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贫困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十篇贫困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十篇

贫困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6:11

贫困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篇1

关键词:辅导员贫困生心理健康知识

一、高校思政辅导员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有必要更新知识结构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在北京高校中,60%的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报告说,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因为贫困受到打击;更有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

贫困并不是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充分必要条件,但相比起非贫困生,贫困生更容易具有以下心理问题:受挫感、自卑感、畸形自尊、抑郁、交际障碍、盲目攀比、不安全感、偏激和心态等。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来自其贫困家庭的影响、贫困生源地的影响、学生群体的影响、高校改革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

解决贫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思政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和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条件有关的。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面对任重道远的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辅导员的知识结构有亟待更新的必要。高校思政辅导员虽然自身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其前期的知识结构、能力储备、技能培养也许并不能使之马上胜任相关工作。

1.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辅导员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首先是个心理问题,但思政辅导员大多数并非心理学专业毕业,另外,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又不仅仅只是个心理问题,其成因分析和措施选取需要多学科的专业素养。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思政辅导员知识的综合性。只有不断加强各方面的学习,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

2.辅导员的年龄决定其相关能力有待积累

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和思想政治问题一样,都是关于人的心灵的工作,需要相当的经验和阅历。虽然高校思政辅导员一般自学生时代起就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毕竟作为基层辅导员时一般都还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的相关经验和能力都还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3.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新凸显的问题

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由政府为其支付教育和生活成本,而且毕业分配制度使之对未来预期稳定良好、对前途充满乐观,并且具有身为“天之骄子”的自信,相对而言,那时候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突出。现在高校改革使大学贫困生不仅承担巨大的经济负担,而且前途未卜,焦虑因素增多,并且大学生对自身的整体评价开始降低,自我肯定不足,庞大的学生群体也使学校的管理和服务难以应付,种种变化导致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发生而且恶化。由于该问题是新凸显的现象,所以包括知识体系建构在内的各方面应对举措都还有待完善。

总之,目前高校思政辅导员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时有必要更新知识结构,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形势需求。

二、高校思政辅导员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知识结构更新的内容

高校思政辅导员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相关职责。具体而言,高校辅导员尚需系统补充以下各类知识,以便建构较合理的贫困生心理健康知识体系。

1.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为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辅导员首先应该成为心理学方面的内行。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在于:

(1)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加深对贫困生的了解

在面对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时,首先需要研究贫困生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贫困生的个性、脾气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只有了解了贫困生的心理,才能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2)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调整和控制贫困生的行为

学好心理学知识,不但有助于了解贫困生,而且有助于对贫困生的行为进行调控。运用心理学知识,思政辅导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贫困生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可以知道如何改变各种内外在因素实现对贫苦生行为的调控,可以尽量消除其心理上的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引导其积极行为。

2.统计学知识

统计学在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运用意义在于:

(1)对相关科研的意义

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既是个日常管理工作,也是个学习型、研究型的工作。既要以高度的热情、爱心、政治觉悟和责任感来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又要做到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相关工作的知识体系构建目前尚在探索过程中,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项研究型的任务。为了做好相关科研,就一定要具备统计学知识。统计作为人类在质的规定性前提下定量认识和学习的一种技术工具,对科学研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运用统计学知识,可以进行贫困生心理健康科研工作的指标体系设计,也就是可以界定能够切实反映对象特征的数据质的规定性。

其次,统计学提供了研究贫困生心理特征的数据量的处理知识,即能够切实揭示贫困生心理健康数据量的特征和规律的数据处理技术。

(2)对相关管理的意义

有必要建立高校思政辅导员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在该体制的运作中,数据统计是必需的技术支持。只有运用统计学知识,才能设计好该目标管理体系的架构,并通过精细的数据管理保证体系的正常合理运转。

因此,高校辅导员为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科研和实务,有必要掌握统计学原理,并能熟练操作统计学软件,如SpSS,SaS,Stata等。

3.经济学知识

贫困生心理问题由贫困而生,所以为了正确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就有必要学习经济学知识。贫困生由于暂时的经济困难而引发心理问题,其症结还是在于其对经济预期缺乏信心。思政辅导员在进行相关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时,应该善于用于经济学思想帮其分析未来的经济能力和经济状况。只有当贫困生对其经济预期产生信心时,他才能正确面对暂时的经济困难。我们并不是要鼓励贫困生一味地以苦为乐、下定决心一辈子安贫乐道。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帮助贫困生走上致富的道路。为此一定要帮助他们树立起致富的信心。思政辅导员要善于了解国家的经济形势和贫困生个人的经济前途,帮他们摆脱经济上自卑的阴影,将他们引导到积极的人生规划中去。

4.管理学知识

(1)将管理学知识运用在组织工作中

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引入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能够更有效率地组织相关工作。笔者正在研究高校思政辅导员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目标管理体系的构建,就是在进行相关的尝试。

(2)将管理学知识运用在个人工作中

管理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汇点就在于管理的心理成分。对人的管理就是对其心理的管理。具体到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思政辅导员对贫困生个体的相关管理必然是针对其心理活动而开展的,同时,思政辅导员不仅仅是兼任心理医生,更重要的是干好其本职工作,即学生管理工作。通过科学的管理引导和规范贫困生的行为,避免其心理失控、行为失常。可以说,对思政辅导员而言,心理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应该是兼备的,只有这样,才能分析问题,又能有效地处理问题。没有丰富的管理学知识和管理经验,面对贫困生个体,思政辅导员也很难开展相关工作。

当然高校思政辅导员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心理学知识、统计学知识、经济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面对复杂的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辅导员要承担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综合任务,可以说必须充当多面手,掌握多学科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在此,笔者通过个人的工作总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引同行之玉。

三、结语

面对凸显的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思政辅导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做好相关工作。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既是一项科研型工作,也是一项务实型工作,这需要思政辅导员培养综合素质和多学科技能。具体而言,目前高校思政辅导员亟待补充的知识包括心理学知识、统计学知识、经济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等。只有搭建起合理的知识结构,辅导员才能有效地分析和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为此,我们尚需进一步研究,对辅导员知识结构更新的有效措施提供方案。

贫困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篇2

关键词贫困帮扶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

1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最为普遍的,也是导致并诱发其他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由于贫困生家境困难,没有稳定的家庭收入,并且生活的环境从偏远的山区移至了发达的城市,较少的生活费使得贫困生在吃穿住行上和其他同学有着较大的差距,环境的变迁也使他们感觉十分的不适应,以前在偏远山区生活的思维方式在大城市里行不通,这使得他们不愿意和其他人来往,更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逐渐的形成了自我封闭的习惯,并且对人际关系很敏感,时而久之,就形成了极其严重的自卑心理,这会对他们产生很深的负面影响,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2)孤僻心理。在生活上物质的匮乏和自卑心理的共同作用下,他们虽然有加入班集体的想法,有和班集体一起生活学习的愿望,但是又恐惧被别人瞧不起,于是就变得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变得独来独往,时间一久,就给人留下了难以亲近的感觉,大家就会觉得贫困生很难交流与来往,慢慢的他们就会脱离集体,直至最后被集体抛弃,这就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孤僻心理,他们便变得更不愿意与其他人来往与交流,所有的压力与烦恼都藏在自己心里,无处倾诉,独自承担着生活与精神两方面的压力,严重阻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

(3)虚荣心理。几乎所有的贫困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由于过度的自卑与孤僻,虽然十分想接受国家与学校的资助,但又不愿意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真正的生活情况,于是就开始伪装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筹集为掩饰自己的“经费”,去购买一些自己原本买不起并且用不上的东西,甚至要买一些比其他非贫困同学更好的东西,为了满足这种虚荣心,有甚者竟然会将学费花掉,这样就造成了贫困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容易走向歪路。

(4)抑郁心理。由于贫困生经济困难,生活压力大,并且具有自卑、孤僻、虚荣等心理问题,再加上紧张的人际关系,这使得贫困生不能独自去解决一些生活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只能独自承担这些问题带来的各个方面压力,这就会使贫困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不如别人,什么问题都解决不好,慢慢的就会对生活提不起兴趣,不愿意学习,注意力分散,做事犹豫不决,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会出现抑郁的心理问题,更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轻生的想法。

(5)过分自尊。贫困生在学习上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这使得他们能够顺利的考上大学。由于他们本身的自尊心很强,这种过度的自尊使得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变得很敏感。来到大学以后,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尺,由于在吃穿住行方面与非贫困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于是贫困生的自尊心变得难以满足,他们便会用过分的自尊心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这会导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变得异常脆弱。

2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健康的心理对于在校大学生在学校的成长,甚至对于他们的一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贫困生自身的特殊性,容易出现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比如自卑、孤僻、抑郁等等,并且他们不懂得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自我调节,长而久之就会变得更加严重。因此,高校应该根据贫困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帮助贫困生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从而服务社会。

2.1完善并规范贫困生的认定工作

目前高校中认定贫困生的主要依据有单亲、个人具有疾病需要高额的医疗费用、来自边远山区并且家中有好几个孩子同时在上学,遭受严重灾害导致家庭无法(下转第221页)(上接第212页)承担学费,这些都过于偏重考虑学生的经济情况,并且在认定过程中会出现被认定学生缺乏诚信、学生民主评议不够公平、贫困生库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因此,对于认定贫困生应该从学生的德智体、经济情况等综合方面进行考虑,并且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认定方法的系统性、认定结果的可信度以及让辅导员或者班级导师加入到民主评议的工程中,使民主评议的结果公平、公正、公开,从而完善贫困生的认定工作。

2.2强化思想教育工作

(1)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由于贫困生的数量逐年递增,并且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趋于普遍化,因此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以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主,辅导员为辅,通过专业知识的交流、学习、培训,不断增强心理辅导机构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为妥善地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好前站。

(2)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和相关的心理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对不健康心理成因的剖析,教会学生学会如何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3)强化回馈社会的意识。目前,高校中贫困生在接受了国家的资助之后,普遍缺乏感恩意识,认为这些资助是他们应该拿的,没有必要心存感激,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做好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增强他们感恩社会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心与奉献精神,引导他们应该自主地去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适当的时候组织受资助的学生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这有助于克服他们的自卑心理,可以让他们发现社会上有许多比他们还困难的人,而通过帮助别人,也有助于他们在奉献社会中升华自己。

贫困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篇3

关键词: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受到重视。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政策与文件,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层出不穷。至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离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还相差甚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从以往的工作以及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是针对大学生这个普遍群体,而较少涉及特殊群体尤其是贫困女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关注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当前工作所存在的问题,探讨工作方法,加强和改进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一、当前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的偏差

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但其受重视的程度仍然不够,许多相关工作还相当落后。纵观近些年的心理健康工作与研究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与研究甚少。从仅有的少量的研究来看,大多也只是进行一般性、概括性的分析,缺乏系统、详细的阐述,更不用说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综合性研究了。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使得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管理不到位,机构不健全,经费投入不够,队伍建设不足,重心理疾病治疗而轻心理发展咨询,等等。因为以上多方面的原因,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频发生,这些悲剧的产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容忽视,应引起社会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心理机制的欠缺

虽然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备受关注,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也逐步建立起来,但关于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大多数高校还处于探索中,还没有建立一系列相对健全的贫困女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结构。心理机制的欠缺,导致不少本可以预防的不该发生的心理悲剧时有发生,给社会的稳定和高校的教学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完善贫困女生的心理机制,建立一整套贫困女生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预警体系、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后期跟踪评价体系,将心理危机控制于萌芽阶段,提升其心理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队伍建设的不足

2002年4月,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1]然而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与国家的标准差距较大。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郭念峰教授介绍,目前全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尚不足3000人。全国1000多所大专院校,只有30%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每所学校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往往只有几名,远远满足不了需要。[2]据湖北省教育厅2005年的调查发现,有33.73%的省属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与学生比例低于1:3000至1:4000。[3]显然,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尚在建设中,人员数量上远远不够,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较少,专职专业人员的严重缺乏,大大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发展。加之,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大部分由政治辅导员兼职担任,由于辅导员本身流动性较强,队伍建设的不稳定性,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工作的成效。因此,着力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四)角色定位的偏颇

据河南省2002年的调研发现,省内23所高校共有心理健康教育人员141人,平均每校6.1人。其中,专职仅7人,约占4.9%。[4]由于专职心理辅导员的不足,许多政治辅导员不得不同时兼职心理辅导员,拥有双重角色身份,兼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但大多数政治辅导员因为心理知识缺乏,也没有经过有关心理方面的实操训练,经验不丰富,在工作实践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的角色,混淆了政治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员的角色。因而工作中,不少政治辅导员往往感觉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从而流露出过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干预,严重影响了咨询效果。例如,对贫困女大学生的来访,政治辅导员往往误认为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就是有效的心理咨询,而很少关注其心理的状况与变化,导致咨询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因此,政治辅导员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努力避免政治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员双重角色的冲突,认真学习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咨询技术,正确定位自己心理咨询员的角色,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重要作用。

(五)专业技能的缺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高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必须经过系统培训,恪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这是教育部对心理工作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然而,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真正心理学专业出身,经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实操技能学习,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持证上岗的,只有为数不多的极少数人,大多数工作还是由政治辅导员兼职担任,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由于专业技能的缺乏,他们很难做出卓有成效的成绩。有些政治辅导员为了工作的需要,通过自学心理专业知识,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但由于实操训练较少,也难以取得理想的工作实效。

(七)加强感恩教育,优化心理品质

笔者发现,高校奖助学金评比过程中,不少贫困女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爱他人的不良心理品质,认为自己贫穷,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缺少对国家、社会、学校以及他人的感恩之心。还有一些贫困女生,没有及时获得资助,还会表现出愤世嫉俗、怨恨不满的情绪,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因此,对贫困女大学生加强感恩教育,培养其感恩意识,优化其心理品质,是十分必要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根据贫困女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其解决思想和心理问题,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她们常怀感恩之心,化国家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长的动力,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立志成才,以最好的成绩回报国家、社会和学校。

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贫困女大学生的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提高其道德修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拥有一份美好的感激之情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帮助她们健康快乐成长。

三、结语

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解决贫困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心理教育对策,帮助其走出困境,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脱贫,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所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需要家庭和学生本人的有效配合,才能真正促进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Z].教社政[2002]3号.

[2]杨伟柱.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抑郁症[J].商情,2012(38):187.

[3]贾慧媛.构建多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6):28.

[4]李艺敏,李永鑫.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困难与对策[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3):178.

[5]仇小梅.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12,30(1):108.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0-2011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SZ11209。

作者简介:

贫困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篇4

在当代高校贫困生管理工作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辅导员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不但要学习现代教育工作的基本管理理论和观念,而且要从当代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和时代特征的角度出发,对于当代贫困生的学习、思想、心理健康、劳动、生活、人际交往、文体娱乐、社会实践等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窘迫的经济压力使高校贫困生遇到了很多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挫折。加上目前高校出现的“攀比风”、“奢侈风”,这使得许多贫困生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并且贫困生通常比较敏感忧虑,自尊心极强。据调查显示,部分贫困生宁肯勤工俭学或办理助学贷款,也不愿接受社会特别是个人的帮助。一些接受资助的贫困生更加希望用学习成绩证明自己回报社会,但是诸多压力使他们很难正常发挥应有的水平导致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从而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深深的自责之中。虽然经济上的困难给高校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心理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贫困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目前,高校贫困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认识清楚,思想道德行为失范。

贫困生大都对思想道德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对于爱国主义、尊老爱劝、尊师重教、遵纪守法、艰苦朴素等道德要求,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来,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做出违背道德要求的行为,如弄虚作假谎报家庭困难程度、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自私自利、贪图享乐等现象,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反差较大。这也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大难题。

2.个人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相背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文化思潮的辐射,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许多贫困生由于长时间的贫苦生活,使他们对自己的出身产生回避心理,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过度追求财富。导致有些贫困生过于陶醉于此,常常幻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崇拜金钱、崇拜名利,缺乏集体意识和团体意识,从而使个人的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严重偏离。

3.竞争意识强,责任意识谈化。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竞争十分激烈,贫困生的竞争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这对于不断提升其智能水平起到了促进和激励作用。然而,在大贫困生竞争意识增强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是少数贫困生只注重个人的争强好胜,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只注重个人的名利得失,而谈化了自身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4.自我意识强,集体现念淡漠。

部分贫困生自我意识强,追求自我价值,信奉个人主义。他们中间部分人认同“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认为自我奋斗自我成就。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在他们的意识中相对淡漠。

5.消费意识超前,艰苦朴素观念缺乏。

一些贫困生在国家资助政策和学校提供的助学岗位帮助下,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一部分贫困生在物质消费上攀比心理重。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在大学校园内有一定市场,这一部分贫困生在实际生活中缺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热衷于追赶潮流,浪费严重。上述种种现象表明当代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地方,与社会对于贫困生道德素质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而言.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如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内容与形式的问题、活动与效果的问题等。一句话,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服务形式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从外堵转向内疏,做到融要求于引导中,融教育于活动中。在日常管理中体现导向,充分发挥辅导员自身的优势,全面培养并辅佐学校建立起高校贫困生的思想道德体系和行为习惯。结合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针对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作为贫困生工作的中坚力量,辅导员要做好贫困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为学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加强贫困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影响和启发下,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发挥自主因素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调控和自我发展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活动。自我教育的运用是与自我意识的分不开的。大学贫困生由于在生活上经历磨难,思想趋于成熟,能够比较客观的看待问题,并可以发表个人见解。所以,在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实施自我教育具有可行性。自我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与提高的内在因素,并且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贫困生思想道德的完善只有通过自我教育、自我修养才能达到最终目的。任何教育者都不可能代替受教育者完成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但是不能因此忽略教师在贫困生自我教育过程中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辅导员更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按照贫困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和道德教育的影响转化为贫困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变为贫困生自己的精神财富和自己努力的目标,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二)加强自身素质,以言传身教促养成。

教育之本在于德。厚德博学,方能为人师表。教师的言传身教对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教师的精神状态、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风采,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都是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另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教育贫困生时同样要提高自己。如果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忽视了对自己的要求,即使讲再多道理,也很难让学生信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做到言传身教。同时,高校也应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强化师德建设,并提供切合实际的的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专业素养,进而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由于贫困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受到各种外部因素和自身素质的影响,高校辅导员应当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师风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使贫困生在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进步、健康成长、和谐而全面的发展。

(三)加强贫困生的社会实践教育。

道德本身是源于社会实践的,是在认知基础之上付诸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强化、巩固和提高的。道德的社会实践属性,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贫困生道德行为社会实践训练,而这种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把道德行为训练纳入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让贫困生的道德行为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反复表现和发挥,并形成行为惯性,从而使不自觉的道德行为逐步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可以说良好的社会实践教育有利于对贫困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贫困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有得于丰富贫困生的精神生活,有得于发展贫困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社会实践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它的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远非学校纯粹的理论教育可比。辅导员负责贫困生的日常行为教育工作,应及时协调社会教育力量培养贫困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并将分散的、自发的社会实践教育纳入正轨。并对社会实践教育的起源、功能、价值、实施等进行全面、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形成社会实践教育的认识范畴,建构起原创的社会实践教育的知识体系。

(四)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心里活动,才能落实到受教育者的主体上。贫困生道思想德素质的形成过程,也是心理活动得到提高的过程。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对思想道德行为的认同感也就越高。健康的心理活动是提高道德素质的桥梁和基石。因此,从道德教育的过程看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辅导员群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需要整合社会各种教育资源,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情况、体现对贫困生人文关怀的教育模式。要达到这种效果,需完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并探索将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关爱工作纳入到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日常工作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同时不断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牵头组建一个包含社会力量在的专业心理辅导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让辅导员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通过这种方式最终打造一支以辅导员为中坚力量的心理辅导专业队伍,从而使辅导员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并及时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困扰。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搭建以微信沟通等为主要方式的新型师生沟通平台,使贫困生及时与辅导员沟通,从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空间,探索出一条新型的思想教育模式。总之,加强和改进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其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教育过程这一内在的教育规律,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四、结语

贫困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篇5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心理问题;辅导员视角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因受家庭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存在着心理与思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身心健康,也影响了部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辅导员在家庭困难学生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将生活帮扶、心理塑造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帮助他们由自信走向自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加强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自卑和敏感。自卑是高校贫困生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和较突出的心理问题。由于教育条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生在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差距悬殊,遂有自惭形秽之感,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久而久之可能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同时,一些贫困生容易敏感多疑,感到自己不被别人接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这些都给贫困生心理造成很大的负担和压力。

2.自闭与孤独。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于偏远地区,其家庭情况往往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困扰,总是觉得不如别人,于是不愿与他人交流,更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大多数同学不合群,经常独来独往,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比较被动,容易出现自闭和孤独心理,严重者可能会产生轻生念头。

3.焦虑与抑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肩负家人的期望,他们非常渴望摆脱贫困,但由于家庭条件或现实竞争等因素影响,使得改变命运之路充满挫折。另外,他们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规划,久而久之就产生紧张、心烦、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

4.嫉妒与虚荣。有些贫困生容易对同宿舍、同班级一些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怨天尤人或咄咄逼人,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因为自身经济状况,他们往往更加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不想因为贫困而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为了掩饰家境的贫寒,部分人在行为上表现出与自己的现实条件不相符甚至相反的举动,如爱慕虚荣,以期改变在别人眼中的印象。

二、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目前,高校层面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的关键在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流程如何做到人性化、细致化和公平化。这一方面有助于让学生体会到学校切实的工作内容,体现教育政策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学院和学校层面应该进一步完善新生心理普查制度、学生心理问题月排查制度和咨询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心理问题摸排反馈和咨询工作。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成长自我和悦纳自我。另外,还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及学生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得学校心理工作队伍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

3.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管理水平。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关爱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辅导员的必修课。在平时工作中,如何给予经济困难学生尊重和关爱,如何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都是对辅导员的考验。辅导员处在学生工作第一线,是学生在大学中接触最多的老师,所以要敏锐地观察经济困难学生的不当行为和不良情绪,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引导和矫正,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辅导员需要不断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增强科学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针对经济困难学生这个特殊群体,需要采取正确合理的方法,在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也协助他们在心理上脱贫。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应秉持“四心”原则,即耐心、爱心、细心和恒心,用爱温暖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找到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正确引导他们摆脱贫困的心理困扰,重新树立自信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静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高校辅导员,2015(6).

[2]邓猛,莫忧.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实证分析[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3]刘欣堂,夏晓虹.山东高校辅导员工作优秀案例集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

贫困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篇6

关键词: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学习心理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积欠学分的贫困生又是贫困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虽然人数在贫困生中不占多数,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这是因为,相比其他贫困学生,积欠学分的贫困生既要面对贫困生群体本身可能面临的家庭经济压力、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等问题,又要面对学业成绩不良、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倦怠、学习能力欠缺等各种学习心理压力[1]。甚至会因学业不良,造成重修、留降级等,在这一过程中又会产生因重修费、学费而造成经济负担,增加生活压力。因此对于积欠学分的贫困生,教育管理者要采取一定的帮扶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等实际问题,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积欠学分的贫困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学习不得法,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影响到学习成绩;二是为减轻经济负担,未处理好勤工助学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不佳;三是很多贫困生来自边远地区,其本身的基础教育与内地和发达地区之间存在差距,进入大学后在一些课程的学习上存在困难;四是出现学习倦怠、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差等学习心理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不佳。而出现问题后,贫困生由于多重压力、社会支持的不足,可能存在的严重自卑心理、极度敏感、依赖懒惰心理、忧郁封闭心理等[2],往往陷入迷惘,有的学生知道原因但不知道如何做,有的学生在焦虑下对原因不清晰无从下手,等等。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心理辅导方式,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专业助人知识、理论与技术。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

本文选取资助条件统一(即家庭经济情况在同一水平上)的学校获某助学金资助的贫困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干预效果。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学校获某助学金资助的贫困生中有积欠学分的贫困生12人,积欠学分是指:经补考后仍不及格,需要重新学习课程的学生,他们中最多的有两门积欠课程。在研究过程中,因研究需要,另从该助学金资助的贫困生中选取12人进行了对比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对无积欠学分贫困生与积欠学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心理状况的比较研究。

(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对有积欠学分的贫困生进行干预,结束后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心理状况的变化情况。

(三)研究工具: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大学生学习自主性自我陈述问卷、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性问卷。

(四)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倦怠状况等分析,设计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共分五个部分,主题分别为:学习动机与目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时间管理、学习的相关因素分析、考试焦虑等学习心理问题,每个主题进行过程中分别穿插自我探索和成长。每两周一个主题,每次团体心理咨询的时间为120~160分钟。主要形式是半结构化的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由学校心理咨询师作为领导者,配一名助手兼组外观察员,在小组内各选一名组长和一名组内观察员。

四、研究结果

(一)团体心理辅导前的相关调查

1.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试,表明:积欠学分的贫困生较其他贫困生因承受家庭贫困和学业不良双重压力,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一些隐患。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2)缺乏热情和积极性;(3)缺乏自信心;(4)感到自卑。

以上四项,12名积欠学分贫困生中有10名同学4项都进行了选择,还有2名同学,选择了其中的2―3项。而其他12名贫困生,4项都选的为0,有8位同学选择了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有5位同学选择了感到自卑。

此外,12名积欠学分贫困生中有9位同学选择了:思想不能集中或记忆力减退。

2.积欠学分的贫困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在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倾向、学习倦怠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

(1)积欠学分贫困生在7道题的选择上,“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不确定”的选项合计超过50%(“4符合”和“5完全符合”未达到50%),分别为:“我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我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来学习”,“我能主动收集一些有关的信息和学习资料”,“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我会经常检测自己是否按时完成计划”,“每次学习过后,我会做一个总结或对此次的学习做出评价”,以及“对于作业或考试中出现的错误,我会仔细分析原因并做出改进”。

其他学生这三个选项的合计仅1题超过50%(“4符合”和“5完全符合”未达到50%),即:“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

(2)积欠学分贫困生在各题的选项中,选择“4符合”和“5完全符合”的有4题超过60%,1题在50%和60%之间,这5题分别是:“我认为学习内容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定”、“当我取得进步时,我会奖励自己”、“当我成绩不好时,我会鼓励自己”、“我会主动根据需要(如考试前)制订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时间”、“我能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其他大学生在各题的选项中,选择“4符合”和“5完全符合”的有6题超过70%,9题超过60%,2题在50%和60%之间。

(3)“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一题,积欠学分贫困生和其他贫困生都在50%以上选择不确定、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反映了大学生课程学习的现状,对于预复习未引起足够重视。

3.此外,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存在积欠学分的贫困生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经常、频繁的比例非常高。

(1)一整天学习下来,我感觉精疲力竭。

(2)早晨起床不得不去面对一天的学习时,我感觉很累。

(3)我总是被动地学习或完成作业。

(4)我很少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这些学生的学习状态中也有积极一面,体现在以下两个选项的选择上。

(1)当完成工作上的一些事情时,我感到非常高兴。

(2)在学习中我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时,对学习充满热情。

由此可见,学生在内心深处对学习成功的渴望和企盼,这为团体咨询作用的发挥提供了保证。

(二)贫困生在学习团体心理辅导后的主要改变

1.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改变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试中,有2人选择“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0人“选择缺乏热情和积极性”;1人选择“缺乏自信心”;(4)1人选择“感到自卑”。较之团体心理辅导前有较大的改变。而其他12名贫困生,此4项都选的仍为0,有7位同学选择了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有5位同学选择了感到自卑,与之前改变不大。

此外,12名积欠学分贫困生中仅有2位同学选择了“思想不能集中”,没有同学选择“记忆力减退”。

2.积欠学分贫困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倾向、学习倦怠等方面的改变主要体现在:

(1)积欠学分贫困生在3道题的选择上,“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不确定”的选项合计超过50%(“4符合”和“5完全符合”未达到50%),分别为:“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我会经常检测自己是否按时完成计划”、“每次学习过后,我会做一个总结或对此次的学习做出评价”。

其他学生仍仅1题超过50%(“4符合”和“5完全符合”未达到50%),即:“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

(2)积欠学分贫困生在之前5题:“我认为学习内容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定”、“当我取得进步时,我会奖励自己”、“当我成绩不好时,我会鼓励自己”、“我会主动根据需要(如考试前)制订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时间”、“我能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选择中,选择“4符合”和“5完全符合”的达到90%,比例大大提高。其他大学生这5题的选择没有变化。

3.积欠学分贫困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的改变

(1)参加团体咨询的同学,在接下来学期的补考或重修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实现积欠全部清零。

(2)参加团体咨询的部分学习,在接下来学期的基本课程学习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有一位同学在某一单科大部分同学考试失利的情况下,该单科成绩名列前茅。

(3)学生参加团体咨询的感言摘录

“与团体的交流弥补了我在学习考试认识上的盲区,对于学习的焦虑状况行到缓解,大家都相互信任而且坦诚,使自己越来越有自信。”

“与上一次相比,行动更加积极,更渴望下一次活动,对于时间的管理有了更详细的打算。”

“和同学们交流了很多,觉得自己也取得了一些进步,现在比以前学习更加自主了,开始复习自己的学习科目。”

“了解到了一些其他成员的问题,吐露出了部分自己的心声,也提醒自己期末将近,需要抓紧时间开始期末的复习计划。”

“能够在一些课上找到一些解决方法,介理还有很多的不懂呢。不过现在对于我不懂的可以试试我的想法看看能不能学进去。”

(三)小结

1.积欠学分贫困生,较其他贫困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更多心理隐患,比如对前途的担心、自信心缺乏、存在自卑心理等,通过教育者的主动关心和朋辈之间的互助和支持可以得到改善。

2.积欠学分贫困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时间管理倾向上和其他贫困生相比,有所欠缺,通过教育者的主动帮扶和朋辈之间的互助可以得到改善。

3.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的提高、学业成绩的促进上显著的效果。

4.当然,由于研究选题和时间限制,该研究未将积欠学分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的干预与其他非贫困生做比较,使研究存在一定欠缺,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崔金贵,等.高校贫困生的学习困难现状调研分析及对策――以江苏大学生在校生为例[J].科技信息,2011,(15).

贫困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篇7

[关键词]宿舍群体生活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82-01

高校贫困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群体,有着与大多数人一样的基本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需要。高校是社会的缩影,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就是与他人互动学习的过程,也是社会化的过程。目前,我国高校的宿舍大多按2~8人一间的规格安排,笔者所在的大学城内的高校多为4人间或6人间。每个学生都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宿舍群体生活事件中去,所以,宿舍群体中人际关系也是整个大学人际关系的核心部分。正如家庭生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一样,宿舍群体生活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心理相对敏感的贫困生群体。

一、宿舍群体生活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正面影响

和谐的宿舍群体能为每一位宿舍成员带来认同感和安全感。宿舍群体中每一位成员都能相互接纳和包容,给予别人必要的情感支持。在这样的宿舍群体中,贫困学生在日常生活能得到大家的平等对待,甚至在遇到不幸或打击时,能够从舍友那里获得安慰和理解,这样他们才能保持正向的情绪和心态,能够更加专注地投入学习,不排斥与他人交往,甚至更加乐意帮助他人。

笔者通过日常的一线工作接触到一些优秀的贫困学生,他们成绩优异,言谈开朗豁达,活跃在担任学生干部的舞台上。通过观察和深入交流,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与宿舍同学关系十分融洽。不论他们参与活动还是组织活动,都能在关键时刻看到舍友前来支持的身影。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和谐的宿舍群体作为强大后盾,这些贫困学生才能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处理所面对的家庭困难,真正把贫困作为人生的一种锻炼、一种磨砺和一种财富,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蓬勃的朝气迎接挑战。

二、宿舍群体生活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然而,一个充满猜忌、矛盾迭起的宿舍群体无疑是压抑个体良性情绪发展的。如果在宿舍群体生活中,大学生不能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带有偏见或是不能正确对待竞争,即使矛盾没有升级成激烈冲突,其言语和行为所带来的冷暴力也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从而限制宿舍群体中个人的自由发展。

笔者通过日常工作中的观察了解到,一部分贫困生性格孤僻,喜欢独来独往,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即使迫于一些压力参与到了集体活动中,其表现也差强人意。笔者分别找这些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大部分同学表示与舍友中的非贫困生群体相比,他们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呈现出弱势,有时候在宿舍集体交流时发表观点,却明显感到他人的不屑与质疑,于是便缺乏融入舍友们的自信和勇气,经常游离于宿舍之外,归属感严重缺失。久而久之,恶性循环,这些学生日益封闭,不仅造成他们在老师、同学心目中的负面形象,还令他们自己整日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由此可见,宿舍小矛盾所引发的贫困生情绪波动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以宿舍为平台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宿舍是广大高校学子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生活载体,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思想重视起来,依托宿舍这个平台来深入推进贫困生的心理关怀工作。

首先,建设一支专业强、素质高的公寓辅导员队伍。公寓辅导员是学生寄宿生活直接接触者,肩负着学生生活管理的重责,除了调换宿舍、处理宿舍违纪事件等工作,他们还有必要接受心理学方面的培训,以便在第一时间为贫困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面对因宿舍群体内部矛盾而引发的贫困生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公寓辅导员也应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策划和实施中来,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和心理辅导员、帮困辅导员及时沟通,三方共同落实好物质和精神双管齐下的帮困工作。此外,公寓辅导员的职业身份拥有更多接触宿舍群体的便利,能够更好地结合宿管工作对宿舍群体成员进行沟通教育,有利于增强工作的深入性和有效性。

其次,建立健全以学生自治为主的公寓管理委员会。从高校辅导员配置的师生比来看,单靠辅导员来关注宿舍群体的动态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同伴教育是最好的补充。培养一批“从宿舍中来”的学生干部,才能更加有效地“深入到宿舍中去”。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当事人的主动求助,因宿舍群体生活而引发的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事件将隐而不发,日积月累、矛盾升级,最终通过突发的宿舍恶性冲突而公布于众。如果有一群热心负责的公寓管理委员会学生干部,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辅导员老师及早掌握宿舍群体生活的异常动向,更好地还原事实真相,从而达到更佳的处理效果。公寓管理委员会应积极吸纳学生党员、心理保健员、生活委员、宿舍长和贫困生组织负责人等多方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从模范引领、思想教育、心理关怀、生活服务以及民主监督等多方面完善工作机制。学生的主动参与将使宿舍群体的正向能量得以充分发挥,真正做到在宿舍群体生活中常态化且无痕化地关怀贫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贫困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篇8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党的十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困难。截至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的贫困生达52万,其困生16.61万(占学生总数的7.27%)[1]。

1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征

1.1自卑与好强是常见心理冲突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自己瞧不起自己,甚至认为周围的人也看不起自己的心理状态。贫困生由于经济上拮据,与经济条件良好的同学相比形成反差。这种反差影响特别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对贫困生造成精神压力,从而表现出缺乏自信、孤僻等特点。有的贫困生又特别好强、好面子、甚至个别不愿向学校提出资助申请,容易在经济问题上造成心理负担。

1.2抑郁和焦虑是常见的情绪表现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以显著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预感到困难将要到来或有祸事降临,感到没有把握、无能为力而又无法有效地加以预防和解决,从而表现出少言、敏感、焦虑、偏执、低落、消沉的特点。

1.3嫉妒和虚荣的心理较强

嫉妒是指对相应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受虚荣心驱使,为了维护自己面子,求得心理平衡,不惜花重金包装自己,盲目与人攀比[2]。贫困的同学感到自己无论学习还是智力、能力等自身条件并不比其他同学差,只是经济困难和成长环境差,便觉得低人一等,还对某些经济比较富裕的同学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心生不满,心理状态从羞愧到愤怒再到怨恨。

1.4孤僻和逆反心理较严重

孤僻是指孤寡怪僻而不合群的人格表现,高校中不少贫困同学也因为成长环境表现为独往独来、离群索居,对他人怀有厌烦、戒备和鄙视的心理;凡事与己无关、漠不关心,一副自我禁锢的样子;如果与人交往,也会缺少热情和活力,显得漫不经心、敷衍了事。他们也常误解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关心,总觉得大家在背后议论自己,笑话自己,讽刺自己,这种逆反根本原因来源于心灵深处的自卑。

2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政府和学校高度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帮助在校贫困生完成学业,例如“奖、贷、助、补、勤、减、免”及社会上的各种资助对于贫困生来说都福音,并且金额大,覆盖面广。目前江西省内各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但针对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对江西两所高校近300名同学的问卷调查得出,93.6%的被访同学认为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能很好的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79.5%的被访同学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贫困生。

造成贫困生心理问题主要有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个人因素四个方面[3]。近些年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

3高校贫困同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深入到贫困生中去,了解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和困难,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4]。要及时地帮助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还要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深层次的问题进行“解困”,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1大力开展的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贫困生的特点、爱好和专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下开展多种形式文体活动,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实现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性心理互动,使贫困生获得理解、启发和帮助,减轻其心理危机感。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中心,完善贫困生心理预警和倾述机制[5]。有针对性的开展年级、班级间的活动,穿插有教育意义的团体辅导内容和思想政治教师对贫困生的个体辅导相结合。

3.2把握师辈和朋辈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朋辈心理咨询员可以起到榜样激励作用,能更容易深层次地了解同学的心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迅速,朋辈的说服力与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教师与家长,他们之间容易沟通,不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而且更有说服力。可以建立每个班级都有心理委员、每个寝室都有心理联络人制度,全方位覆盖学生人群。他们和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一起帮助贫困生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

3.3做好感恩教育与激励教育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社会和学校要将感恩教育与学习实践“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逐渐使贫困大学生学会知荣明耻、知恩图报,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同时要让典型引路,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栏、座谈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对优秀贫困大学生的感人事迹和顽强、豁达、吃苦耐劳、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良好精神风范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和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信心,摆脱困境。

3.4利用好网络载体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针对贫困生网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受传平等、主动接受、共振效应、方式新奇的特点。能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而开展一些深入实际、适应竞争、有利于发展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让贫困生敞开心扉,锻炼个人沟通能力,两者如能结合的巧妙,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色走向多彩,增强了工作的科学性、生动性、实效性[6]。

参考文献

[1]陈磊等,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第10期.

[2]李万仓,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7年第5期.

[3]徐小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6.04.01

[4]李献斌,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年11月第21卷.

贫困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篇9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团体辅导;心理健康 

 

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得到了广泛关注,不让大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我们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家庭贫困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理应得到重视。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贫困大学生,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了探讨贫困学生心理援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以改变认知,提高自信,促进个性发展为目的,尝试运用封闭式短程团体辅导的方法,以18名大一贫困学生为小组,进行一整天的心理和行为训练,并对小组成员作了为期一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短程团体辅导对促进贫困生个性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明显的效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05级大一学生为被试,总人数为18名,其中男生12名,女生6名。

所有被试都是在新生心理普查后被确定为需要关注的对象,即“大学生人格调查(upi)”普查显示总分在25分以上,同时“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3的学生,通过对这些学生的约请访谈,确定是因家庭贫困而导致极度自卑缺乏自信,并自愿参加团体辅导的学生。

(二)团体方案设计

本方案的主要目标在于帮助成员了解自己,澄清观念,提升自我,建立自信,摆脱心理贫困。辅导采取全封闭的方式,团体辅导活动的时间为一整天连续八个小时,并精心设计了热身活动,游戏互动,讨论分享,团队合作等环节,要求成员在观察学习和活动体验中,认识和探索自己,改变在长期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非理性观念和错误认知,以积极的态度去接纳自我,接受现实,走出自卑,建立信心,在团体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快乐。

(三)团体辅导的实施

应邀前来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班级,彼此互不认识,在最初的热身游戏时,大多数同学都非常拘谨,举手投足间还有几分腼腆,但随着“名字接龙”、“个性胸卡设计”、“快乐家庭”等活动的逐步展开,同学们防御的心慢慢开启,互相之间变得真诚而融洽,轻松和谐的团体氛围开始形成。

当分组游戏“同心圆”和“解开心结”的活动结束后,团队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同学们坦诚地分享各自的感悟和体会,在集体中体验了快乐。

“爱心午餐”和“伴你同行”,让每位同学都体验了接纳和信任,体验了助人的快乐和接受帮助的温暖;“目光炯炯”使同学们明白自卑心理的普遍性;“心灵的玻璃罩”引导同学们作进一步的自我探索;在“我为什么自卑”、“怎样才能超越自卑”的分组讨论中,许多同学都在同伴们积极的鼓励和帮助下敞开了心扉,开始接受“贫困也可以是人生财富”的观点,试着去改变原有的不合理认知,认识到只有接受现实,接纳自我,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目前的困境,才能摆脱自卑,才能确立人生的目标。

       随着“感恩的心”的背景音乐,同学们在一张张粉红色的心型卡片上,留下赞美和祝福,每个人都用心感受了真诚和美好,感受了心灵的成长。

(四)效果评估

运用“团体辅导效果评价问卷”,教师评价,跟踪回访,scl-90前后测数据分析等,评估团体辅导实施的有效性。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团体辅导前后测试数据比较分析

为了检验和评估辅导的效果,我们为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并定期约请访谈,还通过加入团体qq群与学生保持联系。一年后,对这18位同学又进行了一次scl-90测试,并将前后数据输入spss10.0进行成对差异性检验,发现各项因子分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人际敏感、强迫、偏执、敌意等因子更是差异显著(见表),这些数据说明短程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贫困生团体辅导前后scl-90各因子的差异性检验

(二)教师评价

我们从学生所在班级的老师和辅导员那里了解到,这18位学生参加团体辅导以后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对工作和学习的热情,在人际交往方面也表现的比较积极。大二时他们中有3位竞选为院系副部长以上的干部,有9位同学担任了班干部和社团干事。

(三)自我评估

在对18位贫困学生近一年的跟踪辅导和交流中,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认为那一天的团体训练,是他们大学生活一个全新的起点。在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后,我们利用“团体辅导效果评价”表,要求成员对团体训练效果进行自我评估,统计结果表明,78%的同学对这次团体训练表示非常满意,22%的同学表示比较满意;33%的同学在团体活动中表现为非常积极,50%的同学比较积极;在训练过程中有66%的同学认为可以放下防御开放自己;88%的同学表示团体辅导对自信心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94%的同学表示以后有这样的活动一定要争取参加。

在集体分享体会和感想的时候,同学都表示在这次活动中收获了很多,必将对大学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学生a:“八个小时以前,我们还是陌生人,在校园里我们会擦肩而过,但是现在,我们真的就像一家人,在这个家里每个人都很快乐,我们已经成为朋友了,当我在体验做盲人的时候,有一种非常无助的恐惧,就像生活中的种种无奈,是同学温暖的双手,牵引我完成了信任之旅,我非常感激,我应该感谢生命中所有帮助我的人,相信只要自己不放弃,一定不会有跨越不了的困难!”

   学生b:“我会永远记住今天,因为今天对我来说太奇妙了,我有了从来没有过的体验和感悟,在‘天使留言’时,看到大家那么真诚地为每位刚刚相识的同学留言,在天使的翅膀上留下最真挚的祝福,看着长长的队伍,我的心忽然被感动了,我才知道,原来感动就这么简单,我忍不住哭了,我真的非常感动,很久很久没有这样的感动了。”

学生c:“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参与,一个又一个的游戏,一遍又一遍的发言,自己一直关着的心慢慢打开了,在游戏中,那种被人尊重不被忽视的感觉是非常真切地体会到的,老师不和我们讲道理,而是让我们每个人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大家很团结,氛围很好,我觉得在这里很安全,很有归属感。”

学生d:“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一直不愿意承认自己没有父亲,自从失去了父亲后,我的世界就塌了,多少年来,这样的想法让我自卑,让我不能抬头,当老师让大家围成一个圈,把自己自卑的原因说给大家听时,我真的没有勇气,真的很艰难,很挣扎,而在同学的鼓励下,我终于说出来时,忽然觉得心里很轻松,在这里,我获的了一种力量,我一定要自信起来,老师说的好:过去属于命运,未来属于自己!我会记住今天的,因为今天对我非同寻常。”

学生e:“游戏是生活的模拟,‘解开心结’中每一双紧握着的手是环环相扣的,每解开一个,对后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影响我生命的结究竟是什么?我该怎样去解开呢?我一直希望在大学里改变些什么,但是,我不知道怎样去改变,我好像在消极的等待,就象我在游戏里的表现,感谢有机会参加今天的活动,我一定会好好思考的。”

学生f:“来参加活动之前,并没有太多的期待,可是一天的活动让我如此快乐!在游戏中看到了自己的消极和被动,自己的思维模式,生活中我也常常是这样的吗?一直觉得我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是学校里的弱势群体,是被社会遗弃了的,在‘快乐家庭’游戏中,老师要求我们只说自己的优点,我觉得有点难,我真的有很多优点吗?今天的活动让我还记住了两个新的名词:悦纳自我和正确归因。”

学生g:“今天的感动,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是带着矛盾的心情来的,有点担心也有点期待,但当我走进团体训练室的那一刹间,就感觉象回到了自己的家,有了在家才有的安全感。一天的活动,让我开始相信自己其实是一个不错的人,在这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很没用,家里那么不容易供我读书,可我对自己却失去了信心,我是一个被上帝抛弃的人,是一个永远不会成功的人,我很消极的对待生活,对任何事情都不会有兴趣。不过,从今天开始我改变了这种想法,我不能放弃生活,我不能放弃自己,我对自己要有信心。我相信自己是一个会成功的人,我的明天是充满阳光的。”

三、分析与结论

家庭环境和特殊的生活经历,使贫困大学生遇到的困难和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他们中的一部分学生把自己视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不能挺直脊梁,但是在内心又不希望被贴上贫困的标签,因为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采取自我封闭的态度,回避与同学交流,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不愿承认自己的贫困。还有一些同学视贫困而羞耻,常常自惭形秽,自我鄙视,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消极态度,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和干预,不仅会影响整个大学生活,也会对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协助个体开发心理潜能或解决心理问题的心理辅导方式。运用团体动力学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互动,引导成员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支持鼓励,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提高成员的社会适应性,促进成员的人格成长。本研究通过同质团体小组的方式,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对促进贫困生个性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性,和一般分阶段团体辅导不同的是本研究采用了短程团体辅导的形式,即辅导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在一天时间里完成,让学生经历强烈的内心体验,由此激发改变自己的渴望,并把这种内在的力量带到学习和生活中去。通过辅导前后scl-90各因子得分的差异性检验,结合学生自我评估、教师评价和跟踪辅导后发现,短程团体辅导对于帮助贫困大学生认识自我,接纳他人,改变认知,提升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促进个性心理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本次团体辅导的短期效果和作用是明显的,但是效果的巩固和持续还必需对团体成员作进一步的辅导和关注。

【参考文献】

贫困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篇10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健康援助模式

基金项目:2012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JYB2012031)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0009-02

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比非贫困大学生低,而且随着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增加,可能具有严重心理问题和一般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也呈上升趋势。此外,重经济资助轻心理帮扶也是目前存在于高校贫困生教育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基于此,本文根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提出“一个载体四个实现”的心理健康援助新模式。即以贫困生助教、助研、助管(以下简称“三助”)为载体,实现“教师育人――朋辈互助――自我成长――专业辅导”相结合的心理援助新模式。

一、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郑林科通过对9800名贫困生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数据做人格特征预测分析表明,贫困生既有进取性、稳定性、独立性、信任性和安静性等显著正性人格特性;又具有忧虑性、自卑性和敏感性等显著负性人格特征。我校近三年使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贫困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非贫困生低,其中在强迫症状和焦虑方面最突出,其次是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具体地说,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完美

贫困家庭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往往更高,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会不断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加之贫困的生活状态更容易使这些孩子“早当家”。这些造成了贫困生追求完美的性格特点。一方面,贫困生对自己期望和要求过高,怀揣改变家庭命运的使命,不断地努力使自己变得优秀,却又总对自己不满意。另一方面,对他人和环境的期望过高。往往对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现象不能接受,总爱指责和抱怨。这些使得他们生活中缺少快乐和幸福的感觉。同时,由于追求完美的性格特点,还使他们在困难面前容易放弃,这又使得他们丧失了很多磨练自己的机会。

(二)自强、自卑与自负同在

贫困生肩负着家庭的期望和责任,一方面自立自强,努力学习,渴望获取奖学金,并利用课余时间勤工助学,缓解经济压力。他们的生活总是忙忙碌碌,却相对比较单调。另一方面,与中学相比,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都不再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标准,而是要看综合能力。由于贫困生在专长方面很少有机会受到训练和培养,所以就没有机会表现自己。这使得贫困生由中学时因成绩优异被老师夸赞和同学羡慕的对象变成了无人关注的“小人物”,心理上会产生较强的自卑感和无价值感。但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有时又会不自觉地产生自我保护的强烈反应,表现出对周围人、周围环境的不屑和傲慢,让人看起来很自负。总之,贫困生和其他同学相比,表面上的自立自强,甚至是自负的,但内心仍是自卑和脆弱的。

(三)压力和焦虑常在

浮躁的社会心态和不良社会风气浸染校园,加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状况,使得这一群体本已产生的心理困扰加剧。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家人的期望和自己的价值,却又在现实面前感到悲观和焦虑。在经济、人际、就业等压力之下,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因为学了合理利用时间,科学的学习方法之外,良好的心境也是保证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之一。学业受挫又会增加贫困生的压力和焦虑。这使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无法在大学生活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却经常处于焦虑、情绪烦躁的痛苦体验之中,影响身心健康。

(四)渴望友情但又自我封闭

研究表明贫困生容易产生人际关系敏感。他们一方面渴望友情,希望自己能融入宿舍、班集体中,另一方面他们内心又自卑和敏感,害怕被歧视,从而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自卫的屏障,刻意与他人保持距离,加上担心和大家在一起活动会增加经济负担,使得他们常常用自我封闭的方式把自己禁锢起来,独来独往。这种矛盾冲突的心理,长期伴随并折磨贫困生,使得他们缺少安全感和幸福感。

二、贫困生心理健康援助模式特点分析

贫困生的心理困扰是家庭、社会、学校和其自身长期作用的结果,所以,针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模式需要具备系统性、长期性、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一)系统性和长期性

心理健康援助是一项系统性和长期性工程,只有遵循系统性原则,长期地把贫困生的健康发展作为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和有效,也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二)多样性和个性化

心理健康援助不但要具有多样性,即通过课堂教学、团体辅导、朋辈心理互助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对贫困生实施心理援助,更要尊重贫困生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援助,即承认差异,注重个性,发展个性,促进贫困生心理全面和谐发展。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满足贫困生心理需求。

三、“一个载体四个实现”心理健康援助新模式可行性

(一)从高校方面来说

首先,目前高校贫困生占在校生人数的15%-30%,人数众多,心理健康援助仅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无法实现对其长期有效的个性化教育,所以,鼓励引导高校广大教师参与贫困生心理健康援助方式值得推广。其次,自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影响高校快速发展的不利因素,让学生协助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同时,在工作中,教师可以遵循贫困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根据以人为本的精神,为贫困生提供循序渐进地“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健康援助。

(二)从贫困生方面来说

一是可以和老师形成一对一、多对一的互助小组,从而得到老师长期、稳定、系统的心理援助。二是和其他贫困生组成工作团队,相互支持帮助,形成朋辈心理互助小组。三是当贫困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时容易被发现,可以及时转介给专业辅导老师,从而实现专业心理辅导和非专业心理援助的有机结合。四是贫困生通过辅佐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管理活动,自身能力和价值感得到不断提升,为贫困生自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因此,以“三助”为载体的“教师育人――朋辈互助――自我成长――专业辅导”心理健康援助新模式,既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又具备多样性和个性化,从多个方面满足贫困生心理成长需要。

四、“一个载体四个实现”心理健康援助模式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随着经济资助政策和制度的不断完善,高校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在很大程度得到了缓解。探索有效心理健康援助模式,提高贫困生心理素质,帮助贫困生成长成才成了高校的重要研究课题。比如,张砚清研究发现,通过勤工助学可以实现学识上的“第二课堂功能”,能力上的培训功能和思想上的德育功能。沙爱红研究指出,贫困生勤工助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利于促进理论知识的迁移转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有利于开展就业教育。我校自2008年起在全校范围内实施了本科生专业首席指导教师制度。首席指导教师通过关心学生成长、指导学生学业、主动联系学生、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等,间接推进了贫困生心理援助工作。这些都证明了“一个载体四个实现”心理健康援助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五、“一个载体四个实现”的心理健康援助模式未来展望

在国家新资助政策实施后,高校应该在做好基础性调研的基础之上,积极探索创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援助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实践证明,贫困生经常和老师形成互助小组,教师可以遵循贫困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根据以人为本的精神,为贫困生提供长期、系统的个性化心理健康援助;贫困生在工作中组成团队,可以使贫困生在互帮互助的同时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通过工作,可以增强他们的价值感,增强自信心,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通过心理专业教师指导和帮助,可以帮助贫困生开发潜能,更快更好地成长。因此,通过创新工作模式,形成多层次协调发展的良好机制,引导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是当下推进贫困生心理健康援助工作深入开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苏志富,俞雅芳.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