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教学设计案例十篇生物教学设计案例十篇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1:01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篇1

关键词: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教学案例;设计

一、生物实验教学案例的设计

1.设计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1教学内容分析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是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初步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探索高等植物叶绿体中有几种色素,并能够对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颜色进行区别;难点是对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实验原理的理解。由于以往学生虽听说过有关叶绿素的知识,但却从未亲自提取和分离过各种叶绿体中的色素,因此,该实验的设计,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又能够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

1.2实验设计目的

(1)初步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2)探究叶绿体中色素的基本种类,并能够对叶绿体中色素的颜色进行区别。(3)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验现象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1.3实验设计的原理

(1)叶绿体中的色素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或丙酮中能够发生溶解,因而可以通过无水乙醇或丙酮将色素从叶绿体中提取出来。

(2)叶绿体中的色素种类繁多,且都能够在层析液中发生溶解,但由于受层析液中溶解度的影响,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慢,而溶解度高的在滤纸上扩散速度快。因此,可通过纸层析法将色素从叶绿中分离出来。

2.实验方案的实施

2.1材料用具的准备

(1)实验材料:新鲜浓绿的菠菜

(2)实验仪器及试剂:干燥的定性滤纸、玻璃毛细吸管、脱脂棉、试管架、试管、烧杯、漏斗、研钵、药匙、棉塞、剪刀、铅笔、天平、直尺、无水乙醇或丙酮、层析液、碳酸钙、二氧化硅等。

2.2实验操作步骤

(1)提取色素。首先用天平称取5g的绿叶,剪碎,放入研钵中。然后将少许碳酸钙、二氧化硅放入研钵中,再加入10ml无水乙醇或丙酮,使研磨充分,溶解迅速。接着向小玻璃漏斗中迅速倒入研磨液,并在漏斗基部放少许脱脂棉。最后,将滤液收集到小试管中,并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

(2)制备滤纸条。用剪刀将干燥的定性滤纸剪成长条形,在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并做好标记,用铅笔在距滤纸条一端的1cm处画一条细横线。

(3)画滤液细线。用玻璃毛吸管吸取少量滤液后,沿着铅笔线均匀地画一条细而直的滤液细线。待滤液干后,可重新画一两次。

(4)分离色素。向烧杯中倒入3ml层析液,将滤纸条轻轻插入层析液中,并将培养皿盖在小烧杯上。注意滤纸条有滤液细线的一端应朝下,滤液细线不能触到层析液。

(5)观察实验结果。注意观察烧杯内滤纸条上有色素带的数量及颜色,并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结果。

3.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假设

通过创设一种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究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的教学情境,如,以学生生活中所见的不同季节叶子颜色的变化为情境提出问题:“为什么叶子在夏天是绿色的,而在秋天却是黄色的?”,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黄色秋叶中的色素称为叶黄素,叶子从绿变黄主要是叶子中的色素发生了变化。继续提问:“叶黄素是否仅存于黄色的秋叶中,绿叶中是否也存在呢?”接着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假设。最后教师引出本次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假设进行验证。

(2)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该实验属于引导探究性实验,因此,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中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进行操作,也可以按照教师的引导启发,自己设计实验,但不能盲目的进行实验操作,必须明确实验操作目的,遵循实验操作方法。教师可通过基本的知识讲解与实验演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实验设计过程,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3)组织讨论,活跃思维

当实验结束后,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实验劳动成果,对于优秀的学生予以表扬,并以小组为单位,报告自己的实验结果,然后教师将各小组的实验结果汇总起来,并让学生对此进行深入地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如:除了教材中提到的菠菜外,还可选用什么叶作为实验材料?实验成败是否与色素提取量的多少有关?若滤纸上的滤液细线触到层析液,又会有什么情况出现?等。

二、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的分析与反思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篇2

关键词:将基础知识;融入案例;击破考试重难点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231-011.问题的提出,如何组织复习课教学一直都是高三生物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

复习课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难点:一是复习课的内容,学生都已学过,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远不如上新课,这就要求教师不要做"炒冷饭"式的重复。二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未必都掌握,尤其是旧知识用于新情境中,学生往往对旧知识的重组或者知识间的联系及应用缺少认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旧知识进行深化、拓展、重组。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以真实的"案例"为核心.精心设计问题,在问题情境中回忆和构建知识网络;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旧知识的再现和应用;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下面就以高三生物复习专题"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为例,简述具体案例教学的过程,供各位同仁参考。

2."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案例教学的过程

2.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师:课件出示袁隆平田间观察稻苗的图片和获奖情况,从袁隆平的实例导入,很自然地与课题联系起来,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

2.2主题探究引入目标。师:假如现在给你一亩耕地,让你来耕种。请用你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规划,如何才能使年终收获的农作物产量最多?

师:看到这个问题,大家可能会感到无从着手,其实在你平时做过的题目中已经向我们暗示了一些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请看下面的一道例题。

[探索一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

例题:番茄种子播种在苗床上,在适宜的条件下,研究员从种子到幼苗形成期间每天测定其干重,并绘制成曲线。

师:请你解释为什么干重在12天之前逐渐减少,而12天之后为什么又开始增加?(学生回答)总结:在大规模生产的时候,通常是前一种作物还没收割的时候,就在垄沟中播种下一种农作物,这样当前一种作物收割时下一种作物已经长出小苗,我们称为套作。(出示图片)

师:还有哪些措施能让你这一亩地的产量提高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探索二培育优良品种的方法]

师:当然,如果有现成的优良品种你直接选育就行了,如果没有,那么就需要培育优良品种,哪些方法能培育优良品种?(小组讨论)师展示措施,并提出以下问题:组织培养能培育出新品种吗?上述方法谁能定向改变遗传物质?上述育种分别属于什么水平的改变遗传物质?(师生一起总结整理比较各种育种的原理、常用方法、优点、缺点的表格)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解决了优良品种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要向地里种植,那么种植的时候是不是种得越密越有利于提高产量呢?

[探索三合理密植]

师:为什么要合理密植而不是越密越好呢,请大家跟我一起看这样的一个题目。

师:右图表示叶面积指数与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两个生理过程的关系。请据图1回答下列问题:

图1图2

师:通过分析曲线你认为叶面指数为多少。才能使农作物的产量最大。如果超过这点农作物的产量为什么会下降?

师:密植的目的是要增加有效光合作用的面积,其实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在种植的时候还会考虑到风向等问题。

[探索四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师: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指物体的生长发育的阶段,水分代谢,遗传特征等。外因有哪些?(生讨论)

师:我们的理想状态是想保证各种外界因素,但实际生产中未必都能实现,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分析主要的限制因素。解决主要矛盾。请看下面的一道例题:

师:在其他条件适宜的环境下研究温度和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得到如下曲线,请据图2分析:

(1)在p点之前,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2)Q点之后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3)p点与o点之间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

[探索五生态因素的影响]

师:此外,你种的这亩地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它属于哪种类型?这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谁起主导作用?

师:既然是人起主导作用,所以农民就要中耕松土,这样有利于根部呼吸,利于矿质元素的吸收,就要采取合理灌溉等保证非生物因素被植物充分利用。此外田间的杂草和一些以作物为食的害虫,它们与你的作物之间属于什么关系?(生讨论发言)

师:杂草可以人为地拔掉.也可以用毕长素类似物等方法去除杂草的竞争。但是病虫害怎么办?采用什么方法更好呢?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房屋建筑学》

案例,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而将案例巧妙的引入教学活动中即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导学生从属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更多的参与、融入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效果。而想要真正达到案例教学预想的效果,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才是重中之重。本文以《房屋建筑学》为例,介绍具体教学案例设计、实施步骤以及教学效果。

《房屋建筑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建筑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由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两大部分组成,该课程是通过对建筑构造理论知识的掌握能使学生具有设计小型建筑方案和建筑施工图的初步能力,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往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授说教式的“填鸭式”教学,课堂多是枯燥、空洞的,学生吸取知识效果不佳,并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

本文针对该课程的特殊性,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建筑工地的实践经验,认为案例教学法适用于该课程的教学,通过实验班的试用发现案例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结合本人对于《房屋建筑学》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对教学案例的设计做以下几点总结。不足之处望指正。

1《房屋建筑学》教学案例的具体设计

1.1案例情景设计:例如,假设在兰州城市建设学校生活区东北角空地上建设一综合楼,建设场地是一幅中间高,两侧低,高低差达5m,填土深度达十几米的松填地段,东西方向宽约50m,南北方向长约70m。该综合楼完成功能为一层生活区(包括水泵房、学生食堂、教师食堂,库房及其他生活服务区);二层为活动区(包括乒乓球馆、羽毛球馆、健身馆、篮球馆等);三层为办公区(包括教师办公区、学生社团办公区等);屋顶为不上人屋面。

1.2案例问题提出:根据场地情况及建筑功能要求,分析场地已有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间的平面关系组织场内各种交通流线、布置道路、出入口等合理确定建筑物平面布置;根据各层功能要求进行平面设计(包括单个房间平面设计及平面组合设计);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规模、环境条件及使用要求,解决建筑物在高度方向的布置问题;从该建筑物使用功能和美观角度做建筑体型及立面设计;根据建筑物功能类型做好抗震、防火等设计。

1.3案例实施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深入施工现场参观、考察做到心中有数,再结合实际问题收集相关资料,规范,强化感性认识;然后结合理论知识与现场实际组织课堂讨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融入该案例。

1.4案例实施过程:学生通过调研、查阅资料解决以上提出的建筑设计前期难题,并提出初步设计方案。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对所作设计方案进行阐述,说明设计观点,以及设计依据,和大家一起讨论、研究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最终在不断的修改完善后即可上板作图,审定成图。

1.5案例成果评定:教师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对学生最终的设计图情况进行总结评定,结合“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方针分析、对比、讲解。对学生的成果不足之处加以指正,合理处给予肯定认可,并鼓励学生不断创新,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进行多次反复,不但理论能很好的联系实际还能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1.6案例教学效果: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实际问题的驱动下,可以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规范,上网搜索相关资料,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完成初步设计。

2《房屋建筑学》教学案例的实施步骤

2.1精选教学案例。精心选编适用于教学的案例这是实施《房屋建筑学》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选择适合他们学习并真实有效的工程实例,进一步删加、润色,形成适于教学的案例。

2.2展示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可以运用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来展示教学案例,教师对案例做些基本的介绍,并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课堂讲解。学生应人手一份文字资料,便于课下继续探讨。

2.3讨论与分析案例。案例分析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案例中的内容与房屋构造原理、建筑设计知识联系起来,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使学生真正参与起来,得到解决问题的启发。

2.4总结和评价案例。教师这个阶段应鼓励学生大胆的讲述自己对该案例的理解与设计想法,并和学生展开讨论。

3案例教学法在《房屋建筑学》应用的效果

《房屋建筑学》课程较为枯燥,理论、记忆内容较多,案例教学利用案例为学生制造真实情景形象、生动,改变了呆板、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案例教学在《房屋建筑学》上应用有一定的效果,通过案例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有很大的帮助。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面推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绘图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是当前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有益的方向。

4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是近年来中职学校教育改革的热点。通过《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改革尝试,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虽然从传统教学法过渡到项目教学法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并且案例教学法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关秋,陈梅.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11(20).

[2]韩雁娟,朱文正.房屋建筑学教学课程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01).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篇4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福音,也是对上海建设全球物流中心的关键支撑。

随着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贸易自由化将扩大货物自由流动的空间,促使越来越多的各国货物到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自贸区内企业的数量和种类将大幅增加,自贸区的货物自由贸易、金融自由流通,以及进出口服务贸易会更加活跃。而自由贸易活跃度提高,必将利好国际航运、国际货代、港口、保税物流等多个直接相关产业,开启一场物流“盛宴”。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对物流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自贸区内的物流企业,它将带动整个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物流业的成长和发展。物流行业信息在不断地给我校(东华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利好消息的同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在全国排名第7位,属于5星级专业,并且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直接依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还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和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具备上述学科融合、专业领先的优势,更应大胆创新,提出具有创新性、可操作和可复制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为培养高端物流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

物流管理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及经营管理。它具有学科范围广、实践应用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物流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在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当前加强物流工程实践技能培养的手段之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

例、现场图片及视频录像等,但学生或是看了热闹,无法真正深人领会,或是由于教学材料设计得不合理,使得学生对物流工作有“低端、脏、乱、差”等印象,因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正确择业。

(2)我校作为一所教学与研究并重的重点院校,在教学中还要强调专业的科学研究活动。如果仅是呈现实例、案例和操作性技能知识,片面地强调应用性、实践性,而没有仔细设计呈现的方式和过程,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实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与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不相符,也无法很好地实现研究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设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既保证有扎实的实践性,又能超越定位于一线物流作业的做法,将专业的实践性与专业的科学研究相联系,创新性地设计一些教学资源,引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与实现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

高端物流管理人才是当前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外已经有一批教育研究者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理念与方案。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义,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兼具,具有全局观、整体观、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⑴。从实际来看,美国一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和专业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端的物流管理人员具有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对物流管理概念,包括从简单的仓储、运输到综合物流、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全面、深人的认识m。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等知名大学均提供以工程、管理科学和供应链管理策略为主的本科课程,其课程内容不但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特性。

在培养方式上,针对各种教学对象,国内外也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本科教育中,李庆明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在研究生教育中,孙卫等对美国的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实践教学手段予以肯定[4]。刘峰涛等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为例,采用项目管理理论中K作分解结构(wBS)方法,提出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管理思路[5]。刘丹提出了“产学研”教学理念与校企互动机制,从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两方面完善教学计划&。王晓锋构建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并进行系统化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7]。针对案例教学,张剑芳提出适应多元化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方法w。刘彬斌将过程管理理念引入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物流学教学与评价质量控制方法:95。

总体来说,无论是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位,还是人才培养的方式设计,都已经有了--些成功的探索。但是针对我校的实际,仍需要设计一整套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方案。本文在以下两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提出基于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为探索创新性、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2)提出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课程群的平台建设四个方面。这些建设方案不仅应具有创新性,而且应具有可操作性,为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提供新的可借鉴的方法。

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

1.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建设框架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该体系中,课程群体系的建立是实施课程群建设的基础,如何建立适应创新性物流t: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和基于能力体系的课程群

2.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三阶段培养体系

通过广泛调研,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对以下两类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

(1)适应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国际物流服务人才,包括海运或航运管理、港口管理、报关报检、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适应国际化都市经济与生活发展要求的城市物流设计规划和服务人才,包括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急物流、逆向物流、港口物流、国际采购、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针对以上两类物流专业人才均需具备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要求。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不仅是传授知识,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三阶段培养体系,将教学定位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

第一阶段: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素养的培养。这类能力在大一、大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的培养中落实。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企业业务模拟、第三方物流模拟、国际物流模拟等一体化的专业系统综合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理解物流业务,熟悉物流运作,逐步掌握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分析与运作优化方法,提高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供应链建模能力。这类能力的培养在大三的教学中落实。

第三阶段:从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实践等专业综合性课程,以及社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物流设计大赛等实践形式,让学生从实验认知到企业实践直至综合应用中提升物流系统规划能力、供应链设计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三阶段培养体系下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

以三阶段能力体系为框架,归纳分析各能力框架下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点梳理与整合,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研究物流管理理论的传授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体系,最终确立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展开物流管理基础、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物流四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理顺课程教学内容,保证群内课程知识点的连贯性与群间课程的协同性。课程群划分方案见图2。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方案

1.基于课程群的物流案例群贯通式建设

(1)建设群内的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支撑,但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课程:大学外语类、高等数学类、计算机类、管理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微观经济学等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层面,学生只能了解某个理论知识的应用,而不明白为什么应用,以及在什么业务环境下应用,造成了案例教学与物流实践的脱节。因此,以课程群的形式将多门相关课程绑定,建设群内各门课程的贯通式案例,让案例能够贯穿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并在多门课程中进行综合应用,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地将案例融人到物流专业教学中。

(2)通过企业实践、物流设计大赛等建设案例库。真正好的案例一定来源于企业实践,通过学生的企业实践收集企业案例素材、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方式,师生真正参与的企业案例才更具有典型性,更能深人进行研究和进行企业实践应用。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案例的编写,以完善案例库。

2.基于课程群的物流实践一体化建设方案

基于课程群,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实施物流实践一体化方案,包括“一个目标、三个阶段”。即围绕培养创新性、工程实践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三阶段实施的物流实践教学。包括第一阶段物流体验性实践环节,结合物流综合管理课程群理论教学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二阶段物流专业系统实践环节和第三阶段的物流综合应用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认知一实践一综合成用逐层递进,形成一种全程不间断的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3.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平台网络化建设

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效果,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将相关信息上网,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将最新成果及时展示和分享?因此,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建设,我们根据四个课程群组织开发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网站,实现课程群的教学资源共享,为师生交流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U

四、结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创新性t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以及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平台建设。本文的研究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多方位要求下的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篇5

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最终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遵循高职高专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本文就“案例导入、任务驱动”多模式教学法在《物业客户服务》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物业客户服务多模式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业主对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水平越来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客户服务作为物业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不容忽视。物业客户服务不仅担负着接受业主投诉、报修工作,而且还担负着随时向业主传递服务中心各项信息、向业主展示物业管理人良好形象的责任,因此客户服务在物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物业客户服务》课程在物业管理专业中是一门专业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运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多模式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教学场景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模块,以完成具体任务模块为主线,把知识点贯穿于任务模块中,学生在一定的场景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完成所布置的任务模块,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知识。

“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结合了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各自特点的一种综合教学法,很适合课程的实践教学。以“案例”为“引导”,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驱动”学生通过模仿具体“案例”,完成每个任务模块,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案例导入、任务驱动”多模式教学法使学习过程成为每个学生都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知识技能。这种方法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法在《物业客户服务》教学中的应用

在《物业客户服务》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入住服务”单元教学为例,使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给出一个入住服务方面的案例资料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播放一段某物业公司进行入住服务的情景片,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任务目标,绘制入住服务的流程。播放中提醒学生在观看案例资料时,边看边思考如何顺利完成入住服务呢?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合作完成下列任务:入住服务分几个阶段、每个服务阶段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入住服务的创新点。随后教师辅导查看各组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评价,最后综合提炼教学任务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经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理解。

通过使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任务的驱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讨论沟通,从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法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是案例的设置。案例是“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首要环节,选取案例的质量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设置案例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案例选取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案例应根据教学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案例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够反映物业客户服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

(2)案例选取要有真实性和实用性。选取案例时,一定要注意真实的细节,并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进入案例之中,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地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认真地分析各种不同的因素,才有可能搜寻知识、启迪智慧、训练能力,让学生始终树立“学有所用”的意识,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

(3)案例选取要具有新颖性,讲究时效性。陈旧过时、缺少时代特色的案例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特别是物业客户服务工作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有很多的不同,案例的选取不与时俱进会影响教学效果。

(4)案例选取要难易程度适中。案例难度的选取最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太难和太易都会使学生丧失对案例参与的兴趣,最好采用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方式设计,一方面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把握好教学进度,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是任务的设置。任务设置是“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环节,任务设置的得当与否影响着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设置任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任务的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和难点。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因素。一般来说,一个任务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规模不宜过大。任务是手段,有助于学生掌握和使用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的目的,应该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应用有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

(2)任务的设计要分为不同的层次。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基础的不同,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将任务分为不同的层次,让所有的学生在每次学习中都有所收获,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成就感。因此我们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可以将任务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层次,让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基础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做好提高任务。

(3)任务的设置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设置的任务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任务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

5、结束语

“案例导入、任务驱动”多模式教学法在《物业客户服务》课程中的实施,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将“引导―模仿―学习―创新”的学习过程有机地贯穿于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进而提升了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盛群力,褚献华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篇6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14-02

1.引言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已经把科技创新当作国家发展的重要核心战略,而要持续实现科技创新,就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主体,增强和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及能力等综合素质成为现阶段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来说,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其自身的专业特点使得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活动中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首要任务。“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自从举办以来,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成为物流专业学生实践创新的一个重要训练平台,得到了众多院校广大师生的认可和欢迎,也为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概况

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是经教育部批准,财政部重点资助的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举办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部级学科竞赛活动,是目前国内最具专业性、权威性、实用性的大学生物流大赛,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举办四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目的在于实现物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策划能力、协调组织能力,推动全国高等院校物流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促进学科发展,更好的培养和发现物流人才。

3.物流设计大赛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1)提供培养和发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平台

在培养和选拔学生参加物流设计大赛的过程中发现,考试成绩优秀的同学并非实践创新能力就强,例如我校参加本届大赛的获奖队伍(国家二等奖),最具创新能力的同学(队长)在班级成绩排名经常在30名以外,而另外三名同学成绩稳定在班级前十名,还有一名同学是班级的团支书,但是这四名同学非常配合队长的工作,也相信队长的决策和创新能力,这说明纯粹的课堂教学活动不能很好地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参加上届大赛的获奖队伍(国家三等奖)也出现这样的情况,这说明物流设计大赛在校内选拔参赛选手时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能够提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学生根据选题查阅大量资料,在竞赛中科研,在科研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很好的弥补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不足。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系统思维能力

每届物流设计大赛均要求各参赛队伍根据大赛组委会提供的企业案例,自主确定方案设计的领域和方向,因此参赛队伍首先要对大赛提供的十几个案例进行分析和选择,寻找各个案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理清思路,选择其中3-5个案例确定设计方向和选题,最后根据相关的理论知识完成设计内容,最大程度的体现设计方案的实用价值和可行性。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学生针对不同案例的内容不断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系统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和强化,保证各参赛队伍最后完成的设计方案完整可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案例中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3)学生个性培养与团队合作能力协调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都具有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就是要发挥参赛同学的个性能力,激发自身潜力,通过团队合作独立并创新地完成整个物流方案的设计与优化。物流专业具有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相关理论知识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强要求较高,要想在物流设计大赛中获得好成绩,必须依靠高效率的团队协作,甚至需要其他专业的学生参加,优化知识体系结构,才能满足大赛的要求。因此,物流设计大赛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也是物流专业的特点所决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物流大赛的很多参赛队伍都是由多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通过参加物流设计大赛,使各专业同学在参赛过程以及设计方案形成过程中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锻炼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我校近两届的参赛队伍由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分别与工程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和会计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合作,在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又一笔宝贵财富。

(4)加强学生企业实践认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每届物流大赛组委会都会选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与各级负责人共同设计案例,案例内容及相关数据直接来源于知名物流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基本上可以真实的反映企业各方面的状态和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体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和创新性,这是物流设计大赛最具特点、对参赛队伍最有吸引力的方面,这样可以为参赛者提供最大的空间发挥其创新能力。这种从企业实际出发,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参赛过程中,我校学生在第三届和第四届比赛中都分别对顺丰公司和安吉物流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大量的社会调研和企业实地考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应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学生有了更多与社会企业相关部门及人员接触的机会,了解企业实际运作,学生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协作能力和公关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快地适应社会。

4.以物流设计大赛促进教学改革

每届全国物流设计大赛每所学校只允许有两支队伍共计10名学生有资格参加全国比赛,真正在比赛中得到锻炼的学生人数有限。为了使物流设计大赛的培养效果在全专业范围内进行推广普及,拟设计以物流设计大赛为背景,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几方面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1)教学目的改革

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目的更多的是侧重学生掌握物流管理课程基础知识与相关技能,具有一定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通过参加物流设计大赛,逐渐转向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以历届大赛公开的案例集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相关物流知识和技能设计解决方案,进而以校内物流方案设计竞赛形式(全国物流设计大赛校内选拔赛),按照物流设计大赛规定以小组形式进行比赛,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改革

以往的课堂教学内容经常是以独立的讲授知识为主,教师会比较详细的介绍物流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对于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讲解不够,另外对于如何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应用,系统的解决问题方面锻炼也很少。因此,根据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所要求的设计内容,结合本校学生的培养方案,逐渐增加能够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并系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内容,例如运输网络布局与路径优化设计、系统运作控制与流程优化设计、系统仿真与物流网络技术、物流技术应用与装备集成优化设计、供应链集成设计与绩效考核等。

(3)教学方法改革

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解决或目标的实现设计方案,让学生切身体验物流方案设计的全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例如讲解物流方案设计的目的、要求、基本规范与形式、解决思路、方法等等。pBL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相关学科之间的理解与联系。学生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以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较少讲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角色是知道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在每个问题或者教学阶段结束时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物流方案设计的过程和要求。

(4)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以5人组成项目开发设计小组,这是物流设计大赛参赛队伍的人数规定,也是企业一般物流设计团队的人数,这样的人员配备可以促使每个成员在团队协作中都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真实性强,提高教学效果。团队合作创新是现代企业创新的核心组织形式,学生通过项目小组组织形式熟悉团队运作规律,从项目的选题、申请答辩以及实施项目,均需项目组成员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生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能得到较好的锻炼。

5.结束语

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为物流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创新的平台,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和平台。此外,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对于教师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通过辅导学生参赛也会促进教学改革探索,将竞赛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正面效果进行课堂演化,在教学过程中有条件的模拟竞赛环境,实现全专业学生实际能力的普遍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敏,张锦,徐菱.浅谈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市场,2010(10):45-47.

[2]梁雯,叶春森,吴海辉.依托科技文化竞赛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以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223-225.

[3]张军.基于专业赛事平台的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安庆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12):41-44.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篇7

为适应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生物化学理论课程教改中尝试了案例式教学法,构建了生物化学案例编写的格式标准、案例教学实施的方法及案例教学的考核标准,并以2013级和2014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生物化学案例式教学法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案例式教学法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且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关键词:

案例式教学法;生物化学;地方本科院校

案例式教学法最早是在1870年前后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得尔用在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方面[1],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推广和发展,案例式教学法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它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管理、经济、法学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国内基本上还处在探索阶段,近年我国一些中医院校和教师也进行了生物化学案例式教学的改革尝试[2-5],通过教学改革证明,将案例式教学法用于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不但可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还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提高了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本课程组拟就生物化学中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点内容采用案例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案例及问题讨论,将学生引入到特定情境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了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1案例教学的编写与实施

1.1案例编写的格式标准

本课程组制定了生物化学案例的编写格式标准,保证了教学案例库的编写质量。本课程案例编写格式标准为:(1)案例名称;(2)案例涉及主要教学章节;(3)案例教学适用对象;(4)案例类型;(5)教学案例,包括案例的内容、提出的问题、涉及的主要学习内容、问题参考的答案以及知识拓展5个方面。案例名称是教学案例的标志,要求简要明确,突出主题,能反映出案例的内容和特点;案例类型主要分为简单案例和复杂案例;案例内容是案例的主要部分,教师需遵照案例编写的要求,根据案例原始材料进行整理编制,另外,以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教师还应围绕案例提出相关问题,通过提出案例中的有关问题来实现教学要求,案例涉及的主要学习内容部分与提出问题部分前后呼应,相互补充。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在拓展部分结合案例列出可以进一步学习的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课下查阅资料进行自学,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案例教学实施的方法

通过2013级和2014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调查结果以及案例选编的原则,课程组制定了两套实施方案。第一套方案是教师先不讲解相关章节,让学生先自学再对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和总结。基本教学过程设计如下,课前:①明确教学目标,布置案例及问题;②学生课下自学并预习教材学习内容,查阅案例相关资料,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得出初步结论。课堂: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②教师精讲点拨,引导构建基本理论框架;③课堂再讨论,达成共识。课后:查阅文献,完成问题拓展。教师在课前确定教学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具体案例及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先学”,让学生对所要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预习;而课堂教学是以案例为导向,在“先学后导”基础上,通过学生汇报、课堂点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解决自学遗留问题,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套方案应用于简单案例。第二套方案是先由教师进行相关章节的讲解后再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基本教学过程设计如下:①在教学的第一阶段,教师按照系统的教学内容讲解此部分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在教学的第二阶段,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阶段,课前教师提前把所设计的案例预习分发给学生,并通过介绍案例的基本情况,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学生课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教学的第三个阶段,即归纳总结阶段,在课堂上先由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后的结果,小组其他同学也可进发言行补充,其他小组同学可进行质疑提问,之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对案例的内容进行总结。另外,在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分析报告或综述。这样通过课下小组讨论、课上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结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此套方案应用于复杂案例。

1.3案例教学的考核标准

案例教学活动成绩包括讨论记录、组内评分、组间评分、学生总结四项,分别为20分、30分、30分、20分,总分为100分,占总成绩的15%。在案例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课程组采取多元过程评价方式,编制了考核标准,对案例教学实施全过程进行了评价。标准具体如表1所示。

22013级、2014级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生物化学》案例教学法问卷调查

课程组在学期末对2013级、2014级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从案例教学整体评价方面进行了《生物化学》案例教学法问卷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91.2%的学生认为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88.2%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案例式教学法的教学方式,问题3和问题6中,76.5%和79.4%的学生分别选择了“是”,这表明了大多数学生接受、认可了案例式教学法及教学内容的组织。但问题4、5、7、8中20%以上的学生表示为“不肯定”,说明也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改革持怀疑态度,这可能与他们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对自主学习的不适应有关,对于这一部分学生需要教师花更多精力去帮助、鼓励他们,因此课程组预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案例内容的设计与编写之中,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结论

综上所述,课程组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改革中,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且获得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可。案例式教学法改变了理论与实践脱钩、知识僵化等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的弊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选用来源于生活的实际案例,使学生将实践融汇到课堂理论教学中,促进了学生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只有坚持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最终才能实现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琳,李雪雁,潘子强,等.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1):46-48.

[2]封少龙,曹朝晖,龙石银,等.案例教学法在卫生检验专业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23(16):3300-3301.

[3]南海波.高护生物化学案例教学实例[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3):83-84.

[4]杨云,姚政,李奇峰,等.生物化学案例教学改革的统计分析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6):57-59.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篇8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本校2016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班48名,2班46名学生,所有学生为随机分班,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课时及带教老师均完全相同。将1班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1名,女27名,年龄17-19岁,平均年龄(18.3士0.4)岁,采取传统的教学法授课;2班设为观察组,其中男19名,女27名,年龄17-20岁,平均年龄(18.1士0.5岁,采取案例教学法授课。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组成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

采取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理论知识教学时授课老师首先依据大纲的要求制定计划授课,借助幻灯片和黑板板书进行理论讲解。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的教学时,授课老师依次讲解微生物学实验的目的、要求、操作方法等,随后再具体指导操作。

1.2.2观察组

采取案例教学法老师依次按照选择案例、合理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分析讨论问题、老师总结分析的思路教学,具体如下:①案例设计:老师根据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案例来源可来自于医院的病案室、报刊、学术资料、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案例难度应该由易到难,与章节知识密切相关,具有可讨论性,利于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解流感病毒的内容时,可从医院病案室选择一例典型的甲型流感案例,完整的讲解案例的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预防,仅需一个案例就可以将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与临床案例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流感病毒的形态、性状、致病性、预防、诊断等知识;②提出问题:可根据所设计的案例,设计与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关联紧密的问题,老师根据大纲要求,尤其对要求重点掌握的难点提出问题,如:抗体的类型和致病的特点、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体有哪些、引起肝炎的病毒的类型和结构特点等,也可举实际案例,如讲解破伤风杆菌时可举实际案例,一患者临床表现为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提出此类患者应该如何处理,是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还是类毒素?在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时有哪些注意事项?通过实际案例及问题可帮助学生详细了解破伤风杆菌;③老师将学生随机分为5组,每组8}-10人,组员根据案例及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教材、图书馆、数据库等途径查阅资料,相互分析、讨论、总结答案,再由组长进行回答;④老师分析总结:老师耐心记录各组答案,尤其注意共性问题,最后进行总结点评,对各组答案中的优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答案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即典型性问题重点解答,加强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1.3评价指标

待学期结束时通过理论及实训操作考试评价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案例教学法进行总结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士、”表示,组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丫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学生成绩比较观察组学生理论考试平均成绩、实训操作考试平均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2问卷调查结果

在观察组学生中共发放46份调查问卷表,回收46份,回收率100%,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观察组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理论知识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言语表达及团队合作沟通的能力、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高,见表203讨论   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基础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临床检验工作紧密相关,是医学院校一门主要课程,是感染性疾病的预防、诊治、药敏实验、病原菌分析等的依据。但是由于医学微生物学内容繁杂、专业名词多、枯燥、理论知识抽象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以往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而案例教学法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辅导,通过实际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解决问题、纠正错误。将实际案例引入到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实际案例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理论知识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篇9

关键词:学案导学模式;高中生物;教学应用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探究动机是新课程标准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高中教育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教学的要求。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为生物教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对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运用的意义

第一,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中,教师主导着课堂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生物知识。运用学案导学模式可以转换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让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的效率,也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学习的心理趋向。

第二,学案导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讨论和探究,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尤其现在高中生物知识更加注重对知识的概括和归纳,学案导学模式与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的理念吻合,对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效率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第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案导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将学生培养成社会型人才的基础条件。

二、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合理设计导学案,做到以生为本

完善的课前准备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前,需要教师合理地设计和制作学案。一般导学学案的设计分为两个部分,即预习学案和探究学案,预习学案的内容主要是基础知识,难度适中,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教师在探究学案设计的时候要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对探究学案的内容进行分层设计,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本身能力的探究学案,充分体现“以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例如,在学习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知识的时候,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对于基础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设计的导学案主要让其了解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只有拟核,没有染色体;真核细胞有被核膜包围的核,其染色体数在一个以上等知识。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设计的学案则不仅要求这些学生掌握基础的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概念特征,还要其学会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原生质流动和变形运动。

2.设计高中生物践行学案导学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行为是高中生物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教学任务,其中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和研究行为的主要手段,高中生物教师应该设计科学合理的践行学案导学,保证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基本生物知识。例如,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时,教师设计实验导学方案,将萝卜条分别泡在盐水和清水中,学生观察到盐水中的萝卜条会软缩,清水中的萝卜条会更加硬挺。通过让学生了解水分子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一些离子的跨膜运输并不是顺着离子的相含量进行的,最后总结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然后,教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遇到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有学生回答:“做菜馅时加入一些盐,蔬菜中的水分会大量渗出”。通过这样的实践方式,将导学案与生物实验有机融合,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3.处理好学案导学模式与传统生物教学之间的关系

对于传统教学的方式,教师应该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不能完全沿袭也不能完全抑制。将学案导学模式与传统生物教学中的积极因素有效的结合应用,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即将要学习细胞凋亡的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后收集有关细胞凋亡的例子,这就沿袭了传统教师向学生布置作业任务的教学手段。然后在“细胞凋亡”这节内容学习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对自己收集的例子,在同学之间展开交流和讨论,有学生收集到“发育到第5周的人体胚胎中,位于指(趾)间的蹼消失”,也有学生收集到“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尾部细胞大量死亡”等,最后教师开始进入教材知识的讲解,这种方式就体现了学案导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模式为生物教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合理设计导学案,做到以生为本,设计高中生物践行学案导学教学,处理好学案导学模式与传统生物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篇10

关键词:实例教学;面向对象;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8-0087-02

目前,程序设计主要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另一种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其中,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维更符合对现实世界的描述,为广大软件开发者所推崇。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为对象,如孩子、轿车、马、故宫、船、桌子等,我们身边的事物都是具体的个体(对象),当我们说到或想到这些个体时,头脑中马上会想到它们具有什么特点、功能、作用等。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用计算机来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那就要让计算机按人类的思维习惯来处理问题,这就是面向对象思维的缘由。那教师如何将面向对象的思维方式教给学生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编程思维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维。

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tioBe开发语言排行榜”,在全世界排名前二十的开发语言中,有近60%为面向对象的语言,其中包括Java、C#、C++等流行的面向对象的语言,因此学校有必要开设一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课程。但无论选择开设哪种面向对象的语言课程,都要明确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是教授一门语言技术,还是教授一种编程思想,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们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教给他们快速学习的能力。

确认教学内容

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因此,课程内容以讲授面向对象的思想为主,其中包括什么是面向对象、面向对象的特点以及面向对象的实现三个方面。

课程从面向对象的封装性、继承、多态三大特性展开,这三个特征是所有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都具备的共同特点,也是面向对象的编程的精髓所在。无论是Java语言还是.net开发语言,都是基于这三大特性展开的,而Java语言是目前最为流行的开发语言,所以笔者选择依托Java语言,来实现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

优选教学实例

由于案例教学的实践性较强,所以真实的典型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程中,选择的案例不仅要求具有真实性,更强调延续性。所谓延续性,是指对面向对象的各个阶段(分析、设计类―封装―继承―抽象―多态)均采用同一个项目案例,然后分析各个阶段中的这个项目,将项目从小到大排序,逐渐完善。

1.教学案例――宠物商店

(1)分析、设计类:首先分析宠物商店可以有哪些宠物(发现类),然后分析狗、鸭子等动物具有什么特征(发现类的属性),接着分析狗、鸭子有什么行为(发现类的方法),最后以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2)封装:这是面向对象的编程三大特性之一。它是指将类的某些信息隐藏在类内部,不允许外部程序直接访问,而是通过该类提供的方法来实现对隐藏信息的操作和访问。例如,我针对狗类、鸭子类的属性进行私有化设置,并在方法中添加对属性的setter/getter方法。

(3)继承:通过前两步的分析发现,狗类和鸭子类有共同的属性(名字、健康值、与主人的亲密度等)和方法(输出相关属性、setter/getter方法),如果增加一种宠物,那还要再写一个具有以上属性和方法的类。因此,我们建立了一个父类pet,将所有宠物的共同属性和方法集中在此类中,然后狗类、鸭子类等继承于父类,由此引出继承及其方便修改代码、减少代码量等优点。

(4)抽象:在继承中,我们建立了三个类,分别为父类pet、子类Dog和子类Duck,并创建了属于这三个类的对象。这在语法结构上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父类pet产生的对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父类pet没有具体的个体,所以我们引入抽象,抽象类可以说是起到了模板的作用。

(5)多态:同一个引用类型使用不同的实例而执行不同的操作。在这个案例中,可以在子类添加为宠物治病的方法publicvoidtoHospital(),然后创建一个主人类master,它可以为生病的宠物治病publicvoidCure(petpet)。最后我们来测试这个功能:

petpet=newDog();

mastermaster=newmaster();

master.Cure(pet);

即,同一个引用类型petpet,引用不同的实例pet=newDog()或pet=newDuck(),会引发对不同宠物的治疗方法,而代码在长度及可读性上都进行了极大的优化。

通过本案例,笔者对面向对象编程思想的精华进行了讲解,并在每个阶段中,依托Java语言来实现、验证案例。学生在这样的实验及理论课程中,更加容易理解和体会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中的抽象概念。

2.学生自学作品案例

除了教师提供教学案例,学生还要能够自主分析、设计案例。因此,笔者设计了几个案例,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汽车租赁”项目中,学生完全可以参照教学案例的阶段进行设计,这是一个巩固知识的案例;“消除飞机”或“消除字母”等游戏项目,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的项目。

笔者通过“课上、课下”两手并进,加深了学生对面向对象编程思想的理解,学生对此也普遍反映良好。

结束语