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十篇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十篇

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0:56

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篇1

关键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

一、当前的误区

误区一:思想认识上的不正确倾向

目前在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两种比较突出的不正确倾向:一种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把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乃至政治观念上的问题,都归因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万能的;另一种是将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作用,认为思想品德教育能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

误区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

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心理测验,是具有片面性的。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与训练,许多学校在心理测验量表的选择、实施心理测验的过程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校对测验结果缺乏科学的认识与正确的处理方法,将结果随意公开,或以此给学生分类、贴标签等等。这些都可能在有意无意间伤害学生和家长,结果完全违背了教育原则。

误区三: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程

有不少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学校开设心理方面的课程。诚然,每周固定的课时安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证,有了稳定的传播知识的阵地。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仅仅开设心理课难以保证效果的。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课程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极有限的。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年轻一代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确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遵循科学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

1.目标性原则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

2.现实性原则

由于各个高校的发展历程、生源情况乃至教学水平都各不相同,因此,各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发展性原则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面向全体、注重发展”,选择具有普通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促进”的功能。

4.差异性原则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仅有个体差异,还有年级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当遵循差异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保证学校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

5.活动性原则

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话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像、辩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分为3个层次:

1.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①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且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的不同训练话动等;②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③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我表达训练、放松训练等;④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社交往原则;⑤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⑥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对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自己,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培养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⑦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往的知识及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性心理调适等。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①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②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③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④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心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⑤问题,主要指由于性心理障碍而产生的各种性变态行为。

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创新

[作者简介]张时碧(1970-),男,河南周口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02-02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新课改的推进,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以及大量的精品课程不断出现,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对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其设置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课程效果的有效发挥。现阶段,因高职教育存在着学制相对较短的现实特点,他们大多数通过“2+1”模式(在校学习两年加上顶岗实习一年)培养学生,这样就使得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非常短,学习任务较重,从而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但是,当前教育界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本上是面向普通本科高校学生进行的,这与高职院校学生的现实心理特点不相符,使得改革的实效性相对较低。鉴于此,笔者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进行研究,指出其中存在问题以及关键点,提出推动其健康持续发展的优化对策,以期为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为和普通本科的理论教育进行区分,高职教育更多注重知识的实用性。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仅仅是在教材上注明属于高职院校专用,在内容以及授课方法等方面,和普通本科院校大同小异,并未真正反映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因此,也就很难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一)课程实践创新薄弱

毋庸置疑,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样存在平时对学生的实践指导环节,例如学生的心理咨询、学生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剧表演以及心理沙龙等诸多形式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然而,上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和普通本科院校所开展的活动没有太大差异,不仅形式、方法、手段类似,而且未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专业实践进行指导的创新性。

(二)教师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大部分为“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仅具有专业文凭,还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他们一方面应承担心理健康理论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应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心理素质得到提升。然而,在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里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设为公共课,仅仅是从理论上对高职学生开展心理知识传授活动。所以,他们并未真正发挥“双师”的实际功能,这种单纯理论知识的教学并未充分反映出心理知识的实用性以及操作性,从而没有对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进行正确定位,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三)内容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要求不相符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设置不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要求。要是依据专业课程状况来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设置,一定要凸显实践在课程安排里面的比重,这样才会真正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相符合。但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部分为理论教学,没有或者只有较少的实践机会;同时,其课程内容大部分是心理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学习这样的理论是不能和其他专业理论一样可以直接将其在实践中应用,利用其将实践问题解决。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里面,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以及相关要求。

(四)课程改革的整体性研究缺乏

尽管一些教师探讨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他们仅仅是对该课程的某些细小环节实施的理论探讨,他们对课程的改革的整体性研究相对较弱,未从深层次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

二、高职院校心理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理清的关键问题

(一)课程设置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更有针对性、更深入地参与各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不同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之后,所处的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和问题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所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尽相同。作为研究者,我们首先要理清的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不要在现有基础上,更有针对性、更深入地参与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以更有效地提升各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等素质。

(二)教材内容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涉及的内容,是不是能够与高职生对该课程的需求相符合,再就是其内容是不是存在着非常强的实用性,以及是不是能够给不同专业高职生的社会生存以及发展带来指导作用,也就是一定要细致深入论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阐明对高职学生成才成长最有帮助意义的理论。

(三)教师素质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是实施心理健康教师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改革,高职院校现有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不是完全胜任,心理健康课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应该如何设计。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优化对策

(一)设计符合不同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

按照不同专业的特点编写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心理健康教材,虽然已经是在结合了许多高职学生的具体特点后完成编写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易于理解掌握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是其教学内容大部分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只有很少的内容涉及行业心理健康范畴,造成学生无法从行业心理健康需要的视角下分析学习,教材内容具有相对较差的针对性。鉴于这个原因,各高职院校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在对不同专业学生学习与发展问题、不同专业对应的行业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细致探讨之后,撰写出行业心理健康讲义、编写出与各个专业相符合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二)编写与专业、行业结合的专业心理教材

努力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与专业学习、行业工作等心理结合起来,编写专业心理学教材。如前所述,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之后,所处的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和问题是大不相同的。所以,不仅是各专业学生、各行业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各具特点,各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德育心理以及各行业员工的角色心理、工作心理等的特点和规律也各具特点,而且,这些心理特点和规律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各高职院校除了要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编写各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还要组织力量对各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德育心理以及各行业员工的角色心理、工作心理等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编写出相关教学内容。然后,把两方面教学内容整合成为专业心理学教材,其中既有专业学生学习心理、德育心理、心理健康内容,也有该专业对应的行业员工的角色心理、工作心理、心理健康的内容等。这样的教材,既体现了系统性,也实现了针对性,将对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例如,学校的商务文秘专业学生,他们毕业之后一般到企业以及政府单位负责文秘相关工作,这样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探讨企业以及政府单位文秘相关工作人员所具有的心理,以及自己需要拥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等内容,利用课程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该类行业领域工作者的心理知识,这样有助于其毕业后可以较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使其能够在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上从事自己的工作,最终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尝试将专业心理课设为学校专业必修课

尝试着将专业心理课设置成学校的专业必修课。若是编写出专业心理学教材,就可以尝试着把它当作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来设置,打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仅设置为公共课的局面。这样,学生就不仅能够学习包含一般常识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还一定要获得专业心理学课程的相应学分。同时,在教学方面,将更能借鉴专业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模式将变得更富有灵活性,更能够促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四)通过多措施提升心理教师团队的总体实力

促使现有的公共课心理健康教师转变成专业心理学教师,充实心理学教师队伍,提升专业心理学教师队伍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三个途径:

1.组织开展深入调研和挂职锻炼活动。通过此途径促使公共课心理健康教师转变成专业心理学教师。学校要以编写专业心理学教材为契机,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深入相关专业师生当中去,深入该专业对应行业员工当中去,开展调研和挂职锻炼,全面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借此把现有的心理健康教师“改造”成既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又熟悉专业行业心理的专业心理学教师。

2.转岗培训或引进人才。通过此途径充实专业心理学教师队伍。把公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转变成专业心理学课程之后,各高职院校心理学教师队伍需要不同程度的扩充。要扩充队伍:第一,通过动员现有在职教师转岗培训,充实心理学教师队伍。第二,通过引进人才来充实。人才既可引进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也可外聘行业领域熟悉心理学的相关专家,他们专门负责给广大学生传授行业心理学相关理论,利用他们在生产一线的亲身经验,为学生提供最为真实可靠的行业心理相关理论。

3.多措并举。通过此途径提升心理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是继续组织心理学教师深入专业师生和用人单位,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查研究和挂职锻炼,了解专业发展和行业发展情况,了解在校学生、实习学生和行业员工的心理变化情况。二是组织心理学教师参加国培、省培、校培等培训活动,帮助他们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技能和提高教学水平。三是鼓励学校心理学教师和行业工作者,共同开展学生心理和员工心理课题研究,促进彼此专业水平的提升。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一定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将此工作作为提高学校内涵建设水平的重要支撑点来抓。要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系统推进此项改革工程,以实现促进学生掌握专业学习心理、行业工作心理和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技能,大幅度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品刚.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观念与行为[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0(9).

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篇3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优化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1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目前高校已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随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由建设阶段迈入优化阶段。那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优化?是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专题学术会议交流、教师间讨论、师生访谈对话、查阅相关文献等多种形式探索后发现,尽管我国各高校的办学层次与条件、师资水平、教学管理及生源等不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良莠不齐,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许多问题却是相通的,为此,本文仅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探讨如下。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定位模糊

由于我国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性质与教学目标把握尚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课程性质有专业化倾向。有的高校把心理健康课当作泛专业基础课,有的把课程目标定位在临床心理学或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课上,还有把授课对象当成医学院或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待。二是偏离教学目标。一些高校违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本质要求与内在规律,没有把重点放在更多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人格的完善及学生实际的心理需求上,而是放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相关方向上,这样实际上窄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效果。没有意识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发展性教育,以发展与预防为主,防大于治,需要咨询与矫正的学生毕竟是少数。

2.教材内容重理论且更新缓慢

教学中发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材内容多偏重理论。无论是本科院校统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还是自编教材,普遍存在偏重理论倾向,专业性太强,学科化太浓,且缺少可读性与趣味性。二是教材内容更新缓慢,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和实际需求,内容偏陈旧,且针对性不够强。三是教学内容和其他课程有重叠现象。如思想政治课中所涉及的大学生心理适应、心理健康标准、恋爱等内容;再如,就业课中关于大学生人格气质和就业心理内容;还有其他专业课中也包含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内容等。尽管各个学科教材所涉及的心理学相关知识侧重点不同,但还是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

3.重视不够,安排欠合理,教法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集知识性、心理体验及行为训练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性质的独特性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应该与其它一般学科有所不同。即既要求教学方法和形式应灵活多样,也要求必须进行行为训练及互动体验,才能达到其教学目标要求。调查发现,一方面,目前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重视程度不够,相当多的高校采用两周一次课,这种隔周上一次课的方式,不仅给学生直觉上造成学校对该课程不够重视,而且这种形式的确也导致因课次之间的时间偏长,使学习内容不连贯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大多采取大班或合班授课方式,有的班级的授课人数达到100人以上,由于这种大班授课形式不利于学生的行为训练和师生互动体验开展,致使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只能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法。这种授课形式只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的目的,无法通过行为训练及体验互动等形式渗入学生心灵深处,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健康全面的发展。而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从理论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却难以满足大学生在自我意识、情感体验、人格优化、心理韧性及构建积极应对方式等方面的发展需求。此外,该学科普遍存在学时不足,高校教师又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比较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而面面俱到,导致授课内容的深度不够,还停留在心理教育的浅层次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大大折扣。

4.师资配备不足,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心理健康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于担任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直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师资配备而言,一方面,由于受限于高校办学条件,人员编制及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担任心理健康课的专、兼职老师与大学生的配比还没完全达标,一些民办高校则更为突出。以河南省为例,相关文件规定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专职老师与学生的配比是:1︰5000,兼职配比标准是1︰500,但实际调查发现,多数高校并没有按实际要求进行配比,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好多来自民办高校其他学院部门的兼职,如有思想政治专业老师、专职辅导员、行政人员等。另一方面,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基础薄弱。由于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缺乏心理学专业背景,其理论功底较薄弱,对该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够深入和系统,加之其原有的认知模式往往容易把一些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问题等,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二是不利于开展本学科教学研究。由于部分外聘的心理学健康教育课教师,分散于不同部门或外单位,既不便于组织与管理,又不便于开展学科的教学研究。三是缺乏心理咨询方面的经验。由于一部分心理学健康教育课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实践经验,不仅无法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而且授课不能理论联系实际,讲课空泛,反过来又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5.考核评价方法有待改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所涉及的心理体验及行为训练的独特性,决定了该课程的考核不仅需解决其理论知识学习效果,而且对实际技能考核评价也应有所体现。然而目前多数高校采取的考核方式依然是传统考核形式,即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30%或40%,主要包括课程考勤,回答问题,平时作业等;期末成绩占70%或60%,主要是以出卷书面考试或写结课论文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缺失学生心理体验及行为训练的相关技能与能力考核内容。在当代社会注重学生由知识向技能和能力转化的今天,如何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与能力形成评价,也是有待改进的。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优化策略

1.准确把握课程性质,科学定位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实施,必须以对课程性质的准确把握和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为前提。要改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错误导向,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认清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本质是一门普及心理知识,掌握心理技能以及提高心理素质的课程,而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临床心理学或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课来对待,不能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解决心理问题的“病态”上。并要摈除学科化导向,应尽量减少过于专业化的理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和心理潜能的开发。其次,教学目标定位上,在原有基础引入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重点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幸福与发展,以优化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心理品质的优化与心理潜能的开发,强调关注学生对未来的乐观希望、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积极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2.改革并精选教材内容,提高教材的科学、创新、实用与针对性

一是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自身特点,改革并精选教材内容,把握好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并力求解决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弊端。二是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选择那些更贴合高校大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如可依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需求设计课程内容。

3.提高认识,合理安排,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要,因此,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观,站在未来社会发展高度来认识和开展这一工作。具体做法上,一是改进办学条件,开展小班上课。利用小班上课这种教学环境,使心理健康知识讲授、心理测验、行为训练、心理体验有机融为一体,实现大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安排教学进程不能只为排课方便,应重心放在便于学生学习上,逐步解决隔周上课的方式,提高知识的连贯性。同时,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不仅要把握课程的全局,更要突出重点、要点、难点章节学习。三是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首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科特点,应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从中得到收获和启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其次,应选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利用组织小组讨论、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主题演讲、团体训练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还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与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增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优质的师资队伍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目标实施与达标的关键之一。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是加大师资队伍配备力度。具体做法上,(1)应按照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标准》的相关规定,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师的配置人数符合师生配比。(2)教师职称、年龄、学历结构配置合理。(3)严把教师准入关。如通过把控入编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师的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新进教师试讲认定等相关硬性条件,列为担任该课教师的基础要求。同时,还应保证教师基本待遇,建设一支符合要求且又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二是加强师资培训力度。为提高师资水平,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培训力度,认真研究培训内容,缺什么培训什么,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在夯实教师的心理学专业基础,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等方面做好培训工作。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研室建设。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解决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共同教学问题;开展学科示范课推广,进行经验交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让教师从示范中得到提高;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讲稿、ppt课件的检查工作,确保教师教学文件的质量。四是保证教师心理咨询实践时间。每学期应妥善安排每位心理学科教师开展一定时间的心理咨询实践,利用心理咨询实践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教学的实效。

5.建立科学有效学科考核体系

课程的考核应当能够反映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相关知识;在技能层面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等;在自我认知层面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展自己。因此课程考核须改变传统用考试分数评价教学效果的考核模式,坚持“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原则,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成能力,尝试将考核分成三块:一是注重平时教学表现,考核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主动性。二是案例分析与团体活动体验分享,考核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应用和在团体活动中个人能力和素质。三是课程知识考核,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在保留原来基本考核方式的前提下,增加相应的技能考核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研究拟定技能考核方案,制定实施方法。逐步实现该课程理论与实践考核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路芳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2]卫丹,赵毅冉.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困境与出路[J].河南教育,2016,(08):146-148.

[3]雷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4,(03):31-42.

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篇4

小学体育教学作为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全面、科学的开展体育教学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是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科学的选择教学内容是影响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行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总体现状

教学内容是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教学的定位、体育教学的开展、体育教学的评价等等具有很大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经过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也逐渐丰富和科学,研究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发现,传统的教学项目一直保留至今并仍是体育教学的重点,比如篮球、足球、田径、武术等等,而新兴的体育项目较少,比如健美操、街舞、跑酷、轮滑、体育舞蹈等等,具有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的教学内容也很少,比如龙舟、舞龙舞狮等。纵观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具有以传统为主、以教师选择为主的特点,教学内容的创新程度不够,教学内容随着教育环境变化而变化的程度不够,不能够满足当代小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渴求和学习心理。

三、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改进方法

(一)高度重视体育教学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家长尤其是农村的家长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支持度明显不够,严重影响了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学体育教学,将小学体育教学提到关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上来,加大对小学体育教学的投入力度,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后勤保障等方面做足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也才能够为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基础。

(二)正确把握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状况

教育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事业,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出台众多的政策对教育事业进行指导,为教育工作的指明了方向,对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国家的重视程度更高,悉数我国关于小学教育的文件不难发现,小学教育是在国家的高度关注下发展的,同时也可发现,我国小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经过了多次的演变,每次教育改革都是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小学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改革势必还将继续。小学体育教学必须正确的把握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改革的方向,必须密切的结合当前的教育环境,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在客观的认识、分析、理解教育指导思想和改革方向的基础上进行,要以国家和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这样才能够做到教学内容选择的正确性。

(三)紧密联系实际

紧密联系实际是我国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小学体育教学的对象是未成年人,在生理、新理等发面的发育尚未完全,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客观、全面的了解学生的身体、心理等状况,将学生的实际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第一要素。其次,小学体育教学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根据小学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各种硬件和软件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同时,小学体育教学要结合区域实际,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合理的选额教学内容,比如地理位置处于山区的学校可以选择与爬山有关的内容,地理位置靠近水源的学校可以选择与游泳有关的教学内容。

(四)始终坚持去竞技化原则

由于小学体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学生承受生理和心理负荷的能力较低,不能够进行大运动量的练习,而练习的强度也不能够太大,因此去竞技化原则是小学体育教学选择教学内容必须遵守的原则。所谓的去竞技化就是指对竞技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改编和创编,降低练习的难度,减少学生承受的负荷,使学生可以参加并在其中获得益处。比如篮球教学中,降低练习的难度可以选择较为简单的内容进行教学,比如投篮、运球等,而行进间上篮和战术等较为复杂的内容不作为教学内容。

(五)保持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较为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小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小学体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基本的体育技术和基本的体育技能。因此,纵然教学的内容经过千变万化,但是教育的功能不能丢弃。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始终坚持教育的原则,保持教学的功能,不能够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和为了学校教学的方便选择教育效果差的内容。

四、小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篇5

论文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内容不优质是制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决定性因素。优化内容是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宏观上进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发展期,如何切实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问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无可回避的重大课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教育者通过网络媒介传递的教育内容作用于教育对象,引起教育对象思想、观念、价值、态度、行为的变化,其间存在许多因素,每种因素都可能对实效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传递给教育对象的有效信息,它是连接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血液”的教育内容,规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范围和性质,蕴涵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确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和方法的前提,是网绍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及增强,离不开该系统诸构成要素有效性的确立与强化。因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探讨,应该包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诸构成要素有效性问题的深入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之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所应涉及的重要方面。

一、内容不优质是制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决定性因素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全国高校纷纷建立起来。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拥有一批思想上过硬、技术上成熟、深受大学生喜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但从总体上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尚未达到预期的目的,实效性不理想。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团中央学校部组成的课题组对20所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显示:“经常浏览思想教育类网站的大学生仅占4.5%,有时去看的占36.3%。据大学生反映,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为缺乏的有五项:联系实际的内容(60.7%)、有效引导(45.3%)、与网民的沟通能力(43.1%)、广泛宣传(31.2%)和思想启迪(30.9%),一项对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页)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调查显示:经常浏览者占6.8%,偶尔浏览者占38.7%,有时浏览者占25.8%,从未登录过的占28.6%c27;对北京15所高校师生上网基本情况的调查表明:上过所在学校宣传教育网站的师生比例仅为31.1%。点击率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基本的评价指标,没有点击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无从谈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页)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关键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优质。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生活实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泛政治化”的倾向,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简单的政治任务,不断强化其工具性价值,结果是窄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如理论多、提要求多、政策法规多、领导讲话多;注重政治教育,缺少道德品质教育;注重本国国情教育,缺乏国际视野教育;注重理想教育,缺乏现实应对教育;注重集体教育,缺乏个性、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信息含量小,实用性不强,甚至干脆就是“内容建设中”一类的提示,也不知何时才能建好;有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虽然规划设置了多个板块和栏目,但多数是教科书和政策文件的“电子搬家”,内容的“平摆浮搁”现象严重。由于内容枯燥,形式单调,不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等原因,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濒临“空站”、“死站”的困境。

二、优化内容是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从网上教育内容视角探讨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核心问题是优化教育内容,即教育内容必须是有效的。所谓有效,要通过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说什么”,即特定内容,也就是教育内容要符合特定的社会发展和阶级的需要,具有真理性、真实性和先进性,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二是“怎么说”,即特定内容的表达技巧,也就是教育内容应切合教育对象的兴趣和需要,容易引起教育对象的注意,而且教育内容具有“可理解性”。如果不能把政治性、理论性、系统性的教育内容转化成具体性、丰富性、变化性、互动性、渗透性的教育内容,就难以被教育对象所接受,教育对象的态度和行为就难以改变,教育效果就难以真正实现。优化内容的具体做法包括:

1充实数量。

即积极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丰富而充足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首先涉及如何界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问题,即哪些内容属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哪些基本要素,理论界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现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的“五要素说”正越来越获得广泛的认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与此应是相同的,在坚持弘扬主旋律原则的前提下,还要提倡多样化,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内容观”。要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丰富充卖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把思想政治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由“单向”引向“多向”。同时,必须根据形势发展和时代要求,随时更新资源,丰富库容。

2.提高质量。

即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质量。数量是基础,质量是关键,是生命。具体来说,要注意做到:

第一、强化思想性,增强渗透力。意识形态导向功能,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功能,必须把它放在首要位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它朝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喧宾夺主,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能让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以及不健康的东西充斥其中。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发展着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理念占领意识形态前沿阵地。通过网络传播高雅文化和先进思想,把它融人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的作品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声、色、光、画等手段表现出来,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中陶冶自己的思想和心灵,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第二、注意真实性,增强说服力。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是建立在对教育内容确信的基础上的,而真实是确信的客观基础。过去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假、大、空”的倾向,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但没有丝毫的社会意义,而且违背了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主观愿望,难以引起学生内化的实现,导致不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事实胜于雄辩”,最贴近事实的道理最能打动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可能来自于其对客观事实真相的掩盖,也不可能来自于其对教育对象的欺瞒,而是来自于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十分发达,网络的快捷报道和海量信息,决定了网络载体不如传统载体严谨,重数量不重质量,以致在思想信息的导向上易失去控制。这就使得网上信息良芳不齐,真伪难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网络信息的权威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尤其要注意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不回避矛盾,不搞片面性,用正反事实说话,以增强权威性和说服力。

第三、重视知识性,增强吸引力。高校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的重要基地。“智乃进德之基”,知识不仅能使人聪明,而且能够使人高尚。因此,要以人的成长进步为本,加强文化熏陶和知识启迪,用知识释疑解惑,用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自觉保持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尚的精神境界,达到既育才又育德的作用。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相关人员,共同开发、制作一批集讲授、辅导、答疑、案例、测试于一体,具有生动性、说服力的教学软件上网;提高时效性,利用重要事件、重大节日、重大热点问题等,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精心策划一些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活动和网下校园文化活动,把网上的虚拟和网下的真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网上网下育人合力,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知的目的。在网上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内容的教育版块,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始终瞄准当前已经出现和将来一段时间可能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讨和分析,解答时代的前沿问题,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读性、欣赏性、思辨性和系统性的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四、突出服务性,增强凝聚力。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是空洞的说教,而应从实际出发,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式服务,形成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的立交桥,以做好服务为切人点,提高凝聚力。建立网上信访制度,在网站上设立学生生活信箱,收集学生对教学、宿舍、教室、食堂、图书馆等涉及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扩大反馈的范围,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育人的功能;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困难和疾苦,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在得到爱护、获得尊重、保证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项活动中。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勤工助学的信息,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栏目,及时介绍有关就业需求信息,为学生的应聘、择业提供更多的方便和机会;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及时快捷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引导他们走出心理困惑。

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篇6

【关键词】高中生命教育内容设计

我国学生中轻率对待生命事件频频发生,说明学生的生命观出现了很大问题,现阶段则需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包含健康教育、终生教育、生活教育、生死教育、信仰教育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不断提升的五个层次,健康教育是基础,信仰教育是最高需要。

一、高中生命教育内容设计与创新的理念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命教育内容的设计与创新需要一定理念的支持。首先,生命教育应该符合一定的情境。生命教育需要为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帮助高中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心理调试,评价应该考察学生的生活表现。同时,生命教育应充分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质,将学生置于在一定的情境中,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价值判断中提升人文素质。其次,生命教育的顺序性和持续性,整体性和完整性。生命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一项终生的教育,具有持续性;从心理学的维度考量,生命教育需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而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同时还需要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全面地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活动,通过内化——外化——再内化的过程循环进行。最后,生命教育是一项综合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情感,锻炼意志,坚守信念,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实在高中生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使得生命教育能够实现其现实意义。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生命教育课程内容设计

高中生的生命教育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生命教育的延续和拓展,具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和目标,内容更加深刻。根据高中学习的具体要求,生命教育的课程主要涉及高一、高二两个年级,而高三就需要高中生生运用整个学习的内容进行自我调试,是对之前所有教育过程的检验。高中阶段生命教育涉及的主题有:良心与良知、人活在关系中、智慧启蒙、生死尊严、社会伦理、社会关怀与正义。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在高一和高二年级,每个年级分为上、下两个学期,分别融入到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中。欣赏生命,主要设计为认识生命奥妙、勇於面对生命痛苦与苦难、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良心与良知,主要设计为良知的价值与标准、良心的来源与运用、培养良心与良知的方法;人活在关系中,主要设计为认识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全球关连;智慧启蒙,主要设计为辨别思想的正误、认识不同的思维方式等内容;敬业乐业,主要设计为兴趣与人敬业奉献与享受生活;生死尊严,主要设计为生死的一体两面、认识死亡的价值与意义、人生的哲学思考等内容;社会伦理,主要设计为认识地球村,包容人事物、培养科学信仰态度等内容;社会关怀与正义,主要设计为了解社会关怀的重要、明确正义的标准与判断、参与社会活动等内容。

这八个主题及其内容是依据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而设计的,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内容涉及了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观教育、全球化观念;理性与价值追求的教育;道德、伦理、美学的教育、自我发展与责任感教育,帮助高中生科学认识自己、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培养高中多种生活方式的变化发展;提升高中生的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帮助高中生认识自我,树立不同立场人的想法等。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综合目标,即感悟生命真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生活,和谐处理人、社会、环境的关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此外,通过对高中阶段生命教育的设计,可以直接看出高中生命教育是对上一阶段命教育的高度升华,这些内容也是满足高中生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要求,为高中生人生道路和价值判断选择提供可靠参考。

三、高中生命教育内容设计与创新的合理性分析

在人本思想指导下,结合了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缺陷和高中生的健康心理、交际交往、价值追求、人生态度、伦理规范、公民法制意识等方面,设计与创新了高中生命教育内容。

(一)符合高中生思想政治发展需要

现阶段的社会情势也十分危机,受到多元文化影响,高中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了冲击,理想不明确,信仰不坚定等现象亦亟待解决。同时,受到只重视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高中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没有完全发挥,这些问题都是生命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一课程设计是符合高中生长期发展的需要的。

(二)具有高度的内在逻辑性

欣赏生命和人活在关系中这是对人生观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为高中生对待生命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念;良心和良知与社会伦理的内容是对道德、社会伦理的高度概括;智慧启蒙和敬业乐业是对高中生积极参与社会的思想教育,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保证;生死尊严和社会关怀与正义是高中生面对人生信仰和人生追求的必要条件。这八个主题体现出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高度概括,不仅符合教育部门和高中生的需要,还是对初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延续,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提升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参考

这样的设计理念是符合创新型高中生培养的需要,也是高中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而提供参考。这八个主题氛围四个学期进行,每个学期只需要学习两个主题,给高中生充足的时间研究每一个主题,并且通过知、情、意、信、行逐步内化和外化,将其真正意识到这一课程的重要性和有用性,又以实际行动落实到社会生活实践中。综上可知,这一设计是符合设计理念的,是符合高中生发展需要的,是科学合理的。

总而言之,高中生命教育的内容设计与创新仅仅是为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和实施提供参考,还需要教育者能够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和手段传授给高中生。同时,师生的重视和实践是这一内容得到落实的核心。

参考文献:

[1]王定功.青少年生命教育国际视察[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篇7

1.1在教育内容上具有相同点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简要来说主要有政治理论教育、主旋律教育、三观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等健康人格教育。思想政治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另外,教育重点放在了完整的人格的塑造,通过教育,学生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理想上的追求,他们的形成法律意识、时代意识与自我意识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在人际交往上能较为成熟,大学毕业学会求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如何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的进行调适的方,把异常的心理因素去掉,形成正确的心理现象,侧重点烛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形成良好的物我发展能力,能适应当今的生活,在就业方面有自己的爱好与主见。心理健康教育的政治倾向没有那么强烈,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也有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咨询与指导,也具有少许的政治因素。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能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具有间接性的教育与指导,从心理教育上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方面的良良性变化。

1.2具有互补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能功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他们之间具有互补性的一面。从心理、思想、行为三者相互的关系及其相互转换来看,心理状态健康与稳定能形成良好的思想觉悟,开始优良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的基础,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具有很好的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德育水平,让学生形成鲜明的思想觉悟与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是,学生的良好思想政治品质提高了,也会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反过来,虽然心理健康重在育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助于学生较快的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

育结合的必要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必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发挥教育的功能,所以,对二者进行整合是必然的,使之发挥最佳的育人功能。

2.1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支持

目前大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其实,这是一种教育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让教育本身的内容形成学生内在的品德和自觉行为,不是那么简单的,如果借助心理活动的调解,才会更有效的完成道德内化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或心理要素的培育。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教育的补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2.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扩充

我们以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重视学生对自然的认识、社会的认识、国家的认识,重视当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的时候如何去处理。但是很少让学生认识自己、如何处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如何学会正确的生活等方面关注不够。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的社会心理问题也变得非常严重,需要要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适应变化较快的社。产生这种心理变动的因素是思想方面的起到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结合心理健康的内容进行教育,内定与目标要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目标,这时,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就得到了发挥,势弥补了了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进面使得思想教育目标更容易实现,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活化,于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

2.3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分支出来的,以前并没有受到重视,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少,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与内容也相对独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可能单独的来完成,他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与参与。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构特点上看,心理机能的正常发挥受到人的本身内在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如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不高,势必会对心理健康有很坏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现个体、群体心理健康的手段与途径,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引导,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3心理性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模式

3.1在理论层面上的整合

以科学的系统论为理论指导,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大学生的这两种教育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但都是思想教育的大范围之内,所以,我们可以把二者看作是一个大的整体来进行融合教育,在体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又体现其互补性,使二者协调发展,而不是把任其中一个牺牲掉。其次,把大学生的生活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就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而教学,这是教学的生活化,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也就是指学生的生活对受到的教育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3.2在实践层面上的整合

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较多地关注生命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问题,却很少关注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双方契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成为笔者探讨的主题。

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将重点放在道德与社会层面上,强调培养继承既定社会秩序的个体,而是重视个人价值支持个性化理论教育,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效,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素质,同时帮助学生适应环境,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的方法,如通过对学生心理的测试总结其德育规律,以系统的科学理论改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按照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生命教育是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和对生存能力的培养,通过生命教育,使人更好地感悟和体验生命的意义,表达对生命情调的追求和对生命状态的关怀,生命教育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出生命情感氛围,对于培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且能有效地推进教育改革的进行。因此,生命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若能找出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点,将更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

1.生命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也包含了生命教育内容,二者相辅相成

生命教育包括了生物与生理两个层面的内容,它不但从生理上和伦理上解决了个人生命与社会、自然及他人的关系,而且也从心理上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对心理方面的重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包含了生命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它是从个体教育的心理机能出发,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也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优势,让学生通过个体的体验来感受生命的真实与活力、人生的快乐与价值,从而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感。如大学生由于感情、就业、贫困等压力产生对生命的漠视,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以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两方面双管齐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使学生感悟生命意义,这样的任务同时也是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也有生命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内容相互包含为它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契合创造了条件。

2.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和提升人的生命关怀意识。”人文关怀是生命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上相遇后因为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关怀的实质是理顺人与其他对象的关系、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赋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关怀,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首先,人文关怀不仅意味着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健康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态度,生命教育恰好是运用生命资源来培养人的道德与修养,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因此,生命教育中包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识。

其次,人文关怀必然是以尊重生命及个人尊严为起点,遵循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最终是以实现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的,它可以为个体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人的生命活动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获得发展。“关怀生命,关注生命发展,提升生命品质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及其社会教育力量的共同任务。”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不例外,它不但注重从心理体验中培养个体的心理素质,更加重视生命的现实关怀与生命的终极关怀,肯定生命存在的价值及其个体生命价值对社会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也包含了人文关怀的意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意识成为他们的一个契合点。

3.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都是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体现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性、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中。生命教育强调个体存在生命价值、追求人生的意义,从生命的体验中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握着生命与其他对象之间的关系,使生命个体在实现生命意义的同时提升生命的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同样立足于个体,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担负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命。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教育实际出发,强调个体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在生命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的途径

1.在生命教育形式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心理学、医学等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担负着直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

在生命教育形式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重视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通过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帮助学生消除来自高校生存环境的心理困扰,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贫困压力、交往压力等,使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会应对困难和挫折,从而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健康的人格。因此在生命教育形式下应该着力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之中去,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如课程内容应该能够解决学生心理需求,课程目标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课程方法以学生全面发展规律灵活设置。

总之,生命利益是学生的根本利益,生命教育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以生命教育的理念来指导,构建一种重视生命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发挥生命的巨大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2.以心理素质教育推进生命教育的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尊重生命、实现生命价值为主要目标的,将生命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的重要举措即是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心理素质之中去,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发挥生命的创造力,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推进生命教育发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蔑视生命,存在自杀现象;二是学习生活中经受不起挫折,自暴自弃,不懂得生命的价值及其意义;三是面临就业、学业、情感这三大压力时,不能充分发挥生命的潜力,激发生命的内在活力,而是一味地颓废。这三大难题不但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心理素质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针对学生的学业与就业压力,开展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专题心理教育活动,针对学生生活经受不起挫折、自暴自弃、蔑视生命等问题,可以组织坚持自信、珍爱生命、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等专题心理教育活动,借用心理教育的技术手段来唤醒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珍视生命,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加深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认识,实现生命教育的发展。

3.用个体生命的自我体验、自我认知方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创造是人的生命力量,生命个体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态,个体的创造水平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生命意义。”心理健康教育从人的自我发展和本性出发,强调人的创造能使社会不断进步,而在这个进步中才体现生命的意义。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单一,效果不佳,主要是以教师讲座与辅导的形式进行的说教式的灌输教育,学生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但压抑了学生生命成长中的生机与活力,而且也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它所造成的另外一个方面的影响则是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排斥,也使学生的生命变得单一、僵化,让生命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搁浅,无法发挥学生生命自身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该从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与发展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使他们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与把握,通过个体内在的体验、自我认知的方法培养其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自我认识、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意识。如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或生命困惑,不能单靠心理教育方式,要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自我体验、自我认知的功能,从心理上进行辅导,并配以行为的训练,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通过这种方法的体验,使他们回归现实生活。

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情境教育,注重现实生活中生命的存在,以生命成长的需要为出发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进行整合,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在进行生命教育的同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创造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改进教育方法与时俱进,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要实现双方的契合也需要改进教育方法,而实践活动可为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创造条件。

首先,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从课堂教学向课外教学的转变。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很少关注学生对世界的理解,也缺乏在实践中的体验,因此,学校不但要开设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而且要优化生命教育的课程设计,专门设计生命教育实践课程的单元教育内容与目标,组织实施拓展训练类实践课程。

其次,要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要进行拓展实践类训练,而且也可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类与参观类活动,如引导大学生进入社会服务,关心孤儿、老人,进行扶贫助困活动,还可参观烈士陵园、戒毒所、预防艾滋病的展览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样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推向课外,拓展了学生视野,使他们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深刻体验了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生命教育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系决定了他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契合的可能性,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是从社会与精神层面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有效方式,创新双方契合的途径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与质量。

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篇9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学校体育任务的主体过程,因此,应把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放在学校体育工作的首位。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取决于很多方面的条件和努力。例如,要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校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等等。本文拟就未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课程类型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体育教材选编等谈一些意见。

1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指导思想,应坚持“三个面向”、“四全”和“两多”

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它集中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对所培养的人才一,在知识结构适应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所以,世界各国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很重视对课程设置的研究和改革。由于各国和地区教育制度的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体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的方法上也各有所长木文认为,体育课程设置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体育教育与教学方向和实施的过程依据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功能,国家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和社会可提供的客观条件及学生的实际等因素,建立一个较完整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所要达到预期效果的课程设置的目标体系。一般情况,体育课程设置的目标体系应包括有超前性,且较为稳定的长远目标和既要与长远目标相联系,更要体现与现阶段的社会特征和可能提供的条件相吻合的近期目标。鉴于此,要实现把j‘一大学生培养成为喜爱体育运动、身心健康的公民,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指导思想,本着以终生体育为主线,使学生终生受益为出发点,应在遵循体育教育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学生”、“要使学生接受在校全过程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课程的设置要拓宽体育的多功能,体现在社会、文化、教育、心理、保健、竞争意识、社会交往、娱乐休闲等方面,以改变过去那种把高校体育简单地理解为竞技体育或单纯地从生物观点来理解高校体育任务的观念;课程设置要使广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多方位体育教育,如体质教育、健康教育、娱乐教育、竞技教育和生活教育等,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

2开设的体育课程类型应多模式教学,不搞“一刀切”

普通学校的体育课程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基本上是由理论教学课和实践教学课组成。

目前我国体育理论课教学,除传授一般的体育知识外,多数与实践课教学配套,主要为学生在实践课教学中更好地身体练习充实必要的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的知识。实践课程的类型:对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体育基础课或者称为体能素质课,为二年级开设的必修选项课、对高年级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对校体育代表队运动员开设运动训练课、对病残体弱的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有的学校则打破年级、性别界限,体能、体质基础差异,按学生兴趣、爱好和专长,开设“俱乐部”式的选修课;有的学校只开设一门素质、技术结合的体育课,一般称为“普通体育课”,每年每个年级都是一样。以上述这些类型的课程,应i亥说有其一定实际的针对性,但因教学过程中过于统一,不能体现各自的特色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的因行政体育过多而没有生机活力和创造力。如在目标上搞一个标准、一个规格,在方法上搞一个模式、一个程序,在时间上要求“一刀切”、“齐步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哪一种课程类型,学生在课堂_L只听教师讲,只按教师要求去做,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主动体育则难以发挥和发展,学生中“体能和技术好的吃不饱、体能和技术差的吃不了”的状况也难以改变。我们认为,在教与学的双边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多体验、多得益,一定要从实际、实效、实用出发,改变单一的只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常规传统教学模式,各种类型的课程均要采取多模式教学。这里讲实际,就是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实际,学生基础和接受的能力要实际,学校场地器材实际等;实效,主要是指学生容易认识理解,容易练习,容易掌握,效果明显;实用,是使学生从大学到走向社会,运行操作时实用,便于强身健心,终生受益。如在理论课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实践中运用,除教师专门讲课外,还可以开设有准备的师生专题理论研讨会、演讲会,学生也可以上讲台:也可以开设辅导答疑课等。又如,在各种类型的实践课教学过程中,可开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公开课,教师起辅助作用,为其学习创造条件;为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运动的能力,可开设运动体验课,也可以走出学校,到社会上,到大自然中去上课,组织小群体教学、主题教学、选择教学等;也可以开设运动处方课、体育游戏、传统项目教学课等。总之,一定要在新教学观念指导下,突破一些单一的机械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在适应大学生学习特点的情况下,认真探索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

3体育课内容的改革,要力求贴近未来职业和生活,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是当代学校体育改苹的重要突破口。美国’学者认为,从9()年代进人21世纪的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应使学生成为身体方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因此,美国强调让学生学会能长期进行锻炼的运动项日及其知识的方法,在学校)’泛推行与健身运动处方密切相关的体质教学内容,且随年级升高有增加趋势;日木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也特别强调:要贯彻终身的余暇体育的内容,要解决保持和增进健康为中心的身体问题,要保障作为终身学习内容的高质阶的体育运动学习能够顺利进行。同样,德国、国拿大等发达国家,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也非常丰富有技术练习,又有游戏,还有发展力童素质和培养能力练习的内容等。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应该说也是丰富的。问题是多而杂,重点不突出,层次无分别,针对性差等。可以说,目前还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课程内容,各项教学时数相差无儿,要求与中学大同小异,甚至大学一年级体育课还在补高中体育课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为目的而“教”而“练”,忽视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教”与“学”。#p#分页标题#e#

因此,学生走向社会后,体育意识差,掌握健身锻炼项目和方法少,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才仗难终生受益。

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一定要以强身育人为目标,力求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建议:首先要更新、调整竞技运动项目的课程内容,逐步改革纯竞技式的、成人化的运动项目教学,在教学与练习要求上,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抓住运动中主要因素,简化规则,要按学生的兴趣、注意、能力,灵活运用规则,要使学生理解运动的意义和作用,把科学的体育技能带到社会和生活中去。二要增加实用的健身体育、民放传统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体育和乡土体育课程内容。三是更新和充实体育理论课程的内容。四是增加综合性(全面)或针对性(局部)、趣味性的运动处方课程内容,以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选用能使学生掌握那些现代社会最必须、最有用、最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为能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好基础的课程内容。

这坐还必须强调,不管哪种课程类型选用什么内容,一定要重视教育与教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一句话,要与未来的职业和生活相结合4选编教材要结合实际分层次,要加强教材配套且有特色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体育功能的拓宽,课程内容的改革,势必对体育教材建设带来了新的课题。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依据,如同一部电影、一台戏的剧本,课程内容则是教材中精品的体现彼此互tl1关联。为此,选编教材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加强教材研究,使编写的教材内容要反映出当代体育的特点和体育科技的发展;要更新陈旧的理论,努力把最新的体育科技成果编进教材中去;要认真抓好配套教材编写,扩大课程教学内容选用和参考资料;要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材研究水平,定期组织教材编写和研究成果报告会,以提高教材质量。

选编体育教材,只求统一基本要求,要多样化,要分层次。如按课程类型分层次,则可编写主要适应一年级学生体育基础课需要的体质教材;面向和适应学生掌握1一2项专门运动技术、技能需要的,可编写各项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综合性的选修课程教材,本教材内容根据学校实际,有弹性地选择用于教学;面向和适应大学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需要,可编写科学性、系统性强的专项教材;还有面向和适应病残体弱学生需要而开设的体育保健课,则编写以民族传统项目和养生内容为主的保健教材等。再如以地区分层次的,可与适合一般水平学校使用的教材,以而向全国大多地区;编写适合教育基础比较好的学校使用的教材,以面向比较发达的地区;也可以编写面向比较落后的农牧业地区与边远地区,以适合办学条件比较差的学校体育教材;还可以编写适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使用的教材等等。

归纳之,不管编写何种课程类型、哪个地区和什么项目的课程教材内容,一定要在服从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体现课程教材本身属性的特色。如编写的余暇体育教材,首先应是能在余暇时间学习和练习的内容,是适应社会大众健身和生活需要,体现趣味性、选择性、实用性和简便易行的特点。再如,编写体育保健教材,就应体现民族传统项目为主要内容,以健身、养生保健为主的特点等。

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篇10

论文摘要:通过对全国23所高等师范院校58位体育教育专家的调查和访问,提出构建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隐性教育、教学评价、课程管理和教学保障的基本内容和指导思想。

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的教育体系,把体育与健康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深刻理解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深远意义和价值内涵,正确把握这门课程的教育方向、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构建培养以人为本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的综合教育体系,全面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等,是高校体育教师甚为关注的问题。为此,本课题向全国27所高等师范院校发放问卷81份,回收23所院校有效问卷58份。利用华东地区高师院校体育协作会年会的机会,访问体育专家19人(其中主任或副主任17人),在此基础上对高等师范院校公体课程的体系进行了探讨。

1现阶段课程体系状况

(1)从课程设置看,23所高校都在1.2年级开设体育课。其中11所高校开设了体育保健课,8所高校开设了体育公选课,6所高校开设了体育训练课,5所高校开设了国防军事课,1所高校开设了体育俱乐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防军事教育未被重视,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问题未得到很好解决,教学中坚持区别对待原则不够。

(2)从教学模式看,58位专家中认为应采用“阶段”型,即第1学期与第1学年以原教学班为单位开基础课,第2.3,4学期或第2学年按选项分班,注重体现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学模式,有32人,占55.2%;认为应采用“一体化”型,有14人,占9%;认为采用传统的“三基”型,只有1人。这说明在教学模式的选用与改革方面,近几年有了很大的进步。

(3)从师范特色教育的内容看,23所高校中有14所高校进行了队列队形的专门练习和裁判员的培养,占61%;而国防军事教育,教师职业形体教育,班级体育指导,少年生理、心理特征教育以及体育欣赏等对于未来教师职业所需的特殊职业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仍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2公体课程体系内容

2.1教学目标体系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的精神,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为:“使大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和科学的健身方法;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体育道德,增强调控情绪和抗挫折的能力;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培养关注和参与社会体育与健康事务的能力”。高等师范院校应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建立教学目标体系。

2.2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应包括基础课:以传授健身方法和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选项课:注重学生兴趣培养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个性;理论课: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制订锻炼计划、运动处方,国防、军事理论、竞赛组织与体育辅导;保健课:以运动康复训练为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抗挫折的能力,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训练课:提高体育兴趣,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公选课:广泛接触体育学科,增强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3教学内容体系

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应结合师范教育特点,其内容应具有一般普通高校所应开设的基本内容,还应有教师职业基本能力训练,教师带操、口令、队列队形练习,国防、军事常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组织体育竞赛活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能力,“努力实现教学内容体系的多样化、综合化、基础化、信息化和现代化”。

2.4教学方法体系

探索和建立一套适合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特性的教学方法体系,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总结才能逐步完善,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应将一般的课堂授课法与竞赛教学法、运动训练法、课外辅导法和自我提高法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学生从量变到质变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2.5隐性教育体系

体育隐性教育是体育显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和补充,对于形成生动、活泼、愉悦的学习氛围,起着很大的作用。在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中,应重视并逐步建立一套“体育隐性教育”体系,达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良好接轨。在这个体系中,应把激励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优化教学环境、培养良好习惯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育教育途径和手段,并将余暇体育活动与课堂体育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体育隐性教育的作用。

2.6教学评价体系

多年来,我们一直只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自我锻炼评价和成绩提高评价的作用,不能给学生带来一种长期的学习效应。因此,我们必须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上进行彻底的改革,逐步建立科学的、符合学生实际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2.7课程管理体系

课程管理体系包括常规管理系统,含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常规管理以及课程目标管理等内容;科学评价系统,包括课堂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教师与学生个性评价等内容;目标效果系统,包括课程目标系统、教学效果系统、教师个人目标系统等内容;教学反馈系统,包括信息来源系统、指标来源系统等内容;督查系统,包括行政督查、教务督查、社会督查、教师督查与学生督查等内容。

2.8教学保障体系

教学保障体系是完成体育课程体系各项任务重要的外部条件,主要内容为师资队伍建设,它包括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精力投人以及创新精神等。教学设备投人,指必需的教学设备、场地、器材、电化教学条件等。教师报酬与待遇,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使体育教师享受与其他教师的同等待遇。后勤服务保障,要为体育教学、体育教师、上体育课的学生以及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与社会体育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

3结论与建议

(1)从调查与访问中看出,大多数专家肯定了高等师范院校公体教育应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但在目前的实际操作中,仍然有很多学校还是沿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我们只有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脚踏实地地推进公体教学改革,才能使高等师范院校公体教育发生质的变化。

(2)建立较为完整的高等师范院校公体课程体系,应以“三个结合”和“两个转移”为中心,即做到课上、课外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运动素质、技能练习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实现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重心转移;“知识、技能中心”向“方法、动机、活动中心”转移。

(3)目前各校之间的教学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课程设置、课时分配、教学评价等方面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取长补短、合理进行,不能照搬照套,按一种模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