很小。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统计,2000-2008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并购额由0.08亿美元增长到137.21亿美元,例仍然很小。

3.外商独资型FDi比例逐渐增加。

我国的外国投资项目分为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1995年到1998年间,随着人民币汇率的窄幅升值,外商独资和中外合作型FDi呈不断增加之势,而中外合资型FDi则不断减少;1998年到2002年人民币汇率钉住美元期间,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型FDi则在不断减少,而且趋势特别明显,只有外商独资型FDi在不断地加速增长,并于2002年超过其他类型FDi而占FDi总额的一半左右。自2002后,外商独资型FDi占FDi比例逐年增加,截止2008年这一比例高达78.27%。

4.产业分布不平衡

产业分布上,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投向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比例偏低。2008年,中国制造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498.95亿美元,占总额的54%;绝大部分外商直接投资集中于一般性的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利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易使中国被锁定在国际分工价值链的底端。

5.区域投资差异大

改革开发以来,东部地区一直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受历史和自然因素,地理区位,对外开放正常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处,率先开发了基础设施和经济基础较好的东部地区。由于投资的聚集效应,使得东部地区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成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热点,这种极不平衡的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扩大了东部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差异,进而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不利于地区协调发展。

三、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外资政策,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环境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解决目前我国引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根本保障。(2)重新审视我国外资政策,对不合理的外资政策进行撤销或调整。(3)坚决制止对外商投资企业一切形式的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

2.优化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合理引导外资流向

(1)充分发挥、利用已有政策、设施继续引资,积极实施利用外资,多元化有战略,多渠道多方式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继续引进港澳台和东南亚国家的投资。(2)引导外资投向,进一步优化我国产业结构。(3)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创造良性发展的服务业引资环境。(4)加快中西部的对外引资工作,优化外商直接投资地区结构在继续发挥东部优势引进外资的同时,中西部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合理、有效地加快利用外资步伐。

3.建立和完善我国市场竞争体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1)要建立完善我国市场竞争体制,为各种经济主体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2)要建立我国经济安全指标体系,增强经济运行风险的预警能力,提高风险防范机制的运作效率,确保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

4.努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鼓励外资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外溢。创建外资企业、内资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开放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应加强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建立起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同时应引导外资以参股、并购、再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

参考文献:

[1]周祥生.第六讲: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问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11期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篇10

论文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投资领域 投资环境 投资贡献

一、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一)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980年兴办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起,目前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统计,截止2004年底,宁波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9153个,总投资371.60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l1.8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9.6亿美元。外商投资成为宁波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二)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

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并呈现出以下特点:(1)投资规模:外商实际投资稳步增长,尤其是2000年开始,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呈现新一轮大发展的态势。大项目投资又有新突破,2004年l—9月份新批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17项。(2)投资方式:已由中外合资经营为主转向以外商独资经营为主。200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合资项目520个,合作项目14个,外商独资项目达到674个。(3)资金投向:外商投资行业集中度仍然较高,但产业结构有所优化。第二产业吸引了绝大多数的实际外资。200年宁波外商投资项目共1209个,其中第一、第二产业为1154个,第三产业为45个。与此同时,外商投资可持续发展理念日趋显现。(4)资金来源:以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近两年,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项目和投资金额增幅明显。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欧洲的德国、英国,北美的美国、加拿大等,增长较快。(5)地区分布:南北差距比较明显。鄞州、余姚、慈溪、北仑、镇海等县(市)、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要大于南区的奉化、宁海、象山。(6)引资方式:重新整合、利用民企的闲置厂房和土地资源正成为宁波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宁波民营经济发展快、竞争力强,借助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机制和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可以提升产业层次,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而民企的不断壮大,产品、市场的不断成熟和稳固,也可以吸引境外企业与民企合资合作,这是“双赢”。

二、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苏州的比较

(一)总量比较

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在总量上与苏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3年宁波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3亿美元,虽然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排名第五,但与排名第一的苏州的68.05亿美元相比,差距达近51亿美元之大。1998年到2003年6年苏州累计合同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1616.9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232.22亿美元,而宁波这两项指标则分别只有96.5亿美元和53.55亿美元,不及苏州2003年一年的合同及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可以看出与苏州相比,不管是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还是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宁波总量偏低。

(二)外商直接投资构成、投向比较

无论是苏州还是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欧美国家为辅。以2003年为例,在两地投资处于前十位的国家或地区,有七个国家或地区相同,说明两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结构单一,外商直接投资来源过度集中。同时宁波和苏州的外商直接投资投向也较为一致,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幅射影响、带动力比较

从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的贡献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在缓解两地建设资金短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经济的参与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宁波与苏州相比,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宁波市经济的贡献度还不高,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大。一在涉外税收占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上,1997年以前,两地比重差不多,但1997年以后,无论是在绝对值上还是在比重上,苏州都高于宁波。二在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上,宁波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5%左右,2003年也只是17.17%,而苏州这几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在45%左右,说明宁波投资增长中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明显不如苏州。三在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比莺上,宁波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比重偏低,长期徘徊在30%左右,而苏州外商投资企业自营出口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出口的比重从1996年开始就达到60%以上,2003年更是达到86.3%。这说明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发展外贸的拉动作用也明显不如苏州。四在三资企业从业人数上,从三资企业从业人员在城镇从业人数中的比重来看,宁波和苏州两地的比重差不多,近几年都在40%左右,这说明两地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就业的作用都差不多。

三、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的困难

宁波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相对落后,这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错综复杂的主、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够高

对利用外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全局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政策措施不力。长期以来,宁波对利用外资的作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解决建设资金不足这一点上,而对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出口创汇和产业创新等方面的认识不足。不仅领导重视程度明显偏弱,而且支持、鼓励利用外资的地方性法规、政策少,与周边省市相比,往往落后一个节拍。

(二)配套条件不够强

宁波生产力布局比较分散,生产要素积聚程度较低。外资项目,特别是一些大项目的进入,一般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当地有没有大量的可用人才,信息是否灵通,企业配套资金能否保证,相关行业是否发达,市场潜力和辐射能力有多大等等生产要素供给方面的问题。而宁波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工业布局呈现“低、小、散”的状况,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地区布局分散。1988年财政体制改革后,浙江实行了“省管县”的财政体制。这种体制虽可调动各县的积极性,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加剧了生产力布局的分散局面,各县(市)产业结构雷同、低层次竞争,不利十生产要素集聚。加上全省城市化进程慢,小城镇数量过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如2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广东有31个,山东有27个,江苏有22个,浙江仅有8个。这样,必然造成浙江工业企业布局重复雷同、生产配套半径过大、生产成本过高,不利于质量的控制和要素的集聚,一些大型外商投资项目难以落户。

(三)工作体制不够顺

宁波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翼,包含在上海经济圈范围内,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做好接轨上海的文章。全市的外商直接投资工作机构不够稳定,专业招商队伍力量不足;管理体制不够统一,项目管理、招商工作、外企管理都比较分散;招商水平还不高,招商引资的成本较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招商网络不够健全,招商方法不够灵活,大项目批准难,公关手段少,变通方法少。

(四)投资环境不够优

有关政策的科学性不够,透明度、稳定性不高,可操作性不强,政策编纂不及时,优惠政策承诺随意性过大;法律制度还难以满足外商对投资保障的心理要求,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监督不力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外商的税外乱收费现象仍时有发生,涉及外商的经济纠纷发生频繁,外商投诉案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多。

在服务机构建设上,除宁波开发区、保税区外,其他各县(市)区、各级开发区都没有建立完整的投资服务机构,市里虽然成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但服务、协调的制约很大。各地重招商、轻服务,不能为外商提供咨询、注册、建设、经营全过程、全方位专家式服务。服务工作不够深,服务效率不够高。

(五)舆论宣传效果不够明显

与沿海其它省市相比,广东的招商重点为港澳,福建为台湾,上海为欧美大公司,江苏为新加坡,山东为日本、韩国,目标均比较明确。而宁波始终没有在招商的重点国别上有明确的定位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部分招商队伍走马观花,打一枪换个地方,钱花了不少,效果却寥寥。在招商项目准备方面,宣传资料十分简单,引不起外商的注意;项目资料也难以集中。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和部门协调等方面的原因,符合浙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导向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库,喊了多年始终没有建立和完善起来。部级新闻媒体对宁波的宣传力度与大连、青岛、苏州等城市比相去甚远,宁波主要媒体很少有外语节目或宣传国外先进技术信息的专门栏目

四、宁波扩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宽领域有重点地利用国际资本。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投向传统农业改造、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农产品加工、水产品养殖加工等特色农业领域;重点吸引外商资金投向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石化、纺织、服装等五大标志性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先进装备制造、新型金属材料及制品、造纸业及纸制品、家用电器及设备、食品arms0造等六大成长性产业;抓住我国开放服务业的契机,加大科研服务、管理咨询、工业设计、现代物流、金融租赁、教育培训、文化传媒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和房地产、医疗保健、休闲旅游等新兴服务产业领域的引资力度。

(二)做好跨国大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作。目前宁波的企业建设中,港澳台中小企业存量投资已经很大,今后引进国际资本的重点应放在跨国大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上,争取更多国家的大公司、大集团来投资设厂,并促进已投资跨国公司积极增资扩股。要制定更为完善合理的激励政策,促进国外高技术企业来投资,以提升宁波的工业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优势。

(三)加快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加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能够提供关键技术的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减税和利息补贴支持,加速折旧,优先提供政府采购项目合同等,来鼓励国外大公司、大集团转让先进技术。通过实施企业r&d退税补贴,提高财政科技投资支出比重,优先提供土地、建筑、运输、电力等政策措施,鼓励国外大公司、大集团在宁波设立r&d机构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