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十篇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十篇

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0:44

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篇1

论文关键词:模具专业素质教育能力培养途径方法

论文摘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素质、能力的提高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实践是源泉。本文就模具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和实践,以期加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1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模具是一种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促使模具技术不断进步,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根据社会发展,对模具专业的学生开展和推进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广的科学文化知识、优良的思想、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2素质与素质教育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发展。构成人才的基本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信息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

3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更多更新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能力是在人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中自觉地吸收他人的智慧和成功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做人做事的一种“本领”。模具专业是需要基础知识扎实、学科交叉性强、实践性强的一种工科专业,因此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模具专业学生,使其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必须的。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运用科学和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自主地进行学习。

实践能力指的是在现实的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源泉。在实践中,现实情况不断给我们提出新的课题,需要不断地回答和解决;在实践中,我们获得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资料,促使人去抽象、概括和总结,逐渐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践活动通过问题的解决,开发了我们的智力并激发了我们的创造性;实践又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能力,是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不学习书本知识,不能不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进行一定的实践锻炼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

4途径与方法

大学强调素质教育,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是针对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人文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而言,而着眼于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素质、能力的提高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实践是源泉。模具专业是实践性、创造性都很强的工程类专业,除了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应使他们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获取新知识、勇于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和探索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

作为地处西北的民族高校,由于办学时间短,特别是工科专业加之学校自身的特点,在各方面与内地兄弟院校都存在较大差距,为尽快提升模具专业的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通过探索、研究和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实践是增强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不可缺少的过程。比如在学生中开展演讲比赛、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使学生受到了人文教育,应变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创新性实验、挑战杯,在这个过程当中,基本由学生自己选题,自己组织申报资料,自己参加答辩,经过以上环节项目被批准后,由学生自己制定实施方案,指导教师加以辅导,通过这一过程的锻炼,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友谊,同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思考和实践转化为素质的增强和能力的提高。开展模具专业文献检索调研活动,使学生更广泛的了解人文、社会和科技发展史,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信息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开展模具拆装技能竞赛,在一拆一装的过程中,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人们所进行的产品设计、制造、创新的过程,对模具的用途、选材和结构加深理解和思考,从而启示学生从某一种模具的结构去思索新的更巧妙的结构。应用专业设计软件进行模具设计竞赛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将pro/e、UG、Solidworks、autoCaD等设计软件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任由学生去想像,活化所学的知识。通过毕业设计这一关键环节来加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建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实习环境,使学生进一步增加对企业和生产过程的了解,为后续毕业设计做好准备。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给学生几个主题,不给出具体的制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一是由学生自己制定题目,使他们通过市场调研、查阅文献资料,走向企业、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来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这样可最大限度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题目的真实性,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充分地训练。

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的探索、研究和实践,除了通过理论课堂主渠道的教育之外,对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结合模具专业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内外实验、实训和竞赛活动,开展专业文献检索调研活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m].光明日报,2000.

[2]赵存生.关于素质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0.

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篇2

关键词: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035―03

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了教育的质量。教师专业化是时代的教育要求,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认真研究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及发展对策,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学术价值,值得体育工作者深人研究。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全国20所学校100名体育教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对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充分的检索,查阅下载分析了从1996年到2013年体育核心期刊中与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相关的文章30篇、专著6部,分类和比较分析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参考。

2.专家访谈法。对本研究涉及的相关问题,访谈专家、主管领导和体育任课教师,对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内容指标进行筛选。

3.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和专家反馈,认真设计问卷,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达到统计学要求。对20所学校的教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8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为99%。

4.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和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合实际情况,归纳与演绎分析相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行常规的数理统计和分析。

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包含的内容体系构建

(一)从体育教师职业特点的视角提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是教师应具备专业素养中两个最基本的内容,内在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外在输出的教学能力,良好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学能力的内在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具体表现为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简练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和控制教学活动过程的能力。优秀教师身上所体现出的教师职业的专业素养特点是:精湛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娴熟教学能力;积极健康的教学心态以及参与教育科研的意识与能力。美国教育学者提出优秀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知识、能力和技能等三大基本素养。

(二)从学生对教师需求的视角提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李秉德以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这一问题进行调查。调查主要结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

(三)从课堂教学评价效果视角提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手段。上好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是: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得好;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

虽然由于学者们对教师专业素养研究的视角和切人点不同,对教师职业、教育功能的理解不同,研究者本身的知识结构也存在差异,因此,对教师专业素养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但所有研究者都认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师专业能力这两个关键的要素是教师专业素养构成中不可缺少的共性要素。

综上所述,结合体育教师的具体职责和时代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从教师品德修养、教师知识结构、教师教学能力、教师训练能力、教师科研能力等五个方面来描述。

三、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包含的内容指标体系,根据对专家教师问卷结果,筛选确定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要素,一级指标5个分别是教师品德修养、教师知识结构、教师教学能力、教师训练能力、教师科研能力(见表1)。

(一)教师品德修养

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6个。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对人生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6个三级指标分别是珍惜生命、敬岗爱业、对学生尊重和信任、公平客观地评价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期望性(皮格马利翁效应)。“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除了问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有渊博全面的学识,还要规范言行,以德服人,还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尊师重教,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楷模。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未来充满期望,激励学生认真学习。

(二)教师知识结构

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5个。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全面文化知识、专业教育科学知识、社会人际关系知识。5个三级指标分别是渊博的教育知识、体育心理学知识、运动人体科学知识、提高运动技能知识、人与人之间沟通与合作知识。现代教育中各学科的融合和发展对体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他们要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新教育技术导人所需要的跨学科专业知识,认同在全面发展中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辩证统一的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知识广博、专业文化程度较高的实用型人才。

(三)教师教学能力

二级指标4个,三级指标6个。4个二级指标分别是理解和运用教材能力、语言组织示范能力、良好的运动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6个三级指标分别是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利用和挖掘教材的能力、准确优美的示范能力、保护帮助纠错能力、利用场地器材能力、反馈评价教学效果的能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讲解一示范一组织练习一指导纠错的步骤中,始终都需要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生动精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准确优美的示范能力、合理有序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及时根据反馈信息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的能力。

(四)教师训练能力

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4个。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课余锻炼指导能力、运动队的训练能力、编排和管理运动队比赛的能力。4个三级指标分别是制订和实施训练计划的能力、科学选材的能力、组织指导群体锻炼活动能力、体育竞赛的组织和裁判能力。除了搞好教学,体育本身的竞赛训练特点还要求体育教师在运动训练方面有较深的知识素养。体育比赛是一个学校实力的窗口,搞好课余训练和参加各级比赛也是一项重要任务。使学生在终身体育理念下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要求体育教师具备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的能力,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懂得技能形成内因机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结合其自身特点,传授他们一些体育锻炼的方法、理论,让他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从体育中获得良性健康情绪,对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促进其身心的正常发展、充实生活内容、提高社会适应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各种竞赛活动中规程的编排和裁判以及赛事管理知识,也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五)教师科研能力

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5个。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收集信息能力、选择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5个三级指标分别是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运用信息解决教学工作的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全过程的能力、“撰写论文,申报课题的能力”、“,完成课题的能力”。

为了加快体育科学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频繁的体育活动实践为理论提供了土壤,教学一训练一科研等三个环节相辅相成。体育教师需要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实践出真知,从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做好科研,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训练。在信息时代下,教师的科研素养表现如下:利用网络技术搜集整理文献资料;根据学科发展,掌握科学研究的能力;撰写并,完成课题。四、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对策

(一)做好体育教师的职后继续教育和培训

提高体育教师素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在知识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的信息时代,建立健全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和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途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教师的职业特点。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学者,这决定了教师应在不断学习中完成知识更新,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终身学习应该成为教师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应该通过各种形式进修业务,提高学历,丰富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二)主管领导做好教师的职后教育课程管理工作

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学校主管领导的一项重要工作。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构建体育教师专业理念,是新时期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满足适应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从提高体育教师职业技能,专业素养课程人手,规划好课程学习设置和考核标准,让教师在培训学习中提高体育教学方法与技能,提高师德修养水平。

(三)制定好体育教师的职后继续教育政策

要有法可依,要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政策文件保障机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规定在固定时间内,体育教师需进行知识的更新与提高,以及教师专业素养培训,建立完善教师培训政策和法规。

(四)开展多样的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方法

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邀请知名专家讲授相关领域前沿知识,对文献检索、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等课程,在短期内分期、分批地对体育教师进行技能培训。鼓励教师为学历深造而参加的各种专业进修学习活动。不定期地举办学术讲座,让体育教师掌握新技术、新进展、新动态。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参与研究课题能力,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知行合一,开阔体育教师视野,调动体育教师积极性,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慧.从专业发展学校看美国教师教育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1(3):17―24.

[2]魏勇.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9):1251―1252.

[3]林崇德,等.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16.

[4]毛震明.近阶段中国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若干成果和建树[J].北京体育大学学~,2004(2):232―235.-

[5]周正怀.关于教师能力结构优化的思考[J].教书gz..:学术理论,2006(5):24―25.

[6]张波.论教师能力结构的构件[J].教育探索,2007(1):78―80.

[7]刘国安.研究型教师及其培养构建[J].教育论坛,2006(1):1―2.

[8]王彩平.浅论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定位[J].教学与管理,2008(33):119―120.

[9]王晓芳,周庆柱.关于“体育与健康”教学环境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8(30):131―132.

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实训课程融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StudyontheQualityeducationintegratedintoVocational

professionalSkillstrainingCourses

CHenQibing

(JiangsuYangzhouBusinessVocationalSchool,Yangzhou,Jiangsu225002)

abstractimprovingtheoverallqualityofvocationalschoolstudents,hasbecomeanimportanttaskofthe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qualityeducationacrossallteachingactivities,andprofessionaltrainingcoursesasaprofessionalcorecourses,tostrengthentheintegrationofqualityeducation.

Keywordsqualityeducation;professionalskillstrainingcourses;integration

1专业技能实训课程素质教育的现状

1.1专业技能实训课教师对教育理论掌握和运用欠缺,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不足

担任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的教师主要是技工学校优秀毕业生和高校理工科毕业生。前者的特点是专业技能较高,文化底蕴相对较弱,二者共同的特点是没有在师范院校系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进入学校担任专业技能教学,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研究较多,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较少。在专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专业技能实训课融入素质教育的理念理解不够,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不足。

1.2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相对较低,影响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相对较低。在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前,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他们不仅文化素质较低,其他方面的素质也相应较低。由于学生素质较低,专业技能实训课的教师以完成技能实训为教学目标,对素质的培养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学生较低的先天素质,影响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1.3专业技能实训课教学环节复杂,分散了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精力和时间

专业技能实训课程不同于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老师不但要讲,还要做演示,学生素质高,会认真观看教师的操作演示,学生素质低,教师技能操作演示的时间,就是他们放任自由的时间。教师技能操作演示完成后,会安排学生进行技能操作练习,教学环节复杂,实训原材料的分发,实习过程的安全监察、技术指导,实训室设备的维护保养,实训室的卫生清扫,这些都是专业技能实训课教学活动必需的环节,繁重的任务,分散了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精力和时间。

1.4专业技能实训课程重技能学习、轻视素质培养的传统理念根深蒂固

职业教育没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然而技术至上严重影响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一技行天下,把技术训练看成职业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不少专业技能实训课老师认为,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是班主任的工作,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文化课老师的任务,实训课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技术,专业实训课程重技能学习、轻视素质培养的传统理念,使得教师在专业技能实训课教学活动中,常常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

2专业技能实训课程融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2.1是现代企业需求高素质员工的需要

现代企业要求员工不再简单地掌握一门技术,而是人格、知识、能力、修养和创新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要求。专业技能实训课是仿真教学,与企业的岗位工作过程相一致,学生在专业技能实训课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素质就是今后在工作岗位中表现出的素质,因此专业技能实训课程融入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成为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员工。

2.2对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即从技能为本位到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以技能为本位的传统理念,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专业技能实训课是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专业技能实训课程不重视素质教育理念,不以素质教育来指导教学活动,会影响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取得较好的效果。

2.3是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

专业实训课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大,时间多,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作用,使专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成为有效教学,但专业技能实训课程成为(下转第65页)(上接第39页)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学生要表现出一定的素质,否则实训课教学学生自主活动空间大,时间多的特点会使学生自由随意,指导老师把时间用于维持教学秩序而不是技能的训练,从而使专业实训课程有效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只有融入素质教育,才能保证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成为有效教学。

3专业实训课程融入素质教育的对策

3.1强化专业技能实训课程任课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提升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需要系统地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理论,提升素质教育的理念。职教老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责无旁贷。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老师,面对时展,职校老师除了要提高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教师用现代化的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来武装自己,成为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3.2制定专业实训课程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标准,强化过程管理,取得素质教育的实效

专业技能实训课程没有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会收效甚微。专业技能实训课程要结合课程计划制定本课程素质培养的目标和标准,全面渗透素质要求,强化实训课教学过程中的素质表现,也使学生知道专业实训课不但有素质的要求,而且有培养的目标,更有检查对比的标准,使不良表现逐渐减少,好的行为逐渐养成,最后升华为内在的素质,取得专业实训课程素质教育的实效。

3.3教师在专业实训课教学活动中,用高素质的言行身传言教,推动学生素质的提高

由于职业学习的特点,专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授课老师受到学生的关注度较大,因此专业老师的高素质言行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较大的影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言行要表现出高素质,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术,而且使学生受到高素质影响。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实现自我超越,在教与学两方面推动学生素质的提高。

3.4以职业素养的提高为抓手,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做到思想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的有机统一

专业技能实训课程,以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为抓手,学生容易接受,如安全卫生、原料节约,吃苦耐劳,技术规范,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同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实习的过程,要适时进行思想和人文引导。市场和企业需要的是综合素养高的人才。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能能力为重点,它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在思想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凡是就业后有发展、可塑料强的人才都是综合职业能力较高的学生。

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篇4

张芹

(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安徽合肥230000)

摘要:高等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高校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专业素养的好坏,对体育教学质量也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必须得到高度保障.本文结合目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现状,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及提高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99-02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个体专业化、职业化和高端化的有力标志.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环境下,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阶段建设的重要目标.不可否认,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要想改变这些不足,就必须从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抓起.深度剖析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善策略,使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以此来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1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现状

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开始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但是,由于我国体育教育长期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体育教学,尤其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地位,往往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原因导致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对自身的工作要求相对放松,不仅在教学能力方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思想、价值观念方面也比较懈怠.具调查,很多高校体育教师虽然专业技能水平比较合格,但在理论知识、教学方法、科研能力方面却相对欠缺.这些不足还表现在教学语言不够丰富、形象,动作示范不够优美,组织协调能力较差,评价方法比较单一等等方面.而且在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要求下,体育教师在学科精神、素质教育以及创新精神方面还相当缺乏.综上所见,高校体育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亟待我们寻找最佳的方案,解决这一难题.

2高校体育老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2.1良好的政治及职业素养

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们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情操和政治品行,才能具备为国家和社会奉献所学的资格.而体育教师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品德修养也是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积极的工作热情,还要有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体育教师只有自身拥有这些品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优良品质,点滴灌输给学生,使学生的体育技能与品德都得到有效培养.此外,作为一名拥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体育教师,还应该拥有极高的职业道德.应该将教育工作作为自已的毕生追求,将育人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时刻以身作责,运用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

2.2合理的知识结构及理论体系

随着社会对体育教学要求的不断提到,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体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还需要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多层次的丰富自身知识体系.精通体育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是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体育教师将体育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取得一定的效果.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不仅具备较深的理论见解,还拥有强大的知识传授能力.此外,除了体育专业本身的理论知识及技能之外,体育教师还需要尽可能的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尽量做到一专多能.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可提升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2.3丰富的教学手段及方法

能够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是一名优秀体育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长期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已经无法适应当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手段进行不断的创新.积极运用一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教材内容,理解教学难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体育教师只有在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才能保证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2.4标准的教学语言和示范动作

体育教学比较特殊,它不仅需要教师进行语言教学,还需要教师进行动作的示范和指导.其中体育教师的示范环节非常重要.示范时要求教师动作标准、技术娴熟、流畅还不乏优美.教师只要将动作示范到位,才能保证学生在动作模仿时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此外,体育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准确、合理的运用语言来传达信息、传授知识、沟通交流,也是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体育教学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生动、形象、发音准确的语言语汇,不仅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

2.5一定的科研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及创新能力.体育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各种进修和科研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探索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这也是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一种体现.体育教师还应该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积极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关键性的原因,从而深入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有效的科研成果是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依据,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验,及时掌握最新的体育信息及发展动向,积极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并将一些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运用到体育教学和科研当中.

3提高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对策

3.1构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模式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来提供支持.因此,建立起一个开放的、先进的体育教师教育模式非常重要.现代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应该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在培养体育教师的过程中,应该以推动体育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依托,以先进性的管理体制为保障,逐步构建并完善一套系统的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此外,高校还应该打破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养相分离局面,打破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不衔接的现状,建立起系统而规范的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与教育模式,以教育质量来保证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3.2强化体育教师的理论及专业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到体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积极学习和收集各种体育理论知识,并巧妙的将动作技能转化为知识技能,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科研,实现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另外,高校体育教师运用合理的教材,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来进行体育教学,也是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师应该改变过去单纯的教与授的教学模式,积极吸取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体育教师要积极的学习和实践,形成具有自身风格的,同时也能够被学生所认同的教学方式,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

3.3设立讨论小组促进教师交流

教师讨论小组的建立,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培养体育教师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教师的讨论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体育教师通过与其它教师的交流来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并且使彼此成为参照的对象,促进教师个体专业素养的持续提高.高校应该支持和促进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同时为体育教师的交流和讨论提供有利环境和契机,比如学校可以定期为教师举办一些交流研讨活动,让体育教师能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及时发现不足、改善不足.

3.4开展心理培训,调节教师心理状态

目前从普遍的情形来看,高校体育教学队伍中,比较年轻的教师,在工作热情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但是,部分年长的教师由于工作时间较长,工作激情逐渐丧失,加上教学压力和教学困难的影响,容易产生消极的工作心理,甚至会暴露出一些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积极的调节,对体育教学质量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各高校应该充分重视体育教师的心理问题,全面了解体育教师的心理压力,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询及培训活动.让体育教师的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减少教师工作中的负面情绪,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体育教学中,为专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打好基础.

3.5完善体育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资格也是从事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因此,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就应该以完善的体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为前提.目前来看,我国现行的体育教师培养模式,还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要求.体育教师队伍要想实现专业素养的持续提升,就必须在教师资格制度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教师准入资格完善以后,可以有效保证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教师队伍不断优化的同时,保证每位体育教师都具备不断提升的能力和素质.

4结论

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实施主体,其自身的专业素养高低,不仅关系到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甚至关系到整体民族健康水平的进一步改善.不可否认,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是职业道德、理论知识还是教学水平,都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都需要体制与观念的不断革新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本质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江晓敏,高校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现状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1,27(11):257-258.

〔2〕张华江,周红萍,张娟.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策略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10,31(2):85-87.

〔3〕王文龙.高校体育教师应必备的素质[J].科技向导,2012,(2):145-146.

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篇5

如: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观念;教师要具有更宽厚的知识基础和更高的文化素养;教师要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能;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等等。

综合国内外关于教师教育的论述,人们认为中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有与语言教学相关的职业素养:(1)专业素养及人文素养;(2)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素养;(3)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素养;(4)现代教育技术素养(5)教学科研能力素养。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改革的深度和速度仍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1)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一般仍立足于某一专业,重视本专业课程的纵向发展忽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差,人文素养不高。(2)课程内容仍存在陈旧僵化的弊端,既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又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3)课程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

高师院校虽然都比较重视教育技术专业的建设,但在其它各师范专业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的工作仍相对滞后,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工作也有待进一步开展。因此,据资料显示:近年来高师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

部分毕业生语音、语调、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应变能力差,板书不规范,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授课艺术和技巧,不能满足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发展趋势的需要高师英语教育专业是培养合格英语教师的摇篮,肩负着培养高素质英语教师的任务,其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质量,关乎中小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成败。对高师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深化高师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有着重大的意义。

1高师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素养培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鉴于目前高师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比较缓慢,未能有效地与基础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接轨,所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的现状,本文从高师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信息技术教育和实践教学六个方面提出培养高师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1完善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实施培养目标、组织教学活动的蓝图。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在充分认识英语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体系。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系应做到语言知识教学、语言技能训练及英语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三兼顾。

1.2更新教学内容

多年来,教学内容陈旧、单调是英语专业教材的通病,并且教材过于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授,而对文化知识、人文科学方面重视不够。

因此,要增强内容的适应性和时代性,删除陈旧僵化的东西,引入反映学科前沿成就和发展趋势的内容;使用融语言知识、技能、文化、人文科学于一身的新颖教材,使课程教学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

1.3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注重通过专业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学科学习和研究的思想、方法,提高专业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克服教师是课程的控制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倾向,将课程实施的过程真正作为师生共同参与探究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改革陈旧单一的教学手段,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更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起来,让毕业生能够带着现代教育理念走上基础英语教育的讲台。

1.4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教师职业技能是师范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英语教师职业技能涵盖很多反面,如英语板书、英文歌曲、简笔画、教案编写、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试题编写以及英语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技能。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做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建立和健全课堂内外互补的良性机制,探索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考核的有效操作方式。

1.5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既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教师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是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性举措,应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教育,树立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开设信息技术系列课程,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应用开发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尤其是与英语学科教学比较密切的网络技术、iCt(信息交流技术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和CaLL(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assistedLanguageLearning)与英语课程整合、英语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内容要成为教学的重点,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促进学科课程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1.6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

高师英语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丰富的英语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有过硬的实践教学技能。基础教育需要英语师范专业毕业生英语运用能力强、教师职业技能强、英语教学能力强。

实践教学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的形式,避免教育实习的形式化,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2结束语

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篇6

论文摘要:文化基础教育是职业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许多高职院校的教育出现了严重的“技能教育”倾向,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品位的提升,忽视了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必须实现文化基础宽厚、技能素质全面的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为生产第一线充实大量高素质的知识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学技术领域不断推出高新技术成果,科技成果的转化要求职业教育迅速为生产一线充实大量高素质知识型、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但是由于传统职业教育受到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质教育倾向的影响,造成许多职业学校学生理论知识欠缺,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窄,人文素养达不到应有的水平,思维简单呆板,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这样的学生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为了确保企业竞争力和产品质量,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加快培养大批知识结构合理,人才规格适需、职业道德高尚的建设者,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化基础教育内涵

文化基础教育包括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基础素质。其中基础知识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知识,还应包括人文科学及专业基础知识。基础能力指综合职业能力,它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学生除掌握专业技能外,还应涵盖运用该技能所必要的理论知识、工作态度、经验以及主动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基础素质包括思想、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

二、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思考

时代要求职业教育应当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把学生培养成既能适应专业技术要求的“职业人”,也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人”。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也认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谋个性之发展”,他提出“办理想职业教育者,必须注意于个性之发展”的办学原则。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就业教育、谋生教育和生涯教育,应将其重点转向“保障全民基本技能”,实现“学历社会”向“学习型社会”的根本转变。职业院校应从剖析专业人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人手,对各专业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总结出专业人才必需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质,采取相对应的方法实现知识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1.职业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定为技能教育,把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忽视了文化基础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没有处理好文化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使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被严重弱化。因此,打造职业学校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双引擎,就成了当前的首要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尤为突出,亟待改革。

2.职业院校学生特点

随着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的不断升温,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歧视,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较低:首先,从知识水平上看,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不理想;其次,从学习心理上看,职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厌学现象;第三,是从社会认识上看,进入职业院校是学生及家长的无奈之举。按照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求,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仔细剖析,职业院校学生一般来说,形象思维强于空间思维,具有一定的可塑造性。

3.职业院校办学方向

一些职业院校仅把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忽视了文化基础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课的地位与作用。没有处理好文化基础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关系。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师傅带徒弟似的技能培训,职业院校也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所,它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必须实现“文化基础宽厚、技能素质全面”的职业教育目标。为毕业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继续教育奠定基础。 三、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措施

1.要确立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教育部《关于制定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强调指出: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备一定文化基础,懂得生活,懂得欣赏,具有品味,有终身学习能力,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2.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转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观念

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曾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概念,即“职业教育的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其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人的个性发展,其次才是能力发展。从关注人的社会属性来看,职业教育应重视学生生活能力的全面提高;从关注人的精神属性来看,职业教育应考虑学生精神世界的满足。确立知识型技能人才的新概念,提高对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改变职业教育“重技能,轻知识”的现象,重视文化基础教育,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2)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我们将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三部分。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基础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综合素质课的有机结合,要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之中。在专业理论课及专业技能课教学中,要求教师将人文知识、文化素养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丰富知识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知识,促进文化素质的提升。在专业理论课方面,要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如组建各种兴趣小组,结合学生实际把高雅艺术请进校园,塑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定期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在学生中开展各种能力或素质的竞赛等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必须加快培养一支高素质师资团队

树立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主线,把培养师资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以高技能、强适应性为方向,加强教师技能训练,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素质师资,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内涵;途径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促进了人才的素质结构的转型,即:由全面型转向精细型,由操作型转向智能型,由一成不变型转向具有较强应变型[1]。为了跟上时代的脉博,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更应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因此,树立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竞争力的教育理念,构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职院校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它还强调:“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这些方针政策为我国职业素质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提倡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吉飞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中说:职业素质是劳动者成功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要努力搭建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体系,拓宽高效的职业素质教育路径,这是职业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2]。周光宇在《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中讲:要加强及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生产、管理第一线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3]。郭惠玲在《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中阐述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开展途径应从以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创新精神、人文素质等方面进行[4]。何其荣、周巍在《高技能人才职业素质的内涵及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养成》中论述了学生职业素质在实习教学中的培养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5]。熊睿、刘英超在《英国职业教育及启示》中探讨了加强职业教育的途径,如: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成立“培训和企业协会”,将企业融入教育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性方面的学习,并积极投入到广泛的课外活动中磨炼能力[6]。芮小兰在《澳大利亚双元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对我国的启示》中论述了澳大利亚的双元体系,它的核心是指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公司培训同步进行。以企业培训为主,以职校教育为辅,职校教育是为了增加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7]。

纵观海内外,职业素质教育早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职业素质教育,为企业输送具有高水平职业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在一定的生理、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社会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炼三位一体锤炼而成的能力,它是一个人非技能性的潜在的能力的体现[4]。职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就业起点平台的高低,对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有着深远的影响。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包括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两项内容。基本素质具有共性,即全体“社会人”所共有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它是职业素质的前提。而职业素质具有个性,即各个行业“职业人”所特有的,是从事行业岗位所具备的素质[8],其主要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自我完善意识;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对专业及专业群知识的学习;职业精神,培养学生敬业、勤业、创业、立业的精神,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审美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提高人文素质。

三、职业素质的养成路径

1.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

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是现代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德育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

2.以专业理论教学为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中应以传授先进的科技理论知识为基础,突出高新技术(即理论技术)课程的构建,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掌握理论技术所必需的专业理论基础及相应的应用能力。并按照知识经济时代不断调整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所要求的新知识、高技能来调整教育内容,调整专业结构、专业方向和专业设置,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

3.以专业实践教学为手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讲是培养技术型、操作型,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文化层次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各行各业的熟练劳动者和社会需要的各类可上可下、可跨行业、应用型的职业技术人才,即“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实现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效结合,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必须注重实践教育。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把满足岗位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除了培养学生敬业乐业、刻苦耐劳、执著追求、恪守信用、讲究效率和效益、公正公平、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崇尚卓越等职业精神外,还需培养学生具备不同职业、不同岗位要求的特殊素质和能力。在教学中,要按照职业岗位对应用能力的需要组织教学实践,加强学生的职业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

4.以创业教育为途径

创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心理素质、适应能力、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就业竞争力,提高创业创新能力。因此,要科学把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坚持以就业教育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职业精神为核心,以专业教育为依托,以创业实践活动和创业项目为载体,以创业能力提高为关键的创业教育理念。切实把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5.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活动之中,达到“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效果。通过讨论、专题报告、讲演、简报、板报、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氛围。通过定期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开展“名人名家讲座”,评选各种“校园明星”,组织大专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促进人文素质的发展。特别是要通过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网络等载体,营造浓厚的校园企业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所在行业中的知名企业,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明确自己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热爱本行业和未来的就业岗位的信心。鼓励在校生利用寒暑假勤工助学,早日接触社会,感受企业文化,锻炼社会交际和沟通能力,培养与企业的感情,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所在行业中的知名企业,感受企业文化,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明确自己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热爱本行业和未来的就业岗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6.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

职业素质是产学的一个无缝接口,社会和企业就是职业素质的起点与终点,因此,必须打破现有格局,建立一支“校企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即,学校不仅要在校教师注重职业素质教育,发挥好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还要求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积极主动引入学校以外的人才作为“候补”教师,如企业老总、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门经理等,为学生不断输入新的职业素质理念。创建具有浓郁职业素质的校园文化,让学校文化与商贸类企业文化相互渗透,为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7.以双证制为特色

将职业素质作为一门必修课贯彻到正常教学之中,分专业群组建相应的实践项目和为学生服务的“职业中心”。“职业中心”要为学生提供专业最新的导向,专业就业的机会,专业深造的机会及专业不同层次考证的信息。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应出色地完成相关专业职业素质的学习,即改革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由一张毕业证改为“双证”,即再加一张职业素质认证[6],督促并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自我修炼。另外,要发挥好教师、学生以及环境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中的不同作用。一是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授业中要处处体现高水平的职业素质,真正达到身教胜于言教的目的。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个大学生在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都要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学生不仅要具有“社会人”的共性,更要具有“职业人”的个性;不仅要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也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还要培养学生的情商。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广与实践职业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拓宽并创新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身心愉悦,精神充实,职业素质得到升华。三是要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引入企业文化与企业实现无缝接轨,丰富校园文化,提升人文素质,培养学生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爱林.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基本途径[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5(2):17-19.

[2]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3:43-44.

[3]周光宇.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6):9-10,59.

[4]郭惠玲.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3):50-52,56.

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篇8

1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以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为基础,为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融合计算机技术,增加对信息需求的认识和表达、批判性地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等技术技能要求,并逐渐提升到文化素养的范畴。[1]包括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内的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在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是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在校教育和各种实践活动形成的。在此,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包括在信息行为中明确信息需求、查找、获取、组织、利用信息以及评价结果和过程,所表现出的综合素养则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2]

2专业信息素养的内涵及现状

根据信息素养的层次性特点,不同的人应具有不同的信息素养,不同社会群体的信息素养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陈维维、李艺从纵向把信息素养分成三个层次: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基础性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所有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信息素养,它保证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则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从事一定职业、承担一定工作或者陶冶自己的情操所应具有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开发或设计新的信息系统供他人利用,以服务大众和社会为目的的高层次素养”。[3]蒋荣,王新提出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包括基本信息素养和体育学科信息素养,基本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必须具备的关于信息论学科的理念、知识、技能和能力;体育学科信息素养可分为教学信息素养、课外体育信息素养、体育科研信息素养等。[4]此外,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所有信息行为、信息任务所共有的一般信息素养要求之外,不同专业或学科领域还有特殊的信息素养要求。[5]

据此,我们可将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分为基础性信息素养和专业信息素养,基础性信息素养是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不同专业大学生都应该达到的要求,专业信息素养是不同专业大学生因其专业性要求,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具备的能解决专业信息问题的信息素养。专业信息素养能力属于高层次的信息素养,它是基于学科的专门信息素养,包括了解本学科信息的范畴、类型、常用的信息资源,对本学科文献的内容作出有效评价并对其中的举证作出判断,能够完成本学科学术论文的写作等。[6]

显然,较高专业信息素养的具备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笔者曾对北京高校(调查时间为2005年)和广东省高校(调查时间为2009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领域动态的关注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赛事上,而对体育教育的发展及学术性较强的研究关注较少。此外,对专业信息源的相关知识比较缺乏,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熟悉体育类核心期刊(在调查对象中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熟悉体育类核心期刊的达93.7%,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94.6%),很多学生把《田径》、《体坛周刊》《中国教育报》等杂志或报纸当成核心期刊。而且,很多学生不熟悉专业的体育网站。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已成为当代教师必备的能力,但对此还有不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不够熟练(在调查对象中对制作课件软件“操作不熟练”或“完全不懂”的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62.7%,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45.5%)。

以上所提到的“对专业领域动态的关注”、“课件制作软件的操作”、“专业核心期刊和网站的了解”都属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由此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较低,这必将影响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对专业信息的利用,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亟待提高。

3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信息素养的提升

3.1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

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高校一般信息素养教育向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深化势在必行,从学科专业角度具体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将成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必然趋势,并把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作为更深层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目前我国体育院校关于信息素养的教育大多停留在文献检索课及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上,显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绝非一门简单的文献检索课及相关信息技术课程能完成,基于专业学习和教育的信息素养教育才是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及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专业知识、文献检索、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应该有效融合,建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完成从信息获得式教育向信息素养系统培训方式的转变。

3.2加强专业课程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

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必须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7]近年来,国外融入专业课程的信息素养教学得到推广,国外一流大学多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以专业教师作为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主力,但在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由于缺乏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和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学效果不尽理想,教学内容也未超出传统文献检索课程的范围。[8]而在体育教育领域,由于体育术科教学具有很强身体实践性的特点,在专业课程中嵌入信息素养教育更难以实现。这既有硬件设施限制的原因,也因为术科课主要以身体活动为主,很难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限制了利用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如何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中增加解决专业信息问题的要求,如何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专业课程(主要是术科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都将成为体育教育改革新的热点问题。

3.3在论文撰写中增加信息素养的要求,提高专业信息素养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通过论文撰写的过程,学生需要以专业问题为主线,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经历信息的搜寻、获取、吸收并最终形成新的信息的过程,从而迫使学生不断深入学习,并不间断的利用信息素养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以研究主题为目标,所有指导和学习都更具有针对性,而且更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会觉得更有价值,也更有兴趣,收获也更大。而且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给出具体的专业信息知识,如专业核心期刊和专业网站的介绍,撰写专业学术论文的方法和步骤的学习,因此通过论文撰写,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都会得到提高,无疑专业知识和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此,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如能综合图书馆、专业教师的力量,将信息素养的指导融入了专业论文形成的全过程,必然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信息素养。

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篇9

一、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的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有部分的教师对于会计专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并不重视,因此,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全面地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思维的影响,使大部分的专业学生认为只要能够显著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成绩,就能够显著地提升整体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因此对于职业素质的养成抱持漠不关心的态度。由于教师不能够客观的认识职业素质养成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会计专业教学的有效展开的重要性,从而使得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除此之外,会计专业教师不能够及时地把握教学的机会,有效地在教育的过程当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从而使得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大幅度下降。部分的会计专业受到有限的教学资金和教学经历的影响,没有安排专业的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课程,从而使得会计专业教学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能够很好地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二)教学模式缺乏系统性。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想要全面的培养职业素质,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因此,会计专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充分的考虑这一问题,然后综合的制定长期性、系统性、完整性的教学方案,并严格地按照科学、规范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每一个阶段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部分的会计专业教师,虽然能够结合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职业素质教育,但却没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理论实践机会,从而使得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难以有效地达到固化和内化的教学要求。另外,部份的会计专业教材在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职业素质养成问题,使得教材缺乏职业素质养成的教育内容。有的教师虽然根据相关的要求增加了一部分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内容,但教育的形式化较为严重,不能够达到系统、长期的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二、全面进行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全面提高专业素质养成教育职业道德培养。会计教师在有效地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当中,需要全面地加强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之后,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不断的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职业修养,这样能够确保会计专业学生在后期的工作过程当中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各项会计相关的工作。由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情况受到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全面的关注会计专业社会发展前沿的相关信息和资讯,然后结合岗位对于专业人员的要求,不断地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严谨诚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道德培养。教师还可以引进一些会计专业相关的道德培养案例,使学生能够深刻的认识到职业道德对于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有效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人价值的重要性。为了显著地提升职业道德片的效果,会计专业教师还必须要有效地引导专业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的提升专业学生的自我成长、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二)全面地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市场和企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的当下,想要能够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优势,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更多能够全面地发挥个人价值的就业机会。会计专业教师就必须要在完成了基础理论教学之余,综合的思考会计专业教学问题,以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一系列的优化创新为途径,不断地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学。在此过程当中,会计专业教师要全面的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然后利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地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应用、学习、合作、交流等能力进行综合的培养,从而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受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各行各业都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相关的设备进行会计管理。因此,会计专业教师也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先进计算机设备操作学习机会和实践机会,不断地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全面地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在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和求职的过程当中将会遇到各种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的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显著地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相关的会计专业教师就必须要全面地加强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尽可能的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不断地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另外,学校还可以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相关的心理素质问题咨询,在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情况的前提之下,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当然,会计专业教师也可以将与会计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例如,沟通课程、心理课程、辅导课程等,还可以利用先进的互联网络为学生提供网上咨询和心理指导的服务,进而有效地提升会计专业心理素质教育的整体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想要培养i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质量,会计专业的教师必须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有效地对其进行一系列的优化创新。除此之外,在全面的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过程中,会计专业教师还必须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职业特长,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会计专业的相关工作。并且在实际的教育过程当中有目的性的增加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引导会计专业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进而为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罗曦单位: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戴志民.通识教育视域下高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探索一一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4,(03):6-11+35.

[2]张霞.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一一以吉首大学工商管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例[J].高教论坛,2014,(08):60-63+67.

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篇10

素质教育指的是,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学生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等活动,达到基本品质的养成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对于大学生来说,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除了上述的基本素养之外,还要强调心理上的理想、道德、人格、品质等,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素质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保障要素、支撑要素、拓展要素三部分。其中,保障要素对大学生起到的是基础性、根本性作用的因素,比如说身体健康、体制能力、心理状态、意志品质、沟通交流等;支撑要素指的是能够对将来的职业和岗位起到支撑性保证和后盾的要素,如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这些知识和能力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毕业后更快的适应新的环境,进入全新的工作状态;拓展要素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将来的个人发展潜力,从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能够充分体现出长远的目标和理想,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等方面不断的完善自我。

二、加强旅游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学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哲学文化教育、艺术熏陶等方式进行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综合素质。不仅如此,人文素质培养能够奠定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知识、综合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可以促进这些能力的形成。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另外,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服务性质比较重要,也具有强度非常大的实践性,而且还要求行业工作者具有宽度、广度的知识构架。不仅如此,旅游行业中还具有艺术气息与审美特性,这种特质同时也与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资源不仅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与历史内涵,还体现着丰富的中国人文文化。因此,旅游业的相关工作者对于旅游业的特性需要必须有扎实的了解,在熟练掌握旅游专业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之上,还要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地理文化、人文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学校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尤其是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中国、中国艺术渊源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以此来不断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当前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高校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行业需求。当下,许多高校旅游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都缺乏针对性,导致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实际能力等方面与行业旅游专业岗位需求都有较大的差距,简而言之,高校培养出来的应届毕业生与社会行业市场需求无法较好地融合。这种结果同时也是由于高校在旅游专业教学中过分重视生存因素,忽视了发展因素,才导致旅游专业学生在个人综合素养上具有一定的漏洞,才无法满足市场中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

2.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高校在安排教学时间、设定教学内容、设定教学人员、选购教学施舍以及管理教学系统的时候,往往没有从素质教育这个核心关键出发。大多数高校在安排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方案是这样操作的:各专业部在设定好各专业学生的前两年素质教育方案后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再交由就业部负责后两年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而学校仅仅负责推荐学生就业。这种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缺陷显而易见,没有将大学生四年的素质教育连成一线,而且和社会行业的实际需求不对接。此外,素质教育的手段迂腐、不当、不科学,导致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十分不理想。

3.忽视素质教育

高校旅游专业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却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从高校开设旅游专业以来,学校就一直重视传统的旅游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旅游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行业需求的基本技巧、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创新意识。但是,学校却一直都没有设置与旅游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教学,将道德教育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导致学生对于旅游行业的职业道德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与明确的概念,对于旅游职业道德的了解仅凭个人的理解,导致这种理解不到位甚至完全不正确。所以,如果高校仍然采取“重技能、轻道德”的教学方式,将会严重影响旅游行业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4.师资力量不足

在我国,旅游专业属于新兴专业之一,发展时间并不长,所以该专业中的部分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进行教学的,这种“半路出家”的师资队伍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旅游专业知识,导致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都明显偏低,不仅数量不多,名师就更加少了。近年来,已经开始有旅游专业毕业的教师加入师资队伍中来,他们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实践能力模块却成了较大的问题。由于他们都是从学校毕业进入学校工作的,缺少了社会实践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也并没有为这批年轻教师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与此同时,由于旅游专业兴起较晚,其专业知识更新周期过程,无法适应当下社会对于旅游专业的人才需求,与现实严重脱节。

四、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1.将素质教育融于高校旅游专业教学理念中

当前,高校专业教育的执行关键就在于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并在其指导下开展高效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了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首先是要在全体学生范围内提高德育成绩在学生考核中的比重,强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使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使学生们不仅仅在智力发展上有所建树,还要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要想高效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人才,就要坚持文化知识与素质培养相融合。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众所周知,发散性思维有别于传统的依附性思维的最关键要素,就是其核心是创造性的想法。而这正是从素质教育中可以得到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到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举一反三,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想法和灵感。多发现问题,多思考问题,多解决问题,正是素质教育无与伦比的魅力所在。

2.课程设置由“知识体系”转为“综合能力”

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必须坚持以发展“综合能力”为根本目标,不断完善学生人格的发展,在培养学生旅游专业知识的同时,设置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课程,不断发展成以素质教育、工商管理基础教育、旅游专业课程教育构成的三段式课程。在培养体系中要积极发展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旅游专业的行业特点,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通用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于工商管理基础教育;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假期的社会实践、获取更多旅游专业的相关职能资格证书等途径。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通过其他途径提升自我能力。

3.重视职业实践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连接学生理论知识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地带。所以,高校教育必须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大学生要从学校这个象牙塔真正走向社会,面对的挑战并不仅仅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更多的是旅游专业行业内部任职的原则与要求,但这些在学校的单纯环境之下是无法得到体验的,只有真正走上社会经历过这一切锻炼才能让学生真正懂得行业的需求,也会让他们受益匪浅。所以,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要开展传统的社会实践,还要积极开展与高校旅游专业、社会行业需求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实践活动。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分为是:企业认知见习、校内仿真实训、假期专业实践和专业顶岗实习等。企业认知见习可以视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的基础点,在学生刚刚接触旅游专业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各个景区、旅行社等旅游相关地点参观,通过这种了解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于今后工作的地方、行业的就业前景、岗位的任职需求有初步的了解。校内仿真实训是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通过旅游专业导师的手把手教学指导的方式,让学生在校内通过特定场所、特定设施的设定去感受模拟的真实职业氛围。假期专业实践主要是指在“十一”、寒假、暑假前往校外旅行社、景区等实践基地进行实习训练,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于旅游行业前景的进一步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强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