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个人科技创新总结十篇个人科技创新总结十篇

个人科技创新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9:34

个人科技创新总结篇1

该同志以科技创新、服务企业为宗旨,工作勤恳,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协调能力强。积极参与和服务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大局。2020年以来,在科技项目、平台建设、科技咨询、科技培训、科技信息、科普宣传等方面为全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服务。具体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特色科技服务深入扎实。一是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培训;二是围绕全市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深入企业调研考察,通过积极对上争取汇报、对下调查研究,为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企业之间牵线搭桥。围绕企业需求,大力培育部级高新技术企业,指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备案,激烈企业进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三是重点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集群,协助企业争取科技项目。参与我市市级科技创新项目评审、验收。

二、创新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协助、指导各区市县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成功申报认定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1家省级众创空间。

三、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创佳绩。指导企业进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宣传科技优惠政策,全年完成技术合同认定交易额1.2亿元,超目标任务200%,全年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316家,较上年增长了150%。

四、在科技信息上,坚持负责广安市科学技术局政府网站的建设与维护以及信息采编、等政府信息化公开工作,面向社会提供各类科技成果、科普宣传等信息1000余条。

个人科技创新总结篇2

论文关键词:科技创新,内蒙古,因子分析,空间布局

 

0引言

科技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地区)科技总量、科技水平及发展潜力的综合体现,包括教育和科学竞争基础、技术竞争水平、研究与开发竞争水平、科技人员竞争水平、科技管理竞争水平、科技体制和科技环境竞争水平等多个方面[1],是城市竞争力中硬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科技创新理论起源于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是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其强弱是衡量区域科技实力的重要尺度。城市创新系统理论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中演化出来,由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创新等构成,其中知识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其核心[2]。

城市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国际生产力分布体系和劳动地域分工中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因此未来国际间竞争将主要表现在城市层面上。本文通过对内蒙古9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模式、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比较,就我区如何形成竞争有序、合作紧密、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机整体,如何增强政策规划的协调性和发展的有序性等影响内蒙古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予以研究因子分析,最终构建内蒙古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及空间布局。

1内蒙古城市发展现状

1.1全区经济发展初具规模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初具规模。全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7.08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58.04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代,经济总量迅速扩张。GDp由1999年的1379.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761.8亿元,在全国各省的位次由第24位增长到第16位;初步核算,2010年我区首次实现生产总值过万亿元,达到116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3],远远高于全国4.6%的增长率。据统计,1952~2008年全国平均增长8.1%,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长只有3.6%,而1979~2008年内蒙古年均增长率达到12.1%,分别快于全国和世界经济增速4个和8.5个百分点。1999~2008年内蒙古连续7年经济增长速度稳居居全国第1位[4];人均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4638美元,居全国第8位,连续六年保持西部第1位免费论文下载。

图1内蒙古2000~2009年经济增长率变化趋势图

1.2全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为了形象描述内蒙古各地级市三次产业结构的特点,在此选用“三轴图”法,通过三次产业结构重心轨迹的动态变化来形象描述产业演进过程及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

首先选取原点,引出三条两两相交成120°的射线因子分析,记为X1、X2、X3轴,则(X1+X2+X3)=100,把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点在Xi轴上,历年三点连接所得出的三角形重心轨迹即为某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轨迹。为了进一步反映产业结构质的变化,可将平面平分成6个区域,其上任何一点可用仿射坐标来表示[5]。三次产业结构根据X1、X2、X3的大小顺序,出现图2所示的6种情况。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即产业结构重心通过左旋模式或右旋模式从两个方向进入第4区域,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

图2产业结构重心对应区域及演进模式图

通过构建仿射坐标系和简单计算,可得到内蒙古9个地级市1998~2008年产业结构重心分布区域,并绘制相应的重心轨迹演进变化图(图3)。

图3内蒙古9地级市产业结构重心轨迹演进变化图

重心位置在同一区域内变化时,表明产业结构未发生变化;当重心位置有跨区变化时,则意味着产业结构发生了的变化[6]。根据计算结果及图3可以看出,1990年全区三产业结构比例依次为35.3%、32.1%、27.3%;21世纪后,三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转变为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2010年三产产业结构依次为9.5%、54.6%、35.9%。在自治区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各地级市工业化水平也明显提高,9个地级市产业重心轨迹均呈右旋模式,即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由第一产业主导向第二产业主导推进,由产业结构初级化向中、高级化变化的历史性跨越。但由于各市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其经济发展程度、产业结构变化速度也有所差异。

2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2.1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在借鉴吸取了甄峰(2000)、范柏乃(2003)、李宗璋(2005)、孙钰(2008)、《中国科技发展报告2007-2008》研究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7-2008)》研究组构建的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独立性等原则因子分析,结合内蒙古9地级市的实际情况对指标数据进行取舍,构建?丝萍即葱履芰ζ兰壑副晏逑担以便针对内蒙古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该评价指标体系具体体现?4个一级指标下的8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见表1。

表1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单位

内蒙古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科技创新环境

经济环境

X1

人均GDp

X2

人均GDp增长率

%

X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社会环境

X4

公共图书馆

X5

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

千册

X6

普通高校学校数

科技创新投入

财政投入

X7

固定资产原值

万元

X8

科技经费支出总额

万元

X9

课题经费支出额

万元

X10

财政科技支出比重

%

物资投入

X11

国有研究开发机构

X12

科技人员占研究机构从业人员比重

%

X13

科学家、工程师数

科技创新产出

经济产出

X14

科研经费收入总额

万元

X15

工业增加值

万元

科技产出

X16

发明专利数

X17

申请专利数

X18

授?ㄗɡ?

科技创新潜力

教育潜力

X19

教育支出

万元

X20

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

科技潜力

X21

国际互联网用户数

X22

个人科技创新总结篇3

关键词:生态位;生态位宽度;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223-02

一、生态位理论

在生态学中最早使用生态位一词的是Grinnel(1917),他把生态位定义为种的最后分布单位,而强调生态位的空间概念。1927年,elton把生态位确定为种在其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强调一个种与其他种的营养关系。Hutchinson(1957)利用数学上的点集理论,把生态位看成一个种生存条件的总和,将生态位扩展为既包括生物的空间位置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又包括生物在环境空间的位置,即所谓的多维生态位[1]。

生态位的宽窄理论主要研究的是生态位的宽度。生态位的宽度(广度)是指一个种群在一个群落中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在可利用资源量较少的情况下,生态位宽度一般应该增加,以使种群得到足够的资源。在可利用资源量丰富的环境中,可导致选择性利用资源,使得生态位宽度变窄。一个种的生态位越宽,其竞争力越强,能够利用的资源总量越大,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相反,一个种的生态位越窄,其竞争力越弱,能够利用的资源总量越小,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2]。

按照生态学观点,任一生态因子总要与周围环境经常不断地处于相互交换之中。与此类似,高校也处在由自然、经济、社会、科技等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里,并与之有着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生态位的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高校。而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包含在高校生态位系统中,生态位的宽窄理论适用于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

二、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设计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系统性。必须以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为核心,并从总体目标出发来建立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从而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全貌。(2)科学性。要考虑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元素及指标结构整体的合理性,从不同侧面设计若干反映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并且指标要有较好的可靠性、独立性、代表性、统计性。(3)可比性。本指标体系是对多个区域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各区域之间统计指标的差异,在具体指标选择上必须是各区域共有的指标含义,统计口径和范围尽可能保持一致。(4)可行性。为保证获取数据的可靠性,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开发现有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并注意量化的可操作性,使评价建立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基础上,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5)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相结合。绝对指标反映的是总量、规模等因素;相对指标则反映的是速度、结构、比率等。结合两类指标进行分析,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二)指标体系的设立

根据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通过专家咨询和试算,并结合其他研究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个一级目标,即科技创新能力;四个二级指标,即创新基础能力(a)、创新投入能力(B)、创新产出能力(C)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D);26个三级指标,即科技活动人员(a1)、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a2)、科技活动人员中硕、博研究生的比例(a3)、研究与发展机构总数(a4)、年度派遣和接受合作研究人次(a5)、年度出席国际会议人次(a6);研究与发展人员总数(B1)、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占比例(B2)、拨入科技经费总额(B3)、研究与发展经费占拨入科技经费的比例(B4)、研究与发展项目总数(B5)、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总数(B6);出版科技著作数量(C1)、发表学术论文数(C2)、国外学术刊物比例(C3)、鉴定成果数(C4)、部级项目验收数量(C5)、专利申请数量(C6)、专利授权占专利申请比例(C7)、获国家三大奖和国务院各部门科技进步奖数量(C8)、获省、市、自治区科技进步奖数量(C9);专利出售合同数(D1)、专利出售合同额(D2)、专利出售当年实际收入(D3)、技术转让合同数(D4)、技术转让合同额(D5)。

(三)评价过程

1.确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因子集。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可得三级指标层因子集U={a1,a2,…,D4,D5}。

2.标准化处理。由于各统计数据往往存在不同的量纲,因此需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方法如下:

S′i,j=Si,j/maxSi,j(1)

其中,Si,j(i=1,2,…,n;j=a1,a2,a3,…,D5)表示第i个地区在生态因子j上的数值,maxSi,j为Si,j(i=1,2,…,n;j=a1,a2,a3,…,D5)的最大值,S′i,j为标准化处理后的标准值。

3.二级指标生态位宽度的测定。根据生态位宽窄理论,利用信息指数来测算各指标的生态位宽度,公式为:

Bi,k=-(pi,jlnpi,j)(2)

式中,Bi,k(k=a,B,C,D)为各指标的生态位宽度;pi,j=S′i,j/S′i,j,r表示各二级指标所包含的三级指标的个数。Bi,k越大,说明生态位越宽,其利用资源的能力越强,竞争力也越强。

三、实证分析

为验证基于生态位宽窄理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并考虑到数据获取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本文选取了中国西部地区6省(市)高校进行实证分析。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以高校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生态位宽度测定为例说明分析过程。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结果见表1。

其次,将处理后的数据按照计算公式(2)进行计算,得出6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具体数值,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2007年四川省和陕西省高校排在前两位,重庆市高校紧随其后,其次是云南省和甘肃省高校,贵州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最弱。表2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说明了利用生态位理论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结论

通过对中国西部6省区的高校科技创新情况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基于生态位宽窄理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方法能过分析比较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个人科技创新总结篇4

去年以来,我省的科技工作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及年初提出的任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科技投入进一步增加。重点科技计划的实施成效显著,制造业信息化、有色金属新材料、缩小数字鸿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科技园区建设等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省属科研院所能力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科技工作,地方科技工作有了新的进步。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广泛深入开展,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和星火富民科技工程运作良好。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向广度和深度迈进。科普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法规体系和联动机制基本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千件大关。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完成省政府的总体工作目标,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科技工作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县市科技工作薄弱、科技成果转化不快、科学技术普及程度不高、科技人才资源短缺等现实问题仍然突出。

通过这次全省科技工作会议,要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务,进一步明确思路、提高认识,加快推进新时期科技进步。刚才,天理同志就全省的科技工作作了全面回顾和安排,我都同意。各地、各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和省委十届四次、六次全委会议确定的奋斗目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扎实实落实和做好这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下面,我就省委工作要点和省政府全体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做好今年全省科技工作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科技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和推进新时期科技工作

最近一个时期,总书记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科技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这些指示对我们做好科技工作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指导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紧密结合我省实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注意理解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学习落实关于科技自主创新的指示精神,努力提高我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要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从体制机制入手,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要紧紧扭住为国家发展服务这个中心任务,坚持贯彻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着力提高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着力提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的能力,着力提高保障国家安全、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能力。我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国的排位比较靠后,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省现有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花大气力在科技创新的体制和机制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提升我省的创新能力。要根据我省的实际,扬长避短,坚持创新与引进相结合,努力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新路子。

二是学习落实关于科技创新要突出重点的指示精神,在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上取得突破。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努力把科技资源集中到事关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高技术领域,集中到事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研究领域,集中到事关科技事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基础研究领域,抓紧攻关,争取突破。我省经济实力有限,财力不足,科技工作很难在短期内取得全方位突破,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抓住事关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领域,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在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制造业信息化、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加强攻关,取得新的突破。

三是学习落实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指示精神,加快推进我省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总书记指出,要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切实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形成协调一致和分工合作的良性机制,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的科技支持。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努力实现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一体化,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建设节约型社会,真正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在以改革促发展、创新科技体制和机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但仍然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新时期科技体制改革工作,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省政府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文件精神,认真研究和分析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补充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完善领导协调机制,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实事求是,加快改革的进程。

四是学习落实关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指示精神,加快构筑我省区域创新体系。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加快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我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创新能力远远不足。今后一段时期,要继续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技术高地建设、科技孵化器培育、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及创新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为我省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五是学习落实关于人才的指示精神,积极推进人才强省战略。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科技人才观,营造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以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专家和选拔尖子人才为重点,带动整个科技队伍建设,努力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促进创新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我省科技人才流失严重、人才资源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要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精神,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来抓,继续做好特聘科技专家工作及省属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培养工作,努力营造科技人才创新和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六是学习落实关于科技投入的指示精神,探索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制。总书记指出,国家要继续增加科技投入,同时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制。要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实行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我省科技投入近年来不断增加,去年,从国家争取到的科技经费较上年增长28%,省级科技三项费超过4110万元,拉动社会投资6.2亿元。但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相比,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除了各级财政要继续增加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外,还要采取多种措施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鼓励企业增加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建立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多种渠道的投入机制和财税、金融等政策。

总书记关于科技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意义深刻,内涵丰富,提出了科技工作的指导原则、方针和思路,为新时期进一步作好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技发展的总方针,是全部科技工作的行动指南。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转变思路,积极部署,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着力解决科技发展中的体制,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全面落实省政府确定的科技工作目标和任务,在体制上要有新的突破,在发展上要有新的思路。

二、认真研究省情,突出重点,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今年是"十五"计划实施的总结年,也是启动"十一五"计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科技工作,对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开创"十一五"科技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厅根据省委、省政府对今年工作的总体部署,把握科技部对今年科技工作的要求,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省科技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做了安排和部署,各地各部门在今年工作安排中,要立足于总结"十五",着眼于部署"十一五",贯彻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注意虚实并举,以虚促实,突出重点,抓好落实。

一是要深化对省情的研究和认识,结合省情部署科技工作。深化对省情的认识,是我们正确决策和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分析研究省情,依据省情提出加快发展的举措。认识省情、更好地把握省情,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发展规律,提高决策水平,增强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快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都要在深入研究省情上下功夫,集思广益,力求对省情的认识逐步深化。科技厅要按照省委要求,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认真组织做好"深化省情认识加快甘肃发展对策研究"等重大软科学研究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用一年时间,拿出高质量的研究结果,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建议。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在深化对市情、县情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研究和部署新时期科技工作,突出重点,加强集成。

二是要加快做好科技工作宏观布局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是我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做好全省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工作,是我省科技工作长远战略布局的迫切需要,也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实现法治政府的基础。经过一年的努力,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今年要加快进度,全面完成,争取拿出高质量、切实可行的科技工作规划。全省的规划要深入贯彻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及产业化能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总体目标,研究部署新的生产力布局,合理有效配置科技资源。通过制定规划,要进一步理清科技工作思路,凝炼出一批重大科技问题,推动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工程,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要优化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布局与建设。优化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布局与建设,就是要围绕国民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推动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市场、政策和管理等创新要素的资源整合,提升区域竞争力。要整合和配置省、市、县各级科技资源,优化结构布局。

制定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加快推进全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要加快建设科技信息、自然资源、科研数据、虚拟科研网等开发创新的科研基础平台。启动运行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争取实现省内骨干文献单位的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建设覆盖全省14个市州的科技管理网络。

积极培育科技孵化器,发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孵化功能。要重视和加强对科技园区的服务和指导,兰州高新区、金昌高新区、白银高技术产业园等,要结合各自实际,尽快形成特色产业,培养一批技术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支持兰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孵化能力建设和环境建设,支持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省级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发展。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园区的项目管理和建设,充分发挥其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等示范作用。

建设我省技术高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动态化管理机制。争取建设部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发展建设优势明显的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培育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培育壮大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优化工作机制,强化服务功能。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强省战略。要贯彻落实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做好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选聘和省属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培养工作,培养高层次拔尖科技人才。通过自然科学基金、中青年科技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人才引进等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挖掘我省科技人才队伍的潜力,调整科技人才结构,充实扩大高层次人才队伍。

四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好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要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提出的"发展抓项目"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围绕我省产业发展重点,选择一批对我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专题,进行科技攻关并力争取得突破。今年在继续抓好兰、白、金有色金属新材料、制造业信息化、农产品深加工、生物技术开发及应用、新药研制与中药现代化、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清洁能源、机电一体化、电子与信息、节能与环保等重大科技专项的同时,特别要在马铃薯产业升级、中药材种植与中药现代化、有色金属新材料、装备制造业等重大技术攻关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工业强省战略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五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速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以重大科技攻关专项为基础,抓好一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研究和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继续做好国家和省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速度。以院地院企科技合作为切入点,继续开展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的双边或多边科技合作,促进科技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取得新突破。大力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六是大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促进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的有机结合。科学技术普及,政府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去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科普工作会议,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和《甘肃省科普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细则》等政策法规,科普工作领导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普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全省科普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今后一段时期,要全面贯彻落实全省科普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制定完善科普工作政策体系,尽快启动《甘肃省科普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地方各级政府要抓紧建立完善科普工作领导协调机制,不断创新科普工作手段和方式方法,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和发展科普事业。要结合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任务,突出科普工作重点对象,创造性地做好科技活动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重大科普活动,坚持做好经常性、群众性的科普宣传工作。近期内,要安排部署好今冬明春的科普活动,掀起一个新的科普工作热潮。

七是以改革促发展,深化和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体制创新。去年以来,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省属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政策文件精神,技术开发类院所加快了转制或改制的进程,社会公益类院所积极制定出台改革方案。省属科研院所改革的总体形势是好的,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改革的意识和责任感紧迫感进有了一步增强,认识逐步深化,态度更加积极。但改革进程仍然是挑战和机遇并存,必然会遇到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各主管部门和科研院所,要以大局为重,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原则,坚持有利于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和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思路,坚定不移地坚持贯彻省政府[****]121号文件,特别是开发类科研院所,不能有丝毫的动摇。科技厅要对科研院所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整理,借鉴兄弟省市的作法,结合我省的实际,补充完善有关配套政策。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防止"一刀切"的作法,针对科研院所的不同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体现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要尽快完善领导协调机制,加大协调力度,努力解决改革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为院所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八是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要认真做好《甘肃省专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与实施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积极推进我省专利管理体系、企业院所专利工作体系和专利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我省的专利战略研究,积极建立专利预警机制。继续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大幅度提高专利申请量。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做好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强化专利保护意识,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把重视专利与保护技术秘密、商标相结合,与新产品的研发相结合,促进专利技术的实施和产业化,更好地培育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

三、加强县市科技工作,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打好基础

县市是我国功能相对完备的国民经济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去年召开的全国县市科技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县市科技工作主要承担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艰巨任务,反映着国家科技工作的总体成效,是我国科技工作的主战场之一,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层次。加强县市科技工作,是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实到基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把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到基层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省"科教兴省"战略的实施,县市党政领导更加重视和支持地方科技工作,一些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速农村科技进步方面探索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模式。目前就全国而言,县市科技工作发展很不平衡,已经成为全国科技工作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我省地处西部,县市科技工作机制尚不完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孵化功能不强,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落后、科技工作开展不好的县市,科技落后与经济发展滞后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一些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缺乏基本工作条件,职能弱化,导致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推广能力较弱,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工农业生产迫切需要的大量适用技术得不到满足。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对我省县市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县市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把加强县市科技工作提高到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性、全局性高度来认识,深入研究和分析地方科技工作薄弱的主导因素和症结所在,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县市科技工作的主要职责和任务。要围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建立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增强县市获取、扩散科技成果的能力,拓宽先进技术向基层转移的渠道,加速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当前,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县市科技工作的定位,强化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县市科技管理部门职能定位不清、作用弱化,是目前县市科技工作薄弱的症结之一。要按照国家部署,结合我省实际,进一步明确科技工作和科技部门的工作定位。县市科技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是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提供系统的科技服务和支撑。重点强化四个方面职能:一是参谋助手职能。要充分利用科技系统的信息、技术和人才等优势,针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建议,起到"参谋部"、"咨询部"的作用;二是综合管理协调职能。通过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科技行政管理,提高行政能力。通过营造政策环境,调动各部门推动科技进步的积极性,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共同做好当地的科技工作;三是公共服务职能。要主动承担起向公众提供科技知识和信息服务的职能,强化科技中介服务,做好项目、技术、人才引进和科技招商工作,加强科学普及和技术培训等公共科技服务;四是组织科技示范职能。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示范户的带动作用,做好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深加工示范,以及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等方面的试点示范工作,带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优化和改善科技管理部门的工作条件,提供基本的工作环境。县市科技管理部门,要积极查找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以更加积极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赢得职能和位置,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主导,充分提升县市科技竞争力。县市科技工作最突出的问题是接受和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不足,转化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的供给与需求相脱节。加强县市科技工作,应当把加速成果转化摆在中心位置,积极探索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

以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为抓手,增强县域科技实力。要深入做好"****-****年度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工作,结合考核,切实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机制。去年,我省城关区被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安宁区等三县(区)被列为"全国县市科技工作试点县"。今年要全面落实示范、试点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创出新的发展模式。同时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更多的县市进入全国示范、试点行列。通过示范和试点,带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科技进步工作,提高我省县市科技工作的整体水平和科技综合竞争力。

以院地院企科技合作为切入点,推动地方产业升级。要全面贯彻落实全省院地院企科技合作(白银)座谈会精神,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以促进全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继续开展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的双边或多边科技合作。充分发挥大院大所和高等学校的科技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推动院地院企合作深入发展。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与实现产业化相统一,在合作的广度深度上取得新突破。坚持体制创新与服务创新相结合,把院地院企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以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为突破口,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在我省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和科技人员的欢迎和拥护,一些地区积极主动开展这项工作。今年要认真总结试点工作中好的经验和模式,及时研究和解决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试点和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运用地方科技、财政、金融和其他社会资源,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户两个积极性,发挥科技优势,建立长效机制,推动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的健康开展。

三是加强县市科技服务能力建设,为全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奠定基础。县市科技工作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落脚点。要以建设科技服务平台和技术信息服务平台为突破口,强化县市的科技服务与信息传播功能,延伸科技创新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以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和星火富民科技工程示范为平台,建立完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经过努力,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和"星火富民科技工程"运作良好,在全国已小有名气。今年要继续加大力度,重点围绕乳业、蔬菜、制种、啤酒原料、草畜业、淀粉加工等产业的发展,组织做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实施农村科技服务、农民科技培训及农村科普、重大农业技术转化、乡镇企业技术创新、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农村信息化促进科技扶贫等专项行动,逐步建立依靠科技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撑和服务体系。

加强县市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技术综合集成和快速传播。加快县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县市科技服务平台的信息"中转站"和"放大器"作用,可以有效解决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科技厅去年启动的全省科技管理网络建设试点工作,今年要继续加大力度,建设覆盖全省14个市州,并逐步向县市延伸,地方政府要加大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网络功能,充分发挥县市科技信息的传播服务职能,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县市科技综合服务平台体系。

四、加强领导,转变职能,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能力

加强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是提高科技竞争力的根本保证,是做好县市科技工作的基础。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研究和部署科技进步工作,增强科技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感。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进一步增强政府的宏观指导与服务职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真正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一是要加强领导,立足实际研究和部署科技工作。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特别要强化县市科技工作的定位和职能。要在深化对市情、县情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研究和部署新时期科技工作,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地方科技进步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科技厅要继续加大对县市科技工作的指导与支持力度,培育扶持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特别要注意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引导和支持。

二是要进一步营造科技进步的良好社会环境。要继续增加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同时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制。要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科技人才观,营造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职能,使科技管理工作在改革中不断加强。要跳出部门、地域的局限,把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方面的力量组织调动起来,积极投身于我省科技创新事业,形成部门、地方、院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综合集成的大科技的局面。

个人科技创新总结篇5

今天,我们召开的全市科技工作会议,是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各级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总结过去,部署今年科技工作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科技创新理念,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我市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决胜小康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根据会议安排,我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认真总结,充分肯定科技创新工作成绩

20*年,我市科技工作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各级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目标,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完成了科技进步目标责任状所下达的指标任务,顺利通过了全国20*—20*年度科技进步考核,被省评为20*—20*年度科技进步先进市。主要体现在:

(一)突出重大项目申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注重抓好对激励全市创新创业热情有重大影响的项目申报工作。全年共组织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101项,获立项74项,争取经费21*万元,同比净增890万元,组织实施本市级科技计划69项,完成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03项。工业方面获立项44项,连续3年争取到1000万元以上的省重大成果转化资金。农业方面获立项23项,在*地区首次获得500万元的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农业立项。社会发展方面获立项6项。新设立的“*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我市有1人入选。随着这些高“含金量”项目的实施和高层次人才效应的发挥,必将推进我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人才高地的建设。

(二)大力培植规模工业,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和培植规模工业的政策,鼓励全社会开展技术创新。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家,其中部级1家、省级级10家、镇江级12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47个,其中省级18个、镇江级29个;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55%;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全市工业销售和利税的16%和27%。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促进了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增6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化工有限公司入选首届“*省百强民营科技企业”。全年专利申请659件,增长25.5%,授权3*件,增长124%,获*省第五届专利优秀奖1项,跻身省知识产权示范市行列。

(三)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向更高更广层面发展,在征集企业45项技术需求的基础上,组织38家企业参加沪浙科技招商、*金秋经贸会、我市“一节一会”、*省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等活动。邀请中国工程院孙伟院士和沙庆林院士来我市考察,积极开展与印度软件、日本现代高效农业的国际合作,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广泛开展产学研活动,签订产学研协议15份。在此基础上,结合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年”活动,加大对创新机构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创新体系建设,从20*年开始认定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激情,为我市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全年组织企业筹建工程技术中心5家,获*市认定1家。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20*年,我市的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形势的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存在着科技投入相对较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不浓、领军型人才严重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积聚困难、缺少支柱型产业;全社会科技创新投融资动力不足、r&d投入占gdp比重相对较低等不足和问题。针对现状,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作为,充分发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努力提升全市科技工作的发展层次。

二、坚定信心,奋力开创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20*年,我市gdp总量已突破了**亿,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到优化发展、加速提升的新阶段。做好20*年全市科技工作我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一是各级科技创新优惠政策保障,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激情高涨,科技创新氛围浓厚;二是经济发展已经走到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阶段,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不走“以资源换经济、以环境换发展”的老路,才能又好又快发展;三是优厚的地理位置为我市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新的竞争环境下,人才是关键。随着我市与*大学城的快速对接,开发区、*新城等五大经济板块的规划建设,给科技创新奠定了很好的人才和设施基础,只要我们建设好创新创业载体,制定和落实更加优惠的招才引智政策,筑巢引凤,我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必将快速提高,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必将加快。为此,我们要以更高的目标,开创一个更好的工作局面。

今年的科技工作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各级科技会议精神,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更高标准上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奋力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为实现决胜小康的目标作出贡献。

(一)20*年科技工作的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新立各类科技计划120项,其中部级3-5项,省级15-18项,*市级40-45项,本市级60项左右,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以上,科技三项经费占本级财政支出达到2%以上,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以上。为确保完成上述目标任务,20*年全市科技工作将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大力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我市计划在20*年30亿元的基础上再增2倍,到2010年达到90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为30%。今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家,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6个,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6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20%以上。

2、全面加强产学研合作。联系大学和科研院所10家,邀请专家14名,专家库成员达到100名,征集技术需求45项,实现项目签约数15项以上。

3、积极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创建工作,争创*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认定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以上。

4、努力加大重大项目申报力度。积极申报重大项目13—16项,争取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2项,省、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各1项、科技支撑计划3—5项。

5、着力放大全市农业科技亮点。围绕《*省*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综试基地建设。组织申报*市级以上农业科技计划9项以上、国际合作2项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以上,争取立项8项以上,完成9项。

6、积极开展科技惠民工程。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决胜小康的总体目标,申报*市级以上各类社会发展科技计划4项,立项2项,完成2项。

7、努力优化专利申请结构结构。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全年专利申请总量达85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不少于60件,确保专利授权390件,积极实施知识产权示范市行动方案。

8、切实加大科技投入。争取*市级以上各类科技经费1000万元以上,本级财政科技拔款高于财政支出增幅,全市争取各类科技投入达3亿元。

(二)20*年全市科技工作的总体设想和思路

一是建设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开展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以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扶持培育为先导,进一步健全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以申报*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重点,着力提高创新机构的数量;以创新基金为引导,形成多渠道研发投入;以产学研合作为牵引,促成智力和成果进入各类创业创新实体。力争在2010年建成一个科技创新较完备的体系。

二是扩大产学研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强化智力和成果与企业对接,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高校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带资金、带成果来我市创新创业;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主导作用,主动牵头,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将企业与高校紧密地结合起来,将产学研合作推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充分发挥企业自身能力,强化企业的内在研发、资源配置和创新融资能力,将成功的合作单位推向更高的合作层次,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积极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支撑计划、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等重大项目的申报工作。以共同实施项目的形式,提高本地区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强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现科技支撑。高位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我市在20*年就提前完成了第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比原计划13.5亿元增加了4亿元,达到了17.5亿元,根据我市发展态势,我们计划在20*年30亿元的基础上再增2倍,为全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为此,围绕省“双十”产业,结合地区实际,我们将优先发展新型光电显示、新型功能材料、节能与电力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在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项目申报、工程中心建设等方面实行全面扶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大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着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民营科技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比重。

与此同时,按照《*市知识产权示范市实施意见》全面推进示范市建设,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工作,继续实施专利申报资助政策,积极实施专利名牌战略,支持企业争创名牌,下大力气改善专利申报结构,努力提高发明专利占专利总量的比重。

四是实施惠民富民工程,打造民生科技。以《*省*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为指针,围绕农业科技园区和综试基地建设,加强技术攻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发展壮大科技示范园区和综试基地,强化科技园区示范辐射作用。从项目申报、示范推广、科技人才、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促进科技支撑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围绕科技服务民生,在新能源应用、清洁生产、废物资源化等节能减排重点领域,推广一批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对申报的科技项目,必须保证是环境友好型、清洁生产型和低耗高产型项目,对涉及民生的科技项目给予优先申报,将科技工作真正深入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五是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构筑人才高地。认真落实各级人才政策,完善本地区引人、用人机制,全力营造有利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积极实行“以项目引人才、以人才定项目”的方式,把引进和培养人才作为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做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20*年,组织申报省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计划2项以上;确保“省333人才工程”、“*市169人才工程”和“*市313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领衔或参加的科技项目达到80%以上;新增高级技师110人,高级技工220人。

六是创新科技管理方式,提高驾驭科技工作全局的能力。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健全网络服务平台,实行挂牌服务,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提高行政能力和服务效能。进一步健全项目管理机制,强化对各类项目的跟踪管理,完善项目实施绩效评价体系,确保各级项目在按时完成的同时,能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进一步深入贯彻各级科技法规,充分利用好现有科技优惠政策,协调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激情。

三、加强领导,保障科技创新工作顺利开展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根本动力,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加以保障和推进,更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尤其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扎实工作,才能真正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唱响建设创新型城市最强音。

第一,要狠抓责任落实。我们要用抓经济工作的方式抓科技创新,坚持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按照科技与人才目标责任制和科技进步目标管理责任状的要求,加强对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的领导。在积极完成科技工作任务的同时,要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努力改善科技创新条件,为全社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第二,要继续加大投入。今年,我市科技三项经费占本级财政支出将达到2%。各镇(开发区)要切实按照法定比例增加科技投入,把增加财政科技投入这个“一票否决”的指标落实到位。认真落实省、市有关鼓励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得科技创新的企业得实惠,快发展,科技创新的人才得名誉,得利益。引导社会资金向科技创新实体投入,适时促成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的建立,促进企业成为自筹科技投入的主体,积极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

个人科技创新总结篇6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河南

前言

发达国家实践表明,经济发展现代化的进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增强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力量。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因素很多,如投资、消费、资源、国际贸易、技术创新等。其中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突飞猛进,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为此,河南省必须重视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综合实力。

一、技术创新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定性分析

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技术创新促使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大量出现,带动人均收入提高和消费需求结构变化,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和新产品市场规模扩大,成本继续下降,进一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方式:

(一)技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

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实现合理化,即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实现市场供需平衡,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主要表现在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取得优化;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得到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越高,产业结构的整体效益也就越大。目前,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深入,跨越多学科的边缘技术大量出现,使得一些产业部门之间的界限变得不明显,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用户的需求分析、设计、开发、加工、制造及运输储存管理等形成了有机的链条,从而使越来越多的服务要素渗透到企业生产和管理中,使得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加强,产业结构的整体效益得到提高。

(二)技术创新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实现高度化

技术创新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效应是指技术创新能够使得区域的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首先,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可以促进原有生产部门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从而使整个产业结构上升到一个新的技术基础之上;其次,技术创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使部分劳动力从技术创新的领域分离出来,向需求上升的产业转移,实现资源的产业间流动;最后,技术创新能够通过主导产业的关联效应推动产业结构实现高度化。主导产业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对其它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具有决定性影响。特别是对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说,构建区域内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可以通过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带动辅助部门和派生部门的技术创新,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以产业关联为纽带的主导产业链条,尽而优化整体产业结构。

二、技术创新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定量分析

本文采用范数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技术创新因素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程度进行分析。

1.指标设计

参考序列为产业结构优化指标。本文借鉴杨晓猛构建的产业结构优化指标作为参考序列【1】。该指标的设计是以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为背景的,对河南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指标由三级组成,括号中权重用aHp法确定(见表1)。

比较序列的确定,本文主要是从技术创新投入、产出角度,选择了10个指标:

一是技术创新投入水平: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x1、RD经费外部支出占GDp比重x2、RD人员折合全时人员x3。

二是技术环境支持水平: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X4、科学技术占财政支出的比重x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当年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中金融贷款的比重x6、技术市场交易额x7、技术市场交易额占GDp比重X8。

三是技术创新产出水平:每万人拥有的发明专利数X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X10。

表1反映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标及指标权重          指标

层级

产业结构优化(1)

一级

1.产业变动状况(0.25)

2.就业分布结构(0.3)

3.产业部门贡献率(0.45)

二级

11.第一产业增长率(0.25)

21.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0.2)

31.第一产业产值增量占GDp总量的比重(0.2)

12.第二产业增长率(0.35)

22.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0.3)

32.第二产业产值增量占GDp总量的比重(0.3)

13.第三产业增长率(0.4)

21.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0.5)

33.第三产业产值增量占GDp总量的比重(0.5)

2.数据来源

本文搜集了2004-2009年各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局正式出版的统计年鉴,个别指标来自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因篇幅有限,数据略。

3.结论分析

运用范数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得出各比较序列的关联度:

X1=0.7284,X2=0,X3=0.5179,X4=0.9365,X5=0.9988,

X6=0.4135,X7=0.8208X8=0.7691,X9=0.4757,X10=0.7886。

由此可知X5>X4>X7>X10>X8>X1>X3>X9>X6>X2

1.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科学技术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技术市场交易额、技术市场交易额占GDp比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这几个指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度均大于0.7,可以将其归为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子,即技术创新重点发展的方向。

2.科学技术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排第一,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最重要的因素。排名后四位有RD人员折合全时人员、每万人拥有的发明专利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当年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中金融贷款的比重、RD经费外部支出占GDp比重,说明长期以来河南省科技人员投入少,科技活动与外部联系少,技术创新效率低等,这些因素制约着河南技术创新的发展。

三、基于技术创新的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1.加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研发机构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双边、多边的技术合作机制,推进产学研的直接结合;引导企业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成立知识产权服务与管理中心,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2.加大R&D经费投入的力度。一方面要加大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的力度,允许技术开发费用在税前列支,各类企业自办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经认定后,对其具有产业化发展前景的主要研究开发项目给予支持;同时要不断提高政府科技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年增长幅度高出经常性支出年增长幅度1~2个百分点。

3.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依托重点科研项目、科研学科,加大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人才梯队的培养力度,培养和发展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为充分调动企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高科技人才的利益得到保障,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对企业创新人才与行政管理人员等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符合创新人才规律的考核评价体系;支持创新人才的知识更新和交流学习,重视整个企业的知识积累和管理工作;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为企业家的发育和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建设一支创新型企业家人才队伍。

4.健全科技中介服务系和成果转化体系。

技术创新的关键之一是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要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加强和发挥技术中介主体的作用。重点发展技术成果推广机构、各类孵化器、虚拟研究机构、评估咨询机构,信息中介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加强高新技术孵化器建设,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创造、吸纳、承接和转化科技成果,促使其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鼓励相关科技机构转制为科技中介服务企业;允许科技人员兼职创办各种中介服务机构。

5.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战略产业、朝阳产业,是促进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依靠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加速传统产业升级;一方面要加速发展有市场需求和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重大专项工程,扶持一批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

6.加快风险投资建设力度,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

风险投资能够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高效的融资机制,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河南省应通过健全科技投入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大力鼓励民资和外资创办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引导、民间资本与海外资本广泛进入的多元化科技融资机制。具体措施为:鼓励上市公司向高新技术企业或高新产业投资,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鼓励大型企业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或公司,民间兴办风险投资共同基金,以支持风险投资的发展;加快各种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信用担保支持。

参考文献:

[1]杨晓猛转型国家市场化进程测度的地区差异分析--基于产业结构调整指标的设计与评价.世界经济研究[J].2006(01).

[2]数据来自2004-2009历年河南统计年鉴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施式亮.灰色关联模型分辨系数区间的理论分析及在回采面安全性评价实例中的验证[J].湘潭矿业学院学报.1999(02).

个人科技创新总结篇7

关键词:高新区;创新驱动;山东省

中图文献号:G322.7文献编码:a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5.02.003

1引言

2015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办好国家高新区,发挥集聚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作用”。山东省共有九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能够充分发挥出它们在转型升级时期的集聚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作用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从山东省国家高新区的创新发展机制的角度,分析影响高新区创新驱动的要素,对山东省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建设创新型省份战略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对部级高新区的评价主要是由我国科技部相关部门开展。自高新区设立以来,科技部以先后于1993、1999、2003和2006年四次制定或修改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为了更好地反映高新区的创新能力情况,2013年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和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又重新设计了“国家高新区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了《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报告2013》。

本研究首先运用经济计量法来较为精确地探讨高新区发展的内在驱动机制;然后借鉴指标权重法中已有指标体系的研究结论,通过比较分析,探明影响山东省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在以上研究分析地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2山东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能力评价

2.1基本情况分析

创新驱动可以理解为利用知识、技术、企业组织制度和商业模式等创新要素,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新组合,以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改造物质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各种物质要素经过新知识和新发明的介入和组合提高了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内生性增长。

截至目前,山东省共有九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见图1),根据国家火炬中心的统计,2013年山东省国家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2746.5亿元,占全省GDp的23.3%,且已有6家进入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千亿俱乐部”。

图1山东省九家国家高新区分布图及批准时间

2.2实证检验

以高新区工业总产值为因变量(Y),并分别以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经费、从业人员和R&D内部经费为自变量(X),计算其定量关系。由于2008年山东省仅有5家国家高新区,即济南、青岛、淄博、潍坊、威海,因此仅将这五家高新区作为分析样本。由于北京中关村受历史及区位原因的影响,其各项指标远远高于全国其他高新区,代表性并不强,因此也不在本部分选取的样本之内。

利用计量分析方法,分别对科技活动人员等四个因变量对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关联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其对高新区发展的驱动能力影响。

(1)科技活动人员对高新区发展的驱动能力。建立模型及参数均通过检验,科技活动人员与工业总产值存在计量关系,且2008年和2012年均表现为显著的幂函数关系(2008、2012年的具体公式分别为Y=80610X0.715和Y=133700X0.703)。从系数分析,虽然2012年略有下降,两年的系数均在0.7以上1以下,说明科技活动人员对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驱动存在效益递减的情况。

(2)科技活动经费对高新区发展的驱动能力。科技活动经费与工业总产值且2008年和2012年存在计量关系且为较为显著的幂函数关系。从系数分析,虽然2012年略有下降,两年的系数均在0.6以上1以下,说明科技活动经费对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驱动存在效益递减的情况,且效果比科技活动人员略低。

(3)从业人员对高新区发展的驱动能力。从业人员与工业总产值也存在计量关系,且2008年和2012年表现为显著的幂函数关系。从系数分析,虽然2012年比2008年略有降低,但两年的系数都大于1,说明从业人员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效益为递增的。

(4)R&D经费内部支出对高新区发展的驱动能力。R&D经费内部支出与工业总产值2008年和2012年同样均表现为显著的幂函数关系。从系数分析,虽然两年的系数都小于1,且为四个指标中数值最小的,但只有该项指标的系数是提高的。说明R&D经费内部支出对工业总产值的总体贡献效应是递减的,但是其递减效应是趋弱的,也即高新区研发投入的驱动效应在逐步增强,这也符合国家建设高新区的基本定位。

将预测结果与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分析如下(表1)。

表12008和2012山东省国家高新区发展驱动能力分析(单位百亿元)

(实――工业总产值实际值;目――预测值;差――预测差额)

20082012

高新区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经费从业人员R&D经费内部支出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经费从业人员R&D经费内部支出

实目差目差目差目差实目差目差目差目差

济南7.88.5-0.78.5-0.78.5-0.78.5-0.719.219.5-0.319.5-0.319.5-0.319.5-0.3

青岛7.26.70.56.70.56.70.56.70.514.813.90.913.90.913.90.913.90.9

淄博9.56.33.36.33.36.33.36.33.319.513.95.613.95.613.95.613.95.6

潍坊8.57.80.77.80.77.80.77.80.715.014.70.414.70.414.70.414.70.4

威海6.95.61.25.61.25.61.25.61.210.910.40.610.40.610.40.610.40.6

(1)科技活动人员的贡献。除济南高新区外,其他4家高新区实际产值均比目标值高,且济南2012年的差额也比2008年实现了大幅度的收敛,说明科技活动人员的贡献在全国处于比较理想的状态。

(2)科技活动经费的贡献。2008年仅青岛高新区目标值低于实际值,其他均优于实际值;但2012年中,青岛高新区差额虽然有所减少,但潍坊和威海高新区均出现目标值比实际值高的现象,致使山东省大部分高新区均出现差额为负的情况,表明科技活动经费的贡献并未完全发挥,与全国相比,效果并不理想。

(3)从业人员的贡献。2008和2012年仅济南高新区目标值低于实际值,其他均优于实际值,说明山东省高新区从业人员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效益大部分都优于全国水平,表现良好。

(4)R&D经费内部支出的贡献。R&D经费内部支出对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贡献与全国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2008年及2012年所有高新区实际值都明显低于目标值,且2012年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该问题比较严重,说明山东省高新区R&D经费内部支出使用效果并不理想,需要深入探讨。

2.3结论

综上所述,山东省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表现为以下主要特点:

(1)山东省9家国家高新区不管是在集聚发展形成区域增长极,还是在创新能力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势头,基本实现国家设定高新区的定位要求。

(2)通过从业人员数量对高新区发展的驱动能力分析发现,其表现明显优于创新要素的绩效,说明由投资拉动的要素驱动机制仍然是目前高新区发展的有效形式;但通过年度对比发现,该种模式的效应存在逐渐弱化的趋势。且山东省高新区在该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3)创新要素中,科技活动人员与科技活动经费虽然对高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优于R&D经费投入的效应,但是前两个要素都存在效应弱化的趋势,而后者则表现趋强,说明创新性的研发投入作用开始显现。但通过计量分析发现,山东省高新区在科技活动经费及R&D内部经费支出两个指标上的表现,尤其是在R&D经费内部支出上的表现,明显不如全国平均水平,需要引起高度注意,并认真分析原因,提出切实的对策建议。

3山东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影响因素分析

计量检验结果分析表明,从科技活动人员、从业人员、科研活动经费、R&D研发投入内部支出几个因素看,山东省国家高新区尚未进入真正的创新驱动阶段。具体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3.1创新经费投入不足

研发经费投入是支撑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要素。从以上分析看,山东省研发经费对高新区发展的驱动效应并不太理想。图2展示了山东省、中关村、苏州及全国高新区研发经费投入与科技活动经费占高新区总收入的比重,从中可见,山东省仅济南、青岛、威海等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它高新区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图22012年山东省高新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由于有关高新区的研究数据欠缺,对此问题目前试从省级层面解释,可归结为投资结构方面和投资方式两大方面。结构上研发经费过于依赖企业资金,财政投向对企业的研发资助相对不足;而方式上则表现为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发挥不足,科技资源的放大效应也不够,同时对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偏弱。另外山东省财政投向企业的R&D活动的经费大部分投向了大型企业,而大量的资金投入并未确保山东省大型工业企业研发实力在全国的优势地位,而对中小微企业产生投入挤占,造成了其较弱的技术创新能力。

3.2高端人才比较匮乏

由图3可知,山东省仅济南、青岛、淄博等传统的高等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市高新区人才结构比较高外,其它都不是很理想,甚至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限于数据难以获得,本课题仍然从省级层面来解释山东省与其它省份形成差距的具体原因。

图32012年山东省高新区人才层次

从山东省层面来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制约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依然短缺。目前,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创新链条不长、高端产品比重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从调研情况看,促进产业转型、实现结构优化,关键在于破除人才瓶颈制约,实现人才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2)研发人员结构不合理亟待关注。一是大部分高层次研发人员流向高校及科研院所,真正流向企业的数量仍然不足。二是基础研究人员比例过低,制约了山东省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性。

3.3山东省全社会创新活力相对不足

全社会创新活力涉及到一种创新文化或者创新氛围,这是影响区域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素。本部分将从全省角度分析制约山东省全省会创新活力的主要因素,并在其中也分析高新区的部分具体情况。

(1)体制机制仍是主要限制因素。目前科技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仍然是制约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已有的涉及到科技经费使用与管理、人才流动管理、成果评价、国有资产处置以及成果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已与当前的现实发展状况不相适应,致使全社会创新及成果转化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在当前改革的大背景下,该局面亟需改变。二是适应现代创新特征的政策体系仍不完善。比如缺乏公众参与的创新社会政策以及鼓励协同创新的合作网络计划等。三是相关政策落实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如山东省出台的“山东科技十六条”在多方面已做出政策突破,但受多方面原因限制,仍有部分条款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2)创新意识仍需提高。专利数量及质量一般代表一个地区或单位的创新活力及实力。根据《2013年全国专利实力状况报告》的分析,2013年山东省专利综合实力指数排全国第7位,而专利创造指数仅排第16位,属于全国第二梯队。这与山东省全社会创新意识仍然不强有较强的关系。据统计,2012年全省有R&D活动的单位占比仅为9.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也比苏、浙、粤三省分别低15.6、17.3和5.4个百分点,比重仅居全国第23位。

(3)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及研发能力尚待进一步加强。图4是山东省9家国家高新区专利申请、授权情况与中关村和苏州工业园的对比情况,由图可见,山东省高新区与其它两个高新区存在巨大差距,这也正是山东省整体创新意识不强的主要表现之一。

图42012年山东省高新区与中关村、苏州工业园知识产权情况对比

4对策建议

按照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要求,深化高新区机构体制改革,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山东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步伐。认真学习中关村、武汉、上海张江等高新区的成功经验,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示范区域,科学规划,研究制定适合山东省高新区实际的政策举措,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使山东省尽快进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行列。

4.1加大高新区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力度

结合山东省高新区成果转化现状,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探索成果分配机制改革,研究湖北省“科技十条”探索经验。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范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职务发明法律制度,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探索改革应用型科技成果管理机制,改变既往作为国有资产管理的机制,适当加大研发团队对于成果的所有权和处置权,研究加大成果转化收益率明确的提升力度。

4.2鼓励高新区内企业加大创新力度

落实和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扶持等普惠性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支持企业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发挥好山东省国家高新区集聚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作用。继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

4.3加强创新团队和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平台、人才、项目”三位一体发展,以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省“泰山学者”工程,培养引进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制度。从市场准入、要素供应、政策保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4.4建立政府R&D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及优化投入结构与方式

增加R&D投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管委会年度工作考核指标和领导干部政绩考察内容,保证政府投入稳定持续增长。此外还要继续创新投入方式,发挥好财政投入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创新活动;支持高新区内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一体、产业创新链条完备、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加强引导企业有序开展研发活动;加大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扶持力度;继续加快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快构建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等。

参考文献:

[1]欧光军,孙骞,刘思云等.基于Dea分析的国家高新区发展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2):30-34.

[2]陈益升,欧阳资力,陆容安.国家高新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科研管理,1996,(11):1-7.

[3]闫国庆,孙琪,陈超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4):141-148.

[4]于慧萍.国家高新区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4,(17):31-36.

aComparativeStudyontheDevelopmentandanalysisoftheDrivingmechanismofShandongnationalHigh-techindustryDevelopmentZone

BaiQuanmin,DinGHua

(ShandongprovinceScienceandtechnologyDevelopmentStrategyResearchinstitute,Jinan250014)

个人科技创新总结篇8

编者按

首先感谢贵刊为本人搭建一个使我能够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的平台。我愿意将个人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贡献给大家分享,达到使新人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尽快走上科研管理及创新工作的快车道。

同时我也想将本人的一些看法和见解提出来供大家做靶子,让大家“横挑鼻子竖挑眼”,提高新人的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总之,总结失败的教训比总结成功的经验更重要。通过这个平台,大家交流信息,达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目的,共同提高决策水平。

今后本人要陆续介绍的内容有:《宏观决策的失误,靠微观很难纠偏――学习“十二五”规划的几点体会》、《国家资助科技项目的政策介绍――国家各部门支持科技项目的计划》、《人不自立天难助――如何搞好科技项目的创新》、《物质资源的开发是有限的,而智力资源的开发是无限的――科技工作对于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不唯上、不唯下、不唯书、只唯实――如何编写项目可行性报告》。

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部门和单位。我希望把这个平台变成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课堂,一个友谊交往的桥梁。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相关决议的关键之年。过去的一年我们的科技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国的科技发展进入了重要的跃升期。“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拨款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达到3800亿元,科技资源总量跃居世界前列。全国的R&D人员总量接近260万人年,超过全球总量的1/5,居世界首位;我国的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世界前三;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超过7.5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高技术产业产品出口额连续五年保持世界第一;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振兴;科技创新围绕能源、环境、农业、材料、制造业、人口与健康等重点领域,全面部署、重点突破,取得了振奋人心的重要成果。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部署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前沿性,攻占了一批前沿技术制高点,为增强我国前沿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工作注重产学研用结合,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加大中央财政的引导支持,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良好局面。展望未来,我们对国家锦绣前程充满信心的同时,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作为各地区、各单位的科技部门要紧紧抓住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带来的大好机遇,深入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切实推动各项改革发展事业迈向新台阶。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多个战略目标,如:

1、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

2、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

3、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4、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等等。

十二五新起点我们欲何为?

“十二五”时期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把握科技发展趋势,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推动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学科产生,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纳米科技等领域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紧密结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生态环保、能源资源、信息网络、新型材料、公共安全和健康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

我们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物农业、生物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共性基础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我们要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建设和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相互配套、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在重点学科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新建若干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我们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强化质量诚信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推动中小企业调整结构,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环境,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各级规划部门要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保护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

要发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国土空间开发方面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作用。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规划编制,做好专项规划、重大项目布局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协调。推进市县空间规划工作,落实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功能区布局。研究制定各类主体功能区开发强度、环境容量等约束性指标并分解落实。完善覆盖全国、统一协调、更新及时的国土空间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开展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跟踪评估。

“十二五”我们要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各级科技部门如何根据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结合国情、民情、科情,根据当地热点,难点问题,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制定自身规划,根据“十二五”的规划做好自己的发展战略定位,进一步创新体制和机制,深入整合科技和创新资源,将自己的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产业平台有效链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科技产业链。逐步形成集科研研发、工艺设计、新产品试制的一个平台,提升区域经济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尤为重要的。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规划科技发展的过程当中,真正的选好方向,定好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结合当地资源、人才、特色环境等实际情况,培植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千万不要情况不明决心大,照搬照套,搞地域科技及经济趋同,丢失自己的区域特色、资源特色,否则就会导致区域技术经济之间不协调,不是优势互补而是恶性争资源、抢市场。所以,在做整体规划时要按系统工程的要求,协调兼顾,平衡发展,绝不能顾此失彼。做规划时,要出于公心,尤其在社会发展转型时,要吸收某些国家的教训,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安全第一,对于一些重大企业集团,应该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行为高于企业利益,绝对不能企业利益至上。规划要着眼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降低社会的运营成本。否则宏观决策的失误,靠微观很难纠偏,今天的一小点失误,很可能以后酿成“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的恶果。

我国人口多,资源少,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利用资源的方式上,首先是节约的原则,其次才是循环利用的问题。这两者之间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效果是不可比的。比如中国有655个城市,其中402个城市缺水。水是生命之源,是生产、生活、经济发展的制约性,战略性资源,我们必须在节约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否则就会犯下难以纠正的历史错误。

在科技方面,资金短缺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十二五”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如何突破这是一大难题,如何在申报项目的过程中避免出现“爱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现象,真正做到公平、公正,营造新的环境,使有限的资源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有真才实学的游子们不再报国无门,能为他们营造一个重学历、不唯学历,更重能力的环境;鼓励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这些政策须协同攻艰,摒弃政出多门,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弊病。各部门在做规划时,一定要职责分明,减少交叉,杜绝滋生扯皮推诿的根源。否则,腐败、效率低下的问题将很难根治。

科技创新不是目的,社会认同才是归宿

我们要站在月球看地球,站在地球看中国,站在中国看科技。对科技要有大视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全社会支持并齐抓共管。科技是个集合词,是个大概念。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缩写。科学是发现,是探索,是具有偶然性,甚至不可重复性的;而技术是一个制作过程、是工艺方法,是诀窍,是可重复的。科技不仅有探索,也有重复的问题,所以,科技的发展是个系统工程问题。科技工程涉及知识、劳动力,还涉及资源、环境、金融、市场、政策等方方面面。过去为什么有些部门单位看起来人人都在忙碌,但就是出不来效果。这实际上是在“穷忙”,核心的问题是,有些人的观念不对头,他们把自己束之高阁,情有独衷割断了和市场、金融等方面的联系,使自己成了“孤岛”,所以成果总不能兑现成钱。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消除心理依赖,即靠国家下任务、给费用、分指标。心理依赖的产生是由于认识的短视,将导致创新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是科技创新最大的障碍。我们主张人的观念要变,并变在市场变化的前边,科技创新不是目的,创新的目的是得到订单,得到合同,得到社会的认同。

个人科技创新总结篇9

提高认识、完善机构、健全机制、明确目标,为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和要求。年初,市总在《2013年全市工会工作要点》中突出强调把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作列入全年工会工作目标管理重要内容加以考核,同时向市委、市政府作了专题汇报,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市里成立了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由谢志雄副市长任名誉组长,市总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邓焕章任组长,市总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彭宏志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市总技协办。市财政拨款5万元,支持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作。市总安排专项经费并召开专题会议、转发了《湖南省总工会关于做好2013年度全省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作的通知》文件,结合该市实际情况提出了总体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并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和有关基层工会。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建立了技术培训、技能竞赛、职业资格等级鉴定“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健全了高技能人才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大大调动了广大职工学技术、钻业务、提素质、求进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市有380家大中型企业参与了“百万职工创新兴湘”活动,42万职工参加了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1.6万职工参加了职业技能竞赛,360人晋升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成效显著。

因地制宜、强化责任、自主创新、讲求实效,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风生水起

各级工会以岗位练兵、岗位成才、岗位创新、岗位奉献为主题,不断增强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工作理念,着力创新竞赛工作机制,为职工会员展示才能搭建竞赛平台、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培养条件,营造崇尚技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了高技能突出、阶梯式推进、不同职业循环培训、多种形式竞相比赛的良好格局,为全面提升职工职业技能素质,推进该市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有力推进职工职业技能素质全面提升。市总工会牵头与市交通运输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公安局联合发文并成功举办了2013年娄底市汽车驾驶员和汽车修理工职业技能竞赛,来自全市各县市区和有关企事业单位16个代表队,185名参赛选手分别参加了小汽车驾驶员、大客车驾驶员、驾校教练员、汽车修理工4个工种项目的激烈角逐,竞赛组委会分别授予各工种前3名“娄底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同时由市总工会授予12名获奖选手“娄底市五一标兵”荣誉称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对组织工作出色的单位颁发优秀组织奖,予以奖励。11月在全省小汽车驾驶员职业技能大赛决赛中该市代表队获得个人第一、团体第二的优异成绩。市总工会还先后与市国土局、市旅游局、市体育局、市环保局分别联合举办了“全市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市第三届旅游饭店行业服务技能竞赛”、“全市体育行业游泳指导救助职业技能竞赛”、“全市土壤环境监测职业技能竞赛”。娄星区总工会举办了2013年“全区首届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全市各级工会根据本单位、本系统、本行业特色、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广泛开展了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内容的职工技能竞赛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共举办各种职业技能竞赛200多场次,职工参赛人数达16000多人,有200多人通过技能竞赛晋升了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的深入开展,竞赛激励机制和政策的逐步完善,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了广大职工群众的学习技能、钻研业务、岗位成才、勇于创新的热情和动力,有力推进了职工队伍职业技能素质的全面提升。

开展职工科技创新活动,有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各级工会按照省总开展职工科技创新活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坚持以企业为基础、以职工为主体、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深入开展职工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了企业自主创新、职工推动创新、市场主导创新、社会支持创新的良好工作局面。涟钢、金电、娄底电业局、冷钢等规模以上企业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广泛开展了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攻关、合理化建议的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展示了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涌现出了一大批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娄底电业局电力检修公司邹德华等人研发的“电力线路短接融冰装置”创新成果,先后荣获湖南省第二届职工科技创新奖二等奖和2013年全省最具影响力职工发明创新奖殊荣;娄底电力检修公司连续4年获得全省电力系统QC成果一等奖;涟钢汪静等人自主完成的“不锈钢扎制工艺优化及模型研发”项目和锡矿山闪星锑业公司刘鹊明等人研发的“锑冶炼中砷碱渣与废气综合回收利用”项目荣获省第二届职工科技创新奖优秀奖;金竹山火力发电公司赵国光等人研发的“600mw机组超临界w火焰锅炉工程技术与应用开发”项目获得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娄底电力配网管理所推广应用新技术实现5000天安全运行历史记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480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科技创新活动,完成各项技术创新、技术攻关、技术推广项目5000项,提出合理化建议30000条,创造经济效益达8.5亿元。目前全市建立了娄底电业局“老虎创新工作室”、涟钢“陈文斌技能大师工作室”、冷钢“春园创新工作室”等20家省、市职工创新工作室和劳模工作室。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节能减排、转型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了积极贡献。

个人科技创新总结篇10

关键词:发展情况;发展问题;发展需求;发展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0?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26-03科技与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教育是维持科学技术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场所,为科技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既是教育的内容,又为教育提供先进的手段,促进了教育在体制结构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变革。教育对科技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没有教育科技发展无从谈起。因此,科技与教育密不可分,只有科技与教育共同发展才有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

一、黑龙江省科技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科技总体实力明显增强。全省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省委“经济区”、“十大工程”战略部署,以服务产业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和“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科技综合实力保持在全国第12位的排名。2011年,全省共有独立科研院所228家,其中中直科研院所21家,省属科研院所139家;企业院士工作站20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全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18个,其中部级联盟4个。两院院士总数达到38人,全国排名第五位。2011年,我省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获得省级科技奖励273项。共登记科技成果1376项;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816项,同比增长7.39%;技术合同交易额实现62亿元,同比增长16.15%;全省应用类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5.14%,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2011年,我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项目数达到880项,经费总额3.9107亿元,同比增长82.2%。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约140亿元,其中企业R&D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的66%,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1.2%。全年共争取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172项,争取国家经费12.5亿元;组织实施986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资金4.4亿元。全省专利申请23432件,同比增长128%,增幅居全国首位。

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全省建有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牡丹江、佳木斯两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和东北石油大学四个部级大学科技园。201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5005亿元,同比增长27%。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累计签约入驻117家单位192个高科技项目,累计开工面积近330万平方米。

对外科技合作力度不断加深。2011年,我省分别与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签署了省院科技合作协议。目前,我省已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建立了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我省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广泛开展对俄科技合作,被国家誉为“全国对俄科技合作的桥头堡、蓄水池和辐射源”。

二、黑龙江省科技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未来一段时期,我省进一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足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自给率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偏少,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不足。

二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亟待深化。目前,我省科技资源管理条块分割、布局分散,资源部门化现象较为突出。出现科研立项重复率高,单项科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真正有价值的项目资金匮乏等问题。

三是产学研的结合程度不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科研上基本是各自为战,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科技成果的应用率与受让率较低。

四是科技发展与教育发展没有紧密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学科之间的横向结合、交叉、渗透已成必然的趋势,而我省目前的科技与教育分离的体制与这些趋势不相适应,难以形成高水平的教育科技研究开发中心,基础研究为主的科研院所与研究性大学的分离体制不利于基础研究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开发以及原创性研究的推进,科研机构与教育教学机构未能更好结合,不利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五是科技经费投入不足。虽然多年来,我省针对科技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资金数量增长很快,但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总量上和比例上都还有差距。2010年,我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在全国的排序为第22位。科技投入不足,瓶颈约束凸显,缺少配套税收激励政策,缺少配套政府采购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待加强。

六是建设高素质科技创新队伍已成当务之急。高端研发人才比例较低,企业高技能人才接续不上,农村实用型人才比较缺乏,科技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短缺。在科技人才结构上,领军人才少,基层科技人才队伍尤其薄弱。我省受地域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高校中高层次教师外流较多、引进较少,致使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青年领军人才匮乏。

三、黑龙江省科技事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我省要由资源大省发展成为经济强省,关键在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切实促进科技与经济更紧密地结合,充分发挥科技对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我省要坚定地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把科技创新与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黑龙江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我省到2020年成为创新型省份:取得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高水平、高能力、高素质的科技创新队伍基本形成,公众科技素养达标率达到1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高效运转,科学技术成为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完成创新型省份的建设。为此,我们坚定不移地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对俄科技合作,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核能、石墨精深加工、高寒地区新能源电动汽车、医疗材料、燃气轮机发展、气化炉建设、蝶式太阳能发电等技术领域力争有所突破。

四、黑龙江省科技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

建设边疆强省,必须要把科技、教育和人才工作作为统一工程来抓,下大力气推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因此,要按照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协同创新要求,对科技事业与教育事业进行统筹规划,促进二者共同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一)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一是培养拔尖人才。继续发挥高校院士和高层专家学者的领军作用,以“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博士后人员等现有高层次人才队伍为主,着力培养造就新一代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利用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快对拔尖学生的培养。尤其要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学科中选拔拔尖学生,配备一流的师资团队进行特殊培养,形成拔尖人才培养基地。

二是产学研结合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建立高院与科研院所合作培养技术人才机制,推进校所联合的博士后站点建设,加大对专业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和培训基地建设的投入。

三是建立校所、校企联合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机制。高校要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以产业结构、学科结构与研究结构互动调整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抓紧建立科技界、企业界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渠道和机制。要调动科研院所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合作;将科技系统的项目实施、科技开发、设备利用与教育系统的人才培养统筹规划,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动的稳定机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依托科研项目进行人才培养,用项目经费对学生进行资助。对于应用型的工程硕士实行双导师制,研究生直接深入到企业的科研项目中发挥作用。

四是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通过各种人才政策、激励制度有效地吸引和激励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进而形成创新团队,并对创新团队进行政策扶持和科研经费资助。

(二)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将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是高校整合内部软硬件资源,汇聚和培养学术队伍,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活动的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要进一步加强部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校企研发中心建设;加强经济发展需要的重点领域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目前,我省已经重点建立了装备制造研发平台、煤电化研发平台、优势农产品研发平台、中药新药研发平台和新药工程研发平台五个高校科技创新平台。这五个研发平台已为合作企业实现研发项目一百余个,正在逐步释放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以协同创新思想为指导,加快建设科研院所、企业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是我省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而高校具有创新人才聚集,基础设施良好、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是我省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也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因此,在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高等院校在知识创造和应用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作机制为中心,促进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的紧密合作和资源集成,以协同创新中心、联合研究院、校企研究中心等组织形式形成一批高水平、资源共享的基础科学、前沿高科技和社会公益研究基地。

坚持政府在教育和科技合作中的统筹、指导和协调作用,加强对科技系统资源与教育系统资源的整合,促进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制定我省科技与教育协同创新计划,推动科技与教育融合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打破管理体制障碍,由主管经济的领导管理科技和教育,实现科技、教育、经济三大系统良性互动。改变对科技事业和教育事业的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建议成立黑龙江省教育科技经济促进委员会。该部门主要负责全省的教育、科技、企业界之间的合作事宜,制订相应的政策,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提供体制保障;加强对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研究解决科技、教育、人才支撑经济发展等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