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护理急救知识培训内容十篇护理急救知识培训内容十篇

护理急救知识培训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5:52

护理急救知识培训内容篇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浙江省10个市、地区20所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应急小组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1.2.1设计调查问卷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专家咨询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应急护士对灾害护理培训需求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灾害护理培训内容和灾害护理培训方法3部分。一般资料:应急护士性别、年龄、工作年限、文化程度、职称、职务、科室,是否有救灾经验,所在医院类别、等级等。灾害护理培训内容需求包括灾害护理概况、灾害护理相关理论和技能、灾害护理管理知识3部分共18个项目,为更清楚反映调查对象对培训内容的需求程度,各项目采用李克特量表的5级计分法,设非常需要5分、需要4分、一般3分、不需要2分、非常不需要1分,总分18~90分。灾害护理培训方式需求则是针对培训内容18个项目分别对理论授课、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示范教学等9种方式进行勾选。调查问卷拟定后,请从事护理教学工作20年以上的护理教育专家、省灾害护理学组专家对调查问卷进行论证和修订,并对本院应急医护人员90人先进行小样本的预调查,然后对问卷作进一步完善。1.2.2调查方法以邮寄的方式向浙江省灾害护理委员会各位委员所在的医院发放调查问卷,统一指导语,但不引导回答,调查对象自行填写问卷后寄回。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用Q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问卷回收情况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48份,回收率99.4%,其中有效问卷323份,有效率92.8%。

2.2调查对象一般资料调查浙江省杭州、温州、嘉兴、金华等10个市、地区20所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应急护理人员共323人,男9人,女314人;年龄18~49岁,平均年龄(32±7)岁;工作年限:0~3年74人,4~5年30人,6~10年73人,11~15年55人,>15年91人;文化程度:中专12人,大专72人,本科233人,硕士6人;职称:初级189人,中级99人,高级35人;工作科室:急诊科147人,iCU54人,病区122人;有灾害救援或救护工作经历112人,无经历211人;医院类别:综合医院309人,专科医院14人;医院级别:三级医院285人,二级医院38人。

2.3灾害护理培训需求情况2.3.1应急护士灾害护理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需求323名调查对象对培训内容需求总分平均(81±8)分,显示出对培训内容较高的需求。理论知识培训内容得分最高的项目是“急救文书”“自我防护”,培训方式选择主要集中在“理论授课”“专题讲座”及“案例分析”,见表1;技能培训内容得分最高的项目是“现场急救”,培训方式选择主要为“示范教学”“情景模拟”及“理论授课”,见表2.2.3.2应急护士灾害护理培训需求分析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和工作科室应急护士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级及以上职称护士对理论知识“灾害认知”和技能知识“院内急救”知识的培训需求低于初级护士(t值分别为2.78和2.79,p均<0.05),但在其他培训内容上,不同职称护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危机识别等6项培训内容的需求上,有救灾经历的应急护士比无救灾经历的应急护士需求更高,见表3。不同医院类别应急护士的培训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三级医院的应急护士在10项培训内容的需求上高于二级医院应急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不同科室应急护士对“灾害认知”“检伤分类”的培训需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3讨论

3.1应急护士对灾害护理知识技能的培训需求高有研究[3]显示,即便具有多年工作经验或曾经学习过灾害护理课程,但绝大多数护士依然认为自己尚不具备足够能力应对灾害。应急救护护理培训是提高护理人员灾害救援能力的有效途径[4]。本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对象虽然大多数为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219人(67.8%),且201人(62.2%)来自急诊科和iCU,但对灾害护理知识及技能的需求依然很高,所有培训内容的需求得分均大于4分,尤其是“现场急救”“自我防护”和“急救文书”是培训需求得分最高的,反映了应急护士对灾害救援基本知识、救护技能和应对灾害时的法律责任等知识的需求更高、更急迫。

3.2不同职称和科室应急护士灾害护理培训内容的需求差异不显著调查显示,初级护士与中高级护士只在“灾害认知”和“院内急救”知识方面的培训需求存在差异,除此以外,不同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职称的护士培训内容需求上没有差异,这可能与高职称的护理人员临床工作时间长,临床实际工作中急救机会较低职称的护士多,对“灾害认知”“院内急救”经验相对丰富有关。而来自不同科室的应急护士只在“灾害认知”和“检伤分类”的需求上存在差异,iCU护士对上述两项的需求最低,急诊科护士最高,这与知识需求产生的要素有关,知识需求产生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个体所从事的业务过程,另一个是个体本身的知识经验或者认知结构[5]。急诊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有更多应急救护和检伤分类的工作经历,因此其相对应的知识需求也更为显著。尽管急诊科护士有更多检伤分类的经验,但我国护士救护能力调查中发现受过检伤分类培训且熟悉检伤分类标准者仅占0.41%[6],而国外相关调查均显示应急护士掌握最好的是急救技能和检伤分类[7]。因此检伤分类是我国应急护士今后培训的重点内容之一。

3.3三级医院应急护士培训需求较二级医院更高在检伤分类、心理干预、环境评估等10个项目上,三级医院的应急护士需求均高于二级医院,这可能与三级医院有更多机会参与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救援有关。

3.4有救灾或公共卫生事件救援经历的应急护士灾害培训需求更高调查结果显示,既往有救灾经历的护士对灾害护理培训的需求更高,且更关注灾害救护流程的各个环节,如“危机识别”“转运救护”“指挥中心”“物资管理”等。莅临灾害现场救援活动可能使应急护士的内心体验得到丰富和具体化,并使其更加认识到具备灾害救护能力的必要性[8]。

护理急救知识培训内容篇2

一、目的和目标

(一)目的:社区红十字现场初级急救培训是非专(职)业人员的群众性普及培训,通过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和初级救生技能的培训,提高社区居民个人及组织在突发灾害、意外事件和危重病发生时的应急能力。

(二)目标:年全镇完成250名救护员的培训任务;应对突发事件现场初级急救知识普及培训2100人次。

二、培训对象与内容

(一)培训对象

1、对红十字会专兼职干部、各村(居)委会干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教师、学生进行广泛培训。在完成救护员培训的基础上,对社区居民开展避险逃生知识的普及培训。

2、根据上海市红十字会文件的要求,重点对从事高危作业、易发意外伤害行业、服务行业和社会上需要培训的人员普及培训。

(二)培训内容

根据红十字会提供的现场初级急救培训定位要求,培训内容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各有侧重。

1、红十字救护队员(取得初级急救员证书)培训内容:

(1)创伤救护技术,主要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伤者四大救护技术。

(2)徒手心肺复苏,主要包括: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术(CpR),气道梗塞急救法。

2、现场初级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内容:以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术(CpR),气道梗塞急救法为主。

三、培训措施与办法

(一)师资队伍

师资培训工作由市红十字会承担,通过培训、考核获得上海市红十字现场初级急救培训师资上岗证书。

(二)初级急救救护员

1、培训目标

通过现场初级急救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受训人员掌握基本救护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作为非专业的第一目击者在遇到突发事件或意外伤害时能自救互救,以减轻痛苦、减少伤残,为挽救生命争取时间。

2、培训标准

(1)理解现场初级急救原则,明确救护目的。

(2)正确报警、呼救。

(3)基本掌握现场初级急救技能: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伤(病)员。

(4)基本掌握心肺复苏的理论与操作。

(5)基本了解意外伤害、灾害事故的避险逃生技能。

(6)能指导社区居民了解现场初级急救内容,能辅导社区居民学习现场初级急救技能。

3、培训课时:16学时。

(三)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普及

1、培训目标

通过现场初级急救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社区群众掌握基本救护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在遇到意外伤害或突发事件时,能做出正确处理。

2、培训标准

(1)理解现场初级急救的意义和重要性。

(2)正确报警、呼救。

(3)基本了解意外伤害、灾害事故的避险逃生技能。

(4)知晓现场初级急救概念:学会心肺复苏的操作,了解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伤(病)员的正确方法。

3、培训课时:8学时。

四、培训步骤

第一阶段:年4月—5月宣传动员,招募志愿者。

第二阶段:年5月—年8月,完成初级急救员取证培训(拟培训人数250人)。

第三阶段:年8月—年9月,完成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拟培训人数2100人),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并了解现场初级急救知识和技能。

第四阶段:年10—12月,结合培训情况,从优秀的初级急救员中招募志愿者,进一步完善社区红十字救护队。应对突发事件作准备。迎接市、区红十字会评估验收。

五、工作要求

1、设立红十字救护培训管理小组,落实专人负责日常培训管理工作。

2、保证红十字救护培训工作专项经费。

3、设立培训基地,依托社区学校、文化中心等作为红十字救护培训基地。

4、做好救护培训的资料档案收集管理,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和受训人员数据库,按规定向区红十字会办公室上报月报表和相关培训信息。

5、初级急救救护员和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普及培训评估验收,以区红十字会统一下发的培训证书为准,并随机抽查10%人数的掌握情况作为评估依据。

在区红十字会的指导下,制订培训计划,并认真动员、组织举办红十字救护队员(取得初级急救员证书)培训班,举办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切实保证培训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护理急救知识培训内容篇3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红十字会总会等15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关于转发省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根据《关于印发dw市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义

应急救护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立足于现场,对受灾人员实施及时、有效的初步救护,是尊重生命、促进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应急措施。国务院总理同志为此作出“加强对职工的安全培训,增加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的重要指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镇突发事件呈现多发、易发的趋势,各种自然灾害和意想不到的事故随时可能威胁人们的生命。无数惨痛的教训告诫我们,掌握自救互救技术已成为当今人类求生的基本需要。开展应急救护培训,使广大市民掌握最基本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在意外伤害发生时,能及时、正确地自救互救,最大限度减少伤残、挽救生命,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基础性社会工程,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以“向广大市民宣传自救互救应急知识”及“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以“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境况”为已任,切实开展群众性初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普及群众性应急救护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在全镇范围内形成政府重视、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初级应急救护培训新格局。

三、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全镇的初级救护知识普及率和救护员培训发证率力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突发事件发生时,受灾人员及救援人员能够及时、正确地实施自救互救、防灾避险,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力争到2012年底达到以下指标:

(一)每个村(居)委会的急救护知识普及率达20%,红十字会救护员培训持证人数与总人口比例不低于1∶300。

(二)高危行业从业人员急救护知识普及率达40%,救护员培训发证率达到4%。

(三)普通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人员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达到20%,救护员培训发证率达到2%。

(四)初级救护培训普及人数与总人口比例不低于1∶300。

四、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主要是现场的、初级的、群众易于掌握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大纲》规定,培训内容主要包括:

1、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四项技术,现场心肺复苏、创伤急救基本技术;

2、中毒(化学和食物)、触电、溺水、烧伤等意外事故及家庭急救的紧急救护知识和技能;

3、公共安全、防灾避险基本知识技能等。

五、培训方法与步骤

全镇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在2009年下半年全面启动,力争成为全市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典范镇。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护理急救知识培训内容篇4

【关键词】急诊护士;急救技能;培训

急诊科是医院全天候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抢救急危重患者的主战场,工作的特点就是一个“急”字,急诊和急救质量体现了医院的综合水平及文化程度。随着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知识+能力型是国际化医疗市场对护理的新要求,也是中国护理教育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主动迎接新时代新挑战的必需[1]。而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转变尚未跟上这一变化,因此,加快护理人员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三基”培训以及急救能力的培养是摆在护理管理者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2]。为此,我院从2006年6月开张以来,对急诊科护士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急救技能培训,以提高她们的基本技能和急救技能。

1急救技能培训的意义

我国从事急诊、急救工作的护士在急救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方面均没有通过系统的专科培训就直接上岗,造成了人岗匹配需要长时间的适应,影响了急诊急救护理工作的开展。为提高急诊护士的综合素质,使其能适应急诊护理工作和胜任急诊护士职能,提高对急诊患者快速准确的判断力、提高抢救的成功率[3]。由于我院是新组建医院,护理队伍来自不同地方,存在着地区差异,较多护士没参加过急诊工作,因此,对她们进行急救技能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2具体实施方法

2.1参加急诊护士适任班的培训

2.1.1理论学习及模拟培训被培训的护士,必须首先参加由上海市护理学会继续教育基地急上海市急救中心组织的80学时的急救护理学习班,以及为期1周的院前现场模拟急救技能培训,学习班结束后,理论和院前急救技能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急诊实训基地进行临床实践培训。

2.1.2临床实践培训在指定13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急诊科作为急诊适任护士临床实训基地。培训时间为2周,实践内容突出了预检护士分诊技巧;急诊护患沟通技巧;急诊常用13项急诊患者的抢救配合程序;急诊常用8项抢救技术;突发事件抢救流程和组织协调工作等。培训结束后进行急诊常用抢救技术、理论知识的书面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3]。

2.2外出进修为了适应专科护理发展的需要,每年有计划地选送护理骨干外出进修。并且与上级医院协商,安排高年资、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士带教,要求带教从手把手带教开始,逐步由放手不放眼,走向放手又放眼,使她们在积累经验同时,能返院后独立上班。

2.3院内培训根据护士职称不同,针对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制订相应的规范化培训和考核方案,有三基培训和专科培训,通过此类分层次培训方式要求相关护士能充分掌握护理专科基本理论,能熟练地进行各类急症患者的抢救配合和护理。

2.4“急救能手”的评选活动为了激励医护人员工作热情,树立榜样作用,提升急救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急救技能,每月从急诊医生、护士中各评选一名优胜者为“急救能手”。

2.4.1方法心电图,心电监护,除颤术,洗胃术,呼吸机操作,心肺复苏术等操作,每月进行一项操作技能考核,从医生、护士优胜者中各选出一位评为急救能手,当选者的照片在急诊室张榜。

2.4.2评选内容操作技术,相关理论。

2.4.3奖励方法当选者每次奖励100元,连续当选3次,另外再申报院部作为先进工作者候选人,并作为今后晋升职称的依据。

3体会

我院急诊科护士共13名,已参加急诊护士适任班的培训6名,外出进修6名,通过将近两年的这种内外结合培训方式的实行,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增强了护士工作的自信心,掌握了一般鉴别诊断的能力,能熟练操作各种抢救仪器,并可排除一般故障,在抢救过程中能及时准确地完成各项操作,并能进行预见性的护理配合,使我院急诊护理工作逐渐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秀新,赫玉玲.护理临床教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4,1.

护理急救知识培训内容篇5

【关键词】iCU护士;急救相关知识;微信周课;培训成绩;病房护理质量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可同步实现治疗、护理及康复,是对重症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及护理、医养结合、术后早期康复等服务的场所,集中了医院的技术力量和先进设备仪器,承载了整个医院及各基层医院转运过来的重症患者。因此,对护士iCU急救相关知识的要求更高,而临床护士急救经验较少,需要加强对其急救相关知识的培训[1]。但传统的培训方法效果不显著,而微信作为热门的信息交互平台,具有点对点、信息便捷等优势[2]。本研究旨在探讨iCU微信周课对护士急救相关知识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回顾性分析,将2016年5月—2020年12月接受iCU微信周课的35名护士纳入观察组,将同期接受传统方法培训的35名护士纳入对照组。观察组女35名;学历:本科22名,大专13名;年龄24~36岁,平均年龄(30.06±3.37)岁。对照组男1名,女34名;学历:本科21名,大专14名;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30.16±3.28)岁。2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服从管理;②临床护士;③自愿参加。排除标准:①服从性较差的护士;②iCU护士;③接受过处分的护士。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一对一跟班带教方式:①护士进入iCU科室后,参加总带教老师安排的急救理论知识的授课,学习最新急救知识。②由带教老师或护士长进行急救仪器使用的讲解并演示急救操作,并指导护士完成演示内容,提高其急救实操能力。③护士长通过口头讲解、急救操作等教学方式向护士传授日常急救知识。1.2.2观察组在传统带教基础上进行iCU微信周课教学:①因微信的特有功能,带教老师可随时上传iCU急救理论教学有关的语音、文章、多媒体课件等,并标出各个学习重点、难点,方便护士利用闲暇时间学习知识,强化iCU带教培训的内容。②带教老师上传周课视频,视频内容包括: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操作技能及急救仪器使用三个方面。其中急救理论知识包括:iCU患者安全管理、急救药物相关知识、血流动力学监测意义、常见危急心电图类型的识别、血气结果分析、呼吸机参数调节及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维护等。急救操作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术、吸痰术、气管插管术及动脉穿刺术等。急救仪器使用包括:呼吸机的使用、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微量泵的使用、除颤器的使用等。③护士在带教老师微信周课的基础上,课后可以反复观看教学培训视频,学习急救的相关知识,随时向带教老师或护士长提出疑惑,以巩固所学的急救知识及操作技能。④在培训过程中,每周对护士进行1次理论与实操考核,带课老师根据考核反馈信息,总结下一步培训重点,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所有护士均培训2个月。

1.3评价标准

①培训成绩:培训结束时,使用自制的试卷(该试卷重测效度为0.828,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02)对2组护士进行急救相关知识的考核,包括理论及操作两个方面,各项满分100分,总分为二者平均分之和,分数越高说明培训成绩越好。②病房护理质量:培训结束时,分别考核2组iCU患者病房的护理质量,主要包括:护理安全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急救设备的正确使用、专科护理培训、急救药品的使用及管理以及院感控制管理,各项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病房护理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成绩

培训结束时,观察组考核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病房护理质量

培训结束时,观察组病房护理质量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iCU为向危急重症患者提供高水平急救、病情监测和连续性治疗及护理的场所,不仅聚集了各种先进的急救设备、监护仪器,还集中了众多最新理论知识、急救技巧。若由于护士的自身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的欠缺导致患者救治不及时,不仅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也会使医患关系更加紧张。因此,对护士进行急救相关知识的培训至关重要。传统的培训方法采用一对一跟班带教,但由于iCU日常工作量大,带教老师对护士的教导时间较少,培训效果较差。因此,需探寻一种更为有效的培训方案。对护士进行培训旨在增加其急救理论知识、提高其急救中实操的能力,本研究对2组理论及操作进行了考核,结果显示,观察组理论与操作考核各项分数以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微信周课较传统的培训方式对护士iCU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效果更好。分析原因是,传统培训主要通过带教老师一边工作,一边进行教学指导,共同完成iCU患者的日常护理。带教老师通过操作示范、知识讲解、床边查房等教学模式进行理论知识、急救操作技能、急救仪器使用方法等内容的传授,但带教老师因上班时间工作量大,iCU工作繁忙等因素导致对护士的指导教学时间相对较少,且护士短时间内无法掌握带教老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导致护士的学习效果欠佳,知识掌握不牢固,不仅影响培训效果,还对iCU患者具有一定的危害性[3]。而微信周课打破了传统培训方式中对时间以及空间的要求,只需带教老师上传教学视频,护士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急救知识的学习,可有效利用其碎片时间,学习能力较差的护士可以通过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对自身的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不断巩固,对提高培训效果有积极作用[4]。本研究还对2组护士的病房护理质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病房护理质量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iCU微信周课可有效提升护士急救方面的专业能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微信平台的特有优势,可呈现各种教学内容,如微视频、图片、语音、多媒体课件,较传统单一的语言培训,教学方式更加丰富有趣,有利于调动护士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培训效果[5]。另一方面,护士在传统培训中带教老师的教学后,还可在微信平台上观看相关课件视频,巩固带教老师教授的知识与技能,对护士提出的疑问,带教老师可以通过线上及时解惑,促进了护士iCU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提升[6]。综上所述,开展iCU微信周课不仅提高了护士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成绩,还提高了iCU病房护理质量,应用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周淑芬,卢婉娴,吕伟涛,等.临床护士常用抢救药物知识掌握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8,32(10):1635-1636.

[2]张冉,王庆珍,冯雅笛,等.护士规范化培训网络信息平台在iCU新入职护士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8):181-185.

[3]王家美,宋雅文,王蓓.跟班带教联合逆向讲课法提升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J].医院管理杂志,2019,26(5):479-481,490.

[4]潘卫宇,张梦丹,赵淑娟,等.临床药师参与的微信版周课对骨科护士用药知识和态度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9,34(22):73-75.

[5]吴慧颖,王明利,杨斌.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结合微信公众平台在手术室护理教学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4):303-305.

护理急救知识培训内容篇6

【关键词】加压法;手术室;护士培养

applicationofStressincrementmethodintrainingYoungnursesofoperatingRoom/LiYa-wen.//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6,13(10):074-077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stressincrementmethodintrainingyoungnursesinoperatingroom.method:theeffectwasevaluatedaftertheyoungnursesinoperatingroomweretrainedintheory,manipulationandexaminationwiththestressincrementmethod.Result:aftertraining,thescoresoftechnicaloperation,discoveringproblems,solveproblemsandcoordinatedabilitywerehigherthanbeforetraining,thegradesofspecialistskill,emergencyskillandassessmentofthetheoreticalknowledgewereallhigherthanbeforetraining.thesatisfactionrateofsurgeonstothenursingworkaftertrainingwashigherthanthatbeforetraining,thedifferencesabovewereall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Stressincrementmethod;operatingroom;nursetraining

First-author’saddress:maternalandChildCareHospitalofBaojiCity,Baoji721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0.022

当今社会,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临床操作能力强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迫切需要,专科护士由此应运而生,她们在适应医学发展,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及提高专科护理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

如今现代化的医院手术室大都具有完善而先进的检测仪器和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手术室不仅是医院外科治疗的核心场所和危重患者的救治中心,而且手术室工作还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和特殊性。这就要求手术室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医院中的手术室为重要科室,此科室的工作任务很繁重,且要求人员的各项技术都很娴熟。现代化手术室护士不仅应掌握医学基础知识,熟悉有关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及内外科的基本理论,还应具有广博的边沿学科知识和高科技知识,需要不断进行知识的积累,才能保证工作中不出现差错。同时还要具备反应灵敏、动作快捷、工作高效等综合急救能力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服务。为了使手术室年轻护理人员快速的成长,尽快的掌握各项操作技术,提高综合能力,特别是对危急患者的急救技术、应急能力及急救意识和预见能力,本科于2013年1月开始对年轻护理人员进行有意识的“加压法”培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工作3年以内的年轻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护士均为本科,年龄25岁以下。

1.2方法培训的方式:每月进行4次培训,对理论知识、操作培训(专科、基础护理操作技术、急救技术)、院感知识三方面进行培训和反复的练习,具体方法如下。

1.2.1理论授课年初由护士长或科室专门带教老师制定培训计划。要求理论授课时根据拟定的题目通过查阅相关书籍、网络下载等方法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收集相关危重病例进行整理、分析;结合自身的经历补充内容。每次讲课都由年轻护理人员自己备课,制作图文并茂的ppt,每月从理论知识(专科理论知识、基础理论知识、急救知识)、操作培训(专科、基础护理操作技术、急救技术)、院感知识3个方面各进行1次学习,每次1~2h左右。要求认真细致全面的讲解理论知识,亲自示范操作。再由高年资和带教老师进行补充指导,最后由护士长将临时有针对性的病例,组织大家采取集中理论学习、病案讨论等方式交流。针对某方面知识将平时遇到的危重抢救病例的配合经验穿插其中,对工作中实际遇到的疑点大家共同讨论,一同分享工作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使印象更加深刻。

1.2.2操作培训选择经过手术室专科培训后经验丰富的高年资专科护士操作,示教手术的摆放、手术巾的铺置、消毒的范围、器械的传递、器械台的规范摆放、腔镜器械的拆卸与安装、无菌技术、无瘤技术、隔离技术、穿针引线等专科操作,同时培训成人心肺复苏、新生儿心肺复苏、颈静脉置管等急救技术,还有手术室的仪器设备如:腔镜系统、超声刀、高频电刀、除颤仪、呼吸机、消毒机等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均进行认真培训。带教老师示教后,培训护士逐一进行操作,老师对错误之处现场给予纠正和指导。每次培训后都进行考核,不合格者再次反复培训,直至考核合格为止。

1.2.3院感培训由控感科和科室专门的控感员进行院感知识培训,内容有各种消毒液的配置和使用,规范洗手、刷手、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手术后物品的处理、感染手术术前术后的处置、针刺伤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流程、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传染病的上报流程等常用知识。

1.2.4急救演练科室每季度组织一次急救演练。演练结束后专门针对年轻护士在演练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启发性指出和耐心指导,帮助其尽快掌握急救预案和提高急救快速反应能力。

1.2.5培训内容(1)手术室的各种规章制度、职责、流程、质量标准、配合规范、护理常规、应急预案等。(2)理论知识涉及到的一些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变化、疾病的诊断、术前准备、手术、麻醉方式、巡回及洗手护士的配合要点和手术室常用到的一些急救操作的流程、步骤、要点、方法和急救仪器的使用方法,手术患者术中的管理,护理文书的规范书写等。(3)操作培训包括基本的护理18项基础操作和手术室的专科操作:导尿、鼻饲、穿脱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各类无菌技术操作、各类手术器械的传递、手术器械台的铺置及管理、穿针、钳线的操作,腔镜器械的安装、拆卸和清洗消毒,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和保养、麻醉的摆放、输液输血、常用的抢救药品的药理及用法、颈静脉置管、股动脉及股静脉采血、除颤仪使用方法、吸痰及插胃管等操作的操作方法。(4)急救培训则是根据本院手术特点,将平时病情危急、抢救率极高的产科和妇科危重病例及手术室常用的急救操作技能列为培训重点,如羊水栓塞、前置胎盘、产后大出血、妊高症、多胎妊娠、宫外孕休克、心衰等产妇的术中护理及配合要点,成人心肺复苏、新生儿心肺复苏术、新生儿急救用药的方法及配置、常用的抢救药品的药理及用法、颈静脉置管、股动脉及股静脉采血、除颤仪使用方法、吸痰及术中插胃管等的操作方法和涉及到的一些前沿知识及动态。

1.2.6考核所有培训结束后,再以全体闭卷理论知识笔答、抽考培训的操作及现场提问、假设场景等形式进行检查,考核掌握情况,要求每人必须达标,并与当月绩效挂钩。

1.3效果评价自制调查问卷对本科室16名年轻护士在实施培训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匿名打分,内容包括:技术操作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配合协调能力,每项100分,满分400分,评价完当场收回。护士长在培训前后将手术室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专科技能、急救技能操作对护士进行考核;随机调查50名手术医生对培训前后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评定标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培训前后护理人员各项能力得分比较问卷收回率100%。培训后手术室年轻护士在技术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配合协调能力方面得分均高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培训前后护理人员各项考核成绩比较培训后,手术室年轻护士的专科技能、急救技能、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均高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培训前后手术室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比较培训后手术室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率高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4.470,p

3讨论

手术室护士专科配合能力和综合能力都是护士的“软技能”。护士的“软技能”作为反映个人能力特质的技能系统,是专科护士不可缺少的优秀特征,与护理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只有提高“软技能”的水平,才能提高护理质量[2]。通过系统化的专业理论和操作职业培训出来的专科护士,可以熟练的运用所学专科知识和丰富的专科经验,向患者提供专业的服务[3]。故全面提高科室人员的各项基本素质这种“软技能”非常重要,其也是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而现在进入手术室的护士,大多是独生子女,相对来说,这批年轻人从小养尊处优,动手能力比较差[4]。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活跃,反应灵敏,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年轻护士是医院的希望,是医院的未来,只有认真培养好年轻护士,才能使手术室后继有人[5]。特别是低年资护士危急症护理能力的缺乏增加了围手术期护理风险,影响患者手术进程和质量,增加护士工作心理负担,影响手术护理管理的质量[6]。

医学的快速发展,要求护理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新形势,而只有不断的加强培训才能巩固和熟练各项技术,所以护士的培训是一项长期工程。特别是当今众多的独生女,只有不断地“加压”才能推动他们学习的动力。以刘明研究的“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为框架,汇总不同层级护士的培训内容,形成护士分层培训核心课程框架(分为理论培训和操作培训),通过实践操作来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积极有效的巩固,从而对专科手术配合熟练掌握[7-10]。护理操作技能培训,是提高护士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训练与考核,护士对患者病情评估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均得到一定提高[11]。“加压法”培训正是通过理论培训和操作培训紧密结合,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综合和应急能力。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护士培训的参与度很高,但培训实效并不明显[12]。而本研究通过图文并茂、详尽的理论知识培训扩大了知识面,不仅知道应该怎么样做,而且懂得了为什么这样做,改变了手术室护士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通过培训可将护士在临床上所见到的诸多实际问题通过讲解、讨论分析和归纳整理等方法印证所学的书本知识,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让护士能真正掌握所学的临床护理知识,同时培养和锻炼了护士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和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并将平时遇到的大抢救病例穿插其中共同讨论、整理、归纳,最终制定出一套可行的急救流程、全面的急救护理方案。利用病例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疾病本质的认识[13]。危重病例讨论机制的建立可使护士掌握丰富的专科知识及抢救技能,从而提高护士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4]。同时对常用的急救技能操作进行正规、反复训练,使大家在遇到同一病案、相似情况下抢救时能够心里有底、沉着应对,极大的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应急技能,提升了整体的协调能力。

“加压法”培训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使护士全面掌握了大抢救手术中的配合方法,使术前准备更加完善充分,提高了护士的预见性,术中配合有条不紊、手术配合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了安全和服务意识,使医护配合更加默契,医生对手术室的服务质量满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加压法”培训不仅提高了年轻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她们的应急能力。同时增加了护士配合手术的自信,护士的价值得到了体现,更加激发了护理人员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改变和升华了原有的价值观念。

“加压法”综合培训有利于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培训使护理人员之间配合的更加默契,大家相互配合、互助协作,体现了团队互助精神。科室内医护、护护之间相处更融洽,相互协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科室与科室之间的相互协调、默契配合,在成功抢救急症患者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5]。

“加压法”对年轻护士的培养和综合能力提升有很大的作用。经过培训后的年轻护士能尽快熟练专科手术配合技能;快速熟练操作本专科手术所需仪器设备,并熟悉仪器设备的性能和保养方法;能正确摆放手术,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加强了手术中无菌管理;提高了急救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了对院感的重视度,有效的减少了院感的发生。急救技术的培训,提升了年轻护士对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窒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抢救,提高了手术配合满意度,也在挽救患者生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手术室专科领域推广。

由于手术室是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抢救的重要场所,手术室的工作具有变化快、要求高、流动性大、劳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对手术室护士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手术室专科护士的工作性质和临床环境决定了培训计划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需要合理的教学理念引导才能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16]。所以本研究在传统培训的基础上对年轻护士进行有意识的“加压法”培训,通过以上各方面培训,使其尽快的成长,尽快担负起手术室挽救生命的重任。此次培训的都是参加工作3年以内的护士,经过正确的引导,由于年轻,对给予的“加压”能够很快适应和接受,并能积极的投身其中,能够快速掌握所有培训的内容,并很快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同时也激发了年轻护理人员的潜能,提高了她们的职业素养。通过培训,年轻护理人员各方面均有极大的提升,所以“加压法”在临床中有推广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燕.邱文娟,张伟英.专科护士培训中理论教学方法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4):320-322.

[2]齐艳,孙丽娟.吉林省专科护士护理软技能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81-83.

[3]王晓杰,沈宁.我国专科护士的培养及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0,6(12):8-11.

[4]蒋国娥.注重手术室年轻护士细节培养的方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5):79-80.

[5]曹玉娟.注重手术室年轻护士的细节培养[J].健康必读杂志,2010,8(8):152.

[6]莫美珍,陈如虹,钟一岳,等.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危急症护理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护理学报,2014,21(14):8-9.

[7]刘明.中国注册护士能力架构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691-694.

[8]刘明,殷磊,马敏燕,等.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测评量表结构效度验证性因子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04-206.

[9]徐园,陈亚丹,曹晶,等.三级医院护士分层培训核心课程设置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8):969-972.

[10]周杰仪,王淑和,郑秋光,等.分析手术室护士层级培训的方法及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89-90.

[11]寿智力,张玉兰.护士岗位技能培训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0):105-106.

[12]edwardsn,HuiZD,xinSL.Continuingeducationfornursesintianjinmunicipality,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J].JContineducnurs,2001,32(1):31-37.

[13]陈红,陈丽灵.浅谈模拟教学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146-147.

[14]徐月娥,钟伟娥,曹玉可,等.专业护士核心能力训练在手术室新毕业护士培训中的运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6):69-71.

[15]章霞,金丽萍.模拟演练在提高急诊科医护团体应急能力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3):1178-1181.

护理急救知识培训内容篇7

关键词:医护同组;模拟演练;急诊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45-02

急诊科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中心,在临床抢救中,不仅需要医务人员过硬的抢救技能,迅速准确的判断,而且需要医护之间默契配合与协调,医患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医疗文书的及时规范的书写[1]。避免由于工作的不协调,考虑不周,医患沟通欠缺和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而影响病人的救治和医患矛盾。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和团结协作是危机重症病人能否得到及时救治的前提,在分秒必争的抢救现场,医生、护士作为抢救团队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其救治配合是否到位,与抢救的效果密切相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氛围下,作为窗口科室,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实现病人满意服务,是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的目标,也是一种挑战。作为护理管理者,掌握护理理念,更新管理知识,把护理文化知识应用到管理中,有效引导护理人员,充分理解流程再造,接受流程管理,将以人为本的护理文化建设应用于流程管理中,显示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开展医护同组情景模拟演练最终的目的。我科将医护同组情景模拟演练的急救培训模式应用于急诊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培训对象:参培的急诊科护士共20人年龄20岁~42岁,其中男护士2人;工作1年~2年10人,3年~6年6人,6年以上4人;护士12人,护师5人,主管护师2人,副主任护师1人;大专学历(包括大专在读)15人,本科5人。参与培训的医生15人,均工作2年以上,硕士以上学历,住院医师5人,主治医师9人,副主任医师1人,年龄25岁~50岁。

2方法

2.1培训前动员:科主任、护士长组织召开动员会,分析急危重症的现状及团队救治水平,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前动员,让全科人员意识到急危重症患者“重、急、不可预测”而科室团队合作救治能力有待提高,年轻的医生、护士多,缺乏临床救治经验,通过培训前动员,增强对医护合作抢救的认识,激发学习培训的兴趣。并对培训的案例预先进行理论知识及抢救流程的复习,为培训做好准备。

2.2组建急救培训小组:选择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抢救技术且具有较好的讲授辅导能力的临床骨干成员组成急救培训小组,该小组由3名医生和4名护士组成,分别为一线住院医生、二线主治医生(担任急救培训小组组长)、三线主任医生各1名,护士长1名,高级责任护士1名,责任护士2名。组长选择培训案例,制定具体的培训内容和步骤,确定培训目标,包括角色分配,案例病情的发展,制作清晰的抢救操作流程,确定培训场地等,并由科主任及急救小组的成员共同审核补充完善,最后确定团队合作的急救培训模式。

2.3制订培训计划:培训计划紧密结合临床,针对急诊抢救病人病情分为3个模式,。设定模拟场景,小抢救由1名医生对1名护士来完成。内容包括:心电血压血氧监护,吸氧,建立一组静脉通路,急查心电图、血糖、血生化等,强调医护之间的紧密配合;中抢救由1名医生和两名护士来完成,内容在一对一的基础上增加了无创呼吸、建立两条静脉通路、急查动脉血气、电除颤等急救技术,增加了医护之间、护护之间的配合;大抢救则是至少在两名医生和3名护士基础上来完成,内容涵盖了急诊所有常见的急救技术,包括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呼吸机辅助呼吸、深静脉置管等急救技术的配合,强调医护之间、护护之间要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共同完成。院前有一名医生一个护士两个支持中心工人,内容包含早期呼救、早期复苏、早期急救技术:解救、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和途中监护。输液观察室重点是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流程。

2.4培训方式:如参与大抢救中3名护士分别进行角色分工:护士a负责呼吸道的管理,包括气管插管配合、呼吸机使用、生命体征监测;护士B负责循环系统建立,包括静脉通路的建立、给药、血标本采集;护士C负责外援巡视,包括药物抽取、记录、对外联系。护士a在完成呼吸机的使用后,立即配合医生进行其他工作,包括深静脉置管、导尿等。院前情景模拟如下:(1)火灾现场:一人头顶部左侧大出血;一人左小腿小面积轻度烧伤;一人心跳呼吸停止急需心肺复苏。(2)某地发生地震:一人腹部右侧外伤肠管溢出;一人颈椎骨折;一人心跳呼吸停止急需心肺复苏。(3)某地发生刑事案件:一人左前臂中段骨折;一人腹部左侧被匕首扎伤,未拔出匕首;一人心跳呼吸停止急需心肺复苏。(4)某道路发生交通事故:一人右前臂大出血;一人左小腿发生肢体离断伤;一人心跳呼吸停止急需心肺复苏等。输液留查室情景模拟某病人输青霉素时诉心慌胸闷,出冷汗。所有流程按照职责严格分工,各小组在2个月时间内场景模拟和实际抢救中反复进行演练,不断归纳总结,改进完善。

3评价方法

3.1一对一、一对二急救技术的配合考核由小组中新护士来完成,护士长、小教员担任考官;二对三急救技术配合由急诊科主任、护士长担任考官,分别对各小组急救技术、医护之间及护护之间配合进行考核,最终评选优胜选手和最佳小组。对急诊科20名护士、15名医生急救技术培训前后进行问卷调查。

3.2检查急诊转诊单,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单,院前急救病例和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等知情同意书的完善程度和规范程度。

3.3患者满意度调查:调查表包括院前配合、入院接待、主动服务、技术水平4方面21项选择题,每项分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3种选择。

3.4护患纠纷发生数与去年同期比较:按照《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概要》,《院前急救教程》和我院留查室工作标准和制度考核参训护士培训前、后急救理论知识和医护配合能力,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时心肺复苏、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电除颤、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及应用急救药物等的操作技术及护理服务。

4结果

见表1、表2。

5讨论

5.1医护同组进行情景模拟演练促使新护士更快成长,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2]急救护士应急、急救处理的综合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当机立断的思维能力、及时有效的急救技术操作能力等[3]。新护士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往往因胆怯心理,不敢上前或在抢救中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医护同组进行情景模拟演练将新护士编入小组,共同训练,新护士不仅很快熟悉了抢救流程,知道自己在抢救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并熟练应用,消除了胆怯心理,能很快在抢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也逐步培养了自己的团体意识。

5.2通过情景模拟强化护患沟通培训,使得护士衣着整洁、仪表端庄、举止沉着、化装得体,面带自然而真诚的微笑,使患者消除陌生感,增加了对护士的信任感、安全感,也展示出护士群体素质和美感,塑造护士美好的职业形象[4];护士以乐观自信的态度、可亲可敬的形象、温柔体贴的举止、耐心细致的解答来面对患者和家属,可消除误解,建立信任;护士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帮助患者满足需要。培训后患者满意度由89%上升至98%。情景模拟演练亦有利于发挥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人本原理要求,管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努力为职工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创造各种机会,将其作为组织得以发展的关键。我们通过情景模拟演练,发挥她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让护理人员参与管理和决策,激发护士的职业荣誉感,通过锻炼,其语言表达、服务水平及管理能力都得到了综合提升。

5.3院前情景模拟演练营造的紧张气氛,逼真的现场环境,一部分年轻护士面临现场,情绪紧张,往往感到手足无措,不能很快克服恐惧心理,从而考核中出现包扎部位错误和忘记关闭电源排除险情等错误,反映出较薄弱的环节在今后的演练中不断强化。最终情景模拟演练进一步树立了急救的整体性,强调医护的配合、医护和工人的配合,从表1中院前急救配合的意识有培训前的93%上升至99%,可见在现场急救过程中,医护之间的有效沟通和配合在时间所限,材料缺乏的情况下使急救技术更熟练,并且使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和“人”的整体性,在急救过程中能形成、保持和迁移[5]。

5.4医护同组情景模拟演练过程中由最高职称者指挥、发指令;保持现场安静、慬慎言语,以免造成场面嘈杂混乱或患者误听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尽早通知其他相关科室,让其他科室有准备的时间;抢救现场注意与患者沟通,让患者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对家属也要及时告知,让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注意人员定位清楚,指挥者发出的指令要清晰并且具体到人名;规范执行口头医嘱并及时记录,记录者还应及时向医生汇报生命体征、出入量,以利于分析、判断患者病情,及时调整输入液体量及补液种类;下一级医生如遇到棘手情况,要尽快求助于上一级医生,以获得有力的帮助;调动所有能调动的人员参加抢救.通过模拟演练:现场安静有序,医护人员熟知抢救流程,各级医护人员及时到位且分工明确,指挥者指令清晰,基本处置完成迅速无漏项,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有效,医护人员风险意识强,各种医疗记录单规范和知情同意书完善。医、护、患同组的分组护理模式后护理质量得到提高[6]。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培训前的8%降至0.7%和护理服务质量合格率由培训前95%升至98%。

总之,在急诊工作管理中采取医护同组进行情景模拟演练能有效地激活了医护人员的团队精神,避免和减少了各种纠纷和事故的发生;护理服务质量合格率、患者满意度显著提升,对年轻护士的培养发挥了良好的带教作用,使急诊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性提高。

参考文献

[1]高爱萍.运用仿真模拟急救演习提高护士急救能力[J].护理学杂志,2006,21(15):46-47

[2]杨冬梅.医护同组急救技术配合训练模式应用于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0,9(24):21-22

[3]马建红.浅谈提高年轻护士的急救素质[J].中国实用医药,2009,15(4):249-250

[4]丁香,倪栋梅.情景模拟演练在护患沟通培训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0,4(2):74-75

护理急救知识培训内容篇8

一、目的和目标

(一)目的:社区红十字现场初级急救培训是非专(职)业人员的群众性普及培训,通过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和初级救生技能的培训,提高社区居民个人及组织在突发灾害、意外事件和危重病发生时的应急能力。

(二)目标:20*--2010年全区需完成50名师资、4100名初级急救员的培训任务,实现常住人口每130人中有1人取得初级急救员证书;应对突发事件现场初级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率要达到常住人口的6%,完成普及培训3.5万人次(包括救护员)。

二、对象和任务

(一)对象:

1、对社区居民开展避险逃生知识的普及培训。

2、对特殊行业进行培训。根据*市红十字会文件的要求,在机关、城市管理、公安、交通、建筑、旅游、服务等行业开展培训工作。重点是从事高危作业、易发意外伤害行业、服务行业和社会上需要培训的人员,包括:交通民警、机动车驾驶员、游泳场馆救生员、生产一线职工、饭店服务人员、建筑行业相关人员普及培训。

3、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街道社区居委会干部、学校教师、学生进行普及培训。

(二)任务:

见附件1。

三、内容与标准

根据市红十字现场初级急救教学大纲要求,培训内容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各有侧重。

(一)师资队伍

师资人选要求具有奉献精神,具有教学、带教经验,年龄小于60周岁,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或兼职人员。全面承担全区红十字急救员和社区的急救知识的培训任务。

师资培训工作由市红十字会承担,通过培训、考核获得*市红十字会现场初级急救培训师资上岗证书。师资人选由区、镇红十字会选派。

(二)初级急救救护员

1、培训目标

通过现场初级急救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受训人员掌握基本救护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作为非专业的第一目击者在遇到突发事件或意外伤害时能自救互救,以减轻痛苦、减少伤残,为挽救生命争取时间。

2、培训标准

(1)理解现场初级急救原则,明确救护目的。

(2)正确报警、呼救。

(3)基本掌握现场初级急救技能: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伤(病)员。

(4)基本掌握心肺复苏的理论与操作。

(5)基本了解意外伤害、灾害事故的避险逃生技能。

(6)能指导社区居民了解现场初级急救内容,能辅导社区居民学习现场初级急救技能。

3、培训课时

16学时。救护员培训工作主要由区红十字会负责,人员由各单位选派,考核合格颁发急救员证书。

(三)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普及培训

1、培训目标

通过现场初级急救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社区群众掌握基本救护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在遇到意外伤害或突发事件时,能做出正确处理。

2、培训标准

(1)理解现场初级急救的意义和重要性。

(2)正确报警、呼救。

(3)基本了解意外伤害、灾害事故的避险逃生技能。

(4)知晓现场初级急救概念:学会心肺复苏的操作,了解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伤(病)员的正确方法。

3、培训课时

8学时。普及培训工作主要由各街镇(*工业区)负责,考核合格颁发合格证书。

四、组织领导和教学保障

(一)为使救护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区政府成立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长由分管区长担任,区政府办公室、区文明办、红十字会、安全生产监管局、旅游局、公安分局、劳动保障局、财政局、教育局、卫生局、民防办、消防支队、各街镇(*工业区)等单位和部门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培训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红十字会,由分管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各街镇(*区工业区)相应建立红十字救护培训工作小组,由分管负责人任组长,并由专人负责日常培训管理工作。

(二)救护培训工作专项经费主要由市、区财政承担。各单位根据培训站需要可适当投入一定经费。

(三)区、街镇(*工业区)设立培训基地,依托社区学校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作为红十字救护培训基地,常年开展红十字救护员培训及群众性现场急救知识普及工作。

(四)培训工作办公室设立“现场初级急救培训教研组”,负责培训师资日常管理,对培训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以确保培训质量。培训师资要服从区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街镇(*工业区)红十字救护培训工作小组的安排,准时到安排的培训点讲课;每2个月组织一次全区师资业务学习和经验交流,帮助培训师资提高讲课水平。

(五)做好救护培训的资料档案收集管理,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和受训人员数据库,按规定向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上报月报表。

(六)各街镇(*工业区)在区红十字会的协调、指导下,制定培训计划,并认真动员、组织红十字救护队员(取得初级急救员证书)参加培训班;举办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切实保证培训工作圆满完成。

五、培训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年*月—*月初宣传动员,制定培训计划、挑选培训师资、培训站落实阶段。

第二阶段:20*年*月—20*年*月,完成第一年初级急救员取证培训和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结合世界急救日等活动,定期进行群众性现场救护演练,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并了解现场初级急救知识和技能。

护理急救知识培训内容篇9

目的探讨急诊科年轻护士规范化培训的方法。方法成立培训小组,采用集中理论授课、单项操作训练和整体合作训练的方法进行培训,并通过理论考核、单项操作考核及整体合作能力考核检验年轻护士培训的效果。结果17名年轻护士理论考核、单项操作考核及整体合作能力考核的合格率,分别由培训前的70%、76%、47%提高到100%、100%、88%,病人满意度由培训前的89%提高到95%,医生对急救护士抢救配合满意度由培训前的74%提高到92%。结论急诊科年轻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是保证急诊护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关键,是急诊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急诊;护士;培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交通事故和各种意外事故越来越频发,急危重患者也大量增加,急症抢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但由于急诊工作的高风险、高压力等特殊性,使得急诊护士不断流失,导致急诊护士普遍年轻化,护理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如何提高急诊年轻护士的应急工作能力,确保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我院于2009年成为省急救中心的网络医院,2010年4月设立“120”急救站点,因工作量急剧增加,一年来我们共新招聘17名急诊护士,对急诊科新上岗的年轻护士进行了规范的培训,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培训对象为我院急诊科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新招聘的17名年轻护士,年龄18-28岁,平均25.3岁,急诊工作时间0.3-1.2年。文化程度:本科3人,大专4人,中专10人。技术职称:护师4人,护士13人。

2方法

2.1成立培训小组由护理部、急诊科主任和护士长及急诊科高年资的医生护士组成。

2.2培训内容及方法

2.2.1理论授课用3天的时间对年轻护士进行集中脱产学习,包括急诊科的相关制度及规定、急诊护患沟通技巧、急诊护士应具备的素质、常见抢救设备的使用及保养、常见急救药品的商品名、剂量、药理作用及注意事项、常见急救的程序等。

2.2.2操作培训分单项操作训练和整体合作操作训练。先由护士长和高年资护士用4天的时间进行单项操作培训,边讲解边演示,包括插管洗胃术、心电监护与心脏电除颤起搏术、心肺复苏、呼吸机的使用、静脉留置的操作、止血包扎固定等技术。之后按照目前科室排班的实际由两名护士同一名医生组成急救小组,用3天的时间进行整体合作能力的仿真模拟训练,重点培训定点抢救配合,做到抢救角色准确站位,准确执行各项操作,默契配合。

2.2.3考核模式由培训小组组织考核,对护士分别进行理论、单项操作、整体合作能力3个方面的考核。理论考核内容为培训过的基础理论和专科理论知识,单项操作考核为培训过的操作项目。整体合作能力考核由两名护士组成一个急救小组,抽取1种急危重疾病,分工合作,各负其责,仿真组合抢救,考核内容包括抢救程序、基础操作、专科操作、相关知识、综合素质。成绩均采用百分制,80分以上为合格,不和格者2周后给予补考。

3结果

通过两周的规范化培训后,17名年轻护士理论考核、单项操作考核及整体合作能力考核的合格率,分别由培训前的70%、76%、47%提高到100%、100%、88%,病人满意度由培训前的89%提高到95%,医生对急救护士抢救配合满意度由培训前的74%提高到92%。年轻护士很快进入了急诊科护士的角色,能胜任急诊科护士的职能,在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护理中与医生配合默契,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

4讨论

4.1急诊科护理工作特点及要求急诊科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场所,具有突发性、多变性、复杂性等特点[1]。因此,要求急诊护士具备全面护理的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具有良好的独立工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这样才能确保急诊科护理质量与护理安全,提高病人抢救成功率。

4.2急诊护理队伍现状近年来,由于急诊护理工作高强度、高风险的性质和特点,高年资护士不断流失,急诊护理队伍不断年轻化,在复杂的抢救过程中年轻护士表现出来的抢救经验不足,遇到危重症时精神紧张,不知所措,机械执行医嘱和预见性、整体性全面观察病情能力不足以及护患沟通方面等等缺陷影响抢救的实效,还可能造成病人或家属不满意[2]。因此,为使年轻护士迅速成熟,提高急诊专科的素养,必须进行规范化的培训。

4.3规范化培训的优点急诊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全面,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前提,娴熟的急救技能是保证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是体现和衡量急诊护理稳、准、快、有效的重要指标[2]。我们采用脱产集中专题授课、操作示范演练的方法,加强对急诊理论知识和常用急救技能的培训,提高年轻护士整体水平。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小组进行整体合作能力的仿真模拟训练,让操作训练考核与临床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使传统单项培训变为多项整体模拟培训,既体现了单项培训,又突出了每个项目间的衔接和人员间的配合,不仅能正确反映抢救过程中护士应急反应水准,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年轻护士的急救应急能力,大大提高了抢救病人的整体实战能力。通过规范化培训后,年轻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展和加深,各项急救操作和急救仪器的使用正确率和熟练度得到加强,抢救工作分工明确、职责明晰,配合默契,提高了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护理投诉、纠纷明显减少,病人满意度由培训前的89%提高到95%,医生对急救护士抢救配合满意度由培训前的74%提高到92%。因此,急诊科年轻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是保证急诊护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关键,是急诊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护理急救知识培训内容篇10

【关键词】急诊;新护士;岗位培训

急诊岗位的特殊性与经常面临的紧张度导致了急诊工作环境的高压力状态,这对急诊护士的专业素质,应对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刚刚步入临床工作的新护士而言,如何实现从学生到专业护士的角色换位,尽快适应急诊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在从事专业早期给予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有利于他们尽快适应临床环境,有利于专业成长及发展,有利于护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1]。在医院及护理部连年成功开展岗前培训后,本科室也着手于科室内岗位培训,4年来取得了较好成绩,现报告如下。

1对象

选择本科室2009――2012新招收的护理应届毕业生共38名,女28名,男10名,平均年龄23,除一名学历为硕士外,其余均为本科。

2培训内容及方法

2.1培训过程①新护士报到后首先参加医院及护理部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医院介绍,规章制度,护理程序及优质服务,护理质量管理及病人教育管理,关护理念,CpR及14项基本护理操作等,并通过相关考核。②进入临床科室后进行科室岗位培训,完成相关理论及操作考核。

2.2科室培训内容根据急诊工作背景及需求,培训主要有传统培训项目:科室介绍,工作环境,职责制度,急诊常见护理常规,护理操作,工作流程,抢救设备及仪器使用等;特色培训项目:急诊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工作场所暴力应对,护理信息系统管理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2.1急诊常见护理常规、操作、仪器使用请科室资深护士以授课的方式讲解急诊工作流程及常见急症处理,如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流程、急性胸痛患者的急救流程、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流程等。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自学包括内、外、妇、儿急症理论知识。组织观看技能视听教材,老师在旁讲解急救流程中相关急救仪器的使用操作、医护间的配合等,然后组织练习,老师点评指导,适时评价总结,进一步提高新护士急救技能。

2.2.2急诊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是做好护理安全工作的前提[2]。对安全管理的学习包括环境安全,病人安全-6项国际病人安全目标,员工自身安全。通过停电、火灾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详细讲解及具体事例分析加深新护士的安全意识。另外,组织学习结合本院特点制定的意外事件(event、near-miss)报表,持续质量改进(CQi)项目,主要涉及分析护理错误发生原因及危害性和补救方式,总结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改进护理操作和服务流程。

2.2.3急诊工作场所暴力应对工作场所暴力在急诊科有极高的发生率,针对医院及急诊特点开展工作场所暴力防范与应对措施教育,可提高急诊科护士防范[3]。科室内有专门关于暴力应对的培训和管理[4],一方面介绍中国医疗现状,工作暴力发生时间及原因,预防方法,并进行了顾客服务意识培训,包括语言、仪表、操作,流程、书写等的优质服务,避免暴力事件发生;另一方面介绍同事间支持系统,以同事间支持及有效地小组模式促进新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使之产生归属感。

2.3科室培训方法

2.3.1岗前培训制定岗前培训手册,在一周内采取自学及讲授结合的方法,对理论知识、护理操作技术及监护设备,抢救仪器进行讲解示范指导。

2.3.2岗位培训第一阶段时间为三个月,进行一对一的临床带教指导工作方式,在岗前培训基础上熟悉急诊科工作环境。讲解各班职责和工作程序,熟悉各班工作;根据班内患者的护理内容进行各种护理操作,讲解护理常规;在专人负责带教前提下,完成岗前培训手册中培训项目的check-list,并由科室总带教模拟急救场景,设置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项,进行床边综合考核并通过。

2.3.3岗位培训第二阶段时间为9个月。使新护士逐步适应临床环境,实现从一对一的“跟班”急诊新护士到有独立工作业务能力的急诊专科护士的角色转变。每月根据岗前培训手册,进行理论及操作的回顾,查漏补缺,进一步熟练掌握急诊常见病种的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提高急诊临床的护理质量。

3结果

3.1护理理论及技能水平普遍提高在岗前培训考核及三个月床边综合能力考核中,通过率为100%,check-list完成及时,每个月的理论及操作考核均以较好成绩(>85分,满分100分)通过。

3.2同事评价较高主要通过带教老师评价、科室同事评价、护士长评价和自我评价。

3.3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提升,科室内新护士的工作意外事件发生率减小。

4讨论

4.1岗位培训提高了新护士考核通过率,激发其在临床中学习的兴趣新护士进入临床后,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相关的学习环境及压力也相对改变,在岗前培训中激发新护士工作、学习、生活动机意识尤为重要[5]。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更能引起新护士的期待与认同。以自主、讨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调动新护士的学习,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在培训后的考核中理论及技能均顺利通过,同时也体现出培训质量,为进一步完善岗位培训提供了宝贵经验。

4.2增强了新护士自信心,促进他们的角色换位新护士面临学院到治疗、护理、健康宣教等角色转换的压力,应关注他们的需求,如:病情环境适应较差,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缺乏临床经验,病情观察能力差,容易出现差错;对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不止如何回答等[6]。岗位培训内容满足了新护士的需求,不仅充实了理论操作知识,更是从安全管理,护患沟通,应急处理等多方面引导,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使其更顺利的成为一名专业护士。

4.3提高新护士护理理论和技能水平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是新护士能否胜任护理工作的前提,因此,无论怎样变革岗位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始终要放在重要的位置[7]。在岗前培训中统一培训使其在上岗前就打下扎实基础,在其后的岗位培训中反复复习,并在临床中得以较好的应用。

4.4提高新护士的职业素质在系统的培训中,新护士的业务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理论学习与临床工作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促进护士的提高。通过护理文化、制度及优质服务等人文理念教育不仅让新护士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更激励护士产生集体归属感,从而促进整个护理团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夏吾吉.浅析新护士岗前规范化培训的必要性[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8,198:78-79.

[2]曾任英,钟伟英.新护士岗前核心能力培训的方法及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7):80-81.

[3]陈祖辉,王声.护理学杂志[J].2004,19(15):3-6.

[4]潘红英,桂蒙,孙蒋会,等.急诊护理人员工作场所暴力的应对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445-447.

[5]王惠芬,谭文勇,夏桂兰,等.新护士岗前培训模式的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2007,7(9):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