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三生物教学策略十篇高三生物教学策略十篇

高三生物教学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1:46

高三生物教学策略篇1

关键词:高三生物教学问题教学法学科综合能力

一、高三生物教学的要求

根据高考方案来看,综合理科是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目前,课程方案是分科课程、计划大纲、教材教学及其管理都是分科的。教学要求如下:

1.教学知识要求。教学大纲规定了具体内容标准;对于学科内的内容的呈现提出了具体要求:要体现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对知识点要注意层次性和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并且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学生能力要求。

(1)理解能力。

①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解能力首先是对基本知识要有正确的理解。基本知识的内容可分为:基本生物学现象、概念、规律和原理。

②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

③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实验与探究能力。

①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②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③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

④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

(3)获取信息的能力。

(4)综合运用能力。

二、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规范的文字表达能力

1.坚持以课本为根本,教会学生做到会学。

(1)会读: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精读各个知识点,包括文字部分、插图、小资料、实验等;

(2)会背:重要生物学概念、生理作用、生理过程、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等要背熟;

(3)会默:对生物学中的一些名词性概念、结论性语句要经常默写,以确保准确无误,由此学会用生物学术语答题;

(4)会理解:如一个概念的理解,不仅要掌握它的内涵,还要注意它的外延。

2.对概念和原理的“”知识应有所了解。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很多要领原理是别人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所以了解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形成过程,了解生物学发展史是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有关概念和原理,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3.全面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新陈代谢概念为例可剖析如下:

4.培养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准确掌握并区分一些相关概念。如:原生质与原生质层、应激性与适应性、半透膜与选择性透过膜、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等,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于联系,这样就不会概念不清,答非所问了。

5.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把有从属关系或相互关联的概念串联起来,在大脑里面形成相关知识网络,以便更好地掌握相关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如:以基因为中心可以进行如下串联:

细胞核—染色体(质)—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氨基酸—蛋白质—性状—中心法则

三、挖掘学科内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生物体本身就是一个综合体,是由许多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又是以种群、群落、生态系等构成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宇宙也是一个综合体。生物学的这种思想正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学生可以利用个别的知识、能力,交叉、渗透、融合、综合成为综合的知识、综合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使学生用有限的知识、能力、经验,在新环境下按照一定的、科学的逻辑思维解决一定的问题。其中创新能力应是综合学科的关键所在。

加强学科内综合是高三生物教学中首先要有的思想;是必须做的事;是顺乎高考改革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保证。在教学活动中“问题教学法”坚持以能力为立意,创新为立足点,处理教材,加强专题学习挖掘生物学科内的综合。全书分为分子、细胞、个体、生态四个层面,紧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两条线,使各章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避免高三复习炒冷饭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课堂上可以把高三学过的知识重新编织、整理归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以《水》一节为例加以说明。

教学设计:

1.问题的提出。主要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将一些个别的、片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框架。提出问题:

①追根溯源,生命的诞生与水有什么关系?

②水在生命体内存在的形式和功能是什么?

③生命体内水分代谢过程如何?

④水又是如何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形态、生理分布的?

2.问题的引导。学生在思考、收集有关知识,逐一解答上面问题的基础上,再次予以引导,分别从分子、细胞、个体、生态四个层面上归纳。从生命起源看,水不仅是原始大气的成因,形成有机小分子,最后演变为原始生命,而且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提供了必要条件。从细胞来看,水是原生质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以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方式存在,既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又为细胞的化学反应提供了必备的水环境。对于生物体来说,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过程最复杂。分别从植物水分代谢和动物水分代谢两个方面予以巩固。水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从而引出水作为生态因素之一,可以影响生物的存在。我们应该保护水资源、减少水体污染。总之,过程中贯穿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3.问题的综合与运用。这是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常常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需经过多次反复,所以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在运用所学概念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逐步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充实和完善,逐步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存储、提取、理解的基础加强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加强问题的开放性。由此克服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四、加强训练,培养学生图文表达转换能力

图文表达转能力的核心包括以下两个方向。

1.对生物学中常用图、表所表述的内容和含义有正确的理解。生物学图表的形式多样,如:形态结构图、模式图、装置图、曲线图、遗传图、表格图等。识图是生物学科能力之一。生物体形态、结构图、模式图是高考中常用的一类图,但高考试题中这类图绝不可能是教科书中插图的翻版,所以只有把教科书中的有关图理解透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识图题的训练并非一蹴而就,所以在平时的练习\考试中,图形题应占一定的比例,评讲时特别注意教会学生分析图形,如何从图中看出,读出隐含的一些条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使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图表所表达的生物学现象。正确理解生物学常用图、表所表述的内容以后,如何根据设问要求进行准确的描述,将直接关系到得分率。在平时的练习中就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每节复习完之后都给学生筛选几道比较好且典型的例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在学生做答时特别注意对生物学图、表理解后的语言表达的准确化、规范化的训练。让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并运用所学知识。

五、重视实验,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高考历来重视对实验的考查。因为实验能力是所有进入高等学校的生物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试验目的、实验对象、方法步骤、材料用具及试剂选择与替代,实验现象与结果等内容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对待实验的指导思想不仅要重视实验的结果,更要重视实验方法、过程及实验研究思路。因为实验结果正确与否,直接取决于实验方法的正确性,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及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实验,会直接影响实验结果,而方法的选择与研究对象及研究的思路密切相关。科学研究过程本身就是科学,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实验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肯定不行,所以首先要教会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实验问题。

第一:仔细读题,搞清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搞清楚实验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第三:搞清楚题设所给材料,用具的用途(可由学生分析、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第四: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设计时注意实验每一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和延续性,设计安排实验的最佳程序。特别注意要把题设所给的材料、用具派上用场,同时还应注意所设计实验的信度问题,所以科学合理地建立实验的对照组,是提高实验的可信度所必需的。

第五:对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给整个实验设计画上句号。

六、把好练习巩固关

高三生物教学策略篇2

一、为何将反思性学习引入生物复习

生物复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对以往学习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从而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让学生对于生物有更新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生物素养及应试能力。而反思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有效复习。反思性学习的核心即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的主体是学生,反思的客体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包括生物学习中用到的探究策略、逻辑推理方法思路等。在生物复习中引入反思性学习有助于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思考,逐渐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实现学生能力的质的飞跃。高三的复习阶段是学生在参加最后检验之前的最后一次系统性的学习生物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反思学习也是在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也能从中受益。

二、如何将反思性学习应用于高三生物复习

反思性学习有四个特点:自主性、探究性、发展性以及创造性。要将反思性学习成功地引入高三生物复习课堂,需要教学者牢牢把握这四个特征并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这四个特征中,自主性是最根本的,因为反思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者无法代替学生进行反思,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也是反思性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其次就是探究性,学习本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复习便是重温这个探究的过程,重新串联散落在书本中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知识点,而后探寻解决的方法,则复习效率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发展性与创造性是反思性学习的较高层次阶段,发展与创造即是要求学生要学会发散性思考,能够举一反三,有清晰的思路,将学习的知识串联成知识网络。

以细胞分裂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为例: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反思,在高一、高二的生物学习中学习了关于细胞分裂的哪些知识,能否看着书本目录将主要知识点尽数叙述出来;其次,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是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细胞周期这一概念,其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的时间。在最初学习这个概念时,大多数学生对于它最深的理解可能也仅仅就是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些阶段,而在反思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有探究意识,深入思考,此概念的适用范围是始终保持有丝分裂能力的诸如造血干细胞等细胞,而对于一些并不具有分裂能力的诸如人类神经细胞等,这个概念则不适用。而后,针对这个概念,教学者可以继续进行引导,是否所有细胞的细胞周期皆相同?若不同,则影响其细胞周期长短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如此,则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更深入理解了各个知识点,对于其思维能力的强化也大有裨益。

三、高三生物复习反思性学习的辅手段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让学生在反思性学习中收获良好的学习成效,教学者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本“反思集”,以集子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在复习中遇到的问题与进行的反思记录下来,时常翻阅,做到“思而时顾之”,并且对自己犯过的错误进行记录,做到犯过的错误绝不再犯。每天要解决五个问题,如此坚持不懈地积累,一段时间后必然能有惊人的进步。高三阶段的复习一般分成三个阶段,复习时间是一年,占据了整个高中学习的三分之一时间,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不必急于求成,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开始积累反思,不仅能让学生的应试能力有所提高,更能让学生学会一种反思学习的方法,从而受益终生。

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学者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辅教学手段,以一种更加直观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归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最后阶段的压力。多媒体课件可以将知识点以动画、图片等更为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是教学者开展教学活动的较好的辅助手段。

高三生物教学策略篇3

关键词:高三生物;试卷讲评;配套检测;课堂效率

试卷讲评是高三生物教学中的一个尤为重要的环节。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巩固和运用水平及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无效的讲评和训练只能使学生“屡错屡做,屡做屡错”。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率呢?笔者广泛阅读、借鉴同行们的一些“智举”的同时,也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反思和总结,觉得做好课堂讲评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讲评前奏:充分准备

1.1做好错题统计,避免轻重不分

试卷讲评中,要有针对性地讲评共性错题,要求教师必须在测试后对错题进行统计。那么该如何统计呢?对客观题的统计,我常常按照以下方法:对于填涂答题卡的考试由计算机直接进行统计;对于手批题,在批阅的同时,通过画“正”字来统计错误的数量。如果时间太紧,则请同学自行统计。对于主观题的统计,需要老师在批阅时多留意错误较多的题目和空格,记录、整理有代表性的错误。只有在评讲前做好错题统计,教师讲评时才能心中有数,对“重灾区”重点拯救。

1.2做好错题归因,以防盲目讲解

错题统计只是讲评前准备的第一步。教师在统计以后,还需关注错误选项,仔细分析错因。如有些是遗忘知识点造成的,有些是因为思维定势或审题不清造成的,有些则是解题缺乏技巧或不规范造成的。对于某些无法理解的错因,需要教师动一番脑筋、做一番调研才能究出错因。针对不同的错因,教师肯定会采用不同的策略,则需要做不同的准备。如为了思维定势类的错题的讲评,我们得准备造成学生思维定势的题目,让学生辨析,发现错因,再如为了在课堂上巩固解题技巧,我们又得搜索相应的习题,以备讲评之需等。

1.3做好错题归类,避开就题论题

为了提高讲评效率,我们在备课时,有必要对错题进行归类,归类的方法也视具体情况而定。一是根据知识点归类。小到某个章节,大到一个模块。二是根据错因分类。三是根据题型归类。四是根据解决策略归类。

2.讲评过程:实效优先

2.1相互讨论,自主纠错

在讲评试卷前,把已批阅好的试卷分发给学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行订正错题。选择题部分,同学在去除一个错误选项的基础上,往往较易发现自己的错误;简答题部分,由于错别字造成的错误通过教师批阅时给出标注加以解决,至于遗忘内容,学生通过自行阅读、回顾即能解决。在自行解决有困难的基础上,同座,或前后左右的同学,按惯例形成讨论小组,对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可以解决一些非共性的错误。针对某个问题,做对者可以指点迷津,相互指导。这种讨论,不仅能够从同学的思路出发解决问题,而且可以让他们充分体会合作的乐趣,达到轻松一点,胜人一筹的境界。

2.2师生互动,分别解答

学生在自由纠错和讨论时,教师在教室走动以发现讨论双方遇到的难解问题,或接受同学提问,或主动解答。对于一些非共性问题给予个别解答(这样的解答方式,极易发现学生思维的误区,发现错误的根源所在,从而及时矫正),对于共性的问题告知即将集体讲评。这样,通过点面结合解决问题,可以轻松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2.3讲评策略,注重科学

“讲什么”和“怎么讲”是教师讲评是否科学的最主要问题。要提高讲评的科学性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对此需要仔细斟酌和思量。

2.3.1根据心理学中遗忘的“干扰理论”,试卷讲评时,需要考虑试题讲评的次序。为了减小前摄抑制的影响,我们通常把错误率极高的题,放在前面讲。

2.3.2根据阅卷经验,试卷讲评课对书写规范、应试技巧等方面多加讲解,尽量使学生在非智力因素上做到少失分。

2.3.3边讲边练法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的平台,使他们能够获得一种“跳一跳摘到桃”的成功感。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讲评后续:科学巩固

课堂讲评的结束,并非试卷讲评的结束,为了巩固成果,我们还得做一系列的后续工作。

3.1反思总结,共同发展

讲评课后,老师需对问题的讲评策略是否恰当、讲评效果是否达目标、课堂气氛是否融洽、新知识有无整合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等问题进行反思;学生就某些重要的知识点是否掌握、某类题解题技巧能否应用自如以及本次试卷讲评获得了哪些进步等进行反思。必要时,同学还可以对自己的错题,制作错题集,以便使自己不掉在同一个“陷阱”里。

3.2配套检测,巩固提高

从学习理论来看,讲评后三至五天,进行配套检测效果最佳。这就需要教师针对错误较多的题目或进行改动、或选择类似的题目制成测试卷进行检测。这样不仅可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还可以督促学生自觉进行复习,及时消化试卷考查的一些重、难点问题。

3.3适时复习,温故知新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如果不及时复习,前面的记忆内容又该所剩无几。所以在学生做配套检测前,给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复习讲评过的试卷中的命题陷阱,体会命题人出发点;复习考查的相关知识点,防止知识的遗忘和重新构建相关知识体系;通过复习错题联想类似题型,以求触类旁通。

以上即为笔者执教试卷讲评课时采取的一些措施和策略。如有不妥,请各位同仁指点、修正!

参考文献:

[1]刘学庭.浅谈生物讲评课中教学行为的转变[J].中学生物学,2006(7):16-17.

[2]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指南[m].5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2-203.

高三生物教学策略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内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会学习成为现代社会的必然需求。“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也成为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之一。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对物理事实的具体而明确的认识,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不重视实验,以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机械记忆替代学生的动手实验和动脑分析,使学生难以掌握有效的实验技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明确物理实验该怎样学习和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实验和做好实验。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问题所在

(一)学生的实验学习策略水平发展不均衡

一般学习策略中,学生应用资源管理策略较好,元认知策略的掌握和使用较差,突出表现在操作和设计实验中;学科特征策略中,设计策略掌握最差,突出表现在误差分析策略上。受高考形式和教师观念的影响,设计性的实验还是主要局限于做题;对于教具和小制作,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平时的教学和学习时间太紧,没有太多的时间做这些。这样的实验学习和教学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设计策略的获得。

(二)学生实验学习策略的发展缺少有效的指导和训练

高中物理实验从高一到高三都有课程设计,高一年纪因为实施了新课程,多数教师经过了新课程的培训,实验意识较强,高二还延续旧惯例,一旦进入高三,就要开始总复习,因此,在高二要结课,教学的时间紧、任务重,加上教师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高。因而,高一实验的操作次数和质量要高于高二;高二的实验内容较高一抽象,相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没有随步增高,出现不协调现象,学生普遍感觉高二的实验没意思、难做。尤其是设计实验更难理解,多数情况下学生是纸上谈兵,根据教师总结的实验设计的模型练习实验题。教师较少有意识的教授实验策略,缺少对学生实验学习策略的有效指导。从课堂的观察看,教师只是教授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的技能策略,对其它的实验策略较少关注,学生的实验学习策略基本处于自由发展状态。然而学生的实验学习策略是在策略应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巩固的。在学生的调查访问中可以看出,学生虽有一些观察和操作实验的机会,但教师并没有给予有效的指导,学生只是获得简单的实验技能。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对学生实验前后的任务疏于评价。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学生实验学习策略的发展。

(三)教师及学生对实验学习策略的相关知识和观念不足

从教学中可以看出,学生和教师对物理实验的学习策略的知识和观念存在误区。对怎样学习和教授实验的问题,采访的学生和教师回答的都是有关实验操作技能方面的。学生认为,实验学习就是能很好的操作课本上要求的实验;教师认为,每次实验前,我都会讲解清楚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但很多的学生不重视实验,课前不预习,课上不认真操作等等。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认为,高考决定了学习和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虽然教学大纲提出了实验要求,但高考不考实验操作,因此,实验操作基本是走形式,实验的学习策略就更不关心。实验的状况普遍是教师讲解实验,学生通过习题演练实验。虽然高考目前还是纸笔考试,难以真实的考察学生操作实验的能力,但从近几年的高考实验题的变化看,已经从单纯的考实验知识转向考实验能力;从考实验结论转向考实验过程;从课本的原实验转向创新性实验。如2008年高考物理全国卷i22题考察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该实验是基于课本实验的改编,实验目的相同,但实验的方法和原理不同。试题要求学生分析题中信息,探究出实验的原理,进而选择实验的测量量,从而考察学生的分析、处理信息能力和迁移能力。尤其是第二问(选出提高实验结果准确程度的建议)和第三问(写出一条上面没有提到的对提高实验结果准确程度有益的建议),学生需要通过自身对误差的理解和实验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来分析。对学生而言,只有真正的、高质量的参与过实验,才能解答问题。如果采用听实验、背实验或机械操作的方法学习实验,那他就不知道会有哪些实验操作会引起误差,应该在实验中如何避免或减小误差,也就难以提出提高实验结果准确度的有益建议。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学生实验能力的考察和培养并不是以学生完成几个实验为标志衡量的,而是学生从具体的实验中获得了哪些实验方法、体会了哪些学习策略、促进了哪些实验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实验策略――教学案例评析

教学事件1:学生探究实验:影响落体运动快慢的因素

教学事件2:学生描述实验情境及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物体下落快慢与其质量没有必然联系。

教学事件3:进一步探究落体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

(1)猜想:影响落体运动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

(2)教师通过演示实验,验证猜想:牛顿管实验,因现象难以观察,配合演示多媒体动画。

评析:这是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李卫红老师“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案例片段。该设计突出了实验的探究,关于“动画是辅助教师讲解的工具,对教学起辅助作用”的理念较为新颖,但在牛顿管演示效果的处理上稍显不足。如果演示实验现象不清晰,改用多媒体动画辅助演示,容易引起学生对实验现象真实性的怀疑,影响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改进:如果设计上观察点(套上鲜艳的红皮筋),一方面可以提高观察的效果,同时也是对学生设计策略和观察策略(动、静方法结合的策略)的有效示范。

四、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改进,实验的学习和策略日渐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的设计,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物理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向上.高中物理学习策略与教学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高三生物教学策略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方法浅析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304-01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而物理概念的学习,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加强对学生物理概念学习策略的培养成为我们高中物理教师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增强物理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按照物理概念习得、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物理概念的学习策略又分为物理概念的习得策略、物理概念的记忆保持策略和物理概念的提取策略。

一、物理概念的习得策略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习得主要发生在课堂中,因此物理概念的习得策略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而不关注学生的自习过程。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学习策略:

1.实验感知的策略

实验感知的策略是指在人为条件下运用仪器、设备使研究的现象反复出现,通过人的知觉和感觉有目的地进行观测、研究,提炼出有效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实施实验感知策略的程序是:观察推测实验。

例如,建立“机械振动”这一概念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观察风中的树枝的摆动、水中浮标的上下运动、钟摆的摆动等现象,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共同运动特点;然后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机械振动,指导学生推理出机械振动的概念是“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然后再演示弹簧振子和单摆实验,进一步让学生建立机械振动的科学概念,把握“平衡位置”和“往复运动”的本质特点。

2.前概念转变的策略

在学习物理概念之前,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或者其他学习,我们对相关的物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些认识往往是不准确的、片面的、主观的,因而是非科学的,这些概念就是前概念。前概念往往干扰科学概念的学习,要学习科学物理概念就必须转变前概念。前概念转变的策略就是将我们头脑中的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的有效策略。

前概念转变的策略的具体实施程序是:暴露批判。

3.抓关键字词的策略

物理概念的表述是科学而又简练明了的,在物理概念的规范表述中,每个字词都有其作用,尤其是关键字词。真正理解了那些关键字词,就真正理解了概念,这就是抓关键字词的策略。这个策略的程序是:细读概念文字划出关键字词整理。

4.分层理解的策略

物理概念的分层理解的策略就是指在各种物理现象中,首先是这类现象的核心问题,然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分析归纳出现象本质的共性,再经过抽象概括得出抽象概念,进而深入理解应用概念。该策略的实施程序是:明确物理现象分析概括得出结论理解应用。

5.类比的策略

类比策略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从而推出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实施类比策略的基本程序为:(1)确定研究对象;(2)寻找类比对象;(3)将研究对象和类比对象进行比较,找出相似关系;(4)根据研究对象的已知信息,对相似关系进行重整化处理;(5)将类比对象的有关知识类推到研究对象上。6.把握概念物理意义的策略

二、物理概念的记忆保持策略

物理概念的保持主要发生在课堂之外,因此物理概念的保持策略主要针对复习过程,而不关注于学生的听课过程中。

1.分类的学习策略

所谓分类的学习策略,就是将物理概念进行分类,按照不同标准划分成不同类别,然后分门别类地进行习和复习的一种方法。分类学习策略的实施程序是:(1)归类。即把学过的不同物理概念,按照描述的问题的不同、描述问题的方式不同等进行分类,描述方式相同或描述内容相同的归为一类。(2)寻同。即找出同一类概念相同的地方,以便出一发而动其他。(3)求异。即从不同描述侧面、用不同描述方式描述同一类问题的不同概念,以便更好地区分比较不同的概念。(4)复习各个概念的联系。同一类概念中的不同概念,尽管描述的方式、侧面不同,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找出这一联系,用这一联系将这些概念串在一起,就能进一步理解这些概念。

2.概念系统化的策略

所谓概念系统化的策略,就是指在掌握概念时,尤其是掌握重要的基本概念时,决不能孤立地记住它们的文字表述或数学表达式,而是将概念放入一个由前后概念组成的网络中,并根据前后概念的相互联系来理解掌握概念,通过协同作战达到熟练记忆和应用的目的。

概念系统化的策略实施顺序是:提出概念寻找关联练习、应用。

三、物理概念的提取策略

物理概念的提取既可以发生在课堂内,也可以发生在课后复习中,物理概念的提取策略主要针对学生的作业和考试。

1.情境相似性策略

按照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短时记忆的信息(如物理概念)加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虽然长时记忆的信息是相对静止的,但它可以被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激活。如故地重游,能回想起上次游玩时的情境细节。这种情境的相似性有助于记忆。因此学生可以利用情境相似性策略,有效地提取所需的物理概念,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提供给学生典型的物理概念题。

高三生物教学策略篇6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策略制定选择

教学策略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现在已成为教学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真正对一线教师有用的系统的学科教学策略的研究不多,而这恰恰又是一线教师所需要的。为此,有必要从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谈谈教学策略的制定和选择。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对象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有效的教学设计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它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和教学活动方式。教学策略既包括具体的教学方法,也包括方法的选择、组合和实施。由此可见,教学策略从属于教学设计,确定和选择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那么,在中学物理课堂的教学设计当中,应该如何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呢?

一、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描述。它可以提供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师一方面根据教学目的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又根据这些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和实施教学。可以说教学目标不仅制约教学设计的方向,也决定着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和组织形式。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来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

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总体教学策略。传统的物理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过度的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记忆而忽视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东西,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为了高效地完成任务,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也只好是灌输式的教学策略。新一轮的物理课程标准不仅对“知识与技能”提出了基本要求,而且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均提出了相应要求,而且还特别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旨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内容采取探究教学策略。这样,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其次,根据细化的教学目标制定具体内容的教学策略。内容不同,具体教学目标不同,所需采取的教学策略也应该不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的关系就不应再人为的拔高,同时相应的教学策略应该是比较传统的讲授法或者是浅层次的探究,而不宜深层次的探究。相反,对于浮力大小的有关内容,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因此,浮力大小的教学就应该采用探究的教学策略。

二、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来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整节课的内容;另一个是一节课里面具体的内容。因此,课堂教学策略的制定要着重作好以下三点:

第一,必须根据整节课的内容性质确定课型,然后根据课型制定整节课的策略。一般来说,中学物理的主要课型有概念教学、规律教学、实验课教学、习题课教学、复习课教学等。不同的课型一般都具有不同的教学策略,一旦确定了课型,整体的策略也就确定了。

第二,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制定初步的策略。主要包括整节课的总体规划和时间分配。一般来说,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教学环节主要有课题引入、新课教学、课堂练习等。各个环节也都有相对稳定的模式,因此,教师在备课时的应该根据不同的环节确定教学策略。

第三,根据具体内容特点来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不同的内容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根据其特点来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同样是概念(规律)的教学,但是不同的概念对学生的理解来说其特点就不同。有的物理规律对学生来说没有相关的感性认识,如空气有重量、大气有压强等,学生没有相关的感性认识,这种情况下理解这些规律是比较困难的。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采取直观的教学策略,想方设法把明显直观的现象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有了足够感性认识为基础再加上教师引导下的科学抽象,概念的形成才成为可能。

三、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

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和思维特征两个方面。在学习兴趣方面,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主要是直接兴趣和操作兴趣。他们对演示实验大多呈现较强烈的直接兴趣,特别对课堂中成功而有趣的实验表现出较自觉的注意,能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聚焦在演示现象上。同时,初中学生还具有较强烈的操作欲望,尽管他们的操作动作还很不协调,五观协同配合能力上有待提高,但大多数初中学生有跃跃欲试的操作欲望。因此,教学策略应多演示,而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操作。在思维特点方面,初中学生的思维基本上还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这就导致他们的思维往往具有片面、肤浅和动摇的特征。同时也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往往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在教学特点中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要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训练他们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陈述能力,物理语言的使用力争准确而规范;还要注意控制学生的情绪,保持课堂气氛活跃而不混乱。

(二)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制定教学策略

学生的现有水平主要指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心理发展水平等。实践表明,如果仅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无视学习者的初始状态,那么所制定或选择的教学策略就会因缺乏针对性而失效,因为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决定着教学的起点。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学应设计在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与其学习的初始状态有密切的联系。如果说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是制定或选择教学策略的前提,那么对学习者初始状态的分析则是制定有效教学策略的基础。为此,教师在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时应当在了解学生上下功夫,研究学生在课题学习前的认知水平、情感特性和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教学活动。

(三)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制定教学策略

课堂生成是指那些在教学活动中,在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中所产生的观念、问题、困惑等。不同学生由于各自不同的人生经验、知识水平和兴趣,必然会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出现“见仁见智”的反映。而这些反映是教师在课前无法预设的,它是在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在对话的过程中激发出来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水平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在课堂的互动当中会生成各种出乎意料的想法,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实际生成及时制定教学策略。

四、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策略

(一)根据教学风格选择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教学作风等独特风格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Grigorenko&Sternberg将教师的教学风格从认知风格这一维度加以划分,分为7种:(1)立法型,具有这种风格的教师喜欢创造和提出规则,依照自己的方式教学,喜欢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2)执行型,具有这种风格的教师喜欢按照既定的规则、程序解决问题,喜欢按事先计划好的活动进行教学;(3)评判型,具有这种风格的教师喜欢判断和评价事实、程序和规则,喜欢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分析或评价任务;(4)整体型,具有这种风格的教师喜欢面对全局性、抽象性的问题,偏好总体性、概念性、观念性的教学任务;(5)局部型,具有这种风格的教师喜欢细节性、具体性的教学任务,完成工作时能够深思熟虑;(6)激进型,具有这种风格的教师喜欢超越现有的规则和程序,不喜欢一成不变的教学任务;(7)保守型,具有这种风格的教师喜欢熟悉的教学任务、教学情境,喜欢遵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这里可看,出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是教师选择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在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时最好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二)根据教师的教学技能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对于物理教师来说,应当具备以下几种技能:(1)演示与示范的技能,如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实验、动作示范、学习示范等;(2)指导科学探究的技能,如指导学生收集文献、信息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观察测量、记录数据、设计绘图、推理论证、解释结论、交流表达的技能等;(3)指导实践教学活动的能力,如进行案例分析、指导科学实践活动、进行野外考察活动等。具备这些教学技能是科学教师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教师教学技能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然而,教学技能并不是一蹴而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自己教学技能情况来制定教学策略。

五、根据教学条件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条件是影响教学活动重要因素之一,它包括有形条件和无形条件两种,有形条件是指学校或者社会可以用于课程教学的条件包括内部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等;无形条件是指学校或者社会的规章制度以及风俗习惯等。因此,在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时要事先了解这些条件是否满足,如果条件不满足就重新制定或选择教学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影响教学策略制定的因素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等。因此,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必须统筹兼顾,同时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力争达到教学策略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马宏佳.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杨琦.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J].教育研究,1995(5).

[4]RosalindDriver,edithGuesne,andreetibergienChildren’ideasinScience.openUniversitypress(1985)chapter1.

[5]posner,G、J,strike,K、a,Hewson,p、w、8LGertaog,w、a、accommodationofascientificconception:towardatheoryofconcentralchange、scienceeducation,1982.

[6]乔际平,刑红军.物理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7]邵华.捕捉生成中的美丽―浅谈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J].全球教育展望,2008(3).

[8]李如密.教学风格的内涵及载体[J].上海教育科研,2001(5).

高三生物教学策略篇7

论文摘要:不同的知识有其不同的类型特点。知识学习过程中,如果能把握住不同知识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和学习策略,这将对高中物理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就知识分类学说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谈谈笔者的看法。

认知心理学家对知识类型进行了广义的划分,把它们分为两大类和三亚类。两大类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亚类指除把陈述性知识作为第一类知识之外,把程序性知识再划分为对外处理事物的智慧技能和对内用于支配和调节的认知策略。

在学习的第一阶段,必须保证符号所表示的新信息(事实、概念、规则等)进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解。在学习的第二阶段,如果是陈述知识,我们必须保证它们通过复习得到合理组织,使之有利于提取和利用。如果要转化为办事的技能,则必须保证它们在充分的变式条件下得到适当练习,以便于它们日后在新的变化环境中应用。一般认为广义知识的学习经历了陈述性知识的习得阶段、陈述性知识的巩固和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阶段、程序性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迁移和应用等三个阶段。

1.高中物理陈述性知识的习得阶段

在进行高中物理学习时,学生所学习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观念及物理方法等首先都是作为陈述性知识习得的。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核心是在于建立两种联系: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即外部联系;新知识内部之间的联系,即内部联系。

直观和概括是物理新知识习得的两种方式。直观是从学生的直观经验从发,提供知识学习的例证。例如,在力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以下对推、拉、挤、压等几个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以这些经验为引导概括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同化是另一重要的学习方式。同化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结构,使原有知识得到丰富和发展。同化方式有下位学习和上位学习。在学习力的概念之后再学习常见的三个力及其它形式的力的概念就属于下位学习。学习过力、速度、加速度后再学习矢量的概念,这是上位学习。

2.陈述性知识的巩固阶段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难点大多不在于理解而在于保持,遗忘是学习的天敌。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学习策略。常用的学习策略有以下几种:

(1)复述策略。复述策略,就是学生为了记住知识内容而不断积极重复的过程。这种重复是积极的重复,在复述过程中头脑应处于活跃的状态。

(2)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主要是教学生学会整理、记忆具体的知识点。如对比策略可以使学习者在概念、规则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比找出细微差别,鉴别异同。

(3)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对所学知识的重新编码学习。组织策略的基础是学生要知道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对知识进行重组、重构。学生如果能有效地对知识重新构建,可以说学生就已经真正掌握了所学习的知识。

3.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

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重点在于应用。为促进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教师还要提供相应的变式练习,促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变式练习的关键在于应用情境、方式等要发生变化,而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套用和模仿。

4.知识分类学说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指导意义

(1)在新课教学方面。新课的导入要能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与预期。另要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进行先行组织。先行组织的材料要有针对性和引领性。

(2)在学法指导方面。学会学习是高中物理新课改的目标之一。认知策略本身就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应用它,学习策略才能对学习有促进作用。物理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因而通过学习策略的应用促进学生知识记忆长久、理解深刻、知识结构合理。

(3)在知识的迁移方面。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变式练习对知识掌握有巩固作用,同时我们更要注意到练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做题。这里变式练习的重要作用在于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

(4)学业测评方面。按布卢姆的认知领域学习目标分类学说,把知识学习结果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应用”、“评价”这六个层次。这个学说指导着我们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

笔者认为,只有给知识的性质先定位,而后选择教法和学法才具有针对性,测评的内容也才具有科学性,测评的结果才具有可信度。因而,知识分类学说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指导意思是明显的。

[参考文献]

1.陈刚等《自然学科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100)

2.皮连生《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111)

高三生物教学策略篇8

1.认识不到位。大多学校、从学校领导到普通老师均认为生物是“副科”,教师也就顺理成章地以此为由,不求上进。

2.各学校的生物教师队伍,人员复杂。调查显示:我市从事生物教学人员88人。生物专业、非生物专业人员之比为36/88=0.4。

3.教研室教研条件有限。非专业教师培训机会很少,08年以前,教研工作方式比较单一,大多以大型教研会的形式,进行集中培训、研讨。4.各校生物教师变动较大,致使教研室的培训工作,总是在做无用功。

由于各校生物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生物成绩悬殊也就不足为奇了。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不同任课教师间生物学科教学质量差异巨大,严重失衡,这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在生物学科上的具体表现。这种现状与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均衡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形成了矛盾。为了促进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均衡发展,我尝试实施了以下教研策略。

一、整合资源集体攻关的策略

从2002年起,选拔骨干教师成立了生物学科联合教研组,鉴于教师、教材及当年中考的实际情况,进行集体攻关,为全市教师作好专业引领。

(一)选择教材中专业性强、与高中生物结合紧密、老师们难以把握的内容,采用“四统一”策略,即把相关内容由课题组编写成统一的教材分析、教案、课件、随堂练习及章节练习等做成资料包,提供给教师使用。

(二)召开非专业教研会,就相关内容,请相关人员做说明、指导、演示及示范。

(三)就相关内容由课题组成员上示范课并刻成光盘,供教师们研究、学习。

二、“四统一”构筑教学质量的保障平台策略

骨干教师,责任到人,把相关内容编写成统一的教材分析、统一的教案、统一的课件、统一的随堂练习及章节练习,并采用刻录成光盘免、网上公布、邮箱传送等方式,及时提供给教师选用。保证了县域内生物学科的教学基本处于同一起点。

三、构建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策略

为了便于交流,我们申请了初中生物教师公用邮箱,开辟了新的交流平台。联合教研组成员将自己的编写的资料发到邮箱共享,同时也号召一线教师将手中的优质资源上传至邮箱,实行资源共享。据统计,交流资料两百余份,有力的指导了全市初中生物教学。为了让一线教师尽快得到信息,使用公用邮箱提供的资料,目前,已经建立了江油初中生物教师飞信群和江油生物教师QQ群,方便了大家在线交流。

四、“传.帮、带”,促进教师共同发展策略

调研中我们仍发现,有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及时接收新信息,按我们建议开展教学工作。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传、帮、带”策略。

方法一:信息、资料帮扶,定点联系人及时为帮扶对象提供各种教学信息、教学资料。

方法二;教法、学法帮扶,我们采用走进去,请出来的方法,为帮扶人员提供示范课,指导课,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研工作点、面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策略

(一)每期开好一次大型教研会,集中解决带共性的问题。

(二)尝试开展区域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研活动针对性。

(三)根据调研结果,开展分类教研培训会,如非专业教研会,以培训重、难点知识的突破为主;教法研讨会,以观摩课例为主,探讨教法指导学法为主。

(四)不定期的开展到校调研、送教到校活动,了解教师的个别需要,加强工作的针对性。

(五)努力改变教研工作的单向性,由以前的约请骨干发言、上课、讲评,改为请普通老师走上讲台,参与、互动。共同进步。

六、做好宣传动员,努力争取各方支持策略

(一)做好工作汇报寻求教研室的支持,去年11月,我向教研室主任汇报了近年来初中生物联合教研组所做的工作及申报课题的设想,得到黄主任的大力支持,并欣然同意担任本课题的领导小组组长。教研室于2010年12月向江油市科技局申报了课题《促进县域内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均衡发展的教研策略研究》。7月被批准为江油市2010年度重点科技项目

(二)召开课题研讨会,邀请相关学校教导主任及教师参加,共同讨论有关课题的过程管理细则及要求。让学校了解我们的工作思路,并在常规教学管理中落实我们的建议。得到参与学校在管理上的支持。

(三)加强情感沟通,被帮扶教师大多是非专业教师,专业功底差,对自己要求不高,学校对他们的要求也不高。帮扶教师要从思想、专业多方面入手,建立良好的对口教研关系。得到参与教师发自内心的支持。

近年来,我们坚持践行了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均衡发展的教研策略。我们向江油市科技申报的课题《促进县域内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均衡发展的教研策略研究》已经被科技局列为本年度的重点科研课题,希望把工作的范围扩大到全市的大部分学校,使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共同学习、成长。为我市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均衡发展做出贡献。

高三生物教学策略篇9

关键词:分层策略;前置性导学案;动态分层;量化分层表;阶梯给分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6-0134-04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育更加面向大众,学生来源愈加广泛,层次化突出,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策略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分层策略是多年前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着各种实践,但是效果一直不太理想。分层教学虽然操作难度较大,但是其指导思想是“因材施教”,所以理论上的正确性是不容质疑的。很多国外的教育家也都支持这种教育思想,如布鲁姆,他认为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这些学生都能对教学的内容加以注意和掌握。可见,分层策略在教学当中是十分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一种教育方法,值得实践和操作。

那么,什么是分层策略呢?这种策略的优点和内容是什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当中合理、有效地实施这种策略呢?

一、分层策略概述和优点

本文所讨论的分层策略是指在学生物理知识水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育者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利用不同教学策略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物理教学的一种方法。最终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适合他们自己学习物理的方法,树立各个层次学生进行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激发他们的潜力,提优补差,实现物理学习的和谐发展。

分层策略符合人的个别差异,有效的区别于“一刀切”的方法,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充分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提高。分层策略也符合“最优化教育”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使学生的目标主动上下浮动,在原有的基础上较快发展,达到成功。同时,教师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实施,锻炼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分层策略的内容和方式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既有优越性也有局限性,如果硬要将传统的班级打乱,在传授某门课程时,学生根据课前分好的层次进行“跑班”,重新组成一个具有同一层次的班级,那么原行政班的优越性将不存在。同时,这样的操作很多学校实行过,管理的难度和最终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所以,实践的分层策略是在普通的行政班级中实行的,主要分三个方面:课前、课中和课后。这样的处理,保留了原行政班级授课的优点,但依然对学生进行了分层,抓住了分层策略的关键,即:①在课前利用前置性导学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分层;②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方式的调整实行讲授的分层;③在课后作业中通过阶梯给分方式实现作业和评价的分层。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分层策略的实践研究

高中学生在物理知识结构上和认知能力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各种差异对学生学习物理造成了各种障碍。但是,我们也应该相信,只要我们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每个学生都可以构建起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物理认知结构。新课程也要求物理教师创设不同的情景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

在原有行政班的基础上进行分层,要避免将学生固定地分为“好”、“中”、“差”。很多学生虽然心里很清楚自己的物理学科在班级中是“较差”水平,甚至是“最差”水平,但是如果教师根据他的成绩将其固定地“公布”为“差生”,就可能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反感,从而导致其对物理学科兴趣的丧失。根据这个情况,利用前置性学习中的导学案可以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

1.利用前置性导学案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前置性学习,又称为前置性研究,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学生的前置性学习需要一个学习载体,这个学习载体就是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学习设计的学习方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学习进程的载体。

教师可以在前置性导学案中编写一些与本节新授课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体现已有知识掌握程度的习题。当然,也可以含有一些只有通过预习本节新授课后才能完成的习题,这样的习题不宜过多,因为对学生分层主要是对学生已有基础进行分层。习题的设计应尽量体现单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综合性不宜太大。对每个问答设定分值,习题后给出量化分层表,教师在新授课前提供答案,学生根据所得分数在量化分层表中找到自己本节的层次水平。

这样的前置性导学案使学生实现的是动态分层(这节课的层次与下节课的层次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不仅使学生心理上易于接受,而且能够更加细致地反映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弱点和强项,更加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同时,避免了原行政班级的变动,操作难度大大降低,分层更加细致,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调整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学进行分层。学生分层后的课堂教学也要采取分层策略,由于学生仍旧在同一行政班中,所以授课时只能通过调整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学过程进行分层。一堂课中如果能有效做到以B层次为面,积极带动a、C层次参与,就是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的分层策略。所以,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要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合”,又有顾优顾差的“分”,但同时也要注意,“分”不能散,“合”不能死。虽然这一部分的分层策略与教师的基本功有很大关系,但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实施分层策略,在分层策略指导下进行教学结构和方式的调整,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设计,在层次不一的行政班中做到点面结合,因材施教也是很容易实现的。这样做就使“跑班”带来的管理难度转化为细分层次的高效课堂了。

3.阶梯给分式分层作业及评价策略。翻开学生常用的辅导资料,作业往往都被分成了“基础训练”、“能力提升”等层次,可见作业分层是大势所趋,从难度上分层,其实只是作业分层策略的一个方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碰到有一部分学生希望平时的作业量可以自由控制,通过这种自主性可以调整作业的结构和时间的分配,但是,如果完全放任学生自主,效果也不好。所以,另一方面的分层策略是阶梯给分方式控制作业量和效果,同时将评价机制动态引入。

所谓阶梯给分类似于阶梯电价,当学生的作业情况在正常范围内时,扣分和评价的标准也是正常的标准,但如果学生的作业情况出现异常情况(比如,作业不交的次数多于正常情况),那么扣分和评价的标准也发生相应的浮动。

【实践研究呈现】阶梯给分式分层作业及评价策略

(1)常规的分层作业策略:根据课前的前置性导学案确定的“自我分层”来确定本节的作业层次。若学生的自我分层为a,则作业中的“基础训练”必须完成,“能力提升”不需要完成;若学生的自我分层为B,则作业中的“基础训练”必须完成,“能力提升”自主选择;若学生的自我分层为C,则作业中的“基础训练”自主选择,而“能力提升”必须完成。

(2)阶梯给分式分层作业及评价策略:①每学期随机查若干次作业,登记作业未交的学生。期末时,根据不交作业的总次数,作如下处理:在总数中扣除一次再计数,前三次,每次在总评分数中扣除10分,第4~6次,每次在总评分数中扣除15分,从第6次开始,每次扣除20分,直至扣完。②浙江省学籍管理系统在录入总评成绩时,根据平时、期中和期末三次成绩算出总评基础分。根据分数最低的学生,将该生分数增加到最低及格分。并以其分数的增加比例为根据,将所有学生的分数按比例增加。如:某位学生总评的实际分数为40,则需加20分才达最低及格分数。从40分提高到60分,需乘以系数1.5,则所有学生的成绩都相应地乘以1.5。这必然导致有学生的分数超过100分,没有关系,先放着不动。③乘以系数后的成绩减去根据作业不交情况应扣去的分数,作为最后的总评成绩,如果有学生仍超过100分,则在学籍管理系统录入时按100分录入。比如,有学生实际总评80分,乘以系数1.5后分数变为120分,如果该生有3次作业未交,则减去30分,分数变为90分,录入时登记为90分。若该生有5次作业未交,则要减去60分,则其分数变为60分,成绩录入时就登记为60分。

这个方法的优点是,成绩好的学生更加灵活处理自己的作业,偶尔有不交也没关系,但必须控制次数。成绩差的学生则必须时刻盯牢自己的作业,一刻也不能松懈。对学生的评价也自然在这种阶梯给分方式中作了分层处理。

将物理教学与分层策略相结合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有力体现。分层策略的提出和实践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高效多赢的课堂教学模式,值得实践和推广。

参考文献:

高三生物教学策略篇10

关键词:解题能力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课程承袭了初中的知识而更加深入,在以高考为终点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从表面上看,解题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课堂教学直接指向的教学目标。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个整体,如果光从培养解题能力角度出发,很容易出现一种现象就是“题海战术”,通过大量做题来培养解题能力,由量变达成质变。因为题海战术也培养了一些善于总结的学生,但较之整体教学而言,还有更好的办法值得探讨。我们一起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

一、掌握全面完整的基础知识

掌握全面完整的基础知识,重点是课上能够集中精力听讲,能够把老师所讲到的概念、定律、原理彻底弄清楚,理解这个物理现象产生的来龙去脉,老师把物理现象用最基础最简单的知识解释清楚,不管之前的物理基础如何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

知识分又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以用于区别、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指“怎样做”的知识,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操作过程的知识,即关于如何从已知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与建构是提高物理解题能力的重要基础,而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比例偏低在物理教材中,陈述性知识处于显性的状态,具有比较严谨的结构。教师在教学中着重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一类的问题,而对“怎样做”以及“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学习”这类问题却很少涉及。其结果,学生只学到些静态的陈述性知识,而缺乏动态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于是出现“能听懂,但不会解题”的问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突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地位,要结合问题解决活动,将平时受到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传授给学生,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二、教学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主体头脑里所建立的知识结构。物理学的知识具有严谨的结构体系,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例如,牛顿第二定律F=ma、动能定理Fs=ek、动量定理Fi=p是高中力学中三条基本规律,它们分别描写的是力的瞬时作用效果、力对空间的积累效果及力对时间的积累效果。但三条规律中,牛顿第二定律是基础,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由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可以推导出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所以,许多问题既可以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也可以用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求解。

我们经常说对知识要“融会贯通”,就如此,不但要了解某一知识“是什么”,更应了解该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布鲁纳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因为教给学生学科基本结构“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美国问题解决研究专家F·瑞夫指出:“人的知识若能按照等级次序组织起来,就可大大增强解题能力。基于以上思想,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十分注重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

对认知结构的培养其实也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多次引导就会潜移默化的为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习惯。第一,知识结构的整体呈现。即教师先将课程中的知识以宏观整体的架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先走上泰山之顶,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看到今后将要学到哪些知识。第二,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比较。这种方法贯穿在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前后联系,纵横比较,不仅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还可以传达给学生要用这样联系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第三、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学生学到了很多点的知识的时候并不具备综合的解决能力,就像行军打仗一样,要培养综合作战能力,就要不断的总结归纳,将不同的知识有规则的串联起来,纲举目张,随用随取。

三、传授有效的解题策略

解题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手段、途径以及方法。对解题策略的总结与升华之后形成了能力。题海战术就是想通过大量做题来总结归纳,形成解题策略的一种手段。而这种手段时间漫长耗费大量的精力。有效的解题策略是要传授给学生如何通过分析问题,找到问题之所在,在记忆中搜寻到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这也是一种思维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解题策略的获得常常是盲目的,或走了许多弯路才最终领悟的,它基本上是依靠学生在解题实践中自然地生成的。因此,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应当注意将解决物理问题有效的思维策略提炼出来,外显地,明确地、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并适时帮助学生对解题思维过程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在解题实践中掌握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