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篇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8:34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篇1

[关键词]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82

近年来,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及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如何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一)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学段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校园中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各自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中小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以各个年级学生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为出发点,有选择地进行培育。正如纲要所指出的: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不难发现,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侧重点各有区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同,“梯级式”的培养目标对于系统、全面地在中小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立足学校教学特色,积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其选取和设置是中小学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中小学语文、历史等学科中,蕴含着较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家乡风景名胜的介绍等,不仅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此外,各中小学校应立足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开设校本课程,编写具有地方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通过它不断生发的生长点,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忽视学校少先队组织的重要作用,少先队作为少年儿童的群众性组织,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承担者。在小学以及初中一、二年级,依托少先队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这也不失为中小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条道路。

(三)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还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引领者、协调者。因而,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各地中小学校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分三个层次开展教师培训:一是学习相关各级文件精神,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二是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三是成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研组,集体备课,共同讨论相关课程的设计。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够加深广大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遵循传统文化教育所特有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真正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骨干队伍。

二、集聚“家―社”教育力量

(一)引导家长共同合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引起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各地中小学校要重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以及成立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家庭教育中,将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锁定在传统礼仪礼节及自立能力的养成上,突出家长的言传身教和传统节庆日的熏陶功用,家长可以将传统道德、伦理、处事之法教给孩子,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价值观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

(二)以社会为天地,借助各类教育资源

1.引进来:鼓励传统文化传承者积极参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文化传承者的努力。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事象、传统的民间工艺正不知不觉地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为此,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通过他们亲身的讲述、演绎、展示,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源起、如何保存至今的。

2.走出去:充分利用校外教育基地

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部,中小学校可以借鉴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遗址、名胜古迹和现有各类教育基地等场所,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拓宽传统文化的教育渠道,使这些过去被忽视的教育资源成为教育的主流渠道。

3.促交流:借助新媒体的教育力量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趋进步,互联网、手机、ipad等新媒体已渗透于青少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各级各类学校也应转变旧的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使传统文化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校园网站是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并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电子文本,拓宽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文化传承工程,需要凝聚全社会的教育力量,真正以学校为阵地,以社会为天地,以家庭为支撑,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青少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殷翊.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质与策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9.

[2]张媛磊.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3]齐国斌.对高中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09(5).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篇2

关键词:国学教育;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改革创新

1引言

二十世纪初期,“国学文化”以及“国学教育”逐渐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当时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都相继创办了国学院,并开展系统化的国学教育。当时就有梁启超、吴宓、梁漱溟、王国维等著名的国学大师。改革开放以后,国学传统文化又被重新发现,国学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也被重新评估。在教育领域,国学文化都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近年来,教育改革越来约深入到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国学教育新模式也具有非常现实的教育意义。

2国学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根

一种文化要想能够长久发展,就必须有扎实的根基,如果文化没有根基,那么就如同木之无本,水之无源。木之无本,则必成枯木,水之无源,则必成死水。朱熹也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为了回到过去,回到古代的生活,而是为了在新的时代里创造更好的生活,创造更高的文明。中华文明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夯实中华文明的根基。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国学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国学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在国学教育中,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国学教育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提升国学教育的感染力。国学教育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长远的意义,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涵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国学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依托

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国学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体系的土壤为依托,以中国历代文明体系为基础的优秀文化资源。国学文化资源与我们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当前,我们正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遥相呼应的。例如,“爱国、民主、文明、和谐”其实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相得益彰,《大学》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孔子有“君子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理念,这些都是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的。

4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完美人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也塑造一方人的品格。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塑造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品格。在进行国学传统教育时,我们要鉴别传统文化的优劣。在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例如,“三从四德”、“愚忠”、“愚孝”的观念,这些糟粕都要被阻绝在国学教育内。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则要大力弘扬,积极探索其文化价值。例如,“仁义礼智信”“爱国精神”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则要结合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要求,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国学教育的体系中,增强国学教育的引导性,塑造人们的优良品格。此外,我们也要探索国学教育的新形式,开展丰富的国学教育,建立完善的国学教育模式。例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将优秀的国学经典读本纳入到必读文本中,引导学生从小就接触优秀的国学文化,从国学经典中学习优良的文化和精神。同时,还可以挖掘国学文化的广泛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学文化学习活动,如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国学故事会等。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体系中都要重视国学教育意义,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5结语

综上所述,国学教育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完善传统文化体系具有现实的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学教育有机融合,改革国学教育的基本形式,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和发展性。弘扬国学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认识到国学教育的具体内涵,以国学文化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和精神理念。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国学教育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运用多元开放的教育形式,开展多种国学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探索,培养文化涵养,在文化传承中进行文化创新。

参考文献:

[1]杨维杰,李昳华.把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普洱市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6,(08):117-118.

[2]袁建琼.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篇3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和教育过程的重要构成部分,家庭教育先于学校和社会这两种教育,是它们的基石,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要在家庭教育中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家庭教育;传统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炎黄子孙历经千百年的积淀而成的,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还包含道教、法家、阴阳家等文化形态。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包含古代的曲、赋、诗、词、国画、对联等。家庭教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有可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充分的认识并且结合教育现状从各方面入手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一、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可能性

第一,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这两种教育形式的基础,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石。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家庭教育作为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的基础,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孩子首先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家庭是个人发展的摇篮,塑造一个人的最好的地方。家庭理应作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家庭教育必然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传统文化是否能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对个人的成长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第二,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以及现在社会对家庭教育和传统的文化的重视。《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七条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文化是透过教育的方式扩散到社会中并产生影响的。作为教育过程中重要环节的家庭教育,不管从法律或是孩子的全方位发展来看,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都应该融入传统文化。现在社会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这一趋势表现在很多方面,201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的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弘扬正能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曾说,文化的兴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的支撑。没有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发展,就不能完成中国梦,中华民族能够创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第三、家庭对传统的文化的传承有其独有的优势。首先,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普遍性的和长久性的。家庭生活中长辈对于晚辈的影响是最普遍的,也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灌输是会伴随孩子一生的,也会影响到他对下一代的教育。其次,家庭给子女的教育具有渗透性。这种教育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中,透过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的言传身教慢慢渗透到子女的思想和行为中去。这种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是其它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没办法比拟的。第三,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具有亲和性和权威性。父母对子女的关怀是细致入微的,同时我们在无法自立生活时依赖家长的供给和照料。这种依赖使子女对父母和长辈有更多的信任,因此,父母和长辈的教育能起到更好的效果。第四、家庭教育历史悠久。家庭教育对子女产生教育和影响比其他形式的教育要早,自从有家庭就会有家庭教育。我们所知道的有关这种教育形式的典故有很多,岳母刺字、曾子杀猪、孟母三迁。家庭教育是从古至今一直有的一种形式,传统文化以这种方式在家庭成员中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就是结合时代要求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能够薪火相传。

二、怎样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它既包括好的部分又包括不好的部分,我们要传承的传统文化是其好的那部分,也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民族精神价值内涵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只适合当时的社会条件而不适合现在的社会甚至会造成不良影响。对于这些,我们要辩证的看待,选择那些有生命力的适应现实社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例如,当我们讲到儒家思想的时候,大家往往会想到“三纲五常”,其实儒家的有很多思想是现在社会的需要的。孔子关于人的德行方面讲仁、义,主张仁者爱人,具体到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这种观点和现在社会的各类法律规范和规章制度的要求是一样的。

2、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从小开始,着重培养孩子养成优秀的品德

我们是非常注重家庭教养的国家,一个人的举止谈吐、待人接物、人生价值观都能表现出这个人的家教。家庭是塑造一个人最好的地方。家庭教育更多的时候是在教人形成个体自身的修养和价值观。家庭教育首先应该教孩子怎么做人,这种教育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当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理念以后,要再想做出改变就很难了。所以,对孩子的品德培养要从小开始,要从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吸取养分。孔子曾说过:“一个有学问修养的人,要修养身心,实现他人生的成长和发展,大体上要分成三个阶段:“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这三个阶段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人成长的必经过程。这与我们经常说的“要做事,先做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孩子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之前,让他们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管是对自身的思想状态还是对社会关系的处理,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正面的指导作用。同时,应该注意的是要在孩子能够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教育,不能为其带来负担。在孩子学习认字的时候充分的运用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书籍,选择孩子能够理解,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良好性格、良好家教的内容解释给他听,让小孩们在认字的过程中接触到这些带有优秀传统的文化,接受它的熏陶。在孩子能够理解的基础上让其背诵一些简短的文字和优美的片段,这样不仅能够起到教育意义还能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他小时候学习到的这些知识随着他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会逐渐表露出来,形成孩子们特有的文化气质。

3、为人父母者要以身作则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家长是孩子们最好的榜样。家长的处世为人会悄无声息的影响着孩子对事情的判断。一般来说,温暖、充满爱心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也会是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上行下效”。当要求孩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时,家长要先亲力亲为做到这些,在子女跟前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想必大家很熟悉一则公益广告:孩子学习妈妈的行为,为妈妈洗脚。它就是要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行为毫无疑问的影响着其子女,一句“妈妈洗脚”不只是孩子的模仿,也象征着传统美德的传承。因此,在外来文化不断引进的现在,我们要端正态度,在坚持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优秀的文化因子,不断地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增加新的内涵。只有立足于我们自己的传统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更加形象全面的教育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才能全面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

4、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既要坚持与时俱进,也要注意忠于原典

这两方面看起来貌似存在矛盾,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选择还是应该注重这两点的。有些经典的事例拿到现在的情况中可能对孩子的教育意义不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变化,有些故事所承载的寓意受到质疑。比如孔融让梨,我们一直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孩子要学会谦让,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提出质疑,那么,我们不妨转变思维,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孩子们学会分享。相应的,有些成语、谚语的意思往往被歪曲理解,有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应该摒弃这些错误的解释,从原典出发,正确引导。就像我们通常说的“以德报怨”,教育我们要有宽大的胸襟,对有负于我们的人也要施以恩德。其实,原文是“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如果要以德报怨,那我们拿什么来报德呢?其实孔子认为要“以直报怨”,就是用公平坦率、光明磊落的人格,正确对待那些不公平的事情和有负于自己的人。而不是一味的献出恩德去面对已有负于你的人。家庭教育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的。我们的父母给我们教育和影响,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有家庭和孩子,我们也会给我们的孩子教育和影响。当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不断地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时,传统文化就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也会越来越繁荣昌盛。

作者:杨雪松单位: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篇4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价值取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哲学教育、道德思想、治国理政等都可以在这其中找到很好的借鉴题材,干部作为我国政治建设的主要力量,学好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个自我修身的过程,从中吸取对自身有用的东西,掌握其中优秀的思想内涵,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干部成员需要树立率先学习的典范,不断规范自身的言行,提升自我的道德以及文化的修养。

二、干部政德教育的实践之道

(一)立足地域优势,确立提升干部为政之德目标

古人非常看重对政德的培养,并认为人没有了德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国家不弘扬政德就无法兴盛,古时官员的任命都是德才兼并者,延伸到现代社会干部的选拔标准除了优秀工作能力之外,还需要有端正的思想品格。法律社会讲求的是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每个人都必须在法律的范畴内规范自身的言行,道德社会就是政德为思想准则,每个人都会遵循行为准则而不需要法律的规范,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我们需要朝着这方面而努力。干部的选举与任命需要同时考核其才能与品德,这样工作风气才能逐渐的得以树立。

(二)优化师资力量,打造干部政德教育专业团队

政德教育的传播一支优秀的教育团队,也是保障政德思想能够传播的重要基石。政德教育必须要保证教学质量,教育部门以及相关的研究机构可以协同合作,把师资力量进行整合,统一合理的调度他们之间的教育工作。当然评聘国内优秀的政德教师也是非常好的举措,进行定期的培训能够起到较好的反响。授课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可以结合儒家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其更加符合我国儒家思想的表达方式。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可以选拔出优秀的学习代表来补充师资队伍,打造干部政德教育的专业团队。

(三)挖掘文化内蕴,开发干部政德教育精品课程

政德教育的过程就是挖掘我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修德的精髓就在于找到与儒家经典结合的东西,并在学习的过程将现代化的东西融于进去,充分做到与时俱进。教学课本的选择也较为重要,围绕政德教育的理念开展教学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官德教育读本》、《政德教育》等课本是较为好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依靠组织进行定期的专题讲座,让学习的内容能够融入到自身的理解当中去。

(四)强化文化体验,丰富干部政德教育教学方式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长廊中,留下很多历史遗迹以及丰富的文物资源,充分的展示了我国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做好干部政德教育工作的过程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丰富的资源。《资治通鉴》可以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官、参观林则徐的故居可以了解做官正义的重要性。把干部政德教育背景的实施立足于我国文化教育的真实场景中,让体验式教学促进干部政德教育教学的开展。

(五)注重制度建设,完善干部政德教育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不管是对个人、组织还是国家来说制度都是需要遵守的,干部的政德教育中制度的规范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加强干部制度化意识的养成,一系列围绕制度化建设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让干部明白政德教育除了能够养德之外还能修身。当然这一目的达成需要教学以及制度共同做好保障,制定教学的相关任务,教育的效果也需要得到体现。

三、干部政德教育的效果显著

(一)政府支持,规模扩展

干部的政德教育受到省、市单位的高度重视,支持的力度相当大,从组织开展的培训班的人数以及培训场次中就可以看出政府对于干部政德教育落地实施的决心所在。在积极做好培训的同时还与国内各高校、行政学院、培训机构等共同合作开展实地的教学与交流,使得我国干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美德、加强自身得到修养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示范引领,辐射带动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篇5

中国共产党的十报告中写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的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系统又以儒家、道家的思想精华为主,“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对中国的政治、伦理、价值观念、心理结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行为模式、道德规范、人生理想、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都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利用这些思想精华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屹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不断汲取文化精华。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新人。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传统文化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古往今来千万中国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培育人们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

《易经》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天”的德性是健运不已,人也应该像天一样刚健有为,奋发进取;“地”的德性是包孕万物,人也应该像地一样兼容并包,广收博采。孔子倡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生追求;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老子告诫我们:“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拿。”这种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为中华民族重理想、重道德、重修养、重气节的优良品格的形成注入了文化内涵,同时也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三)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精神,有利于培育人们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意识。

曾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重民”“贵民”的思想非常丰富。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主张“王者富民”;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这些“民本”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应该予以继承发扬。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应充分运用这些“民本”思想来教育学生,引导他们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百姓心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四)传统文化在道德修养上,重视道德感化,强调道德践履,有利于人们崇高人格的养成。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又说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认为,“修其身而平天下”。这里所提倡的就是“内省”、“慎独”的修养方法,表明我国传统文化在道德修养上十分注重心理感化的作用。荀子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表明中国传统道德还特别重视“知”与“行”的统一,并把“力行”、“躬行”作为道德修养的重心。以上这些道德修养的方法,经过批判改造,不断赋予新的科学内涵,仍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值得大学生借鉴和运用。

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思想精华,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源泉,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如此,要确保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取向得以提倡,就需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这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必要手段。

(二)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篇6

【关键词】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要求现状策略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高校着力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选择,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然而,转型期人们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教育意义。本文通过对素质教育视野下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旨在加深人们对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深化理解,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切实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高校素质教育中的新要求

现代素质教育已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和方向,也是顺应时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构想。现代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的本领和能力,并以此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是基于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而做出了重要规划。以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教育内容,以古代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为教育核心,对于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教育,推动高校教育资源的和谐发展,具体重要的价值功能。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德性培养功能

以德育为首是新时期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既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又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1.以学生为本,以德为先,加强学生的德育建设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大好形势下,加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以此指导道德实践,进而带动其他方面素质的提升,努力实现全面发展。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百花齐放。尤其是儒家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儒家学说注重自身修养,是德育的重要典范。它以“仁”为核心,其倡导的“温良恭俭让”“诚信礼义孝”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俭谦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尚孝的良好品质,树立科学的荣辱观和道德观。

2.以教师为辅,以德执教,促进教师的德育发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师德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教师在从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德育建设,以德执教。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努力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二是指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努力挖掘强化学生德育建设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国学中探求优秀的教学态度和精神意识,也不得不视为提升自身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智慧启迪功能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注重智育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展智育是核心。发展智育主要指: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力,开发智慧潜能;二是在国学经典中寻求良好的学习方法;三是教授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是基于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认可而践行的过程。其中国学经典中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今人要以经典为教材,诵读讲传,探寻着古人成功的足迹,寻求真理。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论启示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单一的培养,更应该是师生之间双向的交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方法就是“对话式(谈话式)教育”。这给现代高校素质教育以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方法中去吸取现代素质教育所必需的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方法。

二、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当前发展的现状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进高校的成功探索

1.部分高校强化教学范式改革,努力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分高校强化推进教学范式改革,以学生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不同兴趣,推动教育教学多元化,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于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材施教,大大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学意识的培养。

2.部分高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生特色实践活动已深入校园。例如,经典诵读系列活动等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促进了国学文化的教育,值得借鉴。

3.部分高校依托校地共建,利用校地资源,建立了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部分高校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各异、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书本里走出来,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以实际行动践行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高校与地方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优势互补,以保证教育资源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发展,推动校地共建。

(二)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1.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被边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在对外开放和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过程中,西方思想逐步渗透到国人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强调实用主义,注重自由奔放,追求直接效益的西方文化内质逐渐占据了国人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宗教文化、流行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兴起,传统文化渐渐失去了优势而受到排挤。同时,受西方教育产业化和商业化模式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发展不顾自身实际,盲目跟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被冷落。

2.“形式主义”严重。自1999年国家开始推行素质教育以来,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直被纳入大中小学教授的重要内容。然而,切实推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并且周期较长,再加上教育行政化、官僚利益化,以及教育选拔和评估制度的不合理,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急功近利,敷衍行事,空喊口号,不愿意在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下大力气。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了“形象工程”,徒有虚名。

3.部分教师的综合素养不高。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国学文化素养,而且要有良好的业务技能。部分教师仍沉浸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思想陈腐,视野狭小,学习能力差,甚至懒于学习,对于传统文化只是停留在肤浅的识记,没有深入地学习研究,更没有系统的理论结构。课堂上更多是带领学生通读一二遍,简单地解释,就让学生熟记,没有深入地阐释,没有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学生也是一知半解,不敢多问,生怕被惩罚,只能得过且过。

4.教育发展的结构不合理。受传统应试教育“投入-产出”量化管理方法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结构严重失衡。这种失衡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和内容上。在教育投入上,教育资金的运用大多服务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以扩宽生源求“发展”。这种建立在以金钱为基础的链式发展观,只图硬实力而忽略软实力,使得教师的综合素养普遍比较差,学校的教研水平不高,不利于教育的长远发展。在教育内容上,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了精神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大多只是“纸上谈兵”而懒于从社会实践获得真知,须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政策引导,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

对于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和国家早就有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一是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二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阐述,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三是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以上政策规划正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政治引导。可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是简单的自吹自擂,而是在转型期着力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选择,也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人民辛劳智慧的结晶,博大精深,丰富繁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巩固民族文化之根,继承民族血脉的使命。我们必须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努力学习其文化内涵,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深入民心。

(二)转变教育方式,合理调整教育结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践行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积极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创造性思维等主体属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友朋关系,增进交流和互动。二是统筹兼顾。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统筹区域教育发展,统筹校际间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共享教育资源。同时加强政策扶植,鼓励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借鉴,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统筹教育课程,注重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尊重学生个性,培养特长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协调发展,“五育”相互促进,缺一不可,要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革教育引领,弱化行政职权在教育中的支配作用,适当放权,协调传统教育利益群体的关系,提高学校办学的自。

(三)切实改革教育教学评估制度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力践行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符合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的现状,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注重学生技术素养的同时,强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变革带动教育发展,促进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变革传统的仅以考试的考研率和考试通过率为依据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估标准。新视野下的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政策鼓励和引导,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估制度,变革教育机构官员和教师的绩效评价标准,大力宣传和强化教育培训,深化素质教育视野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要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大量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新人才,促进教师领域的新陈代谢,不断注入新思想、新活力,以新促老,以老辅新,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强化师德建设工作,实施教师定期培训制。建立教育教学的激励机制,扩大教师间的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提高业务技能,建立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五)建立“三位一体”模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加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仅仅利用学校教育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教育机制,积极利用一切积极的社会力量,共同推进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家庭教育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家长需要时常保持与教师的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以及学校生活状况,并积极配合教师,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建立学生的教育档案,实现家校合作。社会教育是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保障。社会是一个丰富的学习平台,让学生适当地投身到社会的磨炼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例如,图书馆、美术馆、历史纪念馆、历史文化名城等进行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锻炼学生应对社会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努力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我们应加强对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和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扎实推进,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切实促进教育发展,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全体会议公报[R].2011.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篇7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蕴涵着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导向,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告别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如何正视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呢?一个的重要途径,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学生通过自省、自律的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怀

我国有许多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格言,内含心怀天下的忧患意识,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白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作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情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每个学生都可以身体力行热爱自己的祖国。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自强不息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篇8

党的十报告第六部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和要求,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部署。从横向看,十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未来总体目标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的布局及报告中“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的表述,体现了党对于文化地位的高度认识,对文化引领作用的高度重视。在报告内容非常丰富、惜字如金的情况下,用22个字提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央对这个任务在文化建设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的肯定。从纵向看,在2011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首次全面阐述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意义、要求、原则、任务之后,在十报告中,再次明确肯定地提出了建设传承体系的总体要求,使其成为全党工作的重要任务,成为全国人民的努力目标,更加重了这项任务的分量。

十报告无论是总结经验还是部署工作,都体现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发展,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三个方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对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重要意义、根本要求、遵循原则、工作任务的理解和认识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从道路的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可以归结为五大建设,而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其中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总结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可以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不可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持久的动力的。

2.从理论的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品格,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然不可能离开中国的文化土壤,而这块土壤又是丰厚肥沃的。引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阐述:在我国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早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一份丰厚的遗产我们应该继承,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把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与做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有机统一起来,才有思想,才有中国革命的成功,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从制度的角度。创造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是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总结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规律性的认识和程序上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含了文化在内的各方面制度。我们认识到,十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正是一个制度性的要求,是把传统文化传承这样一项重大任务用制度化来给予保障。我们对于体系建立的努力,一定要通过制度化来实现。

二、从工艺美术教育这个侧面,看传承体系建设的问题

从工艺美术教育这个侧面来看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大类之中,传统手工艺是个大项,品类丰富,据潘鲁生统计,国家、省、市、县四级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9个门类180多个品种,达8600余项。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历史上始终是师徒制。

新中国成立之后,各地建立了一批工艺美术学校,开始了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现代教育进程。1956年中央工艺美院建立,之后各地建立了多所工艺美校。这是工艺美术教育发展较好的时期。

1999年中央工艺美院合并进入清华大学,改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之前的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中原“工艺美术”二级学科被二级学科“艺术设计”代替。这一阶段包括清华美院和各地工美学校大多形成转型发展的局面。现代设计的各专业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工艺专业,从名称、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到招生方式、考生意向和社会反应都背弃了原来的办学初衷。可以说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遇到了又一次低潮。这与当时手工艺低迷的市场遭遇和现代设计在市场上因需求成为宠儿(包括产品和人才)的实际大体符合。

应当看到,在这种潮流中也有坚守者、清醒者,如山东工艺学校改为山东工艺美院后,始终沿用工艺美术的院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也还保留了工艺美术系。

随着2004年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兴起、中国经济发展、文化市场兴隆;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等机会使世界关注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又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受到追捧。特别是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文化建设的重大命题,文化产业渐成支柱产业。民间收藏热和一批以民间手工艺为基础的企业的成功(湘绣、紫砂等),使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人才的培养又受到大家重视。

2012年教育部再次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在艺术门类一级学科“设计学”下,恢复了“工艺美术”二级学科。

当前工艺美术教育存在喜忧同在的情况,一方面,一批学校开展了工美人才培养,据我们初步调查,目前开设工艺美术类、民间工艺类高等教育的学校大约有20所,分为三类,一类是清华大学等综合性院校(7所左右),第二类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艺术院校(6所左右),还有一类是职业院校,含公办和民办,如湖南湘绣学院等(5所左右)。另一方面,不少非遗项目仍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急待解决传承人培养问题。

北京城市学院2012年创办了“首都文化艺术学院”,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已经招生、开学。办学目标是培养有地方特色的,有一定文化基础和艺术素养的,手工技艺扎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继承者,从中能产生有文化、能设计、会制作的真正的传承人。当然,能培养出大师级传承人是更高的目标。我们在机制上采取校企合作,校业合作,与北京工美总公司及玉雕厂、牙雕厂、服装厂合作,与工美行业协会、民间艺术家协会合作。通识教育由学校进行,聘请高水平专家、专业教师授课。技能培养采取合作模式,实训基地建在工美技校和工厂、工作室。聘请工美大师等拜师带徒,探索一条传承人培养与学历教育结合、人文教育与技能养成结合、构思设计与手工技艺结合、专家教育与大师培养结合、课堂学习与一线实训结合的路径。力图探索一条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模式,为建设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出力。

三、关于工美教育在建立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作用的几点建议

(一)需要对工美传承与教育的现实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有必要组织一次深入一点的调研,进行相关的调查和分析。建议有关部门或协会组织这项调研。

(二)通过研究对传承体系的理念和要求进行理论思考和梳理。如传承必要性,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怎样有效传承,教育与传承的关系,传承体系的内涵和要求,传承体系的架构和组成,传承体系的建立、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规律,传承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建设途径、措施、评价标准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深入思考,使传承体系建设形成观念、认识的引领和理论的支撑。

(三)对传承体系建设进行实践探索。说探索是因为体系建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日之功,不能理想化,甘于寂寞,不计名利,从点到面,星火燎原。建议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教育的专业委员会,联合起有志者,形成实践的点、线、面,为形成体系做实际努力。我们实践探索即从传承人培养与教育结合的模式探索开始,通过对传承与教育、学历与师承、文化与技艺、设计与手工等方面的关系的探讨和实践,与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开展中职、高职、本科打通培养。为专业人才和重要技艺的传承做实际工作,避免人亡艺绝的悲剧。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篇9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思想启迪,精神引领和道德提升的重要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加强新时期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1]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2]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历程中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民族特质和历史风貌的反映。中华民族在中华文明的创造过程当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成果的结晶,是由勤劳智慧的炎黄子孙创造、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质和历史风貌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和。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最富有活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代,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当代大学生自身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薄弱、根底不深,易受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受西方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金钱至上、盲目崇拜、唯利是图等思想屡见不鲜。因此,大学生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自己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中。

(二)当前大学生的教育观念意识淡薄

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他们对文化的关注大多集中在通俗文学、卡通漫画、时尚杂志方面,对传统人文经典、文史哲类的书籍关注比较少,积极主动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少之又少。调查发现,在大学阶段,能够真正的读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很低,对中国一些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了解透彻的大学生亦很少,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度很低,对本民族文化知之甚少。另外,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存在部分偏见而对西方文化却顶礼膜拜、狂热追求,认为西方文化都是精华,以自己知晓西方文化为荣。当今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深、掌握不够,观念意识淡薄,认知存在偏差,迫切要求探索相关路径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

(三)践行能力欠缺

坚持内、外化相结合是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由于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存在偏差,观念意识淡薄,因此,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能力欠缺。实践活动既是理论学习的延伸,更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深化,大学生只有在观念意识上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才会积极主动的躬行实践,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外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

二、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意义,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能够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使中华民族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大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有利于让学生亲身领略中华民族的风采,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恢弘气度,激发大学生对本民族的热爱,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促使大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另外,“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外,“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爱国情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大学生形成自觉传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观念、意识。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新一代,学习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以中华文化的精神积淀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人格。因此,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意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因素,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素养和价值理念。

(三)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宝贵而丰富的价值资源,例如“仁”“义”“礼”“智”“信”“和合”“中庸”等思想,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养成,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与他人处理人际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要加强在大学生中宣传、推介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内核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品行、人格,发挥文化的人才培养和引领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路径选择探究

新时期的大学生大多数是80、90甚至00代,他们在传统文化方面具有认识不足、观念淡薄和践行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切实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路径的探索,提高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开设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相关课程和讲座

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要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巧妙地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以及其它专业课程中,发挥课堂教学对大学生教育的基础性和主渠道作用。大学教育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使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适时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另外,要积极利用好讲座对大学生教育的特殊形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课堂教学形式相比,讲座形式的教育更加的开放和灵活,更具有感染力和渲染力。更能够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大学生学习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因此,要积极举办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讲座,发挥好讲座对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以此来推进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把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作为载体,使大学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校园文化活动以大学生为主体而组织和开展,他们既是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既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活动既是理论学习的延伸,也是课堂知识的升华,更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深化。”[3]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积极组织和举办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举办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通过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化环境氛围,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深度与广度,使大学生时时处处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要切实举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文化沙龙活动,例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展览会、演出活动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

(三)组织开展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优势,通过组织大学生亲身参与到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中来,使大学生亲身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更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热情,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应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当地场馆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参观民族历史博物馆、文化馆或其他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旅游景点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等,使大学生能够在实地观赏与参观游览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从而加深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结语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抓手。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富裕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我们要提高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的意识,积极探索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外联动路径,增强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大学生形成本民族的文化自觉,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2]陈波,张怀民.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之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3]丁建军.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8):72-73.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篇10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使广大大学生继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深化中国梦思想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梦”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更深入、更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思想文化积淀,深入理解和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时代价值,有利于坚定大学生“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现在世界日益开放,各种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广泛而激烈,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成一定的冲击。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灿烂辉煌,传统文化是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因,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中,凝聚着民族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是人们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客观环境和重要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重要根基。传统文化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渊源,尤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精神,对于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修养、道德感化,强调道德践履,注重“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处在转型之中,经济利益、社会组织、管理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日益多样化、多元化和复杂化,我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面临一些新问题。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当前,一些大学生信仰迷茫、理想模糊、价值扭曲、诚信淡薄,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学习根本不重视。一些大学生在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存在疑惑、偏差甚至错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往高校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所忽略,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以致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不完整、整体性不连贯,教师队伍自身传统文化素质也不高。

(二)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贫乏

现在不少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很差,对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哲学思想知识了解掌握得更少。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教授在美国访问交流时曾感叹,我们去留学的一些学生对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说不出个道道,不知《论语》《中庸》[2]。随着各国交往交流影响的扩大,不少大学生只重视外语的功利性,轻视母语。用人单位也反映现在的大学生对中国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语言能力很差。当代大学生大多难以直接进入传统文化的语境,不能亲密接触到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正确理解文化精髓,难以直接阅读古文和传统经典,更不用说能写作古体诗词、对联了。

(三)一些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精神淡然漠然

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德思想是巨大而宝贵的历史遗产和财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提倡德为先,而现在有的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我国传统美德格格不入,如只顾自己享受乱花钱,不顾父母艰辛,无节制地向父母要钱甚至骗取父母血汗钱等。现代化的发展与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可以统一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腾飞的历史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著名史学家张岂之教授说,作为中国的学生,“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唯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3]

(四)传统文化教育受到西方文化的渗透、干扰和破坏

当今时代,全球力量对比正在深度化调整,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文化呈现多元化。中国社会在加速变革,各社会群体的分化,各种西方文化思潮涌入我国,网络媒体上各种不良和有害信息的大量传播,大学生很易受到影响,一些大学生容易对西方价值观和文化产生盲目地崇拜。西方国家一直在竭力向世界各国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兜售他们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进行文化渗透和侵略。现在西方的文化产品充斥中国大学校园,大学生很容易受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影响,进而怀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如美剧《纸牌屋》,2014年在中国播出,一些大学生看后即对爱情与权利等产生“新”的认识,冲击和冲淡着中华传统文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重视和加强高校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关键,起主导作用。一是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只有教师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充分解读传统文化及其时代意义价值并且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二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水平。高校具有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与优势。三是加强对相关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四门必修课是高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要求,找到切入点、共鸣点,使大学生能够更深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教育,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教材和读物,开设相关选修课。课堂理论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最主要和最有效的途径。贵州大学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7月贵州大学成立了阳明学院,以“以生为本,古今贯通,中西融会,文理渗透,知行合一”为价值观,开展本科通识教育,充分重视对大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纳入正规教学计划,这也是一种教学与实践改革。

(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各种文化资源特别是利用好网络媒体资源,加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呈现。建设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传统文化特色网站,校园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拓宽适合大学生认识、学习传统文化的线上教育平台。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重要建筑物的设计与建造,要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功能。还可以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使大学生更好更充分接触、感知中国传统文化。

(四)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深化学习和认识

我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如可以有组织、有目的地让大学生对学校及其周边的纪念馆、博物馆、伟人、名人故居以及具有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特色的名胜古迹等生动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参观考察,并建立相关教学与管理机制,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7月贵州省教育厅与贵阳孔学堂联合制定了《贵州省贵安新区大学城花溪片区高校大学生到贵阳孔学堂听讲座学分认定工作方案》(试行)。方案规定,贵安新区大学城、花溪片区高校的大学生,到贵阳孔学堂听满6次讲座,可以获得1学分。贵阳孔学堂是以“学研”为主的传播、交流、分享中华传统文化的机构。这是贵州高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孔学堂合作,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新举措。

在科技和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不断完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新课题,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23).[2016-07-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