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十篇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十篇

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4:13

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篇1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环境;管理;精神

在开展学生德育工作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发挥班级文化作用,可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人格、品格,促进班风、学风的良性发展。

班级文化建设由环境文化、管理文化、精神文化等组成。其中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它决定了一个班级的“精神高度”。

一、加强班级环境文化建设,让班级环境建设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

班级环境的布置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它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美的环境才能塑造美的心灵。它虽然“桃李不言”,却能如一缕春风、一阵细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中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要利用好每一个空间、精心布置、充分挖掘教室的育人功能,使其既温馨舒适,又催人进取。“孟母三迁”就是揭示环境文化对人的个性和情操影响的典型例子。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好教室的环境文化建设呢?教室环境文化建设应该力求达到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首先,我们应该设置奋斗目标、班训、班级口号、班主任寄语、班级公约、名言警句、图书角等内容;布置应该是错落有致、疏密合理;风格上,动静搭配、色彩和谐;内容应该讲究艺术,使形式到内容都力求美的体现,使学生愉悦,让学生奋起。此外,还可以创置疯狂英语一角,设立学习、创作成果展示台、经典名著小书柜等内容,从而使教室学习形式多样化,形成深厚的学习文化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促进班风、学风的良性发展。

教室环境文化建设也可以在教室建立“绿化角”,这样,不仅能美化教室环境,还可让教室与自然融为一体,拓宽学生的知识,陶冶情操,激发其不断学习、进取和创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宿舍应该有宿舍雅号、宿舍公约,还可有学生制作的手工、字画等作品,也可建立“绿化角”。寝室公约由学生民主制定,共同遵守。学生长期置身于这种浓郁的文化环境中,情操自然而然得到陶冶,心灵得予净化,良好的人格、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激发不断学习、进取和创新,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班级环境文化建设还可以让家长参与教室、宿舍环境建设中,让班级更有家庭的文化气息。如家长为班级制作一个储物架,一张图片,培育一盆花草,写上一句祝福,既丰富了班级文化内容,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让学生在班级里还能感受到家的温馨,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班级班级管理文化建设,让班级管理上升为深厚的班级文化内涵

首先,是抓好细节。我们加强班级管理文化建设,应该把行为规范细化,让每一个成员都牢记在心,自觉接受约束,时时都感到不遵守规范是不行的。比如,我们要求尊师爱生,那么怎样才算是尊师爱生?我们就应该有具体的行为要求,制定出相关的条例,并制定出相应的监督考核措施,谁要是违反了,谁就会立刻受到处罚。这样,久而久之,尊师爱生的要求才能变成全体师生的自觉行为,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文化。

其次,是注重引领。要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文化氛围,需要教师的引领。一是注重舆论导向。要建设良好的集体舆论,对好的事情大加褒扬,对不好的事情及时贬斥。当一个群体中形成了正确的舆论,每一个成员的一言一行就会受到它的监督,这种监督就是一种导向,时间一长,人们不需要它的监督也能自觉地按照规范去做了,那文化也就形成了。文化一旦形成,反过来就会对人产生强大的影响作用。二是教师要有爱心,因为教师有爱心才有教育,有了爱心才有责任心。当教师的学心如甘露般注入学生的心灵,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

最后,是持之以恒。建设班级文化,说到底,就是培养所有成员的良好习惯,改变其不良习惯。我们知道,人的心理规律是这样的:一些学生思想转化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教育现象,这是由于这些学生的认知状况和规律决定的。他们经常缺乏一种正确动机,在受到自满、畏难、外力不良因素的影响时,他们的认知就很有可能出现反复,从而导致他们的言行也有反复的过程。对此,心理学家詹姆斯说得非常具体,他认为培养人的习惯,必须坚持训练,不能破例,因为“每一回破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次滑手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次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可见,习惯的培养,最需要的是持之以恒,最忌讳的是一曝十寒。

当师生们不需要任何提醒也知道按照规范去做了,此时,他们的好习惯已经养成了,素质提升了,良好的班级文化也就建成了。所以,建设班级文化必须以行为训练为抓手,以培养良好习惯、提升素质为目标,从小事抓起,从老师做起,注重引领,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三、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就是要让师生的精神转化成班级精神文化内涵。

让师生的精神转化成班级精神文化内涵是班级文化建设是核心,它决定了一个班级的“精神高度”。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好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呢?

最关键的是要让教师知识和人格精神转化成班级精神文化内涵。孟荀在人性善恶论中,虽然一个崇尚于性善,另一个崇尚于性恶,但他们最终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班级精神文化中,教师应该是班级精神文化内涵最持续的体现者,他们不能仅仅成为解题的工具,而应成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学生精神的导师。他们要传播给学生人类最美好、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传统教学模式让课堂变成应试演练战场,学科的魅力、文化的传承在课堂上了无踪影。作为教师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身上是否形成文化内涵的载体,在现实活中能如春风化雨般润泽学生的生命灵魂,为其人生的健康、持续发展而悄然发挥促进作用的。教师只有不断挖掘学科魅力,完善知识和人格,让其形成班级文化重要文化内涵,比如语文教师通过激情情操成为带领学生品味精炼语言,品读精典名著,挥妙笔书写人生榜样;数学教师通过严谨和理性成为带领学生由未知而已知,找准人生的坐标榜样;物理教师以务实成为带领学生究物穷理,悟尽物中之真理榜样。这样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要点,而是学科的精髓和内涵,让学生被学科的魅力深深的吸引,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那么肯定能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普通教师与名师相比,知识和人格精神并不欠缺,但在名师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的知识和人格精神已经转化成班级文化内涵重要因素,就算某一天名师不在班里,但还有一种无形力量激励着学生不断努力,不断拼搏,那就是名师的知识和人格精神已经转化成班级文化内涵无限魅力。

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篇2

一、明确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学习和交往等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一种班级“综合个性”。可分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视觉文化。

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内核与灵魂,是形成行为文化和视觉文化的基础和依据,具体表现为班风班貌,是逐步形成和培养的,它可通过恰当的载体准确、精彩地表达出来,如班训、班旗、班徽、班歌等。

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动态表达,可分为活动文化和制度文化。它是班级根据自身发展目标和治班理念,经过统筹策划和精心设计,从而形成一种整体协调、目标一致的活动序列和规范体系。其表现形式为班规的制订与实施,主题班会的策划与召开,学校各项活动的参与。

视觉文化也称物质文化或班级环境,是班级精神文化的静态传达、直接体现。是班级对一切可视对象进行统筹策划和美化设计,从而形成能够传达班级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的视觉符号体系。可体现为桌椅的摆放,宣传栏的布置,黑板报的设计,植物的摆放等。

二、区分“特色班级”与“班级特色”

“特色”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班级特色”,就是指班级的独特风格,它有区别于其他班级的个别或某些强项或优势,独树一帜,与众不同,这是创建特色班级的初级阶段。其发展轨迹一般表现为:发掘班级特色,选择班级特色,培育班级特色,形成班级特色,通过班级师生之间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使这些特色逐步发展,形成精神内涵,成为渗透于整个班级、为这个班级所特有的文化模式,是班级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这才形成为“特色班级”。特色班级的创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形成特色。也就是说,“特色班级”是班级创建特色的高级阶段。

三、确定班级特色的创建主题

如何创建班级的文化主题呢?笔者认真研究了近几年中山市的特色班级的资料,发现主要从“观念意识、行为活动、学习习惯、能力培养、才艺特长”等方面确定创建目标和内容,形成创建主题。

四、班级文化的设计与布置

1.精神引领――班训班规的制定与设计

(1)开学2周后,待师生相互熟悉后可开始制定班训班规。(2)教师可结合历史、寓言、人物或其他故事,并结合有关教育学的知识,师生共同解读班训的内涵并明确选择该内容作为班训的基本理由。(3)张贴班训班规上墙。一般为前面黑板正上方,注意字体、字号及布置形式。

如笔者所带的初三(12)班的班训为:把握现在就是创造明天。可解读为成功者永不放弃,放弃者永不成功!只为成功找理由,不为失败找借口!并转化为班级口号:初三12,独一无二,挑战自我。创造奇迹!目的是希望初三12班的同学勤学乐学善学,为中考拼搏,为理想而战。

2.形塑未来――班标、班徽、班旗的设计与使用

(1)采用班级征集的形式号召班级同学进行设计。(2)具体绘制出彩色班徽,要求形象简明,颜色艳丽,有象征意义,有艺术感。(3)对班徽的内涵进行诠释,诠释要具体、深入,尤其要呈现出班徽的文化内涵,以便学生或其他旁观者能够明白这一设计的初衷。

如初三(12)班的班名为“启航者”。

班标图案表现为:“3”幻化为蓝色的海洋,“12”幻化为帆船手,具体表现为一个帆船弄潮儿踏海迎风前行。我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班徽、班旗。班徽悬挂在教室外墙正中,把班旗制作成4号旗帜和手握小旗子,供运动会、出游等各种活动使用,能增加班级凝聚力和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

3.书香励志――班级图书角的设计与经营

(1)寻找哪些图书、报刊、杂志适合学生阅读的,列出具体的图书、报刊或杂志的名字。(2)师生捐献图书或订阅杂志,布置图书角。(3)制订阅读规则,发挥图书角的功能。(4)阅读写作活动的交流。

4.花香育人――生物角或空中花园的设计与维护

(1)你想布置什么植物,布置在何处?(2)如何获得这些植物?(3)如何精心照料植物,使鲜花飘香,发挥生物角的功能?这些不仅是摆设,而且隐含着巨大的教育功能。它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承担责任,从而培养学生的细心、恒心、耐心、责任心,培养他们对班级这个“家”的感情,起到了环境育人的良好效果。

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篇3

关键词:高职班级文化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类型,经过多年的发展,发展非常迅猛,学校的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建设、教学教改、招生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并向内涵建设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项内容。据统计,目前,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1300余所,并涌现出一批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它们办学特色鲜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有的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有的未能彰显高职特色;有的校园文化与专业建设严重脱节。这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匹配的。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次级系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本文从班级文化建设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班级文化内涵及内容

国外学者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对班级文化进行了研究探索,美国学者杰克逊1968年开始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我国学者吴立德、吴康宁、李学农等从二十世纪末对班级文化及其建设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关于高职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则是近几年开始关注的问题。

(一)班级文化的含义。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各种制度等。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班级文化就是精神文化。

班级是一种组织,班级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班级的建立不意味着班级文化的建立。作为组织文化,首先,班级文化必须有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其次,组织成员详细沟通这个愿景,并消除阻力;组织成员共同参与;规划执行流程。班级文化是班级组织发展到高水平的标志。

因此班级文化是在班主任(辅导员)的引导下,以共同的目标和愿景为引导,通过班级全体学生共同努力所创造的满足全体成员发展需要的独特的班级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它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班级的灵魂,是微观的校园文化。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1.物质文化层面的建设。班级物质文化是通过眼睛能直接观察到的东西,它是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教室的设置、宿舍的设置、班级网络阵地等是其外在表现,尽管是表面的东西,但它很重要,它最直接体现班级的外在形象,影响班级的精神风貌,左右班级的外部评价。

2.制度文化层面的建设。制度文化是夹在表层和深层之间的文化,是班级文化的进一步深化,不是浮在表面的东西,表面通过眼睛不能看到,要深入进去才能看到。主要表现在班级的规章制度建设上,规章制度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精神文化是深层文化、核心文化,是不能通过眼睛看到的,它只能被感受到。主要表现在班级共同的目标愿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

4.行为文化层面的建设。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是行为文化。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班级文化建设要牢固树立文化意识,改变错误观念。

意识到并重视文化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第一步。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思想,就有什么行动。

改变思想上认为班级文化无足轻重的观念,如果没有文化意识,那么班级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就不可能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的前提是要求班主任和全班同学都要有文化意识,必须认识到建设班级文化很必要,认识到班级文化的重要作用。不能认为班主任有文化意识就可以了或者认为高职学生已经有了文化意识不需再进行引导的观点。

改变班级文化建设伴随班级建立自然会有班级文化的自然论。班级文化的建立是积极自主的建设过程,必须是有意为之的。

改变班级文化建设一劳永逸论。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同学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性格各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要在一个集体中学习生活配合很好,短时间内难以办到。学生今天入校,明天或后天这个班级就很有文化,这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文化建设要一步一个脚印,按照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循序渐进地进行,一个班级的班风要经过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才能定型,一个班级的考风要经过数次考试才能显现,一个班级的班风要经过长期的碰撞磨合才能定格。即使班级文化形成了,也需要与时俱进,常抓不懈。在班级文化建设上,想要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二)班级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

教师引导学生在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根据班级的实际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班级制度要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要以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网络文化为抓手,形成良好的环境,做到润物无声。班级行为文化要以日常管理为抓手,持之以恒,同时用多个尺度衡量学生,树立学生典型,引导学生的行为养成。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以学业生涯为抓手,引导班级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培养集体意识,形成良好班风。

(三)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企业文化。

高职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把优秀企业文化融入班级制度、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建设中,有利于高职学生了解熟悉企业文化的精髓,纠正认知上的偏差,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魏书生.魏书生文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

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篇4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立达学院的校训“忠、诚、勤、和”与之非常契合,践行校训,同时就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校训精神渗透到班级建设中,将之日常化、具体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纵观目前对于校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校训名称的翻译、校训内容和含义的解读、校训理论的阐述、名校校训的罗列分类、校训功能及意义的静态分析等方面。纵观目前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班级文化建设理论探究,较多地使用逻辑推理和描述法,聚焦于普遍性,个案研究较少。本研究立足于前辈的结论,抓住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途径,了解学生对校训的认同和践行意愿情况,运用可行性措施加强学生对校训的认同。以一个班级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把校训精神融入班级文化建设的各方面,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这是本文的重点和创新点所在。

二、立达学院校训的内涵

校训是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可通俗地解释为“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上海立达学院校训“忠、诚、勤、和”具体解读为“忠以持志、诚以待人、勤以治事、和以处众”,以为全校师生立身处事之标杆,培养具备责任感、勇气诚实等兼具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的优质立达人。

忠以持志,倡导所有师生应当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心态中正。从宏观来说,要求所有立达人忠于国家,忠于共产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奉献力量,从微观来说,要求所有师生忠于自身的志向和目标,并为此不懈努力。

诚以待人,要求全体师生把诚信作为个人的生活准则,诚实守信,待人要真诚老实,言必行,行必果。因为只有坚守诚信,大学才能称为充满信任的美好校园。

勤以治事,倡导全体师生要勤劳勤奋,反对好逸恶劳,在从事学习或工作时,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尽力多做。所谓一勤天下无难事,遇到事情不推诿,具备勤恳的道德义务。

和以处众,倡导全体师生善良地对待他人、他物。与人为善,谦虚礼让,帮扶互助,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三、班级文化

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师生在一定规范下创造的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方式。它是班级成员在长期学习生活中发展而成的独特体系,能正确反射出班级成员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是一个班集体区别于另一个班集体的重要特征。

优秀的班级文化能形成一种团结进步的精神风貌,班级学生感受到同学间的和谐融洽,团结互助,相互关心,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形成良好的班级凝聚力;健康积极的班级文化能有效引导班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班级学生构建更完善的人格;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形的规范准则和制度,能柔性约束班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能有效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四、用校训引领班级文化建设

(一)样本基本情况

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是立达学院2014级会计专业的一个班级,共计55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43人。政治面貌方面,共青团员52人,群众3人。录取形式方面,参加全国秋季高考统招的有32人,自主招生入校23人。

高职院校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会计类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工作,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天天与金钱打交道,如果心术不正,容易犯下严重错误;会计部门一般是企业的综合性管理部门,要和企业内外方方面面的人接触,友善热情待人是基本素质。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结合学生的职业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忠于?守、坚持原则、踏实勤恳、诚实朴实、细心谨慎、友善热情等优良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

(二)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核心部分,是班级学生在共同学习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更要注重培养大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校这个微社会里完善自身人格,毕业之后做受社会欢迎的人才。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充分融入校训“忠、诚、勤、和”。如:组织“校训解读”主题会,向学生推送校训的基本内容“忠以持志、诚以待人、勤以治事、和以处众”;组织“故事讲演会”,分别以“忠、诚、勤、和”为中心词,以历史人物为缩影,讲述精神可贵;组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视频学习会,他或她曾倾一己之力,践一生之诺,触动学生心底的柔软,形成一股高贵的精神力量。充分利用学院学生德育工作节点,以活动为载体,以校训为精神支柱,促进班级精神文化的构建。

加强班级精神文明建设,以校训精神为导向,在思想教育过程中以活动为载体,把校训“忠、诚、勤、和”融入实际学习生活中,以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态度,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呈现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面貌。

(三)物质文化建设

所谓“环境造就人”,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集体的硬件,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客观存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要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实现连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大目标。”该班级的固定教室是学生学习和交往的重要场所,班容是班集体所有成员的形象代言,优秀的班级物质文化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创造。室内卫生干净整洁,桌椅摆放齐整。此外,板报制作、墙饰设计、公布栏、卫生角等方面,需要精心策划,并及时更新,静态不变的板报信息基本没有育人功能。在班级环境布置中,积极鼓励全体学生参与,体味其中的快乐和成就。以校训为基调,凸显实时变化的主题板报,以期达到育人的目的。教室前方张贴校训“忠、诚、勤、和”字样,教室两侧悬挂校训精神的名人标语,后方板报实时更新。

(四)制度文化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得以实施的制度保障,要求班级师生在个性发展的前提下,规范自己的行为,严格要求自己。

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学生守则”,让学生清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必须做,哪些鼓励做。在建立班级各项规章制度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班会、寝室走访、个别了解等途径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班级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不能一味坚持原则,需要灵活开展落实。

为了确保制度有效执行和落实,提升制度管理的严肃性,需要班委干部以身作则。因此,班委干部本身素质需要过硬,有良好的自觉自律意识。组织学生对班委干部开展定期的检查、考评,从而优化班委队伍结构,可进可出,促进制度建设良性发展。

以校训精神为班级制度建立的依托,对应“忠、诚、勤、和”四个方面,制定班级管理条例,建立党、团员发展考核制度、诚信考试制度、上课出勤管理制度、文明和谐宿舍评比制度等,把校训精神融入班级管理的各方面,以期作为学生优良素质养成的目标。

(五)行?槲幕?建设

班级行为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显性形式。班级文化建设的水平,最终要落实和体现在班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

从基本的文明礼仪抓起。在校园里见到师长主动招呼问候;在课堂中有事主动举手示意,获得老师同意后从后门轻声出去;不讲话,不随意玩手机,不带早餐进课堂;同学间不乱起外号;需要别人帮助时,主动说“请,麻烦,谢谢”等礼貌用语;自觉保持教室、寝室整洁、卫生,不在墙壁上乱涂乱画;不抽游烟;不随地吐痰;公众场合不大声说话。

有意义的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中重要的育人载体和有力抓手。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体娱活动对形成良好的班级行为文化能起到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活动要有教育性、趣味性和自主性,让大家在愉悦轻松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比如在学习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专业技能竞赛”,用实际行动接受挑战、完成挑战,营造竞争氛围;组织学生参加“寒暑假志愿者服务”、“献血”、“学雷锋”等活动,用实际行动落实校训精神;主动担当重要任务,比如负责校运会开幕式节目表演,在集体排练过程中,班级行为文化逐步提升;组织学生为参加各类竞赛的学生传送加油语,增进彼此情谊。

五、学生对班集体反馈情况调查

为了进一步检测用校训目标引领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形成对比数据,再次对抽样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5份,实际回收51份,其中有效卷为51份,有效回收率为92.7%。根据班级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编制了问卷。问卷共有18道题,目的是摸底学生对班级的满意情况。

在班级精神文化方面:

请问你热爱你的班集体吗?你清楚校训的内容内涵吗?

你认为班内同学团结吗?你信赖班委干部吗?

你认为班级整体风气是在不断优化中吗?遇到困难时,班内同学会关心帮助你吗?

在班级行为文化方面:

你会主动参加班级、学院的活动吗?在校园遇到师长,你会主动招呼吗?

评选优秀班级时,你会为之努力吗?毕业之后,你会主动邀请同学聚会吗?

在班级物质文化方面:

你对班级教室环境满意吗?看到教室悬挂的校训标语,对你有指导意义吗?

在班级制度文化方面:

你同意你代表的不只是自己,更代表班级形象?你认为班规对你有约束作用吗?

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有班集体归属感,其中一半学生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另外一个家,这充分说明了该班级具有强烈的凝聚力,班级目标明确。在争创班级利益时,71%的学生态度坚决,表示当然会为之努力。84%的学生认为班内同学很团结,39%的学生表示在遇到困难时,总是能得到班内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因此,通过这一年来师生共同努力,以各类活动为契机,80%的学生对校训内容和内涵有了清晰的理解,自律性和自主性更为突出,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优良风貌,班级同学间关系融洽。班级上课出勤率在兄弟班级中排第一;在学校班级年度评优中获得“先进集体”、“红旗团支部”;代表学院参加校运会入场式表演,获得“第一名”;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日活动中获得“优秀组织奖”;在学院主题板报设计中获得“第二名”。

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班;载体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1-0127-05

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各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多样、多变态势。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思想观念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创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淮阴师范学院坚持把班创建活动作为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不断丰富创建内容,改进创建方法,创新活动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得到显著提升。

一、淮阴师范学院班创建活动的历程与成效

淮阴师范学院1997年由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和淮阴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总理故乡淮安市的第一所省属本科院校。1997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校党委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作为学校建设的首要问题。在大学生思想状况调研中发现,大学班集体和大学生个体都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一是大学生班集体发展目标不明确,班级建设发展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和内动力;二是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学习热情不高,责任意识、进取精神不强;三是传统的班集体考核评价机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班集体的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挖掘新资源,创造新模式。为解决这些问题,校党委提出,在大学生班集体建设上,需要设定一个具体的、可以让学生参与争创的班集体发展目标,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上,需要选好一个学生真正想学、愿学、能学出成效的榜样。而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代表,是全党楷模、一代伟人,他的品德、人格、情怀和风范,为中华民族树立起了一座精神丰碑,感染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人,正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最好榜样。为此,校党委决定在全校学生班级中开展班创建活动,用精神哺育青年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淮阴师范学院逐步探索建立了以班创建为抓手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制,在高校有效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淮阴师范学院班创建活动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丰富、逐步完善的过程。

第一阶段:探索实践阶段(1998-2002年)。淮阴师范学院开展班创建工作起始于对总理最朴素的崇敬之情。淮阴师范学院地处淮安,是总理生活过的地方;1997年能够在同类学校中较早升格成为本科院校,也受益于评审领导和专家组对总理的家乡的关心,因此,全校师生对总理怀着特殊而深厚的情感,一直在寻找适当的方式表达对总理的怀念和敬意。1998年春,在100周年诞辰之际,淮阴师范学院隆重举办了思想生平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以学术研究的方式表达对总理的敬意。在此基础上,1999年3月5日,学校成立研究会,把创建班作为研究会的一项重要任务。2000年,党委发出《关于开展创建班活动的决定》,制定出台了班评选条件和奖学金评选条件,正式启动班创建和奖学金评选工作。淮阴师范学院班创建工作从一开始就得到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指导。为配合班创建工作开展,2000年,校研究会和校团委联合指导成立了研究会学生分会。2001年2月,评选表彰了第一届班,评选表彰了18名奖学金获得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学校党委联合为班授牌。中央文献研究室廖心文、安建设等七位专家来校参加班颁奖活动。从此每年评选表彰,从未间断。

第二阶段:丰富发展阶段(2003-2006年)。2003年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相继出台,在这两个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淮阴师范学院班创建工作内容不断丰富,机制不断创新。为体现班评选的公开公正公平,吸引更多学生关注班创建活动,从2003年起,班采取公开评选、班级汇报、现场票决的方法开展评选活动;为加强引导,保证创建成效,从2004年起,每年3月份开展全校集中创建活动;为更好地指导各班级开展创建活动,2005年开始,学校每年都举办集中创建培训班,对学生骨干进行培训。2006年开始,淮阴师范学院学生全面开展“大手拉小手”等活动,带动中小学共同开展班创建活动,扩大了班创建活动的影响。

第三阶段:创新提升阶段(2007年以来)。2007年,淮阴师范学院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组织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等第。此后,淮阴师范学院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丰富和强化用精神办学育人的学校特色。为满足学生参与精神学习的需要,2007年,鼓励各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分别成立学习、研究、宣传精神方面的学生社团;为更好地推进创建活动,促进创建班级交流,扩大创建影响,赢得社会支持,2007年开始,学校要求所有创建班级在新华网建立班级博客,团委建立班创建博客圈。2009年开始,每年编印精神学习专题辅导读物,2011年,研究会与团委联合编印了《青少年时期部分作文与旅日日记选编》,要求创建班级学生认真学习研讨,努力提升创建层次。

淮阴师范学院班创建活动始终紧紧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始终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勤奋求实的良好学风,养成文明礼仪的行为习惯,培养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班创建活动提升了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对学校的认同感,学校也由此形成了鲜明的“用精神办学育人”的特色。创建成效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表现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学习热情持续高涨,文明素养明显提升,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

二是学生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班创建

活动为学生班级发展提供了可以追求、能够实现的共同理想,各班级在争创过程中,全体同学和班主任老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班级的凝聚力得到增强,同学问、师生间的情感更加密切。

三是学生骨干综合能力普遍提高。班创建活动为校园文化注入了丰富的内涵,满足了学生自主性、选择性、多样性的成长需求。在班创建过程中,各创建班级学生骨干策划活动方案,进行宣传鼓动,开展各项活动,组织申报材料,参加公开答辩,在创建与申报过程中,学生骨干的能力得到了全面锻炼。2007年以来,淮阴师范学院有556名毕业生通过层层选拔任职村官,绝对数量居于江苏全省前列。

四是形成了班创建的淮师模式。经过多年探索,淮阴师范学院初步形成了班创建的淮师模式,这一模式可以用五句话30个字来概括:核心价值引领,师生互动创建,学术研究助推,专题课程深化,综合环境熏陶。淮阴师范学院班创建活动独具特色富有成效,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知名品牌。淮阴师范学院《用精神培育青年学生》案例被江苏省教育厅收入《实践与探索――新时期江苏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百例》;淮阴师范学院“创建班系列活动”被评为淮安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创新项目。2010年4月,在全国“精神与青少年教育”经验交流暨学术研讨会上,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助理邓传淮、省教育厅副厅长殷翔文、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室务委员廖心文等领导充分肯定了淮阴师范学院班创建活动的成功做法。2011年1月,淮阴师范学院报送的《深入开展班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成果在国家教育部开展的2010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被评为优秀成果。

五是培育产生了鲜明的学校办学特色。班创建活动所承载的内涵是用精神育人,对此,学校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坚持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坚持指导办学与教书育人的融合,坚持活动创新与环境营造的统筹,在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淮阴师范学院以精神办学育人特色得到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可,评估获得“优秀”等第。

六是凝练、提出了淮阴师院的大学精神。精神博大精深,在组织开展班创建过程中,学校一直在探索如何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告诉大学生精神的基本内涵。在不断的思考中,学校结合大学生文化的特性和学校自身的传统,凝练提出了“坚守朴实、追求崇高”这一体现精神的淮师大学精神。这一提法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充分认可,现在已经成为淮师人耳熟能详的大学精神。

二、淮阴师范学院班创建活动的主要做法

1、制定标准,明确创建目标。为帮助大学生学习、研究、了解、喜爱、践行精神,更好地指导学生班级开展创建活动,学校党委制定并公布了班评选标准,评选标准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研读著作和有关书籍的情况;二是撰写学习心得和研究论文的情况;三是参观瞻仰同志纪念地的情况;四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践行精神的情况;五是形成班级特色;六是具备优秀、良好班风班标准。具体的评比条件,为各班级提供了明确的创建目标。

2、积极引导,规范创建程序。一是广泛动员,调动创建热情。每年新生一入学,就进行班创建工作的宣传动员,组织大一学生集体瞻仰故居和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二月,学校下发集中创建通知,明确年度创建主题、重点活动和相关要求。二是统筹协调,固化创建节奏。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和统筹协调,班创建活动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化的时间节奏:9月新生入学进行面上动员;10-12月,各班级自主创建;在1月8日逝世纪念日前后,开展追思纪念活动;3月5日诞辰纪念日前后,全面启动集中创建工作;4月底或5月初,举行公开答辩、评选和表彰。相对固定的时间安排,使得各班级都能把握好创建节奏。三是集中培训,提升创建水平。学校每年都要对报名参加创建的班级骨干集中起来进行培训,目的是帮助大家进一步明确创建班的重要意义,理解精神的内涵,掌握创建班活动的有效形式和载体。

3、与时俱进,丰富创建载体。一是鼓励多元,丰富创建形式。在要求各创建班级做好读恩来书、撰写体会、参观瞻仰、志愿服务等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学校更加鼓励各创建班级结合本班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活动。全校各班级除了开展精神报告会、学习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紧密结合弘扬精神的创建活动外,还经常结合班级的学风、诚信、能力提升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班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得到明显增强。二是组建社团,激发创建活力。为帮助各班级更好地开展创建活动,激发广大学生学习精神的积极性,学校在研究会学生分会基础上,又鼓励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分别成立学习弘扬精神方面的学生社团,如大鸾书画社、文学社、海棠花学社等。学生社团激发了创建班创建活动的活力。三是依托网络,增强创建互动。学校要求创建班级建立博客,组建博客圈子,通过博客网络交流沟通平台,让创建班级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见解、撰写班级日记,积累资料,登录访问其他创建班班级的博客,共同提高创建水平和知识修养。淮阴师范学院以的字命名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型综合网站“翔宇网”,是教育部表彰的全国高校百佳网站。互联网信息海量性、可扩容性、人际传播兼容性等特点,也丰富了班创建活动的内容,促进了班创建工作机制、形式和方法手段的创新。

4、整合资源,优化创建服务。一是开设讲座,强化创建质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文献研究室石仲泉、李海文、陈晋、廖心文、安建设、赵春生、曹应旺、杨明伟、陈扬勇等专家,翻译、原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范承祚,前中国驻纽约大使衔总领事、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张宏喜,的侄女周秉德、侄儿周秉钧,以及身边的工作人员赵炜、高振普等,都是学校的常客,他们经常应邀来校考察并为学生开设讲座,极大地提升了班创建活动的品位和质量。二是注重研究,深化创建内涵。要想不断深化班创建活动的内涵,必须紧紧依靠精神和青少年教育研究。学校先后成立了研究会,创办了研究所,建成了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点)――精神与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定期召开研究会议,出版研究书刊,这些研究大大促进了班创建工作。三是整体规划,优化创建环境。学校特别注重环境育人的作用。学校的校名采用的手书集字。校报长期开设“恩来风范”专栏,学报“研究”专栏被评为全国高校学报特色专栏。在图书馆大厅敬立了塑像,在主干道两侧设置周恩

来名言灯箱,在王营校区主干道翔宇路安放了镌刻着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石屏;在交通路校区综合楼外墙上和王营校区的图书馆里,镌刻了的“大江歌罢掉头东”诗碑。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润物无声地对大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熏陶作用。

三、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载体创设的思考

淮阴师范学院的实践证明,班创建活动是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创新之举,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淮阴师范学院开展班创建工作,对于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载体创设具有重要启示。

1、在理念上,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积极创设有效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主导着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追求方向。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最紧要的是从实践层面创新教育载体,创建生活情景,使其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从学理化到通俗化的转变,让大学生参与其中自我教育、融入其中自我提高。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积极创设一个大学生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学习教育载体和文化活动平台。而精神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是相契合的、一致的。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班创建活动,正是体现党的主张、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创新之举,适应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有利于大学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进取意识,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从全党楷模身上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提高生命质量。

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篇6

一、“海洋文化”特色建设

符合学校德育实际与发展需要

我校是一所普通公办初中,地处城郊地带,学区居民主要以拆迁户及外来务工人员构成,家长受教育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和氛围,多数孩子表现出不自信、不开朗、不上进等现象。根据生源生活条件、学业水平等均处于较弱或较低层次的实际情况,学校决定创新德育内容方式,加快德育发展,提升德育成效,努力促使学生建立起“包容、自信、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时,教师也需要以宽广的胸怀、开放的视野、自信的精神、乐观的品质,来更好地接纳众多处于困难甚或问题重重的学生与家庭。所以,学校“海洋文化特色建设”应运而生。

人类的生命来自海洋,人类的文化起源于海洋。海洋以她的浩瀚壮观、奥秘无穷、宽广博大,自由奔放等特质,使人类视海洋为力量与智慧的象征。曲金良在《海洋文化概论》中说:“海洋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的品格,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竞争意识和开创意识,都比内陆文化更富有开放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

于是,我们遵照“为学生的成人、求知和创新奠基”的办学理念,着力创建学校海洋文化特色,弘扬海洋人文精神,丰富教育内涵,优化德育工作,以“奠基”的意识,培养学生(也引导教师)拥有宽广的胸怀,开阔的视野,自信、乐观的品质,探索、挑战的勇气,促进二中人自我超越。

“海洋文化”创建之初,学校提出了“海纳百川自我超越”的行动思想,同时对“航华二中”校名特作立意诠释:“扬帆起航立志远航爱我中华强我中华”,藉此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以潜移默化优秀品德。而我们对人的要求,即学校“包容、自信,乐观、向上”的培养目标,正与“宽广、博大、包容、开放、自信、探索、挑战”的海洋文化精神象征高度吻合。

由此,我们提出了“以海洋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特色,丰富教育内涵,营造育人文化,优化德育工作,提升教育水平”的工作策略和“弘扬海洋精神,创办优质学校”的发展战略。

二、“海洋文化”在德育及学校管理中的有机融合

作为海洋文化主要内涵的海洋人文精神,包含着众多能支撑人成长的重要观念,非常利于人的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中华民族是海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具有海洋人文精神代表性的“郑和精神”被誉为“中华民族之光”。而学校弘扬海洋文化,就是要将“海洋人文精神”在办学思想中体现,在管理中践行,在器物中彰显,在行动中落实,使之与学校德育及管理有机融合,助推学校成人成事。

学校以“海纳百川,自我超越”办学行动思想引领,围绕“成人、求知、创新”的核心理念,以“海洋科普教育”特色项目建设为辅助,设计实施“海洋文化”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科技与人文教育“并驾”,通过科研支撑,不断突破创新,促进“海洋文化”建设发展,丰富学校文化,形成教育特色,提升育德水平。

我校海洋文化教育特色建设具体工作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环境文化建设,包括海洋文化标识、文化墙廊及热带鱼校园观养等;二是“海洋科普教育”平台创建,包括海洋文化科普网站及数据库建设、创新实验室建设与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开设;三是海洋人文教育实践,包括读书节、海洋日等节日活动及具有海洋文化色彩的德育分层年段系列教育活动的设计及实施。后两方面工作均纳入课程管理,同时基础型课程则以“海洋人文精神教育案例”的形式呼应,促进学科德育,共同落实海洋文化教育。

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与持续的德育实践密不可分,需要学校教育行动的持续价值指向及文化的长期积淀。学校概括提炼出具有“四性”特点的海洋人文精神,即具有以“博大、包容、宽广气度的开放性,协作、互助、奉献思想的合作性,挑战、创新、创业精神的开拓性,自信、乐观、积极品质的自主性”为特点的海洋人文精神,作为航华二中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将其渗透在教学、德育及学校管理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为学生的成人奠基,为学校的发展铸魂。

三、“海洋文化”德育特色系列活动的设计

基于学校“四性”特点的海洋人文精神,设计德育系列活动,为学生的成人、求知和创新奠基。

1.主题教育活动

本着育人目标,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六年级至九年级分别以“规范”“信念”“道德”“理想”为重点,开展分层年段主题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将分层年段主题教育与分层年段生活化德育活动结合起来,融合海洋文化元素,设计各类德育活动(如八年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生活化德育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体验,健康发展。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意识,由教师协助,学生自主策划、自主活动,不断创新形式,提升学生活动兴趣,在活动中挖掘潜能,习得知识,养成品格,形成能力,促使每一位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2.专题教育活动

将“海洋文化”渗透到校园每个角落,营造浓厚的海洋文化教育氛围,以征文、演讲、讲故事、表演、展示、竞赛等形式,推进“海洋文化”特色专题教育活动,弘扬海洋精神。通过节庆等方面的活动开发与实施,潜移默化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主要内容如下。

①“乘风破浪,百舸争流”阳光体育文化节。

②“海纳百川,梦想远航”读书月(节)。

③“弘扬民族文化,唱响海洋之歌”歌咏比赛。

④“蓝色海洋,魅力科普”科技节。

⑤“感受文化精彩,徜徉艺术海洋”艺术节。

⑥“海之魂”班主任节。

3.班级特色建设

为丰富校园海洋文化,学校以“班班创特色”为抓手,内容包括个性班名、班级吉祥物、特色班级标牌、布置等的评选,这些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渗透了海洋文化教育,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激活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了学校德育的新渠道。

4.课程建设

以“海纳百川、自我超越”的办学思想为指导,围绕“包容自信、乐观向上”的育人目标,开发、统整学校德育活动课程系列,将海洋文化具体内涵作为课程建设的价值依据,弘扬海洋精神,丰富德育内涵。

(1)基础课程渗透海洋文化

学校基础课程融入“海洋文化”元素,普及海洋知识,呼应学校“海洋文化”教育特色。学校要求备课组每学期有3~5份体现“海洋文化”教育特色的教学案例。如针对“事件”,学校安排历史、地理、政治学科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为同学们开设讲座等。探究型课程进一步深化“海洋文化”教育特色,如六年级以《海水特征》、七年级《海洋资源》、八年级以《海洋生物》等为主题开展探究性课程的实践。

(2)德育实践课程延伸(六个一活动)

学会一项(游泳)技能;观赏一场(海洋生活)电影;经历一次(航海参观)社会实践;品位一本(海洋文学)书籍;开设一次(海洋科普)讲座;组织一次(海洋保护)论坛。

5.社团建设

成立海洋趣味科普为主的如“寰宇探索”地理、航海模等社团,提供学生自我培养、自我锻炼、自我学习、自我升华、自我体验以及互相交流的舞台。

6.课题研究

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篇7

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延伸,是学校文化的内涵式发展。我校以班级文化为载体,把科技教育融入班级的日常建设中。如学校推行每个班级确立一个科技主题,以历史上的科技名人或科技元素为班级命名,涌现出了航母班、神舟班和钱学森班等别具特色的科技主题班。同时,各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探究精神,提炼班级口号、理念、目标和精神,制定班级发展愿景,让学生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下,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学生以科技文化为班级精神,朝着班级目标和发展愿景努力奋斗,不仅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学生在浓厚的科学氛围中快乐创造、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二、研发特色校本课程,丰富科技教育内涵

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实施是学校推行科技特色文化的基础工程,为此,我们在校本课程上着力打造“三化”,即科技课程校本化、科学精神班本化、科学教法学科化。具体做法为:一是增加科技实践的时间。学校在执行国家规定的每周一节科学课外,还利用每周二下午课外活动的时间来增设科技实践课,给学生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二是研发科技校本教材。为解决班主任非科学专业出身的授课困难问题,学校成立了科学学术专业委员会,由科学专业的教师研发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每周出示一期ppt课件供全体教师下载、学习,为学校推行科技教育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三是把“手脑相长”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鼓励教师勇于突破常规。如语文学科学术委员会研究的“情境背诵法”“模型认字法”等,教师让学生在情境中背诵课文,使枯燥的认识生字的过程变得有趣;数学学科学术委员会研究的“学具辅助教学法”“树状条件分析法”,让数理更加形象,使得应用题的解题逻辑更加清晰;体艺学科学术委员会结合校园操编导了“兔子舞”,跳出了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

三、以活动为推手,打造师生的科技“盛典”

为进一步营造学校的科技文化氛围,我校还充分利用每年一度的科技节宣传日,积极承办南宁市级、城区级等各类科技节活动,依靠南宁市科学技术协会、教育局的大力支持,精心组织科技节活动,把每一次科技活动打造成为师生的科技“盛典”和科技“狂欢节”。在科技节活动中,学校组织开展航模、快艇、赛车和自制飞行器等各类竞技比赛,并对各班的科技作品进行展示和评比,拿出代表性的科技获奖作品和天文望远镜等真实的科技物品给学生动手体验,通过开展活动把整个校园的科技氛围进一步推向高潮。同时,我校还邀请市内各兄弟学校观摩、交流,逐步打响北湖路小学的科技教育特色品牌。

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篇8

为此,我校行政全力投入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启动工作,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全面塑造规范化学校新形象。去年,我们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上做了以下工作。

一、溯根源、找优势、抓机遇,确定学校发展战略定位

我校始建于1935年,历史悠久,历届领导睿智朴实,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教育的大环境发展趋势良好,中央到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师的待遇和教育总体投入逐年提升。学校发展得到了县教委的高度重视和政府及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全县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助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为此,我们将学校发展战略定位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内涵发展的教育乐园。

二、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切实抓好物质文化建设

1.成立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冉余;

副组长:王世荣,何明峰;

委员:冉健平,黄晓敏,高飞,王洪波,洪登攀,郑家秀,龙仁孝,熊胜。

2.确定学校文化主题:一展风采

“一展风采”来源于办学特色项目“苗族平安扇子舞”人文精神的提炼,既是学校培养“培养德才技艺兼备的成功人”的升华,也是学校文化的精神动力。要求并鼓励学校中的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管理乃至人生中,都要有乐观向上、坚持不懈、积极追求、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心境和姿态。“一展风采”展开的不仅是扇子,更是优雅的气质、精彩的人生!

3.逐步调整布局,实现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建设都应体现“一展风采”特色,发挥潜移默化教育作用的目的

学校先后投资40多万元,平整操场,粉刷楼内外墙壁,修整跑道,安装路灯,更新旗杆,制作喷绘、写真牌,植树种花;建设校园网,做了校园班班通;新建科技室、劳技室、美术室、音乐室和舞蹈室,完善图书室;学校面向全体师生开放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功能室,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4.为各班配备了班级文化宣传栏

各个班级根据班情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从行为规范、道德观念、心理素质、学法交流等方面设计和布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楼道文化长廊,真正实现了墙壁“会说话”“能育人”,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三、加强管理,开展活动,培育良好的精神文化

要树立和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关键在于加强校园管理,创设一个宽松、和谐、亲切、信任的人际氛围,形成健康活泼的心理环境和勤奋向上的学习环境。

1.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教学行为,大力弘扬“厚德博学乐教善导”的教风;强化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教育,从点滴做起,极力培育“志存高远乐学善思”的良好学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以活动为载体,构建教师风采教学、学生风采学习的教育平台。

四、校园文化建设略见雏形

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篇9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当今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小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素质要求,对小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学生成长最主要的文化环境就是学校,而班级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建设对中学生的学习、成长和成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就必须首先建设好班级文化。因此,“班级文化重建”是小学教育改革中最深层次的变革之一。

目前,广东教育虽然处在改革的先锋,但农村多数小学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细节关注,各班主任仅相互参照,“千班一面”的状况依然存在。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我把思考综合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标准应体现变革与提升

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提升班级品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文化变革是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

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是探索建设和谐班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班级必然面临许多问题改革,重建班级文化,有利于改变班级中某些落后的文化,有利于使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具有精神感召力、创新活力的班级文化。

2.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提升班级品位。

班级品位是指班级教育体系的品质与层次。班级品位反映的是班级中人的品位,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内在的性质、功能及其运作方式,其核心是班级文化。有品位的班级基本标准包括:(1)班级中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态度的合理性;(2)班级组织的性质表现与制度化组织与日常生活组织、学习组织的有机统整,人的地位、人格、权利、能力得到合理的尊重与发展;(3)具有优化的教育活动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整套先进的理念,一整套具有活力的教育行为方式,一整套具有创新意义的班级制度,一整套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班级文化。班级品位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经营的,班级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系统变革。

二、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构成应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

“班级文化”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往往使人更多地把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班级物质环境的文化建设,忘却了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随着人们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班级文化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班级文化?一直以来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它是指班级所有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在朝着班级共同目标不断迈进的过程中,用智慧和实践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促进一个班级快速健康地发展。因此,如何创建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是每一个班主任所要思索的问题。班级文化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认识及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作为思想意识的班级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并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系,而且影响教师处理教育事件或教育问题、采取教育行为的普遍思维方式,最终体现为班级中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是内隐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班级内部制度及班级环境等因素中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班级作为一种有活力的组织内在的“人文系统”。从其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作用来看,具体包括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从其他方面来看,班级文化包括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但班级文化就是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只有当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环境真正进入师生的生活过程之中时,才真正具有教化意义。从此意义上说,班级文化不仅仅包括外显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内隐的层面,它内隐于班级人的生活之中,因此,班级文化具有导向意义,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

三、班级文化应以人为本,体现“童心、童真、童趣”

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出发点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班级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求,尊重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班级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作用,用教师的发展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儿童文化,小学教育活动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教育环境的设计都应关注儿童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需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第二是教师文化,要能引领学生感悟“教育人

生”的意义。让班级成为学生的摇篮,教师成为优秀的摇篮人,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成长。

四、班级文化应以学生为本,凸显学生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应凸显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原点。班级文化应在“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反映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班级中地位等方面观念上和行为上的倾向性。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确立全新的学生观。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生命的火种,全面理解学生。

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小学班级文化的根基。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具体的人,是未完成的人,是有待发展的“完人”。因此,面向小学生的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他们生活的世界,处理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文化的关系,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对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健全价值观、良好的情感,逐步形成健康负责的生活态度。

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篇10

在教育日益功利务实的今天,不少班级管理者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内涵,人文教育的弱化与精神文化的缺失势必会造成人才培养的畸形发展。作为学校有机体的班级,是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场所,是一块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创建文化的精神土壤。而和谐恰是班级文化建设和文明建设的基石。班风正不正、人心齐不齐、学风浓不浓、士气旺不旺关键在于是否和谐。

怎样才能构建真正和谐的班级呢?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在日常工作中我总结了自己的一些经验。

一、必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文化环境

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环境具体包括教师与每个学生之间的和谐,老师与学生干部之间的和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的和谐,班干部之间的和谐,班主任与学生及学生干部之间的和谐,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和谐,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和谐,还有师生与班级环境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师生的仪表谈吐,教室内的文化布局、桌凳摆放,地面卫生状况等。

二、必须让班级内的每个成员都能达成共识

让班级每个成员逐步做到待人谦和有礼、友善、坦诚、宽容、大气、理解、欣赏、尊重、支持、互助、关爱、团结、豁达、乐观……

三、班主任是构建和谐班级文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和谐的楷模

班主任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有亲和力和凝聚力,班主任作为班级生活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要平等地参与班级文化生活。同时,班主任还要做到:1.爱学生,不仅爱现实的、作为差异存在的学生,而且还要爱作为生命存在的、无差异的学生;2.理解学生,理解他们的现实存在,还要理解他们的潜在存在,他就是他们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可能性;3.要学会反思,反思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反思自我在班级和生活中的合理角色。

四、构建班级文化建设和谐新理念:相互欣赏、和谐共进

相到欣赏,和谐共进具体包括教师(班主任)欣赏学生、欣赏团队、欣赏班干部、欣赏家长;学生欣赏老师、欣赏父母、欣赏同学、欣赏团队。在全方位多角度的欣赏中,促进班级精神文明的深入开展与和谐文化的不断营造。相互欣赏,就是相互理解与沟通,发现彼此的闪光点,以谦和友善尊重豁达的美德去促进一个团队高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大力倡导14个“多一点,少一点”

即,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埋怨;多一点包容,少一点刻薄;多一点信任,少一点猜忌;多一点欣赏,少一点鄙夷;多一点帮助,少一点推诿;多一点涵养,少一点狭隘;多一点热情,少一点冷漠;多一点谦逊,少一点傲气;多一点民主,少一点霸权;多一点公心,少一点私欲;多一点全局,少一点本位;多一点务实,少一点虚浮;多一点主动,少一点怠惰;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

六、积极主动地处理班级事务

班主任及班干部在处理班级事务时,要积极主动,科学民主、要勤勉务实,尽心尽责、要表里如一、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公平公正、要敢于反思自我、要有奉献精神、要重视细节、要有耐心恒心。同时,还要加强工作的主动性、计划性、创造性、规划性、协调性、有效性和精细化。

七、旗帜鲜明地弘扬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构建和谐班级的灵魂。也只有在团队中,个人的力量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团队精神与个性张扬可以看作是统一体的不同侧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努力达成一个和谐的有利于师生自主发展的绿色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在团队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个人的智慧点燃班集体的智慧。不断增强每个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

八、制定“我爱我班”活动计划

一个优秀和谐的班级必须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班级每个学生包括班主任、老师在内共同智慧的结晶。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班级也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元素。比如“班训”“班级目标”“班级宣言”“班徽”“班星”以及健康向上而又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以我班为例,“班训”是:激情、梦想、笃学、求真。“班级目标”一流发展,彰显特色;一流成绩,超越梦想。“班级宣言”:胸怀信念,用心放飞梦想;点燃激情,执着参与体验;花开花落,我们求职不怠,求索不止,风吹雨打,勤奋永不言败。汗水全是创造,拼搏书写华章。我们坚信:每天前进一小步,明天成功一大步;平凡成就辉煌,和谐铸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