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理健康教育的就业方向十篇心理健康教育的就业方向十篇

心理健康教育的就业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1:36

心理健康教育的就业方向篇1

关键词: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学科建设;持续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开展以来,至今已有2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期间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调查呼吁、尝试探索、自觉建构和重视推进四个阶段[1],克服了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德育化、孤立化等消极倾向,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和本土化的健康发展道路。但与此同时,一个新的不容忽视的现象——泛心理健康教育悄然出现。

一、泛心理健康教育的表现

泛心理健康教育,简言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泛化或泛滥,即不顾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及内涵,将其外延无限扩大,歪曲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关系,从而混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功能。具体表现在:

1.泛功能化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基本要素,是以健全人格培养为核心,以帮助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为己任的。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应具有的内涵,但并不等于说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育的全部。教育是一种全面培养与发展人的活动,由于个体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心理的成熟与发展,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位置,对其他几育起着基础、动力和增效作用[2],但不能完全代替其他几育的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以人格为结合点促进德育,但无法代替其“育德”;可以借助开发潜能促进智育,但不能代替其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可以以心理健康促进生理健康,但不能代替体育“健体”;可以促进美育,按美的规律开发心理机能、塑造人格,但不能代替美育形成审美能力,培养审美观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推进过程中,有些人过分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认为只要心理健康了就“一好百好”。这种“万能论”的观点,歪曲了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整个教育的科学认识,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育人功能的全面实施。

2.泛内容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的方法和心理保健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常识。但目前,一些中小学将学校的文体活动、交通安全教育、环保活动、自我保护教育及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直接联系的活动都视为心理健康教育,甚至作为成果宣传,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泛化和庸俗化。

3.泛主体化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一直有“专家论”与“教师论”之争[2]。国外学者多支持“专家论”,即由受过专业训练,具有实践经验的心理专家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鉴于我国国情,多数人支持“教师论”,即由广大教师来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但这并不等于所有教师都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都能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绝不是各科教师、各界人士,无论专业背景、学历如何,是否接受过培训,都可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堂而皇之地坐诊心理咨询室。如果照上述情形办理,那么,心理健康教育操作失范,甚至被异化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泛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原因

泛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现,究其原因与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发展及人们的认识有关。

1.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从开展之初,就存在多种研究取向。班华教授在《心育再议》中曾指出:心育取向“可以有也应该有多种学科的视角,有心理学的,也有教育学、文化学的视角等。”[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是综合应用了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卫生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成为一个宽泛的大学科综合体。虽然学科建设一直是很多专家和学者探讨的问题,但至今尚未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架构,没有建立起自身的教学论、课程论、方法论和评价体系。

如若总停留在这一水平,必然会因为其涵盖面过广,内涵庞杂,带来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泛化。

2.专业化进程缓慢

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要求,我国的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每年培养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各高校每年心理专业毕业生只有600多人;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和认证部门的建设还不健全,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有关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必然导致泛心理健康教育现象的出现。

3.功利价值取向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定位于直指人的成长、发展与自我实现等方面,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生命和生活,关怀人的价值和使命,关照人的精神和信仰[1]。但很多学校为达标、晋级或评优的需要,在条件不成熟、甚至并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招聘人员,机械操作,歪曲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另外社会上掀起的“心理咨询热”和媒体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炒作,也使一部分人想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谋取利益。在利益驱动之下,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为并非指向对学生心灵成长的关怀与提升,反而催发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范。

4.对“大心理健康教育观”的曲解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有学者提出“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心理健康教育观也成为指导所有教育者教育行为的教育思想,除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活动外,心理健康教育更多以弥散和渗透的方式存在于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显性与隐性的作用,使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性”[4]。这一观点对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无疑是正确的。但有些人曲解了“大心理健康教育观”,把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性”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无限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也促成了泛心理健康教育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2]石国兴.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教育学刊,2000(2).

心理健康教育的就业方向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可行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各种问题,心理教育可以对学生的这些心理障碍及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塑造健康人格的教育。近些年来,职校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家庭和社会。

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等职业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在素质教育中融入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成为职业学校素质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挑战。

一、心理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

学校心理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先导,以一种宽泛的视野来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把心理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把系统内各学科视野、各种取向、各要素,通过有机联系、渗透、互补、重组综合起来,形成科学合理的结构体系,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心理教育整体的最大功能。

1.心理健康教育是对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整合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回归到本原。积极心理学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激发青少年内在的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的技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成为有社会能力和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这一目标是与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一致的。心理教育学关注个体和群体自我的积极面,关注个体正在经历的知足、满意等主观感受和过去体验的良好状态,同时也关注对未来的乐观和希望,当前普遍的幸福感:它包括积极的个性特征,如爱、勇气、给予,创造和持之以恒。在群体水平上,它包括培养个体承担社会责任的美德,培养更好的公民特征。心理教育既包含了个体的培养目标,也兼顾了群体和社会的培养目标。

2.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校素质教育内容的拓展

心理健康教育所蕴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流畅与弹性等积极教育。其提倡的价值取向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材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以及新的视角,因为这些丰富的内容就在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上和周围,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流畅的积极思维和情绪体验,这些内容既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有普遍的社会性、新颖变化、鲜活生动,富有价值。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和丰富,只要我们去关注和挖掘,就是学校素质教育内容生动的教科书。

3.心理健康教育取向是对学校教育方式及途径的改变

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强调学校整个教育内容中广泛干预的作用。尤其是帮助教师发展和运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学,使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和利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发展学生之间的积极心理。这样就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互动多维的交叉网络,也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融合到各学科教育中。教师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供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有效的课堂环境,运用更适合的行为原则,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快乐、兴趣、挑战性。

二、中等职业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希腊神话中一个青年国王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精心雕刻的一尊象牙少女像,每天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她,最终少女竟活了起来,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厚爱效应。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心理学知识的简单讲解,教师的爱心,教师的殷切期待和充分信任能化作亲切的鼓励和有力的督促,能诱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所以说爱心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真正源泉。

1.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以教学为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将它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教师将心理理论用在课堂教学中,将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如记忆的规律等,从而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整体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学校教育途径外,还应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学生二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学校以外度过,很多的心理障碍源于家庭

和社会。如果不能取得家庭和社会〔特别是学生生活的社区)的支持和配合,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难奏效的。因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应该是单向的,而应是努力营造一种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系统和大氛围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媒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动员社会各界关注中职生这个特定的群体。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李靖萍,张迎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15(1):83-83.

[2]郎丽红.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加强中等艺校班级管理[J].职教论坛,2009(06Z):49-50.

心理健康教育的就业方向篇3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脊梁,是祖国重点培养的人才。但是,随着时展的进步,教育者对于大学生的关注不应当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其更加需要注重心理的健康培养,注重做好其心理健康的良好教育。基于此,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其方法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途径和方法

一、引言

依照当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心理问题,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极为不利,并需要引起教师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探索更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让学生能够在健康的心理支撑下活动更好发展是赋予教育的重要责任,也是其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相关人员要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为大学生的发展不断努力。

二、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可以分为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心理与行为协调、人际关系和谐、行为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心理素质起着很大的作用。意志品质薄弱,缺乏承受挫折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的人,不仅难以有所作为,而且极容易造成其未来发展的不良倾向,严重的情况下还容易造成学生“钻牛角尖”的情况发生。由于中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使得中国大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注重结合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审视,寻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最佳之路。

三、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第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大学生的顺利成长与其息息相关,同时,大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也极为关键,二者在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宗旨上都有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出心理健康的思想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者在教学内容上可以互补,在教学方法上又互通,从而使教学活动开展更加轻松,能够轻而易举地化解矛盾,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状态,避免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缺陷或者价值观取向存在扭曲问题。第二,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课程,当前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采用心理咨询或辅导进行的,其能够帮助大学生找到科学应对难题的答案,还能帮助学生在困难面前坚定信念,养成不放弃的精神。有很多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这类学生如果能够早发现,早点进行心理治疗,就能够尽快地帮助他们走出阴影,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因此,在大学校园中一方面要注重心理咨询或者辅导的开展,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多渠道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与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等。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心理咨询工作水平。高校可以开展一些宣传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节、健康月等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也可以利用网络传媒等新型的传播技术,更好地引导学生向着心理健康的良性方向不断发展,让学生即使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能够保证积极健康的心态,让学生的心理充满阳光。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需要教师的积极、正确的引导,这就让心理健康教师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们在教育中更具有指导性。因此,心理教师必须在心理学方面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还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高校应该组建一支具有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其能够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能对学生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这样的教师身兼多职,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帮助。学校可以通过选拔或者推荐的方式组织一支有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的专业化队伍,通过一带一的教学模式,不断使队伍获得新水平的提升。同时,学校还应该定期聘请专业心理专家对教师队伍进行业务素质培训,让教师获得不断的进步,让教师将更加先进的心理学理念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程度的提升。第四,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高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同专业学科教育放在同一个高度上,高校的主管部门也应在政策指导、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和督导检查等方面给予支持,这样高校才能全力发挥教育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成绩。此外,高校要注重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相应的修订,注重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与学分考核之中,让学生认真对待心理学方面的健康知识,让学生能够通过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就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后期跟进,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并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之中,让学生从内心对于心理健康予以高度重视,让学生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学生在高校之中的学习,随着其所需要面对的竞争压力,以及社会发展,其只要具有较强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够让其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才能够让其面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够让学生的未来发展越来越好。因此,教师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予以高度重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作者:段义单位:武昌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尹航.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方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1):207-208.

心理健康教育的就业方向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区域经验;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6-0012-04

“心理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理解与沟通、心灵对心灵的耕耘与创造。”[1]心理健康教育要落实以心为本的理念,以提升人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达到身心和谐,引导人们走向美好幸福的人生为根本;要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在心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育体系当中,需要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的齐心参与。广东省中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以心为本的理念下进行了以下的实践探索。

一、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创设和建设,形成心灵契合的氛围,心意合一

心理健康教育育心育人,开展教育工作必须上下一致、各方行动,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构起有效的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心灵契合的氛围,心意合一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

1.市教育局的全力推进,市―镇―校的三级联动,工作渠道全面畅通

我市经过十多年的推进,成立了以市教育局副局长为主任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镇(区)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统筹本区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中小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组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依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实际开展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工作。由此形成了“市―镇区―学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使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不断健全,人员不断充实,工作渠道全面畅通,真正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

良好的工作机制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在多数中小学校里开展,在职业中学、民办学校中也受重视,学校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方向上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的教职员工在各自相应的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

2.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环境,学校―社会―家庭有效配合,全面关注学生

每个人的品质都是在生活环境和生活历程中逐步形成的,只有整体的教育环境得到优化,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成为可能[2]。学生在社会中生活,在家庭中成长,这就亟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学校―社会―家庭有效配合,全面关注学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分工负责,全程进行。为了让家长成为呵护孩子心灵成长的导师,市教育局、市妇联、市关工委和移动公司联合举办“空中家长学校”,整合我市的教育专家、名校长和名班主任、保健医生、法律工作者等人才资源,搭建心桥,共同面对青少年成长的问题。学校主动邀请家长进入校园、进入学生的教育现场,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的“千名家长进学堂”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和教育专家向家长宣讲科学育儿知识,提高对学生“德智体心”全面协调发展的认识,增强家校联系,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保持协调一致。东区雍景园小学的亲子义工队的家长们进入校园开展活动,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处理问题和人际互动,如何服务社会,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为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我们还与新闻媒体、宣传机构和社会团体紧密合作,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家教知识。每一次的学校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山日报》都给予及时的宣传报道,通过中山人民广播电台“亲亲孩子天”节目一起关注孩子,与中山市青少年宫一起举办每月一讲的“父母大讲堂”,邀请了陆士桢、孙云晓、李子勋、董青等心理专家和教育专家,为家长讲孩子成长关键期的把握、健康人格的缔造、孩子气质与家庭教育的艺术等讲座,让家长更懂得孩子的心,引导家长陪伴孩子成长更用心和更耐心。

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和应用,构建心灵沟通的平台,心气相通

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科学的殿堂走向应用,就必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从认识开始理解,从理解开始接受,从接受开始尝试应用,在应用中感受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关系、提升能力、愉悦身心的作用,从而在中小学校中构建起心灵沟通的平台,心气相通,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行动中,真正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1.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巡回宣讲,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我市专业心理教师在镇区和学校中分配不均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为了切实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迫切性与心理教育师资配备时期性之间的矛盾,我市采取了整体推进策略,把专业的心理教师组织起来,成立了市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使专业心理教师成为学区的共同资源,每个教师负责学区内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接受市内其他学校的专题讲座预约和教师培训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推广。

2.开展全员专业培训,普及和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素质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已经被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所认识,但是从思想意识层面转化为行动落实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系统的学习和专业的指引。2007开始,我市在中小学教师中开始了大面积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的专业培训,在规划培训课程时,我们注意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教师教育教学需要的有机统一,既安排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与要求、青少年心理特点与教育、学生心理问题识别与分析这些理论课程,同时也安排了心理咨询原理与会话技术、学生心理问题处理方法与技术、学生学习辅导、教师心理保健等这些方法课程。培训产生了可喜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觉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在教育中应用,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广泛开展,全面融合在学校管理、德育、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为专业心理教师设置专业成长课程,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和规范必须依靠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要从规范发展到提升发展、科学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心理教师队伍。这一支队伍是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各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践行者和引领人。为了让我们的队伍更有实践能力和持续发展,我们以心理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对我们的心理教师进行职业发展引导:为五年以下教龄的心理教师开设为期三年的“新入职心理教师专业成长培训班”,帮助教师实现从新手教师向合格教师以及能手教师过渡,为他们的专业成长奠定基础。为五年以上教龄的心理教师提供提升专业能力和组织管理效能的专题课程,如参加教育部举行的心理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nLp技术培训班、海峡两岸心理论坛、助人者自我心理调适专业工作坊,为他们的专业发展增添动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推广和开展,拉近心灵的距离,心心相印

心理教育,正如班华教授所说的,主要是面向所有人的“发展性、积极性的心理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失的部分,引导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行政的要求变为学校的自觉主动的行动,引导教师关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通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推广和开展,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以心育心,心心相印,优化师生的心理机能,提高师生的精神品质和人格和谐发展,引导师生走向美好幸福的生活成为了我们的教育价值追求。

1.开展全市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评优活动,以比赛促提高,让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渐入人心

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科学规范地开展,为了积极促进我市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断上新台阶,我们建立起全市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评优活动机制,活动以三年为一循环,第一年开展专(兼)职心理教师教育教学评优活动,第二年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工作案例、优质课例、优秀论文、优秀活动方案等评比活动,第三年开展全市中小学师生一起参加的心理活动,如心理报刊、心理漫画、校园心理剧评比活动。每一次的竞赛活动都向全市中小学教师开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一系列全市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评优活动,以比赛促提高,教师们在竞赛中交流和进步,让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渐入人心。

2.开展全市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观摩活动,在行动中提高,让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深入人心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知识和方法必须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理解、在运用中提高;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身心发展需要在教育的全过程中达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的全员参与。因此,我们倡议每一位教师都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实践探索,并通过开展全市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观摩活动,例如,2006年举行了“关爱生命,快乐成长”的青春期教育研讨活动,2007年举行“学科课堂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活动,2008年是心理漫画的应用研讨活动,2009年是心理主题班会研讨活动等,介绍和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好的方式方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深入人心。

3.以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为平台,资源共建共享,让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得心应手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校中开展只有十多年的时间,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尤其以人力资源和素材资源为最。从人力资源来看,学校心理教师都是近十年的毕业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他们不可能都能处理好学生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所以我们鼓励我们的教师各有专长,成为处理学习问题或是亲子沟通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培养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型人才库。从素材资源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面向本地区学生情况的资源不成体系,从2009年开始我们以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为平台,每一位心理教师都要选定一个主题开展学习和研究,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是全体心理教育工作者成长的过程,是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升的过程,让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得心应手,逐步构建系统化、系列化和科学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4.以建设阳光教师团队为目标,关注教师心灵成长,让心理健康教育心心相印

教育的生活质量是师生共生、共成的,师生之间尊重、理解、真诚、关怀、温暖、热情、进取等美好的教育关系的形成,教师所起的作用更大,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灵成长,为提升教师的教育生活品质服务也是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的工作。我们组成了“中山市中小学阳光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团队”,设计了《中山市中小学阳光教师心灵成长系列课程》供全市各中小学校选择,工作团队根据学校的教师状况到校开展专题的工作坊,以帮助教师减轻心理压力,调节情绪,激发潜能,积极乐观,快乐幸福。学校教师拥有积极乐观的阳光心态,就有了快乐幸福的心理生活、专业境界和教育人生[3]。心理健康教育这时候成为了一种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师的教育生活中,在师生心与心的交互中流动,心心相印。

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使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着力于纠偏和个别辅导,而是着眼于面向全体,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纳入到学校整体规划中,融入到德育中,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

四、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支撑和支持,解读心灵的密码,心心相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提升不仅依靠管理工作的提高,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环境和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的提升。为了实现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量到质的飞跃,核心就是要走科学研究之路,以科研带动,解读心灵的密码,促进和指引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心心相通,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有序性、科学性,走向专业化的提升发展之道。

1.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形成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时间短,可供利用的资源和借鉴的做法不多,因此我们更要本着科学研究的精神进行实践探索,“学习―探索―实践―交流―提升”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式。

现以“团体辅导课”的研究过程(2004-2007年)为例说明:

(1)学习阶段:2004年,先后举办了两期教师心理工作坊,邀请了上海七宝中学的杨敏毅老师专题讲授团体心理辅导课的知识和操作模式。

(2)探索阶段:2005年在中山市纪念中学进行了学生和教师团体心理辅导的示范课和研讨活动,使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小学中能广泛地开展。

(3)实践阶段:2006年,先是举行了“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课评比标准专题研讨活动”,接着分别举行了全市小学和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优质课评选活动,以比赛促提高,让心理辅导课在科学规范中发展。

(4)交流阶段:2006年,把全市决赛中的优秀课例录制成DVD,发放到全市中小学校中。

(5)提升阶段:2007年,参加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课优质课评选活动并举行全市的团体心理辅导优秀课例征集和评选活动。其中围绕团体辅导课的特点、形式、设计、组织等方面进行主题研讨活动,实现专题研究项目从实践研究到理论提升过程的完成。

2.面向学生、立足本校、各有专题,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价值

这几年,学校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从《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中小学价值观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促进初中生学习活动中自我监控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高中生人际交往团体训练的设计/实施及影响研究》《学科课堂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网络对小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影响与心理教育方法的新探索》等课题上看到,我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本,各有选择,各有用心,通过科研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难题,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水平。

3.积极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成果

学校通过课题的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带动了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主动性,研究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不断提高。为了让课题研究的成果被更多的学校所认识,我们积极进行成果推广工作,每一次全市性的实践观摩活动都在不同的学校召开,承办的学校要有专题发言和活动展示,使得学校的研究成果能够生动完整地被大家所认识。同时,我们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让课题研究持续发展,促进和指引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山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习焦虑倾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和身体症状是引起学生困扰的主要问题。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我们的后续研究课题,《高中生学习效能感培养的心理辅导策略实践研究》成为了中山市2008年重点规划课题;全市近几年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是加强学生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学业发展、生活适应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并且依据各年龄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开展中山市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活动。课题研究为中山市中小学校全面深入地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找准了方向,增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是在于传授知识,而是在于激励、鼓舞、唤醒。”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激励和唤醒的教育,是以心育心,理解、支持、接纳、信任、尊重、温暖、真诚、安全、希望、积极、乐观萦绕在我们的周围,心心相通才能心心相印。“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激荡,它就不能称为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心为本,让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他(她)自己,引导着我们走向美好幸福的人生。(稿件编号:100406001)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崔景贵.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9)上半月:9.

[2]李小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使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上半月:9.

[3]崔景贵.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9)上半月:9~10.

心理健康教育的就业方向篇5

一、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中职学生正处于从青少年迈向独立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是个体生长发育、发展成熟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心理发展的失衡状态。所以,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1.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处于人生重要成长时期的中职学生大多数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一方面要接受生理变化和心理发展所带来的不稳定和不平衡状态,另一方面又要适应从义务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陌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容易引发诸多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厌学、逃课、早恋、网络成瘾、逆反心理、人际交往障碍等,这些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在校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更阻碍了他们自身的发展。

2.构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促进就业方面起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进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围绕这一目标,学校在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中首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做到教书育人有目标、有计划、有内容、有效果。

3.适时引导学生自我调适

教师要根据个体差异正确分析和了解学生,随时掌握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变化,适时引导学生自我调适,积极面对现实,塑造自信人格。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在活动中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习成才的热情,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人格,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自觉保持与社会发展、时代需要的和谐统一。

二、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和出发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要全面贯穿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1.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之中

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知识的教学中,适时、适宜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首先,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适心理状态,挖掘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等心理训练,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其次,教师要遵循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突出技能为着力点,以企业要求为落脚点的教学改革方案,坚持“面向生产、面向基层”的人才培养方向。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完善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2.发挥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中职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他们的心理极为敏感和脆弱,容易受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者、传授者和教育者,要努力地塑造一个具有健全人格、高尚的榜样。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自我意识的确立,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生理发育规律,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面对现实、明确奋斗目标,通过心理指导和适度调适引导学生珍惜青春、防止早恋、克服自卑心理,从而恢复自信健康成长。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网络模式

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给正在成长着的中职学生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和冲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家校路路通”网络,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从而形成发挥各自特长又能相互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就业方向篇6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心理健康视野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研究”(2014-gh-63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红锋(1978-),男,河南虞城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讲师,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组织与行为心理学。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毕业生总量大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压力,引发的问题日益凸显,很多高校愈益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高校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掌握科学的求职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然而,当前国内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大多侧重职业规划和就业辅导,忽视和缺乏在这一过程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进行全面和持续性的培养。实际上,职业生涯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做有关人的精神领域的工作,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职业生涯辅导的发展过程就是职业生涯辅导一步步进入心理健康视野的过程,也是职业生涯辅导理念与心理健康观念逐步相吻合的过程。职业生涯辅导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而心理健康作为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也是对个体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基础和保证。[1]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生涯规划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所制约,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和人生,促进心理成长。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辅导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辩证关系。

1.职业生涯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面对务实而个性彰显的90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抓住学生的实际需要,而未来的职业发展前途无疑是他们自身的最大需要。因此,职业生涯辅导理所当然地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自我分析、锁定职业目标、设计发展阶段和制订实施计划等步骤,本身就是一个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树立职业目标的过程。[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辅导这一有效载体,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估自身的能力、兴趣、性格、智商、情商、思维方式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情况,有利于明确个人的职业价值和生涯发展状况,培养健康的职业心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之所以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新的平台,还因为它本身就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它能有效地将新生适应性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就业辅导等融为一体,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性和实效性。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生涯辅导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符合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是职业生涯辅导的核心要素。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个主要方面,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内涵的关键因素。与职业技能相比,职业素养是大学生心理特质和品格要求的反映,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在表现。[3]因此,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职业生涯辅导过程中,并起到核心和灵魂的关键作用,才能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真正从自我认知、意志力、自我效能感、人格等方面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确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方向和定位,从而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引领大学生明确自我认知、培养智能发展、增强情感意志调控、提高社会适应和追求自我实现,不仅可以促使大学生的心理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还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学生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形成发展自我和服务社会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学生的个人目标既切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又符合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核心和灵魂,离开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引领作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职业生涯辅导就是让学生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地培养心理素质的过程。[4]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也只有依赖于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才能得以实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职业生涯辅导的目标更为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辅导都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和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过侧重职业规划和就业辅导,指导性意见多,主体性研究少,只是以大学生个人职业目标为出发点,追求实现人职匹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不周,对学生的人格完善、情绪管理和潜能激发等方面缺乏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相对于短期利益更看重长远发展,能够使学生自觉把现实社会需求和自身价值的实现结合在一起,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同步发展。大学生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主体,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工作目标。

2.使职业生涯辅导的内容更为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认知式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讲座和网站宣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二是是体验式教育,主要是通过一些体验性的课程或活动来实现,如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成长工作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校园心理剧大赛、阳光心理运动会等;三是自我心理教育,主要是学生通过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反思从而获得心理成长的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目前过于侧重对职业目标的探讨,而对于就业主体的个性发展缺乏更多的关注。如果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能够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内容与生涯辅导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从低到高,逐步深入发展,有利于职业生涯辅导的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完整。

3.使职业生涯辅导的形式更为多样。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注重教师施教,教师通过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案例剖析、比较鉴别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尤其注重第一课堂功能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开放式、探讨式、参与式、体验式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第二课堂功能的发挥。课堂教学形式有系统性强、覆盖面全等特点,但由于学校师资、教材和设备等条件的制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体验,知行难以统一等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中,帮助学生明确个人的职业价值和生涯发展方向,实现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有效整合,促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有利于职业生涯辅导的教育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4.使职业生涯辅导的效果更为持久。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以学生的职业目标为导向的,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容易盲目使用一些职业意向测评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单纯依靠这些测试成绩帮助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碍学生对自身发展做出富有个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学生一旦在现实中连续受到挫折,容易心灰意冷,萎靡不振,重新回到原点。心理健康教育更为关注受教育者身心的协调和知情意的统一,并包含有挫折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困难和挫折,树立坚强的意志,积极迎难而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不仅有利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还有利于职业生涯辅导的效果更为持久,增强大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心理健康视野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的构建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更是开展职业生涯辅导的支撑点。在心理健康视野下审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中就业主体性的研究缺失,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思路的转变,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1.健全职业生涯辅导的工作体系。高素质的教师辅导队伍是高校有效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基础环节。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职职业辅导教师少、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同时职业辅导中心与学校就业办公室常常是合在一起的,职业指导教师通常还担任着繁重的学生就业分配等行政工作,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职业生涯辅导进行深入的研究,很难主动开展具有个性化和实效性的活动。因此可以在对专职职业辅导人员进行系统的岗位培训基础上,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转变职业生涯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各自为营的局面,促进两者在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良性互动,以促进学生可持续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科学合理的职业心理测评工具是高校有效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辅助手段。任何心理测评量表都有一定的信效度,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都有一定的测评条件和要求。在职业生涯辅导过程中盲目使用职业心理测评量表,测评结束后不能进行严密的分析和客观的解释工作,其效果会适得其反。因此,在建设一支兼通生涯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同时,还要结合实际问题有所分工,比如职业目标和人职匹配可以由专业职业指导教师去做,个性发展和职业测评可以由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去做,这样有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2.完善职业生涯辅导的内容结构。正确的自我认知既是职业生涯辅导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5]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辅导注重职业观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和择业观教育,而职业认知教育作为职业生涯辅导的基础和最令学生困惑的部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多仅仅采用一些心理测验量表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倾向或对职业的兴趣爱好进行评定,很难让学生正确、全面、深入地认识自我。自我认知中包含的个体兴趣、能力水平、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均属于影响职业认知的心理因素,可以根据大学生择业的特点,通过课程教学、团体训练和个别辅导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这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科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人生道路。

良好的职业适应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目标和方向,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职业适应是指个体在职业认知和职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行为和智能结构,以适应职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6]目前职业适应教育是高校职业生涯辅导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学会悦纳自我,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如何主动地学习和完成角色适应、心理适应以及环境适应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就业方向篇7

关键词:职业学校  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而在职业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却是一个较新的课题。职业学校应根据中专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将学校心理教育渗透在学校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培养中专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确立地位是前提。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学校领导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把它作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要不断统一思想认识,在学年、学期工作计划中,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人格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提到议事日程,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做到统一规划,具体部署,专人负责。成立了校园心理咨询室,组建了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队伍,明确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目前,学校还将加大人力物力的投人,在不断充实完善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心理研究课题,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扎实、更深人、更持久地开展下去。

2建立机构是保障。

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建立了校园心理咨询室。由校党委书记亲自抓,学校领导亲自参与研究工作;校团委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学生科、招就办、教研室、班主任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3明确任务是核心。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1)拟订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纲》。(2)心理教育纳入教学大纲进入课堂。通过课堂对每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3)建立咨询室,配备经过培训的专职心理人员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4)组建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并实施对队伍的学习、培训。(5)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为家长提供辅导学生的指导意见。(6)运用心理调查手段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7)通过校刊杂志《铁韵》和心理健康宣传橱窗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心育”氛围。

4总结成果促提高。

通过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以下成绩:(1)掌握了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部分资料,比较客观地了解到一些制约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心理热点问题及突出的个案问题。(2)缓解了校内人际冲突,改善了学生就业应聘的紧张、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3)及时发现精神疾患学生,并联系家长积极对症治疗,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4)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文章发表、科研成果论文获辽宁省十五计划一等奖。(5)心理教育与就业指导横向联合开展科研工作,正在完成课题《学生就业指导提前介入对学生心理成熟的影响》。(6)拓宽心理研究领域,探究师源性心理问题及研究教师心理问题。

5具体做法。

5.1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学校在不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搬进了教室,走上了所有班级的课堂。教学计划安排每个学期每周一学时。为了使“心理健康”

教育更富针对性,更能切合学生的心理实际,更能有实效,心理咨询室都认真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1)开展课前的学生思想状况大型调查。为克服盲目性、加强针对性,对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课前学生思想调查。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2)本课结束之后对学生心态的调查。在近几年毕业班离校之前,对他们的整体心态进行书面调查。

(3)在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坚持“三不原则”。

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始终坚持不能“灌输”,不能“学科化”,不能“单向活动”

的原则,尽可能在教与学之间寻找共点,使学生积极参与投入,使本讲座成为学生潜移默化提高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调适能力的一个操练平台,成为伴随其青春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个良师益友。

5.2营建良好的心育氛围,心理咨询室的工作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展开。

除接待常见身心问题的学生而外,心理咨询室还配合班主任、学生科、教研室、科任老师、生活老师的相关工作。先后对学校内一些较为特殊的行为偏差生、人格障碍生、心理疾病生进行了咨询辅导,对其它部门推荐的一些个案学生展开了心理疏导、跟踪调查,并将存有安全隐患的特殊案例报告学生监护责任方,以及早防患于未然,对较严重的心理异常、自虐、性别错位、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建议家长带学生及时到医院接受专家诊断、治疗。

与此同时,对前来咨询的一般心理问题求询者,按其心理问题代表性强弱一筛选出典型案例,(严格根据保密性原则,隐去真实姓名等背景资料)作为教学案例使用。这种贴近学生心理实际的代表性案例较之于书本案例更富有针对性、对疏导校园中各年级带共性的心理问题、集中的缓解群体矛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3科研先行,提升思想理论水平。

由于我校较早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校园、课堂,客观上走在了许多中专学校的前列。但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的“心理健康”教学“大纲”,而更无一套规范的统编教材,备课难度较大、耗费精力时间多,一切尚在摸索之中。必须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来面对这项崭新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这个方面的努力尝试,主要有以下收获:(1)横向联合,协力攻关。(2)及时总结,提升育人工作的科学性与自觉性。

6努力方向。

6.1学生方面。

回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内容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减轻心理障碍、人际交往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训练等方面;但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将会拓宽至学生心理潜能开发、健康自我形象的确立、情绪管理压力处理等方面,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6.2教师方面。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一个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而且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具备心理教育的能力,在各自的教育实践中自觉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载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随着网络技术时代的到来,专家们预测教师的传统功能“传道、授业、解惑”中授业的功能将逐一步减弱,而人格培养的功能将大大加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将成为教师自我修养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也是我们努力奋斗的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的就业方向篇8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宏观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8)12-0010-03

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应该是一门与其他人文、科学教育等同等重要的基础性教育。一个心理不健康、甚至心理变态的人,掌握科学技术比无知更可怕。从现实来讲,在中小学校中鼓励、支持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是一种明智、务实的举措,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开展工作,是真正对国家、对民族、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

党和国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现在十分重视,而是从很早就开始重视。不仅在有关文件中提出开展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指导纲要和目标计划。一些先进省市,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在这方面工作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分析,并尽快给予合理解决。

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若干宏观问题的思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地区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在一些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被视为学校教育工作中可有可无的内容。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经济条件以及师资条件的限制等,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教育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尽管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对中小学校的评价标准仍然是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主。事实证明,这种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制约和阻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这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完全一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好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如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继续被学科教育、应试教育以及对升学的片面追求所掩埋,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将是非常悲哀和危险的。

(二)国家新课程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值得商榷

在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有三门课程的标准或指导纲要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其范围之中。如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中明确将“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和“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作为能力和知识目标;在《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价值的论述中第2条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第3条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将“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内容之中。

显然,上述三个学科课程标准存在着相互重叠现象,不知道这种重叠是否有意为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试图仅仅通过在《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或其他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式教育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科学和不可取的。

首先,课程改革实践几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出现不断。甚至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复杂原因,因心理健康缺陷而造成的自杀、犯罪等极端行为大幅增加。这说明仅仅通过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其他课程之中来解决需要专业技术和知识来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达不到目的的。

其次,这种课程设置及其标准的建立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重要性、紧迫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其实,很多极端的行为在发生之前都是可以通过干预来进行阻止和缓解的。当然,这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来完成,如果能够成功干预一次,就能挽救一个甚至几个生命。当代心理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心理科学已经和教育学并列为一级学科。在高校有心理学系,甚至心理学院,在民间有心理学会、心理卫生学会等。这些都说明了心理科学正在迅速发展,而且人们普遍都更加重视心理问题。我们已经有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还需要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

(三)现有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专业师资在职称评定上存在困难

应该说近几年我国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配备和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学生的认可。但总体而言,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师资队伍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待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重要性不用赘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自然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但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定系列认定还是空白。有的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列为思想品德学科职称系列,有的则将其列为体育与健康系列。笔者认为这些处理办法欠妥,因为这种处理方式仿佛是无奈之举,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而且使这些教师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由于专业师资队伍没有相应的职称评定系列,师资队伍的流动性较大等原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我国大陆地区浙江、天津等省市在这方面工作做得较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并要通过相应考核“持证上岗”的制度,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提供了保证。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有些地方的教师经常会有“孤独感”和“找不到组织”等感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因此不能形成规模和实现正规化。而成立由专家和领导组成的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应该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和正规化的有效途径。

二、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贯彻新课改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评估体系中去

在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新课程中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还要关注学

生作为人的全面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同这些教育理念和目标不谋而合,也是实现上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在2002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新重新制定或完善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把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状况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纳入到新的学校评价体系中去。

(二)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专业队伍,建立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鉴于我国当前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以及教师编制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各地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工作。建议各地在加强教师全员培训的同时,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师资队伍。对于条件较差的地区,应该安排兼职老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经过培训后的兼职老师才能上岗。对于条件较好的地区,应在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的同时,加强对解决专业师资职称评定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并力争有所突破,为全国其他省市作示范,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作出贡献。

各地学校可以逐步建立起以专家和校长为领导,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对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知识、指导思想和方法等方面,同时可与师德教育结合起来。重要的是,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具有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创设和构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三)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各地、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渠道、多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实效。

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可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主线,突出实践性和活动性;同时强调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应有所侧重。当然,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利用班主任工作、学校、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除此之外,还要与学校外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学校开展的家长学校课堂中,要把对孩子的心理和发展教育作为一项主要内容来抓。学校要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改进教育方法,并促进家长自身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另外,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的多少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又可分为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个别学生两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档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即利用学科知识点、涉及点、接触点、联系点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等形式;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网络指导、行为矫正等方式。

(四)统筹管理,科学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只要我们在工作中统筹规划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一定能够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剂”,成为连接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纽带”,为基础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统筹管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一个基础”和“三个面向”。

“一个基础”即以行政管理和专业指导为基础,通过政策支持和教研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和评价水平,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运作和发展环境。

“三个面向”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功能应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面向学生。主要是指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咨询、辅导和治疗等,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是面向学校教师。教师也是人,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据有关调查报告,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们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仅是因为关爱教师队伍,也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会直接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可以为学校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有关学生的教育及心理问题提供咨询和建议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开展针对学校教师团体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并定期开展专题性的拓展训练等。

心理健康教育的就业方向篇9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

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政府自政策上体现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从2007年开始全国有六所师范高校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其中心理专业师范生所占比例很高。教育部还在2012年12月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纲要提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颁布,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二)一些学校根据现状开始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学校已经认识到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也根据自己学校的现状,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服务热线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学校开始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下功夫,并配备专职或者是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各个地区也通过编制教师培训用书、制定中小学教师专职或者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办法等方式重视师资培训工作。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教育系统混乱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一门专业的学科,它有自身的科学原理。但是现在大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职责分工模糊、组织管理混乱、课时没有固定保障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兼职教师,一些完全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总而言之,无统一的教学、评价标准及教育体系是制约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发展的重要不利因素之一。

二、关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原则进行详细解读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的,但是普遍学生中总是有个别情况出现,例如,那些已经出现心理障碍、情绪困扰和行为偏差的学生,虽然说面向全体的预防性和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但是“面向全体,关注个别”的行动策略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大部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比较容易开展的,但是那些特殊的学生就需要特殊教育,如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干预和矫治措施,促使其走出谷底,主动去转换角度看待问题和面对各种危机,将其自身的适应能力进行适度提高,帮助其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开始新的学生生活。

(二)辨析、明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就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其发展时间不算长,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教育体系和成熟的教育理念,所以社会各界人士需要对其有足够的重视,同时要明确一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定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内心需要,如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善、帮助其对自身的学习能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学生的宣泄情绪和自我调控能力进行培养和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耐挫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等,这些都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内容要不断进行创新,同时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完善与创新,将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进行全面的提高,促进学习的健康成长。

(三)明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对象

现阶段,我国各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自身自主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练就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对那些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要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帮助。同时非常有必要坚持“全方位推进、重点突出、分类指导和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各个地区的学校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全面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使其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心理健康教育的就业方向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分化;趋向;整合

作者简介:贾仕林(1971-),男,江苏射阳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研究”(课题批准号:11YJa880014)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1)33-0070-0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当代职校生所承受的思想认识、社会压力与心理压力日益增大,我国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工作在目标、任务、途径与方法等方面也必然要做出适应新形势的变革。然而,一部分人对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两者关系产生了一些错误的看法,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两者的错位与混淆,有人把它们等同起来与对立起来,甚至出现一些错误说法,这样不利于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发展。党和政府明确指出“德育工作要加强思想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并强调指出“心理素质是基础,思想素质是关键”。面对新形势与新任务,根据我国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态势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当代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如何科学指导当代职校生在思想观念、知识能力、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方面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何化解当代职校生的心理困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与优化心理素质?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当下我国当代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现实的紧迫课题。为了更有效地改进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科学运行和健康互动发展,我们有必要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我国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整合,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分化: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冲突

新形势下探讨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首先要明确他们各自的内涵是什么。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在目标任务上具有一致性,在内容原则上具有交叉性,在方法途径上具有借鉴性,在功能作用上具有互补性。它们都指向当代职校生的健全发展,决定当代职校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两者充分发挥着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作用。

(一)两者相同点

从结构整体看,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共性。第一,从两者关系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前提,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道德教育工作,有助于促进道德教育内化,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道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过程是当代职校生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心理形成与发展过程。第二,从两者对象来看,都是当代职校生,均要通过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四个方面培养来培养当代职校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当代职校生形成关于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健康和谐的完美人格。第三,从两者目标上看,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共性,两者共同促进当代职校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关注当代职校生的学习和生活等具体问题,道德教育较多关注当代职校生的理想、思想等宏观问题,其教育最终目标是使当代职校生成为“社会人”。第四,从两者方向上来看,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一致性,如根本目标、工作对象等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发展观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

(二)两者不同点

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虽然都是做人的工作,它们之间处于不同的学科体系,都是教育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混为一谈,要区别对待。具体地讲:第一,在理论基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则以心理学、行为科学为理论基础,主要解决当代职校生思想领域和道德生活中当代职校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问题;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现代主体德性发展为根本,广泛借鉴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并与当代职校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紧密结合,逐渐形成理论性很强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第二,在目标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心理咨询师对当代职校生的学习、生活、就业创业等方面问题予以指导;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要求,使当代职校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来对其施加思想政治与道德影响,主要解决当代职校生的信念、思想倾向与价值取向等问题;第三,在内容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当代职校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心理知识等等方面;而道德教育是通过对当代职校生知、情、意、行的研究,培养当代职校生各种良好的道德意识、心理品质以及提高道德评价能力。因此,当代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对于成功地完成各自的教育任务是十分必要的。

二、趋向: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可能

笔者认为,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之发展趋向具有“双向性”和“必然性”两特点。

(一)具有“双向性”

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双向性”主要表现在“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心育德育一体化”三个方面。第一,“以心育德”即用移植心育方法来提高道德教育工作的成效。当代职校生道德教育在对当代职校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注重当代职校生的实际情况与实际心理需求,并采用会谈、沟通和心理测验等方法来了解当代职校生个性的状况、发展趋势,进一步减少道德教育工作的压力;第二,“以德育心”即用移植德育方法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成效,如通过当代职校生社会实践等活动主动地对当代职校生渗透价值观和荣辱观等教育,进一步增强当代职校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三,“心育德育一体化”是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共同目标,主要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等方面对他们人格的社会文化层面,通过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具有“必然性”

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必然性”主要表现在:第一,道德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转向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从而弥补道德教育的不足之处;第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当代职校生道德教育的导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在大德育背景下的一种教育活动,都是为了服务大德育观的基本要求。必须指出的是,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之发展趋向,科学对待两者整合之“双向性”和“必然性”,对于提高两者整合之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面对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的发展趋向,教育工作者要自觉拓展教育视野,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教育素养,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当代职校生心理发展的问题,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去研究当代职校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从教育学的思维方式去协调发展的教育策略,有效地促进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两者间的有机整合,从整体上提高他们做人的基本素质。

三、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和解

有学者认为:“整合过程不是相互取代的过程,整合是各个组成部分在共享和互利的秩序中的协调”[1]。因此,在当代职校生成长成才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科学对待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之间的辨证关系,加强它们间的互动与对话,积极开展其教育研究与实践,以促进两者“相得益彰、相互借鉴、相互配合”的“一体化”工作格局,从而更好的实现当代职校生育人目标。

(一)思想观念的整合

当代职校生教育工作者负有教育引导当代职校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因而教育工作者在思想观念上要以科学的哲学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与教育观念,不断了解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其特点,充分了解当代职校生心理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之间的密切关系,不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和谐整合与创新发展。当代职校生道德教育工作者要突破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将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道德教育之中,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不断完善道德教育的育人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使两者整合力求“同时并举,相互渗透,彼此推动”与“在合作协力中追求自我优化,在竞争冲突中力求沟通共赢”[2],最终达到提高当代职校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挖掘心理潜能的目的。

(二)工作机制的整合

当代职校生教育管理工作应以构建完整的当代职校生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目标,应以全局的观点、大教育的思路来建立健全两者工作机制上的整合,注重将两者纳入当代职校生道德教育议事日程中,加强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统一领导与科学管理,克服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方面的推诿与扯皮现象,从而不断完善和健全工作机制。通过开展学科间的接触和对话,学会倾听“他者的声音”,通过商量讨论、提供建议等方式,促进彼此间的换位思考和相互理解,才能推动整合工作机制中不同取向间的“视野的融合”。在制定规划时,当代职校生领导要将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当代职校生日常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制定包括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体规划和具体目标,对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要做出重点部署和系统安排。

(三)目标与内容的整合

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共同教育总目标,但两者在目标上各有侧重点,又相互补充。教育工作者应紧紧围绕教育总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的紧密结合起来,使其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标本兼治,从而使教育总目标能够更好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交错性和关联性,当前许多当代职校生一些思想问题与心理动态经常交织在一起,如当代职校生的理想信念、学习品质、职业道德等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又是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有效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和吸收多学科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多管齐下”,将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当代职校生各种良好的道德意识与心理品质。

(四)工作队伍的整合

从目前我国当代职校生工作队伍现状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尤其是专业人员配备缺乏、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等,但道德教育工作队伍在人员配备、知识结构等方面设置较为合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导致许多道德教育工作人员不能深层次了解当代职校生的一些思想问题与心理动态,不能灵活的、有效地处理亟待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为此,要使这两支队伍有机整合,就必须建立和培养一支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职结合、专业性互补、相对稳定的既懂道德教育规律、又掌握一定心理健康教育技巧的新型当代职校生工作队伍。加强工作队伍上的整合,可以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要将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两支队伍相整合,加强两者的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即加强对道德教育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同时要对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进行道德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政治学、心理学基础和心理咨询等基本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二是要借助于当代职校生道德教育网络平台,构建覆盖全校的“当代职校生―学院―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加强当代职校生干部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他们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对增强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整合具有实效性。

实现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机整合,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当代职校生领导与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加强领导,也是需要尽快落到实处的一项紧迫任务。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整合是一种“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心育德育一体化”的相互渗透的教育过程,是我国道德教育改革的一种模式。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机整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当代职校生的心灵世界,从而更加有效地培养大当代职校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